认识与实践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认识与实践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文章从“德育学分制”提出的背景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对于“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现状与水平,阐释了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含义,并据此得出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过程。

第一篇:认识与实践论文

“以例导作”的认识与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以例导作”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就是试图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作文动机,探索解决作文教学中学生“谈文色变”的心理障碍,以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下面就“以例導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谈谈一些看法。

一、“以例导作”的理论认识

(一)“以例导作”的概念

所谓“以例导作”,指的是通过一定的内容(如阅读课文、老师下水文、学生习作等)作为模式,经过老师的指导,形成某项作文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而进行作文训练。包括作文的新授课、讲评课、补缺课等。

(二)“以例导作”的特征

1. 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以例导作”中,“作”是教学目标,“例”是教学中“导”的手段。目标与手段的紧密结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以例导作”要研究的就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的两者统一的问题,探求以“例”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实现预定目标——“作”。

2. 内因与外因的统一。教为外因,学为内因。“以例导作”中,教师的主“导”规定了教师的指导是通过“例”进行的,导之有方,学生容易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以真正体现,达到了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3. 认识系统与情感系统的统一。学习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两个系统组成:(1)认识系统,由智力因素组成,包括注意力、思维力等,承担着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吸收的功能;(2)情感系统,由非智力因素组成,包括兴趣、动机等,承担着学习的启动、定向和维持的功能。“以例导作”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引起学习的注意力、思维力,形成两个系统协调一致的活动。

4. “学”与“用”的统一。“读”是“写”的基础之一,“写”反过来促进“读”,“读”与“写”的结合,达到“学”与“用”的结合。

(三)“以例导作”的理论依据

1. 从“学习迁移”理论看“以例导作”。“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以例导作”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

2. 从儿童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看“以例导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儿童初习作文,必须提供适当的范文,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使其从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知识,这比任何解释都来得清楚。

3. 从“模糊学”看“以例导作”。“模糊学”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含语言)类属以及人们心理的不清晰性、不确定性叫模糊性。写作知识本身具有模糊性,而写作知识理论的讲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具有模糊性。那么,“以例导作”中的“例”就起着中介作用。

4. 从认识论看“以例导作”。认识论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只有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发展。“以例导作”就是在读“例”的实践中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以例导作”的实践探索

(一)“以例导作”的课堂教学问题

1. 以什么“例”导作。“例”为模仿桥梁。那么,选取的范文就应该是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又应略高于学生的一般作文水平。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要求:(1)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2)要符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3)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否则,“高不可攀”的范文势必会加重学生视作文如“爬陡坡”的恐文心理。在小学阶段的作文练习项目中,编者都考虑了以上要素,在“以例导作”时,就要紧密结合本阶段习作的训练要求,选取恰当的范例。

2. 怎么“导”。(1)激发动机。传统的作文训练教师先宣布作文题目及作文要求,接着让学生书面习作。这是不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的,不能激发学习动机。“以例导作”,虽说能引起学生兴趣,“产生表象,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但关键要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以学生的积极行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前提,即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带着愉快的心情、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2)发掘素材。“以例导作”的进行,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有关的写作因素,发挥它对习作的指导作用,从而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题材,学方法,完成仿作任务。如学《金色的鱼钩》,文中表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是通过“我”的内心活动、老班长外表的细腻描写来衬托的。要求学生学习这种表现手法写一篇《记一件难忘的事》。(3)明确中心。“导”就是给学生引“路”。由于作文教学具有综合性与训练项目多元化的特点,且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性和学生接受水平的限制,所以教学中既不能面面俱到,但也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的“单打一”的教法。必须明确中心,就是要有一个中心训练目标,其它的外围为辅。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可有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仿写: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②文章开关、结尾的方法。③通过人物外表和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特点的方法。另还有谴词造句等可学之处。在一堂课中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地进行仿写,否则事倍而功半,收效甚微,而应该以其中一个方面作重点训练项目,作为教学过程的主攻方向。

3. “导”什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导“法”,指对范文写作特点、表达方法的模仿,包括思维方法、观察方法等。这是“以例导作”训练中的主要方面。(2)导“格”,指对范文思路、结构的模仿。如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引导学生学习它如何分清段落主次,把重点段写详细。(3)导“意”,指的是从具体事物导出抽象的道理,也就是“立意”。如学《落花生》的“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写《小闹钟》的团结协作(做人的道理)或勤勤恳恳、永不停息(工作态度)等等。

(二)“以例导作”的课堂教学结构问题

课堂教学结构最忌呆板、划一、僵化的模式。“以例导作”也不必定于一格。本文要阐述的“以例导作”的课堂教学结构,可有以下步骤:激趣引题——讨论例文——学习写法——交流评点——试写。

这是一种简单且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结构,能因人制宜、因课制宜,有所斟酌加减,灵活调整。“激趣”,除了引题,还应贯穿在全过程之中,如教师的言语、动作具有激情、激励的效果,使学生始终带者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之中。

“讨论例文”、“学习写法”和“交流评点”,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重点要让学生说出例文的特点,结合说出自己打算如何写,交流评点。

 

作者:钟惠林

第二篇:室内设计实践与教学认识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有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与企业接轨,室内设计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通过交流、学习,熟悉装修公司洽谈业务、现场勘查测量、设计施工工艺等流程,明确专业教学的努力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将实践中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一、明确室内空间设计的目标

室内空间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最适化的设计协调,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美、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人是室内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其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是在建筑提供的空间基础上进行重新组织,室内空间的尺度和比例常常考虑与人的亲切关系。在教学中可通过学习小组制作模型等手法,直观地使学生明白借助抬高或降低地面和顶棚,或组织成开、合、断续等空间形式,或采用隔墙、家具、绿化、水面等分隔,通过光照和质感的调和和对比,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取得不同的环境气氛和心理效果。

二、理解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既有审美作用,还有表现和调节室内空间与气氛的作用。在室内设计中,研究和运用色彩在室内空间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尤为重要。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心理、生理、物理等三个方面:色彩的心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情感效应和悦目性两个方面,引起人的联想,影响人的情绪,给人以美感;色彩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人的视觉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的血压、心率、脉搏等产生明显的影响;色彩的物理作用是指通过人的视觉系统所带来的物体物理性能上的一系列主观感觉的变化,可分为体积感、重量感、湿度感和距离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信息采集并亲身体会,理解色彩的运用对于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在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功能上的要求,如医院常用白色等高明度色,食品店的色彩可用暖色调;客厅的色彩宜选浅黄等较有亲和力的浅色;卧室则常用乳白、淡蓝等着重安静感的色彩。室内色彩运用是否恰当,能左右人们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因此色彩的完美设计可以更有效地发挥空间的使用功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室内设计的色彩教学要综合考虑功能、美观、空间、材料等因素。

三、水电线路图的设计要结合实际施工

水电线路图的设计要结合实际施工,通过现场勘察等方法,让学生总结出水电工程中存在的隐患。水管走顶不走地,走竖不走横,走吊顶安全系数高,一旦发现问题,能很快且容易检修,挑开顶棚就能发现渗水原因。电改在总成本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却是装修工程中最隐蔽和风险最大的工程,最好一次到位,减少以后的损失。选择双控或者是三控开关,多留些插座给厨房,厨房里各种各样的电器越来越多了,诸如抽油烟机、热水加热器、微波炉、电磁炉等等,举不胜举,所以多留几个五孔插座是非常有必要的。各面墙上必须安插座,提前预埋管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熟悉室内设计材料及巧于用材

材料质地的选用,是室内设计中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和实用效果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师熟悉如何巧妙运用材料进行室内设计,通过实物观察和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各种材质的性能。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室内装饰材料除了常用的水泥、砖、石、木、竹、涂料、陶瓷、玻璃、金属等以外,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美观轻质的材料,如合金、人工合成材料、矿棉制品等。这些材料由于表面肌理各异,或疏松柔软,或光滑平整,或坚实粗糙,如有的呈结晶颗粒,有的出现冰裂纹等,满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质地和肌理运用得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室内的空间感和人们的审美感受。光滑的外表,对光的反射较多而呈明调,使人产生寒冷之感和后退之势;粗糙的外表,吸收较多的光而呈暗调,使人产生温暖之感和迫近之势。就织物本身而言,就有丝绸、毛绒、棉麻等,表面有不同纹理和色彩,如丝绸华丽、毛绒温暖、棉麻朴实。因而根据材料的性能不同,应分别进行选择和设计。

五、提高室内设计绘图效率的技巧

通过教学和实践探索,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绘图软件CAD的一些操作技法,教学效果上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充分使用命令的代码

应用命令的方法有几种:在下拉菜单中点击相应的项目;在工具条中点击相应的图标;也可在一个命令结束后,再按回车键重复上一次的命令;或者在命令提示区输入命令。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在命令行中输入简略名称,熟悉一些代码可以提高绘图效率。

2.灵活运用样板图

样板图是绘制一幅新图形时,用来给这个图形建立一个作图环境的样本。其中包括:图层(每一图层的线形、颜色),标注时字的大小、纵横比,箭头大小,绘图范围等一些限制设置。样板图中甚至还可以包含一些通用的图形,如图框、标题栏等,凡是公用的参数、图形等都可以放在样板图中,便于各个使用该样板图的图形共享。在一个合适的样板图上作图,可以提高做图效率。

3.建立图库

利用块的性质,可以将当前图形中的一组对象,或者以前某个独立的图形定义一个块,也可以将常用图做成块,存放在样板图里。这样,实际上是建立了用户自己的“零件”库,绘制其他图形时可以直接调用。甚至可以使用块,将一些较小的细节图做成块,按照“拼积木”的方式构成一张整图,经常用到的图形可以一次完成而不必重复制作,这样大大地加快了绘图速度。

4.合理利用图层

正确利用和把握图层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加快绘图速度。开始画图,就预先设置一些基本图层。每层有自己的专门用途,一层图(或一个层集合)里可以含有与图的某一特别方面相关的实体,这样就可以对所有实体的可见性、颜色和线型进行全面控制。这样做的好处是,只需画出一份图形文件,就可以组合出有许多需要的图纸,需要修改时也可针对图层进行,应用层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把图上的实体分门别类。

六、更新创意理念

室内设计的电子化,使得设计手段得到极大丰富和完善。设计不光是设计手段的应用,即设计工具使用得再好,也不见得一定能得到好的装饰效果。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设计理念,或者说是设计者的创意,一个好的创意,往往比各种设计手段、方法或工具软件更为重要。 因此,单纯学习设计软件,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还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和客户的沟通能力,提高美学素质,在设计中有与众不同的创意,才会得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室内设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现代室内设计思想和理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设计能力。除了让学生切实掌握基本软件技术和设计法规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眼界,使学生将其设计思维能力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去设计公司、施工现场参观和交流,了解公司的设计流程以及施工制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室内装饰设计的细则,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室内设计教学要做的工作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金华市技师学院)

作者:许颖佩

第三篇:德育学分制的认识与实践

摘要:文章从“德育学分制”提出的背景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对于“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现状与水平,阐释了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含义,并据此得出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过程。同时通过列举已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大学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化建设、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德育学分制;含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价值

一、德育学分制的提出

在德育学分制提出之前,多数学校对学生采取的评价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之相比,德育学分制是对学生综合测评的一种新发展,它能科学有效地解决如何客观、真实、准确地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这一难题。于此同时,德育学分制还可增强对学生的制约性,有助促进学生其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更具可操作性,是大学德育评价的一种新发展。

二、德育学分制的含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一)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含义。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本文章讨论的是狭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德育学分主要评价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等有关道德方面的具体表现。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们对德育的本质、功能、过程、目标、内容、制度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彭刚在《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德育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德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一个组成方面”、“学校德育应当根据现代化人应具有的特征,对德育的目标、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鲁杰在《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道德理想——兼论21世纪德育的改革与创新》疑问中指出:“高校德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德育要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理想服务”;此外,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高校德育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了研究,如詹万生、徐健争的《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班华的《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刘书林的《社会网络化趋势与高校德育改革与创新》、齐冬莲的《论学费呢制下高校德育创新》等。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又是灵魂”。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最根本的素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大局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关系到社会建设的大局。和大学德育教育担负着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重任,它是人才培养“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四个统一”(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需要。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一)研究内容。

首先通过全面了解学界对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状况,总结已有研究得失,提出将“德育学分制管理与评鉴的实践途径”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高校的经验成果和自身情况,探索可行的、具体化的德育学分制管理

(二)德育学分的运作原则。

大学生德育学分是借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方法,使受教育者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政治品德个体化的过程。作为促使这种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大学生德育学分,必须始终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充分反映德育工作社会要求的深刻内涵,予以积极导向,又要充分兼顾德育主体的现实发展水平,使之具有可行性。因此,设计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让辅导员走上德育课讲台,让德育课教师深入学生生活。这样德育课老师和学生辅导员共同深入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

2.具有引导性。大学生德育考评指标体系是系统的、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指标的总和。要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根据学生参加政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等情况及学生的日常行为设立考评项目,使学生在参加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自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增强集体观念;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走正确的成才道路;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服务与奉献的意识;在参加公益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劳动观念,树立积极向上、遵纪守法的道德意识[3]。

3.具有检查监督的作用。湖南农业大学从2003级开始实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它将大学生四年来所参加的全部活动以存折的形式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通过个人素质拓展认证证书向用人单位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同样可以制作一本《大学生德育学分测评手册》,首先由本人在班会上总结参加德育活动的情况,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再由班团干部在手册上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最后交辅导员审核。这样,既理与评价模式。课题从高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的意義入手,对德育学分制的设计和实施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内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1.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高校德育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德育学分制设计的一般原则。我们团队重点研究了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实施。

2.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探讨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内容设计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问题。

3.研究调查法。对已实施德育学分制的高校进行现场调查,我们跨地区调查了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實施,吸收和借鉴高校在管理和评价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为研究汲取营养。

4.对比研究法。在分析比较国内外部分高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思想,提出了德育学分管理与评价实践新思路。

四、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对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这种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对于自己德育的阶段性评价无疑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是对学生个体的一种量化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在心理以及行为上对于自身道德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与此同时,德育学分制寓德育于其他各育之中,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位置,并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天兴,丁敏娜,王延云.大学德育可以实行学分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姚文英,龚劲丹,许军华.大学德育学分制有效性的现实考察与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1(6).

[3]王季秋,曲慧娴.德育学分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4]邵建.对“德育学分制”实践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9(12).

[5]孙为民.德育学分制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5).

[6]胡永刚.学校德育的学分制考评方式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5).

[7]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8]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15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号121项目编号为长医教【2015】15号

作者简介:

柳超磊(1993.6--),男,浙江舟山,本科,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

郭丽娟,女,湖北恩施,本科,教师,长沙医学院,化学。

王文韬,女,湖南常德,本科,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

滕懿振,女,湖南凤凰,本科,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

陈式文(1994--),男,上海,本科,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

作者:柳超磊 郭丽娟 王文韬 滕懿振 陈式文

第四篇:实践特色学校创建的认识与体会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深化教育内涵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满意度的抓手和突破口,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三正初级中学积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一批又一批的特色学校正式挂牌,为其他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提供了榜样示范。但总体上说,还有不少学校对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感到茫然,无从下手;或创建缺乏底气,无所作为;或创建缺乏韧劲,虎头蛇尾;或为特色而“特色”,将特色学校庸俗化。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创建认识缺乏深刻性;二是创建目标缺乏前瞻性和校本性;三是创建过程缺乏延续性;四是创建团队参与缺乏广泛性;五是创建成果缺乏导向性。基于这些问题,也从特色学校创建的基本观念入手,笔者谈谈实践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八点认识与体会,以期对特色学校创建有所启发。

基本前提——立足校本实际

关于特色学校,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胡方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文章中说:“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基于此,创建特色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实现校本化发展,这是基本前提。

广泛调查办学现状 立足于本校办学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范围广泛开展调查活动。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内部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

科学分析创建基础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本校办学状况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从而认识本校办学的优势和劣势,科学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项目,构筑学校个性发展、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平台。

正确进行风险评估 学校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创建项目时,要征求多方面意见,进行创建风险评估,然后科学决策。

坚实基础——凝聚集体智慧

学校办学办的就是一种氛围。创建特色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群体氛围,凝聚学校团队的集体智慧。学校确定的创建特色,如果是校长一个人、学校几个人确定或者邀请几个专家学者动点脑子确定的,那就很难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教师就不会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去实现创建目标。

在确定创建规划上,广泛酝酿讨论 确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创建规划时,在学校内部,可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反复酝酿修改的方式,最终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创建规划。

在开展创建活动上,全员参与行动 蓝图一经绘制,就应全力以赴,积极大胆开展主题创建活动。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做到人人有责任,处处有担当,朝着既定的目标扎实推进。

科学标准——坚持素质教育

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标准。实施素质教育与创建特色学校,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外在体现。创建特色学校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个性化办学的重要途径。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创建特色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上追求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让学生的个性突出发展,不让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留下遗憾,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真谛。

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某一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内涵发展反映的是教育“质”的要求,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学校在深化内涵发展的历程中,可以提炼自己的办学特色。反之,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水平。

根本原则——坚守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体现教育的普惠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所有学生均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让所有学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因此,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坚守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则。预防为培养几个或一部分尖子生和特长生而忽视培养众多的表现平常的学生。

创建特色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学校在确立特色发展目标时,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多样化的自主选择,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基本要求,用真心、真情、真诚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用爱心和责任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力,用智慧和才能点燃学生的心灵和希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提供周到服务。

追求目标——注重特色效益

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因此,创建特色学校需要注重特色效益,追求“更好”的教育。不能只顾眼前,盲目追求所谓的“政绩”,今天一任校长这样做,明天一任校长那样做,让师生无所适从。判断特色学校是否具有效益,至少有以下几个标准:

第一是创新性。通常表现在教育观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有新意;办学措施、办学途径有创造性;办学成效有新气象、新面貌。第二是前瞻性。创建特色学校既要服从或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又要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定位,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使学校发展具有后劲。第三是与时俱进。特色发展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色学校创建也应赋予崭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和形式,推动学校特色逐步放大增值。

动力源泉——突显特色文化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说过:“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办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铸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涵,是学校生命力之所在。“特色文化”是特色办学的最高境界。

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与特色创建相适应的长效运行保障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促使师生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认知结构,内化并顺应学校的特色文化,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努力践行特色文化精神,进而凝成具有高度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校园精神。

工作中心——聚焦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试想,一所学校即使在某些方面颇具特色,其教育质量低劣,远远达不到人民群众满意的基本要求,这种创建毫无价值可言,也不会产生“一俊遮百丑”的光环效应。创建特色学校,必须聚焦教育质量这个中心,任何时候都不可须臾偏离。如果偏离了这个中心,忽视了教育的共性要求,那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特色学校创建必然会误入歧途。

从很多特色学校创建的成功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学校的核心特色都体现了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上,而且都与课程教学相关联,是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的。

基本手段——发掘特色载体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扬弃升华的过程。创建学校需要发掘特色载体。就一般学校而言,应将打造特色项目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特色项目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本校优势和潜能基础上形成的若干单项性特色,它在同类学校中有明显的优势。统领学校全局的特色项目要能体现多门学科、多种能力等方面的融合,要具备上升为学校整体特色的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特色项目”中能提炼出某种教育思想或是精神内核,并把它辐射到学校的整体层面和各个领域。学校统领全局的特色项目既是特色学校的载体或表征,也是特色学校形成的基础。因此,创建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的选定十分重要,它既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学生的发展方向,也决定学校最后能否形成特色。

特色项目的选定是多方面的。如:突破“五育”创特色;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树特色;创新教育思想展特色;探索教研教改、师资培训立特色;优化校本管理建特色等等,都可以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载体。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但都是不可“复制粘贴”的。创建特色学校,打造教育品牌,既需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观念,又需要睿智超前的眼光;既需要大胆实践的决心,又需要开放包容的胸怀;既需要一批善于谋划的思想者,又需要一支具备卓越执行力的高效团队。只有坚守教育信念勇于担当的智者,才能在教育的自由王国里执着前行,最终实现特色教育的理想价值。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三正初级中学)

作者:陈勇均

第五篇: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实践与认识

一、数学建模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的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建模的教学环节是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成数学模型;求得数学模型的解;检验、解释数学模型的解;并将其还原成实际问题的解,从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课程特点决定了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要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置于首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不怕挫折失败,鼓励学生动口表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鼓励学生要多想、多读、多议、多讲、多练、多听,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

二、数学建模教学要分别要求,分层次推进

在中学数学的建模教学中,根据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分别要求,个别指导,分层次教学,给每个学生确定不同的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和素质发展目标。对优生要多指导,提出较高的数学建模目标;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要多引导,多给予启发和有效的帮助,使中等程度的学生提高建模的水平;对差生要多辅导,重点是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只需完成难度较低的建模习题。只要教师本着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理念,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建模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收获与进步。

三、数学建模教学要全方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数学结构中强有力的支柱。由于中学数学建模教学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灵活的实际问题,建模过程应该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首先是数学建模化归思想方法,还可根据不同的实际问题渗透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类比归纳和类比联想思想及探索思想,还可向学生介绍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反证法、解析法、归纳法等数学方法。

四、数学建模教学应注意将教材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许多概念和命题都有其产生的直观背景,因此,作为中学数学建模的选题首先要注重题目的现实价值,即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通过自己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以数学为依托,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课题,易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其次,中学数学建模的选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难度。难度过大,则会无意中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给学生制造挫折感,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教师可以把一些较小的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分解,然后放在正常的教学中去,并且要经常这样做。比如在引入新知识时、复习时,均可以用一点时间介绍一些数学应用或数学建模的问题,而把问题的具体求解过程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样经常性的选择一些和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要求较为接近的题目进行练习,可以让学生在锻炼数学建模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教材。

五、数学建模教学应做到循序渐进

数学建模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逐步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起始点可以略低些,这样便于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比如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知识的应用背景,在教学到应用的重点环节时要进行比较多的训练,然后逐步让学生尝试着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结果,模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到独立地解决教师提供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建模,最后发展到能独立发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它。

总之,数学建模具有联系实际领域广、实际案例丰富的特点,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继续进行探索的一个课题。

作者:伊秀珍

上一篇:土建工程预算论文下一篇:时事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