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实践与认识论文(精选10篇)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需要掌握几大重要的原理及其相关方法论,这是考研答题的理论依据。7.8月份暑期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把握,加强政治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和记忆。下面中公考研政治老师分享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
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易考分析题)
原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活动最终的目的(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活动起反作用,尤其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能够对实践活动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1)正确的理性认识,能够正确的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实现。
(2)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活动,妨碍实践目标的实现。
方法论: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第二,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
全国高校报录比汇总 全国高校报录比汇总
第三,只有充分尊重实践,才能有力的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
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嘉兴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实行了“短学期”(实践教学学期)。嘉兴学院建筑学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短学期”里进行,如何利用“短学期”将该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好,提高建筑学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效果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环节之一。
1 认识实习以及存在的问题
认识实习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教学实践环节(见图1),通常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末,时间为一周。它要求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及规模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增进对建筑的感性认识;系统了解建筑的功能组织、总体布局、造型与空间处理等问题,对建筑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初步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认识实习效果的好坏是学生今后能否更热爱自己所学专业的关键。
认识实习的教学效果受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例如学生对认识实习往往不够重视,实习过程流于表面;加上实习基地不固定,影响实习任务的开展;以及实习经费紧张,不可能安排较多和较远的建筑实习参观等。由此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有效措施,规范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对于搞好认识实习的教学工作,保证实习质量,以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2 规范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2.1 制定实习方案
认识实习内容涵盖建筑学专业的所有领域,要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必须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期使学生对建筑学专业达到全面的整体了解。为此,我们在参观内容的选择上,力求和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挂钩,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地产开发商三个方面着手,内容包括参观市内大型公共建筑、住宅组团、城市规划展览、工地现场,以及到设计院聆听资深建筑师讲座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的参观与比较,与建筑师们的对话交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建筑学专业的现状和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更加理性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见表1)。
2.2 做好实习动员
为保证实习内容的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院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安排、组织、纪律以及考核办法,并进行安全教育,签署安全承诺书。动员大会的召开,使学生从心理上对认识实习提高重视,了解认识实习流程,明确实习任务和要求,更好的与指导教师配合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2.3 加强管理督导
鉴于认识实习需在校外进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加强管理和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采取由班干部督促考勤,将学生分成10人/组,每个小组有两个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对班长负责,班长对指导教师负责的分层管理制度。每天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记,并对接下来的实习内容提出问题,以便实习时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学习。
2.4 规范成绩考核
为保证良好的实习效果,就必须健全考核机制。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写好实习报告,连同实习日记交指导教师。认识实习总成绩由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学习主动性、遵守纪律、实习单位评价等)综合评定(见表2)。
3认识实习实践效果
通过对比前后两届学生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估,在改进实施了以上措施以后,学生对认识实习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尤其是学生对认识实习目的有了明确认识,对实习内容的掌握更为扎实,对建筑工地现场的认知度有明显提高,同时分层管理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实习活动中显得更为自律。通过指导教师和学生实习座谈获知:改进后的认识实习方式,时间和内容安排紧凑合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效果显著(见表3)。
4结语
认识实习不仅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有着直接影响。有针对性的对认识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提出相应对策,总结实践经验,对于提高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质量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以嘉兴学院建筑学专业认识实习为例,针对认识实习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改善实践教学方法,应从制定实习方案、做好实习动员、加强管理督导、规范成绩考核等方面加以改进,实践证明,改进措施后的认识实习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兴趣和效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学,认识实习,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曹霞,韦龙明,金凌志,等.土木工程应用本科认识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07(6):91-92.
[2]胡玎,王越.风景园林评论关注自然关注人——从景观园林的认识实习谈起[J].园林,2007(6):20-21.
学习重点:
一、认识的基础(客观题)
(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二、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客观题)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D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唯理论的错误,在实践中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会导致经验论的错误,在实践中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二)从认识到实践(未考点)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实现第二次飞跃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的目的:追求真理,实现价值(客观题)
(一)真理问题本身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客观题)
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性的认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不会被推翻的客观内容、都表明世界是可知的,因而是绝对的;但他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有限的正确认识,在广度、深度和进程上都有待于扩展、深化、发展,因而是相对的
(二)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未考点,客观题)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方法:
1.牢记概念。像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价值、价值观等一定要记住。
2.抓住核心原理。本章核心原理可以概括为四大关系和四大结论。四大关系: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三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四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四大结论: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的本质,三是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四是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些务必要掌握。
3.善于运用和分析现实问题。
现在近视越来越多,那么如何防治近视眼呢?据爱尔眼科介绍,近视眼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
平时注意营养,多吃新 蔬菜,不要偏食。看书或看报时,眼睛与书面保持30公分,45度角的距离,并避免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眼睛。避免在 车、光线不足或光线强烈的地方看书报,看书时光源应均匀地由背后或左斜方投射过来。避免使用不洁毛巾或公共洗脸用具,以防感染。做到充足睡眠及户外活动,时常远望绿色植物。每天做3—4次眼保健操。预防措施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注意眼睛的保健。预防近视眼提倡一个早字,即应在学龄儿童时开始。学校与家长应特别注意孩子学习时照明要符合要求(50~100米烛光),具体说如用25瓦普通灯泡,在距离半米处的照明度约为50米烛光,余类推。防止用眼过度,即指不要使眼睛的内外肌肉过度疲劳或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强视力训练和坚持眼睛保健操。防止电视性近视。加强体格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可以减轻减慢近视眼的发生,尤其是室外体育运动。让孩子在空气新鲜、视野开阔的郊外进行远眺,极目欣赏祖国的山河大地,也是眼睛最好的保健方法之一。注意营养补充,尤其是维生素B、矿物质的补充,因为它们是眼睛发育和功能进展所必需的。
防治近视眼,不同年龄应采取不同方法
防治近视在人的一生中,关键时刻也就10~13年时间,即8~18岁,而这十几年的时间把握的如何,事关一生的幸福和眼睛的光明健康。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预防保健措施。
第一、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以基础预防为主,中、小班培养孩子的正确坐姿,还可将保护眼睛防治近视的一些相关理念和知识容纳在游戏中。而大班的孩子,开始学写字时,一定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做到“三指执握手掌空”的正确方法执笔。从小养成“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指离笔尖一寸,胸离桌一拳)的好习惯。要尽早教会孩子学认、比划视力表“E”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建立孩子视觉档案。
第二、对上小学的孩子,年龄已8岁,防治近视,以基础预防为主,配合专业预防,走基础预防和专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首先,是建立视觉档案,培养好的读写姿势,坚持“三个一”的用眼卫生习惯。其次,要控制每天“看近”时间,包括做作业时间,看电视、电脑游戏等总的看近时间要控制在4小时内。如看近超过4小时,近视发生率将提高3.2倍。再次,就是父母家长要设法为孩子眼睛减负,提供读写辅助工具,实现专业光学预防,主要是创新雾视镜或视力康复镜,让孩子看近读写看电脑时戴用,就能起到打“近视眼预防针”一样的作用。还有握笔器,坐姿矫正器等防近视文具可以按需选配。
篇
三、初中阶段的学生,12~15岁,重点是做好专业光学预防。小学毕业最后一个学期由于考试等学业负担重,差不多已有15%左右的学生就出现近视了,但很多家长不接受孩子要配眼镜这一事实。这一阶段的学生是最危险的,近视眼的第一主因是“看近”时间长,一次因眼轴长长l毫米就出现300度近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阶段孩子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父母家长防治近视治疗的安排,因而常常是有效的防治近视眼措施不能坚持到底,当然效果就不尽如人意。同时,初中阶段学业负担明显加重,孩子身体也在发育,个子在长高,眼轴也会增长,所以不注意采取有效措施,近视眼就会快速增长,临床上常常见到有些学生一个暑假就长出200度的近视。所以防治近视在做好基础预防时,还应重点做好专业光学预防。学生在读写看近学习时一定要戴用“视力康复镜”,为眼睛减轻负担,达到消除眼疲劳和消除看近病因之目的。让孩子在看近中望远,在学习中治疗,学习防治同步,省时省力。这是目前为止,能同时减轻眼睛负担,消除视疲劳,实现学治同步,防控近视眼,唯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以取代的办法。
文献来自芳泽编著的《近视眼防治理念》
周安忠和施小可的《近视眼密码》
关于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
(题目黑体三号居中 其它均为宋体四号)
班级:12级工商管理 组长:徐永辉 201007020008 电话:***
组员: 郭鸿飞 201007020046 王晓龙 201007020048
李惠萍 201007020015 景婷婷201007020040 郝浩浩 201007020041 刘旭东201007020042 郜海礼 201007020050 史秋生201007020052 公鹏飞 201007020063
张昀辉201007020066 张
恒 201007020067 聂慧清201007020074 苏亚静 201007020009 英
杰201007020038
指导老师:王伟玲
实践时间: 2013年10月14日—11月8日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黑体小三,居中)
(机制11-1班 李玉凤 刘志国 张国烨 等)(宋体五号,居中)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国迅速普及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本论文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出发,重点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正、负面影响。在揭漏网害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问题,提出了预防性措施应的对策,特别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危害,应尽快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寻找新的求知空间、开辟新的信息渠道和掌握高新技术服务的有益工具。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公德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宋体五号)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影响(黑体五号)
调查目的(黑体4号)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影响方面及对策。(宋体小4)
调查对象(黑体4号)
安阳工学院、安阳师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黑体4号)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
(正文一级标题:黑体4号,其他标题均用黑体小4号,除标题外,均用宋体小4,行间距22磅;一级标题与上段加一空行)
本论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并总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部分人的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女生占50占%,男生占50%;从年级来看:大一占60%,大二占20%,大三占15%,大四占5%。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黑体4号)调查显示,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一)开凿信息渠道,广纳百川营养(黑体小4号)
根据调查情况得:对于问卷调查中的第5题有80﹪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广 2 开学生的信息渠道,获得营养。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
(二)开拓知识视野,有所创造(黑体小4号)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问卷中的第7、14题有88.5﹪的学生认为网络确实开拓人们的视野。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它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进入我国,引发了创造性极强的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好奇。
(三)友情互动,共同提高(黑体小4号)
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在问卷中的第5、9题有75%的学生都是这样认为的),网络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通畅。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黑体4号)
世间的事物都有双面性,“祸福相随,利弊相生”就是事物的本质特点,网络当然也不例外。网络就像1条巨龙,它既带来雨水的润泽津润,又带来了暴风的肆虐,既撒下了文明又囊括来了文化垃圾。
(一)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黑体小4号)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
(二)影响学业(黑体小4号)
根据调查显示:针对问卷中的第2、4、7题有91.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影响了学业,其原因总结为,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
(三)影响心理健康(黑体小4号)
不难发现在问卷中的13、15题中有42.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导致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神经生物钟混乱,精力和体力的透支,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三、分析与对策(黑体4号)
调查组认为,针对网络存在的问题,应具体分析原因,并采取以下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对沉溺网络游戏者的原因探析(黑体小4号)
这一陷阱里跳,像朝圣者一般,那样 为什么这么多的大学生在网游上成为了迷途的羔羊,为什么不断地还有人往地一如既往,奋勇直前,为什么惩罚和约束会失效,如此种种皆有其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魅力(1)内在控制力差
(2)没有对大学生活进行系统的规划,缺乏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 2.学生自己的原因 3.学校的原因
(1)学校的管理和引导疏忽(2)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3)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
在对网络游戏进行客观审视,全面的评判,辩证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知道它并不是主流观点所鼓吹的那样夸张,那样可怕,就算它是毒品,我们也可以很好驾驭,将其变为一种良药,鸦片本身是被作为一种药引进来,然而由于人们过度地使用,便成为了一个毁灭人的毒物。
(二)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应对策略
1.从大学生自身这个主体入手,找出症结所在
(1)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自控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万事都有一个度,大学生玩网游亦然。
(2)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防治玩网游成瘾,制定个人目标和规范日常生活。(3)加强大学生个人素养教育,提高思想防范能。2.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3.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健康地一代,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五、结束语
古往今来,我们的道德教育逐渐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日益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逐渐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然而,网络就像阴阳之分一样,从出现之初就是矛盾的产物,一方面,网络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拓宽了新的求知空间,极大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但另一方面,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恋等充斥了大学生平静而纯洁的生活,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痴迷忘返,无法自拔,网络毒瘾贻害一代,负面影响很大。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谢辞:衷心感谢小组各成员的辛勤付出,以及各网站及书籍资料的支持,以及被调查人员的大力配合。
参考文献:(黑体小5号)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8.(宋体5号)[2]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395.[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4]陈少辉.国有企业劳动就业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78.[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7.[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7.5 附:(宋体5号)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问卷(宋体5号)
1.你的性别 A 男 B女
2.请问你经常上网吗? A 经常 B 不经常 3.你最早接触网络的时间?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4.你每天平均上网的时间?
A半小时以内 B半小时至一小时 C一小时至两小时 D两小时以上 5.你上网花时间较多的几项?(多选)
A网游戏 B使用聊天工具,比如QQ、MSN等 C看电影、小说、D网上购物拍卖览各类新闻信息 F查阅资料 G下载各种资源 H专业课用 I其他
6.每次上网在QQ、MSN等聊天软件上的时间?
A不到半小时 B 0.5—1小时 C 1—2小时 D 2小时以上 7.每次上网玩游戏的时间?
A不到半小时 B 0.5—1小时 C 1—2小时 D 2小时以上 8.每次上网用来学习的时间?
A不到半小时 B 0.5—1小时 C 1—2小时 D 2小时以上 9.通过网络和别人交流吗? A经常 B偶尔 C不经常 D很少 10.平时上网途径?
A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B去网吧 C学校的电子阅览室 D手机 11.平时上网都利用什么时间?
A上课时间 B空余时间 C晚上睡觉时间 D减少其他娱乐活动 12.你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吗? A 是 B 否
浏 E
组员: 郭鸿飞 201007020046 王晓龙 201007020048
李惠萍 201007020015 景婷婷201007020040 郝浩浩 201007020041 刘旭东201007020042 郜海礼 201007020050 史秋生201007020052 公鹏飞 201007020063 张昀辉201007020066 张
恒 201007020067 聂慧清201007020074 苏亚静 201007020009 英
杰201007020038
(宋体小4)
(空3行)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明确教学反思的内容, 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理论上, 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 我们往往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顺序, 分阶段地确定反思的内容。
1. 课前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高瞻远瞩, 因为教学方案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 是勾勒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
在设计预设方案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握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地位,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 认真反思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编排意图, 教法设计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理解时可能生成哪些情况及如何处理生成资源, 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 对学生实际要求的估计是否合理, 是否为学生创设了立足的空间和愉悦的空间, 能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 能否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等, 课前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的比较和反思, 进而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合理性, 有效地改进教学。
2. 课中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认知活动, 也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各要素互相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反思, 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机智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经常性的反思习惯, 并能够根据课堂新生成的教学资源, 及时、主动地调节教学方案, 改变教学策略, 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最终真正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学生是否有立足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热情与程度如何, 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无爆发出创造灵感和智慧火花, 教师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改变教学进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是否渗透和强调了能力的培养, 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 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瞬间及时进行反思, 随机应变, 合理调整,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课后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发展性。
课后反思, 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它包括学生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反思基础知识, 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应用、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认同;后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是反思成功之处。如某些教学设计的巧妙之举和得意之处, 学生有创意的提问, 独到的见解。教师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拓展教学思路, 以丰富日后教学材料。二是反思课堂留下的遗憾和缺陷。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败笔之处”, 如教材内容处理不妥, 问题设计欠合理, 师生互动牵强生硬;还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等。对这些不足和失误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 同时找到对症的“良方”, 使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减少失误。三是反思再教设想。教师应根据已教情况, 结合自己所得所失, 思考如果以后再教时该怎样处理, 以使自己的教学日趋成熟。
4. 对作业与批改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 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作业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检查教学效果, 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是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工作针对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作业设计与批改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作业本身的反思。如作业量是否适当, 难度是否适宜;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完成这些作业需要多少时间;设计的作业是否有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有无区别对待。二是对作业完成情况的反思。哪些题目学生做错了, 原因是什么;自己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指导情况怎样, 有无抄袭现象等。三是对批改作业行为和方式的反思:每次作业是否需全批全改, 是否只改部分学生的作业, 可否只改学生的部分作业, 让学生帮忙批改是否可以, 可否让学生互批互改;是否能依据学情和不同类型的作业, 有目的地写出赞扬性、指令性、启发性、警钟性和鼓励性的批语;哪些情况需要面批, 作业完成反馈情况效果怎样, 讲评是否达到理想的效果等。
5. 对课外辅导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性。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主要的补充和延伸, 是因材施教、培优补差的有效措施。
课外辅导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给缺课的学生补课, 给学困生辅导和给学有余力或有特长的学生个别辅导以加深和加宽课上所学内容。其形式有两种, 即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辅导和适当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外辅导的反思主要包括:是否制定了科学的培优补差方案;辅导内容和方法是否对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形式是否恰当;是否能在重视知识的基础上, 更能重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怎样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等。
6. 对学业成绩考评的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诊断性。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检测和评价, 是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 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教学工作起激励、诊断、反馈、调查和评价的积极作用。检测的反馈包括对检测内容的反思和对检测方法的反思。前者如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反思;内容是否实现了“三维目的”的有机整合, 是否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对各项技术指标的把握, 以及对题目的难易程度和类型等反思。后者主要采用考查还是测试, 考查是书面检测还是课堂提问, 测试采用笔试、口试还是实验操作的反思。对成绩评定主要包括评定是采用评分的方式, 还是评分加评语的方式, 评分时对学生有创建的回答有无适当的加分以资鼓励等。
二、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
1. 写教后记。
一节课结束后,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认真地写出教后记。可以记以下内容:一是记成功之处。如形象的比喻、巧妙的比喻、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 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见解内容作一简单总结记下来, 供以后参考。二是记失败之处。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出缺点、检测中出现的失分点记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和补救的内容。教后记的内容虽然很多, 但不需要详细记录, 特别强调的是记录一定要及时, 否则容易遗忘。
2. 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要求详细具体, 除总结一天的工作, 记自己的所得所失外, 还应重点记载课堂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 以及对公开课、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后的认识、收获、体会和感悟等, 必要时教师要对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为进一步研究或专题研究积累材料。
3. 开展交流讨论。
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 同级同科教师聚在一起, 教师应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 发表各自的见解和意见, 以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得出最佳方案,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 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教师可将自己的某一节课完整的摄制下来, 然后进行回放, 反思为何当时会这么做, 这样做是否妥当, 下次可以怎样改进。一堂课的录像可以让教师找出课堂上经常性的肢体行为和言语行为问题:如经常性盯看课本或教案, 经常性说的一句口头语, 一直注视看某几个学生, 板书时经常性的擦擦改改。录像还可以让教师清清楚楚地统计课堂上每各环节的时间分配, 师生发言、思考的所占时间的多少等。凭借教学录像, 教师就有更多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从而充实自我、改进自我和完善自我。
5. 开展教学研究。
为弄明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实质, 探索用的改进教学的方案, 教师应以教学理论为指导, 广泛开展教学研究, 通过调查与实验,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过程, 探索新形势下适应教学发展的理论体系, 以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三、教学反思的作用
1.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 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同时, 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还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 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 而这些都是指导教师今后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2.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合乎教育理论、合乎教育规律, 是否科学有效, 既需要别人的评价, 更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 通过实践与理论的接合, 通过与教育目标的对比, 可以使自己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 从而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 反思多了, 认识自然就会提高, 实践也就有了方向, 有了信心, 有了力量。
3.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
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更具有课程与教学的相对自主权,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法指导、学习动机、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更具有自主性和操作性。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使教师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进而提高专业自主性和探索性。
4.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教师形成反思意识, 养成反思习惯的本身就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负责, 它有助于形成教师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
总之, 教学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追求, 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 终有收获。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结果而进行传视和分析, 从而提高自身觉察水平, 促进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力, 其本质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识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 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培优补差
参考文献
[1]周桂珍.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 2005.
这学期马原课社会实践我们小组调查的内容是南京晓庄学院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我们这次采用的是网上调查,相对于传统的发问卷形式更加方便,统计起来也更加快速方便。
对于大学生消费观念这个问题,如今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伸手向父母要钱,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有着诸多的不理性消费。为了彻底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情况,我们小组成员精心准备了诸多实际性的问题,而在这过程中我也充分了解到了诸多情况。现在好多的商人都说学生的钱好挣,为什么会是这样?究其原因还是如今学生消费观念不够理性。而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因为在上了大学之后,父母们逐渐放宽了对孩子的生活费,再加上大多出门在外于是更是多给钱,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生活。而在我们的调查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恰好是这方面,无论家长给的钱多钱少,往往一个月下来基本都是所剩无几,这基本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现象。给多花多,给少花少,实在是太不够理性了。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这样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毕竟应该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对待消费,更是应该有着正确的消费观念。更应该通过平时的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来赚取生活费,减轻家里的负担,更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而不是做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学生。
养成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将会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作为一个新时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简介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因此有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刻不容缓,让我们大学生一起行动起来吧!
社会实践报告
科学中的辩证法
小组成员列表
论文正文:
辩证法之于科学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辩证法的创立者被亚里士多德认作是爱利亚学派的芝诺,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芝诺“飞矢不动”的论证错误地否定了运动。直到备受哲人尊崇的黑格尔发现客观存在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才真正把辩证法摆到了世人的面前,并由此随着辩证法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犹如物种进化般地衍生出了唯物、唯心两大派系的辩证法。
然而,不管把辩证法当作“思想自我发展”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唯心主义还是把辩证法看作客观世界本身固有规律的唯物主义,都把它看作是获得其他各门知识的前提和根本。与此同时,唯物唯心两种理念也深深陷入辩证的关系之中。
“是其他知识获取的前提和根本”这一看似哲学自我吹嘘的论断,在18世纪中叶以前的文艺复兴中得到初步证实,尽管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人体结构理论和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出现等看似和哲学与辩证法差之深远,然而这些理论的提出者和承载者无一例外地都具有着深刻的辩证思维。而当非此即彼的机械自然观接受这份“吹嘘”转变为亦此亦彼的辩证自然观时,科学技术爆炸式的发展,便开始以其前所未有的高度尽情地展现着来自哲学,来自辩证思维的魅力。亘古不变的天开始“变”了,神秘莫测的有机物可以与无机物转化了。坚实的地壳也渐渐改变起来了。扎根不动的植物基本组成也和动物相同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辩证思维的每次发展都推动科学发展于无形,而且其力量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易者变也;阴阳化也;祸伏福兮,福倚祸也„„]这比比皆是的辩证思维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诞生了,远远早于芝诺的辩证法的创立。而“四大发明”更是包括已逝的、健在的和未来的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我们并没有证据讲“四大发明”和易学思想有多么直接的关系,但辩证思维对科技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把近代中国的落后归咎于哲学貌似有点鲁莽,然而,近代中国易学并未取得本质的发展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当唯物辩证法随着马克思主义拯救了中国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一跃成为“第一生产力”。
所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辩证思维。”这并非空穴来风,此时自然科学本身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是一个从混沌到分离再到统一的过程。
然而,正当我们得意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时,大自然对于我们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给予了报复。甚至于在这个唯物主义占意识主流的时代里,有些唯心主义者都在暗喜他们心中的“上帝”终于来了。而恩格斯却清醒地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他在科技进步面对自然报复踌.躇犹豫时,又一次找到了辩证法的“麻烦”。这必将促使科技又一层或又一形式的提升。
所谓自然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概括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并且如辩证法本身要求那样,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而不是教条的。
恩格斯较为详细阐发这一辩证法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中介》等著作中。
主要包括:①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循环的自然观。
②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为中心的辩证综合的科学方法论。③科技与生产、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
而从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与生产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了,以至于出现了科学技术化、j技术科学化,技术创新及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正如所有的一般规律一样,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原来看似分离或者联系很少发展到“互利共生”的程度。
在自然观上甚至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观和生态观,而在科学技术上,在重视理论创造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每一项几步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绿色、人文、和谐„„这些词语几乎充斥了各个领域,甚至于在2012这个本该也只有科学才能弄清真相的问题上,都引发了广泛的人文讨论。
然而辩证法在科学上也有着很大的应用。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观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指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考试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也是课程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是如何评价教学、改进教学, 如何检验教学成本的基本途径。为了有个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 就需要我们能够有效地检验课程的完成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样能统一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以下是某系在考试管理过程中的改革实践内容和结果展开讨论。
1 原始考试考核方法
1.1 理论考试为主
现如今学校的考核方式还是传统的模式, 就是到学期末进行一次统一的考试, 考试题型的设置主要还是以选择、填空和计算等类型为主, 而分为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考核。考试以闭卷为主, 试题由教务处统一印刷, 有专门的试题模板, 印刷之后单独装订, 费时费力。考查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 但由于大多数是开卷形式, 所以一般采取题签的方式或者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直接把试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直接在答题纸上作答。
1.2 期末统一考试为主
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采用的还是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进行统一的安排, 因此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这个学期学习的好坏。但, 一次性考试受到试卷容量、时间限制等方面的影响, 并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教学质量。因此, 不能凭借一次的成绩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且, 由于一学期考试科目众多, 堆积在期末一起考, 不但给学生在复习上增加了难度, 在考试管理过程中也同样增加了难度。考试时间容易冲突, 考试地点不好安排等等。
1.3 考试内容单一、老化
传统的考试内容, 主要是采取教师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考核, 所以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考前突击等行为,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学习兴趣降低等。而且, 由于每门课的学科限制, 命题教师基本固定, 试题单一, 缺乏创新性。
2 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2.1 试卷的基本形式为题签模板
在考试管理改革中抛弃了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 我系以题签为基本考核方式, 由此种考试方式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真正节省试卷印刷的成本, 真正缩短试卷印刷和装订的时间。
2.2 设置考试内容的方式是根据课程内容
考试命题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 同时激发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的总结和发挥。尤其是大学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学习的开放性教育为主, 所以就需要教师根据各课程的知识点的分布特点来合理设置考试题目, 对知识点较分散的课程进行集中式的总结, 这样让学生熟练掌握, 真正达到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从而达到反馈教学信息, 检测教学效果, 向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的效果。
2.3 将总成绩分部累加将引入过程性考核思路
教学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要想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就需要将评价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以此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课程特点, 层层考核, 层层监控, 确保课程完成质量全程监控。以考试促进练习, 以考试检验教学, 即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考核方法改革的成效
3.1 通过实践检验, 就需要对学校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就要总结经验, 以此应用到各类课程考核中, 但是课程考核还需要以笔试作为基本考试方式。
3.2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了考试的题目类型与内容, 使之适应课程考核的需要, 这样学生对考试才能应对自如, 做到自由发挥, 避免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 充分展示自身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并加以总结, 做到学以致用。
3.3 通过采用过程性考核思想, 这样通过课程考核, 使学生正在的达到应用自如的水平。考核结果也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城市有效。
综合上述, 我们只有选择正确的考试方法, 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搞好考试改革的基本方式, 我们就需要充分发挥对课程指导性的作用,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 对考试纪律要严肃对待。同时, 学校的管理部门要对学生学业管理和德育管理两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 更要密切配合考试改革, 以此完善和修改与考试相关的规章制度, 促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
摘要:考试作为教学管理与课程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原始考试考核方法的分析, 分别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原始考试考核方法的弊端;从而得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并加以应用和总结。
关键词:考试,考核,改革措施,方法
参考文献
[1]雷跃萍, 徐可晶.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浅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2]韩继红, 王成方, 陈海忠.关于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01) .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或迟或早的推向市场。在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取消了系统分配的大学生,也毫不例外的要面对择业的选择。而从事兼职工作是在校大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现实的最好方式,兼职经历能让他们更多的发现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不足,通过兼职能让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的空余时间加入到兼职的队伍中,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但兼职活动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兼职活动是否面临挫折?为了了解这些问题,从中发现值得借鉴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大学生兼职活动提出建议和看法,我们小组特进行了此项调查。
一、调查地点:
长沙理工大学
二、调查对象:
长沙理工大学学生
三、调查时间:
20xx年10月23日――10月25日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兼职的态度的.对待
根据调查,有38%的同学没有兼职经历,但超过50%的同学认为兼职很有必要,对兼职持赞同态度。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已经日益普遍化。
(二)兼职工作的类型
总的来看,大学生兼职的种类繁多,但绝大多数就是与自己专业只是无关的体力工作如发单,导购,话务员,服务员等,而从事于与
自己的专业有关的职业的学生只占到31%。这说明大学生对兼职的期望效果并没有预期那么好,同时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三)家长对子女兼职的态度
从问卷结果来看,69%的家长对大学生兼职持赞成态度,29%的家长持不过问态度,只有2%的家长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由此可见多数家长同意大学生以兼职来积累社会经验,提升自我能力。
(四)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对于“兼职与上课时间相冲突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72%的大学生会选择放弃兼职,还有28%的同学则选择不一定,视情况而定。而在兼职时间上,大部分兼职学生都在每周5小时以下。尽管大学时间充沛,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比较有限,所以在实际的兼职活动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影响学习的情况。
(五)兼职的目的
在兼职的目的这个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兼职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满足个人短期的愿望”,则是其次,“赚取收入减轻父母负担”则排在第三位。可见大学生对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人际之间的交流相当看重,也是大学生关注未来、关注社会的表现。
(六)兼职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根据几个兼职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的反馈数据,有28%的同学受过骗,而在受骗的同学中,38。4%的同学选择忍气吞声,23%的同学会与当事人或其领导交涉,仅仅8%的同学会向相关部门投诉。这些现象说明大学生的兼职活动中存在着安全问题,并且同学们的维权意识
还不强,所以需要学校、社会完善大学生兼职的保障政策。
五、调查总结与建议
通过调查报告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许多现象和问题,同时也得出了结论,并尝试对这些问题给出建议。
1、大学生要端正兼职态度,明确兼职目的。
2、大学生自身也要注意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维权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3、学生做兼职不能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必须冷静思考后才作出决定,不要盲目跟风。
4、学校或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兼职方面的引导,在开学之初就开展讲座或其他别的活动,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兼职价值观。
5、学校与用人单位应该加强合作,增强沟通,给予学生机会的同时也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马原实践与认识论文】推荐阅读:
马原实践教学作业10-30
马原期末论文共产党宣言11-08
马原资料05-28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07-11
马原复习题简答题10-24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07-21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运动观06-30
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论文07-15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论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