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认识与感想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慕课的认识与感想(推荐11篇)

慕课的认识与感想 篇1

羽毛球课的认识与感想

本学期,我的体育课学习了羽毛球。我本来以为这是一项大家都会的运动,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感想很多。首先,我发现自己发球就一直是个错误的方法,还好老师一直很耐心的在跟我们讲解与强调,虽然到现在发球的力度还是不够,但显然有了提高。其次,我知道了在羽毛球场上迅速移动很重要,以后要加强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多活动锻炼自己的灵活性。还有就是,老师一直强调的高远球,刚开始时,看别人打这种球会觉得很帅,但是自己却很害怕这种球,还好老师一直井井有条的安排练习课,比赛课。一段时间后,也许自己技术没有达到精湛的地步,但至少可以应对自如。

我觉得老师总的来说把课程安排得很好。我一点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多带领大家做做有趣的活动,能够吸引大家参加的活动。即使跟羽毛球没有紧密联系的也可以适当安排,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就行。

慕课的认识与感想 篇2

1.1 慕课的发展分析

目前,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正处于腾飞发展时期,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界也日益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慕课, 英文缩写为“MOOC”, 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可以通过网络实现Massive (大规模) 、Open (开放) 、Online (在线) 的学习。MOOC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知识创新者Douglas Engelbart提出形成一种大规模、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理念后, 2008年, 由Dave Cornier和Bryan Alexander最早提出慕课的概念[1]。2011年慕课开始在高等教育中应用, 随后2012年, 世界著名大学成功的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并出现了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如Coursera、edX、Udacity[2], 2013年5月开始,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的在线课程加入edX在线教育平台, 7月8日,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加入到美国的另一个“慕课”平台Coursera[3]。随着国外一流在线教育平台大规模进入中国, 以及国内相关资源共享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高水平大学的名字有可能随着他们优质的教育资源传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学生可以随时主动地接受高水平的专业教育, 慕课的出现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对于相对起步较晚的大学。慕课作为一种网络资源, 也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学习者对于学习成果的认证;成本昂贵, 不确定性大;教师的原动力缺乏、社交网论坛参与程度低、学习效果缺乏权威性检验[4]。针对慕课的优缺点, 作为普通大学教师应该考虑怎样将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生物化学》课程特点及现状分析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在整个生物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学科, 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在生物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变化的学科, 是生命科学发展中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较强的基础课程。《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复杂, 涉及面广, 逻辑性、综合性强, 学生普遍反应学习难度大、理解困难、枯燥乏味[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知识变形象化, 将枯燥的学习兴趣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成为该课程授课质量的关键。近些年来网络上针对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涌现出较多的线上课程, 其中有些来自于著名的慕课平台, 因此, 结合《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 充分利用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络资源, 同时结合传统教学自身特点, 探索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促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对未来大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的有益尝试。

2《生物化学》中慕课的设计及应用

2.1 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 搜集慕课资源与理论内容相结合

《生物化学》内容繁多, 涉及面广, 且发展速度较快, 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准备中, 需要根据大纲要求, 优化教学内容, 同时利用网络中现有的慕课资源与大纲内容进行有效的契合, 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根据生物技术、生物科学、食品安全等专业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 同时搜集了Coursera、edX、Udacity, 网易公开课, 慕课网等一些网站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最新研究热点等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并选择一些慕课内容作为学生预习的内容, 通过这种方式将国内与国外慕课资源等进行有效地利用和整合, 将理论知识、最新技术和前沿进展等嵌入到教学内容中, 并将课堂上教师讲授内容及慕课内容, 将中文和英文部分等进行有效地整合, 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如2013年9月选取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Edx (http://mooc.guokr.com/) 上由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人之一的Eric Lander教授主讲的《生物学导论-生命的秘密》 (Introduction to biology-the secret of life) 。但这门课偏向了遗传学,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进行了网络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整合。2014年6月, 利用该门课程再开课之际, 结合前期的准备, 将其中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分子模型, 杂交实验, 各种DNA序列分析和分子克隆设计等整合到教学过程中。2015年6月则选取了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Alain Viel教授主讲的生物化学原理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2015年11月选择武汉大学的《分子生物学》中的部分内容, 辅助DNA复制, 转录及翻译的讲解。

2.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设计嵌入慕课

《生物化学》信息量大, 而教学课时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尤为重要, 因此利用前期搜集的慕课资源和计划统筹, 在教学过程中分为教授和自主学习两部分。在传统讲授中, 通过教师讲授, 点拨知识点, 答疑解惑, 解决重难点。在自主学习阶段, 主要利用前期搜集的慕课资源, 师生共同学习, 完成作业, 同时交流互动, 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慕课嵌入模式的教学, 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线上模式相结合,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了学习兴趣, 同时, 也保证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监督的教学质量, 实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创建了探究式教学的学习环境。

如讲核酸结构与功能前, 利用慕课学院网站上Eric Lander教授的《生物学导论-生命的秘密》中遗传物质发现的故事和细菌转化实验 (bacterial virus) 等内容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课堂上讲师直接讲授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讲《代谢调节》时, 则与学生共同学习《生物学导论-生命的秘密》中乳糖操纵子的内容, 一起目睹Eric Lander教授的授课风采的同时, 共同掌握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2.3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后巩固与反馈

课后巩固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与传统的布置课后作业相比, 慕课的引入,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巩固知识和扩展知识面的空间。课程结束后, 一方面可以利用其他慕课资源或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一些前沿慕课资源, 使学生自主学习巩固, 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自主制作网络课程的方式, 利用现代化媒体, 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生物化学》本身知识量很大、很繁琐, 通过这种课后设计,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把握本门课程的框架结构。

如讲完《酶化学》后, 使同学们课后自行学习Alain Viel讲授的酶促反应主要代谢途径及其受调节网络, 以及酶的操纵、突变或药物途径, 使学生扩展知识面, 加深对蛋白质及酶的认识。

3 结语

《生物化学》课程特点和问题有目共睹, 这些共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人在近三年的教学改革中注重网络慕课资源的应用, 将其结合到本科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虽然人们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 如慕课资源的上课时间与传统的授课时间不一致;学生英语水平不足, 专业词汇缺乏;专业的针对性网络内容较少或搜集内容还不够充分等, 因此《生物化学》课程的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针对《生物化学》的课程及现代化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例证了网络慕课资源的应用, 提出了应将慕课资源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实践表明:这种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生物化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慕课,生物化学,教学模式,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毛宁.慕课本质, 发展及其教学中的应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5 (4) :72~75.

[2]The New York times.The years of MOOC[EB/OL].[2012-12-05].http://www.ny.times.com/2012/11/04/Education/Edlife/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re multiplying at a rapid pace.html.

[3]丁婉怡.我国慕课发展的瓶颈分析及解决建议[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 25 (1) :1~7.

[4]何红云, 邓仪昊, 李佳鸿.浅谈慕课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J].局部手术学杂志, 2016, 25 (4) :310~311.

慕课的认识与感想 篇3

【关键词】慕课;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大数据

中国分类号:G632

0. 引言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海啸席卷而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新兴产物—“慕课”凭借其开放性、大数据性等优势而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焦点。慕课是一柄双刃剑,既给教育改革带来极具吸引力的机遇,也给教师、学生、教育体制等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将辩证地分析基于慕课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

1. 慕课的起源

“慕课”一词是“MOOC”的音译,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其英文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1]2012 年,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先后设立 Coursera、Udacity、edX 三大网络学习平台,借助互联网向全球学习者提供顶尖的免费课程,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注册用户,因此,这一年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元年”,Coursera、Udacity、edX 也被称为“MOOC平台的三驾马车”。 对于我国教育界而言,2013 年是MOOC 本土化之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年宣布加入哈弗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 MOOC 平台edX。2014 年 4 月 8 日,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中文MOOC 平台“好大学在线”正式发布,首期共推出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台湾新竹大学的 10 门中文 MOOC 课程。[2-3] 2014年5月8日,教育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可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在国际 MOOC 平台积极与高等院校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成为了 Coursera 和 edX的关注焦点。

2. 慕课的特点与优势

为何慕课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呢?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慕课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时代为背景、以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为出发点,将“满堂灌”“一言堂”等灌输式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教育模式。

从课程形式上来讲,慕课主要由8-15分钟的课堂演讲微视频构成,它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学生通过在线观看视频来学习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生涩难懂之处,可通过学习小组或在线论坛进行互动和答疑。因此,在慕课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场所由传统的教室转变为任何有网络的地方,教师的主要功能不再是面对面地传道授业,而是转变成知识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从主动的“传道授业”变成被动的“解惑”,即“翻转课堂”。

从课程内容来看,慕课的每一个微视频均是一个知识主题,且配有同步练习题及测试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水平自由分配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亦可反复观看视频以达到透彻理解的程度。

从课程资源来看,慕课的在线开放课程源自国内外一流高等学府,世界范围内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将实现全球共享。慕课的开放性和公开性,将促进教学资源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并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

从课程学习对象来看,慕课教学的同一门课程学习者人数将不受限制,且学习者将不受学历、基础、专业、地域、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可根据个人需求和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自主学习,[4]这将从根本上打破求学难、求学门槛高的限制,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慕课的优势非常明显,然而,慕课是否百利而无一害呢?慕课自2012年初露头角至今,仍然尚未真正大范围推广,其原因何在呢?

3. 慕课的弊端

慕课作为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其在发展和普及过程中,亦因其不可忽视的弊端而受阻,只有辩证看待一个新生事物,方能使慕课之路成长得更快、更好。

从学生角度来看,慕课的弊端主要有三个:第一,慕课的开放性和全球性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慕课教学资源是全球共享的,众多优质教学资源均是使用全球通用语言—英語进行制作,而英语是华人的第二语言,并非所有人的英语翻译速度和准确度均能达到较高水平,即使是中英对照的双语字幕,学习者亦可能无法流畅学习,因此,如何大幅度、大范围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慕课推广的障碍之一。第二,慕课资源的丰富性和前后衔接的紧凑性,要求学生能够有较高的主观性和自觉性,慕课不同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知识学习,而慕课的学习是基于自发的,需要较强的自觉性方能顺利完成课程的全部学习,否则,会出现注册率很高但通过率很低的情况。第三,慕课是在线进行的,现今网络资源鱼龙混杂,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意志力将注意力集中于课程学习,自觉“屏蔽”掉网络中的“灰色文化”,否则可能造成无法理解课程内容,无法完成课程学习,反倒网络成瘾的可悲局面。

从教师角度来看,基于慕课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将仅允许少量顶级教学工作者有机会站上讲台讲授课程知识,而大部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将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显然,顶级教师的优秀教学视频是当代学生学习的优质资源,但是世界是不断发展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慕课“明星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否就是行内的最前沿动态和方法技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和科研模式是否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如何评判一位教师是否有资格作为慕课的“主演”?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基于慕课的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人数将大幅提升,故理论上人才培养质量将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当所有学习者均是通过同样的途径和模式来学习时,如何辨识拔尖人才呢?尽管众多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所形成的大数据能够帮助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同时也会埋没优秀学生。众所周知,面对面的课堂讲授,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判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突出个性的各类人才。因此,慕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却并非良策。endprint

从社会认可度来看,慕课教学具有学分认证制度,当学习者达到课程学习要求后,会颁发给学习者证书,但是慕课教学是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学习者的所有学习过程均是在线完成的,那么,如何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诚信呢?即如何有效管理学习过程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教师的监督尚且还存在作弊的情况,在无人监督的在线学习过程中,又如何杜绝弄虚作假的情况呢?诚信问题是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普遍问题之一。

从实践教学来看,对于工科类专业,很多课程均需要学生动手做实验。那么该模块用慕课教学如何来实现呢?如果是将慕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那么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情况下来控制所有学生的慕课学习进度基本保持一致呢?如果通过学生课下完成实验,课上展示成果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那么如何解决实践学习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呢?就电气工程类专业来说,很多实验或设计性课题的完成均是在真实的电力环境下完成的,又如何保证实验条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呢?这些均是基于慕课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需考虑的问题。

从“育人成才”来看,慕课教学更多的是传授专业知识,那么基本的社会和生活常识,以及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能力,又如何培养呢?有道是“先成人,后成才”,如何将“成人”或者“育人”之大学职能之一在慕课教学中体现出来呢?没有了学校氛围和人文环境的熏陶,没有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学习,没有了教师潜移默化的“表率”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呢?

从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来看,慕课的竞争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播、交流与学习,其教育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亦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这是由慕课的全球性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在任何时代,高等学校的教育都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维护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政府和主流社会都会千方百计地牢牢掌握教育的主导权和领导权,如果丢失了教育的主权,就等于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拱手送出。[5]慕课的开放性和在线性,给了学习者以足够的选择自由,但是,如何保证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判断力和鉴赏力,以避免潜移默化地受到他国政府的价值主张或文化影响呢?如何保证经济和文化强势的国家不向弱势国家渗透和入侵呢?如果在国际形势很全球文化的熏陶下保证本土文化的传承呢?

4. 结语

慕课带来了一次教育变革,也孕育和催生着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新常态。面对慕课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理智、辩证地看清形式,透彻剖析基于慕课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在加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将中国的教育特色与全球性的慕课时代有效结合,探求一种既符合我国教育现状,亦与教育新形势接轨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方针和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梁. “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37-39.

[2]花宏艳. MOOC 浪潮来袭与中国大学的应对策略[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 68-69.

[3]陈积常. MOOC: 一种课程学习新的互动模式[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28(1): 143-145.

[4]赵玉成,高亚楠,赵慧明. 新兴慕课课程特点和优势分析与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1:231-232.

思修课的收获与感想 篇4

人生在世,立世之本,是财富,名利、权利,还是……

人,一撇一捺。一撇是品德,一捺是知识,德才兼备,才能顶天立地。一撇是杨,一捺是抑;一撇是阳,一捺是阴;一撇是进,一捺是退……做人的艺术,全在一撇一捺中。简单的事情,需要深刻化;复杂的事情,需要简单化。要想做一个简单的人,就要明白一撇一捺的道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而不习乎?”

在学习思修课后,我深深地感悟到思修课是一门融汇了法律、个人修养、人生、国家、道德等知识的人文艺术学科,在这里,我邂逅了众多的到的任意。

思修课,是知识的天地,在这里我自由的翱翔,贪婪的吮吸着残留故人笔墨之香的空气;在这里我自由的翔游,吐纳着融合了当今之世之精髓的水。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不仅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还要至死不渝地守护着它,捍卫它。否则,制定的法律只能是一纸白书。思修则作为一个载体,一种平台向未来将去往社会各个阶层的大学生输入基础性的知识。让法律、个人修养、人生、国家、道德等方面知识,和基本的道理深入人心。

在法律大讲台,思修课本犹如大法官沉默着,却控制着整个课堂。思修老师就像律师为我们讲述着各类道德法律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我们才知道法律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此,法律的身影在我的世界日益清晰。

思修课让理科生从高中那几乎隔绝社会的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融入到了小社会之中。思修讲政治知识不断地输入到理科生的大脑中,是原本空空荡荡的大脑,装下了一个诺大的政治体制。也正是这种互动让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大事,它弥补了应试教育地某些不足。古人云:“做人难”,于是古人十分注重对自我身心的锻造,把做人作为万事之首,强调修身的重要性。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赤城的爱国之心!简单的言语阐述了平民对国家应有的担当。责任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中华儿女应当永怀爱国之心,并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我们应该理性爱国,而不是像在中日钓鱼岛事件时期盲目的“爱国”,将爱国行为变成暴力的抢砸。盲目的暴力不是爱国,爱国是理性地为国家争取权利。在道德之林中爱国之树久经风雨,却万古长青。

大学心理健康课的感想与收获 篇5

这学期课程还是紧密的进行。课堂总是欢声笑语,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可能是老师是主修心理学,对于我们这些青少年会比较了解。我对他脑子里的渊博知识感到钦佩。老师也显得很年轻,同时与这个时代并进,所以觉得老师和我们那么亲近是件很不错的事情,就像有一个伙伴,她比我们同龄人懂得多,同时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

首先,通过上心理课,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正确利用自己的时间。使我的生物钟更加合理优化,使我把以前错误地运用时间的方式得以改正,使我现在的学习更加有计划。

之前,我是一个不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人,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郁闷好长时间。通过上心理课,在不开心的时间便开始试着调控自己的情绪,尽量使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谓挫折是前进的动力,总是把自己沉浸在过度的悲伤中,除了伤害自己又有什么用呢?不如去面对,不如开开心心地活着。其次,通过上心理课,我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交往,我们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去待人,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使我的身边少许多争吵,多许多的爱与温暖。

再次,通过上心理课,不仅增长知识,还得到新的感受。我学会很多知识和道理。我知道当彼此遇到误会,要换位思考,要宽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的说出来。

通过上心理课,我懂得了怎样尊敬父母,怎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及时沟通,与父母之间要敞开心扉,不要制造矛盾。平时父母管我,我心里感觉很厌烦,现在我什么事都为父母朋友和家人着想.让我终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

心理课的老师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们怎么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样对待和父母的争吵。上课的老师很棒,很详细,很活泼,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被老师感染了,也都活跃起来。经过上课,我的知识更丰富了,办法更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按老师教的方法合理去对待每一件事,打开心扉与别人沟通,不与别人产生隔阂。

心理健康课可贵,学会了与人共处,我会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日生活中去,接受爱,报答令我受益匪浅,我感悟到人世间爱的爱。就让我们乘着爱的翅膀去腾飞!

上心理课让我懂得一些道理,在生活中要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更知道怎样去理解父母,爱自己的父母。希望多开展这样的课程。

心理课给了我新的生活体验:我要常去替别人思考,要去理解他人;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爱。

通过上心理课,我认为我们要想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我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慕课的认识与感想 篇6

一学期的课就结束了。我深刻记得这个课是我上选修课中最认真的了。没有逃过一次课,以前的选修老师点名才去,就算去了也是玩手机,做其他的事。中日文化比较课我虽然没有做什么笔记但是我都听了。可能是我本来就对日本有一些兴趣,还有老师讲得很好,有趣。很负责,如果不认真听讲感觉对不起老师。他 也上了年纪从日本回来还从事了教育工作。他想把他的知识全部教给我们。他见到的,听到的,认识到的。

这门课我也认识,了解到了好多的知识。也深刻认识,了解到中国文化。大国与小国的比较。一样文化的比较。对于我却有不一样的收获。

关于这个课程,除了老师讲课就是同学讲PPT。我还是觉得有些单调,这是一门活跃的课程,开放的课程,创新的课程。既然是中日文化比较课程,如果有一环节是辩论。应该很有意思,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辩论中去了。去准备资料的过程中会学习到很多东西。同学们也会用心的去准备。同时会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希望老师可以采取我这小小的建议。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10级11班

学号:101211032

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篇7

摘 要 从慕课模式的理论出发,对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慕课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慕课教学方法变革及慕课课堂教学流程。

关键词 慕课;混合教学;网络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6-0139-02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发展。为了突破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学体制僵化、教学模式单一等缺陷,必须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而慕课的出现为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慕课及混合教学理论

慕课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教学资源共享及在线学习模式,是一种网络开放课程。而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则是在慕课的基础上进行线上和线下学习的结合,即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作业完成、评价活动放在线上,重点知识的讲解、答疑等在课堂进行。混合教学是传统教学和慕课进行结合的产物,既发挥了慕课资源的全面性、慕课学习的自由性、线上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又结合了传统课堂的诸多优势[1]。现阶段,慕课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导致其必然无法全面替代传统课堂教学,所以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也就势在必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实施方案

慕课及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整合及共享 慕课及混合教学开展的关键在于教学资源的优劣。现阶段我国慕课教学刚刚兴起,优质的慕课教学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在慕课开展的时候,对教学资源就必须通过自制和网络资源整合的方法获取,同时还要注重课程资源体系的共享。

1)自制慕课网络教学资源。自制的慕课教学资源可以是实景拍摄,也可以是幻灯片动画等多种样式。自制慕课教学资源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契合度,完全依据目前课程进展情况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同时自己录制慕课教学资源还要注意课程的成本和线上学习效果。既要有新颖和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重拍摄成本。

2)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再造。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慕课最大的优势。可以对其他名师的慕课资料进行编辑整合,在编辑整合时也要注重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相结合,在课时、难度等方面要提高适应性。

慕课及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其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任务设计,要结合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基础特征开展。要对记忆、理解、分析、评价和构建等不同教学目标进行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注意力、关联分析、自信心和满意度的培养。进行课前任务设计是为了提高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的衔接,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任务去实施在线学习。在课堂视频录制时可以增加一些问题驱动元素,如一些小的测验、问题闯关等活动。

2)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活动是混合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转化线上学习的知识的关键点。在课堂上解答学生的疑难,进行个性化指导等。课堂活动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知识点和慕课作业完成回顾、题目的讨论和展示、翻转课堂的总结、教学效果的学生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而是对学习全过程的一个跟踪和评价,从知识点的掌握、创新能力、综合应用等多个角度开展评价。具体评价内容有:一是慕课评价,包括在线时长、任务完成、慕课作业、在线讨论等;二是课堂评价,包括分组任务完成评价和组内互评等;三是终结性期末成绩评价,除了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以外,还有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等方面评价。

慕课及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要吸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优秀方法,同时结合慕课的教学特点开展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多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学习方法,注重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模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走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和试题可以考虑与慕课讲授内容结合。而合作学习的方式则是通过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课堂任务的方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慕课及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流程 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对课堂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有着不同的需求。混合教学模式将课堂知识点的学习放在了课外,通过慕课进行学习,而课堂上则是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和答疑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关系发生改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享有学习安排方面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权利。其教学流程如下。

1)教师准备线上资源。教师提供线上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上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教学作业的完成和上传、作业和课程的评价讨论等活动。教师要提前准备学习资料,可以是自己录制,也可是网络资源剪辑整合[2]。

2)学生开展线上学习。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线上课程学习,在学习时要按照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完成课程资料中提出的问题,并且将结果在线上学习的平台中进行反馈,同时还可以对教师上传的课程资料进行评价。

3)师生线下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能够促进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线上反馈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还可以利用本节课知识点设置实用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慕课及混合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课程完成情况不够真实 慕课的线上学习完全依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对于学习实际情况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有可能因为诚信问题而出现挂机、替学等现象。在课堂上则可以通过教师的实时课堂调整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慕课的作业上传也不能保证是学生独立完成或自主完成。对于慕课的学习效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和诚信,但是如果集中起来线上学习,又会背离慕课随时随地学习的原则。

师生关系疏远 传统课堂是通过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形式开展教学,除了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以外,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实时进行互动,包括表情、眼神等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建立起一种信任、密切的关系。但是慕课因为在线上学习,课堂交流也以小组交流为主,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变少,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培养。

缺乏优秀的课堂资源 我国慕课正处于建设阶段,缺乏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大部分线上课程依靠教师自己录制。部分学生认为慕课教材内容拖沓,又有人觉得重点没有讲透。所以在课程资源上传时,可以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多上传一些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评价体系多元且不够科学 慕课及混合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除了期末考试外,还要结合平时课程在线学习及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小组讨论情况等。如果单一依靠期末考试,并不符合慕课的开展方式和教学目标。但是加入其他评价元素以后,因为“挂机”“替学”等行为的存在,以及小组评价的情感因素,并不能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语

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对我国教育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虽然依然存在诚信问题、评价公平性问题等问题,但是它的优势和特点也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关于南海问题的感想与认识 篇8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

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可能从来没有过疑问,南海是中国的一部分,因为南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我们对这个地方特别熟悉,甚至小孩子都知道在祖国的东南方,有一块辽阔的海域叫南海。所以当有人站出来否认中国对它的领土主权时,我们会觉得莫名其妙,不可思议。从历史上就是属于我们国家的东西,怎么我们会不是它的主权国呢?

海域因为它本身的特殊性,所以确实有不容易划分的地方。南海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连接欧、亚、非、大洋洲等地区的重要国际海上枢纽。南海周边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我们与这些国家确实存在着主权争端和海洋划界问题。传统的划界方法是“九条断续线”。它产生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政中收复了西沙和南沙群岛,为了确定与西群岛的范围和主权,于1947年4月14日邀请各有机关派员进行商讨,并最终确立的。“9条断续线”自公布之后,当时的国际社会未曾提出过任何异议,周边国家也从未提出任何抗议,等同于默认。此后,国外出版的许多地图,以此标绘,注明归属中国,可见“9条断续线”得到国际公认已达半世之久。但是,近年来,介入南海主权争议的某些东南亚国家却对这条断续线的法律地位提出质疑,这显然是有原因的。

众所周知,南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连接欧、亚、非、大洋洲等地区的重要国际海上枢纽,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看到了南海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争相竞争南海的主权。我们不否认利益追逐是各个国家所共有的,但是应当遵守最起码的准则。不应当谋寻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南海划分问题是中国同周边国家之间的问题,应该由我们与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共同商量,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需要第三方势力(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插手进来。由局外人来看,第三方势力插手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从中谋取利益,否则,谁愿意费力地帮忙解决其他国家间的问题呢。

我们国家是促进南海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在解决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是和平协商,互谅互让;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我国始终坚持永远不谋求霸权,反对任何霸权行为,将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恪守《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对西方音乐艺术的认识与感想 篇9

摘要:

现今社会,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步伐,我们对音乐的节奏要求也越来越快,以至于都忘记了轻音乐的舒缓、慢摇音乐的舒适、纯音乐的清脆、背景音乐的清新、安静音乐的静谧等各种舒适音乐的闲适。所以,在这么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看下西方音乐的造诣,有必要了解下它的产生带给我们的种种享受。

关键词:西方

音乐

典雅

情感世界

音乐,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想必都不陌生,但倘若要了解他的历史,我想我们大都不太清楚。于是,认识音乐、了解音乐、走进音乐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在学习音乐鉴赏之前,我不知道音乐的历史演变是那么的丰富,不知道音乐的魅力从何而来;可是,当我对她有了了解之后,我发现我更加的喜爱音乐。下面,就结合西方音乐艺术,来说我在这个学期起对音乐短暂学习之后的认识吧。

总的来说西方音乐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直到中世纪末期,才逐渐形成独立的器乐曲形式。中世纪音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始终与宗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的兴衰紧密相联。早期,宗教音乐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中期,宫廷势力和趣味的影响,带来了世俗音乐的兴起;两者既对立并存,又互相渗透、融合,最后到达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阶段。在这个演变中,音乐家的成分也由早期专写宗教音乐的神职人员,发展为同时受雇于教会和宫廷、宗教和世俗体裁都写的专业创作者。音乐所反映的内容,从只专注于教会生活、对神敬拜等功能上,发展到反映具体的“人的感情”;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与模仿,逐渐演变到注重挖掘人类内心情感世界。

基督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许多限制,如格利戈利圣咏对调式、乐器的限制。但其对保留古希腊、西亚、欧洲各民族流行的优美歌调,有很积极的作用,许多歌曲得以流传至今。大批从事音乐研究的神职人员所做的工作,对日后从单音音乐到复调音乐的演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就西方音乐而言,音乐中所覆盖的内容、精髓众多。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从音乐流派到音乐体裁,从无数令人倾倒的音乐作品到令人敬佩的音乐大师,如何能使学生产生对高雅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即欣赏外国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体验其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认识、了解不同音乐流派及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等。西方音乐发展史可说的上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人物传记。

首先登场的是巴洛克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萌芽和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政治与思想意识的转变,巴洛克音乐应运而生,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於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巴洛克音乐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名得益于这个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巴洛克时期最早的著名作曲家应该是意大利人蒙特威尔蒂,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向巴洛克时期过渡中显赫的人物”、“歌剧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纪最出色的作曲家”。但是说到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不得不提J.S.巴赫,他被誉为“音乐之父”,他的功绩自然非同一般,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也是亘古罕见的。亨德尔则具有天才的旋律大师,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愉悦、优雅,他的协奏曲作品、歌剧、神剧都是巴洛克时期最为宝贵的音乐财富。而这个时期的演奏乐器——管风琴最令我为之惊艳,印象深刻。管风琴的体积之大,声音之洪亮,气势之磅礴都是那么的独树一帜,让人深深着迷。另外,亨德尔的清唱剧和歌剧闻名遐迩。

然后要介绍的是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而这就是古典主义音乐的萌芽。古典音乐的风格表现为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这个时期的音乐大家个个都是声名显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被世人尊称为乐圣的一代音乐巨子,他在命运上的坎坷经历与他的音乐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强烈对比,让世人对他更加充满了尊进和崇拜。他流传于世的著名作品有《月光》、《田园交响曲》、《悲怆鸣奏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更是被公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

最后出场的是浪漫主义时期。十九世纪初的艺术家在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音乐,它以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浪漫主义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舒伯特、肖邦、柴可斯夫基也都是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家。舒伯特的创作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称,他的歌曲优美、质朴而深刻,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压抑、欢乐与痛苦,成为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另外,肖邦他的音乐潇洒、飘逸、含蓄、柔情,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热烈、深沉的富爱国热情中表现出来的,所以人们称他为“钢琴诗人”。他为后世留下了二百余首钢琴珍品,其中的圆舞曲和夜曲更是不能不知的代表作。

慕课的认识与感想 篇10

一、潮汐能定义

潮汐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其利用原理和水力发电相似。潮汐能是以势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与动能。它包括潮汐和潮流两种运动方式所包含的能量,潮水在涨落中蕴藏着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是永恒的、无污染的能量。

二、潮汐能的来源与形成

潮汐能是由潮汐现象产生的能源,它与天体引力有关,地球-月亮-太阳系统的吸引力和热能是形成潮汐能的来源。

潮汐能是由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的总称。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能。

作为完整的潮汐科学,其研究对象应将地潮、海潮和气潮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且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能一词狭义理解为海洋潮汐。

三、潮汐能的应用

海洋的潮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涨潮的过程中,汹涌而来的海水具有很大的动能,而随着海水水位的升高,就把海水的巨大动能转化为势能;在落潮的过程中,海水奔腾而去,水位逐渐降低,势能又转化为动能。世界上潮差的较大值约为13—15m,但一般说来,平均潮差在3m以上就有实际应用价值。潮汐能是因地而异的,不同的地区常常有不同的潮汐系统,他们都是从深海潮波获取能量,但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尽管潮汐很复杂,但对于任何地方的潮汐都可以进行准确预报。潮汐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潮汐发电是利用海湾、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筑水堤,形成水库,以便于大量蓄积海水,并在坝中或坝旁建造水利发电厂房,通过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只有出现大潮,能量集中时,并且在地理条件适于建造潮汐电站的地方,从潮汐中提取能量才有可能。虽然这样的场所并不是到处都有,但世界各国都已选定了相当数量的适宜开发潮汐电站的站址。潮汐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潮汐发电。1913年德国在北海海岸建立了第一座潮汐发电站。1957年我国在山东建成了第一座潮汐发电站。1978年8月1日山东乳山县白沙口潮汐电站开始发电,年发电量230万千瓦时。1980年8月4日我国第一座“单库双向”式潮汐电站──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正式发电,装机容量为3000千瓦,年平均发电1070万千瓦时,其规模仅次于法国朗斯潮汐电站(装机容量为24万千瓦,年发电5.4亿千瓦时),是当时世界第二大潮汐发电站。

四、潮汐能的意义

发展像潮汐能这样的新能源,可以间接使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增加速度减慢。潮汐是一种世界性的海平面周期性变化的现象,由于受月亮和太阳这两个万有引力源的作用,海平面每昼夜有两次涨落。潮汐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为人类的航海、捕捞和晒盐提供了方便,更值得指出的是,它还可以转变成电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动力。

五、潮汐能的优缺点

优点:

数量和产生时间通常都极容易预计。

间接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速度减慢。

缺点:

产生的能量会因时间和地点而有所不同。成本较高、技术复杂的缺陷。库区淤积、设备腐蚀等问题。

有些地区涨退潮不明显,发电效率不大。

六、关于潮汐能的感想

慕课的认识与感想 篇11

——听了《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后的感想

上海市徐汇区徐浦小学宗罡

2006年12月26日,在徐汇区长桥第二小学听了一堂二年级第二学期的课——《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这节课主要研究的主题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辅助教学的研究”。下面,我就围绕这一主题,结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评课。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的教学目标是

1、借助千数图认识千以内的数,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并在数位表中表示出来。

2、认识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3、将数进行分拆,培养学生数的多种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工作。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引入部分,教师让学生将生活中搜集到的比100大的数据进行交流,教师板书反馈。学生交流的数据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数的页数、人的身高、门牌号码、07亚运金牌数„„在反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千以内的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读出这些数据。

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又让学生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拆,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多种表达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课改理念。

二、从点数图出发,让数字从抽象到具体。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字只有抽象的概念,教师通过点数图、实物观察等手段让学生建立千以内数字的概念。首先由媒体演示,学 1

生观察、数数,得出数得又快又好的方法:十个十个数、一百一百的数,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就是一千。让学生建构对千的认识。接着,教师联系生活实际,用实物观察、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对千有进一步的认识。如200张纸有2cm,一千张纸有多厚?2页语文课文有500个字,一千个字有几页?一个多媒体教室坐满了有200人,1000人需要几个多媒体教室?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学生对一千这个数字有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

三、从动手操作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这堂实践课的主题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辅助教学的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学具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实施“将数进行分拆,培养学生数的多种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目标时,让学生操作学具从而体会数的分拆,锻炼学生的多种表达能力。其间,运用的学具有纸片、圆片、硬币、数字卡片等,实际操作效果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练习的设计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有一些可商榷的地方。

1、让学生建构对千的认识时,教师联系生活实际,用实物观察、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对千有进一步的认识。如200张纸有2cm,一千张纸有多厚?2页语文课文有500个字,一千个字有几页?我想,一千张纸的厚度可让学生在尺上找一找厚度,而不是用手比划。语文课本上一页大约有250个字,可以换成作文文稿纸一页有500个空格。这样,学生学习更直观、更科学。

2、在学具操作前,学生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还有欠缺,因此,可将出示的多媒体改动以下,把“千、百、十、个”的顺序改成“个、十、百、千”的顺序出示,由数的组成的练习过渡到数位顺序表的认识,化教学于无痕。

3、教师在实施“将数进行分拆,培养学生数的多种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目标时,让学生操作学具从而体会数的分拆,锻炼学生的多种表达能力。对几种学具的使用,我觉得十分有必要,通过操作,学生对数的分拆和组成有直观地认识,但对这些学具的设计有一些建议:因为有数位顺序表,任何物件放在相应的数位上就表示相应的几个几,所以(1)圆片不必分大小;(2)用硬币也不必按它原来的分值去区分。这样有助于之后的拓展练习——《数位表上的游戏》的教学。

上一篇:作文感悟人生下一篇:新课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