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共12篇)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1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又是一门具有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代号多和实践性强等特点的专业课,具有专业课和基础专业课的双重属性。从课程体系上讲,作为基础专业课,它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具有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同时,它又是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且重要的专业课,它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公差。公差是将零件的尺寸或形状位置规定为一个允许变动的范围,在这个变动的范围内既不影响互换性,又不降低零件的工作性能,这种规定范围内尺寸或形状位置的误差称为公差。所以公差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广的概念。对于机械制造来说,制定公差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产品的几何参数,使其变动量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达到互换或配合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这门课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要获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运用标准及掌握有关的测量技术打下基础。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以后的就业需要,选定要讲的内容。绪论部分的基本概念不仅要讲,还要讲好,要通过实例讲解突出这门课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突出光滑圆柱体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础理论、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和常用的测量技术讲解。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保证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知识够用。对于键、滚动轴承、齿轮、螺纹等不作讲解或简单介绍,由学生自学。

其次根据这门课的特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概念公式多,没必要逐个讲解,应以够用为准加以选择,适当缩减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仪器千分尺、游标卡尺、百分表等开一些实验课,让学生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如让学生用千分尺测量自己在校实习车间所加工的轴类零件,首先应该知道千分尺是一种很精密的量具,使用时要先检查零点,在测量时螺杆远离被测物体时,使用粗调旋钮,省力快捷;当快靠近被测物体时,应改用微调旋钮,最后要正确地读数。

二、重点内容的讲解

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光滑圆柱体结合和表面粗糙度这两大模块的内容。“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基本术语、定义及概念太多,如果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好,对后面内容的学习就会比较容易,这是一个重点内容,学生必须掌握,但不是难点。在这一项目教学中,主要的知识点是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公差、极限偏差、基本偏差等几个重要概念。在讲解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讲清楚基本尺寸与实际尺寸、误差与公差、公差与偏差和实际偏差与极限偏差几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举例,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讲授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挂图教学,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最后,对于孔轴偏差的查表计算,课堂上应演示查表,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查表,学会孔轴偏差的确定,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表面粗糙度的内容较少,且在机械制图里已涉及过,学生较容易掌握。采用挂图和多媒体课件教学,对表面粗糙度的定义作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重点讲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及选用和标注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通过讲解后,给出图例,让学生标注表面粗糙度,并说明含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最后,简单介绍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讲清楚测量原理,为后面实验打好理论基础。比如,用针描法测量的是表面粗糙度的哪个参数?是什么样的测量原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此方法?

三、难点内容的讲解

该课程的难点内容是形位公差的定义、标注和评定等,不易理解,除了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加强感性认识,讲清有关理论知识及国家标准之外,重点应放在实践课上。例如:在实验课上,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径向圆跳动与径向全跳动的含义及区别。调整偏摆仪两端顶尖的同轴,被测工件对顶无轴向移动且转动自如,侧头与轴线垂直,轻轻使被测工件旋转一周,指示表读数的最大差值即为单个测量截面上的径向圆跳动。让被测工件连续运转,同时让基准表沿基准轴线方向作直线移动,指示表读数的最大差值即为该零件的全跳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公司见习学习,加深学生的知识。最后,对于形位公差的标注部分,在理解了形位公差含义的基础上应加强练习,特别是在装配图上练习标注形位公差,让学生要能读懂图且能准确标注,提升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信息的传递由抽象变为具体,在演示和讲解后,由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为:

1.举例法

对于学生来说,刚接触一门新课,都有很大的好奇心,最关心的也是学它有什么用,是否容易学。这时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列举平时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常见实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让学生知道学这门课的意义所在,而且简单易学,只要学生明白了学这门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摆正了学习心态,有了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这门课就容易讲授和学习了。

2.总结法

本课程公式术语概念较多,这时如果让学生一一死记硬背,就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忘记。所以应把所学的公式术语概念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明白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应怎么记忆。学生只有抓住了学习规律,理解记忆才会牢固,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

3.分组讨论

由于这门课的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时地给予纠正和解决。此外,在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并讨论测量结果,提高自己的测量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

五、在生产中的地位

公差是用来协调机器零件的使用要求与制造经济性之间的矛盾的,将公差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基础,是推行科学管理、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防止产品尺寸设计中的混乱,保证产品的互换性,还有利于工艺过程的经济性、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更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精度、性能和使用寿命,是评定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它还利于刀具、量具的标准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现代化生产的特点是品种多、规模大、分工细和协作多。为使社会化生产有序地进行,必须通过标准化视线产品规格的简化,从而使分散的、局部的各生产环节能够相互协调和统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尽可能增加实验、实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及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帆、宋绪丁.互换性与几何测量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陈于萍、高晓康.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5[3]刘启林、柳敏煌、吴定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郭彩芬、王伟麟.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主要是指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加工中专业基础知识与测量技术。与其他机械学科不同,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理论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因无法理解机械制图知识和测量技术而感到枯燥乏味, 作为机电领域中重要核心课程,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看懂机械图样表达的结构内容, 而且对机械制造的检测技术必须具有一定的了解。机电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体系, 其研究成果直接影响整个国家技术力量, 所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在机电专业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随着国家减负教育政策的实施,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对这类课程进行变动, 包括课程时间、课程内容等。因此, 如何正确把握课程要点和课程重点内容是每位专业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方向

1. 强化知识体系, 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严谨的专业理论知识就是为以后在实际生产测量中能够准确应用该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可以帮助设计者、制造者和检验者进行良好的语言传递, 但由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语言太过专业化、实践性和技术性, 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塑造科学、合理地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能够容易接受该工程语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制造以及其它工程设计的重要枢纽, 可以说在机电工程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链接作用。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仍然过于保守, 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教学内容, 而且由于多数高校缺少完善的实践基地, 导致学生只能领悟到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一旦步入机电工程实训基地很难熟练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此外, 教师在强化学生对相关课程设计的同时, 要帮助学生在机械精度设计方面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 知识体系建设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授十分重要, 因此高校一定要强化课程知识体系建设, 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

2. 改革授课形式, 提高教学水平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主要以国家标准作为依据, 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如果想让学生深入了解这门课程, 相关院校就要改革授课形式来提高教学水平。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逐一击破, 首先就是教学内容陈旧, 重点不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课本的依赖很难及时对更新的内容进行调整, 忽略了内容更新问题, 造成了教学内容陈旧的困扰;其次还有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又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被忽视, 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很难把所学知识应用起来, 造成实践困扰。通过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能很清晰的认识到改革授课水平刻不容缓, 为了让学生充分学好“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 根据存在的相关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让课堂变成积极活跃的学习乐园, 突出重点。此外, 要摒弃填鸭式教学, 探寻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教学水平。

3. 注重实践, 强化实验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本身就是将理论应用实践中的过程, 在学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如何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而且要勇于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不能教师做一步就跟着做一步, 这样只会形成暂时记忆, 一旦实验课程结束就很难再次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实验教学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环节, 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将实验课程放在主导地位, 最重要的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更具形象生动, 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验教学中, 要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自身能力的实验教学过程, 如在基础性实验中可以开设塞规的检定、孔径、圆跳动和直线度的测量;在综合性试验中主要开设轴类零件的综合测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可以帮助同学进行机械精度设计, 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指导者的作用。

三、结语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机电专业的基础性技术课程, 在整个机械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知识体系、授课形式和实验教学三个方面探究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同时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首先分析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及重要性;接着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重点探究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最后客观地对全文进行总结, 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桂明.关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 2016, 04:3-5.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3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如果不合理设计,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设计教学内容首先要摆脱教材的局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够用、适用”的原则,有些内容可以整合,有些不适用的内容可以删除。

国家级规划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修订版)有十二章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需要70学时,但目前职业院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规定的学时数为50左右。如不科学组织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锥度和角度、螺纹公差、齿轮精度6个学习模块,根据知识点又将学习模块分为若干小节。每个学习模块以“检测任务—相关知识—检测仪器—检测方案—检测实施—任务考评”为教学主线,检测任务选择一些企业的典型工作案例。如学习直线度公差时,将“检测车床导轨直线度误差并调试”作为该小节的检测任务。通过模式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直线度公差的知识,还学会了校对车床导轨水平的技能,体验了工厂现场的检测工作过程。

紧密衔接相关课程教学

本课程有“桥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其它相关课程紧密衔接。在尺寸公差学习模块中,可以将减速器中的输出轴作为学习载体。因为前期学习《机械制图》时,已经安排了减速器测绘的实践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游标卡尺测量输出轴的各段轴径,并对轴系零件的配合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这些可以作为学习该模块的基础,降低学习难度。同期开设有《机加工实习》课程,结合《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加工工件,将《机加工实习》课程中的学生作品作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的检测任务,使学生模拟从加工到产品验收的工作过程。如果验收合格,学生就会获得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实施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本课程具有综合应用性强的特点,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本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PPT课件、模拟仿真软件、二维或三维动画演示,使得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定义等内容变得易懂难忘。在实训课教学中,多媒体尤为重要。每次实训课都需要教师为学生示范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而有的测量仪器较小,学生无法看清老师的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更常见的是教师示范操作一台仪器时,学生围在仪器旁,一般只有靠近仪器的同学能够看清楚、听明白老师的讲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例如介绍用万能卧室测长仪测量轴径的操作要领时,老师可以事先将操作步骤录像,再配上语音讲解,制作多媒体视频课件,通过视频或模拟仿真教学,让全班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操作步骤,能够实现实训操作的规范性。

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教学模块均以“检测任务”导入,要求学生分组分析实际检测案例,确定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識点,提出相关问题,并讨论寻找答案。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场教学法也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中。例如讲解跳动公差时,可以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指导学生用偏摆检测仪测量轴的径向圆跳动、径向全跳动误差。学生边学习跳动公差带定义,边动手操作测量误差,能深刻理解跳动公差带的定义,并体会了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的联系与区别,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又缩短教学学时,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与实训场所的一体化。

改革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都是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做一份试卷。这种考核模式很难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少学生平时不学,仅靠考试周临时抱佛脚,也能通过考试,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与不学一样的心理。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势在必行。

过程式考核模式为:每个学习模块总分为100分,按表1中的6个考核指标单独评分,学期末计算出6个学习模块的平均成绩即可(如下表)。

建立这种考核评价模式,是为了科学公正的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在改善学生学习态度、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综合应用知识及实践归纳能力。教师可以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以评促学”。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上一些经验,希望与大家共勉。

(作者单位: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训报告 篇4

在实训周开始之前,感觉对自己很有信心。觉得应该很容易,然则真正实操起来还是有许多的问题,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如果你没有亲自实操一遍,你就不会发现新的问题,不会知道是这里不懂;况且自己操作一遍会使得你的印象更深刻。所以我觉得在这些锻炼自己动手能力的项目中,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接触,去探索。

当然这里面也有需要理解的,查表的。还有这次试训中我们还接触了一些高精度数字化的仪器,使我们受益匪浅。

实训的第一个项目是平面度误差测量;在平面度的测量中,按照实训指导师中的说明用对角线法测量。测量过程与操作比较容易,但就是数据处理比较麻烦了点。但也让我们学会磁性表座的安装。整个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对所得的数据的处理,为了评定平面度的误差,还需要进行坐标的变换,将测得的值转换为评定方法相应的评定基准的坐标值。在我所测得的数据中数值较复杂所以算了很久。

对于第二个项目是齿轮的径向跳动,齿圈径向跳动误差ΔFr是在齿轮一转范围内,将量头依次插入齿槽中,测得量头相对于齿轮旋转轴线径向位置的最大变动量。

测量步骤:

1、安装齿轮:将齿轮套在检验心轴上,用仪器的两顶尖顶在检验心轴的两顶尖孔内,心轴与顶尖之间的松紧应适度,即保证心轴灵活转动而又无轴向窜动。

2、选择测量头:测量头有两种形状,一种是球形测量头,另一种是

锥形或V形测量头。若采用球形测量头时,应根据被测齿轮模数按下表选择适当直径的测量头。也可用试选法使量头大致在分度圆附近与齿廓接触。

3、零位调整:搬动手柄6放下表架,根据被测零件直径转动螺母4,使测量头插入齿槽内与齿轮的两侧面相接触,并使千分表具有一定的压缩量。转动表盘,使指针对零。

4、测量:测量头与齿廓相接触后,由千分表进行读数,用手柄6抬起测量头,用手将齿轮转过一齿,再重复放下测量头,进行读数如此进行一周,若千分表指针仍能回到零位,则测量数据有效,千分表示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齿圈径向跳动误差ΔFr。否则应重新测量。虽然不厌其烦的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但还是有那点成就感。

在所有实验中我还是觉得锥度的测量比较难理解点,尽管它的测量操作起来不是很难,但是对于数字的处理与理解是比较的麻烦。我最害怕考试抽到的就是锥度的测量。但还好不是。

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测量,实训目的熟悉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方法;熟悉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测量方法;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测量原理与器具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的最大值Wmax与最小值Wmin之差。测量ΔFw可以得到齿距累积误差ΔFp中的切向误差部分,这一误差主要是由于齿轮加工机床传动中分度蜗轮的回转中心与机床主轴(或工作台)的旋转中心不重合而产生的(通常称作运动偏心)。它使得同一齿轮上的基节或基圆齿厚不均匀,从而影响齿轮在传动中传动比变化的准确性。ΔFw主要反映由于运动偏心而造成的齿轮切向长周期误差。

公法线平均长度Δwm则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因公法线长度是由若干个基节Pb和一个基圆齿厚Ss组成,而基节偏差比齿厚偏差小得多,故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wm主要反映被测齿轮的齿侧间隙。

公法线长度可用公法线千分尺(如图1)、公法线指示卡规(图2)或万能测齿仪等测量。本实验采用公法线百分尺测量。

公法线千分尺是在普通千分尺上安装两个大平面测头,其读数方法与普通千分尺相同。测量步骤

1、确定被测齿轮的跨齿数K,并计算公法线公称长度W。

当测量一压力角为20°的非变位直齿圆柱齿轮时:W= m·[ 1.4761×(2K – 1)+ 0.014Z] 式中: m——模数Z——齿数K——跨齿数

2、根据公法线公称长度W选取适当规格的分法线千分尺并校对零位。

3、测量公法线长度:根据选定的跨齿数K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沿被测齿轮圆周均布的5条公法线长度。

4、计算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wm:取所测5个实际公法线长度的平均值W后减去公称公法线长度,即为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wm。

5、计算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取5个实际公法线长度中的最大值

与最小值之差,为公法线平均长度变动ΔFw。

6、查表确定所测齿轮的精度等级。

对于公法线的测量我觉得就是查表比较繁琐了点,还有就是要测量的精准性。当然要会读取公法线千分尺的读数以及将千分尺调零。我觉得懂得原理对理解有很大帮助。你理解了后查表计算什么的当然手到擒来。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5

吴萍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安徽铜陵 244000)

提要: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学不好、不好学、甚至厌学的现象,从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

较高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作为机械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互换性、标准化及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一定的工作能力,为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开发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机械制图》、《工艺学》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它的内容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内容涉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类。它在教学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机械设计类课与制造工艺课的纽带,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与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门课的鲜明特点是“四多一广”: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同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这门课通常是学生在完成了基础理论课学习以后首先接触到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他们缺乏学习课程所需要的比较丰富的专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加之由于高校教学改革中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导致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历届学生中都普遍存在学不好、不好学、甚至厌学的现象。所以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使学生从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学习转向专业课学习更好地掌握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1、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为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就要做到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这门课的内容讲清

楚,同时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利于学生掌握。如何能做到这点呢?笔者认为需要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做出完整的规划,针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以应用为目的,本着“必需、够用”为前提,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精选经典,重要内容实行精讲,其他内容略讲,与其它课程内容有重复的不讲。

本课程内容可分为六大块:测量技术基础(4课时)、尺寸公差配合与检测(8课时)、形位公差与检测(10课时)、表面粗糙度(4课时)、尺寸链基础(4课时)、常用结合 1

件的公差与检测(6课时)。其中尺寸、形位公差配合的国家标准最重要,而测量技术基础则安排在实验室讲课。全课程安排三到四次实验,实验内容都服务于教学内容,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对公差配合的国家标准的掌握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看懂公差配合的国标,并且能正确标注在图样上,教师要讲授时必须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如识读零件图时,图上标注φ30h6,问φ30尺寸的公差等级是多少?有的学生竟然答成6级,实际上是不对的,应答成IT6。国标规定,标准公差分20个等级,即ITO1、ITO、IT1。。。IT18,IT表示标准公差,亦指国际公差。由此可见,答成6级根本不能表示公差等级,更不符合公差标准。而公差带的构成既抽象又难懂,是难点,还有公差原则、尺寸链等也是难点,对于这几部分就进行精讲。其它的如表面粗糙度、常用零件互换性等章节,专业性强且内容冗长,教学时可着重介绍其基本思想和方法,重点讲述1-2种零件的互换性,如典型的孔与轴,通用性较弱的如键、螺纹结合,就不做过细讨论了。

2、注重绪论部分的讲解。

笔者通过对几届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在上完这门课以后,仍有一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这门课是学来做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在授课中没有重视对绪论部分的讲解。

讲好绪论,对一门课的开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绪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利于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互换性原理概念很多且比较抽象,学生初学时感到难以理解。其实互换性的概念是与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灯泡坏了,弄清型号和瓦数,上街买一个安装上就能使用了;电脑鼠标、键盘坏了,上街买一个不用是原品牌的就能用;大到电器,小到螺丝钉。为什么这些产品能如此方便的更换零件呢?因为它们都具有互换性,在设计生产时是如何做到的呢?这门课就给大家解决这一疑问!

3、吃透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内容抽象枯燥、标准规定多、术语定义多的课程,若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即采用灌输式、长篇大论或照本宣科,缺少启发和引导,或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是很容易使学生走神、厌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于课程内容抽象枯燥,讲课时就要化抽象为具体,要吃透教材,将一些学术性强的概念,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代替,帮助学生总结,拎重点。例如在介绍有关偏差等术语时,就可以将尺寸偏差、实际偏差、上下偏差、极限偏差、基本偏差综合起来讲解:尺寸偏差笼统上讲是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差,当“某一尺寸”为实际尺寸时,这差就是实际偏差;当“某一尺寸”为最大极限尺寸时,这差就是上偏差;当“某一尺寸”为最小极限尺寸时,这差就是下偏差。这上、下偏差总称为极限偏差。实际偏差在上、下偏差之间,尺寸就是合格的。基本偏差是上、下偏差是的一个,一般指接近基本尺寸的那个极限偏差。偏差都是代数值,可正、可负或为零。再通过举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此外,在课堂上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前

后课程内容要贯穿起来,不要为讲课而讲课。

4、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式应多样化,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

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比如,课前导入方式可以采用温故而知新、提问题、总结、讲故事等方式,也可以直奔主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当然采用什么方式开始一节课,要根据当时的课堂状况而定。若学生表现出思想不集中时,可以采用讲故事、提问等方式开始,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对于教学中某些内容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如尺寸公差与配合这一章,会准确

查标准公差表和孔轴的基本偏差表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笔者精心准备典型实例,将整个班组人员组成几组,组员面对面,并推选出一组长,带领学生一起查取标准表格,注重团队学习、分组讨论、资源共享,提问回答,由组长负责组织。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起到了再现知识点的作用,使他们学到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运用此方法,教师需注重协调,使教学紧凑。

5、重视课堂练习,发展学生技能技巧。

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解知识和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练习主要包括课堂练习

和课后作业。这门课的练习不光要重视课后作业,更不可忽视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引导学生活跃思维,促使学生思考。往往课上一道题的练习,比过课后十道作业。

6、严格课时安排,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上,需要了解课时内容整体框架,对课时引言、主体内容、总结做好时间

规划,安排好教学方法,每课时最后应留出10分钟左右,总结、反馈,师生之间及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填鸭式”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7、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更新的过程,其目的只有一个,就

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作为高校教师,应时刻注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其勇,单越康,黄铁群,王君,冯娟,王敏华编著.互换性与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技术监督教育学刊【J】,2006,1.

I【2】官倩宁编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体会.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3】王金武,王亚明,于寿馨编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农机化研究,2002,2.

【4】李光苹编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梁伟,覃广伟编写.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6】任建华,魏效玲,赵立新编写,关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的探讨.2004,6.

作者简介:吴萍 女1975年3月本科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

机电助理讲师安徽铜陵市长江西路274号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6

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和计算方法,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 表面积。新课标第一网

(1) 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2) 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体表面积:

S表=(ab+ah+bh)×2

正方体表面积:

S表=6a(平方)

圆柱表面积:

S表=S侧+S底×2=2πrh+2πr(平方)

2. 体积。

(1) 什么是体积?

(2) 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如: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3) 说一说这些公式之间的联系。

①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联系。

② 圆柱与圆锥的联系。

a. 说一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b. 在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二巩固练习xkb1.com

1. 完成课文的“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十九中的第10,13~17题。

三课堂小结

1. 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及联系。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7

1 引言

协同知识建构是一种鼓励学生进行洽谈和共享信息, 通过小组互动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的方法。在本文中, 基于协同知识建构的研究背景, 对如何支持协同知识建构、边学边做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模式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解决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来解决复杂环境和不良结构的现实问题。经实践证明其是一种有效进行协同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

近来对教学中协同学习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教学模式上。汤普森认为, 社会共享的认知提供了关于人们如何创建, 讨论等的见解, 并在小组讨论中使用共享知识[1]。约翰逊·莱尔德发现思考模式往往通过分享想法来帮助成员协调任务和提高小组的综合表现[2]。有学者认为, 小组成员需要共享个人想法的模式来获得对任务的共同理解和处理合作中的困难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3]。当新成员进入一个群体, 他们必须学会共享的思考模式, 以跟团队有效地开展工作。

2 协同教学模式

为促进协同知识建构, 在教育领域中推行了四种行之有效的方法[4]。可以概括为边学边设计, 以项目为基础的课题, 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知识建构。边学边设计, 使学生树立目标, 学生需要设想他们的设计原型, 收集相关性能数据, 并对设计进行优化。以项目为基础的课题定位于在基本项目的科学调查,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创造真正的作品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学习批判性思维和推理能力来解决复杂问题。知识建构使学生基于现有的知识通过求解和开发新知识的问题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以上四种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处于自主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协同合作共同创建一个项目, 形式可以是方案, 产品或报告, 并通过对其想法不断地讨论与共享来扩展他们的知识, 使现有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 并找到改进和整合方案的方法。

用于评估学生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学习情况的标准之一是精度设计的能力。学生需要根据学习过程中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学会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公差和标准。一些学者认为, 这一方法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如何将基本概念融入设计, 实现精度设计的准确性[5]。另一种看法则针对广义的协同教学模式的研究, 采取教师用传统方法授课, 学生的学习采取与他人协同互动, 教师协助参与的教学策略[6]。这些课程评价策略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对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起到关键作用。为客观评价协同学习在互换性课程教学应用的影响效果, 定义了影响评估的Hake影响因子[7]:

式中:g为测试的实际得分与最大可能得分的比值;

%properpre-design为采用协同教学模式前测试结果的百分比;

%properpost-design为采用协同教学模式后测试结果的百分比。

另一个课程改革热门方向是, 互换性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的整合。在以往的课程评价中, 实验室通常会收到比过程的任何其他部门更多的诟病。学生们常常质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间的协调不力。尽管我们在不断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条件,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实验教学的目的旨在加强和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点, 并在实验报告中详细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 这些实验和数据让学生很困惑他们通常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为此, 根据以上描述, 我们采取“按需减少理论教学, 只以少量的学时引导学生扩大实验规模至项目水平, 同时缩减观摩性实验, 通过具体项目 (包括实验项目) 加强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 包括协同小组合作学习经验,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整合而不是叠加知识点。

3 协同模式的教学经验

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研究中,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 结合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理论, 改进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教学计划。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参与项目实践、体验设计学会公差的核心理念。

3.1 简洁的理论讲解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历来采用30学时的理论教学和10学时的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通常会带来以下问题。学生们常常认为公差是通过课本学习并通过实验验证的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 学生则不知该如何将符号标注在图纸上。而另一方面, 学生单独的学习比协同学习则浪费了更多的学习时间。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在查阅了有关教学方法的大量文献后, 我们设计了一些展新的教学计划。这些教学方法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通常情况下, 一个课程的开始, 由教师分配相关项目任务前学生应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学生们在被分配了项目任务后, 则专注于解决实际工程的细节。计算机则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解决问题, 运行仿真, 模拟分析或采集实验数据。

3.2 快速的实验反馈

实验课题直接整合到课程中是确保实验与理论的阶段一致性, 使实验教学更具相关性。在实验期间, 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巡视实验室, 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在需要时提供帮助。大多数实验都借助计算机完成。仪器测量尺寸, 位置, 形状等的误差会直接被快速、精确地采集到计算机上, 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此外, 数字化仪器让学生轻松地直接测量感兴趣的量。例如:对复杂零件的误差测量时, 三坐标测量机可以轻松地同时测量体块的尺寸和其上的孔的位置。

3.3 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是比任何其他学习方法都要重要得多。学生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后, 要进行精度设计的学习。如同实际设计一样, 体验式学习通常需要经过调查, 反思, 研究, 开发, 教学, 实践, 口头和书面沟通的程序。学生都力求实现针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学术专题汇报的机会。在教学上, 教师也鼓励他们参加地区, 国家和国际研究会议, 并尽可能参与大型项目或与国际合作的机会, 使其成为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的一部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分享他们的设计专长的同时, 获得接触到当地的公司的机会, 这样, 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做独立的设计工作。

3.4 协同学习小组

学生建立的协同小组以3人或5人一组为佳, 这样有利于群体的讨论和互动。教师在这些小组活动时加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讨论和解决问题, 获得测量数据或分析结论, 而将课余时间花在练习和设计上。当学生和他们的老师都积极参与课题时, 课堂环境应是愉快和嘈杂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 都可以采用一套用于指导和促进合作的工具, 使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既可以面对面的沟通又可以实现远程通讯, 讨论问题, 提出解决策略, 并协调合作。该工具还应提供以下功能, 包括背景资料和教学视频, 可以获取信息的电子白板等。

4 结论

基于协同学习理论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模式的提出, 改变了学生由被动到自主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的实践和设计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 其基础理论和知识得到了系统建构。通过学生在协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业、实验和项目完成情况来看, 课程评估结果表明, 该教学模式行之有效, 评估策略结果与教学实践期望的目标相一致。

摘要:本文基于协同学习和知识建构理论, 对协同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调研, 并研究了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中, 如何设计教学模式, 以协同知识建构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并提供相关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支持。最后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加以实践, 这对于虚拟环境及教学实际中的专业人士及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帮助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知识建构,协同研究,学习环境,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McDermott L C, Redish E F.Resource letter:PER-1: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99, 67 (9) :755-767.

[2]P.J.Williams, D.Retson, S.Symons, "The Effectiveness ofComputerBased Studio Teaching of Physics", Physics inCanada, 2003, 59 (4) :201-204.

[3]Suthers D, Connelly J, Lesgold A, et al.Representational and advisory guidance for students learning scientific inquiry[J].Smart machines in education:The coming revolution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1:7-35.

[4]Suthers D D, Vatrapu R, Medina R, et al.Beyond threaded discussion:Representational guidance in asynchronou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J].Computers&Education, 2008, 50 (4) :1103-1127.

[5]Hmelo-Silver C E, Barrows H S.Goals and strategies of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facilitator[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2006, 1 (1) :4.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8

关键词:互换性;技术测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而实验教学恰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实验原理、技术、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因而在整个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近几年来,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目前实验教材陈旧,实验师资紧缺,特别是实验教学评价不科学、不合理,学生的创新心理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以往的实验教学状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主要是讲授机械设计过程中几何精度设计方面的知识。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精度设计这一环节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零件几何精度要求直接影响产品整体的质量(运动精度、振动和噪声等),影响制造成本及经济性。

但是,目前各校对学生开设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还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多为常规、传统实验,内容陈旧;侧重于验证书本理论,学生不能在实验中求知与研究。

2、使用单一简单的测量工具,每一个实验的测量工具和被测工件都是不同,不仅需要准备多种被测工件,也不能反映现代实验技术的发展。

3、学生做实验之前由老师讲授实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就能完成。这样虽然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能力,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中,也约束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与其它机械基础实验没有关联,没有形成实验教学体系。

上述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参加实验时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发挥创造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实验失去了意义和应有的作用。

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教学的改革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设想开设一个新的实验,使它具有以下几方面优越性:

1、既能涵盖传统实验的内容,又具有创新性。

2、此实验只有一个被测件,可以用多种仪器测量多个几何参数。

3、实验老师只需要向学生讲解仪器的操作,具体的参数测量方法由学生自己确定。

4、结合机械原理或机械设计实验。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就设计了一个综合实验。此实验室通过多方面考虑,在整合了多个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联系机械设计实验而开设的一个轴的综合测量实验。考虑到学生所学内容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让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地完成测量,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轴的形状。用此轴作为被测工件,可以检测尺寸精度、螺纹精度、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此综合实验的开设能起到以下的作用:

1、使学生更进一步熟悉几何公差符号及标注方法。每个被测工件都带有一张图纸,学生测量前都要认真看图纸,从图纸上了解所要测量的参数。这个过程就要求学生掌握几何公差的项目、分类、符号及各项目的定义。

2、使学生能掌握多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并作出选择。对于某个要测量的参数,学生需要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条件选择使用哪种仪器来测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熟悉各测量仪器能测量什么参数。而且同一个参数的测量,并不是只能用单一的测量工具检测,往往有多种测量仪器能够测量,这就使得学生能够使用到多种仪器,并通过测量的过程比较各仪器的测量精度及操作的难易。比如测量轴的直径,可以使用杠杆齿轮比较仪、电感测微仪、立式光学计及工具显微镜。前面三种仪器原理各有不同,但测量方法相同,都是采用相对测量,需要用到量块,这样就可以了解到相对测量与绝对测量的定义及量块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能比较三种仪器的精度及调节方法。工具显微镜的测量方法就比较直接,要求学生掌握调焦、目标对准及读数的方法。

3、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形位误差、实际尺寸、粗糙度及螺纹参数的测量。被测工件包含有各种几何参数,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这些参数测量的能力。对于形位误差,测量基准的选择很重要,尽量与设计基准或工艺基准重合。对于尺寸测量,最好用直接测量方法。粗糙度的测量要根据粗糙度值的大小选用样块对比法或粗糙度仪测量法。而螺纹中径参数可以用螺纹千分尺或工具显微镜测量的方法进行检测。

四、结语

我们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经对一千多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机械类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基本都是要出图纸的,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能很好地选择几何公差,标注方面也规范很多。(2)学生掌握多种仪器的使用,测量同一个参数时,清楚各种仪器的优略,能够做出最佳选择。(3)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老师不需要讲解实验步骤,只需要在实验前讲一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改革陈旧的实验内容是必须的,但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还有困难,此次的改革都是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实验虽然只是验证和演示,却是学生进行其他更高级实验的基础。在以后的改革中,我们设想继续整合传统实验,同时引进先进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开设虚拟实验,实现计算机技术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毅敏.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7-90.

[2] 罗正祥,郝钦伟,高翔.面向21世纪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模式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9-11.

[3] 周丽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4-96.

[4] 王建忠.虚拟电子实验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74-75.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9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 看+说+做

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看+讲+想+做

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做+小动+大动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1.下课活动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看+讲+想+做

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做+小动+大动

1. 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 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3.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1.下课活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作业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10

一、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 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 是维持学生对学习进行的原动力。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外部条件通过影响内在因素来影响学习动机。

学生从小学达到大学的整个学习历程中, 学习动机随着学习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在大学以前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自制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其学习动机更多的受老师导向、同学感染、个人兴趣、考试期望等方面的影响。而进入大学后, 随着学生对社会接触的逐渐深入, 个人职业规划逐渐形成, 其学习动机逐渐变得理性。因为学生职业规划是对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职业规划的前提就是要大学生全面客观的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非常明确, 知道自己该学什么, 为什么要学, 怎么去学。

在职业规划的驱动下学生学习动机就变成:所学课程有什么用?如何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设计和表达“机器”的能力, 因此本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如何看懂机械图纸、如何能够表达自己构思的机械结构、如何设计机械结构。如果学生长期无法弄明编这些问题, 在职业选择上就会逐渐远离机械专业。因此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需要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促使学生将职业规划与机械专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合理运用专业知识的特点促进学生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 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法之思考

针对本课程综合应用性强的特点, 学生刚一接触不容易理解教学方法上, 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针对不同的章节尽可能的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 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 融合了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教学规律来组织教学。下面将以部分章节为例谈谈如何将教学方法融入《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几何量测量技术章节采用理论与课堂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通过讲解测量的基本原理, 分析测量误差形成原因, 使学生理解测量目的与测量器具的选择之间的关系, 然后利用课堂实验的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尽可能的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多提为什么, 促使学生明白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这样误差形成的相关理论变得非常具体, 学生也容易接受;而对此问题进一步挖掘, 利用具体的工程实例, 从学生关心的怎么用的较多, 分析误差在零件的设计、加工、检验、使用等环节的影响, 进而引出后面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等公差问题, 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对于后续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方面的章节, 可采取以任务为驱动的授课方式。例如在讲解尺寸公差过程中, 先给出一张涡轮轴图纸要求学生设计公差并标准尺寸, 学生必然又无从下手的感觉。此时引导学生分析此任务, 由一般零件的精度设计满足互换性的原则, 引出确定零件大小的标准公差和确定零件位置的基本偏差概念, 说明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的作用;然后从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两个方面给学生建立尺寸公差的二位坐标空间, 帮助学生建立设计零件公差的思路——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然后由基本偏差结合机械加工特点引出基准制的概念, 从而使学生明确尺寸精度的设计主要考虑的3方面:基准制、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最后以解决此任务为目标逐一讲解。在任务解决过程中, 有关尺寸公差和偏差的理论知识也就学会了。在解决任务中将授课内容讲解清晰, 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 也了解了工程应用, 从而是学生明白学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 进而建立机械专业的职业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 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之思考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定义多且抽象, 既有工程图要表达, 也有计算推导,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将现在最新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 因内容而异, 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树立学生从机械专业出发制定职业规划的信心。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机械结构、配合关系、器件表面微观形貌、机械零件工作实际状态等清晰地演示出来, 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能易于学生融入教学内容中。因此通过对教材中基本教学知识的梳理、分析、精简、充实, 把教学内容制成图形、动画、表格、文字、声音等形式多样的各种文件形式, 合理的运用这些表达形式, 将枯燥和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的体现出来, 使学生学与用有机的在课堂上融合,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公差配合时, 利用动画表达出零件的公差带图, 加深学生理解什么是上偏差、下偏差、公差等概念的理解;同时利用动画表达出公差带图与基本尺寸的关系, 再通过零件装配, 演示出过盈配合、过渡配合和间隙配合的不同配合状态, 同时直观的表达了配合关系对应的最大间隙 (或过盈) 、最小间隙 (或过盈) 状态及其公差带位置的变化情况。这样学生结合理论讲解, 就很容易理解公差配合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跟踪知识的推演过程, 有利于思维的连续性及其与教学进度的同步性。如在讲解公差计算实例的过程中, 传统板书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推理的过程。因此, 针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特点, 宜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信心。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实际教学体会, 从学生学习动机角度出发, 根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特点, 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两方面阐述了关于刺激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动机, 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些思路。

摘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具有名词术语多、符号多、公式多、标准多、图标多、设计知识面广的特点,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因此课堂教学相对枯燥和抽象,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本文从分析学生学习动机角度入手, 阐述了自己关于刺激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动机, 进而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学习动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晶.大学生学习动力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健康教育.2006 (02) .

[2]周祥龙.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 (15) .

[3]陈兵.关于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面的几点思考[J].科技向导.2011 (5)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11

项目化教学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小组工作方式, 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 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1]。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2.1以教师为主, 学生属于被动的接收, 理论教学效果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国家标准, 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标准。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对标准所规定的事实性知识的灌输和宣讲, 教学过程以老师的教为主, 学生被动学习, 师生的关系是主宰与听从、传输与接受。因此, 在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中, 对这门课的评价普遍是:满堂灌, 教材像一本词典, 记忆内容太多 (这个课程的特点是四多:概念多, 符号多, 标准多, 原则多;归纳为一个特点就是:记忆内容多。) , 授课速度太快, 学习吃力, 枯燥难懂, 没有什么学习兴趣等等。

2.2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很好的结合, 实践教学效果差。实践教学本应该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 可是由于本课程的实验和理论教学是相对独立的, 教师习惯于把实验教学放在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 因而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在课程总评成绩中, 实验的成绩也只占很小的比例, 学生的实验能力在课程总评成绩中得不到相应的反映, 导致学生对实验课往往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更缺乏培养、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 甚至出现逃做实验、照抄别人实验报告的现象。由于本课程的实验大都属于验证性实验, 实验课均由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原理和实验步骤,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示范, 最后才由学生动手操作。不难看出,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不到良好的发挥。

2.3缺乏实际应用理论知识的体验。如前所述,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标准, 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学习“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只是停留在让学生知道了国家标准而不知道该如何去贯彻执行, 学生们将无法感受到所学的互换性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3.项目化教学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中的优点

3.1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项目化教学是由教师提出一个项目, 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去亲自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事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因此, 该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如果说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只是观众的话, 那么,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一个总导演、有时客串一下演员, 而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该教学方法把问题放在最前面,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情境, 从而造成了认知矛盾和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既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智慧和才能,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 学生听。而项目化教学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自己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查阅书籍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分组讨论, 还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能把知识记忆的更牢固, 应用的更恰当。

3.3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利于培养团队精神。生产实际本身就是由一个个项目组成的, 因此项目化教学很容易贴近生产实际, 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另一方面,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创新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而且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4.项目化教学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4.1项目的筛选。项目的筛选是项目化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每一个项目的选取都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培养目标[2]:基本技能目标、专业知识目标和综合素质拓展目标。按照上述三个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筛选出了以下四个项目:孔和轴的尺寸公差的标注与检测、箱体零件的几何公差标注与检测、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标注与检测、螺纹等典型零件公差标注与检测。

4.2项目的讲解与分析。通过教师对项目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明白项目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能了解完成项目应该具备哪些知识, 为学生查阅资料指引道路。

4.3项目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实际的项目实施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索与实践, 并启发学生对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计划和策略并最终解决问题。4.4项目的归纳总结和评比。学生的项目完成以后, 教师要组织各小组进行总结交流, 将各方面的见解汇集起来, 拓展师生的认识与见解, 开阔师生的视野与思路, 使学生对问题生成多层次的理解。学生交流以后, 教师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强调。

5结束语

实践证明,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多年的老教师, 我深深地明白: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因此, 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陆黎明.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常州:职教通讯.2006.3.54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 篇12

高等教育的任务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 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应重视的问题。目前, 较多院校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教学沿用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 教师强调对专业知识的讲授, 重视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缺乏前瞻性和现实性, 忽视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也不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要求。近年来, 很多学者提出了“六课型”, 即参与型、研究型、辩论型、体验型、案例型、咨询型[1,2,3]六种教学模式, 其中参与型目前课堂教学使用比较广泛, 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实践教育法的一部分,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改变, 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参与型”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合理组织和策划下,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主体,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教学过程的主人, 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不同意见, 学生逐渐从厌学转变到爱学, 改变不良的学风, 促进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4]。

二、运用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参与型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 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参与型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已成为工科院校追求的更高目标, 只有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要求, 参与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自由、平等、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团队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在熟悉和掌握处理事物的方法和规律的同时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型教学的运用, 使学生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将这一良好的习惯应用到以后学习和未来工作中, 必定会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参与型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途径。

目前普遍采用的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 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将原有的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为主动、探索、讨论的学习方式。参与型教学模式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参与型教学模式, 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培养创新能力。

3. 参与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极其重要的一门综合性的主干技术基础课, 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熟练掌握各种精度标准的应用场合及国家标准的规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 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大一、大二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学习过程中再次提出来, 对典型的零部件进行尺寸精度、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条件和具体做法

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教学中采用参与型教学模式, 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一切课堂活动还需要教师来组织, 巧妙链接, 完成教学任务, 建立新型师生定位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牢固建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1. 运用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条件。

参与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断总结、探索授课的方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大纲的基础上, 明确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 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流程。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现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 主动发现与创新。所以,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 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 组织讨论, 推选代表发言。提前一周将学生的分组情况和学习内容、需解决的问题布置好, 分组的原则可随机安排也可根据学生成绩搭配, 经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然后每组选派代表课堂发言, 教师进行点评, 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知识要点和难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 促使学生课前预习、提前准备, 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构建既严肃又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前教师要反复通读教材并潜心研究, 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要烂熟于心, 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语言引导学生思索探究, 课堂知识总结需要教师用语言去综合概括。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采用不同的方式定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小测验、作业、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 使学生定期了解学习成绩, 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教师对有进步的同学要及时提出表扬, 对存在较多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和辅导, 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参与型教学模式的问题和对策

参与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培养计划、青年心理发展的理论和特点, 根据教师素质和教学硬件现状, 应选择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不能一概而论,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学科有些章节适合这种教学方法, 应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和实际教学的需要, 例如标准零部件公差与配合的应用这一部分可使用参与型教学方法。参与型教学方法受学生人数的制约。本方法强调学生是主体, 学生的状况会影响参与的程度, 此方法小班上课较适合,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 才能充分发挥参与型教学的特点, 达到预期目标。

五、结束语

运用参与型教学模式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教学中, 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体验到参与带来的快乐、自信和满足, 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待继续研究、探索, 我们应不断寻找更好的适应教育理念的授课模式, 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需要, 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应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参与型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在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参与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法,要求

参考文献

[1]唐轶媛, 赵迎新, 梁建烈.高校理工科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2]马廷奇.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抉择和动力机制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 2003, (4) .

[3]张淑香.论参与型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5, (21)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认识论文】推荐阅读:

互换角色优秀作文07-03

广告互换协议书范本07-26

上一篇:人事部部门纪律下一篇:开国大典简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