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是高中历史教师, 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应拓展专业知识, 提升专业理念, 提高专业能力, 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1 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它包括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学术追踪 (即学术视野) 、高中历史教育学理论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等。

第一, 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同时, 由于模块间的内容有交叉, 所以对这些重要的交叉内容, 要有一个横向的整体掌握。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 只有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 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 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 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生硬的符号形式存在, 而是以思想、精神的方式出现, 从而真正地展示出所授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 把历史知识“活化”, 引导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与此同时, 培养高中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促进高中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第二, 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 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 同时, 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 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 即宏观地由前后 (时间) 、中西 (空间) 的往复观照来审视历史。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 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融会贯通, 得心应手, 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 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 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近几十年来, 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 研究也不断深入, 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采纳, 高中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新成果,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 应具备扎实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第五, 应具备良好的关于学生的知识, 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情况。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学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现代信息社会, 再加上独生子女和家庭独居方式的影响, 他们的生长、学习无疑都有了根本性变化, 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应熟悉授课的对象——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 这样, 你的教学才会目中有“人”, 才能真正关注你的学生, 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 关注你的学生的发展。

2 提升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 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刻领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 摒弃传统观念中与高中历史新课标不相符的观念,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它包括课标意识、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2.1 增强课标意识

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确立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增强课标意识, 就是要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增强课标意识, 就要认真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 创造性地加以贯彻。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 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去。

2.2 转变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 国家明确规定,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 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 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 而只是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和资源, 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也不应仅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 也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 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和文物等物质资源, 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通过编写校本历史教材, 成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 从而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2.3 转变教师观

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 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 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以下变化:

2.3.1 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

2.3.2 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 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2.3.3 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2.4 转变教学观

新课标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

2.4.1 必须从偏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更关注三维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的发展。

2.4.2 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 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2.4.3 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 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 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2.4.4 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2.4.5 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2.5 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素质教育的高度, 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 不再将学生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权威下的“奴仆”, 而是将学生视作教学的主动探索者、参与者、与教师平等的合作者, 将他们视作学校教育教学关注的中心和重要的教学资源。他们是独立存在的人, 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是终究将独立生活的人。以生为本, 就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正常需要, 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

3 提高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 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于育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总和。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 高中历史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 尤其要提高反思能力、课程能力和科研能力。

3.1 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 作出理性思考, 并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反思性教学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 贴近教师的专业生活, 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高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大有帮助。

教学反思应从多角度去审视, 以下四个角度应是重点关注的。1.历史教师自身所提供的视角。包括自己在上课时的教学体会及经验, 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录像、录音的重温及自己去听其他历史教师上课的感受等。2.自己所教学生所提供的角度。对自己教授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及作业反馈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感受、体会和教学效果。3.同事所提供的视角。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方式, 加强与本校历史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领导和本地区历史教研员及其他学校同行的交流, 请他们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中肯意见。4.教育文献所提供的角度。阅读一些发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和历史教育大家的点评, 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以高中历史新课标作为度量的标准。

3.2 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产生了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 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要有新教法、新学法、新评价。这六个“新”中有很多问题等待着高中历史教师去探讨、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教师即研究者”也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也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者。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才能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 它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 其行动缺乏理论的支撑, 也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因此, 在课例教研的基础上, 还须提升为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有序的研究。它一般要经过选题、论证、实施、结题、推广等五个阶段。

3.3 提高课程能力

高中历史的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外, 还包括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会、历史遗存、互联网等七种课程资源, 其内容也大大拓展, 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历史课程资源又关系着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高中历史新课标也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它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3.3.1 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能力

(1) 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利用好高中历史教师、高中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并将其引入历史教学。 (2)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好历史教材、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和互联网。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种类繁多, 各具特点。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目标、师生实际、客观条件和各类资源特点, 合理利用。在这个过程中, 不断实施、反思、研究, 以提高历史资源利用能力。

3.3.2 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有必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其主要就表现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这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 即本校高中历史教学是否有此必要、本校能否提供相应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学生是否对此感兴趣等。其次分析所在地区、学校和师生实际, 并与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选择相应的内容。再次确定开发校本教材的目标, 即人文教育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选择适当的开发方式, 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并在应用中不断改进。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多次反复, 在不断地开发、实施、反思中提高历史课程开发能力。

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 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涉及到的内容多。因此, 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 明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分析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确定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有阶段性、有选择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改进自己的不足, 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上一篇:艺术流通库管理员如何在工作中体现图书馆人文精神下一篇:子宫肌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