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课本知识点(精选14篇)
本单元有三篇文章,杂文一篇、随笔两篇。《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社会评论文章,有着丰富的文学性和形象性。其余两篇是随笔,与散文的特点相似,但更注重于说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主要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短文三篇》节选了蒙田、帕斯卡尔、福尔格姆等作家对人、社会等方面的理解。
本单元是杂文、随笔单元,从应用的角度说,都是议论文。所以,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议论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时常常用得到的。从审美的角度说,这些课文都具有文学性、形象性,都具有哲理美、语言美,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探究的角度说,这些课文阐述的社会、人生问题都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值得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这里精心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一篇是杂文,三篇是随笔。杂文是鲁迅的《拿来主义》。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阐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虽然这篇杂文写于上世纪30年代,但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因为70年来,被这篇战斗檄文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冒出来。这篇课文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比喻,严密的论证,辛辣的讽刺,也值得学生好好学习。
随笔《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一文,其实是说明文。按照现在的文体分类法,可以归入学术文化随笔。它的主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不断发展,文字、传声技术和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人类的语言生活还在更快地前进,中国的语言文字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这篇文章的写法很有特点。条理清楚,语言是精炼的口语。这篇文章不仅供看,而且供听,类似广播稿,人们一听就懂,它是“文体口语化”的范例。
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文章。过去教科书选用的议论文,大都是政论、思想评论和时事评论,关于母爱、父爱之类的议论文章,似乎从来没有进过课本。选用这篇文章就算开了一个先例。实际上,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爱的阳光下成长的。学生从小学起已经读了不少关于父母之爱的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现在读这篇议论文章,就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者是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西方思维方式,他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
《短文三篇》中《热爱生命》一文,是典型的随笔。它是一段哲人语录,朴素而又深刻。它告诉读者,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同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人们如果能够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就不会留意死亡的降临。针对现在中学生中浪费生命、漠视生命、戕害生命的现象,学习这篇《热爱生命》,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只是几个片段,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这几个片段大致有序,并且它的含义深刻而丰富,足以引发学生的深思。它告诉人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人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能囊括吞没人的宇宙。道德的原则要求人“努力好好地思想”。学习这篇课文,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要维护人的尊严,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本单元教学内容复杂, 史实密集, 头绪多, 史与论混合, 教学难度颇大。对于学生来说, 初中阶段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加之经济史内容相对枯燥乏味, 因此教学难度更大。倘若教学中完全依赖教材叙述, 按部就班、一点一滴地施教和学习, 其结果学生仍是学得一塌糊涂, 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实现本单元知识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反复思考和探究, 以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知识目标要求为纲领, 以教材内容为依托, 采取优化教学内容, 细化知识要点的措施, 宏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及其特点, 微观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概念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加以论述, 以期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列表归纳, 系统直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概貌”是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虽然教材对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的发展分别做了大篇幅叙述, 但教材叙述较分散, 学生难以系统把握和对比性地掌握。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的方式, 横向突出要点, 纵向进行比较, 系统直观地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
1.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概貌
2. 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
二、由此及彼, 多角度全方位梳理古代三大行业经济发展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特点”是课标的另一基本要求, 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的起源、生产组织、经营方式、技术水平、行业门类、世界地位等方面有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教材对这部分知识没有具体文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 从而解决问题, 并训练能力。
(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培育和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 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2) 古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3) 古代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 实行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 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脱离农业, 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 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3)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劳动分工不断细密。 (4)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 民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了手工工场。 (5) 手工业地域分布广泛,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 地域分布重心也发生相应变化。 (6)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 广受赞誉。
(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 我国商业起源早, 逐步发展繁荣。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 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到宋元时期商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 (2)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 商人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商业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 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等全面发展。商业发展促使都市、城镇大量兴起。 (4) 古代金融发达, 类似于银行的柜房、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5) 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 “厚往薄来”。 (6) 古代商人组织历经宗族亲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到地缘组织的发展变化, 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三、由表及里, 全面准确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本单元涉及许多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兼并、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等等。这些知识不仅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而且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 因此教学意义重大。对于这些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教学, 应从原因、内容、实质和影响等方面由表及里、全面准确地剖析, 最好选择典型例题强化训练。
关于小农经济。 (1) 全面分析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铁犁牛耕的出现) ;直接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从生产单位、生产结构、生产目的等角度掌握其特点。 (3) 强调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个体农民处境等角度对其进行认识、评价。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 (1) 分析出现的原因。 (2) 知道出现的时间、地点、部门、标志。 (3) 重点剖析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专制制度,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其他原因:农民贫困, 国内市场狭小;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和影响等。
关于土地兼并现象。 (1) 分析根源———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制度。 (2) 了解表现, 分析影响。 (3) 知道北魏至唐朝前期、明朝等时期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 (4) 本质上认识:土地兼并是我国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1) 知道其含义、原因、目的及商鞅最早提出。 (2) 掌握西汉武帝、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措施, 并触类旁通, 概括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基本措施。 (3) 运用两点论, 从封建社会的早晚期以及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等方法全面剖析其影响。
关于清代“闭关锁国”政策。 (1) 全面剖析实施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决定,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主观原因——“天朝上国”思想。 (2) 准确把握含义: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 (3) 运用两点论全面分析其影响。
总之,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掌握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是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捷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 勇于探索, 我们就会如鱼得水, 灵活驾驭教学内容, 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知识点复杂, 头绪零乱, 教学难度颇大。为了有效地实现本单元知识教学目标, 可以采取优化教学内容, 细化知识要点的措施, 宏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及其特点, 微观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概念的教学方法,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句意和汉语或首字母提示,写出句中所缺单词的完全形式。
1. To succeed, we must________(结合) talentwith working hard.
2. The boy lifted the stone with all his______ (力量).
3. “You did a bad job!” She________(叹息).
4. We need both competition and ________ (合作).
5. Please find out the foods that give fiber for________(消化) and health.
6. She is not s________ enough to wear thesetight trousers.
7. Children are always full of c________; they want to know everything.
8. Because they didn’t reach any agreement,they had to make a ________decision.
9. Don’t take some e________exercise when you have caught a cold.
10. Do you believe that they have brought down prices of medicines for the b______of the people?
二、单项填空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The man opened the door and, out of _______, asked who was in the room.
A. interestB. anxiety
C. excitementD. curiosity
2. We must set a limit________our expenseson this trip.
A. of B. aboutC. to D. for
3. When someone ________at you, it means he is angry or unhappy about what you have said or done.
A. looksB. glances
C. staresD. glares
4. Remember never to lie to others; if youdid, you would have to ________ more lies to cover the lies you have________.
A. discover; toldB. invent; told
C. make up; said D. find out; spoken
5. Our teacher never looks tired. He is so fullof ________.
A. power B. force
C. strength D. energy
6. In order to win back the customers, theowner of the restaurant decided to sell his food ________.
A. in a discount B. with discount
C. at a discount D. for a discount
7. I know he hasn’t finished the work, but________, he has done his best.
A. at allB. in all
C. after all D. above all
8. Most smokers say they________smoking to some degree but health experts suggestthat they had better give it up_______their health.
A. benefit; for the benefit of
B. benefit from; with the benefit of
C. receive goodness; in the benefit of
D. benefit from; for the benefit of
9. No potatoes for me — I’m________a diet.
A. at B. in C. on D. with
10. I’m really tired________Tom. He had me ________for two hours in the rain.
A. of; waitingB. with; wait
C. of; waited D. with; waited
11. The old machine is ________.
A. of useless B. of not use
C. no use D. of no use
12. She________down her book and ________ in bed.
A. lay; laid B. laid; lay
C. lay; layD. laid; laid
三、同步语法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She ________ have stopped her work halfway through.
A. ought to notB. ought not to
C. not ought toD. doesn’t ought to
2. — I’ll tell Mary about her new jobtomorrow.
—You________ her last week.
A. ought to tellB. would have told
C. must tellD. should have told
3. My new English?鄄Chinese dictionary hasdisappeared. Who________have taken it?
A. shouldB. must
C. couldD. would
四、单元话题阅读
Good health is the most valuable thing a person can have, but one cannot take good health for granted.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body needs proper care in order to be healthy. There are three things that a person can do to help stay in good shape: eat right food, get enough sleep, and exercise regularly.
Proper nutrition(营养) is important for good health. Your body cannot work well unless it receives the proper kind of “fuel”(燃料).Don’t eat too much food with lots of sugar and fat. Eat plenty of foods high in protein (蛋白质), like meat, fish, eggs and nuts. Vegetables and fruits are very important because they provide necessary vitamins (维他命) and minerals. However, don’t overeat. It is not helpful to be overweight.
Getting the proper amount of sleep is also important. If you don’t get enough sleep, you feel tired and easily get angry. You have no energ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 little amount of sleep may even result in a change of personality(人的个性). Be sure to allow yourself from seven to nine hours of sleep each night. If you do, your body will feel strong and refreshed, and your mind will be sharp.
Finally, get plenty of exercise. Exercise firms the body, strengthens the muscles, and prevents you from gaining weight. It also improves your heart and lungs. If you follow a regular exercise program, you will probably increase your life?鄄span(寿命). Any kind of exercise is good. Most sports are excellent for keeping the body in good shapes: basketball, swimming, bicycling, running and so on are good examples. Sports are not only good for your body, but they are enjoyable and interesting, too.
If everybody, were to eat the right foods, get plenty of sleep and exercise regularly, the world would be a happier and healthier place. We would all live to be much older and wiser.
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________.
A. we should always keep fit
B. if we were healthy, we could spend our days in doing things with less sleep
C. one can eat a lot to stay in good shape
D. one needn’t take any exercise if he is healthy
2. In order to keep good health, ________.
A. we should eat a lot of sweets
B. one needs a large amount of fat
C. people should eat according to the foods nutrition
D. we must try to sleep now and then
3. Eating more and sleeping less________.
A. can keep healthy
B. is no good for you
C. gets you more energy
D. will keep your personality
4. The writer explains_______in this passage.
A. how to eat
B. the importance of doing exercise
C. how to keep healthy
D. what to eat
5.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should be________.
A. Eating and Exercising
B. How Vitamins Work in Man’s Body
C. Staying Healthy
D. Sleeping Well
五、单元话题写作
假如你是学生会主席,请根据以下内容写一则100词左右的通知。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②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
2、变化的表现: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
衣:
①鸦战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杉,旗袍等,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食:鸦片战争后,引进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样式引入,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了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风俗:
①戊戌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④辛亥革命后,用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用“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衣:
①20世纪50~70年代,衣着朴素;
②50年代,俄国风情的“布拉基”;
③期间,军装军帽,绿色流行。蓝、黑、灰、绿色充斥街头。
④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2、食:
①20世纪50~70年代,食物简单,物资缺乏,需凭票证计划供应。
②1987年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
①20世纪50~70年代,住房拥挤;
②1995年人民政府发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环保、卫生、赈济灾区成为社会风尚。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要因素:
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十五、识记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变迁。
-铁路与公路
1、铁路运输:
①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⑤1977年以来中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和汽车制造: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民国公路发展受到限制。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架设了公路大桥,青藏等边远山区也通了汽车。
-水运与航空
1、轮船运输:
①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
②20世纪90年代,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航空运输:
①19旅美华侨冯如, 制成了我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通讯工具的变迁
1、有线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
②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大多数省和城市都架设了电报线路。
2、无线电报:
①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②有线电报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电话:
①1875年,上海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室内电话;
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通讯网络;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智者学派: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思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了解但丁、薄伽丘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欧洲启蒙运动
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
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A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认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伏尔泰: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们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 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卢梭: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
A提倡“社会契约论”
B 倡导“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C 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A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C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D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探讨启蒙运动的重要影响
A 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B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D 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4、隋唐:
①农村集市发展起来
②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5、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环境宽松。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①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
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
③出现商帮,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市的变迁和城市发展
1、宋以前市的特点: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管理严格。
2、宋代以后市的特点: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古代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的大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古代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扬州、成都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一、本册教科书有以下几大特点
1. 凸显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
教材重视了三个基本问题, 即经济制度、经济参与者、经济效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了解这三个方面的状况和变化, 就能把握某一历史时期实行经济活动的本质。
2. 注重过程与方法。
加强探究学习活动课。探究活动课类型多样, 有“图说中国经济发展”“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为哥伦布领航”“扮演历史角色”“举办历史展览”;等等。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 也增强了新颖感。使学生容易在实践中产生浓厚兴趣。这是学好这门课的先决条件。
3.
注重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4. 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和内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 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 维护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 团结对外, 英勇抵抗, 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本教材非常注重这一点, 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教材对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给予充分体现, 例如, 全球化、城市化、世界货币制度等, 突出“学以致用, 资政教化”的社会功能。
5. 注重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相互兼容于渗透。
现在高考政史地三家合一, 这就决定了文综学习的兼容性和渗透性。比如, 在学习“罗斯福新政”这一重要内容时, 教材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反复做深刻的说明和剖析。这就与政治经济学密切地联系了在一起。此外, 在讲述刺激就业的措施中, 重点对田纳西综合工程做了详细分析, 这又与地理学科相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三科兼顾, 相互渗透, 就会觉得得心应手。
二、运用新教材的困惑
站在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角度看人民版历史教材, 我认为, 新教材体例编排非常新颖, 史学观点密切联系当前史学前沿, 隐含的教学理念中试图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从感悟中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历程。从叙述内容的侧重点来看, “不给结论, 让史实自己说话”是该教材的一大亮点。正是这种开放式的叙史方式, 让相当多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犯难。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不一定具有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历史教学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因此, 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获得的效果必然会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处理新教材的起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更突出高中与初中历史基础的衔接。因而, 从学生对历史时段的把握情况看, 目前如何高效地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接轨, 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本模块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史实丰富, 概念多, 时空跨度极大。而初中学习几乎不涉及这些内容, 在教学中就经常出现“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2. 学生不一定都能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论从史出, 这是基本的学史要求。专题史教学本身就带有较严密的知识结构, 同时在每一个小专题下又含有具体明晰的知识脉络。但是学生能结合“论从史出”原则建构出良好的知识结构吗?历史教师没有信心, 学生更没有决心。
3. 学生没有时间活动。
发挥学生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新课改追求的目标。新课程主观认为, 学生应在主动学习中学会尊重历史, 陶冶情操。
但是, 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不同的是, 历史学习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教材反映的历史生活百态相去甚远。学生没有兴趣和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真正有价值的探究。
三、如何使用高中新教材
1. 把好“三观”是指应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各章节教材在“三观”中的位置。
2. 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方向。
3. 解读课前提示, 确定教学重心。
4. 合理利用教材中的补充资料, 充实深化课堂教学。
5. 把课本知识材料化,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体现高中教学的层次性。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2.土地制度3.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
4.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主要经营方式;工官和匠户 ;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的发展)5.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6.概述商业发展的概貌:(商运和商人:P17 市场;城市(商业都会))7.商业发展的特点:
8.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P22(含义:目的:表现:影响:)9.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含义;表现:原因:影响)
10.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发展条件;出现;发展;影响;缓慢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30(起因;表现;影响)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时间:途径:概况及特点)
3.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4.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P32(时间:有利条件:代表企业:政治影响)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P34
(民国初期(约1912-1919年)短暂的“春天”: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6年)短暂发展:后期(1937-1949年):陷入困境)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阻碍的因素:推动发展的因素)
7.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 政治:思想:发展趋势)
8.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P39(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阻力);在斗争中求发展)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背景P46;过程1956-1976年 P48;经验教训)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意义P52-53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P53
4.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P53、57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P54(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浦东)
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7.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P56-57
8.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史实:P62(服饰:餐饮:居室建筑)2.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P65(婚礼:丧礼:其他)
3.探讨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4.了解交通工具的进步:P68(城市代步工具:交通运输业:发展特征)
5.了解通讯工具的进步:P69(近代邮政:近代电信:电话)6.认识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7.我国报刊的逐渐普及:P728.影视的逐渐普及:P73(电影:电视)9.互联网在我国的逐渐普及(过程:作用)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附一:新航路开辟前分散的文明:P80附二: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P81附三:西航路开辟的起因)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P832.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P82(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荷兰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P86、884.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P87
5.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P89(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表现:影响)
6.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P93(首发英国的原因条件:进程:影响;扩展:教材95页第2段。)
7.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影响8.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史实:P100(条件;内容:特点:影响)
9.19世纪美国的对外政策P103-10410.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P104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P116-117;特点
3.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4.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5.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演变:P1206.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政策及变化:P124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P130
2.列举“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主要表现:P138(经济:政治;文化)
3.认识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该体制的积极作用:该体制的局限:经验教训)
(附一: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因素附二:苏联工业化建设:135页附三:农业集体化:P137)
4.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改革开始的原因:改革历程)
专题八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二战以来)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政治历史。在中国历史方面,主要涉及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人民生活、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近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等。在世界历史方面,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世界各国的历史、世界历史上的殖民侵略与民族解放、世界历史上的战争等。在政治历史方面,主要讲解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等。
下面我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神入”教学法。
一、利用图片、故事、音乐、影象资料“神入”历史
为了帮助学生“神入”历史, 运用一些历史图片、故事、音乐、影象资料都是必要的。这些载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 相对于文字材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想象, 促进其思考。学生通过欣赏音乐、聆听故事、观看图片、影象, 能够迅速进入历史场景。当然, 教师在学生观看完图片和影像后, 要适时地进行总结。
例如, 在上《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时, 我以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胡适作词的校园歌曲《兰花草》导入。学生在耳熟能详的歌声中, 一下子进入了这节课的历史情境。在讲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 运用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图片对联:“帝泽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以及通过鲁迅描写的《药》中的馒头故事片段 (华老栓是一名普通的市镇市民, 夫妻俩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 他不去求医, 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拼命积攒铜钱, 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 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当时人们的思想是十分得愚昧和迷信, 从而导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迷信与专制”。当然,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也可以播放《新文化运动》等影像资料。
二、通过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为了有效地“神入”历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 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 试图再现历史。可以让学生就书上的历史图片设置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设想和历史人物进行谈话、组织现场模拟采访等等。
例如, 在讲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时, 我感觉到教材内容干瘪, 没有什么故事性, 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 课前我安排了几位学生编排了一出话剧。故事大致情节是讲民国初年, 有一女子唐氏19岁, 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 未婚夫就死了, 为了做烈女, 唐氏选择自杀殉夫, 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 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的悲情故事。
学生所编的台词都是依据教材、课外资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觉得自己走进了历史, 融进了历史, 从而深切体验到了历史人物的情感、历史事件的意义。而且在无形之中学生很容易推出这个结论:20世纪初, 人们仍旧受着旧道德的严重束缚。这样我就很自然地引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三、充分利用史料“神入”历史
“神入”历史尤其需要研究历史原本和形成时期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 上课时再回忆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有限, 很多时候提供资料的工作是由教师完成, 然后在课堂上以阅读的形式出现。
例如, 在讲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时, 我让一名学生阅读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上邪》文言文版: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然后让全班学生用白话文形式集体读出课件上的翻译:“天啊!我要和你相爱, 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 长江、黄河都干枯了, 冬天雷声隆隆, 夏天下起了大雪, 天与地合到一起, 我才敢同您断绝!”
通过《上邪》文言文版和白话文版对比, 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 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因此, 我引导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因此, 通过史料“神入”历史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有效提问“神入”历史
采用“你的观点是什么”“能不能谈谈你的看法”等形式的提问是历史“神入”教学法常用的方法, 好的提问也可有效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但这都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点拨。
为了有效地“神入”历史,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 精心设计问题, 比如, 教师可以设计:你能神入某某的内心世界吗?通过“假如我是……, 我心里会怎么想 (或怎么打算) ”等、“假如我处于当时的情势下, 我会怎么办 (或我会感受到……气氛) ”等、“我从……角度加深了对历史事物的理解”等问题, 神入历史人物的内心, 置身于历史现场, 具体地理解历史。
例如, 就“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这一内容而言, 可以这样提问:假如你是民国初年那个19岁的唐氏, 你的感受如何?你会起来反抗吗?你有那个能力起来反抗吗?在讲到新文化运动影响时, 通过展示一则材料:1924年, 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时进行“你最崇拜的人物” (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胡适、孔子、庄子、康有为等) 测验, 投票结果得出民主共和思想压倒儒家思想, 因此, 得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结论。我们可以提问学生,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 你会投谁一票呢?通过这些提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 有助于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中共十五大决定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意义: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但是, 除了参考字词的意思之外, 对于课本的注释如何可以利用得更加有效一些呢?如果仅仅是记几个字词的解释, 似乎还没充分挖掘出注释的价值。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探索。
一、拓展
有些看似很普通的注释, 学生很可能会“一扫而过”。但如果加以拓展, 可能就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也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这样, 作为注释的价值也可能会被更深地挖掘出来。比如必修一《赤壁赋》一文, 对作者苏轼的注释主要是个人情况简介和文章的简单提示。在教学中针对这一注释, 我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有没有同学知道苏轼为何自号“东坡居士”?这时有同学随口跟了一句:那么苏轼又为何名“轼”?
关于第二个问题, 我利用课下的时间给大家印发了苏洵的《名二子说》。关于第一个问题, 除了注释之外, 我又加了一些补充和拓展:
1. 普遍说法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 公务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种田贴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2. 洪迈说法
苏公责居黄州, 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 盖专慕白乐天而然。白公有《东坡种花》二诗云:“持钱买花树, 城东坡上栽。”又云:“东坡春向暮, 树木今何如?”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 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 爱此新成树。”又有《别东坡花树》诗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皆为忠州刺史时所作也。苏公在黄, 正与白公忠州相似, 因忆苏诗, 如《赠写真李道士》云:“他时要指集贤人, 知是香山老居士。”……而跋曰:“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 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 遂拜中书舍人。某虽不敢自比, 然谪居黄州, 起知文登, 召为仪曹, 遂忝侍从。出处老少, 大略相似, 庶几复享晚节闲适之乐。”《去杭州》云:“出处依稀似乐天, 敢将衰朽较前贤。“序曰:“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则公之所以景仰者, 不止一再言之, 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
通过这样的拓展材料, 学生进一步探讨了苏轼与白居易经历与思想的异同, 并结合苏轼一系列“赤壁作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内涵, 从而大大扩展了注释的内容。
二、质疑
对于不妥的注释, 读者 (当然包括学生) 有质疑的权利。即使本身并无谬误的注释, 读者在参考、理解的过程当中也可质疑。质疑本就是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古人早就提出:于不疑处有疑。如笔者在教授《陈情表》时, 提到“忠”和“孝”的问题。李密的陈情线索就是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 竭力让新王朝的皇帝既不至于怀疑自己的忠心, 又答应自己的请求。文中有“伏违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衿育,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的句子。文末又有“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的句子。“死当结草”这个典故, 课下有注释:
死后也当结草报恩。《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晋大夫魏武子临终时, 嘱咐其子魏颗将其爱妾杀死殉葬, 魏颗没有从命, 而是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 看见一位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 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里梦见老人, 老人自称是那名爱妾的父亲, 特来报恩。后世用“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看完注释有学生质疑:古代既然极重孝道, 为何魏颗竟公然违逆父亲的遗愿?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家顿时议论纷纷。在讨论当中, 大家各抒己见:有谈春秋时期对孝道的认识的, 有谈魏颗的行为如何评价的等。其他问题不作细论, 笔者试着引导学生去找一下注释的原文, 为了对比, 特摘录如下:
初, 魏武子有嬖妾, 无子。武子疾, 命颗曰:“必嫁是!”疾病, 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颗嫁之。曰:“疾病则乱, 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 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 故获之。夜, 梦之曰:“余, 而所嫁妇人之父也。而用先人之治命, 余是以报。”
关于“孝”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不可能在课上短时间探讨清楚。但只从注释的角度, 显然如采用原文会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原来魏颗是按照父亲清醒时的嘱托来办事的, 并未遵从父亲病重时神志不清的“遗命”。学生在参考注释的过程中, 提出了个人的疑问, 总是件好事情。并且通过自己进一步找资料, 和他人探讨交流, 大家有了思想的碰撞,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 其中之一就是过程与方法, 因为对书本上的东西死背硬记或者不加思考盲目接受, 即使是完全正确的东西, 这也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我们可以与另外一个注释比较一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对“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一句的注释是这样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 廉颇免职后, 去魏国。赵王想再次起用他, 派人观察他的身体情况,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 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 被 (同披) 甲上马, 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将军虽老, 尚善饭, 然与臣坐, 顷之, 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 遂不召。”
这个注释基本采用原文, 并作适当注解, 学生基本可以看得懂。采用原文, 既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 又增加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比较
由于版本的不同, 课本下的注释有时会提供不止一种说法。比如在必修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教材对“强虏”一词的注释:
劲敌, 指曹军。一本作“樯橹”, 指代曹操水军。
应该说这个注释是比较简单明了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比较这两个词的不同, 请学生谈他们的想法。笔者执教的时候, 有学生围绕这个注释谈了自己的观点:1.注释说得很明确, 强虏即劲敌, 是“指”曹军;樯橹是“指代”曹操水军, 可见后者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更加含蓄。2.后者明确了是“曹操水军”, 内容更具体, 和赤壁之战的史实也更吻合。3.后者和词中的“灰飞烟灭”结合更加紧密, 搭配更加合适。4.后者更形象, 让人想起当年赤壁之战中, 曹军“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的强盛情景, 从而反衬出周郎指挥若定、年轻有为的英雄形象, 并且进一步反衬出了词人不受赏识、功业难建的心情, 为词的抒情做了铺垫。
再如教授必修五《渔父》时, 课文下对“汶汶”一词的注释是:玷辱。但在翻译“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一句时, 就有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和其他参考书, 觉得这里的“汶汶”应该理解为“污浊的样子”更合适, 而且根据前后分句的位置关系, “察察”与“汶汶”应该是一组反义词。而“玷辱、沾染”的意思应该是在翻译过程中补充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准确, 但这种比较、探究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值得鼓励的, 是学习中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仿写
课本上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文章。但有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仿照课文的注释写下自己对相关内容的“注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注释, 也能通过仿写丰富自己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己的鉴别与表述能力, 强化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意识。比如在必修一《乡土情结》 (这篇课文本身便是选教或自读内容) 中, 编者对其中涉及的部分人物 (贾谊、张俭) 做了注释。我就鼓励大家对其余几个人物也试着写下自己的注释, 这样的设计确实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 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有学生对张俭注释:“‘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也应是此中人物:‘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对韩愈的注释:“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家国之情, 无怨无悔。”对贾谊的注释:“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长沙太傅, 情何以堪?”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这样对课文注释的仿写, 确实让学生巩固了已知知识, 更深入地参与到了文本之中。
注释是文本中看似极普通的一部分, 但利用好了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关键是师生在处理“注释”的时候, 要积极思考, 大胆质疑, 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宋〕洪迈《容斋随笔》, 凤凰出版社。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背景: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方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4、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意义: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地点:北京
1、内容(决策):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①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评价: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1)内容: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几年内赶超英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建立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2)评价: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4、结果: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5、得出教训: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考虑生产力的发展。
6、国民经济的调整
(1)措施:
①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
2、影响:
①促进古希腊商品的生产和海外贸易
②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
2、过程
①13世纪,《大宪章》目的是为了限制王权
②1640 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终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之争。
④1689年,威廉和玛丽接受《权利法案》登基。《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3、《权力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②英国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进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②议会主权至上
③君主受议会制定的宪法的限制 【注意】(1)《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并不是成为宪法。
(2)英国议会组成:上议院、下议院、国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
①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②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责任,成为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最高行政机关。
2、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党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党上台组阁,该党的领袖成为首相,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选择点】英国历史上
(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独立,1781年,《邦联条例》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这个时候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②邦联松散的状态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③美国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和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
2、制定: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制定了1787年宪法。(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3、1787年宪法的三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
——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
【要求】结合课本记住三权分立示意图。
(二)1787年宪法的发展与完善
①1789年,美国国会提出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
②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 行政首脑与立法机构的关系 首相对议会负责 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执政的关键 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在总统竞选中获胜
四、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 利的法律。
(2)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积极: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②消极: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造的彻底完成。【重点问题突破】
1、英法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 英国 德国 国家元首 国王 皇帝 行政权 首相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机构 议会 议会 议会独立立法权 有 无
行政与立法机构的关系 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总评 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有封建残余的君主立宪
2、法国和德国政体比较 项目 法国 德国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行政权 总统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灭亡。1918年,德国颁布了新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2、特征:
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
②依然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被誉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①原因:
?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民族复仇情绪抬头。? 希特勒法西斯实力进行欺骗性宣传
②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③教训:在德国这样的国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3、1894年,甲午战争 签定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获取原材料,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但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沉重打击英国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2、虎门销烟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开始禁烟,1839年发生了虎门销烟
3、④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2)《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开天津为商埠
②割九龙司给英国
4、影响
①中国领土与主权被进一步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权利结构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2、重建领导核心:军事上启用陈玉成、李秀成政治上启用洪仁玕
洪仁玕提出了近代中国
2、过程:
①开始的标志:日本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开始。
②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领土主权)
②赔偿日军军费两亿两白银(是中国财政不堪重负)
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最里面为重庆)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列强对中国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变化,影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关条约》所有条款中危害最严重的一项)
4、《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得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约。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是:三国干涉还辽。三国指俄国、德国和法国)
③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得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⑤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义和团运动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剧(体现了中国当时主要矛盾的变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②具体原因:山东、直隶等地洋教势力猖獗。
2、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3、口号:扶清灭洋
【重点问题突破】“扶清灭洋”口号分析
(1)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
(2)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出自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侵略的义愤,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能力分辨出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反动统治之间的关系。
(3)“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的精神,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力辨别外来侵略和西方
现金文明成果,盲目排外,与中国近代化的趋势相违背。
4、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①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②没有先进思想指导
③采用了封建迷信的手段
(2)客观原因: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5、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借口:“救助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
2、危害: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2)作用: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3、军事基础:武昌起义前最著名的起义:黄花岗起义。
4、经济基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在武昌发动起义。
2、结果: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3、意义: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四、中华民国成立
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归全体国民所有(实质: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
②国民一律平等,享有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
③ 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为了限制袁世凯)
(2)性质:近代中国 时间 1919年5.4——6.3 1919年6.3日之后 活动中心 北京 上海 运动主体 学生 工人阶级 斗争方式 罢课 “三罢斗争“ 【要点解析】
1、五四运动最具概括性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在五四运动的
1、直接原因: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企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2、时间:
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发生。
②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③1871年5月28日,巴黎工人失败。
3、措施
(1)政治上:
①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②公职人员工资不得高于熟练工人。
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2)经济上:努力维护劳动者利益。(3)教育上:实行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
4、性质:人类历史上 ②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④成立领导机构中央局。
(3)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②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二大”(1)时间:1922年7月
(2)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现阶段奋斗目标(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分析】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深刻认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情和社会本质(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性质)的基
础上提出的,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
义是反对资产阶级的,而中国国情决定资产阶级是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势力)。
二、中国工人运动(1922——1923年)
1、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1921年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1922年开始中国出现了
四、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②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5、《八一宣言》
(1)时间:1935年8月1日
(2)主张: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会师甘肃会宁,长征结束。
7、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过程中中共和红军经过千锤百炼,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华,构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力。
③长征沿途宣传了革命思想。
六、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 斗争对象 反帝反封建 反帝 斗争结果 中途破裂 抗战胜利
2、抗日战争的开始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主导地位)
共产党——敌后战场(辅助地位)
【了解】国民党在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太原会战。
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 使自治权。
3、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按时间排列)【重点问题突破】中国民主政治的三个主要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 导言:美苏冷战对峙40多年,但这40多年间并不是一成不变,其中有三股实力逐渐发展壮大。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 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三、不结盟运动(
3、中日建交
(1)原因:中美建交的推动
(2)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
1、国家环境: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和评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国际交流与合作
(1)四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2)表现
①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②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WTO ③积极参与地区性组织的外交活动 ? 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 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表现
①改善和发展同大国之间的关系
②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维护联合国权威
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③恐怖主义活动频繁。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2、造成当今国际局势的原因
①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增强。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历史意义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高中历史必修课本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卷02-02
高中历史必修罢黜百家09-10
高中历史必修一16课12-10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10-17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11-10
高中历史必修3第15课11-21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12-12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12-20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知识12-25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