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篇1

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

3.(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4.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朝代的御瓶 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5.(2009·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B.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

C.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

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

7.《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

A.灌溉工具 B.冶金工具 C.农耕工具 D.交通工具

8.古代有货郎(右图)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哪个时期开始()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下列哪一9.(2008·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2010·四川卷)“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1.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下图),以纪念在中国存在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2.2010年2月25日时代周报载文指出:明清的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它是由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武型”的经济政策,是宋朝政策的“大跃退”。由此可以看出,“洪武型“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 固守农耕经济 B 扩大商业往来 C 规范商业行为 D 发展对外贸易

1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5、我国能够把生铁和熟铁混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16、我国用水力鼓风冶铁始于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魏晋南北朝

17、下列哪一项是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

A.飞钱

B.柜坊

C.交子

D.票号

18、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

D.纸币的发行

19、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

A.市民的生活

B.文化的交流

C.家对人民的统治

D.商业的发展

20、关于民间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②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④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 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23、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4、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①技术先进 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政策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腾文工土》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6分)

(2)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反映了某土地制度的变化,请问该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政策与经济的关系。(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 宋代的“市” ①“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②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l:《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6分)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3分)

(3)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2分)并针对土地兼并问题采取一些抑制措施,请举一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解析】B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通过“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炭化粟粒、粟壳遗存”确定①是对的;通过稻谷遗存多在南方,粟粒遗存多在北方确定②是对的;通过北方也有稻谷遗存和南方也有粟粒遗存确定③是对的;至于④,材料并没有关于谁先谁后的说法,不符合,所以是错的。

2.【解析】A 古代社会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A图即是直接反映。B图涉及的是土地所有制方面的变化,C图表现的是古代的渔猎生产方式,D图表现的是古代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3.【解析】A此题审题时可抓住材料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关键信息,尤其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这一关键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水利工程应为四川地区的都江堰。4.【点拨】D “生活富裕”不符合小农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承担繁重徭役和赋税、贫穷易破产的特点。5.【解析】D 从瓷器的名称“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可判断该瓷器属于青花瓷,元朝时才出现青花瓷,所以该瓷器不可能出现于元朝以前。

6.【解析】C 商周时期以来,冶炼用皮囊鼓风。后来,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畜力驱动(马排),后又改为水力驱动(水排)。

7.【解析】 D,“商”的标志悬于官员的官袍之上,商人缩在官袍的阴影下,旁边堆积了大量财富,现象的表明明清商帮对官府的依赖性。明清商帮只是商品经营的一部分,不会成为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明清商帮是各地商人以地缘关系聚合而成的商人群体,不是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颠覆明清专制统治的是辛亥革命。

8.【解析】 C注意题干隐性时间提示“《水浒传》第七十四回”,可知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是从宋代开始的。

9.【解析】D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以及手工业发展情况。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夜市、草市、晓市开始出现;同时,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中国开始出现彩瓷是在元朝,元朝出现了青花瓷,故②错误,宋代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官窑;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故④表述错误。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徽商最早出现于明中期以后,故选D。10.【解析】D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产物,在商鞅变法是提出并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出现了工商皆本思想,但重农抑商观念仍难以瓦解。故只有D表述错误。

11.【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千年古税的历史约开始于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所以选B。

12.【解析】A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由朱元璋时期开始实施、贯穿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其特点就是保护小农经济,固守农耕文明。13.C;14.D;15.C;16.C;17.B;18.D;19.D;20.D; 21-25:BDABD 26.【解析】本题考查土地所有制的演变。第(1)题,从材料一中家庭既从事农业生产,又进行纺织,说明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产形态。从政治制度角度来分析,则是封建专制统治,推行重农抑商。而从思想上分析则因为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第(2)题,关键信息: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说明私有土地的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应从生产力来分析,铁力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来社会转型的影响,从经济与政治两个角度来分析;第(3)问,材料三反映的是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富人、地主有钱主要用于置办土地,关键信息: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其后果是使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萌芽难以发展等;第(4)题,史轮相结合,阐述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答案】

(1)特点: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2)变化: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因此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经济矛盾比较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启示:经济发展决定政策的变化,政策只有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只能阻碍经济的发展。

27.【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结合材料即可完整作答,注意分点列出。“特点”应包括市设置于城市中、坊市分开、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等方面。第(2)问,材料二中的①反映了宋代的“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材料二中的②反映了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另外可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加以补充,如商帮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方面。【答案】

(1)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2)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8.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分)特点: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回答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6分)(2)材料二。(2分)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3分)(3)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维护封建统治。(2分)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篇2

本单元教学内容复杂, 史实密集, 头绪多, 史与论混合, 教学难度颇大。对于学生来说, 初中阶段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加之经济史内容相对枯燥乏味, 因此教学难度更大。倘若教学中完全依赖教材叙述, 按部就班、一点一滴地施教和学习, 其结果学生仍是学得一塌糊涂, 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 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实现本单元知识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反复思考和探究, 以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知识目标要求为纲领, 以教材内容为依托, 采取优化教学内容, 细化知识要点的措施, 宏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及其特点, 微观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概念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加以论述, 以期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列表归纳, 系统直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概貌”是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虽然教材对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的发展分别做了大篇幅叙述, 但教材叙述较分散, 学生难以系统把握和对比性地掌握。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的方式, 横向突出要点, 纵向进行比较, 系统直观地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

1.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概貌

2. 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

二、由此及彼, 多角度全方位梳理古代三大行业经济发展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特点”是课标的另一基本要求, 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的起源、生产组织、经营方式、技术水平、行业门类、世界地位等方面有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教材对这部分知识没有具体文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 从而解决问题, 并训练能力。

(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培育和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 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2) 古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 (3) 古代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 实行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 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脱离农业, 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 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3)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劳动分工不断细密。 (4)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 民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了手工工场。 (5) 手工业地域分布广泛,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 地域分布重心也发生相应变化。 (6)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 广受赞誉。

(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 我国商业起源早, 逐步发展繁荣。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 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 到宋元时期商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 (2)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 商人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商业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 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等全面发展。商业发展促使都市、城镇大量兴起。 (4) 古代金融发达, 类似于银行的柜房、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5) 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 “厚往薄来”。 (6) 古代商人组织历经宗族亲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到地缘组织的发展变化, 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三、由表及里, 全面准确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本单元涉及许多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兼并、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等等。这些知识不仅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而且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 因此教学意义重大。对于这些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教学, 应从原因、内容、实质和影响等方面由表及里、全面准确地剖析, 最好选择典型例题强化训练。

关于小农经济。 (1) 全面分析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铁犁牛耕的出现) ;直接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从生产单位、生产结构、生产目的等角度掌握其特点。 (3) 强调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个体农民处境等角度对其进行认识、评价。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 (1) 分析出现的原因。 (2) 知道出现的时间、地点、部门、标志。 (3) 重点剖析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专制制度,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其他原因:农民贫困, 国内市场狭小;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和影响等。

关于土地兼并现象。 (1) 分析根源———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制度。 (2) 了解表现, 分析影响。 (3) 知道北魏至唐朝前期、明朝等时期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 (4) 本质上认识:土地兼并是我国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1) 知道其含义、原因、目的及商鞅最早提出。 (2) 掌握西汉武帝、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措施, 并触类旁通, 概括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基本措施。 (3) 运用两点论, 从封建社会的早晚期以及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等方法全面剖析其影响。

关于清代“闭关锁国”政策。 (1) 全面剖析实施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决定,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主观原因——“天朝上国”思想。 (2) 准确把握含义: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 (3) 运用两点论全面分析其影响。

总之,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掌握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是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捷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 勇于探索, 我们就会如鱼得水, 灵活驾驭教学内容, 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知识点复杂, 头绪零乱, 教学难度颇大。为了有效地实现本单元知识教学目标, 可以采取优化教学内容, 细化知识要点的措施, 宏观梳理古代中国三大行业经济发展概貌及其特点, 微观剖析重要历史现象和概念的教学方法,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篇3

【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结构】

【试题解析】

例1 (2010·东莞)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便利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条款是()

A.割让香港岛B.赔款白银2100万银元

C.开放通商口岸D.英国同中国商定关税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的理解情况,通过审题可以看出,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便利了列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掠夺,故选择C。

例2 (2010·汕头)左宗棠为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有关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率三路大军入疆,击败阿古柏侵略军

B.出使俄国,通过外交途径收回伊犁

C.出兵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主张加强海防,放缓西北塞防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左宗棠的历史功绩,通过分析题目可以看出,B选项说的是曾纪泽通过谈判的方式收回伊犁;C选项中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在乾隆皇帝带领下取得的;左宗棠提出海防和塞防同样重要,所以D选项不正确;左宗棠带领三路大军进入新疆,打败阿古柏伪政权,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地区,所以只有A选项正确。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2010年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逝世160周年,他曾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几百万斤鸦片,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他曾在被贬途中写下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位民族英雄是()

A.邓世昌 B.洪秀全 C.左宗棠 D.林则徐

2.晓明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他要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他应该选择()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上海已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近代使上海蒙羞开放为通商口岸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晓雯的曾祖父住在香港岛,原来每年都要向清政府纳税,但后来税收却要交给英国统治者。你认为这种转变会发生在()

A.虎门销烟后B.《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

5.电影《圆明园》借助西洋牧师朗世宁的视角客观回顾了圆明园的成园过程,再现了统治中国两个多世纪的一个大家族、四个帝王真实的皇家生活,探讨了清王朝的兴衰。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毁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的洋枪队头目是

()

A.瓦德西B.戈登C.华尔D.西摩尔

7.两次鸦片战争都直接冲击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并使之逐渐发生变化。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诗句与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有关的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D.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9.光绪皇帝曾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追悼在中日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场景,从下列哪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

A.《林则徐》 B.《太平天国》 C.《甲午风云》 D.《末代皇帝》

10.梁启超、林缵统等八十余人在《呈文》中指出:“外夷久存觊觎之心,而吾又以台鼓舞之,诱召之……是吾割肉而自毙也。”这段话是对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危害的形象描述()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阿蛮为了养家糊口,进了日本在苏州开设的工厂做童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有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寫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观点的是()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4.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15.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华民族备受屈辱。下列侵略战争中列强曾经攻占北京城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中国近代史上,堂堂的大清帝国是列强眼中的“一只羊羔”,可以任意宰割。曾经割占过中国领土的列强有()

A.英法美 B.英美日 C.英日俄 D.法美俄

17.晓强的曾祖父一生坎坷,饱经沧桑,老人生于1848年,卒于1940年,他一生可能经历()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林则徐虎门销烟 ⑥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22日起在虎门镇举行,数十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齐聚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虎门,交流和展示鸦片战争学术研究的成果。

材料二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写出与材料三有关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名称与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怎样的危害?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國《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某皇家园林时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1)材料反映的中国被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里?

(2)中国面临如此劫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3)列强在这次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他们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20.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中华民族经历了共同的历史,所以我们休戚与共;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多风雨,所以我们懂得国必兴旺。”这段话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发展的渴望。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处境。请你依据图片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一 闭关锁国下的清王朝图二 鸦片战争

图三 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图四 八国联军在北京挨家抢劫

(1)根据图一分析闭关锁国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次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图三描绘的状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4)读图四,你认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5)从后三幅图中,你认为中国近代的斗争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A 3.A 4.B 5.B 6.C 7.D 8.B 9.C 10.C 11.C 12.D 13.B 14.A 15.D 16.C 17.B

二、18.(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2)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妥协。(3)“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民族复兴、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与完整,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4)直接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5)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试题解析】

例1 【2010·株洲】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A.引进了西方机器工业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洋务运动的作用,但结合题干分析,在洋务运动影响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近代工厂,这说明在洋务运动影响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例2 【2010·东莞】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族独立富强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些努力都未达到目的,于是先进知识分子又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

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A、B选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C选项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只有D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1860年,曾国藩就上奏咸丰皇帝说,“……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矿务局

C.汉阳铁厂D.上海轮船招商局

2.解放军东海舰队于2010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东海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军队对于自身海上实力的自信,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回顾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历程,你认为应该从哪一事件开始()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

3.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步履蹒跚,充满坎坷。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

B.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C.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D.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师等新式海军

4.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

A.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商品数量也大大减少。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使中国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6.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B.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全方位进行变法

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7.北京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一所名牌大学,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8.戊戌变法像一块巨石,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死水塘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9.“民生”是党和政府历来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都把解决好民生问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世纪初,一位伟人将民生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位伟人是()

A.曾国藩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10.皇帝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是我国封建制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1.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事件,史诗巨片《辛亥革命》于2010年8月在长春电影节举行开机仪式,阵容堪比《建国大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2.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反抗帝国主义压迫

C.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同封建复古思想做斗争

13.“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分不开()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民主义 ②民主,科学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①②③④D.①④③②

15.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B.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16.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C.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国家统一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依据材料一回答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分别指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相同积极作用。

(2)材料二提到“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这些政治力量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

(3)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18.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兴华中学八年级(1)班的同学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来。

(1)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为推动近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根据所学知识将A、B、C、D处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事件填在右面的横线上。

(2)请写出A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事件主要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措施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中国近代化最终未能真正实现,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A 2.C 3.A 4.C 5.C 6.C 7.B 8.D 9.B 10.C 11.C 12.D 13.D 14.A 15.A 16.D

二、17.(1)经济上的工业化是指洋务运动;政治上的民主化是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的“西化”是指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2)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3)特点:由军事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感悟: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意思相近即可)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篇4

1、现在通用公元纪年,在我国正式采用公元纪年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中华民国成立后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D、五四爱国运动后

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3.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最后准备工作的是()

A.三大战役

B.解放南京

C.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4、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是()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5、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后一个“天安门”和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平和平解放

D、开国大典

6、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

A、北平和平解放

B、解放军占领南京

C、新中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7、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事件中揭示了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

()

A、圆明园浩劫

B、五四运动

C、卢沟桥事变

D、开国大典8、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罗盛教

10.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下图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1952年,中国的农民由于获得土地而喜悦,主要是因为实行了

()

A、土地改革

B、土地革命

C、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12、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A.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B.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D.有28个团体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3、你升过国旗吗?那么把五星红旗定为我们的国旗,是在()上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重要的意义是()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C、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15、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那西藏“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16、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改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7、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结束的标志是

()

A.清朝统治被推翻

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18、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和平解放西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19、阅读图文材料:

图一:人民英雄纪念碑

图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里画“√”,否则画“×”。

(1)图一中的建筑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决定修建的。()

(2)修建图一建筑物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3)参加图二战争的中国军队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台儿庄战役是图二战争中著名战役。()

(5)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都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20、识图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什么运动?

运动

(2)

进行这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3)

农民拔除地界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篇5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尼布楚条约》

2、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人物是 ( )

A、洪秀全 B、洪仁玕

C、李秀成 D、冯云山

3、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京”是现在的 ( )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南京

4、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被太平军击毙的洋枪队的头目是 ( )

A、华尔 B、勒伯勒

C、戈登 D、义律

5、对太平天国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 英勇地反击了列强的武装干涉

B、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 金田村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D、 全盛时,太平天国已拥有中国的绝大部分的江山

6、材料一:在4月30日和5月2日,索斯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政府劝阻,公开拍卖圆明园大水法前十二生肖兽首中的虎头、牛头、猴头。当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不惜代价,以总价3000万港元勇购三件兽首,受到国人的热烈欢迎。

材料二:十二生肖兽首铸造于240多年前的乾隆盛世,后经战乱,漂泊海外140多年。现在得以回归祖国。

请回答:(1)兽首是重要的圆明园文物,你知道这些精美的制品是怎样流失到海外的吗?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篇6

第I卷(选择题)

1.《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宪章运动B.俄国二月革命C.巴黎公社D.俄国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确的解释是

A.-了沙皇专制统治B.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统治

C.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下列哪一文献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人权宣言》B.《共产党宣言》C.《法兰西内战》D.《四月提纲》

4.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5.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A.第一国际B.巴黎公社C.十月革命D.五四运动

6.1871年的巴黎公社

A.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

C..第一国际的成立D.十月革命的爆发

8.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与傅立叶、欧文并称为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A.凯恩斯B.马歇尔C.亚当?斯密D.圣西门

9.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

A.工人政党还不成熟B.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C.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D.不具备-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10.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工人运动的兴起B.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巴黎公社的建立

11.图4反映了某次革命的场景,革命领导人向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工农兵代表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党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次革命胜利意义的有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④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12.图3被美国教育部门指定为美国中学生必读的十五本书目之一。下列关于这部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②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④它是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理论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B.英法俄

C.美法德D.英法德

15.无产阶级的革命开始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的问世B.中共“一大”的召开

C.巴黎公社的建立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的发表

16.《共产党宣言》宣称:“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D.建立如圣西门所说的理想王国

17.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

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

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D.阶级斗争史观

18.“鉴于到目前为止,各公共机关的高级职务均享有高薪,因而被视为可钻营和私授的肥缺;鉴于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内,既不应有闲职,也不应有高薪”、“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上述材料应该出自()

A.《共产党宣言》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19.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空想社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D.第一国际领导人

20.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工人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B.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权力机关

C.政府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D.以国民自卫军取代资产阶级的军队

2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22.右图是列宁在1917年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假身份证。列宁使用此身份证时最直接的背景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

B.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

C.彼得格勒笼罩着临时政府的白色恐怖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

23.俄国彼得格勒起义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不包括()

A.没收地主土地B.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C.实现土地国有化D.减轻封建剥削

24.“临时政府已被-。国家政权已转到……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发布这段文告只能是在()

A.巴黎公社成立之时B.俄国二月革命中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D.俄国十月革命中

25.社会主义运动在俄国由理想变为现实,它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探索是()

A.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被压迫民族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D.广大第三世界联合反对霸权主义的道路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26.(15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流血与奋斗。观察下面四幅图,请回答:

图1圣西门图2《共产党宣言》图3巴黎公社图4攻占冬宫

⑴某学习小组拟对上述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2分)

⑵2006年4月6日,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列宁的活动使国家在社会经济和思想方面走入死胡同,阻碍了国家发展,使国家孤立于文明世界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评价。(10分)

⑶俄罗斯历史研究所还建议拆除列宁墓,将列宁遗体入土葬,该声明令俄这会就列宁墓问题的争论再掀波澜。假如你是一位俄罗斯国民,请谈谈你对此的观点。(3分)

27.(11分)理论指导、史料研习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4分)

(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3)问题讨论

攻打冬宫井冈山会师

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4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历史表明我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正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式,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三: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四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1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二、三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1分)依据材料说明理由。(2分)

(3)材料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2分)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1分)实际上怎样夺权?(1分)导致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

(4)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篇7

本课是一节听说课, 重在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和口语表达技巧。本课以图片为载体, 学生活动贯穿始终。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收集、积累语言材料, 为最后的语言输出做准备。本节课的两个听力均按听前, 听中和听后处理。难度由浅至深, 层层递近, 听前的话题准备以预测为主。听中以填写明信片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听关键词和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听后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词和描述所给的自 然景观, 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提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该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 对教材进行了操作性较强的处理。在本节课中, 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 兴趣为中心, 以竞争为机制, 以新课标为准绳, 以多媒体、学案为手段, 以合作为纽带, 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英语学习氛围, 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同时, 组内合作组与竞争组, 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其乐融融;多媒体的运用, 增大课堂容量, 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思维。整个过程都体现新课标理念,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英语教材选修八unit1 Usinglanguag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 Holidayin California。该部分在本单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承担着对整个单元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巩固的任务, 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角度训练学生对该单元语言点和文化信息的掌握, 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练习的部分。本课内容主要以加利福尼亚的假日为主线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听说练习, 形式灵活多样, 有听录音回答问题、填写明信片等。此外, 练习还要求学生变化角色编对话, 运用听力对话中学习的表达法, 针对市内的景点作介绍, 增强语言的交际性。这样就使学生真切目睹加州和本市的美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领略加州和当地文化, 容易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本部分把听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 在英语学习方面, 有一定词汇、语法及语言技能的积累。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 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掌握相关的认知策略, 如分析、想象、推理、归类、总结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强, 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指令高效地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目标 Knowledge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JoshuaTree国家公园。

To learn about Joshua Tree NationalPark in California.

(二) 能力目标 Ability objective

训练学生在谈论景点时的听说能力。

To train the Ss’ listening and speakingability to talk about places of interest.

(三) 情感价值目标 Affective objectives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同时激发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动力。

To develop Ss’ awareness of love fortheir hometown and arouse their feelings to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ity.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在听力练习中, 对加利福尼亚州的土地和气候多样性的详细理解本节课的重点。

Listening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howthe land and climate of California varies.

教学难点:

在口语训练中, 运用已经掌握的句式句型描述家乡的景点以及对听力材料再加工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

(一) 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时, 教师提出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同学们对于金州了解有多少、是否去过加利福尼亚等。教师提示:其实加州离我们很近。这时出示加州牛肉面的门店照片。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本节课因为教师的幽默而使学生倍感轻松, 也顺利地进入了下一环节。

When the class begins, the teacher asks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topic of this unit?

2.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Golden State?

3. A picture of a California Beef Noodlerestaurant in Baoding street.

(二) 听前训练, 预测内容

在做第一遍听力之前, 首先让学生查看课本第六页图片, 迅速浏览本页的所有习题, 根据这些信息对听力内容作出预测。学生能预计到的内容有:美国的一个景点;加利福尼亚的信息;约书亚树国家公园等。这时给出约书亚树国家公园的背景介绍。

Befor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for the first time, ask them to look at thepictures, read all the exercises and guesswhat the listening is about.

The students may come up with someideas, such as:

· It’s about a place in America;

· It’s about California;

· It’s about 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JoshuaTree National Park.

设计意图:读前活动让学生大致了解听力内容, 激发学生的背景知识, 引发学生对此话题进行思考。采用泛听的方法, 不必听懂文中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 为随后的听力活动做准备。

步骤2:

(一) 精听对话, 寻找细节

组织学生听第二遍材料, 检测学生的预测内容是否正确。接下来听三遍材料, 回答课文练习第二题, 之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第二题的精确答案。比如:乔治行程的出发地

和目的地;乔治对于加州的错误认识来源何处;加州有不同的美食、艺术、音乐的原因等。

1. Listen for the main idea

Listen to the whole conversation withoutstopping. Go back to the suggestions on theblackboard and check which are correct.

2. Listen for the details

Read the questions in Exercise 2 with Ssand play the tape again. Ask Ss to discussthe questions in groups. Check answers inthe class discussion.

(1) Where did George’s tour start and inwhich direction has he been travelling?

( 2 ) W h a t s u r p r i s e d G e o r g e a b o u tCalifornia?

(3) Why did George have the wrong ideaabout California?

(4) Why are there so many differentkinds of music, food and art in California?

让学生看练习第三题, 这是一封乔治写给Christie的明信片。让学生听第四遍听力材料, 补全明信片中缺失的信息。因为听力材料的语速较快, 需要补全的词汇较多, 所以, 笔者设计链接了单句的重复, 讲解听力材料的难点, 让学生记录对话中的其他的重要信息。这样就降低听力的难度, 便于学生完成本环节的听力任务。

3. Listen for the key words

Read the postcard on page 6 with studentsand ask them to recall the missing information.Then play the tape right through while studentslisten for the missing details. Play it twice ifnecessary and then check answers by playingthe tape again and stopping when the missingdetails are given.

Dear Christie,

I’m here in 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insoutheastern California. Have been travelingaround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for three weeksnow.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I have seen inAmerican movies. Not everyone is rich and noteveryone lives near the beach. First traveledsoutheast through rich farmland then to thecentral part. They grow everything hereincluding cotton, vegetables, nuts and fruit.Cattle too. Then traveled further southeastinto mountains and desert . Californiansare very friendly, and they are from manydifferent races and cultures.

Every culture has its own festivals, music, food and art. Most interesting.

Wish you were here. Give my love to Paula.

Yours

George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听力训练的重点, 以精听的方式为主。学生听完后马上回答相关问题和填写明信片得活动, 因此, 他们要带着目的去听, 寻求所需要的信息。此步骤考查的是学生对听力材料细节的把握, 学生需要针对所听的内容进行信息加工。

(二) 游戏辅助, 听后检测

教师借助飞行棋的游戏, 重新设计和组合听力材料, 并将听力中所有的重要信息转变成问题、填空、对错等形式, 让学生们结成小组, 做游戏。飞行棋以其独有的娱乐形式, 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有的学生用筛子打到了前进5步, 立刻变得眉飞色舞;打到了后退3步的学生直呼手气太差;有个学生打到回到原点, 失望至极。看到他们如此扎实的领悟到了听力材料的中心内容, 相信每一个教师都会非常欣慰。

(1) Play a game (见图1)

This game is designed for Ss to practicetheir oral English based on the listeningmaterial.

设计意图:学生做了三到四遍的听力重复, 倍感枯燥。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沉闷。这时穿插使用游戏无疑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而独创的飞行棋游戏又将听力材料的细节相结合, 更加巩固了学生们对于本材料的认知。

步骤3: 总结概括, 增强活动

先是对于听力材料中涉及的询问及反馈进行总结。对话中应用了那些句式, 对方如何回应, 又有那些固定的句型。指导学生如何学会倾听, 并学会鼓励对方, 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会与人交流, 从而建立起愉悦的人际关系。

Summary——How to ask and comment

Feedback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without it the speaker is likely to think thelistener is not listening or is not interested.So this exercise gives further informationabout giving feedback when listening.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for a speakerto encourage someone to talk. Can youname out some of them Christie uses in theconversation?

Sounds interesting. /It’s fantastic. /That’s great.……

组织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如何询问以及反馈的句型, 小组合作编对话。掌握在口语中如何使用描述景点的表达法介绍我们家乡的旅游景点, 以及在口语中鼓励别人说话的方法。这三个景点分别是:竞秀公园、直隶总督府、古莲花池。编完对话后三个景点派各自的代表做表演, 争抢游客。然后让同学们投票看哪个介绍更加深入人心, 赢得更多的游客前去参观。

Talk show (见图2、3、4)

After this activity, ask them to vote fortheir favorite places.

假设你是市长, 请对全世界的游客致欢迎词, 邀请他们前来参观, 并派发明信片。

Deliver an address

Suppose you are the mayor of our Citynow, write some sentences of welcome toattract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mail thepostcard to them.

情感升华, 热爱家乡。

我们的家乡历史悠久, 物产丰富, 人民勤劳。因此我们要携起手来致力于建设和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 永远热爱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们的城市!

Our hometown is a city with a longhistory. The people here are so warm- hearted. I love this city. What about you? I’msure you are willing to take action to protectit and devote yourself to making it a bettercity to live in. Now let’s develop a brightfuture for it.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整节课的升华, 听力是口语的活动的示范。形式多样的口语活动充分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口头抒发各自的思想和感情。本课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热爱家乡的情感主题上。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这堂课基本做到了把课堂让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愉快度过, 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又促进其情感教育。这堂课的完成使我感到欣慰, 值得我深思。

首先, 良好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成功的一半, 它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 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艺术性。总体来说, 这节课的导入是比较成功的, 切入点是让学生观看面馆的图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话“教有趣, 必乐学”。学习兴趣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

其次, 教学内容设计应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难度适中, 尽量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在任务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本堂课的细节理解部分难度合理, 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再次, 只有师生处于平等地位,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使课堂交际化, 师生才能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 创设了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

但是也有一些遗憾:

1. 由于本堂课任务多, 容量大, 导致完成任务时间较紧, 今后应注意教学步骤间的紧密衔接,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2. 思考讨论题设置较好, 但难度较大, 导致很多学生没能完成任务。今后应多引导, 降低难度, 留足讨论时间, 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评价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样感官参与教学过程, 在此过程中, 可以将交际教学, 任务型教学和全身反应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同时多媒体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通过语音, 图象等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大大提高知识掌握的有效性, 有利于学生自然习得语言, 以及锻炼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本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优势, 使视觉和听觉相互配合。

2. 本节课中小组竞赛活动贯穿始终, 充分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优势, 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调动, 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为学生的合作搭建平台, 期望学生不断建立乐于交往、乐于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期望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上一篇:苹果里的爱作文300字下一篇:冬季小班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