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罢黜百家(精选8篇)
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与解读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程标准解读: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背景,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影响,理清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相关史实。(二)教材地位与作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本课上承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情分析
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理解其思想内容及其实质,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儒学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到教育对人才强国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
难点:新儒学思想的理解及对后世的影响、评价。教学过程提纲:
导入新课: 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
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解释:萧规曹随
(3)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 诸侯势力膨胀
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
边境问题 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 巩固统治(3)主要措施: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
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见必修一第三课。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 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3)贡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解释:阴阳五行学说
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
起源和变化。
2、思想主张: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遍,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五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答案要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考一 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
积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极: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思考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根本原因)换一个问法后,根本原因就发生变化 如: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思考三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见学思之窗P9 以及思考栏)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业:
⊙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头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儒家思想虽然在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但不受诸侯国的青睐;秦朝崇法抑儒并“焚书坑儒”遭摧残;汉代严格来说儒法相济、外儒内法。板书设计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提出的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确定好教学立意之后, 笔者就以小说《第二次握手》为主线, 体现建国以来知识分子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通过“知识分子之梦”“知识分子之殇”“知识分子之春”三个板块来把握“双百”方针“以人为本”的特点, 理解“双百”方针的正确性、科学性和长期性;通过情境教学展示知识分子“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与“三中全会”后的浴火重生, 总结“双百”方针贯彻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从而构建我国现代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主流旋律。
[导入新课]从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文革”遭遇切入。 (见下图)
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流行开来?要揭开这个谜团, 让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了解“双百”方针的诞生、贯彻执行过程中的曲折与转折, 看看我们的先辈们是怎样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
【设计意图】这是一本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 而当时知识分子正处在“不被当人看的时代”, 因此, 这本书及其作者就厄运不断了。通过一本书、一个人, 让学生走进一段特殊的岁月, 领悟那个特殊环境“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一、“早春天气”百花开———知识分子之梦
1.知识分子的梦想
材料一: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提到, 1948年9月中央研究院选出的第一届81位院士中, 跟随国民党去台湾的只有9人, 去美国的12人, 剩下迎接解放的达到了60人。这其中, 有冯友兰、郭沫若、陈寅恪、李四光、马寅初、梁思成等, 占院士总数的74%。这些尚未到过延安的人, 和去延安的那批青年人一样, 真的站起来了。他们和王实味一样, 崇尚自由、独立、民主和平等……
———邹思聪:《自由之殇:“百花”运动前的共和国知识分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 知识分子队伍在逐渐壮大。据统计, 包括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高级知识分子, 从1949年的6万多人增加到1955年的约10万人。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也从海外回归祖国, 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充实了国内知识分子队伍。尽管如此, 知识分子在数量上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 当时在知识分子工作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共中央统战部当时把有关方面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反映归纳为“六不”:估计不足、信任不够、安排不妥、使用不当、待遇不公、帮助不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1949-1978) 上册
【问题探究】中国知识分子有什么样的梦想?这个梦想在建国初期能否实现?
【设计意图】从知识分子的梦想谈起, 提升本课立意。自由、独立、民主和平等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文化政策的提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无不体现这一主题, 由此顺利过渡到“双百”方针的提出, 让学生明白主题, 神入历史, 建构历史。
2.早春天气的来临
提供以下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了解“双百”方针是怎样提出的, 理解“双百”方针的深刻内涵。
材料三: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外, 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我国知识分子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发生了根本变化, 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材料四:现在我们是革什么命呢?是革技术的命, 是革文化的命, 要搞科学, 革愚昧无知的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 没有你也行啊, 没有他们就不行了。
——在1956年1月14日至20日的中英会议上, 毛泽东批评那种“老子革了一辈子命, 没有知识分子也行”论调时的讲话
材料五:他 (一位卫生部的副部长) 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 要改造中国的医学, 对我说:“中医是封建医, 西医 (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啸的学说为主导) 是资本主义医, 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我觉得这种认识很危险, 会出大乱子。
———陆定一:《“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历史回顾———纪念“双百”方针三十周年》
【问题探究】“双百”方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主要针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通过展示三则材料, 学生能够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背景下提出“双百”方针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并由此预见“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任重而道远。
3.乍暖还寒时节
材料六:周总理的报告对于那些心怀寂寞的朋友们所起的鼓舞作用是难于言喻的, 甚至有人用了“再度解放”来形容自己的心情。知识分子在新社会里的地位是肯定了, 心跟着落了窠, 安了。心安了, 眼睛会向前看, 要看出自己前途, 因此, 对自己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敢于申请入党了, 有的私下计议, 有余钱要买些大部头书, 搞点基本建设。
———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材料七:播放视频《复兴之路》片段“马寅初新人口论” (1分9秒) 。
【问题探究】“双百”方针提出后, 知识分子是什么感受?“双百”方针能否长期贯彻执行下去?
【设计意图】“双百”方针的提出使知识分子深受鼓舞, 但经过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早春天气”之后并非万物复苏, 而是乍暖还寒。通过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批判, 可以看出在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的政治背景下, 正常的学术交流逐渐中断, 文化寒流不断袭来。从1964年开始, 文艺界出现了针对一大批文艺作品的大批判。
二、天涯何处无“毒草”———知识分子之殇
1.从一本书看知识分子的命运
材料八:1974年10月, 《北京日报》内参反映了《第二次握手》 (时在北京的流传本中, 《归来》被改名《第二次握手》) 在广大群众中传抄并受到热情赞扬的盛况, 引起“四人帮”成员姚文元的高度警觉。他立刻命人找来一本研读, 认定这是一起利用小说反党的重大事件, 亲自批示这是一本很坏的东西, 直接反对毛主席革命路线, 勒令公安机关严厉追查。1975年1月7日, 张扬在大围山农舍第二次被捕, 随即送往湖南省公安局看守所羁押……
张扬当时被罗列的罪名主要是利用小说歌颂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总后台周恩来, 竭力吹捧资产阶级臭老九, 宣扬反动学术权威, 赞美腐朽黄色的资产阶级爱情, 为反动家庭树碑立传, 实属罪大恶极。1976年3月, 张扬由拘留转为正式逮捕, 数罪并罚, 内定死刑, 并于6月正式提起诉讼。
———陈联华:《张扬与小说〈第二次握手〉》
2. 从一出戏看知识分子的悲剧
材料九:自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 不少干部怕招惹是非, 开始对自己的言行细加斟酌了, 对许多问题报喜不报忧。毛泽东察觉到这个问题, ……他说要宣传明朝海瑞刚正不阿的精神, 找几个历史学家研究一下, 宣传海瑞精神。
……
吴晗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 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会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姚文元的文章, 好处是点了名, 但是没有打中要害。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 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1968年3月, 又给吴晗扣上“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 被捕入狱。
———阮耀钟:《吴晗与〈海瑞罢官〉》
3.从一份名单看知识分子的噩梦
材料十:“文革”中部分文化界名人自杀死亡名单
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年5月17日服毒自杀。吴晗: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9年10月11日在狱中自杀。翦伯赞:历史学家, 1968年12月18日与妻子戴淑婉同服安眠药自杀。上官云珠:著名电影演员, 1968年11月22日病中跳楼身亡。容国团:世界乒乓球男单冠军, 1968年6月20日在北京龙潭湖畔槐树上吊自杀。严凤英:著名黄梅戏演员, 1968年4月8日服安眠药死于医院。老舍:著名作家, 1966年8月24日跳北京太平湖溺死。赵九章:物理学家, 1967年遭批斗后自杀。罗广斌:小说《红岩》作者, 1967年2月跳楼自杀。田家英:毛泽东秘书, 1966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书房上吊死亡。李达:哲学家、中共一大代表, 1966年8月24日自杀。马连良:京剧表演大师, 1966年12月16日在天津服毒而死。傅雷:著名翻译家, 1966年9月3日与妻子朱梅馥在家中双双自缢身亡。杨朔:著名散文作家, 1968年8月3日服安眠药自杀。范长江:著名记者, 曾任人民日报社长, 1970年10月2日在河南省确山跳井身亡。
……
【设计意图】该子目“天涯何处无‘毒草’———知识分子之殇”, 以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主线, 从一本书、一出戏、一份名单反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怆境遇, 在极左思潮影响下, 样板戏独霸文坛, 天涯何处无“毒草”?以此增强学生对“文革”悲剧的反思, 体会“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给文化事业和整个民族带来的灾难。
三、柳暗花明又一“春”———知识分子之春
[情境创设]
听爷爷讲过去的事情:在那段日子里, 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 哪能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等, 文化生产丰富多彩。
【问题探究】“那段日子”为什么只会出现那样单一的文化生活?现在我们为何能看美国大片和韩剧?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 笔者总结:“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思潮对“双百”方针的破坏, 大批优秀艺术作品被打成“毒草”, “样板戏”一枝独秀。现在能看美国大片、韩剧, 说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 文学艺术呈现出多元发展、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活动探究]
材料十一:1979年10月, 张扬成为“文革”后首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 11月被特邀出席全国文代会, 随即被选为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
党和政府一系列平反举措和政策的落实, 再次激发了张扬的创作热情。从1979年至1987年间, 张扬共创作发表两部长篇、两部中篇、两部短篇及报告文学、杂文、散文等几十篇, 共计180余万字。……2006年9月, 他又完成对《第二次握手》的第七次修改, 终稿60万字。
———陈联华:《张扬与小说〈第二次握手〉》
材料十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一个好方针, 认真执行将使我国受益无穷。不执行, 就会吃亏。听了李四光的地质学说, 我国由“无油国”变成了有油国, 不用马寅初的对人口问题的意见, 吃了亏。都是一例证。
———陆定一:《“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历史回顾———纪念“双百”方针三十周年》
【问题探究】在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过程中, 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怎样认识“双百”方针的历史价值? (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设计子目“柳暗花明又一‘春’———知识分子之春”旨在让学生明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知识分子政策逐步得到落实, “双百”方针重新得以贯彻执行,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通过情境创设、活动探究等师生互动, 认识新时期文艺繁荣的主要原因, 理解文学艺术多样发展的特点, 总结“双百”方针贯彻执行过程中留下的经验教训。体现课标要求, 提升本课立意, 并增强课堂生成意识。
[课堂结尾]笔者先赋诗一首:
“早春天气”百花开, 乍暖还寒渐阴霾;
天涯何处无“毒草”, 柳暗花明又一“春”。
然后出示以下材料供学生思考。
材料十三:1996年5月初, 陆定一病危。儿孙去探视, 临终前他断断续续地说:“……要让孩子上学!……要让人民讲话!……”
这是为党工作了70多年的老人, 向党提出的最后遗愿。
———摘自陆德的博客
【设计意图】首先, 把本课板书凝聚成一首诗,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 展示陆老临终遗言“要让人民说话……”, 寄托他老人家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呼唤, 也是对政治民主精神的期望。通过课件处理把它放大, 突出主题, 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关键词: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整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56-01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即在坚持国家课程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将国家通用必修课程转化具有自己本校教学特色及老师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的实施过程,以国家课程为蓝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特点组织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创新,对现有必修教材内容开发、整合、拓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法。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一、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是一种趋势
1、国家课程标准,是不是面对着不同的学校?是不是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师资素养、学生潜能、教学资源、办学传统和发展目标?如果是。那么课程的规范与实施的个性化,就会萌生了一个关键问题:课程落实,不可能千校一面,怎样做到有效性,甚至适切性?一句话,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正是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特点的老师,这种天然差异的存在,决定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必要性。
2、我们也看到,课程标准,它没有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没有框定师生的最佳成就标准。那么,那么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各个层级的学校、各个层面的师生,在共同的学力基点上,实现各有所长的发展,应该是课程实施的趋势。
二、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如何实施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的关键词是“开发”,限定词是“必修”、“校本化”。问题关键是如何开发?根据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做法,我们的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主要致力于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和我们历史教研组的特点,致力于对现有必修教材的整合、拓展,形成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校本化课程。
根据校本化开发计划,每个组员完成单元每一节课前学习导引编写、教案课件开发、课后单元学习导引编写几个环节。
1、学习导引,以学定教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走在老师“教”的前面,上课通过课前批改学生的学案,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的备课,使得老师的“教”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学案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质疑探究。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探究质疑。“学习目标”便于学生了解本节要求达到的目标,“知识梳理”属于全体学生必做,对本节内容基本知识点预习完成,“探究质疑”属于学生个体选做,尊重学生能力、兴趣、知识的差异性。通过课前学习导引,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的前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前完成“导引”批改,根据学生导引出现的问题,再“以学定教”,使老师的备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2、教案课件,拓展整合
教师根据课程开发计划,依托学生课前学习导引、教材、教辅以及教研组老师现有的知识能力储备,编写教案、课件。
3、单元学习导引,及时巩固
我校历史教研组利用2012年暑期,完成了高中必修三本教材的单元学习导引。单元学习导引由五部分构成:单元学习目标、重难点点拨、典型题例、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三、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几点经验教训
关键: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其内容无论从难度,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整合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运用学校资源,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整合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起来,我认为,应该在以下两个领域进行突破: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我认为,具体化,即细节化。关注国家课程,组织专任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全员性的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着力于构建更具体、更适切的学校自己的课程目标系统。要体现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学段特点。国家课程标准是分学段呈现,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将学段目标,具体到学年目标,乃至学期目标。这项工作是浅表性的,是最直接的细化。在此基础上,对每学期的三维目标进行深化,理清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品格点,定位准学科方法训练点、人文素养着眼点,依据现行教学班学生特点,预设成学期的学习目标。
2、课程资源的优化
我建议,通过优化,实现最佳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扑面而来的,是善不善于对课程资源作合理取舍和适度开掘,能不能够改变和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对教师来说,这是不是一种最专业、最富有行动研究意识的学科素养培训?同时,是不是来自课程实践力短板上最充满历险意识的挑战?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要对现有教材整合拓展开发,备好历史课要求老师“博学”,历史老师肚里里要有“材”。所以历史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老师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博览群书,肚子里装的越多,你才能理解的越深。所以要做一个学习型老师,勤学多思,不要老守着课本、教参那一亩三分地。所以历史老师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将读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 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师: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孟子的思想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明确。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教师: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确认。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讲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新课讲授
(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
第1、 2小组——孔子(儒)
[学生活动1]
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
(通过假设这一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学生活动2] 随堂小品:因材施教
(参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补充)学生公西华的询问与孔子的答复
(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说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此外,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
(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从进度上看,初一语文教学刚好教到《论语十则》这一课,可与历史教学实现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通之处,如下面提到的周国平《人生寓言》等,这与历史课向历史与社会课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启发思考)1、孔子的教学思想给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么?
2、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么?
(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如何更好的实现启发式教学,做好这样的“君子”,是教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
(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道德准则
(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过多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释,又不为时间所允许,故而在授课过程中只选择具典型意义的言论加以解释,下同)
第3小组——孟子、荀子(儒)
[学生活动3] 知识竞赛
(抢答/备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题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通过知识抢答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课外知识,实现探究性学习,同时通过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补充)
(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
(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在多年的游历中,他接触到各种学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学说思想,总结了各派学说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成为儒学大师和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说明)斗转星移、暑往秋来都是自然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
第4小组——老子(道)
(简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思想: 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结合)教材p45“动脑筋”以柔克刚
(说明)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回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学生活动4]
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
(备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孔子、韩非子、李连杰、施瓦辛格、周杰伦、丑小鸭、周国平《寓言两则》……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带给学生关于成长的一些启示)
第5小组——庄子(道)
(简介)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
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极。(无为、无己、绝圣弃智)
[学生活动5]
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备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说明)本活动与下节历史活动课“《庄子》成语故事会”结合进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过程 中,利用故事会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小组——墨子(墨)
(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墨者组成具严格纪律的团体,服从其领袖“钜子”的指挥,过着简朴的生活。西汉后墨学渐趋衰微。
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
[学生活动6] 简介墨子和公输班的故事
(备注)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赶到楚国,希望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国欺侮小国,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门徒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第7小组——韩非子(法)
[学生活动7] 简介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备注)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当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时,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韩非逼迫服毒自杀。
(简介)韩非子的思想:1、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世异事异,事异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只有实行严刑重罚,统治才能巩固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8小组——孙武、孙膑(兵)
(简介)孙武:春秋晚期人,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率军攻破楚国。代表作《孙子兵法》
孙膑:前以介绍,此略,代表作《孙膑兵法》
[学生活动8]
你能给大家介绍《孙子兵法》中有哪些的观点?
(备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十击一,以众击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不战而屈人之兵”……
(联系)对商业,学习的启发有哪些
1—8个小组
[学生活动9] 比较各学派间的异同
(备注)如治国: 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时期
道:无为而治,消极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战争观:儒: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墨:反对非正义战争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各学派间的异同,从而为思考下面的问题打下基础)
新课小结
[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我是一国国君/班主任,我认为应该以
? 来治理国家/班级
(说明)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班级与治理一个国家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通过这种假定思考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推荐一套好书)蔡自忠漫画集
(说明)可以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非常生动直观的了解诸子百家学说
(介绍一个网站)
(说明)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络mud游戏,你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然后选用儒、道、墨、法、兵、农六种思想之一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不同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效果,想知道怎么回事?那就试一试吧!
(如何将网络更好的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通过游戏这一普遍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更值得我们思考)
教案说明
本课属于思想史内容,理论性较强。故而教学的关键在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及通过多样化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主动性;又由于内容较多,故而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使问题可以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行探索性学习。如: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汉代以后被推崇备至,而当时却处处碰壁?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在近代被批判,而现代又为何加以重新认识?作为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为何会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儒、道、法思想多有相对之处,为何常常为历代统治者同时采用?……此外,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些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感受这些思想魅力的同时,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所启发。
★ 备课教案
★ 高中历史课堂教案202
★ 集体备课教案
★ 高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 三年级科学备课教案
★ “相遇问题”备课教案
★ 集体备课教案三
★ 幼师数学备课教案范文
★ 《纸船和风筝》备课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解决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文学特色:
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②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③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④ 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⑤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不一样作用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封建制度。
启示:科技发明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专题四、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
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①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统一的理论中,同时,牛顿力学也得到验证。从此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并不断向前发展。
②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③可见,牛顿把神从无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生物进化论则把神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后者最终完成了驱逐上帝的使命。
宗教与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不同:宗教:神创论 科学:进化而来
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 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② 改变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③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丰富了人们生活。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艺术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历史趣事
【1】
【古文中酒的别称】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
【2】
爱新觉罗?弘昼,雍正帝第五子,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没事儿就在家里给自己操办丧事。每次丧事开始他便坐在本该放棺材的地方,对着满桌的供品胡吃海嚼,他的姬妾们照例跪在底下嚎哭。
【3】
纪晓岚其实挺欣赏和珅的,因为和珅有他年青时的影子,正史里和珅是1750年生,比纪晓岚小26岁,比乾隆小39岁。现在的狗血电视剧太糟蹋人,和中堂当年是美男子一枚,倒是纪昀,那叫一个……yin荡。有记录,纪晓岚日御女六次……注意,是六个不同的时段,早中晚加下午茶宵夜……
【4】
【天道酬勤】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家里来了一贼,潜伏在屋檐下,等着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贼人大怒,跳出来教训曾先生之后,背完文章,便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但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加冕,异同
高中历史课本 (人教版) 必修1中给出了两幅图, 一幅见教材第32页: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是为《查理大帝跪在教皇利奥三世面前接受加冕》 (如图1) , 另一幅名为《拿破仑的加冕仪式》, 被选用在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中 (如图2) 。
那么, 教材上出现的这两幅反映国王接受加冕的图片之间到底隐藏着什么信息?查理大帝和拿破仑加冕有没有差异?结合书本知识, 我们不难看出, 查理曼加冕图说明了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具有浓厚教会色彩, 世俗势力与教会既相互斗争, 又需要取得教会的支持。像查理曼这样的一世雄主都毕恭毕敬跪在教皇利奥三世面前, 请求教皇为自己加冕, 使自己对世俗统治合法化, 披上上帝授权的神圣外衣。而加冕的最终结果导致封建教会与世俗政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拿破仑加冕图则是诠释法兰西共和之路的艰难。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之后,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 民主共和君主制经历了长期的斗争。拿破仑从执政到皇帝, 法兰西成立共和国之后仍然一度出现君主, 可见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君主观念依旧存在于一部分人心里, 共和之路任重道远。通过这两幅图片所传递的信息可知人教版教材这两幅插图选用比较贴切和到位。我在教学的过程中, 觉得这两幅图深有玩味, 查理曼和拿破仑的加冕具有可比性, 有同有异, 两个加冕后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值得细细推敲。
首先来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两次加冕活动形式同样都是由当时教会的最高统治者罗马教皇为称霸一时的君主来加冕, 以证明其统治是受到上帝承认的, 具有神圣性和合法性。查理曼和拿破仑为把自己的皇冠涂上神圣正统色彩, 双双都跪倒在教皇面前。
而两者跪倒在教皇面前加冕的目的也是几乎一致, 希翼通过采用加冕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无论查理曼是否出于自愿 (关于这一点目前学界尚有争议) , 但当时的法兰克帝国必须取得教皇的承认才能在教会势力强大的中世纪欧洲持续下去却是事实。所以一直以来世俗皇帝查理曼和教皇都是友好的同盟者。查理大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必须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故而查理曼加冕最起码是半推半就, 正中下怀。拿破仑加冕也是时势所迫。大革命过后的法国天主教教会仍然具有一定势力, 《拿破仑传》中关于1804年12月2日教皇到巴黎的情形描写可见一斑。“教皇出现在花神楼的阳台上, 沸腾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 数以万计的人跪在地, 原有的好奇心倾刻间化为无限崇拜, 有些人哭起来, 有些捶打胸脯”, 普通百姓对天主教的狂热由此可见。拿破仑即使对此不满, 但也必须顺从民意, 利用天主教获得法国民众的支持。而加冕对拿破仑的重要性还在于其的身世, 讲究正统性的欧洲王室们对拿破仑的身份嗤之以鼻, 希望维护大帝国的拿破仑就要通过教皇加冕的形式来标榜自己统治的合法和正统。
然而查理曼加冕和拿破仑加冕又有许多的不同。首先在具体细节上可见一斑。查理曼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亲自冒雪前往罗马彼得大教堂, 恭敬等待教皇利奥三世把一顶皇冠放在他的头上。1804年的拿破仑在加冕过程中则傲气十足。他并没有向查理曼那样赶到罗马, 反而要求教皇来到法国为他戴上皇冠。于加冕的那一刻, 史学界最新的一种说法是:拿破仑自己从圣餐台上拿过桂冠, 亲手为自己戴上。这是事先同教皇商定好的。而之前由法国19世纪另一位历史学家提出的说法是:拿破仑从教皇手中抢过王冠, 戴在了自己头上。后一种说法因为富于戏剧性, 传播的范围似乎更加广泛。据史书记载, 教皇曾多次不得不为拿破仑加冕。
为什么同样的加冕如此的天壤之别?查理曼和拿破仑对待教皇的态度为什么会如此不同?究其原因, 查理曼和拿破仑的加冕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8—9世纪的欧洲, 正是封建统治最强大的时候, 教会的力量十分强大, 作为世俗封建主代表查理曼大帝也不得不偎其羽翼之下;拿破仑加冕却处于19世纪的欧洲, 此时欧洲社会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资产阶级代替封建统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特别是16世纪欧洲兴起的宗教改革后的罗马教皇更是今非昔比, 其势力与号召力大不如从前, 教会此时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充满宗教色彩, 而非政治色彩。拿破仑不再想像查理曼那样通过加冕获取教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而仅仅是希望通过加冕获得法国天主教徒对其统治的承认和拥护,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满足个人的虚荣心。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查理曼和拿破仑的加冕称帝有着本质的区别。查理曼所建立的帝国是封建主义性质的专制政权, 和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有着根本相同的利益。通过加冕, 可以使封建世俗政权处于教会的保护之下, 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而拿破仑的加冕则不然。历史之所以给拿破仑一个发挥的舞台, 是因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形式的需要。由于法国当时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法国大革命的形势希望通过一种比较专制的形式巩固资产阶级的成果。加上法国人对拿破仑的出世的军事才能的崇敬, 才使得怀有皇帝美梦的拿破仑可以加冕称帝。但是拿破仑所建立的帝国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一种变异, 根本上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民法典》即为明证。
两个人的加冕所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查理曼的加冕使法兰克帝国的统治确立起来, 基本上奠定了欧洲后来的版图格局。但他的加冕无形中使教会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 教权凌驾于封建王权之上。教皇和封建君主双方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成为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特色。拿破仑加冕的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 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 但更多只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是不会容忍这一切太久。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 法兰西第一帝国必然瓦解, 法国又陷入共和派和君主派的斗争之中。最终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法国于1871年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一、场景生动化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于丹以语言华丽、流畅著称。如,她对《论语》的解读:“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样快乐的生活。”这种流畅的语言表述有益于人们对《论语》经典的理解,也凸显了她的语言魅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好自己的教学智慧,尽显自己独到的教学特色、教学语言。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写新闻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介绍战争进程,也可以反映人民心声,还可以介绍华盛顿事迹……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悬念化
悬念式叙事结构的运用最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例如,《清十二帝疑案》《揭开狮身人面像神秘的面纱》《神秘的金字塔》,单从这些片名看,就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观众随着讲座的进程,解开重重悬念,直至最终破解片头设置的总悬念。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如,在讲述美国的诞生一课时,先提问:“有人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带着这个悬念,学生随着课堂的进程就会慢慢地探寻原因,直到最后找到答案。这种悬念式的教学过程目的是使叙事变得更有趣,更易于学生理解,更好地吸引学生。
三、知识故事化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而易中天讲授历史的方式,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这种故事化的讲述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四、手段信息化
在视觉方面,《百家讲坛》充分利用画面穿插的剪辑手法,将事先制作好的关于讲座内容的背景资料和形象片段适时地插入讲座之中。历史类题材一般是对当年记录片段的再现,名著类题材则播放以该名著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片段,即使是枯燥的数字,也可以用表格、Flash图画等来弥补视觉上的空白。同时选择适当的音乐:急促的音乐易使人产生紧张感;低沉悠扬的音乐易令人陷入深沉的思考;活泼跳跃的音乐又让人感到轻松。视听元素和学者们的讲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结构变得更加紧凑、明快,以理性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及与之相应的音乐,这些都契合了听众的收视期待。
历史阐述的很多内容单靠教师简单乏味的讲述,学生听了枯燥,理解乏力,难有兴趣,绝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力求将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情景场面,将单调乏味的讲述形象化为栩栩如生、富有特色的历史再现,使学生觉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兴趣盎然地随着教师的巧妙引导而进入一个美丽的、亲切的、印象深刻的过去的世界,产生一种越听越有味道的心理感受。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历史知识,又能使学生接受艺术般的熏陶,为之感染,为之兴奋,使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之中,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作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亲历者和传承历史文明的实践者,没有理由观望等待,我们应修炼史德、精通史观、积淀史功,积极借鉴学术“明星们”独到的讲学方法和创新的学术观念,努力拓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渠道,就能成就教师自己的“百家讲坛”,成就学生的“百家讲坛”。
【高中历史必修罢黜百家】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课本知识点09-08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10-17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11-10
高中历史阅读能力05-24
高中历史培训反思05-27
微课程高中历史07-04
高中历史教研心得07-06
高中历史记忆技巧09-13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09-08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