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厂安全工作总结

2023-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在这时光静走的岁月中,唯有工作留下的成绩,让我们感受到努力拼搏的意义。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可能曾面临众多的困难时刻,那就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勉励自己,吸取经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动力厂安全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动力厂安全工作总结

以隐患治理为牵引 以管理创新为动力 推动农村交通安全工作提档升级

主动靠前 推进道路交通隐患深度治理

湖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坚持以隐患治理为牵引,以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为抓手,全力补短板、除隐患、防风险。湖北省公安厅起草了在全省全面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专题报告,向省政府主要领导反复汇报争取,提请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455”工程的实施意见》,用4年时间在全省新建8万公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全力解决政策、资金、保障等难题,强势主导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湖北交警总队成立了道路隐患排查专家组,对全省事故高发路段逐段分析,逐一提出综合治理意见,先后将52处重大隐患省级挂牌督办,一批“魔鬼路”“夺命路”变成了平安路。

创新管理 优化农村道路交通管理体制

湖北交警总队积极探索“交警全面统筹管干线,派出所全员履职管乡村,路长巡线串点管路面,两员守点入户管源头”的模式。交警重点抓好农村交通安全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同时依托国省道交警中队和治超站,交警、路政联合执法,常态化管控干线公路,兼顾周边县乡村道,做到联勤联动、管控重点、辐射周边;依托人车路管理、路面巡逻防控,农村派出所职能更全面,与群众联系更紧密,基础工作更扎实,治安管控手段更完善,打、防、管、控综合战斗实体的效能进一步体现;招录“路长”承担巡逻管控、违法劝导、事故快处、安全宣传、交管服务等职责,实行钉钉考勤管理;启动警保联动部署,与多家保险公司达成战略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抓落实。

更新理念 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

湖北交警总队坚持更新理念思路,大力争取重视支持,努力完善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夯实农村社会化治理。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农村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乡镇政府为农村交通安全责任主体;提请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综合交通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明确交通运输部门牵头负责,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监管主体责任,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请省公安厅出台《关于农村派出所履行道路交通管理职责的意见》,明确农村派出所全面履行属地交通管理职责,所长为属地交通安全第一责任人。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出台《湖北省安全生产较大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办法》后,总队出台了《湖北省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实施办法》,成立了40人的专家组。2018年,对28起较大事故全部深度调查,对13人刑事立案,对45人行政追责,对87处路段、42家企业、19个部门提出整改建议。

科技助力 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支撑

湖北交警总队以科技建设为重点,努力做实农村交通管理保障支撑,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交管12123”、交警移动警务、“钉钉”警务平台等实战应用系统,全省90%以上农村交警中队和派出所应用“交管12123”快速处理事故,1.3万余名民警、辅警配备使用交管移动警务终端;依托全省社会治安防控平台,大力建设农村“雪亮工程”,推动路面监控全覆盖;在2017年完成“两客一危”动态监控的基础上,2018年配合交通运输部门,完成了18775辆农村客运车辆动态监控;与百度、高德深度合作,大力推广地图导航风险预警,将全省255处事故高发路段、890处团雾多发路段、2800余处临水临崖路段,全部标注为预警路段。

黄冈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改革成绩显著

全面有序推进警保联动、路长制、两站两员建设,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交通事故可防可控”理念,黄冈市公安机关以农村派出所全面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为突破口,全面推行人、车、路、权、责“五位一体”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综合改革”成效明显。

科学统筹 全面完成

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市9个县市公安机关106个农村派出所全面履行道路交通管理职能,县级统筹改革,辖区原有农村交警中队人、财、物及交管职能全部融入农村派出所;316位农村派出所民警完成了公安交管平台信息备案,开通业务权限,全部可实现人车信息查询、违法录入处理、事故处理等相关业务办理。

高频培训 提升业务

为确保综合改革工作有序推进,交警支队对接湖北省公安交管局,分三批次组织全市农村派出所70名分管交管工作副所长赴武汉参加事故处理、公安交管信息化应用和规范执法培训。

各县市局积极主动作为,由交警大队牵头,对各地承担农村道路交通管理职责的农村派出所民警开展多轮次交管业务集中培训和跟班作业培训。共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培训交管民、辅警、路长450余人次。

高频路查 严管严控

全市农村派出所组织警力持续开展各类道路交通违法整治,高频率、大范围开展路查整治和夜查行动,共计查纠各类交通违法61393起,全部录入公安交管综合应用平台,其中现场执法56845起,占道执法总量的92.6%,查获酒驾1485起,醉驾152起。

其中查处交通违法最多的为宋埠派出所,共查处交通违法3973起,查处酒驾最多的为巴河派出所,共查处酒驾60起,散花派出所查处醉駕违法行为最多,有10起。

第2篇:某动力电池热失控安全设计

摘 要:安全性能是动力电池设计核心关注性能之一。根据电池热失控及传播机理,针对可能存在的热失控扩展路径,在某电池系统设计中采用了主回路熔断器防护,采集回路过流防护,安全爬电距离、电气间隙设计,分布式单体外短路保护设计等电气方面安全措施;采用了多维模组热扩展结构防护,阻燃材料应用等结构方面安全措施;采用了透气防爆装置,主动灭火装置等主动安全措施。各方面安全措施的应用提高了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能,试验结果验证了安全性能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动力电池;熔断器;热失控;热扩展;主动安全

1 引言

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自2014年产量大幅上升达到84900辆,2015年猛增至37.9万辆;2016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51.7万辆,同比增长36.4%。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其发展紧随整体市场趋势。从动力电池历年出货量看,2015年开始动力电池跟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崛起,从2014年的3.7Gwh的出货量跃居至2015年15.7Gwh,同比增长超过3倍。2016年1-10月有产量的新能源汽车搭载电池总量达13.9Gwh,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8%,与去年全年动力电池出货量相差无几。

随着电动汽车的存量增加,电动汽车安全事故明显增多,成为关注热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成果《电动汽车安全报告》不完全统计数据,2015年发生电动汽车安全事故14例,而2016年发生35例;这些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动力电池热失控引起的事故占比最大。动力电池热失控安全技术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

在电池单体热失控安全技术方面,发展出如下技术方面突破:电解液改进[1],正极材料改进[2],隔膜改进[3],表面包覆[4],泄压阀及PTC电阻[5]等。在电池成组热失控方面,国内外主要在如下方面展开研究:结构安全设计[6],BMS安全[7],冷却系统[8],主动安全技术[9]等。电池系统及成组结构安全设计主要包括热传播阻断设计,阀泄通道设计,PTC电阻及熔断器设计等;BMS安全包括参数检测,BMS均衡技术等;冷却系统包括空气冷却,液体冷却,相变材料冷却等;主动安全技术包括灭火,防爆设计等技术。

电池单体热失控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国内外仍时有安全事故发生。电池系统成组技术在其中的作用需进行深入研究及实践验证。基于大量热失控安全试验及电池系统成组设计实践,为解决电池热失控安全问题,在产品设计中采用了主回路熔断器防护,采集回路过流防护,安全爬电距离、电气间隙设计,分布式电芯外短路保护设计,多维模组热扩展结构防护,透气防爆装置,主动灭火装置等结构、电气、主动安全措施。通过大量安全措施的研究及应用,电池系统安全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热失控安全试验对安全性能进行了验证,确认了热失控安全设计的效果。

2 热失控及传播原理

动力电池热失控可由单体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引起。内部因素一般为过充、低温充电、负极缺陷等导致负极形成的化合物穿透隔膜引发短路,或电池内部杂质刺穿隔膜引发短路等;外部因素包括正负极短路,大电流放电,高温,挤压、针刺等。由于单体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发生,电池单体温度持续升高;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单体高于60℃时,SEI膜开始分解,全部分解后露出负极表面;随着电池温度的提升,电池隔膜高温收缩,正负极活性物质接触,发生短路,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短路点高温进一步导致正极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游离状态氧,并与有机电解液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更多的热量,最终导致电池发生起火爆炸。

电池单体发生起火爆炸后,一方面通过模块连接部分向其它单体进行热传导,另一方面通过热对流、热辐射向其它单体进行传热,模块或电池系统的散热装置也将起到传热的作用;而单体的持续升温将导致热失控发生,从而热失控從一个单体扩展到其他单体。一个单体的热失控短路将引起其它单体的外短路,而短路继续引起其他单体温度升高,从而引起单体的热失控扩散。一个单体热失控起火爆炸后的火焰和喷射出的内部物质将直接对其他单体产生瞬间加热作用,造成其他单体的短路和温度升高,从而引发热失控。单个电芯的爆炸起火还有可能引起其他线束、覆盖件的起火,从而再次引发其他电芯的温度升高,发生热失控现象,见图1。

根据电池热失控及传播机理,可提高单体电池性能,防止热失控的发生;同时在成组技术方面可采取热失控阻断技术,在单个电池热失控时不扩散到其它单体。热失控阻断技术主要在热传播和扩散的路径进行处理,以达到阻断电池单体发生连锁热失控反应的目的。例如阻断或降低热辐射、对流、传导对周围单体的影响;使用散热系统或主动安全技术对单体进行快速降温;使用喷射导流技术防止喷射物对其他单体的影响;使用过流防护、短路防护、熔断技术防止一个单体的短路影响其它单体;通过阻燃材料的使用防止单体周围材料的燃烧引起单体热失控连锁反应,通过对电气件安全爬电距离,电气安全间隙的设计防止外短路的发生等。根据引起热失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可针对性的设计相应防护措施,从单体-模组-电池包三个级别逐级控制,在热失控传播路径上形成安全防护网,达到保证整车安全的目的,见图2。

3 热失控安全设计

3.1 结构安全设计

某动力电池系统成组设计过程中,采用多维模组热扩展防护结构设计,有效解决电池单体热失控向外扩展问题。基于喷射导流技术,设计电池单体热失控火焰喷出点热扩散防护结构。通过喷射导流装置将热失控散发的火焰及热量导出到模组外部,并通过逐级降温避免了喷出的高温气体和火焰等热量传递到周边电池单体,见图3。

多维模组热扩散防护结构在电池单体安全阀位置增加阻燃隔热层,并在隔热层中间设计一定间隙,单体热失控后高温气体和火焰会通过隔热层间隙导出到模组外部。由于隔热层阻燃及隔热作用,高温气体和火焰不会对周边单体造成影响,避免了周边单体热失控条件的达成。阻燃复合材料的使用在热扩散防护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还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系统中,例如模组支承结构,电池包上盖,高低压线束等。其中结构件的阻燃等级100%达到UL94-V0等级;电气件的阻燃等级均达到UL94的V-1等级以上,关键电气件UL94-V0等级覆盖率100%。通过阻燃复合材料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能,同时起到了轻量化的作用。通过阻燃复合材料的动力电池系统应用,电池系统整体降重10%。

3.2 电气安全设计

电气安全设计是电池系统安全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设计覆盖整个电池系统的电气安全防护体系,有效解决电气安全问题。首先,对电气系统整体进行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优化,为电气奠定安全基础;其次,在高压安全方面,通在主回路中设计主熔断器、主继电器、模组过流保护、电芯过流保护等过流分级防护,消除因系统外部和模组与模组间短路失效造成的危害,有效防护高压系统电气安全;再次,防止因电池包浸水和采集回路导线及连接器失效造成的短路对电压采集回路进行伤害,对系统内所有电压采集回路进行保护。

3.2.1 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优化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安全设计的基础,如果动力电池内部带电部件与外壳之间距离过小,很容易造成短路或者击穿,使动力电池壳体带电;如果不同电位的带电部件之间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过小,同样可能造成短路引发火灾。动力电池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设计首先需要遵照国家标准(GB/T 18384.1)进行设计;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还需根据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对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的参数进行修正,例如导体周围绝缘材料电极化现象,以及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击穿现象等。在某动力电池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模组及线束布置优化,电气间隙达到55mm以上,爬电距离达到200mm以上。

3.2.2 高压系统安全

为解决高压线路末端电池单体外短路问题,进行分布式外短路保护设计。本设计主要作用是防止系统滥用的情况下,外部短路电流对电芯进行短时间大电流充电;该短时大电流充电将造成电池单体内部热失控,导致起火爆炸。通过在每个单体通电回路中串联一个大电流通电熔断装置,当单体外部由于其他保护元器件失效导致瞬间大电流通过串联熔断装置的单体回路,熔断装置进行动作切断异常回路,避免大电流破坏单体,造成单体热失控的发生。

为防止主回路过载发热和短路危险,在电气系统主回路中设置快速熔断器,在熔断器选型中考虑系统最大电压峰值冲击电流的频率和时间等因素,保证产品生命周期内不因为疲劳老化过早失效,正常工作时不发生误动作。主回路熔断器的设计,达到了在主回路发生短路时电池单体不被损坏,以及导线烟化前进行熔断保护的目的。在熔断器回路设计和布置过程中为降低摸组间短路发生的机率,将主熔断器布置于模组串数的1/2处,见图4。

3.2.3 低压系统安全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需要对每一个单体电池电压进行检测,由于电压采集线数量多,成线束后由于连接器失效、导线绝缘皮破损等问题容易造成短路引起線路起火,另外,当电池箱体密封失效时电池箱体内部进水也有可能造成短路,为防止电压采集线的短路故障,在电压采集线电源端设置采集线路过流防护熔断器,当发生上述故障时起到有效防护,见图5。

3.3 主动安全设计

动力电池系统使用环境/运行工况非常复杂,安全性能可能遭受各种问题的考验。电池包PACK 根据国家标准防护等级达到IP67,在这种环境下除非真空,否则正常工作中会发热膨胀,这时需要平衡内外气压,通过防爆阀应用可解决以上问题。在电池系统机械、电气等安全措施失效时,可通过主动灭火技术应用,为乘客留出一定的逃生时间,甚至将较小火势扑灭,防止热扩展的发生。

3.3.1 防爆装置开发及应用

防爆装置的应用能够在达到IP67的防护等级和平衡内外气压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安全系数。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是EPV防爆阀,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透水气:EPV防爆阀为透气性防爆阀,防水等级为IP67,但是不能有效隔离水气进入电池包,容易造成电池包内部零件腐蚀、电气短路、绝缘阻值降低,报绝缘故障;二是防爆作用:EPV防爆阀爆破压力为25-30KPa,而电池包满足IP67要求的内外压差为10KPa,因此在电池包内部热失控后,密封失效和防爆阀爆破的顺序有待验证。

为更有效防止电池包爆炸,开发设计利用簧片的弹性特点,根据爆破压强设计簧片临界反转点的机械非透气性防爆阀。防爆阀工作过程中存在3个状态点,分别是 原始状态(A)、临界状态(B)、防爆开启状态(C)。在电池箱体内气压增大时,当压强大于15kpa,防爆阀由A状态开始启动,阀的开口面积与压强成正比。随着压强进一步增大,当达到20kpa时,簧片位置已经由原始状态A点到达了临界状态B点,此时簧片瞬间反转,到达防爆开启状态C点,阀的通气面积瞬时增大,从而达到防爆的效果,见图6。

3.3.2 主动灭火装置开发及应用

动力电池灭火技术是一项主动安全技术,前期主要在大型客车及公交车上推广,在新能源乘用车上尚未开始应用。通过研究开发,将其在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中应用。

主动灭火装置开发的核心是灭火材料的选用,决定最终灭火最终效果及装置本身的轻量化、可靠性设计;本动力电池灭火装置采用清洁、无毒、可清理的灭火材料,该灭火材料不会对动力电池系统造成破坏,经过维修更换失火模块后可动力电池继续使用;该灭火材料是无毒的,不会对乘客造成影响,也不会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污染;该灭火材料存储有效期长,稳定性高,可保证电池系统生命周期不需维修更换。灭火装置另一重要部分为火灾探测装置,决定灭火装置能否适时启动,及时灭火;本主动灭火装置采用多种火情探测机制,即使在车辆驻车断电状态仍可为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提供保障,见图7。

4 热失控安全试验研究

动力电池热失控及其安全技术发展很快,安全设计后其效果需实际试验验证。针对应用了大量安全设计技术的某款动力电池包,进行热失控安全试验,对比安全设计技术的实际效果。为利于试验观察及对比,针对未采取任何安全设计的模组和增加了安全设计的模组进行同时进行热失控试验,对比二者的差异。试验前将电池模组充满电,按图8的方式将电加热电阻丝缠绕至最容易热积聚的模组中间位置电芯上,直至电芯发生热失控(温度骤升同时伴随电压骤降以及起火现象),见图8。

该模组采用的安全设计方案包括:使用了多维模组热扩展防护结构,选用阻燃复合材料设计模块支承架等结构安全措施;同时设计了分布式熔断装置。可以发现未采用安全设计的模组持续剧烈燃烧,发生多次爆炸;而增加安全设计后的模组在强制同时加热2支电芯至热失控后,未产生热蔓延,见图9。

5 结论

电池单体热失控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国内外仍时有安全事故发生。电池系统成组技术在其中的作用需进行深入研究及实践验证。基于大量热失控安全试验及电池系统成组设计实践,为解决电池热失控安全问题,在产品设计中采用了主回路熔断器防护,采集回路过流防护,安全爬电距离、电气间隙设计,分布式电芯外短路保护设计,高阻燃材料应用,多维模组热扩展结构防护,透气防爆装置,主动灭火装置等结构、电气、主动安全措施。通过大量安全措施的研究及应用,电池系统安全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热失控安全试验对安全性能进行了验证,确认了热失控安全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Wen J, Yu Y, Chen C. A review on lithium-ion batteries safety issu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Materials Express, 2012, 2(3): 197-212.

[2] Xiang H F, Wang H, Chen C H, et al. Thermal stability of LiPF6-based electrolyte and effect of contact with various delithiated cathodes of Li-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91(2): 575-581.

[3] 宋建龍,解华华,刘俊,高甲. 涂层改性锂离子电池隔膜研究进展. 信息记录材料,2015,16(4):52-57.

[4] 周恩娄. 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研究.天津理工大学,2013.

[5] Spitzer T, Dakermanji G, Lee L, et al. SONY Li-ion 186_SOHC Cell PTC, CID Operation in a Very Large-Scale Parallel String Configuration. 2011.

[6] Rawlinson P D, Clarke A P, Gadhiya H L, et al. System for absorbing and distributing side impact energy utilizing an integrated battery pack: U.S. Patent Application 14/168,351.2014-1-30.

[7] 郝晓伟.纯电动汽车理离子电池组均衡策略研究及系统实现.吉林大学,2013.

[8] 王彦红,张成亮,俞会根,等.相变材料在动力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功能材料,2013 22: 3213-3218.

[9] Norden R, Fassnacht J. Emergency cooling device: U.S. Patent Application 13/499,574. 2010-8-18.

作者:袁格年 周健 付一民 盛军 李彦良 辛雨 马凯

第3篇: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

新中国的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从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加强对劳动者个体防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并将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导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借此《劳动保护》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分析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与长期在安全生产科研领域辛勤奋斗的广大同仁共勉,亦作为献给《劳动保护》55岁华诞的礼物。

改革开放以来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安全生产科技作为劳动保护的一部分而得到发展,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加强对劳动者个体防护。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随着现代化生产建设的发展,将不断出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给劳动保护带来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各级党委必须对劳动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引起足够重视”。1980年12月,国家劳动总局在武汉召开了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座谈会,确定了劳动部门建所的方针。1985年在杭州召开了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研究了劳动保护科研的方向和任务,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八五”期间,我国首次将劳动安全领域的科研项目——“劳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劳动系统已经初步建成了14个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冶金部、化工部、水电部等产业系统也分别建立了劳动保护研究所。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设计部门和工矿企业广大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工业防尘技术、毒物危害控制技术、噪声控制技术、矿山安全技术、机械电气安全技术、个体防护用品、安全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满足了我国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十五”末期。这一阶段的安全生产科研工作体现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科研的重点由劳动保护技术转移到对重大工业事故预防技术的研究。“九五”期间,“重大工业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预防技术研究”“典型作业环境粉尘危害治理与预防技术研究”“工业危险品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系统技术研究”等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课题组织实施;“重大工业事故与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研究”“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两个项目被列入“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实施研究工作。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在安全生产科研领域越来越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1998年开始,进行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有关标准和审核方面的探讨性工作,2001年颁布了有关国家标准,促进了OSHMS认证工作同国际接轨;借鉴先进工业国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研究发展的经验,开展了“重大危险源评价和宏观控制技术研究”攻关工作,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重大事故预防体系和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控制技术标准,并开始了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

第三阶段,“十五”末期至今。在“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伴随“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关注安全生产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在2003年启动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首次将“公共安全”作为独立专题进行研究;2006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公共安全”重点领域中,将“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开发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2006年8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将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8项基础理论研究、60项科技攻关、100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8项示范工程和6类科技支撑平台构成的“86186”安全生产科技工程,为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及监管监察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国家增加了对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支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检测检验、职业危害预防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科研工作,目前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中,专项科研经费总额度较“十五”时期将近翻了两番。三是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高新技术研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主体科技计划中都列有与安全生产科技相关的项目。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研究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安全生产科技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5个主要问题。

1.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大危险源及重大事故隐患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灾害防治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等高危行业和领域急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的研发与集成,提高对重特大事故的防范控制能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2.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对安全生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及其规律、方法等研究不足,尚未形成能够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论体系。《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公布施行,对制订配套的技术标准提出更高的需求,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需要技术标准的支撑和促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需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3.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不足

安全科技投入缺乏激励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政策支持的安全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安全生产理论、公益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

4.急需壮大安全科研人才队伍

安全科技人才是提高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需要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科技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与安全生产工作相适应的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安全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5.大批安全生产科研资源需要整合

目前全国有众多从事安全生产研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它们拥有大量的安全生产技术储备,形成了规模的科研人才梯队,并具有自身的主攻方向和研究特色,是目前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涌现出很多安全生产领域的高技术企业,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安全科技研发资源,让他们更好地为安全生产科技和安全生产工作服务,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任重道远

1.创新安全生产基础理论,构建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典型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规律、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安全生产社会科学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2.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手段

由有关政府部门组织和协调,对现有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调研、分析和全面清理,分轻重缓急开展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职业危害等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的制(修)订工作。跟踪国际现行技术标准发展动向,研究和推动我国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向国际职业安全健康标准靠拢。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技术研究,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3.突破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为遏制重特大事故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特性,开展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监测、控制及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奠定基础。

4.开展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发,增强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针对矿井瓦斯、突水、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重大火灾等突发性事故灾害,开展事故灾难应急抢险、应急响应、应急信息共享与集成、人员定位和搜救等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并在相关领域和地方开展应急救援技术推广示范。

5.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开展安全生产科技平台建设

发挥大型科研院所的龙头作用,利用社会各界安全科技资源,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等行业和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或安全生产实验基地,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6.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借鉴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应用到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当中

安全生产科技属于交叉学科,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工具、方法和手段,近年来,这些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产生了神经网络方法、流变理论、博弈论、离散数学等很多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应有的放矢地将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应用到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工作当中,促进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更好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们相信——安全生产科技的春天已经到来,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未来。

编辑晓 讷

作者: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第4篇:动力厂2010年安全环保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落实动力厂各项安全环保责任制,以安全标准化为基础,以体系认证为契机,全面推进安全,环保工作新局面。

二、 2010年安全环境目标、指标

(一)安全环境目标、指标

1. 生产、设备事故零

2. 伤害、中毒事故零

3. 失火、爆炸事故零

4. 二氧化硫排放小于100mg/m

3三、重点安全工作

1严格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做到一级为一级负责,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把安全环保工作

目标抓安全环保工作长效机制。

2加强QES 体系推进,SES体系是质量,安全,环保标准

化的整合,把安全环保工作重心前移,提高基层安全环保工作

的整体水平,依靠“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辨识表,安全环保

检查表,作业指导书”来不断完善,改进我们的安全环保工作,

3加大安全环保宣教力度,学习安全,环保方面的法律法

规,贯彻公司1#文件,贯彻QES 体系精神,不断提高员工按

标准化作业的意识和安全素质及自我防范能力。

4从严对锅,容,管,特,煤气柜及化学药品的监督管理,

杜绝各类事故发生,以煤气设施,燃气炉为重心,加大两表一

书的运行质量。

5继续开展合格班组建设活动,制定合格班组标准,开展

争创合格班组竞赛活动,不断提高班组安全环保管理水平和员

工整体素质。

四、主要措施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公和国环境

保护法》的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一把手负责,

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一级为一级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

从员工到厂长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人人签订安全环

第5篇:动力车间安全工作总结

动力车间是我厂特种设备和特种作业人员最多的一个车间,设备多而杂,分布面广,且工作在高温、高粉尘、高噪声的环境中等诸多客观因素对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安全是车间工作的重中之重,车间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扎实地搞好安全管理工作。2010年至今,车间的安全工作在厂及安保科的正确领导下,及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与车间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无一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生产的正常供给,在厂安全专项考核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厂和安保科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具体来说,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生产的特点,加大对设备的维修保养力度,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上半年,厂生产任务较小,停产时间较多,车间充分利用这有利时机,根据设备运行特点和日常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工段设备进行了维护保养工作,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了设备正常安全的运行,为安全生产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利用安全体系审核检查机会,进一步对车间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作业指导书进行完善和修订,并加大职工的岗位培训工作。

(1)今年年初,中烟公司对我厂安全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车间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车间的实际情况,向各岗位操作人员广泛征集意见,根据以上意见和建议,重新对车间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作业指导书进行完善和修订。

(2)利用生产间隙,召集各岗位人员学习厂安全管理制度和车间新修订的安全体系文件并由车间负责人亲自对各岗位人员进行了考核,所有人员成绩全部合格,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以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为目的,通过综合考评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车间部分岗位进行重新竞岗,以此促使各岗位人员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技术的行列之中,不断地提升职工操作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为安全生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做好特种设备、劳保用品的校验与特种作业人员证件的复审工作。

(1)我车间特种设备较多,锅、容、管、特样样俱全,我们根据相关法律要求,积极与设备科等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做好特种设备及劳保用品的校验工作,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不能现场进行校验的,创造条件,送黄冈市进行检验,到今年8月份,已完成全部特种设备和劳保用品的校验工作,使设备的安全使用得到了根本的保证。

(2)我车间大部分人员为特种作业人员,根据相关要求,

积极与政工联系,认真做好证件的转证复审工作,到目前为止,我车间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100%,且全部在有效期限内。

4、认真做好隐患整改工作。

我们非常重视隐患整改工作,指派专人负责,对自己能完成的项目,限期进行整改,对难度较大的项目,由车间主任亲自负责,与相关部门联系,努力创造条件,在规定的期限里完成整改,并及时进行反馈。截止到现在,我车间的整改反馈率达100%。

5、狠抓管理与落实,强化责任,加大检查与考核力度。

今年年初,车间与各岗位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一级对一级负责,明确责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车间安全领导小组每周对各工段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并将检查的情况在全车间范围内进行通报,同时,车间领导不定期对各班组、各工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记录在专项记录本中,每月将车间的检查结果与厂相关部门的检查结果纳入到个人的绩效考核之中,真正地做到奖优罚劣,充分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全员参与到安全管理之中。

总之,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上级公司及厂的各级安全检查中得到了好评,在今后的几个月中,随着产量的不断加大,我们的工作相当繁重,安全工作尤为重要,我们的工作思路如下:

1、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1)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大检查与考核力度。

每周一次的安全检查是我车间安全管理工作的一大特点,它为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将很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了设备正常运转,保证了各项供给,从而确保了生产正常进行。

(2)不断地提高职工的素质,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我车间人员结构复杂,技术参差不齐,过去有很多失误是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我们将加大管理与考核的力度,促使职工自觉地学习技术,确保安全无事故。

2、对照新标准,寻找差距,积极完成各项整改任务。

对行业新标准,我们组织专班进行学习,找出我们的差距与不足,努力创造条件,完成各项整改任务,争取早日完成厂安委会交给我们的任务。

3、积极配合,切实做好“零事故”活动。

组织车间全体员工学习厂文件精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认真部署,结合车间的实际情况,做好活动方案,确保“零事故”活动目标的实现。

总之,我们将带领车间全体员工,加强学习,不断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努力搞好安全管理工作,高质量地搞好供给,为我厂的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将以新的面貌迎接厂及上级公司的检查。

第6篇:动力车间2013安全总结

2013年,在公司的正确引导及安全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车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为抓手,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为目标,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全面完成了全年安全生产专项目标任务,现将2013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建立长效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1、成立了车间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车间主任为组长亲自抓,副主任为副组长具体抓,各工段长、班组长为成员,逐项抓落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目标管理。

2、坚持会议制度,利用每月车间安委会及车间主任讲话会,传达省、市以及集团公司会议文件精神,部署、分析、研究、总结安全生产工作,坚持隐患排查、安全检查制度。

二、全面开展岗位、车间自查、自改工作。对查处的隐患按照隐患整改五落实要求,逐项落实整改并派专人督促、专人验收。到目前为止共排查出隐患32 项,整改隐患 32 项,整改率100%。

三、编制和完善了《锅炉事故应急预案》、《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应急预案》、《动力车间岗位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动力车间安全管理制度》

四、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事故应急演练。2013年我车间共

进行各种模拟应急演练9次,分别是:

1、5月份“突然停电事故”应急演练

2、6月份“锅炉汽水共腾事故”应急演练

3、7月份“防汛演练”、“防火演练”

4、8月份“锅炉缺水事故”应急演练

5、9月份“煤气泄漏事故”应急演练

6、10月份“除氧器汽化事故”应急演练

7、11月份“锅炉二次燃烧与烟气爆炸事故”应急演练

8、12月份“锅炉满水事故”应急演练

通过这些演练提高了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 ,增强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

五、高度重视安全培训教育。本共组织车间级全员培训2次(培训人为车间主任),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全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车间主任每周主讲一例“事故案例”,并组织员工写“吉林长春6.3重大火灾”“上海宝山8.31液氨泄漏”等事故的反思体会。

六、

5、6月份对1#2#锅炉进行了一次大检修、9月份按规定校验了1#2#锅炉的安全阀、配合潞安隐患排查“回头看”整改了煤气泄漏报警器探头的位置等,为安全生产创造条件。

七、存在问题。

1、员工的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三违”情况屡有出现。

2、各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还需通过不断的演练来进一步完

善,提高事故应急演练的真实性和预案的可操作性。

今后加大查处“三违”力度,并进一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2014年,我车间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国家、省、市、集团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指导精神,始终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目标,狠抓安全生产宣教培训、专项整治、基础建设、应急演练等,同时欢迎上级领导莅临我车间检查指导!

动力车间

2013年12月

第7篇:2013年动力车间安全总结

动力车间2013年生产安全及工余事故情况报告

2013年,采取的控制事故发生措施的回顾:

5月和每位员工签署安全协议、大力宣传安全知识、

6月积极申请锅炉及压力容器,电气等设备年检

7月消防演练,地政演练

8月“突然停电事故”应急演练

9月“锅炉汽水共腾事故”应急演练

10月“锅炉缺水事故”应急演练

12月“锅炉满水事故”应急演练

通过这些演练提高了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 ,增强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臵能力 。

现将动力车间生产安全及工余事故情况报告如下:

一、事故总体情况

2013年1-12月中,动力车间安全和工余事故多发,共计发生0 起事故,死亡 0人(均为承包商和工余事故)、受伤0人、直接经济损失 0万元.其中安全生产事故发生0 起,承包方事故0起、工余事故发生 0起、公司损失工作日数0天的后果。杜绝一般事故B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杜绝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供水、供汽平稳率100%,杜绝非计划停工。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职业病发病率为零。

一 、工作主要特点:

锅炉压力容器、电器等属高危行业,设备老化、生产期长。

二、安全工作提升。

1、(1)大力执行公司7s制度,使员工由7S第一层次清洁、清扫、整理、整顿,向第二层次素养迈进、形成正确的设备操作习惯,树立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认真维修每一个设备,修复更换老旧设备,严格按要求对设备进行年检、效验,进一步完善车间制度、预警机制,做专业安全知识培训。

(2)推行看板管理,使车间管理,车间每日运行情况展现给每位员工,使信息快速流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群防群治。

2、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及时完善各项现场处臵预案

严格落实应急预案演练计划,通过演练一是对演练的可操作性进行完善;二是加强演练的程序性,使岗位员工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确保演练的有序进行;三是通过演练,进一步对岗位事故应急处臵预案进行修订。2013年1-10月份,车间组织相关岗位进行6次应急预案演练,演练结束后根据演练情况及时对各岗位事故应急处臵预案进行修订。

3、加强隐患排查及治理工作,确保安全生产

2013年1-10月份,车间加强对各生产岗位隐患排查及治理工作,发现1项安全隐患,共整改安全隐患6项,另外还有4项安全隐患没有整改完成。

4、加强施工安全监护,确保施工安全

车间1-10月份组织了动火作业42次,临时用电作业41次,受限空间作业5次,吊装作业1次,高处作业35次,管线打开作业59次,挖掘作业5次,车辆入库作业48次。车间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未发生违章施工和施工安全事故。

三、提升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

1、对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滚动管理,落实问题整改建立车间各项检查问题管理档案,对问题整改实行滚动管理,确保不遗漏问题项,并举一反三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1-10月份动力车间共发生检查问题58项,目前还有8项未整改完成。另外,车间自检发现各类问题102项,并对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严格落实问题整改,截至12月底,共计整改自查问题94项,8项正在整改中。

另外,车间将所有未整改问题汇总并编制出问题整改进程表,召开车间例会定整改时间、整改岗位、整改责任人,确保问题整改无遗漏。

2、对员工交通方式进行分类管理,杜绝交通事故发生将车间全体员工根据拥有车辆类别进行分类,并与机动车驾驶人员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根据不同类别的驾驶人员定期组织培训,确保员工交通安全,真正做到“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3、编制检查手册,细化车间自查

组织人员编制车间检查手册,将检查内容具体化、标准

化、规范化,查法规、查标准、查制度,确保检查的可执行性;另外,还具体规定每一条检查内容对应的检查人员、受检岗位、检查频次和检查程度级别。通过检查手册的编制可以大大提高车间自检,岗位自查的可操作性,同时提高检查效率,目前检查手册正在进一步制定中。

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1、公司相关管理制度制定不够细致,可操作性不高,对于制度上似是而非的条款相关职能部室仅通过口头解释或规定,一旦发生意外无法划分责任。

2、公司管理制度没有经过实际的评审,很多制定不合理的地方无法在工作中无法真正实现,且有些职责划分模糊,禁不起深究。

3、相关职能部室对车间检查过于具体,代替可车间的很多检查内容,让车间管理陷于被动。

博乐糖业 动力车间

2013年12月28日

第8篇:动力车间2月份安全工作总结

为切实做好车间安全生产工作,在稳定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上,我车间从源头抓起,认真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扎实的开展了各项工作,现将2月份工作总结如下:

一、严格执行安全例会制度。

1、针对“春节”“元宵节”期间,职工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放松的情况,坚持“过节不减会”,及时传达上级文件指示和安全理念到每一位员工。

2、在例会上,针对春节期间突降大雪,车间领导多次强调员工上下班途中的安全问题,提醒员工做好防范措施,彰显车间安全工作的人性化、细致化。

二、员工安全培训教育。2月22日——2月25日,车间陈主任对全体员工进行了一次“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培训,此次培训涵盖了我车间“司炉、水化、换热、空压、综合泵”全部岗位,通过培训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三、隐患排查及整改。坚持“日常隐患排查”和“定期隐患排查”制度,以“零容忍”态度对待各类隐患,并逐步实施隐患问责制。 到目前为止共排查出隐患 3 项,整改隐患 3 项,整改率100%,

四、为配合”清剿火患“活动,落实“四懂四会”,我车间制定了防火制度及防火措施,并更换了一批不达标的灭火器。

五、2月15日,车间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了一次“煤气泄漏事故”模麟源动力

拟演练,提高了员工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个别员工思想认识不够、行为不够规范,班组“双指双述”、“手指口述”执行不够到位,事故应急演练中存在员工相互配合不默契等现象,今后将积极改进。

七、下步打算。

1、3月份,我车间将积极响应公司开展的“抓开局、打基础、实现首季安全无事故”活动,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好防范措施,确保一季度最后一个月安全生产稳定。

2、积极推行“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手指口述”“双指双述”工作法,促进现场管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转变。

3、发动各级管理人员狠查“三违”,杜绝习惯性违章。

动力车间

2014年2月26日麟源动力

第9篇:动力车间5月份安全工作总结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车间本着“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扎实的开展了各项安全工作,圆满的完成了公司安排的各项生产任务,现将本月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 宣传方面。

通过车间安全例会、班组安全活动及班前班后会,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第一时间把集团、公司的最新指示宣贯给每一位员工,使每一位员工都充分了解到公司的安全、经营形势,以及二级标准化和新班组建设等。

二、 培训方面。

1、5月13日,车间全体员工参加了公司组织安全部刘部长主讲的“岗位作业标准”安全培训。

2、5月20日,车间组织了全体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以及针对班组长素质提升的“白国周班组管理”强化培训。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提升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尤其提高了班组长的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 隐患排查。

坚持车间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制度,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及整改以“零容忍”态度对待各类隐患,本月共排查出隐患 3项,整改隐患 3项,整改率100%。

四、 应急演练。

5月19日上午,车间抽调骨干参加了公司组织的“防火应急演练”;下午,动力工段运行乙班进行了“锅炉汽水共腾事故”岗位应急演练;通过这两次演练提高了员工在火灾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和使用灭火器的熟练程度,以及班组长的现场组织、领导能力。

五、 其它。

5月5日—5月15日,车间克服高温、粉尘等不利因素,严格执行作业票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对2#锅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大型检修并圆满安全的完成。通过此次检修,岗位工充分了解到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检修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为今后检修工作积累下宝贵的经验。

六、 下步打算

1. 积极配合公司相关文件,做好“新班组建设”、“二级标准化”等与潞安接轨方面的工作。

2. 继续推行巩固“三个百分百”“三个全覆盖”

3. 做好以“强化危险意识、推进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月”宣传发动工作。

4. 做好夏季“三防”,狠刹“三违”工作。

宋玲波

2014年5月26日

上一篇:1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寝室文化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