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共8篇)

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篇1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子。到去年底,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实现劳务收入亿元。现从三个方面作一汇报: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

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

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

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而只靠做农业的文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转移

速度。近年来,随着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框架的进一步拉大,一方面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工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弹性下降。据县劳务市场统计,每周有近个就业岗位推向市场,但能达成意向的只有人左右,真正符合要求被企业录用的还不足人。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

如何减少农民,提高农民,把人多地少的劣势变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城市建设的人文优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了决策,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要产业,摆上议事日程。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

总结一年来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三抓

促三变”:

⒈抓宣传,转观念,变被动转移为主动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政府抓转移、农民想转移、社会促转移,才能取得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是干部层面,形成抓转移就是抓结构调整、抓农民增收的观念。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一定要从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抓起。为此,通过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召开会议、建立机构等多种途径,形成“不重视农转工作不是开明领导”的共识,使各级干部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实行城乡统筹的主要抓手,并将其列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农民层面,形成洗脚进城,转移致富的观念。通过县、镇、村三级宣传体系,加强了对农民择业观念、就业

形势和就业能力及农转工作中的先进典型、重要成果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念,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旧观念,树立“洗去脚上泥,出去搛大钱”的新观念,激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的自觉性,增强了转移的主动性。

三是社会层面,形成农村劳动力是资源、财富的观念。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鼓动、资源整合、利益驱动,工商企业发挥技术优势,职技校发挥师资优势,民间组织发挥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共同开发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劳务经济。

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

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一是制订政策,吸引农民。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政府、农转办相继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今后年,全县每年培训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的办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有一次免费推介工作的机会,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同时,县农转办还制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奖励标准》,规定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的,按“以奖代补”办法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激发农村劳动力自觉参与农转工作的积极性。各镇乡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做到“组织、资金、基地、人员”四落实。

二是创新机制,带动农民。主要是

开展“三种培训”,做到“三个挂钩”。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去年全县通过订单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如镇根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组织农民参加烹饪、餐旅等相关技能培训,仅去年该镇就有人转移到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并对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去年全县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的有人,取得结业证书的有人,培训后转移的有余人,转移就业率在以上。

三是构筑网络,便利农民。全县建

立了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以职业技术学校和部门、企业所属培训机构为依托,乡镇成校为培训主战场,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全社会通力协作的培训网络。县一级设立了国际劳务技工培训中心、交通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个由政府授牌的定点培训基地。同时,把培训机构延伸到个镇乡,在各镇乡建立相应的培训网点,方便农民培训。目前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新格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建立了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镇乡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对口的师资力量。

⒊抓配套,优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是畅通转移渠道,只有畅通信息、健全网络,才能使劳动力转移真正变成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创造城乡统筹就业 的劳动力转移环境。

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各镇乡成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档案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设立有专业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并纳入县劳动保障网络体系。县一级设立个人求职资源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筑县内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关部门、乡镇计算机终端为一体的用工信息网络,并联通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加快与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联网,及时了解和发布县内外单位用工和劳动力供应信息。在健全县内外用工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县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行就业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举办周三定期劳动力交流会,并根据用工素质特征和数量要求,到乡镇开展专场劳动力交流服务。县妇联设立了巾帼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为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架起了服务桥梁。

二是健全转移就业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培训网点的同时,坚持

“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组织,支持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充当劳务输出经纪人,变盲目性转移为针对性输出,低效益外流为高效益输出,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跳出谋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带动劳务输出。全县先后成立了县职业介绍所等个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涌现出一批敢创敢干的劳务经纪人。据统计,去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余人。

三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重抓了以下四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使农民在城镇落户,转产转业。允许在城镇务工或经商的本县农村劳动力,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常住地申报登记常住户口,并积极探索方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就业的户籍管理新路子。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转包、转让、入股、租赁,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断探索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城乡就业统筹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社保扩面工作,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险,解决其住房、子女上学、养老等后顾之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初步成效

我县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转变思路与观念,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一些初步成效。

⒈拓展了就业平台。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一定技术,学到了一些本领,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县内向县外转移,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国内走向国际,农民就业平台不断拓展。去年,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就地(县内)转移人,转向县外人、省外人、国外人,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的人。

⒉促进了增收致富。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劳务输出,一方面减轻了众多农村人口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分割”,使留在农业的人口能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增效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大批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使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占到了整个收入的以上。

⒊带动了经济发展。经过培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他们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纷纷回乡创业,当地干部、群众称之为“出去一个学生,回来一个老师”,“出去一个苦力,回来一个老板”,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块状经济的发展。

⒋加快了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科技、道德、法制等综合素质,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使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

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篇2

制定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援助计划, 实施精准扶贫。

一是参与制定福建省委办、省府办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二是研究农业部门的农村贫困家庭信息数据与省人社厅对接问题。2015年11月23日与省农业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村贫困家庭信息采集和数据交换工作的通知》。三是制定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援助计划, 通过开展就业援助, 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11月18日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援助计划的通知》, 提出分5年组织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就业援助计划, 开展“一户一培训, 一户一就业”服务。计划2016年至2020年, 每年培训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5万人次、帮助3.68万人转移就业。

完善政策, 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2015年, 《福建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做好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补助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的文件相继出台, 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同时, 加大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帮扶, 调派当地优秀的创业培训教师开办创业培训班, 根据返乡农民工创业意向, 派遣创业培训教师或创业服务专家, 开展“一对一”的创业后续跟踪服务。此外, 还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中的就业困难人员申请办理创业担保贷款, 鼓励和促进其自主创业实现转移就业。

以居住证管理为基础, 建立新市民积分管理制度。

石狮市为缓解人力资源短缺, 吸引外地人力人才到当地就业创业, 提升外来人员在石狮就业和居住的稳定性, 全国首创建立以居住证管理为基础的新市民积分管理制度。在石狮工作居住并持有流动人口居住证的人员, 或实施石狮市新市民积分管理后户口新迁入石狮的人员, 统称为“石狮新市民”。新市民分A、B类, A类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商投资创业等人员, B类为产业工人、一线操作工等人员。针对A、B类人员, 分别建立一整套的有关新市民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工作居住时间、社会保险、专利发明、社会服务、表彰奖励、纳税情况、行政违规等方面的积分评估办法, 对新市民开展个人积分评估。新市民依据个人积分得分, 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等公共服务方面将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 对积分排名靠前的新市民, 将给予相关荣誉和政治待遇。

运用现代通信手段, 首创手机“摇工作”平台。

2015年, 福州市全国首创“摇工作”手机服务免费终端平台升级到2.0版本。2.0版本从原来单纯找周边工作岗位信息扩展为热门岗位、高校毕业生岗位、招聘会摊位预定、公共就业 (人才) 服务机构等15个模块, 可随时为求职者搜索周边各类岗位招聘信息和岗位地图导引、发布个人求职信息, 也可随时为用人单位发布各类岗位招聘信息、查询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及招聘会信息。“摇工作”平台以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 以市、县 (区)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补充, 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扫街式”的岗位信息采集, 深入辖区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 了解其需求, 及时将其岗位招聘信息录入“摇工作”平台数据库, 实现就业信息采集全覆盖, 岗位信息全市共享。目前, “摇工作”平台每天都保持2万多条有效岗位信息, 已有近40万用户下载使用。此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有效对接发挥积极作用。

开展村企用工调剂, 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南平市积极探索和推广“村企合作”调剂模式, 促进各县 (市、区) 和周边区域农村劳动力资源在一产和二产之间、生产淡季和旺季用工需求之间的科学调剂、分配流动。一是季节性使用农闲富余劳动力。针对一些企业用工高峰与农村劳动力农闲时间有重合的特点, 积极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生产要求和农村劳动力特点, 组织安排农闲劳动力在用工旺季时上岗, 同时满足农业生产和企业的用工需求。其中建阳区从事亦工亦农的劳动力达到1.35万人, 建阳区锻压件厂、福建合众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大量吸纳了周边农村劳动力作为补充。二是企业到农村设置分厂、车间。部分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和产品特点, 将分厂、车间、加工点开办到乡镇、村。有些企业选择在生产旺季时, 让农民直接承接产品加工, 既解决了普工的不足, 又充分发挥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的作用, 既照顾了家庭又实现了就业, 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建阳区水吉镇豪森制衣厂和建阳区水吉镇加清服装厂几年来都分别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较集中地方成立加工点让农民承接订单加工, 延平区的永丰纺织在大横镇埂埕村、忆诚制衣在西芹村落户。

打造特色就业品牌, 扩大转移就业容量。

莆田市根据本地农村产业特色, 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近年, 莆田市古典木雕珠宝工艺行业迅猛发展, 依托仙游县榜头镇, 荔城区黄石, 秀屿区东峤镇等工艺品加工销售龙头区域, 实现大量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 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近11.5万人。莆田市还以仙游县园庄镇被国家授予“面包师之乡”为契机, 做大做好这一文章, 在现有的城厢区常太镇这个传统饮食劳务外出大镇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 实现政府引导培训, 亲友帮授技能,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累计转移就业达8万多人。漳州龙海市积极实施“一镇一品”的经济发展战略, 初步形成了九湖花卉、紫泥金定鸭、浮宫杨梅、东园蔬菜、东泗白对虾、白水瘦肉猪、程溪菠萝等7个特色农业专业乡镇和158个专业村, 培育了紫山集团、海新集团、格林食品、亚细亚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和1956家种养大户, 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多人。

2016年, 在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 就业形势无疑将更为严峻, 福建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将通过加强基层平台建设等手段,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继续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是督促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加强基层就业工作平台能力建设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补助经费管理办法》, 进一步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资金投入, 保障基层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同时, 进一步完善基层平台的就业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其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

一是继续开展“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功能,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用工招聘会, 进一步搭建劳动力供需配置平台。二是做好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援助计划, 开展就业援助、实施精准扶贫。整合和认真落实现有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推进就业的相关政策, 进一步完善帮扶措施, 千方百计地促进实现“一户一培训, 一户一就业”目标。三是应用基层平台服务场所LED电子屏幕、宣传栏等传统形式, 发布用工信息。同时, 进一步应用运用公共就业服务网站、微信、手机APP等信息化、现代化服务手段, 构建更加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继续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 指导各地以促进就业、服务企业为目标, 统筹做好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短期职业培训工作, 确保“春潮行动”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健全完善福建省职业培训服务平台, 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补贴查询功能, 方便劳动者及时知晓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情况;根据劳动者培训需求, 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网络培训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将培训开班信息推送到求职、求培劳动者手中;完善职业培训平台服务功能, 为培训机构提供网上招生服务。

———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与创业帮扶

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篇3

一、天等县农民收入情况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天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下辖5个镇8个乡,总人口44.7万人。近年来,天等创业者在各大城市打造的创业品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天等创业现象”分别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中央级及区级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天等县曾被评为“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荣获“自治区首饰加工”劳务品牌,2010年、2011年度获崇左市人民政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专项考评特等奖,2012年度获二等奖。

(二)农民收入情况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4631元,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53元。全县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1.从数量上看,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劳动力27.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5.9万人。全县累计转移就业16.2万人,其中:县外转移13万多人,县内就业转移2万多人。2012年,全县实现农民劳务经济收入16.37亿元,2013年,农民劳务经济收入达18.18亿元,增长11.06%。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县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

3.从年龄结构上看, 18—30岁之间约占15%,30—40岁约占63%,40岁以上的仅占22%。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85%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2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0%。

5.从就业情况看,目前全县转移出去的13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30%,有近90%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80%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6.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县25.9万农村劳动力中,有约6.5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25%;有11.6万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5%,有7.8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30%。

(四)县内就业创业情况

全县有个体工商户4435户,从业人员8236人,注册资金9021万元;有私营企业157户,从业人员4397人,注册资金12617万元。在规模农业种养方面,主要有上映乡伏桃屯葡萄和桂花梨基地、都康乡多汝屯柑橙生产基地。

(五)县外就业创业情况

全县有13.62万人在外务工创业,主要从事住宿业、建筑业、装修业、加工业、宾馆服务业、养殖业、出租车运输行业、汽车修理业、餐饮业、百货业、服装业等。其中:区内2.5万人,广东省8.55万人,海南省0.62万人,福建省0.47万人,江苏省0.28万人,浙江省0.3万人,上海0.4万人,北京0.2万人,其他地方0.3万人。外出创业人员创办的旅馆多达450多家,创办工业企业达250多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经营的桂林米粉店达1500多家,新成立了30多家运输型物流企业,建筑工程队达50个,服装加工制造企业有30多家,从事日用百货零售、批发行业将近4000家,从事汽车修理行业将近50家。

二、天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主要途径

天等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走出去与就地转移并举的原则,依托市场带动,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全方位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一)加强政府引导,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性转移向有序性转移

天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最初是以人缘、地缘关系的“投亲靠友”和“以老带新”为主,盲目性较强。近年来,天等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断收集用工、培训等信息,对采集的就业信息逐一核实,确保每条信息真实可靠。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专栏、编印相关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发布,拓宽不同层次劳动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性向有序性转移。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13万多人中,通过政府部门引导转移就业的占67%。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能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

该县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特点,整合培训资源,创新了培训模式。以 “农民夜校”“田间课堂”“流动教室”“移动考场”等形式,将培训班办进企业、办进乡镇、办进农村,大力开展多种技能培训。2013年,该县依托天等县职业技术学校、崇左市天等县天顺驾驶职业培训学校、广西八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等4个定点培训机构,开展了职业技能和创业等培训班,培训工种有:维修电工、焊工、计算机操作员、汽车驾驶员、创业培训等。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改善你的企业(IYB)”“扩大你的企业(EYB)”培训班,使学员掌握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必备的创业知识,提高自身创业的综合素质。为方便农民工参加培训,改变原有的只在定点培训机构办班的培训模式,将培训的前沿延伸至乡镇村屯。2013年,先后在乡(镇)举办了计算机操作、家电维修、育婴员等4个专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5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班56期,培训人数2211人。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不断提升,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能型转移向技能型转移。

(三)加强与驻地合作,组织劳务对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临时性向稳定性转移

nlc202309021503

天等县在东莞市建立了劳务工作站,劳务工作站与驻地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经常组织劳务对接活动,积极促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引导、鼓励、组织该县富余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2013年,通过劳务工作站发回用工信息6000多条,成功组织引导5000多人外出就业。

(四)组织专场招聘会,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输出型转移向吸纳型转移

每年通过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企业招聘周”等活动,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积极为企业和劳动力搭建信息平台。2013年2月5日,该县在县旧车站举办以“就业帮扶 真情相助”为主题的“2013年就业援助日暨专场招聘会活动”。专场招聘会提供县内机关事业单位保安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50个,县内外10多家企业入场招聘,涉及电工、焊工、驾驶员、会计等60多个工种700多个岗位,招聘岗位主要以专业技术型、综合服务型等专业类岗位为主,吸引2000多名求职者前来应聘,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70人。现场发放《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信息》《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信息》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专项活动期间,该县利用圩日在人员流动较多的县城车站和13个乡镇设置政策咨询台,免费发放“春风卡”、《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宣传资料50000多份,走访企业21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8157个,帮助实现就业2173人。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活动,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多项政策鼓励回归创业促就业。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打造良好的本地劳动用工市场,让农村劳动力安心在家门口就业。

三、天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与案例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全民就业创业

几年来,天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组建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副书记、分管副县长等领导担任副组长,乡镇书记、乡镇长和各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民就业创业工作。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出台《天等县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决定》《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县四家班子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北京、上海、东莞等地实地调研,召开恳谈会,为全县劳务输出和全民创业工作开创新局面,使全县由劳务大县转换为劳务强县。

(二)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打造就业创业品牌

天等县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人员的素质,使广大创业人员不仅想创业、敢创业,而且会创业,能创业。同时在培训中把具有特色的优势工种和劳务品牌的培训作为重点培训项目,以劳务品牌提升劳务输出水平,大力推进“外出劳务”向“外出创业”转变。2011年3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天等人走进北大讲堂创业培训论坛”,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给在北京创业的200多名天等籍就业创业者授课,主讲关于天等版“桂林米粉”如何搞好连锁经营,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等等,受到了就业创业者的好评。天等创业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成功经营1500多家桂林米粉店,则成为外出成功创业的典范。时任自治区领导郭声琨、李金早及现任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高雄等对天等人在北京成功经营桂林米粉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在2009年12月初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看望了在京创业的天等人,并给予“创业精神可嘉,走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的高度评价。2011年,天等县协助自治区远程办和崇左市委组织部,拍摄了反映天等人外出务工在外创业成功历程的电视专题片——《走南闯北天等人》,播出后,便在全县引起了热烈反响。同时,该县派员分赴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等地组织天等外出务工人员观看,在他们中也引起了强烈共鸣,取得了显著的激励效果。

(三)壮大就业创业主体,着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培育壮大就业创业主体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关键,天等县鼓励、激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立足岗位,带头干一番事业、创一番业绩,帮助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创业致富。引导现有企业业主和个体户拓展经营领域,提升产品档次,不断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创业的主力军。鼓励农民致富能手、种养专业户、城乡能工巧匠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滚动发展,成为创业的正规军。积极引导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以创业促就业,成为创业的生力军。鼓励广大城乡劳动者从事、开展小商贸、小加工、小制造、小修理、小服务、小经营等“六小”活动,从小做起,发家致富。通过引导,逐步使农民工摒弃“多赚不如少用”“宁可过紧日子,也不愿苦干”的落后思想,不断增强农民工创业的进取精神。注重树立创业成功典型,带动全民创业, 2010年2月25日,该县召开全民创业表彰大会,表彰和奖励外出、返乡及本地30名创业先进代表。同时积极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目前全县有300多人返乡创业,带回近7000万元资金,办起了60多家工厂,吸纳安置当地富余劳动力5000多人就业。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骨干力量。

(四)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一是在硬件建设上,在县一级建设了人力资源市场,在13个乡(镇)建设有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并配齐配全人员、设备。二是在政策上,从资金、用地、税收、用工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对创业者实行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免费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实行电价优惠,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等。在工商登记、准入条件、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等方面,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执行。三是在项目上,放宽了创业领域,依法全面放开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四是在资金上,实行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出台了《天等县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管理办法》的政策,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拿出200万元作为小额担保贷款资金。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已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笔,发放金额187万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妇联共同发放的妇女贴息贷款90多笔,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亡事故发生几率较大的情况,2011年,该县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合作,由政府免费出资60万元为7169名外出务工投保5个险种,累计保险保障金额为11946万元。五是在服务机制上,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就业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为就业创业者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对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定期向他们发布用工信息,并经政府统一培训后组织输出,提高了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利用驻外劳务输出服务工作网络,对外出务工人员创业就业进行跟踪服务,解决在外创业办证难等实际困难。

四、制约天等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20世纪80、90年代出去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化程度,从事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餐饮等传统行业,从事着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类人群收入比较低。

(二)乡镇、村两级缺乏就业服务平台

一是人员严重不足。该县在13个乡镇建立了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职在编人员51人,但是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他们同时承担着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没有专门的人员来从事就业工作。二是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劳务信息不畅。主要是整个崇左市还没有建立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网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职业介绍形式和技术手段落后。每年只能把收集到的用工信息通过乡镇、村一级进行张贴、宣传,不能及时动态有效地提供和发布劳动力供求预测信息。三是资金保障乏力。尽管天等县积极筹措资金,但相对于这一庞大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对于天等国定贫困县来说,经费投入压力非常大。

五、天等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乡镇、村一级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人员、机构建设,建设向都镇、把荷乡等9个未建有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楼,为乡镇、村一级配备较为实用的网络终端设备,扩大网络覆盖面,以增加信息量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二)建议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常态化机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自行考评,层面还不够高,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增强就业能力。首先围绕经济发展和企业用工,对广大求职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其次是整合培训资源,要解决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扶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存在着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简单培训、低层次培训和盲目培训等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广西天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篇4

为推动瑞金市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把“民工型农民”转变为“技术型农民”,我院以职业中专为依托,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培育新农民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今年我院共培训18600人,其中院内培训3100人,超额完成培训计划(原计划培训任务为2006人),七个乡镇分院及各培训点15500人。经培训后合格学员就业率达95.8%,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我校位于瑞金市城北绿草湖畔,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学校总占地面积45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是江西省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各类专业教师82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25人,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双向视频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电教演播室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上阅览室、语音室、电工实验室等16个专业实验室及8个实训、实习基地,馆藏图书10余万册。被评为省级“优秀学校”及省级“文明学校”。学校开设专业主要有: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应用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计算机及其应用、电子技术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焊接、家电维修及学前教育等专业。我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质量过硬,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瑞金市委、市政府依托我校于2008年建立农民学院,实行两块

牌子一套人马,按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模式运行。我校是农民学院常务管理机构,我校校长朱振华负责农民学院的日常事务。

今年学院院内共开展培训共四十余期,其中电平车培训10期,计算机培训10期,电子技术培训10期,机电技能培训3期,汽修3期,驾驶员培训2期,酒店管理培训2期,学前教育人员培训4期。

二、管理有序,机构健全

我校是农民学院常务管理机构,我校校长朱振华负责农民学院的日常事务。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培训教学管理小组,成员有教务处主任、就业办主任、培训处主任及相关骨干教师组成,培训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计划,负责全面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负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师资力量的调配等工作。

三、教学质量优良,培训颇具特色

我校的培训工作多次受到领导的好评,取得了良好成绩。一是资源有机整合效果好,把我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等一并整合到我校,有效的利用了我校的职教资源,相关分院在学院院务会和农工部的领导监管下也取得较好培训效果,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二是建立建全了“四大网络”系统及四库建设;通过大胆尝试和实践,建立了高效的招生网络,培训网络,定单就业网络和跟踪服务网络,以及规范的四库管理,这一系列的细致工

作确保了整个培训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培训转移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三是培训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是:“德育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会做事”,从做人和做事上入手,使得学员的品德、技能都得到发展。所有培训的学员无一人有违法行为,很多学员因有扎实的技术,又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深得企业的赏识,有一大批都提升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更有一大批学员通过培训真正掌握了相关种植技术,为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措施如下:

1、组织生源广。采用多方式、多渠道组织生源。利用电视广告、宣传动员等方式进行广告宣传,在各乡镇设立联络处,完善培训对象数据库建设,深入各乡镇进行宣传。我市武阳镇是脐橙种植大镇,我们采用送教下乡的方式,深入到黄柏培训点开展脐橙种植技术培训工作;我市泽覃乡是烟叶种植大镇,我们也采用送教下乡的方式,深入到泽覃培训点开展烟叶种植技术培训工作。通过送教下乡也扩大了宣传力度,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家喻户晓,保证了培训招生的数量。

2、培训方式活。我们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扶贫培训教学管理小组,成员有教务处主任、就业办主任、培训处主任及相关骨干教师组成。管理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计划,负责全面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负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师资力量的调配等工作。每个专业都有培训目标和计划,教师们努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使培训学员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我们主要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进行培训,根据专业和生源情况,培训方式

灵活多样。

3、培训效果佳

学校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涉及到上级培训补助资金的项目,每期学员开班仪式、结业仪式都会邀请扶贫办、财政局的领导参加,目的是让学员学会感恩,鼓舞学员勤奋努力,学成后为社会作贡献。例如 “雨露计划”中高级技工班,俗称“免费班”,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以“给我雨露,报以江河”为班训,努力学习,认真学技,多次参加市里的公益性活动,取得社会的好评。

4、就业门路广。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探索出许多有效的转移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今年我校培训的机电、计算机专业学员主要输送到横店集团得邦照明有限公司就业,该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效电子节能灯、电子镇流器、LED照明灯具等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的专业大公司。目前,该公司已与我市正式签约在我市工业园区购地200亩,一期投资8000万元,兴建分厂。学员被企业考核录用后月月工资都在1700元以上;另外还实行“就地转移”模式,对市区新办的企业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用工,实行就地培训贫困学员就地上岗,同时解决了企业用工的难题。第三实行“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学员在基地学习一段时间,再到企业去实习,有些课程直接在企业里完成学习,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解决费用不够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更是成效显著,通过培训,学员们在家创业,自种烟叶、自种

脐橙、自办幼儿园,收入明显提高。

四、培训转移工作效果明显

我校从招生、培训、就业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了完善的“四库”(即劳动力基本情况和培训意向调查摸底资料库;用工企业需求调查摸底资料库,学员培训情况和教学资料库;转移就业和回访资料库)。培训合格率在98.5%以上,就业率为95.8%,从回访结果来看,最低月纯工资收入都在1300元以上(扣除吃住费用)。

总之,我校校硬件设施较好,管理机构健全,专业设置合理,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学水平较好。今年培训人员数量超过原定计划,培训学生合格率达到预期标准,培训学员的务农、务工能力都明显增强,并且畅通了就业渠道。我们将进一步向工作做得更好的县市看齐,进一步增强培训能力,力争使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院依托瑞金职业中专办学开展培训工作,尤其是相关制造、技术技能型培训都在院内举行。而目前职业中专的生活、教学设施的使用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只能依靠寒暑假进行培训,培训力度不大,培训数量不多。

2、相关部门的专业性培训方面,学院院内因师资短缺问题使一些专业培训工作出现了些纰漏。

六、要求和建议

1、加强我院基础设施建设。由市政府筹资800万元,2012年6月前,动工新建一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学员宿舍楼;2012年12月前动工新建一幢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培训综合大楼,添置好相关设施设备。

2、加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本部教师以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为主,学院教授实用技术的教师可向农业局、果业局、农机局、乡(镇)所站和社会培训机构聘用为专(兼)职老师。随着学院发展需要,紧缺专业教师,采取定编不定人等方式向社会和大学毕业生招聘专职老师,招录指标纳入教育系统新增教师编制中。

以上是我院的一些情况介绍,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瑞金市农民学院

瑞金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篇5

20xx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休指导下,目前全镇已完成转移劳动力xxxx人,占全年任务的xxx%,其中省内转移xxx人,省外转移xxx人。从事建筑业xxx人,服务行业xxx人,制造行业xxx人,电子装配xxx人,其他xxx人。举办引导性培训班xx期,培训人数xxx,组织技能性培训xxx人。建立了山东里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江苏省太仓市雅士高服饰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泉港(艾博礼品)有限公司三个省外劳动力转移基地;建立了新星卫陶厂、洛西建筑公司、金土地科技示范园三个省内劳动力转移基地。截止目前,我镇劳动力转移创收超过xxxxxxx元。

一、领导重视,明确责任

为搞好此项工作,镇党委政府专门成产了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一名党政领导主抓劳动力转移工作,各村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由支书或村委主任主抓劳动力转移工作,并设立一名专职信息联络员,主要负责劳动力转移台账、培训台账及工作信息、各种表格的上报工作。成立了磁涧镇职业介绍所,购置了办公桌椅、电话、电脑、档案柜等办公用品,制作了宣传板面,制定并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镇政府抽调精干人员三名,充实到职业介绍所工作。目前,全镇已形成了劳动力转移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夯实劳动力转移基础

一是强化宣传工作。年初,为了搞好劳动力转移工作,我镇在310国道、铁磁路等主要路段悬挂横幅8条,制作宣传板面4块,出动宣传车2次,通过深入村、组、户、田间地头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各行政村也分别采取办黑板报、文艺演出等宣传形式,炒热了群众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全镇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培训人员素质。20xx年,我镇以洛阳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办公室认定的洛阳市荣华技校、市技工学校、市中医理疗学校、新安职高、安运驾校为主要培训单位,培训了一大批农民技术人才。此外,为搞好技能性培训工作,磁涧镇精心筹备,积极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于5月下旬开始,举办了沼气生产、计算机和中式烹调三个机能性专业培训班,培训农村劳动力共计xxx人,并为他们牵线搭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使他们走上了打工致富之路。20xx年,全镇农村劳动力已参加技能性培训xxx人。

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我镇在搞好技能性培训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引导性培训。通过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截止目前,共举办引导性培训班xx期,培训人数达xxxx人。

三是搞好后续服务。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工外出务工,在“三夏”、“三秋”农忙时节,磁涧镇积极开展帮扶工作,解除外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对于农民工家庭收麦、收秋中困难较大的农户,我们在“夏秋”两季成立了村级帮扶组织。对需要机械帮助的农户,由村组干部分包到户,联系机械帮扶。特困户由村委开出证明,由镇政府出资解决收割费用。磁涧镇积极采取以上措施帮助他们搞好夏收、秋收,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我们还定期到外出务工人员家里搞好家访工作,了解他们的疾苦,协调解决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共为他们处理劳务纠纷18起,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健全信息网络,打造劳务品牌

一是搞好信息化建设。为了更好地掌握全镇劳动力转移及劳动力培训情况,我镇建立健全了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资源等一整套台账。目前已建立了磁涧镇“劳动力转移信息库”,并把有关数据录入电脑,每月通过网络上传数据,进行动态管理。

二是建立了信息网络。为扩大信息渠道,及时发布劳务“订单”,我们通过各村的信息联络员,发布招工信息,了解民心民情,把握全镇劳动力资源脉搏,为全镇劳动力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及时准确上报劳动力转移周报表和月报表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信息。目前,共发布劳务信息xx条,发放宣传资料xxxx余份。

三是建立劳动力转移基地,打造劳务品牌。今年我镇建立了山东里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江苏省太仓市雅士高服饰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泉港(艾博礼品)有限公司三个省外劳动力转移基地;建立了新星卫陶厂、洛西建筑公司、金土地科技示范园三个省内劳动力转移基地,并为三个省内劳动力转移基地输送劳动力xxx余人,保证了企业的用工需要。此外,我镇早出晚归的“自行车、摩托车打工队伍”已形成规模,建筑、陶瓷、门业制造等行业效益显著,打造劳务品牌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四、努力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批企业倒闭破产,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这些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成了目前我们工作的重大课题。为此,磁涧镇人力资源市场深入各村,进行排查摸底,登记造册,并积极与本地企业联系协调,力争将返乡农民工就地安置。经过镇政府的积极努力,我镇闻洲瓷业有限公司和新安畅通燃气有限公司硅业分公司分别消化吸收160名和180多名返乡农民工,有力地促进了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工作。

外出打工赚钱,回到家乡创业。!我镇一部分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外打工,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积累了一定资本,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愿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点贡献。为此,磁涧镇政府不失时机地积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主动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20xx年,我镇农民工回乡创业共创建了7家企业。其中,尤彰村马金伟,高中毕业后长期在外打工。20xx年,马金伟返回家乡,创建了豫星建材有限公司。20xx年3月,豫星建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总投资xxxx万元,共建生产线2条,主要生产煤矸石砖,年产值可达xxxx余万元,实现利税xxx余万元;杨镇村马武昌,高中毕业后,随亲戚在外管理建筑行业,长期的探索,使他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20xx年2月,他毅然回乡创建了洛阳海滨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xxx余万元,主要生产秸秆炭,年产值xxx万元,实现利税xx余万元。

五、今年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之,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磁涧镇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劳动力转移工作还存在一定死角;

技能性培训有待加强;

大批量转移较少;

六、明年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打算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基础性工作,需要长期的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做好做扎实,也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也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1、抓好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是面向所有务工人员的培训,是务工常识、法律法规、民工救助等方面的必备知识,计划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及农村青壮年开展全面的引导性培训。

2、突出重点抓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我镇劳务输出重点,继续抓好建筑、机械加工、计算机、烹饪、电子装配等重点行业、工种的培训。

3、总结经验,努力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4、巩固壮大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正式) 篇6

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移和有序流动,推进大板桥街道小康建设。通过普及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扶持,完善就业服务,结合昆明新机场的建设,为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明确,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

在认真分析劳务输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占的分额,阐明劳务输出对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所起的作用,把劳务输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工作开展。

动员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因此,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由街道社会事务办劳动牵头,撑握各社区、居民小组劳动力人员基本情况。

二是在就业观念更新上加大力度。下大力气转变农村青年保守、落后和消极封闭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情况,街道社会事务办组织,深入社区开展咨询活动,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通过咨询、宣传活动来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

三是在农民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治本之策。目前农民一般都有文化层次低、职业技能弱、就业竞争力差等方面的不足,街道下大力气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积极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来的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篇7

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路径是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成为承接发达国家一般制造业的主要力量, 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与此有密切关系。国际产业转移无疑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大批以“代工”模式起家的企业基本上是通过承接产业专业而兴起的。卓越、张珉 (2008) 在分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时指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是通过承接港台的产业转移而实现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 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升值以及配额不足, 使得港台的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内地。由于广东省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 内迁的港台纺织服装企业最初主要集中于珠三角, 而后随着江浙民营企业的发展, 产业转移开始向温州、宁波为代表的长三角漫延。”

但是, 除了国际产业转移之外, 还应看到我国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也始终没有停止过。早在建国初期, 上海、天津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许多轻工性产业搬迁到中西部地区。中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最有代表性的是“三线”建设期间, 东部地区很多军工企业、重化工业等前往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前, 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完成, 且服务于政治任务, 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改革开放后, 我国产业流动迎来了新的活跃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 (包括一些企业) 流向东部地区, 这种产业流动虽然受到经济利益的强烈诱导, 但大多数企业流动是攀比性的、非均衡性的。据统计, 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等地纺织服装业投资增速居全国之首, 产量同比提高30%以上。据有关方面测算, 仅东南沿海四省市 (粤浙沪闽) 需要转移出来的产业将达到上万亿元产值。张婷婷、高新才 (2009) 认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指向型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不可避免。产业区域转移已经发生, 但尚未形成规模。事实上, 东部地区在转移过程中, 首选的产业输入地是中部地区。”那么, 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不同的产业转移是否具有不同特征?产业转移与企业亏损及劳动力转移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为此, 本文以C门类制造业中C17纺织业、C1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C28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 深入分析三大产业转移特征及其与企业亏损及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1 衡量指标及样本数据说明

目前对产业区域转移的衡量指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陈建军 (2007) 构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的动态变化来评估产业区域转移的存在, 但该系数的评估以全国各区域对所有产业的需求都是均匀分布的, 且产出等于需求, 全国市场是一个封闭的市场等假设条件为前提, 因此, 在衡量产业转移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淑杰 (2010) 根据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采用产业集聚衡量指标来综合分析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状况。认为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存在着互动关系, 产业集聚往往包含着产业区域转移, 同时产业区域转移的结果又表现为在某一区域的产业集聚, 因此产业区域转移的衡量, 表现为在某一时间段内区域产业集聚的变化。魏后凯等 (2010) 认为地区市场份额的变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标志, 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 反映了产业的地区分布变动, 间接体现了企业迁移趋势。因此, 本文借鉴这一思路构建产业转移指标, 用全国各地区某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 (即市场份额) 来衡量产业转移特征, 间接反映该产业企业迁移趋势和特征, 当某一时期、某一地区产业市场份额上升时, 表明该地区产业的承接, 即企业迁入, 反之, 意味着该地区产业转出, 即企业迁出;同时我们也借鉴这一思路, 用亏损企业数份额, 即某地区某行业亏损企业数占全国该行业亏损企业数百分比, 通过该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某区域某行业企业经营效果及竞争环境情况等;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份额, 即某地区某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占全国该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百分比, 通过该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某区域某行业从业人员变动情况。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 选取2001~2010年间的数据, 分别计算各省市纺织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市场份额、亏损企业数份额和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份额, 并按照我国三大区域划分陈耀、冯超 (2008) 认为的那样, 2004年沿海地区工资上涨一级出台的“劳动法”使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 2005年起人民币持续升值, 2006年起调整部分商品的退税率, 2007年施行加工贸易管制政策使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影响下, 遍布浙江的“块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移动痕迹, 纷纷向邻近地区转移或者投资, 这种传统产业的资本“抱团”流动, 启动了“块状经济”的跨省复制。

(3) 纺织业等三大产业转移特征与产业内企业亏损数量及劳动力转移是紧密相联系的, 当产业转移和积聚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引起产业内企业亏损数量增加, 同时引起劳动力转入该区域;当产业转移和扩散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引起产业内企业亏损数量减少, 同时引起劳动力转出该区域。

5.2 启 示

(1) 由于区域生产要素禀赋等经营环境的变化, 企业会不断寻求更加有利的地理位置, 目的是动态地、能动地保持企业竞争力。当多数企业效仿个别企业立地转移行为时, 产业转移就发生了。因此, 产业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现象, 各类产业的空间立地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提醒我们政府相关管理部门, 不要以地方保护主义为目的, 人为阻碍企业迁移和产业转移, 而是应想方设法, 制定企业迁移和产业转移相关激励政策, 使产业转移符合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性, 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产业转移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度, 不能无止尽无限度地转移。因为随着特定产业向某区域不断转移, 产业内企业数量逐渐增多, 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引起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致使企业亏损数量不断增多;同时伴随着特定产业向某区域不断转移, 劳动力也不断转移到该区域, 随着劳动力不断增加, 引起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励。因此特定产业向某区域转移只有在合理的限度内, 只有加快产业有序转移, 才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变[J].浙江大学学报, 2007, 37 (2) :88~98

[2].陈耀.产业资本转移新趋势与中部地区承接策略[J].中国发展观察, 2009, (6) :22~24

[3].陈耀, 冯超.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3) :76~83

[4].多淑杰.产业区域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山东社科科学, 2010, (8) :93~97

[5].胡济飞.产业转移中企业迁移的制约因素分析——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析[J].现代商业, 2009, (36) :78~79

[6].魏后凯, 白玫, 王业强.中国区域经济的微观透视——企业迁移的视角[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8

[7].张婷婷, 高新才.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证比较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1) :21~24

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研究 篇8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基本概念

1.直接成本。由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引起的直接花费称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直接成本由转移费用(又称流迁费用)和生存费用两部分构成。其中,转移费用指因外出就业而异地转移所形成的交通费、职业介绍信息费、学习培训费和变卖旧房屋、购置新住宅带来的损失费用等。生存费用指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即生活费用。本文中该部分费用并非外出者(进城者)在转入地再生产劳动力必须的全部费用,而是指在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额。因为,即使农村劳动力不转移出农村,而是在原地工作、生活,同样需要消费,也必须花费一定生活费用,而这部分费用并不构成其转移的直接成本。只有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生活费用的差额才是由异地转移所引起,才能构成农民异地就业的成本。

2.机会成本。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机会成本,即由于异地就业而放弃的在原就业地能够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一般包括农民在家务农收入和农闲期间的短期务工收入。该部分成本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如果机会成本过高,或者说农村劳动力通过在家务农或务工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实例分析

依据河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在郑州务工的河南籍农民工所做调查,农民工人均务工收入为6451.2元,而其总成本额为5579.08元(含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其务工净收入只有872.1元,各项具体数值见表1、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后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有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后,仍然获得了纯收入,即实现的转移纯收入为872.1元,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实现的比在农村务农以及从事非农活动所获收入高出的净收入。这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要转移,要从农村走向城市,其原因就在于转移能为农村劳动力带来更大的收入,实现更大的经济收益,从经济学角度讲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分配的进一步优化。

由表1中我们还发现,农民工在外务工收入完全来自于工资费用,而无任何福利收入,该项收入为零。这说明当前我国的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民工的收入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什么呈现兼业性、季节性的特点,农民们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是因为务农收入是他们收入的基本保障。

通过表1、表2中农民工务工成本的具体构成,还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成本较高;直接成本中生存费用所占比例较大;机会成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成本中所占份额也较大;政府各种办证费、管理费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的巨大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根本动力。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时所需要承担的各种转移总成本过高,从而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净收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实际提高。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减少各种办证收费,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政府不合理的“办证”收费行为,不仅直接“卡死”了一些农民的进城通道,而且还通过增大农民外出成本和降低农民收益率,提高了“门槛”,减弱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减少各种不合理的办证收费势在必行。

第二,实行补偿性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相对减少农民支付的成本。鉴于目前存在的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收益率较低的情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资力度,改善培训和办学条件,降低农民学习、培训费用,减轻农民获得技能的成本支出,提高外出就业净收益,增强其外出务工的动力。通过改进教学培训模式,调整培训计划,使之更能适应农民外出就业的实际需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把沉没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家庭和土地转向依靠社会和制度。在城市,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使已经离土离乡但还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也能享有诸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福利网络的保障,增强农村转移劳动力抵抗就业风险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收入,降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

第四,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的支付能力。对有转移意愿的农户,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转让其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住宅,从而获得他们离土离乡、在城镇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保证金和经营资本,增强其转移成本的支付能力。

第五,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紧进行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立法工作,重点加快制定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最低工资标准、户籍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等直接导致农民工转移成本升高的现象。

上一篇:书籍助我走向成功作文下一篇:中层正职竞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