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

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个案调查分析

摘 要:本文以验证医院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中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效果为目的,采用方法为回顾性抽样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正阳县人民医院电子病历(档案)100例,依据是否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实验(应用)组(n=50)和对照(未应用)组(n=5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总体满意度及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满意度。结果:实验(应用)组各项指标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未应用)组(P<0.05)。实验(应用)组各类人员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未应用)组(P<0.05)。通过研究发现,医院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中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升各项指标满意度、各类人员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医院电子病历;档案管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病历(档案)数字化;满意度

1 前提與动机

县级人民医院是我国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的基石,医院数量多、病患接诊量大,但病案(档案)规范管理水平相对较弱,信息化应用程度相对较低。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与病历(档案)数字化,是制约县级人民医院信息化应用程度的两个关键环节。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效果的好坏,则直接左右着县级人民医院及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等从业人员,使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热情与动力,影响着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对县级人民医院的信赖。

因此,有必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档案)管理的效果,用实际应用的满意度,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准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进而推动县级人民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病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2 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2.1 样本选取。回顾性抽样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正阳县人民医院电子病历(档案)100例作为实验样本,依据管理方法分为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组(实验(应用)组,n=50)和未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组(对照(未应用)组,n=50)两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样本纳入标准包括电子病历(档案)均具有完整的首页信息和均具有齐全的资料。样本排除标准包括首页信息缺失和资料不齐全。

2.2研究方法。对照(未应用)组未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应用)组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医院电子病历(档案)模块是整个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子模块,包括病历(档案)录入、扫描、检索查询、管理、打印输出等功能。其档案管理功能为自动录入与存储医院行政管理部门、临床各业务科室生成的诊疗信息,包括患者医疗费用。

医院电子病历(档案)信息系统,有机结合信息网络技术,对病案确切位置进行追踪,对病案工作量进行减少,使医院内部各业务科室之间电子病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为医护人员对患者信息进行及时掌握提供便利,从而将精准诊疗服务提供给患者。

因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好不好用,电子病历(档案)模块能否满足需求,医护人员和患者作为主要使用者最有发言权,他们满意,或者不满意,是评价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最权威的标准。

据此,实验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院电子病历(档案)模块为测试目标,以医院电子病历(档案)模块应用为实验场景,通过实验观察满意度指标对比,获得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医院电子病历(档案)的效果评价。

2.3 观察指标。研究设置一般资料、总体满意度、人员分类满意度三个一级观察指标,性别、年龄、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与应用规范化及标准化评价、个性化服务中的评价、医生与患者对档案信息共享应用满意度评价、医生满意度评价、护士满意度评价、医疗技术人员满意度评价、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满意度评价九项二级观察指标。

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两项二级指标。总体满意度。包括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与应用规范化及标准化评价、个性化服务中的评价、医生与患者对档案信息共享应用满意度评价三项二级指标。人员分类满意度。包括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4类人员满意度四项二级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计量资料用(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比较结果与讨论

3.1 比较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应用)组在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与应用规范化及标准化评价、个性化服务中的评价、医生与患者对档案信息共享应用满意度评价3项指标中,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未应用)组(P<0.05)。

实验(应用)组医生、护士、医疗技术人员、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人员4类人员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未应用)组(P<0.05)。

3.2 研究分析。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全面提升了电子病历(档案)管理的便利化程度,显著简化了电子病历(档案)的管理流程,大幅改善了电子病历(档案)利用环境,有效增强了医院内部医护人员利用电子病历(档案)的便捷性。

采用集成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前,医院已经有一些独立的诊疗、影像管理、物资管理、药品管理、病案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分别产生着病历(档案)的不同组成部分,由于各个系统都是独自运行,没有互通互联,造成电子病历(档案)管理流程存在严重的交叉、重叠、缺失。给电子病历(档案)信息收集、保管、利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新增电子病历(档案)的完整性与及时性。

除了新增电子病历(档案)之外,存量纸质病历(档案)的数字化,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早年医院病人少,一个月只有几百份病历,现在每月至少四千多份,月门诊量是过去的十倍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医院从建院开始就有的病历,至少也有50万份。早期整理转换的存量纸质病历(档案)由于没有应用系统的支持,基本上处于闲置或废弃的状态,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采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后,显著简化电子病历(档案)的管理流程。不仅解决了电子病历(档案)管理流程存在的交叉、重叠、延迟、缺失、同步等问题。还将存量病历(档案)的“数字化问题解决掉”,[1]实现了采集、整理、传输电子病历(档案)数字信息一体化,“使医院电子病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得以实现”。[2]

使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前,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医疗纠纷和司法机关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使用病历(档案)手续繁杂,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使用病历(档案)更是困难重重。

采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后,电子病历(档案)利用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将电子病历(档案)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并能定期生成报表,整合患者电子病历(档案)数据信息,“保证交接电子病历(档案)时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浏览,对临床诊疗路径进行规范”。[3][4]

在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中“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在医院各科室之間及时共享患者病情恢复、治疗方案等信息,将详细的病案信息提供给多部门联合会诊”。[5]在患者复查或再次入院时,“通过患者诊断编码就能够对其既往就诊信息进行随时调阅,将宝贵的就诊时间节省下来。”[6]为病患的有效诊疗争取了时间,减缓了病患的痛苦,缩短了治疗周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3 结论。综上所述,医院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中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升各项指标满意度、各类人员满意度,值得推广。

由于样本抽样数量相对较低,结论的信度与效度略显不足。但调查分析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县人民医院电子病历(档案)管理中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增强了全力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电子病历(档案)的信心,为进一步提升电子病历(档案)管理利用水平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徐莉娅,陈燕溪,杨林芬."健康云南"战略背景下中医电子病历档案规范化管理研究——以云南省中医医院为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4): 125-127.

[2]陆世芬.电子病历档案管理在某院的发展现状和改善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4): 168-170.

[3]毕朋朋.医院病历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档案管理,2019(05):93.

[4]刘珂.医院电子病历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研究——以河南省胸科医院为例[J].档案管理,2020(04):81-82.

[5]戴赢,邱永进,陈维敏.浅析医院门诊电子病历的应用与发展[J].医院管理论坛,2019,36(05): 64-65.

[6]秦雯.电子病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运用[J].卷宗,2016,6(06): 160-161.

(作者单位:正阳县人民医院来 稿日期:2020-12-18)

作者:汤霞

第2篇: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个案调查与分析

摘 要: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并对其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信息文通过课堂录音的方式,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描述性地研究了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对课堂中教师话语在话语数量与质量、提问方式、反馈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以凸显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结果发现:虽然中学中普遍使用交际教学的教材,但教师话语在课堂会话中仍占很大比例,提问方式较为单一。这也典型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学(特别是地处不发达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

关键词: 中学英语课堂 教师话语 教学实际

一、引言

教师话语,也称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传授知识、教书育人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时所使用的语言[1]。教师话语的数量、质量、方式、内容因其对学生理解的潜在影响而受到外语(二语)教学界日益广泛的注意和研究。同时,研究教师话语不仅能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提供理想的视角,而且可就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活动提供积极建议[2]。因此,讨论教师语言的意义显而易见。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对教师语言进行潜心研究。到80年代末,教师语言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语言研究方面。Ellis认为,关于教师教学的语言,人们的兴趣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类型分析,二是对大学专业课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3]。就英语教学而言,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质和量,尤其是对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特征做了初步的研究,为广大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就如何便利地运用英语课堂语言提供了参考或指导。另外,周星,周韵[4]等人对大学英语的课堂话语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很有借鉴价值。但目前,对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分析研究都集中于大学课堂,对于中学,特别是乡村中学的研究较少。本文收集的数据来自于甘肃省一所地处县城的重点中学,目的在于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作一分析,探究目前乡村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实际。

二、言语行为理论

本文所讨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创立,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是对该理论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学者[5]。Austin指出,人们说话本身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是通过语言表达而得以完成。根据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人在说话时,或者说在实施一个语言行为时,往往同时实施着三种子行为。它们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6]。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行为本身,它与传统的意指相同;言外行为指的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施行的一种行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很多事情,达到各种目的;而言后行为则指说话带来的进一步后果。Austin的理论为增进人们的语言知识和深化语言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在Austin之后的Searle继承和发扬了Austin的理论,强调了三种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三类言语行为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由此可见,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信念实质是:人类的语言具有交际的自然功能;作为社会人的我们,每说一句话就意味着对别人实施着一个行为;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7]。这种语言观,有助于人们对言语交际的实质的理解,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交际和成功地交际。本文正是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尝试对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做出描写和解释。

三、背景和研究设计

随堂听课班级为甘肃省某中学高一(5)班,共有学生80人。该班级综合排名列年级第一,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列年级第三。每周英语课程为5课时,每次课时45分钟。授课教师最后学历为本科,有1年教学经验。当堂英语课授课的内容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1册(上)第11单元。教学内容是:(1)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2)完成练习。在征得任课教师同意的前提下,该节课45分钟被完整录音,因其中有学生做练习时间,所以其中35分钟内容被转写成书面文字,然后进行系统的分析。

本文将着重分析教师话语在数量与质量、提问方式及反馈方式方面的特点,以揭示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实际特点。

四、研究结果和讨论

1.教师话语的数量

教师话语的数量因课型与教师个体差异变化较大。中学英语课型主要有对话课、课文教学课、复习课、语法词汇教学课、练习试卷讲评课等类型。教师个体差异涉及年龄、个人素质、是否受过英语教学法培训等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听课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复习与练习。下面是课堂中时间的分布情况:现将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话语时间和在课堂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列表如下:

表1 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以及在课堂上所占的比例(课堂共计45分钟)

表1中的数据表明,在所研究的课堂中,教师话语占课堂时间的67%;而学生的话语占课堂时间的11%。从这一结果来看,教师的讲解仍然占据着课堂的主要地位。从上表不难发现,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还以教师为中心,尤其在上复习课、练习、试卷讲评课时,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灌输的状态。从语言需要实践这一观点出发,教师必须控制话语数量和说话时间,因为需要语言实践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没有学生参与的语言教学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教师应把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

2、教师话语的质量

教师话语的质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英语既是教学的媒介,又起着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重要途径。问候与寒暄是教师每节课都要使用的课堂话语。英语课堂上教师常用“Good morning,class!”“How are you today!”“Is everybody here?”等表达方式来问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这些话语本身并没有太复杂的结构和很深奥的意思,但是,在课堂语言环境中,它可实现三种言语行为。首先,用问候语完成了言内行为,即向学生问好;其次,完成言外行为,即与学生寒暄问候,建立课堂秩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引入课堂教学;此外,这个话语的背后还有个言后行为,目的是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互动打下基础。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知识、有判断力的学生话语群体,因此教师话语不能机械呆板。本堂课老师采用了“Good morning,everyone.”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略显单一。教师应精心设计出独特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言语行为理论的条件原则来看,教师课堂上要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条件,提供合适的语境信息,自然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3]。而一脸严肃的问候,形式单调、千篇一律的问候、例行公事的问候都不利于营造良好的交际气氛,因而经常收不到预期的言后行为结果。

另外,本课堂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教师运用了相当部分的母语,约占其话语数量的45%。课堂教学应是一个交互过程,任何一种课堂活动都应包含语言上的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当交流出现问题时,教师应通过语言调整鼓励学习者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采用有效的交际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不应简单地求助于母语。在外语课堂上过多地使用母语,达不到给学习者大量输入目标语的目的,从而妨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另外,如果不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完全拒绝母语进入课堂就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于乡村中学而言,一方面教师还不能像native speaker一样,随心所欲地用目标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水平不是很高,因而一定量的母语对于课堂正常有效地进行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3.教师提问方式及分析

提问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交流,而且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其更具有可理解性。教师课堂提问所涉及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4]。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则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本文对课堂录音中教师提问的两种类型做了统计,教师共提问39次。其中,展示性问题共37次,占95%,参考性问题只有2次,占5%,而且“参考性”并不明显。这主要与本堂课的内容有关,说明该堂课上的提问主要是让学生回忆和认识基本的信息。另外,本文还对教师的提问方式进行了统计,参考如表2所示的例子:

表2 教师提问方式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展示性问题时,其目的不是要寻求自己所不知的信息,而是为了进行语言练习。在实际的课堂上,我们也发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要让低水平的学生回答参考性问题,确实有些强人所难。等待半天,也只能结结巴巴地说几个单词,甚至干脆就说一句:“Sorry,I don’t know.”所以,教师问问题,不应该只是强调要问多少参考性问题,而是应该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多问参考性问题,而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多些展示性问题也无妨。这样,教师可以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至于使课堂仅仅成为老师与水平高的学生交流的场所,而后进生成为旁观者。好的老师应该知道对谁问什么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用英语进行双向交际的机会。一个问题的提出是否恰当与一个问题提出的时间、对象和类型等许多因素有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提出许多没意义的问题和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学生对该类问题没有回答的热情,有时候感到无话可说,这都不利于学生语言的习得。

4.反馈方式

本文研究的课堂中教师采用的大多是重复和简单表扬(yes),以及少量纠错的形式,有时并未对学生的课堂回答做出及时地反馈。这主要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研究表明,教师在给予积极反馈(positive feedback)时,不仅能使学习者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negative feedback)更有助于改进学习者的行为[1](徐飞,2005)。但笼统、机械的积极反馈,如“Good”、“Very good”等,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反馈更是不可取的。对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往往要做出评价与反馈。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教师有时会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肯定的反馈是如用“Good”,“Yes”,“Well done”,“That’s right”,“Excellent”等用语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表示赞赏,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回答正确,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否定的反馈包括指责批评,纠正和建议等。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不同的评价与反馈话语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肯定的反馈对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扩展学生思维角度有积极作用;而否定的反馈往往使学生丧失信心,学习兴趣下降,甚至放弃做出正确回答的努力。有经验的教师在做评价与反馈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避免使用完全否定的评价结构,避免语气冷漠强硬的指责,适当地转换语言形式,传递自己对学生评价的诚意,达到婉转批评的目的。

五、结语

这些课堂话语的特点均较为典型地反映出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话语的具体情况。教师话语是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话语的大量研究也给我们的教学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话语的现状却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教师话语占用的课堂时间太多;教师话语的质量急需提高;教师对话语简化程度的把握不够合理;课堂提问方式处理不够灵活,等等。由于沉重的高考压力、过大的班级规模,以及教师自身的不足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问题在部分中学的英语教育中则越发明显。但不论怎样,教师都应该对教师话语的类型及特征有较全面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固有观念,适当控制教师话语的数量,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练习的机会;提高教师话语的质量,注重交际气氛的培养;把握语言输入的难易度,使之既具有挑战性,又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此外,还要注意提问的灵活性,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给所有学生提供用英语进行双向交际的机会。为学生创造出用英语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良好环境和诸多机会,使他们通过交际迅速而不断地促进英语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飞.国内外课堂互动研究状况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5(2).

[2]李华.从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看国内教师话语的研究[J].外语界,2007(5).

[3]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4]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5]马博森.话语分析及其方法(概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3).

[6]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亢江瑶.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J].文教资料,2005(24).

作者:苏崇婷

第3篇:某高校大学生水痘流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水痘;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2006年1月8-14日,某学院药学系学生陆续出现以低热、咽痛、皮疹为主要症状和体征的病人。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诊为水痘疫情流行,报道如下。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时间分布 2006年1月8-14日某学院药学系学生陆续出现水痘病人15例。首发病例来自四川省蒲江县,自述未出过水痘,且无明显水痘病例接触史,1月8日开始发病,全身出现散在的斑丘疹。此后在1个潜伏期内,该系学生相继出现水痘病例14例,至1月14日流行终止,历时7 d,罹患率为13%。发病高峰为9-13日,共发生13例,占发病总数的87%,其中9日发病7例,占47%。

1.2 人群分布 发病均为该学院药学系学生,有共同就餐、上课等密切接触史。年龄为19~20岁,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曾经出过水痘者1人,未出过水痘者10人,免疫史不详者4人。学院其他教职员工及学生均未发病。

2 临床特征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前驱期症状,发热(>38 ℃)9例,占60%;流涕、咽痛4例,占27%;伴口腔点状糜烂、溃疡4例,占27%;结膜炎3例,占20%。皮疹分布于头面、颈、躯干及四肢,为紧张性薄壁水疱,易破溃,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皮疹发展为斑疹→丘疹→水疱→结痂[1]。15例病例中,6~8 h皮疹出满全身2例,占13%;12 h以上13例,占87%。继发细菌感染1例,占7%。15例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

3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中性多核细胞均基本正常。淋巴细胞正常11人,占73%;轻度升高4人,占27%。胸透检查均正常。

4 防治措施

对所有患者采取住院隔离治疗,给予阿昔洛韦、板兰根冲剂抗病毒,病情重的病例同时肌肉注射聚肌胞、卡舒宁注射液,继发细菌感染者加红霉素片口服,外用炉甘石洗剂外搽。

对全院宿舍、食堂、教室等公共场所用质量分数0.3%二氯异氰脲酸钠液喷雾消毒,每天1次,并经常保持开窗通风换气,勤晒被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预防性服药;通过广播、讲座等宣传形式,对全院教职员工、学生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以提高个人卫生防病意识。

5 讨论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但近年来成年人水痘的发病率已呈上升趋势[2]。成人水痘发病被认为与患者体内无特异性抗体或抗体水平降至过低,不足以对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或全身基础免疫功能低下有关[3]。传染源为现症病人及带病毒者,可见于青少年人群。成人水痘在无皮疹等前驱期症状体征易误诊为“上感”,水痘多发流行期间(冬春季)尤应注意鉴别诊断。成人水痘病程各期禁忌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分析此次水痘疫情原因:(1)元旦后学生处于返校期间,又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人员流动大,活动范围广,极易受到病毒的感染。(2)本组发病均为学生,共同居住、就餐、上课等集体生活,部分学生无水痘病史,也未接种过水痘疫苗,对水痘普遍易感,为疫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3)由于天气寒冷,学生宿舍及教室很少开窗通风换气。(4)水痘传染性强,皮疹发展快,学生防病意识薄弱,患者与健康人群密切接触,从而导致水痘病人连续出现。

由于高校是学生生活学习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造成流行,严重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笔者建议:(1)加强对高校师生的卫生防病知识和传染病基本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掌握基本的防病知识。(2)学生节假日返校后,高校保健工作者应及时到各系及教学第一线进行健康监察,全面了解广大师生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疫情,及时启动传染病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3)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等人群比较集中的场所要经常保持开窗通风换气,对传染病流行季节要定期对学生宿舍、教室、食堂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进行消毒。(4)加强门诊医务人员的卫生防疫知识教育,确保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程佐兴 唐艳红 贺鲁川

第4篇: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1.一般情况

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父亲姓名 ,母亲姓名 1.2性别 ⑴ 男 ⑵ 女

1.3年龄 (岁、月)

1.4职业 ⑴幼托儿童 ⑵ 散居儿童 ⑶ 学生 ⑷ 教师 ⑸ 保育员及保姆

⑹饮炊食品业 ⑺ 商业服务 ⑻ 医务人员 ⑼ 工人 ⑽ 民工 ⑾ 农民 ⑿ 牧民 ⒀ 渔(船)民 ⒁ 干部职员 ⒂ 离退人员 ⒃ 家务及待业 ⒄ 其他 (注明) ⒅ 不详

1.5文化程度 ⑴ 学龄前儿童 ⑵ 文盲 ⑶ 小学 ⑷ 初中 ⑸ 高中

⑹大学及以上 ⑺不详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电话: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2.4首诊单位

3.主要临床表现

3.1发热: ⑴有 ⑵无 □ 如有发热3.1.1最高体温 ℃ □□□ 3.2皮疹: ⑴有 ⑵无 □ 如有皮疹3.2.1出疹日期 年 月 日 □□□□□□□□ 3.2.2皮疹种类:⑴丘疹 ⑵疱疹 ⑶溃疡 ⑷结痂 ⑸结疤 ⑹其他 □ 3.2.3皮疹性质:⑴痒感 ⑵痛感 ⑶其他 □ 3.2.4手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5足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6口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7臀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8躯干皮疹:⑴有 ⑵无 □ 3.2.9四肢皮疹:⑴有 ⑵无 □

□ □□ □□

□□□□□□□□□□ □□□□□□□□□□ 3.2.10其他部位皮疹: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3口腔溃疡: ⑴有 ⑵无 □ 3.4淋巴结肿大: 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5恶心: ⑴有 ⑵无 □ 3.6呕吐: ⑴有 ⑵无 □ 3.7腹泻: ⑴有 ⑵无

□ 3.8 并发症:⑴有 ⑵无

如有并发症3.8.1 病名,⑴心肌炎 ⑵脑膜炎 ⑶肺水肿 ⑷其他 □

4.实验室检查

4.1血象: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结果:白细胞 ×109/L 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4.2血清学: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4.3病原学:

4.3.1标本名称:⑴咽分泌物 ⑵疱疹液 ⑶粪便 ⑷其他 □ 4.3.2分离结果:⑴阳性 ⑵阴性 □

如阳性,病原名称

5.流行病学调查(病前7天内) 5.1接触史

5.1.1病前一周内有外出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1.1该地是否有该病流行: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2病前一周内是否有外地访客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2.1访客是否有相关症状: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3与该病患者接触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3.1 该病人姓名 5.1.3.2 与该病人关系

5.1.3.3 该病人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

5.1.3.4 与该病人接触方式

5.1.3.4.1同吃 ⑴有 ⑵无 5.1.3.4.2同住 ⑴有 ⑵无 5.1.3.4.3同生活 ⑴有 ⑵无

5.1.3.4.4同工作 ⑴有 ⑵无 □ 5.1.3.4.5同学习 ⑴有 ⑵无 □

□ □ □ 5.1.3.4.6同玩 ⑴有 ⑵无 □ 5.1.3.4.7陪护 ⑴有 ⑵无 □ 5.1.3.4.6其他 ⑴有 ⑵无 请注明 □ 5.2饮食情况(病前7天内) 5.2.1吃生冷食品 ⑴有 ⑵无

5.2.2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3熟食冷吃 ⑴有 ⑵无

5.2.4熟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5在外就餐史 ⑴有 ⑵无

5.2.6就餐地点 ⑴排档 ⑵个体餐馆 ⑶宾馆餐厅 ⑷其他 □

6.主要诊治情况

6.1病人隔离:⑴是 ⑵否 □ 6.2如隔离,隔离地点:⑴医院 ⑵在家 ⑶其他 □ 6.3如住院,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6.4如住院,医院名称

6.5医院级别:⑴省级 ⑵市级 ⑶县级 ⑷乡级 ⑸其他 □ 6.6使用的主要治疗: 6.7转归:⑴痊愈 ⑵好转 ⑶恶化 ⑷死亡 ⑸留有后遗症(名称 ) □ 6.8如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7.小结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 □

第5篇:乙型肝炎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调查单位:

编号

一、患者情况

l、姓名:

户主姓名:

家庭住址:

□□□□□□□□□□□□

3、出生日期: 年 月

□□/□□/□□

2、性别:(1)男 (2)女

4、与户主关系:(1)户主 (2)父子(女) (3) 母子(女)

5、乙肝疫苗接种史:(0)无 (1)有 (2)不详

6、乙肝疫苗接种日期: 第1针

年 月 日 □□/□□/□□

第2针

年 月 日 □□/□□/□□

第3针

年 月 日 □□/□□/□□

7、首次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 (4)兄弟姐妹 (5)其他

8、本次就诊单位:(1)省级 (2)地级 (3)县级 (4)乡级(5)村级

9、诊断依据:症状体征:(0)无 (1)有

□ 肝功能:(0)正常 (1)异常 IU/L (3)未做

□ (4)乡级 (5)村级

□10乙肝病毒感染标志:(1)HBsAg阳性 (2)HBeAg阳性

(3)抗-HBc阳性 (4)未检测

首次就诊单位:(1)省级

(2)地(市)级

(3)县级

□或□或□

11、本次发病前是否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0)是 (1)不是 (2)不详 □

以下项目仅调查既往无乙肝病史、初次发病的乙肝病人。

二、有关因素调查

(一)接受医疗服务情况 (发病前1个月至半年内)

1、发病前半年是否患过其它疾病 (0)无 (1)有

如患过其它疾病,记录病名

2、住 院: (0)无 (1)有

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

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

医疗单位:(1)省级 (2)地(区)级 (3)县级 (4)乡级

□ 住院科室:(1)内科 (2)外科 (3)妇产科 (4)小儿科

(5)传染科 (6)其它

3、手 术 (0)无 (1)有

何种手术:

□□/□□/□□

手术单位:(1)省级 (2)地(区)级 (3)县级 (4)乡级

4、受血史 (0)无 (1)有

受血次数:

□□ 手术时间: 年 月 日

累计受血量: 毫升

受血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5、献血史:(0)无 (1)有

献血次数: 次

□ 医疗单位: (1)省级 (2)地(区)级 (3)县级 (4)乡级

献血单位:

6、有无注射史 (1)有 (2)无 (3)不详

献血类型:(1)献全血 (2)献血浆 (3)两者均献

(二)家庭接触情况

与患者关系 (1)父子(女) (2)母子(女) (3)兄弟姐妹 (4)其它 □ 共用牙刷: (0)无 (1)有

□ 共用刷牙杯: (0)无 (1)有

□ 家庭内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0)无 (1)有 (2)不详

调查者: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第6篇: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王俊兰;若为14岁以下儿童,其家长姓名是

1.2性别(1) 男 (2) 女2 口

1.3年龄(岁、月)7070口

1.4职业(1)幼托儿童 (2)散居兀童 (3)学生 (4)教师 (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钦食品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0)民工 (11)农

民(12)牧民 (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 (15)离退休人员 (16)家务及

待业(17)其他(注明) (18)不详11 口口

1.5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 (2)文盲 (3)小学 (4)初中

(5)高中 (6)大学及以上 (7)不详口

1.6现住址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乡腰庄村户口地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乡腰庄村

1.7工作(学习)单位

1.8联系人联系电话(办公室)(住宅)(手机)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2010年12月7 日时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

2.2发病地点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乡腰庄村

2.3首诊时间2010年12 月7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4首诊单位灌云县人民医院

2.5诊断医院灌云县人民医院

2.6报告时间2010年12月7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7住院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8出院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临床资料

3.1临床症状

3.1.1腹泻(1)有 (2)无1 口

每天最多腹泻次数5口口

3.1.2粪便性状(1)水样 (2)黏液血便 (3)脓血便 (4)其他2口

3.1.3里急后重(1)有 (2)无1口

3.1.4恶心(1)有 (2)无2 口

3.1.5呕吐(1)有 (2)无2口

3.1.6发热(1)有 (2)无2 口

最高体温36.8℃口口口

3.2诊断依据

3.2.1诊断依据(1)临床 (2)病原学 (3)临床+病原学口

3.2.2检验结果(请将检验结果填写于下表)

镜检培养 日期 红细胞 白细胞 志贺 福氏 鲍氏 宋内

3.2.3病人转归(1)痊愈 (2)带菌 (3)死亡1 口

4.流行病学调查(病前1周内)

4.1接触过同样病人(1)有 (2)无2口

4.1.1接触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1.2接触地点

4.1.3接触方式

4.1.3.1同吃(1)有(2)无口

4.1.3.2同住(1)有(2)无口

4.1.3.3护理(1)有(2)无口

4.1.3.4其他(1)有(2)无口

4.2饮食情况

4.2.1饮生水(1)有(2)无2口

4.2.2水源类型 (1)井水(2)河水(3)塘水(4)自来水 (5)其他4口

4.2.3吃生冷食品(1)有(2)无口

4.2.4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4.2.5熟食冷吃(1)有(2)无口

4.2.6熟食名称,购买地点

4.2.7其他可疑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4.2.8在外就餐史(1)有(2)无口

4.2.9就餐地点(1)排档(2)个体餐馆 (3)宾馆餐厅 (4)其他口

就餐地点名称

4.2.10同餐人数口口口

4.2.11同餐日期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2.12同餐者发病(1)有 (2)无口

同餐发病人数

4.2.13饭前洗手(1)洗 (2)不洗2 口

4.2.14便后洗手(1)洗 (2)不洗2口

5.控制措施

5.1病人隔离(1)是 (2)否2口

5.2隔离地点(1)住院 (2)家庭 (3)其他口

5.3 家庭隔离期间的消毒与治疗

5.3.1病人的饮食用具(1)分开(2)未分开2口

5.3.2饮食用具消毒方法(1)煮沸(2)清洗(3)使用的消毒液名称2口

5.3.3排泄物(1)未处理(2)处理处理方法1 口

5.3.4治疗倩况(1)连续服药(2)间歇服药 (3)未服2口

5.4患病期间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1)是 (2)否口

5.5密切接触者登记

姓名 性别 年龄 与患者联系方式 接触方式 发病日期

调查者单位图河乡卫生院调查者杨建华 调查日期2010.12.10

第7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39.5℃)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1周内有外出、外来史。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一直未使用。每间宿舍有6~7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病原学检测:对2月25日8名新发病例中2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立即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聚集性发病。

(六)采取措施:我区疾控中心已将现场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要求××学校落实以下工作。

1.加强学校晨检。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数,并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统计表”。每日上午8;00时和下午l4:00时前将统计数据告知学校卫生老师,整理汇总后传真至我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区疾控中心联系。

2.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休息,待体温正常1周后再返校上课。

3.加强教室、寝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寝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方法),对所有空调进行一次统一的消毒。 4.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前后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

5.建议有发热学生的班级和同寝室学生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病毒感染。 6.近期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 我中心将每天及时报告该校学生发病的最新进展。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年2月25日

南昌市甲型H1N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

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点击数:

126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

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属于上行文,呈报单位是上一级行政、业务主管部门,一般是一事一文,即一份调查报告一起事件,逻辑性要强,环环相扣,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带主观论断,结论一定要科学。注意不要把调查报告写成鉴定书,也要与作论文发表的调查报告有所区别。

2、起草前的准备

写调查报告的前提是掌握详细的调查资料,报告写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调查的充分不充分。 因此动笔前首先检查一下资料的收集是否完整,所下结论是否有把握,需要向上级汇报哪些情况,还要预见到本事件报告上去上级部门有什么反应。

3、格式

1) 标题 2) 引言 3) 基本情况 4) 实验室检测情况 5) 处理措施

4、标题

标题应明了、醒目。一般用“关于××(单位)××(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即可,这样可通过阅读标题基本了解文章内容。有时要分初始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等。

5、引言 调查报告常常在正文之前,写一段不加任何小标题的文字作开头。较常用的两种开头方式,一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这种开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事件的要点突出鲜明加以概括,使人一目了然。另一种开头着重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经过。

6、调查报告的主体

核心内容:把所有调查结果列出,是摆事实讲道理。因此此部分要求:层次清楚,平铺直叙,有所侧重,围绕结论,详简适当。主体写作一般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检验结果的顺序。

1)基本情况

包括事件(首发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病人的主要症状,治疗经过和转归情况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情况(单列)。着重描述病例的出现时间、发病的高峰时间和病人出现的共同症状及治疗的用药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 确定使用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病例个案调查 2) 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

①人群分布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不同人群间的发病情况。

②地点分布包括各班组、家庭和不同宿舍及工作场所间的发病情况。

③时间分布包括各时间段(小时或天)的发病情况,一般绘制成流行曲线,它能清楚地反映病例的集中趋势。

3)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

1、确定事件是否为爆发或流行;

2、找出流行特征,阐明发病的可能病因及来源,为查明病因、治疗病人和预防控制提供线索。

3、要了解病人是否有共同的暴露因素,病人是否在一个潜伏期内出现,有没有人与人的现象等流行病学特征。

4、外出史。

7、检验结果实验室检测情况

最好列表表示。阴性结果也要写明,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的检验要注明样本采集和检验方法。

8、处理情况及建议

阐明针对本事件作出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建议。

9、调查报告的结尾

做出结论时必须慎重,要权衡实验室的结果。事件的判断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实验室阳性结果加强诊断,但阴性不能否定结论,疑难个案要集体充分讨论分析,一定要有一个初步的结论。

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1、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特点

指导意见书是出具给被检查、督导的单位的指导意见的文书,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内容要具体。

2、起草前的准备

写指导意见书的前提是一定要下现场调查、掌握详细的情况, 因此动笔前要征求机动队所有成员的意见,由机动队队长确定主要内容,指定专人完成文书的填写,如内容较多写不下可增加附页。

3、格式 1)检查情况 2)意见与建议

4、检查情况

先写明并肯定被检查单位开展和落实的工作,再写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要具体,不能太笼统和含糊。

5、意见与建议

内容要全面,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强,要符合各种技术规范的要求,切忌主观随意,撰写之前可先与被检查单位的沟通,原则性的要求一定要提出并要求落实。

二、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

(一)格式及各部分的写作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在实际的现场工作中应用较广,他的格式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固定,尤其是紧急疫情时的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需要把主要内容:“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叙述清楚即可。但也可以按照以下格式书写——“题目、前言、正文、署名及时间”四部分,若有需要,可在“前言”之前加上“提要”。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写作方法。

1、

1、题目:指明现场调查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根据需要时间、地点有时可省略。题目应简练、准确。例如“某区一起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爆发疫情汇报”。

2、

2、提要:将本次调查的卫生事件的概貌、调查结果及主要结论、意义等用十分精炼、准确的文字介绍。它能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切地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

3、前言:介绍本次现场调查的由来与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本调查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

“2001年10月28日,我市某区发生一起因婚宴所致、由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疫情。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同时就餐的人数为100人,至10月31日止,有67人出现过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的症状,罹患率为67%;共有4人住院,1人留院观察;对就餐者100人采样检验,检出霍乱O1392株,(其中1例病人、1例携带者),另从有明显症状的58人中检出不凝集弧菌17株,(其中3人住院治疗)。疫情发生后,该区及市卫生防疫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未发现有二代病人出现,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仍在进行中。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4、

4、正文:这部分内容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包括三大内容:事件的背景、处理过程及结果、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首先,介绍卫生事件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反映了事物产生的客观基础。例如调查现场所处地区的人口、地理特征等。

然后,描述卫生事件的经过。这种描述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

一、基本情况;

二、发病情况;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对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应作详细描述,主要包括描述性资料、分析性资料、实验室检验资料三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可有适当增减。

现摘录上述调查报告中的卫生事件经过的描述,如下: “

一、基本情况

2001年10月28日中午12时,某公司职工×××和×××邀请亲朋好友及同事100人,在某区××酒店举行婚宴。当日晚上12点钟左右,就餐者中陆续有人发病,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不发烧。29日中午止,有9人到该公司××医院肠道门诊看病,3人因脱水较重收住院。因就诊者都有聚餐史,该院向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报告,公司防疫站立即向所属辖区某区卫生防疫站汇报,当日下午,该区防疫站即以食物中毒对该酒店进行了处置。

10月30日上午十点半左右,聚餐者之一×××在××医院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按霍乱处理原则开展疫情处理工作,向区、市防疫站报告了“发现一例霍乱”疫情。30日晚9时,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该例病人有聚餐史,立即将新情况报告了市站。

10月31日上午9时30分,市站召集该区卫生局、该区卫生防疫站、该公司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该区卫生防疫站召开控制疫情的紧急会议,在该株霍乱弧菌O139得到市站、省站确认,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显示该批聚餐人员中目前已知有10人就诊、4人住院、1例确诊为霍乱,且仍有病人出现的背景下,为便于疫情控制工作的落实,初步把此起疫情定性为“一起因聚餐引起的霍乱O139爆发疫情”。

二、发病情况

×××,女,24岁,××厂职工,家住该区106—85—11,10月28日中午12时参加婚宴,29日零时发病,凌晨3点到××医院门诊肠道科就诊,并收住院,表现为上吐下泻,剧烈腹部绞痛,30日上午10点半由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

×××,男,35岁,住该区7—60—1,10月28日中午12时与父亲一起参加婚宴,29日大便3次,稀软便,无明显发病症状,未就诊,未吃药,11月2日下午由该公司防疫站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为霍乱弧菌O139携带者。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从10月28日晚12时起,陆续有67人出现以上吐下泻,伴程度轻重不一的腹部痉挛痛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约有20多人先后到医院就医,就医较集中的医院为该区××医院,其中3人因脱水程度较重而收住院,其余经输液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所有有症状的病人病程在半天到7天之间,经治疗或自行服药后痊愈。对住院的3位病人和另4位病情较重病人作霍乱检查,仅检出不凝集弧菌。

就餐食物原料包括海参等三种水产品、数十种其他材料,对于何种食物及原材料被污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正在进行中。”

(2)处理过程

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可先描述处理原则,然后描述具体措施,以及达到的效果。其中具体措施部分可按实际工作的先后顺序如实描述。摘录实例如下:

“根据霍乱疫情“早、小、严、实”的处理原则,该区、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对本起霍乱疫情及时进行了严格处理。

10月29日、30日、31日连续3天,该区防疫站对该酒店工作人员及外围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肛拭采样、预防性服药,酒店内环境、其下水道及周边环境消毒,采集食品原材料、水产品样本6件,所有样本都未检出沙门氏菌及霍乱弧菌。

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后迅速在该医院内4间病房对霍乱病人进行了访视及流行病学调查,对病房消毒200多平方米(有效氯10000mg/l),5Kg高氯精(60%)冲入厕所化粪池。转移病人到另一医院传染病房隔离治疗。随后到病家进行疫点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及预防服药,外环境及物品、食物进行采样检测150件,病家消毒100多平方米,厕所下水道用5Kg高氯精(60%)冲入化粪池消毒,家具、衣物、餐具等物品用健之素2瓶消毒,按1000mg/l使用。

10月31日下午、11月1日、11月2日该公司防疫站对参加婚宴的所有人员共93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一律给予诺氟沙星胶囊3天量进行预防性服药,使用诺氟沙星胶囊3000多粒,并进行肛拭采样检测;家庭发放健之素共计120瓶,带回自行消毒;对××公司4队车间进行了消毒,合计面积2500多平方米,消毒厕所5个。

11月2日下午3点,该公司防疫站从聚餐者中又检出1例霍乱弧菌O139阳性带菌者,立刻组织机动队到病家进行处理,对该携带者所在幼儿园的小班及厕所进行了消毒,对该小班的幼儿布置了预防服药,嘱咐该幼儿园密切注视小儿腹泻情况,加强幼儿园饮具消毒及幼儿各类玩具的消毒。最后将该病原携带者送传染病房隔离观察。

截止11月8日,该区疫情报告显示未出现二代病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所有住院人员皆已康复出院。”

(3)建议及预测

应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如何控制卫生事件的发生或流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建议,并对未来的疫情作出预测。摘录实例如下:

“由于这起食物中毒事件涉及人员众多、身份各异,居住分散,部分聚餐人员下落难以查找,给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带来很大难度,现有调查资料不完整,究竟该酒店何种食品带菌,尚待进一步分析。建议增加人员,加大调查力度,以得出引起本次爆发的污染食物来源的准确结论。并加强对该酒店的监测和监督,以杜绝同类事件的发生。”

5、署名及日期

参加现场调查的往往有很多人,涉及到多个单位,因此,此类调查报告的署名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为参与调查设计及调查过程的个人的名字。而此类调查报告通常是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因此它的署名通常为直接主管本次调查的疾病预防机构的名称。另外,应该在调查报告的末尾署上调查报告撰写的日期。

(二)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1、无固定格式:实际应用型的调查报告为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撰写的,他通常不拘泥于形式(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之下),而是将主要问题如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等做一报告,以便能及时地将信息反馈到相关的机构和个人。

2、写作重点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如果阅读对象是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则写作的侧重点在于调查经过、结论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建议。如果阅读对象是公众,则仅仅告知调查的结论及对公众的建议即可。

3、报告的用语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用语也有所不同。对于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较强,而对于公众及某些行政机构的非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应减少,应清楚明白,要使受过教育的人看得懂,以免读者发生误解。

4、主体部分写作以时间为序: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撰写。写作时,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大小、研究方法的类型、资料处理方法,而后写到结果——对疫情的描述及分析结论,最后是讨论。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不同于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一般来说,其正文部分包括“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这三部分。写作是按照实际的现场工作的时间顺序进行的。

5、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较简略:对于正文中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的写作原则参见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写作,但相对来说,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较简略。

(三)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在报告的题目、提要及前言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少,在正文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多,列举如下:

1、

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1)相关背景部分描述过于简略或详细,无关的背景夹杂其中; (2)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描述不全面,列举材料不充分; (3)仅列举对结论有利的材料。

2、

2、事件的处理经过:

(1)事件的处理经过描述不全面; (2)重点不突出。

3、

3、预测及建议: (1)建议不具体; (2)建议操作性不强。

第8篇:乙肝病例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号:(报告卡编号)□□□□□□□□□□□□□□□□□□ 调查单位所在县(区)编码:□□□□□□ 调查单位类别:①医疗机构②疾控机构□

调查单位级别:①乡镇级②县(区)级③地市级④省级□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A1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

A2民族:①汉族②蒙族③藏族④维吾尔族⑤壮族 ⑥回族⑦满族⑧其它(请注明)□ A3文化程度:

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③高中(中专)④大专⑤本科及以上□ A4婚姻:

①未婚②已婚③离异④同居⑤丧偶□ A5 集体居住地址:,联系电话: A6居住地类型: ①城镇②农村□ A7诊断单位级别:

①村级医生②乡镇医院③县(区)级医院④地市级医院⑤省级医院□ A8实验室检测结果: A8.1 HBsAg阳性时间: ①>6个月 ②6个月内由阴性转为阳性 ③ 既往未检测或结果不详 □ A8.2首次出现乙肝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①年月 ②无症状 □A8.3本次ALT:U/L A8.4抗-HBc IgM 1:1000检测结果: ①阳性②阴性③未测□ A8.5肝穿检测结果:

①急性病变②慢性病变 ③未测□

第二部分 既往免疫史及肝病史

B1乙肝免疫史

B1.1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吗?

①否②是③不清楚□

B1.2如接种过乙肝疫苗,打过几针?

①1针②2针③3针④超过3针⑤记不清 □

B1.3如接种过乙肝疫苗,请填写接种时间:(最后一针接种时间,共接种几针乙肝疫苗?)

第一针:年月日□□□□□□□□ 第二针:年月日□□□□□□□□ 第三针:年月日□□□□□□□□

B1.4接种乙肝疫苗最后一针1~2月后,是否检测过抗-HBs?

- 1

第9篇: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和治疗经过、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以及病情的进展或转归;

③流行病学信息:患者感染、暴露来源及途径等;

④实验室资料:采样、检测情况及结果。

(4)确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定义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群范围界限,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基本内容。病例定义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现场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也就是“较为宽松”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如进行病因研究则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或一览表),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除在事件发生地通过医院、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进行病例搜索处,还需了解周边地区或单

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同时建立临时的监测系统,动态收集新发病例资料。

(5)流行病学调查:

①个案调查:对发现并核实后的每一个病例都应及时地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完整地逐项地填写个案调查表。在进行个案调查时应注意对调查表中虽没有列入,但在调查中发现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内容(或线索)应进行详细追问和描述,特别要注意收集指征病例和特殊病例的资料。

②专题调查:在个案调查基础上,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对某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前应设计专用调查表和调查提纲,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采集有价值的标本。

(6)标本采集、运输和检测:根据调查情况,采集患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等标本,按“及时、准确、足量、代表性强和安全”的原则,及时进行实验室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规定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出具检测报告。

(7)描述性分析,提出假设: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选用恰当的统计图表,以形象、直观、明了的方式展示疾病的三间分布状况。必要时建立和提出病因假设。病因假设应具有合理性,可解释各种分布的特征;被调查中的事实所验证;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情况。

(8)确定防控措施和督促落实:根据事件起因、发生发展途径,以及事件的特征确定控制和预防措施。现场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或消除传染源、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保护易感人群,开展卫生救援,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必要时建议启动相关预案。在工作人员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

①开展卫生救援,协助救治病人,怀疑为传染病时,应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②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共同暴露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③必要时,对易感者进行预防服药、应急接种,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④在现场及周边地区开展主动监测,必要时实行日报、零报;

⑤提出对传杂病划分疫点、疫区的建议;对影响范围广的疫情应视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

⑥开展应急健康教育,编印相应的健康传播材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

(9)进一步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针对可能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和暴露人群,应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病因假设、传播规律等进行调查。

(10)现场工作报告:现场工作组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中心领导、县卫生局领导报告现场工作处置与控制进展情况,包括初次报告、进程报告、阶段报告、结案报告等。

(11)现场工作结束:当现场工作基本完成,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可结束现场工作。在撤离现场前应与当地有关部门召开会议,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进行正式的总结,反馈调查结果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3、现场工作总结与结案

现场工作组返回后应及时对现场工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

(1)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资料和相关影像资料进行清理归总。

(2)对现场使用的物品包括现场工作服、应急箱、采样箱进行卫生消毒处理,清理相关物品消耗使用情况,在归还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补充更新。

(3)对本次现场要作进行总结与评估,并形成现场工作总结报告、现场处置评估报告,总结评估本次现场工作处理中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工作借鉴。

上一篇:安全生产督查工作总结下一篇: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