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分析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分析(通用7篇)

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分析 篇1

目的 通过对成都市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成都市恶性肿瘤流行特征与趋势,为制定肿瘤防治策略提供基础依据。

方法 整理成都市1980年以来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监测数据,采用ICD-10编码,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地区、种类的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

结果 恶性肿瘤的登记报告发病率从1990年的32.29/10万上升到2010年的171.63/10万,登记报告死亡率从1980年的75.12/10万上升到2010年的181.12/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肝癌。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和农村地区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成都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积极开展肿瘤的早诊早治等防控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疾病模式转变,急性传染病死亡率明显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2008年,卫生部公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结果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的主要死因,其中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而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第一位死亡原因[1],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本研究拟分析1990-2010年成都市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分布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成都市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数据来源于成都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和死亡原因监测系统。成都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监测系统所有病例均为医院首次确诊肿瘤病例。成都市死亡原因监测系统所有病例包含医院内死亡和院外死亡的病例。

为保证成都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和死亡原因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成都市卫生局关于开展死因和慢病发病监测工作的要求定期开展对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培训、督导与质量控制,全部死亡病例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人口资料由成都市公安局提供。1.2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不同肿瘤类别、性别、地区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和城乡地区肿瘤死亡率的差异。2 结果

2.1成都市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 2010年成都市男性与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比较

2010年成都市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三位分别是肺癌、肝癌和食管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三位分别是肺癌、肝癌和胃癌。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233.49/10万和121.12/10万),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x2=18.94,p<0.05)。(见图5)

2010年成都市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三位分别是肺癌,肝癌和肠癌。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三位分别是肺癌,肝癌和胃癌。城、乡肿瘤死亡率分别为176.95/10万和177.84/10万,城市死亡率略高于农村,没有显著差异(x2=0.02,p>0.05)。(见图6)3 讨论

3.1国内外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05年全球5800万死亡病例中,有13.10%死于恶性肿瘤[2]。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1240万,死亡病例760万;发病率前三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前三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和肝癌[3]。就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性别分布来看,据WHO统计,恶性肿瘤男女发病率比值为1.15,男女死亡率比值为1.3,因为致死率较高的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男性比女性高发[2]。我国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恶性肿瘤是我国第二位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32%,处于世界较高水平[1]。我国1973-1974年全人口死因回顾调查、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抽样人口死因回顾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80.79/10万人、106.76/10万人、128.63/10万人;2000年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达到146.61/10万人,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达到112.57/10万人,均呈现上升趋势[4]。我国不同性别、地区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差异明显,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农村。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1]。中国37个肿瘤登记处2004年的肿瘤登记资料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50.03/10万,男性(278.93/10万)高于女性(220.39/10万)。第1位恶性肿瘤为肺癌,其次为胃、肝、食管和乳腺癌;城市点合计男女合计发病率为255.48/10万(男性274.74/10万,女性235.65/10万),前5位恶性肿瘤分别为肺、胃、乳腺、肝、结肠癌[5]。

四川省2004-2005年在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对10个县区以恶性肿瘤为主的死因进行回顾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10个县区居民恶性肿瘤2年平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42.6/10万和111.3/10万,是被调查地区总死亡原因的第1位死因,占总死因的比例为23.79%;男性和女性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39.3/10万和80.4/10万,男性高于女性;主要恶性肿瘤粗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呈现增高的趋势;居前5位的恶性肿瘤死亡依次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6]。可见四川省和全球、全国的情况一样,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呈上升趋势。

3.2 成都市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分析

从成都市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可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在死因顺位及减寿率中都居第一位,是严重影响市民身体健康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从发病率来看,成都市的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成都市的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发病率为110.70/10万,与2003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相比较,低于北京市(239.2/10万),天津市(255.1/10万),上海市(337.7/10万),大连市(283.8/10万),哈尔滨市(222.8/10万),杭州市(293.6/10万),武汉市(165.8/10万),广州市(255.6/10万),高于重庆市(101.7/10万)和深圳市(73.8/10万)[7]。

从死亡率来看,成都市的恶性肿瘤报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00年成都市的恶性肿瘤报告死亡率为121.56/10万,与2003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相比较,低于合计死亡率(166.22)和城市地区死亡率(161.92)[8]。虽然成都市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国不高,但是上升趋势和全国、全省的情况一样,十分明显,所以加强肿瘤防控工作刻不容缓[4[6]]。

将成都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别不大,甚至发病率低于死亡率。这个是因为成都市的肿瘤发病监测是放在4种慢病发病监测系统中的,不是专门的肿瘤登记系统,所以数据的质量不高。成都市死因监测系统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对死因监测的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相比之下数据更准确。

从病种来看,2010年成都市发病人数排在前五位的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肠癌、肝癌、食管癌、胃癌。死亡人数排在前五位的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肠癌,和中国肿瘤登记地区的情况相同[7]。提示我们要针对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重点疾病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

从性别来看,成都市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和中国肿瘤登记地区的情况相同[8]。2010年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三位分别是肺癌、肝癌和食管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三位分别是肺癌、胃癌和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仍是危害女性健康的特异性恶性肿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从地区来看,2010年成都市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农村一致,但全国及四川省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农村,而中国肿瘤登记地区城市死亡率低于农村[8],这可能与调查中对城市和农村的划分与成都市的方法不同有关。提示我们随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疾病谱也在发生改变,应该进一步加强成都市农村居民的肿瘤防治工作。

3.3 成都市恶性肿瘤的防治策略 恶性肿瘤是可防可治的,第三次全国死亡原因调查显示,部分原高发地区相应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恶性肿瘤高发地区建立了肿瘤防治机构和三级防癌网,开展了恶性肿瘤普查普治、抗癌宣传、综合防治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密切相关[1]。

针对成都市的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建议开展以下防控措施: 1.给与肿瘤综合防治工作充分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从政府层面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和经费扶持,大力开展城乡肿瘤综合防治工作。

2.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知晓率。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计划,大力提倡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3.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积极开展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减少环境和职业致癌因素。4.全面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全程免费接种,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注射。

5.对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等8种重点癌症,有计划地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筛查工作,实现早诊早治。

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分析 篇2

深圳市于1998年5月开始实施了恶性肿瘤的登记报告工作, 监测工作的开展给深圳提供了了解本市恶性肿瘤发病趋势的便利, 为了进一步探讨福田区恶性肿瘤的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 本文整理了福田区2005年至2009年恶性肿瘤的监测资料, 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规划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福田区肿瘤登记报告监测网络系统。收集了本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由福田区各级医疗机构确诊后登记报告的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病例相关数据由专门管理人员录入到深圳市恶性肿瘤报病管理系统中。辖区人口资料来自于福田区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

1.2 登记报告

按照深圳市卫生局关于《深圳市恶性肿瘤病例填报暂时方法》的要求, 福田区各报病单位对确诊的新发恶性肿瘤病例填报《深圳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卡》, 定期报送到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 形成本区恶性肿瘤报告网络。

1.3 监测方法

各报病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信息员负责各报病单位相关科室的病例收集、核实、汇总登记和上报工作, 并且每月按时向本区慢性病防治院报送;区慢性病防治院信息员负责本区所有病例的收集、核实、汇总和电脑录入到“深圳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卡”系统, 并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汇总。

1.4 肿瘤编码

本文所有病例均采用ICD-10作分类编码统计。

1.5 质量控制

各报病医疗机构按福田区制定的报病程序开展本机构自查工作, 防止漏报、错报、重报和迟报现象, 并且把自查工作纳入本机构的综合目标管理;市、区慢性病防治站定期对各报病单位进行恶性肿瘤报病督导, 及时反馈报病情况。

1.6 资料处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录入。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新发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等指标进行计算, 发病率的比较采用μ检验, 并采用卡方检验对各种人口学特征进行比较, 采用直线回归进行发病趋势分析。

2 结果

2.1 2005至2009年福田区恶性肿瘤发病趋势统计

从表1可看出, 深圳市福田区恶性肿瘤2005~2009年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123.16/10万上升到2009年的163.68/10万, 粗发病率增加了40.52/10万, 特别是2008年至2009年之间, 粗发病率增加了26.54/10万。其中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率较平衡, 而暂住人口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暂住人口,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μ=2.81, P<0.01) , 见表1及图1。

2.2 年龄、性别分布

从表2可见, 男女性各年龄组恶性肿瘤患病情况来看, 30~60岁间年龄段女性病例数明显高于男性病例数, 而60岁以后, 则正好相反。特别是在70~79岁, 男性病例数远远高于女性病例数。并对2005年到2009年五年的男女性恶性肿瘤按年龄分布进行比较, 发现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χ2=473.02, P<0.01) , 见表2。

从图2看, 5年间恶性肿瘤的发病主要集中在30~70岁, 20~30岁发病数也较多, 2005年~2009年间, 30~70岁年龄段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数占全年总数分别为77.23%、73.60%、73.76%、72.61%、87.64%。70岁以后恶性肿瘤发病例数有所下降, 到80岁以上则下降较明显, 而20岁以下年龄发病例数最低。同时可发现, 随着年代的推移, 30~39岁年龄段的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逐年上升的趋势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快, 提示恶性肿瘤发病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

2.3 2005至2009年福田区男女合计恶性肿瘤发病率、构成、顺位

2005~2009年福田区男女合计恶性肿瘤发病排在前十位的是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白血病、肝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甲状腺癌、食管癌;男性恶性肿瘤排在前十位的基本为肺癌、肝癌、胃癌、白血病、结、直肠癌、鼻咽癌、食管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女性恶性肿瘤排在前十位分别是宫颈癌、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白血病、胃癌、卵巢癌、直肠癌、肝癌或子宫颈癌。

从2005~2009年间, 肺癌发病比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22%, 宫颈癌占10.86%, 乳腺癌占9.3%, 肝癌占7.6%, 胃癌占6.58%, 此五种癌症列为福田区恶性肿瘤的前五位。福田区前十位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1.67% (图3) 。以时间为自变量, 对5年男女合计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三位恶性肿瘤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粗发病率进行分析可见肺癌发病率 (P=0.241) 、乳腺癌发病率 (P=0.115) 未发现明显上升趋势, 而宫颈癌发病率 (P=0.026) 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以时间为自变量, 对5年男性前三位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粗发病率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可见肺癌发病率 (P=0.831) 、肝癌发病率 (P=0.941) 及胃癌 (P=0.393) 未发现明显上升趋势, 男性主要恶性肿瘤5年来基本显稳定状态。

2.4 临场诊断依据

2005-2009年恶性肿瘤总体诊断依据以病理学诊断和仪器诊断为主, 分别占76.15%与18.15%, 二者相加构成比为94.30%。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 5年间病理诊断构成有稳步上升趋势, 病理学诊断与其他诊断相比, 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χ2=178.44, P<0.01) 。提示本文分析恶性肿瘤病例诊断明确程度高。

3 讨论

3.1 福田区2005~2009年男女合计恶性肿瘤发病分析

本文分析可见, 福田区5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23.16/10万~163.68/10万, 低于中国肿瘤登记处所分析的2004年恶性肿瘤发病率250.03/10万[4], 中国肿瘤登记处分析资料所选择的登记处是质量完整性、可靠性较好的37个登记处, 并对数据进行合并, 数据质量相对可靠。分析可能原因是由于福田区登记资料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 可见建立统一、规范与国际接轨的, 能真实反映中国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水平的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势在必行。

本次结果分析显示, 2005~2009年福田区恶性肿瘤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病例上看, 2008、2009年两年间上升趋势明显, 从几方面分析解释:一方面是由于从深圳市到福田区到各级医疗机构单位对恶性肿瘤的规范报卡不断完善, 尽量避免迟报、漏报的发生, 保证了恶性肿瘤的监测工作;其次与各级医疗报病机构对恶性肿瘤诊疗水平提高密切相关。本文研究2005~2009年福田区恶性肿瘤诊断依据94.30%以病理诊断与仪器诊断为主, 恶性肿瘤病诊断依据充分, 资料来源可靠。最后还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 保健意识加强有一定关系。据本人所就职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体检中心反馈, 从正常体检中发现恶性肿瘤的病例也不在少数。福田区5年的户籍人口及暂住人口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情况比较, 发现户籍人口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暂住人口。这可能与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的人口年龄结构不同有关, 户籍人口的人口年龄结构稳定, 分布合理;而暂住人口大多是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 年龄结构趋向于年轻化。因此总体来看, 户籍人口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户籍人口。且本文显示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率较平衡, 而暂住人口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原因之一为暂住人口大多是外地打工谋生者, 居住在工厂或化工厂附近, 生活环境差有关。

3.2 肺癌

从2005~2009年间, 肺癌发病比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22%, 在男性主要恶性肿瘤中, 在2005~2009年间皆排在第1顺位, 女性肺癌发病也不例外, 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3位, 且逐年在上升。不管在男性恶性肿瘤中还是女性恶性肿瘤中, 肺癌都有高发。肺癌发病例数居高不下, 顺位始终占尽榜首, 这可能与本区环境中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吸烟、吸二手烟、家庭厨房油烟等有很大关系, 也可能是来自职业环境的不良因素的直接接触, 但因缺乏我区人群吸烟和大气污染等暴露因素的基础资料和信息变化, 尚无法分析确诊其原因。

3.3 子宫颈癌

本文分析揭示:福田区宫颈癌在女性主要恶性肿瘤中排在第1顺位, 在10大恶性肿瘤中排在第2顺位, 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宫颈癌在本区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原因通过深层次分析发现, 宫颈癌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龄段。而此年龄正好是本区女性恶性肿瘤高于男性恶性肿瘤阶段。这可能与深圳为移民城市、年轻化城市有关。据官方统计深圳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筛查仍是成年妇女子宫颈癌预防的主要手段, 而尽量避免过早性生活、性伴侣固定、不滥交、滥用口服避孕药、避免人工流产次数过多等也对预防子宫颈癌有重要作用。

3.4 乳腺癌

乳腺癌在本区女性10大恶性肿瘤仅次于子宫颈癌, 排在第2顺位。由前所述, 深圳年轻人口多, 由于工作、生活压力所致的晚育机率大, 各种原因致哺乳时间过短, 甚至不哺乳。单身大龄女性多也是深圳等大城市越来越凸显的社会问题, 还有饮食西化, 这些都可能是本区乳腺癌高发的原因。因此加强体育锻炼, 提倡妇女从年轻时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对预防乳腺癌有益。注意健康生活方式,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坚持母乳喂养, 延长哺乳时间等, 还要注意筛查, 通过健康体检, 对有关乳腺疾病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从而逐渐降低乳腺癌发病率。

3.5 其他恶性肿瘤

白血病在本区中发病率位于第5、6顺位。男性、女性间差异不大, 且发病年龄都较小, 是区别于其他城市各地方, 这可能与本区年轻人口多, 以及目前居室装饰, 现代家具都大量使用如甲醛、苯等放射性有着有害物质有关。从年龄分布特征看, 30~70岁年龄段恶性肿瘤发病较集中, 提示我们做好中老年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是关键。最后, 20岁以下年龄段恶性肿瘤发病数在2008、2009年有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2009年, 病例数增加较明显, 提示我们在注重中老年恶性肿瘤防治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对年轻人的防治工作。在年轻人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饮食习惯, 尽量少接触不良的生活环境, 多进行体育锻炼, 进行健康观念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 福田区2005~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上升趋势明显, 发病年龄提前, 给患者本身带来的痛苦甚至整个家庭的痛苦和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开展社区-医院-慢性病防治院相结合恶性肿瘤综合预防是当前卫生工作的重点。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005至2009年深圳市福田区恶性肿瘤监测资料, 计算恶性肿瘤发病率, 分类构成以及各种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及时了解恶性肿瘤的各种动态变化, 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规划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定期报卡, 通过恶性肿瘤监测网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福田区2005至2009年恶性肿瘤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其中户籍人口恶性肿瘤发病率较平稳, 暂住人口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户籍人口发病率高于暂住人口 (μ=2.81, P<0.01) ;5年间恶性肿瘤的发病主要集中在3070岁之间, 随着年代的推移, 3039岁年龄段的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逐年上升的趋势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快, 提示恶性肿瘤发病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5年男女合计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三位恶性肿瘤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粗发病率进行分析可见肺癌发病率 (P=0.241) 、乳腺癌发病率 (P=0.115) 未发现明显上升趋势, 而宫颈癌发病率 (P=0.026) 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男性主要恶性肿瘤5年来基本显稳定状态;诊断依据以病理学诊断、仪器诊断为主。结论 福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肺癌、宫颈癌及乳腺癌等为福田区最主要的恶性肿瘤, 降低这些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控制福田区恶性肿瘤的关键, 开展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研究, 及时了解恶性肿瘤各种动态变化, 普及防癌健康教育, 开展社区-医院-慢性病防治院相结合恶性肿瘤综合预防是当前卫生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恶性肿瘤,监测资料,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Hakulinen T.Global and regional mortality patterns by cause ofdeath in 1980[J].Tnt J Epidemiol, 1986, 15 (2) :226-233.

[2]Hiroghi N.Lif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R].WHO report, 1998:1-10.

[3]Ferlay J.GLOBOCAN 2000:Cancer Incidence, mortality andprevalence worldwide[M].Lyon:IARC Cancer Base, 2000:5.

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分析 篇3

方法:对我市2006—2011年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我市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局部地区和个别年龄段发病显著上升。

结论: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疫苗的注射,并有计划的开展疫苗的强化免疫,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免疫空白,以达到迅速控制急性传染病,是控制这几种主要的急性传染病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83-02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均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同属病毒科,经空气、飞沫传播速度极快,易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为了解这几年我市的这三种急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并预测其流行趋势,以加强防治效果,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據,现对其流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来源于我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的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我市的统计局。

1.2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比较。

2结果

2.1地区分布。2010~2011年我市城区麻疹发病率为11.87/10万、30.89/10万,风疹发病率分别为2.78/10万、3.56/10万,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分别为57.15/10万、16.50/10万;乡区麻疹发病率分别为2.54/10万、16.11/10万,风疹发病率分别为2.67/10万、1.72/10万,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分别为24.61/10万、11.59/10万。县区麻疹发病的增长明显高于城区;2010~2011年风疹发病率在城区没太大变化,乡区的发病率显著下降;2010~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整体发病率下降。

2.2时间分布。三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季节均主要以冬春季为主,全年均有发病的情况,但大多发生在1—6月份。2010~2011年麻疹1—6月份的发病数占麻疹总发病数的77.52%,风疹占其总发病人数的81.03%,流行性腮腺炎占流行性腮腺炎总发病人数的67.76%。

2.3年龄、性别分布。2010~2011年麻疹发病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65∶1;流行性腮腺炎男:女性别比为1.45∶1;风疹男:女性别比为1.51∶1。其中麻疹发病率上升幅度最显著的是35岁组,但其中发病最多、发病率最高的仍然是<1岁的幼年儿童组。风疹有总体发病率在下降,但在<1岁组的发病率却在显著增加。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年龄仍集中在3~8岁。麻疹0~14岁组的累计发病数占麻疹发病总数的83.50%,风疹0—14岁组累计发病数占其发病总数的91.28%,流行性腮腺炎0—14岁组累计发病数占其发病总数的92.31%;0~14岁组中发三病的累计发病数占三病累计发病总数的90.05%。

3讨论

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都是由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儿童和青少年是疾病的高发人群,一旦发生群体爆发或流行,不仅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引起社会恐慌。三种疾病中以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对儿童健康危险最大,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以及类似感冒的症状,如流鼻涕、打喷嚏,医学上称为“卡他”症状。风疹和腮腺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但腮腺炎有时会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像男孩可能继发睾丸炎,女孩可能导致卵巢炎,长大后发生不孕不育。如果妇女怀孕早期感染风疹,可以引起流产和胎儿畸形。为了控制麻疹、风疹和腮腺炎在本市人群,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中的传播和流行,我市2010~2011年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情况有明显的差异性,麻疹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面积扩宽,年龄范围上也表现为明显的增宽,乡区麻疹发病的增长速度超过城区,提醒广大人民在注重整体防治的同时要加强对乡区的重点关注。在年龄分布上,婴幼儿发病最多,对于>20岁的成人和<8个月的幼小儿童的发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与近年来报道的<8月龄患者增多[1]和与接种疫苗的大年龄中的人群易感者引起暴发相一致。因此,在做好常规麻疹疫苗的基础上,应考虑将麻疹的初免年龄提前和在成人中加强麻苗的免疫。

风疹的总体发病率在下降,但<1岁组的发病率却在上升,应引起重视。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也整体下降,但局部地区的发病率略有上升,其年龄分布集中在3~8岁组[2],提示我们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要加强该年龄段的强化免疫[3];另外,为了做好本市流行性腮腺的防控工作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接种率;②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共同做好,并督促好各项工作的规范开展以减少疫情在校园内外的发生、传播等;③广泛开展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使大家认识流行性腮腺炎的危害性,提高预防意识并做到从我做起,积极配合做好传染病的防疫工作。麻疹发病率的迅速上升,表明在今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三病的防治工作中,主要应针对麻疹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根据今年我市麻疹的发病情况,作者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尽量快速控制麻疹的传播:①扩大麻疹疫苗(MV)的免疫覆盖面积,提高麻疹疫苗的免疫率、初免的有效接种率,提高MV复种的免疫覆盖率、成功率,降低易感人群的发病率;②严格执行接种MV免疫的程序,并提高18—24月龄儿童的接种率;③在全市范围内加强MV的强化免疫度,以控制免疫空白减少麻疹发病率上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建勇,朱新凤,罗小福,等.湖州市2004~2009年麻疹及风疹流行特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3):33-34

[2]罗丽芝,杨少林,杜风兰,等.2008~2011年呈贡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58-159

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分析 篇4

孟军

分析2004-2009年广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09年广西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和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5、2006、2008、2009年广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水平相对平稳,2007年出现明显高峰,发病数较其它年份上升3~4倍;报告病例数较高的地区为南宁市、桂林市、梧州市和崇左市;8~10月为流行期,9月为发病高峰;各年龄均有发病,发病人群以0-

4、10-

14、15-19和30-34岁为主;人群分布以成人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暴发均发生在学校。结论 加强监测,做好农村、学校和工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良好卫生习惯的宣传教育是控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和流行的重要环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异株两种病毒引起,具有潜伏期短、起病急、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传染性极强、传播较快等特点,人群普遍易感,是近4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将其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1]。为了解近年广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因此对广西2004-2009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进行了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来源于广西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各级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2004-2009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个案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当年广西统计年鉴。

1.2方法将相关数据导出,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广西2004-2009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1 流行概况2004-2009年共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报告病例数1828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12/10万,其中2004-2009年报告发病数分别为2037例、1868例、3063例、7548例、1763例和2002例(分别占当年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90%、3.83%、5.34%、14.24%、2.40%、1.97%),发病率分别为4.17/10万、3.79/10万、6.17/10万、15.09/10万、3.49/10万和4.0/10万,2007年报告病例数是其他年份的3~4倍(图1)。

2.1.1时间分布全年各月份均有发病,各年度时间分布显示,8~10月份为多发月份,其余月份无明显差别;其中,2006、2007年8~10月份发病数较其余年份同期明显增多,分别为2135例、6289例(占全年构成比为69.7%、83.3%),是其余年份同期的2.9~11.3倍(图2)。

图2广西2004-2009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按月发病情况

2.1.2 地区分布广西14个地级市每年均有病例报告,2004-2009年报告发病率超过全省报告发病率的地市数分别有:6个(42.9%)、6个(42.9%)、6个(42.9%)、6个(42.9%)、7个(50.0%)和8个(57.1%)。2004-2009年报告病例数从高至低排序为南宁市、桂林市、梧州市、崇左市、贺州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北海市、来宾市、防城港市、贵港市、玉林市和钦州市(表1)。大部分地级市的报告发病率表现为2007年增高,其余年份波动范围不大;崇左市的报告发病率表现为2006年、2007年增高,其余年份波动范围不大;防城港市的报告发病率表现为2006年增高,其余年份波动范围不大(图2)。

2.1.3 性别及年龄分布2004-2009年共报告男性病例10923例、女性病例7358例,男女性别比为1.48:1.00。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按构成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0-4岁、10-14岁、15-19岁、30-34岁、5-9岁、35-39岁、25-29岁、40-44岁、20-24岁、50-54岁、45-49岁、60-64岁、55-59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和85-岁(表2)。

2.1.4 人群及职业分布该病人群及职业分布较为广泛,人群构成中成人>学生>学龄前儿童(表3);不同职业的成人病例中,又以农民构成居首位(高于其他职业)(表4)。

2.2 疫情暴发情况2004-2009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2起,均发生在乡镇中学,共发病197人,其中桂林市2005年报告1起发病51人,梧州市2007年报告1起发病146人。

2.3 病例分类共报告临床诊断病例18201例,实验室诊断病例80例,实验室诊断病例占病例报告总数的0.44%。讨论

1971年我国首次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以后几乎每年都有病例发生,1988年全国的一次流行中估计病例达到200万人以上[2],该病地域分布特征明显,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浙江、海南、云南等南部地区,广西的发病数、发病率一直位居全国前五位[3]。通过分析显示,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秋季,每年8~10月份为高发月份,推测为由于气温高,雨水丰富,湿度大,适合肠道病毒生长繁殖,而且到公共游泳池游泳人数增多导致接触机会增加,提示预防控制该病关键期应在发病高峰期前,建议每年的5~7月为该病防控重要时期。贺州市、崇左市、南宁市、桂林市和梧州市报告发病率较高,提示这些地区应对该病加以关注,必须加强疾病监测及公众的健康教育。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以0~4、10~14、15~19和30~34岁人群为主。该病人群分布以成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以农民为主,暴发疫情全部发生在农村学校,提示农村、学校和工厂今后应作为我们预防控制的重点。目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仍以临床诊断为主,缺乏实验室诊断依据,且部分临床医生因日常医疗性事务繁忙、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繁琐及面临传染病报告奖罚管理等压力,各地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报、误诊、漏报、漏诊等情况,与广东省相关报道一致

[4]。

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分析 篇5

内容摘要:服装设计师不仅是一种职业,又是一种象征和标志,是服装设计、生产过程中设计质量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服装CAD的应用,设计师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同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要求的发展,对服装质量包括艺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赋予了设计师更大的责任。那么服装设计师怎样才能做到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引导消费潮流呢?我们从设计师的自身基本条件,服装市场的需求,流行趋势来进行剖析。

关键词:自身素养 了解市场 流行预测

一、设计师的自身基本条件

一位真正的服装设计师,并不在于他是从事成衣设计还是手工设计,而是在于他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具有设计的意义和作用,能否采用现代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乃至设计观念从事设计。

服装是生活的必须品,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服装设计被称为“第八种艺术”,服装设计师需要拥有比其它专业更为深厚的修养,包括具有优秀的人格和善于与人合作的思想品质,除技术和造型之外,还应该加强对时尚的敏感和预见。服装,做为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面甚广。这就要求设计师应该把握现代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如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设计史等。此外更重要的是服装设计师肩负着推进人类文化的重任,因为服装不仅有物质作用,需要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中多方面的需要,它更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中外历史上出现过的事件、思潮,或多或少总会在当时的服装中反映出来,正如千古文章都是顺应时事而出,中国历史上以清淡玄学为特点的魏晋建安风骨,也反映在当时文士们飘然欲仙的宽衣广袖上。从高级时装的诞生,到后现代注意兼收并蓄的设计风潮风行的今天,哲学、文学、历史等一直是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之一。东方民族关于自然与人亲和交流的哲学也启发了一代日本设计师,如三宅一生、高田贤

三、山本耀司,他们的东方文化与哲学观念中探索出全新的服装功能以及装饰与形式之美,并设计出了全新理念的服装,幽雅、精致,在艺术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深厚的艺术造诣决定了设计师们无穷的创造力。

功能和美的统一是服装的艺术特征。除了设计师所必须具有的文化艺术素质,还必须有科学技术素质。包豪斯早就提出设计教育“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现代设计体系。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信息现代化时代的到来,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知识技能在设计师的才能修养中占据日倚重要的位置,因此服装实际师不应仅仅是设计表达,服装设计结构与裁剪,缝制工艺也是服装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作为产品投放时常也是社会行为,是为社会服务的。服装实际师要注意社会伦理道德,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设计不单是一种谋利的手段,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不能见利忘义。文人常说:“先修其形,后炼其品。”好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师的个人修养是分不开的。

从三个素质来说明设计师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我认为这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基本前提,只有达到了这三点,才能来谈设计师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满足于市场需求,同时又引导消费潮流。

二、了解市场的需求

服装设计是一个艺术与商业结合相伴的工作,设计师应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但这并不等于无视市场的需求。服装设计效果的优劣不是靠某位专家来评说的,而是又市场来检验的。因此,为了增加作品的市场竞争力,使自己设计的服装能够尽快的被消费者所接受,做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时刻注意把握市场的新动向,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在保持自己的设计风格的基础上,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每个细部都经营到位,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服装必须适应消费者个性化、时尚化的需要。对服装设计师而言,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市场上,设计出使消费者感到“物超所值”的商品,赢得市场消费者的认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设计师。设计师作品的时装秀只能说明他的创意才华和天分,而作为设计产品,只有把时装秀的流行因素推向大众的消费者,变成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喜欢的商品,才能最终体现设计师的价值。

要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可以从五个“W”和“O.P.T”理论上来了解现代人的择衣标准。

五个“W”理论:WHO(什么人)→WHY(为什么)→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时间)→WHAT(穿什么)

“O.P.T”理论:Occasion(场合、场面、机会),Place(地方、地点、位置),Time(时间、时刻、时令)

两种理论都是以时空为主。了解了这些,设计师就能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2.满足经营者的需要

设计师要想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单凭设计才能的发挥是不够的,他必须借助于企业的运营。如果说企业是一列火车,企业家是火车头,合理的经济规模、完善的销售网络、充足的资金是车身、车尾、车轮的话,设计师则应该成为服装企业的车灯。因为服装产品的特殊性只有通过设计师个人智慧的投入,才能够成为独具风格和品位的闪光之作。设计师能给服装产品以生命和活力,也能够给企业带来声誉和效益。

大多数设计师的工作都是服务于企业或品牌的工作,因此要在企业和品牌运作的大框架下进行设计,不管设计师的个性如何独特,都必须在符合企业经营理念的基调下去发挥,那样他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是优秀的设计作品。否则,不顾企业经营理念,一味地发挥个人的才华,既损害了品牌形象及利益,又毁坏了设计师的个人形象。这就要求设计师既具有个性才华,又有非凡的整合适应能力。适应经营者的需求,并能在市场的接受中保持个性的显现,如CHANEL给人以经典、雅致的形象,虽然服装款式和面料各不相同,但是设计元素十分近似,达到统一。

3,正确的设计定位

服装是产品的一种,它的定位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造型、内结构、材料、色彩的定位,而且和品牌定位、价格定位、销售定位息息相关。

进行产品设计是设计师的本职,设计师通过对市场的把握,消费对象,产品风格,设计特征和价格的多方面考虑,创造出能够体现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和时代精神的产品,并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实用需求,兼顾实用性与审美性,达到功能与美的统一是服装艺术的特征。

三、把握流行趋势,引导消费潮流

服装流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超越国界的文化和经济活动。它表达了人们在某个时空范围内对一些款式、色彩、着装方式的喜爱,并相互模仿,使这些个人喜好的款式、色彩、着装方式通过人们的模仿而成为整个社会喜好的一种扩大、流动性的现象。

作为服装设计师,应该非常了解市场,时刻洞察市场的流行变化趋势。而影响服装流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下列五大因素:1)社会经济状况2)大众需求与接受能力3)时代背景4)地域环境的影响5)国际事件对人们的冲击。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这些因素,便会发现流行的趋势是有脉络可循的,并不是凭空任意编造出来的,任何与社会脱节的款式都是难以生存的。有些设计师,往往主观意识愿望太强,在款式和色彩的设计方面太注重个人口味,而缺乏了对潮流以及穿着者心理的深入研究,于是作品便成了不切实际的款式,没有代表性,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很快被淹没。当然,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个人口味,重要的是应该抓住设计的流行特征和时代演变的重点。把握消费者的需求,然后配合自己的口味和个性,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款式,并且顾及服装的实用价值,而不是靠标新立异来取胜。

流行趋势的演进,使服装在外形、细部、线条、色彩和布料方面发生变化。时装的流行一般来说都是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 来主导的,其动向较易推测,问题是设计师应如何去适应潮流,设计出合时宜的新款式。因为只有适合时令和流行的,才有美的效果。流行而具有时髦感的衣服在人们心理上最容易获得好感。另外,一般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因为流行的根源,发自我们的内心。设计师只不过是巧妙地把握人们的心理和需要予以诱导,具体 显现而已。也就是说服装设计师决不能独自创造流行,而是揣摩大众心理,正确抓住“人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往哪个方向伸展?”等关键因素,来启发流行的萌芽。

设计师不是学习当前流行什么,而是创造将来流行什么。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超前的意识和预见能力。当然,这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掌握科学的预测方法。根据对现实情况的深入研究,找出产品变化的内在规律,从现在推知未来。常用的预测方法有:1.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的服装潮流方向,科技的新发展。2.分析历年和当前服饰流行资料,再根据当前国际流行趋势,特别是巴黎、米兰等时装中心发布的流行信息,从而推测出未来的发展情况。3.专家综合意见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服装设计师应该始终把自己放在时尚潮流的浪尖上,把自己精神生活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密切关注这个世界,关心设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

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分析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流感疫情数据来自龙岩市疾控中心2009-2011年流感疫情报告、监测资料, 人口资料来自龙岩市统计局。

1.2 病原监测方法

按《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 (2005-2010年) 》和《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要求, 设龙岩市第一医院和龙岩市第二医院为流感监测哨点医院, 每家哨点医院每周采集5~15份流感样病例咽拭子送检。龙岩市疾控中心对所有标本进行MDCK细胞分离培养和RT-PCR检测, 其中血凝阳性标本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初步鉴定型别后, 送国家流感中心进一步进行复核鉴定分析。

1.3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数据资料经SPSS13.0软件包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9-2011年, 龙岩市共报告流感587例, 总发病率为7.16/10万, 无死亡病例报告。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流感报告病例分别为430例、57例和100例, 对应的发病率分别为15.31/10万、2.02/10万和3.91/10万。

2.2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 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2009年发病高峰在7-9月和11-12月, 2010年1月出现高峰, 2011年3-4月和11-12月出现高峰。两家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显示, 流感样病例发病趋势与实际流感发病趋势相一致, 经皮尔逊相关分析, 二者呈正相关 (r=0.359, P>0.05) 。 (图1)

2.3 地区分布

全市7个县 (市、区) 均有病例发生, 其中新罗区发病率最高, 为13.45/10万;其次为上杭县10.47/10万和长汀县6.43/10万;漳平市发病率最低, 为1.10/10万。发病数构成比以新罗区最高, 共报告流感240例, 占全市病例数的40.89%;漳平市最低, 占1.53%。

2.4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为主。其中5岁以下38例, 占6.47%;5岁组83例, 占14.14%;10岁组258例, 占43.95%;20岁组78例, 占13.29%;30岁组59例, 占10.05%;40岁组35例, 占5.96%;50岁组17例, 占2.90%;60岁以上组19例, 占3.24%。男女病例之比为1.56∶1, 男性发病率为8.52/10万, 女性为5.73/10万,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χ2=22.275, P<0.01) 。

2.5 职业分布

各职业人群均有发病, 发病比例最高的为学生, 共报告325例, 占55.37%;其次为农民53例, 占9.03%;托幼儿童34例, 占5.79%。

2.6 病原学监测

2009-2011年共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4 231份, 阳性870份 (20.56%) 。2009年阳性率最高 (26.67%, 550/2 063) , 其次为2011年 (14.81%, 141/952) 和2010年 (14.72%, 179/1 216) , 各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648, P<0.01) 。870份阳性标本中, 甲型H1N1 381份, 季节性流感489份 (A1亚型62份, A3亚型152份, A型未分型47份, B型228份) 。2009年以甲型H1N1为流行株, 2010-2011年转为B型流感为主。 (表1)

2.7 聚集性疫情分析

聚集性疫情均发生在2009年, 其中甲型H1N1疫情4起, 季节性流感疫情3起 (A3亚型1起, B型2起) 。聚集性疫情均发生在学校, 中学4起, 小学3起。

3 讨论

龙岩市地处亚热带, 流感全年均可流行。监测资料显示, 龙岩市流感流行规律与邻近地市相似[1、2],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高峰在每年的11-12月, 这与流感病毒特性、气候条件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冬季温度低, 气候干燥, 有利于流感病毒存活[3]。同时人们在室内活动增多, 人口密度增大, 因寒冷门窗关闭, 导致空气流通不畅, 利于流感病毒的传播。2009年7-9月出现夏季高峰, 2011年3-4月出现一个春季小高峰, 表明龙岩市流感季节性分布特征与我国南方片区监测结果略有不同[4]。2010年流感发病率较低, 是由于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后, 龙岩市医疗、公安等公共服务系统关键岗位一线工作人员和部分高风险人群大规模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普通群众大规模接种流感疫苗, 使人群中流感保护性抗体水平迅速提高, 形成免疫屏障。报告的流感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罗区, 这可能与人们就诊习惯及两家哨点医院设在新罗区有关。新罗区位于龙岩市城区, 哨点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流感监测工作, 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敏感, 流感病例报告及时准确;而农村地区人们主要在小诊所就诊, 存在自行吃药现象, 导致部分流感病例未报告。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10~20岁组发病最多, 职业主要为学生, 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关报道一致[5、6], 提示儿童和青少年是流感防治的重点人群, 学校是流感防治的重点场所。龙岩市自然人群流感抗体水平监测资料显示, A3亚型抗体水平较高, B型最低[7]。而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 2010年以后龙岩市流感优势株为B型, 表明龙岩市存在B型流感局部暴发的可能。

目前流感疫苗接种被认为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根据龙岩市流感流行规律, 建议流感疫苗最佳接种时间为9-10月。在流感流行季节, 加强学生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落实学校晨检、疫报工作, 推广流感疫苗接种, 是降低流感发病的有效措施。此外, 健全监测网络, 掌握流行毒株的变迁, 做好疫情早期预警, 是预防流感暴发流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靖, 蒋丽娜, 何水珍, 等.2007-2009年厦门市流感监测点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6 (5) :33-35.

[2]王伟明, 苏培聪, 李锋平, 等.2006-2009年泉州市流感监测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6 (5) :39-41.

[3]梁万年, 常文虎.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0-131.

[4]张静, 杨维中, 郭元吉, 等.中国2001-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461-465.

[5]漆莉, 李革, 李勤.重庆市2004-2006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07, 34 (4) :818-820.

[6]邱劲军, 李丽廉, 刘莹.深圳市福田区2004-2006年流感疫情暴发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2007, 23 (7) :490-492.

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分析 篇7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09-0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与新疆和静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传染病资料;实验室监测结果來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资料来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及和静县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疫情资料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0年和静县共报告手足口病例99例,占全年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是的46.26%,发病率为52.94/10万,跃居39种法定传染病第三位。其中临床诊断病例82例,实验室诊断病例17例,分别占总报告病例的82.83%、17.17%。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10年病例分布于城镇及7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58.33%。足口病病例报告,发病数最多的为和静镇32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29例,实验室诊断病例3例,其中1例EV71,2例CoxA16;哈尔莫敦镇30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25例,实验室诊断病例5例其中1例EV71,4例CoxA16;巴润哈尔莫敦镇29例,临床诊断病例22例,实验室诊断7例,其中1例EV71,5例CoxA16,1例其他肠病毒;巴伦台镇3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巴音郭楞乡2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1例,实验室诊断病例1例为CoxA16;其他乡镇病例较少。

2.2.2 季节分布 2010年和静县首例手足口病例是2010年5月2日,女,3岁,哈尔莫敦镇3大队,散居儿童。随后病例数从5月就开始上升发病,高峰出现在6月份, 5-7月份累计发病数97例,全年总病例数的97.98% ,8月份以后病例数开始下降。

2.2.3 人群分布 5岁以下病例92例,占报告总病例的92.93%,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人群。男性(57例)明显高于女性(42例),男女性别比为1.36:1。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67例,占报告总病例的67.68%;和幼托儿童30例,占报告总病例的30.30%。两者占报告总病例数的97.98% ;其次为学生人群2例;占报告总病例的20.02%。而其他职业没有病例报告。

2.2.4 病原学检测 实验室2010年共检测病例标本21份,阳性标本17例,阳性率为80.95%。从病毒分型来看,以CoxA16病毒感染为主,共12例,占总实验室确诊病例的70.59% ;EV71病毒感染3例,占17.65% ;其他肠道病毒感染2例,占11.76% 。

3 讨论

2010年新疆和静县手足口发病数明显上升,发病强度高,从5月份开始发病上升,到6月份发病高峰,托幼机构出现了3起聚集性病例。2008年年发病率为7.69/10万,2009年年发病率为0。2010年年发病率为52.94/10万,已跃居39种传染病第三位,说明和静县2010年手足口疫情形势较严峻。在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59.17/10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46.33/10万,男女性别比为1.36:1,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可能与男孩户外活动较多,增加了暴露机会。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岁,病例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儿童,其中3岁以下病例占67.12%。提示我们今后的防控工作重点放在低年龄组儿童上,开展危险因素专项调查,提高预防措施的针对性。散居儿童发病高于托幼儿童的现象,可能与目前的卫生条件和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较为单薄等因素有关。手足口发病高峰期(流行期)为5-7月,高峰点在6月,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预防措施的及时行和有效性。从地区分布看,城镇和其周边乡镇、人口较多的乡镇发病率高于人口较少的乡镇,边远农牧区发病率较低。这可能与人口密集,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有关。针对上述出现的原因,我们对手足口的预防控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3.1 提高预防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加强相关部门加对民营幼儿园的管理和人员的培训。做好辖区内托幼机构和学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建立与卫生部门的联动机制,互相协调和相互沟通。依法、科学、规范、有序处置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依照《学校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认真执行。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将疫情控制最小范围。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学校传染病的管理,落实学校、托幼机构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特别是传染病疫情上报,晨午检、日常消毒的督导检查。杜绝晨午检、日常消毒等工作流于形式。

3.2 各级医疗单位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严格按照《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要求去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履行自己职责做好居家治疗和居家隔离儿童的管理,不漏掉一例随访和跟踪,详细掌握患儿和密切接触者病情动态,及时发现重危患儿,保证人民生命安全。

3.3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及时了解掌握全县手足口病疫情形势,科学研判暴发和流行,做好流行病调查和样品送检,准确、及时掌握病毒分型,指导防控工作。

上一篇:科技公司发言稿下一篇:进厂协议书模板参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