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例(精选10篇)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和治疗经过、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以及病情的进展或转归;
③流行病学信息:患者感染、暴露来源及途径等;
④实验室资料:采样、检测情况及结果。
(4)确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定义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群范围界限,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基本内容。病例定义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现场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也就是“较为宽松”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如进行病因研究则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或一览表),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除在事件发生地通过医院、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进行病例搜索处,还需了解周边地区或单
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同时建立临时的监测系统,动态收集新发病例资料。
(5)流行病学调查:
①个案调查:对发现并核实后的每一个病例都应及时地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完整地逐项地填写个案调查表。在进行个案调查时应注意对调查表中虽没有列入,但在调查中发现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内容(或线索)应进行详细追问和描述,特别要注意收集指征病例和特殊病例的资料。
②专题调查:在个案调查基础上,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对某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前应设计专用调查表和调查提纲,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采集有价值的标本。
(6)标本采集、运输和检测:根据调查情况,采集患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等标本,按“及时、准确、足量、代表性强和安全”的原则,及时进行实验室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规定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出具检测报告。
(7)描述性分析,提出假设: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选用恰当的统计图表,以形象、直观、明了的方式展示疾病的三间分布状况。必要时建立和提出病因假设。病因假设应具有合理性,可解释各种分布的特征;被调查中的事实所验证;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情况。
(8)确定防控措施和督促落实:根据事件起因、发生发展途径,以及事件的特征确定控制和预防措施。现场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或消除传染源、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保护易感人群,开展卫生救援,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必要时建议启动相关预案。在工作人员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
①开展卫生救援,协助救治病人,怀疑为传染病时,应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②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共同暴露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③必要时,对易感者进行预防服药、应急接种,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④在现场及周边地区开展主动监测,必要时实行日报、零报;
⑤提出对传杂病划分疫点、疫区的建议;对影响范围广的疫情应视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
⑥开展应急健康教育,编印相应的健康传播材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
(9)进一步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针对可能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和暴露人群,应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病因假设、传播规律等进行调查。
(10)现场工作报告:现场工作组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中心领导、县卫生局领导报告现场工作处置与控制进展情况,包括初次报告、进程报告、阶段报告、结案报告等。
(11)现场工作结束:当现场工作基本完成,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可结束现场工作。在撤离现场前应与当地有关部门召开会议,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进行正式的总结,反馈调查结果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3、现场工作总结与结案
现场工作组返回后应及时对现场工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
(1)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资料和相关影像资料进行清理归总。
(2)对现场使用的物品包括现场工作服、应急箱、采样箱进行卫生消毒处理,清理相关物品消耗使用情况,在归还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补充更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暴发年级的所有学生及全校教职员工、病例家庭成员等采用标准精制结核菌素(PPD)试验筛查,对于PPD 强阳性(PPD≥20 mm)的,进行X线检查,X线检查有异常阴影或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摄胸片及痰结核菌检查。对所有符合病例定义的学生,填写《某中学肺结核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展开详细的调查。
1.2 统计方法
采用EpiDsta 3.0建立数据库,用EpiInfo3.5.1和SPSS 17.0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疫情基本情况 该校共有教职员工47人,分3个年级12个班,学生500人,有学生宿舍1幢,300人住校。生源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学生宿舍每间15 m2,每间宿舍住8~10人,无独立卫生间,通风、光线较差,卫生状况尚可。该校未设医务室。病例所在的八3班课室在1楼,同楼层的还有八年级其他3个班,全年级共194人。本次暴发共搜索到9例病例,其中潜隐期感染病例5例,确诊病例4例,八年级罹患率为4.6%(9/194),教职员工无人患病。经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搜索该校2009年以来无结核病病例报告。
2.2病例的性别分布八3班的男、女生结核感染率分别为50.0%和65.2%,女生略高于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P>0.05);其他班级的男女生感染率分别为35.7%和29.3%,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见表1。
2.3班级和宿舍分布对罹患率及感染率的影响(1)对罹患病率的影响:八3班8例,八1班1例,八2班和八4班没有病例。八3班学生和八年级其他班级学生的结核罹患率分别为16.3%(8/49)和0.7%(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4,95%CI=3.0~184)。(2)对感染率的影响:八3班学生和八年级其他班级学生的结核感染率分别为57.1%和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95%CI=1.3~2.5)。八3班住宿生和走读生的结核感染率分别为83.3%和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0,95%CI=1.3~3.2);其他班级的住宿生和走读生的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座位分布对罹患率的影响八3班与首发病例相隔≤4个座位的学生罹患率为37.5%,与首发病例相隔>4个座位的学生罹患率为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6.2,95%CI=1.4~27),见表3。
2.5发病时间分布4例有症状的患者发病时间分别是2011年5月25日、7月10日、9月8日和10月4日。
2.6病例的临床特征符合病例定义的9例病例中,4例自诉有乏力、咳嗽、咳痰,3例有发热,其余5例通过筛查发现,无明显症状。所有病例痰结核菌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2.7传染源及流行过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首例病例袁某,女,14岁,八3班学生,2011年5月25日开始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先后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和私人诊所就诊,以“肺炎、感冒”治疗,期间坚持带病上学,住学校集体宿舍,因病情未见好转,6月26日到市人民医院就诊,X线胸片阳性,痰涂片阴性,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据患者回忆,患者与2011年五一长假期间随母亲去江西探望舅舅,其舅舅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未进行规范治疗,探亲期间,其舅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袁某母亲于2011年6月15日也被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
2.8控制措施
2.8.1隔离传染源,积极治疗患者对发现的确诊肺结核患者落实直接督导短程化疗(DOTS)策略。在强化期治疗满2个月,连续2次查痰阴性,病灶稳定后方可凭指定医疗结构健康证明复学。在全校范围内加强对结核可疑症状的监测,督促可疑肺结核患者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机构接受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8.2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广播、黑板报对全校师生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建议PPD阴性者2月后再次进行PPD筛查,了解感染情况。
2.8.3保持环境卫生加强教室、寝室的通风、消毒,指导学生暴晒被褥。
2.8.4加强对各级医疗结构医务人员的结核病诊断的培训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对该类传染病的诊治能力,使其在接诊过程中能及时识别出感染者。
3讨论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尽管没有列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范畴[1],但学校人群密集,卫生条件较差,发生在学校的结核病疫情一旦病例增多,造成的社会影响很大[2,3],特别是发生在乡村学校,学生均来自于农村,生活水平差,卫生知识贫乏,对于早期出现的一些症状往往以为是“感冒/肺炎”,延误治疗时机[4]。本暴发事件发生在农村中学,首发病例在探亲期间被感染发病,但未能在相关医疗结构及时做出明确诊断,加上学校对防治结核病的警惕性不高,病例发现不及时,对学生的防病知识宣传教育不够,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首发病例在发病后仍然上课、住学校集体宿舍1个多月,与易感者密切接触,导致结核病暴发。
本次调查发现,与首发病例同班级、同住宿、教室座位近(≤4个位置)的学生感染患病风险更大。
本疫情中所有病例的痰结核菌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无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证实病例之间的感染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Z],2005.
[2]葛恒明,王庆奎.一起中学生肺结核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及5年追踪随访[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4):36-371.
[3]蒋小东.浙江省某中学高三学生肺结核暴发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53.
Bit time是在口语中常常可以听到的短语,用来强调句中程度之高,意即“超级,非常”,可以当作副词用:
A:I need to go to the bathroom, big time!我得要上厕所,超急的!
B:There’s a toilet over there. Why don’t you go? 那里就有厕所。你为什么不去?
也可用来当形容词,写做big-time.
A:She is a big-time movie producer! 她是个大牌的电影制作人!
B:Really? Why haven’t I heard of her before then? 真的?那怎么我以前从没听说过她?
133. ….be more like it. ….倒还更贴切134. 。
当我们在形容一个人或是一件东西的时候,常常在大家七嘴八舌之后,却还是不够传神,没有点出精髓,这时若你想到了绝佳的形容方法,你就可以用上这个句型…..is more like it.“….还更贴切。”
A:Jane is a little shy. 简有一点害羞。
B:A turtle hiding in her shell is more like it. 说她是缩头乌龟还更贴切。
That’s more like it. 这句类似的话也很常用。这句话的使用时机是当对方的表现终于让你有了满意的感觉,你就可以用这句话That’s more like it.“这才象话嘛。”给对方一点小小的鼓励。
A:After ten weeks of ignoring us, the boss finally said he’d give us both a raise.
在对我们不理不睬10个星期以后,老板终于说要给我们两个加薪了。
一、活动名称:XX流行广场开幕现场活动
二、活动时间:200*/0*/18
上午:10:30—12:00
下午:14:00—16:00
晚间:18:30—20:30
三、活动内容:
1、流行气球热力派送
活动办法:由工作人员在现场活动开始后,人流量较大的时段,在广场上发放气球,以吸引人流。
2、魔术眩目精彩互动
活动办法:邀请省人艺的魔术大师,和观众进行互动式魔术表演。
3、极限运动现场放送
活动时间:200 /0 /
上午10:30—11:10
活动办法:和南京市极限运动协会联系,邀请南京市极限运动员现场表演小轮车运动,滑板运动、轮撬运动等极限运动。充份吸引观众的眼球,为时尚青年找到时尚的感觉。
4、品牌服饰、人体彩绘***秀
下午14:00—15:00
活动办法:
A、模特现场秀:由画师现场为模特进行人体彩绘表演,模特穿着品牌服饰进行表演秀,主持人现场介绍品牌特质,模特现场演绎。
表演结束后,主持人提问,参与观众均赠礼品。
B、眼力大比拼:活动开始时,参加模特秀的品牌各选一款服饰,由主持人介绍后,每次选出5名观众对服饰进行估价(限女性),估价最接近售价的除获赠礼品以外,另得该品牌5折折扣券一张。
C、挑战你的IQ,活动开始时,由主持人选出8款服饰,请观众参与说出各款服饰的品牌名称,参与并回答正确的获赠礼品。
5、明星现场签名会
活动办法:2002/09/18 下午:13:00—15:00将邀请明星在XX流行广场1F大厅内进行现场签名活动。(具体明星和演出公司沟通后再定)
6、戏曲人物庆开幕,流行饰品大派送
活动办法:由戏曲学校的学员化妆成各种京剧人物,如“窦尔敦”、“张飞”、“曹操”等京剧人物或革命京戏人物在新街口正洪街广场进行“XX流行广场盛大开幕”的DM海报的沿街派发。凭DM海报的截脚均可至XX流行广场领取精美纪念品一份。给大众造成新颖的促销模式,造成广泛的人际传播及口碑效应。
7、广场纳凉流行音乐会
活动办法:2002/09/18 晚6:30-8:30在广场举办大型广场流行音乐会(包括全部灯光音响、人员)
四、费用预算:
1、气球费用:0.5元/只*20000只=10000元
2、模特费用:300元/人*10人*2场=6000元(包含一名主持人)
3、魔术师费用:500元/人*2人=1000元
4、极限运动员费用:600元/人*8人=4800元
5、画师费用:500元/人*3人=1500元
6、戏曲学校学生费用:200元/人*10人=2000元(含带队老师费用)
7、纳凉音乐会费用:5000元/场(包括音响、乐队、舞蹈队等全部演出人员费用)
8、明星出场费:(和演出公司联系后定)
围绕生产,发现问题→→深入且系统地调查和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问题。时间紧迫,多动脑子,周密计划,注意借助外力达成目标。
采用“最近异境法”和“主观取样法”对河北省围场县黑琴鸡的觅食、炫耀、栖息和营巢生境分别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了黑琴鸡对生境的选择性为:(1)分布在海拔1100~1200m以上的坝上地区;(2)距居民点较远;(3)在比较开敞的地带,同时附近具有比较高大的森林;(4)地势有起伏,但不大,坡度以5~30°为多;(5)喜欢像华北落叶松林那样,林冠郁闭,林下开阔,食物丰富的环境。
3肉仔鸡球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黑龙江畜牧兽医199704
球虫病是对肉鸡业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为查清我市肉仔鸡球虫感染情况,1995~1996年夏季多雨季节的6~8月份,我们对佳市城、郊区的部分商品肉鸡饲养户的肉鸡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4双城市鸡病流行调查报告黑龙江畜牧兽医199706
双城市养鸡业发展迅速,但1996年秋冬季节鸡病流行有所增加,给养鸡户带来一定损失。为了掌握其发生和流行规律,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我们对分布于27 个乡镇的58 个村屯中的368 个鸡场,以蛋鸡为主,历时122d 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和总结。其中传染病13 种、寄生虫病3 种、普通病5 种,共计21 种疾病。按发病数量前7 种依次排列为:鸡痘、沙门氏菌病、禽霍乱、大肠杆菌病、马立克氏病、新城疫及痛风。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钠离子过量与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如东地区肉鸡腹水综合征病鸡群的饲料及饮水分析、临床病理学(包括血液、血液生物化学指标)观察,认为Na+摄入过量是当地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之一,佝偻病可能有诱发、加剧腹水综合征的作用。
14非典型新城疫造成鸡生产性能下降的情况调查中国家禽199710
去冬今春以来,我省晋北、晋中、吕梁及太原市周边郊县的不少蛋鸡群发生非典型新城疫,流行面积较广,发病日龄一般在80日龄至产蛋后期,严重影响鸡群生产性能,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现结合门诊对上述地 区的54 个发病鸡群10 万余只鸡的调查结果综述如下:
1995年我们对省内161个种鸡场、商品鸡场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细菌学及血清学方法,进行了禽流感疫情监测工作。对我省首列阳性禽流感鸡场作了定性,对该场进行了封锁、隔离,焚烧了全部病鸡,扑灭了疫情。
雉鸡的生态学和人工饲养工作较多,野生种群数量报道较少。镜泊湖地区的种群密度尚未见专门报道。经三年的定期调查,对雉鸡在本地区的数量及扩大野生种群数量等进行了探讨。
本文调查了在农村缺电地区,不同的补光方式对鸡群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凌晨补光的鸡群72周龄产蛋量比两头补光,但停电后不补光的鸡群只鸡多产16.9枚,差异显著(P<0.05)。凌晨补光的鸡群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明显好于两头补光,但停电后不补光的鸡群(P<0.05)。此外,前者每只鸡每年的经济收益比后者多69元。两头补光停电后发电补光的鸡群,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比凌晨补光的鸡群略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1996年11月至1997年1月间,莆田新度、黄石部分专业户鸡群发生一种传染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为以鸡新城疫为主的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所致。同时反映了当前农村专业户在兽医防疫方面存在的问题。
鸡的羽毛类型及羽毛色泽是品种的重要标志。据研究,羽毛性状可用来对家鸡品种(系)的遗传背景进行监测和鉴定。在现代家禽品种的繁育中,羽色的一致性已成为综合评定家禽品种纯度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分布在我省东部地区境内的乌黑鸡,具有“乌毛、乌皮、乌肉、乌骨、乌内脏”五黑特征,是当前各地兴起开发的重要黑色食品资源,为了加快这一地方家鸡品种的开放利用,推动乌黑鸡产业的发展,提高乌黑鸡毛色的均一性,我们对其羽毛类型和羽毛色泽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和调查方法,对146只42~45同龄罗曼商品蛋鸡的产蛋率、平均蛋生,科蛋比的比较分析,研究用羽毛粉代替蛋鸡日粮中的部分动物蛋白饲料(进口鱼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蛋鸡日粮中用羽毛粉代替部分动物全白饲料原料是经济的,可行的。不但可提高饲料报酬,而且在蛋重、产蛋率上试验结果良好。大力开发利用羽毛粉,对解决我国目前动物性蛋白资源的紧缺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诸城市食品总公司是一个拥有固定资产3800万元,员工1500多人的中型(一)国有商办企业。下设肉联厂(年宰生猪能力30万头)、冷藏能力3000吨、鸡场(年饲养600万只)、饲料厂(年产3万吨)、罐头厂(年产3000吨)以及食品站等,共34个经营实体单位。1985年前,年创利润300多万元,为振兴诸城经济在历史上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多方面的原因,1989年后出现亏损,截止到1996年底,累计亏损6723万元,借贷8018万元。
1995年12月下旬,汕头市某种鸡场的种蛋孵化率明显下降,表现为受精蛋在孵化中后期死胚数量明显增加。1995年12月和1996年1月的种蛋孵化率平均下降6%,下降幅度最大达13%,给该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经调查该种鸡场产蛋率和种蛋受精率及种鸡群健康状况均正常。由于死胚
以3乡规模蛋鸡养殖户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重点统计分析了不同规模养鸡效益,分析探讨了影响养蛋鸡效益的内外因素,并提出了要把这些因素充分发挥出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可行措施。
213浅谈种鸡场免疫程序的制定天津农业科学1998S
1通过对天津地区部分种鸡场疾病发生情况和免疫程序的调查,建议新城疫、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采取弱毒疫苗和油乳剂灭活苗联合使用,其中传染性支气管炎由于血清型多、致肾病变病型多见,最好应用自场分离毒株制苗。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以活毒疫苗为主。减蛋综合症、大肠杆菌病主要用油乳剂灭活苗免疫。
221腾冲雪鸡资源调查初报云南畜牧兽医199802
近年来绥阳县年均出栏商品鸡65只,饲养方式多为本地鸡传统散养,因其饲养周期长,耗料多,经济效益低,严重制约了我县养鸡业的发展。为了更具体了解农民养鸡生产的现状,县畜禽品种改良站于1998年9-10月对我县部分镇(乡)的养鸡户进行了详细的调查。1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根据笔者最近对我县农村养鸡场、户的调查,发现许多养鸡者往往只重视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而对断喙、限饲、强制换羽、驱虫等几个问题有所忽视,从而影响了养鸡的经济效益,应引起养鸡专业户的注意。
357农户散养鸡死亡情况的调查报告畜禽业199904 为了摸清文昌鸡的开发研究价值,年初对海南岛的海口、琼海、儋州及三亚等几个重点鸡批发市场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海南省农科院畜牧所和几个不同规模的种鸡场。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全省全年鸡的消耗量在5000万只以上(不包括农户自食量和不经过大市场渠道销售的鸡)。这对人...595肉仔鸡死亡原因调查与分析辽宁畜牧兽医200106
612一例持续震动和噪音致使孵化失败的调查中国禽业导刊200117
631河西地区农户规模养蛋鸡经济效益调查畜禽业200110
最近在调查中发现广大养鸡场、养鸡户仍存在乱投药的现象。不仅加大了成本,而且对鸡群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此将最严重的几种情况介绍如下: 1 禽流感的防治 2000年禽流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主要表现为散发,病毒毒力强;长期影响鸡群,引起采食减少;产蛋率下降甚至绝产,但蛋壳及蛋形变化不大。形成了难预防难控制的局面。
692规模化养鸡场鸡粪处理情况调查中国畜牧杂志200203
通过对河南省内 6 8个较大规模养鸡场的鸡粪处理情况调查 ,发现其中有 4 8 5 3%的鸡场采用的是人工日常清粪方式 ,86 76 %的鸡场的鸡粪堆放采用的是平地露天存放 ,70 5 9%的鸡场的储粪场与鸡舍的最近距离在 2 0米之内 ,75 %的鸡场没有进行鸡粪的无害化处理。说明鸡粪的处理方面对鸡场的环境污染和鸡群的健康存在巨大的威胁。
753农村养禽死因调查四川畜牧兽医200204
935鸡种蛋孵化率降低原因的调查养禽与禽病防治
994蛋鸡产蛋量陡降原因调查与分析200401河南农业科学200409
1005 黄羽肉鸡苗质量问题的调查与处理措施当代畜牧200410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因占地小、可靠性高、维护工作量小、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而在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导体被封闭在GIS内部,不能直接观察设备内部状况,因此当设备出现故障时,需要借助各种检测方法进行故障检测,不容易快速查找故障原因,影响了对故障的分析和判断。本文分析GIS设备各种故障检测方法,以便遇到故障时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检测方法,及早确定故障原因。
1 故障检测方法
目前,针对GIS设备故障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法、SF6气体分析技术法、红外测温法、超声波检测法;另外,针对停电设备,还有回路电阻测试法。对各种检测方法分析如下。
(1) GIS内部出现绝缘故障时会伴随有局部放电现象,利用局部放电检测法能有效检测出该类故障。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法检测局部放电产生的超高频电磁波信号,该方法可有效避开现场的电晕干扰,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且部分设备已安装了超高频局部放电实时监测系统。
(2)GIS内部发生放电和过热故障时,SF6气体会发生分解,在水分的作用下,SF6分解物水解形成SOF2、SO2、HF和SO2F2等特征气体。通过检测这些特征气体,可判断GIS内部是否出现故障。
(3)GIS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导体接触不良、绝缘件绝缘降低、罐体涡流、感应电流流过接触不良壳体等所导致的发热现象,利用红外测温技术可有效发现上述类型的缺陷。目前,利用红外测温技术进行在线监测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4)GIS内部因绝缘故障出现局部放电时会伴随有声波信号,超声波检测技术法检测局部放电产生的超声波信号,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同时还可以定位放电位置。另外,由于超声波测到的是声波信号,因此对于GIS内部因松动元件出现的振动现象也具有良好的检测能力。
对于出现异常的GIS设备,采用单一的检测手段并不能保证对设备的异常情况检测分析到位,所以应用多种检测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正确掌握设备故障情况。
2 GIS设备故障检测实例分析
2009年9月28日,在某站操作5032断路器时,发现5031断路器B相气室有异常声音,声音为断续的“嗤嗤”声,类似于气室漏气的声音。检查5031断路器B相及相邻隔离开关气室,未发现有SF6压力值降低的迹象,检查设备外观也无异常现象。在认真分辨该声音的来源后,初步判定声音来自隔离开关B相气室的VT罐内。
2.1 故障检测
为了准确判断异常声音的来源以及声音是否由内部放电引起,采用了多种方法对异常声音进行了测试。
(1)利用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仪检测到了B相气室有幅值稳定的声音信号,说明该气室内部确实存在异常声音;另外,异常声音信号与50Hz相关性很小,说明异常声音不是放电声,而是更接近于振动声音。
(2)利用SF6分解物测试仪测试B相气室的SF6气体分解物,测试结果显示正常,说明该气室内部没有出现持续且能量较大的拉弧现象。
(3)利用局部放电超高频测试仪未检测到放电信号,进一步确定了该异响是振动信号而非放电信号。
综合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可以判断GIS内部没有放电故障,异常声音应是GIS内部振动声音。
2.2 故障原因分析
停电后解体,在检查5031-1隔离开关B相VT罐时,发现VT罐内最下部、用于隔气的盆式绝缘子屏蔽罩松动(如图1所示)。取下屏蔽罩后发现屏蔽罩底部用于固定屏蔽罩的4条螺丝有2条松动,松动的螺丝有发热变色的痕迹;另外,在屏蔽罩底部还有2处浅色的绝缘漆被烧掉,整个VT罐内粉尘较多。
综上可判断,本次气室内部异响是由屏蔽罩安装不紧引起。更换VT罐内的整体部件后异响消失。
参考文献
[1]邱毓昌.GIS装置及绝缘技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2]葛猛,陶安培.一起SF_6封闭式组合电器故障的原因分析[J].高压电器,2008,44(1):95-96
[3]刘永,印华等.气体分析技术在GIS故障定位及故障类型判断中的应用[J],高压电器,2009,45(3):132-134
[4]崔在玉,江昌元,等.预防气体绝缘开关装置故障的超高频局部放电在线实时监控系统[J].电网技术,2007,31(7):51~54
[5]武胜斌,郑研,等.基于红外测温技术的GIS导体温度在线监测的方案[J].高压电器,2009,45(4):100-102,110
病例编码□□□□
1.一般情况
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父亲姓名,母亲姓名 1.2性别 ⑴ 男 ⑵ 女
1.3年龄(岁、月)
1.4职业 ⑴幼托儿童 ⑵ 散居儿童 ⑶ 学生 ⑷ 教师 ⑸ 保育员及保姆
⑹饮炊食品业 ⑺ 商业服务 ⑻ 医务人员 ⑼ 工人 ⑽ 民工 ⑾ 农民 ⑿ 牧民 ⒀ 渔(船)民 ⒁ 干部职员 ⒂ 离退人员 ⒃ 家务及待业 ⒄ 其他(注明)⒅ 不详
1.5文化程度 ⑴ 学龄前儿童 ⑵ 文盲 ⑶ 小学 ⑷ 初中 ⑸ 高中
⑹大学及以上 ⑺不详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电话: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2.4首诊单位
3.主要临床表现
3.1发热: ⑴有 ⑵无 □ 如有发热3.1.1最高体温 ℃ □□□ 3.2皮疹: ⑴有 ⑵无 □ 如有皮疹3.2.1出疹日期 年 月 日 □□□□□□□□ 3.2.2皮疹种类:⑴丘疹 ⑵疱疹 ⑶溃疡 ⑷结痂 ⑸结疤 ⑹其他 □ 3.2.3皮疹性质:⑴痒感 ⑵痛感 ⑶其他 □ 3.2.4手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5足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6口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7臀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8躯干皮疹:⑴有 ⑵无 □ 3.2.9四肢皮疹:⑴有 ⑵无 □
□ □□ □□
□
□□□□□□□□□□ □□□□□□□□□□ 3.2.10其他部位皮疹: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3口腔溃疡: ⑴有 ⑵无 □ 3.4淋巴结肿大: 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5恶心: ⑴有 ⑵无 □ 3.6呕吐: ⑴有 ⑵无 □ 3.7腹泻: ⑴有 ⑵无
□ 3.8 并发症:⑴有 ⑵无
□
如有并发症3.8.1 病名,⑴心肌炎 ⑵脑膜炎 ⑶肺水肿 ⑷其他 □
4.实验室检查
4.1血象: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结果:白细胞 ×109/L 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4.2血清学: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4.3病原学:
4.3.1标本名称:⑴咽分泌物 ⑵疱疹液 ⑶粪便 ⑷其他 □ 4.3.2分离结果:⑴阳性 ⑵阴性 □
如阳性,病原名称
5.流行病学调查(病前7天内)5.1接触史
5.1.1病前一周内有外出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1.1该地是否有该病流行: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2病前一周内是否有外地访客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2.1访客是否有相关症状: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3与该病患者接触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3.1 该病人姓名 5.1.3.2 与该病人关系
5.1.3.3 该病人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
5.1.3.4 与该病人接触方式
5.1.3.4.1同吃 ⑴有 ⑵无 5.1.3.4.2同住 ⑴有 ⑵无 5.1.3.4.3同生活 ⑴有 ⑵无
5.1.3.4.4同工作 ⑴有 ⑵无 □ 5.1.3.4.5同学习⑴有 ⑵无 □
□ □ □ 5.1.3.4.6同玩 ⑴有 ⑵无 □ 5.1.3.4.7陪护 ⑴有 ⑵无 □ 5.1.3.4.6其他 ⑴有 ⑵无 请注明 □ 5.2饮食情况(病前7天内)5.2.1吃生冷食品 ⑴有 ⑵无
5.2.2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3熟食冷吃 ⑴有 ⑵无
5.2.4熟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5在外就餐史 ⑴有 ⑵无
5.2.6就餐地点 ⑴排档 ⑵个体餐馆 ⑶宾馆餐厅 ⑷其他 □
6.主要诊治情况
6.1病人隔离:⑴是 ⑵否 □ 6.2如隔离,隔离地点:⑴医院 ⑵在家 ⑶其他 □ 6.3如住院,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6.4如住院,医院名称
6.5医院级别:⑴省级 ⑵市级 ⑶县级 ⑷乡级 ⑸其他 □ 6.6使用的主要治疗: 6.7转归:⑴痊愈 ⑵好转 ⑶恶化 ⑷死亡 ⑸留有后遗症(名称)□ 6.8如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7.小结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王俊兰;若为14岁以下儿童,其家长姓名是
1.2性别(1)男(2)女2 口
1.3年龄(岁、月)7070口
1.4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兀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钦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
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休人员(16)家务及
待业(17)其他(注明)(18)不详11 口口
1.5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
(5)高中(6)大学及以上(7)不详口
1.6现住址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乡腰庄村户口地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乡腰庄村
1.7工作(学习)单位
1.8联系人联系电话(办公室)(住宅)(手机)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2010年12月7 日时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
2.2发病地点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乡腰庄村
2.3首诊时间2010年12 月7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4首诊单位灌云县人民医院
2.5诊断医院灌云县人民医院
2.6报告时间2010年12月7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7住院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8出院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临床资料
3.1临床症状
3.1.1腹泻(1)有(2)无1 口
每天最多腹泻次数5口口
3.1.2粪便性状(1)水样(2)黏液血便(3)脓血便(4)其他2口
3.1.3里急后重(1)有(2)无1口
3.1.4恶心(1)有(2)无2 口
3.1.5呕吐(1)有(2)无2口
3.1.6发热(1)有(2)无2 口
最高体温36.8℃口口口
3.2诊断依据
3.2.1诊断依据(1)临床(2)病原学(3)临床+病原学口
3.2.2检验结果(请将检验结果填写于下表)
镜检培养 日期 红细胞 白细胞 志贺 福氏 鲍氏 宋内
3.2.3病人转归(1)痊愈(2)带菌(3)死亡1 口
4.流行病学调查(病前1周内)
4.1接触过同样病人(1)有(2)无2口
4.1.1接触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1.2接触地点
4.1.3接触方式
4.1.3.1同吃(1)有(2)无口
4.1.3.2同住(1)有(2)无口
4.1.3.3护理(1)有(2)无口
4.1.3.4其他(1)有(2)无口
4.2饮食情况
4.2.1饮生水(1)有(2)无2口
4.2.2水源类型(1)井水(2)河水(3)塘水(4)自来水(5)其他4口
4.2.3吃生冷食品(1)有(2)无口
4.2.4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4.2.5熟食冷吃(1)有(2)无口
4.2.6熟食名称,购买地点
4.2.7其他可疑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4.2.8在外就餐史(1)有(2)无口
4.2.9就餐地点(1)排档(2)个体餐馆(3)宾馆餐厅(4)其他口
就餐地点名称
4.2.10同餐人数口口口
4.2.11同餐日期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2.12同餐者发病(1)有(2)无口
同餐发病人数
4.2.13饭前洗手(1)洗(2)不洗2 口
4.2.14便后洗手(1)洗(2)不洗2口
5.控制措施
5.1病人隔离(1)是(2)否2口
5.2隔离地点(1)住院(2)家庭(3)其他口
5.3 家庭隔离期间的消毒与治疗
5.3.1病人的饮食用具(1)分开(2)未分开2口
5.3.2饮食用具消毒方法(1)煮沸(2)清洗(3)使用的消毒液名称2口
5.3.3排泄物(1)未处理(2)处理处理方法1 口
5.3.4治疗倩况(1)连续服药(2)间歇服药(3)未服2口
5.4患病期间暂时调离工作岗位(1)是(2)否口
5.5密切接触者登记
姓名 性别 年龄 与患者联系方式 接触方式 发病日期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宁波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1~4期结业学员共计59名, 调查宁波市11个县 (市) 区疾控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学员能力提升情况、学员培训前后工作业绩与产出、学员及所在单位对项目的评价等4块内容。
1.3 调查方法
编制《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学员情况调查表》,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 对县、区疾控机构的调查采用访谈的方式, 调查在由受过培训的调查员指导下进行。调查资料用Epi 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 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学员基本情况
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9份, 回收56份, 有效问卷56份, 应答率94.9%。调查的学员中1~4期学员人数分别为14名、16名、14名、12名。56名学员中, 男学员41名, 女学员15名, 男女比例为2.73:1。大专及以下3名 (5.36%) , 本科49名 (87.50%) , 研究生以上4名 (7.14%) 。56名学员在疾控机构工作的53名,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的3名。从学员从事专业分布情况看, 从事疾病控制44名, 占总人数的78.57%, 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和卫生监督各3名, 各占5.36%, 从事卫生监测4名, 占7.14%, 从事健康教育2名, 占3.57%。
2.2 学员能力提升情况自我评价
在对项目的满意度调查及学员八种能力提升情况自我评价调查发现, 98.2%的学员认为宁波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符合现实需求, 所有学员均认为培训后收获很大, 现场工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100%的学员认为“发生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时, 独立组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和“对疾病监测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和管理的能力”有提高;98.2%的学员认为“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开展培训和学术指导的能力”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 制定现场卫生防病工作计划和组织动员的能力”有提高;94.6%的学员认为“撰写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和演讲的能力”和“向决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及与新闻媒介和大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有提高;91.9%的学员认为“项目的申请、计划、实施和管理的能力”有提高。 (表1)
2.3 学员培训前后工作业绩与产出比较
对学员参加培训前2年与参加培训后2年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次数、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数量、编写案例数量、专题调查数量以及作为师资对本单位或其他基层单位进行授课的次数等5项工作业绩与产出进行比较后发现, 5项工作业绩与产出培训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学员参加培训后2年人均发表论文1.73篇, 人均主持和参与课题0.89项;有73.2%的学员结业后作为师资力量对本单位或其他基层单位业务人员开展现场流行病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授课。
2.4 学员职业发展情况调查
在对学员的工作变动情况调查中发现, 从事疾病控制的44名学员中, 有90.9%的学员培训后回到疾病控制岗位, 仅有9.09%的学员调离疾病控制岗位, 从事卫生管理、卫生监测等工作。有59%的学员认为培训项目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深远影响, 认为高强度多方位的培训使综合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增强了自身工作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力度。有39.3%的学员培训后2年内有职务晋升, 其中1位学员晋升为疾控中心主任, 4位学员晋升为疾控中心分管主任。
2.5 各县 (市) 区访谈情况
对各县 (市) 区疾控中心相关科室访谈发现, 100%的单位认为学员经过培训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 在疫情处理过程中能够独挡一面;成为各地优良的师资力量;带动了单位科研项目的开展。目前各县 (市) 区100%开设了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对基层防保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和灾害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培训, 主要师资力量来自现场班学员。
3 讨论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FETP) 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倡导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1]。它起源于195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创立的流行病学情报服务 (EIS) [2], 在疾病的防治现场实践中开展培训工作。至今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不同名称、形式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形成了世界区域性的国际FETP网络[1]。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CFETP) 于2001年10月15日正式启动, 旨在培养高素质的现场流行病学专家, 倡导8种能力和4种精神[3]。
宁波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 借鉴CFETP“干中学”的先进培训模式[4], 实行小课堂教学模式, 学制一年, 包括1个半月核心课程, 10个半月现场实践。项目运行6年, 已有4批学员毕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学员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强化, 八种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疫情处理思路更加开阔, 现场调查报告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名副其实地成为地方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的业务骨干和全市的技术人才储备。近年来在宁波市发生的登革热疫情、甲型副伤寒疫情、甲流疫情等多起重大疫情中, 学员参与度达100%;5.12汶川地震, 有14名学员赴现场开展灾后防病工作, 占当时学员总数的1/3。在对学员培训前后工作业绩与产出的比较发现, 学员经过培训, 参加现场调查次数、撰写调查报告数、编写案例数、专题调查数、授课次数都较培训前有显著增加, 撰写论文、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数量也有大幅增加, 这些都提示项目在提升学员八种能力, 尤其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方面是成功的, 培训项目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对学员工作变动情况调查显示, 学员培训后基本仍从事疾病控制工作, 在各自的单位承担着重要角色。不少学员反映, 通过培训综合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自信心与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对职务的提升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有近1/4的学员在培训后走上领导岗位, 各自在新的职位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提示培训项目的开展对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对单位访谈显示, 各单位均反映学员经过培训后八种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成为地方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的业务骨干及优良师资, 将最先进的培训模式及学科前沿知识带到基层, 提高了辖区业务指导能力, 有力地推动了各县 (市) 区现场流行病项目的开展和学科的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单位的学术氛围。2007年宁波市现场流行病学学科成为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 有2个区级疾控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学科成为区重点学科, 从而表明本项目在推动全市现场流行病学学科发展、提升全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的水平方面效果显著, 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业务技术培训项目, 更是加强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也显示学员在项目的申请、计划、实施和管理的能力、向决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及与新闻媒介和大众沟通、交流的能力和调查报告的质量提升方面进步较小, 提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三方面的培训力度。
宁波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运行6年,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下一步考虑将培训项目纳入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另外目前正在尝试将这种先进的培训模式引入卫生学人才队伍培养, 参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模式和经验, 开展集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为一体的“现场卫生学专业骨干培训项目”, 着力解决卫生学人才队伍匮乏、现场经验缺乏的局面, 培养具有应对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放射事故等突发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复合型现场卫生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光.我国已建立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年2, 23 (1) .
[2]http://www.cdc.gov/eis/index.html.
[3]曾光.现场流行病学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 (4) :322-324.
[摘要] 目的探索在少数民族地区全人群中开展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方法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高流行区B县,对2个乡的全人群进行了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测、问卷调查等。结果 全人群调查进展顺利,92.0%的人群接受了调查。得到了当地全人群艾滋病、梅毒、丙肝等疾病的感染率数据,加大了对发现的感染者的管理力度,有效控制传染源。结论 开展此类调查应该做到周密的前期准备,大力开展群众动员,严格现场操作和质量控制,分阶段调查以实现全覆盖,对查出的疾病及时转介治疗。开展类似的调查还应针对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自1986年我国首次报告发现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逐渐在全国范围蔓延开来,在局部地区呈高流行态势。[1-2]艾滋病疫情大多通过病例报告、哨点监测、专题抽样调查等方法获得。[3-5] 在高流行地区开展全人群的艾滋病流行病学普查可以准确了解疫情形势,为制定科学防治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但此类普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较多困难,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加不易。“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示范区项目属国家“十一五”期间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B县属艾滋病高发地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被选定为“四川乙肝结核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调及协同综合防治一体化示范研究”艾滋病防治示范区。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B县2个乡的全体人群,其中98%以上人口为彝族。
1.2 方法 开展了现场体检、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现场体检包括内外科检查、B超、心电图、胸部透视、血样采集、小便常规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肝功能、HIV、梅毒、丙肝检测;问卷调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相关知识、高危行为等。2结果
2.1 组织措施
四川省、凉山州、B县分别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省州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制定了省州县乡政府、卫生部门的工作机制、措施与方案。并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人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由省卫生厅、凉山州政府领导亲自召开项目推进会,强调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工作任务,逐一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就人员、物资配置做了安排、部署。在中央经费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及时落实配套经费用于现场工作。配备必要设备,加强人员培训。B县地处高寒、高山地区,为国家级贫困县,地域面积广,人口居住分散。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本研究选中的两个乡卫生院分别仅有5名和7名工作人员,不能从事任何一项实验室检测。如果仅依靠当地的条件,将无法完成现场调查所要求的内外科、B超、心电图、采血化验(含HIV抗体检测)等9项检查。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对2个乡卫生院X光透视室房屋改造,配置了B超、心电图、X光透视和三大常规检测设备。从凉山州和附近的会理县、盐源县、B县等医疗机构抽调的80多名优秀医生参与调查工作,并对他们分别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信息收集等内容培训。在正式调查前,在2个乡分别进行了30人的现场预试验。预试验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心电图、B超检查、静脉血采集及问卷调查等项目,对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进。
采用先进技术,避免意外事件。彝族群众的姓名由于发音、一人有多个名字、身份登记不全等原因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多年困扰的问题,首次引进虹膜身份识别仪对目标人群进行身份识别登记,避免了重复登记,同时为电子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平台。既往的经验表明,当地群众对采血有恐惧心理,容易造成晕针晕血甚至由此引发群体事件。本次抽血操作根据这一情况,特制了有挡板的抽血台,被抽血者看不到针具、血液和医务人员,有效防止晕血事件的发生。
2.2 实施情况 经过近1年的努力和实践,完成了2个乡10 067名居民的调查,占登记在册人数的92.0%。首先根据乡、村登记在册人员进行造册,核实实际居住人口。2个乡的干部自项目实施以来,分成几个小组,每天很早就进村入户的组织、动员,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根据时间安排各个村组的群众到乡卫生院。乡村干部采用了很多方法动员群众,比如,发动村组里的关键人物、退伍军人、教师等入户动员;结合参保新农合工作进行动员;对没有上户口的小孩承诺上户等。由于有大量群众到外地打工,在短期内无法做到全人群都被调查。项目采取了分阶段调查的方法,首先是2010-04/05集中1个月的时间共完成在家的7 645人健康体检和基线调查工作。然后,利用彝族年前后,大量群众返乡期间进行补充调查,分别在彝族年(11月)前集中1周,彝族年后集中1周,完成了2 422人健康体检和基线调查工作。剩余外出人员由乡政府组织随时掌握其回家信息,及时做好补充体检工作。尽可能将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群纳入普查。
现场体检和问卷调查均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完成,省和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完成现场资料收集的质控工作。现场完成个人基本信息录入、内外科检查、B超、心电图、胸部透视、血样采集、小便常规检测和问卷调查等工作;县医院完成血液样本处理和肝功能检测:现场采集到的血样,每天有专车负责及时将血样送往县医院进行样本处理、分装和相关的检查;州疾控中心完成HIV、梅毒、丙肝检测;省和州疾控中心均建立了全部目标人群的血液样本库。
2.3 查出疾病后进行转介
抽调县医院各科专家,对所有体检结果进行评定,对体检结果有异常者进行反馈。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新发现HIV感染者均纳入常规管理。HIV阳性孕妇均转介到县妇幼保健院开展母婴阻断工作。对疑似结核患者转介到县疾控中心进行确认,阳性进行结核免费治疗。对肠蛔虫患者进行免费驱虫治疗。对感染者、感染者家庭和遗孤遗老进行关怀救助。为了减少感染者流动,对HIV感染者及其家庭发放生活补助。
当地医务人员少,技术水平不高,服务范围窄,群众看病就医十分有限。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将先进仪器设备留下,而且带出了一批不走的医生,拓展了医疗服务范围,极大满足当地群众需要。群众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切实得到实惠,都愿意参加这样的调查。
2.4 初步探索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规模全人群艾滋病调查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通过本项目的开展,比较准确掌握了当地艾滋病流行现状,加大了感染者随访管理力度,有效控制传染源,逐步控制疫情蔓延。B县以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有效整合当地各种艾滋病防治资源,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有效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将艾滋病综合防治重心下沉乡镇,对艾滋病感染者实行属地化管理,建立“人盯人”的感染者管理模式,并通过不断健全、完善机制,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3 讨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例】推荐阅读: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报告09-12
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12-14
5s管理实例现场10-31
流行病调查报告范文09-16
项目前期现场调查报告09-27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06-15
流行元素06-26
流行的伤感句子06-25
流行音乐论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