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个案观察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大班个案观察(精选8篇)

幼儿园大班个案观察 篇1

幼儿基本情况:

杨茂林是我班的调皮大王之一,如果哪个小朋友被欺负了或者哭鼻子了,那肯定与他有关。他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候。早上一来到幼儿园就和其他同伴追逐、打闹;户外游戏的时候,他更像是一匹脱了缰的野马,老师时刻要搜寻他的身影,控制在视线范围之内。他还是个大嗓门,是个吵架高手。每天都能听见他和别人吵架,那架势可真是没人敢与他抗衡。但是他很诚实,不说谎话。做错了事情,老师一问他就承认了。他还喜欢帮老师做事情,像个小大人一样。

观察与记录:

吃午饭时,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喝汤,我就听见了杨茂林在盥洗室里用他那特有的大嗓门跟谁在争执着什么,走近一听,原来是为了一块肥皂跟涛涛在抢夺呢。看到我走进盥洗室,凡凡顿时没了声响,而胆小的涛涛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一边口吃地解释一边用手比划着:“鲍、鲍、鲍老„老师,我手上抹、抹、抹了油,杨茂林他、他不给我、我洗手的肥皂。”杨茂林也不甘落后,马上大声辩解:“他一直在手上搓,肥皂都快没了。我是想让他别把肥皂都用光的。”那声音大得像豆炸了锅一样,震得我耳朵都轰轰响。

理性分析:

幼儿都喜欢玩水,洗手时乘机玩水是幼儿园小朋友特有的一种现象。因此,一有机会孩子们就会在盥洗室洗手玩水。饭后一般只有一个老师在教室里,因此既要关注没吃完的孩子又要关注已经吃完的孩子,就显得有点顾此失彼。根据大班孩子比较懂道理的年龄特点,我经常会安排他们一批一批的进入盥洗室。但进盥洗室进行饭后漱口和擦嘴一系列入厕活动就关注不到,如果统一安排孩子们进行盥洗室活动就会造成拥挤,缺乏合理性,这就成为餐后管理的一个盲区。

幼儿园大班个案观察 篇2

蒋彦廷是个活泼又调皮的男孩。不管批评还是表扬, 总是笑嘻嘻的满不在乎, 只有老师发火了时, 他才讨饶道歉说对不起。但还没等老师转过身, 就故态重演。有时还会来点小闹剧, 搞点小破坏, 常有小朋友告状。因此大家不喜欢跟他玩。好动的他, 上课从不会集中精神, 最多几分钟, 注意力就转移了。他自控能力差, 常有些不良习惯性小动作, 如咬指甲、咬衣服等。做事大都半途而废, 有头无尾。没有纪律观念, 缺乏良好习惯。

二、观察实录

实录一:活动时, 小朋友都举手回答, 而他张口就说, 要不就站起来。当大家都为他的行为感到不安时, 他却开心地一会儿咬着手指, 一会儿跪坐椅子。其他小朋友在思考问题时, 他却看着窗外。不时去惹旁边的小朋友。实录二:桌面游戏中, 小米哭诉“蒋彦廷抢东西”。小米的小汽车在他手上。这时小宇也跑来说:“老师, 他还想拿我的呢。”他却若无其事, 真是又气又好笑。实录三:午餐后看书, 他也拿了一本翻阅。老师刚想表扬, 就听哗啦一声, 小朋友报告:“老师, 蒋彦廷把书撕坏了。”他一脸无辜地说:“不是啊, 我翻翻它就坏了。”

三、观察分析

由上可见该幼儿特点:

1. 没有规则意识。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 非常自由、散漫, 缺乏对注意事物的耐心。

2. 好奇心强。

不管对什么事物都感兴趣。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动物, 对他的吸引力非常大, 有的东西他总想弄个明白, 因此就玩玩弄弄, 有时把东西也搞坏了。这种行为有时并非故意所为, 但其结果肯定是不好的。

3. 具有嫉妒心理。

嫉妒心是一般人都有的心理, 比如看到别人有好看的好玩的东西时, 希望自己也能有, 特别是像蒋彦廷这样的孩子, 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甚至进行抢夺。

4. 小动作多, 多表现为手脚不停, 让其安静下来难度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进行了一次家访。在家访中知道他一直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的, 爸爸经常在外面工作, 妈妈又是在找工作期间, 放在孩子身上的心思也不多, 很少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的关心更是缺乏。由于爷爷奶奶是隔代的, 对这个孙子也是百依百顺, 孙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时常放任孩子一个人玩, 缺少与同伴、家长的沟通、交往。而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也不当, 当孩子想沟通时, 家长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 使孩子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没能很好地加以纠正, 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 不是用一些粗暴的方式解决就是丢给爷爷奶奶管, 不会分析原因, 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育子女问题方面的经验少之又少。儿童在5~6岁时, 道德规范远远没有达到内化的水平, 所以需要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耐心地指导与引导, 不断地强化, 使孩子的道德观始终在良性的规定上发展, 让孩子明白幸灾乐祸是不对的;做错事就要道歉;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用抢的方式来得到, 这样是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的, 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要学会帮助别人而不是伤害别人等等, 如果孩子在犯错后有了第一次向他人道歉的意识, 并且得知犯错后道歉是正确的行为, 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不会得到不好的后果, 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规范。

四、教育措施

1. 指导设想。

(1) 以师生间的平等原则,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慢慢地改变蒋彦廷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惯。 (2) 教师给予蒋彦廷特殊的关爱, 在生活方面对其无微不至地关怀, 在学习方面随时随刻地督促, 努力培养教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3) 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抓住鼓励表扬的机会, 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与欣赏, 让他知道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 (4) 家园联系, 调整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的互相沟通, 家园之间交换教育孩子的经验,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

2. 措施。

(1) 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情感体验。第一, 体验成功。孩子的绘画能力不是很好, 经常乱涂乱画, 没有耐心。但有一次, 他却画得非常成功, 教师及时地表扬了他, 还在集体面前展示了他的作品, 并奖给他一颗五角星。他开心极了, 从这以后, 他画画不再是乱涂乱画了。教师的一声“画得很好”、“你真棒”, 教师的每个微笑都给了他鼓舞与激励。从此他对画画也有了更大的兴趣, 每天来园第一件事情就是拿纸画画, 画完后, 自豪地跑过来开心地对我说:“胡老师, 你看我画得漂不漂亮啊?”第二, 榜样作用。蒋彦廷走路时经常会推挤小朋友。我对他说:“如果你走路时慢慢地走, 不推不挤就会交到更多的朋友, 你看, 莫凡小朋友走路慢慢的, 眼睛看好了走, 她就不会撞到别人, 也有很多的好朋友。”他使劲地点点头。第三, 赏识激励。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蒋彦廷爱劳动, 教师可以用赏识的语气对他说:“蒋彦廷真能干, 真是个勤劳的好孩子。如果以后做事一直这样认真, 上课时举手发言, 那老师小朋友就会更加喜欢你了。”他点了点头说:“知道了, 胡老师。”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行为, 了解幼儿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针对蒋彦廷好强、爱帮助人的特点, 既要保护他的这种积极性, 又要引导他做错事要敢于承认错误, 勇于道歉。用爱心去感化孩子, 交换信任, 期待蜕变。 (2) 利用游戏促进自我控制能力。利用该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加强注意力的训练。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督促幼儿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 家园合作, 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每个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管自己的工作多忙, 都加强对孩子的监管与教育。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同时, 也要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及时地与老师联系, 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 共同寻找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措施。

五、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蒋彦廷变好了。特别是自控能力有了明显进步。活动时, 孩子们都按老师的要求动手操作。蒋彦廷控制不住自己, 想离开座位, 老师就用眼神提醒, 他就不敢了, 孩子们都愿意和他说话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幼小时如能正确引导, 他就会闪光。教师要以爱心来关注幼儿, 了解他们, 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有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只要努力坚持, 家园配合, 孩子就会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幼儿日常表现的追踪观察, 分析了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进措施。

幼儿园大班个案观察 篇3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吴某欣,男,独子,5周岁6个月,身体健康,无重大病史。欣欣性格比较内向,与同伴、老师的主动交流甚少,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障碍,只和特定的伙伴游戏,但对自己的亲人有情感交流,老师与其交流时欣欣的眼神有闪躲现象。欣欣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好,对美术活动兴趣浓厚;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缺乏想象力。能够复述简单的故事,背诵儿歌、古诗,但理解能力比较弱,对长句难以理解,不懂得归纳组织语句。

(二)家庭背景

父亲,大学学历,宁波奉化人,从商;母亲,大学学历,山东青岛人,全职主妇(生育前同父亲共同经商)。父母均有较好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由母亲照顾,父亲工作繁忙甚少与幼儿接触。

(三)对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鉴定

从小班起,欣欣就对数学学习表现出较大的困难,点数、排序、守恒、图形、计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碍,这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

例如,在点数活动中,教师提供7片雪花片,幼儿进行点数,并回答“这里一共有几片雪花片”的问题。欣欣对于这个活动表现出些许的不耐烦,在教师介入之后,欣欣开始点数。第一次点数“1、2、3、5、7……”可以发现欣欣不理解点数的含义,不能够掌握数物的匹配,不会连续数数。在老师引导后的第二次点数“1、2、3、4、5、6、7”,欣欣模仿教师数数的效果较好,但当老师提问“一共有几片雪花片”时,欣欣又出现了如第一轮点数时的情况,随意回答,一会“5”一会“9”。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欣欣基本没有数字概念,对于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总数含义不理解。在图形认识活动中,欣欣能够比较清楚地分辨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对梯形、长方形认识有一定困难),能够分辨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物品。但当老师对比认识立体形和平面形时,欣欣依旧出现比较大的问题,无论是平面形还是立体形,欣欣统一用平面形的概念定义。当老师个别交流询问这两种形状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欣欣茫然地看着老师,说“它们都是一样的。”可见,孩子对于形状的认识仅仅限于最基本的三种,且对这三种形状的认识采用的是记忆的方式,变形后的形状仍存在认识困难。对于立体形状的认识更是微乎其微,不理解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区别,缺少立体建构的概念。

发现问题后,我们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对欣欣进行智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欣欣不属于智力落后儿童,其中操作部分得分较高。同时,我们使用Ginsberg等人开发的儿童早期数学能力测验对其数学能力进行测试。欣欣的成绩低于基准值10%,所以,我们初步判定欣欣为数学学习困难幼儿。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影响数学学习困难的负面因素分析

幼儿童年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幼儿园和家庭,其交往对象主要为家人、老师和同伴。通过两年的观察、访谈、记录、统计,我们将影响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负面因素小结如下:

1.家庭的影响因素

(1)父亲缺位现象严重

欣欣的父亲文化程度较高,教育方法比较得当,但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在家,缺少对于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关注,对于儿子的教育,欣欣父亲一直心存愧疚。每当父亲休假在家时,欣欣的行为表现会比平时好很多,能够比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对父亲表现出较大的依恋和不舍。父亲的缺位较明显地阻碍了欣欣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减少了其在家主动学习的机会。

(2)母亲采用刻板和简单的数学教育方式

在家中,平时欣欣的数学教学主要依赖于母亲。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欣欣的母亲已经意识到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其他孩子弱,也想在这方面对孩子有所训练,但其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一味通过让孩子做题来达到目标。欣欣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一般通过形象化思维学习,对于数学这类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只通过做题目,幼儿可能掌握一些简单的运算技能,但并不能使幼儿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欣欣母亲这种简单的数学教育方式对欣欣数学能力的提高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造成了孩子负面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了母子之间的情感。同时,父母之间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的不统一,对于心理敏感的欣欣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学习才是最恰当的。

2.教师的影响因素

(1)初期教师对幼儿数学概念发展水平的了解不足

在小班初期阶段,家长同老师的交流不畅,家长不愿提及欣欣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也略显不足。正因为不清楚,导致产生了一盘化的数学教育模式,没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没有对数学学习困难的欣欣进行个别化教育,在辅导过程中也显得无的放矢,没有针对性。

(2)师幼交流不通畅

由于欣欣在吃饭、睡觉、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少问题,属于班级中能力较弱的幼儿,老师对于他更多的是无奈和沮丧,这对原本内向的欣欣造成了一些心理压力。这也让欣欣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很少与老师沟通交流,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欣欣与老师交流的缺乏使他失去了主动获得老师关注的机会,在不多的交流机会中,欣欣的怯弱也让老师失去了辅导的兴趣,这不利于改善其数学学习困难的状况。

3.同伴的影响因素

幼儿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认识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数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同伴对他数学能力的评价。特别在幼儿园阶段,同伴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班级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有幼儿说:欣欣不会做数学,不用让他做了等等的言论。欣欣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收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欣欣对数学学习的惧怕,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满足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了负面态度。上述多种因素的交织纵横、相互作用,最终使欣欣数学学习持续落后。

(二)教师早期干预策略分析

从上述因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从日常实践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单纯数学技能练习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幼儿数学学习能力,但从本质上改善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还需从环境、学习方式、家园合作等诸多方面入手。在我们发现欣欣的数学学习困难之后,立即制订计划,结合幼儿园、家庭双方的力量,共同帮助欣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1.利用幼儿园各种教育因素促进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都渗透着数学教育。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数学教育资源,加深、加长数学学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欣欣起到帮助作用。

(1)周围环境凸显数学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幼儿园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的秘密。我们发现欣欣乐于观察不同事物,能够简单地和同伴、老师交流观察内容。我们就利用这一契机,用环境引导欣欣去发现、去学习,从而巩固数学知识。例如,在主题“请到我家来做客”中,有一节关于序数(纵、横)认识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欣欣对于序数这一概念不甚了解,对于枯燥的笔头作业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点,课后我们在主题墙中创设了一幢“中二班集体屋”,将班级中三十名孩子的照片贴在不同楼层的不同房间(每三天调整一次位置)。我们引导欣欣关注自己的房间在哪里、周围的邻居是谁、自己的房号是多少、朋友的房号又是多少等内容。渐渐地,欣欣开始关注主题墙面上的一些内容,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之中,从而与伙伴和老师的交流也有所增加。

(2)日常生活渗透数学教育

针对欣欣这类对正规的数学学习有一定抗拒心理的孩子,日常的潜移默化效果更佳突出。

比如,在午餐时间,我们会请欣欣帮助保育老师分碗筷。一开始,我们会让一名能力较强的孩子带领欣欣操作,半个月之后,我们发现欣欣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这一任务而且乐于参与其中,这已变成他每天的固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欣欣的点数、掌握一一对应关系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够了解单双数的一些概念。再如,午餐后散步时,我们会和欣欣一起数一数幼儿园花园里有几棵树,有几颗开花了,有几颗结果了,用编应用题的方式叙述出来;在外出亲子活动时,看看他最喜欢的汽车车牌号、站牌号码,记忆长串的数字和字符发现其中的规律;离园活动时,数一数还剩几个小朋友,将玩具分发到每个小朋友手上,练习一一对应的能力……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这样的过程让欣欣没有压力地学习数学,简单而又愉快。

(3)户外活动整合数学教育

欣欣对于户外活动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从而户外学习的能力也高于室内学习的能力。抓住这一点,我们将数学内容与户外游戏整合,使欣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掌握按规律排序时,我们提供了三种颜色的圈,让欣欣帮助老师布置场地,有规律地排列这些圈,在我们简单的示范后,欣欣能够很快地模仿老师的方法进行排列。接着我们在第二轮、第三轮游戏时增加排序难度,让欣欣学习按不同规律排序的方法。

(4)蒙氏活动中数学知识的巩固提升

我们班为蒙氏班,每天都有固定的蒙氏自主活动时间。在蒙氏活动中,数学区是比较重要的一块。我们观察发现,在自主蒙氏活动时间内,欣欣鲜有选择数学学习内容的时间,他在活动中常常处于“观赏”的状态,即使选择了一份工作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完成。这种情况下,我们两位教师配合,每次活动中配班的一位老师作为欣欣的主要辅导者,每次活动我们会向欣欣提出本次活动的要求,在活动中陪伴他一起工作。如果在一次的蒙氏活动中完成不了工作,那我们会和他一起保留做好的部分,下次活动继续完成。一旦欣欣的工作有了成品,我们都鼓励他向同伴展示作品,让他萌发满足感。这种感觉使欣欣更乐意投入数学区的活动,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5)融洽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

在欣欣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信心对他起着很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我们对欣欣的每一次尝试和表达都给予积极地回应,以表扬的方式鼓励欣欣多多参与数学活动,给欣欣信任感和情感依托。同时,同伴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幼儿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其赢得同伴的尊重和肯定,降低其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印象。在这样的多重情感辅助下,欣欣的数学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2.取得家长支持,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1)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

我们定期与家长沟通(每周一次),以小报告的形式告知家长:这一星期学习了哪些数学内容,每项内容的目标是什么,欣欣在此项活动中的表现,家中可以如何配合等,阶段性地帮助欣欣改善数学学习困难问题。比如,第一阶段,我们针对欣欣的数学学习习惯不太好的现象,请家长配合在家中养成他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能专心做某件事,从而有效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在习惯培养之后的第二阶段,我们针对欣欣对数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我们进一步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一些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在家里为幼儿提供与幼儿园近期学习中类似的数经验,减轻幼儿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挫败感。家园的密切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我们与家长的关系,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更有助于为欣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

每个月我们都会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为家长提供较为先进的生活化数学教育方式,统一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欣欣数数身边有兴趣的物体,如马路上的汽车、冬天的衣服、家里的玩具等等。摒弃家长原本简单、刻板的教育方式,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带给家长,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特别是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3)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绘画是欣欣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会通过画画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这个过程中,欣欣的视觉能力、精细动作都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欣欣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通过交流,我们得到欣欣母亲的认同,她很快就着手对欣欣进行美术方面的培养,中班开始,欣欣参加了每周一次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每次活动后欣欣母亲都会将欣欣的作品带到幼儿园,老师在教室里开辟了固定的墙面版块进行展示。两个学期下来,不仅欣欣的美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欣欣得到了同伴的更多认可,自信心大大提升,幼儿园活动中的畏惧感大大降低,在数学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研究的成效

在两年多的实践教育研究中,我们从诸方面入手,融合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转变父母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提升了欣欣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欣欣的数学学习体验感等。现在欣欣已经能够进行20以内的点数,理解数与物之间的关系,对数的组成和分解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正确地区分几种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等。同时,他对数学活动惧怕的感觉已逐渐消失,乐于参与各类数学活动,这将有利于其今后数学能力的培养。但他现在的数学发展水平仍稍稍落后于其他同龄幼儿,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不强,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有限。因此,对欣欣的数学训练我们仍需要继续坚持,希望能更快地拉近他与其他孩子之间的能力距离。

参考文献:

[1]王恩国,刘昌.数学学习困难与工作记忆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9-47.

[2]J.M Sattler,R.D Hoge.儿童评价[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0-51.

[3]徐速.西方数学学习困难研完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5(1):143-145.

[4]青兴春.数学学习困难及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3):52-55.

[5]张丽莉.学龄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数感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0(1).

大班幼儿个案分析[模版] 篇4

-----------一个不喜欢睡觉的孩子

三溪镇中心幼儿园 邝丽萍 连续几日我班整体午睡情况都较好,可有一个朋友却有点“个性”,这种情况引起了我对他的好奇!班级中的行为表现:肖洁洋是一名大班的幼儿,基本上中午睡不着,但是他会遵守幼儿园的规则,那就是每到睡觉时间他会乖乖的上床,就算看到他眼睛是闭好的,过不了几分钟也会不断的翻身,比较好的是他不会影响其他的幼儿。这孩子脸上没什么血色,人也比较瘦。虽然这样,但他的精力很旺盛,午睡时候所有小朋友都睡了,他还是不睡!就躺在床上玩一中午。这种玩不会影响任何一个孩子午睡,只是他自己不睡而已。情况稍好的时候可以观察到他睡了20分钟左右。

二,原因分析:

找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睡觉情况:肖洁洋从小就不喜欢睡觉。在睡觉方面父母没有给他更多的要求,特别是时间上比较忽视。因他不喜欢睡觉,晚上也睡得比较晚,所以个子长不高,人比较瘦,脸色也不大好看。

三、案例:记录

(一)开学前几天午睡的时候肖洁洋根本没法静静的躺在床上,东转西翻,在床上手舞足蹈的,我觉得有点影响其他小朋友,所以制止了他,他的表情看起来很难受!于是我陪着他,悄悄的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他慢慢的安静下来,我告诉他如果动的话会影响其他小朋友,他朝我点点头。

分析:孩子只有在情绪很主动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意见,懂道理。所以我采取了先讲故事后陪他的策略。

记录

(二)肖洁洋能够安安静静躺在床上睡觉了,这时,我开始试图尝试让他睡着,于是我守着他,拍着他的背,几分钟以后„„睡着了!

一、幼儿情况 :

分析:由此推测孩子不想午睡可能是因为没对他进行严格的要求。但是我也发现,就算守着他睡,时间也不会太长,最多半个小时就醒了,但是至少也可以睡上半个小时。

记录

(三)2014-5-24至2014-5-31

起床的时候我开始和他谈话,谈话了解到他自己不喜欢睡觉,他告诉我他在家确实也睡得比较晚,我问他既然不喜欢睡觉为什么幼儿园午睡的时候还是要在床上躺着呢。他的回答另我很意外,他说,我想睡,可是睡不着,所以我就不喜欢睡。

分析:这孩子可能是先天性睡眠少,加上老师和家长对他也没有很严格的要求,造成的现在这种情况,孩子不喜欢睡是因为他睡不着,而并不是真的不想睡,其实他也很无奈。

措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如果单在幼儿园午睡,而双休日及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她永远无法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我和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和幼儿园配合,使孩子能在家中也养成午睡的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午睡习惯。

达成的效果:

这段时间以来,肖洁洋的午睡明显好多了,现在他睡在床上开始也总是动来动去的,但是我一叫他的名字,我对着他轻轻闭下眼睛,他很快就收到,马上闭眼睛睡觉了,而且午睡时间也明显加长了,我感到很欣慰,每个小宝贝都是像刚发的嫰芽,只要给点耐心,就能帮他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园幼儿个案观察记录 篇5

欣欣不是吃不下碗里的点心,而是没有耐心吃。她在吃点心时,总是会找些小动作来做。一会儿用小勺压米汤,一会拿自己的发荚玩,当她在做这些小动作时,其它孩子已经吃掉一大半的点心了。饮食习惯方面不够好。 但在老师的提醒和督促下,她还是能够独立、迅速、正确的使用小勺吃完点心的。

问题一:

师:欣欣,快吃哦!其它小朋友都吃掉很多了,比比看,谁会第一个吃完。

幼:看看我,迅速吃掉两口点心。

当我转身照料其它幼儿时,欣欣又继续她自己的游戏了。并没有把比比谁第一的事放在心上。

问题二:

师:欣欣,看xxx小朋友已经吃第二碗了,你的点心还是那么多,要怎么做呢?

幼:我会吃的很快。(立刻吃了两大口)老师,你看,我吃的很快。

师:老师看到了,希望老师不看的时候你也能吃得一样快。

幼:恩

问题三:

老师转身照料其它幼儿,欣欣又不吃了,玩玩勺子,讲讲话。

师:欣欣,老师一不看你,你就不吃,这个习惯可不好哦!老师看和不看要一样吃得快。如果你今天不是最后一个吃完,老师会给你奖励小苹果贴纸。

幼:(低头吃粥,不时的用眼睛看我一下,可能是在观察老师有没有看着她)

当我一直看着欣欣时,她吃的很快,用勺很熟练,一口一口地吃,碗内桌面也保持的很干净,一碗点心三分钟内就吃完了。我适时的给了她奖励,并激励她,下次老师不提醒也要吃的一样好,老师还会奖励。

反思与启示

从这个案例中,我得到如下启示:

1、多留意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及时发现问题,马上给予提示、鼓励、纠正。

2、针对孩子们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组织谈话活动。比如《我会吃饭》,讨论吃饭的益处,如何使自己吃得又快又好,使孩子们懂得好好吃饭的好处,逐步养成安静、正确、迅速吃饭的好习惯。并让鼓励班上的孩子互相进行比赛,抓住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有时采取适当的奖励来提高他的控制能力。

3、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夸大其词,多在集体面前表扬,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老师的喜欢,从而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幼儿个案观察小结 篇6

该幼儿个性较外向,各方面的能力较强,在语言、数学方面的表现较好,对新知识、新奇事物的渴求欲望强烈,但在一些行为习惯、生活常规、自我约束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由于爸爸妈妈平时工作较忙,知识水平较高,他们对孩子知识上的要求高,但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要求,顺其自由发展,有时不能及时指正孩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吃饭、睡觉、集体常规等方面。采取措施:

(1)把李潘的座位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的地方,随时提醒.(2)利用角色约束孩子的行为,在一日活动中,老师除了满足他正常的要求外,还提供机会培养其自制力,如有时让他当 小老师,帮助老师收拾教玩具。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孩子乱扔玩具的毛病会得到改变。

(3)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有了进步及时表扬鼓励。效果:

经过老师一个学期的努力,该幼儿在自我控制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知道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有时会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但仍存在反复性。现在的他经常会主动帮助小伙伴,不像以前那么霸道了;平时也能主动地与老师、同伴交往,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了&&小伙伴们也越来越喜欢他了-------------小调皮鬼杨俊浩 小浩的个性分析:

小浩是我班的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平时在幼儿园里总会有很多幼儿来告他的状,一会这个说他打人了,一会那个说他推人、踢人了,一会又有孩子说到哪里捣乱了,小浩就是一个时刻要抓在老师身边才老实的孩子。但调皮归调皮,我还是很喜欢他,因为他很天真,也比较聪明。这个孩子就属于在老师监视下才听话的那种,做事时老师盯着他就表现比较好,老师一转身就会失控。从这学期初我们开展剪纸游戏,我发现他比较喜欢剪纸,经过一学期的剪纸游戏,我看到了小浩在不断地进步。场景一:剪纸区域里剪贴扩音喇叭 幼儿表现:

今天的剪纸区域中我投放了制作扩音喇叭的材料,让幼儿来剪贴喇叭。自主游戏一开始,孩子们都去选了自己喜欢的区域玩了,只有小浩还坐在中间一动不动,显然还没选好要到哪里玩。在我提醒下,他终于搬起椅子朝剪纸区域来剪纸了,我给他剪刀、纸,在他动手剪之前我告诉他,在剪的时候要认真有耐心,不能象以前画画那样,画一会没完成就离开了,他向我点点头表示同意。刚开始还算比较认真,拿着剪刀能安静地坐着剪,可没过多久,就有孩子来告状了,老师,他抢我剪好的喇叭真是的,我只转身了一下,又不老实了,自己放着不剪,要去抢别人的,还真会坐享其成。情况分析与措施:

该幼儿在我们班算是一个特调皮的孩子,平时总有孩子来告他状,这学期长大了一岁,好像比以前懂事了些,可孩子毕竟小,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做事还缺乏一定的耐心,象今天的剪纸,刚开始还能认真地剪,可过了一会就觉得剪纸太累太慢了,没耐心了,看见旁边有孩子剪好了,就伸手去抢,抢不到还伴有一些攻击型行为,就出现了刚才被孩子来告状的画面了。经教育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教育过后一会又忘了,又要去抢。在我的协调下小浩把抢来的喇叭还给了同伴,还在我的提醒下说了声对不起,接下来我陪在他旁边指导他剪,让他剪好喇叭轮廓自己涂胶水,鼓励他独立完成,在贴喇叭手柄时他觉得比较难求助了我,让我帮他粘一粘,我只帮他粘了一个,还有一个让他自己做,当他看到自己的小喇叭成形后很兴奋地举到我眼前给我看,此时的他一点儿也不讨厌,还真可爱 场景二:下午剪纸游戏课:剪贴红烧鱼 今天的手工游戏我让孩子们剪贴红烧鱼,活动一开始我给幼儿示范了如何剪贴这一盘红烧鱼,很多幼儿在我示范时就跃跃欲试了,可我也知道在我班也有个别几个孩子做事很缺乏耐心,做什么事要么直喊我不会等着老师去帮助,要么马马虎虎弄几下就算完成。为了让他们能认真地完成今天的剪贴任务,我故做神密地对他们说:今天老师要请做得好的小朋友把红烧鱼带回家,做得不好的就留在幼儿园里,反正做得不好看,爸爸妈妈看了也不高兴,话音刚落,就听到孩子们争着说我要带回家,我要带回家,小浩听了也特兴奋,也不管上课是不能离开座位的这个规矩,跑到我跟前说:老师,今天我要认真做,我也要带回家,说话时还用一双乞求同意的眼神望着我,我心中一喜,本来这一招就是对付你的,我对小浩说:只要你今天能一个人完成,老师就让你带回家,听到我对他的许诺后一转身就回去坐好开始剪了。不知是我刚才的话起作用了还是本来小浩就喜欢剪贴这盘红烧鱼,在整个剪贴过程中出乎我意料,从来没有一刻安静的小浩今天表现得真不错,一会就把盘子剪下来了,剪得还可以,虽然不是一直沿着圆形轮廓剪,显得有点凹凸,可我能看出来这次他是尽自己努力剪了,看到他能这样努力、这样认真我心里真感到高兴。我就在他旁边不时地表扬他,让他能坚持剪完成,小浩听了我的表扬,表现得更加认真了,还别说,今天是我见他最安静最认真做的一次了。小浩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把一盘红烧鱼剪贴好了,虽然做得不是很好,但我也觉得做得很不错了,所以我也兑现了我的诺言,让小浩把今天做的红烧鱼带回家。放学时小浩小心地端着那盘红烧鱼还真象揣着个宝贝似的,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来和我说再见,在那份笑容中我看到了小浩的进步,其实我心里也特高兴,也象拾到了一个宝,一个能对付调皮 孩子的法宝。看来,再调皮的孩子只要我们老师能投其所好,有时哪怕就一句话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功效,真可谓是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育中只要我们能坚持多鼓励、多引导、多表扬孩子,我想也会让孩子对一些安静、需要耐心的事感兴趣的。场景三:剪贴《我是水里的鱼》 幼儿表现:

今天的剪纸游戏中,我教幼儿剪《我是水里的鱼》,剪得内容比较简单,只要将右边的三条鱼沿着轮廓线剪下,然后贴在左边的大海里。沿轮廓线剪我们经常练习,今天我注重让幼儿在剪的时候一定不能在小鱼边上留白,幼儿都明白老师的要求,很快地开始动手剪了。小浩也安静地坐好很认真地剪,一开始他用右手剪,剪得很好,基本不留白边,比较圆滑,或许是他觉得剪了一会手酸了,他开始用左手剪,嘿!还会左右开弓了,不过剪了没多久就没耐心了,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看看那个。接下来剪的两条小鱼就远不如第一条好,小鱼边上有一块一块的白边,而且剪得有点凹凸。情况分析与措施:

该幼儿活泼好动,能安静地坐好剪已经算不错了,不过我发现小浩自从开始剪纸游戏后,似乎对剪纸有着比较浓的兴趣,在平时的剪纸区域中总会来剪剪贴贴,虽然有时剪的不怎么好,但也能独立剪贴完。调皮好动的孩子比较缺乏一点耐心,象今天的剪纸就是这样,一开始剪得很认真,剪出的东西轮廓线很好,接下来时间稍长一些了,就不再象刚开始那么认真细致了,胡乱弄弄算好了。发现问题就需要我们老师好好地引导教育他,让他能对做任何事都能有从一而终的恒心。我发现小浩比较喜欢听好话,在他耳边多说说表扬他的话,他会表现得好一点。投其所好或许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尽量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话去引导教育他,使他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从上面三个记录场景中我能很清晰地看到小浩的进步,从一开始乱剪剪到现在能自己比较认真地独立完成剪纸作品了,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为他进行剪纸游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虽然小浩在我班的剪纸能力算一般,但我能看得出小浩对剪纸比较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会很小心地保护好小浩这份对剪纸的兴趣之情,小浩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是缺乏一点耐心,没有耐心就做不好事,所以我在活动中经常鼓励他做事要认认真真,要仔仔细细地把一件事先做好,再去玩或做另外一件事,不能三心二意。枯燥的教育对小班的孩子不怎么起作用,小浩最喜欢听故事了,我就给他讲《小猫钓鱼》的故事,让他在故事中明白做任何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才能做好的道理。每当他在剪纸时出现兴趣低落时我总会对他说:你可不要做三心二意的小猫哦,孩子每当听到这句话又打起精神继续剪下去。

幼儿园爱心教育的个案研究 篇7

人类的爱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亲情的爱、教育的爱、尊敬的爱等。而爱心是包含于爱里面的一种情感和能力。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爱是需要学习的。幼儿爱心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幼儿园也是爱心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幼儿园的爱心教育进行得怎么样呢?幼儿园重视爱心教育吗?在幼儿园中又要怎样进行爱心教育,才能让幼儿感受到爱,学会爱,具备爱的能力呢?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受访幼儿园老师开展的爱心教育活动入手,分析爱心教育在幼儿园里的现状,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在J幼儿园抽取30名教师进行访谈,对访谈进行录音,并翻录整理。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眼中的“爱心教育”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他对教育的理解影响着教育行为,从而影响受教育者。关于什么是爱心教育,被访的老师是这样说的:

“举例说,我们班的六一节目,排的是舞蹈《萤火虫》。我比较注重孩子情感上的培养,我就按照给孩子一种比较善意的体会,把萤火虫的发光、发热啊,这种自然现象解释给孩子听,然后提升到一种较高的层次,奉献的精神。”

“我们会在教室的角落设置一个动物饲养区域,让小朋友养小金鱼啊,乌龟啊,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培养小朋友的爱心。”

“这些在语言活动也是可以渗透的,我觉得并没有一个专门的主题来做这个。像平时我们在重阳节的时候,讲要尊敬长辈,老人,这其实就有培养孩子的爱心在里面。”

“我觉得孩子本质就是善良的,像前段时间,我们北海有位中学校长得癌症了,我们发动全园捐款,孩子们很踊跃的。还有像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我们的孩子都有奉献自己的爱心。这些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关键是教师有没有这种意识,去引导孩子。”

教师意识到自身的角色是引导者,将孩子的爱心教育渗透到活动中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将孩子爱心的培养融入到对小动物的爱,对老人的尊敬和对受难者的同情中。这是一种比较自然和渐进的教育方式。教师们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融入爱心教育,只要引导和激发出孩子的爱心,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开展的“爱心教育”

被访老师列举了一些幼儿园里开展过的带有爱心色彩的活动,数量还不少。

“捐款,爱心树,爱心朋友,爱妈妈……家庭,朋友,老师,各方面都有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大班孩子去了福利院、敬老院,让孩子体验感受爱。”

这么多与爱心有关的活动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当我们询问活动的效果时,老师的回答比较简单,“孩子很喜欢”。教师给孩子提供的是活动的体验而非單方面的说教与灌输。

“形式多种多样,渗透到各种主题活动中。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然后老师及时发现,进行一定的正面教育。”

被访老师认为爱心教育融会到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像上面提到的正面教育,虽然是从争抢玩具开始的,但是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也是实施爱心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教师在“爱心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1.引导者。

裴斯泰洛齐认为爱的种子是天生的,它们的根源存在于婴儿和他的母亲之间存在的关系。儿童对母亲的爱是来源于母亲对儿童的爱。同样,在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也要本着慈爱之心,把幼儿园变成大家庭,由此培养幼儿对教师的爱,并培养其一般的义务和道德感。不管是J幼儿园中开设的动物饲养区域还是发动孩子为灾区捐款、去福利院看望老人等等活动,教师都是作为“爱心教育”的引导者。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爱,并将这种爱逐步扩大到全社会。

2.施爱者。

教师是施爱者意味着教师是爱的给予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爱的拥有者,拥有爱心,拥有爱的能力。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师爱,是无私的、主动的爱。教师是师爱的主体,幼儿是师爱的客体。教师在给予幼儿爱的同时,自己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幼儿则在教师的爱中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快乐,并且被爱感染和鼓励,在教师身上看到什么是爱,并学会去爱。斯普郎格曾明确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的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唤醒儿童的心灵,只有爱才能担当此重任。教师扮演的施爱者就是用师爱引发出幼儿的爱,唤醒幼儿爱的心灵。

(四)幼儿园中的“爱心教育”多,孩子的“爱心现象”少

从采访中得知,J幼儿园是比较重视孩子的爱心教育的,但是受访者却认为“幼儿的爱心在生活中还是不怎么能够体现出来。”在J幼儿园,教师观察到孩子表现出较少的分享行为,对其他小朋友的关爱少有体现。被访教师认为,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中得到的宠爱太多。大多数父母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怎样教孩子回报自己的爱。父母过多地施爱,造成了孩子不会去爱。

另外,受访老师还认为“孩子有时的冷漠和单亲家庭有一定的关系。”但随后她又举反例推翻这个命题。“但是,我们班只有一个孩子是单亲,他跟妈妈过的,母亲比较敏感,对小孩的教育比较在意,但这孩子在爱心这方面发展得还是挺好的。”最后,教师认为家长的引导才是孩子是否表现出爱心的关键。

Y老师提出了一个自己的观点,她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本质来说是比较单纯,天真的。有些孩子这方面来得比较容易(激发),有些孩子就困难些。”Y访老师认为,孩子天性就是具备爱的能力和爱心的,不过要通过教师或家长的引导才能被激发出来。也就是说,孩子在参与这些爱心教学活动的时候,他们体验到了爱心,体会到了什么是爱心行为,但是,他们不一定马上就表现出来,需要成人的引导。

(五)影响“爱心教育”的主要因素

1.家庭因素。

孩子先是从父母那得到爱,才有了对爱的认知,有了施爱的榜样。孩子理解父母对他的爱,体会到应该回报父母的爱,才会使他具有爱人、关心人的情感。

G老师:“从自我做起,家长本身做起,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模仿能力很强,正面的榜样,友善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了家长在孩子的爱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nlc202309031826

2.教育的作用。

孩子对爱心的认识和爱心行为的习得离不开教育的作用。虽然,受访老师一直强调爱心行为不是教会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的,但是,也同时指出孩子的善良天性需要“引导”和“激发”。

3.儿童自身的因素。

儿童只有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深刻的情绪体验,从而促进移情的产生。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孩子不仅具有注意和记忆某些概念或事实的能力,而且还有不受他人思想支配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在接受环境信息的同时,自己会产生判断力。幼儿依据行为的结果做出道德的判断。皮亚杰认为幼儿依据他们的经验建构公平、公正的概念,并做出道德的决定。

4.同伴相互影响。

班杜拉等人认为儿童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参与社会生活和观察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越来越多地掌握了他所处的群体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反应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同伴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强化物。儿童通过同伴对自己行为的认可,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进而强化了自己积极的行为。同伴的接受和拒绝强化了儿童的道德行为,使儿童认识到哪些道德规范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哪些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儿童还可通过观察或模仿学习同伴受到肯定的品德行为,习得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建议

1.教师以身作则,用正确的言行影响幼儿。

班杜拉等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以社会为中介,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幼儿道德他律阶段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情景性,常以成人的言行评价作为自己评价的标准。由于认知发展的限制,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以成人为榜样进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应当以身作则,用正确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效仿中学会关爱他人。

2.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渗透爱心教育。

在访谈中发现爱心教育没有被明确列入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中,而是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也很少通过专门的主题活动来开展爱心教育,一般都是在社会活动中加入爱心教育的成分。而我们所提倡的爱心教育正是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具有关爱他人,善待一切的美好情感,而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和规则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未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因此,在生活细节和习惯养成中渗透爱心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学会关怀、谦让、同情、友爱等十分重要。

3.利用游戏促进幼儿的爱心体验。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中幼儿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创造性地反映出来,模仿着生活中的社会交往、态度及行为习惯等。因此,通过游戏来引导幼儿的行为,有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将自己放入相应的情景中,往往能更主动地学习和接受爱心教育。如扮演交警时,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要关注需要帮助过马路的盲人朋友;在扮演医生时,幼儿可以学会如何关心病人,如何满足他人的需要;在娃娃家中,幼儿能了解父母如何照顾宝宝,如何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4.通过“移情”对幼儿实施爱心教育。

所谓“移情”,是指将个体置身于他人的角度,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人的情绪、处境,为他人着想来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幼儿的思想具有泛灵的特点,由于年龄小,认知有限,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物。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借助移情的方法来对幼儿实施爱心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当幼儿摔玩具时,告诉他玩具摔痛了,很伤心,这往往比训斥、责骂幼儿要爱惜玩具的教育效果更好。幼儿会在下次对待玩具的时候联想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借助移情的作用,即使老师和家长不去特别强调,幼儿也能学会爱惜玩具,做到轻拿轻放。

5.发动家长,共同培育幼儿的“爱心。

爱心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幼儿园或是家庭的责任,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共同配合,协调一致地开展长期教育,才能顺利地实现对幼儿的爱心教育。幼儿园作为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育情况,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向家长介绍一些爱心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解决困惑,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只有家园合作共育才能将幼儿的爱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6.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爱心教育。

当前,社区教育资源相对幼儿园和家庭来说还比较有限,但在开展幼儿爱心教育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还有很多社区资源是可以供我们利用的。例如:敬老院、孤儿院、社区广场等,通过在这些特定场合开展活动,有利于幼儿更加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培养他们对社会的爱和使命感,通过身临其境的爱心教育来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启迪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更加投入地爱自己和爱大家。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宁旗等.教育的艺术.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弗洛姆著,萨茹菲译.爱的艺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刘焱.幼儿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8]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周芹.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石油教育.2003(1)

[10]王后雄.苏霍姆林斯基的两朵玫瑰花.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11]李雪.师爱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小班幼儿个案行为观察 篇8

小班幼儿个案行为观察

今天上午是数学活动,当我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操作时,小庄小朋友也走上前来,要拿卡片,我让他坐回去,他真的往回走。过了几秒钟,他又走上来,不等我说话,伸手拿起卡片就往黑板上贴,我只好由他,并教他应贴在哪里,他边操作边学着我说的话,很认真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他又要走到黑板前来,他旁边的幼儿大声地喊:“小庄坐下,快坐下!”只见他叫喊着就躺在地上;过一会儿,当幼儿分组操作玩具时,又见他躺在地上;开始作业练习时,我正帮他打开本子,旁边的小莹小朋友拉过他的篮子对他说了什么,他马上又要躺到地上,被我一把拉住。

分析:小庄学习的积极性挺高的,可能在家受到父母的宠爱,什么事都顺着他的意。导致他在班上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不顺意就躺到地上,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措施:

1.为了避免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他第二次到黑板前来摆卡片时,我辅导了他。课后我告诉他要老师请才可以上台的,他没有表情,也没有回应。我想,下次要在出现同样情形时就马上引导教育,这样的效果可能会好些。

2.让他知道地板脏,躺在地上是不好的习惯,也请家长在家督促、引导。

3.在班级里为他树立榜样,多引导他观察其他幼儿的表现,让他知道怎么做才对。

上一篇:2024年云南政法干警招聘笔试基础强化题下一篇: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