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个案分析(精选7篇)
班里有个叫辰辰的小朋友,一直以来,都让我很头疼。每天都有好多小朋友来告他的状,而且“罪状”也是十分齐全,有打人,骂人,抢小朋友玩具,弄小朋友衣服、头发,上课影响其他小朋友等等,而且,已经有好多次,在小区内碰到爷爷,爷爷都在找辰辰。我感觉,每天在耳朵里,都总是听着姜煜辰的名字,晚上放学走在小区里,都会替爷爷提心吊胆。我尝试很多办法来教育他,谈心说服,严厉批评,让他转换角色,体会其他小朋友的心情都没有什么明显效果。我尝试和他的家长多交流,找出原因。经过几次谈话,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示无能为力,而且基本已经放弃,认为孩子是无可救要的。我意识到,原因就在于此。家庭、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对他的排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也对自己放弃了。一个对自己不报希望,心里没有爱的孩子,又能期望他有什么表现呢?我抛弃了自己先前对他的所有认识和评价,开始关注他,重新了解他。
发现一:区域活动结束后,辰辰收拾好玩具后,看到地上有纸屑,拾了起来。我立刻在“小星星时刻”,向全班小朋友介绍了他维护班级卫生的好行为,让全班给他鼓掌。在为他贴小星星时,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他这样做,还亲切的抱抱他。
发现二:早晨,辰辰通常来园很早,帮助老师整理图书,从大到小整理的井井有条。我决定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他。我选他做班级里的小小图书员,负责班里所有的图书的整理、发放和保护,他干的可认真了。而且通过图书的桥梁,与小朋友交往的也十分愉快。
分析与思考:
通过辰辰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正确的看待每个孩子有多重要。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而幼儿教育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现在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启蒙教育重任落在了幼儿教师身上。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要善于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作为老师,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人施教。当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机遇,充满竞争的世纪,要将孩子培养为社会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要努力探索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怎样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以信心,使他们茁壮成长,早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内地新疆高中班 (内高班) ,学习适应性,个案辅导
一、研究概述
内地新疆高中班 (简称内高班) 特指选拔新疆的优秀初中毕业生, 在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学校就读高中, 利用发达地区经济教育优势提高边疆各民族学生受教育质量的办学模式。国家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决策, 是为加快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 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建设人才所采取的重要优惠政策。内高班学生群体在不同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学习, 其民族身份、特点和相应的心理与文化特征会对其学习适应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以周步成 (1991) 的学习适应性界定作为借鉴, 从内高班学生的角度, 将本研究中的学习适应性定义为:当个体周围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对象、内容发生改变时, 个体在学习过程中, 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努力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符合学习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要求, 在自我调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能力特征。其中, 学习适应性包括学习内部 (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心身健康) 和学习外部 (学习环境) 两个主要因素。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通过对广州市举办内高班的4所中学的预科、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等4个年级共497人进行《学习适应性量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广州市内高班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上比较良好, 但有15.9%的学生存在适应不良, 且各因素发展不平衡。本课题跟进研究是从中选取4名个案实施辅导。
(二) 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本研究主要以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对其存在学习适应问题进行干预。主要采用的测量工具是学习适应性测验 (即AAT量表) 和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前后测分别是本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和本学期期末的考试成绩, 主要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为主。
1.观察法。通过听课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并做观察记录。听课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听课时间从本学期第二周开始到本学期期末考试前一周结束。
2.访谈法。主要以正式访谈为主, 分别在整个干预过程的开始和结束时进行。访谈时间每次每人大约50分钟。访谈方式和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
(1) 个别咨询辅导:渗透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和交往中;鼓励学生记日记倾诉自己的烦恼和问题, 并与之交流;对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咨询和心理疏导。心理辅导周期是每人每周一次, 每次40分钟左右。
(2) 聊天。主要包括面谈、网络聊天、电话和短信聊天等, 每周每人1~2次, 每次50分钟左右。
(三) 研究程序
整个研究过程从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该学期结束, 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学习适应性测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意见, 选择个案研究对象, 收集个案资料, 通过访谈和日常交流与个案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个案干预研究做准备。同时采用周步成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 (即AAT量表) 对4名个案进行前测。
2.实施阶段。在与个案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 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4名个案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根据每个个案学习适应性上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在本学期期末考试前一周对这4名个案进行学习适应性测验。
3.整理资料和处理数据。将4名个案的学习适应性测验的前后结果和学习成绩的前后对比进行数据处理, 分析整理干预过程中的听课记录、访谈记录、心理辅导纪录和聊天记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个案情况与分析
(二) 干预结果及分析
1.学习适应性测验数据前后的差异比较。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4名个案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前后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显示, 在全量表上, 学校环境和毅力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分量表上, 身心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和学习环境上存在差异。内容量表的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独立性和心身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 后测水平均好于前测, 说明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 内高班学生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个案干预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对促进内高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表2。
2.个案学习成绩前后对比。同时, 采用学习成绩的前后对比来进一步检验个案干预的效果, 学习成绩前测是指本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 学习成绩的后测是指本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学习成绩的前后对比和差异性分析显示, 4名个案的学习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学习成绩的前后对比均有差异。其中语文成绩进步最大, 后测显著高于前测;数学成绩也有进步, 后测高于前测, 英语成绩进步不明显, 前后测对比没有差异。这说明, 个案干预方案的实施对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干预效果明显, 具体如表3、表4。
(三) 个案自我评价
1.个案A。
A同学语文的成绩进步最大, 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很开心;A同学在学习计划的执行中很有毅力, 能够按时完成计划要求。课堂上遇到问题, 会自己先思考, 做决定时也较前慎重果断。虽然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 但表现出对未来的信心, 期待高一的生活, 且制定个目标——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此外, A同学是班级篮球主力, 得分能力强, 受到同学的崇拜, 自信心大增, 现成功担任班级的体育委员。生活上, 有时还是会想家, 但是课后参加活动次数增多, 保持愉快心情。
2.个案B。
B同学自己感觉来到内高班后, 变得开朗活泼。结交了几个本地汉族朋友, 常与这些同学一起度假, 相处融洽。学习上, 学会课前预习, 制定一周的学习计划;月考结束后, 进行总结, 准备了各门学科的错题集, 记录考试错题, 便于复习。为自己制定了学习目标, 考入武汉大学, 学习生物。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在本年年度艺术节上, 表演了舞蹈, 并得到了一份礼物, 很开心。
3.个案C。
C同学转变了学习态度, 制定了学习目标, 期望考入北京的大学, 并为了这个目标会积极努力地付出。在人际交往上, 已经充分认识到内高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会更加珍惜;同时, 很珍惜在这里认识的朋友。
4.个案D。
D同学活泼开朗, 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 更好地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变压力为动力, 提高学习效率。经过干预, D同学变信心和恒心都得到加强, 为自己制定了考入中山大学的目标。
四、讨论
预科阶段的学生, 虽然存在着独立性和心身健康上的不适应, 但也对新环境保持着强烈的新鲜感, 因此大多数同学还是感到很充实。他们很喜欢来到内高班学习, 认为这样的机会很难得, 都很珍惜。同时也在这样新鲜的环境中不断地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进入高一的学生, 除了情绪情感指导以外, 这一年级的学生在人际交往 (主要是同伴交往) 的需求上有所上升。进入插班的班级, 内高班学生面临的人际交往群体由单一变得多元, 大家同在一个教室学习, 一起参加集体活动, 彼此的关系更加多元化。此时, 内高班学生由于先天地域、宗教和风俗习惯等的差异, 在人际适应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多数同学愿意和内地学生交朋友, 但是也有少数学生会在人际交往上产生困惑。在这个阶段应加强心理干预, 一方面是与内地学生一起上心理活动课, 针对性加强心理素质, 提高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重视其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在个别疏导的同时, 引导他们认识到文化的共存, 正确看待并接纳彼此文化的差异。
高二学生随着入校时间增长, 初期情绪情感的困惑逐步得到缓解, 人际交往指导的需求被放在了首位。面对高二学生的情况应加强个别咨询辅导, 同时专职生活老师也会适时组织他们进行课外、假期的团体活动, 学校“心理社团”也会面向内高班学生开展诸如人际交往训练、人际交往原则、技巧等的讲座。
进入高三后, 高考的压力给他们带来了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在学习上出现困难后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对学习的信心。当学习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时, 自然会有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无趣, 就会情绪低落;同时, 作为进入青春期的内高班学生, 其心理变化是微妙复杂的。由于社会、学校、家庭都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 加之个人也对自身发展有比较高的期望, 一旦期望值与实际水平出现反差, 就容易使他们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再加上他们自尊心都很强, 当学习难度超出心理承受能力时, 个别学生就会自信心不足, 并产生不良情绪。在今后的研究中, 内高班学生的阶段特点要引起教师和学校的关注和重视, 以便为内高班学生在内地更好的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 (简称AAT)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1991
[2].内地新疆高中班工作会议纪要 (2000年5月30日) 教民[2000]7号文件.
[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
[4].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11
[5].田澜.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干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2
[6].李修杰.对提高初中生学习适应性进行教育干预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7].王治玉.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管理对策.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10
一、 个案基本情况
林某,男,14岁,南宁市第28中学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英语科成绩较差。性格活泼好表现,在校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喜欢篮球,特别崇拜美国NBA球星,熟悉各种网络游戏,自称“电脑天才”。林某父母均是海鲜市场的小商贩,文化水平不高,父亲曾是“插队知青”。因为生意忙碌,父母无法照顾林某兄妹两人的生活,基本上都是给钱让他们在外面解决早餐和午餐问题。该生对父母的情感比较淡薄(他是奶奶带大的),看不起父母,不愿意与父母交流,觉得他们没文化,无法和他沟通。妹妹7岁,因在父母身边长大得到父母的关爱较多,让林某觉得父母偏爱妹妹,因而对亲人有不满之心。
二、 个案分析
七年级时,林某各方面表现不错,学习较自觉,能按时到校,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校运会上还为班级争得不少荣誉。但进入八年级以后,他上课经常无精打采,爱打瞌睡,作业常常交不齐,迟到旷课现象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偶尔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打架。另外林某常常带一些游戏秘籍类的书来学校与同学交流游戏心得,在课堂上也研究游戏玩法。家长反映林某经常找借口问家长要钱,放学回家时间很晚,双休日也不在家;家长还发现林某频繁出入网吧,父亲曾几次到网吧找到他并大打一顿,规定了他以后放学回家的时间,并且严格控制他的零花钱。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林某阳奉阴违,晚上早早上床睡觉,等父母睡着以后又偷偷出去上网,第二天天亮时才悄悄回来。这些现象都表明林某已经患上网络游戏成瘾症即网瘾了。究其原因:
1. 自身因素。林某虽有学好的愿望,但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碰上喜欢做的事情容易沉溺下去;八年级功课负担加重,林某因为成绩退步被同学嘲笑,从而自暴自弃。另外 ,林某性格外向,交往的朋友很多,有同学也有邻居,基本上是不爱学习的游戏玩家,对他影响很大。
2. 家庭因素。林某父母经常用“以前没人管我”、“我像他那么大的时候已经在农村插队了”来逃避家长的管教责任;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对林某的教育大多采取数落、呵斥甚至打骂之类的粗暴式教育方式;另外父母对林某要求不高,认为儿子“不学坏就行了”、“现在大学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读书还比不上卖海鲜”,在学习上没有“逼”他,所以林某也就没有什么学习动力,尽管他本人多次表示将来不愿像父母那样卖海鲜。
3. 学校因素。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厌学。有的科任老师打着“为了中考”的旗号,挤占了非中考科目(比如音乐、美术等)的时间,一些课外活动也被班主任“变相”更改为自习时间。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容易产生疲倦、抵触的消极心理,而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解除学习压力,消除疲劳。
4. 社会因素。林某所在社区的网吧遍布大街小巷,有些网吧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给中学生上网大开方便之门,甚至提供通宵上网的优惠条件吸引中学生夜不归宿。网吧里聚集着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游戏一起交流,很多中学生把网吧当做乐土。
三、 个案教育过程和教育对策
在确定林某为教育对象后,我对林某的转化教育分为两阶段,从2006年11月开始至2008年6月毕业,历时18个月。主要采取了以下教育对策。
阶段一:家校密切联系,提升家长的责任心,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林某患上网瘾,主要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通过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和电话联系,我建议家长在生活上要多关心孩子,教育以与孩子多交流沟通为主,尽量不要采取“棍棒教育”。也建议家长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学习压力,让孩子意识到“不想卖海鲜就要有本事”,而努力学习就是为将来积累本事。 最后让家长了解戒除“网瘾”是靠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家长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要轻易放弃。
阶段二: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种辅导方法突出他自身的“闪光点”。
(1)激励法与谈话法结合。如何把林某的兴趣从游戏转移到学习上来?我采取了激励法。林某的篮球打得不错,一次在班级比赛中赢得同学们的喝彩,特别是女生的尖叫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我抓住时机对他说“如果你的学习也和你球技一样棒的话,那就文武双全了,不然只是‘四肢发达而已”。他很不服气,我趁机再激他,“如果同学们都说你学习进步了,我当众向你道歉,并给你奖励!”他很激动,当场就和我拉钩。此后,每当他取得一点点进步,我都在班上及时表扬他。慢慢地,林某感到老师对他很关心,也愿意与老师亲近了。另外,我多次找他聊天,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一有烦恼就去网吧,也不能因某学科学不好就放弃所有学科,要增强自己的挫折容忍能力,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注意转移法。“空虚、无聊”是大部分中学生网瘾症者的共同特征,所以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中寻找刺激和发泄。林某爱好篮球,我于是鼓励他参加年级篮球队,通过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提高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此外林某有计算机专长,思维活跃,我鼓励他参加学校组织的“迎奥运电子板报”制作比赛,使他体验到现实生活其实比网络游戏更丰富多彩,从中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他忍不住想上网的时候,要求其找老师谈心交流,或通过写日记来宣泄苦闷,或者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放在书籍、报纸、下棋、听音乐等事情上。同时为了鼓励林某提高学科成绩,我除了建议林某请家教,还安排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让各科老师多关心他,帮助他,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3)循序渐进法。戒除网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学生可能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难长期坚持下去。我对林某的转化教育是分三段来缩短他的上网时间,慢慢引导他将兴趣和精力放在学习和篮球上来。最初要求他把每天的上网时间从5-6小时逐渐减少为2-3小时,然后是1-2小时,最后每周不超过8小时,甚至只有节假日才能上网。到了初三下学期,随着学习紧张,林某已经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了。我赶紧抓住“中考”这个契机,循序渐进地引导他勇于面对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验。
四、 个案转化结果
在长达18个月的教育过程中,林某的思想变化很大,对老师和父母从最初的被动、排斥到最后的主动、接纳。在初三下学期,他几乎没有去网吧,也没有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用他的话来说“现在我对游戏已经没有感觉了”。在2008年中考中,林某发挥出色,考上了示范性高中——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可以说林某完成了初中阶段的一次蜕变。
五、 个案反思
类似林某的情况在校园里比较普遍,此类学生都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家庭不和睦,学习成绩不突出,意志力薄弱等网瘾倾向特征。网瘾的转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辅导就能解决的问题,毕竟网络游戏比现实的生活精彩得多,吸引力也大得多,这时我们的转化辅导工作在强大的网络游戏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转化实验对象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准确地把握好转化的契机,细心地发现实验对象的心理问题,及时施予帮助和解决,而且这个工作是反复的、苦口婆心的,甚至是无效的,同时这也是对我们老师的“耐心”和“时间”的一个严峻考验。
在与林某的谈话中,我深深体会到他矛盾又挣扎的内心世界,他渴望家长和老师理解他,他渴望成功又不愿付出,他需要有人引导他走出自闭的状态。所幸的是林某的家长还能自我反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改变了紧张的亲子关系,而林某由于自身努力,通过和教师制订戒网计划,持之以恒,最终迷途知返,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观察背景:小颖是本班一名本地新生,在园的这一个时常哭闹,不哭闹时却又是个很调皮的女孩子,教学活动从来没有一次能好好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的,总要挪着自己的凳子离位置远远的坐着,要么就是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
观察目的:在没有老师的注视下,小颖能否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观察策略:以旁观式观察小颖的举动。
观察记录:
今天早上晨间活动,孩子们在教师的关注下开心游戏着,小颖在我的注视下明显乖巧了许多,没有做出捣乱的行为。于是,我便有意地走到另外一边,指导其他孩子游戏。可刚过了一会,有几个小朋友叫了起来:“老师,小飞哭了。”我走到他的身边问怎么了,他哭着说:“小颖抢我的玩具,还打我的脸!”只见小颖嘟着嘴巴站在一边,叫着:“他先抢的我玩具的!”我把小颖手上正在玩的玩具拿了过来,问小朋友“你们看见是谁先抢的玩具吗?”小朋友都回答说是小颖抢小飞的玩具!小颖一听就低下了头,我问她:“为什么老是要抢人家的玩具?如果你想玩的话,可以问小朋友借来玩的,抢别人的东西还打人,是非常不对的,老师和小朋友都非常不喜欢这种行为的,以后不能再这样了。!”她听了点点头,并跟小飞道歉,可是过了几分钟她又去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了。
情景分析:
场景二:在美术活动线描画“美丽的毛衣”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认识凹凸线和十字点然后指导他们大胆运用点、线、面有规律并对称地装饰毛衣。在绘画活动中我发现晨晨能运用以前学过的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还有本次活动中学到的十字点进行装饰毛衣,只是线条分割的时候没有掌握好距离,疏密方面略显欠缺。于是,我走过去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他画线的时候要看好边上一条线条,两根线条之间的距离要掌握好,他笑着点点头。但当我问他知道自己所用的线条名称时,他摇摇头。
分析与措施分析: 算算时间,重点关注晨晨已经第四个月了,除了偶尔还要手把手的指导他绘画,现在他已经能通过老师的语言提示独立运用一些简单的线条、点、面自主装饰了,进步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他还是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手眼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于图形分割,距离的把握是他的弱项,导致他不敢下笔。
2.想象力教差,缺少线描画点、线、面结合的经验。对于自主搭配方面的能力较弱,而且缺少一些线描画点、线、面方面基础的技能。
措施: 1.多花时间给他欣赏一些线描画范例,教他认识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帮助他了解绘画方面的知识。
2.在调动幼儿学画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幼儿美术技能的锻炼一些机会让他练习线描画如:(1)利用区域活动及早晨来园时间,鼓励晨晨练习并掌握各种点、线、面的画法。
(2)提供各种范画,引导其发现教师在装饰时使用的点、线、面的丰富性,鼓励其在自己绘画时能够结合运用。
(3)提供各种轮廓图,鼓励其进行线描画活动,教师给与指导。3.与家长沟通,让幼儿在家也能继续练习。
班级:中二班 观察教师:刘珂 观察对象:孙成城
观察目的:成城是这个学期才转到幼儿园。他是班上特别有礼貌的小男孩。一直认为他很乖巧,听话,但是第二天上学却有些闷闷不乐,还没到教室眼泪就留下来了。了解新生的基本性格、能力,帮助其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观察对象基本情况:四岁的成城,是我们班的插班生,该幼儿出生后一直由妈妈和保姆抚养,身体比较弱,易感冒每次感冒都有轻微咳喘;不喜欢吃青菜。
观察过程:
片段一2011年9月1日
第一天来幼儿园成城非常开心,情绪非常不错。在班上还有他的邻居“廷廷”一起游戏,但是进餐时,青菜刚刚放进嘴巴就开始呕吐。不吃一丁点儿青菜。片段二2011年9月2日
早上来园,成城拉着阿姨的衣服不松手,一定让阿姨送进校门。我一边哄着成城一边问道:为什么要阿姨送进来啊?昨天都是自己去教室的、、、、说完,阿姨见机离开了。成城开始哭闹说着要回家,到达教室后成城抽泣的说:“我要回家,我要阿姨。”
片段三:2011年9月9日
要睡午觉了,其他幼儿一会儿就进入两人梦乡,只有成城换好衣服躺在床上不停的翻滚。当我说:“成城,赶快睡觉吧!你会做个好梦的,梦见奥特曼。”成城却说:“老师,我要你陪我,在家里都是阿姨陪我睡觉的,不然我睡不着。”在我的陪伴下,成城才进入梦乡。
分析:
1、由于幼儿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请他,在班上只是和廷廷玩耍。刚刚加入到一个新的集体,对环境还不熟悉,没有安全感。
2、措施与效果:
1、加强爱心教育通过谈心和故事,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他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好做游戏,经过三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能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2、通过游戏活动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愿望,充分发挥该幼儿的语言、音乐才能,增强他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活动,该幼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主动来幼儿园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通过家庭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协同教育。
项某,女,16岁,温州某幼师专业学校学生,智商属正常水平,专业成绩较好,文化课成绩一般。在她初一那年,父母离异,她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外婆外公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又怜惜她缺少母爱,非常溺爱她,包容了她的一切。她很少接受是非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正面教育,导致项某幼小的心灵中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所以说谎的行为,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成因分析
缺乏全面的“爱”
据项某的口述和她外公外婆的言谈,上初中以前,她在家庭中缺少父母的疼爱,得到的是祖父母的溺爱,这种不平衡的爱几乎占据了她的全部情感世界。在学校,她缺乏教师的关爱,缺乏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友爱。在社会上,她缺乏朋友之间的真爱。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没有感受过适度的爱,就不会有对他人的爱。
自尊心受挫,丧失了自信心
“自尊心是个体要求自己与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的一种心理倾向。”项某从上初中开始就经常受到教师的责骂,同学们也鄙视她,把她当成坏学生,排斥她,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为了找回自尊,她就开始说谎,用美丽的谎言来逃避周围人的斥责。但适得其反,谎言总能被拆穿,结果人们对她更不信任。渐渐地老师和同学们对她失去了信心。外公外婆对她也开始产生怀疑,确认她在说谎后,也不再相信她,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项某彻底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完成任务去实现目的。”在访谈中,她说:“我一遇到事情总觉得自己做不好、或者不会做而根本不去尝试,最后,怕人知道后没面子,就编些谎话,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由此可见,撒谎是人们为了逃避惩罚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机制。所以,对于孩子的错误一定要谨慎对待,切勿滥施惩罚,一旦惩罚不当,就会导致孩子说谎。
物质欲膨胀,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项某从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在物质生活上有求必应,而精神生活却很匮乏。她从小就没人告诉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不自觉地做了像说谎等不该做的事情,渐渐地养成了一些坏习惯,而这些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加之其祖父母对她非常娇惯,总担心孩子受委屈,一味地袒护她,从未真正教育过她,而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们又排斥她,使她从小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做事情只凭感觉,为所欲为。做错了就说谎进行遮掩。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物质占有欲,常常编造谎言来骗取别人的信任,以获得钱财用于自己消费。
引人注意、相互逗乐的心理在作怪
项某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重视,有些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好学生身上而忽视了所谓的“差生”,家长忙于工作而忽略对她的关心和教育,因而导致了她产生遭到冷落的感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说谎。为了排除自己的孤独,证明自己的存在,有时也会说起谎来。项某有时会对好友说一些逗人的谎言,相互取乐。因为她心理空虚,感觉生活很无聊;以说谎为幽默,经常在同学之间通过说谎来娱乐;有时由于学习压力较大,在课余时间里与其他同学通过说谎来调剂一下气氛。以减轻学习的压力达到放松的目的。
个案的启示
项某经我校的教育转化,说谎行为有了很大改变。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现在大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无原则的迁就与娇纵,势必产生溺爱。这种爱对孩子身心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小洞不堵,大洞难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孩子的小毛病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势必养痈成患。
经常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教育他们说实话、做实事,在家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少年,在学校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学生。对说谎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应诚恳对待。没有搞清问题之前不要以极不信任的态度追问,在弄清确实是谎言之后,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对其动机表示理解或以幽默的方式让他感受到教师或家长在为他惋惜,使之从中领悟说真话的可贵。要鼓励学生承认自己说了谎言,对勇于认错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不要歧视他们。批评要多注意策略,防止产生不良后果。
【中班个案分析】推荐阅读:
社区护理个案分析06-04
小二班个案分析10-29
大学生实习个案分析05-25
朗诗国际街区个案分析06-18
德育教育学生个案分析09-19
转化学困生个案分析11-10
(王涛)英语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06-28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09-13
个案工作剧本06-03
个案观察报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