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谈教育

2022-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窦桂梅谈教育

窦桂梅主题教学思想的教育意蕴

主题教学是指从文化的层面整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立足于“语文立人”教育价值的高度,致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个性的生命价值。[1]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建构人文主题,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它注重师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共同发展与成长,而非以功利性目标为导向;最后,它是以生命维度为切入点,并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强调了主题教学的核心是实现个性的生命价值。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便炉火纯青地运用了主题教学的思想,在师生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建构了“苦难中追逐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的人文主题。笔者认为,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感性理解与理性意义相结合

(一)感性理解之生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反馈、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师生动态的生成过程中达到感性理解之生成,教师也俯下身子与学生共情。窦桂梅老师在《丑小鸭》一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协作者作用,将课堂还原给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热情,呈现了一堂活泼又富有深度的公开课。那么,窦桂梅老师是怎样促进师生动态生成过程的展开,从而达到意义理解的呢?

窦桂梅老师将丑小鸭的生命力历程归纳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出生、童年、成长、飞翔。而每个生命环节都以一定的问题进行衔接,从而富有条理地展现文章逻辑。譬如,在出生与童年环节,窦桂梅老师以“它又大又丑,怎样度过童年”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童年与成长环节,窦桂梅老师以“面对苦难,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问题,启发学生飞过篱笆,走向成长;在成长与飞翔环节,窦桂梅老师以“第二年春天,它如何选择”为问题,启发学生白天鹅的高贵不在外表,而是高贵的内心。学生的回答并没有突破生活的具象迈向理性的思考,却是他们结合自己的感性生命体验所发出的真挚而质朴的心声。窦桂梅老师便是及时抓住学生的感性表达,将课堂展现得既真实又富有哲理。

(二)理性意义之建构

学生是在感受、体验、积累中丰富人的品格和建构人生意义的。因此,抽象的主题内涵应当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在已有的主观经验基础上,展现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关键词的方式建构课堂的人文主题:苦难中追逐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窦桂梅老师主要通过以下两次引导:

①通过不同动物对丑小鸭的“啄”,展现丑小鸭受欺压的童年,引导学生说出“苦难”;展示原译文,表现丑小鸭对白天鹅的爱与飞向它们的渴望,引导学生说出“梦想”。

②将丑小鸭成为白天鹅后幸福的“藏”与之前害怕猎狗时躲避的“藏”作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此刻“幸福”和“谦卑”的心情。

意义建构主要以人文主题为线索,通过环节之间的连结点,启发学生理解生命价值、感悟文化内核和提升思想境界。[2]在这两次的理性意义建构过程中,窦桂梅老师始终秉承课堂是学生的理念,将学生的感性经验化为理性的思考,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跨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享受课堂、构建课堂。

二、语言工具与人文内涵相统一

(一)语言文字之要义

语言是生命和生活的符号化表达。[3]一段语言文字,彰显着作家的语言风格,蕴含着读者对自身生活体验的理解。语言文字的教学枯燥,窦桂梅老师却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心理生活空间相联系,把学生的心灵牵引至丑小鸭的生存情境中,体会安徒生语言文字背后的含蓄意蕴。窦桂梅老师又是怎样巧妙选取文中的字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一方面巧妙地通过鸭妈妈和其它动物对丑小鸭的“啄”的程度的对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悟丑小鸭的心情,达到与丑小鸭心灵的共振。另一方面,窦桂梅老师分析了安徒生的语言色彩,使学生从“丑得厉害”“丑得可爱”中体悟到雅致的阳光的幽默。而这样的阅读方式启发学生从细微处着眼,引导学生具备“细嗅蔷薇”的细腻与温柔,从而对语文文字产生兴趣。因此,语文课堂要回归语言文字,发挥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作用,让教育的旋律变得更加优美动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阅读,感受文本中的另一个生活世界。

(二)人文精神之內核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名作,也是具有其自传性质的童话,他以温暖雅致的笔触写出了拨动心灵的篇章。从丑小鸭的身上,我们读到当个人与环境不相适应时,应当勇于飞过篱笆;面对美与丑的评价标准时,应当明白是篱笆阻碍了寻求美丑的本质——特别;自卑与谦卑的区别莫过于当初的选择——飞过篱笆。因此,飞过篱笆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而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又如何能以具体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呢?这种生命的层次又如何与儿童的心灵世界接轨,化为儿童自身的独特体验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始终秉承师生平等交流的姿态,倾听儿童的声音。当学生体悟到被欺负的委屈时,他勇于说“不”。而这个出乎本能的反抗下的精神世界是奔腾的,需要老师的引导从而将更内在的东西进行挖掘。这时,窦桂梅老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理性而智慧地阐明人生的哲理:改变自己。并且,窦桂梅老师也另辟蹊径地解读安徒生的“它又大又丑”,引导学生发出“它不丑,它只是特别”的心声!丑小鸭必然会经历这一段生命的转变旅程,它只是短暂地受到了并不认可它的外界评价,而这启发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与转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因此,主题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应当是表现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三、身体在场与心灵成长相一致

(一)身体空间之延伸

儿童教育空间其实是由分属于儿童和成人的不同尺度的个人空间交错和相融而成的“场”。[4]个人空间更多地是以儿童的身体为界限,指向儿童在外部世界中属于私人的空间或领域;而心理生活空间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环境或个体的心理生活区域。[5]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达到了一定的交错,产生了教育场。而窦桂梅老师又是如何巧妙运用儿童教育空间进行教学的呢?

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教育空间的重叠。譬如,她会不断走进学生,缩短物理空间距离,将无形的“教育场”涵盖课上的学生;她会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总结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使学生的身体空间达到延伸;她还会巧妙通过角色扮演方式,使学生之间的身体空间达到重叠,产生身体空间碰撞的火花。在整个教师与学生的肢体沟通与对话中,学生的身体空间指向外界,心理生活空间也随之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应当适时提供学生拓展自己身体空间的机会,从而起到学生内化外界经验,构建生命意义的作用。

(二)心灵成长之共鸣

心理生活空间包含不同的心理区域——心理场,是由个体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总和。[6]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场由于受到年龄、生活阅历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特性。教育是一场心灵的盛宴,而非知识的灌输,教师只有贴近儿童的心灵才能与儿童的心灵产生共鸣。而窦桂梅老师又是如何点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巧妙地运用情与理的钥匙,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她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诵的方式,用低沉磁性的声音叩开学生的心门,让真情与感动萦绕整个课堂。另一方面,她以理服人,将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使学生感受思维的力量,聆听心灵成长的声音。学生通过两次配乐朗诵,全身心地沉浸于白天鹅的美丽中,深入体会到白天鹅成了丑小鸭的诗意梦想,从而建构了前半部分的人文主题——苦难中追逐梦想。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构建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窦桂梅老师身上的温暖的人文关怀与深邃的理性意识充满着哲理色彩。教育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关怀人的整个动态生命过程,注重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体现人的生存与价值,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语文教育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保证学生的身体与心灵在场。

参考文献:

[1]屈勇.现代教育技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62-264.

[2]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57.

[3]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 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55.

[4][5][6]彭辉,边霞.让生命在场:儿童教育的空间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2):1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计量分析视角下的民国前期中央教育行政研究”(BOA18005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專项高教重点资助项目“教育‘科学化’运动与近代中国教学论的开展”(2016—ZX0115—00059);湖州师范学院2019年人文社科预研究项目“近代中国教学论学者群体研究”(2019SKYY09)的阶段性成果]

江丽敏,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肖菊梅,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作者:江丽敏 肖菊梅

第2篇:论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

内容摘要: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学作出杰出贡献,并形成了成熟的主题教学思想。本文从主题教学内涵、主题教学思想的基本思路、主题教学思想的结构模式几个方面对于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进行浅析。

关键词:窦桂梅 小学语文 主题教学

一.主题教学的内涵

何为主题教学?窦桂梅认为,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与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核心“词语”,即“主題”。其体验、发现的过程就叫称之为“主题教学”[1]主题教学思想指导下更侧重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题”与“主题”是相互联系,并非完全割裂。

主题教学内涵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指文本负载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包含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文化底蕴;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2]。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并建立起三对关系。

(一)以整合的方式建立学生和自然、社会的关系

整合是把多层次与语文相关散乱零碎的知识资源和人文内涵,以主题为外衣有机包裹为“集成块”。“集成块”不是胡乱堆积和随意结合。是“主题”限定下,科学有效结合。例如窦桂梅根据正处秋天,落叶随处可见在一年级以“落叶”设计主题教学,在讲读课中结合多类“落叶”文本进行细析;在写作课中学生捡树叶借助说话游戏“拔跟儿”;在综合实践课,学生们进行落叶贴画活动;从语文课出发,打破课堂与生活隔膜,为学生们打开社会生活的大门。在语文课程中建立起学生们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二)在积累中建立学生和母语文化的关系

主题教学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开展,需要学生一点一滴的积累学习中,体会到中华文明和民族气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并赋予文化自信的意识。对学生来说,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知识之外所具有的家国情怀,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学生们不断的积累,深入了解和认识母语文化,树立学生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自省与自我确立的关系

窦老师的主题教学,立足于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的立场,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不作为,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随着年龄增大伴随自我意识醒觉,要着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语文课程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其中,主张教师深入备课,深入关注小学生的内心本身,对于自我个体精神唤醒。通过语文课的开展,渗透给学生反思意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强调自我人格的完善。

二.主题教学思想的基本思路

(一)三个超越

窦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主题教学是对在“三个超越”基础上的又一次超越。[3]主题教学思想开端于“三个超越”,成长于多年的教学实践,体现于主题教学的基本实施方法,最终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思想,也可以称之为主题思想下的教学体系。

1.“超越教材”

对教师来说,教学从教材出发,不禁锢于教材本身。突破之前“语文课程资源就仅仅是语文教材”的意识。语文课程资源要走向多元化。“超越教材”不是教师自身对教材随意删减和随心所欲地进行散讲。从教材本身跳出来,依据学生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况,科学而合理加工、整合教材。收集教材以外的资料,对教材进行准确有机补充。超越教材是有根据的,对教材本身来说,也不是对于它的片面解读,也不是完全脱离它,而是合理提炼它的精华去引导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2.“超越课堂”

语文学习在课堂中生成,语文学习不再止步于仅限于语文课堂,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熟练地应用汉语言,具体语境中去解读汉语言,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也是汉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广阔天地。将教学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学生们的学习与实际高度结合。学生对于知识本身不停留于语言文字,增加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拥有探索生活的想法,培养学生社会高度责任感和认同感。

3.“超越教师”

在教师的谆谆诱导之后,学生有所启发,教师和学生站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脱离老师的束缚,自主学习知识。教师不是在教知识本身,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把学习完全归还学生自己。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达到师生双方互动的良好循环的关系。

(二)主题教学思想的三个维度

1.温度

教材中文字是静态的客观存在物,而课堂中学生是动态的主观存在体。静态物需要动态人去灌入学生自身的生命情感,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教材课文背后却是作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展现,需要学生进行去用心感受、用心去审美,语文课才是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学生是有内部感情波动的人,所以语文课堂不是沉闷呆板的而是柔软触动的。需要学生和老师们的心灵沟通,暖暖流淌的温情灌溉着语文课堂。首先老师对于语文课是尊敬和热爱的,有激情有温度的,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去品味。不是指老师刻意引导,是真情的自我流露。对老师来说,作为首席学习者,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有多种的感情储备和高超自然的引导能力。

2.广度

主题教学的广度是针对于“三个超越”理念中的“超越教材”来说的。首先老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需要阅读和课文相关的大量书籍,将课外的相关知识和课内课文多种类资源有机重组为一个主题之内。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根据相应的主题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考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自己去丰富精神世界,拓展知识面,全方位接触到多种素材。学生通过读书打开视野,这样语文课程的广度才能打开,才能促进语文开放性课程的开展。

3.深度

语文课程需要具备深度,是在“超越教材”“超越老师”理念基础上而实现的“深度”。语文教学以学生的发展出发,在语文课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内有所拓展,学习内容进行纵向延伸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难度,“深度”追求在学生接受范围之内进行内容挖掘。难度和深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课程内容的深度是悄无声息地隱匿于语文课程生成出来,需要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准确把握“度”。

三.主题教学思想的结构模式

(一)主题识字

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教学是其教学重点。小学生只有在识字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听说读写等方面。窦桂梅老师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从识字类型出发,借鉴“说文解字”的方法,依据“定位联想”的方法提出来主题识字。主题识字完成了零碎式识字到系统式识字的转变,课堂上多采用文字小游戏,减轻了学生识字的记忆负担,增强趣味性。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把握知识和游戏之间的平衡。学生识字中感受到汉字背后所蕴藏的文化。

(二)主题讲读

教师要在教材中选取精讲课文,根据课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确立课文中的核心主题,在充分备课后依靠主题为线索串联整个系列文本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能够在同一主题的系列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自主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并从实际出发依靠自身能不能去把问题解决,学生的学思高度结合。“主题讲读”对于老师的要求上升了一个高度,教研组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合作对于内容准确定位,教师有效发挥自身教学智慧。

(三)主题阅读

阅读仅靠教师的精彩讲读是不够的,需要学生阅读自己很多书才能促进自身成长。课内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到多篇课文阅读再到一本书的阅读最后到多本书的阅读,以“主题”作为支架搭建学生自身阅读知识体系。窦桂梅用“经典性”、“序列性”、“趣味性”来作为教师挑选主题阅读内容的标准。“经典性”侧重经受时间考验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和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主题阅读内容。“序列性”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阶段性和顺序性的特点,主题教学内容设置呈现梯度性。“趣味性”从小学生感兴趣的好奇内容入手,例如动漫图画、童话故事等读物作为主题阅读内容,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要求班级里要设有小型图书角、开展阅读研讨课。

(四)主题作文

主题写作依靠着主题进行牵线搭建。在主题写作的课堂中,阅读课文及多种课外材料学生有着自我的感悟,拓展到日常实际生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细节,用手中笔记录下来,从无话可写到有话可写再到把话写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窦桂梅多采用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方法。我们以2006年为例,确定“节日”为大单元主题,包括学期总目标、各个小主题、写作训练点、实施措施、主题积累、作文评价。[4]终落脚于“一篇好文章”的教学大目标。

(五)主题诵读

窦桂梅指出“能够举起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更是难得。[5]窦桂梅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多积累知识和牢固语文基础,借助主题把相关的经典唐诗宋词等内容进行集合,开展主题诵读教学。利用每天早读或中午时间,学生带着饱满感情进行朗读,把自我带入课文中,促进学生在脑海里打开想象的翅膀,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

参考文献

[1]徐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小学语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5

[2][3][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8~56

[5]窦桂梅.激情与思想[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92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GLX18_144)阶段性研究成果。另外“本研究得到扬州大学‘青蓝工程’资助。”韦冬余系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介绍:李嘉郅,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韦冬余(通讯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祁德晓,连云港市赣榆区龙河中心小学教师]

作者:李嘉郅 韦冬余 祁德晓

第3篇:从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看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状,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我很赞同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 “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

什么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一、“主题”教学的主题是文化主题

窦老师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联想到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于是就提出了“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建构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制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主题单元”让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从而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主题”教学,那么语文学习就既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落实主题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教学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资源,并花心思、下功夫创意教学流程。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时,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具体而主动的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因此,学习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并能整合地成长。

为此,我们可以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通过文本体表现出来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负载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不过,三个层面没有顺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就是主题。 主题教学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包括每个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必要因素。让所有孩子拥有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态度的积极。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反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主题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的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心所在。反之,学生得到的将是没有生命的读写之“技”,丢弃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精神之“道”。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从而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

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就不必在这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中纠缠或困惑了。

作者:贺建平

第4篇:窦桂梅谈作文教学

这本书下来了。写作,写作,说实话。阅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教学同样重要。老,困难,阅读教学抓住这个老板的组成并不困难。我们如何研究教学的构成,如何打破,我们的组成教学如何反映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新的教学哲学是什么。我们如何使用我们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的理解,理论和实践是鹰和小鸡之间的关系。一旦你掌握了这个理论,你将是不可抗拒的。有了这样一个理论,你将有效地指导你的工作实践。那么我们怎么去今天的文章,我们怎么能今天走?我想说一千,陶万,今天的时间太有限,我啊,简单地说,因为孩子还在等我评论。nLet谈论讲座。我记得听任何人,一般来说,你不必记住,但你会记得他的话,一个字或一个观点。今天,我想说的话题就是在孩子的心灵阵营中做出真正的构成。讲实话,其实,我们在新

我会谈谈几个妈妈的故事。我们走进这些妈妈的故事,反思我们的组成教学的反思到底如何我们的语言到底是什么?我们看到这样的母亲。这个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叫路迪到山海关旅游,听到这样一个母子对话。母亲问他的儿子,长城不好看?儿子说再见。母亲问,你觉得长城怎么样?母亲被诱惑,孩子缺席。孩子们想了很久,说,妈妈,你说什么方式?不能说?母亲说,儿子,你是蠢!你看长城像一条蜿蜒的龙,如何雄伟,更有动力! Ludy听了心脏直鹅疙瘩。因为一个八十九岁的孩子,他怎么知道,什么是绕组,什么动力。他不知道什么是龙,但也惊呆了,是蜿蜒的龙。他的头脑没有这个概念,我的母亲是如此灌输。 Luddy记得他的母亲,他的老师没有那么教育自己?例如,写下稻田的秋天,老师在结束加一个,充满了丰收 喜悦。写我的武夷山场景,结束补充,祖国好的河流和山脉,我爱你!所以,鲁迪从小学到初中,写作就是这样过来的。难怪他后来学到了加拿大皇宫博物馆前面一个字不能说,因为他的胃充满了这些话,这些句子不能描述这种性质的本质。

接下来,Luddy成为导师。有一天,Ludy看到了孩子的组成。 Luddy问,孩子们,你的写作没有复制?孩子生气,说,不是,这是我自己的写作。然后,Luddy问他,我问你,你爱你的家乡吗?孩子看着鲁迪的表情,然后转过身去发现他的母亲没有,他说,你想听到真的吗? Ludy说是的。他要说,母亲带着水果,他没有说他的舌头。 Ludy说,所以我们都用英语说。所以孩子说,我根本不爱我的家乡,污染特别严重,经济非常落后,人们不喜欢我。告诉真相,我叔叔,我希望你出国留学,最后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 Luddy说,既然你这么认为,为什么不写?孩子说,这是我的心,它不叫 组成。写作必须写一个健康,必须写到。我们写这个,老师给我们没有阴影。 Luddy想,怎么可能这样做?说,孩子们,你不要害怕,你这样写,你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虚伪。你怎么想,怎么写,你不写你的家乡不好回家吗?不一定,你爱你的家乡,你有这样的感觉,你会改变你的家乡。如果你爱的家是好的,那个家乡不需要建。聊天忘了形状,两个人开始用中文说话,他的母亲已经在下一次听说,然后故意咳嗽两次。孩子理解它,我的母亲是下一个。于是鲁迪继续咨询孩子,完成了,走到门口的鞋带,看到孩子的母亲用手指指着孩子的额头,孩子说,你不听刚才说的只是说卢舒舒说,听到没有?他学了这么多年,不明白中国的国情,不知道吗?儿子说,我明白。 Ludy不能解释,不得不去,但他的心很痛苦。他写了这样一段话:两个母亲不是典型的汉语教师,而是最典型的汉语教师。他们的指导和教学是汉语教学方面最典型的 式。因此,我,每个人都在反思教育系统的语言,包括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的精神语言和灵魂的缩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使用统一的教材,虽然现在是多用途的,但大多数教科书或统一,数亿儿童学习同一篇文章。中国古代文化,浩瀚,但选举中选择留在数量上的数量。我们的眼睛是完全一致的,在某个地方,有一件事,构筑我们的精神家,我们的精神愿景,我们应该看看世界,垂直和水平的眼睛的古代和现代。国民身份的一种方式的精神言语,用这种统一的语言统一我们不同的大脑,老师,这是我们母亲的故事。

在这里,我将谈论几个学生的故事。首先,看看在江苏比赛中发生的比赛,写作称为“幸运”的一个错误。法官们批准了这样一篇文章,笔者写道:他们参加了学校八百米运动竞赛,他知道总共有七名球员参加,取得前六名。这时他的朋友小榄告诉他一个动作,只要你在游戏中,绊倒一个球员,你就可以顶上六个。两者给予类的额外分数,还要奖品 所以笔者在游戏中挣扎在匆忙的前面,他把伏击提前放下蹲下。于是开始反复解鞋带,鞋带鞋带。等到第一次跑过来,第二次跑过来... ...因为他计数去第四次。第四个来了,当他伸出他的右腿想要给第四条腿弯曲。但他左手的灵魂给了他一个大的耳光,说,唉,你怎么没有良心,所以不喜欢它!所以,另一个人的灵魂开始折磨自己,这是我做什么?来宝我否认荒谬,自私的我。最后,我把我的脚回来,继续向前跑,所以我成了一个幸运的时刻,是一个好时机。

专家阅读这篇文章,茫然。在烟雾弥漫,每一分钟八百米长的比赛在赛场上,谁跑跑步蹲下反复鞋带,谁可能会想这么多的想法。我不能绊倒,绊倒,不绊倒,还要手打脸自己拍,终于没有出门,终于跑了,这是不可能的。老师,看到我们的孩子没有扭曲,这可能是小学生,我们扭曲到什么程度的孩子。

大家都是 知道98年的大学考试问题叫打败了脆弱。南方周末报道了安徽省高考的组成。中央电视台告诉真相专栏崔永远知道后想做一个节目,结果对安徽的国家的恐惧太多了,多轮交易,没什么。 35%的候选人在高考前夕写的不是父母死了,也就是家里有火,不是家里有火,就是发生洪水。因为1998年的防洪工作。当时安徽没有那么严重,但有些地方遭受了一点灾难。但是一百个学生实际上有三十五个这样写的。写的真的很痛苦,标志着老师失去了泪水分级,太差了!判断太差了!但不幸的是,它被判处发现错了。中午,老师就像安徽省招生主任一起吃饭。所以,聊了起来。一个女老师说,唉!你这个,今年有一个足球测试候选人啊!没有手的孩子的写作真的美丽啊!这个孩子真的很痛苦!入学主任是脸白,没有啊,我们所有的安徽候选人都没有一个受访者的脚!老师说,唉,我的一天!孩子撒谎,手写,他对自己说 没有手,打败了脆弱的井,用脚来写,我给他最高分。结束了,大家都在谈论,你这个安徽呀,经济太落后了,生活怎么可怕呢? 35%的孩子不是没有爸爸是没有妈妈,不是家有火,就是洪水。入学主任一看亏损,没有啊!你怎么说?当然,对孩子用脚的答案,孩子坏运气,其余的孩子如何检查?你必须检查文件的检查,检查他的父亲不在,他的母亲不是,因为文件是五个月登机,如何如何的父母。可以有人在七月测试,如果他的父亲和母亲的中间死了?你不能说你说你怎么检查?最后,这个东西没办法,得到,不得不推船。但从这个事件导致整个教育部门,整个社会深刻的思考,教育是假的,你说没有什么,所以从教育开始就是假的。以上是我们学生的故事。

接下来,我谈谈我们老师的故事,我们真的不容易老师,为什么?你是武夷山,不要看你是旅游区,也许工资不一定高在哪里去?我在吉林有家,工资很低,现在到北京,可以。我们真的 不容易,现在啊,我们的高等教育部门给我们压力,校长给你压力,导演给你压力,不给你魅力,所以你很痛苦。工资不高在丈夫也爱的前提下,孩子们有爱情,今天校长盯着你,你惊讶,怎么样?我们这么老,但我们必须与新的课程一起成长,不长大成长,让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们很难。特别是现在教学的组成,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下来,工作不叫写作,低档叫写作,高档叫作作品。我不想重复这些,因为新的课程标准我们非常熟悉。新的课程已经下来,但我们问自己,我们的专家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好的想法,但我们的生活的组成没有下来,我仍然,我们仍然重复昨天的故事。因为我们的心像德国泡菜锈,和如何洗不干净。我们仍然要求孩子的写作重心突出。虽然打电话写,我们教或要求孩子们实现数百字,数百字。我们的专家在理论天空雷霆,不是在土壤雨的实践,因为高考的接力棒没有改变。我明白老师很辛苦,但新的课程标准 下来,我们必须改变,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用白岩松的话是:痛苦快乐。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写作,快乐学习写作。

然后,让我告诉你我女儿的故事。我的女儿今年在清华中学第一天,她写了一篇文章去年叫冷看书写,对小学作文吃饭批评,说六年的写作训练,除了难忘的事情是一课,有意义的最后一件事变得普遍。如果你想写一篇小文章,或那件事。总之,粗俗,粗俗,粗俗,苍白,苍白和苍白。我的女儿是非常自信,写作总是写自己的感觉。但六年,一个写在她身边。六年级道教文章叫悠闲××,文章要求写,我孩子写了不安的声音,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散文。但老师告诉她,你不写,运行的问题!我女儿跟我说话。我说,女孩,棍子,什么!当然,也有我的理由放纵她,她喜欢写我也很喜欢看。她有时用沙子和阴影批评我。一次,她评价这样的组成,六年没有谁没有写,叫我的母亲 一般来说,这篇文章,老师要求我们从母亲的外表开始,母亲的外貌主要集中在白头发,眼睛的乌鸦的脚,皱纹的手,不要模仿春天的蚕蛹老妈妈的手茧。所以,一个更年期较年长的男孩有一个孩子读小学。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晚婚和育儿工作是如何充分和彻底。根据故事的安排,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老师从来不让我们写正面,不允许写负面。写母亲怎么爱我,怎么爱工作,如何生活节俭,多么难不睡觉,也就是说,不要写我母亲的脾气,不说健康啊。奇怪的是,中国孩子的母亲是刻板的。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写一个繁忙的职业妇女,白天和黑夜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繁荣努力工作。这时,老师告诉我们,注意文章有原因,通过,发展,高潮,必须有一个高潮,还要通过,突出关键,结束扣中心。在这样的要求中,主角首先设立了一个好,也就是小学生,小学生的母亲可能是他的班主任。但他觉得别人的母亲比他们的孩子更好, 这是不可避免的心理不平衡,愤怒的内分泌失调,也是无奈。母亲重的工作的主角,经常为学生补课,不可避免地有时候迟到了。所以,他母亲的主角将是很大的责任。 (这是老师要求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然后写母亲我讨厌你,你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母亲。然后迅速进入故事的高潮,也就是说,主角必须生病,不生病也麻烦。在这个时候,病了以后,我的母亲总是使用耶稣,与耶稣一起看到充满慈悲的眼睛的世界充满了同情的眼睛看着他,出去上班。然后,主角很伤心像林姐姐般的爱情和爱情爱玉不要认真地是一个破碎的年轻十岁的孩子的心脏,昏昏欲睡的睡眠。此时,有必要让读者在这里为老师捏一个鼻子咬一口泪水。最后,我的母亲深夜回家,打电话给主角,主角是不理她。 ... ... 有这样的图片要读,叫雨伞。这种文学老师必须告诉我们下面的步骤,开始必须是我的老师一个短发,充满活力,中等身材,圆面总是挂着微笑(有时像一个母叉),但写作必须像这样写。通过 在对老师的文章中,通常写我的老师写语言老师,因为它是最好的选择,她很高兴,上帝没有地下,诺贝尔奖不给她没有眼睛没有珠。在学校的入口处,根据故事的需要,天气必须写出来支付暴风雨,闪电,主角没有带雨具,刚刚看着学生归巢鸟飞,窗雨冲,主角吃惊恐慌,与一个不同情的伤心的冷心的热情站在门口失去。这时,老师将会像奥运使者那样拿着神圣的火炬,从摊上拿出一个份额,在主角前面买一个价格十元的价格伞(当然,我想写,不漂亮)我必须如此描绘,然后有一个遥远的人物,拿着一个漂亮的小伞,有一个神奇和可爱的微笑。啊,那不是我的语言老师吗?所以,一个高贵的老师的形象是我概述了出来。根据故事的安排,老师不会拿两把伞,不会拿三块钱让主人骑乘人力车回家,但不会给他钱出租车,不得不带一个伞护送主角家,所以为了触摸,老师的形象会高大。一路上,老师和学生 两个人依靠生活,通过厚厚。在崇高的老师的领导下,他不是让主角湿了,被风暴和雨中暴露在自己身体一半的身体的阴影中吓到了主角。所以老师的肩膀都湿了,头湿了,裤子都湿了,怎么感动场景啊!所以我要描述一下,风还在吹,雨冲在地下,我忍不住打了个颤抖,转身看到了啊,老师的肩膀都湿了,更多的感人的场景雨中的爱情The To主角在家,高贵的老师不能服用一切,不喝唾液,不进入房子,肯定站在门口,擦拭他的脸与雨在暴风雨转身,也非常酷英俊的呆头。在这个时候,主角看着老师离开。我写了原来的椭圆。我们的语言老师把椭圆添加到我身上,我的眼睛逐渐湿润。第二天,主角阶层,发现老师的鼻子红色像克林顿,崇高的老师昨天下雨,得了感冒。这时,主角应该传出一个传球的感觉,哇,老师啊多好啊!为了爱我,为我们付出这么多,今天也坚持上课,我必须偿还老师的爱,长大来为祖国作贡献。让老师的爱和贡献给祖国 结合。

亲爱的老师,我们必须充满情感,谈论。我知道我给出的例子是其中一些。但有真理。我们必须自己思考,我们的写作到底是怎样的?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经验和感觉到中学,到高中,发生什么?我们必须把技能放在第一位教学生写作文章吗?我走出了四本书,我被判处爱情,是他们自己的感觉拿起笔来表达它。我不会把技能放在前面。技能很重要,但不是学习组合的魔力。我们的语言教师应该让学生进入生活,欣赏生活,也应该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眼睛,有一个善于捕捉文学,捕捉灵魂的语言,感受生活。例如,两个人同时在山上骑自行车,不知道在一个大坑前面。第一骑下来下来,站起来诅咒,今天真的很糟糕的运气!谁是这么邪恶的?然后,打开腿。第二个人也倒下了,但他的腿一边思考,唉,为什么还有坑,我怎么种植呢? ... ...这些经验是从一篇文章中写出来的。我们的孩子应该有一双擅长捕捉生命,高于生命的眼睛。再次 是的,我们的写作技巧研究可以说是杰出的成就,在新华书店看看什么是什么快法律......但是什么方法的快速你有胃啊!一些先决条件谈论什么法律快。你怎么能不像一个女人生一个孩子?我们必须谈论技能,但我们如何教育几乎教孩子的技能。如观察,组成观察和生物,化学观察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明确老师。太多说太多。今天我说下面的段落。新的标准是让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体,使我们的组成对平民进入孩子的意识。不看孩子,他们的孩子害怕他们的父亲,母亲,老师不能登上大亚会堂的组成,他们是一个花笔给他们的父亲,母亲,老师涂抹粉,必须把字符重工作,不是重的家庭的公众人物。因为他们不了解写作的本质,在选择的想法是好的新的说服,孩子们不再大声的孩子。所以,他们的文章远离了普通的世界,普通的生活,普通的想法,普通的情绪,只留下故事和熟悉的语言的拼凑。我们许多农村小学生,很少有人能写出土壤组成的香味 一群乡土乡村的孩子,只有用一种奇怪的语言来形容遥远的城市生活。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不去看山的沉默,池塘的沉默,广阔的荒野,为什么不写大房子前大樟树,路边马尾花。一个孩子的国家失去了孩子般的村庄,这不是一个悲伤的城市颠覆它?老师,我们怎么办?歪曲写作的原因是,他们在错误的散文概念,心灵没有说话,思想没有说话。当他们想说的时候,心灵的真实想法和感觉常常被公众的话所压倒。所以,我想对老师说,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我们站立,我们就会生活最美丽。只要我们是一位语言老师,我们就应该让真实的生活,真诚的感受,真正的想法在孩子们的心中露营。巴金说如何好,写作,写作是没有技能再现生活。我们要巧妙地教孩子生活,应该亲切地,一直躺在最后告诉他们生活是写作。我们回顾数千年来中国文化,我们有这么多的主人出来,在哪里他们的文章从哪里?当然,这本书是他们的生活,也就是两者之间 然后。阅读也是学习写作的一个魔法武器,但生活是学习写作的魔法武器。区别在于一个是直接的,一个是间接的。说一千,万路。我们突然明白今天,公众找到了她上千的百度,突然回头,她在昏暗的灯光下。今天,谈谈创新,谈谈新的构图,其实没有新的,只是让我们回到基础。我们创新的文章不是游戏的组成,创新的写作是原始来源,回归自然的话或生活,或者我表达我的心,我的手我的嘴。在我们不知道今天的创新的情况下,在我年轻的中年妇女还是迷惑的前提下,我想到红高粱在一首歌中:姐姐你大胆前进,不要回头!深脚,浅脚,尽量不要魏脚。我想用这样的歌词来回答我们的文章怎么走?在歌词中:山或山,水或水。

第5篇:窦桂梅谈主题教学[推荐]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

如果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课程”的高度,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既要紧贴地面行走,又要怀抱问题意识,大胆尝试探索,拥有专业发展精神。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尝试通过“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

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我调入北京这“百川汇合”的教育入海口,来到教育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海淀区,工作于清华附小。面对新的校园,新的领导班子,我在这国家课程改革的重点实验区,一次次经历观念的洗礼,理念的撞击,实践的研讨,短短两年里,我的教育生命再一次注入了成长的活力,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提升。

(一)为什么提出主题教学

我想,《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之所以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并成为清华附小的教学理念,是因为它改变了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状。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的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回顾以上六年的语文教学探索,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并且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但我的课堂教学还只限于改良层面,而且总有那么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感觉到,自己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主阵地。

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检索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如目不暇接的“满汉全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些“片断”知识不是被遗忘就是无法与其他经验作链接。尤其是在目前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昨天的知识和方法在今天新知的浪潮席卷之下溶解了,猛然间,我觉得所学内容变成一场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学校的业务校长,我深深懂得: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中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目前我面临的任务不光是教学实践,还要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创造,形成既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又能指导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智慧和情感,立体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我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联想到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于是就提出了“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在海淀中心学区领导的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一边定期为教师上教学观摩研讨课,探讨如何以教材的一篇带动多篇,一边尝试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扩展与提高。“主题教学”的探索当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主题教学”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基于这些思考,2002年我为海淀中心学区的教师上了《朋友》两节课,就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本着以上思考展开教学。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相关领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更使我坚定了这一追求,使我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因此,主题教学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获颇丰,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劳动。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建构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主题单元”让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可是,我发现大多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程教材再先进,如果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改革的结果可想而知。“主题”教学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二)怎样实践主题教学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主题”教学,那么语文学习就既要着眼民族的未来,又要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亲近母语,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因此,落实主题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教学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资源,并花心思、下功夫创意教学流程。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不同、具体而主动的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因此,学习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并能整合地成长──也许,这是一次真正的学习。

当然,在主题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要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选择……都需要细致策划。甚至可以把“创意”全盘托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拟定方案。目的是围绕“主题教学”,关注人的发展,为师生间和谐发展、共同成长提供条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活动保证,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为此,我们可以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通过文本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负载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积淀;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相比之下,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不过,三个层面没有顺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就是主题。当然,主题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

比如去年秋天,看到落叶满地,我便在一年级围绕“落叶”的主题,设计系列主题教学内容。比如整合几篇文章进行细致学习,捡地上的树叶进行“拔根儿”的说话游戏,选合适的落叶进行贴画写话的比赛。下面即以课文为主,附带其他内容编创的“童话剧”为例:

主要课文是: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去,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教学伊始就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文本、师生、生生对话的方式,抓住“爬、躲、藏、游、飞”这些表现小动物动作的词语,比较品味。然后再朗读体会落叶给蚂蚁、燕子、小鱼、小虫带来的情趣。之后加入《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落叶的聪明能干,还能写信给冬眠的青蛙、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里的孩子。最后和学生一起朗诵我编写的小诗:

春天来了,带着微笑,飞上树梢。

风吹过,哗啦啦,我们舞蹈。

风住了,静悄悄,我们思考。

放假了,乘着风儿,带上奖状,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蚂蚁的小船,鱼儿的大伞,燕子的电报……

啊,大地,亲爱的妈妈!在你的怀里,我们好好睡觉。

这样,用描写“落叶”的童话、诗歌组合进行教学,孩子们认识的“落叶”就人性化了,立体化了。这落叶,在春天带着这样的微笑来到地上;夏天,风吹来她们舞蹈,风停止她们思考;秋天,他们就带着奖状落到大地。蚂蚁的屋子、小鱼的大伞、燕子的电报、还有给青蛙、松鼠、大雁的信……嗨!都成了落叶的创造。就这样,“落叶”带着快乐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静静地睡去。来年,落叶还会继续当屋子、做小船、拍电报、写封信。

主题教学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包括每个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必要因素。让所有孩子拥有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

小学阶段是个体开始体认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过程的重要阶段,依靠有限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把超越教材看得如此重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在目前学习科目繁多,学习压力大的前提下,对于母语文化的积累做到高效率──这确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以前我只注重量的积累,并没有过多考虑如何积累更有效。如果利用“主题”来建构,比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譬如对蕴含在童话、寓言、对联等中外文化精神的传承,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内涵,既有精神成长、社会生活以及世界万象的内容,更包括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同。如果说整合是为了学生在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分辨自然人和社会人异同的话,积累则是在建立人和母语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分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也就是说,教学除了积累语文知识,还要基于对地域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尊重。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以母语和世界文学精品为主要内容,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惟其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才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学生存在的精神家园,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全的发展,这将为其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语文知识的组织和统整必须置于个人、社会、学习研究所形成的脉络中。当真正的课程统整后,你会发现知识学科不但不是敌人,而且是必要的盟友──从更为广阔的文化知识天地中汲取人类的文明和思想的养料。

总之,母语教育强调文化背景的渲染是十分重要的。主题教学的过程就像在一幅伟大作品的背景或者框架中,整体把握、螺旋渐进,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内容。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大楼以及母语文化的画面主体,就一点一点地被“描绘”出来了,从而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中,完成了一幅壮美深远的图画。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反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我的基本立场是: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学习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种子到大树,到开出花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因此,主题教学也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需要的营养的过程。它不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视为一元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便捷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我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入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战士,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中体会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另外,索性引发开去,推荐沈石溪的《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椋鸠十的《独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动物亲情故事。我想,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的主题讨论全面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引发开去,我相信,学生作为父母的亲人,老师的亲人,在这堂课中不仅仅是学会感动,他们将各自带着对“亲人”的体悟,把这堂课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这样,主题教学就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此,主题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心所在。反之,学生得到的将是没有生命的读写之“技”,丢弃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精神之“道”。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样的课堂──标准化的结论、服从化的关系、程式化思维的坚冰就会打破。也许丰富多维的立体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很好地践行陶行知的“先生最大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懂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过程。

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就不必在这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中纠缠或困惑了。当然,主题教学的研究还处在青涩阶段,主题阅读、主题作文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开发,距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主题课堂教学,目的是不只是限于教材一隅,不只是单纯的教和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共同探索,在感受课堂的情感涌动中一起幸福成长。努力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健全的发展,努力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第6篇:窦桂梅教育名言

1、一个人的高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向上的姿态。

2、用脚用心丈量“运”,想办法改变运。谁来改变你的环境,是你自己。

3、谁走在你前面,谁就是你的老师。

4、人生三幸:好父母、好老师、好领导

5、人靠特长吃饭,不是靠爱好吃饭,人放错了位置就是一堆垃圾。

6、要让领导改变你,先要干好自己的工作。

7、你笨点没有事情,但是要有良好的状态。

8、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

9、我最大的优点是不嫉妒。

10、语文要让孩子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11、小学是研究艺术的课堂。

12、让你的文字变成你的第二容颜。

13、语文学习是读一本书一本本书的过程。

14、活就活出个龙摆尾,活就活出个虎生威。

15、我的成长就是后天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16、给孩子大量的积累就是教师给孩子的积德。

17、陪同、经历,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18、愿意干的事情就不觉得累。

19、人跑得快说得快吃得快排得快,这是健康的表现。上课激情投入,是一种释放。

20、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

21、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

22、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23、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

24、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

25、追求是我的状态,探索是我的行为。必须紧贴地面行走,与其描述千万朵花的美,不如让自己一瓣一瓣的开放。

26、屋子再小,也要藏书;钱再少,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附:孙云晓报告会精彩语录

☆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 做人的核心是爱心,看孩子有没有爱心就看有没有孝心,今天的孩子缺少“心中有他人”,千万别让孩子吃“独食”,要让孩子有份额意识,孩子只是家庭中的一员。

☆ 父母要藏起一半“爱心”,孩子的许多毛病是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

☆ 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 ☆ 责任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 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

☆ 让孩子敢于面对挫折,敢于面对责任。

☆ 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成人不能代替孩子成长。 ☆ 一个人对自己负责才长大,教育孩子实质是改变自己。 ☆ 没有朋友比不及格还可怕,孩子打架让他自己解决。 ☆ 学会对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这对孩子是一种保护! ☆ 学习习惯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 基本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认真预习、及时复习。

☆ 孩子的语言和成人不一样,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的“胡说八道”。

☆ 敢于质疑探究是最好的学习习惯。

☆ 读书的习惯很重要。孩子如果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等于在他的心灵中装上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学会了读书,永远不寂寞,不会读书,永远不知所措。

☆ 父母最希望孩子读教学参考书,孩子最不喜欢读教学参考书,孩子读书快乐第一,在快乐的基础上对孩子正确引导。 ☆ 要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好人

第7篇: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爱在细节

学在阅读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

读后感

符蓉

在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中,提出教育的原点就是师生中流淌的爱;在王阳明的眼中教育的原点是在良知里;在犹太人看来,教育的原点是智慧;在爱因斯坦和罗丹心中,学习才是教育的原点。

纵观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一书,提出好的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原点,而窦老师心中的教育原点就是把“爱、良知、智慧、学习”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的回到教育的原点。

爱,是师生之爱,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当我们在讨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素养是什么,大多数人回答的都是“爱”。对于学生而言,“爱”当应爱在细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面对生活在当今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教师更需要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耐心,做一个有爱有良知的老师。

记起曾经教过一个学生,第一次上课趁我不注意,就开始打同桌,好在同桌身体无碍,也没有与她较真。及时制止之后,又趁着我转身之时擅自离座,擦除我在黑板上写的字,之后更是拿着我的本子扔来扔去,一节课,就没几分钟是安静坐着的。后来询问于老师同学才得知她是“有问题”的学生。于是后面几天我绞尽脑汁在想以后如何让她不影响课堂,搜索枯肠,似乎没有什么很好的方法。第二次上课,当我在调整学生们坐姿时,用枫叶贴奖励一些坐的好的同学,不经意间发现她腰板挺得直直的,规规矩矩坐在凳子上等待我的检查,于是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了她,在她小小的手上贴上一张红红的枫叶贴。当时我看见了她在全班惊讶之声中眼睛里闪的亮光,原来她心里是多么期望老师表扬,以前的捣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我微笑着和她说,只要你认真听课,老师就会奖励你枫叶贴。果然一堂课下来,我轻松了不少,尽管一堂课40分钟她没有一直保持安安静静的,但她从一个字也不写到能歪歪扭扭写一版字,这说明她也在认真听课,这些我已经很满足了。离开他们半年之后,当我匆匆去往办公室,路过学校楼道间,遇见了很多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也看见了她徘徊在厕所的楼道间,就在我一脚踏进办公室之门,她后脚拦住了即将关上的门,探着身子,把脑袋伸进办公室,冲着我大声的喊了一声“符老师,好!”。她竟然还记得我!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惊喜与鼓励,也让我更加坚信,对于所谓一些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从细节上去关爱这些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爱。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怕”她而躲得远远地,都希望听见学生对着自己叫一声“老师好”,只有当我们凭着自己的良知,给予学生爱的关怀,在细节上去挖掘学生希望,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天窗,为学生在困难和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或许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声问候了。

每个孩子都有一扇关上门的窗户,也有一扇打开的窗。老师要让打开的窗更加明亮,不仅需要细致的爱,也需要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人。好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块组成,即精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教学时一门特别的专业。美国的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主席提过,有七类知识是教师必备的。依次分别是学科,教学法,课程,学科教学,关于学习者特点,学生,教育背景,教育目标、目的、价值观、教育哲学,排在首位是学科知识。就语文教学来说,学科知识的明显的体现于教师的阅读与视野。不读书,无以教,不读书,无以言。

书的种类很多,小人书,叩开阅读之门。不要惊讶于小人书就只是小朋友们阅读的,作为一个每天与小朋友相处的人来说,只有走进孩童的世界,才能更加了解他,也就更能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

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窗。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力与张力,阅读也是如此。面对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需要的是目光远大与胸怀宽广,若仅仅只阅读专业书籍,就像鲁迅先生说,“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埋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痛苦,很可怜。”因此不管时间多么紧迫,事物多么繁杂,自由的阅读必不可少。

名著,致力于根部滋养。阅读终究要走向精神的成熟,选读名著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选择。可以读儿童经典,作者用简单的艺术手段,讲述了最深刻的哲理;可以读文学社科经典,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还可以读经典教育书,站在那么多巨人的肩上,提供了能够登高望远的平台。五尺之躯能够站在讲台上驰骋古今,畅谈中外,只有阅读才能产生这种奇迹。

当然学习不仅仅是限于阅读,阅读却是学习的基础。书除了有字之书,还有许多本形形色色的无字之书, 这些都是要建立在有之书的基础上。

关于教育的原点,时代不同,教育者的观点也不同,但也离不开“爱、良知、智慧、学习”,结合自己教育的特点,让自己的教学回到原点,让孩子的教育回到原点。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最后以窦老师的十点反思劝勉自己,也分享给大家。1.激情不老;2.读书一生;3.宁静致远;4.以写促思;5.慎独养身;6伸展个性;7.爱在细节;8.海纳百川;9.合作同进;10.海星角色。

第8篇:窦桂梅 回到教育的原点[小编推荐]

回到教育的原点

(作者:特级教师

窦桂梅)

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真得好好琢磨“教师”两个字的担当。

于是,疯狂地阅读一本本教育论著,接受一次次新颖理念的洗礼,有如狂蜂浪蝶不断四处寻求。越吸纳越困惑,找不到方向,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又将往哪里去,越发觉得教育教学的错乱与失控。于是乎,心生埋怨,身负繁重,茫然四顾了。怎么办?怎么办!无数次的呼唤,无数次的反省,无数次的诘问。我们是否能够,暂时停下已经乱拍的脚步,细细思虑,摆在面前的千条路径,哪条值得冲刺,哪条确定是捷径,或至少不会迂回绕弯?诸位或许以为,这是一条简单而普通的命题,但我却以为是一条本质性的“存在”。

回到学习的常识吧,也许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复杂问题的简单脉络和核心价值。

1、阅读,回到经典

一所书香学校,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会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可当下的现实是,一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着实令人痛心。

然而,又必须读书,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无条件的热爱学习。有条件的热爱学习,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无论怎样也要创新的学。书,让我们女教师高贵起来。看书,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读书,真好,我们的信仰。读书,我们的生活。书静静等你去欣赏与阅读。教师,永远的学习者。世界上有20岁的朽木,也有80岁的常青树。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是无影无踪,走的时让你损失惨重。读书也让学生的视野和感知途径越趋广阔,教育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阅读既须选择,也要讲方法。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回到经典阅读。在“沙中拣金”的推荐阅读书目中,择取契合当前问题困扰和深度反思的“同题共构”书目,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尤为要精读几本经典之书,反复地读,来回地品。老师们不妨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虽说“一部论语打天下”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经典之书,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成为成长道途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影响一生的人生走向。像《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哈姆雷特》等文学类的;《童年的秘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漫话》、《教育人类学》等教育类的……教师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同理,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当然,我并非排斥时文阅读,它们也透亮着教育的光辉,但我们必须要有经典垫底,才能有效地汲取其它阅读的精、气、神。

学习,学习,从来没有快乐而言,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学习为艰苦的过程。15岁走出那弯弯的大山——四年的师范学习——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再读,这一过程都付出意志努力、体力、脑力,学习要有激情和状态;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还有“韧”劲的学习,“恒”劲积累。 读书是广泛的,不仅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读书改变了我。读书改变命运,学习的结果让我体验到了快乐,学习让我有了尊严。

最近,我一直重读一部部“过去的小说”。《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是久违了的感觉,当年阅读时的感觉简直无法和这次阅读旅行相比。在回读中,你更了解了作家的写作特点,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更丰富的人性理解。泪水因澄明而让内心愈加柔软。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2、上网,避免每日挂在上面

鲁迅说“我尚能生存,我仍需学习”;张中行说“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那就读读书,写写文章”;商友敬说“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这些逝去的老者,是手捧书籍走向人生的一步步阶梯的。

当下的图文阅读、快餐阅读、网络阅读不绝于耳。它的确给我们资料搜索和信息交流,带来了极大便捷。尽管如此,依然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替代纸质阅读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心智享受。要养成捧书阅读的习惯,避免成天“挂”在网上。尽管说,网上有许多电子经典教育图书,可是缤纷变幻的图片装饰,跳跃不止的聊天画像,动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早就将内心“HIGH”到云里雾里。

“非典”期间,学校放假,我开始沉迷网络,也相识了不少网友,每天上网竟在八个小时以上,阅读信息,发表帖子,不亦乐乎。网上,发现山外能人,他们的阅读背景异常深厚,发表言论一语中的。这是给我触动的地方。但也有困惑,一年下来,感觉网上阅读获得的,大多是“碎片”,缺少网下整本书阅读体验的凝神静思,虽说这一年进步不小。后来,我淡出网络,回到书本的静态阅读中。她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等待着你的欣赏与阅读,是那些书制的经典,敞开我们的生命空间,一页页地翻阅着,铅印的字体,让你穿越时空的隧道,思绪尽情地想像,情感尽情地舒展。我不只一次地感叹,如果我没有喜欢上经典阅读,我心灵生活该是怎样的晦暗,生命气息又是怎样的灰蒙!如果没有挤出时间阅读这些书,我必将生活在枯寂与庸碌中,也必将失去了追求未来美好的勇气和动力。

远离股市与游戏,在规范高效的知识、能力训练之余,适当留一点自由、闲暇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更多的和经典中的大师对话,是不是教师最惬意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行为?那种“一卷在手,琅琅上口”的展卷阅读的幸福感、祥和感、澄澈感,是电脑网络绝对无法赋予的。

3、备课,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偷懒了,凡是“拿来”,已成为大多人的理所当然。孩子们呢,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了。老师们采取各种办法,想着怎样用糖衣炮弹的方式,变着花样哄孩子学习,这可把老师累坏了。降低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痛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学习,当然是我们的要务。但,必须声明的是,要“理直气和”地告诉孩子们和自己,学习或教书是甜美的苦役,它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内在的、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凭外力。幻想借助某种神力或者投机取巧,其结果都是徒劳。

除却个别天才,芸芸众生热爱学习、钻研业务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付出艰苦努力而形成的。曾听有人说“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想来,既是自我惰性的借口,也是自我生命的玩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学习。正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教书一样。学习与教书,既是一种付出,也就意味着艰苦,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学习。往往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让我们体验到快乐。

提不起兴趣面对艰苦的学习和备课的教师,是一种罪过。

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就其中备课一环,是艰苦的准备过程。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也包括备自己——“备”的要素太多了。取其中的解读教材来说,我每一次阅读以前,不查看任何评论,不搜索任何与之相关的资料。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教材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于我来讲,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艰难的爬坡。我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的理解和观点影响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不带着“现成经验”去验证或批判文本,而是自己努力成为文章的知己。事后,再阅读相关材料,对比中会常感到自己的浅显,于是激发你要不断地学习。

“艰苦”的学习或备课之后,对所阅读的知识,由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到化成自己的语言与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在人类广袤的文化原野上就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样的生命体验聚集多了,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4、生活,融入“共同体”中

这里的“共同体”有点像过去说的“集体”,但超越了集体的意味。因为过去的集体没有“自己”。共同体是让你即没有自己,也提升自己。现在更多的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共同体中更好地学习?让我们先听听铅笔的故事——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第

一、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第

二、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第

三、不要过于执着,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第

四、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第

五、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什么状态,你必须写下去。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这种“场”,去感受它的强劲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当然,没有共同学习目标的集体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随时会被其他人征服,更可能被自己的惰性征服。同样,一所学校没有共同的“精神话语”,没有共同的事业追求,将会成为尔虞我诈的角斗场。一旦学校的天空,没有精神诉求,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自然难以真正的幸福了。

你会发现没有“共同体”的学校:“一些事没人做,一些人没事做。没事的人盯着做事的人,议论做事的人做的事,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做不好事。一些没事的人总是没事做,一些做事的人总是做不了事。一些没事的人滋事闹事,使得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或者干脆就不做事。结果好事变坏事,小事变大事,简单的事变复杂的事。” 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策。一所学校的成功,不是因为一大堆人各做自己的事,而构成一个结果,而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事业,不断学习,形成一种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如果没有“共同体”学习背景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实现几种可能。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5、背诵,随时随地积累

好几年前,有位专家就说,人不需要记忆,只要有一个“u盘”就够了。现在不少人认为,我们不再需要记忆与积累,因为大多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媒体直接索引到,干嘛还要自己的大脑再去折腾呢?这些偏颇的见解,无疑是“鼠目寸光”的“外行话”。人,不积累知识是走不远的。任何时候的任何先进设施设备,都无法代替人的大脑。真正的知识应该“多多益善”,不存在“过多学习知识增加负担”的问题。多不多知识是个假问题,关键是用怎样的态度学习知识。

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自己需要养成阅读习惯,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背诵积累。那些柔美的、比时代的轰隆声更富有生命魅力的语言,需要我们积累。当我们在阅读经典文学时,常常领悟到一个词语的韵脚,与头脑中另一个词语韵脚搭配得非常妥帖,此时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动感,这种动感虽然比一片树叶在风中落下来的声音还要轻,但它却能以自己的回响触及到最遥远的心灵——这种美好,就是积累带来的“化学反应”。

我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阅读到好的语言立刻记录下来,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强化记忆。我也经常会在上下班的路上拿出诵读语段,这段记忆的场景就是生命的风景。既然要学习,就要记忆。该记住什么,该怎样记忆,是我们教师应该特别留意的教学素养。正是有了这些积累,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随时流淌“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语句。

记得有次大家谈论生活在人群中的苦恼,我随口来了一句“伤害你的人不是比你强大的,就是比你弱小的,如果他(她)比你弱小,你就宽恕他(她),如果他(她)比自己强大,就宽恕自己。”顿时大家鼓起掌来,说我的回答太精彩了。岂不知,这只是平时在读书中积累的一个普通的段落而已。我们不奢望自己学富五车,也不企望胸藏万汇,但养成积累的习惯,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语言与精神?答案不言而喻。

6、态度,常怀敬畏之心

现代人自由开放,言行举止打破了很多以往的拘囿,这是好事。但由此形成不爱谦卑爱指责的陋习,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大多国人休息的时候,想的是吃喝玩乐,晚上回家的习惯是看电视剧,没有反思静默的时候。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多的人谁都敢评论,谁都敢谩骂。市场书架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读书人对古典的“解构”。解构古代经典,甚至调侃古代伟人。他们不是不可以批判,问题是需要在尊敬的基础上。我们正在培养没有规矩的下一代。

我们教师队伍中,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的世界观似乎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要说,即使有再大的才能,也必须将自己置于理性的规定之中,自己小了,世界也就大了。同时,我们很有必要在心中拥有权威,树立榜样,这样就会在尊敬仰慕的驱使中规范自己,减少野蛮、鲁莽和无知。如果随心所欲不加遏制,很有可能终生无成。

比如对母语的敬畏。天已经不蓝了,水已经不清了,奶粉不敢喝了。母语也不纯净了。目前母语的形式越来越单调了。君不见,小沈阳、周立波,郭德纲,“超男超女”的各种感言,就是唯一取乐的语言形式吗?别拿母语不当回事,我们正在培养贫嘴的男士和女士!母语,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子不嫌母丑,更何况我们的母语如此博大精深,必须形成儿童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的捷径。”英语要学,其他要学,但对母语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成为我们最基本的言语操守,将之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担当。让母语这个烙在我们灵魂和血液里的文化符号发扬光大,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清照每次阅读学习前都会沐浴敬香,今天的我们大可不必,但是对书本无限的热爱与敬重,却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常识。

教师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入职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离岗期。常怀敬畏之心,就能让自己变得虚心谦卑,就会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谁走在你的前面,谁就是你的老师。用别人的智慧充实自己,不用别人的智慧折磨自己;用别人的成功激励自己,不用别人的成功损害自己,用别人的错误提醒自己,不用别人的错误娱乐自己。

7、基础,不容忽视

我们现在的教案基本上是复制、剪切和粘切,是参考书的“录音”课本搬家,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课堂的问题设计缺乏引领,课本没有思维的挑战和情感的推进,闪光的地方不多,针对以上问题,我以我们学校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写课,教师的首要标准;说课,教师基本功能力;上课,教师整体修养。你是否了解你的学生;你是否了解你自己,你是否了解教材,写课的过程就是说课的过程(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时,不准念稿,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训练老师的自信,)是上课的过程,把你的预设写出来,学习效果写出来。这样的课堂就会就成为你的仓库,这样的课堂就会厚实、厚重。

教师可以不是多面手,但至少你有要有一手,每一位老师要有一项基本功,原点里面基本功要有的,他可以信手拈来,省时省力,现在的年轻人上网,论文,课件都不错,但一到台上,那几笔字让你难过。在走上教师职业的最初五年时间里,在我的不断要求下,我才教语文,转折的过程也是艰苦的历程,不断的学习教材,用最朴素的办法,把12本教材全部通读一遍,研究一遍,发现12本教材不就是两本《战争与和平》那么厚吗?把所有教材吃透不就完了吗?寒暑假认真备课,在学校集体备课室时,你才脱颖而出,同时每周让校长、老师们听你的课,不断研究研究,92年,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公开课是展示自己生命亮丽的一个人过程。短短的六年,97年我被评为吉林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我成为一个榜样。

8、修炼,原点上的修炼

做教师的要朝着这几个方面发展:教学中两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教师和学生。那么学生喜欢什么呢?一般而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四有教师”——广博的学识;鲜明的观点;丰富的情感;教学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就要有

1、领导(教师)认识的修炼,管理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2、领导(教师)教学行为的修炼,教学行为的修炼是我们课程改革中不太注意的地方,但它也特别重要,首先是教学举止的修炼,上课的语言、表情、站姿、手势……要抓这些基本的,这也包括板书,粉笔字呀,看看我们现在孩子的书写吧,举个例子:有一名小学老师发试卷,喊了多次,林蛋大、林蛋大……都没有小朋友前来领取试卷。到最后,老师问:“哪位小朋友还没有领到试卷,请到前面来。”只见一名小男生很委屈的走到老师跟前:“老师,我不叫林蛋大,我是楚中天。”尤其是在清华,特别明显重理轻文特别严重,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写一手好字,学校就要牢牢地抓住这些基本功。如“一手好字”的书写要求: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除此之外一年级学生在写字时还有几句顺口溜:“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孩子们每在写字之前都要说,这不是形式,而是仪式,这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书写要求。因为汉字是母语最美丽的容颜,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历史,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文化。谁掌握了汉字谁就拥有了故事、历史和文化。语文教师必须全力让学生写好字,长好孩子的第二张“容颜”。其次是教学内容的修炼:泛化、窄化、僵化、弱化和形式化。关于泛化,教学“泛化”成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缺少了“科学味”。对多媒体教学理解的表面化,过分的追求声、色、光的花哨,以画面观赏代替文本解读,结果把课教成了影视欣赏课。加强学科专业的修炼:了解“原生价值”和提取“教学价值”。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语言教学的本质,它不是教“写了什么”,而是教“怎么写的”,有什么文化意蕴?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几个词?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不用那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不那样表达?语文课就是学语言的课,必须忠实地凭借文本,不要游离,不要忘“本”。关于“窄化”,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一是知识建构复杂化,二是学科教学知识化。关于“僵化”,一是结构程式化,二是分析教条化,三是板书机械化。关于“弱化”,教师角色究竟是什么?谁是“主体”?关于“形式化”,一是“平面化问答式”,二是“无主导对话式”,三是“无意义探究式”。对教师而言:不仅是职业,也不仅是事业,更是生命的历程;不仅是付出,不仅是奉献,同时也是在获取:获取自身的成长,获取成功的愉悦,获取生命的价值,获取人生的快乐。

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回到我们应有的本质里面,回到我们应有的那一个点里面去。因此,我觉得改变的是行为的惰性,而不是我们把我们应有的行为改变了;改变思维的惯性,而不是我们仅仅就是为了一个创新。实际上我们拥有的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自己的心灵里,也就在那个原来应有的那个原点里,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可以在这样的一个理想主义和现实精神下,用温家宝总理说的这就话来结束我的报告“既仰望星空 又脚踏实地”,谢谢大家!

第9篇: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读后感之二

暑假伊始,我在朋友那看到了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这本书,一见这本书我就被其深深吸引,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在书的封面有这样一段小字:“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不过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除了自序“我在成长,我在写”之外,这本书有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 ”写了作者的教学随感反思,就学生和自己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与朋友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的所做、所想、所感;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见闻,并对中国和日本教育的进行了对比而产生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我读到开篇的《小红花的背后》一文时,不觉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我教低年级语文时,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一贯运用的方式方法。因为这些小红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但在这样的课堂常常会听到低声的叹息“又没有叫我!”正如文中所描述这样的花儿并没有开放在每位学生的心中,但短时间照顾到班上的所有学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短还要完成学习任务。课堂评价到底怎样做?使我陷入迷茫境地。在工作中我会通过各种方式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无奈班内50多个学生,有的如果积极回答而不叫又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头疼!

作为教师我们要找好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现代教育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整体的育人观念:一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在对人的影响上,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永远胜于其他形式。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要求我“用爱心和童心关爱学生;用真心和诚心对待同事;用热心和专心对待工作;用平和心态和健康心理对待人生”,用教育的智慧成就智慧的教育,勤学博采善思敢行,人人争做“智慧型教师”。要有“以校为家”的意识,经常地追问,自己的工作言行是否辱没了、学校。所以,我们的老师要有鲜明的个性、有底蕴、有智慧、有魅力、有口碑等等。一心学校的教师站出来是应该有特殊的气质和才情的。各人做好各人的事,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人人恪尽职守、各负其责。我们要把“学校发展,人人有责”细化为“学校发展,我的责任;学生发展,我的责任;自我发展,我的责任。 愿你我的心中都如窦老师所写,在彼此的心中盛满阳光。 珍惜拥有的幸福,奉献自己的爱心,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上一篇:中国移动动感地带下一篇:学习恩来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