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呼唤什么样的教育创新
山东省青岛市开发区第三中学校长薛书功:一种高度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它是外来教育思想、实践与本土教育的高度融合,是本土已有思想、经验的高度升华。因此,我们必须对现代教育规律有全面的把握,重视对国际经验的理性辩证吸收,实现更高级的教育创新。
转变先经济后教育的发展模式,创建以教育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应针对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新型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力争以人才培养带动产业转型和产业发展。
转变应试式或经院式的办学模式。现代大学教育不是培养那些仅仅会考试的人,它应当从教读书转变为教创业,让所有的毕业生都具备创业的能力,并以此来衡量一个大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低,从而把大学办成创业人才的培训基地。只有做到这样,大学才体现出现代精神,才能充当促进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摇篮,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才引进和产业创新。教育要走出旧模式,一定要有过人的谋略和崭新的思维,而不应只满足于跟在别人后面做配角。
山东省阳信县实验小学校长李新云: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把提高教师、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实践中,我们借鉴海尔人的“倒三角组织理论”,每个年级组都成为自主管理团队,实现教师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我们在“依法管理”过程中,遵循两点原则:一是管理的平等性,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强调人格之间的平等尊重,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二是管理的合作性,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对抗关系,这种全员的规则意识和态度为实现更高层次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教师职业的特点, 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素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广义上包括校长专业化、班主任专业化、教师专业化等。教师专业化的具体要求包括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等诸多方面。推动和实现教师专业化, 关键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创造条件, 搭建平台, 提供机会, 引导每一个教师自主发展。
做教师要有追求。在人生目标上, 要明确为人类社会进步而努力的方向, 做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以此规划人生, 实现人生价值。在职业理想上, 要忠诚教育事业, 热爱教师岗位,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开阔视野, 开放胸怀, 善于和敢于把自己放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或更大范围的坐标中, 来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 逐步成长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由经验型教师逐步发展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在生活标准上, 要艰苦朴素, 清廉执教, 一身正气,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做教师要有实力。实力派教师的共同特点是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丰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精湛的教育教学能力、综合全面的素质修养。做一名实力派教师, 要注重自身修养, 坚持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规范和要求自己, 敬业、爱生、奉献, 努力做学生喜欢、家长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加强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习教育法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专业知识, 特别要注意向专家请教、向学生学习、向实践学习, 不断丰富头脑、增长才干、提高本领。要大胆实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参与“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农村教师265培养工程” (天津市两项基础教育人才工程) , 转变观念, 调整思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 在主体性教学理念指导下, 改进方法, 探索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高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三课”评选活动和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在课堂教学竞赛和评比活动中提高能力、提升水平;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在研究中得到进步和发展。要注意反思, 这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在教学活动中, 经常有意识地回过头来, 对照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难点, 通过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等方式, 总结成绩和经验, 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 明确改进的方向和任务, 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的实力是在长期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所以教师一刻也不能离开课堂、离开学生;教师的实力也是在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发展的, 所以教师一刻也离不开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
做教师要有成就。成就是教师成功的标志, 是每个教师终生追求的理想目标。一要成就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进步了, 行为规范了, 学习成绩提高了, 这都是教师的成就。二要成就事业。广大教师共同努力, 投身教育改革实践,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三要成就自己。每个教师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
首先应考查一下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状况如何?现行的师生活动,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 单向性。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师生活动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承袭。
二、 功利性。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为此,才能满足各种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
三、 间离性。这是师生活动的功利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唯应试、升学为任,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怎能不产生隔膜间离?
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构建起良性师生关系。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观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二)“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教育家去到一个班做实验,随意从中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谈话,告诉这些学生他们是教育家从同学中选出来的最聪明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再来校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教育家点亮了这些学生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念之灯,使他们发挥出了潜能。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三)“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宽容”
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想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我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当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任课教师告诉我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我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但没想到的是我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创新教育
作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心智活动,而我们的教学却恰恰缺少智慧缺少思想,缺少人文关怀.课堂中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呆板单调的方法,重复无聊的.过程,抹杀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学生人格的尊重,个性的张扬,生命价值的体验,情感的抒发都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当今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作为教育者应把“以人为本,创新教育”作为作文教学的常态,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作 者:李向文 作者单位: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742100刊 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答: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三个面向”,其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集中体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要求,把握了时代特征和对世界未来的科学预测,为我国教育指明了方向。本人认为,教育的“三个面向”对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把爱学生视为老师的天职,无论哪位教师,他用以影响学生的,不仅是他的知识、道德品德,还有他对学生爱护备至的深情。
二是教师必须精通业务。当代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知识水平,应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专业训练,教师的知识不仅限于所担任的学科知识上,而应有更广泛的知识积累。
----社会呼唤关爱“民生”!教育可否呼唤关爱“学生”!
解决学生“放学去做作业的补习班”办法:放学可以在学校留一节课做作业,同学可互相交流,老师可辅导,这比上补习班好!家长也减轻负担了!
----学生呼唤“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开进学校,开辟作业问题解答专栏,学生们学知识、做作业、畅游“电子图书馆”知识库,对学生提高学习知识自觉悟程度大为有益!
学生的呼唤:社会关爱教育!教育关爱学生!
几年前的一个春天, 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把自己上课时的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 以此帮助缺课的学生补课, 并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 不再在课堂上长时间讲解, 而是腾出更多课堂时间为有问题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两位美国中学教师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 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对这种方式非常接纳, 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创新所带来的“翻转课堂”, 不仅改变了小镇高中的课堂, 也改变着全球教育方式。今天, “翻转课堂”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词和最受追捧的课堂教学方式。
这是一个典型的微创新撬动了大格局的例子。
今天, 教育领域的微创新正不断涌现。当学前教育发展到今天的时候, 也格外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微创新。
我们面临不少宏观课题待解, 学前教育需要更大的创新和突破: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该怎么提供?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该怎样建立?顶层设计、宏观统筹、全面协调、体制机制的建设, 确实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来尽快突破。学前教育的科学性、人自身成长的规律性, 也需要专门的研究者去探索、求证、创新。这是影响和推动整个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性改革和创新。
但是, 如果在幼儿园层面, 大家成天琢磨的是这种层面的变革和创新, 做的是关乎顶层设计的课题研究, 对一所幼儿园的成长虽然不能说全无用处, 至少作用是有限的。
任何顶层设计和宏观改革, 都不能取代园长和教师对每天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回答。任何宏大的创新, 都不能取代从事实际工作的园长和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微创新。
走进全国各地的幼儿园, 常常能发现园长和教师们凝聚着智慧的微创新, 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和惊喜: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有着巧妙的让孩子喜欢躲进去藏起来增加神秘感和趣味的设计;一条窄窄的巷道上, 铺设上几颗石子, 让幼儿不经意间有不同的触觉感受;一个小小的转角包裹, 让孩子更安全、使桌子更美观;甚至一个屋顶边沿的接雨水设计, 甚至卫生间的间隔设计……前不久去深圳一所幼儿园, 通过厨房柜子的设计, 居然解决了在许多幼儿园和学校食堂容易出现的用水冲洗地面、地面湿滑的问题。
这真是实实在在的微创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学得了。今天的学前教育发展, 需要更多这样的微创新。
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内涵发展从哪里来?从办好每一所幼儿园来。一所幼儿园的优质发展从哪里来?要从每位园长和教师科学的微创新中来。
学前教育的微创新必须基于规律和科学。我们也看到许多看似有效的微创新, 比如某地某园通过方法创新, 让幼儿认字数量急剧增加;比如某地某园举办幼儿集体婚礼, 说是为了让幼儿度过所谓“婚姻敏感期”;比如某地某园引进工业企业的质量认证体系, 建起了一套以“××9000”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有的看似有效实则可笑, 有的看似有益实则有害。如果教育微创新不以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为前提, 带来的可能是瞎折腾, 这种“创新”不仅不能鼓励提倡, 更要坚决反对。
学前教育的微创新要着眼于“微”。微创新, 顾名思义, 就是小事情上的创新。幼儿园工作常常面对的是孩子怎么吃好、睡好、玩好等具体的小事、细事、琐事。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 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影响。学前教育的微创新, 所要解决的正是教师们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小事、细事、琐事。孩子的成长是大事情, 教育的微创新要小中见大, 以小见大。
微创新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幼儿园管理中有许多小问题, 也有许多实际的困难, 这些正是微创新的切入点。比如, 楼梯设计上的一个小小改进, 可能大大减少幼儿摔倒的几率;通过对幼儿行为的统计分析, 可能总结出一所幼儿园共性的没有被发现的问题。微创新最可怕的敌人是“熟视无睹”, 如果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看不到、看不出、看不进, 也很难做出微创新。
管理微创新、保育微创新、科研微创新……“微”多了, 就能因小成大, 促成质的飞跃。而且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小事情可能引发对教育大问题的突破性思考, 可能带来教师专业成长上的飞跃, 微创新的价值绝不可低估。
随着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人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
角色愈加重要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本专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扮演的角色就愈加重要。
笔者认为,首先,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体,地区与城乡发展极不平衡,面向社会公众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其中中小企业是吸收本专科毕业生的重要源头,而这些经济和社会部门的岗位职能往往更加需要复合型的职业技能;其次,据教育部的统计,职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甚至有多数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和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需求前景良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巨大;第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面向实际、面向职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它所培养的人才正是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所亟需的人才生力军。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例如,目前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操作人员每年需增加100万人左右,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30万人,护理人员每年需新增15万人,但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必须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
由此来看,职业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带动全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日益体现,我们必须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多元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未来的教育市场必然是多元的,职业教育应当充分适应这种多元的环境。
首先,学生的来源是多渠道的,这就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实践经历和社会经验存在着多样性,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不能过于单一化,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制订不同的职业规划。其次,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要求多种多样的职业技能,岗位变化速度加快,技能更新与提升的需求迫切,必须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体系,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保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再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职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契机,建立健全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制度,满足对教育的多元化和教育对象复杂化的要求。
就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中产学研结合的状态来看,产生了不少有意义的办学模式,例如“校企双向介入”、“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总结、推广这些办学经验,则可以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职教新理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时时刻刻都在冲击着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量新兴岗位与职业技能的涌现,也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因此,让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是不现实的;同时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提高自身的修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因此提倡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鲍维尔曾说:“生产力最强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劳动力训练有素而且机动灵活,拥有丰富的技能,不同技能搭配得很好,而且要求职工终身不断地提高其技能。”
笔者认为,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功能,根据社会职业的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不断寻找新的办学路径,为职业技能的更新与提升做好准备。
就业问题是今后职业教育面临的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职业学校不应当仅仅教授学生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工作技能,还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特别是职业道德修养。然而,从我国目前职业学校的软件、硬件设施来看,要想同时达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仅凭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即便日后具备了软件、硬件两个方面的条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不科学的。
因此,就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产学研相结合、校企结合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职业教育必须在实际应用中来完成,而不能仅凭模拟等方式来进行,应该让学生们到生产第一线去了解、体会、实践,才能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
在高校开展职业教育
大量的本科毕业生无法实现一次就业,许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几个月后仍然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其中虽然有人才供需矛盾,但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一两年后,又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习一些实际的应用技能。
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回炉”深造等现象说明我国的教育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大学生失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办学方向出现偏差,学生缺乏社会需要的操作技能,在择业时又“高不成低不就”,空有一身的知识,却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基本分为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笔者认为,在这些高等院校中,除了一些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保持一定的学术性研究,不断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外,一般的大学,尤其是地方院校不要盲目地追求“升格”,应尽量向教学型、职业型偏移,在自身的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引进一些职业教育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应用性技能训练。如今,部分大专院校已经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括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训练营、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职业辅导工作坊等各项服务。实践证明,这些工作能帮助大学生及早了解和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
同时,普通高校有着一般职业学院所没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号召力,因此,在高等学校中开展职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功能,已由单一的育人就业向产教研结合的教育方向发展,并逐渐成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心;其次,高校的科技园、孵化中心、创业中心等还可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便利,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可以结合自身科技园的优势,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第三,在一些发达地区,特别是普通本科学校及其二级独立学院发展比较好的学校,可以尝试创办一些面向高职毕业生的学制较短的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的本科层次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当作,高校大部分教学中都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不但使高校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而且使高校教学模式不断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模式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使高校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度”的把握有一定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導致现代教育技术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不断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明确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使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使高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
二、分析高校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存在的问题
1、学校支持力度不够
部分高校尚未认识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尚未配备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一些教室中还没有配备投影设备与网络,致使一些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忽视了教师的培训,一些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高,即使拥有了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师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应用。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度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而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过度的强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大量应用影音材料,一味地让学生观看PPT、视频等,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带有很大被动性,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使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
3、应用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强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多媒体设备安装在控制框内,教师的操作需要在这个框内进行,为了对多媒体进行操作,教师走近学生之间的机会减少,使师生间缺少互动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形体语言传达出来的魅力,教师也难以对各个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理想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三、在高校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的措施
1、适当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投入力度
高校教学中在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应用时,最为主要的形式是网络教育,而网络教育的实现依赖于网络信息资源,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当加大对现代技术设备的投入设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多媒体设备投入力度,在各个教室中配备多媒体与网络,使教师可以随时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使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其次,加大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对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等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并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使高校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最后,高校应该适当加大对教师进行培养的力度,在提升各个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视程度的同时,提升其对现代教育水平进行应用的水平,使教师能够合理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进而使高校教学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升。
2、合理控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程度
从本质上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与传统教学中应用黑板、粉笔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的中,教师应该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度进行合理控制,一方面,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都的考虑,设置出一些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其中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充分将“翻转课堂”引入,应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定的学习资料后,组织学生自主应用网络、电脑等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总结,并自主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随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使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出在教学中的辅助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相应的课件制作出来后,不能单一地按照课件给学生念知识点,而应该充分应用“探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参与到习得知识的过程中,使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出其作用。
3、合理设置师生互动教学活动
高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合理的互动,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也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因此,高校应该不断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改革,将一些能够自主对课件进行点击与控制的技术应用到其中,使教师对多媒体的操作无需再局限于讲台上或者多媒体设备旁,让教师有走入学生中的机会。此外,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不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大量将知识点播放给学生看,应该进行相应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反应的观察,并给予相应的反馈。这样,不但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增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而且能够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使学生参与度得到提升,进而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WTO呼唤有灵感的教育
江苏吴江松陵一中 沈建中
编者按:中国入世,使得中国基础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应对WTO的当务之急是迅速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工作应与时俱进,要始终围绕“创新”、“科学”、“平等”等中心词展开,该文已于第7期《教学与管理》发表,同时获“弘骞杯”第四届江苏省“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三等奖,特此文供我校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参考。
21世纪是网络和知识经济共处的时代,WTO的游戏规则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新世纪的教师如何应对新情况的挑战?中国的中小学生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来迎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纪元?一切都源于WTO,一切都为了WTO,中国教育界似乎一下子面临着太多太多的问题, 因此WTO下的素质教育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作为WTO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非歧视原则,即平等原则,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灵感。WTO下的教育不能只是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它应该是在平等原则基础之上带有灵感、创新、科学精神的教育,教育的成功应从学生的潜力控制与否、调动人的灵性来衡量,这种教育要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 ,学习者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要培养那些敢于质疑,敢于批评,敢于思考,善于超越的未来人才。
英国哲学家怀特说过,作为学生,你们必须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实际上,你们是自己教育自己,你们不是一块块供聪明的老师提炼成文化人的脑源,你们自己的 努力,只有你们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呼唤灵感的教育,实际上是呼唤一种快 乐的教育,它既符合人的天性,又能给创造性精神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然而现实是教 育仅仅被当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传授,并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作为老师恨不得把所有 知识都灌输到学生的脑子中去,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而作为学生,也恨不能把所有知 识融化了贮存在脑子中,至于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经验有无关系,他通过学习后能力是否 提高,这些都是不用考虑的,这也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之处。而当一个人被迫做某事时, 总是带有功利性的,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使人振奋和聪明。
WTO下的素质教育是什么?就是灵感的教育,大家也许很清楚,特别是作为老师更深知 肩上的重担,于是围绕大展教改,大有一幅素质教育的架势,但是笔者认为,WTO下的 素质教育首先应从教材改革入手,教材与教改其实是根与源的关系,根不动,源也不 动。就中学现行的理科教材内容而言,其内容之深而窄,难度应为世界第一,而教材中 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远远落后于欧美,正是教科书难度大及应试教育的高压,使学生 产生厌倦学校的心理,根据教育部对一万名中小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学生睡眠 不足,没有时间干自己爱干的事,许多学生完全成了开学的机器。因此上海教育部门下 令小学生、初中取消早自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轰动,有拍案叫绝者,有忧心担虑者 ,笔者犹如黑暗中见到一缕曙光,可兴奋之余又想,那么高中的早自习呢?高中到底该 不该上早自习?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8.4%的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71.7%的人 上课总感到困倦,51%的人注意力不集中,22.4%的人记不住上课内容。相信上海市教育部门作出此项决定也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尽管上海籍考生在黑色七月中凭那“阿拉是上海人”的户口是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条件的,但在同室操弋中谁也不会掉以轻心的。据说上海某些重点高中第一课的上课时间是早上6点钟,而最后一课是晚上十点钟,每日四餐制,可谓独树一帜,不知消息是否属实,然而打时间战,已成为大多数学校提高高考升学率的不争之实。
WTO下的素质教育要求与国际接轨,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别人之长,克自己之 短。美国明尼尔达州的明尼波丽斯郊区的一所爱丁那(DEINA)的学校早上8:30上课,教师反映课堂上学生比以前更活跃了,讨论也更加积极了,教师上课时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谈及多种话题,从世界早间新闻到课堂教学,从国内晚间新闻到家庭生活,学生也普遍反映出精力充沛旺盛,心情愉悦,课堂学习毫无倦意,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家长反映孩子比以前过得轻松快乐,他们早上也有时间可以同孩子谈论当天要上的课了,校长反映,无论上课还是课间,校园比以前安静多了,学生生病、逃课现象也减少了,以上事实不禁让笔者又喜又忧,喜的是吃螃蟹的人终于诞生了,忧的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各级学校开展减轻学生负担的素质教育之际,我们的教育部门能否早点行动起来,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呢?惟有这样才能既避免了上课老师涛涛不绝,听课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又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美国的教育方法绝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 ,他们的决策安全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据医学研究发现,大脑是主要控制人类的 睡眠周期,青少年最大睡眠时期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8点,而成人则是上9点到早上6 点睡眠期,而现行绝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是在早上6点钟起床,甚至更早,而这时他们身 体仍处在睡眠状态,而强行起床势必影响上课的效果了。
WTO下的素质教育是什么?就是创新教育,即在强调全面素质培养的中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育改革,学校改革,无论怎样,都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的培养,以便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时能适应科教、经济激烈的竞争的WTO大潮。创新教育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需要以创新意识为前提的, 课堂教学是启发培养性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老师不能满足于传授具体的业务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尤其是人文和创造精神,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此来帮助学生克服多年的书本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快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在此要强调一点,即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即在时间上空间上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而老师更应宽松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外WTO中的自由、竞争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自觉完成从“教书匠”到“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置换,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以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学生也应该在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后,让自己成为一个完全的、健康的、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教学活动实施灵感的策略, 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情境。正如《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书中所讲: “掌握教学艺术策略是教师变盲目教学为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由‘教书匠’向创造型教师跨越的桥梁。”英国学者大卫・欧文在回忆其小学自然课教师怀特森先生时提到一件趣事:怀特森老师在课上讲述了一种名为“卡蒂旺甫斯”的猫状动物,并说世上从没发现过这种动物留下的痕迹,边介绍边让同学们相互传看该动物的头盖骨。同学们看得十分仔细,还认真作了笔记,接下来怀特森老师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成绩下来之后每个同学的成绩都不及格。同学们都很奇怪,自己根据老师的讲解回答问题怎么会不及格呢?怀特森解释说,很简单,“卡蒂旺甫斯”这种动物是我杜撰的,所以你们的笔记都是胡言乱语,因此不能给分。怀特森先生说,对于科学问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必须善于置疑,寻找问题的破绽,而且他也的确提醒过学生,“世上从没发现过这种动物留下的痕迹”,但是竟然没有一个人产生疑问。该书将怀特森老师的这个教学策略称为 “故弄玄虚策略”,给盲目崇拜老师的学生敲了一个警钟,让学生对所授知识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发扬个性,尽量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因此,这样的灵感教育我们是十分欢迎而且需要的。
新课标下“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就是在作文教学中体现人本意识,尊重主体——学生,张扬个性,开放课堂,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大胆想象勇于创新,这样既可以使语文教师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又为培养学生创新写作提供先决条件,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创设情境,唤醒情感,感悟生活,培养创新写作兴趣
著名作家刘绍棠说:“要在熟悉的土壤上种自己的庄稼:生活是写作之源,寻找生活中闪光点为我能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人格、思维情感、兴趣爱好等。叶圣陶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以自己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兴趣写作,并坚持不懈地用心感悟,思索,体验,给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可以让学生观察四季景色,熟悉乡村生活,追忆童年趣事,走近家禽野物,感受亲身经历,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凭自己的所好选择个性化的构思,观点,语言“为情造文”。摒弃那些远离生活实际无病呻吟的文字,提倡“用我心写我文,用我笔抒我情”。拓宽写作空间,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这样写作就成了怡情悦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过程,从而也培养了写作兴趣。
二、以人为本,强化合作写作,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合作写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围绕写作内容相互讨论、交流、融合并使他们的思想交流、碰撞、融合产生智慧的火花而完成任务的写作。它不会产生个人写作的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无材可用的状况。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是学生缺少素材,而是缺少激发,正因为缺少激发学生储存的素材一下子找不出迸发的突破口,所以就会出现上述状况。如果是合作写作,由于有其他同学思想上的刺激,往往会激活学生个体大脑中的部分信息进而激发调动更多储存已久的信息,达到思路开阔,文思泉涌的境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合作是学习写作高效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合作写作最好是让兴趣、性格成绩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形成小组,调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长处,带动一般的学生积极学习,实现自身价值,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事实证明:合作写作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加以提倡和运用。
三、以人为本,重视原型启发,运用想象和联想,拓宽创新写作空间
“原型启发”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优秀课文原型启发,对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训练。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没有想象就无所谓作文,学生想象和联想力的培养,不仅易于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学习了《荷塘月色》就要让学生懂得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我与地坛》要懂得地坛周围,植物与动物对作者的启示,从而知道生命的伟大,学习了《故都的秋》就要知道作者对故都秋味的感情包涵了他对自己人生境遇的解读和诠释,这些都是想象联想在起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拓宽阅读范围,培养想象和联想力,使学生的创新作文达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四、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大胆质疑,让创新写作成为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的必由之路
作文应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天性灵气的展示,也是最具个体创新的作业,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表现自我”意识,不受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为文法则。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最大化,进行创新写作,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道理,更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正如朱自清所说作文“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这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道理,而且应把这个道理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始终成为创新作文的灵魂统帅所在。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只有凸现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写作兴趣,激发自由写作的感情,启迪学生的心智,优质高效地进行创新写作。
——学习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
前一段时间参加泉州级的骨干班主任的培训,聆听了有关课程专家们的讲座,以及学习了师德师风的有关文件,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要做一个怎样教师?要怎杰做一个老师?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通过思考,我觉得自己有种新生的感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过去我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就是教好每个学生,做个家长信赖、学生尊重、同事佩服的好老师。如今,我觉得这种答案只是从技术上去考虑,是从表层上去回答。如果今天回答,同样用这句话,内涵一定深刻得多。做教师,不能将这个职业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教育是个事业,它具有前瞻性,一位希望有所作为的教师,他的目光不仅盯在自己的一尺讲台,仅局限于自已的校园里,应学会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放眼世界,在世界各国的大背景下,了解教育科研最前沿的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祖国的责任和使命。曾几何时,我还为自己取得过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这与那只井底之蛙多么相似。因为观念的落伍,造成眼界的狭窄。比如,对教材的认识,我总认为它是神圣的,都是“名家名篇”,甚至推及对“教参”的态度,哪里有想过它的合理性与否呢?这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尤其是我已为人师,将这种主观、武断的学习方法传给学生,将是可怕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渗透在各个领域。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尊重学生,应将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自主、自动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教育要从屋顶教学走向阳光、土壤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学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应是有效的、双向的、多向的互动的交流。无论在课堂,还是在生活中,追求永远比拥有更重要。比如教学生学会查字典,比之于教学学生字哪个重要的问题,是不言而喻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事业的追求要执着。要怎样做一个教师?回答是,要做人师,不做经师。面对稳中有降识爆炸的年代,教师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海洋”的渴求了,教师除了加强学习外,已别无选择。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才能率先给学生以人格发展需要的指导。老师的作用是在教学中,示范如何获取知识,讲出自己对知识的感知、情感、信念及价值观,实现人格化的教学,才会有震撼力,老师的生命力才能在课堂上得以展示,每天升起的太阳才会是新的。
“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千求万求学会求真。”老师的人格魅力首先应体现在诚信、进取上。只有具备了它,魅力才能永恒。爱事业要“真”,不是凭嘴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阳光、空气、水,时刻在我们身边。老师爱事业的基础就是爱学生,老师应学会赏识学生,让学生在充满上进、激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老师,要学的太多了。我会情着虔诚跪着的去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观念、理论,继而带着批判的精神去学习,最后是将其踩在脚下,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勇气去学习。是的,时不我待,我相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境界是水到渠成之必然。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他在信中这样说: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高中或大学的人们枪杀并焚烧。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请求是:请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度教育但却像文杰曼那样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学校教育不能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将知识化为修养,这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严谨的科学观和精神的体现。学校教育是对人性的全面陶冶和发掘,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因此学校教育需要与人文精神结合,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
人文这个概念,有“人的(人本的、人道的等)+文化、文明的”意思,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即“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特点在于是从一定人的立场出发,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祥和等社会目标的一个支撑点,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老师应站在教育的前沿,顺应时代发展,以实际行动促进学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以此寻求最佳的结合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人文素质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文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让因材施教成为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只要老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适应与创造的一致性,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人文精神”教育的行列,有的学校正在计划或已经推行了具有导向性的人格教育课程,因此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人文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
★ 优秀议论文
★ 真正的拥有优秀作文
★ 洗心优秀议论文
★ 初中议论文优秀
★ 中小学优秀议论文范文
★ 议论文优秀范文700字
★ 优秀议论文:浅谈不文明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优秀议论文
★ 优秀议论文范文800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语音文字、文学、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产生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有所提高,为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课程定位问题
提起教学改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这可能对于自然学科很适用,但对于现代汉语就未必适用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前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问题还没解决,即通过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等都还没能得到解决。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专业定位有多种提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简称“三基”)的训练;重视理解语言、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简称“三能”)的培养。二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建议指出,这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带有共性的抽象性表述导致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一方面教育者盲目施教,不知道到底该教些什么;另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不知道学些什么”的厌倦心理要想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必须首先明确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目标。我们常常将基础层定位在“三基”“、三能”上,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够全面。因为这没有体现其专业特点,导致很多人对现代汉语课程定位产生了误解,把“现代汉语学”理解为“学习规范的现代汉语”。所以,现代汉语课程定位应该在培养学生“三基”、“三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论意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目标,唤醒其对现代汉语的自觉学习意识,实现认识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构建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体系。
二、针对课程特点落实素质教育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小听的说的用的就是现代汉语,课本中有些内容又是学生在中小学接触过的,如汉语拼音,句子成分,词类、修辞手法等,这样不仅缺少新鲜感,而且容易使人产生没有必要学习现代汉语的思想。加之语言本身比较枯燥,它不像文学有形象有情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提高现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当然,趣味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其潜力。根据现代汉语课的特点,教师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社会意义及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根据语言学的特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语言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认识现代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微观上从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认知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其次,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力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恰当选用笑话、相声和小品片段,选用有关诗文和寓言故事等学习语音与词汇知识,体验审美感受,培养语感能力,赏析语言大师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体悟句型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妙用,提高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语言材料学习语言,如老百姓的鲜活口语,富于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时尚词语等。
三、借助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
发挥汉语教师的外语优势,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与适时点拨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力。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在影音世界中,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五音杂色的侵扰和污染。作为汉语教师如何开动脑筋将汉语教学和当今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美的教育的同时,自觉地将所学到的语言理论与现实中的语用现象结合起来,并且学会将汉语与英语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相当具有紧迫性。我们在教学中大胆运用不同的现代影音设备如:电子课件、录音机、影碟机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不同语言从大的理论体系上讲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又因文化背景和适用地域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表达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学生对外语知识的了解及外语水平的提高,在汉语课上加强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分析是可以行得通的。汉语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利用语言优势将语言知识融会贯通,以贯通古今,纵横中外的气度,将语言课讲活讲深。具体做法是,语音从两种语言的发声技巧作对比,词汇从汉语中的外来词和英语中的“借词”着手,语法从汉语史上成功引进美国结构主义的语法体系讲起,全方位立体地将汉语与英语作对比、分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加以及时的点播与提醒,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语言的热情。
四、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
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面向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汉语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要研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与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语言生活。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认识,教师可以织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走到离伯父„„,车子扔在一边。我们走过去„„,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怎样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
师1:课前预习,通过查字典或问家长来理解,扫除学习障碍。课堂上,老师提问了三个学生,三个学生答得一字不差,教师才满意地点点头。
师2: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去学习,理解。(1)闭眼想象,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饱经风霜”这个词来修饰的脸?(2)学生回忆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外貌、脸色、头发、嘴唇上的裂开的血痕、脸上的精瘦等来描述了生活中几个饱经风霜的形象。)(3)从这张脸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第二环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就是这样一位饱经风霜的车夫,就是这样一位地位低下的车夫,就是这样一位身体虚弱的车夫,假如当时你就在场,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群情激奋)你们很有爱心,乐于助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
课后突然袭击调查:
一、在括号里填上形容脸的词语,要恰当,填得越多越好。
()的脸
经过调查,能用上“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师1的班级有19%,师2的班级有94。3%
二、仔细观看“父亲”这幅油画,描述“父亲”的这张脸
会用“饱经风霜”这个词来修饰的:师1班级中有9%,师2班级中有91%
我们不难看出师2的做法是感性的。尽管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火热的。这不禁使我想起了牛津大学的一句校训:一个人学习得越多,他就知道得越多;他知道得越多,他忘记得就越多,他忘记得越多,他知道得就越少,那人为什么还要学习呢?爱因斯坦关于“教育是什么”也这样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把在学校里所教的忘记得只剩下的那点东西。一篇文章,它不仅是作者理性的独白,它更始感性的挥洒。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理性泛滥:含义解释,强化理性;情节分析,张扬理性;要点归纳,磨练理性;主题概括,培养理性;语料记忆,锤炼理性;机械练习,值更理性。其结果是,语文的形象被淡化了。语文的情感被稀释了,语文的直觉被斩断了,语文的想象被禁锢了,语文的灵性被扼杀了。理性:理智、逻辑、抽象、意志、知性;感性:感情、直觉、想象、形象、灵性,只有感性与理性的协同发展,才能培养出一个个健全的人。
什么是感性教育?是对人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乃至无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师1采用的是纯理性教育。师2采用的就是感性教育,实践证明,感性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精神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感性的语文教育是什么?感性的语文教育,是形象鲜活的语文教育;感性的语文教育,是真情洋溢的语文教育;感性的语文教育,是智慧灵动的语文教育;感性的语文教育,是个性张扬的语文教育;感性的语文教育,是潜能勃发的语文教育。
[案例二]
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水乡歌〉〉
理性教学方法:(1)自由读,看看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2)这么多这么美的水,我们一起来读读它,好吗?
这种方法是机械的,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这种方法是僵硬的,用自己的语言去体会课文含蓄的语言。
感性的教学方法:(1)自由读,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己读,一定能读懂这段话。(2)读这段话 时,你们眼前好象出现了什么情景,看到了什么图画。(3)出示水乡图(4)把图画和文字对照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5)全班交流。(我仿佛来到了水乡,看到了那里的水多,小河、渠道纵横交错;我多想捧一把水来尝尝;我来到了小河旁,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荡着波纹;我站在小河旁,水很清,我一眼就可以看见水底的小鱼、水草;)(6)你来到小河旁,池塘边,你最想做什么?(画画、尝尝水的味道、拍照、唱歌„„)(7)老师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讲,这段话你们自己读懂了,读得那样有滋有味,读得那样富有情趣,真好,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段话,希望这段话能进入你们的脑海,希望这段话能转化为你们脑海中一幅又一幅美丽的水乡图画。
在这段教学设计中,有学生想象的放飞,有学生感情的投入,有学生真情的洋溢,有学生激情的飞扬。语言到位,语言惊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语言、精神、语言与精神的立体性的发展。
[案例三]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不知看哪一处好。——〈〈威尼斯的小艇〉〉
以前的教学方法:我今天不教,你们自己也能够读懂,在读懂的基础上,将这段话整理成一份提纲或一个板书。
改进后的教学方法:(1)读(2)四人一组,分一下角色,一种是船夫,一种是游客。船夫要招揽生意,通过自己的吆喝,吸引游客到你船上来,游客有什么问题尽管询问船夫。(3)指名三个船夫上来招揽游客。A、快上我的船喽,我驾驶船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快”,15岁子承父业,就干起了船夫这一行。我在来往船只很多,速度极快的时候,都能做到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我驾驶的工夫是相当过硬的,你选择上了我的船,你就做了时间的主人。B、各位游客,快来看喽,这就是我的小艇,它又美观又舒适,我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船尾微微翘着,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大海中的一条银蛇,你选择上了我的船,你就享受到了旅游的快乐和幸福。C、各位游客,刚才两位想说的就是我想说的,他们所说的,我这儿都具备,我想补充一点:我驾驶小艇绝对安全,在拥挤的时候,我能穿过去;你们看是极窄极险的地方,我能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我驾驶小艇已经30多年了,从没出现过一次事故,各位游客,生命是最重要的,你选择上我的小艇,就选择了安全。(4)游客提问。A、请问二号船夫,能否给我解决船晕的毛病?B、请问一号船夫,我是一名医生,我的病人生命垂危,能否以最快的速度将我送到?C、请问三号船夫,我是一个中国游客,第一次来威尼斯,你能都为我这个游客做免费的导游?
没有僵化的分析,没有烦琐的提问,没有纯理性的探讨,但是孩子们在轻松自如、兴趣盎然的环境下面,很自然地学懂了这段话,把自己置身于威尼斯,把自己当作船夫和游客的时候,这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画面,是情景,是意境,是想象,语文呼唤形象鲜活的感性教育。
[案例四]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迷糊了我的双眼。——《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读书。通过读,看能理解“我”的哪些心情?
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出“紧张”“担心” “痛苦”,还有一句话体会不出。
师:行了,这种心情就是“矛盾”的心情。你们看:紧张 担心 矛盾 痛苦,这就是“我”当时的心情变化。
感情是风,感情是雨,感情是一团火,感情是一锅粥,感情是“剪不断,理还乱”,感情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情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啊。把感情分析得支离破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
[案例五]
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付出血汗和生命。——《万里长城》
(1)自读。(2)长城建造的年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学生回答后归纳:当时科技落后,百姓贫穷,战火纷飞)再读。(3)在这成千上万的古代劳动人民当中,你仿佛看到了谁?(孟姜女的丈夫,驼背的老人,衣衫褴褛的小孩„„)再读。(4)是啊,在这成千上万的修筑长城的人当中,有刚从前放打仗回来的战士,有刚结婚没几天就要跟妻子告别的丈夫,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面黄肌瘦的小孩,正是他们,正式这些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血汗,用他们的生命才筑就了这万里长城,所以,在老师看来,万里长城与其说是用千万块砖头和条石砌成的,不如说是由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堆砌起来的,想想他们,想想这些古代勤劳的劳动人民,你又会怎么读这段话呢?
语文呼唤真情洋溢的感性教育。
[案例六]
小珊迪需要钱吗?你是从哪儿体会的?
生1:从“身上只„„又红又肿”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生2:从“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生3:从“为了使他们不再纠缠„„” 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生4:从“啊!请„„,我饿极了!” 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生5:从“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 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生6:从“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 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生7:从“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 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生8:从“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了” 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生9:从“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谁来照顾你呢?” 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生10:照一般的情况看,小珊迪应该在大街上卖火柴吗?他应该在哪里呢?他还需要些什么呢?和我们现在的情况作比较,可以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案例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1:学完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天那么冷了,老头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呢?
生:我觉得这首诗是假的?天那么冷,冰肯定很厚,他怎么钓鱼呢?„„
师2:天那么冷,老头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呢?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老人真在钓鱼吗?
生1:老人是在磨练意志。
生2:老人觉得很孤独,而且诗中已经体现出来了。
生3:我认为老人在欣赏美景。
生4:我认为老人正在钓一个春天。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再远吗?
师2:是啊,这首被称为唐人五绝之冠的《江雪》,是柳宗元政治仕途发生变迁,自己被贬以后写的,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范仲淹曾经写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柳宗元被贬之后,就在磨练意志,就在期待着政治仕途的春天的来临,当然,被贬之后,内心自然是孤独的。
语文呼唤智慧灵动的感性教育。
[案例八]
它要是高兴啊,„„抓痒。——《我们家的猫》
师:“蹭”是什么意思?
生:摩擦。
生:轻轻地摩擦。
生:温柔地、小心地、轻轻地摩擦。
师:“用身子蹭”,还蹭出了什么?
生:可爱。
生:顽皮。
生:天真。
生:乖巧。
生:对主人的亲密。
生:蹭出了与主人的深情厚谊。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就像是猫的爸爸,小猫就像是老舍先生的孩子。
语文是自由精神的载体。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部红楼,单思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到意,道学家看到影,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蛮,流言家看到宫闱秘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少年读书如戏中挥月,中年读书如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语文呼唤个性飞扬的感性教育。
[案例九]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背篼》
师:自己读这段话,看看你对这段话中哪个词有感觉?
生1:“沉甸甸”体现出山里孩子干活非常辛苦。
生2:“吁”体现了山里孩子干活挺累的。
生3:“一捧”表示山里孩子很大方,尽管他很累,尽管他也很爱吃山柿子,他还是捧出一捧给邻家的小弟弟吃。
生4:“围上来”体现出山里孩子跟左邻右舍的弟弟妹妹关系好,所以他们才会围上来。
师:你们都有自己的感悟,但有一个字,你们千万不能轻易地放过去?用“吁”而不用“叹”,你是怎么体会的?从“吁”字体会出山里孩子有什么特点?
生1;从“吁”体会出山里孩子很勤劳。
生2:从“吁”体会出山里孩子很能干。
生3:从“吁”体会出山里孩子内心很快乐,尽管很累,但有了那么多收获,所以“吁了口气”。
生4:从“吁”体会出山里孩子成熟懂事。
生5:从“吁”体会出山里孩子孝顺,上山打柴采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
语文呼唤个性张扬的感性教育。
[案例十]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只有一个地球》
师:(1)自读。(2)再让三、四名学生读。(3)看录象(配合画面音乐)(4)再读(表情严肃,语气低沉)读了这段话,你是不是有什么感触?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生1:北京的沙尘暴跟人们乱砍乱伐有关系。
生2;我家附近有条河,用以前跟现在的情况作对比。
生3:城市摩托车太多,空气污染严重。
生4;以前的农村生活,能听到蛙声,钓到黄鳝,现在滥用农药后的情况。
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想想我们周围环境的变化,再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再读这段话。
师:是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建议、全班同学创造一些保护环境的广告语,散发开来,让更多的人去保护环境。
生1: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们共同的家园。
生2:清水碧波——地球妈妈眼里的一泓清泉。
生3:剪掉助动车的黑尾巴,救救孩子们。]
生4:给臭河灌肠换血,给秃山洒上101生发水。
生5:爱惜水资源吧!不要让人类的眼泪变成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生6:播种绿色,播种希望,大地添绿,生命永恒!
生7:你对我献关爱,我对你献芳香。
生8:小草无语,请君爱惜;手下留情,脚下留青。
生9:浓浓绿意,出自爱心。
生10:只有道德的阳光,缕述才能常青。
生11:叶片——鼻子的享受——为人们净化空气。
花朵——眼睛的享受——为人们增添色彩。
果实——嘴巴的享受——为人们解渴舒喉。
生12:让黑烟囱“下岗”,还我们一片明净的天空!
【教育现代化呼唤什么样的教育创新】推荐阅读:
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09-27
教育现代化总结06-11
现代教育的内涵及特征11-12
第二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06-12
教育现代化创建宣传标语10-07
从人本主义教育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09-22
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07-28
吴城中学创建教育现代化工作报告05-31
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工作经验介绍06-22
安福小学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汇报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