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生存发展之路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命,教师是决定办学质量的灵魂。提高师资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开展在职培训。就现在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培训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中笔者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改进对其在职培训的对策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办高职生存发展之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办高职生存发展之路论文 篇1:

优质校创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痛点、契机、方向

摘要: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标杆,但纵观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其在优质校建设的目标中,还存在着很多痛点亟需解决。但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无异于给民办高职院校以新的发展契机。在此契机下,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找准方向:明确定位,走内涵发展之路;错位竞争,打造自己的特色;铸造品牌,提升社会服务力;“二元”培养,提升人才竞争力,才能够在优质校创建过程中卓有成效。

关键词:优质校创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收稿日期:2018-3-3

作者简介:顾佳滨(1982),浙江临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的黄金期,办学质量显著提高。随后,教育部编制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这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的大环境下,又一次与公办高职院校同台竞争。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讲既是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在优质校创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能否直面痛点,寻求契机,找准方向,不仅关系着能否跻身高职教育的“名校”之列,更是事关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优质校创建,直击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痛点

《行动计划》对于优质校创建已明确指出,“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可见,办学定位方向、专业特色建设、社会服务水平、技能人才的社会竞争力等因素都是民办高职院校在创建优质校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偏差,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首要之痛

优质校创建,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基本要素之一是必须先定好位。对某些在定位上有模糊认识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做到科学、准确、精细化的定位至关重要。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定位”不是一个特殊概念,而是普遍概念。因为任何一所学校办学的基本要素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1] 但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普遍存在偏差。有的办学者对学校定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在办学过程中缺乏认真的理性思考。个别举办者存在定位误区,似乎把学校定位提得越高、越大、越全就越能表明有自身的水平。相当多的学校定位不准。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目标定位偏高。有的学校办学时间不太长,就把办学目标定位为东方的斯坦福、哈佛或喊出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等口号,办学目标定位太高。二是办学规模规划过大。没有充分考虑学校所处区域的特点和专业适应性,盲目提出办万人大学等。三是办学门类定位求全。不顾及自身师资水平、基础设施、实训条件等现状,就贸然提出办综合性院校。然而,定位一旦不准,会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出现偏差,办学重点不突出,学校办学的风险会很大。因此,在优质校创建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偏差问题屹然成为发展的首要痛点。

(二)专业建设滞后,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亟解之痛

由于办学定位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民办高職院校的专业建设滞后,特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建设大众化。尤其是对刚起步的民办院校,往往会参照其他高校的专业布局,“照葫芦画瓢”,没有从自身办学条件和客观需求出发。可以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高,导致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这样的结果就是永远跟着别人的脚步。二是专业经费紧张、缺少投入。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下,加强专业建设,必须配套资金投入。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对于公办高职院校在经费投入上,国家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要求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而民办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国家拨款,经费多数来自于学生的学费收入,而支出也都是从学费里面支出,可以说收入单一,支出全面。另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经费宽裕,普遍存在经费用不完或者没地方用的状况。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紧张,直接影响其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只有少数专业能获取足够建设经费,导致专业建设滞后,与市场脱节。三是师资队伍与专业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专业建设最主要的为师资队伍能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建设亟需的是既有理论学习能力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虽然民办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引进也加大了力度,但受传统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偏见,民办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非常困难,甚至一些院校把教师入职的标准都降低到了本科。而公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标准普遍要求为博士研究生。可想而知,既缺乏实践能力又缺乏理论研究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很难与其他公办院校的博士师资们竞争。同时,高职院校对于企业高层次人才也有相当的需求,而对于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民办高职院校仅仅通过基本持平的薪资吸引,没有了编制的吸引力,很难从企业引进高技能师资,引进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师资就更不要说了。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自身优质师资流失严重,高职称教师跳槽现象严重,主要流向还是公办院校。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的师资流失非常可惜,但甚是普遍。综上可见,优质校创建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滞后问题,已成其发展的亟待解决的痛点。

(三)社会服务能力薄弱,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普遍之痛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大职能,《行动计划》对于优质高职院校的部分描述是“社会服务能力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也强调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积极促进社会的转型升级,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和方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要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转变,为新城镇化建设及劳动力培训,为劳动者的就业与转移而服务。但民办高职院校相较于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而言社会服务能力薄弱,这其中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自身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大都依托企业办学,生存下去是其基本任务,做任何事必然要考虑经费收支和精力投入问题,有限的经费与精力大都用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实验设备完善及校园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了,很难有充足的条件为地方经济、为行业企业服务了。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缺乏以及社会服务经验不足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在做好社会服务的自身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外部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自身长期专注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联系有脱节现象,得不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在寻找智力支持和技能支撑时,社会多是与公办院校合作,与民办院校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了民办院校进行社会服务时缺乏机会与平台。以上两个方面就决定了民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薄弱的处境,且按照当前的模式发展下去只会愈演愈烈,必然求变才能解决。

(四)人才“进出口”问题,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无奈之痛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做好人才“进出口”工作事关其发展的生命线,要做好这项工作,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但是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什么人才,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虽然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没有标准,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的目标过高,培养的人才不能与社会接轨。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言,如果教育是生长,这种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实现现在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人更适合于应付后来的要求。[2]事实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存在一个从新手到专家不断升级的过程,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制定切合其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3]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应该更为谨慎地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宜过高,也不能过低以致与社会脱节,要培养有特色的,“即插即用”的,具备基本技能的,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能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人才“出口”工作。但现实却是,在人才“进出口”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均处于劣势。首先“进口”方面,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高职教育本就处在高考招生的最后批次。而民办高职院校往往是这个批次的分数最后面的学生。随着高考扩招,录取率年年提升,以浙江省为例,2017年录取率将近95%。如果民办高职院校自身没有特色,没有品牌影响力,就会面临招生难的问题,直接决定其生存。其次是“出口”方面,因招生难的现象存在,民办高职院校不断降低招生标准,培养的学生起点相对较低,培养的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很难得到学生自身和社会的认可,不能解决学生就业和社会对人次的需求,就会导致学生及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较低,也会进一步影响人才的就业以及“进口”,形成恶性循环。故人才“进出口”问题,成为了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无奈之痛。

二 、优质校创建,寻求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契机

(一)感受外部环境,民办高职院校迎来转型机遇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民办高职的认识有了一定改变,但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民办高职的转型遇到了种种障碍,这不是民办高等教育最初设计的目的。201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正式发布,彰显了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重视,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有了更为确切的办学目标,增强了办学信心,甚至会拥有更多的经费支持,与公办院校有了统一办学的场合。随着中国政府对于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愈来愈重视,民办高等教育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办高职院校将迎来转型黄金期。

(二)竞争加剧,民办高职院校迎来优胜劣汰

近几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让本就处于生源劣势的民办高职院校招生捉襟见肘。再考虑到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因自身办学能力薄弱,学校管理方式落后,建设资金短缺以及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和产业转移,会导致其办学规模逐渐萎缩,办学经费减少,最终可能迫不得已退出高等教育市场。所以,无论是民办高职院校自身之间还是与公办高职院校之间竞争均会加剧,包括专业建设竞争、招生生源竞争等,如还不思进取、原地踏步,本就没有优势的民办高职院校将面临优胜劣汰的局势。

(三)体制灵活,民办高职院校迎来转型良机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鼓励民办高校按照国际标准和规则办学,其实就是学习相对成熟的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做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顺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趋势,教育机构必然多元化,这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民办高职院校本就体制灵活,这是他的办学优势,也是公办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曾言,民办高校更能满足社会多样化、差异化的教育需要,这些优势是公办高校无法比拟的。[4]在当前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体制灵活优势,进一步进行精准定位,借鉴公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进行转型,适应市场,找到一条可持续發展之路。

三 、优质校创建,找准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

(一)明确定位,走内涵发展之路

办学定位是统摄高职院校办学思路、办学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系统性的战略安排。[5]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依据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重内涵建设之路。一是要顺应国家的建设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为国家服务,民办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而是应该技能教育、素养教育、终身教育同步进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办学目标依据实际,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以及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不能统一规划。民办高职院校应该依据目前所处的区域特点、师资力量、设施设备情况、专业分布等来综合考量办学目标,不宜过高或过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内涵建设,有内涵才能有特色,才能形成稳定的校园文化,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错位竞争,打造自己的特色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育强扶特”的方针,高职院校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因素就是所培养的人才有没有特色,这就需要民办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自己的特色就是要差异化发展,把自身的弱点变成特点,以更迅速的行动打造自身特色,形成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式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民办高职院校体制机制灵活且大多在地方建校,与公办院校竞争并无很多优势可言。所以,一是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结构,考虑所处地域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群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二是要培养一支稳定的,有较高科研创新能力及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尤其是要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培养自己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争取能够在业界小有名气,提升专业社会知名度,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三是要多渠道争取社会资金的融入尤其是国家经费的支持,增加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三)铸造品牌,提升社会服务力

民办高职院校想要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必然需要从自身建设出发,铸造自身品牌,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才会越来越多。故民办高职院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铸造自身的品牌,提升自己的社会服务力。一是要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自身师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要帮助地方弱势群体提高收入,提升能力,为自身赚取良好口碑。二是要建设品牌专业,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既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特色人才,还为地方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要创建培训基地,辅助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民办高职院校要利用自己的场地和教育资源,为农民以及务工者提供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四是要培训大学生的就业与再就业能力,为社会输出优秀的建设人才。只有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

(四)“二元”培养,提升人才竞争力

民办高职院校解决生存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提升人才的竞争力,让人才的“出口”不再是问题。“出口”问题解决了,“进口”问题也就没那么难了。所以民办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二元”培养,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精英教育与适合教育并举,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成为工匠。所以民办高职院校要培养行业内的精英人才,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不能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工匠,大部分学生可能在毕业时仅仅需要拥有企业准入的技能,然后成为一个技能型工人。所以民办高职院校不能一视同仁,而是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需求同时进行精英教育与适合教育,分别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二是,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同進,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进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方式,但因受到部分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校企合作仅仅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显著。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应把握《行动计划》机遇,加强校企合作育人的政策研究,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拓展产教融合载体。[6]

综上所述,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优质校的道路还很长,需要全体职业教育同人共同努力,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出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一帆.定位:民办高校生存之基[N]中国教育报,2005-02-25.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4.

[3]郝天聪,石伟平.从示范到优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前瞻[J].高校教育管理,2017(4):25-30.

[4]王汗青,许方舟.改革中的民办学校建设——访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J].世界教育信息,2015(17):13-16.

[5]卢玲.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内容和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18-22.

[6]母中旭.新发展理念下西部欠发达地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15):47-52.

Key words: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school;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Directions

编辑 郑晶

作者:顾佳滨

民办高职生存发展之路论文 篇2:

浅析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问题与对策

摘 要: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命,教师是决定办学质量的灵魂。提高师资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开展在职培训。就现在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培训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中笔者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改进对其在职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而言,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虽然在近几年情况看来,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态势十分的迅速。但是,高职院校没有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重视的现状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基于这种情况,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也相应的变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这个群体身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毫无疑问的是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日常生活、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搞好教师的在职培训迫在眉睫。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中的问题

1.民办高职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机会不多

基于民办高职院校的特殊性而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更倾向于多招学生多上课,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重数量轻质量,不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很少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

在埃德加·富尔看来,教师在职培训是为教师提供进一步的教育的机会,也是发展每个教师个性的手段,而那种人为地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前面阶段是学习、后面阶段是工作的两个阶段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职业的发展也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不断成长,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因此对教师的职前培训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可以看做是不断学习的持续性的过程,因而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结构,使自身的职业情感得到很大程度的丰富。

2.民办高职院校和教师对在职培训的认识不足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是针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民办高职院校出于对眼前利益的考虑,认为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必然会分散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精力,而教师自身也出于惰性,认为参加在职培训没有实质上的价值,是可有可无的。出于二者对在职培训的认识不足,在职培训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必然难以获得其本身的价值。

3.在职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民办高职教师的实际需求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公办高职院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老教师主要应寻求专业知识更新、接受对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新入职教师应该对其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培训。而根据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来看,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设计明显脱离了民办高职教师的实际需求。不是过于谈论理论,便是过于注重实践,不但不能为各类教师的实际需要产生帮助,反而使其对在职培训产生了反感。

4.在职培训的方式与培训内容脱节、培训途径少

好的培训方式影响着培训效果好与坏。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主要是以上课或做报告、讲座的形式进行,其内容大部分都是专业知识。相对于本科院校的教师而言,高职教师相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更强的实践能力。这种在职培训的方式不仅不能满足受训教师的需求,也不能让受训教师打达到掌握内容的目的。因此,高职教师的培训方式需要向多样化发展,不仅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理论知识,还要及时掌握本专业一线的实践技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对教师在职培训方式的忽视也是导致了目前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外在因素

(1)相关的政策制度仍处于不完善阶段。尽管我国政府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从教育工作的全局看,得到政府重视的依然还是普通高等院校。尤其在涉及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相关政策、规定几乎是空白状态。

(2)缺少经费投入。高职教师在职培训需要实践场所、设备作为条件保障,因此需要较高成本。这对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来说是最现实的障碍。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产养学、以学养学等方式,但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经费基本上自筹,学校主要财政收入和自我发展的资金来源是学生学费。因此,民办高校没有足够的经费能够用于教师的培养,目前,一些民办高校虽然划拨一定的经费用于教师培养,但由于数量有限,根本无法与教师的培养需要相匹配。经费不充裕严重影响了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内容的开展和培养途径的拓展。

(3)仍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的保障在职培训的实效。民办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制定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数量和质量的相关激励制度。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工资晋升等涉及教师自身利益的工作时,并没有将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列在加分内容或参评条件当中。相对于培养而言,民办学校更倾向于对老师的“引进”。如果没有在职培训激励机制的推动,就不能很好地提升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内在因素

(1)民办高职院校对教师在职培训问题的忽视。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均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数学校都在忙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基础性建设,却忽视了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大多数学校片面的追求“面子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办学质量问题。学校获得发展得必须依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人才即使有很好的理念和规划也不能很好的落实。

(2)民办高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是很好,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定的意志品质,这使得民办高职教师的工作难度加大。而且民办高职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在社会上公众对其的认同感不高,这种高职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对高职教师的职业信念构成了挑战,因此专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其次,从现今高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来看,高职教师的职业竞争压力较低,不需要太多的科研成果,平时只需要尽到自身的岗位职责,给学生认认真真的上好课就可以了。高职教师的这种“平稳安逸”的工作状态导致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积极性都很低。

三、改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在职培训的观念

“认识到高职教师必将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正视专业化的教师在民办学院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民办高职学院提升质量、打造特色、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要转变自身观念,并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机制的构建的力度来提高师资的质量、促进其专业发展。

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教师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学校要让教师认识到参与培训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可以够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总之,学校需要积极引导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同时全力激发教师主动参加在职培训的积极性。

2.优化培训内容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上看,民办高职教师在职培训的目的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相同。在职培训是通过不断的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达到胜任职教教师这一角色的目的。高职教育的培养是为了培养出“理论够用、动手能力强”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这一目标对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一定要优化理论学习和技能提升两个方面的培训内容。此外还要重视对高职教育理念和校本精神的培训、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科研能力的培训等等。

3.使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民办学校为了满足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者在创造非正式和学校学习的多种机会的作用,积极倡导教师之间研讨和交流,实行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建设合作学习团队;组织有效的校本培训,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机制,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也能极大地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结语

民办高职教育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的一席之地进而寻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能力和水平。然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最直接有效方法就是开展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因此,通过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发展迟缓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办法,为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质量付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于建川.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经验及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王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马新燕.民办高职教师职业压力与离职倾向实证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8.

[4]王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3):71.

[5]吴强.基于教师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7):23.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作者:赵晓娟

民办高职生存发展之路论文 篇3:

民办高职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原因及策略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教学质量与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重点,但是在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对自身的定位,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创新人才引进渠道与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职;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简介:王兰芬(1959-),女,河北保定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

一、民办高职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涵义界定

(一)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包含有形和无形两类资源,有形体现在劳动者的体力和劳动者个体的数量;而人力资源的无形则表现在劳动者运用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团队的合作与沟通、组织形成的文化等方面。并且人力资源是一种决定性资源,其他的一切资源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才能起作用。民办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是指在高职院校范围内推动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发展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也就是指那些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活动的教职工队伍。

(二)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

民办高职院校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办学类型,具备培养应用型人才与运用社会资本的双重功能。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培养目标,对本校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组织培训,进行绩效评估、薪酬设计管理、权利保障等多项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发挥这些人员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尽量保证他们能够产生最大化效益,能够对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以利于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目标。

二、民办高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从事教学活动及相应教学后勤服务的师资队伍,它对高职院校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教学质量与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重点,但是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中师资建设却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师资建设,加强对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能够真正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才能再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中拥有核心竞争力。其次,民办高职院校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由于不能准确的对办学目标进行分析,合理的聘用教师,最终只能导致资本的浪费,因此符合高职院校实际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尤为重要的,不仅可以降低院校的资本支出还可以促进院校的持续发展。

三、民办高职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阻碍,高层次人才短缺、学校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政支持不足,学校面临着许多的的压力。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对高职院校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抓住培养人才的人才这个关键,科学开发人力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在社会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例如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仍然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定位不准确,导致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许多问题,走入误区,最终只能是偏差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对人才的选择主要是研究性人才,不注重实践,而高职院校的发展主要缺乏的就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与考核也是注重理论,实践性培养缺乏;而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认为高职院校不是培养人才的好学校,很多学生最终以专升本到普通院校学习为目的。做好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主要应该是首先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

(二)不注重长远发展

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有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在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上不重视长远发展,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人才的引进、人力资源的管理、学校的硬件建设等方面。在人才引进上,重视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却不重视对人才实力水平的考察;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引进人才后不重视人才的培养,许多教学人员重理论而轻实践,不重视到企业实践的重要性,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的。并且民办高职院校的工作考核方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考核方式过于繁琐甚至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极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有悖于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滞后,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重视,没有形成一种基本理念。

(三)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由于对人力资源开发缺乏人真统一的规划导致非教学人员比例较大,相对臃肿,而教学人员所占比例较小,并且教学人员中学历层次普遍较低;随着民办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教学人员中的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教学教师多,而高水平、高理论研究人员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障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太过于强化专业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等方面。这不仅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在发展的过程不注重学校发展实际,不注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等原因。

(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方式落后

当前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仍是简单的、落后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缺乏真正的认识。高校人事部门的职责还只是传统一系列工作,如负责招聘新员工、员工之间的认识调配、新员工的培训等等,并且负责的工作仍是按照上级学校领导的规定决策,缺乏主动管理人力资源的权限,这也导致了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忽略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

四、应对民办高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策略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要求我们按照职业教育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吸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为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能够面向社会全方位的发现人才,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的各种管理方式去选拔、培养、用好人才,达到实现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优化提高的目的,以较小的人力资源投入获得较大的组织利益,最终达到学校与个人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

民办高职院校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办得不好主要是由于院校定位不明确,不能专注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就不能办出特色。高职院校的内涵主要是职业、技术,目标主要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当前职业教育远远未能满足现实需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例如当前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领域应用性人才就十分紧缺。所以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是重要的,只有形成这样的正确认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才是有方向的。

(二)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整体规划

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服务。在开发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和分配、考核和评价、奖励,培训和发展,在这些环节的开展过程中,必须以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向、培养模式为依据。然后再对学校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估与核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方案,尽量保证人力资源的开发补充与院校本身的需要能够达到平衡。此外,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人力资源开发还应充分考虑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发展,与委任制度、薪酬制度、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岗位设置等方面相结合,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首先,引进人才不能单纯的看重学历与职称,应着重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学人员,例如那些有一定工作经历并且工作实绩突出的人员,主要是要求要有突出实践能力,这是与民办高职院校的定位相符合的。其次,应该重视从企业中选聘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管理、教学工作,引进兼职教师。具体兼职教师的工作方式,应该根据教学的安排,兼职教师主要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主要应该是作为一些实践课的教师,当学生有实习任务时,可以由兼职教师担任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指导,以保证教学目标与社会实践相符合;当然同时也可以作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顾问。最后,还应考虑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吸引和利用国外的优秀人才,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四)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工作

开发与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加快学校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工作,它可以有效挖掘人力资源内部潜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是对知识和技术的开发管理,应该加强对教学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与技能水平,既要重视理论,更要重视实践,可以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对接,便于教师到企业的实践,例如可以采用岗位培训、定期委派等方式,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参加实训;还应重视民办高职院校中教师骨干力量的选拔与培养,让他们作为带头人促进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人力资源整体规划,做到唯才是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需要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想要改变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落后不足的现状,必须首先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高职院校的领导人员,更是应该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并且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落实到各个层面的工作中,并且应该要让全校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这种理念和思路。此外,还应注重完善和创新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做到考评方式多元化,考评标准科学化,考评程序公开化。在考核工作中,应该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考核,不能过分强调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论文数量的发表仅是理论水平的一个变现,应该把教师在一线企业的实践能力、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从事技术开发和服务的能力、发明专利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承接实际项目和工程的能力作为衡量和考核教师水平的标准。最后应该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等的依据,保证工作绩效考核的实用性,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创新人才引进渠道与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晓明,卜伟.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09(1).

[2]戴春波.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徐孟林.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特殊性[J].人力资源,2008(1).

责任编辑:夏焕堂

作者:王兰芬

上一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二篇下一篇:城关中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