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绿色环保建筑的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绿色环保建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何谓绿色环保建筑?即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应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钢结构建筑作为绿色环保建筑的重要表现形式,开始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Residential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人沃尔特·格罗皮厄斯在1910年提出来的,之后的100 年来,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都和钢结构住宅密不可分。文章针对我国未来绿色环保建筑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探讨,尤其是针对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绿色环保建筑;钢结构建筑;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绿色环保建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何谓绿色环保建筑?即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应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一观点最早是在1991年由美国人兰达·维尔和罗伯特·维尔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一书中提出的。发达国家探索可持续建筑之路,名为“绿色建筑挑战”,即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实行综合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功能时所耗资源、能源最少。最伟大的美国建筑、结构大师富勒(Fuller)提出的结构哲学:少(费)多(用)——以最少的结构提供最大的承载力(Doing the Most with the Least)。钢结构建筑的特点完全符合绿色环保建筑的要求,其绿色环保性能是由钢结构固有的三大核心价值所决定的,即:最轻的结构(假想强度受压高度H=fk/r 那么Hs=3051.6m(steel) Hc=709.3m(concrete))、最短的工期(工厂焊接、工地高强螺栓拼接)、最好的延性(结构延性比δ=Du/Dy 则:δs=7~8、δc=3~4)。而这些核心价值又决定了钢结构具有最优的结构抗震性能。(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钢结构住宅作为绿色环保建筑应该得到大力提倡。

“钢结构住宅产业化”(Residential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人沃尔特·格罗皮厄斯在1910年提出来的,之后的100 年来,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都和钢结构住宅密不可分。钢结构住宅与钢筋混凝土住宅相比,其工程费用比钢筋砼结构住宅略高,但前者比后者工期缩短1/2至1/3,贷款利息减少。详细对比见下表:

钢结构住宅与钢筋砼结构住宅对比

项目 钢结构 钢筋砼结构

建筑面积(m2) 6218.76 5999.77

使用面积系数 83.64% 80.5%

总用钢量(kg/ m2) 87.26 钢筋:45.32 69.89 钢筋:69.89

型钢:41.94 型钢:0

砼用量(m3/ m2) 0.398 0.585

蒸压加气砼砌块 0.073 0

粘土砖用量(块/ m2) 0 56.2

综合造价(元/ m2) 1271.77 1230

2005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 、“发展节能型建筑”等。至此,“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在我国才有了明确的定义。

建筑钢结构比较(中国-发达国家)

中国 发达国家

建筑钢结构用钢/钢产量 3% 30-50%

钢结构面积/建筑总面积 2% 40%

钢结构住宅面积/住宅总面积 5% 70-80%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钢结构建筑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且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15年,钢结构建筑将占全国房屋建筑总量的15%-20%。通过这两点可以充分表明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有着非常宽广的市场前景。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提高钢结构施工的整体水平,实现钢结构品牌科学化——绿色、低碳、环保。

我们在美国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美国人开车拖着房子去旅游,到旅游景点安装就位”指的就是钢结构轻钢龙骨住宅房。

美国人旅游,自带房子,到旅游景点安装就位——标准化、装配化

但是这一观点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而且发展缓慢。“近年来涌现的与轻、快、好、省理念背道而驰的技术现状,令人担忧”是沈祖炎院士在其主题报告《还钢结构轻、快、好、省得本来面目》中重点强调的一点。钢结构行业包括设计和施工,设计是龙头。结构设计的关键两步:就是正确选择结构方案和正确估计截面尺寸和形状。遵循“少费多用”(节材)的结构哲理(绿色理念)即用最少的结构提供最大的结构承载力是钢结构设计理念的精髓所在。假设G为用钢量(t),P为建筑总重量(t),则结构体系的优秀性与G/P成反比:

优秀设计:G/P=0.2~0.3

平庸设计:G/P=0.4~0.5

拙劣设计:G/P=0.6~0.7

CCTV New Tower与世贸中心数据比较

高度 安装方式 钢板厚 用钢量 G/P

CCTV新电视塔 234米 全焊接拼装 135mm 302kg/m2 0.59

世贸中心 416.9米 高强螺栓连接 22.5mm 186.6kg/m2 0.21

通过数据的对比,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钢结构设计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单纯的追求钢结构建筑的复杂、奇特、怪异会增加单位面积用钢量,这和钢结构固有的三大核心价值是背道而驰的,和绿色环保建筑的理念是不想符的。只有设计优良的钢结构建筑才是绿色环保建筑。

同志们,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发展住宅钢结构,是贯彻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需要,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预见,随着绿色环保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开发将从材料、设计、施工、企业管理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有人说今后造房子就像买电视机,不是造起来而是搬过来。这个变化是量变到质变,具有划时代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满怀信心迎接绿色环保建筑产业化新纪元的到来!

我国误解的“绿色建筑”

只谈 不谈

十二五发展规划:钢结构产量6000万吨,占钢总产量10% 钢结构建筑的单位面积用钢量

围护墙板节能 钢结构节材

作者:韩加宏

第2篇:我国绿色建筑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 要: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场重要革命,是贯彻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为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当前我国绿色建筑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运用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 Space,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1994-2018年所发表的有关绿色建筑主题的978篇核心及以上的期刊文献为分析对象,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建筑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献发表期刊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和《建筑学报》等期刊,文献关键作者呈现抱团合作趋势,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发展与推广、建筑节能、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与体系比较和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等方面,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研究、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方面。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 Space

0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各行业中,建筑业是我国第一能耗大户。研究表明,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即在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及物业管理的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40%。绿色建筑因其涉及诸多资源(能源、土地、水等)的最大化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缓解,从而受到学者、建筑业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绿色建筑概念引入中国。发展绿色建筑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并随着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推进的关键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三五”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因此,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亟须加强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Cite Space软件从样本文献中提取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来源期刊等数据,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Cite Space是近年来在文献计量和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根据样本文献来绘制引文分析、共词分析和共被引分析等知识图谱。知识图谱,又称知识域可视化或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知识图谱可以通过可视化节点大小、网络连接强度等要素,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动向、核心群体和合作关系。本文研究所使用的软件版本为Cite Space V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

1.2 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择的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CNKI是目前中国文献收录最完整、信息量最大和内容最可靠的专业数据库。因此,CNKI数据库能为大范围的文献获取和计量分析提供权威的数据支撑。

在CNKI数据库中,通过高級检索期刊检索以“绿色建筑”为主题,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期刊类别为核心期刊、EI来源期刊和SCI来源期刊,一共检索到文献1510篇。由于搜索引擎的模糊匹配逻辑和中文的一词多义现象,CNKI的检索结果中存在大量的无关文献。为保证所分析的文献与“绿色建筑”主题具有足够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筛选,删除会议资讯、学术动态、快讯、科研机构单位介绍、栏首语以及无作者等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978篇相关文献。

2 结果与讨论

2.1 研究现状

2.1.1 文献发表数量增长趋势分析

将整理的样本文献导入Cite Space,并借助Excel统计工具,对绿色建筑领域978篇相关文献发表数量的年增长趋势进行分析,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关于绿色建筑领域研究文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97年以前是第一阶段,我国学者关于绿色建筑领域的研究较少,每年发表的文献均不超过2篇,表明此阶段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的理论探索才刚刚起步。1998年-2005年为第二阶段,随着绿色建筑技术和成果不断引入中国,推动我国政府绿色建筑体系和标准的建立,我国关于绿色建筑领域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每年发表的文献得到明显的增长。2006年以后是第三阶段,绿色建筑每年发表文献数量得到迅速增长,说明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和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企业及社会对于绿色建筑的不断重视,预计未来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将会继续持续增长。

2.1.2 关键期刊分析

本文借助Excel统计工具,对978篇研究文献进行期刊来源分类排序统计。经统计可知,978篇文献共发表在203种期刊上。关于绿色建筑研究文献发表的期刊较为集中,各类期刊分布不均衡,载文量最多的有104篇,最少的只有1篇。对其中排名前十的关键期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在发表的203种期刊中,排名前10种期刊的文献发表数量就占全部分析文献的53%,表明这10种期刊是绿色建筑研究领域文献的主要出版物,是研究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研究进展的重要窗口,也是未来了解该领域研究最新动态的关键期刊群。

2.1.3 关键作者及机构分析

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数应为发文最多者的论文数平方根的0.749倍,即N核心=0.749×Nmax。根据统计,发文最多的是华侨大学的秦旋教授,共发表12篇,则得到N核心=0.749×12=2.59,因此将发表文章数量为3篇及以上的作者定位核心作者,统计共有31名核心作者,占全部作者的26.50%,其中发文量5篇以上的作者有秦旋(12)、仇保兴(10)、柴宏祥(8)、林波荣(7)、莫懿懿(5)、孙大明(5)。

[3 ]Qin X,Mo Y,Jing L.Risk perceptions of the life-cycle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26):148-158.

[4 ]周海珠,王雯翡,魏慧娇,等.我国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需求分析与展望 [J ].建筑科学,2018,34(09):148-153.

[5 ]李东红,仇保兴,吴志强,等.中美绿色建筑发展模式及其演进特征的比较研究 [J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8):115-124.

[6 ]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 [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5):1-7+11.

[7 ]何清华,王歌,谢坚勋,等.建筑业低碳技术创新图谱分析及政策启示 [J ].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9):216-220.

[8 ]郝俊勤,刘伟,李昌健,等.RFID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Ⅱ知识计量分析 [J ].现代情报,2013,33(07):118-124.

[9 ]李伯华,黄曼丽,刘沛林,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路径与热点前沿分析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8,30(04):1-8.

[10 ] 叶贵,付媛,王玉合,等.行为视角下基于CiteSpace的建筑安全研究综述 [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26(04):127-134.

[11 ] 赵一洁.基于CiteSpace的建筑业职业安全健康研究现状与趋势 [D ].重庆:重庆大学,2014.

[12 ] Price D d S.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 [M ].New York:Colum-bia Press,1963.

[13 ]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 ].科學学研究,2015,33(02):242-253.

[14 ] 戴竞,吴春笃,阿琼,等.基于CiteSpace的超声化学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7(05):658-666.

作者:周丽萍 时健

第3篇: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随之加大,社会对生态建筑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建筑工程行业,对绿色建筑需求量比较大,可持续化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生态文明现已成为业界共识。生态建筑逐渐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建筑工程行业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入手,探究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希望对有关从业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环境污染;绿色建筑;绿色施工

前言:我国绿色发展迅速,但是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能根本扭转,技术进度、制度创新支撑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国家战略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产业发展层面标准的实施,而公众需求层面可感知因素都提出绿色建筑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的发展转变。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环境效益和环境影响有着积极作用。下面就对其进行分析。

1 绿色建筑技术概述分析

1.1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在绿色节能理念不断深入下,人们对建筑设计、施工要求也是更高,强调的是建筑适用性,要求建筑和自然的共存。以追求经济性作为核心,对节能建筑经济性、环境性进行平衡。绿色建筑还需依据节能设计的标准进行设计,低能耗和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不仅需要先进的建筑材料,还需要先进的节能建筑技术应用。一些建筑设计师、建设者对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概念还存在着误解。绿色建筑并不是简单的绿色材料、绿色建筑,而是经过采用多种技术进行实现。我国的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在实际工作阶段缺乏实践的经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给工程施工技术提高有着很大的困难。现阶段绿色建筑设计通常体现在外观设计、节能体系的演变,忽视绿色建筑设计,未充分考虑建筑实际的需要。绿色建筑则是强调节能减排,虽能够减少建筑行业资源的消耗量,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进行解决问题。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充分发挥出绿色效果,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并未完善的评价机制,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是片面的,使得没有充分发挥出绿色建筑效益。

2 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主要是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尽可能降低建筑业排放、消耗。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是我国环境保护可持续化发展战略需要。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发展及其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能源消耗的降低,减少自然危害,节约资源,给建筑工程行业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所以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现状分析

绿色施工主要是指施工阶段,在对施工质量保证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高效的技术手段,把施工阶段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绿色建筑主要是以绿色建筑建造的,对环境的危害比较小,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是建立在维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是一种可持续化发展的建筑产品。在现阶段,建筑工程发展领域中,我国就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已有一定認识,逐渐把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包含建筑噪声控制,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施工扬尘的控制。建筑工程行业在施工阶段选择的材料逐渐被绿色可持续化的建筑材料取代,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比较晚,技术不成熟,绿色建筑材料标准的不完善,现有施工技术还不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对于绿色施工认识的不深刻,缺乏相关专业指导,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不高。施工制度的不完善,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体系、管理制度的不足等,不能实现对施工环境污染现状的改善,造成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完善的制度进行保障,加大绿色施工和施工环境的保护难度。

4 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未来的发展分析

建筑业观念的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关键。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为实现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普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加强思想建设

绿色施工和环境保护必须要求有关部门、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加强思想建设,促进有关部门和施工人员学习有关环保知识,一方面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并要求施工人员接受绿色施工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有关部门要建立示范单位,促进施工人员节能减排、绿色施工、环保意识的培养。

4.2促进技术融合

绿色建筑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的融合是关键方法之一,对绿色建筑施工及其绿色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创造性新技术,进行降低能源,进而缩短施工周期。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可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量,利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4.3 保证政策法律法规

绿色施工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和施工单位个人自觉,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政策方面的支持。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开展过程中,还需注重落实绿色建筑保护政策,加快政策体系的不断优化和改革,完善法律制度。除此之外,还需注重完善法律制度,及时进行法律制度的更新,细化到各管理,进而有效保证绿色施工过程出现问题可以按照法律规范即使处理,对其工作效率进行提升。并且对于一些违法建设单位,为谋取利益而破坏自然环境和无视法律法规的,还需处罚,利用一些政策进行强制性约束,避免施工随意性,提升绿色施工标准化。

4.4 施工人员的专业化培养

因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比较晚,对于绿色建筑认识概念的不深,专业化人才的缺乏。为建设可持续化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工程,有关教育部门还需加强绿色建筑产业专业设置,设置专业化的课程,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对于当前施工技术人员可以设置懂得绿色施工理念、培训、绿色施工技术培训课程,使得施工人员从被动工作变成主动参与研究。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下,使得绿色建筑理念逐渐深入到人们思想理念,渗透到建筑施工过程中,为实现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建筑工程进行绿色建筑施工就是当前发展必然趋势,所以为促进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建筑企业还需全面进行绿色建筑施工,创造出有关绿色环保的环境,进而促进建筑工程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海东.浅谈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J].中国标准化,2017(8).

[2]安小青,王振.浅谈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其前景展望[J].建材发展导向,2015.

[3]康小红.对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00(019):2129-2129.

[4]刘茂军.绿色建筑施工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68.

[5]戴天宝,王恩豹.绿色建筑施工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5):304-305.

[6]马桂娟,张巍献.关子绿色建筑施工的思考[J].建筑与预算,2010(2):125-126.

[7]郎四维.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思路与进展[J]暖通空调 2004(05)

[8]马啸波.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5):1890-1890.

[9]柯艾社.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的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7):1722-1722.

[10]孙霞.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200.

作者:谭远建

第4篇:我国绿色食品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 。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

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第5篇: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探究

听课证编号: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探究

姓名:注册单位:身份证号:培训单位: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探究

引 言

提起绿色,映入我们脑海中的是吴承恩笔下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的“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还有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参天巨树、飘浮在空中的群山、色彩斑斓充满奇特植物的茂密雨林和各种还会发出光,就如同梦中奇幻花园的动植物„„

绿色在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漫步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耳边仿佛传递给自己的只是城市无尽的喧嚣和莫名的浮躁,此起彼伏的鸣笛和刹车的声音充斥着眼前的世界,远方还有数根参天的烟囱在肆无忌惮的吞吐着烟雾。蓝天白云对于我们就是一种奢侈,青山绿水更是要到人工雕琢过的景区才可以看到。自然在慢慢离我们远去。这难道就是我们孜孜追求的进步?这难道就是我们向往的工业文明?这难道就是我们花费几代人心血换来的高新世界?这一切好像是剥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带给我们的只是物质的初步满足,可我们似乎失去的更多。 历 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1969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90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绿色建筑不仅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

4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研究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社会的推广,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得到了行业人员的重视和支持。

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

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这一切标志了绿色建筑的兴起。

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这里所说的“绿色”并非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资的循环系统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并赋予建筑物以生态学的文化教育和艺术内涵。主要包含三点:

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绿色建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它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自然通风可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改善室内热环境,而且可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带走潮湿污浊的空气,有利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太阳能利用

现阶段的太阳能建筑设计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即现代生活中常见到的被动式太阳房和主动式太阳房。被动式太阳房不采用其他辅助能源、完全依靠太阳能采暖,是依靠建筑围护结构本身来完成吸热、蓄热、放热功能的采暖系统。此类太阳房的外围护结构应具有较大的热阻,室内要有足够的热重质材料,以保持房屋有足够的蓄热性能。在冬季,被动式太阳房日间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并存储太阳能,夜间围护结构放出存储的热量满足部分室内需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房屋在冬季的采暖负荷,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 、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从形式上可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雨水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径流收集后,根据用户水质要求经适当处理后供用户使用;雨水间接利用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强化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一般讲,建筑活动使用了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总量的40%。因此,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人类实现永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恰恰是在这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工作最难推动,最难取得成效。但是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将绿色建筑作为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有个较为突出的案例。作为绿色建筑经典的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机场的一座新办公楼比标准建筑节水43%。这座办公楼每年能够节水687000公升。大楼内部安装了数台节水装置和12座无水座便器。办公楼的三层都会安装这样的节水座便器。他们没有蓄水池,不用冲水。专门的下水管将排泄物吸走,防止气味散发。其他节水装置还包括自动出水的龙头、双水流的洗池和受到控制的淋浴喷头等。

对我们国家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任务迫切,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增长迅速,而许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在46种支持性资源中,到2010年我国只有20种资源能够自给,而到2020年就只有6种资源能够自给,其余大量要依靠进口。也就是说,我国国土内的资源不仅不能满足后代的需求,甚至许多资源都满足不了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界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随之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02年年底,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进一步引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并应用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场中,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民大众。

总之,我国对于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认识日益完善,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较迅速,在某些方面也已经做出了成绩。据报载,上海市崇明岛陈家镇的“生态示范楼”通过捕风、追光、集雨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使这栋三层办公楼的综合建筑节能大于7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于50%,运行过程中基本上能实现零能耗和零排放。这说明,发展绿色建筑,增加建筑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通过较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可以明显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的设计将向环保型材料和绿色设计两方面发展。

一、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1 、环保型建筑材料要求亲和环境。环境亲和的建筑材料应该耐久性好、易于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同时也得兼顾其他方面的特性,如艺术效果),当前建筑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材类、板材类、涂料类及水泥等方面,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催生具有更优性能的环保型材料来取代这些“垃圾”建材。现代基础工程中环保型建材主要包括: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虽然这些材料造价相对高一点,但是,伴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执著追求,这些材料也将被广泛应用起来。

2、环保型建材要求节约资源。有些材料一旦制造出来,其生命周期几乎是无尽的,如以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黏土砖,只要其质量未被破坏,几乎可以一直使用下去,这必然蚕食日益缺少的耕地。因此,要尽可能地使用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和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固体垃圾,这样才符合绿

色建筑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设计

1、绿化走进建筑。屋顶花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而且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城市的“呼吸”。在建筑物外墙面上种植攀缘植物同样可以降低建筑物的温度,甚至对外墙材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和屋顶花园一起让“绿色”建筑真正实现了视觉上的绿色,使建筑物亲和自然的效果更加突出。

2、进行节能设计和使用清洁能源。概括起来,未来建筑的绿色设计将体现在以下几点:a.最大限度地使用被动式能源系统。

b.建筑的最主要的立面最好不要朝向主风向,以减少建筑的热负荷。c.实现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以减少空调等降温设备的开机时间,降低能耗。

d.尽可能地使用自然采光。

e.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在建筑物立面上安装太阳能板。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景和优势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

一是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亿至2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至3倍。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如果切实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那么,到2020年就能每年节约3.54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的30.7%。绿色建筑在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可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室内环境,代表着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前景十分广阔。然而,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能效标识的建筑项目仅85个,在既有建筑中所占比重极低。推行绿色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二是发展绿色建筑比较效益高。据测算,达到同样的节能效率,建筑比工业投入少。此外,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三是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欧盟学者针对80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调查结果表明,就投入和节能效益而言,高能效照明技术是几乎所有国家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节能量而言,改进寒冷气候区的隔热和分区供暖系统,实行分户供热计量,在温暖气候区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注重遮阳、自然通风、隔热措施,以及改进发展中国家炊事炉灶等,均是有效的节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设备、太阳能热水装置、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能源管理体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利于推行绿色建筑。我国从南到北,有一大批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的建筑,如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巧妙利用通风、浅层地热能实现冬暖夏凉的特征。南方的一些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

生态建筑。中国园林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缩影、建筑物的延伸,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里,是共生的:西面的墙上爬满了藤蔓,遮挡了烈日;正厅外开辟了花园、草坪,南侧种了落叶型的树木,冬天落叶后阳光可照射进来,夏天树叶长出来又能遮阳。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既赏心悦目,又调节气候。所以,我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结 语

目前,空气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及不可再生资源日渐枯竭,人类生存危机急剧恶化,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绿色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手法。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建筑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更好的切合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需求。

2014年4月17日

第6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节能建筑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论述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政策和技术方面探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ment of Green Building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ow-carbon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in China′s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and the urgencyof theneed for, and from olicy and technical asects ofour develomentofgreen buildingmethods andmeans. 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Building energy,Green building 1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1]。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绿色建筑体现在室内布局设计方面应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通风,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亲近自然、和谐、舒适的良好生活感受。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2 绿色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其核心问题是绿色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是“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背景。全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碳能源使用总量的急剧增加,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逐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许多科学家所证实。在2007年12月的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确定了各成员国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举行谈判的决议,并制订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 ~40%。 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向世界承诺,我国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着下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104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108m3 [3]。

2009年12月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言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3]。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25日在纽约总部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人口司司长兹洛特尼克在发布会上说:“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其他国家。”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3]。为此,应该大力推进建设低碳城市,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其中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其规模大、能耗高、相关产业链广、寿命周期长,因而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要求,并对我国总体节能战略实施影响深远。因此,在低碳经济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 我国建筑能效现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 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着迫切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全国城乡到处大量新建房屋,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108m2,新建建筑规模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之和。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达420×108m2并继续快速增加,且由于建筑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不合理,浪费严重,单位建筑能耗比西欧发达国家高出2~3倍,北方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污染高出国际标准2~5倍[4]。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楼、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是周而复始的。有资料反映,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另外,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伴随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和废弃物也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 5 kg的CO2。我国的火力发电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 7 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4]。房屋建造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 89×108t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108t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地保护了其他资源。目前,建筑业已是国民经济中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增长最快的行业,我国建筑钢材的消耗占世界总产量的50%,建筑能耗占国民总能耗的30%。这与上述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国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经济”、“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尖锐的矛盾。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首次将建筑节能条款写入了法律文件中。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国家鼓励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由此,为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提倡绿色建筑提供了法律依据。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之一。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正日益增加。节能建筑将成为今后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4 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推广应本着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即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引起全社会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广泛关注,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从小了解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从小使学生培养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观念。加大对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推进绿色建筑科学研究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地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把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成为大众化的经济、节能、环保、舒适、健康,并被全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高品质产品,而不仅是一种时尚的仅为少数人追求的奢侈品。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方面推广的内容如下。 4.1 尽可能地节约能源

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节能的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利用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改善室内的温、湿环境。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布置形式及总体布局,减少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在设计时应系统地考虑建筑在建造、使用、维护和报废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成本、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4.2 推广应用绿色能源

在设计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条件和用户的功能使用特点,考虑尽可能考虑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和地冷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碳排放能源的使用和依赖。 4.3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尽量选用当地生产或天然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轻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如在规划设计时同时考虑节约水资源的措施,在住宅小区内设置中水收集处理系统,做到使水资源能合理循环利用。 4.4 大力提倡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观设计要尽可能与建筑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建筑的形态、色彩、布局应与建筑所处环境相融合。尽量做到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5 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

5.1 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如冬暖夏凉的延安窑洞,为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代表,它的造价并不高,可以将它进行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新疆某地有一种建筑,墙壁材料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混合建成,保温性很好、建造成本也很低廉,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这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进行推广,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再如一些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如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空调、节水马桶等,用户一旦采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8年之内就可以把增加成本收回来。这样的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老百信才容易接受,才容在中国大范围推广应用。

5.2 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

如果将绿色节能建筑定位为高端化和贵族化就难以推广、普及,也不符合我国国情。事实证明,绿色建筑发展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适用技术式的绿色建筑才是中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道路。以前的智能建筑就走了弯路,仅将智能建筑停留在安保和音响控制等方面,将线路设计得十分复杂,工程造价非常高,但建成后耗电量却居高不下,运行成本很高[5]。所以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绿色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节省能源,为工作、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比如用手机来控制家里的智能开关,冬天出门时把家里的暖气或空调关掉,回家之前半小时,用手机遥控启动家中的供热或空调开关,当到家里时,房间里就正好达到使人舒适的温度。据统计,如能做到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家中不供暖,就可节省1/3的供暖能源。夏季在南方,室内40%热量是来自太阳辐射[5]。可以设计一个很小的智能感应装置,当太阳辐射较强时,控制百叶窗或遮阳帘自动调节室内的辐射量,减少太阳辐射造成室内的热效应,从而达到节约空调能耗的目的。象这样的智能建筑才可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才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绿色智能建筑。 5.3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

目前,由于绿色建筑标识的内涵不明确,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提高房价或推销其产品,常常就滥用“绿色建筑”的概念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建议应规范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这一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室内环境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这些具体指标给出量化的标准值,让绿色建筑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定可测量的量化的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对达到标准的授予“绿色节能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建筑”就会原形毕露,没有市场。

5.4 老旧建筑节能改造纳入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发展绿色建筑不能只局限于新建筑。近年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相对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国家建筑节能的标准。然而,大量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却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老旧建筑仍是耗能大户。据建设部统计,我国北方地区仍有63×108m2建筑采用集中供热方式,其建筑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10%,但建筑能耗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6]。由于老旧建筑未采用分户计量的供热方式,有些人打开窗户开放暖气,能源浪费非常大。目前,我国平均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折合标准煤约为20 kg/m2•a,是北欧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 5倍。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仅在供热时不开窗户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主人不在家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打开,约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就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104t煤,或相当于减排1 000×104t的二氧化碳气体。仅这一项节能改造措施,就可以达到可观的减排效果。对于旧建筑的节能改造难的问题建议采用政府补助、企业资助、住户适当出资的形式推广。如东北有一家德国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资3 000元,住户出资2 000元,国外援助2 000元,共计一户投资7 000元。对建筑进行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门、窗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1年所减少的开支达3 000元以上,看到效益后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使用这些技术。 5.5 大力做好宣教工作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

民众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因此推广绿色建筑不应只是政府的职责,而应该让全体民众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新建住宅在设计和建造时对建筑节能大多作了充分的考虑,可部分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体的保温层拆除,或者换掉节能窗,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保温节能性能。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节能意识,对总体的节能量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今家用电器设备保有量非常庞大,家电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状态的10%左右;使用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可节约70%电能;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可节电20% ~30%[7]。这些节能意识和习惯看似细小,如长期坚持却能节省可观的能源。因此,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应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对全社会和个人、对现在和长远都是惠及自己功及子孙的好事,而且效果显著。

5.6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全方位推广应用

要让绿色建筑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时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而应该让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让绿色节能建筑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让绿色和节能融入普通百信的日常生活。如果老百姓人人都能关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自己使用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注意到使用绿色节能建筑对个人、社会及未来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好的建筑节能政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但仍需要政府去大力推动和实施,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参与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2]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 2005, (9): 11. [3]彭 飞,安 妍.倡导绿色建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3): 268. [4]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6]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 (9): 1-4, 9. [7]梁保钢.浅议建筑节能[ J].山西建筑, 2006, 32(17): 210.

第7篇: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的现状

(一)建筑节能工作现状

目前,中国现有建筑的总面积约40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

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大约每年新增18亿~20亿平方米。建筑需用大量土地,

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加之建材

的生产能耗l6.7%,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6.7%。用水占城市用水量的47%,

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

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垃圾总量的40%。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未来l5年保持GDP年均增长7%

以上,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

中央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以来,建设部加大了工作力

度,调整了工作机构,成立了建设部资源节约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了人员,突出

了工作重点,加强了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和技术创新工作。2005年6月研究制

定并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根

据地区间经济差异和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明确了“十一五”的节能工作目标,

确定了重点任务,2005年12月修订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并以部令发

布实施。颁布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去年12月建设部对全国各省、

自治区(不含西藏)、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共35个城市进行了建筑节

能工作专项检查,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检查结果,提出了整改措施。当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建设部正加紧推进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中的“建筑节能工

程”实施工作。建设部正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激励

政策。

(二)绿色建筑工作现状

近三年来,尤其是自去年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研讨会后,建设部、科技

部等部委以智能和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为重点开展了大量工作,组

织国内科技界、企业界以及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对我国绿色建筑领域的关键技

术、设备和产品进行了联合攻关,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建设部、科

技部组织编制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还商定“十一五”期间联合开展“绿

色建筑科技行动”;建设部还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并在首届会议上颁

发了“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证书,最近又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29日《中国建设报》

第8篇: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概要

1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副 标 题:

学 生 姓 名: 所在系、专业: 班 级: 指 导 教 师: 日 期:

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

朱冉 船舶工程系舾装

102班 刘文明 2013年4月

3 摘

摘 要

随着人类的发展,陆地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急需对海洋资源大量索取,以船为媒介的人类文明发展工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简单介绍国际上,特别是国际海事组织 (IMO)对航运界防止船舶造成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发展趋向,探讨绿色 (环保 )船舶的概念和设计建造要求。

关键词:绿色船舶 有害材料 压载水有害水生物 油污染 空气污染

4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ppear serious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are in urgent need of the great many requests for ocean resources, in order to ship for medium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ools, play the role of continuity. The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 to transport the prevention of water pollution and air pollu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gree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hipping and build and design requirements.

Keywords: green ship,harm fulm aterials,harm fulaquatic organism s in ballastwater,oilpollution,air pollution

5 前言

前言

自上世纪6O年代开始,海洋环境的保护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关注的问题 。随着国际航运的日益繁荣 ,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IMO近几年更是不断推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强制性公约、规则的形式来加强对海洋环境乃至大气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国际 非政府组织、行业组织等也不断推出新的行业标准 ,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酝酿着更为严格的区域性标准,这些对环保要求的大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船舶的设计和建造理念,决定着船舶市场竞争力。因此船舶环保技术 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已成为占领航运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绿色船舶或 者环保船舶概念应运而生。本文将主要从IMO要求对绿色船舶技术影响的发展趋势 ,来探讨绿色船舶的建造材料 、结构布置和设备配备要求。船舶建造过程中对环境和人员的保护,属于船舶的绿色制造工艺 ,是另外一个环保方面,本文暂不考虑。

7 目录

目 录

摘要………………………………………………………………………………I 前言………………………………………………………………………………II 1.绿色船舶概念…………………………………………………………………1 1.1绿色船舶的功能 1.2绿色船舶的先机 2.绿色船舶的防污染要求

2.1 IMO防污染要求现状 ……………………………………………………2 2.1.1 油类污染………………………………………………………………2

2.1.2 空气污染………………………………………………………………

3 2.1.3 压载水有害水生物污染………………………………………………3

2.1.4 船舶拆解污染…………………………………………………………3

3.IMO环保要求最新动态

3.1 .1油类污染…………………………………………………………………4 3.1.2 空气污染………………………………………………………………5 3.1.3压载水处理技术…………………………………………………………7 4.绿色船舶的设计思想

4.1为船舶及其设备选用绿色材料……………………………………………9 4.2船舶构造及系统布置的“绿色设计”……………………………………9 4.2.1燃油舱保护……………………………………………………………9 4.2.2船舶机舱底水系统的布置设计…………………………………………9 4.3防污染设备配置………………………………………………………………9 5.小结

致谢 …………………………………………………………………………………15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附 ……………………………………………………………………………………17

III 8

1.绿色船舶概念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将船舶及航运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船舶减排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业界对绿色船舶充满期待。那么,绿色船舶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绿色船舶能带给我们哪些变化?它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绿色船舶是从设计、建造、营运到拆解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应用绿色技术最大程度上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能效、安全健康的功能目标。该目标的实现体现在船舶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绿色要素。”--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所所长杨忠民介绍。

何谓绿色船舶,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的定义 ,但根据对船舶的各个方面的环保要求,绿色船舶实际上是指船舶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从设计到报废拆解,从摇篮到坟墓 ),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防污染设备及无害建造材料, 最大限度地减少船舶及设备的事故或损坏发生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率,提高建造材料回收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 迄今为止,IMO已经制定了三个关于船舶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国际防污染公约:防止船舶造成污染 (MARPOL)公约 、压载水(BWM)公约和有害防污底 (AFS)公约,目前正在制定第四个防污染公约:拆船公约。从各个方面对船舶可能造成的油污染、有毒液体物质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污染、压载水有害水生物污染、有害防污底污染以及船舶拆解过程所造成的各种污染进行控制。正是这些相关方面的强制性防污染要求,促进了绿色船舶设计、建造和操作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1.1绿色船舶的功能

“绿色船舶”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保护全球环境、推动船舶制造业和航运业良性发展的作用。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使得船舶及航运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以空气污染为例,国际海事组织专家组的研究报告认为,2007年全球航运业CO2排放量为11亿吨,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4亿吨。而这还仅仅是航运业污染环境所表现的一个方面。

针对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国际海事组织(IMO)对MARPOL公约重新审视梳理,先后对防油污标准、空气污染NOX、SOX 排放标准等进行了修订,又陆续通过了压载水公约、无害环境拆船公约,当前的重心又转移到控制CO2的排放上。IMO近年来工作重心的转变,也是它从环保标准向绿色标准转变的历程,从契合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出发,陆续完善以实现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要求为目标的标准,这些标准将是构成未来“绿色船舶”标准体系的基础。

9 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

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IMO相关标准的出台,引导着全球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绿色船舶已是全球的选择。另外,从行业、企业进行能源管理的需求出发,绿色船舶也是其实施能源目标的重要手段。“绿色”标志作为船舶的绿色身份证,是造船和航运企业获得政府支持,公众认可,开展绿色营销的主要保证。

1.2绿色船舶的先机

节能环保的热潮席卷着航运业和造船业,绿色船舶标准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新一轮国际标准权益竞争的焦点。“虽然目前尚没有完整明确的国际性‘绿色船舶’标准,但欧美、日本等国家已在国内立法方面有所行动,并可能提前单边实施,从以前防污染要求来看,海运界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并不乏先例,如美国的90油污法案。

如今,许多国家都以非常热衷而积极的态度发展绿色船舶。欧盟于2009年1月22日发布“2018年前欧盟海运政策目标及建议案”,以促进安全、保安、清洁、高效的航运业,欧洲航运及相关海上产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优势以及其整个海上运输系统如何面对21世纪挑战,成为此战略计划的核心部分;英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推出的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方案,认为是航运业有效的减排方式;丹麦设立“未来绿色船舶”项目通过使用现有技术实现船舶减排,该项目旨在对NOx和SOx减排达到90%、CO2减排达到30%;日本确定的目标是,到2011年将把新造船CO2排放减少30%。

应环境保护需求而诞生的绿色船舶,因贴上了“绿色”的标签,必将更多地得到国际社会及公众的认可。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具有“绿色”标志的船舶,可优先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欧美等繁忙港口;港口国监控对具有“绿色”标志的船舶实施“信任”措施;保险机构对于“绿色”标志船舶实施低保费率;各国金融机构对于“绿色”标志船舶建造计划提供更加优惠的融资条件等等。

对于船舶、航运业及相关企业来说,谁先实施“绿色”标准,谁就能抢占先机。

绿色船舶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我国政府已意识到绿色船舶是未来世界造船业、航运业竞争的关键所在,目前正积极组织国内有关部门研究开发绿色船舶及相关技术。作为大系统产品的船舶来说,它涉及方方面面的技术,船舶不可能仅通过某一方面的新技术来达到环保或节能的效果,而需要通过不同的切入点采用“绿色技术”,这就意味着绿色船舶的认定标准可能千差万别,这也是我国绿色船舶系统标准相对于其他“绿色产品”(如绿色家电、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等)而言,出台较晚的原因。

如图(1)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7.6万吨散货

1 10

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7.6万吨散货船“TigerEast”号离开码头,交付给香港船东。这艘船是山船重工应用大量环保技术建造的“绿色”散货船,也是我国制造的第一艘“绿色”散货船。

据了解,该船机舱选用新型电喷式主机,可有效降低油耗;采用螺旋桨消涡鳍、压载水处理装置等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有效降低了燃油消耗和船舶携带压载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环保性能突出。船舶总长225米,型宽32.26米,型深19.6米,设计吃水12.2米,航速14.5节,载重7.6万吨。

2.绿色船舶的防污染要求

2.1 lMO防污染要求现状

根据IMO已经通过以及正在制定中的国际防污染公约和其他防污染议题的讨论情况,可以将目前船舶的防污染热点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类:

2.1.1油类污染

早在1993年油船 的设计开始运用双壳保护直至今日,并加快对单壳油船的淘汰或改造。随着燃油作业及事故中导致的泄漏引发的污染程度越来越大,IMO新增对船舶燃油舱的保护要求,船舶燃油舱也应给予双壳双底保护。大型油船的货泵舱发生底部破损的几率虽然很小 ,但从环境友好和降低事故性溢油角度 ,亦提出双层底保护要求。

2.1.2空气污染

来自船舶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是来自船舶柴油机、焚烧炉、锅炉等排出的废气、消防系统及制 冷 系统的消耗 臭氧介质 以及油船和化学品船释放 的液体货物蒸气。目前对船舶废气控制 目标为:氮氧化物 (NOx)、硫氧化物 (SOx)、消耗臭氧物质 (CFCs,Halon)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燃油质量和船上焚烧作业。虽然船舶废气排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比例很小,但空气污染问题却是当前海事界最关注的议题之一 ,对船舶造成空气污染的控制措施的争执达到白热化程度。

2.1.3 压载水有害水生物污染

IMO对控制船舶压载水中有害水生物污染的方法,除了预防性措施外 ,主要有

11 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

两种管理措施 :压载水置换,该措施目前被定为过渡措施 ;压载水处理 ,该措施是最终目标 。为达到压载水处理标准 ,需要相应的压载水处理系统 。而处理船舶压载水的相关技术的可利用性仍然是目前压载水公约达到生效条件的技术瓶颈问题。

2.1.4 船舶拆解污染

对船舶拆解作业过程中对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各种液态、固体或气态废弃物的控制和处理是船舶拆解作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为了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各种安全和污染问题 ,要求新造船舶自初始设计、建造以及营运维护过程中,应禁 止使用有害材料 ,并避免 或减少使用潜在有害材料 ,设计应安全并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置 。

3 IMO环保要求最新动态

3.1.1 油类污染

油类污染一致是海事界最受关注的污染之一 ,对油类污染已经到了 “零容忍度”的程度。 目前在IMO内部对防止油类污染的审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 1)船舶海上过驳油类 :船舶在海上过驳油类作业中时常发生泄漏 ,控制海上油类过驳溢油正成为防止油污染的另一热点之一 ;

2)机舱舱底油污水排放 :船舶机舱舱底污油水排放是船舶在正常营运过程中对海洋环境造成油类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尽管滤油设备的性能标准已经很大程度 提高了 ,但传统 的机舱和舱底水系统布置仍难免导致船舶无法始终符合公约要求。因此,新的设计概念被提出,即 “综合舱底 水处理系统” (IBTS),从源头上控制含油污水的产生,将油类的残余物和清洁水的泄漏分开收集,避免油类和清洁水的混合,从而减少了含油污水的量。同时 ,为避免过多的含 油污水进入滤油设备 ,减轻滤油设备的工作负荷 ,机舱污水井 的含油污水首先被驳到预处理柜,部分油水在此得到分离,降低了驳到舱底水储存柜和滤油设备的含油污水的浓度。是否将这一概念成为强制性要求 ,IMO正在予以审议。

3.1.2 空气污染

IMO正在致力于对现行有效的MARPOL附则 VI进行全面修订,将极大提高 目前的相关标准, 并考虑增加对现有柴油机NOx排放 的控制 ,对颗粒 物质 (PM)进行控制。降低柴油机NOx排放量的技术有几种,目前认为最 有前景 的技术 是选择性催化还原 (SCR)技术,可将柴油机的排放从目前的水平再降低80%~ 90%。减少SOx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硫含量低的燃油,否则使用SOx废气后处理系统将燃油设备或系统产生的废气处理后再排放。IMO在船舶空气污染方面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受到全世界关注的C02等温室气体 (GHG)排放的控制措施的制定。目前认为减少C02温室气体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燃油消耗 ,或使用替代能源。

如图(2)新型环保柴油机

1 12 3.1.3压载水处理技术

尽管IMO没有限制处理压载水的技术方法 ,但 是对于使用活性物质的压载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则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 ,其目的是逐渐限制和淘汰使用可能产生 “二次污染”的化学处理方法。

4 绿色船舶的设计思路

从 国际上 对船舶的各种防污染规定 ,可以将绿色船舶 的相关技术归纳为船舶建造材料包括设备材料 和使用介质的选用 、船舶结构布置以及防污染设备的配备三个方面。

4.1 为船舶及其设备选用绿色材料

材料的环保特性对船舶的绿色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对船舶安全和营运效率不构成影响的前提下 ,在船舶的设计 、建造和维护中应最少地使用有害材料 ,尽可能减少待拆船舶的环境和安全风险问题 。如图(3)绿色选材特质

13 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

选材主要遵守如下原则 :

1)最大程度减少新船及其设备在建造过程中 使用有害物质 : 尽可能使用 能安全环保 和可回收的材料 ,以及最大程度减少使用已知的对健康 和环境构成潜在危害的物质 ;禁止选用国际公约禁止或限制使用的物质 ,比如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物 (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关于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 《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国际公约 》中规定的有害物质。 2)设计应便于拆解及清除有害物质: 在不影响船舶安全和运营效率的情况下,船 舶设计者和建造者应在船舶设计和建造 阶段考虑到船舶的最终处置,包括:

一 便于船舶拆解的结构设计;

一 便于拆船时有害物质清除的设备设计;

一 限制使用难以分解的材料;

一 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建议的最佳拆船方法以及清除各类材料的建议措施的技术文件。

4.2 船舶构造及 系统布置的 “绿色设计” 4.2.1 燃油舱保护

为防止船舶 自用燃油所带来的污染,燃油舱 也应用双壳双底保护。对于大型油船的设计,燃油舱常规的布置一般位于机器处所和货油舱 (包括污油水舱 )之间,用于油船的货物区域与机器处所的分隔。燃油舱如果设计成双壳双底布置 , 则更多的被下图结构布置 如图(4)所代替。

1 14

有利于压载水更换和沉积物清除的设计

压载水更换方法是 目前船舶能够安全有效的 管理船上压载水的唯一有效途径,新建船舶应最 大限度地减少沉积物的积聚,并为沉积物的清除 和取样提供安全通道。设计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1)便于压载水更换的设计

一 尽可能使压载水更能在各种海况下进行 ;

一 在压载水更换作业的任一阶段 ,保持最小 船首吃水 以及驾驶室可视范围符合公约规定 ;

一 压载水更换系统的设计应利于将来符合公约D一2条的规定 ,最大限度减少安装设备殷备改装以及进行干坞/热工作业的需要。为将来能达到 D一2标准,应考虑可能需要补充的设备和管道,并留有足够的处所 ;

一 压载水系统的设计 ,还应考虑到港口国检查时所需的取样布置。 2)减少沉积物积聚的设计

压载水舱及其内部结构的设计应避免沉积物在压载水舱的积聚。在设计压载水舱时,应 :

一 尽可能避免水平表面 ;

一 纵骨如设有面板扶强材 ,应考虑将扶材设在水平表面之下 ,以利于泄水 ; 一 如要求设有水平纵桁或横桁 ,尤其是如将水平纵桁用作过道而设有挡趾边板时,泄水孔应 尽可能大,以在舱内水平下降时促使水从这些地方迅速流开 ; 一 如内部构件与舱壁对接,其安装应防止形成死水坑或沉积阱;

一 管路系统的设计应使舱内压载水在排放时扰动尽可能强烈,使沉积物重新悬浮。让水流使 沉积物重新悬浮的设计 ,应尽量不依靠人工干预。

4.2.2 船舶机舱舱底水系统布置设计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机舱舱底含油污水的产生,避免油类和清洁水的混合 ,并减轻滤油设备的工作负荷,船舶机器处所的布置应尽可能考虑以下因素 : 1)设置相互分隔的集油槽和集水槽 ,将泄漏 油类收集到油渣柜,干净的泄漏水收集到清洁水柜。

2)清洁水放残柜排放布置应和含油污水系统分开,清洁水柜里的水直接排到舷外;

3)设置预处理单元 ,将机舱污水阱中的含油舱底水先驳至预处理单元 ,通过重力预先进行油 /Tk分离 ,再将预处理过的舱底污油水驳至舱底水储存柜; 4)舱底水储存柜里的污水最好由专用的泵打到滤油设备 ,以避免和未经预处理的污水混合 ;

5)设置废油柜,专门接收废弃的油类。

15 绿色船舶技术发展趋势

4.3 防污染设备配备

为控制船舶在 日常作业过程中必须的各种排 放操作带来的污染 ,防污染设备发挥着很大的作 用 。用于机舱舱底 污油水处理 的滤油设备 、用于 生活污水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用于垃圾等废气 物处理的焚烧炉、控NVOC~放的船上VOC收集系统、压载水处理系统等的高性能标准,都体现了船舶在环保方面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绿色船舶不是配备的设备越多越好,而是从各方面能最经济有效和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 和 控制各种污染 。例如 ,减少船舶SOx排放量的最有 效途径是使用低硫含量的燃油或使用替代燃料 , 如果安装SOx废气清洁系统则会增加船舶的操作和 额外的设备维护 ,而且该系统本身产生的洗涤废 水也是另一种污染物,仍然需要控制。因此安装 SOx废气清洁系统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减少船舶柴 油机废气排放的另一个途径是船舶在靠岸时,使 用岸 电系统供 电。 船舶灰水如洗衣水、淋浴水、厨房水等,俗称 “灰 水” ,不属于IMO公约约束 的生活污水范畴 ,但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一些干货船的货舱洗舱水,也会含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这些尚没有纳人IMO公约强制性要求的潜在污染物 ,也越来越多受到关注。绿色船舶是需要将船舶产 生 的所有有污染风险和潜在风险的污染物给予必要的控制和管理。船舶废弃物综合管理系统正在被更加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5 小结

绿色船舶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我国政府已意识到绿色船舶是未来世界造船业、航运业竞争的关键所在,目前正积极组织国内有关部门研究开发绿色船舶及相关技术。作为大系统产品的船舶来说,它涉及方方面面的技术,船舶不可能仅通过某一方面的新技术来达到环保或节能的效果,而需要通过不同的切入点采用“绿色技术”,从而达到技术科技领先的造船大国。

“绿色船舶” 的设计和建造在未来国际航运界将起着主导作用 ,也是我国在 “加强环境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倡导下的必然趋势。 IMO防污染公约的制定和修订态势是国际海事界对未来船舶环保标准的指示器 ,决定着绿色船舶技术发展方向。

1

16 致

致 谢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期间经历了许多。反复的修改,查资料有太多的感慨。接到写作论文的通知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中间又因工作繁忙,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论文而感到十分彷徨。如今,伴随着论文的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感到还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在此,我衷心地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朋友们。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文明老师,他为人随和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刘老师始终负责的给予我深刻的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老师的许多帮助和热忱鼓励,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谢谢。

1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明华,精益造船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 [2]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参考材料,2009年合订本,2011年1月 [3]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报,2010年第89期,2010年12月 [4]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报,2011年第65期,2011年9月 [5]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设备网,2011年9月 [6]中国船舶在线网,2013年4月 [7]新华网 传播类新闻,2013年4月

[8]国际海事组织(IMO)参考文献,2008年8月

[9]宋良友尤德武,我国造船工艺创新发展30年.,2009年 [10]汪国平,IMO涂层性能标准的要点说明与分析, 2007年 [11]船舶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国防 工业 出版社.1998,(12). [12]华乃导主编.船体修造与工艺[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5). [13]陈可越主编.船舶设计实用手册[S].北京:中国交通科技出版社,2007 [14]刘嵬辉,曾宝,程景彬,等.国内外铺管船概况[J].油气储运,2007,26(6):11-15. [15]马小平主编,江苏科技大学,现代船舶制造技术基础 2004年 [16]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编,造船生产设计

[17]顾敏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原理,2007年

18 附

附 录

附录:

1)国际海事组织(IMO)参考文献及其环保标准。

2)新型环保机械设计图。(新型环保柴油机,新型绿色散货船) 3)东方海外新造船绿色环保选材特质。

第9篇:我国酒店发展趋势

二、目前供需基本平衡根据奥组委的要求,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星级酒店应达到800家,客房数应达到13万间。2007年,北京有超过4500间客房总量作为新增供给进入市场,2008年该供给量预计为7,000间。而截至目前,北京已经拥有853家星级酒店,客房数量已达到17万余间,从静态角度来看,北京的酒店业市场已经达到奥运的接待要求,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强劲经济增长推动的商务活动和旅游是北京酒店市场未来增长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新兴的会议、展览、奖励旅游预计将接替奥运成为酒店业的主要需求来源。同时加速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将在长期内支持旅游业的增长。北京将不会导致雅典、悉尼、亚特兰大、巴塞罗那各地高档酒店都在奥运会后两三年出现大面积空置现象。

三、结构性不平衡或在奥运后显现

北京现有的853家星级酒店中五星56家,四星133家,三星265家,二星340家,一星59家。现有的56家五星级酒店中23家属于新建酒店,新建酒店的增长速度达到41%;四星级酒店新建16家,增长11%;新增三星级酒店数增长1.3%。由此可见,五星级酒店市场的增量远超过酒店市场的平均增量,可以预计的是,随着奥运会后国际游客的减少,五星级酒店市场的竞争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受此影响包括四星在内的高星级酒店市场的宽幅格局调整在所难免。

我们的观点:

一、部分一线城市的酒店业发展接近或超过了发展高峰期自2000年开始,酒店业的景气周期已经持续7年,在此期间高星级酒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仅2007年,在年底前开工全国待评、在建、待建

四、五星级饭店就达到1107家,其中相当于五星级的554家,是2007年全国五星级饭店总量的1.9倍。根据浩华数据分析过去五年,中国5星级酒店市场的房价增长速度快于4星和3星。2002年至2006年期间,5星级酒店平均房价的年增长率为6%,同比4星和3星酒店分别为5%和4%,因此5星与其他星级酒店的房价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们认为,高星级酒店的兴建与开业仍将保持惯性的增长趋势,并在部分二线城市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从整体发展来看高星级酒店已经或即将进入高峰期。而除了国家旅游局颁布并于2007年率先批准三家白金五星酒店外,一大批的国际精品酒店也将出现,将极大的丰富高端酒店市场。朱美拉(Jumeirah)宣布其在亚太区的首家酒店、位于上海新天地、2008年8月1日开业的朱美拉汉唐新天地酒店平均房价将在400美元左右。新加坡悦榕控股有限公司也于近日宣布将首次进军中国城市高端酒店市场,首家城市酒店将于明年在北京开业。

上一篇:教师个人自查整改方案下一篇:保险学概论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