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2016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于5月14日在安徽合肥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主办,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与安徽富煌钢构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大会主题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出席本届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安徽省住建厅副厅长李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辽宁省住建厅总经济师钱新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秘书长刘哲,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施工监管处长逄宗展,住建部科技司处长何任飞,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耿雪梅,中国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景万,巢湖市副市长张年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建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春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波,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安徽富煌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俊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名誉副会长、多维联合集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多维宽,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名誉副会长、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裘建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名誉副会长、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单际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秘书长、建筑钢结构分会会长党保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明贵博士等。会议由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董春主持。
大会每年召开一届,现已成为建筑钢结构领域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行业盛会,被业内人士誉为“建筑钢结构领域中的奥林匹克”。其宗旨在于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传达落实行业相关产业政策,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平台。本次大会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合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钢结构企业家、专家代表700余人参与本次大会。
安徽富煌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俊斌作为东道主首先发表了致辞,他在致辞中对于现场来宾表示了欢迎,并预祝大会顺利召开。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向与会来宾致欢迎辞:今天,我们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开幕,大家齐聚合肥,共商钢结构宏伟大计,值此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向出席会议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会议的企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对会务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富煌人表示感谢。过去的一年,由国务院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钢结构产业的政策,特别是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的实施必将使我们的行业迎来充满生机的春天,结合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行业发展趋势良好。
本届年会,我们邀请到了行业主管单位的领导,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术论坛、交流会等活动中共同解读国家政策,研讨前沿技术,并在展览会中充分展示钢结构行业中的最新产品。作为行业协会,我们将始终坚持“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思路,把为会员服务摆在首位。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多看、多听、多学、多交流,希望大家能有更多收获,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的建筑钢结构行业一定会兴旺发达。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会长党保卫发布2015年钢结构行业报告。在报告中,党会长首先就当前行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讲解,他先回顾1997年-2013年间钢结构行业产业政策,就近几年国家对于钢结构行业发展政策进行了说明,并例举了多个省市地方政策;然后对行业的新常态进行了分析,钢结构在我国应用已超过30年,特别是在近10余年期间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钢结构用量最大、制造施工能力最强、产业规模第一、企业规模第一的钢结构大国;最后他指出行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十三五”期间钢结构行业挑战和机遇并存,把握行业趋势,顺势而为企业发展要主动变革、转型产业要多元化,实现关联发展。此外,党会长还对2015年分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汇报了2016年的工作计划。
随后,大会进入到了颁奖环节。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对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钢结构金奖”、2015年“优秀企业家”、“诚信5A企业”等奖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钢结构金奖名单另附)。
最后,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俊斌将象征着年会承办权的会旗交到2017年的承办单位沈阳三新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长禧手中,2016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至此?桃欢温洹?
除此之外,会议期间还组织了“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技术与应用论坛”、“中国国际建筑钢结构及配套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以及“四新”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收到了广泛的好评。本次高峰论坛邀请到了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以及各相关单位、兄弟协会、科研院所的领导,结合2016年“两会”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性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新常态”下钢结构建筑推广的难点和热点解惑答疑,传递政府推进钢结构建筑的政策信息,交流钢结构建筑技术成果和应用案例,推进钢结构建筑“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的“三化”建造方式,从而提高钢结构建筑的设计、研发、应用水平,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建设报、科技日报、中国财经报、中国冶金报、中国房地产报、建筑时报、安徽日报、合肥日报、合肥市电视台、巢湖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受邀参加了由主办方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记者们争相向主席台的诸位行业领导发问,主要涉及钢结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企业业绩与面临困境等,并得到了嘉宾的一一作答。
同期举办的“中国国际建筑钢结构及配套产业博览会”于5月14日上午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秘书长刘哲、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阳、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波、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鸿强、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中大区总经理王朝阳、唐山钢铁集团中厚板公司副总经理尹宝良、上海钢之杰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金勇、中铁四局集团钢结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阮正洁、印度坡邱斯钢铁工程公司拉米德、山西华豹涂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蛟、厦门大禾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永康、山东雅百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辉、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钢构公司总经理廖向东、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军民、唐山钢铁集团惠唐乐港金属科技分公司总经理周满春、唐山钢铁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远生、芜湖行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宗义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张培华等参加开幕式。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鸿强与印度坡邱斯钢铁工程公司拉米德分别代表中外方参展企业发表了致辞,最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秘书长刘哲宣布博览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刘民主持。
本届博览会云集了行业上下游一线企业80多家,旨在展示企业风采,打造钢结构完整产业链,做最专业的建筑钢结构行业大展,展出面积达2万余平米。此外,博览会分会场,聚焦钢结构行业先进技术和产品应用,特邀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企业做精彩推介,多元化主题满足不同建筑钢结构领域需求。
【文献标识码】D
我国提出“化石能源要清洁化利用,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能源多元结构的过渡期,但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力能源。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将是未来主攻方向。
(二)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环境代价小,可大幅削减能源消费排放,成为解决大气污染等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应用技术发展迅速,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光热发电等技术创新不断进步,如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第三代薄膜光伏电池、风光热储智能互补发电、地热替代燃煤供暖等技术或项目得到不断推进,为提升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奠定了基础。
我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发电装机已经占到全区电源装机的30%,具备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主力基地的先天优势,为我区建立以化石能源和再生能源并重的能源体系提供了基本条件。我区西部“光强、风多、地广”,优先在荒漠区培育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潜力巨大。
(三)加快建设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与文化遗产价值巨大,其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等服务人类生存的功能无可替代,可为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和京津冀“上风上水”清洁带提供重要保障,建立创新的保护机制和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四)提高资源利用与节能环保技术
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自治区产业发展形成重要的技术支撑。例如:我国的燃煤发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前平均每度电消费318克标准煤,而美国是375克标准煤;燃煤超低排放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国燃煤电厂烟尘排放限值实现从每立方米50到30再到10毫克的三连降。再如,煤化工高盐废水多级多元脱盐技术、城市污泥生物质燃料棒合成工艺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有着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推广能源清洁利用技术,提高电力外送能力。我区作为全国煤电输出和电力盈余大区,在努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煤应主要用来发电,全面推广电能替代,严控散煤燃烧,鼓励做饭用电、采暖用电,建设城市和农村的用电示范区。
“一带一路,电力先行”。努力构建以“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清洁能源”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建立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推进多能互补,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
第二,推动发展可再生新能源,提高就地消纳能力。我区要制定“可再生能源调度管理办法”,完善“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长效机制”。在广袤的西部荒漠区规模化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在阿拉善等200毫米降雨量以下地区发展太阳能和风能,推动可再生能源经济发展。内蒙古不仅要建成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也应建成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主力基地。
着力解决再生能源限电和电力就地消纳问题。发展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发展风电就地供热,风光热储智能互补发电,完善峰谷电价制度,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第三,建立草原国家公园制度,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建议在内蒙古率先建立草原国家公园制度,构建国家公园管理者与当地农牧民利益共享模式。在呼伦贝尔及大兴安岭地区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探索建立草原、森林、水资源等为重点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研究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天然草原及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范畴,制定相关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第四,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壮大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力度,实施“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创新战略,研发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设立自治区环保科技专项基金,重点培育本地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制定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我区GDP的绿色化进程。
中国环保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从1994年“三河三湖”治理开展以来,到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历史节点,环保事业得以借势向前发展。
中国所处的时期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日本颇为相似,日本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暴发了公海绿藻灾害。随即日本经济放缓,而其环保投资的高峰却在1973年到来。目前中国也已到达经济换挡,由高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时期,环保产业面临着大发展机遇。
有鉴于此,预计未来中国将出现环境拐点。第一个拐点预计在2020年出现,此时,中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将达到峰值,在此之后,伴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强,污染物排放物将呈下降趋势,未来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将达到最高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程会强:
构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中国模式
绿色发展与中国企业的实践相结合,诞生了立体农业、循环养殖业、协同处理、产业园的技术集成、产业共生相伴、互联网+再生资源、产城融合八个方面的发展模式。
绿色发展的八大模式可以把绿色科技渗透到许多传统企业中,例如德青源、北京水泥厂等公司积极采用绿色科技改善生产;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会渗透到绿色发展之中。可以预计,未来当科技和传统产业相融合时,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也会推动很多传统产业去拥抱绿色发展。
现在人们更加推崇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就是京津冀的实践。在区域的协同发展方面,京津冀已经具备很多重要元素,如企业的战略、相关产业的支持、社会机遇以及政府支持。新型的跨区域大规模产业协作的条件已经成熟。在这种模式之下,京津冀已经建立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产业共生的模式,这个模式是推动京津冀板块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销售总经理李邵建:
用软件技术实现绿色梦想
如何通过科技驱动大众创业来推动绿色发展?欧特克的办法是在全球选择愿意在清洁能源、环境友好、节能型产品方面有意向的新型初创型企业,助其运用欧特克软件技术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这样的愿景下,许多模式新颖、设计前卫的应用产品问世,这些产品除包括日常消费品外,还涉及学习、娱乐、生活以及生产等方方面面。例如在足球中内置发电装置,孩子们早上踢足球娱乐,晚上将其变身为照明装置;还有的产品能使偏远山区的人们在烧柴过程中将能量发电储存,供给夜晚使用。
在中国,两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年轻学生,制造出成本极低但转化效率极高的可弯曲太阳能面板,不仅在青海和当地慈善组织一起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发电设备,同时通过众筹在河北建立了第一个分布式电站,已经能够为一个社区提供足够用电。
凡此种种,这些初创企业通过欧特克的优化设计和技术,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产品的问世,对于缓解甚至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不少良方。
安徽泽众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君:
无人机技术填补环保监测盲区
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是相当前沿的,比美国还要前沿。目前无人机在环保领域用途很多,如在石化园区里,无人机可以定点起飞,监测整个石化园区上空的污染物排放状况,把数据汇总,形成自动监测。无人机很好的解决了以往只是在地面进行环境更监测,没有空中环境监测的问题。
不仅监测大气环境,无人机还可以监测水环境。比如无人机可以到湖里取一小杯水,自动带回基地做检测,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否则监测者必须开着船来回取水。此外,无人机还可以对核辐射进行监测。在核电站周围,无人机可以定点起飞监测核辐射的数值。
目前,中国的无人机在海外也有应用。如安徽泽众的无人机产品已经出口南美市场的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国,用做安防领域。在紧急状况时,无人机出动,到事发地点的上空中观察现场的情况,做出应急处置和判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货运部的徐向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变革,转型发展》。
当2013年新春钟声敲响的时候,北京中远物流有限公司货运部正式步入了第12个发展的年头。窗外烟花绚烂,炮竹声连连,好似都在诉说着货运部这12年每一段艰辛成长的历程。望向窗侧,一幅普通的世界地图便充分见证了货运部在国际物流领域发展的进程。一个个踏实的脚印几乎遍布了五大洲,而非洲及中南美洲便是货运部在近几年哺育大型综合货运项目的乐土。
回首货运部自成立以来一段段的奋斗历程,无不向我们揭示着一个真理,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转型,货运部才能有所发展、有所作为。
货运部的前身是人员仅有十余人的北京外轮代理有限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也仅仅是一般意义上传统集装箱订舱、代理陆运及代理报关业务。辛苦赚来的一点点代理收入也仅够维持日常运转,根本无盈利、发展可言。随着创新与转型思想理念的逐步建立,货运部积极学习、领会精神、落实工作,在多个方面完成了初步转型,即:业务类型转型;收入来源转型;客户类型转型和操作模式创新----从以国内文件操作为主向国外现场物流方案实施转型。
另外,在业务转型、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货运部也不忘管理工作的职能作用,努力推进内部管理创新:率先在部门内部引进分板块、分层次考核机制,划分二级考核单元市场一部、二部、三部,充分挖掘团队潜能积极创效;积极进行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向市场营销倾斜,打破大锅饭,逐步拉开奖金分配距离;摒弃固有单纯管理模式,逐步深化以营销为主、以营销为重、全员营销、分层次营销的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成绩已为过往,近两年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物流企业都在经历着自身业务发展的寒冰期。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一直致力于探索中求发展的货运部,把“加大营销力度,优化操作水平”作为创新转型发展的重点,在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大力开展大客户营销,尤其是含金量较高的综合性客户,为其提供全面的服务,秉承一贯坚持的“不等、不要、不靠”的信念,积极主动开拓市场,通过不懈努力与业务模式创新,在攻坚克难的征程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古语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是的,我们做货运,就要从每一小步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终究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伴随中国企业海外项目的发展,货运部自2010年起在区域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组建队伍,以东非五国服务网络及坦桑尼亚驻点为基础稳步发展非洲综合货运项目,将原有委托代理合作模式成功提升为以自营办事处形式独立操作、经营的业务模式,自行调拨社会车辆资源组织跨境运输并开展海外代理报关业务。中国有色、中航技、中色金属、北京建工等几个非洲跨境运输项目在原有基础上都做得有声有色。另一方面,货运部在提供原有出口到门物流服务链条的同时,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江苏大宏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皮棉进口项目成功建立由坦桑尼亚至中国的进口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体系。将原本单一的单向物流服务拓展为双向循环物流体系,有效提升竞争实力。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做好一番事业,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关键在于坚持不懈。货物部在稳定布局原非洲综合货运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中南美洲综合货运服务网络,中工国际玻利维亚糖厂项目及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特立尼达铸管运输项目2个自行开发的综合货运项目正是货运部在中南美洲市场开拓的成功案例。货运部通过近2年时间对中工国际玻利维亚糖厂项目进行持续的跟踪与营销,最终赢得客户信任,并受邀于2012年7月与客户组团前往玻利维亚进行了运输路线考察。从智利阿里卡港到项目现场有2条可选路线,长度分别为1000公里和2600公里。货运部派出2名精兵强将历时8天驾车穿越“死亡之路”将两条路线全部考察完毕。考察中他们经历着沿途道路的剧烈颠簸,悬崖边行车的惊心动魄,海拔4500米高原严重的高原反应以致在夜半时分需要紧急就医的各种考验。这一切的付出客户看在眼中感动在心中。2012年9月货运部终于收获了中标第一批4800方设备全程物流运输的喜讯。
但我们深知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等待着我们,毕竟这个市场对货运部来说是全新的市场,海外运输道路艰险,拉美地区人员工作效率远比国内要低,当地雨季的迫近又对接下来的海外内陆转运和清关实战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坚强的货运部坚守信念并未因此有所畏缩,工作团队一如既往发扬着攻坚克难的精神,潜心钻研、精心安排、不分昼夜进行国内外联动,硬是打响了中南美洲综合货运项目攻坚的第一战。由此可见,开发并保住新客户,不但要有信心、有耐心,更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一流的服务意识以及高超的业务操作水平。只有对业务熟练掌握,对操作过程严格把关,我们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像中工国际这样的客户。
货运部项目团队通过近5年的业务沟通、以操作其尼泊尔、哥伦比亚、秘鲁等多个项目为基础不断将到门运输服务理念渗入其贸易开发中,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等营销手段最终在2012年底成功拿下特立尼达4.9万方铸管到门运输项目。货运部全体项目组成员深知责任的重大,项目方案设计及操作质量不仅关系到货运部与客户长期业务发展的前景,更关系到客户在区域经济中业务开拓的成败。货运部需要在保证原有港到港运输质量的同时,开拓创新,为客户提供更为贴心、更为安心的延伸服务。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沟通,货运部在对客户市场开拓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层次需求调研后,决定将普遍意义上到门运输车板交货服务模式进一步做二次延伸,将服务节点推进拓展至门点卸货并按客户要求将货物堆码、摆放完毕,最终达到收货人可立即按需使用的服务结果。
浩大的中美洲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一个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代理网络我们就找资源,没有成功经验可寻我们就跑现场、做设计,目的就是要给客户一个令人满意的整体解决方案。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带病上岗,多少次日夜兼程,甚至是本该与亲朋好友欢聚共度新春佳节的时间也被我们忽略而打包行囊奔赴一线,心中所牵只有项目的万无一失。实践证明,该服务模式的成功操作我们确已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认可,这也必将预示着中远物流综合货运服务领域的实践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货运部内外兼修,一方面已初步具备了在面对复杂、困难情况下分析、判断、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得起市场考验,在危机与苦难面前能够沉着应对,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货运部为了贯彻落实物流总部“二五规划”战略部署,继续以市场开发为重点,聚焦大客户,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盈利能力,坚持以为“中”字头企业海外项目提供门到门服务模式为市场定位,以全员营销、分层次营销、最后一公里营销思想为指导,在公司各级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开发、走访客户,通过各类延伸服务巩固客户关系。通过与北京建工、中铝国际、中材国际、中航技、中电工等多家中字头企业的紧密联系,为综合货运业务的进一步开拓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传统货运不断向综合货运转型开辟道路。
回首过去,我们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持之以恒,奋发进取,勇敢地搏击市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途径,开辟了业务发展的新天地;
展望未来,货运部将不断总结经验,同时结合公司的发展定位,力争将自身打造成具有较高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物流服务团队,这个团队能够随时为客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并能够整合各类资源实施全球化运作!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的,我们所从事的现代物流事业,是一项宏伟的事业,虽然我们现在正处于过坎、爬坡的艰难上升阶段,但,通过我们的创新实践和拼搏进取,未来,我们一定能攀登上事业的高峰、人生的险峰,去领略事业成功的无比喜悦、人生价值的无限风光!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规划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蓝图!在这样的宏伟时代背景和和巨大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区域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和大支持下,货运部全体员工必将与时俱进,创新变革,转型发展,为北京中远物流事业大发展做出新贡献,为早日实现中远物流的光明愿景而奋勇拼搏、而不懈奋斗!
郭建磊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技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刻不容缓”。高等学校必须认真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充分发挥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真正依靠创新特别是协同创新,驱动高校自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深刻认识协同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段话包含了3个关键词:“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协同创新”。协同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层面,强调决策层面的统筹协调,完善科研决策体系,避免创新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低效;中观层面,强调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和产学研合作,突出知识、技术、区域等创新体系的有效互动;微观层面,强调高校内部的协同,加强项目组、学科组之间的协同,密切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之间的深度融合。从协同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协同就是多个独立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形成的目标趋同、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互补、运作配合、收益共享的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
当前,山东高校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尚存在分散、封闭、低效等突出问题。“个体户”式的科研方式普遍存在,严重影响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及其产业化。解决资源分散、重复配置、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体系。从而,打破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改变小而散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明确各方权责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促进协同创新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致力于发挥自身优势,不与协作方争利益,多做其他创新主体不能做的事。实际上,只要协同创新的目标实现了,各方都是赢家。只有树立开放心态,促进各方形成有效的协同机构,定期沟通,及时解决协同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开展协同创新,实现互利共赢。知识产权、中试成果、最终产品等利益分配机制方面的障碍,是目前制约协同创新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大学应有长远眼光和宽广胸怀,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使各参与主体都能在协同创新中受益。
首批山东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一年来,取得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高校协同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协同创新中心自身的建设同样需要改革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推进。力争2020年以前,在我省高校建成一批运行良好的“协同创新中心”,聚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使之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二、注重创新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国际上关于“创新(Innovation)”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个是联合国经合组织提出的概念。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才成为创新”;另一个是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美国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场价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产品、新过程、新方法和新服务”。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完全等于技术发明,而是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这些论点都强调创新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类社会前资本主义时期,科技进步和创新非常缓慢,甚至长时期停滞不前。正如马克思所说,原始人花几个月的功夫磨一支箭。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过渡,经历了上千年。古代和中世纪农业经济中,农民使用的犁耙,手工业者使用的锤头和风箱,长期保持原样。以18世纪工业革命为开端,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近200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的科技创新历史,可以说日新月异。创新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大,不是个别学科,而是一系列学科都发生了创新。创新的进度加快,新的发明和发现几乎是一项接一项不间断推出,特别是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不断出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众多学科和众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前所未有,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前所未有。
汤因比说,挑战和回应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攀升的主要杠杆。面对挑战,我们只有抓住时机,奋起直追,乘势而上,才能取得比较主动的地位。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对创业的政策支持,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度,都是需要研究落实的重大问题。形成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的大气候,同样十分重要。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校肩负的历史责任繁重而艰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科技、机制和管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和服务方向。围绕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研究质量,形成指导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开放合作有序、组织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建立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目前高校的知识、技术成果转移,包括专利、版权、知识产权等,突出问题是渠道不畅、政策不活、机制僵化。应当改变以单一SCI论文及其影响因子为主导的考核倾向,更加突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效。以服务社会需要、弘扬先进文化、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标准,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归结起来,高校的协同创新必须始终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我们高校搞科研,常常是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无疑是需要的。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必须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联合协同放大和增强优势,产出创新成果,直接推动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更多地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想方设法做什么,一个学科做不了的几个学科一起做,一个学校做不了的几个学校一起做,不仅学校一起做,而且与行业企业一起做。各协同创新中心应当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不断凝练协同创新任务,围绕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先进现代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服务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现阶段,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要以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遴选若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共性技术,集中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攻关,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要适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科技需求,积极推进农业、医疗、环保、生态、文化等社会发展领域协同创新,开展科技应用示范,充分发挥高校协同创新对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支撑作用。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大体有两类,一是由企业牵头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二是由高校牵头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前者通常是为解决行业产业发展中某一领域的问题而组建,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不仅要解决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而且要提升高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因此,有关高校必须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在一至两个领域构筑优势、形成品牌,不断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切实增强人才、学科、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做强做大优势学科,集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在上水平的同时,要突出以贡献求发展,紧扣需求产出一流科研成果,解决该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助推行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动力。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人类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比如,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成果,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当然,想象力是建立在对人类已有知识成果的把握和领悟基础之上的,不能因为强调想象力的重要而轻视知识的积累。但搞科学研究,重要的是有想象力,有悟性,思想解放,不迷信权威。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想象力、创造力强的年龄段,往往是年轻的时候。据英国的一份研究报告对1500—1960年的460年间的1249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研成果的统计分析,虽然有大器晚成者,但90%的重大科技发现和发明是在人的25—45岁之间,人的创造力的峰值在37岁。古往今来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牛顿22岁发明微积分,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31岁发明电灯,贝尔29岁发明电话,居里夫人31岁发现镭元素的放射性。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37岁。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弱相互作用下不守恒定律时分别是30岁、34岁。比尔·盖茨50岁就宣布退休了,专心做慈善。最近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美国19岁的泰勒·威尔森登上了科技、娱乐、设计大会的演讲台,向坐在台下的那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企业家们介绍他设计的小型核聚变反应堆。这个反应堆造价仅几百美元,却能产生50至100兆瓦电力,能为10万户家庭持续提供30年的清洁能源,且放射物浓度极低,对人身健康的影响微忽其微。另一位16岁的美国高中生发明了一种测癌试纸,准确率高达90%。还有一位英国17岁的少年开发的新闻摘要应用summly被雅虎以3000万美元收购。中国历史上的贾谊、王勃、李白、李贺、苏东坡等文人学士,也都是在青春年少时写下不朽篇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需要更长时期的积累,产生重大学术成果的年龄或许晚一些,但也不是越老越好。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时分别是30岁和28岁。亚当斯密完成《道德情操论》的时候30多岁,完成《国富论》的时候不到50岁。毛泽东写出《矛盾论》、《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时,也是50岁左右。
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环境。创新能力培养,仅仅在课堂上讲是做不到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术到学术,从学科到学科,培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从前人的论文中找出问题,再去写文章,会越来越脱离实践。要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科研的优势在于学科全、人才多、门类齐,突出问题是力量分散、规模较小、对外输出科研成果的能力弱。因此,应当围绕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来展开。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首先是转化到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上。目前看,这一点做得很不够,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存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着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健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研究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形式。促进团队合作与自由探索相结,形成既有效促进协同攻关、又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科研模式。完善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区、跨部门的开放型研究机构。人才是协同创新的核心。有了人才就会有平台和设备,没有人才再好的平台和设备也无法产生效益。可以说,人才资源是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石。各协同创新中心要紧紧围绕需求,坚持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广泛招引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积极延揽一批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和团队。花代价吸引海内外一流人才固然十分重要,但现有中青年团队的力量不可或缺。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创新能力强的年龄段主要在青年时期,目前在读的博士、硕士生已经成为高校科研的生力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应当加强“外引内培”的结合,立足于“内培”,要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现有高端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构筑高校协同创新的人才高地。
对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的学科专业,在岗位设置、学科建设、研究生招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此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人才。在汇聚人才资源时,高校应有长远眼光和宽广胸怀,勇于放弃一些利益,与协同单位合理确认各自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界限,使各参与主体愿意将精英力量投入到协同创新中来。建立与协同创新任务相适应的人才柔性流动和竞争、激励、退出制度,由协同创新中心对聘用人员进行科研考核、业绩奖励,条件成熟时可设置若干岗位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吸引国际创新力量特别是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形成全方位、实质性教育交流合作格局。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着力在协同体内创设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崇高目标。求真务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要清醒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科研造假、抄袭剽窃行为屡屡发生。这些科研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阻碍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管理体系,推动学风建设融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全过程。改革学术评价、科研评价制度,对学术不端、科研失信行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要创新方式,切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科学道德教育课程和职业伦理教育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加强科学道德课程建设,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研究生导师更要言传身教、行为示范、严格要求,让学术诚信内化为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精神追求。
一、单选题
1.近年来,我国()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3分] A.研发人员 B.能源开发 C.科技
2.()问题与石油相似,关键是我国天然铀资源短缺。[3分] A.电能 B.核能 C.水能
3.()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3分] A.经济 B.科技 C.人才
4.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投入居世界第一位。[3分] A.研发经费 B.技术 C.研发人员
5.近年来,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的能力还不够强。[3分] A.科技创新 B.科研人员 C.研发经费
6.中国()产量几近全球一半。[3分] A.煤炭 B.原油 C.天然气
7.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3分] A.自主创新能力 B.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C.人才培养和使用
8.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30日在中关村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明确指出()兴则民族兴,国家强。[3分] A.科技 B.经济 C.人才
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在于()。[3分] A.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B.人才培养和使用 C.自主创新能力
10.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3分] A.石油 B.天然气 C.核电
11.我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A.经济 B.技术 C.生产力
12.()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3分] A.创新 B.调整 C.变革
13.核能问题与石油相似,关键是我国()资源短缺。[3分] A.原油 B.煤炭 C.天然铀
14.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需要依靠()。[3分] A.科技创新 B.科技保守 C.人才培养
15.()最终也将受到资源的制约,而且不可能满足中国对能源的需求。[3分] A.水电 B.核能 C.石油
二、多选题
16.2011年研发费超过500亿元的省市有:()总投入经费占全国经费投入总量的58.6%。A.江苏 B.广东 C.北京
D.山东,浙江和上海
17.我国对各类论文的资金投入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达到1/3的学科是:()。A.基础生命科学 B.临床医学 C.计算机数学 D.物理学
18.报告中提到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国际比较有哪些()。A.研发经费投入 B.科研人员投入 C.技术投入 D.设备投入
19.我们要推动新型()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镇化
D.农业现代化 20.中国的()资源丰富,需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开发成本。[5分 ] A.水电 B.页岩气 C.风能 D.太阳能
三、对错题
21.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开始超过美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1.77吨油当量,不到美国的1/4,日本的1/2。[3分] A.对 B.错
22.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其中,国外发明专利申请80.1万件,占总量的86.3%;国内发明专利申请12.7万件,占总量的13.7%。A.对 B.错
23.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上升。[3分] A.对 B.错
24.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3分] A.对 B.错
25.政府依靠对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低成本控制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A.对 B.错
26.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3分] A.对 B.错
27.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A.对 B.错
28.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3分] A.对 B.错
29.我国研发人员从2002年的103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288万人,年均增长12%,居世界第一位。[3分] A.对 B.错
30.中国只有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跻身创新型国家的行列。[3分] A.对 B.错 试卷名称:2016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仅适用于2016)
一、单选题
1.(A)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3分] A.创新 B.调整 C.变革
2.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A)消费国。[3分] A.石油 B.天然气 C.核电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A)。[3分] A.自主创新能力 B.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C.人才培养和使用
4.节能减排和开发新能源需要依靠(A)。[3分] A.科技创新 B.科技保守 C.人才培养
5.中国已取代(C)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3分]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6.我国必须加快转变(A)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分] A.经济 B.技术 C.生产力
7.中国()产量几近全球一半。[3分] A.煤炭 B.原油 C.天然气
8.(C)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3分] A.经济 B.科技 C.人才
9.(C)最终也将受到资源的制约,而且不可能满足中国对能源的需求。[3分] A.水电 B.核能 C.石油
10.核能问题与石油相似,关键是我国(C)资源短缺。[3分] A.原油 B.煤炭 C.天然铀
11.近年来,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A)的能力还不够强。[3分] A.科技创新 B.科研人员 C.研发经费
12.目前中国()省份没有运行中的核电站。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13.()问题与石油相似,关键是我国天然铀资源短缺。[3分] A.电能 B.核能 C.水能
14.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投入居世界第一位。[3分] A.研发经费 B.技术 C.研发人员
15.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下降)。[3分] A.上升 B.下降 C.平稳
二、多选题
16.报告中提到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国际比较有哪些()。[5分 A.研发经费投入 B.科研人员投入 C.技术投入 D.设备投入
17.2011年研发费超过500亿元的省市有:()总投入经费占全国经费投入总量的58.6%。A.江苏 B.广东 C.北京
D.山东,浙江和上海
18.中国的()资源丰富,需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开发成本。[5分 A.水电 B.页岩气 C.风能 D.太阳能
19.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下降()。[5分 A.201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只有7.9% B.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只有7.8% C.201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降为7.7% D.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降为7.4% 20.我国()压力越来越大。[5分 A.人口 B.资源 C.环境 D.经济
三、对错题
21.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上升。[3分] A.对 B.错
2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3分] A.对 B.错
23.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3分] A.对 B.错
2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3分] A.对 B.错
25.我国研发人员从2002年的103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288万人,年均增长12%,居世界第一位。[3分] A.对 B.错
26.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3分] A.对 B.错
27.中国只有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跻身创新型国家的行列。[3分] A.对 B.错
28.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开始超过美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1.77吨油当量,不到美国的1/4,日本的1/2。[3分] A.对 B.错
29.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已分别降为水电的2倍和3倍以内。[3分] A.对 B.错
30.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其中,国外发明专利申请80.1万件,占总量的86.3%;国内发明专利申请12.7万件,占总量的13.7%。A.对 B.错
一、单选题
1.中国()产量几近全球一半。[3分] A.煤炭 B.原油 C.天然气
2.核能问题与石油相似,关键是我国()资源短缺。[3分] A.原油 B.煤炭 C.天然铀
3.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3分] A.上升 B.下降 C.平稳
4.()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3分] A.经济 B.科技 C.人才
5.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3分] A.天然气 B.煤炭 C.原油
6.目前中国()省份没有运行中的核电站。[3分] 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7.我国对各类论文的资金投入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达到1/3的学科是()和临床医学。A.基础生命科学 B.物理学 C.化学
8.近年来,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的能力还不够强。[3分] A.科技创新 B.科研人员 C.研发经费
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3分] A.自主创新能力 B.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C.人才培养和使用
10.近年来,我国()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3分] A.研发人员 B.能源开发 C.科技
11.()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3分] A.调整 B.创新 C.平稳
12.我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A.经济 B.技术 C.生产力
13.()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3分] A.创新 B.调整 C.变革
14.中国的()资源非常丰富,关键是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降低开发成本。[3分] A.水能 B.煤矿 C.页岩气
15.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3分] A.石油 B.天然气 C.核电
二、多选题
16.报告中提到中国科技创新投入的国际比较有哪些()。[5分 A.研发经费投入 B.科研人员投入 C.技术投入 D.设备投入
17.我国对各类论文的资金投入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达到1/3的学科是:()。[5分 A.基础生命科学 B.临床医学 C.计算机数学 D.物理学
18.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下降()。[5分 A.201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只有7.9% B.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只有7.8% C.201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降为7.7% D.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降为7.4% 19.我们要推动新型()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5分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镇化
D.农业现代化
20.中国的()资源丰富,需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开发成本。[5分 A.水电 B.页岩气 C.风能 D.太阳能
三、对错题
21.我国对各类论文的资金投入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达到1/3的学科是:物理学和化学。[3分] A.对 B.错 22.从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上升。[3分] A.对 B.错
23.改革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分] A.对 B.错
24.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3分] A.对 B.错
25.中国只有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跻身创新型国家的行列。[3分] A.对 B.错
26.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开始超过美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1.77吨油当量,不到美国的1/4,日本的1/2。[3分] A.对 B.错
27.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3分] A.对 B.错
28.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其中,国外发明专利申请80.1万件,占总量的86.3%;国内发明专利申请12.7万件,占总量的13.7%。[3分] A.对 B.错
29.政府依靠对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低成本控制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A.对 B.错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科技已成为推进国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而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 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由于历史因素的制约, 我国未能借助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发生跨越式的进步, 相反则成了列强发展的牺牲品和附属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断加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步减小。但由于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一直缺乏与发达国家或同位国家竞争的核心驱动力。
1.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的现状
目前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中, 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从中观集群和微观个体层面、不同经济领域的研究虽然相对较多, 但由于研究对象较分散, 也未对该层面从整体上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尚未在该领域、层面内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 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宏观层面上的分析研究更是少而又少, 可见,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 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脉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微观领域中, 庞景安、于洁、曹燕通过借鉴MD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研究和构建了全面评价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指数, 并得出我国各省市和工业企业创新发展优劣状况的排序。研究指出, 目前在我国高技术行业和装备制造业, 科技含量与创新发展水平都比较高, 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技术创新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 创新能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甘涛、王昆鹏从经济参与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 强调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并通过对我国企业现状的分析, 提出适应其发展的创新路径的选择。
从中观角度看, 曹华、刘瑞以我国西南六省区市经济联动发展的政策创新为例, 对区域联动发展的经济政策创新进行了研究, 论述了区域经济政策创新对西南六省区市经济联动发展具有较大的正面促进作用。
在宏观层面上, 王玉民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通过对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研究, 分析了新世纪我国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的机遇与挑战, 提出了创新体系研究的侧重点是: (1) 落实创新发展的战略方针, (2) 突出技术创新为战略重点, (3)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4) 突出创新领域的重点选择原则, (5) 强化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6) 建立集中与分散协调的宏观体系模式, 克服宏观调控发散、微观管理僵化的弊端, (7) 改善创新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最终指出我国的创新发展, 不缺乏理念, 现在急需的是, 在社会实践中树立创新者优的干部考核、物质分配、精神激励的价值准则, 探寻务实的创新发展方式方法, 弘扬拼争跨越的精神, 增强再创辉煌的民族自信心。
2.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的现实意义
目前, 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薄弱,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还很匮乏, 已形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使我国企业不得不依附于具有核心技术产权的发达国家而成为其廉价的制造工厂。在宏观层面上, 创新驱动发展策略有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成。从中观角度出发, 创新驱动生产策略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有利于创新集群依靠知识来发展经济, 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微观领域中, 创新驱动发展策略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企业更快更多地建成。
3.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
结合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现状, 依据当代国情和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实施可行的、有效的、具体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 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目前, 我国应以建立发展创新集群为主要任务, 以创新集群带动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完善和不断发展, 使高质量高水平的大量创新集群的繁荣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完备的重要支撑。
在欧洲, 创新集群已成为欧洲经济具有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创新集群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要以创新集群为抓手, 依此将我国经济发展带入一个新境界——以知识、技术为动力的经济。由于我国创新集群起步相对比较晚, 对此的政策、资金、研发等方面的支持也不够完善, 在发展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国应把对创新集群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因为创新集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 只有把创新集群的支柱建得又多又牢, 才能把国家创新体系建得又稳又高, 由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同时, 利用创新集群的发展带动创新型企业的完善和提高。在我国, 相比国有企业及非公有的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缺少必要的竞争优势, 也很少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 由于没有核心创造力, 使中小企业往往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为技术含量极低的代加工厂, 或者在恶性竞争中选择生产质次价低的不合格产品来打价格战, 这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对中小企业行为的规范和提升其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创新集群的建设中, 应重视实施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大企业不但要做到自己不断创新, 同时还要积极促成集群内部其他成员的创新。小企业应充分依靠创新集群内部高科技、低成本、高附加值的有利条件, 努力发展、提升自己。
因此, 通过以上的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 为使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达到其积极作用最大化, 在现阶段的我国应以建立创新集群为主要任务, 把创新集群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 同时用创新集群带动广大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完善和不断发展。使创新集群成为连接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企业的轴承, 用集群的创新发展加快宏观和微观发展的运转。
4.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 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 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1) 加大创新在生产中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逐步杜绝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 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 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2) 增大对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政策倾斜, 引导我国企业向创新型发展。
(3) 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4) 整合创新资源, 促进科教资源和产业资源融合,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5) 大力发展教育,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
(6) 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改革, 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方式进行统一管理。
(7) 扩大和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加大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 驱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5. 小结
文章从不同层次与角度对创新驱动发展研究进行了阐述, 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提出了以创新集群为抓手, 带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型企业完善和发展的路径选择, 必将对我国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全文)
[2]“创新驱动战略”塑造新江苏[EB/OL]. (2011-02-23) [2011-11-18]http://news.hexun.com/2011-02-23/127508488.html
[3]朱滋婷, 于丽英.欧洲创新集群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23) :199-202
[4]曹华, 刘瑞.区域联动发展的经济政策创新研究——以我国西南六省区市经济联动发展的政策创新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2) :40-45
[5]莫凡.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1 (3) :49-50
《经济》:您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几十年,是如何走上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
沙祖康:大家都知道,我是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一名职业外交官。43年的外交生涯,使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威望的提升,我为当一名中国人而自豪。2007年,经中国政府推荐,我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任命为主管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2010年至2012年,我被推选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秘书长,负责筹备和组织召开了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里约+20峰会”。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和最后48小时的挑灯夜战,达成了峰会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首次明确了“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天,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转型发展的方向。
在联合国工作期间,我有幸接触和结识了中国一批又一批关心、支持、参与绿色经济发展事业的人士。回国后,在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秘书长邓继海的安排下,我参与了很多次相关的调研和座谈,包括收集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太阳能光伏光热的行业代表等。我从他们身上都能深深感受到,中国的企业家对绿色发展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扎扎实实地在做,并做出了骄人的成绩。我发现,中国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不仅有激情,还有战略、有规划、有措施、有行动,堪称世界楷模。当然,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相对贫乏而又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我们面临的挑战无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但前途绝对是光明的。对此,我充满信心,也非常愿意为中国的绿色事业发展再次贡献力量。
《经济》: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集中讨论了两个主题:一是绿色经济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作用,二是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秘书长,您如何解读绿色经济?
沙祖康:从宏观层面来说,可持续发展是所有国家的首要目标,而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国都认识到,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大背景下,绿色经济应该保护并扩大自然资源基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广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推动整个世界走向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绿色经济能够为实现人类发展的重要目标做出贡献,尤其能够帮助人类实现在多个优先领域的目标,如消除贫困、保障粮食安全、合理管理水资源、普及现代能源服务、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海洋提升其恢复力与应灾能力、公共卫生、发展人力资源、维持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包容性增长和平等增长等领域。
在微观层面,绿色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而界定的,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基础,迫使人类开始深刻反思和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并努力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绿色经济将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绿色经济将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穿于工业、农业等所有传统行业,使各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和资源循环效益。
当然,绿色经济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联合国组织的关于绿色经济的讨论中,指出了发展绿色经济有3个全球性的焦点难题,即技术转让、融资和能力建设。这3个焦点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同时,必须防止借口绿色标准制造新的贸易壁垒。绿色经济转型应当成为所有国家的机遇,对任何经济体都不应构成威胁。不能对扶(援)助和融资行业强加新条件;不能加深技术差距,也不能加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不能限制各国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政策空间。
《经济》:在今年5月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14”上您谈道:“我们需要进行新的工业革命,那就是可持续性的革命。”您认为,我国应如何进行这场可持续性的革命?
沙祖康: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发展的步伐可以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但是,人们在享受经济增长成就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为化解这个矛盾、探索可持续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当前,我国发展主要面临3方面的挑战: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几十年来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要素的高强度投入来推动,资源、能源、环境不堪重负;二是中国尚有数量很大的贫困人群,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三是在全球绿色经济变革的背景下,我国资源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面临着巨大压力。
面对这些挑战,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走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支撑和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和赢得较强竞争力,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当许多人在5至6年前讨论如何保持中国GDP较高的增长率时,很难想象后来中国逐渐而稳定地从“褐色”经济转变成为“绿色”经济。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意识形成、准备、探索和正式宣告的过程中,中国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同时也尽最大努力向真正的绿色经济转型。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已经有效地降低了能源强度,实现了国家的碳减排目标,减轻了污染,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目前在环保技术和环保技术市场的份额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变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方面,中国要发展,要改善人民生活,就会有排放,同时,中国又要自觉地做好节能减排,中国在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两个方面的政策和实践都受到国际瞩目。遗憾的是,从国际环境看,对于中国所采取的诸多绿色经济方面的法规、政策和措施,国际社会也不甚了解,甚至经常会有所误解。这些都是当前中国需要解决的课题。
《经济》:我们了解到,您从联合国回来后担任了国际绿色经济协会这样一个社团组织的名誉会长,您认为,像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沙祖康:联合国是全球最大的政府间组织,而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是中国的一个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期间,我负责绿色经济的宏观政策和国际间规则等有关方面工作,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恰恰是在宏观政策方向的框架下,在绿色经济方面开展具体能力建设工作的非营利社会团体。从联合国回国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多次参与了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组织的各种调研活动,我感觉很接地气,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需要这样务实的工作风格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我同意担任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的名誉会长,主要是对他们专业务实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支持。
在推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中国第二轮深化改革的重要发展时期,像国际绿色经济协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公众、政府之间的桥梁,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荐阅读:
教师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学习心得体会05-24
知识产权创新驱动12-10
激发创新的驱动力10-18
创新驱动战略学习研讨交流材料09-26
绿色创新发展讲话稿06-11
驱动教学论文10-05
驱动性作文范文11-19
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07-04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方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