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2022-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依法治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摘要:律师事务所是凝聚律师的组织,是以律师为基本成员的组织,其组织和个体均表现出对法律的信仰。因此,律师事务所的管理首要体现的便是依法之所,这是解决律师事务所管理规范性的必由之路;但是法治并非管理的全部内涵,管理的价值更体现在激发组织和个体的动力,是组织和个体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依法治所、以人为本是律师事务所管理的基本立足点,以人为本是律师事务所管理的双翼,必将促进律师事务所科学发展,促进律师行业更加健康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所;以人为本;律所文化;律师事务所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律师事务所是律师的执业机构。律师是法律的传播者,而律师事务所作为律师行业的的基础机构,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律师行业的发展。然而许多研究[1-4]表明,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在律师行业尚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为规范和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2008年8月司法部以第112号令的形式专门发布了《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为律师事务所的规范管理提供了具体操作规程,对促进律师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的规范依据。那么在实践操作中,律师事务所应当如何在《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的指导下规范和加强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呢?这是当前律师事务所管理中值得深思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依法治所是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基石

律师事务所乃聚集律师之所,而律师乃法律之师也。法律应当成为且必须是律师、律师事务所行为之基本准则。依法治所就成为了律师事务所管理的最基本原则。依法治所,是指律师事务所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内部制度进行管理,要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然此处所指的法不仅仅包括国家立法法所规定的广义的法律,还包括律师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规范、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制度。律师事务所要成为守法的模范,这不仅仅是律师事务所自身管理的需求,更是社会赋予律师事务所这一特殊社会组织的责任。

1、有法可依是依法治所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指律师事务所要严格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业规范进行管理,要根据律师事务所管理的实际需要,依据现行法制定出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制度,并及时公告于律师事务所的全体成员,当然这些制度必须体现律师事务所管理者以及全体律师的意愿,必须是“良法”。完整的法律规范要体现“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作为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制度,更应当引领立法之先导。律师事务所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这些制度,并可以大胆的尝试创新律师事务所制度,但创新的前提是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2、有法必依是依法治所的关键

有法必依就是说在律师事务所管理的方方面面均要依法行事,要从程序上、实体上体现法治的精神。有人说“法律必须要运用于实践中解决问题,否则,它仅仅是束之高阁的文字罢了”,对此我深深的赞同。律师事务所依法治所的关键在于有法必依。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从内容上看,包括人、财、业务等方面,有法必依就要求不再处理律师事务所的人事、财务、业务上要依法定的程序和实体来办理,要摈弃“人治”、崇尚法治。

二、以人为本是律师事务所发展的动力源泉

律师事务所是律师执业机构,是律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条规定,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律师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如果说依法治所解决的是律师事务所规范性问题,那么这只能是基本的、浅层次的,与律师、律师行业发展对律师事务所管理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律师、律师行业需要的是发展问题,需要的是动力源泉。

1、以人为本是律师事务所人才稳定的基础

以人为本是要求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在依法的基础上要更多的体现人性化,关注律师个体的成长。刘新民等[5]的研究表明,自身发展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你给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司莉[2]指出作为管理者,应该了解聘用律师的三个需求,一是在被聘用 的律师事务所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收益的满足);二是在被聘用的律师事务所能够获得合伙人和其他管理人员的尊重(获得人格尊重);三是通过在被聘用的律师事务所执业 ,使自己在知识 、能力和业务等各方面有所提高 (发展的机遇 )。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如果能够满足或适时 、适度满足这些需求 ,就能够留住聘用的律师 ,并且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律师应聘。而聘用律师的多少是一个律师事务所能否上规模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者不能在工作中以老板自居,对聘用律师指手划脚。而今,律师执业行为更多的体现的是个人行为,个人自主性在律师执业中起到决定作用,这也就决定了律师自由流动很大的可能性,因此留住一个律师依靠的更多的一种组织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就是律师事务所的管理。

2、和谐律所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文化是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什么样的人必然会构造出什么样的文化,也必然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律师事务所的物化层 、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人手,通过确立共同价值、理念和愿景,提高全所人员对律师事务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规范行为,改善形象,增强律师事务所的竞争力。

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中的核心是对律师的管理。胡占山[7]认为:在此过程中,重点要处理好管理层与律师的关系。有两个问题需要认真解决:1、律师事务所对律师的态度问题。这是中国律师事务所的价值取向问题,一个合理健全的的管理制度是对律师最大的回报,同时也是健全我国法律制度的一种途径。管理者与律师互动状态、沟通情况直接决定着律师对律师事务所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如果将律师看作是律师事务所的最大财富,律师将会为律师事务所创造大量财富;如果将律师视为赚钱工具 。律师也将会把律师事务所变为自己赚钱的手段。2、是否考虑律师的个人发展。律师事务所本身是律师的集合体,不能单单追求律师事务所本身的效益而忽视律师个人的利益,只有实现律师个人和律师事务所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双赢。任何一方离开另一方都会失去发展的土壤。因为律师事务所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限制的,在成立之时就会有优秀的律师的加入,因此,律师事务所积极为年轻的律师创造条件,进行指导,不断壮大自己律师事务所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实现年轻律师的发展,为律师事务所留住人才,为中国法律培养精英。因此,我们认为,和谐律所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律师事务所管理文化。

依法治所和以人为本是律师事务所管理的两翼,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只要能够依法治所、以人为本,就能够不断壮大,实现律师事务所的科学发展,实现律师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其他行业的科学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百盛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桂昶,李丹.我国律师事务所发展方向之探析[J].律师世界,2001(12):45—47.

[2]司莉.律师事务所管理的六大关系[J].中国律师,2001(9):69.

[3]张文静. 律师事务所现代化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市律师事务所管理论坛综述[J].中国司法,2007(1)106—108.

[4]吴洪淇.职业自主性与律师行业定位的三重维度考察—以新律师法为核心对象[J].西部法学评论,2008(4)35—41.

[5]刘新民,郭洪波.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J].思想政治研究,2007(3):19—21.

[6]王玉亮.法治理念下的律师文化建设[J].中国司法,2006(6):55—57.

[7]胡占山.文化也是竞争力—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之我见[J].中国律师,2007(1):45—47.

作者:姚根强

第2篇:科学的人本观——解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摘 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理论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有

着本质的不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现实生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社会发展

作者:周 淼

第3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内涵丰富,其实质是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观点和群众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破除“官本位”思想,不断改善体制环境,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一)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

把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有一个发展出发点的问题。出发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手段、发展的目的是否正确,最终决定着发展的代价与效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端正发展的出发点至关重要。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发展。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不仅体现了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谙熟驾驭,而且体现了对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最高尊重。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发展观。以人为出发点谋求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一是制定任何经济发展规划,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重要前提。二是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必须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三是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要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要使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利益,而且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益和政治利益。只有真正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发展才能有实际的内涵。

(二)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就是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也是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要做到这点,只有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一是要承认个人权利,包括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或者“合法性”。二是在承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要坚持个人承担的社会义务,坚持个人对自己、对组织和社会的职责、使命和任务。三是要坚持合理、正当、公平的利益分配尺度。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尺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然而,由于经济的、自然的、生理的条件差别,必然会出现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形成对于弱者来说“不公正”的现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经营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同时又要采取各种形式维护和保障社会弱者的利益和权利,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就是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

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理性思考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官本位”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官本位”意识是一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见官不见民的腐朽没落思想。这种思想虽然也考虑人的利益要求,但它所考虑的并非大众的利益,而只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少数当权者的利益。“人”或“民”沦为“官”借以升官发财、以权谋私的工具。其行为方式不是从如何更好地服务公民和社会出发,而是从服务政府内部管理、方便官员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和捞取私利出发。所以在官本位社会中真正的历史主体是被忽视的,“为民”、“为人”只是形式。各行各业唯官为大,官职几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例如收入待遇、社会地位甚至个人成就、人生价值等都视有无官职和官职大小而定。这种以官为中心的腐朽没落思想,无形中为人们确立了一个不正常的利益导向。因此,在实践中必然造成不管规模、效益、实绩如何,只要行政级别高,就可傲视那些业绩比自己好而级别比自己低的单位和个人;必然造成官场拥挤而各行专业人才短缺;必然造成政府部门对社会服务需求的响应慢、成本高、效率效果差等问题。在我国,官本位意识源远流长,数千年儒家文化从没有超越官本位传统,而是不断与之相互作用,最终融为一体。在现代中国,官本位制度已被消除,但官本位思想还长期存在;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只要握有实权,捞取制度规范外的好处就十分方便且无人监督、无人见怪,无形中又助长了官本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消除官本位的腐败没落思想,把以人为本发展观作为执政兴国的新理念。

(二)必须不断改善体制环境

人的全面发展与其所处的体制环境有直接关系,如没有愈益良好的特征环境,不能把人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应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择、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党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应该坚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2004年3月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权路线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本质所在,有利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必须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运用政策导向创造新机制,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释放出来。应该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看发展论工作,以业绩论英雄,凭政绩用干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你追我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崇尚人才的优良传统,为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搞好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管理机制,形成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四)必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家园,是人类唯一的栖息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合理开发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为前提来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贾鹏.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3).

[2]张晓兵.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6).

[3]连光辉.正确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3).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龙江县公路管理站

(责任编辑/王丽君)

作者:魏印华

第4篇: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权、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追求,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同时,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揭示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和政府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员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要清醒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面是不同的,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还有一些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奋斗。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不断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同时又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能提出超出现实可能的要求。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老老实实艰苦创业,踏踏实实艰苦奋斗。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以人为本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体现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中,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在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5篇: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对于科学发展观最新的解释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就是,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

伊春市体育局党组把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切实健全长效机制作为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让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在经常性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他们围绕市委决策部署,在全局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服务理念,在促进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维护民生和稳定上积极发挥审计机关建设性作用。深入开展绩效审计,加大效益审计力度,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宏观揭示反映问题,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全力为**市经济转变方式,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服务。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我认为它将在不久的将来或长远的发展中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写进十七大、修改后的新党章,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一、积极参与经济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决策与实施。今年,**市确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重点方向一是积极推进从传统老工业基地向创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变。二是协调推进工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集群化、园区化。三是建设市域城镇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发展“低碳”产业,着力文化产业及第三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五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这些经济发展领域均需要审计机关全程参与,全程跟踪,确保政府决策顺利实施和国家资金使用效率,及时反映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防止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促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而从宏观上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性的问题,在政策决策上提出建议,关注经济运行的安全,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

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二、积极推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完善绩效考核监控服务方案,力争全年动态监控,从资金到位到运用效果严格监管,促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全面完善。把绩效考核内容纳入到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和常规性的财政账务收支审计项目中,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的督促作用。要求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都应进行实质性绩效分析,通过增强审计项目绩效分析水平来加强宏观情况反映,提高审计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对整改意见要形成落实情况汇报,局长办公会每月集中听取一次绩效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调度工作,明确工作重点,确保绩效分析效果,防止屡查屡犯,把增收节支落到实处。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强、业务优秀、廉洁干事,为党的宗旨去坚强奋斗的干部队伍做好组织和政治保障。

三、积极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方法,构建“大财政”体系下审计格局。不断拓宽审计视野,由单一的财政局预算管理资金向全部政府性资金扩展。摸清各项政府性资金的分布状况及总量规模,特别是要将脱离财政监督之外的资金作为重点监督范围。把预算执行、行政事业、社会保障、政府投资、农业环保、经济责任等专业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与预算管理制度相匹配的财政审计大格局,进一步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尝试建立以预算管理审计为核心,以部门预算执行、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财政收入征管审计为基础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加强对税收政策执行和征收管理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寻找提高征管质量的措施,确保应收尽收。构建与财税体制改革相协调的财政决算审计机制,从源头上把握财政资金的总体情况,分析财政资金的分布状况和保障程度,查纠存在问题,掌握财政资金投向、转移支付规模、政府债务结构等情况,搞好绩效分析,为政府理财当好参谋,促进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提高公共资源配置使用的效能。

四、积极关注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努力为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涉及民生项目的审计监督。继续深化“为民审计”方针,树立“拓展审计的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审计机关”的理念,构建服务型审计机关。加强对涉农、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政府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维护民生资金安全,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向民生领域倾斜,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加大对这些项目建设的服务力度,推进其顺利实施。使审计工作与地方民生经济发展脉搏实现共振,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五、积极履行监督职能,确保市委、政府各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顺利完成。在完成审计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相关领域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重点揭露挤占挪用、滞留截留、损失浪费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完善与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的配合协调机制,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部门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财政转移支付、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工程领域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源头治腐工作力度,推进权力阳光运行,围绕选人用人权、项目审批权、预算拔款权、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审批权、建筑领域资质审批招投标权和司法领域裁判权进行规范和制约。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范工作,及时揭露、发现、查处违规问题及移送腐败案件线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职能作用。

对于党务审计部门,学习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就是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我局是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单位,年轻职工所占比例大,做好人才工作任重道远。用科学人才观指导我局的审计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局党委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努力加强我局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局的具体实际,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要加强党务审计干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审计干部队伍,努力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第6篇:以人为本 科学援建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科学援建 和谐发展 浅谈援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江阴援建现场指挥组 工程建设办公室 钟卿

“5〃12”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罹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在抗震救灾和对口援建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由江阴市对口援建的绵竹市清平乡地处绵竹市西北部山区,距绵竹市区32公里,全乡幅员面积30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56人。清平乡以“中国银杏沟”著名,以银杏沟旅游、羌汉文化为代表,每年吸引着数十万人来银杏沟观光旅游休闲渡假。辖区内以磷矿石采掘、猕猴桃种植、红豆杉种植、山野菜种植和银杏果种植等为经济支柱产业。2007年,全乡实现GDP26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9420万实现财政收入6100万元,农民人增均纯收入达到5120元。“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清平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交通中断,民房倒塌,人们失去家园。全乡受灾人数达到6156人,其中死亡275人,重伤190人,失踪18人。地震使清平通往汉旺的18公里道路全部被垮塌的山体埋没,全乡经济损失达17亿余元。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市对口援建的清平乡受灾面积广、受灾人口多、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并且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才能使灾区人民在恢复重建中赢得新的机遇,和谐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指导援建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科学援建动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在援建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解决灾区人民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各项援建工作都以保障民生为基点,以安民、利民、富民为目标。

我们坚持“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力量,优先解决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把建设和修复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修复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援建工作重点。在安排三年援建任务上,把民生问题作为主要内容,占援建资金总量的70%;在具体援建工作实施上,把民生工作任务排在前头,超前运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援建工作原则。

我们把确保和维护受灾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援建工作的内在动力,着力在农房重建、基础设施维护、教育卫生改善、道路交通畅通等事关群众基本生活上多下功夫、多出力气、多想招数,以此增强科学重建的内在动力,增强受援方的自身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推动灾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注重安居为先,激发百姓重建信心

灾后重建,灾区人民群众是主体。只有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灾后重建才有希望、有活力。

我们始终坚持安居为先,让老百姓快建房、建好房,早日重返家园,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加入到灾后重建的大军之中,成为灾后重建的主体力量。我们把这种意识和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首先是协助当地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开展“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等宣传教育活动,让受灾群众尽快走出地震阴影和创伤,为重建家园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增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是协助当地党政,把老百姓建好房、早安家作为头等大事,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落实。为全力支持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先后派出多支专家队伍来灾区援建。及早做好受损农房评估鉴定和规划设计,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地震灾区城镇街道和村落布局;加大技术服务力度,为群众重建家园提供各种指导,把农房建设作为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居为先,既要充分调动受灾群众快建房、建好房的积极性,又要协助地方党政,组织群众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让受灾群众在实现重建家园中具有广泛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使重建工作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变“要我建房”为“我要建房”,最大程度地激发自身的潜力,使灾后重建呈现出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3、建立科学机制,提升援建工作效能

对口援建工作是一项政治、经济和社会任务,同时也是一项极具开拓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工作。在推进援建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重建规律,建立和完善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确保援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建立援建工作机制上,我们坚持在对口援建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统一组织和统一协调指导下,充分尊重清平广大干部群众意愿,以清平乡党委、乡政府为主导,以清平干部群众为主体,根据清平恢复重建的需要,为清平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全方位支持。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充分:充分尊重、充分相信、充分支持。

在具体工作运作上,实行江阴现场指挥部与清平抗震救灾指挥部点对点连接,各个部门的工作和需求,都要通过两个指挥部提出、研究、论证,然后上报各自领导小组审定,达成共识,贯彻实施。在援建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建立这种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了援建工作关系,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建立起和谐共建、联合推进的工作氛围和环境。特别是有力地调动和发挥了当地各级党政组织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大提升了援建工作的效能。

二、以科学和谐的规划设计推动援建工作

1、按照政策,科学制定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设计工作,规划中严格遵守国家和四川省有关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的政策与措施,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相关标准,以上位规划《绵竹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村镇体系规划》,2007版《清平乡总体规划》以及省建设厅出台的相关技术标准为依据,准确定位清平乡的性质与职能为德阳市的“旅游精品乡,国家级的磷矿开采基地”。合理确定场镇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场镇区的建设用地规模是60.8公顷,远期规划人口4000人。

2、强调安全,把预防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作为前提 规划强调安全,把预防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作为规划工作的前提。在刚开始规划时,设计人员就注重地质灾害方面的现状情况调查,注意向国土和抗震部门收集有关地质灾害情况,及时向领导与专家请教,加强分析研究,用以指导乡域人口布局和村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清平乡场镇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确保不能出现因选址错误而使灾区人民重复受灾。

综合防灾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对于震后的清平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也是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划重点研究了包括抗震设防与人员疏散、地质灾害防治、消防和防洪、防汛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力图使灾害发生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3、关注民生,把恢复重建放在规划首位

灾后重建,首先应恢复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规划以民生为本,首先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明确了“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受灾民众的安置原则,并以此进行场镇区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其次明确近期重建的重点项目,以关乎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为先导,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住房安置问题,我们通过对居住模式探讨和户型选择,从促进民生方面来引导村民的住房重建工程。

住宅安置考虑将农民住房与旅游接待和生产生活相结合。在户型选择上,增加旅游接待、餐饮、住宿和养殖等空间,住房面积适当放大。本着节地原则,住宅采用大进深、小面宽的两层住宅为主。布局上借鉴吐鲁番和丽江古城的布局模式,引申银杏沟的理念,以路为沟,路旁密植银杏,并引山泉水入林,树下结合住宅发展农家乐。布局采用棋盘式布局,以低层高密度为主。组团内部结合住宅发展旅馆业。

4、注重设计,把提升城镇形象作为重点

场镇区的布局体现集中紧凑的原则,以广场及周边重要公建为中心,运用轴线、视廊的处理手法和突出滨水空间的处理,将山水融入场镇,打造生态、休闲和和谐的清平。

为使总体规划便于操作,场镇中心区做了详细的城市设计方案。东西向以广场为中心,用景观轴线把湿地公园、小学幼儿园、文化中心、卫生院和敬老院等场镇最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南北同样以广场为中心,依托原街道,两侧建筑统一规划统一风格,形成场镇的主要生活街道,共同打造清平乡的公共服务中心。

建筑设计注重建筑风格的探讨,清平乡的公共建筑应以川西风格为主,突出援建色彩。以此指导学校、卫生院和敬老院的建筑方案设计,营造建设亮点。一方面体现灾后重建的思想,同时也体现江阴的援建规划建设的水平,改善场镇面貌,打下援建烙印。

5、突出援建,把区域协作、相互促进和资源互补作为目标 规划对场镇区作重点研究,安排一些用地,用以极困难户的安置,旅游度假宾馆的开发,和结合区域交通规划市场区,发展当地特色贸易。同时也拟利用清平乡的生态和磷矿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与江阴区域协作和优势互补,通过冠名、捐赠、合作以及企业赞助等多种模式来筹措资金,解决经济困难户的集中安置,和用以旅游开发、市场贸易以及两地的产业发展。通过加强江阴与绵竹的交流,促进两地经济发展。

6、注重衔接与沟通,力保重建事半功倍

“衔接与沟通”这一原则贯穿规划与设计的始终。规划设计注重与清平乡和援建现场指挥部的沟通,把当地和指挥部的意见融入到规划设计当中去。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注意与省建设厅进行多次的直接汇报与衔接,减少中间层次,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使规划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在方案初步确定后,还根据施工现场不断产生的新变化,根据清平乡、指挥部尤其是当地原住民的意见对规划和建筑设计作适当调整,增加可操作性。

7、多方协作,设计联动,充分发挥综合设计的优势 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在组建工作班子时,就注重发挥下属规划院是一个综合性设计院的优势,工种涵盖规划、建筑、结构、测量、市政和勘探等专业。在规划局的统一领导下,各工种多方协作、设计联动,综合协作开展工作,不仅大大节省了设计时间,还使规划与建筑紧密联系,援建建筑风格协调统一,也使援建的设计工作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已初步完成。

三、以“四个结合”的政策要求统筹援建工作

通过2008年和2009年我市对口援建的硬件建设,已基本能满足绵竹市清平乡村民生活所需的住房配套、公共服务等其它相关需求。但距江苏省恢复重建工作方案中要求的“四个结合”还存在一定差距,援建工作必须要做到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生产与生活相结合。

1、家家有房住,设施有提高

加强加快农房重建的评估加固和技术指导工作,建设绵竹市清平乡场镇集中居住区(南北各1个)和5个行政村(10个农村居民点)的配套设施,包括新建通往居住点的道路(农村道路标准);集中居住片区组团路、宅前路;土地平整;水、电、雨污水、广电、通讯;环卫设施、绿化景观建设,使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功能全面恢复,保障能力达到或基本超过灾前水平,从而支持清平乡完成场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恢复重建,使灾区群众住上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住房。

2、教育有保障,户户有就业

积极开展教育援助,建议由我市和绵竹市清平乡互派教师进行教育交流和支教工作,安排适当的学生到江阴学校参加定期学习。为使有劳动人口的家庭至少有1人能稳定就业,建议我市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加强对清平乡青壮年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口支援、定向招工、定向培训、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清平乡部分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在三年援建期间,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组织灾区群众参与恢复重建,使群众能得到一定的固定收入,从而为加快自身农房重建提供经济保障。

3、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

加快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科学发展能力增强。建议由我市指导清平乡编制旅游专项规划,依托清平乡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抓住德阿公路建设带来的旅游发展机遇,整合农家乐旅游资源,建设融山区生态休闲、山区田园风光、科普考察、地震遗址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区,成为“成都——九寨沟”旅游线路上的重要中转站和生态旅游基地。邀请我市园林旅游部门帮助清平乡挖掘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点。

对口援建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只有以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才能确保援建项目优质高效完成,从而重建清平乡人民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篇:论文: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系 别: 国际经济贸易系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 姓 名: 学 号: 1240302309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任课教师: 黄颖黔 定稿日期: 2013 年 12 月 15 日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核心 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1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价值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

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的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体现群众的利益。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

1.1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1.2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努力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3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

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3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4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参 考 文 献

1.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8.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第8篇: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题党课

信阳市实验小学党支部袁静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十七大相关内容,深刻领会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

2、通过学习,立足学校特点,有针对性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3、通过学习,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创建良好和谐文明校园。

二、教学要求:

1、通读十七大报告中有关章节,把握纲领,领会实质。

2、了解人为本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

深刻领会、了解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

四、授课内容:

㈠、十七大召开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㈡、十七大主题。

1、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深刻变革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

㈢十七大有关章节选学,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1、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不断增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方面。

㈣、结合学校实际,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1、十七大有关章节学习:

十七大报告指出: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结合学校实际,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学校的工作实质是教育教学。如何在学校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⑵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⑶我觉得树立、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从大的方面讲,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②、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③、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走内涵发展之路,应该从人的需求和发展的不同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厘定目标思路、工作方向和管理法则。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学校主要有三个群体,即: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对校长而言,在治校治教方面具体表现为,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法则,就是指在办学方向的确立上,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在办学特色的创立上,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尤其在人才培育的目标上都要做到,在充分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前提下,因人的基本需要而制宜,因人的发展要求而制宜。

④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教师为本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法则,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教师的创造性,突出其主人翁地位。引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

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从教育手段和过程上说,以学生为本,首先是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孩子们在学校居能安其身,食能甘其味,学有所成,发展有望。其次是充分发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尊重学生对现实的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再就是要正确处理教育的主客体之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所谓“因材施教”,“因人而施教”都是从这个层面讲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主获取信息和自主探究问题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由和自尊的人生境界。同时要广泛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能力,是当代教育主题,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层价值取向。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作为最基本的着眼点,要为人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要为人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全面科学的发展观。

㈤、总结。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把满足教师、学生现实的将来的需求作为前提,营造出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师生在自主自由精神的驱动下生活着、工作着、学习着、快乐着,最终达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协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五、思考题。

1、党的十七大主题是什么?

2、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及其重要意义?

3、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4、浅析和谐校园的内涵。

第9篇: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讲解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姓名:成慧萍班级:学号: 2009级法律 00969007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对过去经济建设中遇到问题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且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改变,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追求到精神文化追求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另外,在国际的竞争和面临的国际压力,要求我国重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个长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逐步推进现代化,促进我国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就是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十七大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以人为本”内在地规定着为谁发展的问题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目的。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都在说明“如何发展的问题”,即说明发展的方法、手

段、途径等问题。正是因为“以人为本”规定着“发展”的目的,所以“以人为本”在整个科学发展观中居于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视角来

研究“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加强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是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最终服务目标,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党对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生存论哲学的内在契合点。 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经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从七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这一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当代意义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观批判了传统的超验生存观与自然主义生存观,提出要立足于人本身去理解生存活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④③①②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⑤

集中体现,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关怀。

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对社会发展观的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是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本,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多种价值追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① 2003年12月15日《学习时报》

② ③ ④

⑤《科学发展观的生存解读》高彩霞 四川教育学报2005年5月第5期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 2004年3月1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 北京人民出版社 等的实现,以及人生价值的提高,强调了人民群众能实现的多种价值需求。社会发展的本质上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是人对人的本质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不断实现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和谐社会的深层意蕴,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人的本质是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位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

的力量,而是每一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 这些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却始终未能正视经济活动中人的存在,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导致了经济与社会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划分。经过坎坷与曲折后,我国终于树立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把人放在基础位置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化做实现的动力,发动更多的社会成员支持和参与改革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人们从不断得到实惠中体验发展进步的乐趣,激发自身的才智和潜能,是社会主义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只有充分认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彻底转换发展理念,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只有充分重视人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有效增强人的创造力、发展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科学、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以人的发展为基础,为动力,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文明、新时代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①

②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冯伟福 南方论刊 2005年第1期

上一篇:干部作风整顿心得下一篇:学校开学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