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就业协议书

2022-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生自主就业协议书

大学生就业协议的劳动法规制

[摘要]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本质,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新情况,分析就业协议的缺陷所在,并对如何做好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法》的有效衔接等问题作出一些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就业协议

作者:兰 馨

第2篇:中日韩自贸协议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探讨

[摘要]中日韩自贸易协议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自贸区的建设推动了中日韩贸易取得突破性发展,这给大学生创业以及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从当前情况看,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就业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本研究主要从中日韩自贸协议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中日韩自贸协议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自贸协议下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希望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日韩自贸协议;大学生;创业教育

[

在中日韩自贸协议的作用下,相关政策有利于促进并拓展经济合作发展领域,为地区经济发展带去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这也给地区大学生的创业以及就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基于中日韩自贸协议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并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趋向,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中日韩自贸协议与地区经济发展

2011年的日本地震促使自贸区建设进程加快,如果按照抵近运输的原则,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地点有望选择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地。在中日韩领导人峰会上,中国政府建议以山东为中心,首先建立三国经济合作先行区和示范区。而青岛作为山东的重要城市之一,与日本、韩国之间在经济贸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合作关系。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在青岛地区,韩国企业累计投资约为132.4亿美元,是青岛当地所有外来企业中投资最高的。青岛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拥有港口的巨大优势,这会进一步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为后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青岛与日韩经济往来不断增多以及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家电、商贸、服装以及农业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中日韩自贸区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进一步激发地区发展潜力,同时,多平台以及商业运营模式的不断优化,也会给地区的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相关数据显示,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在经济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综合以上情况,此种趋势定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与就业的机遇。

二、中日韩自贸协议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挑战

在中日韩自贸区建立的背景下分析大学生创业情况,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学生在创业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害怕失败、意志力不坚定、创业资金不足、缺乏经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等。大学生难以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全面地认识分析创业,再加上经验、资金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会严重动摇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影响。地区政府并没有结合当前局势扶持大学生创业,创业基金以及各项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这严重影响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自信心,而有限的创业资金难以满足众多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再有,很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并没有落实,有些甚至因为操作难,并没有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作用。可见,在创业前,需要全面帮助大学生分析创业的各个影响因素,而后制订一个健全的方案,做好创业风险评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把控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创业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二)中日韩自贸协议下大学生创业机遇

随着中日韩自贸协议的推进,自贸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这会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项目。例如,青岛大学生可以积极寻求其中适合自己的机遇。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势必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到青岛发展,中日韩三国语言都精通的人才需求量一定会增加,企业也会给这些人才提供更多的职位,大学生完全可以抓住这样的创业机会。就目前情况看,青岛地区很多大学都开设了日语和朝鲜语专业。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创业。此外,中日韩自贸协议下出台了很多条款,如减免关税、取消诸多贸易限制等,加上市政府的支持,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机遇。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促进了高新产业的发展,这为大学生发挥才能提供了机遇,而一些投资家的投资支持,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中日韩自贸区建立给大学生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学校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知识型人才逐渐转變为复合型人才,更注重人才的自主创业能力。学校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促使大学生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正是大学生在发展中所需的技能。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拉近大学生与社会行业发展之间的距离,可以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学校在开展实际的创业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有效改善传统教育单一的教育模式,通过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教育充分融合,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创业趋势以及其中的多方面影响因素,进而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有效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充分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将大学生具备的潜能挖掘出来,从而为大学生毕业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3.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措施

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学校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通过新媒体、网络等多种途径宣传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借助奖励机制,采用设立创业资金、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信心,进而树立正确的创业目标以及思想观念。学校需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要有勇气、有信心。其次,学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国内外创业人士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并获得创业的信心,以此激励大学生。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创业观点、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利用案例。最后,应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大学生开展多元化学习,在校期间也可以开展一些创业大赛,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让他们在此过程中了解、理解创业,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基于中日韩自贸协议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发展形势

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会进一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发生改变,让地区产业从以往的农业、工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服务业为主。同时,这样的趋势会促使第二、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首先,第一产业的发展,并不会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是因为当前第一产业还富余大量劳动力。在不断发展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将会逐步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但第一产业多数情况是以农业为主的劳动力,所以此种劳动效率较低且廉价,不会对大学生就业造成较大的影响。

其次,在第二产业中,大学生会更加关注其中的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第二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需要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但由于第二产业多数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也就是工厂居多,此类性质的企业虽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但不足以吸引大学生。而基于中日韩自贸区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将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发展起来,此情况会提升大学生的关注力。

最后,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发展对人才吸附能力较大,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当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后,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呈现出飞速发展趋势。受到中日韩自贸协议的影响,第三产业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1.学校方面

(1)合理调整并优化课程

在中日韩自贸协议下,青岛地区将会更加需要应用型、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高校在制订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时,需要进行有效融合,积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当地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邀请行业专家参与高校专业设置,制订出人才培养方案。此外,可以从当前高校现有专业出发,适时调整,创设需求型、应用型的新专业,进而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孵化基地。

(2)提高教师的综合辅导能力

师资力量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基础,青岛高校应当加强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指导、辅导等能力,从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出发,提升教师咨询指导的服务能力。高校可以通过相应的培训,提升就业创业教师的指导能力,进而构建“双师双能型”就业创业教师队伍。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整体能力,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导师制度,积极吸纳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让其充分融入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导师作用。

(3)提升就業帮扶力度

就业需要具体落实到帮扶活动中,高校需要从行业产业以及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做好几方面工作。第一,各个高校可以筛选出优秀的教师以及学生,创设导师团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就业需求提供帮助。第二,高校需要加强分析并研究当地的就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此外,也可以针对“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毕业生征兵入伍”等国家项目政策,向学生进行传达,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微信、微博、邮件等优势,随时为学生提供就业选择所需服务和政策帮助。第三,高校可以提高就业创业活动的丰富性,比如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亲身实践,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就业发展打好基础。

2.大学生自身

与日本、韩国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加,会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会对大学生就业带去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大学生也要意识到,在此背景下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做好职业规划,从而为自身的就业打好基础。

第一,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自我,从自身专业出发,按照兴趣导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以及职业。对此,学校可以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邀请行业专家深入到学校专业设置中,与学校共同参与人才方案的制订,针对学校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为学生打造符合就业趋势的课程,并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做好长远职业规划,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和职业,不要受到利益驱使频繁跳槽从而影响到自身职业长远发展。

第二,在选择行业上,大学生可以多关注一些处于创业初期的新兴产业。在当前趋势下,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获得更多的支持,这为大学生带来机遇。同时,处于初期创业阶段的企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量非常大,这为大学生就业后发挥自身潜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相比之下,对于一些已经成熟的传统行业,其发展已趋于平稳,在人才方面并没有很大的需求,其对人才的要求较高,给予大学生发展的机会也不多。

第三,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后,大批新兴产业以及技术类的公司会逐步发展起来,在发展初期迫切需求大量的人才,其对人才的要求也比较全面,不仅需要高技术、高层次的人才,同时对人才的综合能力以及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这一现状,在学习以及实践期间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日韩自贸协议背景下,不仅会给地区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会促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需要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顺应时代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开拓更多的机会。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把握好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中催生的机遇,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走好第一步。

[责任编辑:陈明]

作者:程潇凝

第3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属性探究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性质争议颇大,破解症结在于厘清就业协议的主体和内容。高校作为就业协议的管理者,应被排除缔约主体的地位;通过对现行就业协议内容进行类型化区分,可认定就业协议构成劳动合同或预约合同。而以就业协议的解除进行检视,劳动合同说更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现下就业协议需相应改革,确保在内容和规范适用方面符合劳动合同的标准。

[关键词] 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预约合同;解除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8年约546万,2009年约568万,2010年约614万,2011年约651万,2012年约673万。①与毕业生人数的井喷相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触动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神经。

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人才优势的发挥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而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重要环节。当前,国家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依然以就业协议制度为核心,就业协议是高校毕业生迈向初次就业所面临的首要步骤。就业协议制度诞生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中,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改革的产物。作为国家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秩序的重要手段,就业协议制度在特定时期对规范就业市场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变革及就业形势的演变等,就业协议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衍生出许多负面影响。由于就业协议制度规范单薄、法律界定不明及配套制度缺失,人们对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认识不清、意见不一。本文拟对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一探究竟,冀望能对化解就业协议书的性质之争有所助益。

一、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属性之争

(一)就业协议书的源起

就业协议书,全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将来就业达成初步约定和意向后,由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订的、明确三方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即俗称的“三方协议”。就业协议书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样式范本,各省、市就业主管部门亦可制定本地通用的范本,就业协议的内容大同小异。

就业协议诞生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改革的产物。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相应地发生变革,表现为由国家计划下的“统招统分”过渡为市场调节下的自主择业。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应运而生,其规范依据在于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政策性文件《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和199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并实施至今的部门规章《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1989年《改革方案》第18条规定:“对一九八八年以前入校的学生,原则上仍实行以国家计划分配为主的制度。但要进行改革,逐步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招聘、推荐、择优录用的办法。”第20条规定:“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供求矛盾的变化,将逐步减少定向招生,按长远改革方向,毕业生将主要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以此为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拉开序幕,就业方式开始由毕业生计划分配向社会选择过渡。1997年《暂行规定》第24条规定:“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制定就业计划和派遣的依据。未经学校同意,毕业生擅自签订的协议无效。”同时,以《暂行规定》第24条为中心的其他几个条款全面规定了就业协议与户籍管理、就业统计、就业派遣的关系,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义务和三方违反就业协议的赔偿责任,由此初步搭建了高校就业协议制度的法律框架。

(二)就业协议性质的学说争鸣

就业协议书除具备确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劳动关系、规定主体间权利义务的法律功能外,还是高校上报就业计划、用人单位申报进人指标、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的依据,兼具管理、统计、监督、派遣等诸多功能。毫无疑问,作为国家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秩序的重要手段,就业协议制度在特定时期对规范就业市场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变革,某些情形下就业协议制度与促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产生抵牾,甚至出现损害毕业生利益的负面影响。围绕就业协议,高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引发了诸多纠纷,最为突出者为违反就业协议的责任认定,而归根结底,纠纷之产生与处理难题均源自就业协议书法律地位的不确定。因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未有规范明文加以界定,在实践中有关就业协议的纠纷究竟依照劳动纠纷抑或民事纠纷处理操作不清;理论界对就业协议性质的认识也各执一词,学说纷争。总结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对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界定,学界存在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4月第30卷第2期邵元飞: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属性探究1.民事合同说

此说认为,就业协议不是聘用(劳动)合同,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和相应的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不得擅自解除和违约。[1]支持理由在于,就业协议是经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达成一致意见后与高校共同签订的三方协议,一旦订立,该协议对各方当事人均有拘束力。作为平等主体间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就业协议符合一般民事合同的要求。与之针锋相对,质疑观点提出,衡量就业协议书究竟是不是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合同的首要因素应考虑主体是否为平等主体。[2]根据《暂行规定》第24条,未经学校同意,毕业生擅自签订的协议无效。所以协议是否生效需经学校的“审批”,这并非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与涉及颁发毕业证和决定授予学位等事项一样,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②

2.预约合同说

此说主张,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适用于毕业生就业的不同阶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将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完全符合预约合同的特征,是典型的预约合同。[3]反对观点则列举了预约合同与本约合同在缔约主体、目的、性质、适用规则等方面的关系,以此论证就业协议不属于预约合同。典型表现为就业协议为三方当事人,与作为本约的劳动合同的主体不符;就业协议以确立劳动关系为目的,而非缔结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性质不同,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则。[4]46

3.劳动合同说

该说认为,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性质是一致的,两者主体意思表示是一致的,两者的法律依据也是一致的,所以就业协议是劳动合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应当适用劳动合同。[5]反对说主张,劳动合同的签订仅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就业协议缔约主体为高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三方当事人,与劳动合同不符;在内容上,就业协议并不具备劳动期限、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此外二者签订的时间、适用的法律规定以及纠纷属性也均不相同,因而就业协议根本不是劳动合同。[6]

二、就业协议书的性质界定

(一)破解纷争之结

从以上三种代表性的学说观点来看,其相互攻伐责难的理由论据主要集中在就业协议的主体和内容方面。质言之,就业协议的主体和内容是引发其性质之争的根源所在。那么,破解纷争之结也恰在于此。

1.就业协议主体:高校退出

当下普遍采用的就业协议书中,高校作为一方缔约主体。如此不仅因主体不符直接排除了就业协议定性为预约合同或劳动合同的可能,甚至就业协议是否成立民事合同亦受质疑。依据《暂行规定》第24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须经高校同意,否则协议无效,此等合同已然难说符合普通民事合同的要件。需要质疑的是,高校何以成为就业协议的主体?其地位究竟如何界定?笔者以为,高校作为就业协议主体显然是一种错位,为理顺就业法律关系计,应使高校退出协议缔结主体的地位。

从就业协议法律关系而言,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明确就业意向、确立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其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达成的合意,约定的权利义务也主要针对和约束双方。这是就业协议的法律功能,是就业协议的根本使命,决定着就业协议的本质属性。高校参与就业协议“严格地讲是在‘私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填加了公力干预的内容,各高等院校作为第三方参与到就业协议中来,是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高校向用人单位承担一定保证或担保的一种实践操作。”[7]高校参与就业协议也是后者所承载其他功能发挥的要求。作为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就业方式改革的产物,就业协议除旨在确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劳动关系外,还是高校上报就业计划、用人单位申报进人指标、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的依据。显然,就业协议本身同时承载法律功能与管理功能等,而高校的介入与就业协议的法律功能无关,只不过关涉就业协议管理等功能的发挥,将高校作为就业协议的主体明显错置了高校的地位。由高校错位引发的就业协议性质之争,原因在于就业协议“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管理功能掩盖了其作为毕业生、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功能”[8]。还原就业协议的本质属性,首先应明晰高校的定位,排除其就业协议主体的角色。

从实践操作来看,在就业协议制度运行中产生了高校损害学生权益的诸多现象。例如,在就业协议缔结方面,实践中有学校强迫学生虚假签约的情况。因教育部门将高校的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③而就业协议是高校统计就业率的依据,因而一些高校为提升就业率,使学生被迫签订就业协议。有些学校甚至将就业协议与毕业证书挂钩,要求“先签就业协议,再拿毕业证书”,否则就不予毕业。又如,在就业协议解除方面,有些省份规定解除或者变更就业协议要经过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同意,报经鉴证机关核准后由违约方承担违约金。④这种规定预伏了权力寻租的隐患。实践中有些学校规定,如果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后违约,必须向学校缴纳一定的违约金,否则学校就不予发放新的就业协议。可见,就业协议制度中高校错位在许多现实情形下可能造成侵害学生权益的严重后果。

在就业协议的修改完善方面,某些省市就业主管部门已捷足先行,对原版就业协议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将“三方协议”转变为“双方协议”,高校从就业协议主体角色中退出。如广东省教育厅颁行的《广东省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明确指出,就业协议书只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签订,以前作为第三方的高校则只作为协议鉴证登记方。[9]上海市2005年出台的《上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其中第26条规定:“高校学生就业必须由毕业生或结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并由学校对就业协议鉴证登记。”[10]此外,其他省市如天津市、四川省等也相继启用新版就业协议,正式规定高校不再作为协议缔结主体。

2.就业协议内容:类型化区分

明晰了就业协议的缔结主体,至少保证了就业协议是民事主体意思表示一致而订立的民事合同。那么其究竟是一份普通的民事合同还是预约合同,抑或劳动合同,争议的根源在于就业协议的内容如何。当下普遍采行的就业协议书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毕业生(甲)、用人单位(乙)、培养单位(丙)三方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甲乙双方已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达成就业合意,丙方经审议同意甲方到乙方工作,所有未尽事宜及甲、乙、丙三方的其他承诺应在备注栏中明确说明,并视为本协议书的一部分;第三部分是三方的签名和盖章;第四部分是备注栏。一般而言,就业协议仅明确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劳动关系,并不强制要求列明劳动报酬、劳动期限等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内容。不过,为防止用人单位出尔反尔,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变更当初约定的劳动报酬等议定条件,许多毕业生往往要求将劳动合同条款内容写入就业协议。因而在实践操作中,有些就业协议的备注栏明确列明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议定的上述劳动合同条款。此外,在就业协议改革的一些省市,上述劳动合同条款已被明确载入空白就业协议书中,成为就业协议的“法定内容”。

恰恰因为就业协议内容的不统一,在认定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时容易产生意见分歧。而对就业协议内容不加区分,一揽子地论证就业协议的性质,显然无益于纷争的解决。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界定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时,首先以类型化思维依内容对就业协议进行区分,探究包含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和不含劳动合同条款两种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如此不仅有助于准确定位就业协议的属性,化解学术纷争,也能检视两种就业协议对缔约主体权利义务的不同影响,以此为基础推动就业协议的科学化、合理化完善。

(二)包含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就业协议性质:劳动合同

一旦破解了就业协议性质之争的症结,对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定位便相对明朗。对于包含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内容的就业协议,可径行定性为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作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为确立劳动关系而意思合致的书面合同,若明确规定了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已然符合劳动合同订立的主体、内容与形式要求。考虑到对于就业协议的劳动合同说在学界存在不少争议,对此可就以下问题展开分析,借以辅助劳动合同说的论证。

其一,高校学生是否符合劳动合同的缔约主体?

毕业生作为就业协议的一方主体,其高校学生身份影响就业协议的劳动合同定性吗?学界和实践中均有观点认为,在校学生不具备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其依据来自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12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笔者以为该条仅适用于在校生勤工助学行为,并未否定在校生的劳动权利,也不能推定出在校生不具备劳动合同缔约主体资格。中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该《意见》均未有明文否定在校生的劳动关系主体资格。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其二,就业协议是否符合劳动合同的缔约时间要求?

有观点指出,就业协议签订于学生毕业前后,一经签订便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旦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协议自动失效,而劳动合同签订于学生毕业到用人单位报到后正式确立劳动关系之时。[4]47笔者以为,签订时间不能成为否定就业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理由。首先,将就业协议定性为劳动合同,自可约定其期限,便不存在就业协议自动失效的问题。其次,劳动合同未必于劳动关系建立时签订,依据中国《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提前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就业协议签订于毕业生报到(用人单位用工)之前,不妨碍其作为劳动合同的法律定性。

其三,就业协议是否为附期限的劳动合同?

有学者认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方从确立劳动关系到毕业生去用人单位工作的链条较长,所以就业协议是一种典型的附生效期限的劳动合同,即以毕业生毕业被学校派遣时开始生效”[11]。笔者以为不妥。诚如前述,劳动合同签订与劳动关系建立并不必然同时,法律允许提前订立劳动合同,而劳动关系的建立统一自用工之日开始。那么,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既可约定协议自成立时生效,亦可约定协议于用工之日生效,此为缔约主体意思自治。显然,就业协议无论作为即时生效的劳动合同还是附期限生效的劳动合同,均符合法律规定。只不过在协议解除的要件及责任承担方面,两种劳动合同存在差异(后文详述)。

其四,就业协议是否为附条件的劳动合同?

有观点指出,就业协议应定性为附条件的劳动合同。合同成立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意思表达一致签字盖章,并经学校批准之时;而合同能否生效则取决于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取得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12]此观点谬之极矣。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在就业协议中可能约定毕业生取得学位证、毕业证的义务,但此种规定绝非决定就业协议是否生效的所附条件,而应作为就业协议解除的一项事由。

综上言之,将包含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内容的就业协议定性为劳动合同,不仅完全符合劳动合同成立、生效的有关法律规定,使就业协议能够径直适用《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范,从而避免以效力阶层较低的部门规章为存在依据所遭遇的地位尴尬,保证有关就业协议纠纷有法可依、及时处理,同时,界定为劳动合同也最能彰显就业协议确立劳动关系的根本功能,对在就业法律关系中相对处于弱势的毕业生来说,采纳劳动合同说,能够使就业协议更有利地保障其自身利益。

(三)不含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就业协议性质:预约合同

现实操作中,许多就业协议中并不“格式地规定”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当事人未将此条款内容明确写入就业协议的备注栏。那么,此种不含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就业协议如何定性?笔者以为,可将其作为劳动合同的预约合同处理。

民事合同说对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界定意义不大。作为民事主体订立的书面协议,非属行政合同、经济合同等类型,自然应成为民事合同。所以,就业协议毋庸置疑是一份民事合同。不过,究竟作为普通的民事合同还是特殊的民事合同,尚需考察合同规定的内容。因就业协议承载特殊的法律功能,其旨在明确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意向,确立主体间的劳动关系,因而其同毕业生报到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紧密相连。如此,就业协议便不宜被认为是普通的民事合同,否则将会人为地割裂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正是由于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之间的紧密关系,将就业协议界定为预约合同似更能准确地阐明其法律性质。预约合同并未为中国民事立法所规定,除《买卖合同法解释》对买卖合同的预约有提及外,预约合同基本局限于学术探讨的范围之内。一般认为,预约合同为当事人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合同之合同。有学者认为就业协议旨在确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而不是以将来订立劳动合同为目的,所以就业协议不属于预约合同。[11]86笔者承认,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劳动关系的确立并不等同,然而深究就业协议的根本目的,无非通过先行约定以达后期签订劳动合同之目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建立劳动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考量,严格区分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劳动关系的建立意义并不大,对于就业协议的定性不应产生影响。如此,就业协议符合预约合同的特征,其明确了主体将来订立劳动合同的义务,成为劳动合同缔结的基础。将就业协议定性为预约合同,沟通了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关联,更为准确地界定了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尽管如此,此种预约合同属性的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为两份独立的合同,且前者不含有议定的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内容,那么其只能约束主体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却无法决定在后订立的劳动合同内容。当出现用人单位变更起初与毕业生商定的劳动合同条款内容时,就业协议并不能为毕业生提供保护。

三、就业协议书的解除

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属性界定,其目的归根结底在于理顺就业法律关系,及时、妥善地处理因就业协议而引发的纠纷。在就业协议的法律定位及纠纷处理时应当明确,就业协议并不寻求遵循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原则而对主体平等保护,而应倾向性地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与一般的劳动合同的主体相比,毕业生即将成为劳动者,完成由校园向社会角色的转变,因而相对于一般劳动者,其并不具有任何优势地位,甚至因其久处“象牙塔”,缺乏社会工作和生活经验,更可能遭受利益损害;与用人单位相比,毕业生如同一般劳动者一样处于弱势,并不具有同用人单位平起平坐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结构性地供过于求,毕业生求职者作为劳动力的供给方,必然受制于作为劳动力需求方的用人单位。[13]所以,分析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时,应当走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为平等主体的认识误区,坚定地承认毕业生的弱势地位和对其特殊保护的合理性。鉴于因就业协议引发的纠纷主要集中在协议解除方面,那么不同定性下就业协议的解除规定能否实现对毕业生权益的保护,成为检视就业协议法律属性界定合理与否的一个标准。

首先来看作为劳动合同的就业协议之解除。诚如前言,包含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内容的就业协议应被定性为劳动合同,依据其生效时间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即时生效的劳动合同和附期限生效的劳动合同。

在成立即时生效的劳动合同情况下,就业协议解除可径行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作出了严格规定,其中第39条、40条、41条为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第42条为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在就业协议签订时,因尚未用工而没有建立实际的劳动关系,以上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基本不满足,其结果是用人单位几乎无法解除此种就业协议。如果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就业协议,则毕业生可要求继续履行,或依照《劳动合同法》第87条索要赔偿金。相比来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比较宽松,《劳动合同法》第37条、38条规定了劳动者预告解除、及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在就业协议的解除方面,毕业生享有相对较大的自由,现实生活中也出现毕业生“骑驴找马”、任意解约的情形。那么,因毕业生解约而对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用人单位如何求偿?实践中,用人单位为防止毕业生任意解约,通常与毕业生在就业协议中约定违约金条款。不过笔者以为,若认定就业协议属于即时生效的劳动合同,则该违约金条款应当无效。因为依照《劳动合同法》第25条,除存在服务期和保密义务、竞业限制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对于因毕业生解约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应当适用《劳动合同法》第90条,由毕业生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赔偿事项应当仅限于用人单位所受的实际经济损失和费用支出,主要体现为用人单位的招录费用损失;赔偿数额应当设置一定标准,如上海规定违反就业协议的违约金原则上按照拟正式录用时毕业生第一个月的工资为上限。⑤这与实践中一般采行的3000~5000元不等的标准也大致吻合。

若就业协议成立附期限生效的劳动合同,因劳动合同尚未生效,自无适用《劳动合同法》的余地。此时,对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权利义务,应当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若当事人约定了解约金条款,自可依据合同约定解除,此时适用《合同法》第98条,解约金条款作为结算、清理条款,其效力不因合同解除而受影响。若当事人未约定解约条款,那么成立而未生效的劳动合同是否存在解除问题?一般认为,合同解除以有效成立并继续存在的合同为标的,已经成立尚未生效的合同,对当事人还没有发生效力,通常并不产生违约等问题,故无从提出解除。[14]亦有学者指出,已经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可以作为解除对象,原因在于合同成立后生效前,若一方当事人实行了严重的不法行为,致使对方当事人若继续固守该合同,等待生效,就会遭受重大损失。[15]笔者以为,若认可未生效合同可以解除,似可适用《合同法》第94条有关合同法定解除的规定,在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将不履行合同义务时,认定为构成先期违约,允许对方当事人解除合同。但是即便如此,该规定对当事人解约的限制并不见得富有成效。依照中国《合同法》第97条的规定,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限于未履行之义务终止履行、赔偿损失等责任。因而,毕业生尤其是用人单位解除就业协议并不会因该规定而受到实质性的约束。

接下来分析作为预约合同的就业协议之解除。诚如前述,尽管预约合同说相比普通民事合同说更准确地界定了就业协议的性质,彰显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关系,但其软肋在于中国民事立法对预约合同规定的空白,预约合同的解除更加没有直接的法律适用,由此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不过,作为成立生效的民事合同,如果当事人违法解约,那么对方当事人可依照普通民事合同的规定追究解约方的违约责任。依照中国《合同法》第107条的规定,违约责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承担方式。在用人单位单方解约时,毕业生可要求其继续履行就业协议,如此似也能一定程度上限制用人单位以支付赔偿金的方式随意解约。然而相比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的限制,预约合同多有不及,对毕业生权益的保障亦有不如。

综合上述就业协议之解除规定来看,将就业协议定性为劳动合同而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相比之下更能够对用人单位任意解约进行限制,而且以法律作为规范依据,更有助于实践操作,实现就业协议纠纷的及时处理。至于将就业协议界定为劳动合同是否能规范毕业生随意解约,甚至相反可能助长实践中毕业生任意解约的态势,对毕业生群体及社会整体诚信造成损害的质疑,笔者以为大可不必如此危言耸听。相比来看,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解约较之用人单位解约的损失危害要小得多,作为劳动者的毕业生其可替代性较强,因解约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较小且易于填补。在笔者看来,见诸书刊的毕业生违约事例及其损害被过度放大。对于尚不具备经济基础的毕业生来说,即便几千元的解约金已足以影响其意思决定,促使其在履约与解约之间慎重权衡。实践中,毕业生多次解约的事例极为罕见。所以,在就业协议的解除问题上,更应关注的是如何限制用人单位任意解约侵害毕业生的利益,而非相反。那么,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认定就业协议作为即时生效的劳动合同更符合上述目的,能够为毕业生权益提供最有利的保护。实际上,就业协议解除的相关规定和利弊分析,对前文主张的就业协议的劳动合同定性进行了有力反证。

四、反思与结语

尽管前文对就业协议内容进行类型化区分,将包含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内容与不含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内容的就业协议分别定性为劳动合同与预约合同,但经过对就业协议性质的理论分析及通过解除规定进行的反证,明显可以看出,作为劳动合同的法律属性定位更有利于毕业生权益的保护,也更能规范就业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更有助于处理和化解就业协议纠纷。那么,在现下就业协议饱受诟病的形势下,对就业协议内容及制度规定进行改革便颇显急迫。在广东、上海、天津、四川等少数省市先行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应对就业协议内容和规范适用进行明确修正。

在就业协议内容方面,可由教育部统一规定新版就业协议示范样本,避免各地就业协议内容不一致而引发的纠纷。新版就业协议应明确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退出缔约主体角色,仅作为就业协议的鉴证方,同时继续发挥其管理职能,指导、辅助毕业生就业工作。另外,就业协议中应列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内容,将其作为常规性的必填内容,以此确保就业协议符合劳动合同的形式、内容;在就业协议的成立、生效方面,可明确规定协议自主体签字盖章时生效,主体有相反约定的,从其约定。

与内容修改相适应,在就业协议的规范适用方面,应变更、废止与现实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不再适应的规范规定。为对就业协议的劳动合同属性进行规范层面的承认,可于《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就业协议制度,具体操作可在《劳动合同法》第五章下增加第四节“高校毕业生就业”。明确就业协议的劳动合同定性和法律规范适用,有关就业协议纠纷的属性、管辖争议便可相应消解。

对就业协议进行如上变革,能够助推就业法律关系和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于就业协议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大有裨益。至于就业协议的存废之争,随着就业协议制度改革也将归于无形。最后,学术探讨目的不在高低优劣之争,而应着意化解纷争,贡献于相关实践纠纷的应变处理。本文稚拙,望能于此目标有一二意义。

注释:

① 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所统计的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学生数。参见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index.html,2013年10月2日访问。

② 参见“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年第4期。

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第5条规定:“要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对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地区,控制新增高校的数量。”

④ 参见《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第5条。

⑤ 参见《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第4条。

[参考文献]

[1] 黎建飞.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104.

[2] 杨立立.高等学校就业协议制度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3] 秦文献.大学生就业协议:一种典型的预约合同[J].中国劳动,2005(1):40.

[4] 尹晓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法律属性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 赵兴宏.就业协议适用劳动合同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

[6] 张冬梅.《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及其完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95.

[7] 郑尚元.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前沿问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6.

[8] 罗胜利.《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

[9] 梅志清,等.广东新规:签就业协议高校不再是第三方当事人[EB/OL].(20031127)[20131002].http://news.sina.com.cn/o/20031127/16421202401s.shtml.

[10]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EB/OL].[20131002].http://www.job.sjtu.edu.cn/rightline/careerinstruction/policy/zhengce03.htm#5.

[11] 翟玉娟.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12] 赵建.刍议就业协议的法律属性[J].商业时代,2009(16):63.

[13] 秦国荣.劳动违约责任:规则原则、构成要件及立法完善[J].当代法学,2006(2):76.

[14]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511.

[15] 崔建远.合同解除的疑问与释答[J].法学,2005(9):73.

[责任编辑:陈可阔]

作者:邵元飞

第4篇:自主就业实习学生安全教育协议书

为了安全、有效的进行毕业生自主就业实习工作,促进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特签订如下安全协议:

一、学生就业实习期为:

年月日~年月日。

年月日学生返校。

二、在自主就业实习期内,首先保证完成课程及考试等相关校内学习任务,其次由于实习单位和其它单位、个人的责任,造成实习学生安全损失的,由学院和学生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协议,共同向实习单位或责任单位、责任人追究法律和赔偿责任。学生个人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的,出现安全问题由学生自己直接与协议单位或责任人交涉处理。

三、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后,应遵守国家法规法令,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定,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操作仪器设备,如违反相关规定造成安全事故,均由学生本人承担责任。

四、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后,确需中途离开单位或终止工作,应事先在实习单位办理有关手续,并在离开前告知系辅导员,经系批准后方可离开。否则,由此引发安全责任,由学生本人承担。

五、自主就业实习期间应严格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如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和实习指导教师管理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由学生本人承担。

六、学生要遵守所在接受实习单位的安全、保卫规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遵守法律法规,注意饮食卫生及往返学校途中交通安全,讲究文明礼貌,维护学校声誉。

七、实习学生必须加入有关保险,实习期间如发生安全事故要及时向所在单位和保险公司报告,并迅速与辅导员联系。

八、本协议一式两份,运动训练系和学生各存一份。双方签字后生效。运动训练系(甲方)实习学生(乙方)

签字:签字:

(盖章)

第5篇: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就业学习日记

就我记忆中深刻地课堂记忆下来

〈一〉第一大堂课笔记与分析之类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和政府的要求。早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他的讲话中就从发展高等教育的角度,深刻阐述了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岚清同志在这次会议的报告中更是从政策措施上提出支持学生创业:“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人事等有关部门必须要全力以赴,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

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是高校扩招继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因为如果扩招后培养出来的大量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就业,将反过来制约扩招的发展,从而阻碍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的步伐,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果高等学校再按照过去的思路培养人才,以所谓的“适应性”来抢占现成的就业岗位,路就会越走越窄;若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二〉第二大堂课笔记与分析之类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分析

尽管有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之路并非畅通无阻。在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短短几年的发展时间,大学生还需突破能力经验、资金不足、社会观念阻碍等方面的瓶颈。

创业大学生能力经验不足。(1)经验不足。首先,市场经验不足。许多学生在设计产品开发项目时并不了解市场上的需求,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或者闷起头来一味地搞技术;他们通常难以得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也就无从分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使得很多下大力气研制的产品找不到买家,错过了商业机会,甚至导致失败。其次,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常常使他们在刚开始创业时盲目乐观,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而对于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失败却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2)综合素质较弱。首先,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知识。虽然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学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于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税务、知识产权法等知识相对较为缺乏。他们创办的公司也大都组成了自己的管理团队,但公司的管理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其次,综合素质能力弱。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不够彻底。另一方面实践能力、开拓、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创业、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缺乏创业环境。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异常艰难,除了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与外国成熟又完备的创业环境相比,我国现在的创业环境还不是很完善。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特别是政府职能还未完全转变,政府官员服务意识不强。另外,传统社会观念阻碍也是创业环境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跃过了“龙门”,大学毕业之后理所应当去政府部门做公务员,或者去大公司作“白领”。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开办一个小的企业时,就会流言四起,认为是大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问题,找不到工作,所以才进行创业的。

〈三〉第三堂课笔记与分析之类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分析

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首先,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比较顺利的进行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从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的奋斗。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最后,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能力。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另外,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创新等,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事途。再者,还需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最后:我的心得和体会

学院:建筑学院

授课教师:程小红

学生;艾云庭

班级;建工201004班

第6篇:大学生就业难 自主创业谋出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我国高校大规模地扩招,每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也意味着要有想当的工作需求,同样也意味着就业竞争将不断激化你,因为我国每年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是一定的,那么其他的学生毕业后去哪里工作呢因此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目前我国的就业环境,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2009年我国大学生就业人数达到了610万人,比2006年的413万人多出了将近200万人,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毕业后的大学生流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据相关资料统计,2009年我国大学生就业率达到67.85%,有32.15%的人尚未找到工作,其中工学,经济学,理学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大多会进入企业,公司等机构,专业对口率大85.46%,二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大多会选择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专业对口率为79.36%,从就业角度来看,有36.23%的毕业生从事企业生产、产品研发工作,主要为理科毕业生;有25.35%的毕业生从事企事业行政单位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文秘、教育等,主要为文科毕业生;22.61%从事物业流通、销售,餐饮,中介服务等工作;按地区划分,东部就业人数的比例最高,中部次之,在者是东北部,最后是西部,就业比例受到地区发展制约也不平衡,因此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每个人都要居安思危,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二、自主创业谋出路,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在中国的就业环境下,许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将出路指向了创业,他们或是几人合资开一家中小型企业,或是回到家乡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基层创业

同时政府也加强创业教育,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例如我校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一门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还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学习一定的就业知识和相关求职方法和策略,对于我们以后的求职和创业之路大有裨益。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政府也给予许多优惠政策:提高申请的贷款金额

三、当然大学生在刚开始创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难题

首先是注册难,办公场所和一定的资金实力是成立公司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无地无钱的创业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是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筹得这笔不菲的注册资金

其次是融资难,公司注册成立后,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开始盈利,这需要大学生寻找各种机会获得投资以维持生存

最后是创业抗风险能力差,创业大学生市场意识薄弱,社会资源缺乏,抗风险能力尤其差,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竞争压力,很容易刚起步就夭折。况且敢于创业的大学生少,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对于尚处在大学阶段的我们而言,我们最主要的工作依然是以学业为主,将必修课和各类专业课学好,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7篇:学生自主回家安全责任协议书

协议人:杭州市余杭区东方学校,(以下简称甲方);

法定代表人:胡理国组织机构代码:55517187—4

法人单位所在地:杭州市余杭区好运西路180号

协议人:,(以下简称乙方);

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

家庭住址:

一、为了维护乙方之被监护人放学后自主回家的安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甲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推动甲方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保障乙方之被监护人人身、财产安全,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公平、平等、自愿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议一致,制定本协议;

二、根据甲方校规校纪管理的要求,在甲方处就读的在校学生放学后除住宿生外,校外走读生一律要求该走读生之法定监护人亲自送、接该走读生上学、放学;

三、乙方若未能按时到甲方处接自己的被监护人的,乙方应主动于甲方当日当次放学前三十分钟将不能按时到校接自己的被监护人之情况及时告知该被监护人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四、若乙方不能到校接其被监护人的,在签订本协议后,甲方视为乙方同意自己的被监护人在甲方放学后让其独自回家;

五、乙方的被监护人在甲方放学后独自回家的,乙方的被监护人在出校门之后该被监护人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甲方将不负任何保障责任,若因乙方许可自己的被监护人独自回家,发生乙方的被监护人任何人身、财产等问题由乙方自行承担,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六、对乙方依本协议第四条之规定同意其被监护人独自回家的,乙方应时刻

教育自己的被监护人放学后及时回家,不随意和陌生人说话,不跟陌生人走,认清回家路程,家庭住址,记住甲、乙双方的联系方式,遵守交通规则;

七、乙方的被监护人若在回家途中出现人身、财产等问题,乙方应在知晓该事后半小时内告知甲方;

八、本协议生效后,甲方将视为乙方同意乙方的被监护人放学后独自回家,甲方将在每天放学后同意乙方的被监护人在无乙方接的情况下自行回家;

九、本协议的甲、乙双方对该协议无重大误解、在订立协议时未显失公平、无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十、本协议在签订前及签订时甲、乙双方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且甲、乙双方对本协议的内容是真实意思表现;

十一、本协议所称的被监护人是乙方在甲方处就读的子或女;

十二、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补充协商决定,补充协议跟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遇补充协议与本协议相冲突的,以补充协议为准;

十三、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十四、因本协议发生纠纷后,甲、乙任何一方有权交由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仲裁机构)解决;

十五、本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十六、本协议一式两页,经甲、乙双方签字并捺印后生效;

十七、本协议中的自主回家方式包括骑自行车和步行

十八、本协议适用于甲方10周岁以上的在校步行回家学生及12周岁以上在校骑自行车回家学生。

甲方:乙方:

年月日年月日

第8篇:学生自主联系顶岗实习协议书

甲方:(实习单位)

电话: 乙方:(学生):

班级: 电话:

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了解实际生产,理论联系实际,完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便利。经协商,甲方同意乙方到甲方进行顶岗实习。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订立本协议如下:

一、实习期限

甲方同意乙方在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期间在甲方进行为期 个月的实习。

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的权利

(1)可以根据其需要和乙方的工作能力对实习内容进行调整。

(2)在实习期内根据乙方的表现,经和乙方学校友好协商后甲方有权决定是否提前终止对乙方提供的实习机会。

2.甲方的义务

(1)按照本协议规定的时间和内容为乙方提供实习机会,所安排的工作应该符合法律的规定和不损害乙方的身心健康,并安排好乙方的食宿。

(2)为学校前往甲方实习单位对乙方进行指导或管理提供方便,并向学校提供乙方实习的真实表现等信息;

(3)根据乙方的实习工作及表现,给予乙方一定的实习津贴。

(4)在实习期间,配合乙方学校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安排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技能或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乙方实习进行指导,并协助学校对乙方进行管理。在乙方实习结束时根据实习情况对乙方做出实习考核鉴定。

(5)甲方应当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学生人身及工作安全。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因实习的原因发生的一切伤害)的,甲方应将学生视为在职职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的其它有关规定,参照对在职职工工伤事故处理的归责原则和赔偿标准等妥善处理赔偿及一切相关事宜。甲方不得以学生系实习生、甲方与学生没有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承担依法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工伤赔偿责任及其它责任。

学生实习期间,在实习地遭受第三人伤害的,即便甲方对此伤害依法依约均不应承担责任,甲方也应积极协助乙方、学校、学生家长妥善处理。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的权利

1 (1)有权在协议规定的实习时间按照甲方安排的内容参加实习。 (2)在实习期间如发生工伤事故时有获得赔偿的权利。

(3)如果甲方安排的工作内容违法或有损乙方身心健康,乙方有权向甲方提出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若甲方不能调整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乙方有权在报告后终止在甲方的实习。

2.乙方的义务:

(1)在实习期间认真做好岗位的本职工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刻苦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努力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任务。

(2)在实习期间,遵守甲方的有关工作时间、休假制度、考勤制度、行为准则、保密制度及其它甲方要求乙方遵守的公司规定。

(3)应按时完成实习期间甲方交付的任务和工作。

(4)应遵守甲方的操作规程,如有违反造成甲方财物损失,按甲方规定处理。 (5)顶岗实习中出现伤害事故,如因企业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履行安全措施和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发生学生伤害,由企业负责;如因实习学生违规操作、不服从管理发生伤害由学生负责;学生如参与不法活动等由学生本人负责。

(6)遵守学校关于顶岗实习的相应管理规定和要求,与校内指导教师保持联系,按照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完成《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情况汇报表、毕业论文(实习报告)及其他有关材料的写作、上交工作,并接甲方和学校的考核。

(7)在签订本协议时,应该将此情况向家长汇报并征得家长同意。

三、协议的终止与解除

1.协议期满自然终止。

2.因协议期限届满以外的其他原因而造成协议提前终止时,甲乙双方均应提前两周书面通知对方及乙方所在学校。

四、其它事项

1.本协议一式三份,由甲、乙双方及学校各执一份。 2.其他未尽事宜,由双方及时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家长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第9篇:学生自主实习四方协议

甲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南海大道95号 电话:0898-31930683 乙方(实习单位): 地址: 电话:

丙方(实习学生): 级 专业学生 身份证号码: 联系方式:

丁方(学生家长): 住址: 电话:

为了保证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的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并圆满完成,经甲、乙、丙、丁四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协议如下:

一、实习期限、岗位及内容

1、四方同意甲方实习学生在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期间在乙方进行为期 为 月的顶岗实习。

2、乙方将安排甲方的实习学生按专业相近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本协议各方在此同意和确认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如下: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的权利

(1)根据丙方在乙方的实习内容和表现,参考乙方提供的相关工作和表现鉴定,评定丙方实习考核成绩;

(2)在不影响乙方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前往实习单位对丙方进行指导或管理,有权向乙方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3)委托丁方负责丙方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和教育。

2、甲方的义务

(1)对丙方做好实习前的动员与培训工作、实习中的联络、检查、协调工作,实习后的考核和其他工作;

(2)在丙方实习期间发生人身意外事故时,协助丙方获得相关的赔偿提供帮助。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的权利

(1)可以根据其需要和甲方实习学生的工作能力在实习范围内对实习内容和岗位进行适当调整;

(2)有权利参照本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对丙方进行管理;

(3)在实习期内根据丙方的表现,经和甲方、丁方友好协商后,乙方有权决定是否提前终止对丙方提供的实习机会;

(4)因工作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可安排丙方加班,并参照国家劳动法有关标准向丙方支付加班工资。

(5)丙方在实习期间由于违法违纪所造成的个人和他人伤害,所造成的任何损失由丙方自己负责。

2、乙方的义务

(1)按照本协议规定的时间和内容为丙方提供实习机会和岗位,所安排的岗位应该符合法律规定和不损害丙方的身心健康;

(2)制定适合学校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顶岗实习计划。有义务为甲方选派的指定人员前往乙方实习单位对丙方进行指导或管理提供方便,向甲方提供丙方的真实表现等信息;

(3)丙方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实习期间,乙方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丙方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必要的劳动保护品,建立健全符合安全卫生的操作规则;

(4)在实习期间,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安排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技能或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丙方实习进行指导。在丙方实习结束时根据实习情况对丙方做出实习考核鉴定;

(5)加强对实习学生上岗前安全防护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为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预防发生伤亡事故;

(三)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丙方的权利

(1)有权在协议规定的实习时间内按照协议规定的实习计划参加实习; (2)享有获得加班工资权利;

(3)享有劳动保护的权利,在实习期间如发生意外事故时有获得赔偿的权利;

(4)如果乙方安排的工作内容违法或有损丙方身心健康,丙方有权终止当前工作,并在事后向甲、乙、丁方报告;

(5)本协议存续期间,丙方如需提前结束实习,需提前7天向甲、乙方说明原因,经三方协商一致后终止实习协议,并做好工作交接。

2、丙方的义务

(1)在实习期间认真做好岗位的本职工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刻苦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努力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任务;

(2)在实习期间,遵守甲方的有关工作时间、休假制度、考勤制度、行为准则、保密制度及任何其它乙方要求丙方遵守的公司规定;

(3)应按时、按质完成实习期间乙方交付的任务和工作;

(4)应遵守乙方的操作规程,如有违反造成乙方财物损失,按乙方的相关规定处理; (5)遵守学院关于实习的相应管理规定和要求,与甲方、丁方保持联系,按照实习的教学要求做好实习日志的填写、实习报告的撰写等相关工作,并接受实习单位和学院的考核;

(6)在签订本协议前,应该将本协议向家长(丁方)汇报,征得家长书面同意;

(7)在实习期间,丙方外出就诊的全部费用自理。因工作致伤、致残、致死按国家劳动法(或比对正式员工)有关规定处理,甲、乙方不负责丙方在工作时间以外及住宿区以外的安全。

(8)丙方如因个人原因损坏乙方的设施设备,由丙方本人按有关规定赔偿。

(四)丁方的权利和义务

1、丁方的权利

(1)在不影响乙方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前往实习单位对丙方进行指导或管理,有权向乙方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2)向甲方协商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

2、丁方的义务

(1)受甲方委托对丙方实习期间的行为予以监督和管理,特别是有关安全方面的教育管理,以确保丙方遵守本协议及甲、乙方的规章制度;

(2)配合甲、乙方对丙方做好实习中的管理、联络、检查、协调工作和其他工作; (3)督促乙方及时为丙方购买相关的人身保险,在实习期间如发生人身意外事故时,为丙方获得相关的赔偿等事宜提供帮助。

(4)实习生如因违章违纪被乙方辞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三、协议的终止与解除

1、协议期满自然终止。

2、因以下原因本协议需提前终止时,均应提前5天通知其他三方协商解除协议。 (1)在实习期间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乙方规章制度的;

(2)在实习期间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害的;

(3)依法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

(4)丙方患病或非工伤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甲方另行安排的工作; (5)丙方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6)乙方违反本协议,经四方协商后,乙方仍未履行协议时,甲方向乙方提出解除协议。

四、实习争议处理

因履行本协议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乙方辖区内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其它

1、其他未尽事宜由四方及时协商解决。

2、经甲、乙、丙、丁四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和补充本协议,变更和补充的协议及条款与本协议具有相同效力。

3、本协议条款与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不一致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六、协议的生效

1、本协议一式四份,由甲方、乙方、丙方和丁方各执一份,经四方法人或合法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2、本协议生效后,对甲、乙、丙、丁各方都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本协议任何一方不得无故单方面撕毁,否则一切后果由撕毁协议方负责。 甲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乙方:

代表: (签字盖章) 代表: (签字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丙方(实习学生)签字: 丁方(学生家长)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上一篇:危重症护理学下一篇:社区党建特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