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2023-03-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以前学习《幼儿心理学》时,不够深入理解。通过暑期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谈谈我与书本的学习及体会吧!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和阅读,我深深感知到,幼儿期是性格特征和改变显露的最初阶段。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和改变。幼儿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他们自身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并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最应该注重的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2篇:读童话心理学有感

从《童话心理学》说起

从小到大,几乎每个人都读过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渔夫和他的妻子》 等等,都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好故事。丰富的想像、夸张的形象,或离奇,或天马行空,任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在童话的世界里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血液,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像是游乐园的旋转的木马,会唱歌的维尼熊,表情诡异的巫婆,将你不自觉带入不真实的世界去体验真实的情感。孩子们在故事中学会体验丰富的情感,好奇的探索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

本书《童话心理学》就是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来阐述童话世界与人类的关系。作者河合隼雄何,日本著名心理学家,亚洲第一位荣格派学者,将心理学知识潜心研究世界各国的童话、神话、寓言故事多年,写成这本书。首次将童话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童话诞生自每个人心中,隐藏着心灵最深处的愿望。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对于任何问题,都一定准备好了某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等着你。”连村上春树也推崇河合隼雄,称赞其通过解读童话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故事,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 当我 说到“故事”的时候,能全盘接受我的概念的人只有河合隼雄先生。恐怕今后也一直是这样。能与河合先生相识,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他在书中探讨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喜欢看童话以及童话背后的心理认知。由于后者涉及大量心理学专业知识,如荣格派的无意识 “情结”和“原型”包括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大母神等,需要深度理解才会看懂。相对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一个话题。童话有什么魔力能将孩子深深吸引,心向往之。书中解释童话故事的结构就是心灵的结构,其中所蕴含的故事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几乎都能从童话中找到原型,在童话的世界里,所有故事的展开都以一个错误、懒惰、贪心,自私为契机。不管是白雪公主还是丑小鸭,如果它们的人生按照原先设定的目标按部就班地完成,故事就无法开始。童话为读者们埋下了一个狡黠的诅咒——愿你们事与愿违、愿你们在对与错、勤奋与懒惰的挣扎中,在失控中成长。这是童话的珍贵之处。它揭露我们潜意识的七宗罪,却又引领我们走向光明,善良,聪明和坚持。童话作为一种反例的存在告诉我们世界上的箴言,真善美终究战胜假恶丑,无论遇到了多么可怕糟糕的事情,只要坚持,最终所有困难都会被美好和幸福所取代。

如何从童话的角度辅助教学呢?一是将课堂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也就是我们目前最广泛运用的故事教学。创造童话故事的氛围,将原教材中的人物卡通化,配上夸张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启发孩子的好奇心,随故事情节推动整个教学活动。二是鼓励童话创作。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人物进行故事的展开,可以续写,改写经典故事,或创造新故事。在此过程中教育孩子写作的技巧,如何刻画人物性格,展开叙事情节等,想必孩子们更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对于孩子,外面世界再丰富再大比不上心中的小宇宙,上帝视角再广阔抵不过身边的小快乐。也许童话的故事需要我们时时诉说,童话的氛围还需偶尔创造,多给孩子一点童话的乐园,他们就能多获一份童话的快乐!

第3篇: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早日与拖延症说再见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杨佳伟

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惊呼一声:啊,我就是啊!或者你身边就有这样的拖延症患者。而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通过长期认真细致的研究,总结出了拖延的行为、心理和征服的方法,写成《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一书。读来颇有收获,与大家分享。

在书中,作者首先回答了这一疑问:拖延是什么问题?答案是: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既然是"复杂的心理问题",说明其中牵涉的因素是相当多的,也说明克服这一问题可能是艰难的。你是怎么成为一个拖延者的?作者认为,你可能有一个成功和失败的榜样,或者受了家庭成员的极大影响。在我看来,这两点统合为一点就是:你的行为和心理总是受到环境(集体)的影响,当然有时候可能是某个人的影响。举个例子,你在学校接到某个任务要你和其他9个人一起完成。你和他们接触以后,发现他们都对这项任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很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自然而然会把这项任务也看得很重要以期不给团队拖后腿甚至是受到其他人的肯定。反之,如果其他人都想敷衍了事,你在准备做事的时候可能就会想:这件事没那么重要,又还有时间,干脆先放一放吧。当然,把绝对的时间节点往前推的话,即在你的幼儿时期,你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家庭。家庭当然是无法选择的,所以拖延很可能并不完全是你的错,但你有办法克服它。在书中,作者首先回答了这一疑问:拖延是什么问题?答案是: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既然是"复杂的心理问题",说明其中牵涉的因素是相当多的,也说明克服这一问题可能是艰难的。你是怎么成为一个拖延者的?作者认为,你可能有一个成功和失败的榜样,或者受了家庭成员的极大影响。在我看来,这两点统合为一点就是:你的行为和心理总是受到环境(集体)的影响,当然有时候可能是某个人的影响。举个例子,你在学校接到某个任务要你和其他9个人一起完成。你和他们接触以后,发现他们都对这项任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很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自然而然会把这项任务也看得很重要以期不给团队拖后腿甚至是受到其他人的肯定。反之,如果其他人都想敷衍了事,你在准备做事的时候可能就会想:这件事没那么重要,又还有时间,干脆先放一放吧。当然,把绝对的时间节点往前推的话,即在你的幼儿时期,你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家庭。家庭当然是无法选择的,所以拖延很可能并不完全是你的错,但你有办法克服它。

关于拖延的原因,除了焦虑等因素外,作者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关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乍一听感到惊奇,思考后就觉得深以为然。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一个拖延者在晚上冲到邮局去邮寄税费,有人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距离午夜还有5分钟,我没有迟到!"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知到他们的时间概念与钟表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有些人把钟表时间看成无关紧要的,认为它不够人性,有些人则始终处于时间混乱中,一开始似乎一切进展顺利,但因为突然发现时间不够而晕头转向,而这样的经历只会在他们身上一再重演。这一经常无法被普通人所认知到的因素实际上恰恰说明了很多拖延事件的缘由,颇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拖延怪圈这一作者着墨颇多的地方也是直戳痛点。拖延怪圈简练言之: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2.我得马上开始;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4.还有时间;5.我这个人有毛病;6.不做(我无法忍受了/何必庸人自扰呢);做(我不能再坐等了/事情还没有这么糟,为什么当初我不早一点开始做呢/把它做完就行了);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你发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直到下一个任务出现……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这儿会感到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作者实在是描述得太到位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曾被困在这样的拖延怪圈中而感到无比苦 恼。我们期待着改变。

改变是一个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前关注、关注、有意识有行动或者决心改变、无意识有行动。当你阅读本文时,你至少是在第二或第三个阶段了。通过有效的途径,你慢慢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而当到达第四个阶段时,新的神经通路开始运转,你开始适应新的行为方式和心理。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有一天你会发现拖延变得不再对你有诱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马上动手去做。

对你的拖延症有了这么多的深入了解以后,克服的方法就显得简单了许多:设立明确的目标与充分可行的计划。这样的目标应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被完成。通过实践以后,你会发现,制定这样的目标和计划并不难,实现每一步都很轻松,而且会带给你成功的快感。对了,在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别忘了奖励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哦。豆瓣的一个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员人数已超过133200.说明拖延症的人群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同时也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努力地利用集体的影响和科学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没有拖延症,希望你继续坚持下去,给别人树立一个榜样;如果你深受拖延症烦扰,不妨读读这本书,汲取一些养分,早日与拖延症说再见。

作者:杨佳伟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动力系 2014届山西省清泉学子

第4篇: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一)

文 | 小梅

1在读《拖延心理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经常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而沾沾自喜,这似乎是生活常态。

当我读了这本书,对拖延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后,看法有了改观。虽然只读到一半,但是对我有两个帮助:1. 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2. 指导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误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2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

比如说,

1.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2.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3.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4. 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

5. 如果我成功了,别人就会受伤,等等。

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努力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3很多人都有拖延行为。

有的拖延会导致严重的外在后果,甚至严重性会出乎你的预料;有的拖延虽然没有产生严重的外部损失,但是拖延者的内心受到极大的煎熬,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体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准时完成,貌似这种情况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这样认为。随着自己的成熟,对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发现,这种拖延很难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就会凸现,影响对自我的认可感。

当了妈妈后,我很担心自己的拖延行为在孩子身上放大。为了完善自己,也为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我特意挑选了这本书仔细研读。从中了解到,孩子的拖延行为不是单纯从父母身上学习来的,还跟其家庭关系有重要联系。

在本书第九章中,作者系统阐述了亲子关系的不协调,会给孩子拖延问题的产生制造机会。通过对拖延者的研究发现,有五个基本的家庭倾向。这五个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们是: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这五个倾向在每个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五种倾向相互交织,压制着拖延者的自尊心发展,从而培养出拖延习性。

4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如果你的自尊低,就会感到空虚。如果自尊受到膨胀,你会感觉自己几乎无所不能。个人成长中的一个使命,是要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合理认知,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时维护一个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家庭可以通过接受孩子是怎样一个人,而支持其完成这个使命,帮助孩子发展出一个稳定的自我感。父母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尽量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积极与孩子互动,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地带。这是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爱,具有完整感和对自己有信心的一个基础。当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也会犯错,也会有糟糕的情绪和行为。这段时间里,可能无法呼应孩子的需求。

幸运的是,好父母无须事事和孩子呼应。研究表明,父母只要在30%的时间内与孩子呼应,就会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牢固的情感依赖。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关系破裂,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可以启动修补程序来弥补。不仅可以改善关系,也教会孩子犯错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价值,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

总之,在家庭中,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包括父母,都应该以本来的面目被接受。否则,孩子会选择性的扮演特殊的角色,通过拖延将自己不被认可的部分隐藏起来。失去了与自己另一部分的接触,和进行自我整合的机会,更不用提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建立自尊了。

客观地了解拖延产生的根源,只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会通过阅读后半部分,了解如何征服拖延。当然,如果知道了如何做,拖着不去实施,可能又是新一轮拖延的开始。克服拖延是持久战,希望可以坚持到最后。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二):在战胜拖延中寻找更好的自己

姚赛群

半年前,在庆祝闺蜜箐箐博士毕业的聚会上,大家在感叹箐箐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的同时,也纷纷吐槽起各自的拖延症来。熬夜赶稿、日常小事拖拉、减肥计划搁浅…大家都因拖延而焦虑,却都在焦虑中拖延。随着话题的深入,内疚、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也在席间蔓延开来。箐箐浅笑说道:"大家看看《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吧,我想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她的提议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聚会结束后,人手一本《拖延心理学》,心满意足的各自回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闺蜜群里不断更新着与《拖延心理学》有关的消息。先是摘录大段直击各自心灵的句子;接着就是讲述与书中理论完美契合的各种拖延故事,最后大家纷纷订出战拖计划,誓与拖延一刀两断。比如:经常有写作任务的小米希望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稿子,()不想每个假期都在焦躁写稿中度过;将要步入婚姻殿堂的燕子期盼这次减肥成功,想着在半年后的婚礼上成为最美新娘。

因为一本书的阅读,让我的小伙伴们都鼓起了开启新生活的勇气。最先让我们感受到变化的,就是过去每次聚会都因赶稿而缺席的小米。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小米总算找到了导致她经常熬夜赶稿的原因:工作目标笼统和精力难以高度集中。小米说,每次打开电脑准备写稿时,总是先上QQ,再看微信,接着再把网页热门消息逐一搜个遍。一天下来,什么事情也没干成,隐隐而来的交稿压力,虽然让小米有点心虚,但仍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的话来安慰自己。当然一挤又把工作全都堆在交稿日的前一天,为了按时交稿,熬夜也是在所难免。

接下来,小米和大家分享了新的工作方式。现在的小米每接到一个写作任务,就会把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诸如:查阅资料、列好提纲、逐个写作、成稿修订。再根据任务完成时间,给每个子任务定时,比如:查阅资料5小时。接着,通过一款叫"番茄钟" 的手机APP,将子任务划分成一个个25分钟的迷你小任务,然后定时开始做事。完成一个25分钟的迷你小任务,系统将会奖励一个番茄。当你完成一天的工作时,从系统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自己的工作进度。小米说,这样的工作方法让她感受到彻底掌控工作进度的快感,提高了工作的专注力,彻底的摆脱了 "黑色交稿日".听完后大家都对小米伸出大拇指,抢先下载了"番茄钟"APP,也都在心里想着回去自己也试一试。

在大家纷纷效仿小米"细化任务、提高专注力"的战拖宝典时,燕子的完美变身,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燕子是个微胖的可爱女孩,从认识她的第一天起,减肥是挂在她嘴上的话题,不过也仅限于说说,微胖的体型已经快伴随她十年了。多年来父母朋友劝她运动调理,她置若罔闻。结果在数月以前,她突然行动起来,跑道上、健身房里到处都是她挥汗如雨的身影。当她真的穿着她理想中的婚纱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大家不禁感叹《拖延心理学》的力量。

打开燕子的健身主页,她的个性签名映入眼帘---"拖延的问题就是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顺着一条条博客读下来,燕子的减肥之路也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晰浮现出来…自小就有点肉呼呼的燕子不是从未想过减肥,而是多次尝试以失败告终,故而"瘦下去"成了燕子一个无法企及的梦。燕子读《拖延心理学》后,在博客里写道:害怕面对减肥失败是自己搁置减肥计划的拖延理由。

找到拖延原因的燕子,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姑娘共同成立了一个"减肥小组",大家一起相约运动健身,共同探讨健康饮食。曾经的燕子可能会因为天阴而放弃晨跑的计划,而现在生活里所有的事情都在围绕着减肥这个话题。在减下3kg的时候,燕子果断的买下了那件价值不菲、现在仍不能穿进去的理想婚纱。大家都在说燕子冲动消费的时候,燕子一脸认真地告诉我们,她每天都看着婚纱,想象自己穿进去时的光芒四射,那场景每次都会让她热泪盈眶。

接下来的燕子一路高歌猛进。当天天见面的燕子妈妈也终于说出:哎呀,你好像瘦了的时候,燕子如愿的穿上了那件她理想中的婚纱,成为自己婚礼上最美的新娘。

当然燕子的"组团减肥、自我奖赏"的战拖方法也在朋友圈里广为流传。

这就是这半年来,我们读完《拖延心理学》并去实践它的故事。这两个女孩,一个将自己从堆积如山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一个将自己从低迷情绪中重新拾起,她们都在战胜拖延中寻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它给了诸如我们这样深受拖延症困扰的读者一个希望。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真正接受的方式去努力实践它,那拖延症将会不治而愈。

第5篇:读悲剧心理学有感专题

现代文学中的悲剧的净化 ——读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研究现代戏剧美学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悲剧快感的审美本质及其特性问题。他运用西方现代美学的知识与观念,广泛考察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欧洲各种关于悲剧快感的理论,批驳了违背艺术和审美规律的诸多错误观点,作了大量去粗取精,剥伪存真的理论辩析工作,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 正如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朱光潜在《“净化”与情绪的缓和》一章中也表示:“悲剧比别的任何文学形式更能表现杰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关头的最动人的生活,它也比别的任何文艺形式更能使我们感动,它唤起我们最大量的生命能量,并使之得到充分宣泄”,不仅如此,“悲剧不仅引起我们的快感 , 而且把我们提升到生命力的更高水平上。”

在现当代文学中,有较多的悲剧作品,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月牙儿》,曹禺的《雷雨》,茅盾的《子夜》,萧红的《呼兰河传》等,这些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悲剧形象,读起来令人叹息扼腕,也令人愤愤不平,但更多的是读完后陷入深思。

无论是《月牙儿》的女主人公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还是年轻善良的祥子在命运的屡次捉弄下终于自甘堕落,行尸走肉般的活着,还是呼兰河边的小团圆媳妇悲惨的生活,那些剧中人物的悲惨结局,使我们不由得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惧,并对这些人物给予深深的同情和哀怜。读完他们的作品,会更多的对社会、对人性进行反思,同时也对自己进行反省。

以《雷雨》为例,曹禺在《雷雨》中通过周、鲁两个家庭的纠葛,写出了礼教下的悲剧。30前周朴园和侍萍相爱,但是周家为了另娶别家小姐,将侍萍逐出家门,但是30年以后侍萍的女儿四凤又成了周家的仆人,并且也爱上了周家的少爷周萍,而侍萍也阴差阳错的和周朴园相遇,然而这一切我们只能把它归结于命运,就像《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 朱光潜先生说:“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 蘩漪被称为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因为在众人屈服于命运之时,蘩漪毅然地企图反抗命运。在周公馆里,周朴园带有封建家长制的色彩,他专制、自私、虚伪,希望所有的人都屈服于他。但是蘩漪是“五四”的新女性,接受过新思想,追求解放,追求自由,希望得到真正的爱情。但是周朴园要求她唯命是从,为儿子做一个服从的榜样,纵然蘩漪拼命地反抗,仍然不能改变这一切。所以当周萍向她示爱时,她奋不顾身地爱上他,当她发现周萍移情别恋,并准备摆脱自己时,蘩漪想尽一切办法来挽留他,甚至对周萍进行胁迫。可是,当这一切都付诸东流的时候,她开始对周萍进行报复,甚至最后破釜沉舟,然而这样的做法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蘩漪的悲剧在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被扼杀,她毅然地反抗过,甚至不惜毁掉别人的幸福来追求,但是她最终还是失败了,事情的真相是她所不能承受的,事件的发展是她所不能掌控的,周萍自杀,周冲触电而死,层层的打击压向她,她最终不堪重负倒下了。 我们对蘩漪的命运感到悲愤,感到同情,这样的命运经历,使人感到恐惧,但是也引起一种崇高感。读者感受到蘩漪的悲剧中,带有对封建家庭罪恶的控诉,封建家长制压抑人性的控诉,这些引起了读者的悲悯情怀,使读者感受到自身的净化和提升。 巴金在《蜕变·后记》中曾这样描述了他初读曹禺《雷雨》时的感受。他说:“我想起了„„,翻读《雷雨》原稿时的情形,我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而且为它掉了泪。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以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微少精力。”朱光潜先生说:“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他表现恶的最可怕的方面,而且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是,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我们对悲剧人物的怜悯、同情,但是他们也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情绪缓和的同时,也感受一种奋发的力量。

朱光潜反复指出:“要是看悲剧而没有感觉到为人类的尊严而生的振奋之感,那就是没有把握住悲剧的实质。”在情节激烈的冲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剧中的人物的张力,不屈服于命运,毅然地进行反抗,让人体会到一种“生命力感”。

就像老舍的《月牙儿》中的女孩,她在母亲被生计所迫走上卖身的道路后,她不愿走母亲所都的路,她想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为此,她宁愿离开母亲,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她在学校帮人抄写文字,给学生们织些针线活得点零用钱,她只是想要体面地赚钱养活自己。可是命运将她小小的愿望死得粉碎,为了生存下去,她最终也只能沦为暗娼。 就算悲剧中展现的是痛苦失败,甚至说是对命运的无力感,但是我们也会因为剧中人物对生命的坚强,对命运的反抗,而感受到一种激昂的生命力,因此悲剧在形成我们的快感的同时,“把我们提升到生命力的更高水平上”。在悲剧中我们感受到在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乐观和努力向上,感受到他们在与命运抗争的时候那种信念,感受到他们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尊严”,甚至说,在阅读悲剧时,在怜悯和恐惧之下会产生一种崇高感,让我们去仰望,去崇拜,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因此我们才会涌起一种振奋的力量,使自己得到情绪的缓和和自身的提升。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文中说“悲剧使我们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因此能唤起我们自己灵魂中崇高庄重的感情。” 悲剧给人所带来的悲剧快感就是一种情绪的缓和,或许是本能欲念的满足,或许是怜悯与恐惧的转化,又或许是分享中的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它同时也带给我们巨大的力量,在悲剧中我们感受到高尚而庄重的美,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它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满足,也是我们的生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杨菊. 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对悲剧快感的创新性论述[J]. 阴山学刊. 2007(05) 赵越. 朱光潜美学思想述评[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王妍. 折衷而论从心而语—朱光潜《悲剧心理学》述评[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第6篇:读《人际关系心理学》有感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许多理论。让我懂得了许多在社会中的处事与为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认真专研。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我们要想从波诡云谲的人生之海中,绕过波涛汹涌的暗流,驶过错综复杂的险滩,寻找一个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针,我们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具有了解他人心理变化与动向的本领,具有认清环境和辨别他人的能力,从而摆脱无所适从的困惑,使我们能在风云突变之际,能从容地让心灵栖息在生命的港湾。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今后取得成功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对为人处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

供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们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重要的是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扩展了很多知识,例如,它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许多理论,如归因理论、人际吸引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所谓的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就征对这些理论讲一下下我的感悟。

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该理论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动力;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弗里兹等人1971年等人叙述了对成功和失败归因类型,一类是归因是内在还是外在的,另一类是进行了内外在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发生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毫无疑问有四种,一是努力,二是任务难度,三是运气,四是能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来说,能力是内在的稳定性因素,任务难度是外在的稳定因素,努力是内在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因素。当一个人做出怎么样的归因时也会影响对未来的预测,假如一个人在考试或工作失败后,将其归因为内部原因的话,如果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够,那么当他做出这样的归因之后,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会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的话,他就可以奋发图强来弥补过去的损

失。他把原因归为外因的话,如果认为是题目难,那么他对此更加是无能为力,但如果归因为运气的话,他也许还会抱试试看的态度。但不管如何去归因,其归因的方式对归隐者的影响是特别大的。这久告诉了我们,当我们自己失败或成功之后,要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评价自己,做出正确的归因方式,从而使得自己更深层次得以提高和进步,否则就会使我们失去前进的方向。

人际吸引又称为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相互作用论、得失理论、相等理论。其中强化理论是我影响最深的。人际关系的强化理论是以强化为核心,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拜恩和洛克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交往对象的接触背后紧跟着惩罚,如批评、讽刺等等,那么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厌恶和反感,从而就会减弱或失去与对方交往的热情,从而就会丧失对下一次交往的欲望和积极性,因此也就无所谓人际吸引了。反之,就会与对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喜欢那些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才会走得更远更好。尽管有那么多的人际交往理论,我们都不能只看到一个理论的方式,因为在现在社会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自身和环境的因素,做到多种的结合,人际关系才会更好。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由费斯汀格提出。这个理论涉及有关认知元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如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风顺的日子少之又少,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学习认知失调理论所述的原理、对现实生活的含义以及减少失调的方法,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心理学知识,在面对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时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谐,不让忿懑、焦燥、忧心等带来严重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改进沟通,解决冲突,创作更好的业绩。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可见良好人际关系对我们的作用是多么的大。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获得更好的人际交往圈,才能最终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人际关系心理学心得

求是学院2010级应用心理学班姓名:王兴义

学号:102020010028

上一篇:春天的盛会教学设计下一篇:铁路护路联防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