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精选11篇)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1

通常情况下,成人可以通过幼儿的行为及情绪表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但因为学龄前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水平比较低,对内心感受的描述不多、不准确,对心理困惑、痛苦的感受性不高,缺乏求助意识,所以这种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如何系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目前,以儿童为对象的心理咨询通常采用游戏治疗的方法。游戏治疗是一种心理咨询方法。借助游戏为沟通媒介,使来访儿童和咨询者在游戏中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在此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它借助儿童在游戏中运用的玩具和出现行为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来解释儿童的内心世界,并依此疏导儿童。这种心理咨询技术常用于学龄前儿童。以下结合幼儿日常的游戏活动,介绍几种在游戏治疗中常用的游戏,教师和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和应用。

讲故事

在游戏治疗中常常应用说故事的技巧,让幼儿把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感情,通过自己原创的故事中表达出来,而成人通过故事中的隐喻来探析幼儿的内心世界。讲故事时,先由幼儿讲一个原创的、有头有尾、有内容的故事,教师或咨询师倾听并推敲其中的意义(根据该幼儿的有关背景资料),然后用类似情境中的.相同人物编讲一个包含更健康的观点和处理问题方法的故事。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2

一、幼儿社会性的养成与户外混龄游戏间的关系

混龄游戏是由蒙台梭利提出的, 她不赞同幼儿园根据年龄分大、中、小班的传统教学方式, 并认为只有年龄不同的幼儿在一起交流, 才会使幼儿增加社会意识。 从国内情况分析, 幼儿为3岁到6岁的孩子, 混龄游戏应该突破传统按年龄或按班进行教育的约束, 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织到一起, 让他们一同参加同一项活动[1]。 然而, 还要注意的是混龄教育并不是把年龄不同的幼儿混编到一起就可以, 而应该对教学环境进行设置, 以使各个年龄段幼儿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让幼儿可以主动与其他幼儿一同分享学习机会, 进而提高他们的表达及交流能力。

混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快速形成, 主要有下述表现:其一, 通过混龄游戏, 幼儿能够增加社会发展认知。 同时在进行混龄游戏时, 幼儿会与不同年龄段或是经验较多的幼儿接触, 这时在认识上很可能会发生冲突, 可在发生冲突时该让幼儿知识该坚持自己的观点, 还是将自己的想法放弃, 就成为要进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其二, 混龄游戏能使幼儿形成社会情感, 幼儿通常在情感控制及交流方面的能力较弱, 通过混龄游戏, 年龄大的幼儿体验到帮助小弟弟、小妹妹获得快乐, 年龄小的幼儿则会体会到大哥哥、大姐姐对自己的爱, 进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这样不但使幼儿获得到情感体验, 还提高幼儿的交流能力。

其三, 幼儿在进行混龄游戏时, 可以发展自己的社会行为。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社会上众多不同的角色, 让他们分别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并从中了解到自己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 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 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守纪律、讲文明的好幼儿。

二、利用混龄游戏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一) 对混龄游戏进行精心设计

要利用混龄游戏进行教学, 必须准备充足的道具, 以确保游戏顺利展开, 也就是使年龄稍小的幼儿可以跟上教学节奏, 而年龄大一点的幼儿又可以不产生厌烦感[2]。 例如在对平衡技能进行练习时, 笔者利用平时收集来的牛奶罐, 在校园内建立高低不相同的梅花桩, 并在开展挑水竞赛时, 为学生提供不同重量的挑担, 这样各层次上的孩子需求都会得到满足, 进而激发孩子的活动情趣。

(二) 激烈混龄幼儿积极进行交流

在通常情况下, 年纪大一些的幼儿有强壮的身体, 且生活经验要比那些年龄小的幼儿丰富很多, 在进行混龄游戏时具有领导的作用。 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年龄稍大一些的幼儿先进行示范, 然后让年龄小的幼儿积极配合。 游戏中让他们积极地进行交流活动。 例如:可以让年纪大的幼儿提出下述问题“月亮为什么只有晚上才会亮呢”、“猜猜我现在在搭什么” 等, 针对年龄小的幼儿, 同样也要鼓励他们作出提问, 如:“怎么我就跳不过去呢”、“这是通过什么方法搭建起来的呢”等, 像这样不经意的提问, 会使混龄幼儿间快速构建起社会关系。 当然, 在实际交流过程之中, 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 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混龄游戏教学时, 一定要让年龄稍长的幼儿看护和照顾比他们小的幼儿, 并教授他们怎样顺利地完成游戏, 小幼儿需要积极配合大幼儿, 进而一同完成游戏任务。

(三) 教师应该适当地作出干预和指导

混龄游戏中因为平时幼儿接触较少, 并且不了解对方, 因此很容易引发冲突, 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进入游戏中[3]。 例如:在进行“捉尾巴”的游戏时, 笔者要求大幼儿对小幼儿进行保护, 以确保小幼儿的尾巴不被别人捉到, 同时要揪其他各组成员的尾巴。 此时, 笔者发现有的大幼儿带领自己小组成员躲在了操场的一个小角落里, 有的大幼儿只顾着去揪别人的尾巴, 而将自己的小组成员放到一边。 此时笔者就鼓励大幼儿, 应该担当起做哥哥、姐姐的责任, 不应该抛弃弟弟、妹妹, 要保护好他们。 通过教师的引导, 大幼儿就会总结出游戏技巧, 进而使游戏在快乐的气氛下顺利完成。

总之, 通过混龄游戏幼儿能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并逐渐增强“心中有他人”的思想意识, 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合理地应用混龄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 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良好发展, 为将来步入社会与人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新课改后, 混龄教学、情境模式教学及分组教学等众多模式不断出现, 可是它们一直没有得到普及, 而能够有效应用混龄游戏模式进行教学的幼儿园少之又少。为了幼儿能够健康发展, 幼儿园应该克服众多困难, 科学合理地应用混龄游戏进行教学, 进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关键词:幼儿园,混龄游戏,社会性

参考文献

[1]杨伟鹏, 雷雁岚, 陈科成, 等.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教育学报, 2014, 10 (6) :87-94.

[2]刘淑兰.混龄游戏中交往障碍与策略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紫金幼儿园的混龄户外体育游戏为例[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4 (12) :107-107.

游戏对幼儿教学的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学;意义

游戏是幼年生命本质的体现,游戏是幼稚心理的表现,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已成为共识。儿童确实在游戏中懂得了各种事情,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动作技能,锻炼了身体;学会了分辨事物的差异;开发了智力;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了交往和协调。所以,游戏的过程是孩子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

一、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手段,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需借助具体的材料和直接的感性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陈述的材料,其学习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试误性和直觉思维的特点。传统的“接受学习”并不适合幼儿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接受学习要在儿童有能力进行心理运算和不依靠具体的感性经验而能理解用语言呈现的观念之后,才可占据显著的地位。而幼儿园教学采用游戏的手段,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发现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正切合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从而成为幼儿最佳的学习方式,成为幼儿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如:在绘画活动“小猫”教学过程中,我一改以往先讲解示范绘画步骤,然后让孩子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而是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猫纸板玩具,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激发了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结果,孩子们一接过它就玩了起来,转转“小猫”的头,摆摆“小猫”的腿,每个孩子都玩得非常开心,发出欢快的笑声。孩子们经过了一个试验过程后,轻松地在纸上画出各种动态的小猫了。

二、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手段,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率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幼儿在身心发展上的另一特点就是活泼好动。这是由于幼儿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兴奋大于抑制,神经系统抑制功能差,极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和干扰,导致注意力转移和分散。研究表明,幼儿的注意力只能稳定十至十五分钟。一些幼儿教师为了维持所谓的教學秩序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长时间坐在板凳上,这样既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给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有效的教学时间,致使教学效率严重下降。而用游戏作为幼儿园的教学手段则可以变对幼儿行为的消极抑制为积极引导,如此,既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又能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率。

三、游戏对幼儿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具有矫治功能

有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叫做“游戏疗法”,即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幼儿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治。如:孩子对黑暗产生恐惧时,可以和孩子做这样的游戏——将房间里的灯全关上,在黑暗中进行抢球比赛,看谁抢得多。多次活动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又如:当孩子有恐惧、害怕狗的典型症状时,可以和孩子做捉“狗”的游戏。开始时成人扮演“狗”,让孩子捉“狗”。多次游戏后,可以调换角色,由孩子扮演“狗”,这样,可以引起孩子对狗的兴趣,进而使孩子不怕狗。在利用游戏来矫治幼儿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时,一要注意有针对性。如:对行为稳定性差的幼儿,我们可以多安排他们在游戏中担任安静的角色(如交警、医生、门卫、木头人等);让患有孤僻症的幼儿多参加集体游戏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游戏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逐渐改掉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二要注意循序渐进,否则游戏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有的老师为了使极度内向的孩子变得主动、积极,进而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因而在许多游戏中都安排他们担任“主角”,但由于能力准备不足,孩子在游戏中名义上是“主角”,实际上还是“配角”。我们在娃娃家游戏中,常常看到能力强的幼儿扮演的“儿子”或“女儿”指挥着能力弱的幼儿扮演的“爸爸”或“妈妈”做这做那,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在安排幼儿进行类似的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儿童游戏的意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白燕.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4

1 前言

民间体育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且孕育出了后续很多现代竞技项目,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研究民间体育,并且对其进行了长期推广,在大众闲暇娱乐中得以应用。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原始体育的形态也变得更加规范和科学,我国很多学校将民族和民间体育项目引入,并且将其带出了潜在文化形态,在教育体系中得到了融入和完善。众多试验研究表明,民间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育教学一样,都可以有不错的健身效果产生,对其身体素质的影响是没有什么太大差异的,但是在身心健康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特对此进行了研究,希望将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挖掘出来,真正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 实验对象和方法

2. 1 实验对象

选择了某市一所幼儿园中班的36 名学生作为实验班,隔壁班的40 个学生作为对照班,实验时长为一个学期。

2. 2 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对于实验班的孩子们,我们选择30% ~ 50% 的体育活动时间来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例如滚你铁环、跳绳、跳皮筋、投飞镖、丢手绢、老鹰抓小鸡、斗鸡等,组织形式多样例如运动会、户外体育运动或者晨练的时候均可开展,不仅在幼儿园内进行,还倡导在家庭中也坚持,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幼儿体育活动时间一致,都在三小时左右。在实验前先去调查两个班级幼儿的身体健康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束实验以后在对上述内容进行测试并比较。

2. 3 研究工具

使用的问卷是由勒温特心理学家编制出来的儿童发展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包括幼儿的语言和认知的发展、情态和意志发展、生活习惯等,基本可以说将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情况展现了出来。

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 1 民间体育游戏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两组幼儿的身高、胸围、心率、肺活量、平衡能力、体前屈、立定跳远。目标投掷等进行检验,发现实验组的学生比起对照组,在身体形态、素质和技能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并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说明民间体育游戏教学在锻炼身体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例如跳房子游戏,需要沙包作为游戏辅助,先用手将沙包准确的投掷到规定位置,然后用脚将沙包夹住向前抛去,

跳进指定位置以后还要用脚把沙包挑起来用手接住。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幼儿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例如跳跃、平衡、投掷以及手脚协调性等。

3. 2 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和常规游戏活动在幼儿身体素质、体态技能等方面发挥的效果相同

实验组中肺活量和立定跳远这两项指标不仅比对照组高,差异还具有显著性,这说明明建体育游戏活动在对幼儿的身体素质方面的改善、对技能和身体形态方面的发展,与常规的游戏教学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在下肢爆发力以及肺活量方面还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可能是因为有的民间体育游戏例如老鹰捉小鸡、跳绳、跳皮筋等都具有比较大的活动量,在秋冬季开展正合适,幼儿在这些游戏中对心肺功能和下肢力量实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民间游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人数、场地等方面没有限制,而且不需要太多的设施和时间就能开展,门槛比较低,所以可以合理的利用时间,保证适当的运动负荷从而对幼儿身体进行锻炼。

3. 3 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更加有利

经过了一个学习周期的民间体育游戏锻炼以后,实验组的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多项指标都得到了提升,其中社会性、动作以及情感和意志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尤为显著,在开始实验之前幼儿检查的平均值,这三项中是比合格数值要低的,这说明实验组中有的孩子属于笨拙行、偏智能型以及情感冷漠型问题幼儿,但是在实验结束以后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说明民间体育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体育游戏不仅能对身体进行锻炼,还能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为幼儿进行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对人类之间的社会交流活动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可以帮助社会情感发展得更为融洽,从侧面证明了民间传统体育的功能性是很多、很独特的。

3. 4 民间体育游戏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方面与常规体育教学的作用一致

实验组的幼儿的动作、认知能力、社会性、生活习惯、语言、情态与意志指标比对照组的更高,但是P >0. 05,这说明幼儿体育游戏活动,尤其是包含了民间体育游戏的体育游戏活动,对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主要因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需求都能很好的满足,例如小男孩喜欢运动量比较大的游戏,投飞镖、丢沙包等,在这种游戏中他们可以发泄现实生活中不满的情绪,在经过了游戏发泄之后往往会获得满足或者觉得痛快,这是儿童情绪情感方面的需求; 还有交往方面的需求,例如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这类的游戏都需要幼儿之间或者和老师之间进行交往、合作等; 还有儿童的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游戏项目只有获得了幼儿的真心喜爱,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发挥出价值和作用。二是传统游戏可以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以及遵守规则的意识进行独特的.培养,在改革开放以来儿童游戏世俗化、商品化的特点代替了其自然性、群体性方面的特点,传统游戏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纠正;

三是民间体育游戏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可以将周围的环境充分利用起来,让幼儿感官作用得到全面的发挥,通过集体游戏或者个体活动,来保证幼儿活动的充分程度,使每个幼儿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了发展。

4 结论和建议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5

对于箱庭作品中象征意义的归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与对其他象征领域的归纳一样,因为存在个体、民族、文化、生活环境、受教育情况等千变万化的差异,使得要囊括所有象征是不可能的。在此,我们尝试着将箱庭作品中常见心象的普遍意义作一个简单的概览,这对于初学箱庭疗法的治疗者尽快跨进箱庭门槛是必要的。

一、人物的象征意义 不论是现实的、历史的还是虚幻的,人类世界中有多少种人物类型、多少种职业,箱庭作品中人物的心象就有可能有多少种。箱庭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可能是来访者自己不同人格面具的表现,也可能是来访者对生活世界中已经或者渴望出现的人格品质的形容与表达,也射出来访者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

(一)宗教人物

宗教人物在箱庭作品中出现得较为频繁。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释迦牟尼、弥勒佛、观音菩萨以及多种宗教神话中的神祗都象征着神秘而超自然的力量,这些宗教人物可能是上帝原型的表现。

当箱庭作品中出现诸如此类的心象,可以理解为来访者可能正处于一种关键时期,渴望获得超自然力量,以及一种精神寄托。基督、如来等男性化的宗教神佛在表现上帝原型的同时,可能还具有父亲原型的意思,象征着权威、无所不能的力量,而观音、圣母等女性化的宗教人物则还蕴涵着母亲原型,象征着慈爱、关怀和包容。小和尚的遣型常是练武和玩乐的形状,因而并不能将其视作象征着宗教的神秘性和崇高性,而更多的是从奋斗、拼搏的精神或顽童玩乐之心去理解。天使常给人以净化灵魂的感觉,因而天使可能象征着净化灵魂的导师,而且天使常是一种特殊信息的象征,其给人是智慧的启示,因而也可理解为一种对未知世界不可预见的力量源泉,是一种对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任务情境中获得帮助愿望的投射。至于各种宗教神话中出现的其他神佛形象的象征也可以其产生根源、所具有的能力性格特征,结合来访者自己的解释进行理解。神职人员形象的出现也象征着来访者渴望寻找一个心灵憩息地、求得精神安宁的处所,包含着一种祈祷、祝愿或者忏悔的内涵。(二)父亲和母亲

不论年纪多大的来访者,其箱庭作品中均有可能出现父亲和母亲的形象。青少年、儿童箱庭作品中的父亲、母亲形象可以是自己父母形象的真实表现,也可以看出其对父母的愿望,而成人或者老人的箱庭作品中所出现的父母有可能与青少年、儿童的一样,更有可能是自己的形象,象征着自己对为人父、为人母所应有的品质。来访者对父母形象的解释及其摆放的环境、过程均可以投射出其与父母的关系状态或自身作为父母的心理、行为风格。父亲形象除了父爱之外,往往象征着权威、风度、坚毅、严格、男性气概和默默的关爱,也象征着见识的宽广、责任和保护者。父亲是联结家庭与外界的纽带,也是儿子效仿的楷模,由于家庭中父亲、母亲承担的责任和对孩子的抚养情况可能存在差异,父亲可以被认为是生命、觉悟和思想的起始点、第一推动力和第一朵火花,这与创世上帝一样,也可以是家庭绝对的支配者、财富的赐予者、问题的裁决者、安全的保护者。

与父亲相对应的是母亲,父母原型通常是成双成对的。母亲往往象征着慈爱、宽容和温和,母亲主要的特征是女性的慷慨、多产。我们常把母亲概念化为对家庭事务的一般照料,对家庭这个系统内部的情绪和亲密机能进行协调。相应于父亲主外的功能,母亲的作用就是主内,负责抚养孩子。男人体内没有子宫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内部空间”,而女性却包含了这种创造过程的天然本质。也许正是这种差异使得甚至最具创造性的男人把外部世界看做他们的活动舞台,而女人却选择了家庭内部世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将天视作男性的象征,而地代表女性,柔顺、多情、充满女人气。

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并非总是绝对的,如果将天地、阴阳视为两极,父亲和母亲并非就处于这两个极端之上,在家庭系统内,父母往往在角色分工上一个更倾向于外,一个更倾向于内,而且有时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因此,对箱庭作品中出现的父母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也是一相对的连续体。(三)医护人员

不论是在梦中还是在箱庭作品中,医护人员以及代表医护的器具均有特殊意义。救死扶伤乃医护人员的天职,在人们的心目中,医生是战胜病魔的战士。因而,人们总是将医护人员同生命联系在一起,并赋予其生命救护神的位置。

箱庭作品中出现医护人员,可以认为是来访者的精神需要他人特别是专业人

员医治的信息,是一种心理求援的信号。医护人员的出现也可能代表着来访者受过创伤,正处于自我治愈的过程之中,或者说明来访者正在担忧身心健康问题。由于环境的影响,曾经生过重病、住院的或者正在接受治疗的病人,其箱庭作品中出现医护人员的可能性较大些,这也就象征着来访者希望尽早解除病痛、康复的迫切心情。医护人员有时也是来访者自身的投射,象征着其希望有能力去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四)老人

老人给人的印象是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于年轻人来说,老人常是智慧的代名词。老人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智慧老人原型的表现。在自我整合的过程中,智慧老人是使个体获得解决所遇到问题和困惑所需知识和判断力的原型力量。

在箱庭世界里,老人可能是渔夫、樵夫,可能是对弈的智者,或者是鹤发童颜的老者,也可以是魔术师、哲人、教师,或者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一方面代表人类已有的智慧,另一方面展示人们所企盼的更为深奥的知识。老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由于祖孙之间亲密的关系,青少年、儿童箱庭作品中爷爷奶奶还是爱护的代名词。出现老人形象也可以理解为来访者渴望获得他人的指导。而中年人以及老年人的箱庭作品中出现老人形象则可能显示出其对岁月流逝、生命前景灰暗的丝丝忧虑,表现出苍老的心态。(五)儿童

按照沟通分析理论,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包含着不同比例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而儿童自我是最接近于本能的,正如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一样,追求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儿童总是非常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情绪情感,怕该怕的事,爱可爱之物,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天真烂漫。

不论哪一年龄段的来访者,其箱庭作品中出现孩子都可反映出其内心孩子气的成分,虽然有时来访者会将其解释为自己的儿孙或者小朋友,甚至是不认识的其他人的孩子。我们在理解来访者心中儿孙或小朋友的形象及与其关系的同时,也可理解为来访者人格结构中的孩童心理。如果来访者认为其箱庭作品中出现的儿童是自己所熟知、认同的,可以认为其对自我认识的同一性,反之,可以认为是来访者对自身孩子气表现的否认、漠视的投射。(六)运动员

不论哪一类型的运动员,给人的印象总是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的拼搏者。各类赛场上叱咤风云的运动员,都象征着力量、运动、健康。由于运动员总是处于运动中,因而是奋斗的形象,而其所处的环境也总是竞技场,因而又时时面临着竞争与挑战。运动员由于自己非凡的技艺拼杀于赛场,而获得荣誉和掌声,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传奇式英雄而被人欣赏赞美,获得他人的尊重。因此,运动员可以说是英雄原型的一种表现。

运动常常是一种团体协作的活动,因而箱庭作品中出现运动员时,可以从运动员本身及其伙伴的多寡来判断来访者对合作、竞争的态度。自己是运动员还是观众或者是教练,也就反映出来访者的自我意识。如若自己是观众,则运动员所代表的力量、健康、拼搏等优秀的品质是自己不具备而所向往拥有的;如若自己是运动员的教练,则可能表现了自己对自身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意识和导向,或对当前自己表现的些许不满;作为运动员团体中的一员,则可视其在其中的作用判断来访者对自己在不同团体中的作用、角色的评价定位。(七)战士

战士往往用来表征攻击性、愤怒、袭击、伤害和破坏。

在箱庭作品中,战士出现在战场上,是敌是友反映出来访者对战士的评价。如果战士代表着自己的利益同另一方进行战争,这一战士是来访者人格中英雄主义的代表,是正义、勇敢的象征。如果出现两支部队的交锋、对峙,则可以说明是来访者自己内心的矛盾,正面临着一种艰难的选择,也可以是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竞争。因此,战士身处何处、以何种身份出现就成了主要考虑的内容。战士在战场上面临着死伤的考验,也会对他人构成威胁,因而战士也就代表着一种生命观和对威胁的意识。来访者在箱庭作品中表现的战士形象往往是其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来访者强大的本能力量,特别是攻击力的表现。(八)文娱演员

由于文艺演出的多种多样,箱庭作品中的文娱演员的样式也就千变万化。但不论何种演员,总是借助其演出表现自己的心理,或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用自己的歌声、音乐、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文娱演员所进行的是一种情绪情感的倾诉活动。演员总是经过一番装扮而上台的,因而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副戴着面具的假面孔。来访者箱庭作品中出现的文娱演员与自己的关系情况可以表

现出其对自我形象及对他人的认识评价。如果演员是来访者自身,则象征着其对自己在与他人交流交往中人格面具的运用,通过来访者自己的解释,可以获知其对自己人格面具运用情况的满意度。如若是别人,可理解为其对自己人格某一方面的陌生感,或是对交流对象的陌生感。文艺演出还是创造力的表现。此外,演员是在演出进行中还是处于中场休息,可以投射出来访者在人际交往或学习工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是否感到疲倦。(九)机器人、卡通人物

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未来以及宇宙的预测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科幻小说、影视以及卡通世界都绞尽脑汁构想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非人类世界、宇宙空I司的是是非非,也造就出一大批具有人类心智的机器人和卡通人物,有些机器人、卡通人物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如奥特曼、蜘蛛侠,特别在青少年、儿童群体中流行。

机器人往往具有人类所不具有的超凡能力,因此可以认为机器人是来访者对超自然力量的渴望和向往,是对自身潜能的估计。机器人往往是全副武装的,因而机器人也是自我保护的象征。卡通人物中有些是机器人,而有些则是现实生活中人物的一种夸大的表现,甚至就是生话化的人物,如灌篮高手中的队员们。因此,这些卡通人物所具有的人格品质,来访者以什么样的态度评价,均投射出来访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机器人和卡通人物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必须紧密结合其产生的环境、背景,予以全面考虑。当然卡通人物有时只是普通人类的一员,并不一定具有卡通故事中所具有的特定品格,这就要依来访者对这一人物的解释而定了。(十)陌生人 不论在梦中还是在箱庭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来访者自己不认识的陌生人,这似乎是令人迷惑不解的。我们对自己经常得以表现的人格方面可以清楚地给予定义、理解,而对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侧面的表现,有时候却本能地予以抑制,陌生人的形象可能就表现了自己的这些方面。箱庭作品中出现的陌生人形象性别的不同,可能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正如前文所说的,男性的人格中存在着女性人格倾向,而女性人格中则存在着男性人格倾向。人在清醒状态的意识中并不经常意识到这种人格成分的存在,因而也

就产生陌生感。箱庭作品中出现陌生异性形象,可以认为是来访者这种异性人格的表现。因而在说明箱庭作品内容时,来访者较清楚这些陌生人正在做什么,有什么特征。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6

[摘要]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角色扮演、与人交往等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角色游戏不仅能满足幼儿亲身尝试的需求,帮助幼儿巩固和验证他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信息,更在于可支持幼儿去发现和发展更深层次的内容,主动获得经验。因此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创设安全丰富的物质环境及创设愉快轻松的心理环境分析,以区域的设立,材料的投放;幼师的关系、合作的环境、知识的准备等方面入手,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便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关键词] 游戏 角色游戏 小班角色游戏 游戏环境 幼师互动

一、问题提出

游戏就是一种娱乐,游戏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它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具有愉悦性、主动性、虚构性、有序性的特点。游戏是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性的和情绪情感的发展。为此,新《纲要》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幼儿拥有显示的快乐生活等。”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的一种,它是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幼儿身边较为熟悉的承认、同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心智各方面发展不完全,自我中心,良好的交往技巧尚未掌握。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角色游戏正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对于模仿成年人的动作或玩具感兴趣,角色意识差,游戏的主要内容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游戏主题单一,情节简单,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少,主要是与玩具发生作用,与同伴完相同或相似的游戏。

新《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符合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是保护幼儿行使游戏权利的具体表现。认识到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教师进行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对幼儿园游戏区域的设置,游戏材料的投放情况进行观察。文献法:搜集游戏区域环境设置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三、研究结果和教育建议

(一)创设安全丰富的物质环境。

1.游戏区域的设立。游戏开展首先是建立在舒适、安全的物质环境基础上的。良好的游戏空间能促使幼儿有目的的开展活动,诱发与同伴的交往。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室内外的有限空间,合理布局。在具体布局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区域边界的划分要清晰:实验证明全封闭或半封闭的游戏区域比完全敞开式的游戏区域更能让幼儿安心、专心的游戏。特别是对于喜欢独自操作玩具的小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应利用地毯、家具、积木等将不同的游戏区域清楚的划出范围,同时要注意保持区域间的道路顺畅,避免幼儿在进行区域间的交往活动时造成伤害。

(2)区域间安排要合理:在安排各区域游戏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安静区与喧闹区的划分。如何将相对安静的美工区与图书角距离安排教近,这样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绘画习惯;将相对喧闹的表演区和娃娃家、建筑角安排较近,这样有利于这些区域间幼儿的交往活动。

(3)区域环境选择要适宜: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幼儿的显示经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只有当环境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得发展。如果环境超出幼儿的经验范围,幼儿就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它。如:在为小班幼儿创设环境时就应根据其特点多开展“娃娃家”的游戏,让幼儿体验角色的职责,反映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现实。

2.游戏材料的投放。游戏材料是指可以为幼儿用于游戏的玩具、物品、半成品、费旧品等。教师要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精心地为幼儿准备游戏材料,并根据幼儿需要的不断变化,时常变换、及时补充游戏材料以作出反馈,并使游戏材料能易于幼儿随时取放。教师准备的游戏材料要是幼儿熟悉的,这样才能引起幼儿主动、积极的互动,才能刺激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在游戏中去学习和寻求获得有用的知识经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小班幼儿在玩“喝水”、“吃饭”的情节游戏时会很自然的将小勺子、杯子放进嘴里„„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材料的选择首先应是安全、卫生,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产品。其次提供适宜的玩具材料。根据调查,小班幼儿对玩具的需求是依玩具的形状选择的,见什么选什么,目的性不强。因此应为小班的幼儿提供能对其生活回忆的成型玩具,主要集中在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有关家庭生活的、逼真性要求较高的玩具材料。如:成套的厨房用品、逼真的各类蔬菜水果等。另外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喜好模仿他人,为了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教师要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比例恰当的成型玩具。再次注意游戏材料的多样性。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不适合提供过多的半成品和废旧物,但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在原有的玩具的基础上投放一些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如为娃娃家提供纸

片,让爸爸妈妈们撕纸下“面条”给娃娃吃,食品点提供彩泥制作各类糕点等,增加了幼儿动手学习的机会,发展了其创造性思维游戏情节也随之丰富了。

(二)创设愉快轻松的心理环境。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注重指导策略。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安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幼儿才能自然的、真实的表现自己,激发自己的潜能。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经常用协商、启发、建议的口吻与幼儿对话,语气、表情、姿态、动作都包含着对幼儿尊重和信任的信息。对于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产生困难的帮助者以及成功的欣赏者和鼓励者。由于幼儿是独立的,发展看的个体,具有认识发展的阶段性与内在认识结构的差异性,教师在活动中应有重点观察和全面观察的目标与方法,并根据观察分析的结果,调整与提供相应的具有层级性和阶段性的材料,并就幼儿在活动中的困难进行适度指导。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主要灵活运用了语言指导法和非语言指导法这两种指导策略来指导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游戏。

语言指导法:教师运用语言的功能启发、引导鼓励幼儿的行为,以此达成活动目标。(1)启发性语言:幼儿在活动中对材料的使用有困难,经努力仍不能予以解决,这时教师可运用语言启发,引导幼儿尝试。

(2)暗示性语言:当有的幼儿不能专注于某一活动时,教师用语言暗示。

(3)鼓励性语言:幼儿对困难产生畏惧心理,不愿或害怕尝试,或者在活动中缺乏坚持性,此时教师可运用鼓励性语言。

(4)欣赏性语言:当幼儿活动成功时,或有与众不同的玩法时。教师要用欣赏的姿态与语言进行表扬,如当幼儿搭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飞机造型,或用橡皮泥做成清凉的棒冰热销时,教师用欣赏的姿态与语言进行表扬:“你真棒!”、“你真会开动小脑筋!”、“你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能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是具有个性特点的活动的主体,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孩子在每次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因此上述启发性语言、暗示性语言、鼓励性语言、欣赏性语言在游戏指导过程中的运用是灵活机动、交错整合的,并根据小班年龄段幼儿的特征加以生动形象的运用。

非语言指导法:教师运用除语言指导以外的方法帮助幼儿开展活动,告诉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的方法,包括材料提供、同伴影响、环境暗示等几种。

(1)材料的提供:材料提供是通过阶段性、层次性、递进性的材料投法与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些材料可以一物多用,如彩色的

串珠既可以锻炼幼儿的手指肌肉,又可让幼儿练习排序。有些材料可以相互结合,如“编篱笆”的游戏,它将彩色水果网袋、包装带、各种纸结合使用,幼儿既要选择、区分颜色,又要有规律地运用手指穿编,发展了幼儿的综合能力。

(2)同伴的影响:是指在活动中通过同伴模仿、同伴帮助、同伴激励的形式调整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如男孩十分喜欢玩娃娃家游戏,却不会做爸爸,这时,教师通过带他上另外的娃娃家做客的方法,引导他观察、模仿娃娃家爸爸的行为,使他较快地明白了爸爸应该在家做些什么、怎么做,从而使该幼儿顺利地胜任了爸爸这一角色。

(3)环境暗示:是指通过创设具有支持性、模仿性、暗示性的环境帮助,引导幼儿开展活动。如在食品厂游戏中,教师有意识地摆放了一些皱纹纸、糖纸、棒冰棍、橡皮泥等材料,帮助、引导初次游戏的幼儿顺利地产生主题进行活动。

实践表明,在小班角色性游戏中教师灵活运用上述方法予以适度的指导,对发展幼儿的专注力、创造力、探索能力等有促进作用,而且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也非常明显,从刚入园时的少言寡语、不善交流到如今用流利的普通话主动进行进述、交往,幼儿进步很大。在今后的角色游戏中,我们还将继续围绕幼儿的发展,灵活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性指导策略,争取获得良好的实效。

(三)建立友爱宽松的交往合作环境。

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交往能力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在游戏中他们往往采取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教师就应尽量创设情景,初步尝试鼓励幼儿通过交往合作完成游戏。如可以引导幼儿想一想,平时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做些什么事呢?鼓励幼儿积极模仿。当幼儿对娃娃家的游戏材料相当熟悉时,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其玩具数量,让幼儿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和意义,启发幼儿交往的意愿。幼儿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性因素。幼儿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文明礼貌、友好谦让,在游戏中互相协商角色、互助交换玩具,这些都为游戏的继续深入增加了可能性,提高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加强幼儿的情感教育和集体教育,建立互助、友爱、和谐的伙伴关系,使幼儿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集体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四)为幼儿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

角色游戏开展前者教师应丰富幼儿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家园合作资源,让幼儿在具体生活中观察了解成人的工作生活情况。如:让幼儿观察大人是如何烧菜的,是如何上街购物的,怎样和别人打招呼等等。有针对性的贮备一些游戏知识和经验对帮助幼儿开展好角色游戏是非常有益的,这是一个主要的心理环境。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7

(一)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它要求幼儿改进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主要是指幼儿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教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如果注重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许多内容都可以提高幼儿的这两种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三)增强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环境。

二、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是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游戏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让幼儿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是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要求。借助游戏情节,可将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幼儿的生活摆脱过多的“包袱”,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某一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

(三)是幼儿数学教育人文化的要求。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沟通情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符合幼儿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幼儿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它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

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一)应坚持以下原则

1.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幼儿生活,要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能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

2.符合幼儿个体差异性原则。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游戏中建构大班数学教育时必须符合幼儿个体差异性原则。

3.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游戏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多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空间,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幼儿主动地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份子参与其中,发挥教师、幼儿双方面的潜能。

(二)应坚持的方法与策略

1.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建构的数学内容有很多,这些内容涉及到的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

2.创设环境。从生活中挖掘材料,要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知识。

3.精心设置游戏中的玩具。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而玩游戏的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数学教育课堂操作教具。凭借着玩具,幼儿对所体验过程的事物直接进行联想,并引起一些相应的行动和活动。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独自游戏 小班幼儿 自我意识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33-02

一、独自游戏的定义

独自游戏是幼儿游戏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没有成人或小伙伴参与的个人游戏活动。它的概念最早源于1932年帕顿对团体环境背景下儿童社会关系发展的经典性研究。她根据儿童在团体中的社会互动水平,将儿童的行为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独自的行为、平行的行为、联合的行为、合作的行为。独自游戏的概念由此产生。

二、独自游戏的原因和意义

幼儿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心理的发展又促进着活动的发展,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動形式。独自游戏充分体现了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游戏方式,体现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1.小班幼儿年龄段发展特点

(1)动作的发展。小班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由。幼儿能根据物体特点和功能,比较灵活、准确熟练地操作,摆弄和建构简单造型。

(2)注意的发展。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3)自我意识的发展。小班幼儿属于幼儿期的早期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幼儿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开始有了倾向性的心理活动特点,这就是人的个性。在孩子3岁以后,活动独立性逐渐增强,会经常要求“我自己来”,并拒绝家长的帮助。他们的这种表现并不是固执,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现。

2.独自游戏对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意义

游戏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独自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形式,有其特有的意义和功能。本文主要是对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1)在自我认识方面

1)更好地认识身体各部位。独自游戏提供了一个充分而安全的环境,幼儿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充分地参与到游戏当中,与物体进行互动。

2)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动作和行动。专家们一般认为,3岁是儿童早期动作发育的顶点。幼儿能够在独自游戏中了解动作和行动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3)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一般来说,独自游戏为幼儿也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环境,在游戏时间上比较充分,幼儿得以追寻自身的兴趣而不被外界所中断,从而提高其注意力并坚持完成任务,是有利于宝宝智力发展的。

(2)在自我评价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孩子按自己的意志去行动和树立自信心,使之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力量。独自游戏使得儿童一方面减少了模仿外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评价游戏成果时更具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效能感。3岁正是幼儿自我意识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帮自己盖被子、带自己大小便。通过这样的游戏,自我感觉可以得到巨大的满足。

2)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独自游戏往往是自发的,由幼儿自主控制,游戏时相对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少。这样有利于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幼儿能够主动去探索事物,思考如何进行游戏以及如何运用游戏器材等。

3)有利于个性化的发展。幼儿有了各自相对稳定的兴趣和认识特点上的差异。专家发现,有独自游戏经验的幼儿和没有这种经验的幼儿,在一起玩耍时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会独自游戏的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具有主动而积极的游戏能力,往往会出主意、想办法,成为小朋友中的“头儿”,长大了也较有主见。而没有独自游戏能力的幼儿,在家里是一会儿也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必须有人陪着他玩才行,上幼儿园以后,往往也是总围着老师转,不会自己玩,也不会和小朋友玩,表现出胆小和怯懦的性格特点。

(3)在自我调节方面

幼儿可以充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情感。对幼儿来说,有些消极的情绪情感并不适宜在有同伴参与的合作游戏中进行宣泄。因为这有可能导致合作的瓦解或敌对情绪的产生。独自游戏时,情绪的宣泄不会导致上述后果,从而得到释放。

3.促进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策略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幼儿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得到重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呼声高涨。但是儿童社会互动水平并不是衡量其社会性成熟的唯一标尺,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发挥独自游戏对幼儿自我意识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转变观念。家长与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将独自游戏视为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看法,正确理性的认识独自游戏对幼儿的积极作用。

(2)培养幼儿独自游戏的乐趣。家长与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特点,为幼儿准备能独自游戏的各种玩具和材料,像小鸭车、积木、小盒小瓶、小桶小铲等,让幼儿手里用东西可以自由摆弄玩耍。当看到幼儿在愉快地独自游戏时,不要经常去打扰他们,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暗中照看和予以保护,不能放任不管。

(3)多观察记录,给予适宜指导。当幼儿在独自游戏中表现很好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给予积极的肯定;再次,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主要游戏取向,区分是以物为取向还是以社会或成人为取向。并且要区分幼儿进行的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独自游戏,并分析其原因。如果是社交策略的问题,则成人可以指导有效策略;如果是个性的问题,则需要发动多方面的影响力量加以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幼儿的独自游戏进行有针对性的准确的指导。

综上所述,独自游戏并不必然是一种社会性发展不成熟的游戏形式,它对幼儿的自我意识有着独特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是为集体游戏和规则游戏作准备。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要对小班幼儿独自游戏进行支持和有效的引导,以促使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航.对儿童独自游戏的再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2]吴航.再看“独自游戏”[J].当代学前教育,2007(01).

[3]刘晓华,崔雪雁.浅谈对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支持[J].学前教育(幼教版),2010.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9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是人们在自娱自乐中自己创编出来的游戏,这种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感受到自愿、自主、自由、快乐,易于学习。而且这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情感性发展都有一定的价值。它简便、易行、经济、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它的材料十分简单、廉价,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料和半成品,甚至有的不用玩具也可以进行。

幼儿通过民间体育活动的体验更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喜欢运动,同时能够促优化幼儿在自我适应、情绪情感与社会适应等各心理品质,为奠定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以幼儿体验学习为主的民间体育游戏,教师探索出能够增强幼儿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一、民间体育游戏对中班幼儿现有运动发展的促进。

小班的游戏以集体活动为主,孩子们经过在学期中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中,动作发展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和进步,运动中也培养了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但有部分幼儿在跳:特别是后期的单脚跳,左右行进跳,以及上下楼梯的协调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及不稳定性。

分析:动作发展需要延续和巩固的过程,幼儿进入中班后走、跑的动作发展上相对平稳,而跳有待加强。究其原因:

1孩子的腿部肌肉力量不够是主要原因。

2动作不稳定上多源于家长对孩子的包办,虽然是进入中班的还但还是有抱

的现象。孩子腿部锻炼少。

中班加入了合作游戏,游戏的内容更宽泛,兴趣性,操作性强。幼儿在游戏嬉戏中基本动作得发展而且能够增强幼儿体能,开发幼儿智力,增进友谊,丰富幼儿生活,还能培养幼儿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

二、科学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促进中班幼儿健康发展。

1、选择适合中班幼儿民间体育游戏中内容和材料。(1)适合的游戏内容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准备。

在小班的民间体育活动中练习追逐奔跑的:踩影子、小孩小孩真爱玩;练习投掷的:扔沙包、小飞机;练习近平衡跳跃的:跳房子、跳格子;练习近平衡的:顶垫子,过小桥、;练习动作协调的:炒豌豆,炒蚕豆、小推车;练习反应能力的:猫捉老鼠、老狼几点钟-----。这些活动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并能让幼儿体验到民间游戏的乐趣。进入中班,幼儿的合作、协作的能力大为提高。我有新增适合中班年龄发展的游戏如:练习灵敏和力量的游戏《城门城门几张高》;互相协作,共同才能完成的《两人三足走》;反映注意力、反应力及奔跑能力的游戏《切西瓜》;练习近平衡能力的踩高跷;练习跳的民间体育游戏《跳格子》。练习四人合作游戏《石头剪刀布》。等(2)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民间体育游戏材料具有简便性,往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或自然材料及半成品,如水、石、沙、纸、棒废旧物品。这些材料没有固定形式的限制,幼儿在游戏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玩具材料进行创造性想象或创造性操作。民间体育游戏本身娱乐性较强,易学易玩,而且很多是徒手游戏,对身体、动作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游戏中可以运用羽毛或罐头等自然或废旧材料,让幼儿的手、脚都动起来,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大肌肉的发展。

操场上画上的大圆可以上幼儿做游戏“打鸭子”的池塘;操场上彩色漆画的格子或圆圈让幼儿更带有游戏性质的练习单脚跳或双脚跳,不会显得枯燥;走廊里地上可爱的脚印让孩子们踩着脚印来练习近平衡,走了又走;果奶瓶自制的火箭带着彩色的尾巴在天空中飞行;小雪碧瓶排成一排就可以打保龄球;气球、羽毛可以让孩子吹着玩;自制的塑料、纸质的小球可以满操场踢着玩。

随手就可以找到的材料变成重要的教育资源,它给幼儿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在自制“器械”的过程中,孩子们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在游戏中,幼儿的体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总之,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有效实施途径和策略是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保障(1)开放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来园活动、离园前、午餐前后、课间等时间段,在这些环节中,可以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拾与展开的民间游戏。在这个时间里,幼儿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在这么宽松的时间里,幼儿把已经学会的“炒蚕豆、炒豌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拿来玩,即避免了等待,又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大大增强,合作能力也大大提高。有研究表明: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强化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儿童游戏使儿童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儿童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学会自己解决人际关系之中的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机会对那些不爱说、“不合群”的孩子大有帮助。

(2)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有了初步的竞争意识。“两人三足走”最能体现游戏本身的价值。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比赛中由于求胜心切,导致幼儿频频出错,没有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如果能有一些适当的惩罚,会让幼儿加强规则意识,以及带动幼儿的参与性,也能在出现问题后不断地想办法解决,进一步提高孩子的积极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每次游戏后应该组织幼儿讲评游戏。对获胜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小车推的稳的、高跷走的好的、跳的又快又好的等进行奖励,在分组比赛中,对胜利的一组都要进行适当的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失败的幼儿找出落后的原因,鼓励他们争取下次获得胜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失败,促使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在游戏中感受团结、友爱、责任。

在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中,老师扮演“鸡妈妈”,一位幼儿扮演“老鹰”,其余幼儿扮演“小鸡”,当“老鹰”开始抓“小鸡”时,“鸡妈妈”会尽全力保护“小鸡”,而“小鸡”也会团结一致地躲开“老鹰”,在躲避时边左右躲闪还会时刻提醒同伴“往这边躲”、“不要被‘老鹰’捉到”等等。在游戏中,幼儿有了互帮互助、团队精神的意识,潜移默化感受着责任。只有师幼之间和谐、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中去,全身心的投入。同时游戏中的规则是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前提,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三、实践结果:

1、促进孩子发展。民间游戏贯穿一日生活,它即培养了幼儿遵守游戏的规则意识。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活动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孩子的竞争意识、合作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促进教师发展。在收集资料和运用的同时,让教师有反思、有创新、有整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能随时改变策略和方法,用符合幼儿发展的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思考 篇10

一、幼儿游戏行为的分类和特点

关于幼儿的游戏活动,笔者经过长期地观察和总结,认为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角色扮演类游戏。角色扮演,顾名思义,是指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的游戏行为,如:过家家、医生游戏、战争游戏等。在角色扮演游戏中,通常是多个幼儿或是幼儿与玩偶共同组成游戏组合,游戏内容不受限制,幼儿可以将想象力充分地融入到游戏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语言、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活动。

2.运动类游戏。运动型游戏是指幼儿主要通过做运动的方式来进行的游戏,如:追逐、滑梯、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在此类游戏中,幼儿会通过运动消耗大量热量,使运动肌群得到充分地锻炼,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身体或心理上的压力。运动型游戏可以让幼儿单独进行,也可以多个人一起参与;可以借助游戏器材,也可以直接进行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安全保障程度较低,容易受伤或发生危险。

3.艺术类游戏。艺术类游戏是指幼儿充分动手、动脑并完成艺术作品的游戏,如:绘画、雕塑、陶艺、舞蹈、音乐等。在进行艺术类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跳跃性等可以得到很大限度地开发,情操也能得到陶冶和升华。此外,幼儿的艺术作品通常还能表现他们的特点和心理活动。例如,在汶川地震后,很多心理学家都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来判断其心理创伤的复原程度,并以此作为心理诊疗方法的前提。

4.智力开发型游戏。是指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充分思考的游戏,如:棋牌游戏、魔方、九连环等。这类游戏能让幼儿的智力得到开发和提高,使幼儿变得聪慧、机敏。幼儿通常能在这类游戏中找到独到的乐趣并做得越来越好,所以这类游戏对幼儿的耐心、性格都有很大的考验。

二、不同类型游戏相对应的组织形式

不同类型的游戏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应了解并给予正确地组织,以确保游戏的安全性、乐趣性和健康性。

1.角色扮演类。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教师首先要保证游戏的安全性。由于角色扮演游戏中需要借助道具,其中也不乏危险用品,因此,教师要注意幼儿游戏中有无危险用品的使用。曾有幼儿在玩“医生病人”的游戏中,给“病人”服下了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后经急诊洗胃,“病人”才脱离危险。此外,为了提高游戏的教育意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创设一个健康的`情境,并将一些生活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去。比如,在“夫妻”游戏中,教师可以将浅层的性启蒙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们了解基本的两性知识。也可以在“医生病人”游戏中,教给学生基本的急救知识和用药常识。如此寓教于乐,往往能收到比课堂教学更好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幼儿们在角色扮演中的自主性。()教师可以融入到幼儿的角色扮演游戏中,但要尊重幼儿对其角色的自主发挥,使之获得游戏的自主感和对其角色的控制权。

2.运动类游戏。运动类游戏是上述四类游戏中安全隐患最大的游戏,幼儿极有可能在运动类游戏中受到伤害,因此,教师要格外注意运动类游戏的组织性。当运动器材供不应求时,教师要让学生们学会排队使用,避免发生拥挤、争抢;当运动场地有积水、积雪等不利于运动的因素时,要尽可能地组织室内活动。除了上述常规做法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地把运动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融为一体,并赋予其教育意义。比如,成都市童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曾在运动会上上演了一个“交通事故”的游戏,既在游戏中得到了乐趣,又受到了安全教育。

当然,为了便于管理和教育,也防止因秩序混乱而发生危险,在运动游戏中,教师还可以统一组织,即一个班的幼儿统一玩一种游戏,以促进同班幼儿之间的合作与友谊。在实践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运动类游戏的安全性低,所以减少了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这样实际上是因小失大。幼儿的运动肌群在幼儿园时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需要运动,刺激,因此,在幼儿的运动游戏中,为避免发生事故,教师只需使用合理的组织方式即可。

3.艺术类游戏和智力开发型游戏。这两类游戏相比角色扮演类游戏和运动类游戏更具有安全性和组织性,幼儿的兴趣也比较高,但组织形式也比较不同。

首先,教师的引导教育在这两类游戏中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幼儿的思维和大脑并未发育成熟,思维并不完善。例如,在绘画方面,教师要教幼儿认知颜色、使用颜料;在歌唱方面,教师要领唱、范唱;在棋类游戏中,教师要教幼儿步骤和规则……总之,这些游戏都不是幼儿先天就会的,因此,教师在教导幼儿的过程中应更具耐心。其次,教师要给予幼儿一个展示的平台。人在幼儿时期的表现欲很强,如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游戏结束后设置一个展示环节,让幼儿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想法。再次,由于这两类游戏都是幼儿自主发挥创造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幼儿的作品,更要给幼儿的游戏过程留出足够的空间,尽量不要频繁地打断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并避免介入幼儿的游戏过程,从而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艺术类游戏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教师可以多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教学,让幼儿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这对幼儿的认知、见识和创造力都有很大帮助。

三、如何推动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游戏类型和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年龄和心理的成长不断变化的,呈动态发展的趋势。为了使游戏行为能更适应幼儿的成长趋势,对幼儿的一生都能产生正作用,教师要利用正确的方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1.观察生活,让幼儿更多地明白自己生活的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作为幼儿教师,担任着启蒙教育的重任,教师自然要让幼儿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将游戏融入到生活中去。例如,可以让幼儿画出自己的全家福,理解家的温暖和幸福;也可以让幼儿扮演自己梦想的职业,如医生、警察,等等,从而使之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2.教师与幼儿在游戏里相互交流,打开幼儿心扉。在游戏中,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地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也会对教师察言观色。例如,幼儿经常主动将自己的美术作品向老师展示,或者经常邀请老师和大家一同做游戏。教师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在游戏中和幼儿进行交流,可以是语言上的、肢体上的或是眼神中的。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让幼儿更懂得自己在游戏甚至是生活中的角色,从而获得成长与进步。

3.把游戏的评论权交给孩子,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评价游戏,以深化幼儿对游戏行为的思考,幼儿在这样的思考能获得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并在今后的游戏中表现得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何敏。从游戏之中到游戏之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篇1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问题。文章首先从骨骼、关节、肌肉、呼吸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体育游戏对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从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体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希望能够对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幼儿 身体发展 心理发展

体育游戏实质上是将运动、娱乐和教育指导三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游戏作为活动的形式,以身体练习作为活动的内容,以促进参与者的身心发展作为目的,并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开展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活动。在利用体育游戏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身心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均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体育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影响

在幼儿体育游戏中,会涉及到走、跑、跳、投、爬等各种各样的游戏动作,而幼儿通过这些游戏动作的完成,能够对身体的骨骼、关节、肌肉、呼吸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統等多个方面产生相应的影响。

具体来说:首先,幼儿的骨骼骨质中所含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约各占一半,骨骼弹性好、可塑性大,新陈代谢旺盛,通过体育游戏的开展,合理的运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骨密质的增加、骨直径的增大以及骨矿含量的增多,从容有效的改善骨骼的机能;其次,科学的体育游戏还有助于幼儿关节韧带、关节周围的肌肉以及关节囊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关节灵活性的提高;第三,幼儿的肌肉力量比较弱,力量素质比较差,但是通过体育游戏中与肌肉相关的各种动作的完成,能够有效的改善幼儿肌肉的血液循环情况,提高肌肉组织的功能,促进幼儿肌肉力量的发展;第四,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呼吸肌、胸肌以及肋间肌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呼吸系统的发育,进而促进幼儿呼吸系统功能的提升;最后,幼儿心肌收缩的力量比较弱,但是通过合理的运动却能够有效的提升血液中茶酚胺的浓度和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活动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健康发展。

因此,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科学的体育游戏能够通过多个方面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进而对幼儿的身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体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体育游戏对幼儿感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感知,是人们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的阶段,也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幼儿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感知能力,才能为其它的更为高级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展奠定必备的基础。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考的基础。”对于幼儿来说,亦是如此。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刻意接触客观物体的意识,他们对各种物体的接触行为通常是在游戏和玩耍的过程中完成的。

因此,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有意无意的去感知所接触到各种物体,积极主动的去认识游戏中所需要认识的相关事物,从而在不知不觉间促进了自身感知能力的发展。所以,幼儿任课教师就可以据此有针对性的选择或是编创相应的体育游戏,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能动的参与到体育游戏中来,以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猴运水果的游戏,让幼儿去积极主动的认识各种水果,丰富其对各种水果的认识和知识,促进其感知能力的有效发展。

(二)体育游戏对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影响

幼儿通常都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不强的特点,他们缺乏明确的规则意识,在兴高采烈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但是通过体育游戏的开展,为了能够让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得以顺利的开展,他们通常都会积极主动的去遵守体育游戏中的各项规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其自我约束能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或是挑战性,例如:蹦床、攀爬等等,以至于部分儿童具有一定的畏惧和胆怯心理,而如果将这些体育运动融入体育游戏之中,他们就会在游戏中,通过与小伙伴之间的合作、通过不断的尝试,逐步克服这种心理,积极主动的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对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幼儿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在开展幼儿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体育游戏为幼儿之间的交往创造了良好的集体环境,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等诸多方式为同伴教育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以及态度的同时,及时理解和领悟他人的意愿、主张以及态度,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游戏的需要及时的做出反应。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的形成,即:现实的同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而无论是哪种关系,都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对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知,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幼儿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根据幼儿教学的特点和需求科学选择和创编体育游戏,引导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实现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新晨.根据幼儿体育游戏特点实施幼儿体育游戏教学[J].教育导刊.2002(Z3).

[2] 姜彦更.幼儿体育游戏教学法[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2).

[3] 陈文波.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多元发展功能浅析[J].江苏教育研究.2009(15).

上一篇:政法队伍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一学生演讲稿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