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城市文化品牌内涵探析

2023-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文化, 不仅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文化产品、文化设施、人文特质、精神风貌, 而且还应包括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准则、消费心理、饮食习惯等。城市文化品牌, 是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形象的综合, 是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征, 城市文化品牌不仅体现了城市文化价值, 还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档次和风度, 没有文化品牌的城市缺乏魅力, 没有文化品牌的城市就缺乏竞争力。城市文化品牌, 尤其是一个有号召力的优质城市文化品牌, 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的产物, 还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和宝贵的财富, 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机遇和后劲, 还可以增强这座城市的影响力, 提高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进而增强这座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

(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呼和浩特市历史悠久, 早在旧石器时代, “大窑文化”就拉开了呼和浩特市古老文明的序幕, 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创造了草原文明的历史舞台。2000年前, 赵武灵王向北开拓疆土, 在阴山之下修筑长城, 至今仍保留着赵长城遗址。秦汉时期, 这里设云中城, 云中城特殊的地理位置, 成为历代王朝必争之地, 自建城以来, 经秦汉、魏晋、隋唐沿用长达1000余年, 西汉时期与匈奴和亲, 大批的匈奴人居住于此, 东汉以后, 拓跋部在此征服敕勒部, 在呼和浩特的盛乐城建都, 被沿用长达1500余年。6世纪中叶, 突厥族兴起于大漠, 驻牧于本地区, 五代十国时, 契丹族占领此地, 在10世纪初, 建立辽国, 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丰州城”, 被辽、金、元沿用了450年。明朝嘉靖年间, 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率部驻牧于阴山南麓丰洲滩 (今呼和浩特地区) , 从公元1572年 (明隆庆六年) 开始, 阿拉坦汗带领手下的工匠历时四年, 在今呼和浩特旧城位置上建起了一座“游牧都市”, 蒙古语称之为“库库和屯” (后译作“呼和浩特”) ,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二) 独特的宗教文化

呼和浩特的宗教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一个城市中共同存在, 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和平相处, 友好往来, 体现了呼和浩特和谐、包容的城市文化品位。在众多的宗教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藏传佛教”, 它是喇嘛教在传入呼和浩特地区后又融入了本土宗教“萨满教”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宗教形式。1571年格鲁派大活佛索南嘉措到土默特部讲经说法, 阿拉坦汗率部众皈依喇嘛教格鲁派, 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在蒙古部落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1579年, 阿拉坦汗主持建造了呼和浩特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大昭寺, 明廷赐名“弘慈寺”, 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 呼和浩特地区兴建了大量的召庙, 对此, 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之说, 呼和浩特也因此得到“召城”的美誉。呼和浩特市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有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等等, 其他的宗教建筑有清真寺、太清宫、观音寺和基督教堂。

(三)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呼和浩特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 蒙古族是呼和浩特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历史进程中, 蒙古族文化以其较强的吸纳性和开放性, 大量吸收汉、畏兀儿、突厥、女真、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 所以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创新最多、影响最大、文化基因保留最全的民族文化。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辽阔的草原是他们生活的背景, 草原记录着蒙古族崛起的历史, 也造就了蒙古族逐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 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与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草原天堂, 铸就了内涵深刻草原文明, 并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中的瑰宝。

(四) 意义深远的昭君文化

“昭君出塞”是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早在西汉时期,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主动请愿, 远嫁匈奴, 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做出了重大贡献。昭君的这次出塞不仅缓和了汉与匈奴之间的矛盾, 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 更是促进了汉匈两族之间文化的融合。她入乡随俗, 架起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桥梁, 在圣城之地纺织了自己的爱与梦的一生, 和谐与大爱之美光芒万丈。“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凝结、升华而形成的昭君文化, 是一种民族的、大众的、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 昭君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昭君文化不仅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更体现了“和合、和谐、和平”的丰富文化内涵, “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根本所在。昭君文化出自和亲, 其本质精神价值就在于“和”,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 昭君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和为贵”的和谐精神, 经济高速发展, 国家繁荣强盛, 百姓安宁富足, 其根本在于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 一个和谐平等的自由社会, 而这种和谐, 正是昭君文化绵延了几千年重要特征, 是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永久不衰的宣传主题,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产业文化

城市文化品牌要确保其生命力和竞争力, 必须发挥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带动效应。对于任何一个城市, 打造文化品牌不是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发挥城市文化品牌的辐射效应,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全面进步。草原文化是呼和浩特的文化底蕴, 要将草原文化与城市的经济联系起来, 既可以将草原文化发扬光大, 又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 乳业文化

“天然无污”是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的精准定位, 这一定位与草原的生态环境相呼应。2005年, 呼和浩特被中国轻工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 并先后培育出伊利、蒙牛中国两大乳业龙头企业, 因此可以说呼和浩特的乳业产业化是成功典范。目前, 伊利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大草原、黑龙江杜尔伯特大草原, 保证了伊利产品的天然无污的品质。2009年5月25日, 伊利成功牵手2010年世博会, 成为唯一一家符合世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 通过2010年的世博会, 伊利将再次完美演绎“中国制造”, 提高了品牌实力, 巩固了其在乳品行业的绝对领导地位。

(二) 旅游业文化

“魅力倾城, 天堂草原”是呼和浩特的城市旅游形象, 呼和浩特的旅游业也是围绕着这一形象定位展开的。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草原城市,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呼和浩特城留下了很多文化古迹, 有旧石器时代大窑文化遗址, 北魏时期盛乐古城遗址;有民族团结友好象征的昭君博物院, 雕刻着世界上唯一蒙文石刻天文图的五塔寺;还有辽代万部华严经塔;藏传佛教寺庙的代表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还有伊利和蒙牛工业旅游区、哈达门高山牧场、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等等。呼和浩特是内蒙古中西部旅游的中心, 周边有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区、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五当召、响沙湾旅游区、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等旅游景观, 截至2013年, 呼和浩特有各类景区42家, 其中国家A级景区21家, 包括4家4A级景区。1986年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2003年12月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业已成为呼和浩特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是城市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三) 文化产业

对于呼和浩特的文化产业来讲, 用“百花盛开”来形容最为贴切。目前, 呼和浩特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会展、音像图书等产业为重点门类和主导产业, 以广告、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工艺品生产销售为新兴行业的文化产业体系, 以及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 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呼和浩特文化事业繁荣活跃, 从1999年到2014年, 共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昭君文化节和十一届草原文化节, 展示了呼和浩特文明开放新形象。2005年, 昭君文化节被国际节庆协会 (IFEA) 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三、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文化包括视觉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具体体现在社区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等方面。社区文化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具有娱乐休闲功能和宣传教化功能,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不仅可以愉悦身心, 还可以使社区居民受到效果显著的教育, 而且对促进社区成员的社会交往、强化他们的社区意识、加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及对社区的归属感, 促进社会稳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呼和浩特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 文化宣传、科普活动和体育健身项目走进社区, 一些社区建立了社区游泳馆、棋盘室、体育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休闲娱乐场所。职能部门走进社区, 举办养生、医疗保健、教育、安全等一些和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讲座。一些社区居民还自发组织活动, 例如音乐、舞蹈、戏曲、时装表演、书画、健美操等文化娱乐活动。

总之, 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时代背景下, 草原文化是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建设的根脉、灵魂、精髓和品牌, 是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雄厚资本, 城市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 体现了城市文化品牌的扩张力, 城市居民的社区文化为城市的品牌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当今世界, 城市的竞争力已经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技术上, 还体现在文化和品牌上,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和品牌的支撑, 那么这座城市就会失去灵魂和色彩。呼和浩特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支点, 我们要对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脉络进行梳理, 对文化精髓进行提炼, 确定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品牌,草原文化,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1] 屈红.提升内蒙古城市文化品牌的对策研究[J].实践, 2014 (1)

[2] 刘战伟.谈我国城市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J].商业时代, 2009 (34)

[3] 纪国明.大连城市品牌构建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11)

上一篇:环保产业的基本态势和发展对策分析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