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鼓灯的特点及其保护——以安徽怀远地区为中心

2023-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源于宋代, 是淮畔儿女在田间、地头等一系列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 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 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积淀着淮河流域的乡土特色表现了淮河儿女勤劳、勇敢、乐观的性格和自信、顽强的精神。安徽怀远地区的花鼓灯便是淮河流域花鼓灯的集中体现与典型代表。2005年4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将怀远地区的“冯嘴子村”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 对怀远地区花鼓灯特点及其保护的研究, 有“观滴水而知大海”之用。

1 怀远地区花鼓灯的特点

1.1 竞技性

竞技性是怀远地区花鼓灯的一个特征, 也是该舞蹈技艺发展的心理动力。旧时在怀远地区, 花鼓灯演出俗称“玩灯”, 是一种自发的群众性活动, 表演者均为其爱好者, 并无专业演出团体和演员。表演者在庙会“玩灯”的过程中, 将生产生活的实践融入其中, 进行即兴创作, 同时在表演过程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和提炼, 使这一民间舞蹈形势规范化、标准化, 流派纷呈, 代代流传。现今, 在怀远地区, 单一的庙会功能渐趋多样化, 将集市、宗教、祭神、娱乐融为一体, 尤为人们所重视。每逢庙会, 花鼓灯各流派技艺纷呈, 相互竞争, 引发了“抵灯”活动。每个灯班均推出最优秀的演员、服饰与绝活来参加比赛和竞技, 以期在形式上, 花样独到;在技巧上, 惊险超凡, 由此而树立威望。正是此种竞技性使得怀远地区花鼓灯舞蹈在演出形式和内容上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使该舞蹈的技艺得到继承、提高、丰富和发展。

1.2 民族性

怀远地区花鼓灯的民族性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题材两个方面。首先, 从花鼓灯艺术的表现上看, 它的舞蹈形式中继承了某些民间传统杂技的成份, 如站肩、翻筋斗。此外, 某些舞蹈形式还继承了传统武术的精华, 如“缠丝腿”、“打虎式”、“摆帘子”及“怀中抱月”等。而与舞蹈相映衬的器乐则更体现了花鼓灯艺术表现的民族性, 它多采用民族乐器:唢呐、笙、二胡、笛子、三弦、板鼓、锣鼓、响板等, 在表现花鼓灯热烈气氛上有着独到的效果。花鼓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汲取了民间传统戏曲中的演唱形式——独唱、合唱、配唱等。虽然花鼓灯中的演唱多有陪衬的意味, 但让表演者有短暂休息的时间, 也有舒缓观众热烈情绪的作用。因此, 我们可以说花鼓灯从舞蹈形式、器乐, 以及演唱方式等艺术表现形式上均体现了民族性。

其次, 从创作题材上看, 它所表现的内容虽是多种多样的, 但均源自这一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它不仅以独舞为媒介表现垂柳三月, 少女思凡踏青等题材, 而且以双人舞为表现形式, 将青年男女爱恋月下的故事描绘得惟妙惟肖。这些题材的凝练与深化无不源于民间日常生活, 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含义。同样, 民间历史传奇故事也是怀远地区花鼓灯取材的重要内容, 如传统剧目《玉萧引凤》便是对发生于该地区的“吹箫引凤, 弄玉成亲, 乘龙快婿”典故的艺术再加工, 再如《得胜鼓》则把将士出征、交战、凯旋等场景艺术的复原, 表现了古代将士作战勇敢、获胜后的喜悦之情。此外, 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的种茶、采摘、丰收等, 无不在花鼓灯中得到艺术的再现。这些表现题材不仅体现了花鼓灯艺术题材的丰富, 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花鼓灯艺术对民众生活的掌控力和它所代表的民族性。

1.3 时代性

怀远地区的花鼓灯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丰富多彩的花鼓灯艺术也在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推陈出新, 逐步充实和完善自己。从角色扮演来看, 49年前女性是不能扮演花鼓灯的女角“兰花”的, 这是对封建礼教盲目屈从, 而扮演“兰花”的男性演员脚下必须踩衬子, 则对封建社会妇女缠足余毒的保留。建国后, 广大女文艺工作者逐渐参加了花鼓灯的演出, 一举打破了男性演员对此的垄断。随后不久, 花鼓灯表演逐步取缔了踩衬子。从表演形式上看, 怀远地区的花鼓灯逐渐剔除了某些封建糟粕, 去除了负面、不雅的元素, 从其他各艺术形式中大胆汲取营养, 放大舞蹈动作, 植入了正面、积极的精华, 使其审美情趣得到了升华。从创作内容来看, 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 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如《江南春早》、《月夜练兵》、《划龙船》等, 使花鼓灯舞蹈创作上了一个台阶。此后, 通过广大花鼓灯创研者的努力, 《花鼓灯锣鼓》和《欢腾的鼓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走向全国, 扩大了艺术影响, 为安徽省赢得莫大的荣誉。

2 怀远地区花鼓灯的生存困境

建国后, 虽然怀远地区的花鼓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飞身海内外, 但仍然危机重重, 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1) 娱乐方式多元化压缩了花鼓灯的生存空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人们 (特别是青少年) 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该地区以集市玩花灯的娱乐方式已逐步被电视、网络、KTV等所取代。

(2) 花鼓灯传人逐渐减少, 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因为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玩花灯已越来越无法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同时,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该地区怀有玩灯技艺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 已无心精进技艺。而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多已年逾古稀, 无法再亲自传授技艺。

(3) 花鼓灯形质的趋同化。讯息传递的便利、运输交通的发达使得怀远地区花鼓灯所保留的地域性特色越来越少。从内容到形式, 从服饰到配乐, 就笔者观察而言, 怀远地区的花鼓灯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以往各流派纷呈的局面已鲜见。

3 怀远地区花鼓灯的保护

在意识到怀远地区花鼓灯的生存困境之后, 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从娃娃抓起, 建立一套系统的花鼓灯培养机制。针对娱乐方式的多元化, 可使花鼓灯进幼儿园、小学, 培养从小对其的兴趣。

(2) 应当给予花鼓灯的继承人每年适当经济补贴鼓励他们从事花鼓灯的继承工作。

(3) 针对老艺人年事已高的问题, 可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艺术体系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 从学术理论的角度对其研究和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怀远地区花鼓灯的研究, 指出其有竞技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三个特点, 同时对其保护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怀远花鼓灯,特点,保护,开发

上一篇:提高电力线损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下一篇: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