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文种特点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文文种特点(通用7篇)

公文文种特点 篇1

一、“条例”“规定”“办法”间的区别

“条例”与“规定”和“办法”相比,主要特点是所涉及事物和问题的性质更重要,范围比较宽;内容高度概括;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广阔,稳定性强;对制定与发布机关的地位有较严格限制,如行政系统只有国务院有权使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见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的系统也只限“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见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一般属于“自主的”规范性公文,即自身即可创造新的规则。

“规定”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泛,对制定和发布机关的地位无严格限制;所涉及事物和问题不如条例重大,范围相对窄一些;内容详尽具体,针对性强;一般既可是“自主的”规范性公文,也可以是“补充的”规范性公文(内容为依法或根据授权补充其他规范性公文的内容,对其加以细化和完善),也可以是“执行的”规范性公文(直接为有效执行其他规范性公文而制定,自身不创造新的规则,只是对这些公文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做出具体规定,对有关概念和问题做出精细的解释说明)。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规定更适合作为“自主的”和“补充的”规范性公文。

“办法”比“规定”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的规模要更小一些,性质也相对轻一些;针对性更强,内容也更加详尽、具体而精细,更重直接的可操作性;除了一部分为“自主的”公文外,大部为“执行的”规范性公文,如各种“实施办法”即均具备这种性质。

二、“决定”与“命令”的区别

“决定”与“命令”的不同点主要在:在使用权限方面“命令”非常严格,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机关可以使用,“决定”则可较普遍地使用;在适用的事务方面,“命令”涉及的是特定的具体事务,“决定”则既涉及这类事务也涉及一部分非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反复发生的事务,公文本身也反复适用,即具有规范性公文的一些特点;在表达方面,“命令”高度简洁,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决定”则既表达意志、要求,又阐发一定的道理,交代执行方面的要求,指明界定有关事物的标准等。

三、“指示”与“命令”的区别

“指示”与“命令”的不同主要在:“指示”的使用权限规定没有“命令”严格,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均可下达“指示”;在效用方面,“命令”对受文者来说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指示”有时则在必须无条件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受文者根据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处置具体事务;在表达方面“命令”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指示”则既表达作者意志,又注意阐发道理,指出具体任务、具体规则,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还注意说明有关事物间的界限等。

四、“指示”与“决定”的区别

与“决定”相比,“指示”涉及的事物和问题更加具体和特定;其作用的范围也是特定的,不如“决定”那样更具普遍性,有效期限也比“决定”相对短一些;“指示”的内容比“决定”精细具体,更强调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决定”对受文者来说是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的,“指示”则在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具体问题,甚至变通执行某些具体要求。

五、“通知”与“命令”“决定”“指示”的区别

与“命令”“决定”“指示”相比,“通知”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权威性明显要弱一些,自身一般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依法或根据上级要求向受文者转达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并予以具体化(这也正是代替“指示”用于布置工作,交代政策的通知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地指明“根据------的指示精神------”的原因),告知应知或应办的事项,使一部分公文完成升格(批转)、生效(发布)扩展有效范围(转发)的程序。

六、“批复”与“指示”(或指示性通知)的区别

“批复”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指示”在基本性?上与“指示”没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批复”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事物和问题以及所涉及的人员更加特定,更加具体,问题也比较专指单一;“批复”只用于回复请示的机关,一般不像“指示”那样具备普发性。

七、“通报”与“通知”的区别

“通报”与“通知”的不同点主要在:“通报”不是像“通知”那样以具体的任务、详细的规范化要求和有关规则来指导和推动工作,而是用典型事例、有关情况来传达意图,启发教育有关人员,指导有关方面的工作行为;有关执行方面的要求也比“通知”要原则,甚至不涉及直接具体的执行要求;发送范围广泛,一般情况下,均直接下达给广泛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

八、“通报”与“处分决定”的区别

“通报”与“处分决定”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制发公文的目的不同,“通报”是为了教育当事人更是为了教育更多的人,指导和推动有关工作;“处分决定”则主要是为了正式确认有关的错误事实和合法有效的处分意见。其次,对象不同,“通报”的对象必须是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处分决定”则是针对所有需给予处分的人及事。再次,内容性质不同,“通报”介绍说明错误事实时概括而原则,以能引出结论为度,“处分决定”中的这部分内容则具体而微;“通报”中常需有要求其他有关人员记取教训,采取有关措施的基本要求,“处分决定”则无此类内容,“处分决定”中必须有明确的纪律处分意见,“通报”则不一定有。最后,发送范围不同,“通报”发送范围广泛 ,“处分决定”则一般只与当事人及有关方面见面,很少普发。

九、“通告”与“公告”的区别

“通告”与“公告”的不同点主要在:“通告”仅对国内公布,其告知和约束的对象是作者统辖范围内的中国公民及有关的外籍人士,“公告”则对国内国外公布,其告知的对象极广泛;“公告”的事项更加重大,应具备使世人知晓的意义,“通告”则不限于此类性质的内容;“公告”的作者地位大都较高,“通告”则没有此限;“公告”主要是重要消息,除特例外不涉及强制性的执行要求,“通告”中则常涉及有关人员的应遵事项,有具体细致的行为规范和对公文具体如何遵守的要求。

十、“通告”与“命令”“指示”“通知”的区别

“通告”与“命令”“指示”“通知”的差别主要在于:“通告”不涉及任何秘密;直接公开,即制成之后直接公之于众,而不像一部分“命令”“指示”“通知”那样,尽管最终也公开,但首先需按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逐层下达;“通告”的内容比“命令”细致具体,在文种使用上不像“命令”那样需受严格的权限限制;“通告”提出的规范是公民的行为规范,一般不像“指示”和“通知”那样涉及贯彻执行公文的要求,而主要提出公民应当遵守的具体事项;“通告”可依法自创有关规则,“通知”则主要是转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并使之具体化。

十一、“通告”与规范性公文的区别

“通告”的一部分内容也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它却与规范性公文有很大不同:“通告”所涉及的主要是公民个人的行为规范,规范性公文则不限于此;“通知”中的规则更带有政策性而非规范性,因而稳定性不如规范性公文;“通告”的内容详尽具体,有一部分用于解释说明、阐发道理、叙述有关事实过程,指明有关事物间的界限、例举有关情况的成分,而这些成分在规范性公文中一般没有;“通告”效力的存在依赖于作者自身的法定管辖权,对在辖区内的公民有强制约束力;“通告”的生效程序比规范性公文简单,机关的法定责任者签发即生效,不必依靠制发“命令”“通知”等完成其公布过程;“通告”的传递形式也比较简便和多样,张贴、广播、刊载等形式均可保证其有效。

十二、“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请示”与“报告”的不同主要在:“请示”用于对上级机关有所呈请的情况下,可向其请求下达指示,请求其允许“自己”去做某一件事情,“报告”则用于汇报、反映情况、问题或提出建议、答复询问,不能带有“呈请”事项;“请示”能强制对方复文,“报告”则不能,上级对“报告”可以复文,也可以不复文;“请示”必须是形成于事情发生之前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重难点内容提示

(一)行政公文的概念和特点

1、行政公文的概念

公文是各级各类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活动中有着特定的效能和广泛的用途的文书,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国家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

另一种解释是公文在党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还有一种解释是公文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使管理职权、处理日常工作时使用的,具有直接效用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广义的公文,外延十分广阔,除通用文书外,还包括法律、财经、文教、外交、军事、税务、工商等各种行业自己的专用文书。它不仅多到了数不胜数的地步,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总是不断地有新的文体产生。

狭义的公文,是指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13种行政公文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规定的14种党的主要公文。这两大类公文的文种彼此多数相同或近似,也有一些区别。这些公文文种都是在机关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

2、行政公文的特点

一是法定的作者

行政公文是由法定的作者拟制和发布的。所谓法定的作者,指的是依据法律和有关规定成立的能够行使职能的组织或单位。有的行政公文以国家领导人或机关首长的名义发布,这并不代表个人,而仅仅是制发机关领导人行使自己职权的一种表现,行政公文所反映的也应是领导人所在机关或组织的集体意图。

二是严格的政策性

行政公文的政策性是由其反映的内容决定的。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都是以行政公文的形式下达,而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负有传达、贯彻、执行的责任。各级行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行文时,必须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一致,以严格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是法定的权威性

行政公文是由行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领导人,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制作和颁发的,其法定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家政权赋予发文机关或单位法定的地位和职权;二是国家从法律和行政措施上对行政公文的权威性给予可靠的保证,要求受文者的思想、行为受到文件的约束、规范、做到令行禁止;三是行政公文的内容的合法性,能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是体式的规范性

公文文种特点 篇2

“条例”与“规定”和“办法”相比,主要特点是所涉及事物和问题的性质更重要,范围比较宽,内容高度概括,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广阔、稳定性强,对制定与发布机关的地位有较严格限制,如行政系统只有国务院有权使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见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的系统也只限“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见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一般属于“自主的”规范性公文,即自身即可创造新的规则。

“规定”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泛,对制定和发布机关的地位无严格限制,与“条例”相比,所涉及事物和问题、范围相对窄一些;内容更详尽具体,针对性更强,一般既可是“自主的”规范性公文,也可以是“补充的”规范性公文(内容为依法或根据授权补充其他规范性公文的内容,对其加以细化和完善),也可以是“执行的”规范性公文(直接为有效执行其他规范性公文而制定,自身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对这些公文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做出具体规定,对有关概念和问题做出精细的解释说明)。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规定更适合作为“自主的”和“补充的”规范性公文。

“办法”比“规定”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的规模要更小一些,针对性更强、内容也更加详尽具体而精细,更重直接的可操作性,除了一部分为“自主的”公文外,大部分为“执行的”规范性公文,如各种“实施办法”均具备这种性质。

二、“决定”与“命令”的区别

“决定”与“命令”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在使用权限方面“命令”非常严格,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机关可以使用;“决定”则可较普遍地被使用。在适用的事务方面,“命令”所涉及的是特定的具体事务,“决定”则既涉及这类事务,也涉及一部分非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反复发生的事务,公文本身也反复适用,即具有规范性公文的一些特点。在表达方面,“命令”高度简洁,只表达笔者的意志和要求;“决定”则既表达意志、要求,又阐发一定的道理,交代执行方面的要求,指明界定有关事物的标准等。

三、“指示”与“命令”的区别

“指示”与“命令”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指示”的使用权限规定没有“命令”严格,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均可下达“指示”。在效用方面,“命令”对受文者来说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指示”有时则在必须无条件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受文者根据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处置具体事务。在表达方面,“命令”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指示”则既表达作者意志,又注意阐发道理,指出具体任务、具体规则,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还注意说明有关事物之间的界限等。

四、“指示”与“决定”的区别

与“决定”相比,“指示”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更加具体和特定,其作用的范围也是特定的,不如“决定”那样更具普遍性,有效期限也比“决定”相对短一些。“指示”的内容比“决定”精细具体,更强调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决定”对受文者来说是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的,“指示”则在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具体问题,甚至变通执行某些具体要求。

五、“通知”与“命令”“决定”“指示”的区别

与“命令”“决定”“指示”相比,“通知”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权威性明显要弱一些,自身一般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依法或根据上级要求向受文者转达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并予以具体化(这也正是代替“指示”用于布置工作、交代政策的“通知”以必须不厌其烦地指明“根据……的指示精神……”的原因),告知应知或应办的事项,使一部分公文完成升格(批转)、生效(发布)扩展有效范围(转发)的程序。

六、“批复”与“指示”(或指示性通知)的区别

“批复”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指示”,在基本性上与“指示”没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批复”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事物和问题以及所涉及的人员更加特定、更加具体,问题也比较单一,更具专指性;“批复”只用于回复请示的机关,一般不像“指示”那样具备普发性。

七、“通报”与“通知”的区别

“通报”与“通知”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通报”不像“通知”那样以具体的任务、详细的规范化要求和有关规则来指导和推动工作,而是用典型事例、有关情况来传达意图,启发教育有关人员,指导有关方面的工作行为,有关执行方面的要求也比“通知”要注重原则性,甚至不涉及直接具体的执行要求,发送范围广泛,一般情况下,均直接下达给广泛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

八、“通报”与“处分决定”的区别

“通报”与“处分决定”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制发公文的目的不同。“通报”是为了教育当事人,更为了教育更多的人,从而利于指导和推动有关工作,“处分决定”则主要是为了正式确认有关的错误事实和合法有效的处分意见。其次是对象不同。“通报”的对象必须是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处分决定”的对象则是针对所有需给予处分的人及事。再次是内容性质不同,“通报”介绍说明错误事实时,概括而原则,以能引出结论为度,“处分决定”中的这部分内容则具体而微,“通报”中常需有要求其他相关人员汲取教训,采取有关措施的基本要求,“处分决定”则无此类内容,“处分决定”中必须有明确的纪律处分意见,“通报”则不一定有。最后,两者的发送范围不同。“通报”的发送范围广泛,“处分决定”的发送范围则一般只针对当事人及有关方面,很少普发。

九、“通告”与“公告”的区别

“通告”与“公告”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通告”仅对国内公布,其告知和约束的对象是统辖范围内的中国公民及有关的外籍人士,“公告”则对国内国外公布,其告知的对象极广泛,“公告”的事项更加重大,应具备使世人知晓的意义,“通告”则不限于此类性质的内容。“公告”的作者地位大都较高,“通告”则没有此限。“公告”主要是重要消息,除特例外不涉及强制性的执行要求,“通告”中则常涉及有关人员的应遵事项,有具体细致的行为规范和对公文具体如何遵守的要求。

十、“通告”与“命令”“指示”“通知”的区别

“通告”与“命令”“指示”“通知”的差别主要在于:“通告”不涉及任何秘密,直接公开,即制成之后直接公之于众,不像一部分“命令”“指示”“通知”那样,尽管最终也公开,但首先需按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逐层下达。“通告”的内容比“命令”细致具体,在文种使用上不像“命令”那样需受严格的权限限制。“通告”提出的规范是公民的行为规范,一般不像“指示”和“通知”那样涉及贯彻执行公文的要求,而主要提出公民应当遵守的具体事项。“通告”可依法自创有关规则,“通知”则主要是转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并使之具体化。

十一、“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请示”与“报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请示”用于对上级机关有所呈请的情况下,可向其请求下达指示,请求其允许“自己”去做某一件事情。“报告”则用于汇报、反映情况、问题或提出建议,答复询问,不能带有“呈请”事项。“请示”能强制对方复文,“报告”则不能,上级对“报告”可以复文,也可以不复文。“请示”必须是形成于事情发生之前,“报告”则可根据情况,既可在事前,也可以在事后或事情进行当中形成。

十二、“请示”与“议案”的区别

“请示”与“议案”在基本性质上是相近或相同的,但也有一些区别:“议案”的作者是被严格限定的,受文者也是专指的,作为行政公文“议案”的作者须是各级人民政府,受文者只能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请示”则可用于同一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的任何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有所呈请。“议案”所关涉的事项是提请国家权力机关审议的重大事项,“请示”所涉及的事项则不仅仅是重大事项。在效用上,“请示”可以强制对方回复意见表明态度,但内容并不能强制执行,“议案”则在经审议通过后,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有关机关或人员认真遵照执行。

十三、“会议纪要”与“决定”的区别

“会议纪要”与“会议决定”(决议)之间有如下不同:“会议纪要”一般不能独立对外发出,经常需要以“通知”等指明有效执行的范围与要求。“决定”则可独立发出。“会议纪要”所记载的是会议的情况和议定事项,不一定必须如“决定”那样只针对重要重大事项。“会议纪要”不仅仅只反映议定的事项。“决定”则必须是完全确定的决策而不必反映其他意见。“会议纪要”中的议定事项是有关与会各方确立的意见,只要有一方反对即不成立。“决定”的内容则可根据有关会议规则,由与会者中的多数人确认并通过即为有效,产生法定效力。在表达方面,“会议纪要”需综合反映会议的全面情况,对有关意见和观点进行阐述,“决定”一般无这些内容。

十四、“会议纪要”与“协议”“合同”的区别

公文文种意见 篇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今年以来两次针对黑龙江发展所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确保以前,现行国家扶贫标准和省扶贫标准以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销号,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县脱贫摘帽,如期实

现脱贫攻坚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脱贫质量,防止虚假脱贫,对稳定达到脱贫标准的要及时退出,新增贫困人口或返贫人口要及时纳入扶贫范围,确保贫困退出反映客观实际、经得起检验。

——坚持分级负责。实行省负总责,市(地)、县(市)分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按照省制定的退出标准和程序,市(地)、县(市)制定本地脱贫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办法,抓好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市(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督促指导、抽查核查、审核评估、备案登记等工作。县(市)党委和政府对贫困退出负有主体责任,负责汇总数据,甄别情况,具体落实,确保贫困退出工作有序推进。

——坚持规范操作。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退出程序,切实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贫困人口退出必须实行民主评议,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必须进行审核审查,退出结果公示公告,让群众参与评价,做到全程透明。强化监督检查,开展第三方评估,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

——坚持正向激励。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在攻坚期内国家和省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对提前退出且经国家认定的贫困县,省委、省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

三、退出标准

(一)贫困人口退出。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国家标准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省标准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省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学生无因贫辍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得到救助,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饮水安全。

(二)贫困村退出。贫困村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原则上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贫困村的中心屯通水泥(沥青)路,通宽带、通广播有线电视,有卫生室、有医生,有文化活动场所。

(三)贫困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四、退出程序

(一)贫困户退出

1.民主评议。由村“两委”组织召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按照年度贫困户退出计划,初步评议出拟退出贫困户名单。

2.核实认可。经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核实,得到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对贫困户是否应退出有异议的,由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组织村民代表再核实确认,拟定贫困户退出名单。

3.村内公示。拟退出贫困户名单在村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4.公告退出。经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并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贫困人口中销号。

(二)贫困村退出

1.调查核实。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年度贫困村退出计划,对拟退出的贫困村入村调查、摸底核实,拟定贫困村退出名单。

2.乡(镇)公示。在乡(镇)所在地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3.公告退出。经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市(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并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脱贫出列标注。

(三)贫困县退出

1.贫困县申请。贫困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本县贫困发生率情况,提出退出申请,报市(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市级初审。市(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贫困县退出申请,组织相关力量,对照贫困县退出标准,对贫困县退出进行初审并组织第三方评估,结果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3.省级核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市(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初审结果,组织相关力量,对拟退出的贫困县进行核查。

4.公示征求意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核查确定贫困县退出名单后,在省级主流媒体或政府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5.上报审批。公示无异议的,国家级贫困县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省级贫困县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省政府报告。

6.评估检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及相关力量对国家级贫困县退出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检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力量对省级贫困县退出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检查。

7.批准退出。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项评估检查,符合退出标准的国家级贫困县,由省政府批准退出。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项评估检查,符合退出标准的省级贫困县,由省政府批准退出。

五、退出后的扶持政策

贫困人口、贫困村退出后,在攻坚期内可继续享受国家和省扶贫相关政策。防止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切实做到贫困户、贫困村稳定脱贫。

贫困县退出后,在攻坚期内国家和省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并对率先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以砍块到县财政扶贫资金予以适当奖励。各市(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奖励政策,鼓励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

贫困县退出后,解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通知》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贫困县约束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规定的相关约束事项,从退出的次年起不再参与贫困县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市(地)、县(市)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贫困退出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认真履行职责。地方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层层抓落实,精心组织实施。贫困户和贫困村脱贫由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抓好落实,贫困县脱贫摘帽由市(地)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抓好落实。地方各级扶贫部门要认真履职,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协调有关方面做好调查核实、公示公告、备案管理、信息录入等工作。贫困退出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省对市(地)、县(市)扶贫开发工作考核。

(二)制定退出方案。各市(地)、县(市)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贫困退出具体方案,明确实施办法和工作程序。退出方案要符合脱贫攻坚实际情况,既要看减贫数量,更要看脱贫质量,不提不切实际的指标,防止片面追求脱贫进度。

(三)完善退出机制。贫困退出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要做好跟踪研判,及时发现和解决退出机制实施过程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认真开展效果评估,确保贫困退出机制的正向激励作用。

公文文种的写法和区别 篇4

一、“条例”“规定”“办法”间的区别

“条例”与“规定”和“办法”相比,主要特点是所涉及事物和问题的性质更重要,范围比较宽;内容高度概括;

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广阔,稳定性强;对制定与发布机关的地位有较严格限制,如行政系统只有国务院有权使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见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的系统也只限“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见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一般属于“自主的”规范性公文,即自身即可创造新的规则。

“规定”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泛,对制定和发布机关的地位无严格限制;所涉及事物和问题不如条例重大,范围相对窄一些;内容详尽具体,针对性强;一般既可是 “自主的”规范性公文,也可以是“补充的”规范性公文(内容为依法或根据授权补充其他规范性公文的内容,对其加以细化和完善),也可以是“执行的”规范性公文(直接为有效执行其他规范性公文而制定,自身不创造新的规则,只是对这些公文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做出具体规定,对有关概念和问题做出精细的解释说明)。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规定更适合作为“自主的”和“补充的&rdq

uo;规范性公文。

“办法”比“规定”所涉及的事物和问题的规模要更小一些,性质也相对轻一些;针对性更强,内容也更加详尽、具体而精细,更重直接的可操作性;除了一部分为“自主的”公文外,大部为“执行的”规范性公文,如各种“实施办法”即均具备这种性质。

二、“决定”与“命令”的区别

“决定”与“命令”的不同点主要在:在使用权限方面“命令”非常严格,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机关可以使用,“决定”则可较普遍地使用;在适用的事务方面,“命令”涉及的是特定的具体事务,“决定”则既涉及这类事务也涉及一部分非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反复发生的事务,公文本身也反复适用,即具有规范性公文的一些特点;在表达方面,“命令”高度简洁,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决定”则既表达意志、要求,又阐发一定的道理,交代执行方面的要求,指明界定有关事物的标准等。

三、“指示”与“命令”的区别

“指示”与“命令”的不同主要在:“指示”的使用权限规

定没有“命令”严格,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均可下达“指示”;在效用方面,“命令”对受文者来说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指示”有时则在必须无条件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受文者根据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处置具体事务;在表达方面“命令”只表达作者的意志和要求,“指示”则既表达作者意志,又注意阐发道理,指出具体任务、具体规则,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还注意说明有关事物间的界限等。

四、“指示”与“决定”的区别

与“决定”相比,“指示”涉及的事物和问题更加具体和特定;其作用的范围也是特定的,不如“决定”那样更具普遍性,有效期限也比“决定”相对短一些;“指示”的内容比“决定”精细具体,更强调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决定”对受文者来说是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的,“指示”则在必须无条件坚决执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具体问题,甚至变通执行某些具体要求。

五、“通知”与“命令”“决定”“指示”的区

与“命令”“决定”“指示”相比,“通知”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权威性明显要弱一些,自身一般不创设新的规则,只是依法或根据上级要求向受文者转达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并予以具体化(这也正是代替“指示”用于布置工作,交代政策的通知所以必须不厌其烦地指明“根据------的指示精神------”的原因),告知应知或应办的事项,使一部分公文完成升格(批转)、生效(发布)扩展有效范围(转发)的程序。

六、“批复”与“指示”(或指示性通知)的区别

“批复”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指示”在基本性?上与“指示”没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批复”内容的针对性更强,事物和问题以及所涉及的人员更加特定,更加具体,问题也比较专指单一;“批复”只用于回复请示的机关,一般不像“指示”那样具备普发性。

七、“通报”与“通知”的区别

“通报”与“通知”的不同点主要在:“通报”不是像“通知”那样以具体的任务、详细的规范化要求和有关规则来

公文文种特点 篇5

文种

1.规范性文件

(1)条例。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2)规定。用于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

(3)办法。用于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

2.领导指导性文件

(1)命令。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实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

(2)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3)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

(4)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5)通知。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6)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3.公布性文件

(1)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2)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4.陈述呈请性文件

(1)议案。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2)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3)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4)调查报告。用于反映调查研究的成果,揭示事物的真相与规律。

5.商洽性文件

函。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答、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6.会议文件

公文文种特点 篇6

一、做好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准备充分,起草公文才能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反之就只能不知从何处入手,”十步九回头“,写了撕、撕了写,别别扭扭,很难写出”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公文来。那么,起草公文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一要提高个人的思想修养和学识储备。一方面,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艺术观、美学观、历史观、伦理观、文化观对作者的文风、作品的质量至关重要。古人说:”志高者意必远。“写作者树立了正确、远大的理想,写作时才能正确地”言志“,做到文意深远。另一方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者只有博览群书,对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同时,公文写作要求的学识既要博,也要专,假如写经济方面的材料,没有经济学理论作基础,写政党建设的材料,没有政党理论作基础,那是写不出好材料的。所以,平时我们要强化自己的思想境界修养,要增进自己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的素养。

二要掌握领导意图、语言风格。所谓”领导意图“,就是领导对撰写某一公文的目的和打算。如果在起草公文前,不了解领导意图,只能是自作主张,瞎写一气。所以,在公文写作前,必须把领导意图搞清楚。对领导意图,了解得越具体越好,越透彻越好。当然,有时领导对领导意图不可能谈得那么具体、那么透彻,这要靠平时对近期领导关注问题的掌握程度了,要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有了领导意图,写作就有了”尚方宝剑“,就知道写些什么了。”语言风格“就是领导讲话风格和习惯。如果不了解领导的语言风格,讲话稿写的再好,与领导行不成共同语言,领导也不会欣赏。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参加会议等多种途径掌握领导的语言风格。

三要学习有关文件和报刊,深刻领会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是各级党政组织工作的指南。掌握了这个指南,工作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离开了这个指南,就会迷失方向,甚至会走到斜路上去。只有深刻领会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才能在公文里正确体现,才能保证上级指示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所以,在起草公文前,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把近期中央和上级党委指示精神领会深透,把准当前时代的脉搏。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要了解实际情况。各级机关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中央和上级精神与当地实际结合的文章。只有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才能做好上下结合这篇文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了解当地实际,就要多翻阅一些资料,经常深入下去,搞些调查研究,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化建设日新日异,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地了解当地实际,把握新鲜事物,否则,就容易犯”照抄、照搬、照传“的毛病,就容易发生”言之无物,空话连篇“的弊端。这是公文写作的大忌。

五要统筹兼顾,科学组织。在遇到写大材料,一人准备汇报材料来不及的时候,就需要多人合作,共同完成。经验的做法就是采取”统-分-统“的组织写作方法,即:统一研究写作提纲,分头去写,最后一人统稿。市委、市政府的秘书部门比较常用。

二、谋篇布局

文章谋篇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表达效果,所以在确立了公文的主题后,就要围绕主题对整个公文结构进行谋篇布局,考虑文章的组织构造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其”首位开阖,繁简奇飞,各极其度。“

(一)基本要求

一是完整连贯,首尾圆合。所谓完整是指文章的结构布局有头有尾,首尾对应,通篇一体。要求文章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片断与片断之间,前言与后语之间,都要紧密连接,以一贯之,结构严谨、完美。二是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我们在安排层次和段落时,长短要适当搭配,其密度不要均等,要根据公文主题表达的需要,有详密、有疏落,使全篇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总之,要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才能使公文错综其势,舒缓自如,给人一种抑扬顿挫、节奏铿锵之感。三是波澜起伏,曲折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布局应该崇曲忌直。谋篇布局的波澜起伏和曲折变化,反映了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和发展变化,同时,也能满足读者、听者的审美要求。但是,必须合乎法度,既要出人意外,又要在情理之中,要使开合、起落、曲直、伸缩等等,恰到好处。

(二)基本内容

文章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种。

1、内部结构。所谓文章的内部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内在逻辑结构。在叙述性文体里,称之为”线索“;议论性、说理性文体里,称之为”脉络“.不管什么文体,只要有一贯到底的思路,一脉贯通的逻辑,它就必然有一缕贯穿的线索和脉络。思路是线索和脉络的基础;线索和脉络是思路的表现形式。文章的主题、人物、事物、中心事件、感情等都可以为线索,如《项链》以项链这一事物为线索,《红楼梦》以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等,线索无形地穿梭着全文的人物、事件和景物,构成严谨的艺术整体。作为我们行政机关,平时处理的公文主要是说理性质的文体,基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形态,它自身必须要具有条理性、贯通性和严谨性,即:分清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表达思想;合乎逻辑,合乎人们的思维形式,使文章流畅贯通;思想脉络细密周严,没有缝隙,没有漏洞。

2、外部结构。所谓外部结构,就是文章的外部存在形式。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层次和段落。层次是指文章各部分内容表达的次序,它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段落是行文时自然形成的基本单位,它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层次和段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一般来讲,层次大于段落,即几个段落表达一个层次,但也有时段落的划分恰好与层次一致,二者相等;层次安排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根据作者的思想或者线索来决定,段落划分强调的是集中、完整和匀称。二是过渡和照应。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内容前后连贯的一种重要结构手段。过渡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先后相关的两个层次和段落上下连贯,前后衔接。照应就是文章前后内容关照呼应,能使结构严密,脉络连贯。三是开头和结尾。古人语”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所以”虎头龙尾“是好文章的半壁江山,当然,怎样开头和结尾,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全文各部分的和谐。公文开头多用开篇点题式:开门见山,起句发意,直接揭示主旨,落笔入题,说明缘由,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开头总说,提摄全文,先揭示文章的中心,然后再分说。公文、特别是领导讲话稿的结尾方式一般有两种:醒明主旨,篇末点题;展望未来,鼓励斗志,向人们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指明方向,鼓舞人们为实现目标去努力奋斗。

(三)如何谋篇布局

要锻炼思路。谋篇布局是思路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写文章要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根本的是要认真锻炼思路,加强思维活动的逻辑性、条理性的训练。毛泽东曾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只有对内容经过精心思考,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做到胸有成竹,再动笔写作,才能写出结构严谨,逻辑性、条理性强的文章。要列好提纲,或打腹稿。这是起草公文的一道重要工序。按提纲写稿子,有许多好处:可以帮你组织材料;可以使你想问题更周到;免得一面写一面想,吃力不讨好。列提纲,一定要在掌握领导意图和吃透”两头“的基础上进行。提纲列的越细致越好,不要光列大题目,还要列小题目,就连每个小题目里各写几层意思,哪一层意思放在哪一个题目里面,每一层意思用哪些材料也要考虑清楚。比较简短的公文,可以不列提纲,但一定要打好腹稿。打腹稿,虽然不一定形成文字,但对文稿的谋篇不拘也要想明白。有了好的提纲或好的腹稿,文章等于完成了一半,起草公文就会得心应手。

三、语言的锤炼

准确、简洁、鲜明、易懂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

准确。公文代表着领导机关或领导集体的声音和意见,不准确,含糊不清,摸棱两可,执行的标准就不好把握,就不好执行。

简洁。毛泽东同志说:”文字要简短,使他们顷刻之间能看完;要精警,使他们一看起一个印象。“公文必须简短扼要,特别是领导讲话一定要注意多用短句,忌用长句子,不要用过多修饰,把意思讲明白就可以。

鲜明。公文,表达要清楚、明白,无论赞成或反对什么、提倡或禁止什么、肯定或否定什么,都要非常确切地表述和说明,使人心领神会,一目了然。还要简洁易懂,不能用那些华丽而不易懂的辞藻;不能用那些自己生造的语言;不能有”学生腔“、”文学腔“;不讲空泛的”普通话“,多讲实实在在的”地方话“,多用群众语言。

有文采。我们说,一般情况下公文的语言风格讲究简洁、平实。但并不是说一定要形成那种干巴生硬、缺乏生气的八股文章。古人讲: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这个道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开篇一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就极其生动;毛泽东的著作,唐诗、宋词、汉文章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各种排比句、比喻运用自如,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更深刻、更生动。所以,我们在追求内容到位的同时,也要努力写出富有文采的好文章来。

四、日常公文写作需注意的几个细节问题

1、公文写作的标题。标题实际上就是公文的题眼,是观点及公文逻辑结构的集中体现。按照层次大小划分,标题可以划分为大标题、小标题,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等。标题的确立应根据公文的中心思想和层次要求具体确立,一篇文章的标题与标题之间应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相互照应。公文的标题既要求紧扣文意、层意、段意,不能跑题、偏题和以偏盖全,又要求语言简洁精练,有些公文,比如讲话的语言必须体现领导同志的感情色彩和风格要求。在公文写作中,有时公文的内容较多,人们看起来、听起来,留下印象的内容并不多,所记下来、留下印象的大多是文章的题目和各个标题,所以公文好的标题或标题群,能引人入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公文写作的观点。好公文的关键是要有新意和创意,按部就班,对着葫芦画瓢,体现不出个人的观点是写不出好公文的。所以公文写作者平时必须通过经常学习党政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深刻领会上级政策,经常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实际,多上下结合深入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悟性“,身在外而心在内,虽不是领导,但多从领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在执笔时,注意要以工作为中心,以思路为纽带,把多个观点、观点群有机联系起来,做到主次有位、先后有序,既前后园合,又错落有致。

3、资料、语言方面的取舍。修改过程中的取舍。对于初稿,一定要进行修改,通过缜密的思考,根据公文的性质,进行语言锤炼,看看哪些材料可以去掉,哪些必须保留,哪种表达方式更为精妙和符合领导语言风格。对于引用的材料,关键把握一点:拿来主义,以”有用“为原则,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简单的引用,无疑于一件单色的衣服补上了一块花补丁,补丁虽好,但影响了整体的和谐。所以,对借鉴的材料一定要加以认真改造,根据公文主旨和文章的逻辑结构,对引用的材料进行再加工,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与公文的整体逻辑结构和语言、语气统一起来,做到天衣无缝、锦上添花。

4、提倡自己动笔写文章。随着电脑的普及、电子政务的发展,无纸化办公成为办公室发展的趋势,但动笔仍然不可或缺。从健康的角度考虑,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对眼睛、肌体的健康无疑会造成很大的伤害,需要动笔。从思考的程度考虑,动笔写作时作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先后相关的两个层次和段落上下连贯,前后衔接。照应就是文章前后内容关照呼应,能使结构严密,脉络连贯。三是开头和结尾。古人语”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所以”虎头龙尾“是好文章的半壁江山,当然,怎样开头和结尾,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全文各部分的和谐。公文开头多用开篇点题式:开门见山,起句发意,直接揭示主旨,落笔入题,说明缘由,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开头总说,提摄全文,先揭示文章的中心,然后再分说。公文、特别是领导讲话稿的结尾方式一般有两种:醒明主旨,篇末点题;展望未来,鼓励斗志,向人们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指明方向,鼓舞人们为实现目标去努力奋斗。

五、如何谋篇布局

公文文种特点 篇7

(一)作者的法定性,特定的读者性

公文的作者是法定的,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和承担义务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文起草者,只是组织的代笔人。公文读者具有特定性。有的公文的读者是特指的受文机关,有的公文的读者,是社会的全体成员。

(二)作用的权威性

公文具有代行法定职权的功能,对受文机关在法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强制性。

(三)效用的现实性

公文主要在现行工作中使用,效用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四)体式的规范性

公文的体式,必须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体式,即规范体式。

(五)制作的程序性

公文从准备撰写到制作成文,都有严格的程序。

二、公文的作用

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领导和指导作用

上级机关发给下级机关的公文,都具有领导和指导作用。上级机关传达贯彻党和国家

的方针政策、决定和规定等公文,必然要对下属机关产生领导作用。而批复等公文,则对

具体工作产生指导作用。

(二)行为规范作用

通过公文发布的一些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等,同样对所辖成员起着规范和准绳作用。

(三)宣传和教育作用

公文在传达某一方针政策,规定人们应该怎么做的同时,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增强了它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四)联系知照作用

机关之间的许多工作是通过公文进行联系、协调的,许多具体问题也是因此而得到及时

处理的,还有许多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资料也是这样获得的。因此,公文在保证各机关正常而有秩序地开展工作上,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依据和凭证作用

上一篇: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论文下一篇:暑期安全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