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特点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运行特点

经济运行特点 篇1

一是经济增长趋稳,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3%。分季看,第一季度增长11.9%,当时有一些过热的苗头,随着国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政策,二季度增速回落到10.3%,这时候有的同志出现了对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担心;三季度经济增长

9.6%;第四季度增长9.8%。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保持了比较平稳较快的发展,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过热的苗头,也避免了大家担心的二次探底。中国经济增速在回落的同时,正在向正常轨道过渡和演进。

二是农业基础加强。去年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连续四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产量的丰收给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把物价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是经济结构有所优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的协调性增强。2010年,最终消费加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在92%左右,投资、消费对经济的推动更加平衡。2.去年包含新兴战略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6.6%,增速比2009年加快了8.9个百分点。3.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较高,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这样为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奠定了一定基础。4.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转变发展方式很大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和污染的排放。大家都知道,去年一季度随着经济的回升,重化工业增长得比较快,单位GDP能耗在一季度一度出现了不降反升的状况。随着5月5日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比较有力的措施。应该说从第三季度开始,这个状况得到了扭转。根据我们初步测算的结果,2010年和整个“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基本上可以实现。

四是民生显著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增加。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特别需要提出的是,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次增长速度超过了城市。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去年国家先后提高了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提高了各种低保补助的水平,不少地方提高了企业的最低工资水平。去年保障房建设也迈出新的步伐,全年新开工保障房590万套,建成370万套。

经济运行特点 篇2

2008年上海商业经济运行概况

(一) 流通先导型经济初步确立, 商业扩大内需作用突出。

上海流通现代化发展迅速, 以流通为先导的服务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促进工业、商业共同发展, 实现二、三产业“两个轮子一起转”。流通和消费规模及增速实现“一个首次、两个新高、两个保持、两个双超”。

1、上海商品流通规模2003年以来首次超过工业生产规模。2008年商品销售总额规模达到26798.44亿元, 超过工业总产值 (25638.97亿元) 1159.48亿元, 增速超过23.3个百分点;在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中增速第一。标志着上海以现代化工业为强有力支撑、以广阔内地为流通大市场的国际贸易和消费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2、商业销售规模和增速均创上海历史新高。一是绝对值均创本市历史新高。2008年上海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实现2.68万亿元、4537.14亿元, 创上海商业销售金额之最。二是销售增速创十多年来历史新高。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4%、17.9%, 流通、消费增速分别创1994年、1997年以来历史新高。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2004年以来连续5年两位数增势, 保持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名义、实际增速“两位数、双增长”的运行态势, 剔除商品零售物价指数, 全年实际增长12%, 比2007年实际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

3、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和2008年销售目标。2008年, 商品销售总额提前两年完成《上海商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到2010年实现2.5万亿元”的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额完成2008年销售目标 (4360亿元、同比增长13.5%) 的177亿元、4.4个百分点。

(二) “三驾马车”中, “消费”自1999年以来首次领跑, 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突出。

上海商业职工坚决落实国务院和市委、市府关于发展服务业和扩大内需的工作要求, 积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 努力繁荣繁华市场, 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压器”和上海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消费增速实现了“一个首次三个高于”:

1、消费首次领跑。消费增速 (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下同) 实现1999年以来, “三驾马车”中的首次领跑。

2、消费增速高于全市GDP及各产业增速。按现价比较, 2008年上海消费增速 (17.9%) 分别高于全市 (12.4%) 、第一产业 (9.8%) 、第二产业 (9.8%) 、三产业 (14.7%) GDP增速5.5个、8.1个、8.1个、3.2个百分点。

3、消费增速高于投资、出口增速。2008年, 在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消费”三大主力中, 消费增速 (17.9%) 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 (8.3%) 9.6个百分点;高于外贸出口商品总额增速 (17.7%) 0.2个百分点, 经过11年发展, 消费再次成为引领上海经济发展的“领头马”。

(三) 支持生产、服务全国, 商业推动作用突出。实现了“三个服务”:

1、服务本市工业生产发展。2008年上海商业从本市工业企业购进商品达7567.13亿元, 同比增长30.2%, 占全市商品购进总额的34.9%, 为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做出了贡献, 商业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领域的重要桥梁。

2、服务内地经济发展。2008年上海从市外购进商品达1958.76亿元, 同比增长30.1%, 批发销售给市外批发零售业商品1584.20亿元, 同比增长28.7%。上海成为国内商品贸易的集聚地和“辐射源”。

3、服务全国消费市场。2008年上海连锁经营协会会员单位市外销售突破1200亿元, 达到1251.59亿元, 同比增长27.8%;市外开设商业网点5216个, 同比增长4.7%, 其中:专业专卖网点同比增长4.4倍。本市工业名优产品和国外品牌商品通过上海在外地的连锁网点, 源源不断地进入并繁荣了国内市场, 努力满足当地的消费需求。百联集团哈尔滨购物中心、长沙东方广场、成都友谊百货分别实现全年销售同比增长68.2%、36.9%、13.6%。

商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贡献提高

(一) 商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明显, 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

2008年, 全市及第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3698.15亿元、7350.43亿元, 可比增长9.7%、11.3%, 其中:商业 (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 下同) 完成增加值达到1513.26亿元, 可比增长10.3%。呈现“三高一保”特点:

1、商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在其他主要行业增速减缓、占比下降的情况下, 商业增加值占全市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11.04%、20.6%, 与去年同期相比, 所占比重均提高0.4个百分点;推动第三产业对全市GDP的占比达到53.7%。。

2、商业贡献率提高。商业增加值对全市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 4.3%、22.9%, 与2007年相比 (全市9.5%、三产14.9%) 分别提高4.8个、8个百分点;推动第三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59.8%。

3、商业拉动作用提高。全年商业增加值分别高于金融业 (1442.60亿元) 和房地产业 (747亿元) 70.66亿元、766.26亿元。

4、商业增加值规模、增速保持第三产业行业领先。商业继续保持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的行业第一, 增速为行业第三 (信息业第一, 增长18.1%;金融业第二, 增长15%) 。

(二) 商业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明显, 成为支撑经济发展主要财源。

2008年, 上海税收 (含国家和地方税收) 实现6557.54亿元, 同比增长1.95%, 其中:第三产业实现税收3747.76亿元, 同比下降3.8%, 其中:商业税收总额达到1134.63亿元, 同比增长14.2%。主要呈现“三高两大”特点:

1、商业税收增速高于全市和第三产业税收增速。全年商业税收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和第三产业税收增速12.2个、18个百分点。

2、商业税收占比提高。2008年上海商业税收总额分别占全市和三产税收总额的17.3%、30.3%, 占比同比分别提高1.8个、4.8个百分点。

3、商业税收贡献率提高。全年本市税收增减相抵, 净增仅125.24亿元, 由于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税收同比下降62.1%, 拖累三产税收同比减收149.24亿元。第三产业中, 商业税收新增140.83亿元, 对全市税收的贡献率达到112.4%, 同比提高103.8个百分点。

4、商业税收规模持续扩大。一是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在全市所有行业中仅次于金融业 (1195.64亿元) , 高出房地产业税收 (508.50亿元) 626.13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完成税收1088.46亿元、46.1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4.6%、4.9%。二是税收增速同比回落。由于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 商业税收增速从上年的高速增长转变为稳定增长, 增速同比回落明显, 全年商业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税收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0.9个、11.3个、5.1个百分点。

5、批发业税收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批发业完成税收896.13亿元, 同比增长18.1%, 高出零售业税收增速17.3个百分点;占全市商业和其中批发零售业税收的79%、82.3%, 表明流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着, 国际贸易中心功能日益强大。

(三) 商业对全市引进外资贡献明显, 成为外资扩大的重要增长极。

1、商业利用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市“半壁江山”。2008年, 商业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892项, 同比持平, 分别占全市 (3748项) 和第三产业 (3281项) 合同项目总数的50.5%、57.7%;占比同比提高5.4个、1.8个百分点;商业利用外资合同金额23.97亿美元, 同比增长19.9%, 分别占全市和第三产业合同金额的14%、19.1%, 占比同比提高0.5个、回落0.9个百分点。

2、批发零售业利用外资“一马当先”。共完成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775项, 同比持平, 占全市和第三产业合同项目总数的47.4%、54.1%;占比同比提高4.5个、1.5个百分点;从全市看, 一个行业引进项目占全市总数近半, 突出反映了外商继续看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化“购物消费天堂”的建设氛围, 外商投资结构呈现“三二一”的产业发展趋势。

批发零售业全年利用外资合同金额22.27亿美元, 同比增长23%, 在全市主要行业中增速最快, 占全市和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合同金额的13%、17.7%, 占比同比提高0.8个、回落1.2个百分点。

3、上海商业引进外资“逆风飞扬”。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尚未缓解的情况下, 外商仍然保持投资上海商业的热情, 项目同比有所减少, 但增资扩资增加。一是从批发零售业看, 2008年11月份“异军突起”, 实现引进外资项目、金额双增长, 同比分别增长22.3%、18.7%;10、12月份引进外资项目同比减少, 但合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3.7%、3.8%, 而全市这两个月引进外资合同金额同比仅分别增长10.9%、1.6%。二是从住宿餐饮业看, 外商看好世博会来沪客流大幅增加的商机, 对上海住宿餐饮业投资扩大, 10月份利用外资合同项目和合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25倍、18.2%, 11月份、12月份利用外资合同项目同比增长13.8%、4.5%。

(四) 商业对全市就业贡献明显, 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稳定器”。

1、商业吸收就业率居第三产业第一。目前上海商业从业人员达205万人, 比2000年增长32.5%, 分别占全市 (909万人) 和第三产业 (513万人) 从业人数的22.5%和39.9%, 是第三产业中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

2、商业为扩大就业作出新贡献。在2008年全市提供的6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中, 商业占50%以上, 商业为增加城乡居民家庭收入, 降低城镇居民失业率、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

(五) 商业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贡献明显, 成为增强商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2008年上海商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254.45亿元, 同比增长6.9%, 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5.8个百分点。

1、世博商机促进外商和民间投资。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 7000万人来沪旅游住宿的商机催动了餐饮业、酒店宾馆业的投资建设。房地产商业设施、住宿业、餐饮业完成投资分别达到1 7 2.6 3亿元、30.92亿元、6.4亿元, 同比增长8.6%、27.2%、2.7%, 分别占商业总投资的67.8%、12.2%、2.5

2、外商投资商业建设积极。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完成9.57亿元, 同比增长49.2%。其中:2008年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3.1倍。

3、新落成的商业设施成为2009年扩大消费的新增长点。2008年新开工房屋面积、施工面积分别同比增长4 3.2%、7.6%;竣工面积中, 批发业、住宿业同比增长1.7倍、1.4倍, 私营经济投资的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5倍。

(六) 流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商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

1、交易方式电子化。据初步统计, 上海全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758亿元, 同比增长1 4.6%, 占商品销售总额的1 0.3%。

2、刷卡消费扩大化。据上海银联公司不完全统计, 全年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额1898亿元, 同比增长27.4%。

3、连锁业态现代化。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统计, 2008年会员单位销售总额达到2336.40亿元, 同比增长9.7%。连锁经营的商业网点达到1.79万个, 同比增长5.7%;连锁行业、业态达到了108种, 世界主要连锁业态均已登陆上海, 本市连锁经营规模、增速、业种均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

2008年上海商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 政府推动与企业努力相结合, 集团、区县商业销售全面增长。

2008年, 上海市、区县商业主管部门运用规划指导、政策支持、营造环境、牵头组织等方法, 发挥集团、协会、企业的销售积极性, 努力推动消费市场增长。一是百联集团销售规模保持领先。全年实现市内零售额358.25亿元, 同比增长11.5%, 占全市零售总额的7.9%。二是中心区销售规模居前。19个区县共实现零售额4175.05亿元, 同比增长13.3%, 占全市零售总额的95.5%。其中:10个中心区和9个郊区县分别实现零售额2414.51亿元、1760.54亿元, 同比增长10.8%、17%。中心区中, 浦东新区零售规模和增速领先, 实现零售额526.89亿元, 同比增长15.5%;销售规模超过250亿元的有4个区:黄浦 (356.53亿元) 、徐汇 (293.61亿元) 、普陀 (250.94亿元) 。10个中心区有浦东新区、长宁、静安、杨浦、虹口5个区销售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三是郊区县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有4个区零售规模超过210亿元:闵行区 (323.34亿元) 零售规模领先, 宝山 (236.13亿元) 、南汇 (225.07亿元) 、松江 (218.13亿元) ;有7个区增速超过15%:青浦 (21.3%) 、南汇 (20.9%) 、松江 (19.8%) 、奉贤 (18.3%) 、嘉定 (15.9%) 、闵行 (15.8%) 、宝山 (15%) 。

(二) 各类商业竞争发展, 非公混合经济商业成为销售主力。

1、国有、集体经济商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2008年上海国有、集体经济商业实现零售额291.97亿元, 同比增长12.8%, 占全市零售总额6.4%;与上年相比, 增速提高6.3个百分点。

2、非公、混合经济商业成为推动销售的主力, 私营商业规模第一。全年实现零售额4245.17亿元, 同比增长18.3%, 占全市零售总额比重达93.6%;与上年相比, 增速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私营商业零售额达到1867.27亿元, 同比增长19.7%, 零售规模居各类经济商业销售规模之首。

3、港澳台商、外商投资商业领先增长。全年实现零售额684.42亿元, 同比增长19.7%, 占全市零售总额的15.1%。其中: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商业销售增速分别为20.1%、19.1%;外商投资商业增速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保持了本市各类经济成分商业中零售增速领先的地位。

(三) 各类商品销售全面增长, 节庆、婚庆、奥运效应推动作用突出。

1、吃、穿、用商品销售增速基本同步, 燃料商品高速增长。2008年在节庆消费活跃、成品油价格上涨和私车牌照拍卖数量增加情况下, 本市吃、穿、用、烧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1800.16亿元、556.17亿元、2114.16亿元、66.6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8.1%、16.7%、17.7%、31%, 分别占全市零售总额40%、11.6%、46.1%、2.3%, 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7.2个、2.1个、8.3个、0.3个百分点。

2、食品、轿车、通讯器材、家居类主力商品旺销。食品类 (不含餐饮) 、轿车类、通讯器材类、家居类零售额分别实现1130.62亿元、287.84亿元、118.94亿元、569.6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6.8%、25.1%、19.9%、21.7%, 拉动零售额分别增长4.2个、1.5个、0.5个、2.6个百分点。全年汽车零售量突破13万辆, 同比增长19.1%, 其中:轿车零售12.08万辆, 同比增长18.4%。

3、社会购买力强劲, 商品零售记录刷新。2008年在常住和外来人口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消费习惯改变、更新换代加快等因素推动下, 上海商品销售能级快速提升。一是零售量以“亿、千万、百万”计量的商品达14种。亿级商品一种:服装零售2.07亿件, 同比增长7.7%。千万级商品3种:布 (3706万米) 、羊毛衫 (2061万件) 、鞋类 (6197万双) 零售量分别同比增长7.2%、16%、10.8%。百万级商品10种:绸缎 (988万米) 、呢绒 (819万米) 、粮食 (280万吨) 、移动电话 (276万只) 、鲜菜 (221万吨) 、电话机 (163万架) 、彩电 (161万台) 、家用空调 (155万架) 、自行车 (121万辆) 、电风扇 (106万台) 零售量同比分别增长4%、8.8%、5.9%、9.9%、8%、10.2%、10%、8.2%、9.5%、8.3%。二是商品零售量全面增长, 两位数增速商品占62.8%。在市统计局统计的43种列名商品全部实现同比增长, 其中:有27种商品零售量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在10%-19.1%之间。

4.节庆、婚庆、奥运效应推动金饰品、化妆品、家电数码商品销售扩大。2008年商品零售量中, 金饰品、化妆品同比分别增长28.6%、21.5%, 全自动洗衣机、进口摄像机、电脑、照相机、组合音响、25英寸以上彩电、电冰箱销售同比分别增长14.2%、13.6%、13%、12.2%、11.9%、11.1%、10.1%。

(四) 商业布局和结构加快调整, 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势依然看好。

2008年本市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3853.14亿元, 同比增长17.5%, 增速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占全市零售额的84.9%。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对全市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3.4%和16.4%, 拉动上海零售额增长14.9个和2.9个百分点。

1、百货业态精品荟萃、吸引消费。

本市百货业中, 第一八佰伴、新世界城、东方商厦旗舰店、汇金百货、置地广场销售规模领先。百联集团26家百货商厦完成零售额113.23亿元, 同比增长9.5%;通过11月份大力促销, 百联集团百货销售扭转了销售一度下降局面, 当月销售同比增长13.9%。

(1) 5家百货企业销售同比增速超过29%:东方商厦杨浦店、华联商厦, 东方商厦中环店、青浦店, 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增速领先, 同比分别增长73.6%、53.7%、35.1%、33.8%、29.5%。

(2) 7家百货企业零售规模超6亿元:第一八佰伴 (28.36亿元) 、东方商厦旗舰店 (15.05亿元) 、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 (9.93亿元) 、第一百货 (8.88亿元) 、东方商厦南东店 (6.99亿元) 、虹桥友谊商城 (6.95亿元) 、永安百货 (6.68亿元) 。

(3) 15家购物中心销售快速增长:实现销售73.12亿元, 同比增长41.2%。其中:南方购物中心、世贸国际广场、桥梓湾购物中心、中环购物中心、北上海购物中心分别实现同比增长77.9%、38.3%、36.2%、30.7%、23.3%。

2、连锁业态网点遍布、服务便捷。

至年末, 上海连锁经营协会会员单位1.27万个市内网点, 同比增长6.1%。2008年市内零售额达到1084.81亿元, 同比下降5.8%, 占全市零售总额的24.8%。

(1) 连锁超市业态销售全面增长。共实现市内零售额641.53亿元, 同比增长15.2%, 标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分别增长17.4%、15.6%、4.9%。

(2) 专业专卖业态销售下降。全年实现市内零售额382.82亿元, 同比下降28.8%, 主要是受房市下滑、价格打折和网点减少等影响, 石化、通讯、建材、家电销售分别同比下降69.1%、25.5%、23.7%、20.9%。

(3) 休闲消费业态快速发展。顺应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咖啡店、折扣店、西点、服饰店生意兴隆, 全年销售同比分别增长26.7%、21.2%、12.5%、11.9%;网点数量分别同比增长30.7%、28.9%、9.4%、6.5%。

3、餐饮业态婚宴热闹, 快餐看好。

(1) 婚宴桌数、营收实现双增长。2008年在本市婚姻登记达到13.90万对、同比增长18%, 婚宴价格持续上涨、奥运吉祥日结婚登记人数创历史新高等有力推动下, 婚庆消费出现新高潮。全市抽样调查的130家酒店宾馆, 在“五一”节三天和国庆黄金周期间, 分别举办婚宴1.73万桌、3.06万桌, 同比增长5.1%、7.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9%、22.4%;每桌均价2162元、2118元, 同比增长21.6%、14.1%。

(2) 国际、台湾品牌快餐企业发展领先。肯德基、麦当劳快餐公司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网点同比增长11.5%、5.6%;永和豆浆网点快速扩张, 同比增长42.8%。国内品牌快餐企业由于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不力, 生存艰难, 销售大都实现一位数增长, 网点扩张乏力;10家国内品牌快餐企业中有7家一年里未增加一家网点, 有3家网点同比减少。

(3) 餐饮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但增速同比回落。全年上海餐饮业完成营业额669.54亿元, 同比增长20.3%, 其中:10月份婚庆高峰实现餐饮营业额67.29亿元, 同比增长22.3%。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下, 企业商务宴请和外来旅游消费有所减少, 但居民消费热情依然, 11、12月份餐饮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 9.1%、2 0.8%;保持了全国中心城市餐饮消费规模第一。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和危机影响, 全年餐饮消费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

(五) 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回落, 食品消费恢复快速增长。

1、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出现双回落。2008年上海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5.8%和5.3%,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C P I上涨5.9%,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未公布) ;比上半年分别回落1.3个和0.9个百分点。8月份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调头向下, 仅涨5.5%;9、10、11、12月份同比分别上涨4.8%、4.1%、3.6%、2.1%, 比4月份最高涨幅 (7.9%) 回落3.1个、3.8个4.3个5.4个百分点。

2、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回落明显。2008年12月份及全年食品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15.3%, 比上半年 (18.5%) 回落10.5个、3.2个百分点, 比涨幅最高的4月份 (21.2%) 回落了13.2个、5.9个百分点, 比2007年12月份 (14.8%) 、全年 (9.4%) 回落6.8个、上涨5.9个百分点。2008年12月份13种食品小类价格中, 有9种涨幅环比回落, 食油、茶及饮料、糕点面包、乳制品、肉禽及其制品、在外用膳食品涨幅回落明显。

3、食品零售量恢复两位数增长。由于食品价格明显回落, 去年下半年以来被压抑的居民食品消费需求逐步得到释放, 价涨量跌、销售一位数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10月份起本市食品零售量基本恢复快速增长态势, 12月份全市列名统计的13种食品中, 除粮食、猪肉、牛肉零售量为一位数增长外, 其他食品全部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水产品、家禽、酒类、食油、羊肉销售同比增长均在14%以上。

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2 0 0 9年消费市场影响

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下, 全球消费、贸易增速减缓, 对我国和本市经济影响明显。

(一) 密切关注上海经济增速减缓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1、对实体经济影响明显。2008年, 上海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比增长8%、8.1%, 增速同比下滑4.6个、7.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同比增长35.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8.3%, 增速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商品总额同比增长17.7%, 比2008年上半年 (25.1%) 和上年同期 (24.9%) 增速下滑7.4个、7.2个百分点。

2、对引进外资影响明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同比下降10.9%, 增速同比下滑14.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合同项目同比分别下降42.2%、3.4%。第二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同比下降13.3%。

3、对生产总值和税收影响明显。全市及其中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可比增长分别为9.7%、8.2%、11.3%, 增速同比回落3.6个、3.3个、3.9个百分点。全市税收同比增长仅1.95%, 比上半年增速 (28.4%) 和去年同期 (56.6%) 分别回落26.4个、54.6个百分点。

(二) 密切关注房市和股市不景气、外来消费减少对本市消费的影响。

1、股市交易下降。2008年, 全市有价证券成交总额为27.18亿元, 同比下降28.5%, 而上年同比增长3.1倍。商品房登记预售面积和存量房交易面积分别同比下降37.9%、29.1%, 而上年同比增长19.7%、16.7%。

2、房市交易下降。住宅的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全面下降, 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40.6%, 而上年同比增长47%。房市和股市不景气主要影响了建材装潢、家电家居、装饰用品销售和餐饮消费。

3、境外来沪旅游人数下降。由于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爆发, 发达国家居民财富缩水, 旅游消费减少, 加上奥运期间安保措施严密, 全年本市境外来沪旅游人数为640.37万人次, 同比下降3.8%;而上年同比增长9.9%。境外来沪旅游人数自5月份起连续8个月同比下降, 12月份降幅达18.9%, 对旅游商业、服务业和高端消费影响明显。

(三) 密切关注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速减缓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1、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增速减缓。2008年本市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9%、11.4%, 比上年增速 (城市14.3%、农村11%) 分别减少1.4个、增加0.4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速下降。2008年本市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4%、3.1%;消费支出增速分别比上年 (城市16.9%、农村10.5%) 下降4.5个、7.4个百分点。8月份起, 出现消费支出一位数增长, 11月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仅增长0.6%。

3、六类消费支出同比下降。城市居民家庭反映在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3类消费支出下降, 农村居民家庭反映在衣着、居住、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5类消费支出下降。

(四) 密切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场中长期影响。

由于危机对最终消费的影响有一定的传导期, 而且本市经济总体平稳, 居民就业和基本收入没有明显下降, 消费者信心指数略有回升, 加上内需市场容量较大, 因此, 上海消费市场发生大起大落的可能性较小, 但危机对市场销售影响逐渐增加, 2009年上半年预计市场销售增长乏力, 必须高度重视, 积极应对。据主要商业集团和行业协会反映, 危机影响消费集中表现在“五个直接影响”:一是从区域看, 影响上海连锁超市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门店和上海在内地中心城市百货商厦、购物中心的销售;二是从行业看, 影响高档百货、便利店、部分专业专卖店和住宿餐饮业消费;三是从商品看, 影响奢侈品和中高档商品消费;四是从消费群体看, 影响高收入群体和外来消费;五是从产业传导看, 工业生产下降、投资减缓、出口受阻、外资引进减少将会直接影响从业人员收入和集团、商务消费, 对上半年市场销售影响加深。

(五) 密切关注上海即将出台扩大消费十项措施对搞活流通的影响。

根据国务院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工作部署, 结合上海实际, 市商务委研究确定了相关工作意见, 报市府审批后下达。主要是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商业, 扩大居民日常消费;加快冷链建设, 推动食品安全消费;采取鼓励政策, 拉动汽车消费;加强银商合作, 扩大信用消费;健全旧货流通市场, 鼓励循环消费;培育热点消费, 强化市场营销;促进内外贸联合, 丰富国内市场;提高市场调控能力, 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现代商业, 促进商品和服务消费。按照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要求, 积极推进国际化“购物消费天堂”建设。

(六) 密切关注上海零售总额规模、增速与全国差距拉大的态势。

1、上海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国。2008年, 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 同比增长21.6%;上海增速低于全国3.7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区中, 上海零售总额规模排名已从上年的第10位下滑至第11位, 增速仍居30位, 仅高于西藏零售额增速。

经济运行特点 篇3

钢铁行业

一是生产继续较快增长,品种结构有所改善。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3.8%和22.4%,增幅同比分别回落2.6和7.1个百分点。分品种看,板材增速达29.8%,钢筋、盘条等建筑钢材仅为15.3%。二是产销衔接良好,效益水平继续提高。冶金行业产销率97.48%,同比提高1.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71亿元,增长23.1%。三是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完成投资332亿元,增幅同比下降1.4%,而去年同期为增长106.4%。四是钢材价格高位运行后出现下滑。受新年度进口铁矿石合约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外需求拉动的影响,3月末国内钢材市场价格综合指数为138.58点,同比上涨15.4%,比年初上涨10.7%。4月以来,建材等部分品种出现较大幅度下滑。钢铁行业一季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面临钢铁企业产能过快扩张的压力和风险。一些地方和企业增加钢铁生产能力、扩大产量的冲动还很强烈。根据钢铁协会的估计,2004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经超过3亿吨,今年还将增加4000万吨产能以上。预计部分企业的长线产品将面临生产能力过剩带来的冲击。其次,铁矿石进口秩序混乱。受利益驱动,我国有500多家生产和流通企业从事铁矿石进口,造成铁矿石进口市场恶性竞争,加大了钢铁企业生产成本。再次,钢材出口增长过快。一季度出口钢材、钢坯分别达519万吨和286万吨,同比增长2.2倍和9.6倍,加剧了国内能源、运输紧张矛盾。

电解铝行业

一是生产和投资增速回落。一季度,电解铝产量增长14.3%,增幅同比回落11.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增长6%,增幅回落83.2个百分点。二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度加快。目前60千安自焙电解槽已基本淘汰;大约12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闲置。三是生产成本上升较快,价格持续低迷。原料氧化铝供应十分紧张,价格居高不下,原料成本已占电解铝总成本的55%左右,比去年同期约上升了20个百分点。电解铝自备电厂发电成本上升,折合每吨电解铝成本比2年前上升约2000元。另一方面,国内电解铝价格从去年4月中旬开始下跌,至今每吨下跌近2000元。四是企业效益大幅下降。1—2月,电解铝行业亏损企业93户,亏损面达66%;亏损额2.9亿元,同比增长2.4倍。五是电解铝出口增速偏快。国家实行取消电解铝出口退税、加征5%出口关税的措施后,一些企业通过来料加工形式继续出口电解铝,一季度出口未锻轧铝37.9万吨,增长23.4%,相当于输出57亿千瓦时的电量。六是氧化铝投资盲目扩张问题有所显现。在氧化铝货紧价扬的刺激下,最近部分地区纷纷上马氧化铝项目,很可能重蹈电解铝行业盲目发展的覆辙。

水泥行业

一是生产和投资增速回落。一季度水泥产量仅增长1.2%,增幅同比回落22.6个百分点。水泥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投资下降2.9%,去年同期为增长117.5%。二是市场价格基本平稳,局部有升有降。3月末重点水泥企业平均价格同比下降3.7%。东北、西南等地价格略有上升;浙江、江苏等地下跌100元/吨以上。三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立窑等落后生产能力淘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全部水泥产量比重超过36%,比去年底提高3个百分点。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较快。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其次,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由于产能增长明显超过需求增长,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水泥价格下降,1—3月,全行业由去年同期盈利31亿元转为净亏损3.5亿元。

纺织行业

一是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全行业(不含纺织机械)增加值增长19.2%;纱、布、服装产量增长20.5—22%,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加快。二是纺织出口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19%。由于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对原配额地区出口的比重由上年末的26.5%上升到33%。三是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纺织行业实现利润增长21.2%。其中,服装、针织、制成品及棉纺业利润增长超过30%。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投资增长26.2%,增幅同比回落了88.2个百分点;但棉纺织业投资反弹,一季度增长62.5%,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三省(约占全国的65%)。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出口“量增价跌”特征明显。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金额的15%。对其他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其次,棉花供应缺口较大。预计2005年纺棉需求将超过830万吨,棉花缺口超过200万吨。棉花价格受供求形势及进口节奏的影响,存在着大幅波动的可能。再次,化纤行业运行形势更加严峻。化纤行业受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一季度产量仅增长3.4%,同比回落25.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下降了112%,企业库存压力加大。第四,出口贸易摩擦继续增加。今年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度取消后,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加,美国、欧盟等国对我出口贸易限制呈多样化趋势,给我国纺织品出口继续增长带来较大影响。

为实现钢铁、电解铝、水泥、纺织等行业健康有序运行,要认真做到:

一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不合理需求。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等过快增长,使其保持合理增幅和规模,从源头上抑制对钢材、电解铝、水泥等生产资料的过旺需求。各地要遵循“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原则,制定和完善行业专项规划、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正确引导投资,加强对铁矿石、氧化铝、水泥用石灰石、棉纺、化纤等重要工业原料项目的统筹规划,切实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

二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在节能、环保、利用低品位原燃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努力降低能耗和物耗,提高综合利用率。尽快彻底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电解铝自焙槽,逐步淘汰水泥机立窑、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和产能。大力推进再生铝产品发展,增加再生铝在铝产量中的比例。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行产业整合;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竞争能力。

三是加强对进出口的协调和管理,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进一步完善抑制高耗能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实施铁矿石进口自动许可制度,尽快落实进口矿石企业资质认证措施。按照一定条件,扩大可从事氧化铝一般贸易进口的电解铝生产企业数量。大力推动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出口从数量增长型方式向质量效益型方式转变。引导企业加强自律,从大局和长远出发,避免竞相压价、哄抬物价的行为,保证规范有序的进出口秩序。

建筑施工的技术经济特点论文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经济;高新技术

1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许多新科技、新技术已经被众多的建筑企业所使用,而且我们的建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也总结出了许多适合自己的施工技术,为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新的施工技术在不断的推出,但对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普及,主要是因为一些建筑单位对新的施工技术不重视,施工人员层次水平不高,不能熟练掌握新的施工技术,对于新技术的推广缺乏一定的培训和监督检测机制,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筑企业应该积极的学习和采用新的施工技术,这对于科学的安排

施工程序,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新的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约建筑工程的建筑成本,还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建筑工期的按时进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有效地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这也是建筑施工技术经济的有利之处。

★ 新版建筑施工

★ 建筑施工合同范本

★ 新版建筑施工合同

★ 建筑施工合同

★ 建筑施工日记范文

★ 建筑施工社会实践

★ 建筑施工贺信

★ 建筑施工学习心得体会

★ 建筑施工转正申请书

经济运行特点 篇5

1.发案数量多,案件大幅度上升。据司法部门统计,1985年全国法院审结严重经济犯罪案件50152件,1986年77386件;1987年60691件;1988年55710件。与1982年审结的33260件相比几乎成倍增长。①

2.大案相继增加,案值大幅度提高。80年代初,黑龙江省查处王守信特大贪污案,案值约60万元,曾哄动全国。近年来,经济犯罪案值达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已屡见不鲜。据检察机关统计,1983—1987年5年内受理的数万元、数十万元以上的大案件4200件,追回的赃款折值达16.3亿元。②据最高法院统计,1988年仅贪污类案件审结的贪污数额10万元以上的罪犯就达13人,其中一人达343万元;审结的受贿类案件数额10万元以上的罪犯有12人。③据报道,广东省1989年上半年查出受贿案件数额10万元—50万元的有35件,50万—100万元的2件,100万—500万元的2件。1988年11月底—12月初在温州举行的反走私专题讨论会反映,80年代初平均一起走私案值约几千、几万元,现在平均在几十万元,最高额达数千万元。

3.分布面和涉及面相当广泛。应当说,经济犯罪分子,无论在机关、厂矿、或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中,都还是少数,不过分布面和涉及面却相当广泛,尤其是金融、粮食、建筑、供销、物资等系统的管钱管物人员染指较多。近些年来,党员、干部、职工参与经济犯罪的比重也愈益增大,内外勾结作案成为公害。据报道,最近广西自治区监察厅查处在流通领域中利用权力倒买倒卖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商品,从中牟取暴利的91起投机倒把案件,涉及厅级干部14人、处级干部25人、一般干部349人。在南京揭发出这样一个事件:1000吨钢材原地不动被倒卖了129次,价格上涨了近3倍。参与这一事件的有江苏、安徽、湖北、广东4省的83个部门。据最高法院统计,在严重经济犯罪分子中,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重高达10到15,工人高达22到28.④

如何加强经济刑事司法呢?笔者认为在观念上和措施上都应有所改变。

近年来,经济犯罪的增多与蔓延之势是前所未有的。针对经济犯罪严重存在的社会现实,刑事司法要有效地打击经济犯罪,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一番调整和更新。就目前来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在刑事司法中,必须重视执行经济职能。

刑事司法具有执行政治职能的特色,这是不容置疑的。在我国,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没有对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的刑事惩罚是绝对不可能的。然而,刑事司法应当适应国家中心任务的转变,在当前及相当长一段时期来说,应当是服务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以提出了重视执行经济职能问题。即不能再沿袭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反革命犯罪和传统暴力犯罪上了,应当十分重视同经济犯罪的斗争,重视刑法的经济职能,将严厉打击走私、贩毒、投机倒把、偷税抗税、贪污受贿、盗窃诈骗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视为刑事司法中心任务之一。同时针对反革命犯罪还时有发生,传统的暴力犯罪还相当猖獗的现实,不忽视继续执行刑法的政治职能。

2.在刑事司法中,必须注意以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刑法观为指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我国实行的是产品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权型经济,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是“一大二公”,采取僵化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经营的单调模式;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靠统一计划,计划经济是唯一准则;人们的收入分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适应产品经济体制的特点,刑法规定侵犯财产的所有权、破坏集体生产、危害产品计划经济是犯罪行为,给予刑事惩罚。在刑事司法中,传统的侵犯财产罪是打击重点,流通领域里的“长途贩运”、“二道贩子”、“个体经营”等被视为投机倒把进行制裁。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所有制和分配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形式。这种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型经济体制,实行多种经营方式,讲究尊重价值规律,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开拓商品流通途径,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实践证明新型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充满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增大了经济自由程度。一些不法之徒,在我国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乘机混水摸鱼,钻价格体系双轨制的空子,贪婪地侵吞国家财富和吸食人民的血汗,破坏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刑事司法必须适应经济体制的这种变革,破除旧的产品经济刑法观的束缚,分清罪与非罪界限,重点放在打击破坏国家正在建立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秩序的犯罪上来,保护合法经营,保护公民的正当收入,保护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3.在刑事司法中,必须以积极态度去控制新的经济犯罪。

4.在刑事司法中,强调依法适用财产刑。

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犯罪在许多国家都有蔓延之势。有效的刑事司法中,注意适用财产刑去惩罚经济犯罪是一项重要内容。罚金刑在不少国家被广泛采用就是一个证明。在我国久已存在似乎只有自由刑和生命刑是刑罚,而财产刑不是刑罚的错误观念,导致对立法上规定的罚金、没收财产等刑罚的适用不当(主要是不重视适用财产刑)。解决这个问题,其一是改变某些审判人员认为判处自由刑、生命刑省事和少麻烦的观念,真正在司法中体现出罪刑法定原则;其二是充分认识适用财产刑同经济犯罪作斗争的优长之处。因经济犯罪分子总是以牟取暴利或营利为目的,即属贪利型犯罪,有效地彻底地剥夺罪犯的不法所得是惩治经济犯罪的成功经验,使犯罪分子在经济利益上不能占到便宜,真正戮到其痛处。

有效地遏制经济犯罪,除观念上的更新外,还必须有一套加强刑事司法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从如下四个方面加强:

第一,必要的经济刑事司法解释工作应当跟上。

从已有的立法看,我国的经济方面的刑事立法还比较原则、分散和不够完善。如现有的惩治经济犯罪的刑事法律条款分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的第三,五、六、八章;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若干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中。上述立法中也出现了内容交叉或不协调之处,给执法带来困难。因此,对立法条款的具体执行亟需要司法解释工作。同时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犯罪的情况很复杂,司法人员的素质水平也有差异,必要的司法解释会更好解决司法公正,执法统一问题,并约束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行使。司法解释工作注意的两点是,其一要求不得违背立法原意,超越立法规定;其二要求司法解释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照应。

第二,必须有效地排除非法制因素对经济刑事司法的干扰。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法制原则,它在我国刑事立法中已较好地作了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很好地体现出该原则在目前确实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目前已揭露查处的经济犯罪案件中,确有不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单位和个人,因此在审理这类案件时,诸如权力、强力、暴力、个人出身、社会地位等等非法制因素干扰较多,影响对案件的及时查处和公正裁决。有些案件久拖不决,有些案件以大化少甚至化为乌有,更有甚者对揭发举报经济犯罪的公民个人实行打击报复。加强经济刑事司法,必须有效地排除非法制因素的种种干扰,对任何依靠超越法制手段干扰对经济犯罪案件公正审理的行为,都应当受到抵制,批判和制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

第三,必须切实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

实践证明,司法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门业务素质,是加强刑事司法工作的必要条件。经济犯罪的新特点,新情况对司法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从职业道德上要求司法工作者执法清廉,不为不义钱财所动,对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主动积极地去追诉经济罪犯的刑事责任。其次,必须注意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法规和经济政策,并注意它们的变化发展,它们和刑事处罚的关系。还要注意熟悉和精通有关的经济业务活动,以便掌握经济犯罪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对专门业务素质的提高问题可安排司法工作人员轮流培训的办法解决。

第四,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是加强经济刑事司法的重要一环。

通过刑事司法惩办经济罪犯是遏制经济犯罪的重要手段。但是,真正发挥出适用刑罚的威力,体现出经济刑事司法的有效性,还需要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和配合。如海关、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经济管理、行政管理部门,治安管理部门,报刊、电台等新闻舆论监督部门,消费者协会等群众监督部门对揭露查处违法犯罪的经济案件具有“前哨阵地”的作用,许多经济犯罪案件的及时查处,对经济犯罪的有效惩治都是与上述部门的工作密不可分的。要想减少经济犯罪的“黑数”,提高追诉经济犯罪案件的效率,做到切实而有效地依法惩办经济罪犯,必须重视同上述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关系,这是“打防结合”,有效控制经济犯罪的重要途径。

经济运行特点 篇6

关键词:电厂锅炉,经济运行,优化管理,安全可靠,检修维护,经济效益,综合效益

0 引言

锅炉是电厂生产运行中的核心设备。在锅炉的运行过程中, 需对锅炉中的各项参数进行监控并调整, 才能保证电厂锅炉的优化运行。同时由于电厂锅炉机组设备处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中运行, 故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设备故障, 此时就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对设备常见故障进行分析, 并需要定期对电厂锅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维护以保障锅炉始终处于健康、持续的生产状态, 从而为电厂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1 电厂锅炉的运行的技术特点

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与锅炉运行的好坏息息相关, 电厂锅炉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与外界的负荷相适应, 而负荷发生变化时, 需要对锅炉进行及时的调整操作, 使锅炉所需的燃料、空气和给水达到一致, 确保其汽压和水位处于正确的标准范围内, 确保锅炉的蒸发量与外界负荷能够相互适应。处于稳定负荷运行状态下的锅炉, 其运行时一旦某一因素发生变化, 就会导致运行参数随之改变, 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这就需要对锅炉运行的工况进行有效的监视, 根据各项因素的变化情况来及时对锅炉进行调节, 确保其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在锅炉运行时, 需要进行监视和调节的任务较多, 需要对锅炉蒸发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确保其与外界负荷能够更好的适应, 做到均匀的给水, 确保锅炉维持在正常的水位条件下, 确保运行中的锅炉的汽温和汽压处于正常的水平, 锅炉的炉水和蒸汽品质在达到规定的标准, 同时在锅炉运行时, 还要确保其燃烧的经济性, 减少热损失的发生, 有效的提高锅炉运行的效率。这就需要运行人员对锅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熟练的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锅炉能够安全、经济的运行。

电厂锅炉发生事故的机率较高, 占电厂总体事故的比例较高, 在对电厂锅炉相关事故的调查中表明, 锅炉事故的发生与设备制造、安装及检修的质量不合格有直接关系外, 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运行人员错误操作所导致的。导致运行人员错误操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其工作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 另一方面是由于对设备及操作规程不熟悉而导致错误操作的发生, 所以对于锅炉事故的预防工作需要提高运行人员的责任, 严格按照有关的规程进行操作。对于锅炉事故的防治需要以预防为主, 严格对运行人员的操作进行监督和控制, 确保其能够熟练进行操作, 在事故发生时能够临危不乱, 严格按照要求的规程进行操作, 沉着、冷静的进行正确判断。同时还要在锅炉运行过程中加强巡检工作, 通常情况下是每两个小时由班长带头对上煤机、除渣机、二次风机、鼓风机、引风机进行检查, 看其运行工况是否正常, 观察电动机及轴承温度是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 对燃烧设备和燃烧工艺进行检查, 对锅炉受压元件、水箱、给水泵、各阀门、给水压力、除尘器、安全附件、仪表、各润滑部位等进行检查, 看其是否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 对于巡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 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2 锅炉经济运行方式的优化

2.1 降低排烟热损失

首先, 要控制漏风, 为此, 正确监视和分析炉膛小口氧量表和排烟氧量表及风量表的变化, 在满足燃烧条件下尽量减少送风量, 运行中要经常检查水封槽水位, 锅炉排渣时应防止将渣斗水放干;每次吹灰后, 都对看火孔和入孔门进行全面检查, 并及时关闭各检查门、观察孔, 以减少漏风;并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尽量少用冷风多用热风, 这样可使排烟温度降低;提高烟道入孔门和保温层的严密性, 防止烟道漏风。其次, 防止空预器堵灰, 为此, 在化学清洗空预器时, 一定要彻底清洗干净并保证烘干时间足够, 防止残垢沉积于受热面, 严格执行空预器吹灰, 在机组启停、入炉煤中灰分的质量分数较高和燃烧不好时, 增加吹灰次数。再次, 对炉膛和烟道定期全面吹灰。运行数据显示, 每班对炉膛和烟道进行全面吹灰, 可降低排烟温度。

2.2 减少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首先要严格控制炉膛的氧量, 并且要通过提高磨煤机入口温度来干燥水分, 并且要对一次风和二次风进行适当调节。一次风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煤粉的运送动力, 预热煤粉且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一部分氧气。二次风的作用是增大烟气的扰动, 减少炉膛内的热偏差。在运行中, 对一次风的风压进行适当降低, 会使着火点提前。二次风会使锅炉的风温、风量发生混合变化, 从而影响制约燃烧质量, 并且, 如果二次风送入过迟, 又会使着火后的燃烧缺氧。因此, 在运行中需要根据负荷的变化对炉膛与风箱之间的压力差进行调整, 使二次风送入时机达到最好。其次, 要延长燃烧时间, 为此, 在运行中可以采用降低炉膛负压, 提高顶部反切二次风的比例以及通过控制给粉机转速等措施。

2.3 降低辅机电耗

锅炉的制粉系统、送风机和引风机及给水泵所消耗的电能占厂用电的比例很大, 其中给水泵电耗占厂用电的35%左右。为此, 在运行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水泵电耗, 包括尽量减少阀门的节流损失, 调节给水流量和给水压力。另外, 送风机的节流调节应加装液力耦合器从而使之变为变速调节。锅炉运行过程中, 要保持正常的过量空气系数及最小负压, 并对各处漏风及时堵塞, 减少烟道阻力, 从而降低引风机电耗。

3 电厂锅炉的维护

3.1 全面开展锅炉运行状态的外部检验工作

电厂锅炉属于特种设备, 所以每年需要由特种设备中心对其进行检测, 确保锅炉外部、内部及水压都达到合格标准才能将其投入运行, 对于检测中达不到合格标准的锅炉则需要将其停用, 整改, 整改完成后再一次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运行。

3.2 注意电厂锅炉维护保养

(1) 要加强锅炉设备的运行监控。在锅炉运行阶段需对锅炉的运行数据进行定期记录、分析, 注意观察锅炉设备运行参数的变化, 达到对设备隐患预期分析、预期排查的目的。要定期、定点由专人负责锅炉的巡查工作, 如发现异常情况, 需及时上报维修部门, 进而有效避免锅炉设备突发大故障。

(2) 加强对电厂锅炉大、小修及重大技改过程中的督导。在锅炉进行大、小修及对现有锅炉进行改革阶段, 需认真做好技术分析报告、检修方法、责任分工等, 同时在进行修理、施工之前需携带相关的安全维修资料到技术监督部门申办安全审批手续。在进行锅炉设备安装、设备维修及改造阶段, 需由具备相关资历的单位进行施工, 且要有相关部门进行施工监控, 在完工时也需由技术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 待其出具使用登记证后方能投入使用。

(3) 在对锅炉进行日常维护时, 为提高电厂锅炉运行的可靠性, 应对锅炉、管道及其附属设备进行必要的保养、维护及检查。在锅炉投入运行后, 不能擅自对锅炉的阀门、管路系统及结构进行调整或改造;锅炉在运行阶段应进行定期保养、检查, 如发现冒泡漏风、滴水等情况, 应立即对锅炉的阀门进行维修或更换。

4 结束语

总之, 电厂锅炉的经济运行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电力生产本身的技术复杂程度又很高, 并非某一个环节解决就能趋于完美, 只有严格规范操作才是经济运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盛喜.浅析电厂锅炉的运行与维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06) :154-155.

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特点 篇7

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新经济的出现,特别是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会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现在看来,仅仅2-3年的时间,经济仍然没有摆脱这样一个经济周期的规律,世界其他国家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几年实际处于比较低谷的状态,或调整状态,经济仍然具有周期性,没有摆脱经济周期特点:高涨、调整、萧条到复苏。到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有人说中国2002年是一种运气,实际是经济周期的规律性体现,比如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加快,社会商品的供给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长。2003年的经济形势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GDP达到11.5万亿元,增长率超过9%;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率超过30%,总额5万亿;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值,接近18%;出口增长30%,进口增长4%。2003年一方面速度快,盈利状况也很好,到2003年11月底,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7.7%,为90年代以来最快的。产品销售率97.81%,盈利增长44.6%,税金增长19.3%。这是九十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形。从利润增长来看,39个行业中有38个行业的利润增长明显,其中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制品、电力生产和供应,占全部新增利润的53.3%,表明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期。2004年还要不要保持这种增长,如何抑制这种周期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就是要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企业如何避免在低谷时期陷入困境,就是要通过创新提高竞争力。

二、传统产业仍然是新的一轮经济周期的主要力量

前几年的宣传中认为,新经济是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经济,资源不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拉动经济增长的2/3的力量仍然是传统的产业力量,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和宣传的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纳斯达克指数进入整体下跌,整个IT产业进入了一个低谷,原因就在于对新经济的认识偏差以及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对IT产业的过度投资,而这种过度投资会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数字鸿沟,表现为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得IT产业的产品实现遇到了障碍,购买力受到影响,这就必然导致IT产业的发展受影响。IT产业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很难消化这些产品,两个数字鸿沟导致了IT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我国的IT产业投资最高的增长达到了90%。所以新经济并没有改变传统产业在经济增长的主体地位。从整体上看,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是“毛”和“皮”的关系。2003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几大部门(前11个月):成品钢材19.4%,有色金属19%,化学纤维17%,汽车增长了35.7%,轿车87%,微型计算机91%,水泥20%以上,空调器增长了35%。由此可见,这些增长较快的部门仍然是传统的制造产业,传统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因此各个地方进行规划时,又开始关注传统产业,而且这个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至少在2010年之前不会有大变化。

三、2004年经济增长的前景

温家宝总理提出,2004年中国GDP增长率的目标仍然是7%,但实际上,各个地方目标制定都在10%以上。如何概括国家对2004年或2005的宏观政策?我的理解是“不加油,不刹车”,即保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稳定性。我认为实际GDP增长率要比2003年低,主要根据在于:第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在2003年第四季度已经从第一季度的30%以上降到29%以下;第二是社会消费者零售总额可能会在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状态,对一般性消费品的增长不会超过10%;第三是出口因素,2003年前11个月是在超常性增长,在2004年能达到20%就不错了。一方面国际贸易摩擦在加大,另外地方财政的出口退税压力很大,我的观点是不要追求出口高速增长,只要保持和GDP增长差不多或略高一些就可以了。扩大内需,需要提高工资。我国还有没有必要保持低工资?是否通过增加生产一线的工资收入来增加内需?当然这种观点需要研究,因为工资是由劳动力供需决定的,想提高工资也是不容易的。第四,制约工业增长的基础产业的供给能力出现了新的障碍。90年代后期给人一个错觉认为这个瓶颈已经不存在了,实际上2002年开始出现了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2002年煤炭总产量16亿吨,电力发电1万9千亿千瓦,2003年保持3000万千瓦,是9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然有19个省市拉闸限电,满足不了资源密集型和高耗能产业的增长,所以不一定非要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我认为2004年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局部的小的调整,增长率有可能比2003年会小一点,当然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不会有大的变化。由于总体上是速度效益型的,因此效益最好的部门仍然是增长最快的部门。

四、关于当前经济过热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

上一篇:信息科副科长岗位职责下一篇:进步之星评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