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部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国土资源部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专题复习

一、直击高考

考点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本考点的基本要求是,以某区域(西北、黄土高原等)为例,了解该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的自然特征,从而理解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产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掌握对生态问题的综合整治的思路、措施并可以迁移到其它地区。所谓发展方面的问题,是指环境造成的阻碍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不是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对发展的影响。在方法能力上,会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考点透视】

在生态建设方面,荒漠化、水土流失是考查重点。常以区域图、示意图、坐标图、柱状图等为载体设题,以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东北湿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等地为背景,要求考生探究回答生态破坏的原因、危害及治理保护措施。森林、湿地主要考其生态效应、退化和保护。试题强调地理事物变化的内在因果关系。2011年天津文综卷(9~10)题以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为背景,考湿地的功能。

考点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考纲解读】

掌握有关流域的干流、支流、分水岭、流域等基本概念和流程图读图使用方法,理解流域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特征;通过图表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条件,从条件中进一步分析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抓住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可针对性地提出开发建设的建议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通过案例可说明流域开发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考点重点,不是某一流域开发建设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而是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考点透视】

线状河流以水系为纽带,将流域内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高考综合题提供了良好的命题背景。近年高考中多以某河流域局部地图、关联图、表格数据为载体,综合考查以下的某些方面:水文水系特点的描述,流量变化与补给类型的关系,水能蕴藏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河流与产业活动、城市分布的关系,开发条件的分析,开发过程中问题的预测与探究,流域治理与开发建议的提出(如图1)。中国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是高考重要的命题方向,如2009年广东地理卷第32题,长江上游的资源、水土流失等生态方面的问题。有时也会选取不典型的小河设题,如2011年广东文综卷第41题,以甘肃石羊河为背景出题。还有2010年安徽文综卷第34题、全国文综Ⅱ卷4~5题等。

考点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及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纲解读】

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该地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等农业生产的条件密切相关。本考点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在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具体来说,一是了解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明白农业布局概念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模式。二是充分利用该区域的位置图、气候图、地形图等图表资料,分析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布局特点和问题,探究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和措施。

【考点透视】

不同区域有不同自然条件,可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也能发展多种农业。该区域究竟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还要综合区域内外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气候和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对于区域的农业发展,高考题往往以区域图表信息为载体,突出考查区域生产条件对农业的影响、粮食安全、“三农”、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及发展方向。如2011年安徽文综卷第27~28题考查区域土地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举措、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37题考查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等。

考点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考纲解读】

本考点的核心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体要求如下:了解我国和世界能源矿产资源的最基本情况和消费结构,理解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储备、消费和区域开发利用观之间的关系,明确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保护、治理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考点透视】

以矿物资源利用为主的工业区,随资源枯竭会出现许多问题,必须整治与转型。多结合题目所给区域图、示意图、关联图、表格数据等资料,运用地理原理,进行问题探究,分析其利用的合理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是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能源消费、石油危机、中国能源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资源型区域转型都容易成为高考题选材的切入点。如2010年天津文综卷第13(3)题考查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2010年安徽文综卷第28题考查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有2011年新课标全国文综第36(2)题等。

考点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纲解读】

考点主要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具体解析如下:理解工业化、城市化等基本概念,能通过图、文、表等材料分析城市化、工业化二者及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可根据材料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掌握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过程的方法。

【考点透视】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考查重点,这里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区域图、统计表、文字材料是命题的主要载体,提取信息、调动知识、迁移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如2011年江苏地理卷第28题的佛山市家具生产与专业镇发展关系、2011年天津文综卷第13(4)题的S市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2010年山东文综卷第26(2)~(4)题的鲁尔区和沪宁杭区可持续发展等。

考点6: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解读】

本考点的重点不是讲产业是如何转移或为什么要转移,而是要让考生理解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当然在复习产业转移时,会涉及到产业转移的方向和原因。为减轻当地的环境、资源等压力而向其它区域转移,有利于迁出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为寻求新的市场而产业转移,可以增加迁入区的就业;为让发达地区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而转移,则有利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考点透视】

产业转移是当前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之一,可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珠三角经济转型升级、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考查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方向、因素、影响。如2011年安徽文综卷第33(3)题、江苏地理卷第28(4)题,2010年福建文综卷第2题、海南地理卷第23题。

考点“资源调配”在本刊“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专题复习中已有涉及,此文略。

二、思路扩展

1.知识整合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国部分区域性的国土整治措施与区域发展重点(表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选案例不同,人教版和中图版分别是以西北荒漠化防治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为例来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表2为我国不同区域的几类主要生态建设。

★区域综合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中国山西的能源矿产开发利用。山西利用其煤炭资源本身、市场、位置等优越条件,进行了能源基地建设,但随着简单的开采输出生产方式的持续,原有优势渐失。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加强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如图3所示。

(2)流域综合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是一个成功实现综合开发的优秀案例,能给我国河流开发利用带来启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早期开发及其后果见表3。

开发治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成立了流域管理局,以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为切入口,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实现了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统一开发和综合治理。这一举措,恢复了流域的生态平衡,带动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修建大坝和水库,蓄洪防洪,发展航运增加就业。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平原发展种植业、电厂余热发展温室栽培,山区发展林牧水库养鱼;水质得以提高;利用廉价电力发展高耗能工业;林区水库等发展旅游业。

★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

东北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但人为原因破坏了生态,使优越的自然条件逐渐消失,反过来制约了商品农业的发展,“北大仓”又有变成“北大荒”的威胁,这充分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础。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水、畜牧业,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地区适当发展畜牧业,城郊发展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图4)。

(2)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历时长,工业化的渐进推进城市化合理发展,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且快于工业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城市病”。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不同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提高的背景和地理条件。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

(5)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图5)。

★产业转移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际差异的出现,在区域内发生了产业升级,在区域间表现出由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及转出区的地理环境都会产生影响(图6)。

2.复习攻略

★给空间定位,用基础铺垫

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地理事物演变的根源。分析各区域特点和发展应从空间定位展开:明确区域位置→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利用评价。如黄土高原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过渡地带,自然环境不稳定,生态相对脆弱,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频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珠江三角洲面南海,邻港澳,近东南亚,又是著名的侨乡,这是我国其它地方少有的两个内在有利条件,即地利人和的区位。再遇到国际产业迁移时机和国家许多优惠政策,珠三角很快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哨,从而促进了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在研究区域能源开发利用时,回顾能源分类、中国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某些能源的分布区与消费市场关系,有助于理解相关道理。这就是注意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样,研究流域要铺垫水文水系的基础,复习区域农业发展时,应铺垫农业的分类、区位因素、该区域的气候、水文、地形等自然特征等。

★画简图示意,揭因果关系

区域的环境变化、经济活动,都是有原因的。只有追因索果,弄明白内在关联性,才能真正达到知识内化和能力迁移。简明示意图醒目明了,易读易记,可突出关键,揭示本质,阐明地理内在联系。

★列图表对比,理知识体系

为对区域地理事物有整体认识,或者区别相近事物的差异,可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学习。围绕区域某一主题,进行纵向系统归纳,可实现对此类问题的完整认识(如图2等);列表对比相似的区域问题,可总结共性,区分细微差异(如表1、表2等)。

★找案例规律,寻分析思路

复习中要对教材精选的典型案例进行认真解剖、透析,提取案例中的主干规律和主干思维方式,寻找分析区域发展的思路,能迁移到相似的区域案例中(表4)。

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是分析此类生态问题的起点和关键。

★析重点“新”区,求能力迁移

高考很少直接用现行教材上的案例区域来命题。因其内容大家太熟悉,版本不同也会有失公平。而教材之外的区域更具有分析、综合的探究价值。复习时可将与高中区域发展原理联系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热点问题落实到教材之外的“新”区域中,探究其区域发展。主要地理热点问题有粮食、能源、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自然灾害、极地科考、人口、城市规划等等;重热点地区有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西北局部生态区等。不同省市区自命题的考查内容,也有本土化的特点。复习时应注意对本省区热点及地理特色乡情的认知和探究。

三、踩点热练

1.命题走向

从知识内容上看,很少直接考书本上的固化知识。多以某局部区域为背景,考相关知识原理的迁移能力。如中西部的荒漠化、水土流失、能源利用、河流综合开发、农业发展,东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及产业转移。

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示意图、关联图、表格数据为载体,考查读取有用信息、分析实际问题、推理因果关系、提出解决措施、探索发展方向的能力。

从题型题量上看,以综合题形式为多,题量大,分值高。综合题的简答题更多侧重于对地理事物、现象、问题的成因和对策的探究。

从综合题中简答题的设问角度看,不会问很广泛的大问题,多是从某个角度切入,考查考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度和探究广度。如2011年广东文综卷第41(4)题,从“农业生产”的角度,问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2010年重庆文综卷第36(2)题只要求分析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产业转移对双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2010年安徽文综卷第33(2)题只要求探讨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2.对症训练

(2011年福建文综卷)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l)~(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命题立意:以“某山区低产山坡地的改造”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文段资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危害、治理措施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解答技巧:根据题干信息“先是增施肥料,增产效果微弱。后改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地形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第1题选C。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对气温、空气湿度和日照的影响极其微弱。但农作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土壤肥力提高,那是减少地表水土流失的结果。

参考答案:(1)C (2)B

(2011年广东文综卷)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材料1: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7)。

材料2: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8)。

(3)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河,判断理由是 。

(4)图8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沉积, 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 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5)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6)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命题立意:以甘肃省中部的石羊河流域为背景,考题涉及到自然地理的河流、地层沉积、气候类型,人文要素的农业生产,区域发展的流域治理、生态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选修地理的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地理内容。还考查了考生的图表信息提取、调动运用知识技能分析加工、描述判断地理事物、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性极高。

解答技巧:第(1)题以经纬度和祁连山等进行空间定位,从图中山脉分布、等高线变化可以看出地势的高低变化,得出河流的流向,石羊河流入腾格里沙漠, 没有注入海洋, 故为内流河。第(2)题据图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结合中国气候知识,石羊河在河西走廊,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4)题石羊河的水量主要来自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水量少,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因此农业生产要从节水开始。

答题要用词准确。如第(3)题,答成“土地退化、土地沙漠化”有分,而“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不给分。后者非并列,层次不清。避免口语和空话。如第(4)题答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给分。

参考答案:(3)自西南向东北 内流 该河流消失于沙漠中,最终不与海洋相通(4)久远 湖沼 湿润 该地当时是湖泊、沼泽,现在是沙漠(5)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6)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任答四点即可)

阅读下列有关青藏地区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 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 ℃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为主。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材料2:高原和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内干物质累积曲线图(见图10)。

材料3:青藏高原与全国及一些国家人口素质对比(见图11)。

材料4:青藏高原人口增长与资源人均占有量动态预测(表5)。

(7)青藏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这种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8)高原城镇和旱地分布的共同点是沿 分布。从材料2看出,高原小麦最终干物质累积产量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其原因除太阳辐射 ,昼夜温差大外,更主要的是生长期 。

(9)青藏高原有丰富的 、 、

等可再生能源。

(10)分析材料3、4,青藏高原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是 ,其原因是 。

(11)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7)垂直 海拔 (8)河谷 强(大) 长 (9)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 (10)下降 人口增幅大,加剧对资源环境压力;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资源减量或资源环境破坏;受教育程度相对低,资源意识和利用技术有待提高 (11)实行适当人口控制政策;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调整种植业,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培育藏医药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充分利用水能、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等优势能源;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提示:回忆基础知识完成第(7)、(9)题。利用三个材料和地图信息作答其它小题。注意第(11)小题只需从“人口、资源、环境”切入回答即可。▲

作者:黄道才名师工作室

第2篇:国土资源规制:基本理论与中国实践

摘要 规制是政府或其特定部门,对企业及家庭、组织等行为,依据特定规定进行特定的约束。该文基于国土资源基础及其稀缺性和公共物品属性,以及企业活动的资源环境外部性等理论,提出国土资源规制的概念,认为国土资源规制既是对与国土资源相关的行为的规制,也是以国土资源为手段对企业及地方政府的规制。国土资源规制的基本内容包括:明晰国土资源基础状况、编制区域国土功能区划和国土规划、确定关键性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标准;优化国土资源规制路径,强化经济、法律、技术手段在国土资源规制中的运用;评定国土资源规制效果等。中国国土资源规制主要体现在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用水配额管理和制定能源效率标准等方面。依据中国国土资源规制实践,选择出8个包含土地、水、能源、矿产和森林等在内的国土资源规制指标,以期建构我国国土资源规制的基本指标体系。同时,建议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国土资源规制,调整并完善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以适应国土资源规制的需要。

关键词 国土资源;规制;国土资源规制;资源稀缺;理论;实践

国土资源规制,是指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对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及生物资源等在内的国土资源的勘察、开发、利用、经营等行为进行约束,并将国土资源作为规制手段,对企业、地方政府及其他社会组成部分的经济社会行为进行约束,以使之更符合国家利益、公共目标和社会需求的行为。中国是一个资源小国,国土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土地价格急剧上升,耕地面积接近“红线”,水资源严重不足,能源资源进口量逐年上升,我国的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对我国国土资源进行规制,规范国土资源开发行为、维护国土资源开发秩序、保障国土资源安全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意的行为,更是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

1 (政府)规制及其发展

1.1 规制及其含义

“规制”一词来源于英文中的“Regulation”或“Regulatory Constraint (on)”,是日本经济学家创造的译名。我国学者也将其翻译成管制、监管等名词。目前关于规制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三个角度对规制进行不同的定义,其中经济学对规制的研究最为广泛。日本学者金泽良雄将规制定义为,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条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广义的市场失灵)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特别是对企业)活动的行为。植草益在金泽良雄的基础上,发展了规制的含义,认为规制是由社会公共机构对私人以及经济主体行为进行的规制[1]。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F.史普博(Daniel F. Spulber)将规制与市场相结合,提出一个市场条件下的规制的定义,即规制是指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关系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2]。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则将规制拓展到更广大的范围,认为政府对产业的保护、扶助以及合理化和转换等,都应看作政府微观规制的范畴。国内学者陈富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规制定义为,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令、规章制度,对市场主体,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企业组织、事业单位及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制约的一种管理方式[3]。可以看出,现有研究主要是从规制主体、规制客体、规制依据、规制行为等几个基本要素对规制进行定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规制是政府或其特定部门,对企业及家庭、组织等行为,依据特定规定进行特定的约束。根据规制对象及规制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规制分为广义规制与狭义规制:规制对象上仅限于企业的为狭义规制,而扩展至家庭、组织甚至地方政府的为广义规制;规制内容上仅限于产业方面的为狭义规制,而扩展至其他方面(社会责任、资源环境生态)的为广义规制。

1.2 规制的实质与特征

规制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市场与政府的相对职责问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失灵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适度干预往往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这种干预就是政府规制。但是在何种经济状况下需要干预以及干预到何种程度是规制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经济活动不能任由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干预,市场和政府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责任分配问题是规制的首要问题,也是确定规制边界的重要内容。

根据规制的概念及含义,规制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①政府是规制的主体。一般认为,规制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也有人将政府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也包括在规制主体的范围内,而其他社会公共机构、组织,如各种行业协会,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作为规制的主体;②企业是规制的客体。一般认为,企业是规制的客体,但是随着规制范围的扩大和延伸,规制的客体已经扩展至家庭、组织甚至地方政府;③社会监督是规制实施的重要条件。当规制中仅存在规制主体和规制客体时,容易产生寻租等腐败问题,将规制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确保规制的公平和有效是规制实施的重要条件;④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规制的手段是不同的,即规制手段具有变迁性。在规制发展之初,行政手段在规制中的应用较多,而当规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在规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3 规制的发展进程

据认为,规制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甚至更早些。源于为应对经济危机而加强政府力量。20世纪30年代,以农产品的价格下跌为起点,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自由资本主义在面对经济危机时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迫使经济学家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凯恩斯主张采用政府干预的方式来挽救陷于困境的资本主义经济,这一想法在罗斯福的实施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政府和经济学家的认同。此后,规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度出现了强化规制的浪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过多的规制政策在增加政府行政支出的同时,加重了企业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规制的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政府规制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出现了失灵,经济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政府强化规制的政策,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反对规制的呼声。20世纪70年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先后陷入滞胀的困境,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刺激市场活力,出现了“放松”和“缓和”规制的趋势[4]。

20世纪90年代,资源环境问题显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障碍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再次出现了强化政府规制的要求。在资源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瓶颈的条件下,对企业的资源环境生态行为进行规制已十分必要。

总体来看,目前全球处于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并存的局面:部分领域放松,特别是产业领域;部分领域强化,特别是社会责任与资源环境生态行为等。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正处于加强规制尤其是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资源环境生态行为规制的阶段。

2 国土资源规制及其理论基础

2.1 国土资源规制的基本界定

国土资源规制的概念是将规制与国土资源相结合提出的。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政府对各行为主体与国土资源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规范化约束与管理;其二是政府将国土资源作为手段,对企业及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使之更加符合国家利益、公共目标和社会需求。

2.2 国土资源规制的理论基础

2.2.1 政府规制理论

归根结底,国土资源规制属于政府规制,因此,政府规制理论是国土资源规制的最基本理论,在前面已有定义,在此不再赘述。

2.2.2 稀缺理论

稀缺理论是国土资源规制的重要理论。稀缺性是国土资源的自然属性。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国土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显而易见,而可更新资源的自然再生、补充能力也同样有限。国土资源的排他性进一步加剧了国土资源的稀缺程度,而国土资源在国民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国土资源的战略性地位决定了国土资源的自然垄断特性。稀缺性是国土资源形成自然垄断的基础,而自然垄断反过来又造成国土资源的进一步稀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也是国土资源规制的理论基础之一。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公共资源都属于准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其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更容易产生负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使用公共资源的过程中,个体经济行为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往往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如果缺乏有效的规制措施,外在的经济效益会刺激他们增加对资源的使用,如扩大资源开采数量,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5]。

2.2.4 自然资源基础理论

国土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为人类提供日常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基础资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国土资源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区域经济发展要以资源基础为依据,在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适度发展,任何资源的短缺都将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将国土资源压力限制在区域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是国土资源规制的重要目标。

2.2.5 外部性理论

如果某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效用或利润)中包含的某些真实变量的值是由他人选定的,而这些人不会特别注意到其行为对于其他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此时就出现了外部性。企业活动尤其是资源型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且这种外部性往往表现为外部不经济性,造成企业的过度生产和对国土资源的浪费。由政府制定对损害方行为数量控制的政策法规,限制其外部不经济行为,将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是国土资源规制的重要内容。

2.3 国土资源规制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不太乐观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达10%,最高的省份甚至达到16%,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到了近乎失控的状态。在经济总量急剧扩大的同时,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仍然很低,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资源利用效率极低,经济发展质量并未与经济规模同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为主的外需拉动,居民消费不足、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要素投入过多等结构性矛盾是造成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偏低的主要根源。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问题突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经济增长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严重失衡。经济增长失控严重影响我国国土资源安全,资源价格急剧上升,资源投机行为屡禁不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压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国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长轻发展、重速度轻效益、重经济轻资源环境的政绩考核体系又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公斤标准煤创造的GDP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约是我国的15倍,世界均值为1.86美元。我国资源环境对于支撑“粗放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因此,用国土资源对低效率的经济增长进行限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我国的资源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小国,国土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土地价格急剧上升,耕地面积接近“红线”,水资源严重不足,能源资源进口量逐年上升,我国的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资源开发利用给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问题突出。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最为主要的矛盾之一,煤矿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国土资源面临最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对我国国土资源进行规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从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来看,我国的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拥有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土资源的国家所有属性决定了我国政府在配置资源或控制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支配地位,为我国实现以国土资源为手段规制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能。而在规制主体的选择上,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制必须由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的政府来行使。

3 国土资源规制的基本内容

3.1 国土资源规制的基础性工作

明晰国土资源基础状况是明确国土资源规制目标、确定国土资源规制内容的前提条件。国土资源承载能力既是国土资源规制的基础,又是国土资源规制的重要手段和标尺,国土资源规制要以国土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准,将人类活动压力尽可能限制在国土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国土资源承载能力评估可以摸清国土资源状况,找出区域国土资源短板,为区域国土资源规制提供基础依据,是国土资源规制最基础的工作。

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域,资源基础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对国土资源压力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国土资源承载能力和国土资源承载现状将区域大致可以分为超载、满载和盈余三种状况,并依据承载状况将我国的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的主体功能区,用以指导区域的国土资源开发活动,明确区域国土资源重点和开发方向,为区域国土资源规制提供理论依据。区域国土规划是国土资源规制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土资源规制要以区域国土规划为指导,保证两者之间的匹配和协调。因此,编制区域国土功能区划和国土规划也是国土资源规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国土资源是国土资源规制的对象,但是,国土资源的种类繁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域,不同国土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南方地区的耕地可能成为区域国土规制的重要目标,而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可能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找出不同区域的关键资源因素,针对不同地区的国土资源状况,确定关键性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标准是制定国土资源规制政策的前期工作。

3.2 国土资源规制路径与手段

国土资源规制在我国由来已久,且规制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从土地资源到水资源,再到能源、矿产等国家拥有支配权的自然资源,国土资源规制在我国实践运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普遍存在于我国不同种类的国土资源规制中,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规制手段见表1。在当前的国土资源规制中,规制不足与规制过度、规制越位与规制缺位同时并存[6]。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国土资源规制的政府主义倾向严重,认为国土资源规制就是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国土资源的干预和控制,将规制狭隘的理解为是与市场相对立的经济运行方式,忽略了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国土资源规制中的应用。总体来看,我国应强化国土资源规制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调节作用,优化国土资源规制路径,强化经济、法律、技术手段在国土资源规制中的运用,发挥国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优化和调控作用。

3.3 国土资源规制效果预期

国土资源规制的效果可以分为正效果和负效果,国土资源规制达到既定的规制目标即为正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反或者给规制客体以外的个人和组织造成了负面影响即为规制的负效果。国土资源规制应尽量增加正效果减少负面效果。保障国土资源安全、规范国土资源市场、节约利用国土资源、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是国土资源规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国土资源规制的预期目标。然而,国土资源规制也可能出现失灵,过度的规制可能会阻碍国土资源正常功能的发挥,甚至产生负外部性,如严厉的国土资源规制在规范国土资源市场的同时,对潜在竞争者的过度限制可能会削弱在位企业采用新技术、探索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进步。国土资源规制的实行与否,主要是看规制正负效果的相互抵消情况,若正效果大于负效果,国土资源规制是可行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土规制都要求正效果必须高于负效果,当国土资源规制关系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时,即使规制的负效益大于正效益,规制仍然必须实行。

4 中国国土资源规制实践及其改进与完善

4.1 中国国土资源规制简要述评

4.1.1 对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简要述评

21世纪伊始,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如以土地为标的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建设规模过大、新开工项目过多、投资结构不合理等局部“过热”现象。地方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土地开发过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传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日益衰减,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寻找新的宏观调控手段。根据我国的

宪法,我国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政府拥有对土地一级市场的控制权,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属性为我国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了制度基础。2003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将土地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起,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31号文)》的出台是我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彰显出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性,如国家在2009年、2010年陆续出台了“国四条”、“国十一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在2010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出台四措施坚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2010年9月的新政要求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的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在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以上一系列政策透视出中国政府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决心。

我国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调节土地供应尤其是建设用地的供应量、供应结构、供应方式、土地价格、土地权责、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而进行的,土地调控政策贯穿了土地开发、利用、收益、保护等全过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储备制度、土地税费制度、土地价格指导等是我国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而调节宏观经济总量、优化产业和部门结构和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从我国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结果来看,土地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房价高涨、投资过度、城市低水平扩张、土地收益分配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使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受到一定质疑,但是土地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不会改变,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4.1.2 对用水定额管理的简要述评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用水定额的研究和实践,当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应对城市供水不足,用水定额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用水领域,尤其是以城市工业用水为主[7]。1981年徐州市首先摸索工业用水大户的定额制定和管理,随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并将水资源定额扩大到约200个工业产品。1987年原城环部和国家经委颁发了关于完善和制定《城市用水定额》的通知,要求各地搞好城市用水定额制定工作,并于1991年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正式实行用水定额管理。随后,水利部于1999年12月颁发了《关于加强用水定额编制和管理的通知(水资源[1999]519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2001年完成本地区主要用水行业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2002年新《水法》出台,规定我国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确立了我国用水定额管理的法律地位。2004年随着黑龙江省出台了第一个地方标准用水定额文件,各省(市、自治区)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纷纷出台用水定额管理办法,截止目前,除贵州、西藏、海南外,其他28个省区市均颁布了用水定额标准,用水定额管理覆盖了我国全部北方地区和绝大部分南方地区。在北京,非居民用水已经实施了“定额管理,累进加价”制度,居民用水的定额管理也在跟进,2010年3月,北京部分试点小区启动“阶梯水价”方案,4月,《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修订草案)出台,要求:社会单位继续实施累进加价的用水制度,首次明确居民用水将逐步实施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方案,同时逐步建立居民生活用水节水激励机制,居民家庭实际用水量低于用水定额的将给予奖励。

我国的用水定额管理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定额、农业用水定额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目前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基本编制完成,部分高耗水工业行业取水定额已实施[8]。水资源定额管理体系不仅包括水资源定额的编制,分级管理制度、用水指标制度、用水报表制度、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用水计划公示制度、用水定额标准修订制度等大大扩充了我国的用水定额管理制度体系。通过20多年的发展,用水定额管理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但是,由于各地区的水资源基础不同,在用水定额和指标体系设定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对各地区的用水定额管理进行规范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计量仪器,用水定额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4.1.3 对于能源效率标准的简要述评

我国的能源效率标准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1年原国家标准局成立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标志,我国的能源效率标准制定和修订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开启了我国能源节约的规范化时代。第一批能源效率标准主要是针对家用电器,包括1项电耗限定值的编制通则和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8个家用电器的专项能效标准,于1989年12月25日由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1990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我国能源效率标准的起步阶段。能效(电耗)是这次能效标准的限定指标,它的实施对提高中国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标准分析以根据产品市场分布应用概率统计法为主,对标准的技术经济性分析不够,能效指标规定得不是很科学,再加上社会各方面对标准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而这批能效标准的实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9]。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能效标准的稳步发展阶段。在借鉴国外能效标准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中国标准研究中心)、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国外政府及机构合作开始组织首批能效标准的修订和部分新的家用电器和照明产品能效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国能效标准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将中国的能效标准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年开始实施的保证标识制度,即节能产品认证制度,为我国的节能产品认证提供技术依据。在这期间,能效标准涉及的产品范围已由家用电器逐步扩展到部分照明电器、商用产品以及工业耗能设备,在指标设定上,除了提高产品的能效限定值之外,同时还新增了节能评价指标。新标准的实施对提高家电产品的能效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1999年对电冰箱的调查显示,中国主要电冰箱产品的能耗量比1997年降低了9%[10]。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日益紧张,我国更加注重从“节流”角度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原国家经贸委制定并发布的《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将能效标准列入新时期节能的重点任务。这一时期我国的能效标准在研制过程中越来越多考虑到与国际接轨,积极引入“超前标准”的理念,要求能效水平要比产品现有能效水平高15%-25%,促进耗能产品或设备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不断更新换代。2005年3月1日,随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的施行,我国能效标准正式成为企业确定其产品能效等级的唯一依据。在此阶段,我国能效标准得到了全面提升,产品范围和技术内容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变化,并增加了能源效率等级和超前能效两项指标。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能效标准在节约能源、观念更新、产品质量辨识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效标准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广,评价指标也趋于丰富和完善,已成为我国能源资源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方面起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能效标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产品范围和指标限定值的设定上都明显低于国外水平,同时现有的能效标识只是原则性的管理办法,没有强制作用。因此,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能源效率标准体系,从法律上规范我国的能效标准,为我国的能效标准提供法律依据是能效标准管理的下一步工作。

4.2 中国国土资源规制的基本取向

国土资源规制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总体来看,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明确国土资源规制的地位和功能,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作为规制手段在调控宏观经济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规范规制内容和规制方法,适当减少行政干预,优化政府在国土资源规制中的职能,重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在国土资源规制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和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及土地利用强度管制,提高土地资源在房地产调控中的效率。进一步优化和强化用水配额管理在水资源用途管制中的主导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水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借鉴能源效率标准的做法,制定水资源效率标准,尝试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控制。

4.3 中国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国土资源规制

4.3.1 重点行业的国土资源规制

(1)资源型产业的国土资源规制。资源型产业是直接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和初步加工的产业,一般而言,从事煤炭、石油、化工、金属等矿产资源采掘和初步加工的企业均属于这一范畴。经济效益低、污染强度大、资源浪费严重是资源型产业的基本特点。随着开采难度的加大,储量的减少,资源型产业最终将随着资源的枯竭而逐渐消亡,因此,迫切需要对资源型产业进行国土资源规制,转变发展方式,延长产业链,提升资源附加值,实现资源型产业的“软着陆”。

(2)传统工业的国土资源规制。传统工业是以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国家工业体系中地位逐渐下降的工业部门。传统工业由于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对资源的依赖较大,在与新型工业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运用土地、水、能源等国土资源对传统工业进行规制,提高传统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传统工业转型是当前我国国土资源规制的重点之一。

4.3.2 重点地区的国土资源规制

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镇化率快速上升,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09年的46.6%,年均增长率高达1.15%,而个别地区的城市化增长率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的城市化率在8年间上升了16.9%,年均增长率超过2%,同期河北的城市化增加了15.82%,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宁夏等省区的城市化水平在最近8年间的增长率也都在12%以上。城市化的过快增长造成城市用地的大量增加,发展空间不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在我国大城市表现的极为突出,为避免重蹈大城市的覆辙,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地区实行国土资源规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快速城市化地区而出台的国土资源规制政策,但是对房价问题的规制旁及到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国土资源规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国土资源作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规制手段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快速城市化带来快速工业化,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都处于中期阶段,工业化快速地区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干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工业化快速地区将很快重现,而国土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运用国土资源对工业化发展速度进行限制是必要且可行的。目前,我国对工业化快速地区的国土资源规制主要体现在由工业化而引发的种种问题的规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节能减排政策、三废治理等国土资源规制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4 研究设计中国国土资源规制指标体系

4.4.1 国土资源规制指标体系的可能构成

国土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一种规制手段,将其规制到何种程度,需要借助国土资源指标来进行衡量和测度。本文选择了8个国土资源规制的指标,覆盖了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和森林等在内的国土资源,建构我国国土资源规制的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基本特征如表2。

4.4.2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的调整与适应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现行的统计指标不能适应国土资源规制的要求,缺乏反映资源宏观形势、资源市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要矿产新增生产能力等方面情况的指标。我国应按照《国土资源统计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尽快对现有的国土资源统计指标进行调整,建立一套统一完善的国土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废除不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和宏观调控需要的统计调查任务和统计指标,增加反映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国土资源管理和宏观调控成效等方面内容的指标,适时提出一些跟踪监测国土资源发展态势的统计指标,以满足各级政府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

4.4.3 现行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的调整与适应

我国现有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往往强调经济指标,特别是经济总量和增长指标的考核,忽视社会、可持续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考核。我国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可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4个方面进行构建。经济发展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经济发展的结果3个方面进行考虑,社会发展重点针对当前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内容,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政治文明建设要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为着力点调整现行干部考核指标,使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领导干部新的要求[11]。

5 讨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将规制应用到国土资源领域,提出了国土资源规制的概念,认为国土资源规制既是对与国土资源相关的行为的规制,也是以国土资源为手段对企业及地方政府的规制。得出了如下结论:

(1)政府规制理论、稀缺理论、公共物品理论、自然资源基础理论和外部性理论构成了国土资源规制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增长过快引发一系列问题的背景下,国土资源的国家所有属性为我国实行国土资源规制提供了可能。

(2)在实施国土资源规制之前,需要摸清区域国土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国土功能区,并明确关键性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标准。

(3)现有的国土资源规制手段主要包括经济、行政、法律和技术手段,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用水配额管理和能源效率标准等是国土资源规制中运用较早且取得较大成效的国土资源规制手段。

(4)今后应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规制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国土资源规制,构建国土资源规制指标体系,并对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土资源规制的需要。

5.2 讨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土资源规制的理论和实践,对国土资源规制的概念、内容等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国土资源规制框架。但是,本文对国土资源规制的理论与实践只是简略概述,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今后应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规制的理论研究,扩展国土资源规制的范围和研究领域,建立完善的国土资源规制指标体系,加强对国土资源规制手段和规制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使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制更好地为国家资源安全服务。

(编辑:李 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日)植草益.朱绍文,等译.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Masu Uekusa.Tanslated by Zhu Shaowen,et al.Microeconomics of Regulation[M].Beijing: China Development Press,1992.]

[2](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余晖,等译.管制与市场[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Daniel•F,Spulber. Translated by Yu Hui,et al. Regulation and Market[M].Shanghai: Truth & Wisdom Press, Shanghai People Press,2008 ]

[3]陈富良.论政府规制的理论依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2):18-21.[Chen Fuliang. Theory Evidenc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J].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1999,(2):18-21.]

[4]王健,王红梅.中国特色政府规制理论新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9,(3):36-40.[Wang Jian,Wang Hongmei. New Interpretation 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China[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9,(3):36-40.]

[5]王勇,肖洪浪.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资源退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37-42.[Wang Yong, Xiao Honglang. Analysis on the Resources Degene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ragile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Based on Public Goods Theory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23(5):37-42.]

[6]鲁国锋.“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规制的取向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Lu Guofeng.The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D].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2005.]

[7]赵勇,唐力.我国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实施及研究现状[C]. 成都: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2007.[Zhao Yong, Tang Li. The Implement and Study Situation on Volume Control and Quota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C]. Chengdu: Chines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ociety the Third Y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 Proceedings,2007.]

[8]唐力,赵勇等.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施进展[J].人民黄河,2008,30(3):43-47. [Tang Li,Zhao Yong. The Progress of Volume Control and Quota Management Institution of Water Resources[J].Yellow River,2008,30(3):43-47.]

[9]王若虹.中国能效标准与标识[J].中国科技成果,2006,(19).[Wang Ruohong.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and Logo in China[J].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2006,(19).]

[10]李爱仙.中国能效标准的发展及趋势[J].世界标准信息,2007,(Z1):16-19.[Li Aixian.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in China[J].World Standard Information,2007,(Z1):16-19.]

[11]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办法[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3):54-56.[The Workshop of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CPC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ttee. The Indicator Index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Leading Cadres[J]. 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2004,(3):54-56.]

[12]王俊豪.管制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基本诠释[J].中国行政管理,2007,(8):86-90.[Wang Junhao.Several Theoretical Problem Sabou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n Regulation Economics:Basic Annotation of the New Discipline[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7,(8):86-90.]

[13]余晖.政府与企业: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Yu Hui.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from Macro Management to Micro Regulation[M].Fuzhou: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7.]

[14]陈富良.中国政府规制体制:改革路径与目标模式[J].改革,2001,(4):19-24.[Chen Fuliang.Government Regulation System in China: Reform Path and Objective Model[J].Reform,2001,(4):19-24.]

[15]李郁芳.转轨时期政府规制过程的制度缺陷及其治理[J].管理世界,2004,(1):137-138.[Li Yufang.In sititution Defect and Its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Transition[J].Management World,2004,(1):137-138.]

[16]马云泽.规制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Ma Yunze.Economics of Regulation[M].Beijing:Economic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2008.]

Natural Resources Regulation: Basic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GU Shuzhong1 ZHOU Hong2,3 WU Hong2,3,4 ZHANG Liang1 WANG Xingjie2,3,5

(1.Institu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10,China; 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China;

3.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4.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y,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China;5.Research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Key words regulation; natural resources regulation; resources scarcity; theory; practice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谷树忠 周洪 武红 张亮 王兴杰

第3篇: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把脉孔目江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发展

5月14~15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矿部原副部长陈洲其带领学会15位理事赴江西省新余市孔目江生态经济区考察,并就孔目江的生态经济发展进行咨询论证。

孔目江生态经济区是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创建的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之一。孔目江生态经济区自2009年3月加入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以来,紧紧围绕“生态为本、科技立区、三产富民、文化扬名”的发展构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孔目江生态经济区提出的打造“一条走廊(孔目江生态经济走廊),三个中心(全市科研、文化、休闲中心)”的总体要求,坚持做到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

14日,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江西省自然科学博物馆、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昌坊村、仙女湖旅游风景区等。

15日上午,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与孔目江区管委会举行座谈会,就孔目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咨询论证。座谈会由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实验区办公室主任柳忠勤主持。

柳忠勤说,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是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组织实施的一项持久性共建工程。为实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咨询论证,保证实验区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是学会为实验区提供的6项服务之一。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的理事队伍除著名科学家之外,荟萃了一大批在国家部委工作的专家型官员,他们经验丰富、政策权威,是为实验区建设与发展把脉护航的高级参谋、权威人士。

孔目江生态经济区党工委书记邹江华介绍了孔目江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阐述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

考察团成员站在不同角度,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孔目江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孔目江的主要成就和发展思路。专家认为,孔目江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也非常符合孔目江的实际情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后就是如何做强、做大的问题了。孔目江有良好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在确立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下,要努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休闲、度假、医疗、国际会议,以及科研、教學等高端、前沿事业。

专家认为,孔目江已经为今后的发展选定了一些很好的项目,专家建议这些项目要与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相衔接,要纳入国家行业规划或区域规划的大盘子,能得到国家或政府部门的支持,这些项目就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实施。与会专家说,孔目江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著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著作《天工开物》的地方,《天工开物》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孔目江应该深入挖掘、弘扬这一世界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会专家还就延长链条、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利用自然博物馆组织重要论坛等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柳忠勤研究员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硬发展就没有道理。因此,孔目江的发展一定要讲究科学,科学发展才能持续发展。

陈洲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孔目江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要符合新余实际和要求的规划;二是把观光农业、农耕、食品加工业放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这样有利于整合资源和节约土地;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把特色突显出来,同时,引进新产业,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张红岩)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第4篇:国土资源部2017年宣讲材料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中国地质调查局

继承李四光精神

在地质科技创新中继续前行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干部

白嘉启

现在,全党、全国各条战线都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统一思想认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作为一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和拥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要认真深入学习,坚定自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用《准则》、《条例》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我们还要了解当前国家经济和科技战线的形势,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清楚国家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学习贯彻六十九大精神充分体现在科技工作之中,体现在科技创新工作之中。

1

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切国家的科技创新工作,曾经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2016年5月30日,他在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工作者指出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当中重要的一个基础行业。地质科学、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地质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继承李四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部建立,在党的领导下,在李四光、黄汲清等老一辈地质学家指导和带领下,一批批热血青年,怀着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来到地质部,参加到侦查地下情况、寻找矿产资源的队伍中来。65年来,数十万地质人肩背背包、手持铁锤,攀高山,走大川,巡戈壁,踏荒原,斗酷

2

暑,战严寒,风餐露宿,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天山脚下到横断山脉,从昆仑雪峰到南岭之颠,从茫茫戈壁到武夷群山,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之滨,他们迈开双脚,走遍了祖国大地。他们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努力为国家找寻矿产资源。65年来,我们的师长和父兄们孜孜以求,探索着诸多地质科学问题:原始地球是什么模样?大洋-陆地如何变迁?古生物群大爆发的原因,鱼-龙-鸟演化的过程;海进海退的规律,岩浆岩的成分是什么?火山爆发的作用与机制,沉积岩地层层序的变化规律,变质岩经历的长久变质作用;大陆漂移的过程,板块碰撞的机制;构造要素的组合特征,构造体系的形成过程;岩层为什么会断裂?莫霍面是怎样在地壳下延伸?岩体内应力如何聚集,地震是怎么发生的?石油天然气埋藏在哪里?金属矿床又是赋存在什么地方?年年岁岁,地质科技人员踏遍荒山去实地观察地质现象,心无旁骛地研究这些问题,专心致志地进行各种精密复杂的实验。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地质科技人员肩负国家重托,走出国门,考察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同时邀请各国专家来华开展广泛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舞台占领了一席之地。

(1977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分配到李四光亲手建立的地质力学研究所,作为千千万万地质科技工作者

3

中的普通一兵,从那时开始,也参加了一些地质科技项目,主包括:

1、“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国家重点项目”中的 “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研究”课题工作;

2、“中法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合作项目”中的“西藏南部羊卓雍湖、普莫雍湖热流测量与研究”课题工作;

3、西藏自治区重点项目“阿里地区朗久地热试验电站地热地质研究”工作;

4、“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沙雅隆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移聚的关系研究”;

5、“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古地温演化研究”;

6、“江西万年虎家尖银金矿区及其外围控矿构造及找矿方向研究”课题;

7、 “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及对地质发展的控制作用研究”;

8、“辽河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及油气有利区预测”课题等十几项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

65年来,一代代地质人完成了国家数百上千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国家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找到了富饶的矿产,取得了累累地质硕果和辉煌的科研成绩。

所有这些都是在李四光等老一代地质学家的爱国主义和科学创新精神指引下取得的,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继承李四光精神,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李四光精神是什么精神?她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精神:

(一)爱国主义精神(或者称为科学救国精神) 幼年时李四光立志救国强国,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造船机械,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期间追随孙中山,加

4

入同盟会,成为其中年龄最小的创始会员。孙中山十分赞赏他的志向,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0年李四光学成回国,辛亥革命后,他被推选为武汉军政府实业司司长要职。当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他为振兴国家工业,于1913年又赴英国留学,改学地质专业。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婉拒导师挽留回国,1920年受蔡元培邀请,担任了北京大学教授,后来他又相继担任了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大学代理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要职,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潜心地质研究,取得《中国地质学》等突出研究成果。抗战胜利后,由于他不满国民党反共内战政策,拒绝蒋介石高官利诱拉拢,再度出访英国。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收到郭沫若转交的周恩来信函,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身在英国的李四光归心似箭,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外国势力重重阻拦,毅然捻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历经半年多时间返回祖国,投身国家建设。

(二)服务国家精神

1952年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担任部长,他主持和领导的工作,以及他本人全力开展的研究,都是紧紧围绕国家的建设而开展的,都是为国家的需求而服务的。

1.寻找石油资源

新中国的建设,石油资源是首当其

5

冲的需求,然而当时中国一直被贫油论笼罩着。而李四光根据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提出了与之相反的意见,早在1928年,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说:“中国的油田,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的研究。“但是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热河据说也有油苗,四川的大平原也值得好好的研究,和四川赤盆地质上类似的地域也不少,都值得一番考察”。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时,在分析了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发育的特点后指出:“这个新华夏系的内陆沉降带,我们有证据认为是白垩纪内陆盆地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华北平原下部,钻探到足够的深度,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会遇到白垩纪地层,并且用地震的方法进行勘探时,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毛泽东主席问到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他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认为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远景大有可为。根据他的意见,中央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1954年2月,他在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中说:“我认为提出下面两点,对我们的石油勘探工作有很大关系,一是关于沉积的条件,二是关于地质构造的条件。这两点不是孤立的,当然是有联系的。”李四光在

6

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指出了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1955年春,他担任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石油找矿工作,实现国家找油战略东移,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首先在大庆取得突破,以后又相继找到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原料铀矿

早在上世纪20年初李四光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30年代末40初,李四光依据地质力学理论认为中国的铀矿是有前景的,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提出了中国的铀矿主要是在三个东西构造带上。随即派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南延宗和助理研究员吴磊伯一道,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949年,他回国时想尽一切办法带回一部铀矿探测伽马仪,后来给了初建的铀矿普查队,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春,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调查工作;在地质部地矿司办全国铀矿地质培训班。

7

当时,李四光一手抓寻找石油,一手抓放射性铀矿床。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955年1月,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寻找铀矿前景指出:“……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这些构造带,尤其是南岭带的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为特征,在那里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

从50年代中期直至他最终逝世,李四光都始终密切关注和指导着中国的铀矿和原子能事业,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3.地震预测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震之后,李四光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并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由此加强了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亲自指导研制了地应力测量仪,多次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在北京郊区进行实地测量,总结发现岩石地应力的变化规律,推动利用地应力测量方法在地震观测中的如何发挥作用。再有就是仔细研究地震震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进而提出地震受构造体系、受活动构造控制的论点,创立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邢台发生强震后,他分析了地

8

应力聚集和增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说,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及时提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果然,1967年3月8日,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而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2级地震。当时他还说,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验证了他的科学预见。李四光晚年的地震预测工作为中央针对首都地区的防震工作部署提出了重要依据,为我国后面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4.地热开发

李四光教授在中国首先倡导研究、开发、利用地热能源,对地热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指导开展此项工作。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认为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可以把“地热”引出来发电,既可以节省宝贵的煤炭资源,还可以净化环境,让地热这个巨大能量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他感到世界上蕴藏的石油和煤的储量都终归是有限的,不能再生的,对于把石油和煤只当作燃料烧掉,李四光心里极为不安。

1954年地质部对一些热矿泉开始调查,如辽宁汤岗子、北京小汤山、广东从化、福建福州等处。从1958年开始,按照李四光的意见,在地质力学研究室开展了地热学的研究,并派专人去苏联学习。同时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9

研究所成立了热矿水研究组,首先开展了东部主要温泉区的调查,编制了全国热矿泉分布图。广东、福建、辽宁、河南等省地质局,对重要的地热点也作了调查。在60-70年代,作为地质部长,他在倾注巨大精力指挥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同时,对寻找开发地热,给予了很大关注,多次听取第一线同志工作汇报,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1970年3月,李四光听了水文一大队汇报北京地热情况后指出,“从北京附近的情况看,北京的地热还是有希望的。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布钻要谨慎从事,热水,相信一定能搞出来”

10月15日,听取地质科学研究院地热组汇报江汉地热情况后指出:“地下是一个大热库,是人类开辟的一个新的自然能源,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以燃烧一样重要。”

1970年10月,天津打出了地下热水,在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节约了一些煤。李四光说,这件事看来不大,但能节约煤炭,意义就不小。李四光认为,我国中低温的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应该把重点放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广泛利用上,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这是他在80岁高龄时,拖着危重病体亲临天津现场考察指导,回到北京后,他曾对他的女儿这样说:“要是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料!可以给人民生活造很大的福利……”李四光在他有生之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热事业的蓬勃发展(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0

(三)严谨治学精神

李四光作为一个学者,自从投入到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当中,就始终本着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去进行全部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工作。

1.䗴科鉴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在研究纺锤虫化石时,通过仔细观察,透彻了解了各种不同纺锤虫化石个体形态、外壳、隔壁的细微差异,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独特的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并创造了“䗴”这个汉字。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宣读了研究论文《蜓蜗鉴定法》,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强烈反响,这十条标准,后来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䗴科学者所采用至今。1927年,李四光以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䗴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2.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从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深入研究,在太行山、庐山、天目山、黄山、九华山、北京西山等地发现了很多冰川条痕石、U形谷,悬谷、刃脊、角峰、冰斗、冰溜面、冰川擦痕、马鞍石、以及巨型冰川漂砾等诸多标准冰川遗迹和冰碛物,对第四纪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 1933年,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题为《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

11

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但傲慢的外国专家仍然不肯公开承认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面对外国学者对中国人的公然藐视与质疑,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他以丰富的实际资料和严谨的分析论证,在1936年用英文发表了论文《黄山第四纪冰川流行的凿据》及丰富的照片,终于第一次得到德国地质学家费斯曼教授等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以后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调查,发表了若干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在1937年,完成了著名的《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冰川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内外地学界引起极大的影响和讨论。

(四)科学创新精神

李四光的科学研究精神,不单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更在于他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关联,他将物理学、力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引入到地质研究中来,开展边缘学科研究,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地质学科——《地质力学》学科。

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李四光在研究中国南北方石炭二叠系地层时,发现它们之间的沉积相存在很大不同,由此

12

他推演出在古生代时中国南、北方海侵海退规律,并根据他对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的认识,提出了“大陆车阀”假说。当时,在世界地质学界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尤其是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在1926年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这是他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的萌芽之作。

李四光在地质研究中从来不迷信外国人,不迷信已有的地质学理论,对以往一直盛行的地质槽-台学说、垂直运动为主的理论提出了深刻质疑。

李四光原来学习造船工业,有着深厚的力学基础。在他研究地质现象时,发现地层岩石的变形构造是由于力的作用结果,于是就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他根据整体观和系统论原理,提出了构造体系概念,对中国地质构造带归纳划分为:纬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扭动构造带,包括华夏系、新华夏系、西域系,河西系以及山字形构造等构造体系。在这个宏大、独立且创新性的研究过程中,李四光完成了若干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

13

《地质力学概论》,都是地质力学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50、60直至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和充实,理论更为系统,同时他在国内地质研究中首次引入了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光弹测定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使得《地质力学》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并对寻找油田、铀矿、各种金属矿产,寻找地下水、地热资源以及预测地震、工程选址都起到了巨大、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部级奖励。

李四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服务国家精神,严谨治学精神、独立创新精神,以及他的研究巨著《地质力学》,都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现在正处于科技创新时代,要好好学习和继承他的精神,在地质科学发展以及地质找矿事业发挥更大作用,争取更大成绩。

二、继往开来,向地球深部进军

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在于他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地质科学研究从来不仅仅是科学家实现兴趣的园地,它时时刻刻都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相联系。世界到了21世纪,浅层的矿产资源已被人类开采接近枯竭,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问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矛盾也愈

14

来愈突出,我们的建设、发展以及生活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必须要向地球深部进军。

总书记在作出了关于“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指示,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把地质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关系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

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全面实施“三深一土”的科技创新战略,核心是“深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承担向地球深部进军历史使命。

我们要切实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学习掌握国际先进的地质理论和科学技术,要拓展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奋力赶超国际成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承担、努力完成新的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科学研究任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急需解决的重大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和地球系统的科学难题,将目光聚焦地球深部,进行创新性研究。要努力扩展南海开采可燃冰的成功成果,扩展重庆开采页岩气的成功成果,把它们拓展到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系,要把浅层和深部的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要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建立新理论,试验新的技术方法,获得新的更大成果。

(中国老科协国土资源分会供稿)

15

第5篇: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申报2005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的报告

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以全新的思路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实现了事业发展和文明创建“比翼双飞”,2004年我院在国土资源部精神文明办公室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2005年,我院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从机制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展现新风貌,塑造新形象,树立新风尚,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丰硕成果。

一、完善创建的机制,形成创建工作的新格局。

(一)创建有机构。

院党政领导班子对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我院全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根据2003年全员竞聘后的情况,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为组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职能、业务部门正职领导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办事机构,充实了工作人员,为精神文明创建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创建有计划。

根据部文明办的要求和院的中心工作,年初我院即制定了《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2005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做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并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分解到基层,落实到部门。

(三)创建有经费。

我院在财务预算中,拨出专项资金,确保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落实。特别是在“文化、培训、综治”等方面满足了资金需求。

通过以上举措,我院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实现了组织领导到位、人员配备到位、资金筹措到位、工作安排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职能、业务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统一协调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二、把握创建的关键,塑造干部队伍的新形象。

(一)抓好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坚持院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做好干部考核,开展理论务虚。二是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涉及重大问题,都能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和会议决定的原则。三是开好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意见,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班子团结。四是推行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把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增加各项工作的透明度。

(二)抓好中层干部队伍建设。

领导是关键,中层干部是支柱,因此我院高度重视中层干部的队伍建设。按照孙文盛部长提出的“完善体制、提高素质”的总体

2 要求,9月—10月,我院举办了第三期中层领导干部培训班,主要采取集中学习、辅导讲座和座谈讨论等方式,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中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树立中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三)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利用每周四下午的政治理论学习日,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和时政学习。二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8月,原来的8个党支部调整为12个,有效地推动了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的衔接与沟通。三是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6月经过组织批准,又有7名积极分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是开展先进典型的评比和学习活动。3月,在国土资源部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我院杜兆洪同志作为6位发言人之一,进行了汇报。6月,在部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暨“两优一先”的表彰大会上,我院1个先进党支部、3名优秀共产党员和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了部直属机关党委的表彰。7月,经各党支部认真评选和院党委的严格审核,还评选出了院优秀共产党员12名,优秀党务工作者5名和先进党支部3个。五是加强支部书记及委员的培训工作。11月,邀请部直属机关党委的同志来院作“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专题讲座,反映很好。

(四)抓好工会和青年组织建设。

1、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继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四年一届期,一年保证1-2次”职代会制度;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拓 3 宽沟通渠道;巩固建家成果;关心和帮助患病及困难人员;继续做好公费医疗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开展扶贫救助活动。

2、加强青年组织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参加国土资源部“资源、青年、先进性”五四青年论坛活动,并荣获冠军;举办“青年读书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朱留华院长讲团课。二是开展青年职工业务培训活动。5月—7月,选派8名青年职工进行雅斯培训;10月,组织了全院青年业务知识培训和测试;继续选派新毕业的青年职工到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参加社会实践。三是认真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今年,我院团支部被评为团中央“五四红旗团支部”。

三、抓住创建的重点,推动干部职工思想和业务素质上新水平。

(一)抓好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论、业务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2005年,院党委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处以上干部和支部委员为重点,以专题报告、培训班、理论研讨、座谈会等主要形式,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的核心内容,不断掀起理论学习的高潮。我院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按时保质完成各阶段任务,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在抓好理论学习的同时,坚持做好业务培训教育。我院针对实际需要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外语、计算机的学习和考试;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培训、交流;鼓励专业技术

4 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执业注册培训和考试;支持职工参加提高学历学习,并为之积极创造条件,在我院形成了浓厚的求知上进的氛围。

(二)抓好思想道德建设。

我院围绕广大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举行高层次的专家形势教育报告会,引导干部职工认识前进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克服困难,开拓创新。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向张思德等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廉政和警示教育。9月,邀请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来院举办职务犯罪图片展;观看《慕马案》警示教育片;传达纪委有关通报;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做到党风廉政建设警钟长鸣,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自律意识。

四、突出创建的特色,走科技兴院的新路子

我院作为国土资源部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主要业务单位之一,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中注重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施科技兴院战略,提高科技产业化水平,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十五”期间,我院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全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权属调查》成果、作为第二单位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的遥感高精度快速提取技术及产业化》成果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实验研究等13项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成为“十五”时期我部土地管理系统获奖最多的单位。与此同时,还制定完成了1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出版了30余部科技专著,在SCI和核心期刊上

5 发表了400余篇科技学术论文。今年是获奖和发表论文最多的年份。

五、丰富创建的内容,努力倡导文明的新风尚

(一)以点带面,文明细胞建设成效显著。

我院在认真开展创建“文明处室”、“合格职工小家”活动的同时,又开展了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的活动。今年年初,财务处等八个部门被授予2004年度院“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光荣称号,院财务处和地政中心唐健同志分别被评为国土资源部“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1月,完成院第二批“合格职工小家”的申报和验收工作。

(二)寓教于乐,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我院依托工会、共青团以及各基层党支部等群团妇组织为广大职工安排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文艺联欢、娱乐健身、球类比赛、职工运动会和征文比赛等,不仅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也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9月召开的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上,我院获部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在10月召开的国土资源部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上,我院获得团体总分第七名的好成绩,比上届提高了一个位次。在中央国家机关妇工委“新时代女性与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征集比赛中,我院共有15篇论文上报部机关妇工委。离退休党支部始终坚持每月一次的组织生活,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多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及调研活动,组织参加各种棋牌球类比赛等活动,使离退休干部队伍更加稳定,使老同志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今年上半年,组织全院职工向“贫困母亲献爱心”和“博爱在京城”的募捐活动,捐款3790元;1月5日,向东南亚海啸受灾捐款7060元;7月12日,向“亲情中国”大型公益活动捐款2000元。组织青年到湖南新田县进行贫困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研,组织专题报告会,并正在开展捐助活动,展现了我院干部职工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六、拓展创建的外延,建设工作生活的新环境

我院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内部安全教育和防范保障机制,院内治安状况良好,工作纪律严明,干部职工遵纪守法,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达标单位的称号。此外,我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率达100%。在办公条件和环境方面,不断加强硬件软件建设,办公环境典雅优美,办公自动化逐步完善。院内卫生制度健全,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食堂卫生达标,无食物中毒事件。

第6篇: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国土资源部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争创“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的报告

(2005年12月)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下简称航遥中心或中心)创建于1957年,是我国从事航空物探和国土资源遥感技术研究、开发和勘查应用的专业技术中心,国家甲级测绘单位。现有职工1162人(含退休职工)。

2005年,中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喜人。继续保持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首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两个主业分工会继续保持部“模范职工小家”称号。中心党委书记王殿琦同志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200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今年,中心的文明争创目标是继续申报“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和“首都文明单位”称号,坚持与时俱进,提升创建水平。现将2005年度文明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班子整体功能发挥充分 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班子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班子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整体功能发挥显著。通过班子 1 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不断增强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提高执政能力建设。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为全体干部职工作出了榜样。继续推行党政一把手与部门签订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责任书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工作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

二、坚持党政领导负总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整体规划,明确重点。积极推进落实中心精神文明建设《“五八三二一”工程规划》,推进年度精神文明工作计划落实,按照部“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年”活动的各项要求,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创建原则,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单位文明程度”为年度创建工作重点,全面开展文明创建工作。

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二级班子一岗双责、党政工团任务分解、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层次运行机制,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目标与中心、部门年度任务目标相结合,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统一奖惩。

加强“文明细胞”建设。年度评选和大力宣传表彰了在各个岗位上的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及先进集体。物探数字资料制图室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教授级高工王治华被评为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受到中央国家机关和部的表彰。中心团委被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评为“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团委副书记王洪岩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青团干部。物探部章尔静同志被评为“全国地质资料管理先进个人”。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文明创建中的骨干作用。把文明创建2 作为党组织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党支部工作考核体系,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文明创建。从提高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出发,全面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了全体干部、党员和职工政治素质的提高,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党政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加强。切实抓好整改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群众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总体满意率达到99%,同时也得到了部局先进性领导小组的好评。活动切实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

三、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围绕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以中心内网、电子大屏和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的宣传教育,营造了单位的和谐氛围。

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围绕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长征70周年,组织300多位离退休职工参观白洋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党员、职工赴卢沟桥参观“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和赴国家博物馆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等活动。积极支持离退休职工参加海淀区、学院路地区、街道“五月的鲜花”演出活动和“绿色海淀人口杯”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活动,融入社会生活,促进了单位和 3 社会的和谐稳定。

传承航遥光荣传统。用中心建队48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职工开展传统教育,充分利用航遥展室的宣传教育功能,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献身航遥事业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全年国内外来宾参观展室达50余次,近200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坚持新职工岗前培训,介绍中心宗旨、发展状况和前景,组织参观荣誉展室,宣传中心光荣传统和航遥文化,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创新意识,增进青年职工对中心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培养团队精神。

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发扬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参加“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母亲献爱心”募捐活动,捐款5348元;积极参与为东南亚地区地震和海啸受灾国家人民的捐款活动,捐款42582元,捐款数额在部系统名列前茅,受到部好评。

做好年度送温暖工作,看望慰问老同志、长期病号、待岗、烈遗属和家庭有困难的职工112人,发慰问金24300元,送慰问品折合人民币9300元。日常慰问和上门为80岁以上老同志祝寿50余人次。年度对20位生活发生困难职工实施救济8600元,使职工充分感受到了单位的关怀。

四、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单位

结合形势要求,加强职工教育。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国土资源工作和航遥事业发展,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研讨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部局重要文件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工作的新视角和新思路,寻找中心新的发展方向和出路,用理论指导工作,学以致用,今年4 有明显成效。

建设学习型单位。把创建“学习型单位”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提升中心“软件”水平。开展中层以上干部素质培训,加强干部对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增强对国土资源工作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认识,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取得较好效果。组织赠书、购书活动,近900位职工参加,激发了职工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参加国土资源部“五四”青年论坛活动,开展青年团员野外拓展训练,培养青年人的团队合作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开展青年团员“读书思廉”、“励志、发展、成才”学习和征文活动,看好书,学做人。

加大“人才工程”建设力度。全年举办技术、管理、工勤等方面培训班37期,培训585人次,投入教育经费14万余元。举办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21次,参与人数达百余人次,接待外国专家20多批次,中心专家出国技术交流8批19人次,单位学习和技术交流氛围浓厚。中心职工在国内核心刊物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4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继续完善《中心人才管理办法》,为人才深造创造了宽松的环境,现在职人员中有12人攻读硕士以上学位。中心人员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今年中心两项科研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五、狠抓管理,大力推进效能建设

贯彻中心质量方针,加强质量管理。中心作为国土资源系统唯一获得国际认证联盟授予的“管理创新奖”单位,今年通过严格运行和持续改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和质量 5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心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赢得了更加广阔的进军国内外市场的空间,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健全完善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根据中央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中心在项目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依法纳税等方面工作,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举办财政知识专题讲座,普及中央财政体制改革、项目预算等知识,提高干部职工法规意识、政策水平,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从思想上杜绝违规、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

继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强机关窗口部门的作风建设,机关人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受到科研生产一线部门和野外人员的好评。

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全面完成了中心内部网站、外部中英文网站及信息审批发布系统建设,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始正式试运行,基本满足中心办公自动化需要,推进了中心办公自动化进程,为五年内实现“数字航遥”目标奠定了基础。

六、落实“两项制度”,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把落实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与中心事务公开、职代会建设、合理化建议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组织完成中心职代会第四届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中心2004年四个工作报告和2005年任务目标、财务预决算报告。继续推进事务公开,在中心售房后,将旧单元房情况向全体职工在内网和大屏公布,加大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力度,加强民主管理在中心科学决策中的作用。坚持6 中心领导接待日制度,为职工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坚持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制度,年初征集职工合理化建议168条。根据职工建议,积极制定合理化建议反馈制度。

七、“教育、制度、监督”三项措施并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之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法制和道德观念。请中央党校专家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讲座,组织《纲要》知识问答、“党风廉政建设警言警句”书法作品展和正反面典型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办事程序已贯彻到中心重大经济活动中,重点加强对“航遥大厦”等基建维修工程项目的审核监督,推进“阳光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加强科研人员职业道德和科研道德教育、防止科技腐败问题作为长效机制提到了议事日程,并积极制定具体措施,为保证国家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奠定思想和制度基础。

八、以先进文化占领阵地,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唱响主旋律,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利用宣传栏、内网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宣传郑绵平、中心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等,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氛围。开展奥运精神的宣传,用奥运精神激发职工爱岗敬业、科学求实、开拓创新、勤奋奉献的优良作风。

坚持开展群众参与广泛的文体活动。组织春节联欢晚会、庆祝建党84周年和庆祝建国56周年活动,激发全体职工爱党

7 爱国的热情。

坚持长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职工身体素质。在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上,中心为国土资源部争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荣誉,显示了航遥人的雄厚实力。中心同时获得大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在国土资源部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上,中心取得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并获优秀组织奖。两次运动会的优异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心在开展广泛的群众性健身活动中的成效,也充分体现了航遥职工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成绩的取得极大地激发了职工参与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热情。

九、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心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房改、人员聘用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在及时梳理情绪,化解矛盾的同时,尽可能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坚持做好长期工作在野外人员、企业和离退休人员思想工作,化解矛盾,保持了队伍稳定。

高度重视离退休职工工作。中心现有离退休职工近500人,坚持从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和组织离退休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每月坚持开展政治学习,举办庆祝党的生日,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开展各类“健心健身”的文体、郊游活动,离退休人员队伍思想稳定。

做好统战工作。多次召开中心民主党派、党外高职人士和归侨、侨眷座谈会,通报中心年度党政工作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认真听取、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与中心归侨和8 侨眷保持密切联系,组织归侨和侨眷参加部侨联中秋联谊会,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活动便利条件。

十、关心职工疾苦,坚持为职工办事实

关注职工健康。做好年度职工体检工作。今年顺利完成10183平米专家公寓售房工作和旧房周转工作,300余户职工家庭和数十位新进入中心的青年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改善职工文体娱乐设施。扩充阅览室,增加图书种类,满足职工不同需求;充分利用多功能厅开展各类活动,坚持每天开放职工健身房,丰富职工业余文体生活。

帮助企业和开发岗职工解决困难。经过深入企业调研和反复测算,提高了企业、开发岗人员住房公积金的缴费基数。努力解决企业职工安置问题,保证企业职工思想稳定。

十一、做好综合治理,推进环境美化工作

加强综合治理工作。根据北京奥组委进驻北京奥运大厦对周边环境的治理需要,加大了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和安全稳定工作力度,目前大厦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已正式启动,并顺利推进。完成绿化植树和养护工作。办公和居民生活区干净整洁,环境优美。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学习与教育活动,组织安全自查、灭火实战演练等活动,坚持部门安全工作按月网上通报制度。高度重视野外生产安全,认真落实责任制,杜绝安全隐患,保证了中心安全生产无事故。

计划生育工作达标。全年多次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现象。

9 十

二、科研生产成果丰硕,经济形势稳步发展

2005年,中心共承担各类项目97项,其中国家专项9项,地质大调查52项。2个科研项目荣获部2005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完成的大调查项目设计审查优良率100%,成果报告评审优良率100%,成果资料汇交全部合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多次参与部国科司、地调局、国防科工委等“十一五”计划工作部署与技术发展研讨。

技术进步成果喜人。通过与国外合作,实现了直升机频率域电磁、磁测量系统野外测量技术和质量监控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频率域航空电磁测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形成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基于POS的直接地理定位方法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已在基础测绘航空摄影飞行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利用InSAR(干涉雷达)技术监测地质灾害体迈出重要一步,并已在地面沉降和地表微形变监测中发挥作用。地质大调查项目《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新华社、香港文汇报、中新网、中华网、亚洲新闻网等数十家新闻单位和网络媒体对该项目成果进行了广泛报道。印尼海啸发生后,中心及时利用英国DMC小卫星数据对地震海啸灾害最严重的班达亚奇省进行灾情评估并向上报国务院,为印度洋海啸灾害评价做出了贡献。

按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曾培炎关于采用卫星遥感技术调查西藏帕里河堰塞湖水面变化及滑坡情况的指示,在地调局直接领导下,中心运用数字滑坡技术进行西藏帕里河滑坡10 灾害调查,初步查清了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为国家领导和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积极开拓国内外技术市场。今年开发航空物探、遥感国内市场项目共40项。与20多个国家、公司保持业务上的联系和合作。

中心各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在中心的改革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三、建设北京奥运大厦,为2008奥运会作贡献 中心贷款投资在建的北京奥运大厦是经2008年北京奥组委正式命名的一栋高档写字楼,总建筑面积47000平米,于2003年11月破土动工,目前已全面进入装修和周边环境整治阶段,今年12月底将正式启用。北京奥运大厦是北京市第一批实施项目管理的试点工程。中心在两年的大厦建设中,坚持把大厦建成精品工程、资金效益最大化工程、拒腐倡廉的阳光工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成为中心文明创建工作的一大亮点。今年5月,中纪委驻建设部纪检组组长姚兵同志视察大厦建设,对大厦实施项目管理、创建阳光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中国建设报等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同时,在中央国家机关书记培训班上作了经验介绍。

今年中心经过艰苦努力,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在北京写字楼出租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力拔头筹,一举中标,大厦有幸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组委驻地。北京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同志和奥组委、部、局领导多次视察大厦,指导大厦建设和环境整治协调工作。作为中心持续 11 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大厦建设和招租的成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上都是中心科学决策的范例。

奥组委进驻大厦,对中心的综合实力和软硬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借奥运之势,扬奥运精神,在打造一个精品大厦、良好环境、优质服务的同时,打造出一支思想、作风和综合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是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今年第四季度起,中心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了“奥运精神·航遥·我”的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活动旨在学习奥运精神,提高全员素质,促进各项工作,激励全体职工以奥运健儿为榜样,用更快、更高、更强的工作成绩,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增光添彩,为航遥事业作出新贡献,把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活动安排开展奥运知识有奖问答、制发《首都市民文明公约》精美卡片、《航遥中心职工守则》大讨论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根据奥组委办公需求,中心成立了北京奥运大厦物业管理中心,专业人员招聘和培训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建立相关制度,以适应全新的管理服务模式,为规范物业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航遥中心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十一五”期间,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为开创充满生机与活力、蓬勃向上的航空物探遥感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12

第7篇:宝洁中国人力资源部主管

工作内容:

参与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为重大人事决策提供建议和信息支持;

组织制定、执行、监督公司人事管理制度;

协助人力资源总监做好相应的职位说明书,并根据公司职位调整需要进行相应的变更,保证职位说明书与实际相符;

根据部门人员需求情况,提出内部人员调配方案(包括人员内部调入和调出), 经上级领导审批后实施,促进人员的优化配置;

与员工进行积极沟通;

制定招聘计划、招聘程序,进行初步的面试与筛选,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等;

根据公司对绩效管理的要求,制定评价政策,组织实施绩效管理,并对各部门绩效评价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使绩效评价体系能够落到实处,并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制定薪酬政策和晋升政策,组织提薪评审和晋升评审,制定公司福利政策,办理社会保障福利;

组织员工岗前培训、协助办理培训进修手续;

配合人力资源总监做好各种职系人员发展体系的建立,做好人员发展的日常管理工作;

完成人力资源总监交办的其他工作。

任职资格:

教育背景:

◆人力资源、管理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培训经历:

◆受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劳动法规、财务会计知识和管理能力开发等方面的培训。

经验:

◆5年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经验。

技能技巧:

◆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系统的了解和实践经验积累,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才的发现与引进、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岗位培训、福利待遇、公司制度建设、组织与人员调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性的工作有娴熟的处理技巧,熟悉人事工作流程;

◆熟悉国家、地区及企业关于合同管理、薪金制度、用人机制、保险福利待遇和培训方针;

◆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相关的人事管理软件;

◆较好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态度:

◆对人及组织变化敏感,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和推进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及高涨的工作激情,能接受高强度的工作,工作态度积极乐观;

◆善于与各类性格的人交往,待人公平。

岗位职责:

1、人力资源战略、体系: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全面统筹规划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包括为公司主管以上的管理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做好接班人的梯队建设;并依据战略组织制定及监督实施公司人力资源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计划、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以健全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保证人力资源工作有效支撑公司各部门业务目标的达成,提高公司人均效率;

2、招聘: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采取多种方式拓展人员招聘渠道,规范招聘流程,并参与对关键岗位应聘人员的面试筛选,提高招聘质量,降低招聘费用,确保公司的人力资源存量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3、培训: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通过挖掘、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员工培训计划,组织技能考核鉴定,监督培训效果评

估,合理控制培训费用,确保员工的培训覆盖率及培训满意度达到公司要求,提升公司的人力资源质量,支持业绩目标的达成;

4、考核:根据公司的业务导向,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落实考核指标并监督执行,统计考评结果,管理考评文件,做好考评后的绩效改进、沟通及不合格员工的辞退;根据绩效与工资挂钩的规定,协助业务主管审核各职能部门的奖金或提成分配方案;以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

5、薪酬福利:跟踪业界薪酬水平,结合国家福利政策,制定激励性的薪酬福利制度及方案,审核员工每月的工资数据,监督员工社会保障福利的发放;组织提薪评审及晋升评审;确保稳定和激励员工队伍,合理控制人工成本;

6、组织文化与结构:根据公司战略与历史发展,结合行业特点,通过制度流程建设与业余活动的开展,塑造、维护、发展和传播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根据公司业务发展情况,负责拟订组织结构设置或重组方案,以支持工作流程效率的提高;

7、劳动关系:依据公司的用人规定,负责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工作;及时处理公司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人事问题,就公司重大人事任免事项提供参考意见;受理员工投诉,代表公司处理

劳动争议、纠纷或进行劳动诉讼;确保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公司良好的雇主形象;

8、部门管理:负责部门人员的队伍建设,选拔、培训、考核本部门员工;负责部门内的工作任务分工,指导员工制定阶段工作计划,并督促其执行;负责控制部门预算,降低费用成本;确保培养高效的员工队伍及部门业务目标的达成。

任职条件:

1、教育背景:计算机、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工作经验:五年以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至少两年同等管理岗位工作经验。

3、知识/技能: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各部门运作、行业背景知识,能够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人事管理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4、素质要求:

1)人际理解与沟通能力:善于制造机会去接触和了解他人,把握别人的态度、兴趣、观点和行为方式等,理解他人思想和行为

背后的原因,准确判断周围环境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并且能够通过倾听与观察预测他人的反应;

2)组织意识:了解组织中正式的权力结构、运转方式、主要人物的职权范围,掌握组织中非正式的结构及组织的氛围和文化,知道组织中真正的关键角色及组织中的运作和决策模式,并且能了解组织内部的人际矛盾和政治斗争,具备在复杂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生态中判断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合作或斗争等微妙关系的能力;

3)人才培养:对他人给予实际的支持或协助让工作进行得更为顺利,激励别人并能够及时给予个别化的改进建议。

第8篇: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丶

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综[2006)68号 2006年12月31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局、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国土资源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

为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附件1)。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发现有问题,请及时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反映。

附件: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

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科目调整情况

抄送: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附件1: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下简称土地出让收入)是指政府以出让等方式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全部土地价款。具体包括: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总成交价款(不含代收代缴的税费);转让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或依法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建设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处置抵押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转让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按照规定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改变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以及其他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变更有关的收入等。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出租国有土地向承租者收取的土地租金收入;出租划拨土地上的房屋应当上缴的土地收益;土地使用者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向市、县人民政府缴纳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等费用(不含征地管理费),一并纳入土地出让收入管理。

按照规定依法向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收取的定金、保证金和预付款,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土地出让合同)生效后可以抵作土地价款。划拨土地的预付款也按照上述要求管理。

第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地方国库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做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工作。

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全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政策。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具体政策,指导市、县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工作。

市、县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和征收管理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土地出让收入征收工作。

地方国库负责办理土地出让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等各项业务,及时向财政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报表和资料。

第四条 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政府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地方国库中设立专账(即登记簿),专门核算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情况。

第二章 征收管理

第五条 土地出让收入由财政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可由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征收。

第六条 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应当明确约定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应当缴纳的土地出让收入具体数额、缴交地方国库的具体时限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七条 土地出让收入征收部门根据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用地批准文件,开具缴款通知书,并按照财政部统一规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写“一般缴款书”,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依法缴纳土地出让收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应按照缴款通知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应缴地方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就地及时足额缴入地方国库。缴款通知书应当明确供应土地的面积、土地出让收入总额以及依法分期缴纳地方国库的具体数额和时限等。

第八条 已经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地方,土地出让收入收缴按照地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督促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严格履行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确保将应缴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地方国库。对未按照缴款通知书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出让收入,并提供有效缴款凭证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完善制度规定,对违规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应予收回和注销,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条 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国有企业改制”等各种名义减免土地出让收入,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或者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也不得违反规定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将应缴地方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直接将征地和拆迁补偿费支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等。

第十一条 由财政部门从缴入地方国库的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总成交价款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实行分账核算,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备案。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主要用于土地收购储备。

第十二条 从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确定的总成交价款中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具体计提标准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办法》(财综〔2004〕49号)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规定执行。

第三章 使用管理

第十三条 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城市建设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第十四条 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按照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方案、拆迁补偿方案以及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执行。

第十五条 土地开发支出。包括前期土地开发性支出以及财政部门规定的与前期土地开发相关的费用等,含因出让土地涉及的需要进行的相关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以及相关需要支付的银行贷款本息等支出,按照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安排。

第十六条 支农支出。包括用于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农业土地开发支出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一)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用于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的补贴支出,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规定,以及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执行。

(二)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用于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支出,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规定,以及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执行。

(三)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支出。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4〕174号)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规定,以及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执行。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用于农村饮水、沼气、道路、环境、卫生、教育以及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出,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规定,以及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执行。

第十七条 城市建设支出。含完善国有土地使用功能的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具体包括:城市道路、桥涵、公共绿地、公共厕所、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第十八条 其他支出。包括土地出让业务费、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以及支付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费用等。

(一)土地出让业务费。包括出让土地需要支付的土地勘测费、评估费、公告费、场地租金、招拍挂代理费和评标费用等,按照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安排。

(二)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财综[2006]48号)规定执行。

(三)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从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中安排用于土地收购储备的支出,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以及前期土地开发支出,按照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收购土地补偿方案、拆迁补偿方案以及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执行。

(四)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按照《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落实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通知》(财综[2006]25号)规定以及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安排。

(五)支付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支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安排用于支付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支出。

第十九条 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要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过程中,涉及的拆迁补偿费要严格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05号)、有关法律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支付,有效保障被拆迁居民、搬迁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利益。

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要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逐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土地前期开发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严格控制支出,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方式选择评估、拆迁、工程施工、监理等单位,努力降低开发成本。

城市建设支出和其他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应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建立对被征地农民发放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公示制度,改革对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费的发放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相关费用中应当支付给被征地农民个人的部分,可以根据征地补偿方案,由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具体名单,经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后,通过发放记名银行卡或者存折方式从地方国库中直接支付给被征地农民,减少中间环节,防止被截留、挤占和挪用,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被征地农民参加有关社会保障所需的个人缴费,可以从其所得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中直接缴纳。

第四章 收支科目管理

第二十一条 删除《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收入分类103类“非税收入”项下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32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及目级科目。

第二十二条 为准确反映土地出让收入状况,在《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03类“非税收入”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科目中,分别设立下列科目:

(一)设立46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科目。

01目“土地出让总价款”,科目说明为:反映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总成交价款,扣除财政部门已经划转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后的余额。

02目“补缴的土地价款”,科目说明为:反映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或依法利用原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建设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处置抵押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转让房改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按照规定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以及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改变土地用途和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应当补缴的土地价款。

03目“划拨土地收入”,科目说明为:反映土地使用者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向市、县人民政府缴纳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等费用。

99目“其他土地出让金收入”,科目说明为:反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出租国有土地向承租者收取的土地租金收入、出租划拨土地上的房屋应当上缴的土地收益等其他土地出让收入。

(二)设立47项“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科目说明为:反映从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总成交价款中按照规定比例计提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

(三)设立48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科目说明为:反映从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总成交价款中按照规定比例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

第二十三条 为规范土地出让支出管理,对《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212类“城乡社区事务”08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科目进行下列调整:

(一)将01项“前期土地开发支出”,修改为“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科目说明调整为:反映地方人民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支出。

(二)将02项“土地出让业务费用”,修改为“土地开发支出”,科目说明调整为:反映地方人民政府用于前期土地开发性支出以及与前期土地开发相关的费用等支出。

(三)将03项“城市建设支出”科目说明修改为:反映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完善国有土地使用功能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四)将04项“土地开发支出”,修改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科目说明调整为:反映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饮水、沼气、道路、环境、卫生、教育以及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五)将05项“农业土地开发支出”,修改为“补助被征地农民支出”,科目说明调整为:反映土地出让收入用于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以及保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支出。

(六)设立06项“土地出让业务支出”,科目说明调整为:反映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土地出让业务费用的开支。

(七)保留07项“廉租住房支出”,科目说明为:反映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用于城镇廉租住房保障的支出。

(八)将99项“其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科目说明修改为:反映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支付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付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安置费等支出。

第二十四条 在212类“城乡社区事务”中设立10款“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科目说明为:反映从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中安排用于土地收购储备等支出。

01项“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科目说明为:反映从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中安排用于收购储备土地需要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支出。

02项“土地开发支出”,科目说明为:反映从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中安排用于收购储备土地需要支付的前期土地开发性支出以及与前期土地开发相关的费用等支出。

99项“其他支出”,科目说明为:反映从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中安排用于其他支出。

第二十五条 在212类“城乡社区事务”中设立11款“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科目说明为:反映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中安排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支出。

第二十六条 在《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310类“其他资本性支出”中增设下列科目:

(一)09款“土地补偿”,科目说明为:反映地方人民政府在征地和收购土地过程中支付的土地补偿费。

(二)10款“安置补助”,科目说明为:反映地方人民政府在征地和收购土地过程中支付的安置补助费。

(三)11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科目说明为:反映地方人民政府在征地和收购土地过程中支付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四)12款“拆迁补偿”,科目说明为:反映地方人民政府在征地和收购土地过程中支付的拆迁补偿费。

第二十七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应根据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分别填列支出经济类相关各款。

第二十八条 《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附录二基金预算收支科目根据本办法规定进行调整。具体科目调整情况详见附件2。

第五章 预决算管理

第二十九条 建立健全年度土地出让收支预决算管理制度。每年第三季度,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编制下一年度土地出让收支预算,并分别纳入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执行。土地出让收入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编制年度土地出让收支预算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土地出让收入预算按照上年土地出让收入情况、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地价水平等因素编制;土地出让支出预算根据预计年度土地出让收入情况,按照年度土地征收计划、拆迁计划以及规定的用途、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等因素编制。其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应当按照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并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每年年度终了,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编制土地出让收支决算,并分别纳入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向同级人大报告。

第三十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国有土地出让、储备及收支信息共享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将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年度土地储备计划以及签订的国有土地出让合同中有关土地出让总价款、约定的缴款时间、缴款通知书等相关资料及时抄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土地出让收支情况反馈给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 财政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与地方国库建立土地出让收入定期对账制度,对应缴国库、已缴国库和欠缴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数额进行定期核对,确保有关数据的准确无误。

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门要会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民银行机构建立健全年度土地出让收支统计报表以及分季收支统计明细报表体系,统一土地出让收支统计口径,确保土地出让收支统计数据及时、准确、真实,为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土地出让收支统计报表体系由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制定。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民银行机构以及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对土地出让收支情况的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对土地出让收支的监督管理,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支出严格按照财政预算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对国有土地使用权人不按土地出让合同、划拨用地批准文件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出让收入的,应当按日加收违约金额1‰的违约金。违约金随同土地出让收入一并缴入地方国库。

第三十五条 对违反规定,擅自减免、截留、挤占、挪用应缴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不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政府采购等制度的,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会计法》、《审计法》、《政府采购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和《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国务院令第26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民银行机构根据本办法,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附件2: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科目调整情况

第9篇:学习石磊精神演讲稿 -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学习石磊精神发言稿

杨怡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物探部制图室的杨怡,很荣幸,可以代表物探部的新员工,谈一谈我对“石磊精神”的感悟与感动。

作为刚刚加入航遥中心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感到非常的幸运。在今年新员工培训接近尾声的时候温书记、胡主任等多位中心领导带领我们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实地学习了石磊同志的先进事迹,接受了石磊精神的熏陶。

经过1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6.15事件的事故现场。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领导向我们讲述了那个感动了无数人的英雄事迹。时间抹去了伤痛的痕迹,却带不走那让人落泪的感动,空难发生后,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合力救援下,石磊同志凭借坚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正如温书记所说:“是党和政府以及巴林左旗的人民给了石磊同志第二次生命,坚强的石磊精神就诞生在这个地方!”是的!石磊就出生在这里,石磊精神也在这里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仅仅经过5个月的治疗与休养,石磊同志就正式上班了,在谈到自己对未来的打算时,石磊用坚定的声音回答“明年我还要上飞机”。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道出了石磊对工作的执着,对航遥事业的忠诚,也饱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和感恩之情。

2009年5月29日石磊同志实现了重返蓝天梦,空难幸存者,一般都会留下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对蓝天产生畏惧心理,但是石磊同志却很执着,重返飞行岗位的意愿,表达的一次比一次真诚,一次比一次坚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受到如此创伤的情况下,是以怎样惊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战胜身体和精神的伤痛,勇敢坚强的站起来的。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员工,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这一事件的发生,甚至没有见过石磊同志本人,但石磊同志坚强的意志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却感动、鼓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名新的航遥人,我们要深入学习石磊精神,学习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对地质事业的奉献!

听同事说,石磊从没有豪言壮语,但是做起事情来,最踏实可靠、技术全面,工作交给他,就像进了保险箱,让你一百个放心。而这也正是我们年轻人身上缺少的品质,面对一份看似简单的工作,我们往往会草草了事,抱着“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心态,不注意工作中的细节,而就是这些细枝末节,可能导致整个结果出现巨大偏差,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们需要从工作的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责任心,才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的提高。

作为一名新员工,我们的身上都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也带着一份份牵挂和期盼,既然我们来到了航遥中心这片沃土,那就在这片土地扎根、发芽、成长、成为参天大树!

榜样,在平凡中闪光;生命;在事业中升华!石磊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我们更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航遥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石磊同志可以重返蓝天,我们也一定要放飞梦想,在蓝天下翱翔!

二十载坚守,你是倔生的胡杨,任凭风吹雨打。你心中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天,在那里,航遥的旗帜从不曾落下!

上一篇:大学生求职资料的准备下一篇:证明自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