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精选5篇)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人员聘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和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要求,结合中心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是指单位与受聘人员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义务的一项用人制度,主要包括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制度。
第三条
自2005年12月1日起,中心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度。根据聘用合同期的长短对受聘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相应的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岗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第四条 聘用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维护中心和受聘人员双方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五条 中心设立非常设性的聘用工作组(简称“聘用组”),负责招聘、聘用、考核、续聘、解聘等工作的实施,提出聘用意见,报中心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决定。
聘用组由人事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用人处室主要负责人、工会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聘用组的日常工作由人事主管部门负责。
第六条
受聘人员由中心统一管理。特殊情况下,根据需要可以委托有关机构管理。中心对受聘人员实行分类管理。根据聘期长短分三类管理:
第一类:聘期为二年及以上的,参照现有职工进行管理; 第二类:聘期为一年的,实行岗位管理制度; 第三类:聘期为六个月以内的,实行协议管理制度。第七条
受聘人员享受与中心现有职工同等的政治待遇,如参加中心组织的会议、活动和职称评审,阅读有关文件等。党员、团员、工会会员自觉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受聘人员自行解决户口、住房、住宿、交通等,并自觉遵守计划生育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第九条
受聘人员必须如实填报个人信息。一旦发现有欺诈、瞒报行为,中心可单方面随时解聘。
第二章 招 聘
第十条 第一、二类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度。除国家政策性安臵、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第三类人员实行协议招聘,双方协商一致,签订聘用协议。
第十一条 招聘方式
根据招聘岗位的任职条件及要求,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
招聘范围
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凡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均可提出申请,报名应聘。
第十三条
招聘条件 应聘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具有良好的品行;
(四)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五)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六)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招聘程序
(一)制定招聘计划
1.由用人处室提出用人计划建议,招聘岗位及条件; 2.聘用组汇总审核用人计划建议; 3.中心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招聘计划;
4.人事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招聘计划,报部人事教育司核准并报人事部备案。招聘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招聘岗位及条件、招聘时间、招聘人数、招聘方式等。
(二)发布招聘信息
公开发布招聘信息,主要包括:中心情况简介、招聘岗位、招聘人数及待遇;应聘人员条件;招聘办法;考试、考核的时间(时限)、内容、范围;报名方式等事项。
(三)资格审查
受理应聘人员的申请,对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确定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考试。
(四)考试与考核
1.考试内容为招聘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
2.根据岗位特点,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
3.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短缺专业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通过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
4.对通过考试的应聘人员,聘用组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复查,主要了解其已往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等情况。
(五)身体检查
参加考试人员须提供二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检表。
(六)根据考试、考核结果,确定拟聘人员
聘用组按照考试和考核结果,择优确定拟聘人员,报中心领导班子会议审定。
(七)公示招聘结果
对拟聘人员在适当范围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日。
(八)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中心与受聘人员双方协商一致,由中心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一式三份),办理聘用手续。
第十五条 招聘纪律
(一)招聘人员实行回避制度。
凡与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为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
单位负责人员和招聘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招聘公正的,也应当回避。
(二)招聘工作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三)严格招聘纪律。对有下列违反本规定情形的,必须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应聘人员伪造、涂改证件、证明,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应聘资格的;
2.应聘人员在考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的;
3.招聘工作人员指使、纵容他人作弊,或在考试考核过程中参与作弊的;
4.招聘工作人员故意泄露考试题目的; 5.单位负责人员违反规定私自聘用人员的; 6.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四)对违反招聘纪律的应聘人员,视情节轻重取消考试或聘用资格;对违反本规定招聘的受聘人员,一经查实,应当解除聘用合同,予以清退。
(五)对违反招聘纪律的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调离招聘工作岗位或给予处分;对违反招聘纪律的其他相关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三章 聘 用
第十六条 中心按照双方签订的聘用合同对受聘人员进行管理。聘用合同由中心参照人事部《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范本)》制订。主要条款包括:
(一)聘用合同期限;
(二)聘用岗位及职责要求;
(三)岗位纪律;
(四)岗位工作条件;
(五)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险待遇;
(六)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第十七条 受聘人员实行试用期制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
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受聘人员试用期一般为3个月,特殊情况的可延长至6个月。
第三类受聘人员不实行试用期。
第十八条 受聘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中心的各项规定。
第四章 考 核
第十九条 按照聘用合同和《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对受聘人员进行考核。
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实绩与考核工作态度相统一的方法。
第二十条 对受聘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试用期考核、考核和聘期(合同期满)考核。
第二十一条 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
考核结果是续聘、解聘的依据。受聘人员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第五章 续 聘
第二十二条 合同期满前,中心、受聘人员双方协商一致,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续签聘用合同。
受聘人员应当在聘用合同期满前60日内向中心提出续聘申请,中心在收到申请后15日内要给予明确答复。继续聘用的,续签聘用合同应当在聘用合同期满前办理。没有提出续聘申请的,以自动放弃续聘处理。
续签的聘用合同期限和工作内容等由双方协商确定,并签订《聘用合同续签书》。
第六章 解 聘
第二十三条 中心、受聘人员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第二十四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心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一)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
(二)未经中心同意,擅自出国或者出国逾期不归的;
(三)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中心、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五)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缓刑以及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六)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岗位要求的。
第二十五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心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拟被解聘的受聘人员: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中心安排的其他工作的;
(二)受聘人员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第二十六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心不得解除聘用合同: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
(三)因工负伤,治疗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4级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者精神病的;
(五)受聘人员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六)属于国家规定的不得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的。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聘人员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
(三)被录用或者选调为公务员的;
(四)依法服兵役的。
除上述情形外,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中心协商一致的,受聘人员应当坚持正常工作,继续履行聘用合同;6个月后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未能与中心协商一致的,即可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第二十八条 聘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经甲乙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双方均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心根据受聘人员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向其支付经济补偿:
(一)中心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员同意解除的;
(二)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中心安排的其他工作,中心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
(三)受聘人员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中心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
经济补偿以受聘人员在中心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为标准;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
第三十条
合同解除后,中心为受聘人员开具《解除聘用合同证明书》,并办理相关离职、转移手续。中心、受聘人员双方应当在当月、最多不超过3个月办理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住房公积金关系等转移手续,受聘人员不得无故不办理以上关系的转移手续。
中心在解聘生效后的下月停发受聘人员的工资和所有福利待遇,停缴中心为受聘人员缴付的社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
第三十一条 受聘人员经中心出资培训后解除聘用合同的,须按照《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职工教育培训暂行办法》的规定,补偿中心有关培训费用。
第三十二条 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后违反规定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中心的知识产权、技术秘密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受聘人员在涉密岗位工作的,解除聘用合同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涉密人员管理的规定。
第七章 工资与社会保障待遇
第三十四条 工资制度
第一类受聘人员的工资制度参照中心现行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执行,如工资构成、标准、转正、晋档等。
第二类受聘人员的工资制度实行岗位工资制度,一岗一薪,岗变薪变,其待遇与职称、学历、资历脱钩。
第三类受聘人员的工资制度实行协议工资制度。所需费用从用人处室或项目列支。
第三十五条
受聘人员工资调整,奖金、津贴、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等,均按照国家政策和中心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三十六条
受聘人员享受的福利待遇按照聘用合同执行。聘用合同中未尽的权益,受聘人员在合同期内因工或非因工负伤、致残、疾病及死亡等事宜按照国家政策和中心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受聘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进行管理,参加社会保险,中心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按期为其缴付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等社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
第一、二类受聘人员个人应缴纳的部分由中心财务处从其工资中代为扣缴,统一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类受聘人员以其协议工资为基数,中心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直接匹配其社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由本人缴付。
第八章 人事档案管理
第三十八条 第一类受聘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人事档案由中心开户统一委托人才流动中心管理。
人事、劳资等关系接转,出具以档案为依据的有关证明等由人才流动中心代理。
第二、三类受聘人员的人事档案自行处理。第一、二类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转入中心管理。
第九章 人事争议
第三十九条
受聘人员与中心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的,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
第四十条
当事人也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中心所在地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15日内向中心所在地或者聘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日期: 2007-10-12 ] 阅读:2413 次
一、聘用人员的原则
缺编单位因工作需要,可申请聘用人员,报人事处审批;满编、超编单位原则上不得聘用人员。
二、聘用人员的程序
(一)公布聘用岗位和岗位要求,接受报名。
(二)聘用人员须提交以下材料由人事处审核:
1、学历证明、专业技术资格、教师资格等证明材料;
2、教学、科研成果情况;
3、近期体检表;
4、身份证复印件;
5、其他推荐材料。
(三)填写<<惠州学院聘用人员申请表>>。
(四)由人事处和用人单位共同派出干部进行测试,按岗位要求评出分数和评价意见,确定预选名单。讲师和硕士以上学者可免
(一)、(四)项程序。
(五)人事处审批。
(六)到人事处签订聘用合同。
三、聘用人员的待遇
聘用人员按以下
(一)、(二)方式之一发放工作报酬:
(一)以科研和指导我院青年教师为主要工作的,以及其他不便计量工作量的,按月发放(含各类奖金、补贴、津贴、工作量酬金等)报酬:
1、教授(含相当职务或二年以上高校工作经验的博士)3000元/月
2、副教授(含相当职务或博士)
2200元/月
3、讲师(含相当职务或硕士)
1700元/月
4、助教(含相当职务)
1400元/月
5、一般技术人员(含相当职务)
1200元/月
6、其他人员
900元/月
(二)以教学为主要工作的按课时计酬:
1、教授(含相当职务或二年以上高校工作经验的博士)80元/小时
2、副教授(含相当职务或博士)
60元/小时
3、讲师(含相当职务或硕士)
50元/小时
4、助教(含相当职务)
40元/小时
(三)住宿补贴
若自己在市区租房的,可按下列标准补助:
1、教 授(含相当职务或二年以上高校工作经验的博士)600元/月
2、副教授(含相当职务或博士)
500元/月
3、讲 师(含相当职务或硕士)
300元/月
4、助教及以下人员(含相当职务)
200元/月
本院离退休返聘人员、本市区有工作单位的人员及在本市区有居所的人员不能给予住房补助。
四、聘用时间
按学期聘用,时间一般为每学期开学后到放假前。
第一学期:9月1日至第二年1月15日;
第二学期:2月1日至7月15日。
如有特殊情况,聘用时间双方可协商解决。
五、聘用人员的管理
1、聘用人员经学院人事处审批,并到人事处签订聘用合同后,方可上班;未经人事处审批,任何用人单位不得自行聘用人员。
2、聘用人员由用人单位进行管理。
3、聘用人员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经用人单位考核,未能合格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酌情减发工资或解聘。
4、用人单位应在被聘人员聘期满前一个月,对被聘人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报人事处。
5、聘用人员应在聘用期满前十天,到人事处领取离院通知表,凭人事处出具的离院通知表到院内有关部门办理离院手续后,由人事处通知财务处给予发放当月工资。
六、聘用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学院有权解聘:
1、不能履行岗位职责;
2、损坏学院声誉和利益;
3、违法违纪;
4、其他不良行为。
七、附则
1、本办法自二○○三年七月十五日起实行。
2、原学院规定与该文件不一致的地方以该文件为准。
中国科学院人员聘用制度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逐步建立现代科研机构用人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我院所属事业单位中除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组织程序选拔、任命的工作人员外,均实行聘用制度。
第三条 实行聘用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契约管理的原则,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保证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四条 聘用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内容。
第五条 人员聘用形式分为岗位聘用和项目聘用。
岗位聘用适用于创新岗位人员的聘用;项目聘用适用于为完成专项科技和管理工作所需人员的聘用。
第二章 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
第六条 各单位应根据学科发展、科研任务和队伍建设的需要,合理设置岗位,并重点在优先发展领域进行布局。科研单位设置的岗位主要包括科技、支撑、管理三类,具体设置及基本任职条件等按国家及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各单位应根据实际工作性质和需要,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统筹合理确定岗位结构比例。其中,对各单位创新岗位的数量和结构比例,由院核定下达。全院科研单位创新岗位宏观结构比例为:
科技岗位占创新岗位的比例为60%-80%。其中,高级科技岗位(副研究员及以上)占科技岗位总数的65%—75%;研究员岗位不超过高级科技岗位的40%。
支撑岗位占创新岗位的比例为10%-30%。其中,高级支撑岗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占支撑岗位总数的40%-50%;正高级支撑岗位占高级支撑岗位的10%—15%。
管理岗位占创新岗位的比例为10%。其中,五级职员及以上岗位不超过管理岗位总数的50%;四级职员及以上岗位的比例结构院将另行制定。
项目聘用岗位结构比例由各单位根据实际设置。原则上,不设置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或五级职员及以上岗位。
第三章 聘用组织及程序
第八条 聘用工作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由用人单位组织实施。聘用单位应成立各级(类)聘用委员会。聘用委员会主要由单位党政领导、有关专家、人事部门负责人及工会(或职代会)代表组成,一般不少于9人。其中,高级岗位聘用委员会中,专家人数不能少于三分之二(含),外单位专家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含)。
聘用委员会负责对符合竞聘条件的人员进行考核评议,并经三分之二(含)以上委员投票表决同意推荐后,报单位领导集体研究,根据岗位需要决定是否聘用。
第九条 聘用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回避制度。受聘人员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不得被聘用从事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的工作,也不得在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工作。聘用工作组织成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遇有与自己有上述亲属关系的,也应当回避。
第十条 聘用程序:
(一)公开招聘
适用于本规定的所有岗位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并将岗位名称、职级、职责、聘用条件和待遇等,按一定的程序对外公布。涉密岗位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人员的除外。
(二)竞聘上岗
1.应聘人员提出书面申请。
2.单位人事部门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3.聘用委员会对应聘人员进行考试(笔试或面试等)、考核、评议,根据投票结果提出拟聘推荐人选。
(三)择优聘用
1.单位领导集体研究确定拟聘人员。拟聘人员应在适当范围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至15日。
2.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第四章 聘用合同的签订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本规定的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工作关系及权利与义务。聘用合同由聘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必须具备下列条款:
(一)合同期限。
(二)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职级等要求。
(三)工作纪律和技术保密要求。
(四)劳动保护和岗位工作条件。
(五)工作报酬和保险福利待遇。
(六)合同变更、终止和解除的条件。
(七)违反和解除聘用合同的责任。
(八)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聘用合同按期限分为中短期聘用合同、长期聘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中短期聘用合同的聘期一般为1-4年;长期聘用合同期限不得超过应聘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年限。
第十三条 对在科技、管理或支撑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岗位聘用人员,经过不少于10年的聘用,可与其签订长期聘用合同(聘用至退休),比例控制在创新岗位聘用人员的20%以内。
第十四条 对新进人员,聘用单位可与其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情况特殊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被聘人员为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的,试用期为12个月。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
第十五条 聘用合同期满,根据工作需要,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可以续签合同。续签合同一般应在聘用合同期满前30天办理。续签聘用合同不再约定试用期。
第五章 岗位动态优化
第十六条 为提高创新队伍活力,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创新岗位聘用人员的更新率原则上每年不低于5%。同时,为进一步促进科技队伍的动态优化,对科研单位中的科技岗位实行有限次聘期制。其中:
助理研究员(含)以下岗位聘用人员在同一岗位的聘用时间一般不超过8年。如在此期限内,未能竞聘为高一级岗位的,即不再与其签订续聘合同。
副研究员岗位的聘用时间最长不超过10年,如在此期限内,未能竞聘高一级岗位的,原则上不得再竞聘高一级岗位。
第十七条 为保证创新队伍合理的年龄结构,初次聘为创新岗位的人员中,35岁以下的应不低于40%,55岁以上的原则上不得聘用(特别优秀和急需的人才除外)。
第六章 岗位考核
第十八条 聘用单位应对受聘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和聘期期满考核。
第十九条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考核结果是续聘、解聘或者调整岗位的依据。受聘人员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受聘人员的岗位、安排受聘人员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或者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员岗位变动后,应当相应改变其岗位工资待遇,同时对聘用合同的内容也应作相应变更。受聘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同意变更的,聘用单位有权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第七章 聘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
第二十条 聘用合同签订后,合同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确需变更或终止的,经双方协商一致后,可变更或解除聘用合同。
第二十一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岗位要求的。
(二)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
(三)未经聘用单位同意,擅自出国或者出国逾期不归的。
(四)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聘用单位或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六)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缓刑、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七)受聘人不履行聘用合同的。
第二十二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拟被解聘的人员: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聘用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的。
(二)受聘人员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的。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决定并签署意见。
第二十四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不得解除聘用合同: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
(三)受聘人员因工负伤,治疗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4级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者精神病的。
(五)受聘人员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六)属于国家规定的不得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的。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聘人员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
(三)被录用或者选调为公务员的。
(四)依法服兵役的。
(五)聘用单位不履行聘用合同,或违反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侵害受聘人合法权益的。
第二十六条 除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受聘人员应当坚持正常工作,继续履行聘用合同;6个月后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受聘人员即可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受聘人员不得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期间。
(二)掌握重大科技成果关键技术和资料,未脱离保密期。
(三)被审查期间或因经济问题未作结案处理之前。
第二十八条 受聘人依据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要求解除聘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在接到书面要求之日起30日内给予答复,并对符合规定的人员办理解除聘用合同手续。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终止聘用合同:
(一)聘用合同期限届满。
(二)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
(三)受聘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退休或退职的。
(四)受聘人员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
(五)聘用单位被依法注销、撤销或者解散的。
如聘用单位不续订聘用合同,应当在合同期限届满前30日将终止聘用合同的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聘人。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依据本办法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二十五条、二十六条,自与受聘人解除聘用合同之日起,被解聘人员应在30日内办理完毕终止聘用关系手续,包括但不限于:办理工作交接手续,交回单位资料及财物。
聘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单位和个人应在3个月内办理人事档案转移手续。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无聘用关系职工的人事档案;个人不得无故不办理档案转移手续。第三十一条 聘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受聘人员未经原单位书面授权,不得披露、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原聘用单位的技术成果和资料,侵犯原聘用单位的合法权益,否则原聘用单位有权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受聘人员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受聘人员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后,违反规定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原所在聘用单位的知识产权、技术秘密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八章 工资及保险福利待遇
第三十二条 聘用单位按照国家及我院的有关规定,根据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确定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第三十三条 根据“按需设岗、按岗聘任、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基本原则,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应随岗位的变动而调整。
第三十四条 受聘人员和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参加社会基本保险,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各项社会基本保险和福利待遇。
第九章 违反和解除聘用合同的经济补偿
第三十五条 聘用合同依法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违反合同规定,都要承担违约责任。违约的一方要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由双方当事人自行约定。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还应按实际损失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第三十六条 受聘人员在聘用合同期限未满时,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的,不得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如强行解除聘用合同,聘用单位有权采取保护自身权益的措施:
(一)要求赔偿因受聘人强行解除聘用合同而造成的损失。
(二)收回所有属于用人单位的财产、技术资料以及由聘用单位出资的教育培训费等。
第三十七条 在聘用合同中对培训费没有约定的,受聘人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后,聘用单位不得收取培训费;有约定的,按约定收取培训费,但不得超过培训的实际支出,一般按培训结束后每服务一年服务费递减20%执行。
第三十八条 属下列情况之一解除聘用合同的,聘用单位应当根据受聘人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发给一定的经济补偿金:
(一)聘用单位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同意解除的。
(二)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聘用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合同的。
(三)受聘人员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合同的。
(四)聘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合同的。
第三十九条 经济补偿以被解聘人员在该聘用单位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为标准。被解聘人员上年实际领取的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上年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上年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低于当地上年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算。
聘用单位分立、合并、撤销的,应当妥善安置人员;不能安置受聘人员到相应单位就业而解除聘用合同的,应当按照上述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第四十条 受聘人员与所在聘用单位的聘用关系解除后,聘用单位须按照国家及所属地方有关规定,为其做好社会保障的有关转接工作。
第十章 人事争议调解
第四十一条 聘用合同双方因聘用程序、聘用合同期限、考核、解聘辞聘等问题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及院有关文件规定,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需要招聘外国国籍及港、澳、台人员的岗位,须报院人事教育局核准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聘。
第四十三条 院机关、分院机关、院校等事业单位人员的聘用,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推进本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信息,促进依法行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省厅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政府信息,是省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省厅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省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省厅机关各处室(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相关工作,并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联络人,具体负责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 省厅政府信息公开包括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方式。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省厅机关各处室(部门)和直属单位根据规定的方式及时、准确公开本单位产生(制作或获取)的政府信息。
建立健全省厅政府信息公开协调机制,保证省厅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拟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其他处室(部门)和单位的,应与有关处室(部门)和单位进行沟通、确认。公开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公开。
第五条 省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 省厅政府信息公开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不得违反涉密规定。
第七条 省厅政务大厅负责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省厅提出的获取有关政府信息的申请。
第八条 根据《条例》规定和省厅职责,对符合下列要求之一的省厅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省厅机关机构设置、职责职能等情况;干部任免和公务员招考、录用情况;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办事部门、办事程序、办事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
(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五)国土资源管理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需要提交材料的目录以及行政审批结果等;
(六)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情况、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情况;
(七)国土资源管理有关规划、计划及其完成情况,有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统计数据;
(八)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及其他与国土资源管理有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等;
(九)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上述事项的公开权限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办理。
第九条 下列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
(二)涉及商业秘密的;
(三)涉及个人隐私的。
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按照规定程序予以公开。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应当公开可以公开的内容。
第十条 除第八条规定之外,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其他厅政府信
息,原则上纳入依申请公开范围。
第十一条 建立省厅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
保密审查按照“谁公开谁审查”的原则,由办理机关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保密审查;办理机关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提交省厅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审查确定。
第十二条 在省厅发文稿纸中设置“主动公开、不予公开、依申请公开”选项,由拟稿人根据第八、九、十条的规定提出意见,经处长审核、省厅办公室复核,报省厅领导审定后签发。联合发文的公开事宜,由主办单位与其他协办单位商定。
第十三条 应当主动公开的省厅政府信息,根据内容和需要,采用以下方式公开:
(一)省厅门户网站;
(二)国土资源法规汇编或者其他正式出版物;
(三)新闻发布会及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取政府信息的形式。
应当主动公开的省厅政府信息,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形式公开。
第十四条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动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第十三条规定的形式予以公开。
省厅政府信息本身有明确产生时间的,以该时间为信息产生的时间;本身没有明确产生时间的,以最后签发的时间为政府信息产生时间。
第十五条省厅政府信息公开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政府信息产生单位按本办法或有关领导指示、会议决定,提出信息公开要求;
(二)省厅有关承办处室对拟公开的内容进行核实;
(三)依照保密规定进行保密审查;
(四)根据政府信息内容和职责权限提交本单位领导、省厅办公室或省厅领导批准;
(五)采用适当形式公开。
第十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省厅向其提供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的,应当持有效身份证件原件,代表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还应持相关证明文件,向省厅提交书面申请,由省厅政务大厅受理。书面申请应当包括对所需政府信息内容的描述,并签名或者盖章。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部门代为填写申请。
第十七条 省厅政务大厅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应当进行登记,并根据下列情况给予答复。省厅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具体流程为:
(一)申请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国土资源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省厅政务大厅受理登记(含网上登记)并出具《登记回执》。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答复;无法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接到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需要转交有关部门答复的,于2个工作日内转交,承办单位于1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二)省厅有关处室(部门)收到政务大厅转交的《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申请表》后,先从形式上对申请人提交的要件是否完备进行审查。对于要件不完备的申请应交政务大厅退回,书面要求申请人补正;
(三)已经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四)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五)不属于省厅掌握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该信息掌握机关的,应当告知具体联系方式;
(六)以上答复应以书面方式进行。
第十八条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原则上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印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产生的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按照国家或者省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收取。
第十九条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或者提供政府信息的,经省厅领导同意,可以将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期限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的理由;延长答复或者提供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
第二十条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或者其他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答复申请人或者向申请人提供政府信息的,期限中止;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或者其他法定事由消除后,期限恢复计算。期限的中止和恢复,承办单位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一条 省厅政府信息公开的经费应当纳入预算,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二十二条 省厅政府信息公开领导组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评议,及时对违法或者不正当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
省厅办公室和驻厅监察室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二十三条省厅办公室和驻厅监察室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各开发区土地分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并适时组织开展社会评议。考核结果和社会评议结果应当作为行政机关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四条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各开发区土地分局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编制、公布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并报送本级和上一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三)同意公开、部分公开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分类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投诉情况和处理结果;
(五)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收费的情况;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七)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二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省厅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省政府、省监察厅或者省厅有关部门(处室)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处室(部门)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省厅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出行政诉讼。
第二十六条省厅有关处室(部门)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的,由省厅办公室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七条省厅有关处室(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驻厅监察室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
(三)不按规定向当地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送交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目录或者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的;
(四)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五)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六)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七)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隐瞒或者捏造事实的;
(八)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行为的。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行信息系统数据中心风险管理,保障数据中心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提高业务连续性水平,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是指对全行业务、客户和管理等重要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处理和维护,具备专用场所,为业务运营及管理提供信息科技支撑服务的组织。
重要信息系统是指支撑重要业务,其信息安全和服务质量关系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权益,或关系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安全的信息系统。包括面向客户、涉及账务处理且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处理类、渠道类和涉及客户风险管理等业务的管理类信息系统,以及支撑系统运行的机房和网络等基础设施。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辖内各分支机构。
第二章 设立与变更
第四条 辖内各分支机构应于取得金融许可证后两年内,设立信息系统数据中心。
第五条 数据中心应配臵满足业务运营与管理要求的场地、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系统和人员,并具备支持业务不间断服务的能力。
第六条 各分支机构应就数据中心设立,数据中心服务范围、服务职能和场所变更,以及其他对数据中心持续运行具有较大影响的重大变更事项及时向当地银监部门报告。
第六条 在数据中心规划筹建阶段,以及在数据中心正式运营前应提前20个工作日,向当地银监部门报告。
第七条 变更数据中心场所时应提前2个月,其他重大变更应提前10个工作日向当地银监部门报告。
第三章 风险管理
第八条 各级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应制定数据中心风险管理策略、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对风险进行分级管理,持续监督风险管理状况,及时预警,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第九条 各级行信息科技部门应指导、监督和协调数据中心明确信息系统运营维护管理策略,建立运营维护管理制度、标准和流程,落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措施。
第十条 各级行数据中心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与内控制度,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一条 各级行数据中心应设立专门管理岗位,监督、检查数据中心各项规范、制度、标准和流程的执行情况以及风险管理状况。
第十二条 各级行应根据业务影响分析所识别出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决定是否购买商业保险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灾难,并定期检查其保险策略及范围。投保资产清单应保存于安全场所,以便索赔时使用。
第十三条 各级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数据中心内部审计。
第十四条 各级行在采取有效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的前提下,可聘请合格的外部审计机构定期对数据中心进行审计。
第十五条 各级行数据中心应根据内、外部审计意见,及时制定整改计划并实施整改。
第四章 运行环境管理
第十六条 各级行进行数据中心选址时,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地理位臵、环境、设施等各种因素对数据中心安全运营的潜在影响,规避选址不当风险,避免数据中心选址过度集中。
第十七条 数据中心选址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一)生产中心与灾备中心的场所应保持合理距离,避免同时遭受同类风险。
(二)应选址于电力供给可靠,交通、通信便捷地区;远离水灾和火灾隐患区域;远离易燃、易爆场所等危险区域;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避开强电磁场干扰;应避免选址于地震、地质灾害高发区域。
第十八条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满足重要信息系统运行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要求、保障业务连续性为目标,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一)建筑物结构,如层高、承重、抗震等,应满足专用机房建设要求。
(二)应根据使用要求划分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域原则上相对独立。
(三)应配备不间断电源、应急发电设施等以满足信息技术设备连续运行的要求。
(四)通信线路、供电、机房专用空调等基础设施应具备冗余能力,进行冗余配臵,消除单点隐患。
(五)机房区域应采用气体消防和自动消防预警系统,内部通道设臵、装饰材料等应满足消防要求,并通过消防验收。
(六)应采取防雷接地、防磁、防水、防盗、防鼠虫害等保护措施。
(七)应采用环保节能技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第十九条 数据中心安防与基础设施保障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一)各功能区域应根据使用功能划分安全控制级别,不同级别区域采用独立的出入控制设备,并集中监控,各区域出入口及重要位臵应采用视频监控,监控记录保存时间应满足事件分析、监督审计的需要。
(二)应具备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对基础设施设备、机房环境状况、安防系统状况进行7x24小时实时监测,监测记录保存时间应满足故障诊断、事后审计的需要。
(三)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针对基础设施的安全评估,对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运维管理流程以及人员的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落实整改。
第二十条 数据中心应来用两家或多家通信运营商线路互为备份。互为备份的通信线路不得经过同一路由节点。
第五章 运营维护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行应建立满足业务发展要求的数据中心运营维护管理体系,根据业务需求定义运营维护服务内容,制定服务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运营维护管理持续改进机制。
第二十二条 数据中心应建立满足信息科技服务要求的运营管理组织架构。设立生产调度、信息安全、操作运行维护、质量合规管理等职能相关的部门或岗位,明确岗位和职责,配备专职人员,提供岗位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关键岗位职责分离,通过职责分工和岗位制约降低数据中心操作风险。
第二十三条 数据中心应建立信息科技运行维护服务管理流程,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包括:
(一)应建立事件和问题管理机制。明确事件管理流程,定义事件类别、事件分级响应要求和事件升级、上报规则,5 及时受理、响应、审批和交付服务请求,保障生产服务质量,尽可能降低对业务影响;建立服务台负责受理、跟踪、解答各类运营问题;建立问题根源分析及跟踪解决机制,查明运营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避免事件再次发生。
(二)应建立变更管理流程,减少或防止变更对信息科技服务的影响。根据变更对业务影响大小进行变更分级,对变更影响、变更风险、资源需求和变更批准进行控制和管理;变更方案应包括应急及回退措施,并经过充分测试和验证;建立变更管理联动机制,当生产中心发生变更时,应同步分析灾备系统变更需求并进行相应的变更,评估灾备恢复的有效性;应尽量减少紧急变更。
(三)应建立配臵管理流程,统一管理、及时更新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配臵信息,支持变更风险评估、变更实施、故障事件排查、问题根源分析等服务管理流程。
(四)应对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容量和性能需求进行前瞻性规划,分析、调整和优化容量和性能,满足业务发展要求。
(五)应统一调度各项运维任务,协调和解决各项运维任务冲突,妥善记录和保存运维任务调度过程。
(六)应制定验收交接标准及流程,规范重要信息系统投产验收管理。加强版本控制,防范因软件版本、操作文档等不一致产生的风险。
(七)应根据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控制策略及应急管理要求,从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系统等不同方面分别制定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保证其有效性。
(八)应集中监控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运行状态。采用监控管理工具,实时监控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的运行状况,通过监测、采集、分析和调优,提升生产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用性。监控记录应满足故障定位、诊断及事后审计等要求。
第二十四条 数据中心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保证重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包括:
(一)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或岗位,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实施计划,定期对信息安全策略、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报告。
(二)应建立和落实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安全管理职责;通过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建立重要岗位人员备份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
(三)应加强信息资产管理,识别信息资产并建立责任制,根据信息资产重要性实施分类控制和分级保护,防范信息资产生成、使用和处臵过程中的风险。
(四)应建立和落实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区域、规范区域访问管理,减少未授权访问所造成的风险。
(五)应建立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文档,规范信息系统监控、日常维护和批处理操作等过程。
(六)应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数据的产生、获取、存储、传输、分发、备份、恢复和清理的管理,以及存储介质的台帐、转储、抽检、报废和销毁的管理,保证数据的保密、真实、完整和可用。
(七)应建立网络通信与访问安全策略,隔离不同网络功能区域,采取与其安全级别对应的预防、监测等控制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未授权访问,保证网络通信安全。
(八)应建立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的授权访问机制,制定访问控制流程,保留访问记录,防止未授权访问。
第六章 数据备份
第七章 灾难恢复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各级行应将灾难恢复管理纳入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建立灾难恢复管理组织架构,明确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和流程。
第二十六条 各级行应统筹规划灾难恢复工作,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业务影响分析,确定灾难恢复目标和恢复等级,明确灾难恢复策略、预案并及时更新。
第二十七条 各级行灾难恢复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灾难恢复指挥小组和工作小组人员组成及联系方式、汇报路线和沟通协调机制、灾难恢复资源分配、基础设施与信息系统的恢复优先次序、灾难恢复与回切流程及时效 8 性要求、对外沟通机制、最终用户操作指导及第三方技术支持和应急响应服务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 各级行应为灾难恢复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包括基础设施、网络通信、运维及技术支持人力资源、技术培训等。
第二十九条 各级行应建立与服务提供商、电力部门、公安部门、当地政府和新闻媒体等单位的外部协作机制,保证灾难恢复时能及时获取外部支持。
第三十条 各级行应建立灾难恢复有效性测试验证机制,测试验证应定期或在重大变更后进行,内容应包含业务功能的恢复验证。
第三十一条 各级行因灾难事件启动灾难恢复后,应及时向当地银监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灾难事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程度,事件起因、应急处臵措施、灾难恢复实施情况和结果等。
第八章 数据销毁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分行信息科技处负责解释、修订。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推荐阅读:
西平县国土资源局信息07-16
基层国土资源所信息化建设06-04
国土资源局2013年信息公开年报10-10
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执行情况自查报告11-30
贵州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01-08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07-25
国土所工作各种制度01-08
区国土资源局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办法10-13
区国土资源局机关考勤和请假制度06-22
国土资源部信访办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