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数据共享服务规范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土数据共享服务规范

国土数据共享服务规范 篇1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体系研究与应用

地球系统科学是地球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以地球系统及其整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迫切需要大量多学科、多来源、多类型、综合性地学数据资源的支撑.针对这一需求,我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设立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这一支撑条件.为了构建该支撑条件的标准规范环境,本文分析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特征,剖析了“研究型”数据对标准规范的需求,指出了其面临的3个关键问题.研究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的概念模式,根据定义的4条基本原则,分析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体系的定位,构建其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包括4个大类,即机制条例类、数据管理类、平台开发类、数据服务类,具体包括18项条例、办法、规范和技术标准.其中,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联盟章程、核心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管理办法、数据分类标准是该体系中的`引领性、核心标准规范.经过近6年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该标准规范体系已经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总中心和13个分中心试用,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服务效果.未来,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标准规范将“向下”、“向上”两个方向继续发展.

作 者:王卷乐 孙九林 WANG Juanle SUN Jiuli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刊 名:地理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GEOGRAPHY年,卷(期):200928(6)分类号:P2关键词:地球系统科学 数据共享 标准规范 条件平台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sharing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facility

国土数据共享服务规范 篇2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海洋数据共享服务面临的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共享技术保障体系、数据资源建设、共享服务技术平台和关键技术研发等4个方面提出了着手推进我国海洋数据深入共享服务的思考和建议,以期能够在管理和技术层面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1 我国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的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持续开展各类海洋调查、观测和监测活动以及国际海洋数据合作与交换工作,获取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全学科海洋数据和相关信息,数据总量以TB计,数据范围覆盖我国沿岸、近海乃至全球海域。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早期我国海洋数据多以纸质、光盘或磁带等形式存储,严重限制 了数据的 共享服务。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开展原有历史数据的数字化工作,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海洋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我国海洋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服务步入信息 化时代。经 过20多年的建 设完善,目前我国海洋数据共享服务已初步形成了局部或有关部门范围内的业务体系,海洋数据在科技创新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海洋数据的共享服务,在数据规范与标准体系、资源系统规划与整合、共享服务网络平台、管理与服务质量体系以及资源管理与共享体制等方面,仍面临着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国内海洋数据共享和国际交换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1.1 海洋数据规范与标准体系

多年来我国已制定了一些海洋数据相关的标准规范,但相当一部分标准不一致,如国家、地方、城市之间 的空间定 位基准 (平面和高 程)不一,数据存储管理和交换标准各异等。统一的海洋数据规范与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使得海洋数据兼容性、可比性差,利用率低,完整性和权威性也难以得到保证,海洋数据用户面对的数据集和数据格式较为混乱。

1.2 海洋数据资源系统规划与整合

目前我国海洋科学数据资源仍缺乏综合性的国家海洋信息化规划,跨部门、跨系统间的海洋科学数据信息资源相对分散,海洋数据的使用服务统一协调性差。大多数现有的海洋数据库系统仍处于原始的离散状态,系统的性能和功能难以满足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的需求,国家急需的对海洋开发、海洋综合管理等起支撑作用的有效信息也未被充分提取使用。

1.3 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网络平台

目前我国已开通“中国海洋信息网”等部分业务中心网站以及国家海洋观测/监测数据传输网、海洋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等网络系统,具备了一定的数据通信与传输能力,但海洋数据共享必需的快速查询检索、传输、下载等服务能力以及数据在线处 理与更新 能力不足。 针对无偿/有偿、公开/涉密、在线/离线、浏览/下载等相 结合的共享网络访问控制、信息灾难恢复等一些技术和手段还需进一步提高。

1.4 海洋数据管理与服务质量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完全形成从原始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保管到数据应用与共享服务的海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针对海洋数据本身的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也有待加强,使得海洋科学数据获取、处理、管理和共享各个环节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有效管控。另外,由于缺乏海洋数据服务资格认证制度,用户使用的海洋数据权威性也往往得不到保障,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使很多工程项目余留隐患。

1.5 海洋科学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体制

我国在相关资料领域已从国家高度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包含了对海洋相关数据的管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等。我国涉海部委和沿海地区也纷纷基于自身需求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其中不乏对海洋数据的汇交、使用和共享的规定,如《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等。海洋领域《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规 定了海洋 观测资料 的汇交使用,国家海洋局近期出台的《海洋资料申请使用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对海洋局内海洋数据的使用服务做出了规定。另外,我国历史重大海洋调查专项也在实施期间制定了本专项海洋数据的管理办法。但由于缺少高层次的海洋信息管理体制,中间服务环节的缺失,导致我国海洋信息资源现状不清、资料交流渠道不畅。另外,我国现行的海洋法律制度并没有海洋资料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对于海洋资料的所有权、采集权、资料的归属和转移尚未有明确规定,使盲目的海洋信息垄断现象得以蔓延,导致国家资源大量浪费,已有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低水平的重复调查和研究现象严重,直接制约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1]。

反观国际社会,有关海洋数据共享方面的信息采集、管理、分发与服务工作正在日益得到加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就将“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政策作为美国联邦政府在信息时代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数据的流动和应用激励美国经济的发展,确保美国在21世纪信息时代科技和综合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此思想指导下,美国也是 最早开始 海洋数据 共享的国家。2000年,英国政府提出了《e-Science计划》,成为第一个开发全国范围电子科研(e-Science)网络的国家,还成立了一个全国数据管理中心,加强数据方面的工作。日本于2001年1月颁布了《信息技术基本法》。确定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长期的国 家发展战 略。俄罗斯 联邦政府 也于1997年7月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国家科技信息系统条例》。最近几年,法国、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公布了与信息共享有关的法规。除了国家行为,全球200多个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已在国际互联网上提供服务,30多个国家海洋数据中心及60多个海洋组织参加了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海洋资料交换 委员会 (IODE),世界气象 组织(WMO)制定了有关国际气象和气候资料交换共享的条例,世界各国也纷纷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了海洋数据共享政策,以综合协调本国海洋数据共享和国际交换。WMO和IOC于2012年在全球联合发起海洋和海洋气象资料镜像中心网络系统(CMOC),旨在最大限度实现全球海洋和海洋气象资料的整合和共享服务[2,3,4,5]。我国是IOC成员,是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成立世界科学联合委员会海洋学资料中心的国家,同时于2012年与德国一起被确立为CMOC建设和试运行国家节点,但长期的国际海洋数据交换与合作工作中,我国基于本国海洋数据政策,始终面临着本国海洋数据不共享和共享少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在国际海洋数据交换与合作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 推进我国海洋数据深入共享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科学数据共享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与全社会的联合推动和长期努力[6],深入实现海洋数据的共享服务,应建立健全海洋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协调机制,形成完善的海洋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建立结构完整、技术先进、高速高效的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网络平台,并配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从事海洋科学数据管理和服务的人才队伍,以及权威的海洋数据汇集管理和共享发布服务中心,最终实现全国海洋数据的有效安全共享和非涉密海洋数据的网络共享发布。建议从共享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数据资源建设、共享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等4个方面着手推进海洋数据的深入共享服务。

2.1 海洋数据共享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海洋数据共享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应在共享政策与法规、标准研制与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共享管理与协调机制、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保障等方面开展深入工作。

2.1.1 海洋数据共享政策与法规研究

建立国家级的强制性机制,在国家层面上规范科学数据共享行为,是我国科学数据共享机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项工作必须纳入政府工作中”[7]。在充分考 虑国家、涉海部门和沿海地方现有关于海洋数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在不违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开展海洋数据共享政策法规和立法理论的研究,从国家层面制定海洋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条例并推广实施。

2.1.2 海洋数据标准研制与应用

建立完善海洋数据传输与交换标准、海洋数据处理与质量控 制规范、海洋 数据产品 制作规范、海洋信息分类与代码、海洋信息数据库数据项代码、海洋元数据标准、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细则等技术标准,规范我国海洋数据的生产、处理、管理、应用及服务全过程。

2.1.3 海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确定海洋数据 共享的质 量方针、目标 和职责,针对海洋数据共享的各个环节按国际通行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定期对共享过程、产品、服务进行审核和评价,保证海洋数据产品符合质量要求且共享及时有效、准确科学。

2.1.4 海洋数据共享管理与协调机制

建立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间的海洋数据共享管理与协 调机制,完善国家 海洋数据 管理体系,协调各部门的海洋数据管理与交换工作,形成有效的海洋数据汇集与共享流通渠道,营造有利于推动海洋数据共享的宏观环境。

2.1.5 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国外海洋数据的收集渠道。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球海洋数据的收集处理,为我国海洋科学创新和国家发展提供海洋数据与信息产品服务支撑。

2.1.6 海洋数据共享中心人才保障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技术 队伍,具体开展海洋数据获取、处理、信息产品研发,数据库建设,网络系统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为海洋数据共享提供技术队伍保障。

2.2 海洋数据资源建设

目前我国针对 海洋数据 的获取、管理 和共享,初步形成了 以国家海 洋局为主 体与其他 部委、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互为补充的格局。为保证国家海洋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处理,全面实现国家所有海洋数据的共享,需在数据资源规划与整合、数据库群建设与改造、信息产品制作与集成等方面继续开展深入工作。

2.2.1 数据资源规划与整合

海洋数据资源丰富,获取途径多样,数据获取手段、精度和内容存在差异,必须基于统一的海洋数据标准进行规划和整合处理,以保证各部门、各行业间数据处理与应用的无缝衔接。

2.2.2 共享数据库群建设与改造

根据需求的紧迫性及数据库成熟程度,有选择地分批建立改造一系列标准化、规划统一的海洋基础数据库群,实现海洋数据实时采集、标准化处理、质量控制、空间配准叠加、快速传输、多维显示、仿真描述、数据安全管理和网络共享发布服务等功能,形成业务化的共享服务能力,为全国海洋数据共享服务奠定技术保障基础。

2.2.3 信息产品制作与集成

面向海洋开发利用及科学研究等的需求,研发不同时空分辨率和比例尺的海洋空间数据产品、基础数据集、网格 化数据产 品、统计分析 产品、海洋环境图集产品和统计分析预报与预测产品等海洋数据产品体系,建立信息产品数据库,为各类应用提供集成信息产品服务。

2.3 海洋数据共享服务技术平台建设

共享服务技术平台是实现海洋数据共享交换的关键技术手段,应主要包括海洋数据共享中心建设、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和海洋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建设3个方面。

2.3.1 海洋数据共享中心建设

建立国家级海洋数据共享中心,实现海洋数据的海量存储、高速数据交换、产品制作及在线分析、发布和提供用户网络访问服务等能力。国家级海洋数据共享数据中心是由软硬件平台、数据层、服务层、技术支持层以及管理层组成的多层次综合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以软硬件平台和数据层为基础,以技术支持层和管理层为保障,通过服务层向各级各类用户提供海洋数据的查询、检索、运算和分发等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级各地海洋数据共享分中心,主要功能是实现向国家级海洋数据共享中心的数据上传及数据交换。

2.3.2 海洋数据共享服务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海洋数据交换内网、海洋数据共享外网和海洋数据公众服务网络平台,提高信息处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3个网络平台间建立安全有效的网络安全机制,采用不同级别的网络安全策略,在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传递以及交互的同时,确保网络系统的运行安全。其中:海洋数据交换内网平台实现国家海洋数据实时传输与更新;海洋数据共享外网平台实现数据库在线发布、空间信息联机检索以及多媒体信息产品服务功能;海洋数据公众服务网络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发布民众易读易懂的海洋科普、预报减灾等社会公开信息。

2.3.3 海洋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建设

基于海洋数据库(群)和网络平台,利用最新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3S集成等技术,建设海洋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为海洋数据的汇集处理、整合、传输、应用及发布共享提供软件系统支持。海洋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应由数据传输与处理交换系统、共享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和网络在线发布服务系统等组成。其中:数据传输与处理交换系统确保各类海洋数据及时汇集到国家级海洋数据共享中心;共享数据应用服务系统提供用户访问控制、多类型访问方式和数据挖掘加工等功能,拨正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多种数据产品服务;网络在线发布服务系统支持海洋数据及产品网络在线发布服务。

2.4 关键技术研究

随着一系列 新兴数据 技术,如WEB技术、GIS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与应用,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形式也将向可视化、多维空间 和动态变 化显示的 方向发展[8],积极开展数据质量控制、多 源海洋数据同化、卫星遥感信息提取、数据可视化、海洋XML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数据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方法的研究,为实现海洋数据的共享服务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支持。

2.4.1 海洋数据质量控制技术

海洋数据质量控制是海洋基础数据标准化处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数据项检验、相关性检验和统计学检验三大类以及异 常数据的判别和处理。因此需在引进国外先进质量控制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环境特性,开展各类海洋质量控制理论、方法以及技术研究和应用,尤其需建立新型海洋仪器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体系,以保证国家海洋数据的可靠性。

2.4.2 多源海洋数据同化技术

海洋数据具有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性,研究数据同化技术,基于一定的数学和物理模式及最优控制理论,将不断增加的不同时空、不同手段获取的海洋数据纳入统一的优化系统,使各种要素及模式自然满足统一的协调条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提高海洋数值模型计算与业务预报的精度。同时利用同化技术消除海洋数据随机误差,为海洋观测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2.4.3 卫星遥感信息提取技术

卫星遥感数据具有空间范围广、分辨率高和实时性强等特点,是海洋数据获取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遥感数据呈海量增长且信息丰富,给遥感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的难题。研究卫星遥感数据融合、校正和信息提取技术,是有效利用遥感数据的关键。

2.4.4 海洋数据可视化技术

海洋数据具有时序长、多源、立体等特点,为了提高和促进我国海洋数据的开发和应用水平,迫切需要开展海洋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复杂多样的海洋数据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交给用户,方便用户的使用。如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将海底地 形、地貌、底质、环境、海 底工程(如管线铺设)等信息进行图形或图像化的直观复合分析;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实现长序列数据的可视化和动态显示与分析,便于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9,10]。

2.4.5 海洋 XML技术

XML全称是“可扩展 标志语言 (Extensible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来描述其他语言的元语言,允许用户自己设计自己的标志,方便地定义文件类型并通过网络传输。XML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包括不同源、不同格式数据的交互使用技术,同源数据 的分布式 处理和计 算技术,个性化界面制作技术等[11,12]。

2.4.6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海洋学科大多数的数据库为操作型数据库,即数据库的主体功能为原始数据管理,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 海洋信息 服务飞速 发展的需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技 术手段,迫切需要 开展相关 研究和应用[13,14]。

2.4.7 数据的安全控制技术

研究用户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分级和自动分类技术、各个数据库(群)系统中复制或索引系统的一致性技术,以及用户注册、登录和操作监控与相关的日志、记录等功能,从技术手段保证数据传输、处理、应用和共享服务各个环节的数据安全。

3 结束语

国土数据共享服务规范 篇3

“一张图”数据库介绍

按照“一张图”数据库建设应用和管理需求,制定“一张图”数据采集和建库技术标准。对不同种类、内容、来源和用途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对业务数据的转换、提取和挖掘,建立涵盖城乡范围,包括空间及非空间数据,区分基础、专题等数据种类的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准确反映国土资源业务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为掌握国土资源“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

“一张图”数据管理系统

开发建设“一张图”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多源、多尺度、多类型数据的有序存储,通过元数据管理和目录服务对国土资源“一张图”海量数据进行集中、高效和规范管理;通过国土资源调查及“征、供、用、保、查”等应用系统对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进行及时更新,管理历史数据,保证“一张图”数据库的现势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一张图”数据应用服务系统

结合数据应用需求,实现“一张图”数据的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利用3S、三维GIS、Web Service等技术,将各类数据服务嵌入到各应用系统中,为城镇地籍、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和批后实施、土地供应、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储备、土地执法监察等管理系统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

“一张图”数据共享服务系统

根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数据需求,以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抽取、加工和处理,开发建设“一张图”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利用空间数据检索、挖掘、分发等最新技术,为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供国土资源数据的浏览、查询、下载、分发等共享服务。同时,通过与合作单位的数据共享,集成城市规划、产业规划、政务专题等其他部门数据,丰富国土资源“一张图”的内容,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一张图”数据管理系统

“一张图”数据管理系统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一张图”管理所涉及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和更新。主要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元数据目录服务模块和数据更新模块。

(1)数据存储模块

所有数据原则上采用数据库管理平台进行集中存储,空间数据采用Oracle Spatial 和 GeoRaster方式进行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的存储,非空间数据采用数据库表统一存储,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组织及集成管理。

(2)元数据目录服务模块

对平台所涉及的所有资源或信息进行准确的元数据定义;提供元数据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提供元数据浏览、查询和统计汇总功能;能输出与打印元数据。同时,基于数据库技术,使用一个特定的数据库有序、高效、稳定、分层地存储“一张图”數据资源信息;提供一个统一的逻辑视图,允许用户访问“一张图”数据库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目录注册、目录发现、目录访问、目录查询、目录权限管理、目录应用服务和目录管理等。

(3)数据更新模块

实现对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的更新;实现异构数据的同构,包括不同格式的空间数据提取、坐标转换、空间模型变换、属性关联、拓扑检查等;对已有数据或更新数据进行质量检查与错误纠正,如拓扑关系维护、数据完整性维护等;支持多种尺度的数据更新,如根据需要,进行“一张图”数据库整体更新、部分替换式更新、增量更新。更新时,自动完成数据检查与校验;数据更新频率可自定义,如实时、定时(如按天、按周或按月)等;自动生成数据更新报告,可以对数据更新历史进行浏览与查询统计;管理和维护空间、非空间的历史数据。

“一张图”数据应用服务系统

“一张图”数据应用服务系统主要是利用“一张图”数据库已有的成果,根据各业务需要,为地政、矿政和地质环境等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浏览与查询、数据展示与分析等数据支撑与服务。系统包括数据应用模块和三维展示模块。

(1)数据应用模块

通过WEB或数据共享方式把“一张图”数据库中各类数据发布到用户桌面,使用户能够快速浏览、查询到宗地或地块的位置以及相关情况。利用各种空间分析算法,结合业务模型,统计分析数据,为地政、矿政及地质环境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与服务。

(2)三维展示模块

基于已建成的数据中心,利用三维地理信息技术,收集整理高精度DEM和遥感影像数据,利用三维场景建模,建立真实三维地理场景;基于Web方式,在真实三维地理场景上能快速、高效地浏览、查询、分析国土资源专题数据,实现二、三维联动。

“一张图”数据共享服务系统

“一张图”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基于数据中心,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交换/共享技术等,实现授权用户对国土资源数据的查询、使用、下载等数据共享服务。该系统主要包括权限管理模块、数据浏览模块、数据发布模块和数据下载模块。

(1)权限管理模块

实现对具有指定权限的用户按区域、分图层浏览、查询、下载数据;实现用户信息管理,如用户名、密码、权限(数据浏览/查询/下载)、流量控制等;实现对用户的分级管理;能控制和管理用户的权限,如用户的浏览、查询、下载权限;能记录用户操作日志、系统运行日志,以及对日志进行相应的查询、统计分析与管理。

(2)数据浏览模块

实现对具有指定权限的用户提供基本的放大、缩小、平移、全图等基本地图浏览操作;支持多图层、多要素的叠加、动态显示,同时支持比例尺控制;实现地图样式、配置信息的元数据管理;实现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快速无缝浏览;支持空间数据的动态投影;支持鹰眼图功能;支持对影像数据的无缝快速浏览。

(3)数据发布模块

根据管理及业务需要,通过以Web方式,发布空间数据;发布的数据只针对具有给定权限的用户在权限范围内进行浏览、查询、下载等操作。支持以WMS、sWMS等方式发布的图片形式的Web服务;支持以WFS、sWFS等方式发布的矢量形式的Web服务;支持以WCS形式发布影像数据;支持CSW的目录服务。

(4)数据下载模块

国土数据共享服务规范 篇4

2011-01-26

一、土地需求依然旺盛,建设用地预审以储备类项目为主,占总用地的60.7%。全年共批复用地预审项目1404个,涉及用地总面积18911.64公顷,同比增长6.8%。用地结构储备类项目占用地规模首位,涉及用地面积约11485.26公顷,占总用地规模的60.7%。用地布局持续优化,全市用地需求向朝阳、丰台、顺义、大兴、昌平等区域集中,城市功能拓展区和新区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批准建设用地总用地面积同比减少,但与往年相比仍呈上升趋势。国务院及市政府共批准征(占)地及农用地转用项目284 个,占用总用地面积4955.35公顷,同比下降41.14%,其中占用耕地1806.52公顷,同比下降49.15%。批准建设用地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09年按照 “扩内需,保增长”的要求,加大投资规模,审批项目大幅增长,大项目较多,批准建设用地面积基数较大,而2010年批准的大项目数量比较少。但从2010年土地征收审批总面积与2008年、2007年等历年土地征收审批总面积相比,还是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占用耕地面积同比减少49.15%,说明耕地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保护耕地取得明显成效。

三、土地供应保障有力,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用地需求。2010年,全市土地实际供应总量6489公顷,完成计划101%,较2009年增长7%,其中:基础设施用地供应2387公顷,工业仓储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1024公顷,住宅用地供应2525公顷,商服用地供应420公顷,科教文卫体和行政办公用地供应133公顷,顺利完成土地供应计划任务。全市土地供应量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协调,有力保障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满足了经济平稳发展用地需求。

(一)住宅用地供应按计划完成,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超额完成。全市住宅用地实际供应2525公顷,完成计划的101%,较2009年增长65%。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实际供应1332公顷,完成计划的107%,较2009年增长1倍。保障性住房用地实际供应量约占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52.7%,超过50%的计划目标,保障性住房及自住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量约占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72%,初步实现了住宅用地供应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我局加大力度,优先供应优质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性住房供地速度不断加快,2010年7月,我市已完成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供应量1250公顷的95%,9月提前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目标,为保障房建设赢得有利时间。保障性住房供地布局得到优化,2010年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90%以上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新城的交通便捷地区。保障性住房供地政府主导性逐步加强,2010年土地储备开发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供地达992公顷,占供地量的74%。

(二)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等产业用地供应节奏加快,为扩大内需、提升经济总量奠定基础。全市商服用地供应420公顷,完成全年计划的140%,较去年同期增长63%。全市工矿仓储用地供应1024公顷,完成全年计划的93%,较去年同期增长22%。

(三)基础设施用地、科教文卫体和行政办公用地供应高峰过后回落,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全市基础设施用地供应2387公顷,完成计划的104%,较去年同期下降26%。全市科教文卫体和行政办公用地供应133公顷,完成计划的67%,较去年同期下降36%。

(四)重点发展区域土地供应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土地供应向重点新城、城南、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发展区域倾斜。

四、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抵押发证总量同比有所下降。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累计登记发证14722宗,累计登记发证面积9145.85公顷,同比分别下降24.01%和33.49%。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累计抵押登记9232件,累计抵押土地面积7056.63公顷,累计贷款金额4569.18亿元,累计抵押土地面积和贷款金额同比分别下降41.97%和6.70%。

五、加大矿产资源管理和治理整顿工作力度。全市矿产资源勘查有效许可证36件,其

中新立16件,勘查有效许可证和新立件数,均为地热资源;主要矿种采矿有效许可证211件,其中新立6件(均为地热资源),注销32件。

全市发生7起小型地质灾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按照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定位,我市已关闭和取缔了大量采矿点。全年共立案查处地矿违法案件133件,全部为无证开采,结案135件(含上年未结案2件)。

国土数据共享服务规范 篇5

清理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审批中介服务

专项行动方案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国土资源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监督管理,预防廉政风险,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的意见》(浙政办发〔2013〕136号)规定,现就进一步清理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制定本专项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当前国土资源中介服务机构存在与国土资源部门没有彻底脱钩,一些中介机构变相垄断经营、缺少竞争,缺乏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制度约束等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政事、政企分开,打破区 1 域、部门和行业垄断,建立健全中介服务公平公正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坚持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强化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监督管理,推进国土资源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规范运行,促进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清理规范国土资源中介服务事项。中介服务事项是指与国土资源行政审批(含行政许可等,下同)相关联的技术审查、评估、鉴证、咨询等有偿专业技术服务事项。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全面清理中介服务事项,对没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门自行设立的中介服务项目,一律予以取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由行政部门办理的事项,一律不得交中介服务机构办理;能通过事中事后监管的,行政审批时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条件。在全面清理基础上,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明确本地中介服务事项的名称、设置依据、收费标准和办理时限等,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清理规范与国土资源部门在人、财、物方面有关联的中介组织。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分开的要求,认真清理中介组织(包括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出资、入 2 股成立的中介服务性质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分类推进中介机构(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与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脱钩。对确需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兴办的中介机构(企业),必须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作为政府职能性、公益性的服务机构予以保留或移交由当地国资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为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提供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应剥离中介服务职能,不再提供中介服务,不能剥离中介服务职能的,应予以改制;对国土资源部门或事业单位出资、入股等方式成立的中介服务机构(企业),要在2014年6月底前完成清理处置,确保完全脱钩。中介机构租用国土资源部门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办公用房或对外有同一地点办公混同影响的,要在2014年6月底前全部予以清退。国土资源部门或下属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在中介机构兼职、参股、执业的,要在2014年6月底前全部退出或辞去公职。

(三)清理规范收费行为。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及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中介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全面清理将行政审批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交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其他机构办理,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的情形;利用(借用)行政权力和垄断地位强制服务并收费、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 务多收费的情形;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强制行政相对人到指定机构接受代理、查询等服务并收费的情形;违反规定以有偿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等情形。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及事业单位要在2014年6月底前完成清理工作。

(四)清理规范购买服务行为。购买服务项目是指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及事业单位负责组织实施的具有公益性的社会公共服务与管理事项以及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服务事项。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及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主管部门要求,清理购买服务项目,确定购买服务范围。既要通过购买服务,推动国土资源简政放权,防止“大包大揽”,又要防止“卸包袱”,将应当由国土资源部门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推向市场,确保全面正确履行职能。购买公共服务行为,要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服务承接商。不符合公开招标条件的项目,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可以采用邀请招标、询价或者单一来源等其他采购方式实施购买。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管理的,应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组织购买,未达到政府集中采购标准的项目,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自行组织购买。

(五)清理规范市场准入机制。按照“非禁即入”的市场准入 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作用,除涉及国家机密、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外,应允许具备资质的国土资源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市场开展业务,清理取消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规范性文件设置的各种行业性、区域性的中介服务保护措施和准入门槛。国土资源部门不得利用职权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清理取消国土资源相关学会、协会通过划分服务区域等形式使中介组织变相垄断中介服务市场的规定。推动全省国土资源中介服务机构选择程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国土资源中介服务效能。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部署启动和清理自查阶段(2014年1-3月)。1.通过召开国土资源党风廉政工作会议和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会议等形式宣传动员启动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

2.制定印发《清理和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专项行动总体要求、清理规范主要内容和任务、时间安排等。

3.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分别成立专项行动工作机构,布置开展清理自查工作,制定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工作计划,完成自查工作,形成自查工作报告,各设区市国土资源局自查工作报 5 告于3月底前报省厅专项行动办公室。

(二)分级分类清理整改阶段(2014年4-7月10日)。1.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清理自查情况分类梳理,对中介服务事项、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收费、购买服务项目、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类完成整改处置工作,该取消的取消,该清退的清退、该划转的划转,该改制的改制。

2.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分别指导完成所属学会(协会)有关自查整改工作。

3.各设区市国土资源局完成全市范围清理整改工作,形成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工作总结,于7月10日前报省厅专项行动办公室。

(三)检查总结和规范制度阶段(2014年7月10日-8月底)。

1.省厅组织若干检查组,对各设区市国土资源局进行检查并抽查有关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到位。

2.全面完成专项行动工作任务,形成国土资源系统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专项行动工作总结,对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工作认真负责、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3.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监管制度,完善强化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清理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神的要求,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国土资源行风政风的要求。各级国土资源局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要将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要求,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要督促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省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工作,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做好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日常具体工作。联系电话:0571-88877821

邮箱:524457200@qq.com

(二)明确职责分工。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业务主管机构责任制、行业学会(协会)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将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对本级及直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负责,按照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时间安排、工作要求、清理范围和任务扎实做好各 7 项工作。各相关学会(协会)要在各业务主管机构的指导下,做好监管范围内中介组织监督及自律工作,加强学会(协会)内部管理,制定、完善统一的行业职业准则、执业规则,清理规范监管范围内的中介组织和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

(三)强化监督检查。系统各级国土资源纪检监察机构要加强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组织领导不到位、方法措施不得力、清理规范工作拖拉敷衍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进行重点督查,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确保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中自查出来的有关问题,有关单位在2014年7月31日前经自查自纠整改处置到位后,对有关不涉及刑事责任的人员,经上一级国土资源局纪检监察机构确认,可免予追究行政责任。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专项行动中有关问题不自查自纠整改,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等有关责任人员将从重处理。厅监察室向社会公开投诉举报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投诉举报监督电话:0571-88877351。8

抄送:省监察厅、省审改办、省法制办,国土资源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浅议国土所规范化建设 篇6

南皮县国土资源局孙永

为适应新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需要,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势在必行,要把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职能到位、关系顺畅的国土资源管理机构。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本人对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建设作了一些起调查研究,现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领导,统一管理

县市国土资源局要组成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计划和标准,争取同级政府和上级部门政策、资金支持,制定适合自己的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的规划,分解任务,分期分批实施,批准各所具体实施方案,调配资金,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并组织验收。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国土资源所布局上,要按照适当集中,强化职能、优化配置的思路进行。将一乡一所一人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整合人员及资产。按照管辖区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方便群众、利于管理的原则布局国土资源(中心)所。以县城为中心,根据地理、交通、经济、人口、区划和资源分布、事务多少等因素,跨乡镇设置中心所,中心所辖两个国土管理站,每个国土管理站管辖一个乡镇。一县可设置几个中心所,实行“一长四员”制,每个所人员配置在五

人以上,并实行内部分工,确保工作顺利地开展。村、组可分别聘用国土资源监察员和信息员,延伸国土资源管理网络。国土资源所可选址新建,也可购买现成的办公用房。

三、精兵强将,提高素质

首先要把好进人关。从现有人员中择优录用,缺编的按照“凡进必考”原则公开招考。其次是选配好领导,按照品德好、能力强、会干事的要求,通过异地交流、竞争上岗等进行配置,切实选准、配好、配强国土资源所所长。第三是抓好培训,对国土资源所所长和工作人员每年轮训一遍,并建立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考试等制度。第四是管好队伍,每年对国土资源所人员进行考核,对不称职人员及时调整,对违法违纪人员依法纪严肃查处。

四、制定标准化建设模式

在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中,县、市局要把加强国土资源所标准化建设当成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前沿阵地的重要举措来抓,提倡供用机构布局科学化、设施配置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度化、人员素质优良化的要求建设国土资源所。一是在设施配置标准化方面,按照“五个一”标准建设,即办公用房在300米以上(有单独的档案室),有1台固定联系电话,有1辆以上摩托车或汽车等交通工具,有1台电脑和照相机,每个工作人员有1套办公桌椅。二是在管理工作制度化方面,各所要有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栏,统一的管理

国土数据共享服务规范 篇7

2013年10月召开的第八届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会议 (COINFO 2013) 的议题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资源共享[1]。由此可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数据 (Data) 从计算机诞生之日起开始累积, 从计算数据到信息数据, 再到社交数据, 有增无减地成就了今天的大数据。从普遍采用的存储设备计量单位的变化———从M (兆) 到G (吉) 再到如今的T (太) , 可以看到大数据“大”到了何种程度。根据摩尔定律, 数据量的几何级增长在将来会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 不但对硬件的发展产生了压力, 而且对数据的加工、管理、分析乃至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对于传统的数据所有者来说, 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扩充存储容量, 提高计算机处理速度, 接入传输速度更快的网络, 否则, 数据的累积将不堪重负。所以, 存储能力与计算能力之间的发展匹配程度决定了大数据的前景是“豁然开朗”抑或“穷途末路”。

1 理论探讨

1.1 云计算技术

软、硬件的高速发展给计算机带来了计算资源过剩的问题。据研究显示, 用户对Unix服务器的平均CPU利用率不足29%, 对于Microsoft Windows服务器的平均CPU利用率不到13%[2]。

经过多年的酝酿, 目前云计算应用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由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Parallel Computing)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兴商用计算模型[3]。物理服务器作为云操作系统中的底层节点可采用各种操作系统, 如常见的Linux;云操作系统则在更高层次对所辖节点的物理资源进行抽象和再分配。以CPU为例, 底层节点的2个8核CPU在云操作系统中可以分配出4个8核CPU的虚拟机, 其原理是:通过调度来充分利用各虚拟机的CPU空闲, 与独占式CPU相比, 云操作系统提高了CPU的利用率。假设一个任务需要进行一系列较复杂的浮点运算, 如果在传统的计算机上完成, 它可能会100%占用CPU和内存, 如果在虚拟机上进行, 云操作系统会把计算任务划分为小块并分配给利用率不高的“友邻”帮助计算。计算复杂度越高, 分配出的任务块越多, 所以一度流传着“云计算是越算越快的计算”的说法。因为云计算是以任务为中心的, 问题的焦点不再是应用程序是什么和应用程序能做什么, 而是你需要做什么和应用程序如何完成你的任务[4]。

1.2 大容量存储

传统的存储容量依赖于计算机, 更深入一些, 则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有关。在386时代, 计算机的存储空间为500M;现代的i7笔记本的存储空间约1T, 手机也普遍有32G的存储空间。由此可见, 依赖于计算机本身的存储已不能满足数据存储的需要, 尤其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

以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拥有的文献资源为例, 清华同方在湖北的机构数字图书馆拥有原文38T, 维普10T, 并以每年3~5T的速度增长。原始的解决办法是为服务器加硬盘, 但经实践证明有以下几点问题:①与服务器配套的硬盘不易购买甚至已停产;②硬盘卡槽数量有限;③硬盘数量过多, 对主板产生压力;④影响原有的RAID, 对已存储的数据构成丢失风险。

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存储设备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不影响原有服务器;二是增加服务器上可以直接管理的存储空间。这样, 存储设备必须自己管理存储空间, 比如磁盘划分、磁盘格式、RAID策略等。从服务器上看, 存储设备提供的空间与本地磁盘管理相同或类似。

1.3 结合

众所周知, 在电脑上使用U盘时必须有USB接口, 存储设备与服务器的连接原理也是如此。光纤通道HBA卡是将主机连接到存储区域网络 (SAN) 必不可少的接入设备[5]。此卡安装在服务器上, 使用光纤与存储设备连接, 存储设备通过HBA卡的卡号 (WWPN号) 来唯一标识和识别一台服务器。因此, 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之间建立了一对一的关系。在云操作系统中, 任一底层节点从存储设备中获得的存储空间都能被纳入到云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范围内, 可以由云操作系统分配。

2 云平台实例分析

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旨在提供文献检索和下载服务, 它囊括了国内主要的数据供应商如万方、NSTL、国研、同方、维普等。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检索和存储需求, 引入了云平台, 具体部署如图1所示。

硬件方面, 云平台采用6台曙光高性能服务器 (型号:I620-G10, 6核, 128G内存, 带HBA卡) 作为6 个底层节点, 一台普通服务器 (型号:IBM X3650, 4核, 8G内存) 作为管理机, 节点之间部署心跳检测线, 节点与管理机之间用千兆交换机连接。存储设备采用同有ISUM450D磁盘阵列, 裸存容量380T, 其3 个扩展柜与云平台通过SAN交换机连接。

软件方面, 部署云平台操作系统一个, 包括管理系统、门户网站、运营系统各一套。存储管理平台3套, 每套管理一个扩展柜。

从运行半年的情况来看:①文献资源的检索和下载应用仅使用了6台高性能服务器提供的不到1/4的CPU和内存资源, 而存储已基本分配完毕;②光纤模块价格较高, 底层节点共计6个HBA卡不必全部连接SAN交换机;③虚拟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明显高于传统服务器, 表现为分配简单, 故障少, 不易受攻击;④虚拟机运行稳定, 远程操作与实体服务器一致, 服务器、网站、DB管理员反馈体验良好;⑤云操作系统对内存的分配、使用、回收更加合理, 解决了实体服务器需定期重启的问题;⑥云平台为构建文献元数据仓库打下了基础, 目前元数据库已在试运行阶段。

3 关于云平台的几点思考

在云计算与大容量存储的解决方案中, 无论前期需求中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的匹配如何, 解决方案都要留有足够的可扩展性。从以上实例分析中可以看出, 此解决方案的情况是计算能力大于存储空间, 那么下一步需要扩展的是存储空间。除了磁盘阵列、存储管理平台的购买以外, 还延伸出一系列配套要求如:SAN交换机要有可扩展性, 因为需要启用更多的光纤模块;云操作系统以及虚拟机的操作系统对存储空间的管理范围要有可扩展性, 因为两者管理的磁盘都有所增加等。以上任何一条没有满足都会导致存储空间的扩展失败。

云操作系统和存储管理系统都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健壮性。计算能力再强, 若经常宕机导致服务停止, 则不如传统的实体服务器易于诊断;存储空间再大, 若掉盘或者数据丢失则会造成用户不满甚至安全事故。由于运行在云平台之上的应用系统在安全和健壮方面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保障应用服务持续稳定运行首先依赖于操作系统。动态迁移 (Live Migration) 是在保持虚拟机运行的同时, 把它从一个物理实机迁移到另一个物理实机, 并在目的物理实机上恢复运行的技术[6]。云平台可利用HA功能在节点宕机时实现虚拟机的自动迁移, 以保障应用安全。存储设备可采用RAID5以及定时备份策略, 以保障数据安全。

解决方案还要考虑安全性。互联网是不安全的网络, 但很多情况下解决方案的目的是在互联网上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虽然身处DMZ区 (Demilitarized Zone) , 但只要暴露在互联网中 (自身拥有公网IP或者同网段的其它服务器拥有公网IP) 就可能遭受攻击, 所以对于云平台中的底层节点, 建议无需接入互联网, 只配置内网连接用于对其管理和诊断即可。管理地址 (节点的IP) 、业务地址 (虚拟机的IP) 建议分作两个网段, 避免被扫描或攻陷后, 管理员同时失去对两者的控制。

4 遗留问题

节点的底层操作系统对大容量存储的支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Linux系统中一般支持不超过2T的单盘空间, 如果需要分配使用超过2T的空间则可能出现无法加载硬盘或者无法格式化、数据丢失等问题。假如底层操作系统不支持, 作为高层的云操作系统则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以服务器常用的Win2003 和Win2008系统为例, 64位的系统对10T以上的磁盘支持更好。虽然目前采用安装插件、改变硬盘格式等方法实现了大于2T单盘空间的识别, 但在使用中问题层出不穷, 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存储规划与需求变化间仍存在相互不适应的矛盾。存储厂家建议在购买存储之前先进行规划, 存储分配在安装之后一次性完成。这就要求购买前应充分发掘各应用对存储的需求, 并估算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存储需求, 两者相加得出总的存储容量要求。在存储设备安装到位后, 一次性将所有存储空间分配完毕, 进入运行观察期。因为每次存储管理系统对磁盘的划分、光纤交换机上端口的拔插都有可能对已分配的存储造成影响, 轻则无法找到磁盘, 重则数据丢失, 无论哪种都会严重影响到用户体验。因此, 对存储空间“用一点、分一点的方式”增加了存储的不稳定性, 集中划分存储并早日进入运行观察期是明智的做法, 在观察期过后可撤销备份硬盘并拷入大量数据。

虚拟机管理技术有待成熟。与国外较为成熟的虚拟机管理软件VMware相比, 国内的同类软件胜在价格合理, 但在操作简便和持续运行时间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以曙光的CloudView Management (简称CVM) 为例, 表现为以下几点:

(1) 虚拟机的创建问题。虚拟机的创建依赖于模板, 模板的创建过程与安装一台实体机相同, 从CVM界面开始, 在安装过程中要多次使用VNC进行干预, 再回到CVM确认完成。一个创建成功的模板并不代表可以用其成功地创建出虚拟机, 目前, 模板几乎全部依赖于曙光的实施人员创建。

(2) 虚拟机的释放问题。部分被管理员忘记了密码的虚拟机, 由于无法像实体机一样通过启动光盘重设密码, 只能重新分配一个虚拟机。但是无论在CVM还是底层节点上均可以看到删除的虚拟机仍旧存在, 而且分配给它的资源没有释放。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重启虚拟机所属的底层节点, 但这么做会影响服务, 故不是可行的解决办法。

(3) 虚拟机对应用的支持范围问题。曙光的实施人员不建议在虚拟机上运行Oracle、SQL等数据库, 也不建议分配大于2T的存储空间。经过尝试, SQL2005安装失败但SQL2000安装成功, 目前运行良好;Oracle11g安装成功;单盘10T确实频繁出现掉盘问题, 目前此应用已从虚拟机中迁出。

5 结语

在云平台和大容量存储的支撑下若能建立完备的元数据仓库, 检索的命中率将大大提高, 用户也无需在多个数据供应商之间徘徊。基于元数据仓库还可以完成引证分析等数据挖掘工作, 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第八届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会议在武汉举行[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10/28/c_125611132.htm.

[2]段良成.基于博弈论的虚拟资源竞拍分配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

[3]中国新闻网.云计算技术的产生、概念、原理、应用和前景[EB/OL].http://www.chinanews.com/it/2010/08-09/2456432.shtml.

[4]比特网.超越桌面:云计算导论[EB/OL].http://datacenter.chinabyte.com/468/8985468.shtml.

[5]林顺平, 涂晓东.光纤通道HBA卡的设计与实现[J].光通信技术, 2010, 34 (12) .

上一篇: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练习下一篇:水调歌头·焦山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