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课程汇报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管你身处哪个领域,工作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汇报都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在一个项目的准备阶段,你可能要向领导汇报准备情况,在项目过程中,你也需要随时要领导和利益相关者汇报项目进度,在项目结束后,你也需要汇报项目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然而,不同阶段的汇报重点有所不同,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汇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修课程汇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思修课程汇报

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两课”教育重要课程之一,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因此,探究当前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现状、问题,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对推进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修课程 教学改革

思修课程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和法律修养的重要使命。思修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因此,思修课程教学既不能生搬硬套“应试教育”模式,更不能脱离高职大学生思想实际情况、脱离国情和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应遵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因材施教,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才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现状

思修课程承担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教育重任,其重要性无可替代。近年来,高职院校思修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内容丰富、科研成果丰硕,各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思修课程教学模式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从“重分数、轻能力”向“重素质、重能力”转变。思修课程建设不管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材建设、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是,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价值观多元化、西方反华势力等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思修课程教学改革面临严峻挑战和威胁。一是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思修课程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教学保障措施不足;二是部分教师教学作风不够严谨科学、教学热情不高、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效果欠佳;三是课程教学目标模糊,教材质量低下、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现实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填鸭式、放羊式、大班教学占主流;四是理论脱离实际,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差;五是师资队伍力量单薄、重应试轻能力培养,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师生教学积极性较低,等等。

二、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修课程教学目标模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良好社会主义思修道德品质和法律修养是思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思修课程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是否与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相一致,是否符合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实际状况和成长规律决定了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成败与否。当前部分院校思修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不清晰,面临困境和挑战较多。一方面是课程规划设计有缺陷,教学计划制订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完善,重应试轻能力,偏离思修课程教育方向,另一方面是思修课程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在实施思修课程教学目标时思维僵硬、缺乏创新、抱着应付的心态开展教学工作。

(二)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开展思修教学重要条件,思修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思修课程教学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基础差、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环境影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思修课程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忽视其重要性,对影响思修教学的外部环境改造力度不够大,缺乏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维护良好社会环境合力。由于思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较难量化考核,部分学校出现无人管、无人问、无人关注现象,认为现在思修课程无用论占上风,有些教师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学生学好学不好也能毕业,导致思修课程教学环境不佳。

(三)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缺陷。当前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队伍年龄比例不协调,年轻教师偏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较少、中青年骨干教师比重小,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二是教师队伍科研能力不强,教学创新不够,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刻板;三是缺乏“又红又专”和跨学科背景“双师型”教师,既掌握马克思主义、思修道德教育知识,又对法律基础知识有深入研究;四是缺乏一支具有社会丰富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和规格无法融入思修课程教学改革中。

(四)教学保障措施落实不够到位。首先,许多高职院校对思修课程教学不够重视,对保障思修课程教学运转的人、财、物保障不够充足。其次,许多师生对思修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思修课程与“选修课”、“大班课”混淆,走个形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是对思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内容、实践活动等缺乏创新、严格把关,对应该投入教学的设施配套和经费落实不到位。

三、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做好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教学改革顶层设计,为思修教学改革提供保障。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是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一要领导重视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其重要认识,把思修课程教学放在学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二是修订思修课程教学大纲,尊重思修课程教学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创新课程内容;三是为高职院校思修课程改革提供人、财、物保障。三是完善思修课程教学改革评价机制,提供过程监督、绩效和评价。

(二)明确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环境。目标清晰、定位准确、良好环境都是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一是要摆脱过去“重应试、轻能力”的培养模式,要把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技能结合起来,把它融入专业教学、岗位锻炼、上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二是营造良好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课堂文化、社会环境,凝聚社会、学校、家庭合力,为教师教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沃土和环境,让思修教学改革焕然一新。

(三)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思修课程教师队伍是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队伍水平高低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提高思修课程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自培和引进一批“双师型”教师,夯实教学改革基础;二是建设一支老、中、青年龄比例合理,高、中、初職称比例均衡,本、硕、博学历比例合理的教师;三是有条件的院校可引进有丰富经验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四)发挥高职大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注入生机活力。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对象是高职大学生,只有以学生为本,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激发学习激情和兴趣,才能给课程改革提供动力基础。一是针对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课程学习热情和耐心,要加强辅导、因材施教;二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人。

(五)建设课外教学实践基地,为思修课程教学改革创造条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最佳途径。一是要把思修课程建设、教学计划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建设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锻炼场所;二是将思修课程内容融入社会实践,把企业对人才需求和标准融入思修课程教学中,把企业对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共创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岗位实践锻炼中受教育、在潜移默化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何育静

第2篇:从思修课程教学谈高校德育教师自身道德的提升

摘 要:以近期中央三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为切入点,探寻作为高校德育方略直接执行者和学生思想道德领路人的特殊教师群体“德育教师”自身道德的提升路径。针对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各方剖析其缺失的原因,并提出明确自身教育义务,将传统师德观念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并建立与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良心,这才是德育工作者道德建设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课程 师德 缺失 提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近期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可见目前教师师德不容乐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后文简称为思修)这门课职业道德一章就指出: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政治方略的直接执行者,是中国共产党前沿思想精髓的传播者,更是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德育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教育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等教育主宰国家兴衰,高校教师决定高等教育成败。因此对高校德育教师的道德要求应该比一般高校教师高。

一、高校德育教师道德自我缺失表现

对师德的探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师范端庄,学明德尊”的德育大家的出现开启了我国师德规范的系统化之路。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等高尚的师德思想激励着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时下,师德依然为大家热议,尤其近期出现了很多教师失德甚至违法伤害学生的案例。思修课专门有一章讲授职业道德。目前虽然没有大量专业性实证研究表明今天的德育工作者道德风尚不比从前,师德是前升还是后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确实存在大量不符合德育工作者身份、有悖其角色的行为。比如,中央三部委提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一些地方和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在各方面均有体现。

(一)对自身职业义务的忽视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一书中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责任,不管你自身是否意识到。教师义务范畴,是由师德规范规定的,是师德规范的信念化和内化。德育工作者的义务是培养完善学生的道德境界。明确教师义务的最大作用应该是使义务感成为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缺少了这种品质,高校是不可想象的。但目前由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负面因素作用,一些德育工作者对工作浮躁敷衍,将德育工作仅仅看作自我谋生的手段,仅仅是份终身旱涝保收的工作,而非钟爱的事业,认为高校德育工作大而空,成效周期显现需要时间较长,没有意识到自身义务,更没有上升到“传承高尚品德,传播高尚理想”的高度谋求自身发展。更有公众笑讽如今高校成为某些高学历教育者的“青年疗养院”。虽然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但不得不让广大德育工作者深思。这种事业心和荣誉感长期的自我缺失,势必导致对德育工作缺乏热情,如工作不能落到实处,讲形势走过场,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

(二)对自身育人作用的淡漠

教书育人概括了教师劳动的全部内容。然而一些讲授思修课程的德育教师自身存在着重教育本身、轻育人的倾向,认为德育教师仅将道德范畴的理论提供给学生就行,没有看到作为德育工作者自身更是校园里最为重要的师表,是更加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试想如果上课连德育教师都会迟到,讲课连德育教师都只会读教案,开工作例会连德育教师都交头接耳,做学术研究连德育教师都造假,过马路连老师都闯红灯,谈笑间连老师都爆粗口,公共区连老师都吸烟等等,如何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做到道德水准提升。其实学生的道德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俗话说“师者,人之范也”。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可以直接影响学生,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课堂或者在校期间。一名优秀的德育教师绝不仅仅是“教书匠”和传播德育知识的“工具”,而是道德修养知识的播种机,是大学生生活方面的导师,更应该是灵魂的领路人。

(三)对职业生涯的长期倦怠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要求,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北京上海曾对高校教师做过调查,当问到如有可能,是否愿意离开教育工作岗位时,40%的男性教师表示愿意,原因竟是工资待遇一般,工作没有积极性。有近70%的学校领导和50%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事业的进取心、服务意识淡薄,表现出高高在上,脱离学生脱离社会需要,缺乏为高等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对职业生涯的追求物质化。就德育工作者而言,表现为懒于专心科研、教学工作得过且过、漠视劳动纪律,认为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某些高学历德育工作者不愿意登讲台讲课,更不屑于讲授思修这门课,认为这门课谁都可以讲,技术含量低,轻教学重科研,专注于职称职级带来的副产品。其实常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门课并不轻松,更需要授课教师学识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全面提升自我道德修养。

二、高校德育教师道德自我缺失原因

高校德育教师道德自我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因是一直以来教师考评体制不完善,内因是师德建设机制偏差,核心原因就是德育工作者自身对职业生涯发展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意识定位出现偏差。

(一)外化:教师考评机制不完善

就体制方面原因来说,就讲授思修的教师举例,那就是长期以来,在对这门课的教师公开招考,年度考评与工作量计算中,缺乏对思想道德的自身修养的具体硬性考察,仅看是否毕业于名牌院校,是否有博士学位等,这种标准的导向作用很可能使这门课的教师仅将自己定位为知识传声筒,忽视自身的义务,更将德育工作者的行为看作个体行为,因而缺乏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放松自身修养。

(二)内化:师德建设机制出现偏差

师德建设机制一般应包括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但目前在一些高校,明显地存在着自律机制目标设定抽象模糊,比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激励宣传中偏激失衡,比如抓少数高尚的典型,其实不是只有身患癌症重症甚至死亡,或为高校德育工作一辈子,在讲台上倒下的教师才能震撼人心。这样会让普通德育工作者感到似乎离自己比较遥远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很难发生关系。约束管理中妥协含糊,只要不出现教育事故学生没有大的教学争议,似乎思修这门课就已完成好了。还有行为评估中不务实效而追求形式等现象,这些都会引发高校德育工作者师德自我提升遭遇尴尬。

(三)核心:职业生涯缺乏自我认知

教师是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约束高校教师行为的法律目前主要有《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以量的要求很容易达到,但对教师工作质的标准则难以衡量。就讲授思修这门课的教师认识误区而言,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授课,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交给学校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干部去做。其实教师自身的行为,对依赖和敬重他的学生来说,是学习做人的路碑,也是表率和楷模,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一名合格的思修课教师不仅是提供道德知识,更要用自身实际行动为学生提供一种如何处事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高校德育教师师德提升途径

师德问题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是当前各种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冲击作用的结果。高校德育教师师德提升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更重的是自律的内容,需要借助教师的自觉意识,由教师主动付出。需要教师自己将外化的师德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建立起与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良心,这才是师德建设的理想境界。

(一)外化:构建利于师德自建的主体环境

师德指对教师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个人道德的全面的道德要求,师德修养是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之自我锻炼。而教学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特殊劳动,它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对有思想有个性可塑性强的学生,讲授思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抱何种态度,道德风貌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其道德品质的升华,并且此类影响将是潜在和无形,长远和深刻的。因此,首先,要强化德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齐抓共管落实工作基础保障;其次,着力解决德育教师实际问题,如关心解决德育教师实际困难,关注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搭建德育教师成长发展平台;最后,加大德育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德育教师党员日常管理,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选树德育教师党员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繁复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主体环境的构建是师德提升的基础。

(二)内化:健全师德内化自律机制

提高德育教师师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机制,不论是招考培训,还是奖惩考评,都是为了转变教师的道德自律行为,使内在的道德力量外化为教师高尚人格和责任感。具体来说,首先可通过学习教育或通过约束和监督的自责感和内疚感促进教师获得内在道德满足感和上进心,自觉监督自我行为和执行其行为规则,稍有逾越时心中便有约束;其次,正式的制度只对教师职业行为作了法律义务方面的要求,完善德育教师师德考核机制,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德育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和方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机制。这些机制的实行,将激励广大德育教师职业生涯精准定位和执著追求,有利于专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信仰,最终成就德育教师道德自我提升的最高境界。

(三)核心:明确德育工作者的职业义务

讲授思修课的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必须加强自身政治学习,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明确教师义务是培养学生并造福社会。明确德育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是净化灵魂。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自身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为此,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政治理论学习班、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和培训班,建设自我的长效学习平台。

任何一个以教师为业的人,不管他有何种特殊天赋、能力,都必须完成自己的义务,这是起码的道德要求。同时,教师在职业劳动中不断体验和认识履行这些使命和义务的必要性,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才能转化为教师本身内在需求,才能使自己的职业道德觉悟逐步得到升华,形成高尚的职业品格。所以职业义务的明确是德育教师师德提升的关键所在。

未来的国家虽然不是由教育工作者亲手缔造,却是由一代代德育工作者承前启后的潜移默化作用连接而成。教育工作者能够永久保持国家生命力的原因就在于国家的持续发达主要靠国民的教养,而这种国民教养是德育工作者最直接作用的结果,所以德育工作者对于文化文明的传承才是德育教师的职业生涯最高点,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为之付出。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师德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0~215

[2]师道和师德合一:构建教师专业伦理制度的理性探索.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刘春艳.和谐社会构建中师德建设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8

[4]周芳.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刍议.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11(6):2

作者:付春华

第3篇: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思修》课程中

摘 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迅速席卷全球,《思修》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遇到了新的契机,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授课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及提高《思修》课程的时效性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思修》课程;MOOC

教育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式的“要我学”向主动式“我要学”转变,通过学生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近年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此掀开了教育教学领域的新篇章。

慕课(MOOC)自2011年秋火速席卷全球,这场由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名校掀起的教育变革,唤起了教育界对当前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起点。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线上由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自主通过课前对教学视频的学习和观看,将疑难问题带到课堂与教师相互交流和探究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该模式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国外许多高校的热捧,同时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授课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国内同样需要将其实施的必要性进行研究,从而培养更多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

1 目前高校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1.1 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目前大多数传统高校的《思修》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陈旧,基本还是遵循着“教师—教室-教材”的授课方式,没有充分借互联网时代来调动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无法体现思政课的灵活多变的时代特征,导致学生的学习激情不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教学方式的死板,《思修》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部分高校仍存在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单一,特别是教学方法普遍较单调、陈旧,有的教师仍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1.2 课堂教学班级规模过大

高校近年来招生规模在持续增长,高校规模呈外延式发展导致学院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因此很多高校都一般采取大班教学。班级人数接近200人。如此大规模的教学班,教师要实现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和小组讨论等共同活动,只靠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度非常大,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更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教师忽视,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在《思修》理论课课堂上,很多教师对自己授课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不了解,未及时关注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课前教师没有事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机,没有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不能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使其形成“实践—研究—再实践”的科学循环发展模式,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1.4 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思修》课程所采用的考试形式均采用试卷测验方式。出题内容也基本围绕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这就促使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态度为死记硬背形式,对学习本课程作用甚小,打击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泯灭了《思修》应有的魅力。

2 推进“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实践的必要性

2.1 转变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2.1.1 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过渡。

教学模式的变通更多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到首先是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来了解学生线上掌握课程内容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次,教师需通过组织班级小组讨论、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帮助指导学生审核理解所学知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比如教师在讲授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就可将人生观和价值观两部分的内容作为试点,采用给学生提供课件、视频材料、阅读清单等教学方法,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讨论、汇报和交流为主,教师仅就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点评,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因此,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课堂替代《思修》课程的课堂出现“满堂灌”的前提之一,就是将学生需要了解的相关概念、知识点提前布置给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

2.1.2 将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向学生讨论、探究和自主学习过渡。

传统的《思修》课程的教学大多以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即便有学生的参与,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更难以在每节课堂上实现教师与所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和讨论,这不仅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样教师大量重复授课也难以获得成就感。但如果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融入到《思修》理论课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要经过小组讨论和共同探究等环节,这就迫使学生提高其课堂参与度,而这也能促进学生们思想激荡、观点交锋,相较于令人昏昏欲睡的灌输式教学,无疑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考。

2.1.3 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融入教学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社会文明的进步,《思修》课程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其内容结构也要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很好的实现课下“知识获取”课上“知识内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利用这一平台多方位理解知识内涵,调动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等品格,增强其协作共赢的意识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相较于照本宣科的道德教育更有现实意义。

2.2 实现形式与内容的互动

翻转课堂在《思修》课上的运用,需要形式上更加丰富,内容上更加吸引人从而实现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互动。在形式上,《思修》理论课可以学习国外翻转课堂采取的模式,采用网络视频、学堂在线课堂等方式,提前通过线上将一些理论知识点通过课余时间在网络课堂上自主学习,同样,教师也可将网络视频的重点内容移植到课堂实现课堂的生动化教学,从而加上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学习较流行的“几分钟看懂……”等视频来收集相关的微视频,比如,可给学生提供“五分钟了解《道德的起源》”、“三分钟理解社会公德”之类的微视频,将核心理论或概念通过微视频进行形象化的表达,使学生更快的将所学知识内化。教师还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等方式发起热点话题的讨论,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分析从而加深对教材理论部分的学习和巩固,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内容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纯理论的教科知识,更多的是在线下与教师讨论的典型生动的案例。比如,在爱国主义这一章节上,教师可以将国史与校史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拉进学生与教学材料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心理认同感,从而实现思政课的目的。丰富的教学内容,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材料,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2.3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因其高度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政治性而显得与众不同,但作为大学的一门专门学科,它与大学其他学科在学科建设上并没有根本性区别。在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试验中可尝试利用微信即时、广泛、互动的传播优势,将微信的功能特征与思政课的教学紧密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当下应用广泛、受青年学生欢迎的 QQ、网络社区等信息平台融入翻转课堂中来,建立以所带班级为范围的信息交流“群”。教师既可以通过“群共享”发送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 又可以在这些“群”里与学生即时互动;学生既可以完成课前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课后通过“群”对课堂上还没有完全弄懂的知识进行在线交流。

2.4 考核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思修》课,一般采用纸质测验的形式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书本中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这就促使学生在考前突击学习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如果采用翻转课堂,就不能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来考察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可尝试采用给学生一个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解答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来完成论文作为考核,例如,可以布置诸如“结合自己专业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题目。此外,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参与度的考察。在翻转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应当成为考核的一个参考指标。相对于原来课堂上仅仅通过点名等方式来让学生到课堂上来的方法,翻转课堂中学生不仅身在课堂,更能让学生心在课堂。

3 结束语

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在《思修》的理论教学上,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参与性。通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转变,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逐步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真正落实《思修》理论知识进学生大脑。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2]李玉兰.“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的困境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

[3]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

[4]彭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前景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4.

[5]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

作者:章根红 等

第4篇:《思修》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一系列人生课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因此,它在高校育人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和现实体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予以极大的关注。 1998 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把“两课”教育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 2006 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 号)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 [2005]5 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 [2005]9 号)的要求,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即“ 05 方案”。根据“05方案”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开设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概论”课(简称“概论”课),其中,“基础”课是“ 05 方案”的开篇之作,从06年秋季开学起在大学新生中开始实施。

本课程总课时为45课时,3个学分。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直接对应的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直接对应的则是学生的个体人生实践。因此,本课程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教科书”。明确这一点,是设计好该门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

1、教学目标定位于有效指导学生的个体人生实践,既传授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各类知识,更传达人生理念,强调情感熏陶,注重养成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项目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紧紧围绕有效指导高职学生的个体人生实践来设计。从内容上,教师必须在全面透彻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深入了解高职生的所思所想,理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懂得学生心灵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出有理论内涵、有知识含量、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内容,理论讲述内容一定深入浅出,且以实例说明,切忌长篇大论。从方法和手段上,必须从高职生的学习特点,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有足够的耐心、有饱满的激情、有宽容的心态,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多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书面化的理论内容尽可能生活化,化为生活化的哲理和生活化的常识,使学生易于理解,也易于化为行动;实践教学不搞形式主义,要树立实践教学无处不在的思想,善于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启发心灵、促进成长的机会,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并挖掘事例,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4、把课堂集体教育与课余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充分理解该课程的特殊性,把课堂之外的时间也作为该课程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要设计好,对课堂之外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也要精心准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心灵交流。

5、课程考核强调过程性,学生到课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听课笔记、听课感想等都作为平时成绩,并加大计分权重(60%以上)。期末考试,增加专题研讨环节,由学生分组围绕有现实意义的人生专题,集体研讨并制作PPT,在班级集中展示。期末考试试卷,强调两部分内容:基本知识点的考核和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

三、 理论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

根据国家统编教材的内容,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为: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主要讲述:大学生活的特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的意义和方法这四方面的内容。重点是帮助学生尽快地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 ; 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内容;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绪论外 , 教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共计八章。

第一部分:一至三章。第一章 “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 “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 ,主要讲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做忠诚的爱国者,在报效祖国、为国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第三章 “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着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投入积极的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二部分:四章及

五、六章的部分内容。第四章 “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 ,着重帮助大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功能及其历史发展,认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第五章 “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第六章 “ 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道德 ” 的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明确道德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

第三部分:

五、六章的部分内容和七至八章。

五、六章的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第七章 “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律精神 ” 和第八章 “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 这两章着重帮助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思维方式;认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引导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积极参加法律实践。

三个部分中,第一部分是思想前提,为第

二、三部分的道德观和法制观提供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第

二、三部分则是第一部分的深入具体的落实。三个部分服从一个统一的目标,即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新人。

这样,我们把整个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基本脉络,分为大学生活篇(绪论)、思想教育篇(第

一、

二、三章)、道德教育篇(第

四、

五、六章)和法制教育篇(第

七、八章)。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思想、情感、行为发生的规律,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理论的逻辑,由思想到行为、由自律的道德行为到他律的合法行为而依次展开,形成了一个环环紧扣、有机融合的完整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既传达教材理论要点,又充分结合学生成长实际,以问题或案例为导引,以对典型现实事例的分析为主干,注重师生互动,强调联系自我实际,强调心灵的启迪和震撼,强调情感情操的培育和熏陶。

四、实践教学项目及组织实施

与理论教学内容相适应,并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我们实际了如下实践教学项目:

实践项目一:交流:我的大学生活

实践项目二:参观:天一阁(或北仑港)

实践项目三:挖掘:我的十大优点

实践项目四:发现:公共环境下的十大不文明行为

实践项目五:体验:职业人的一天

实践项目六:感悟:说出对父母的感恩

实践项目七:观摩:模拟法庭(或参观望春监狱) 实践项目八:经历:我的打工生活

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不仅限于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段,指导教师也不仅限于本课程任课教师。必要时,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根据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设计,组织监督学生实施项目。例如,实践项目一的实施,在学生根据任课教师的指导设计出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后,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当进一步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规划,并监督学生实施。该项目的切实实施,对学生的大学生活意义重大。

五、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我们创设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三联”教学法。

“三联”教学法是指将学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结合起来,以学导式教学法为总框架,以问题教学法为主线,以案例教学法为重心,将学导式教学法的“学导四环节”中的“解疑”代之以问题教学法中的“情境和问题”,将“精讲”代之以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法。

1、学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简介

学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均为世界五大教学方法之一。其中,学导式教学法是我国教育者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概括出来的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教学法。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线,以优化学生的学力(能力、智力、动力)为主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教学法。其中,学是重点,导是关键,力是目标,效率是目的。学导式教学法的具体操作类型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学导四环教学”。其程序是自学(教师提出目标明确、深浅适度的要求,由学生自主学习,感知教材,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解疑(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不出质疑时教师要适当设疑,进而组织学生解疑。通过解疑,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精讲(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精讲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透彻、连贯、清晰、准确的理解)——演练(通过作业、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完成从知识到技能技巧的转化)。

案例教学法又被称之为范例式教学法。“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本义为“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特别清楚的(言简意赅)的例子”。范例式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可以理解为“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进行教学”。范例教学或案例教学并不是为教例子而教例子,而是通过例子即通过典型的个别而了解和学习一般理论和规律。案例教学法是在批判传统的系统教育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传统教学一味追求系统全面、点滴不漏地讲授一个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案例教学法认为这种片面强调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的做法,往往使教学在庞杂的教材内容面前匆匆而过,教不能彻底,学更不能彻底,教师学生都被繁重的教学内容压的喘息不得,而实际效果却常常是貌似系统全面,实则浮光掠影、杂乱模糊,教师学生都易产生对教学的厌倦情绪。案例教学法选用典型、精当的案例,一方面,省掉教材中非实质性的东西,克服教学内容庞杂繁重的现象,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以彻底性代替全面性,使学生实现“教养性学习”,即通过专注而且能够胜任的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受教育与培养的状态之中,而不是处于一种疲乏、麻木、停滞的机械性活动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组

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独立能力和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和激发。同时从案例出发的思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形象性、生动性和开放性、发散性。抽象概括的一般规律性知识通过与个别现象的结合而生动、鲜活起来,而个别对一般的无限包含又使案例中生发出的一般规律性知识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和激发。

问题教学法由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倡导。杜威强调人的经验的主观性,他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经验”的过程,是“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内心体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的情境,把学生引向问题的确定、解决和应用。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称“五步教学法”。教学过程可分为5步:(1)情境。给学生设置一种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疑难,产生兴趣。(2)问题。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引起思考。(3)假设。学生应获取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解决。推断何种假设能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5)应用。学生通过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后来,杜威把这一过程修改为暗示、问题、臆说、推理和试证。问题教学法重视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对矫正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形成的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2、“三联”教学法的内涵

学导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都是现代教学法中有代表性的方法,都有其独立的系统、鲜活的内容。但不同课程的教学因其教学目标、内容的独特性和课程接受者学生的实际状况而呈现出复杂性。很难说哪一门课程只能使用或者正好对应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同样,也不能说,哪一种教学法只能独立适用于某一门课程的教学。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总教学时数一般只有45学时,但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而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相对较差,学习的持久性专注性也要差一些。这些因素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难以使用传统的法律课通常会采用的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同于上面介绍的“案例教学法”,它是指在法学课上经常采用的一种以系统阐述法学理论为主导,以案例分析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其做法主要为:教师系统讲解教科书内容,偶尔列举案例对原理进行辅助说明;学生认真听讲,以学习理论为主,根据教师要求参与案例讨论。应当说,这种方法在学生学习愿望强烈、学习习惯好、基础知识扎实、课堂纪律好、授课时间充足的本科课堂上,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在高职院校使用这种方法,一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课时太少);二是课堂秩序极易陷入沉闷或混乱(多数学生缺乏理论兴趣)。 而将典型的案例教学法或问题教学法独立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也不合适。如前所述,典型的案例教学法要求一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应踊跃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典型的问题教学法要求整个课题围绕问题展开,学生要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和思考中体验从模糊、疑难、矛盾、混乱向清晰、连

贯、确定、和谐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都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思维习惯,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并对本课程有较好的知识基础。而高职院校基本不具备这个条件,完全以案例或问题展开教学,极易使课堂陷入冷场或无谓的争论乃至无聊的闲谈。

而仅仅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又不能适应和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要求,只在精讲部分为讲述理论举一些案例或提几个问题,有限的时间,使案例和问题都不能充分展开,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和震撼力都大受影响,整个教学过程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课堂会变的沉闷乏味、平淡无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经过思考和尝试,我们发现,比较恰当的方法是以学导式教学法为总框架,以问题教学法为主线,以案例教学法为重心,三种教学方法结合形成的“学导—案例式”教学法。该方法以学导式教学法为总框架,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自学”,主要在课下进行。但前面已经说了,高职生学习积极性多数较差,主动自学的不多,为督促学生课前预习,我们编写了自学指导书,指导学生课外预习教材。此环节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逐渐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第二环节是“情境和问题”。上课后,教师首先根据自学指导书上的要求检查学生预习教材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问题形式表达本章理论内容,也就是说,努力把教材中阐述的理论内容还原为生活中原本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努力还原、营造形成和产生问题的生活原初的情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多个问题。以问题对教材内容的覆盖性和问题本身的生活原本程度为好坏标准。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把教材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连接,使学生直面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并学会在教材中获得启迪。第三环节是案例分析,即生活实例分析。此环节即是以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分析代替了学导式教学法的精讲,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或核心。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将能反映本章内容的来自生活的典型案例展示出来,先由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进行评析,使学生从中学到理论知识或得到人生启发,也体会到分析思考问题的乐趣。第四环节是演练。包括课上演练,也包括课外作业。其中课上演练,主要由学生独立地分析一些相关案例、事例,锻炼考察学生对前述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手段方面,在有效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所有任课教师都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所有章节均已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包括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并在网上展示阅读材料、视频资料等。

第5篇:思修课程总结

思修课程感悟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12班

朱彦

1121110238 上了思修课后,感触良多。尤其是思想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我就来谈谈学历这门课程的感受与收获。

刚进入了广西大学后,我首先便被她的美丽风光所震撼,带着新生激动兴奋的心情,去体验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但是,在此同时,也变得有些迷茫,有些不安,像只掉了线的风筝一样,没有了束缚的自由,便失去了方向。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缓冲,慢慢地适应了大学生活,但依旧是有些迷糊,心中产生了疑问:“大学生活就是这样子的吗?”对于这我能养地过好大学四年,还是有些不知所措。

想起一个学期就这么过了,心里好不凄凉,我也曾问过些学长学姐,该怎样过这四年?但是他们的回答不是过于笼统,就是说也就这样过了。老师说多跑图书馆,多看书。最终我得出一个结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学生活怎么过还是需要自己探索。

从书本上获得正确的认识无疑使我在正确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现在的我不再迷茫,确立了再大学四年的目标,并做好了计划,努力一步步去实行。在生活方面,我要更加独立,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敢面对社会和生活,在宿舍处理好与舍友的关系,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并且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中不缺乏美,却总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提高审美情趣,学会生活,享受生活,让自己快乐起来。享受生活并不需要高成本。并不是只有奢侈的生活才是美好的。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没有消费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追求朴素的生活,不注重物质,而更需要追求精神的愉悦。在学习方面,要勤奋,要严谨,将就效率。时间很重要,不能浪费,不能懒堕。大学很少人管。所以很需要自律。且我们要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不应只学好专业知识而已,还要学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其它知识和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各方面的知识。像我们这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要对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有一大定的了解。此外,还要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思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常思考思维才会更活跃。学习并不是学生时代的事,而是终身的事,呀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在社会实践方面,就要多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活动,抓住机会,不断地锻炼自己,获得经验。在校期间,要广泛交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提高爱国意识。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值得我们自豪。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过就没有家,没有家哪来的我们。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我们祖国有着大好河山,有着灿烂的文化,是一个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我们爱过,不是口头说说而已,更应该付诸行动。曾有过这样一个画面:在南京某个景点,几个大学生传真日本服装在高兴地拍照。看了这之后,我感到深深的愤怒,然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冲动的悲凉感。愤怒是因为这些大学生竟忘了国耻!日本在侵华时制造南京大屠杀,害我们同胞大办0万人!而这些人,竟还穿着日本服装大摇大摆地拍照,还是在南京!着怎么不引起我们每个人新中国的愤怒!而那些出租日本服装的人,竟为了高利润也不记国耻了吗?悲哀是为了国人的无知,对历史的无知,对祖国的无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不爱国,那结果将会多么恐怖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动力。作为大学生,尤其要增强爱国意识,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为我国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道德的慢慢的缺失,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他影响着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他还是提高认得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总之,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更要注重道德的培养。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意识的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躁,倡导言行一致,恪守诚信。然后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为人民服务,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此外,我们还要恪守公民基本道德。遵守社服务公德,维护社会秩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穿马路,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等行为都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这些行为是十分令人恶心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多注意。虽然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并不犯法,但是对于我们个人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形象影响却十分重大。所以,在任何场合,我们尽量做到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只有先梳理遵守社会制度公德的正确意识,然后才努力实践在行动上,而现在我国不少人公德心较弱,实在应该加大教育力度,我们大学生在自身遵守社会公德的同时,也要制止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并对那些人进行劝说教育。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人们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一个国家没有法律,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大乱。我们积极了解法律知识,也可以维护我们的正当权益。法律是公平公正的,然而也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还需要不断地改进。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法律的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积极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这是对我们终生都有用的。

说来惭愧,对思修课程的了解与感受还是很肤浅,但是,只有知道自己的缺点,才努力改正。在大学四年,我会努力培养各种能力,希望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在此期间,我就要开始积极地准备,培养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考虑好适合自己的职业,并积极关注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了解招聘会信息,尽早学习学制简历,掌握面试技巧等。

总之,大学四年,我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努力,不断开拓视野,刻苦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脚踏实地,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未来无限美好,我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不管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第6篇:思修课程总结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这让我们这些还有点迷惘的新生感到新鲜却又不知所措。面对崭新的学习环境,突然出现太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去解决。我们需要尽快适应大学,这个我们人生的新阶段。我们需要一位良师益友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而它就是我们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课程。我们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把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其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接受社会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日常报刊杂志影视作品方面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他人的帮助等。另一方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要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和他人的帮助,只有通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思想的组成部分和行动指南,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我认为,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高这些修养和完善人格方面,要求我们做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这个机会去锻炼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已经受了许多磨练,同时也成长了许多。特别是在老师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以及来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怀下,如今的我已可以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去处事;用一种自信的微笑去解决问题。确实,我长大了,完善了人格,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第7篇:思修课程报告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思修课程实践报告

姓名: 院系 学号:

联系方式:

前言:

,从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到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从固定的志愿活动安排到临时的志愿活动项目,从探望敬老院老人到在国际型赛事中的志愿工作,可以说志愿活动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成了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议需要导向和旗帜,也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落实。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念、规范和行为模式,奉行的是从点滴小事做起和爱国、爱民、爱集体的道德原则,为社会奉献爱心、为人民办好事。它以雷锋精神为自己的旗帜,反映出的是中华民族最质朴、最诚实、最平凡、最伟大的传统美德。实践证明,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新风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志愿者”(英语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就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在西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志愿者是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的人们的努力”,其目的在于改进社会,提供福利。

一、调查结果:

这个世界上,你、我、他虽然不能为每个人提供免费的午餐,但却可以在恰当时刻伸出温暖的手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对志愿活动的看法如何,大学生职员者活动现状如何?我们通过身边的53名大学生的支援活动的情况展开调查。 以下是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共53人,其中大学一年级20人,大学二年级20人,大学(本科或专科)三年级10人,大学(本科或专科)四年级3人。

2、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愿方面,回答“愿意”的为48人,为91%,“不愿意”的为5人,为9%。

3、对于回答愿意的调查对象,“为什么你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可多选)”,“希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33人,为62%,“大学里要求参加一定数量的志愿者活动”的为11人,为21%,“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的43人,占选择总人数的81%,“觉得好玩、新鲜”的为21人,为40%,“于今后找工作有益”的为27人,为51%。

4、“你曾经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吗?”,回答“有”的为26人,为49%,“没有”的为27人,为51%。

5、对于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调查对象,“请简要说出时间和具体活动。 (如果是大学期间,请说出大学具体年级,其他的仅要求为“小学”、“中学”„„) ( 选答题 ),“中学 扶贫”2人,为4%,“中学 参与地区文化节群众演员大学 一年级社区记者采访”的为2人,为4%,“大学

一、二年级 慰问孤老、居委大扫除、假期在居委会辅导小学、中学的小朋友”的3人,占选择总人数的6%,“没有参加过,只报过名,没有活动,不知道募捐算不算”的为1人,为2%,“忘啦”的为7人,为13%,“大学一年级参加爱心学校”4人,为8%,“大学一年级照顾幼儿园小朋友。在幼儿园做卫生”的为2人,为4%,“大学一年级参加爱保护树木倡议书活动”的2人,占选择总人数的4%,“大学一年级担任农民工子弟小学英语助教”的为3人,为6%。

6、“在客观条件(如时间,交通)允许的情况下,什么因素会影响你去决定是否要参加某项志愿者活动?(可多选) ( 必答题 )”,“服务内容”43人,为81%,“服务对象”的为23人,为43%,“劳动强度”的21人,占选择总人数的40%,“活动规模和知名度”的为19人,为36%,“时间”的为1人,为2%。

7、“在活动内容上,你倾向于选择哪一类或哪些志愿者活动?(可多选) ( 必答题 )”,“与本专业有关的志愿者活动”35人,为66%,“爱心活动(如农村支教,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的为33人,为62%,“增加社会经验的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的志愿者)”的48人,占选择总人数的91%,“公益活动(如环保志愿者,交通协管员)”的为32人,为60%。

8、“在服务对象上,以下四者中你更愿意为谁服务?(单选) ( 必答题 )”,“老人”8人,为15%,“儿童”的为32人,为60%,“病患者”的2人,占选择总人数的4%,“智障人士”的为6人,为11%,“残疾人士”的5人,占选择总人数的9%。

9、“在志愿者活动的时间安排上,你觉得怎样做才比较合适?(单选) ( 必答题 )”,“一周一次”6人,为11%,“一个月一次”的为37人,为57%,“一个学期一次”的8人,占选择总人数的15%,“一年一次”的为1人,为2%,“大三大四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才比较合适”的为6人,为11%, “越多越好”的为2人,为4%。

10、“你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有志愿者的招募活动及有关信息?(可多选) ( 必答题 )”,“网络”17人,为32%,“电视等广播媒介”的为19人,为36%,“学校”的47人,占选择总人数的89%,“他人口中”的为15人,为28%,“宣传海报、广告”的为30人,为57%。

二、目前大学生青年志愿活动现状分析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下,得到顺利的开展,在开展过程中,呈现出时代性、自愿性、无偿性、群众性、实践性、社会性、事业性几个鲜明的基本特征,另外还有专业性、有限性、目的性、组织性、长期性等几个特点。

(1)与大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大学生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之一。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 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把中国的志愿者分为四类: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志愿者、“草亘组织”即NGO志愿者。丁教授说,中国的志愿者主要集中在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各有特色,如北京的国际组织、NGO组织较多,各大志愿组织的总部都在北京,上海则以社区志愿者多,而广州“草根”组织活跃。

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领域多集中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社会治安、慈善、国际援助、国际合作、扶贫等方面。从趋势上来看,中国今后在社会发展、公共事务、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

三 、建议:

1、 对于一些需要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者要对报 名者进行相应的选拔。比如法律知识宣传方面的项目,要选择法学 专业的学生, 支教服务要选拔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志愿者。 除此之外, 组织者还要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的有效的培训,以提高志愿者的专业 素质和职业素养。

2、由于活动经费有限,许多活动需要志愿者自担费用,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 生参与其中造成阻碍。要完善对志愿者的各项保障机制,提供基本的安全保 障与基本补贴等,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尝试通过商业性外联的赞助拓宽经 济来源。

3、希望更多的志愿活动能够使志愿者得到权威的服务证明,这既是对 志愿者无偿服务的肯定,也能对志愿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产生激励 作用。

4、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和表彰机制,对志愿活动进行有效评估,对志 愿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

5、高校应依靠自身优势,发挥自身特色,创建品牌活动, 高校应依靠自身优势,发挥自身特色,创建品牌活动,服务内容要不断进行 革新和补充。 革新和补充。

6、注重活动质量和效果,实事求是,减少甚至消除形式主义。 注重活动质量和效果,实事求是,减少甚至消除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不仅浪 费人力、物力,而且丧失了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意义。 费人力、物力,而且丧失了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意义。

结语: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不是评论者,更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 积极的参与者。我们应怀着一个崇高的理想去求实,怀着一个积极的心态去践行,服 务社会,使身边的社会更美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时代对当代 大学生的要求,而我们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也体现了我们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8篇:思修课课程介绍

思修课是一门必修课。是信仰塑造的课程,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

思修课是一门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思修课是一门明理课。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人、做事、做学问“三做”理念。

第9篇:思修课程教学安排

第一周:课程介绍(课程性质,意义,目标),课程考核安排(平时成绩70%(其中实践成绩占60%,出勤40%),期末考试成绩30%),课程教学安排,每个班级根据班级人数分组。把每个小组要完成的事情进行安排,1,要求每周的第一次上课前一个小组每周要闻播报半小时。

2、正能量随手拍,合成制作成短片,在11周的时候展播,

3、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情境剧比赛。

第二周:适应大学生活,SCL-90大学生心理普查量表的测评。 第三周:适应大学生活,谈谈我心中的大学生活和我眼中的大学生活 第四周:理想教育: 第五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周:三观教育(辩论赛)

第七周:道德教育(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的问卷调查和板报制作) 第八周:道德教育(2015年道德模范视频播放) 第九周: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第十周: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第十一周:随手拍视频的展播 第十二周:法制教育 第十三周:法庭观摩 第十四周:常用法律知识介绍 第十五周:情景剧大赛比赛 第十六周:复习周

上一篇:矿山测量考试下一篇:第十一周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