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校本课程总结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剪纸校本课程总结(精选11篇)

剪纸校本课程总结 篇1

2013——2014年剪纸校本课程总结

剪纸艺术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它所蕴含的文化远远超越出剪纸本身,作为民俗文化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维系着整个民间艺术最本原的文化根基。应当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华文明持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门经典的民族传统文化。剪纸艺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和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但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了一些剪纸的基本技能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剪纸为载体,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以及做事认真、细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明显的提高。所以,开展剪纸课程,不但非常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更能为传统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机会。

为了更好地做好纸艺校本课工作,我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促进知识结构的发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互助活动,多听课,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之处,运用于教学。多多观摩、讨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合作形式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纸艺》校本课每

—1—

周每班安排一节,统一在美术室上课,由于学习材料相对简单,让学生自己准备,以班级为单位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合作形式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剪纸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时,就能够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进行剪纸,从兴趣出发,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增强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剪纸活动能锻炼学生的手部肌肉,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同时手指动作的训练,能对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在剪的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剪刀运行的方向和力度,灵活地剪出物体的形象,才能提高操作的精确程度,也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记忆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促进了学生独立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剪纸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困难,这时除了要开动脑筋,学生之间还需互相帮助、学习、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合作。因此,剪纸过程既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还能练习怎样向别人请教,当两人或几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时,便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友谊的发展。

在校园里开展对剪纸艺术的学习,这是美术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同学们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并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

—2—

龙南二中 2013年12月20日

剪纸校本课程总结 篇2

一、举首戴目, 让剪纸走近学生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让学生从小接触、了解剪纸, 不仅能使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项目的剪纸得以延续, 也易于学生掌握一种简易的艺术表现方式, 对其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我国小学美术教材中, 剪纸教学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教材, 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但剪纸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很少。以人教版《美术》为例:全12册243课中剪纸课占11节, 另有1次封面剪纸作品欣赏课时。在这么少的时间里, 学生掌握的知识、实践的经验非常有限。但全12册中却有63课引用了剪纸形式的学生作品作为范例。从中可见, 一方面剪纸基础课时极少;另一方面剪纸又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常见艺术表现形式。

我校在“手巧心灵, 扬帆起航”的特色文化建设理念指导下, 十六年来一直致力于以剪纸教学为艺术教学突破口, 进行课堂特色教学的实践。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有特长, 教师有特点, 学校有特色”。所以我们的剪纸教学是要真正进入课堂, 走近每一名学生, 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享其乐趣, 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借助便捷的艺术形式抒发情怀,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成果。

二、擿埴冥行, 让课程走向个性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形成的支撑。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要传承和发扬剪纸艺术, 让其走入课程是当前的有效途径。鉴于小学美术教材中剪纸内容所占课时实情, 一方面我们继续鼓励美术教师用好教材, 立足国家课程, 结合自身优势, 进行剪纸特色教学的有机渗透;另一方面我们也将视野投向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贯彻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依据特色建设发展规划, 面向全校学生, 促进素质发展, 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组织实施的课程。将剪纸教学融入校本课程中, 既是美术课程的延伸, 又满足了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还能保证学生传承剪纸艺术的时间和普及率, 壮大剪纸教学的研究成果。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学情与剪纸教学的一般规律, 在剪纸校本课程建设上, 我们采取了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递进思路, 按学段确定相对稳定的目标与内容, 不同学段间的过渡又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能够系统地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平台, 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能激发创造契机。

【课程总目标】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整体了解剪纸艺术, 认识剪纸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感知剪纸艺术不同的风貌与形式, 熟悉、掌握剪纸艺术基本的表现语言, 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增进热爱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情感, 激发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志向。

【阶段子目标】

第一学段 (低年级) 。接触剪纸艺术, 了解剪纸的基本知识, 掌握基本的剪纸语言。通过欣赏作品, 参观校内剪纸艺术馆, 倾听身边剪纸小能手、名师的成长故事等活动, 激发兴趣, 培育剪纸情结;在学习练习直线、曲线、漩涡线等剪纸语言的基础上, 表现一些适合低年级认知特点的题材, 体验剪纸的乐趣, 感知剪纸艺术的特色。

第二学段 (中年级) 。进一步认识剪纸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形式美感。掌握轴对称、中心对称形象的剪纸造型, 结合自己的观察、理解, 运用剪纸语言表现简单的创意, 装饰美化环境, 不断积累剪纸经验, 开拓视野。

第三学段 (高年级) 。进一步丰富剪纸的表现语言, 并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运用所掌握的剪纸语言, 进行创意与设计, 创作出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优美的剪纸作品, 表达情感, 培养和发展剪纸构思与创作能力。

三、躬行实践, 让特色走进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重要支撑, 它是学校办学思想在课程建设工作中所展现出的, 具有鲜明个性的载体, 它的研究与探索对提升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 我校整合各科教师的智慧, 精心编著了《巧巧手学剪纸》校本教材。此书有以下特点。

1. 栏目丰富目标明。

学校将剪纸教学视为特色建设的品牌来打造, 考虑到“特色”的内涵异常丰富, 我们充分认识到剪艺是剪纸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教学的目标指向决不仅停留于此。为此, 我们给每个年级上下学期教材设计子栏目时, 充分考虑了其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 以期向多领域进行辐射。主要是: (1) “剪纸起步”栏目, 旨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向学生介绍剪纸的基础常识, 提高学生对剪纸艺术的了解与兴趣。 (2) “剪纸故事”栏目, 充分发挥剪纸视觉语言的优势, 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以独幅、多幅剪纸作品来呈现特定故事情节, 给予学生思想的启蒙,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访师学艺”栏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剪纸名家大师取得卓越成就, 往往与他们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超越的艺术追求分不开。教材将剪纸文化和人文色彩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在认识、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中, 提升学生的个性品质。

2. 内容有趣特色显。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强塞给儿童, 而应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好奇心的材料,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巧巧手学剪纸》校本教材的编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兴趣对学习的重要影响, 其内容不仅跨越古今, 也涉及中外典型;不仅包含学生喜爱的花鸟鱼虫, 也有家乡风景名胜、历史传说;不仅大量引用了师生剪纸成果, 也吸纳了部分网络资源;不仅有详细的剪纸步骤图与说明, 也有优秀作品欣赏与点评, 让教学内容散发出极大的吸引力。

3. 形式多样趣味浓。小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探求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动力足, 直观新颖的剪纸形式易燃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这方面来看剪纸艺术有着明显的长处, 其源远流长, 在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既有简洁概括的剪影, 也有玲珑剔透的窗花;既有单纯鲜明的单色剪纸, 也有色彩缤纷的彩色剪纸;既有传统的平面剪纸, 也有现代感十足的立体剪纸;既有纯粹的“剪”纸, 也有融手撕、漏印、拼贴等表现手法的创意剪纸。教材结合学生的兴趣, 以及年龄特征, 分解至各学期的学习活动中, 通过新颖有趣的表现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让剪纸变成一种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

结合以上所述, 以剪纸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构建是一项复杂、涉及面广的工作, 是学校课程建设方面一个崭新的课题, 是探索学校特色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它对推动教师更新观念, 提高育人素养,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丰富学校办学内涵起到莫大作用。我们的实践既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在落实新课程理念、建设学校特色文化工作上的进展, 又为研究探讨学校特色课程提供了一个客观生动的案例。

摘要:结合学校的传统与亮点, 建设特色化的校本课程, 对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剪纸文化艺术, 张扬学生个性特长, 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 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明显的优势。

剪纸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意义 篇3

[关键词]剪纸艺术 校本课程开发 意义

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校深入贯彻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实施纲要》,学校领导班子深刻意识到艺术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并且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人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等政策,认识到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校全力组织全体美术教师,秉承美德立志相渗透的原则,摸索到一条既传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又寻求创新的艺术教育之路——剪纸艺术进课堂,摸爬滚打,积累经验,反复专研,推陈出新,形成了我校鲜明的艺术特色并编写了一套面向全体学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剪纸艺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针对学生状态组建教产研团队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在实践中,我们面对美术课堂教学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做出评估,思索什么样的艺术课堂才能让学生既喜欢又容易操作,并且又能快速出效果。在一系列的肯定和否定后,我们在王倩老师的剪纸社团中看到了希望之花,以剪纸作为基点,尝试让剪纸进入课堂。我们选定了思考方向,随即确定了以剪纸艺术作为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

开发剪纸校本课程,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剪纸艺术的持续发展。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华夏子孙将他们朴素丰厚的文化、情感、习俗、技艺蕴含在剪纸当中,使剪纸成了五千年文明的有力见证。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全世界的艺术瑰宝。《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可以说传统文化中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小学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最神圣、最重要的使命。

我校美术科组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特色的创建,促使剪纸艺术走进美术课堂,使学生从具有民族代表性,又有实用性、趣味性、操作简便易普及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领域里,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自身素质。在整个课题研究中进行深化、知识抽取、递进的剪纸校本课程编制的过程,编制伊始我们便将教学内容分为了低、中、高三个等级,构建新型剪纸校本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为主要目的,融德育、心灵教育、艺术、生活、环保、多彩的校园生活于一体,创设新型剪纸课程,通过走访、调查、洽谈,多方合作,寻求可行方向;在原有剪纸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新的适合本校学生的剪纸校本特色课程资源,按专题、分年级、以一定的序列、有梯度地编写校本化美术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我校特色的美术剪纸课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渐渐地,校本课程的雏形便形成了。在2012年,我们推出了第一本的剪纸校本课程《快乐剪纸》。课程共五章,从“认识剪纸”到“对称剪纸乐园”,到“折叠的乐趣”,至“吉祥百变的乐园”,每一个梯度都有知识递进关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剪纸这门课程,达到真正的课程普及,我校学生基本实现了“人人能剪纸、人人善剪纸、人人会赏纸”的培养目标。在剪纸课程中学生了解并學习了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学生信心的培养和树立需要平台,宣传学校的教学成果需要平台。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集思广益中,学校借助社会文化资源,灵活开展剪纸课堂研究,并通过剪纸纸艺展、学校开放日、社区活动等,创设学生艺术作品展示的平台,借社会力量,使剪纸校本艺术课程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效联动,促进学生艺术水平的提高。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立足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实践剪纸校本课程教学之路,力求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新途径,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水平,增强育人效果。

剪纸校本课程的设立,既起到了传播文化、继承文化、繁衍文化的作用,又创新了文化继承的场所。学校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场所之一,其作用和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对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学生应首当其冲,成为本国民族文化的享用者、继承者和发展者。因此,我校剪纸校本课程的编制及在全校的普及应用正符合了国务院办公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实施指南中提出的“以适当的方式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学习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这一建议。

剪纸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4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东阿中学

丁淑娟

《飞舞的中国红—剪纸》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东阿中学

丁淑娟

一、课程开发基本依据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有的课程计划只有到学校一级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课程的管理实施对确保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剪纸是我国一种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有的家庭都要在墙上和窗前贴上纸花,或大红“喜”、“福”等。中学生都十分喜爱剪纸,加上剪纸工具简单,材料易找,为此剪纸成为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

以剪纸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不但让学生学习剪纸基础知识、剪纸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差异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充分挖掘我校学生在美术特长方面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确保学生的终身审美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开发总目标

使学生掌握剪纸的相关知识;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体验实践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对剪纸创作的持久兴趣,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三、课程设置

开设年级:七年级

课时数:每周1课时,每学期共17课时

四、课程实施

1、课程组织机构:组长:丁淑娟

成员:任秀燕

张秀娥

高长勤

孟现路

2、课程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剪纸艺术》为自编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和内容,可以在教学时间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

(2)、集体活动式:学校统一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的时间,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实施。

3、课程实施场地与设施: 每学期17课时,每周一课时。

根据剪纸课程的特殊性,最好在剪纸活动室进行。

本课程在整个七年级实施,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4、课程教学方法

剪纸教学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

(1)、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

主要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现法等。如讲授法(其结构是讲解----释疑):教师向学生系统地描述剪纸史的发展,分析优秀的剪纸作品,介绍剪纸艺术家的生平,通过教师强有力的情绪作用使学生获得深切感受。教师还可以对一些学生存在的知识问题和现象进行评论和分析,如讲解作业,课堂小结等。

(2)、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

主要指借助师生对话与活动,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问题,痛痛快快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但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下,或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和相应的操作能力下方可运用,采用写生法、情境法、参观法等互动型教学方法。如情境法(其结构是创设----激发----想象):剪纸教学时,一段录像可将学生带入民俗活动中,一幅剪纸向学生描绘了一段生动的民俗文化故事,都能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

(3)、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

剪纸教学可以通过协作法让学生接受教育,如在创作一幅剪纸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创造性自己确定表现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素材,将图案剪纸化,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作品。让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升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掌握剪纸知识和技能。

5、课程实施建议

剪纸艺术集绘画、手工于一体,剪纸有的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有的又需要一丝不苟,不能有一丝的马虎,长时间的剪刻,需要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还培养孩子的细心、稳重的性格。

首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孩子对剪纸感兴趣了,他才会认真的看,认真的听,耐心的体验、观察、感受,才会对剪纸的情感体验越深。

其次,要在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升华。引导学生了解剪纸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剪纸(刻纸)技法;认识一定的剪纸语言和表现手法;让学生进行剪纸(刻纸)的练习与临摹。

再次,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展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作品展示活动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成功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最终培养学生对剪纸这门艺术的热爱。

通过剪纸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1)、活动考勤(2)、在活动中的态度(3)、实践操作技能

(4)、物化的成果,如作品展示或获奖、竞赛获奖等成绩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本人、小组同学、教师(辅导老师)、家长四方面的意见综合定性评价。各项评价呈现不同,有的是等次,有的是描述性语言。最后的总评价为定性评语。

2、教师评价

学校对实施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考核评价以下几方面内容:

(1)、有无教学及教学活动计划、进度,备课及必要的教学准备工作情况。

(2)、课时进行和组织活动、辅导活动情况。

(3)、按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要求,在规定课时内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4)、开发课程和处理生成课程资源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有无创新的工作表现。

(5)、辅导学生活动和取得成绩情况。(6)、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态度和情感。

校本课程《美丽的剪纸》开发方案 篇5

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浪镇中心小学

李丽

关彦青 开发背景和意义:

为了响应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三级管理制度,为了体现学校的特色,根据教师的特长,学生的需要开设校本课程。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兴趣爱好,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剪纸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为了宏扬民间艺术,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实现学习与游戏、想像与表现、实践与认识的结合。起到科学地开发儿童智力、创造性地深化儿童的知识结构,有效地开发学生智能的作用,特开设《美丽的剪纸》校本课程。

总体目标:

剪纸以儿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为主,通过手部肌肉的锻练,增强协调性、灵敏性,使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1、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剪纸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剪纸方法,运用这项技能美化生活。

2、学生形成多动脑,多动手的能力,提高想像能力和创造热情。

3、学生逐渐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4、学生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创作,能够用剪纸来展示自我。课程实施:

1、学生自备所需材料:剪子、彩纸、自纸。学校提供一定的场地来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协作的关系。

3、让学生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4、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授技巧时要以熟练的动作给予演示,步骤要清晰,讲解要透彻,点拨要精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认识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有意识去创造更多的美。

5、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所创作,在原有的基础上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否提高。

教学评价:

为了保障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

学生自我对照参加本组以来的变化,自我创作能力等方面自己做出评价。

学生之间的评价

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教师评价

每位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作品,是否有所创造,是否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是否积极参与创作等。

开发步骤: 准备阶段调查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出发,开发学生真正需要的,感兴趣的校本课程。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学计划,书写教案。

实施阶段保障实施的时间,每双周一次,每次2课时。在授课时,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如:折法、画法、剪法。教师亲自讲解示范与指导,在实践中学习对称纹样折剪、连续纹样折剪、三瓣花、四瓣花、五瓣花、六瓣花折剪及单独纹样的剪刻。

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为上课准备了学习场地,并为授课教师准备了授课用具,安排了充足的时间,保障了课程的正常进行。

剪纸课程总结 篇6

一、指导思想: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剪纸作品的学习欣赏,尝试剪纸工具、材料与制作过程,塑造体验剪纸学习的乐趣、方法,促进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工艺的热情。

二、教学剪纸的意义

剪纸,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孩子们以剪刀代替笔,把自己所见的、所想的剪出来。寥寥数笔,用品、车船、花卉、果蔬、虫鱼、鸟兽、人物等跃然纸上,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如醉如痴。剪纸可以通过手部肌肉的锻炼,增强协调性、灵敏性,使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剪纸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让学生精心做好每一件事情。

三、教学背景: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有着强烈的动手操作欲望:在生活中,孩子们总愿意用手摆弄着各式的玩具,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在课余,孩子们喜欢围在一起用手中各色的纸剪剪、折折、画画,这已形成课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课堂上,孩子们最期待的是老师让大家动手操作起来,这往往成为孩子们求知创作的平台,结合孩子的生理需要和认知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将孩子的内需化为学习的动力,从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出发,力求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四、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同学操作起来有一些难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懂得了一些剪纸基础知识,剪纸的方法和技巧也略知一二。大部分同学对剪纸非常有兴趣,每次上剪纸课时他们都认真的观察、思考,动手试剪,一次又一次的修正自己的剪纸作品,不断的进步。但也有少数同学对总是忘带刻刀获剪刀,有些孩子没有耐心,总认为自己剪不好等。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引导鼓励学习,时刻观察他们的进步情况,认真的进行跟踪指导。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要从一些简单的图案开始剪起,让他们对剪纸有兴趣,并慢慢提高难度。

五、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剪纸兴趣,养成细心、耐心、静心的好习惯。

2、剪纸题材来源于生活,要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景物。

3、学会看各种剪纸作品,了解各种符号的意义。

4、折、画、剪时要大胆细心,使自己的作品富有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地使用剪刀、刻刀、等工具;掌握剪纸的造型、保存和鉴赏知识。能照着较复杂的剪纸范例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品,鼓励自己设计作品。

难点:熟练地使用剪刀、刻刀等工具;能够运用所学的剪纸中的各种符号、阴刻与阳刻等知识,合理的设计出寓意丰富的剪纸作品,并流畅的剪刻出来。

六、教学措施

要想上好一节剪纸课,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师说了还要学生在实践中明白才行,教学是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所以老师必须在教法上下功夫,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出相应的教育教学对策。

1、对部分学生可以近距离演示多次;

2、充分地调动学生互相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面带点的学习,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3、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不一定马上讲答案,可以先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解决问题,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4、尽量多的让孩子们观察实物,大胆尝试,多鼓励,及时鼓励。

5、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多欣赏名家作品。

剪纸校本课程总结 篇7

当前, 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迫切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之间的矛盾, 必须从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等方面出发, 摆脱仍然占主导地位的学科性课程模式, 构建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从而把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代表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是值得探索、应用、推广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一、高职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原则

(一)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必须坚持职业能力本位。对职业能力的把握是, 完成职业岗位 (群) 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它不仅仅指技能与知识, 还包括态度与情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 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 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 以职业生涯为背景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个体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高职教育课程开发, 不仅要重视针对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 还要关注在一定职业领域内可迁移的职业能力, 还要关注职业态度和情感,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包括, 尊重学生的基本学习权益,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三)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互动, 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发展需求发生变化时, 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俄社会需求是教学目标确定以及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四) 以工作结构为框架

高职教育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 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体系和结构体系。它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 其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体系结构为框架。打破沿袭学术教育的课程模式的逻辑体系, 创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在课程开发时, 必须立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真正做到根据工作任务体系结构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 以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

(五)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匹配, 其要点是立足工作任务, 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 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 职业能力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以“职业活动”或“项目模块”为单元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接轨”, 紧紧围绕行动化学习任务的完成。

(六) 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

高职教育课程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 除了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之外, 还必须考虑两个方面。其一, 在教学设施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职业环境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 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特点的教学环境。其二, 在课程教学实施时, 要充分考虑职业活动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 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 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

二、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流程

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确保课程开发目标的达成, 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开发程序。为此, 笔者总结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程序, 明确了每一开发环节的主体、过程和目标。具体有六个环节:

(一) 社会需求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 (群) 所对应的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取舍的过程, 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基础。其开发主体一般是行业、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其开发成果是专业培养目标, 包括专业业务范围和人才规格。

(二) 职业活动 (工作任务) 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 (群) 的工作内容进行陈述、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其开发主体是生产一线的专家和少量课程专家。这一环节以行业专家为主, 课程专家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引导作用。其开发成果是工作任务分析表。

(三) 课程结构开发

这一环节主要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 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为主。其开发成果是课程体系。

(四) 课程内容开发

这一环节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 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 组织课程内容, 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为主。其开发成果是科目课程标准。

(五) 教材开发

这一环节是依据科目课程标准, 制订教材体例, 编写教材文本以及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的过程。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为主。其主要开发成果是教材。

(六) 教学实施分析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和评价办法, 明确教学条件, 如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等。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其主要开发成果是科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三、高职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

(一) 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

工作任务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采用DACUM方法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开展工作任务分析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第一, 要合理选择行业专家。工作任务分析的行业专家, 要选自于所在院校的就业面向区域、与专业业务范围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企业。第二, 课程专家要正确引导。由于行业专家来自不同的企业, 其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尽相同, 因此课程专家要鼓励他们把各种意见表达出来, 然后整合不同的意见, 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第三, 要对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模块进行逐级划分。工作任务模块一般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模块等。工作任务模块仅仅是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描述。一级、二级模块一般按工作内容分类, 三级模块一般按工作流程划分和编排。

(二) 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

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是用好工作任务分析表, 也就是要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将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是:一是边界划分原则: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划分课程门类;二是课程编排原则: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依据设置课程顺序;三是学时分配原则:以工作任务的频度和难度为依据分配课程学时。

在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步, 剔除那些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和特别训练的模块。第二步, 对于知识容量恰当、能独立设置课程的一级模块, 直接转换成某一门课程。第三步, 对于知识容量过大的一级模块进行分解, 形成几门课程。分解时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行性是指, 课程不宜太大, 并尽可能考虑教师的教学习惯。相关性是指, 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将工作任务模块分解成几门课程。第四步, 对于知识容量较小的模块进行合并, 形成一门课程。合并时要遵循相关性原则、同级性原则。相关性是指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合并工作任务模块。同级性是指, 处于同一等级的任务模块才能合并。第五步, 以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主要依据, 并兼顾教学规律, 对上述课程进行排序, 从而形成课程体系。

四、亟需澄清的理论性问题

(一) 课程开发中的“任务”

课程开发中的任务应当满足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 (或商业) 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规划、思考、反馈和分析等。

职业教育中优秀的课程, 其学习任务还应当能够反映该职业 (工种) 的“典型工作任务”。所谓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描述的是一项具体的专门工作, 它是由该职业中可以传授的相互联系的综合能力所决定的, 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 同时具有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按照这一定义, 典型工作任务不是一个具体的工作环节 (如使用万用表) , 它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等步骤。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设计完善的任务还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能呈现出该职业典型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二是在整个企业的工作 (或经营) 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三是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二) 工作过程

1. 工作过程的结构。

在各个职业领域中, 完整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相当, 一般可以划分为“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和“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四个阶段。

2. 工作过程的要素。

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中, 因此仅仅传授基本的、事实性的和原则性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全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与真实的工作联系起来。工作过程有四个基本组成元素, 即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每个工作过程, 都是这四个元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 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达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

3. 工作过程知识。

篮球校本课程总结 篇8

本学期篮球校本课程的学生主要是以校学生篮球队的队员为主,另外又新增了一些五年级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都是在夏令营时已经参加过篮球校本课程,所以本学期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篮球对抗为主,基本功练习为辅的教学安排。通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学生的对抗性提高了,更有个别学生能够在对抗中熟练的运用各种篮球技术动作;篮球各项基本功也有所提高如:如篮球技术中的“快速运球跑”、“左右手的三步跑篮”、“原地的双手和单手传球”、“运球中的体前变向过人”。而且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给学生增加了一些运球抢球、半场一打

一、半场三打

三、全场一打二的练习,因此学生的对抗能力也有所提高。通过本学期篮球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练习过程中再也不喊苦喊累了,所有的练习项目都能认真的去完成。篮球是一项集体项目的运动,它强调的是集体间的配合,所以通过这个学期的练习,同学间的相处更加融洽了,他们学会了去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篇9

杨洁

本学期物理校本课程是《物理学史》,采用学生自由选课的方式授课,选课学生为34人,固定教室是物理实验室。学生出勤率高,学习积极性高,认真完成各次作业,学生全部顺利取得相应学分。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有关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利用闲暇时间,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史,了解物理学家怎样走向成功,怎样确立正确的心态,如何面对人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激励自己。授课方式相对比较轻松,为学生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涌现出了个别对物理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为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增添兴趣。

物理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做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二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三是如何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四是如何由科学家的事迹鼓励启发我们的学生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取得成功。

授课方式多样化,学案导学、教师讲授等形式,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段也富有变化。开课地点主要在物理实验室,时间为每周三下午第三节。通过一节课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内容了解和掌握。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教师在课上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课后,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应用,以取得高中阶段和整个人生的更好发展。

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上校本课程就是放松,甚至极个别学生存在缺课情况,针对此种情况,我制定了上课点名的制度,即抽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学生上课产生的倦怠情况,通过学生上课的表现来给学生打分,促进了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英语校本课程总结 篇10

在国家课程中英语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根据孩子的最佳语言发展期,我校开设了《英语校本课》,每周安排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虽然校本课程开发目前正处于初级阶段。我却感受到了它的生命力所在。一是它不仅增强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性、自觉性和责任感与创新性,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只管按照国家课程规定,使用统编教材的依赖性,缺少主动探索、发挥潜能的作用和空间。而且使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充实,去提高,去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求。二是感到它对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是有重要作用。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的独特性,这就为他们特长的培养和发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而为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校化需求提供了保证。课程的内容以课本为基础,教材的编写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诗,第二部分为英语歌曲,第三部分为英语短剧。

我任教的英语校本课程主要是面对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小诗的学习一般为一课时,在课堂中学生就能够解决小诗中出现的生词并理解小诗的含义。能够比较有韵律地读出小诗。如果时间允许能够让学生进行配乐诗朗诵。英文歌曲的学习较容易些,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歌曲的旋律,但有时对歌曲的连读还有很大的缺欠,需要反复训练,进一步加强。英语短剧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内容,虽然英文短剧的内容最难,需要的课时也较多,但学生却是争先恐后地去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学生有着很高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不错。除此之外,每学期的英语手抄报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是孩子们最喜欢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

我力争通过英语校本课程,提高外语课堂效益,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从日常用语开始,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英语走进各学科教学,拓展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教学适应新形势,促进新发展,使学生能听懂课堂用语,能和教师进行简单的问候交流,并学会唱文歌曲,让英语成为最受欢迎的学科。

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遵循以下的原则:

1.在英语教学中,注重生活情景的引领,善于抓住重难点。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去发现和总结。3.关注同学对知识的欠缺,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反馈。教学中的不足:

1.兴趣小组的活动形式缺乏多样性。2.学生整体参与课堂活动面不够广。改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2.加强对教材的领悟,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校本课程总结2 篇11

三道沟中心学校

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促动有着深远影响。我校的校本课程在不断的调整中日趋完善,以便能更好的展示“爱心建构民主教育,和谐促进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一)、先行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及校本课程开发组。

以学科组为单位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组

(二)、研读理论,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建构包含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的一种国家课程计划框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2、校本课程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科研意识增强的有效途径,同时还会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三)、权责分明,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权利与责任:

1、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责任人,并积极引导全体教师更新观念,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2、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3、教师有权利选择课程、学生有权利选择课程和教师。

组织与制度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人士构成,负责审定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形成开发指南和方案。

2、学校建立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管理办法及相关激励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原则

4、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的原则

5、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改进课程质量的原则

6、生成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与评价

管理体制

1、学校建立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程资源分析评估,课程规划与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评价以及教师校本培训工作。

2、学校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听、评、查、访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行月查并纳入过程绩效考核。

3、学校建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业绩与结构工资、评先晋职相结合,成绩突出者学校予以奖励。

评价机制

1、课程评价:建立以教师评价为主,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主要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诊断评价,并不断完善。

2、教师评价:建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意见和学生反馈意见为主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开发的项目,《课程纲要》教案、课堂组织的效果和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激励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同时提倡每个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

3、学生评价:建立以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结合的评价制度。注重过程评价、发展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其不断进步,最后的评价结果并入学生毕业证发放管理。提倡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

(四)、广泛研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借助一个周期的“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探索、试验、研讨提炼、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地域风采 时代特征,力求让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踏上开发-----运行------管理------评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2、学生发展的目标

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生存本领。

3、教师发展目标

教师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和谐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激活探索热情,触摸时代信息脉搏,促进自身专业水平提升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争创市级模范学校。

二、选修为主,必修为辅,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我镇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的资源、地理条件的分析拟定开发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生活技能五大类结构的校本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在板块。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我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努力做到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

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倡导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摆脱学习的疲惫感、倦怠感。

注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尽可能避免同内容的重复开发,即使有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侧重点的不同。

上一篇:“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心得体会下一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