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前言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校本课程前言(推荐8篇)

小学校本课程前言 篇1

剪纸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奇迹,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蕴涵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非常高兴学校能从孩子抓起,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传承教育,想来开展儿童剪纸教育,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情趣,提高孩子们的综合文化素质,继承和发展传统民间剪纸艺术。

我们为开展剪纸活动课,收集并创作了一些剪纸材料,同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编写了校本教材,这些作品表现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表现内容都是有民间寓意的,吉祥图案为主,传统纹饰的运用比较普遍;另一类是创新的,主要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主,随心所欲的折剪,夸张而又耐人寻味的表达,意想不到的变形效果,处处可以看到剪纸作者用心创作的痕迹。虽然剪纸的表现符号大同小异,造型规则的有之,自由的也有之,这些作品吸收了久远的历史营养,加入了孩子们对艺术稚拙的追求,画面保留了来自民间清新、质朴的气息,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趣味性,千姿百态,惹人喜爱。作品没有一丝丝的商业气息,那种发自内心的样式,发自内心的原创动力在一折一剪之间被放大,被保留,被欣赏,孩子可以从中找到快乐的源泉,我们的民间艺术也找到了传承人,学校真是做了一件一举多得的美事。

走在探索的路上是艰苦的。在参与中进步,在进步中喜悦,在喜悦中积趣,在积趣中跨越,在跨越中成长。小小剪纸有生活的味道,是孩子们心灵的折射,这里的一幅幅作品都是同学们成长路上的一个个印记,是快乐参与的见证。老师和同学们用剪纸创造出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成绩,校园浓郁的剪纸文化浸润着师生的心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学校十年磨一剑,剪纸文化特色教育张显。剪纸成就了学校,也成就了师生。

巧手慧心剪出意气风发凌云壮志,师生合力造就灵秀隽美学子人生。我相信,未来的剪纸大师一定会在这里生根发芽。

朱兴高

小学校本课程前言 篇2

一、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课程, 是教育的核心, 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 学校的所有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去实现的。 可以说,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就应该建设什么样的课程;我们要让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 就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 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 去什么地方, 用什么交通工具, 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 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体验。 因此, 课程也叫作“路程”, 或者叫“学程”。 课程的质量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质量。

但是,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情、传统与特色, 其教师和学生也有不同的特长与特点。 于是,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专门安排了一定的课时留给学校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为此, 学校既要执行好国家课程, 也要开发和建设丰富多样、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校本课程。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段, 是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发展特长、释放潜能、启发思维、点燃梦想、涵养人格、培养规则意识以及学会做价值判断的黄金时段, 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阶段。 小学阶段, 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 学校可用的课时比较多, 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 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 都是非常必要的。 当有人问到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渗透或实施哪些课程或课程资源”时, 他说, 学校课程应该丰富多样。 学校课程或班级课程的开发, 一是要坚持课程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 教师要教授对学生一生有用的技能;二是教师擅长什么, 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 就从什么入手开发课程。 为此, 雷夫在做好传统课程的基础上, 拓展了艺术课程, 增加了生活价值课程与生活技能课程。 他还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 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 开发并实施了阅读原著、写作训练、趣味数学、经典电影、参观旅行、“做中学习”、线绳艺术、棒球运动、理财体验、吉他练习、摇滚乐队、莎士比亚戏剧、行为养成等班级课程。

然而, 在我们的很多学校里, 许多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常常觉得开发课程是专家们的事情,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自己很遥远。 其实不然, 笔者探索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就能够帮助每一位小学教师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梦想。这个路径由六个环节构成: (1) 我最擅长什么?能否以此来开发一门校本课程? 首先确定方向, 明确开发什么课程, 即课程名称; (2) 开设此校本课程要实现哪些教育目标? 确定目标, 明确学生为什么要学, 即课程目标要明确、具体; (3) 整合、提供哪些教育素材和课程资源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确定要选择什么经验, 明确学生要学什么, 即课程内容模块; (4) 怎样有效地组织教学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确定怎样组织教学, 明确学生要怎样学, 即课程实施方式; (5)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已经或正在得到实现? 确定怎样评价学习结果, 明确学生学得怎样, 即课程评价; (6) 此课程的课时要求、学分建议、选修对象、学习要求、教学保障以及开发教师的基础条件等, 即明确课程管理。 据此撰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报学校审批, 获批后再据此开发与实施便可。

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

S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工作勤奋, 积极向上, 一边坚持工作还一边在职攻读教育学硕士。 他喜欢并擅长文学创作与表演, 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他想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学生开发一门校本课程。 于是, 在硕士课程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 他开发了一门《童话剧创编与表演》校本课程, 下面是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首先, S老师从自己的特长入手来开发校本课程, 从而使学生从课程中受益, 这是一个中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最可行的办法。

其次, 该方案设计合理, 结构完整, 抓住了课程建设的四个要素, 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课程管理的意见与要求, 可操作性强。

具体来说, 课程目标部分, 从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养和丰富生活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可实现的学习目标。 课程内容部分, “必读童话书籍”和“优秀童话剧视频资源” 最好要列出具体书目与清单, “童话剧创编经验分享、学生创编童话剧、童话剧现场表演”等表述最好改为“童话剧创编方法与技巧、童话剧表演方法与技巧”, 这样更符合课程内容的话语特点。 课程实施部分, 总的来说明确了具体的实施方式, 可操作性强, 但如果能够提炼出诸如“赏-析-模-演-议”之类的教学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程评价是考量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该部分值得肯定的是S老师基本上采取了量化的方式来明确要求, 需要改进的是他应该采用评价的话语方式来表述。 比如, “考查学生是否阅读了5本以上推荐书目”等。 课程管理部分, 明确了课时建议、选修对象及时间安排, 但是, 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学生社团, 不应该对参加学生有太多的限制条件, 比如说名额限制、基础条件限制, 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择。 总的来说, 这是一个比较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案例。

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 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样本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60-01

在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有一个叫做《扶不扶》的小品节目,讲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事情,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在你面前摔倒了,那么你要不要去扶起来呢?按照我们做人的良心来说,肯定是扶起来。但是人们都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了,扶着怕被扶着粘上自己不放,真正被摔倒了又没人敢去扶,进而导致恶性循环。这种现象说到底,还是人们的品德观念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又被重新提到了小学教育的日程上来,并且放到了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本文就以小学德育教育校本建设的目的和实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德育教育始终存在于我国教育体制中,但因为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德育教育也一度成为了形式化,和流程化,甚至是很大程度上的缺失。就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和问题。

1、德育课程不被重视

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和家长只是过多的关注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近而也造成了近年来多发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承受能力不够跳楼,自我伤害的案件发生。以及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因为一些本可以忽略的矛盾,引发了一起起不可挽回的血案,这就都德育教育的缺失引发的案例。

在学校教育中,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德育教育特别是作为副课的思品课来说,更是不被重视,因为考试中德育教育不作为必考科目,也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组织教学和家长的来说,各方面都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2、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虽然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施起来。而一些需要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内容,一般都会是课堂上一笔带过,学生缺乏体验,和进一步的认知。

3、德育课程流于形式

实现德育教育的成果的途径就是班会、少先队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但现在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都是流于形式。课堂教育匆匆带过,而班队活动基本上也流于形式。如在每年的“学雷锋日”,基本上就是搞搞宣传活动,或者到某个敬老院慰问等等,看起来十分热闹,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为什么要学雷锋,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也是德育教育的失败之处。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思想成长的阶段,现在我们给他们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成果。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比较单纯,极易学习和模仿,在他们的成长阶段如果没有正面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极容易形成歪曲的人生观念。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子不满伤害至亲,路上遇见有人有难不敢伸手相帮,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生命来达到满足私欲的案例发生,可见,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重点

1、开放式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在了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将要从其他基础学科出发,一方面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一方面进行德育培养。这也是小学德育课程样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德育中,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一带而过,多是流于形式。开放式德育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更懂得尊重和关心别人,愿意与人合作,改新道德观念。在教育方法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鼓励他们吸纳和接收更为先进的思想,并且愿意将这些德育思想,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去,真实的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2、制定实际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不同,在制定德育教育目标和计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思品课以及语文、数学都其他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课程,要与自己的生活相关,与自己的思想贴近,才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和认可。切记,不要生搬硬套的灌输和外来不合适的教材运用。

3、实施和评价的善始善终

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注重培养的过程。不能为了追求效果,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真正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校本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的日常渗透。二是问卷调查、访谈、日常观察等方式实施。坚持以学生的品德教育成果,和学生的行为反馈为德育教学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智平.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实效性探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2.26(07)

[2] 王秀凤.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现状及改进对策.[J]学周刊. 2013,52(32)

[3] 郑敬斌;王立仁. 德育课程内容改革误区及匡正[J]中国教育学刊. 2013,22(12)

小学校本课程前言 篇4

教学中必须注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引导、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决不能一味的迎合学 生的审美趣味,随意降低教学要求,更改教学内容。

2.教学中使用苏少版《音乐》教材,同时配有教师用书和教学配套音响。整册教材分为 八个单元,以人文为线索,贯穿审美精神及音乐文化,将人文性与音乐性有机地融合,每个 单元内部,都包含着一个能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完整音乐艺术活动体验的活 动过程,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展示的“平台”。除此之外,还应将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 整合与补充,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需完成 30 课时的教学。

3、本册书侧重的主题是:

“音乐与我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歌唱、表演、游戏等适合低年级孩子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绪 高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陶冶学生 美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个单元的教学内 容由三个集成块组成:即演唱、听赏、活动。这种框架设计体现了《课标》理念,体现了音 乐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主题,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让孩子们从小体验音乐活 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把音乐课变成学生们乐于投入的生动活泼的活动。

音乐课程各学段目标的体系是相同的、一贯的,是由初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的。在进行了 一年系统的音乐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增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与音乐评价鉴赏的能力,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以及培养乐 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的能力。本学期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一、感受与鉴赏:

二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的各种音响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要求能 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 器进行模仿。听到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时,能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能听辨出不同类型的 人声及演唱、演奏形式。在听赏曲目中能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 弱。

并根据听辨到不同情绪的音乐,用语言作简单的描述,并通过肢体语言反应出来。能够 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述:

㈠知识目标 1、认识乐器:

本学期每单元边页都有一个需要学生初步了解认知的乐器,如箫、笛、巴乌、唢呐、笙、排 箫等等,他们有一个同性,即都是吹奏类乐器。

认识了解最常见的中国民乐和西洋乐器,如二胡、琵琶、钢琴、小提琴等。

㈡技能目标 1、听辨乐曲演奏形式:

①本学期中出现了木琴独奏这一演奏形式,在一年级下册《小松树》中也曾有这一演奏形式 出现,在此前基础上,让学生在听辨乐曲中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木琴独特的音色特点。

本学期涉及作品为:

《乒乓变奏曲》 ②本学期中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演奏形式——电子合成器音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演 奏形式,可结合多媒体介绍电子合成器,让学生找找其中几种独特的音色,初步了解这一独 特的演奏形式。

本学期涉及作品为:

《红领巾之歌》 ③本学期出现了大量的管弦乐作品,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演奏形式及大致的乐器组成,并通过不断欣赏不同的作品,逐步让学生了解、熟悉并喜欢上管弦乐合奏这一演奏形式。本 学期有以下作品涉及:

《口哨与小狗》 《小象》 《在钟表店里》 《运动员进行曲》(管乐合奏)《溜冰圆舞曲》 《快乐的 小熊猫》 《乘雪橇》 《窗花舞》 2、听辨歌曲演唱形式 ①在一年级鉴赏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分辨出齐唱、独唱以及男声、女声和童声三种 人声。本学期在以听赏齐唱、独唱为主的基础上,出现了丰富和谐的童声合唱形式,让学生 初步感知这一独特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丰富音效。本学期的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分辨三种人声 及各种演唱形式。

童声独唱:

《生日》 《滑雪歌》 童声齐唱:

《大家来做广播操》 《快乐的节日》 《欢乐的鼓》 《睡吧,小晨星》 童声合唱: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猜调》 男声独唱:

《拉网小调》 3、听辨曲目节拍 ①二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本学期大多数曲目以二拍子为主,让学生在听赏、演唱中感受 二拍子活泼有力或是具有坚定进行曲风格的节拍特点。

着重听辨的歌唱曲目有:

《拍手唱歌笑呵呵》 《西伦达》 《钟》 《钻山洞》 《郊游》 《过新年》 着重听辨的听赏曲目有:

《大家来做广播操》 《运动员进行 曲》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快乐 的节日》 ②本学期中出现了柔美舒展的三拍子曲目,可以结合律动、声势动作、乐器伴奏等活动来感 受节拍特点。

着重听辨的歌唱曲目有:

《大白象》 《生日快乐》 《云》 《小雪花》 《冬妈妈和麦苗苗》 着重听辨的听赏曲目有:

《溜冰圆舞曲》 ③本学期中出现了少量的四四拍曲目,其中不乏带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可以通过活动设计 让学生认识四四拍并感受。

着重听辨的曲目有:

《幸福拍手歌》 《共产儿童团歌》 《旅行之歌》 4、听辨简单的节奏并用肢体或身边事物表现 一年级学生已经能模仿老师打出简单的节奏,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通过节奏谱熟悉并认 知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并能够在组合形成节奏之后,模仿打出甚至是看着节奏 谱能打出节奏。

涉及的课时有:

《在钟表店里》 《音乐游戏:队列操》 《表情歌》 《过新年》 5、感知音乐的主题、节奏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着重听辨的曲目有:

《口哨与小狗》 《在钟表店里》 《乒乓变奏曲》 《溜冰圆舞曲》 《快乐的小熊 猫》 《猜调》 《乘雪橇》 6、能够聆听音乐的主题,说出曲名,适当的哼唱或背唱,每学期 2—4 首。

重点听辨的曲目有:

《口哨与小狗》 《幸福拍手歌》 《在钟表店里》 《溜冰圆舞曲》 《云》 《共产 儿童团歌》 ㈢音乐与学生的文化生活 1、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发现身边的音乐素材并带来与同学分享。

2、学生能够自主搜集关于音乐课堂的资料比如乐器的图片、以及了解乐器的构造等等。

㈣音乐情感方面:

1、在鉴赏活动中感受童年学习与生活的快乐和劳动的乐趣,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 活态度。

2、通过欣赏名曲,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使情感得到升华。

二、音乐表现:

音乐表现一块,我们偏重于歌唱,因为这是主要的课堂学习和音乐表现方式。本册教材 收编了学唱歌曲 23 首,外国歌曲 5 首,中国歌曲 18 首。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用恰当的情绪、和谐自然的声音及正确的姿势有表现地演唱歌曲。本学期开始接触唱名,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最初只要求根据老师的口型模仿正确的唱名发音即可,在熟悉 基础上尝试在部分歌曲中用唱名分句模唱乐谱。

能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创编合适的表现形式。

乐于参与各种演唱、表演、律动或游戏活动,并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简单的评价。能背唱 4— —6 首歌曲。

㈠知识目标 1、能够认识音乐休止符、跳音记号等简单的音乐记号 涉及歌曲有:

《唱歌拍手笑呵呵》 《幸福拍手歌》 《 钻山洞》 《我是小鼓手》 ㈡技能目标 1、演唱 ①模仿正确的唱名发音 DO、RE、MI、FA、SOL、LA、SI,在熟悉基础上尝试在部分歌曲中能 用唱名分句模唱乐谱。

涉及曲目有:

《生日》 《两只懒乌鸦》 《共产儿童团歌》 《夏天的雷雨》 《云》 背唱歌谱曲目有:

《生日快乐》 ②能将认识的跳音记号、休止符等唱好,并在合适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或声势伴奏。

涉及曲目有:

《唱歌拍手笑呵呵》 《幸福拍手歌》 《钻山洞》 《我是小鼓手》 ③运用力度、速度变化、连唱与非连唱、断顿跳跃等方式表现歌曲 涉及曲目有:

《时间像小马车》 《郊游》 《夏天的雷雨》 《小雪花》 《云》 ④用准确的节奏、高音位的声调诵读 涉及的材料有:音乐游戏《我和时间来赛跑》谜语童谣《一个小姑娘》 ⑤初步练习二部说唱 涉及曲目有:

《钟》 2、演奏 学习课堂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涉及曲目有:

《生日快乐》 《生日》 《幸福拍手歌》 《钟》 《我是小鼓手》 《表情歌》 《云》 《小雪 花》 《过新年》 ㈢音乐与学生的文化生活 1、能将自己喜欢的童谣、歌曲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

2、能将音乐课堂学习到的歌曲带进班队活动或者分享给家人、朋友。

㈣音乐情感方面:

乐于参与各种演唱、表演、律动或游戏活动,并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创造活动 1、能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涉及曲目有:

《西伦达》 《幸福拍手歌》 《秋虫音乐会》律动《健康操》 3、能够创作 2——4 小节简单的节奏。

涉及材料有:分组创编拉拉队动作与喊声、音乐游戏《队列操》 4、根据歌曲创编音乐剧活动 涉及曲目有:

《两只懒乌鸦》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乐于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从广播、电视、磁带、CD 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 经常聆听。如《在钟表店里》 2、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或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如《幸福拍手歌》 《拉网小 调》 《共产儿童团歌》 《郊游》 3、接触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观赏相关视频,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一、《好朋友》 第一单元以《好朋友》为题,与前册相衔接。好朋友的意思是双关的:既指学生对音乐 的热爱,也指同学间的友情。在本单元教学活动中,通过学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大 白象》、《一对好朋友》,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小象》,参与集体舞《西伦达》以及听一 听,想一想,跟着音乐走一走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友谊 ”的理解,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 交流,使他们获得更好的人文体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学期应该开始接触唱名,根 据心理、生理特点,最初只要求根据老师的口型模仿正确的唱名发音即可。

1、《拍手唱歌笑呵呵》是一首欢快风趣的二四拍儿童歌曲,由四个变化重复的乐句组成,教学内容 易学易唱,适合表演。可以在学生爱玩的拍手游戏中吸取灵感,加以变化,将歌曲穿插其中,及重难点 在此基础之上学唱歌曲。

分析 2、《大白象》是一首抒情优美的三四拍歌曲,歌曲音程跳动较大,节奏不够规整,可以 借助诵读的方式来帮助体会,再采用整体听唱与分句模唱相结合的方法,区别歌曲异同点,要注意四、五度音程大跳时,不要拆开教学,以免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难度。

3、《一对好朋友》具有民间音调特点,吆喝声和前倚音的运用是歌曲一处亮点,不要刻 意训练附点及倚音这些难点,而应让学生在模仿与体会中产生兴趣,并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4、《口哨与小狗》 是一首管弦乐单三部小曲,可通过肢体参与表演来分清 AB 旋律的出现。

5、《小象》是一首具有爵士风格的乐曲,可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模仿小象叫声的管乐音 色,并通过与圣-桑斯作品《大象》进行对比,获得体验和感受。

二、《生日快乐》 本单元在“生日”这个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学唱歌曲《生日快乐》、《生日》、《幸福拍手 歌》,以及听赏歌曲《生日》,由生日感受到的幸福感拓展开来,不仅有对“我”的祝福,还 有对妈妈、伙伴的生日祝贺与祝福,由此突出音乐对生活的美化作用。在上一单元单音模唱 的基础上,采用接口唱的方式,将模唱穿插在旋律中,唱出《生日》中乐句的末尾音。

1、《生日快乐》旋律流畅简单,四句节奏基本相同,教唱并不难,可引导学生关注旋律 的递进与情绪的表达,充分感受三四拍的韵律,将歌儿唱好。

2、《生日》是一首印尼儿歌,表现了真挚的友情。在第一单元初步模唱 1、3、5 的基础 上,本课中尝试在句尾通过听音定位的方式找到不同音高,再采用整体听唱与分句模唱结合 的方法学唱歌曲。

3、《幸福拍手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日本儿歌,歌曲特点在于弱起与连续的附点节奏,教师可将弱起的一拍设计成拉手预备动作,连续附点节奏设计成跳跃式行进动作,两拍的休 止则可鼓励学生创造出个性化的停顿动作(如叉腰、拍腿等,为后面学唱、创编铺垫),通过 集体舞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并掌握歌曲旋律、节奏特点。在学唱好第一段后,引导学生根据各 国礼节,奇思妙想创编歌词并演 唱。

4、《生日》表现了对母亲的爱和自己的美好愿望,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怎样在 父母生日时送上真挚、朴实的祝福,如一张贺卡、一句祝福的话语、一首深情的歌曲。

三、《时钟滴答》 本单元以“时钟滴答”为人文主题,通过学唱和欣赏《钟》、《两只懒乌鸦》、《时间像小 马车》、《在钟表店里》,设计音乐剧及音乐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表演才能,发 展表现力,并产生与时间有关的音乐体验与感受,激发对生活和时间的珍惜。

1、《钟》一字一音、节奏规整,采用拟人手法富有童趣。在学唱歌曲后,可通过两组不 同的节奏来初步练习二部说唱,方式可多样化,如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节奏、用不同的打击乐 器来表现节奏等,进一步感受声部间的和谐统一。

2、《两只懒乌鸦》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歌曲中九度跳进及 象声词的演唱,使旋律富有生气与幽默感,在学唱中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几处同头异尾的旋律,更准确的唱好歌曲。结合前两单元的模唱,可以尝试用唱名模唱最后四小节的歌谱。学唱结 束后,结合书中插图,进行动作创编,为音乐剧打下基础。

3、《时间像小马车》采用了有规律的节奏,模仿时钟走动的声响,旋律多为级进,并采 用了模进、节奏重复等手法,在学唱中即将力度表现在旋律中,以表现歌曲情绪。要注意关 注学生舌尖发音,让“答答答答”处唱的轻快而富有弹性。

4、《在钟表店里》是一首生动的管弦乐作品,听赏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不同音色及节奏 型,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记住不同的钟表声,通过感受辛勤劳动的情绪来识别主旋律,并 能再次在乐曲中准确的找到主旋律的出现。

5、音乐游戏《我和时间来赛跑》是随着音乐朗读儿歌的音乐活动,按照音乐的节奏朗读 儿歌,准确地空拍等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内心听觉。开头部分一定要给学生两 拍的预备拍来找弱起,同时可让学生先随着音乐拍手感受二四拍的韵律。

四、《运动场》 本单元以“运动场”为主题,选用了形式、风格、速度力度乃至节拍都各有特点的欣赏 作品,让学生在相同题材的歌曲中感受异同,并做出相应合适的反应,让学生在音乐中解放 手脚,通过身体活动去感悟旋律的起伏特点。以“动”激情,以“动”悟乐。

1、《钻山洞》由四个乐句另加结束句组成,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休止符及演唱的轻快与连 贯的对比,难点在于第三乐句的附点节奏会被忽视,可通过加强语气重音来找准节奏,结束 句尾的高音提醒学生不喊叫。学唱后,进行音乐游戏活动,让 学生参与在愉悦的气氛中,培 养学生表演的自信心。

2、《拍皮球》曾是一年级的欣赏乐曲,难点在于后十六节奏,可能学生会唱得含糊不清 或干脆省略、拖拍,抓住重音即可找准这个节奏。可设计成边拍皮球的动作边听赏,以准确 把握歌曲节拍。

3、《大家来做广播操》是一首童声齐唱,通过听赏前问题的不断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 听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坚定“锻炼身体,长大保卫祖国”的决心。

4、《运动员进行曲》这首管乐合奏旋律极具歌唱性,也为学生所熟悉,在哼唱主部主题 后,尝试在乐曲播放过程中用踏步动作表现这段主题,或举起小手找找这段主题出现在乐曲 的什么地方。培养学生初步分辨音乐作品中不同段落的能力。

5、《乒乓变奏曲》是一首木琴独奏曲,根据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改编,由于木琴在 一年级欣赏中已经呈现,因此可以从已有经验出发,过渡到木琴的音色适合表现那种运动? 还可拓展欣赏同名钢琴独奏曲,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演奏形式。

6、《溜冰圆舞曲》是瓦尔托伊费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乐曲由序四个小圆舞曲加结尾组 成,但听赏的只是第一小圆舞曲中宽广平稳、流畅明丽的第一主题,可通过观看冰上运动的 多媒体片段,感受运动员的动作与姿态,并将之与音乐旋律相融合,更可进一步用学习到的 简单溜冰动作来表现主题旋律。

7、《五星红旗》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演唱形式,通过观看运动员领奖等片段激发学生对国 旗的崇敬之情。

8、律动《健康歌》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导入运用,通过教师引领学生随着音乐节拍做各种 运动动作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孩子根据音乐自我创编动作。

五、《队旗飘飘》 本单元以“队旗飘飘”为题,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作为少先队员的光荣和 幸福。通过学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回顾历史,通过听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快乐 的节日》、《红领巾之歌》获得蓬勃向上的愉悦精神,在学唱曲目《我是小鼓手》中联系少先 活动的鼓乐设计,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享受了积极参与活动的体验。在模唱唱名 DO、RE、MI、SOL、LA 的基础上,尝试模唱低音 SOL、LA,并通过歌曲学唱后,进行深一步的歌谱模 唱。

1、《共产儿童团歌》是电影《红孩子》的插曲,全曲由两个乐句组成,且只有一音之差,附点节奏贯穿全曲,给人一种坚定前行的气势,同时也体现了进行曲的特点。在教唱前可通 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对少先队前身-“共产儿童团”的作用产生兴趣,进入情境之后再开展 歌曲教学,歌曲风格充分体现在节奏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节奏的进行,更准确地 唱好歌曲,把握情绪。歌曲学唱后,跟老师模唱歌谱,熟悉后可以采用接口唱让学生找准句 尾音。

2、《我是小鼓手》在教唱环节前,可设计大鼓与小鼓的节奏练习,并在第一、第二乐句 的句尾,分别加入两种节奏型的伴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最后反复的补充句中,可以用敲鼓槌来代替乐句中的休止符,帮助准确提高学生内心的节奏感。

3、《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一首坚定有力、昂扬向上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由于 学生对歌曲比较熟悉,可以从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演唱队歌导入,并准备录像、图片资料,通过看、听感受歌曲的情绪与内涵。

4、《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旋律易记易唱的童声齐唱作品,可以从儿童节引导开去,让学 生想象心中的节日,感受其中的情绪,并通过哼唱熟悉歌曲旋律,也可用配乐诗朗诵的方式 来感受歌词的美好意境。

5、《红领巾之歌》是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电子合成器独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演 奏形式,可结合多媒体介绍电子合成器,让学生找找其中几种独特的音色,初步了解这一独 特的演奏形式。

6、音乐游戏《队列操》通过实物演奏,熟悉大鼓、小军鼓、大镲的独特音色,并通过敲 击、队列操等形式进一步听辨各种组合的简单节奏。

六、《包子、剪子、锤》 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音乐课堂中也完全可以借助于游戏。本单元通过学唱歌曲《夏 天的雷雨》、《包子、剪子、锤》、《表情歌》,听赏《猜调》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让 学生体悟“生活中有音乐,音乐同样反映生活”这个道理。本单元模唱教学中加入了 FA、SI 的演唱,在歌曲教学后适当的穿插进去模唱歌谱,进一步熟悉这七个唱名。

1、《夏天的雷雨》是一首常识性的一段体歌曲,乐句旋律没有太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切分节奏的教唱,要引导学生用断顿跳跃的唱法来表现歌曲,为歌曲起名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歌曲学唱后可尝试背唱,并通过学生面对面的拍手游戏来表演 唱全曲,增强歌曲的趣味性。唱名模唱可用于这首歌曲。

2、《包子、剪子、锤》在歌曲中穿插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歌曲 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念白处的附点节奏有何妙用,在诵读时即将节奏问题解决,并通 过语气、声调的强调,于无意中掌握歌曲的吐字咬字要领。并且为歌曲教唱中更好的掌握附 点节奏的演唱奠定良好的基础。

3、《表情歌》歌曲中几处六度音程的演唱,要提醒学生安静聆听,指导学生不喊叫 ,把 音唱准唱好。间奏中的四拍节奏最初可用默唱“答答 答答 答”的方式来表现,这样一来利 于稳定内心的节奏,二来能更好的倾听音乐中的拍子。

4、《猜调》是一首经典的云南民歌,也是谜语歌曲,歌曲通过合唱的形式体现出丰富的 音效,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合唱与齐唱的区别。可让学生学唱引子中的“小乖乖来”这一句,在快速问答演唱部分,用点手心等方式感受速度与情绪,随之变化。

七、《郊游》 本单元试图通过学唱歌曲《郊游》、《云》、《旅行之歌》,听赏曲目《欢乐的鼓》、《拉网小 调》、《睡吧,小星辰》、《快乐的小熊猫》等多种音乐活动,带着孩子去郊游、旅行,丰富他 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学生模唱完七个唱名的基础上,本单元新增高音 DO,可尝试在学会歌曲后,分句模唱歌谱。

1、《郊游》这是一首五声宫调式的台湾儿歌,一、三段完全相同,第二段优美舒展形成 对比,可通过引导学生倾听歌曲中相同的部分,并用自己喜欢的色块、图形或者不同的肢体 表现来体现学生兴冲冲和大自然美景的不同情绪,同时也在歌曲教学中,通过连唱与非连唱 的方法将不同情绪对比出来,进一步唱好歌曲。

2、《云》是一首抒情优美、节奏平稳的三四拍儿歌,初听时,引导学生用无声的方式来 拍击节拍,不破坏歌曲意境的同时也感受歌曲独特的三拍子韵律,对学生的吐字归韵做出明 确要求,将音与音之间的连贯绵延之感唱出来,等熟悉后可模唱全曲歌谱,并采取小组或师 生接口唱的方式来表现。

3、《旅行之歌》具有进行曲风格,节奏规整,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在第五单元中已经 初步接触了进行曲风格的曲目,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动作类比,让学生自主感知此曲为进行 曲风格。

4、《快乐的小熊猫》这是美术片《熊猫百货商店》中的一个配乐片段,管弦乐中的各种 不同音色的乐器被刻画成拟人化的动物。通过简洁明了的提示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 学生感知乐曲所描绘的不同音乐内容。可配合多媒体出示乐曲中出现的乐器,并让学生在熟 悉乐曲主题的同时,认知乐器及其音色特点。

5、《欢乐的鼓》这是一首具有明显舞曲风格的巴拿马儿歌,在感知乐曲情绪后,可让学 生自主设计一两条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或设计能表现歌曲情绪的动作,边听边表演,激发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的热情。

6、《拉网小调》这是一首根据日本北海道地区著名的渔民号子所改编的劳动歌曲,索兰 是渔民号子中的主要衬词,因此也叫《索兰调》。对于劳动号子,学生认知的并不多,可 以通 过一些片段来帮助学生感受,并通过尝试一领众和的形式模仿这类声音,体验劳动号子的感 染力,在索兰的衬词处可设计成拉网动作,配合音乐律动。

7、《睡吧,小星辰》这是一首柔美安逸的三四拍西班牙民歌,节奏简单规整,旋律平稳,启发学生按节拍韵律创编出一系列轻柔安逸的动作,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律动,进一步感受歌 曲的意境。

八、《雪孩子》 雪人、春节、冬天令孩子们欣喜,本单元通过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过 新年》,欣赏《乘雪橇》、《窗花舞》、《滑雪歌》还有音乐游戏堆雪人及律动,使学生接触不同 时期、不同民族以冬季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从活动中感悟到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生活的美。

1、《小雪花》这是一首曲调优美的三四拍大调式儿歌,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不可大声喊叫,并学会用轻柔、灵巧的不同声音来演唱,在一字多音处通过模仿雪花飘 舞落下的手势来提醒学生用连贯绵延的声音演唱,增强歌曲的美感。通过音乐游戏堆雪人,找一找歌曲中存在的节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谱的认知与感受。

2、《冬妈妈和麦苗苗》这是一首三拍子大调式的儿歌,在学唱歌曲过程中,不要过分强 调三拍子的强拍,以免破坏歌曲意境。引导学生用轻巧、柔和的声音来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对粮食丰收的期盼。

3、《过新年》歌曲采用了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舞的节奏特点,用“咚咚锵”模拟锣鼓声,乐句旋律中有多次重复,可采用师生接句的方式,用身边的事物敲出红色方块象声词的节奏,学唱歌曲时提醒学生控制声音,既不能大喊大叫也不能太过虚柔。

4、《乘雪橇》这是美国作曲家安德尔逊的管弦乐作品,为三部曲式,欣赏时可让学生发 挥想象,通过聆听乐曲给出曲名,允许有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听出 A 段主题旋律,并通过 独特的肢体语言如模仿驾着马车拉雪橇跟随音乐律动,在 B 段时,通过声势节奏模仿音乐,如响舌、打击乐器的参与等。

5、《滑雪歌》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多媒体导入故事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情绪,体会雪孩子的可爱之处,可尝试哼唱主旋律。

6、《窗花舞》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一段音乐。结合春节的习俗,介绍北方农村地 区在除夕夜都要贴窗花,象征着幸福吉祥。在感受乐曲情绪后,可鼓励学生自编动作表演贴 窗花,跟着音乐律动。

学习主 题 学习主题:学期相关内容 与课时安 排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好朋友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一课时 二、生日快乐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第 二课时 三、时钟滴答 第三课时 1、学唱《拍手唱歌笑呵呵》 2、游戏、表演唱 1、听赏《小象》 2、学唱《大白象》 3、听赏圣-桑斯《大象》(视情况而选)1、学唱《一对好朋友》 2、听赏《口哨与小狗》 1、学唱《西伦达》 2、集体舞 1、听赏《生日》 2、学唱《生日快乐》 3、为父母制作贺卡 1、学唱《生日》 2、模唱唱名 DO、MI、SOL 3、了解各地祝寿习俗 4、露一手:为过生日的小朋友表演节目 1、学唱《幸福拍手歌》 2、我的创造:看插图将有趣的礼节动作填入 歌曲演唱并表演 1、认识了解形态各异的钟 2、学唱《钟》 3、二部合作并表演《钟》 1、复习《钟》 2、听赏《在钟表店里》 3、拓展:钟表发展史 1、导入《小乌鸦爱妈妈》 2、学唱《两只懒乌鸦》 3、模唱唱名 1、音乐剧《两只懒乌鸦》 2、故事续编 1、学唱《时间像小马车》 2、音乐游戏:我和时间来赛跑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四、运动场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一课时 五、队旗飘飘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一课时 六、包子、剪子、锤 第二课时 1、律动:健康操 2、学唱《钻山洞》 3、音乐游戏:钻山洞 1、听赏《大家来做广播操》 2、听赏《运动员进行曲》变换队形 3、拓展听赏《军队进行曲》 《欢迎进行曲》 1、听赏《溜冰圆舞曲》 2、拓展欣赏溜冰视频 3、听赏《五星红旗》 1、听赏《乒乓变奏曲》 2、学唱《拍皮球》 3、我的创造:创编拉拉队的动作和喊声 1、听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2、学唱《共产儿童团歌》 3、模唱歌谱 4、拓展:少先队的标志(红领巾、队旗队徽、队礼、鼓号、呼号等)1、学唱《我是小鼓手》 2、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1、复习《我是小鼓手》 2、音乐游戏:队列操 1、听赏《快乐的节日》 2、听赏《红领巾之歌》 3、拓展:快乐的活动 1、谜语童谣导入 2、学唱《夏天的雷雨》 3、模唱歌谱 4、创编第二段歌词并完整表演唱 1、学唱《包子、剪子、锤》 2、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郊游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八、雪孩子 第三课时 1、听赏合唱《猜调》 2、学唱《表情歌》 3、音乐游戏:丢手绢 1、学唱《郊游》 2、我的创造:秋虫音乐会 1、复习《郊游》 2、听赏《快乐的小熊猫》 3、学唱《云》 4、模唱歌谱 1、学唱《旅行之歌》 2、听赏《欢乐的鼓》涉及情绪动作 3、听赏《拉网小调》模仿号子声 4、听赏《睡吧,小晨星》律动感受歌曲意境 1、听赏《乘雪橇》 2、学唱《小雪花》 3、拓展:收集关于雪的歌曲 1、听赏《滑雪歌》 2、学唱《冬妈妈和麦苗苗》 1、学敲鼓的节奏 2、学唱《过新年》 3、听赏《窗花舞》 4、律动《窗花舞》 成长的足迹 第四课时 一、音乐表现的评价:音乐表现是小学阶段音乐学习结果的重要评价方面,满分 40 分。以小 组或个人的方式进行演唱或演奏的展示,教师、学生都参与评价。

1、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对指挥及前奏作出反应。

2、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二部合作。

3、模仿正确的唱名发音 DO、RE、MI、FA、SOL、LA、SI,能跟老师用唱名分句模唱歌谱。

4、能运用打击乐器或其它音源为歌曲伴奏,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5、能听辨简单的节奏并用肢体或身边事物模仿表现。

6、能根据歌曲情绪变换速度、力度演唱。

7、能背唱歌曲 4-6 首。

二、音乐欣赏的评价:听力测试是检验音乐听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满分 40 分,听力笔 试作答。

多 元 化 学 1、认识并能分辨最常见的中国民乐和西洋乐器音色,如二胡、琵琶、木琴、钢琴、小提琴等。

习评 价 方 2、能听辨出不同情绪的音乐,并选择合适的语言描述。

案 3、能准确分辨不同的演唱、演奏形式。

4、能聆听主题说出曲名。(2-4 首)5、感知音乐的主题、节奏和段落的变化,运用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表现。

6、能听辨不同节拍的歌曲(二四拍、三四拍)三、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是个人综合音乐素养的体现,学生是否 乐于投入地参加音乐表现活动以及有序的课堂常规是开展各种音乐学习活动的前提。本项评 价体现在学生的课堂表现,满分 20 分。设计表格对课堂发言、小组纪律等常规进行记载。

四、艺术实践能力的评价: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是反映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形式。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对于积极参加艺术活 动及获奖的同学予以加分,凡参加学校组织的校级及以上活动每次 2 分。

小学京剧校本课程 篇5

外国语学院 14级663班 邓媛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京剧国粹我传承》

2、主讲教师:本校音乐老师

3、教学材料:创编

4、课程类型:综合性课程

5、授课时间:每周五下午第6节课(1学年)

6、授课对象: 小学3-6年级

二、课程目标:

《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们普遍接触到的都是流行音乐,而对于传统的京剧艺术并不了解。京剧是一门多样化、综合性的艺术,从“唱念做打”到“生旦净丑”,包括了众多的艺术元素。我们要让学生对这项传统文化教育接纳和肯定。此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学校的特色所在。

1、知识及能力目标

通过老师课堂上的介绍及课后的资料查询,能够对京剧的背景及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老师的带领,能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京剧体验活动,运用课上所学的音乐知识以及掌握的音乐技能,让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京剧艺术的真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京剧,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一门集表演、舞蹈、歌唱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在教材上并无太多适合小学生的版本,故应结合各类资料进行创编,选取合适的音乐选段进行教学。首先从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京剧艺术的欣赏之中。再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

第一学期

1、中国国粹—京剧的魅力(1)京剧常识(2)京剧行当

2、京剧名家知多少(1)梅派艺术(2)程派艺术(3)荀派艺术(4)尚派艺术

3、京剧的表演形式(1)唱(2)念(3)做(4)打

4、学唱《说唱脸谱》

5、品味京剧(1)《苏三起解》

(2)《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囗》(3)《驸马不必巧言讲》

6、少儿京剧表演欣赏。

7、学唱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8、戏曲大舞台 第二学期

1、京剧的脸谱(1)唱京歌 识脸谱(2)脸谱的色彩与人物性格(3)脸谱创意---工艺脸谱(4)制作京剧工艺脸谱的步骤(5)实践——DIY脸谱

2、看京剧 赏服饰

3、女生学唱京剧《卖水》唱段,男生学唱京剧《唱脸谱》唱段

4、京剧演出习俗

5、欣赏京剧视频

6、学唱、表演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

7、京剧表演我最棒

四、课程实施建议

1、课时安排: 年级:小学3-6年级

时间:每周一次,一课时。每学期十二课时,两学期二十四课时。

2、组织管理:每次课上记考勤,参加活动课的同学要从中选出学生班长。初一初二年级各选一个课代表,负责协助老师的工作,在同学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好老师与同学间的桥梁。

3、班级规模:预计40人以内

4、教学方法:体验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方法、语言性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设计和组织活动,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五、课程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京剧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京剧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京剧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京剧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京剧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1)学生的测试;

(2)学生的作品集,包括脸谱绘图、模唱、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以及主题评价表;

(3)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来评价自己的成就(4)通过参与学校活动来展示自我

2、教师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注重京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

(2)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富有美感,有利于学生的音乐审美学习和知识学习,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经历情感体验的形成过程。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4)注重京剧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准确把握渗透的尺度,帮助学生感受表现音乐。

(5)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能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尊重、关爱、激励、赞赏、宽容每一个学生。

3、课程评价

学校领导对京剧教育功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学校的艺术氛围、京剧课的开设、京剧教师的配备、课外活动的开展等。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分析,及时加以总结,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小学校本教材课程——合唱 篇6

小学校本课程《合唱》主要解决学生合唱声音训练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力争“自然”,试图通过可靠的声音训练来重建自然的“产品”,从自然界原始的形态中提炼训练声音的手段。自然赋予了我们有效的声音机理:婴儿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呼吸和说话。我们同样也能从动物的叫声中,从人类的各种表情动作中,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体育运动和日常现象中找到声音训练的方法,通过开发歌手的想象力和模仿力,使复杂难懂的声音训练变得容易理解和能够做到。业余歌手处理歌唱的方式和专业歌手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常常对技术性术语表达的指导方法不能很好地做出反应,对于歌手来说,关于声乐技巧的专业术语常常不易理解:同时,他们又常常希望所接受的声音训练要有新鲜感,他们排斥对其个人自由所限制的任何人工声音训练手段。第一章:正确的姿势和呼吸

没有正确的姿势也就谈不到合唱训练的各项要求。因此训练一开始首先强调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

1坐姿:

坐着排练时规定坐椅子的前半部不靠背、上身垂直、双脚平放地上,两肩下垂、眼睛正视、双颊微笑向上、提眉。头略向后,面部肌肉生动自然、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振奋。

2站姿:

站立时与上述要求完全相同,双脚略分开、身体重心要落在一虚一实的双腿上、脚跟虚而脚尖实。他认为这样一种姿势有助于获得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最好的合唱发声状态。

呼吸是唱歌的基础,发声活动的原动力,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时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歌唱声音。他希望用扩大器官来吸气,而不是用吸气来扩大器官,即在吸气时先将口腔内部稍稍打开,提眉,下肋扩大,空气自然吸入,提醒成员:“始终保持吸气的感觉和状态”是合唱队员始终不可忘怀的守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培养这种专业习惯。

第二章:统一发声

只有当所有参与发声的有关器官具有正确而灵活的协调配合动作时,才能产生有一定音质、音高、音量和音色的声音。为了统一合唱的发声,他极为重视“起声”和“共鸣”的训练。

歌唱时要求合唱队员随着指挥的手势扩大器官吸气(不要太饱满),横隔膜下降,肋骨扩张,声带并

喉结稳定,然后利用横隔膜收缩的弹力以恰如其分的气流冲击声带发出一个中声区的音量不太强的“a”韵母,该音发出后便保持住,要求发得整齐,收得干净,断截分明,韵母音质必须明亮、圆润、富有单性,不能有任何晦暗,沙哑、僵硬、尖直或有声母“h”的声音。下面是他训练起声时常用的两条练习:

在短音发得比较正确时就可接着发一个长音,发长音前 不可重新吸气,一切都保持发短音的状态,每次长音之后,可依指挥的手势使合唱队员暂时屏住气息,保持不吸也不呼的状态,但注意不可放松和改变发长音时有关器官的一切状态,稍停之后,吸气练习,这对锻炼气息的控制和声带并拢,获得弹性的声音是很有益处的。他认为好的“起声”必须从所发音的具体音高,音量、韵母、情绪四个方面作好准备,忽视其中任何一点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经过长期摸索得出两个字:“收”与“钩”,他称这是训练合唱声音的“二字诀”。所谓“钩”就是当音发出以后,整个发声器官要有一种四面八方都钩住的感觉,保持这种感觉可以使发声位臵得到控制而不会垮下来,但这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人为的用力把肌肉绷紧造成僵硬。“收”是针对“放”而言,他认为发声如果是“放”的思想指导,那么发声器官的各个部位就将松掉,上部共鸣腔会软塌,得不到气息的有力支持,发声支点也将落到喉部,增加嗓子的负担,演唱起来很费力。如果“收”着唱,精神状态就会兴奋积极,上部共鸣腔将积极地打开,两肋饱满的支持,声音必将是生气勃勃的,尤其是在演唱速度较快的作品时就可使声音既灵活富有弹性,又能保证吐字清晰和速度的准确。把它生动地比喻为好似机器传送带那样不停地有节制地向前运动,而不是象失掉控制的物品从高处跌落下来。又好象是锣锤一击立刻收回,而锣音则缭绕迂回。“收”的另一作用是较有利于歌声的“波动”统一的控制,波动的统一是合唱音响取得均衡的必要条件。

人体的喉腔、咽腔、鼻腔、口腔、胸腔和前额及两颊都起着共鸣作用,发声时由声带所产生的基音通过上面的器官的反响得到共鸣。他认为声母“m”是练习共鸣最好的声母,训练时可依照前面起声的练习进行,只是把“a”改为“m”,开始音量不宜过强,舌头平放,舌尖轻抵下齿龈,牙齿微张,咀唇轻轻合拢,面带微笑,双颊上提,下巴和颈部放松,口腔内保持一定的空隙,使气流通过鼻腔直向头腔,以获得最好的共鸣位臵。他常用以下练习训练共鸣:

以上练习和“起声”的要求一样,只是在发短音的“m”时很快地调节口腔与咽腔,找出最有利于共鸣的位臵,然后便半哼半唱地过渡到开口唱“o” 或“a”,这时要特别注意张口唱时不要改变“m”的共鸣位臵,始终保持上下部共鸣适当的比例。当张口唱与“m”的共鸣情况已完全结合时,就可换其它母音,并用半音逐渐升高来练习,如效果不好可以从“m”重新开始,直至理想为止。当短音练习比较巩固时,可以取消短音而只发长音,并且结合训练音量的变化,如平均音量、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突然收束、急缓吸气、混合音量(< >)(> <)以及循环呼吸等。在上述的训练中,他很重视锻炼合唱队员对指挥的要求和手势的灵敏反应。培养他们的内在听觉能力和歌唱表现上的主动积极性,善于倾听邻近各成员的声音和集体的音响,随时调整自己的声音。

第三章:协调——均衡与谐和

如何使组成合唱的各个声部产生的效果相互取得应有的关系便是协调的要求。从物质条件来看协调包含音量、音色和音准三个因索,音量和音色关系密切,他们的形成是由物体振动时的振幅和共鸣泛音所产生。而音准(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所形成。各声部在音量和音色上的相互关系叫做均衡。音准(音高)的相互关系叫做谐和。

均衡不是各声部在音量音色上的绝对平衡,而是随着作品内容有所变化。

常提醒男低和女低声部要保持灵活性,他把这两个声部生动地比喻为好象老大爷、老大娘,但他们不是臃肿、笨拙的老年入,而是健康壮实的老年人,不能满足特有的胸腔共鸣,一定要有头腔共鸣,以便能给整个合唱不论在和弦的明确性和节奏的灵活以及旋律的流畅性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这里要提出的是他讲的均衡指的是音量、音色,一般人理解所用的平衡包括音高的要求,这样的平衡和他提的协调相类似。

在合唱音最方面很重视积极而有控制的轻声训练,唱轻比唱响难,唱好轻声是唱好合唱的基础。在音色上他指出合唱有别于独唱,不能各唱各的,鉴于各成员的发声概念有前有后,水平不齐,他要求一般统一在发“he”字音的部位上,让气息沿着上颚垂直向上,不前不后,不过份暗也不过份亮。

音准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既要依据和弦中各音振动频率上比例的 关系而产生谐和,又要照顾某些特性音的倾向性和转调时的明确性,同时也要照顾和弦与旋律之间的关系。

一个合唱指挥对声乐应当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比如气息支持不足容易偏高;共鸣位臵不高容易偏低;换声点及提位没有及早准备或换气的地方安排不当都会造成音准上的困难;又比如指挥的手势过高容易引起偏高;指挥的头部过低或锁眉容易引起偏低等等。指挥的情绪消沉或过分紧张都会破坏谐和,尤其在演出时影响更大。在训练或演出前如果发现合唱队员情绪不佳,总是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语调使大家精神振奋起来,以保证训练和演出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章:色调处理

在合唱训练过程中,不仅重视各声部相互纵的关系所造成的协调,同时也非常重视声部进行时横的关系所需要的起伏色调。色调即作品在艺术再现过程中每一瞬间的声音相互之间在音量,音色及速度上所形成的不同程度的层次差别的蛤个起伏局面。音乐既是时间艺术,就要有色调起伏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色调来表现,没有思想内容的色调是没有生命的;有思想内容的色调才赋予作品以生命活力并给人们深刻的感染力。

音乐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乐汇”,它也是安排色调的基本单位。每一个乐汇中起伏的最高点称之为“逻辑重音”,它是依据作品的节奏,旋律音型利歌词而决定的,一般确定了逻辑重音之后演唱时的感情就要往那里推上去,速度趋向逻辑重音前情绪稍快,离开逻辑重音后情绪放慢。如:

例中的逻辑重音在“到”字上,很明显在色调从.“辽”字起渐强的要求下,还伴随着音色的加厚加浓,当离开逻辑重音后又在渐弱的要求下音色从浓厚渐渐地趋向原来的清淡,自然表达了对总理敬仰之情。但有时也可用相反的手段在逻辑重音前面以延碍的手段来获得更急迫,达到高点的热烈情绪。

每个乐汇一般只许有一个逻辑重音,如果有两个以上就必须服从一个主要的。如:

上例一个乐汇中有两个逻辑重音,第二个“没”是主要的逻辑重音,第一 个“没”为次要逻辑重音,它从属于第二个“没”。当我们将几个乐汇组合在一起成为乐句时,所有的逻辑重音之中也应该只有一个为主,而其它逻辑重音都是从属它的。

在排练作品的过程中,采用适当的色调将一个音、一个和弦推向另一个音另一个和弦;将一个乐汇,乐句、乐段推向另一个乐句、乐汇、乐段,使整个作品产生推动,即便是断音和休止,也通过色调使之连贯产生有机联系,这样的艺术再现会使听众与演唱者一起投入再创造的过程中去。

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强与弱,快与慢、紧与松、浓与淡,高与低的矛盾,而色调则是表现这些矛盾的现象,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必须要找到色调并相应地给予声乐技术上的配合。

指挥对于作品的色调安排是否恰当,是依靠他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和他对业务刻苦钻研去获得的。

第五章:咬、吐字规律

世界上所有的声乐学派都和本国的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此他长时期地研究和探讨合唱发声与我国语言文字结合的问题。他认为在合唱艺术中清晰的咬字吐字与优美和谐的发声是一致的。训练初期他要求每个成员弄清楚“五音”和“四呼”的概念,发音时是通过“喉、舌,齿、牙、唇”这五个部位的正确的声母形态用“开、齐、撮、合”四呼的着力把字的韵母吐出来,所以咬字是指字的声母形成,而吐字是指韵母送出来的着力处,但二者联系极为密切。

根据发声的要求,把二十一个声母分为音前声母和音上声母。其中b、d、g、z、zh、j六个声母是音上声母,它们不送气,在拍点上发出,其余的声母都送气,在音的前面产生,声母必须按五音的着力部位咬正确,发得有力而敏捷。韵母有三十五个,按音素之间的结合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三合韵母三大类。此外还有空韵母,即在zh、ch、shr、z、c、s后面以“i”作它们的韵母。以及字尾的卷舌音“er”(做字尾时只写“r”)。

声母只有一个音素,而韵母却是一个、两个及三个音素的不同结合,在歌唱的时值上每个音素应如何分配,音索与音素之间如何结合,这些就产生了各 种不同的安排与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要求严格地将韵母各个音素结合为一体并保持口形,尤其是一个字唱几个音时,一直保持到该音的韵母到最后的瞬间。对有韵尾的字,要求必须在音符时值的最后才“收声”,这种收声越晚越好,越短越好,否则将影响发声的位臵和气息的支持。

一般韵母的发音基本上是“开口呼”,着力于喉;通过介母“i”或“i”本身的韵母便是“齐齿呼”,着力于齿;通过介母“ü”或“ü”本身的韵母便是“撮口呼”着力于唇;通过介母“ü”或“ü”本身的韵母便是“合口呼”着力于满口。他认为四呼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是“合口呼”的字,合唱成员由于发声概念上的原故,往往误将“合口呼”着力于喉,结果字唱不响,唱不清楚,影响音色、音准,所以在合唱中,凡是遇到“合口呼’的字,他都要求着力于满口。

非常强调的是当一个字吐出来以后,口形的大小一定要保持到底,不可中途改变(这并不影响色调上的变化),因为稍稍松动,字就会模糊走样,尤其有韵尾需要收声的字也不过稍稍一带即可,另外吐字时嘴的动作不可过分夸张,要自然灵活、敏捷利索,否则吐字会感到笨拙累赘,他主张每乐句的韵母必须相互衔接成为一条完整的旋律线条,不能因咬吐字的变换而破坏了这完整的线条。

咬字吐字的规律不过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手段之一,借以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孤立地脱离内容地讲咬吐字规律是没有生命的,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为了达到咬字吐字和演唱表现的统一,他要求合唱成员平时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他认为音响上需要应有的协调和色调,同时在咬字吐字上需要清晰准确,加上正确的发声能力这就为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所有的上述训练方法都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内容。任何基本训练都是为演出、排练作准备的。

合唱既是一种集体歌唱的音乐形式,它就要求发展“共性”和“统一”,而这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方能获得,凡是妨碍发展这种共性与统一的都应加以 限制。

训练过程是逐步深入、有重点、有阶段地进行,但却要尽可能把各个方面的要求都结合于每一个练习和排练之中,尽量少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尤其是在稍后的训练中应当突出重点并照顾一般,力求把已训练过的内容尽量结合进去。

衡量合唱训练的成果最终看它在技术上是否建立起统一正确的发声、合唱成员对指挥反应是否灵敏、具有适应多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作品的艺术表现的主动性。效果主要看它是否赋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第六章:视唱能力的训练

合唱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加强单旋律的音准训练和节奏训练,为合唱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1.单旋律的音准训练: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要准,因此音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音准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学唱音阶,同时必须重视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因此,在唱音阶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弹奏简单的乐句片段,让学生辨别唱名,可以从接近音阶的乐句听起,逐步发展分解和弦,直至较难的旋律音程。在让学生听唱的基础上,可进行听记练习,通过听音视谱、视唱来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在音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做示范性唱奏,只有通过示范唱奏,让学生对音准有了认识之后才能少用琴或者不用琴。

2.节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加强平稳节奏的训练,不同时值的符点音符节奏训练、切分音节奏训练、三连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及两部交错节奏训练等,以提高学生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

第七章:歌唱技能的训练

1.姿势:良好的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歌唱技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如翘下巴、挺肚子、牙关紧闭、嘴张不开、眼睛乱看等毛病,要让学生一参加合唱就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状态: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弛,双脚稍微分开(可一前一后),重心站稳,头部端正,双眼平视,上胸畅开,小腹微微收拢面部表情自然,积极的微笑状态等。在实际的训练中,教会学生尽量把牙关张大,提倡“夸张”训练。口形轻微的“竖立”感,适当的调整口形,口形不适宜的关拢,将失去脆嫩的、甜美的声音,导致成人化。相反,口形太开放,声音太靠前,又会发出不悦耳的“白声”(散声)。

2.呼吸:正确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对唱好一首歌曲也起着非常重要人作用。呼吸训练时可进行一些纯呼吸练习,如闻花、抽泣、呵气、咳嗽、高音喊叫等,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臵。在纯呼吸训练的基础上,可进行呼吸控制练习,如吸气→控制→吐气→……使学生逐步学会有节制地控制气息的能力(以上每次各10秒)。当中包括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当然最重要的是循环呼吸,它只有在合唱艺术中存在。目的是以避免把换气、偷气和其它换气方法暴露,以影响整体效果。

3.发声:少年儿童歌唱时的发声必须是高位臵的头声发声,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训练歌唱发声时,先要考虑的是少年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音量。尤其是变声期的孩子一定轻声唱,如初小学生正处在生理的变声期,即喉头与声带发生变化,声带、咽腔的粘膜以及口、鼻均有充血现象,声带长期处于充血浮肿状态;声音由明亮、清脆变得暗淡无光泽、沙哑、发音迟钝,甚至失声;音域变窄,高音高不上去,低音又低不下来。所以,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可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也可用母音“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也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臵低,声音“炸”、“虚”、“白”、“咧”等毛病。特别强调一点从小学到高一的上半学期之前,尽量减少胸声训练,主要集中在头声区的训练,在真假声结合的方面气息要深,增大口腔容积,多用共鸣。教会学生在演唱时口腔里有一种“空含感”,坚持声音高位臵,在高声区加入适当的假声,上口盖要打开抬高,音越高越保持高位臵,增强气息的深度,收下颚,微低头。并注重内外感觉的统一,寻找“微提面颊、打哈欠的口腔动作、唱给远方的人听”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微声唱法”,它有助于放松下巴,面部肌肉,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调节发声器官处于松弛状态,克服紧张情绪。有助于集中精力培养听觉能力,形成相互配合,调节音量、音色的内在感觉。咬不准字头,归不好字韵,这是少年儿童声音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结合发声,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使学生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逐步养成习惯,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即唱歌要有“喷字头、延字腹、收字尾”的习惯,也就是“说声母、唱韵母”的方法。在民族声乐中,对这一要求有特殊的规范。所以说好普通话,用好“十三辙”,对唱歌有很大的好处。

第八章: 和声训练

在歌唱技能技巧及歌唱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和声基本训练,坚持对学生进行三度、六度、四度、五度等听音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逐渐到和声音程,从分声部默唱到视唱,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就可以开始接触轮唱和简单的二部合唱歌曲了。

第九章:培养学生歌唱中的“生命状态”

在歌唱中全身心的投入,演员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气息以及他的演唱撼动人的心灵的感染力,在瞬间形成人的发生体与艺术表现的颠峰状态以及最佳的艺术创造力与文学作品的“灵感”有相似之处。其实也就是演唱作品的“神”,唱出神韵,唱出内涵。

给演唱灌注灵气的生命气息,做到“融情、歌情、唱心”。即意生情、以情带声、以字传情、声情并茂。所谓“唱心”就是唱意、唱情,表达中心,吐露内心情感。要将“死音”唱成“活音”,使生命力增强,让人们体味生活,是自然声音与生命力的展示。用音乐唤醒沉睡的生命,激活生命,升华生命。要想有“生命状态”,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文学修养,处理作品的能力。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学生一听就懂,能做到。教师也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富有激情。学生爱学,希望能参加 合唱队,盼望合唱训练。

第十章:合唱训练应注意的一般事项:

1.尽量先闭口哼唱(M),后练唱开口音。2.努力扩大头声区,努力充实高声区的假声成分。3.先练长音,再练短音和弹跳音。

4.音量上先弱后强,也就是以柔声唱微声练习,适当的调节音量。

5.在声区上,先练偏高声区,其次练中声区,再练高声区,最后练低声区。

总之,在合唱教学中,要求学生演唱合唱歌曲,不但要做到节奏整齐,音调准确,还要做到声音协调统一,各声部均衡和谐。因此,教师科学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视唱能力、歌唱技能及和声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证合唱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合唱水平的基本前提。实际上,合唱训练可以总结出八个字即“松”,解放全身的每个部位。“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主动的“我要唱”。“竖”,口形的“竖立感”,微微含着似的歌唱。“上”,声音的提位,气息的增强,口腔容积增大,声音关闭,唱高音时的加强气息,适当加入假声成分。“下”,气息深,合理利用气息(不同风格要求)。“拢”,声音美,集中,不散,不咧。“变”,口形变化(咬字吐字),声音靠前靠后变化,乐曲表情变化,艺术形象变化等。“开”,即不要虚着唱,敢于运用自己的嗓子(当然不是喊唱)。共鸣腔体完全打开,有积极的状态。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启动之前, 我们对学校艺术教育进行现状调研, 认为学校艺术课还未能承载美育主渠道的重任, 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课程实际地位不高。凡遇到重大活动或复习考试期间, 总将挤占这类学科课时作为首选。二是课程保障措施不力。艺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艺术专职教师配备不齐, 艺术活动课、艺术学科拓展课的开展受到限制。三是课程实施急功近利。不少教师将艺术教学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与技能教学方面, 而不是放在人才培养方面。四是课程评价单一、低效。艺术教学成果的评价恪守传统, 缺乏创新, 更看中眼前的效果, 而缺乏长远的考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如何以艺术课程校本开发为突破口, 着力解决学校艺术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快建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儿童艺术学校”, 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 我校提出“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并走上以艺术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的艺术教育创新之路。“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艺术课程校本化实施、艺术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校本开发与实施以及学校审美文化的整体构建。

二、改革的实施

我校“小学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在2002年启动, 于2013年7月获市政府教学成果奖, 历时11年。经历了校级课题“艺术课程校本化实施个案研究”、区级规划课题“沙区儿童艺校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艺术课程校本开发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个案研究”的发展变化, 整个研究过程可概括为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阶段、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阶段以及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等三个阶段。

1.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

“战略选择与调整适应”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从重视精品创作转向人人普及, 采取的主要策略是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 构建艺术课堂评价标准, 以提高艺术学科课程的实施效能。

新课程改革启动后, 我们重新审视、认真反思学校的办学思路:沙区儿艺虽然以儿童艺术学校命名, 但并非艺术专业学校, 公办普通小学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精品节目虽然能给学校扬名, 却没有能让每个孩子受益。按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们积极继承、发展和创新, 聚焦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具体工作有三个。一是做好战略分析与决策。组织行政人员进行儿童艺校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 并将回收的问卷归纳、总结, 以找准问题, 从而弄清学校发展内部的优势与劣势, 明晰学校的发展机遇与办学面临的困境, 最终坚定艺术特色发展道路。二是改革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从学习新课程标准做起, 从改革艺术学科课堂教学做起, 从提高国家艺术课程的效能做起, 既构建“真、活、美”的艺术课堂评价标准, 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 又开展一系列教学大赛等活动。三是集中人、财、物等资源, 夯实基础。学校在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建全市一流的美术、电子琴专业教室;提出儿艺教师素质结构表, 并对艺术教师进行个别化、菜单式培训, 旨在采用公招、选调和聘任等方式建设全市最强的艺术学校教师队伍, 最终为艺术课程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

“课程重构与优势突破”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进行学校艺术课程的整体重构, 实现优势突破。据此, 我们既采取以校为本、理念先行、课题引领、系统开发和表现性评价等策略, 又确立学校课程开发策略: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系, 人系我恒。具体工作有三个。

(1) 强化科研课题引领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从校级课题到区级规划课题并上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年一以贯之, 持续深化, 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开发, 促进课堂教学变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 开发校本系列教材

我们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实践创新和验证改进等理念, 完成了40余门艺术拓展课程的开发, 并编制15本艺术类校本教材。

(3) 开展艺术活动课程

为了实现“班班有团队, 月月有活动, 期期有展示”, 我校每学期有1~3个半天的全校艺术展演, 并已坚持23年。对于艺术学科拓展课程, 我们坚持“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 以实现“人人会乐器, 个个会跳舞”的目标。

3.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

“课程深化与审美文化构建”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从艺术领先走向全面优质。具体理念有三点。其一, 我们采取文化引领的策略, 并全方位进行艺术教育硬件和审美化校园环境的改造, 旨在创建全市最好的小学艺术演出剧场、功能室和琴房等。其二, 我们开设美育核心课程, 并将艺术课程开发模式推衍至学校的其他课程, 以带动非艺术课程建设, 从而全面提高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其三, 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 我们积极开发美育课程, 进而形成学校的审美文化。具体工作有四个。

(1) 明确艺术课程开发原则

根据国家的新课程要求和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们提出艺术课程开发的“三注重”与“三统一”原则, 即:注重三类艺术课程全面开发, 实现保底、实践与提高相统一;注重艺术课程整体育人, 实现审美情感、审美知识、审美经历、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相统一;注重教学过程赏心悦目, 实现艺术课程内容与艺术的教学方式相统一。

(2) 构建艺术课程基本框架

课程建设永远是学校的核心事件。我们确立学校课程开发策略, 整合校内校外、区内区外资源, 努力实现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与可选择性, 并细化艺术课程分类目标。例如, 结合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紧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 细化音乐类课程与美术类课程目标, 以突出其审美特性。

(3) 指明艺术课程实施途径

国家艺术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艺术教育特色在于:艺术学科课堂教学具有特色。基于此, 我们要求教师站在艺术课程整体育人的高度, 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 并进行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 以丰富艺术课程资源,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构建灵动的“真、活、美”的校本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校本艺术活动课程是国家艺术课程的补充, 旨在引导学生把技能、体验以及综合创造表达出来, 从而形成能力。基于此, 我们采取整体设计的实施策略, 既注重能力, 又按班级、年级和校级分层构建与实施, 以做到“班班有团队, 月月有活动, 期期有展示”。其中, 班级活动强调普及, 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年级和校级活动重在提高, 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

(4) 艺术学科拓展课程校本开发与实施

我校的艺术学科拓展课程类别丰富 (达40余种) , 除了必修课, 还有四大类选修课 (声乐、舞蹈、器乐和美术) , 供学生自由组合课程, 以使他们充分发展, 最终落实艺术教学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4.完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完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改革艺术课程评价, 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其中, 国家艺术课程评价注重普及, 艺术活动课程评价强调实践, 艺术学科拓展课程评价着重提高。

三、成果显著

小学手风琴校本课程评价研究 篇8

关键词:手风琴;校本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50-1

一、手风琴校本课程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手风琴校本课程在评价过程中,一直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旨在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发展性原则是该课程评价的首要原则。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以求得在已有水平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提高。它将传统的评价模式重视“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

2.个性化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评价之中就是要在评价之中更多的关注个性化的发展,在评价操作中做到“个别化”,思想上突出“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认真地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不断地发展自己,超越自我。

3.多元化原则。

手风琴校本课程的主体参与者涉及到校本课程的诸多领域,因此,在评价中,我们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的“终结权”,将所有参与到校本课程的主体,都赋予了评价的权利。特别是,以往学生都作为评价的客体,被动地接受评价,但是随着评价的多元化,学生已经成为评价的重要主体,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4.对话性原则。

评价的本质就是评价双方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评价的作用就是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因此,手风琴校本课程的评价充分采用了对话原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评价的各方在学生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协商讨论、内化作用,从而达成共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接受评价结果。

二、手风琴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

(一)学习表现

1.学习效果评价。

(1)手风琴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手风琴基本构造和基本乐理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弹奏手风琴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2)手风琴基本技能。

让学生学会熟练的运用手风琴风箱;学习手风琴弹奏、表演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手风琴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弹奏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识手风琴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和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手风琴与相关音乐文化。

了解手风琴与其他乐器的联系,感知不同乐器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并对相关音乐文化进一步加深认识。

2.学习态度。

通过对学生在平时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培养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为树立终身学习观奠定基础。

3.进步幅度。

对学生进步幅度进行评价,主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通过学生手风琴技能的评定,更通过学习中的进步,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既鞭策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生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对于学习中处于劣势的学生也给予最大限度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自我评定

1.学习态度。

通过对学生在平时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学习态度进行自我评价,能够使学生比较公正、客观的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培养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为其树立终身学习观奠定基础。

2.进步幅度。

学生对自己进步幅度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得到成功的满足,激发他们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他人评定

1.学习态度。

通过其他人(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等)对学生在平时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能够更加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培养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为其树立终身学习观奠定基础。

2.进步幅度。

由他人对学生进步幅度进行评价,可以展现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状况,对于起全面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自身发展

1.技能提高。

技能提高既应该包括对于手风琴演奏技术、技巧的提高,同时也应该涵盖学生对于音乐表现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显性的进步,同时也要注意其隐性能力的不断提高。

2.发展潜力。

通过手风琴校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手风琴演奏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提高学生其它音乐领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音乐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为进一步进行其他音乐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综合素质。

上一篇:中南大学网护理教育学下一篇:实验室绩效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