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2023-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种事后记录方式,针对于工作结束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将整个过程中的经验、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切实与认真分析后,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如何采用正确的总结格式,写出客观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课程改革实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北京市小学体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阶段性总结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北京市从2001年秋季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1年,首轮实验在11个区县的198所学校2万名一年级学生中进行。然后采取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方式,2004年已在除三个国家课改实验区县(海淀、宣武、延庆)以外15个区县全面实施。今年,实验已进入八年级,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理性思考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求真务实,锐意改革,构建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

一、课改以来的工作思路与实践回顾

北京市小学体育课改思路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基础;以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中的学生学业测试结果为依据,全面了解教师、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使课堂教学研究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我们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提高常态教学水平,提高日常教学的实效性,学生才能真正的终身受益。课改以来,我们重点抓常态教学,努力提高日常教学实效性;努力抓观摩教学,注重发挥好引领及导向作用。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已凸显出来,如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有效性等问题。针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以专题课例的形式进行研究。研究中注重以理论做支撑,以课例为载体,以建议的形式明确思路,既重视研究过程,尽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又重视研究成果,使其更具有导向性、前瞻性。2005年以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研究”、“同一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研究”、“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体育学科中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等专题进行研讨,共录制优秀课例29节,在全市推广,起到引领、导向和辐射作用,收到较好效果。

二、冷静思考

(一)继承了什么?

1.正确把握体育学科的本质

体育学科应该以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的。只有把握住学科的本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离。长期以来,我们无论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始终从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达成度,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角度,不断审视和反思体育学科本质的把握问题。

2.恰当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基本符合《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学生实际的体育水平。一方面能够采取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方法,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注重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介绍和发展,注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引进与改造。目前,已有部分区县和学校发挥本地区优势,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已初见成效。

3.继续保持按学段处理教材的方式

在1995年《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小学低年级提倡通过“故事”、“情境”、“唱游”的形式处理教材。小学中年级提倡以活动性游戏的形式处理教材;小学高年级提倡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提高体育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既要知识、技术、能力并重,又要兼顾高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并做好向中学体育教学过渡的准备。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保持着按三个学段处理教材的方式。

4.一贯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自1995年贯彻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意见》(京教研字[1995]8号),至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见》(京教体美[2008]13号)中,始终强调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学科教学规范化管理和预防教学事故的有力措施,要求教师自觉遵守,认真执行,对学生严格要求。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始终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教研部门及广大教师的重视。

(二)改变了什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1.教师角色正在转变

以往体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使师生关系处于我教你练、我说你听、我喊你跑的状态,致使学生身顺而心违,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既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又重视学生的发展;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在这些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体育课堂氛围较以往相比,显得轻松、和谐、平等和融洽;学生的学、练状态积极,锻炼兴趣浓厚。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运用与选择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互补性趋势。教师们在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使其相互融合,扬长避短。力争通过有限的学时,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同时不断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练兴趣。

三、困难与建议

(一)目前面临的困难

1.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计划还没有完全落实

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教体艺[2004]10号)中明确指出,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要求,保证体育课课时,1-2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3-6年级和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地方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消减、挤占体育课时间。

但在小学阶段部分学校还存在着随意改变和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从2007年质量监控与评价“学生问卷”反馈的数据看,五年级有17.4%的学生每周不足三节体育课。从“教师问卷”反馈的数据看,有29.3%的学校有停上体育课现象,且郊区均比城区严重。

不能开齐上足体育课或随意停上体育课,就不能保证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从而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工作量偏大

课改后,小学一、二年级由原来的每周2课时增至为每周4课时,小学三~六年级为3课时/周,但体育教师的数量并未得到相应的增加。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以及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等均由体育教师承担。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参加教研、进修和继续教育等活动,体育教师普遍反映工作负担繁重。

2007年质量监控与评价测试结果显示,周课时在18节以下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得分率显著高于18节以上的教师,且教师课时越多,学生的得分率越低。周课时在22节以上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得分率最低。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课时过多对课堂教学质量已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这一问题已日渐严重。若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提高日常教学质量会有很大难度。

3.课堂安全问题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实施

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一定困难,如:低单杠、支撑跳跃等教材。课堂伤害事故的发生及解决,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阴影。目前部分学校以害怕发生意外事故为由,将单杠、攀登架等体育设施拆除,致使教师不能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安排的体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教材中应知应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4.体育教师专业背景与所教学科存在差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008年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学历专业背景与所教学科一致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1%。第二学历所修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5%。2007年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调研数据显示,五年级体育教师有39.1%的教师,所修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这些教师急需进行必要的体育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

(二)思考与建议

1.对教育行政教学管理及教研部门的建议

1)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课程计划的落实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按照相关文件精神,抓课程计划的落实。市教委体育美育处和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共同建立学校体育教学管理长效机制,常年对区县及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学情况通报制度,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保证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根据实际需求重新制定体育教师配备标准,合理计算教师的工作量,配备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号)规定,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根据北京市的学校、教师以及教学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标准制定得过高。因此呼吁北京市教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适当减少体育教师的每周课时量。建议小学1~2年级每4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5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并将满课时量定为每周15~16节。同时建议学校合理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总量,体育教师带早操或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体育活动,都应按每45分钟一课时标准计算工作量并发放相关补贴。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体育教师的工作是带有一定风险性的职业,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身体强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理应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全社会应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社会、学校、家长要正确看待体育教学活动中偶发的伤害事故。

建议市人大立法部门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上升至法律条款。若能有法可依,既能引起体育教师高度重视,又能打消体育教师的顾虑;健全保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赔偿基金,既能使得受害者得到应有赔偿,又能使学校及体育教师摆脱不必要的纠缠。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建议区县教研部门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定期开展,常抓不懈,形成特色。逐步形成以培训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考核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教研方式。通过不断夯实教师的基本功,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进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5)关注常态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部门对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导向要有利于常态教学质量的提高。教研部门特别要加强对“常态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我们在关注评优课、观摩课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更应长期关注日常教学的有效性。

举办评优、观摩活动,不仅要激励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法手段,以及体育器材等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探讨与创新,更要激励教师将好的方法与成功经验不断总结积累并应用于实践,还原于日常教学。将评优的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这样的研究才更加有价值、有意义。

2.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1)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标精神,贯彻落实体育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正确处理课程标准领域目标之间的关系。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增强体能、增进身体健康,还要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建议教师:一要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播,以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二要体育教师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以教材为基础,合理运用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技能目标的达成度。三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和能力,在小学阶段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情意目标落到实处。

2)夯实教学基本功,为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由于课程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体育教师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作基础、作保障。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如分析和处理教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能力、思想教育能力、课后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等等,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有措施,有预案,确保体育活动正常开展

学校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安全防范教育;学校及体育教师要有伤害事故的应急预案,要尽最大努力将不良后果降至最低点;学校有义务帮助体育教师积极处理问题,运用法律途径保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切不可因噎废食,以安全为理由而禁止或影响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4)关注常态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为体育教,师要立足于日常教学,在常态教学中,努力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等方面入手,脚踏实地开展研究,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做好评优课、研究课、观摩课非常重要,它是常态教学的一种升华、一种导向,但它不是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提高常态教学质量,这样,我们的教学研究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作者:樊 伟

第2篇: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总结

摘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南华大学为例,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典型应用,指出了该类实验的优越性,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即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真实模拟大型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景,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在模拟的实验设备、实验场景和软件中开展实验,达到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完成各种预定实验项目的目的,它是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多方面结合的结晶。[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在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以及现有实验实训条件不足或学生自主开展实验与创新训练等情况时,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项目,达到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全天候的信息化实验的教学目的。

一、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南华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类高校,已建成了很多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如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室、有机化学仿真实验室等。以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例,南华大学是一所覆盖核燃料循环产业链核学科专业的高校,在“核科学与技术”“铀矿开采”和“安全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特色与优势,学校连续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为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学校拥有核工程类国家级“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湖南省“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可以保障全校核类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基本需求。同时在“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拥有大型存储设备,能够保障网络应用,校园网100%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所在的建筑物,校园门户网站对校内外公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信息,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链接等相关服务,已开设基于Internet的互动性和演示性虚拟仿真实验,基于校园局域网的互动性、设计性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0余门,涉及实验项目62项。

目前,南华大学的“核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全校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放射医学、铀矿采冶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每学年开设必修或选修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实验课程达112000人时数/年,且逐年增加。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实验具有特殊性,一些实验需要在加速器、反应堆和大型辐照装置上才能开设,而目前只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辐照中心等单位才具有这些实验装置。仅仅依靠这些单位完成较大规模的核类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任务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核物理基础实验、辐射屏蔽实验、放射化学实验、铀资源提取实验和磁约束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等专业实验,涉及高危、高成本、高消耗或极端环境,具有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特点,依靠通常意义上的“物理实验教学空间”无法开展;或是由于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台套数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在进一步加强现有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已开展建设“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二、管理运行

1.管理体制

学校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行统一领导、分级与归口管理的体制。学校由一名校长分管全校实验室工作,教务处是南华大学主管实验室工作的机构。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

2.保障制度

为保证虚拟仿真实验室规范、有序运行,学校制定了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现有的规章制度涵盖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使用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心实验室考核管理等方面。这些制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既严格规范,又充满人文关怀,营造了有序、有效、宽松、愉悦的制度氛围。

3.教师的考核管理

《南华大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南华大学实验室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对实验教学人员的职责与考评作出了明确规定: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与其他职称系列的人员相比,同级的岗位津贴每年要高2000~3000元。在职称评聘、进修学习与出国深造人员选派等方面,都注意向一线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倾斜。中心严格执行,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德、能、勤、绩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职称评定、评选评优挂钩。一是德:主要看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考核其是否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服从组织安排,遵纪守法,顾全大局和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能:主要看实验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勤:主要看是否认真执行上下班制度,并接受检查和监督,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每天进行考勤登记,出勤率与个人的岗位津贴挂钩。四是绩:主要看教师完成实验教学工作量(包括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指导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参与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及完成科研、论文、成果情况。

4.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针对实验教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监控机构健全、制度科学、运行有效。实行院、校两级督导,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主要对中心教学各环节进行教学检查,对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教学活动开展全面系统的督查,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技术人员实验准备情况进行评议,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建议。

5.运行维护

学校制定了完备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涵盖仪器设备申请采购管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管理、仪器设备维修管理、仪器设备报废管理等方面。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全校仪器设备的采购、入账、维修、报废等组织工作,设备从申请、购置到安装、验收各环节程序完整。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帐由实验室主任指定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核对,确保仪器设备的帐、卡、物相符,帐、物相符率达到100%。

三、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效果

1.缓解了实验室的条件限制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增加与实验室条件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部分专业的实验多数具有实验仪器成本高、实验涉及放射性、实验环境要求严格、部分实验不可及或不可逆等特点,因此常规实验教学容易受实验设备、实验空间、实验时间、实验内容的限制。通过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的优势,真实模拟大型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景,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在模拟的实验设备、实验场景和软件中开展实验,达到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实现各种预定实验项目的目的,提供与实际操作相类似的实践体验,从而弥补现实条件下无法开展的实验教学工作,达到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全天候的信息化实验的教学目的。[2]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部分弥补在开展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人数偏多、实验经费偏少、实践深度不够、范围狭窄等问题,另外可以大幅提高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率,节约实践教学经费。

2.有效地提升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除了对计算机和服务器资源要求较高外,对硬件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便于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开展全天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1)对实验教学实行多层次、多目的的开放运行机制。实验室面向全校所有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教师开放,既服务实验教学计划项目,又服务师生自主设计的创新性实验项目。

(2)实验内容开放。充分满足必做项目需求,同时提供选做实验项目以供学生自主选择,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完成必做或选做实验项目,实验室配备所需实验材料。

(3)创新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开放。实验室在完成全校各专业、各层次的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为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各级学科竞赛的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和环境,支持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进行项目研究和开发。

(4)毕业设计开放。针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时间长(一个学期)、开放任务重的特点,实验室采取多种开放措施:一是设置专门的开放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包括星期六、星期天和晚上;二是其他实验室在完成各自实验教学任务后,其空余时间为毕业设计学生开放;三是大型精密仪器采取预约开放。

(5)教师科研开放:实验室在确保本科教学的前提下统一协调、安排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对教师的科研项目开放。

3.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以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式承担了相关课题中的理论计算、软件仿真、模拟计算等任务。通过这些课题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4.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科教相长

以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例,中心依托学校在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方面已有的先进科研实验设备和丰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实现二者有机结合。一方面将MCNP、NJOY、CITATION、SCALE、DRAGON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方面的专业软件用于教学,让学生掌握最为实用的科研程序;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又自主开发了基于三角剖分的二维特征线程序TSMOC、可求解次临界系统高次Alpha本征函值HARMONY程序、可用于百万居里级大型钴源辐照装置快速优化排源程序SPA等软件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相辅相成,达到了科教相长的有益互补。

5.多学科交叉,受益面广

虚拟仿真实验室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进行虚拟现实人才实训培养与相关专业课题研究的综合性实践基地。[3]在为本科生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实验室所提供的大量科研仿真软件资源,可为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历教育提供充分的科研条件,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借助该教学实验室可以开展联合办学、发挥潜藏价值、整合资源优势,具体包括学生培训与实践、培训课程安排、培养目标与就业、项目合作,大大提高了教育的受益面。

四、结束语

虚拟实验室作为高校实验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具备传统实验室所没有的优势:建设维护成本低,平台扩展性好,利用效率高。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实验室,只能作为传统实验室的补充。在实验室建设工程中,只有做到“虚”“实”结合,相辅相成,能实不虚,才能为实验室的建设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田杰,张民.探究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1(4):262-270.

[2]周燕.虚拟仿真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2(5):106-109.

[3]黄剑玲,邹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教学系统及其特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08-111.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邹家柱 程品晶

第3篇:机能学实验室学习总结

(1.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2.中国国际航空内蒙古有限公司 呼和浩特 010000)

机能实验学是医学实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应二十一世纪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随着医学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医务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

机能学实验室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了一门综合实验课程。

一、人员管理与结构

机能学实验室主任主要负责教师的科研研究及教学实验课,还定期组织教师和教辅人员学习及讨论科研和实验课需要改进的不足。

机能学实验室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实验课及学生的自主科研工作和给予教师科研的课题帮助。

机能学实验室教辅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所有机能实验课的准备及各实验室仪器维护,和库房的保管及所有实验课的药品配伍工作。并且每个教辅人员都能独立完成所有机能实验课的准备及科研实验室的准备工作,并具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改革

机能学实验室在承担着大量教学任务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及帮助教师、研究生等科研工作和机能实验学教材的编写与更新,主要分为:

1、机能实验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注重学生的常用仪器和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软件的介绍及使用。

2、机能学基础实验:是通过经典的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熟悉和掌握各种手术器械的使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实验报告等,为学习机能综合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机能学综合实验:是以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线,将每一系统的生理、药理、病理生理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综合性实验,通过①观察动物在正常状态下其功能活动规律;②复制某些疾病的急性动物模型后,观察其病理状态下功能活动的改变,并探讨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机制;③自行选择和利用某些药物及手段进行治疗,并分析其药物学作用原理及其作用机制等。

为了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学习,机能实验课应实行跨学期上课,机能实验学最后的考核分为笔试、操作和实验设计来完成。

三、开放实验室

机能实验室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应向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实验室,每周一学生提出申请,经教研室同意后,安排好时间由教师和教辅人员帮助学生来完成。给予学生主动的、积极的、独立的个性化自主空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将更有利于手术器械的规范使用及操作技能的提高,还可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和自主设计实验得到协同发展。

四、机能实验室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当代医学具有庞大丰富的理论体系和较强的实践性,要从提高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验操作技能着手,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建设高标准的实验室,其关键要全面提高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实验教学队伍的业务素质。教师在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关心实验教学改革,为实验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献计献策。开设机能综合性实验、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转变其从属地位,成为实验室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医学科学迅猛发展,要积极为实验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創造有利条件,使其调整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底蕴;学习新技术和开发新仪器而增加资金投入力度,这是取得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达到对教师的这些培养目标,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例如校外学习与交流,岗前培训,课外训练,相互听课,加强集体教研教改等措施。机能学实验的跨学科性,实验改革的未定性,注定了机能学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

实践表明,探索建立机能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及建设思路是正确的,是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需要的,符合医学实验教学特点与规律,有利于提高医学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当然,我们也意识到还有一些有待加强和应积极着手改革的问题。如实验教学改革,包括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及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围绕现代设备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手段改革;综合性实验,创新型、设计型实验的教学改革;实验室人员的合理配置、培训及管理等问题;如何建设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都是需要我们继续做出努力的地方。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改革不动摇,机能学实验室将会建设的更好、发展的更快。

只有真正的做好上面所说的两点,才能真正使得机能实验室进入到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才能真正地适应医科大学未来的发展,并且在医科大学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发挥自己的推动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对机能实验室的发展,使得学生在进行技能操作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数量,使得教学本身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作者:苏立平 陈立

第4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本学期已尽尾声,现将一学期的课改实验工作总结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共2页,当前第1页12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微薄经验,还希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批评建议促进我们共同进步。共2页,当前第2页1

2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转眼间一学年已悄然结束。一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区教育局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广泛地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现将一学年新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我校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校教师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4、重视课改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课改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自我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之外,还注意了解最新信息,学习先进校的经验,注意兄弟校之间的探讨与交流。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们在进行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案例式分析,强调合作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阶段性学习努力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2、为了使我校教师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一年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上好5节公开课,并进行课后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工作总结《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3、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一直与本乡兄弟学校三坝小学开展联片互动,形式多样,尤其注重公开课教学和教育教学心得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1、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把鼓励、微笑、赞赏带进课堂,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改革实验中,我们要求教师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听取他们对我们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

4、为了深入贯彻充分发挥孩子创新意识和潜能的课改思想,在校内成功组织了书法、绘画、第二课堂活动技能汇报表演,全校师生全员参与,使课改工作生龙活虎。

四、开展校内教学、说课比赛

我校在每学期开展教学、说课比赛各一次,中青年教师互相学习切磋,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从而推进我校落实新课程的步伐,发现培养人才,树立典型,推动教学工作向前发展。

五、课改中的一些问题和疑惑

1、师资力量不足。

2、课改工作中,家长不理解,从而失去了一些必要的支持。

3、学生的知识面窄,农村缺少知识来源,在短时期很难有较大的改革,教师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一些专业知识等很难得到详细的资料。

4、对学生的引导和课堂的调控也有一些难度,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漫无边际,在限制时间内很难达到讨论目的,无法保证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目前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今后,建议学区教研组领导经常深入我校指导具体工作、邀请一些专家和名师对教师作一些报告和观摩课、对学校的过程性教学和评价作出具体明确的指导

*小学2006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茅竹镇中心小学2006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荡漾着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自去年暑假新课程改革通知培训以来,我校按照县教育局及中心校的统一部署,同镇各校一样,掀起了课改的新高潮,全体师生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置于课改的热潮之中。在课改中,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现将我校一年来课改实施情况向各位汇报于后: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层实施。学年初,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教导处—教研组—教师”课程改革工作网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了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2.根据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的计划制度,使之有章可循,不偏离方向。例如我们制定的计划有:新课改《教师考核方案》、〈〈奖惩制度〉〉、《班主任条例》、《教研方案》等等。

3.选派年轻有为、勤于苦钻、有责任感的骨干教师担任课改实验科任教师(他们分别是:柏润平、曾慧、雷伟、柏艳芳、彭小娟、刘华丽、于美华、陈满香等教师。)

4.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组织的课改培训,使他们及时得到充电和洗脑。本学年共派出大约140多人次参加盛市、县的课改培训和观摩课。其中省级5人次,市级37人次,县级100多人次(含寒暑假培训),例如县每次教研及比武活动,我校都选派最低不少于10人以上的相关人员观摩学习,去年下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到东安参加课改教研观摩活动,借他山之石攻其玉,避免少走弯路。

5.为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课改教研有声有色,学校慷慨大方,从不吝啬,一年来课改教研费共一万多元。(其中:①市县培训费12人次×200元=2400元;②市级参观摩费5人次×350元元;③去东安观摩费1300元;④去省城学习费3人次1200多元;⑤王校长去邵阳参省观摩费600多元;⑥每次参加县观摩费100人次×10元=1000多元;⑦参加县各种比武购买教具及制作课件1000元。)

6.为了使广大家长充分了解、支持和参与课改工作,我校利用开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了课改的有关情况,同时也向家长们展示他们的孩子在课改中进步的成果,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7.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教导处制定了有效持续的课改培训计划,从而实行了专题培训和分科培训。特别是教导主任柏润平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专题讲座两次,还对实验教师和骨干教师个别辅导,手把手地传授经验,而且还经常引导他们共同探讨新课改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8.抓点带面,创设学校新课改的新格局。我们学校抓住一年级新课改这个龙头,以点带面来推动其他各年级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的改革。现在其他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都呈现出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方法,都有一点课改气氛。

9.围绕课改计划,认真组织落实。

(1)学校行政领导加强了对教师随堂课、献优课、尝试课的视导工作。学校领导随堂课的听课从不事先通知,事后一起评价探讨,这样以来一可督促老师们上课时时认真,二来可促使教师自觉地事先备好每节课;对于公开课、优质课、学校领导亲自参与,采用先听再议,接着组织骨干教师专题研讨,之后尝试,再研讨,最后出炉的方法。

(2)本学年每学期都组织了各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特别是今年上期参加的7节优质评比课,含盖面广,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劳技、科技、活动等学科。上课的老师大胆抛弃了过去的传统教法,用“新课标新观念”武装了自己,课堂上呈现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学生的所获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心灵的感悟,而不是教师硬灌给学生的。

(3)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一年来主要领导每人听课都有100多节,每位教师听课都有30多节,大大超出规定要求。而且坚持客观、公正的对所教者所上的课进行“2+2”的点评,形成了探索与争鸣的良好局面

(4)注重课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指导。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材。比较新老教材的联系与区别,研究探讨适合教材的各种方法。这里,我们教导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常抓不懈,善使善终

(5)认真组织我校教师参

共3页,当前第1页123观中心校的课改研究课,学年初我校雷伟的数学课《钟的认识》作为全镇的新课改尝试课,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去年下学期新课改优质课评比中,我校曾慧荣获语文组第一名,雷伟荣获数学组2名。今年上期新课改说课比武中,我校柏艳芳荣获语文组第一名,曾慧荣获第二名,陈满香荣获数学组第一名。新课改论文评比中我校王行东的《新课改质量思考与对策》荣获一等奖,曾云的《乐中学》、于美华的《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四性运用》、王行东的《环、做、学》荣获二等奖,柏润萍的《趣教拼音》,邓六一的《爱、细、勤、耐》荣获三等奖。

二、课改见成效,师生共发展。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活动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一年来,师生参加各级竞赛获市级5人次,县级15人次,镇级25人次,学校团体获县级2次,镇级4次,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学校的教学活动充满了勃勃生机。

三、一年来,经过一番的努力,我校的课程改革已露出明芽,初见端祥,用老师的话说,已经有点课改的气氛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和探讨。

1、由于我校课改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教育观念没在真正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不明确,全新的教育观念尚未形成。特别是今后的考试制度,评价机制如何建立,如何评价不明确,用现在的改法能否适应今后的考试心存疑虑。

2、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但教学行为却大大滞后,他们迈不开大步,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还是老模式,旧方法。

3、教学模式还不能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基本上沿用老一套。教师在教学中仍受教材的约束,不能真正用教材,而是教教材。

4、教师的引导作用与指导作用不够:问题过于宽泛,学习目标不集中;对于偏题学习方向的课堂发言不能及时指导;对学生正确意见的肯定过于简单;缺少归纳总结,缺少更深一层的认识。

5、讨论的有效性不高:问题指向不明,不集中或不恰当,发言散、偏、长;缺少评价与辩论,不能深化认识;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虽然轮流发言,但实际仍然是独立学习,没能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

6、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任务不适,没有分工,时间不足;有的学生成为“常驻代表”,组内外一言堂;后进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形式。

四、就如何面对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当前课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如何面对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又符合新课程改革方案是一所学校重要课题。大家从听专题的讲座,看光盘中典型课例,都清楚地知道,这些讲座课题,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示范性和客观的指导性,因此都是精心的组织、演练、加工筛癣编辑而成的,听起来很动听,看起来很好看,做起来却是难上难。更何况他们的办学条件,教学用具,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我们实际距离相差甚远。课改的前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也曾刻意模仿光盘中典型课例上课,不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恢复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尽量用亲切的语气,平等的姿态,和悦的容颜甚至于廉价的褒奖来唤醒、保持、强化所谓主人意识,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多讲话,用分组讨论等方式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注意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这一切在实践中做得多么吃力,多么形式化和表面化,而且收获甚微。原因所在是没有根据本校实际,刻意呆板的模仿所置。

就如何看待课堂气氛活跃与否的问题上,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从报纸上媒体宣传上和专家的讲座中,基本上认为课堂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提问题,老师在讲课中“谁想到什么”,“谁灵感来了”,“不用举手就可以说”,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同学交换意见,如需要演示也可以随意到黑板上板书,这样才能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这样课堂气氛才活跃,这样师生关系才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不是这样,值得大家共同探讨。俗话说,没在规律不成方圆,饭得一口一口吃,话得一句一旬讲,如果大家都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随意中断老师讲课,如果课堂没有中心,没有主题,那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个人认为,在课改中,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要用全新的新课程理念,根据本校

共3页,当前第2页123实际和现有条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构建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该分组讨论就分组讨论,该集中学习就集中学习,教师该讲的要讲明、讲深、讲透,该学生讲的,就要用足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不要呆板地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几分钟,学生讲几分钟才算课改。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能忽视“知识、技能”的学习。要使课改落到实处,附于具体内容,取得最大的实效,千万不要留于形式化、表面化、花样化。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第5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本学期已尽尾声,现将一学期的课改实验工作总结总结如下:

一 、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本资料权属转载网络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转载网络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 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本资料权属转载网络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转载网络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的目的。

四、 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请登陆网络.m查看)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 、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微薄经验,还希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批评建议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来

6

第6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课程改革实验总结。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本学期已尽尾声,现将一学期的课改实验工作总结总结如下:

一 、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个人总结《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 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的目的。

四、 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 、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微薄经验,还希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批评建议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第7篇: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我校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一年级进行了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因此,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并鼓励教师深入细致的进行新教材的课程改革实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及时总结,深刻反思,经过研究与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将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措施

1、领导身先士卒,参与课改实验。

开学初,我校就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成员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实验计划,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实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特别在使用新教材问题上,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使实验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增减教材,并每月指导教师上一节研究课或观摩课,加强宏观调控。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实验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教材实验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精心选拔,做好岗前培训。

暑假期间,我们精心挑选一些有教学经验、善于研究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一年级各个学科课改实验任务,并派他们参加区级课改实验教师教材培训,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使教师们对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促进了实验教师运用新理念,使好新教材,研究新策略,为课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导向作用。

(2)重视学习机会,及时了解课改的最新研究动态。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实验教师及其他教师进行新课程教改理论、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进行理论培训,及时掌握课改的最新信息与方法。我们还按时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市、区级的各种培训、听课研讨活动,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改革意识和教学水平。

3、定期召开实验教师经验交流会。

课程教材实验是一件十分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光靠教师“单枪匹马”难于取得成功,需要有许多人合作,才能打开局面。因此,我们要一方面重视依托课改专家的指导,一方面要求各实验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发挥团队精神,共同攻关。每月我们按时召开一次试教体会或研讨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述说困惑的机会,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机会,在互助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大力倡导反思,不断积累体会、经验和材料。

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载和积累实验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实验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从事实验教学者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全体实验教师每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尤其要认真写好课后小结。看成功之处,记下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

近一年来,我校通过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实验措施,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课改实验,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实验成效

1、教学观念上有所转变。

新课程、新教材促进了所有参与实验的干部、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认识到新世纪的教育,是以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为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

经过一年的探索,通过与实验教师交流、沟通,与学生座谈,并通过大量的研究课、跟踪调查等反馈的信息,我们感觉到参与实验的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树立了“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认识到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条件;注意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地位的转换,教师更多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观察者、设计者、帮助者,师生更多成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朋友关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成功;注意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始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随着新课程教材实验的稳步推进,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观念,不仅被教师们接受,并且开始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正在影响并引导着教师行为与教学实践发生深刻的变化。

2、教材的使用上有所创新。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立足于“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将学科内容与儿童、生活、社会有机地联系、整合,教材内容变得综合化、情趣化、活动化、情境化、生活化。教材的编写为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发展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调、换、融,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寻找秋天》这一内容在语文、美术两个学科都出现了,为了便于教学,二位教师把这同一内容放到一天来完成,首先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看一看,找一找,领略一下秋天的美景;然后再由美术教师指导学生把看到的美景画下来,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最后语文教师又指导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去读秋天、说秋天。这样的教材重组、整合,拓宽了教材的发展空间,挖掘了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了教材的生动本色,学生也从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获益最多。

3、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新世纪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学习与生活能力、创新意识与创

造能力等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努力追求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倡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自觉、更活泼、更多样地学习,把课堂与社会,把课堂与家庭结合起来,在更大更广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全面尝试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实验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性,以我要学的状态投入学习。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老师们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比如:李秀梅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倡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李冬梅老师的英语课让学生在听、说、唱、游活动中学习;沈振老师的美术课让学生在说说、看看、做做、玩玩、画画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4、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树立新的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要树立全新的、大的课程资源观。

(1)积极开发利用学校设施资源。

学校的图书室、专用教室、教学设施、设备、计算机房、校园内的各种花草树木等都是我们进行课程教材开发的重要资源,我们采取有效的管理,让这些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如: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关于课外阅读和背诵优秀古诗文的“量”,为了达到这个“量”,我们利用图书室,分班按周进行借阅,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并采取自愿原则,鼓励学生购买《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把开展优秀古诗文诵读活动作为我们的传统活动。同时,通过讲故事、演讲、征文、读书知识竞赛、口头作文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善于学会发现、利用学生资源。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而有些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发现和利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一种可贵的课程资源。如:李秀梅老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就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元、角、分”,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学生在发言时不仅能从人民币上的阿拉伯数字辨认人民币的面值,认识国徽及人民币上的人物,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而且还认识了防伪线、防伪标志、盲点,以及有关人民币辨别真伪的知识等等。学生了解到的信息既涉及教材上有关“元、角、分”的知识,也涉及教材之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优生发展与扶持学困生的关系。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和要求,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因为基础的薄弱,参与性、主动性的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得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教学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扶持他们的发展。

2、鼓励肯定、保护自信与客观求是、坚持科学的关系。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加强积极的强化,要形成乐学的氛围;要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要舍得夸奖学生。老师们为此很尽心,课堂风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发现有的课堂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红旗不厌其烦;抚脑袋、牵握手甚是入情。可老师的热情并不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呢?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要做到该表扬的决不吝啬,该高歌的决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又要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揭示真理,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四、今后的想法

1、进一步加强学习,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但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将进一步组织教师对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的再学习,使干部教师尽快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

2、努力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数量不仅要满足教学的要求,重要的是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要有广博而又精深的专业知识,新课程教材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以往分科教学形成固定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教育的需要,要创新,要改革,教师就要博闻强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才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二是教师要有研究能力,新课程教材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特征给了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教师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有效

地发挥教材的优势特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教师要形成反思习惯,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只有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第3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8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海南华侨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已进入第二个学年,在这个学年中我备课组认真执行学校教研室各项实验方案,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现就我备课组的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小结。

1.坚持不懈学理论,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备课组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备课组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组织备课组全体教师一起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在教学中,备课组全体教师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2.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改实践。

单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还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深入研讨,我们备课组的主要做法是:(1)坚持双周周三晚修时间集体备课,单周五进行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做课件、做到资源共享。备课组老师双周周三晚修时间集体备课,一起分析教材,研究教学策略,重点放在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2)组织备课组老师进行教学反思、互评,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促进备课组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3)积极探索评价机制改革,逐步形成听课、评课制度,更多地观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4)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在实践中,备课组全体教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为了尽快打开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面,为了让每堂课给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想点子、制作课件,尽管大家觉得比以前累得多,但看到学生学得很高兴,教师也感到很欣慰。

二、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

1、 成立了阳东县第一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2、 加强师资培训,确保师资培训工作与新课程的同步推进并适度超前;

3、 制定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方案;

4、 加强了校内外的学习和交流,第一学段与阳春二中、阳西一 中进行高一课改交流和观摩学习,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交流活动;

5、加强了教与学的调研,第一学段结束后精心组织高一老师、学生和家长会,为下一阶段新课程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学科模块学分认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情况

按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试行)和参考广州市教研室关于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若干意见,制订了我校学科模块学分认定方案。 (一)学分认定的基本程序

学校确定课程考核负责人→课程考核负责人提交学生考核成绩→学科组审核→教务处复核→主管教学校长确认→学分管理员记入学生学籍表并存档。学分认定程序中的各个环节,有关负责人必须签署意见并签名。

(二)严格学分认定纪律

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对违规认定和虚假认定行为除取消其认定的学分外,还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认定学分: ??? (1)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

(2)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的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

??? (3)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 ???

(三)学生档案

(1)学生档案的主要内容

学生档案主要包括:学籍表(含基本情况、班主任评语、修习成绩)、健康状况表、学生体质监测表、德育考核表、成长记录袋、综合实践手册。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手工作品、表演录像等),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综合实践手册含研究性学习活动登记表、社区服务登记表、社会实践登记表。 ??? (2)学生档案的管理

学生档案主要以文档、图片形式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其档案由学校根据实际实行归口管理。学生作品实物可由学生自行保管。

四、学校排课学生选课及选修课安排情况

我校制定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方案,严格按要求开足必修课和选修课,我校在高一开必修课,在高二全面开选修课。现在我们加强对选修课的开设的研究,着手进行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

五、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落实情况

教研组注重本学科问题的研究,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探索建立科学的学科的评价体系。认真开好选修课。

六、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这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涉及一系列深层问题。因此,高中一年级课改教学工作在目前遇到了一些新的疑虑和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课程资源、质量管理和教研方式等五个大方面。

1、相关的课改配套改革不到位,例如,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实际要求,而高考方案迟迟未能出台,是这次高中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2、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不一致,普通出现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

3、教材准备不足,教师培训不足,学生准备不足,教学设备资源不足,给高中新课改实施带来种种不适应。

4、学科发展,教师发展不平衡。

5、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的延伸。选修课的增加,必然使教师的授课工作量大大增加。

6、家长和社会对高中课改了解不足,关注不够。

第9篇:有机实验——课程总结

有机化学实验(A)课程总结

两学期共20余次的有机化学实验已经全部结束了,从一开始的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再到简单化合物的合成,再到重结晶、萃取、薄层色谱分离,再到复杂化合物的多步合成、天然产物的分离鉴定,仔细回忆一下,这两学期的确学到了不少的实验操作,也基本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技能。

我对于实验课是十分重视的,在每节实验课之前,我都会认真地撰写预习报告,并认真思考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但是,预习地再充分,也无法保证在实验过程中始终顺风顺水,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出现。上学期的时候,我习惯于观察周围同学的现象,跟着其他同学的思路来校正实验操作,这虽然可以使自己得到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但是却失去了实验课的重要一环——独立思考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在本学期,我开始要求自己,遇到问题先自己考虑,即使是出错了,起码也能总结一份失败的教训,这比盲目地跟着其他人的步调要好得多。

对于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我掌握的不错,但是在实验环节,每次我的产率都不高。虽然每次都能在报告中总结出原因,然而每次实验都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小失误,导致产率下降。其实我并不是没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只是我不善于边进行实验操作,边思考实验细节,往往是做完了实验,撰写实验报告的时候,才突然想到如果实验中做一些什么操作便可以提高产率、提高纯度。这说明实验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的练习,通过不断地进行大脑形象记忆与行为记忆的转换,使得理论、实践的转化速度加快。对于我而言,还十分缺乏这种实验训练,这也是一个长期学习和总结经验的过程。 对于这门课程,我有一些建议:一是希望老师和助教能在每次预习之前,将实验修改的数据、步骤放到网络学堂上,这样同学们就能够按照实际的步骤进行预习,助教也不必每次上课都重新修改数据,对于老师和同学而言都十分方便;二是设置一个提问小环节,即在助教检查每位同学的预习情况之后,顺带提问一个关于实验的问题,这样可以促使同学们更加认真地预习,实际上,有许多同学是在课下互相抄袭实验报告的;三是在每节课后(或者两周后),在网络学堂上放几篇关于本实验的参考资料,或是老师对于本实验的分析总结,这样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实验技能、理论知识都有很大好处。

上一篇:领导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学习张黎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