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精选13篇)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篇1

随着数控技术的日益普及,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近年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职教观念,把职教作为产业,依托市域经济、面向社会需为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胜任数控技术应用与操作的初、中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在原有机电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开发新课程体系与课程

1.调研市场,准确定位

目前,数控人才的市场需求有三个层面:“蓝领层”、“灰领层”和“金领层”。我校面向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专业定位在培养“蓝领层”上,所毕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控理论基础,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并且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初、中级证书。为了实施培养目标,本专业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组成的“数控专业建设改革指导委员会”,经常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论证,加快专业建设,与市场保持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开发新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校多次修订相关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以行动为导向,建立了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理实一体化的原则,下调

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训练的项目,使之更贴近企业,提升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理论上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把培养数控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3.突出技能,优化课程设置

在专业教学上,以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设置,实行科学的课程整合,突出操作技能的专业实训。把现行的《机械基础》、《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综合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门课程,并配套设置钳工技术训练、零件测绘训练、车铣技术训练等相关实践性教学模块,避免不同学科的重复教学;把《电工基础》、《电子线路》、《液压与气动》、《PLC编程技术》等课程综合成《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一门课,并配以相关技能训练;把《数控加工工艺》中的数控刀具、工装夹具等内容并入实训操作中,不再安排理论课时,提高了技能训练的实效。

二、构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1.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首先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脱节的局面,直接将教学场所搬到实训室,课程内容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与技术服务于一体。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演示的教学方法,使每一课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次整合设备设施,在技能

训练方面,对数控实训室进行了改造,增设模拟编程教室,安装了数控仿真软件,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了材料的浪费等现象。

2.实施项目教学法

在专业教学中,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状况。比如在数控车削技能训练课中,为了学习圆弧的车削加工,我们以标志性建筑为项目,学生看到的不再是教材上圆弧加工的内容,而是标志性建筑上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少了书本知识的单调和乏味,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3.实行模块化教学法

我们开发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都是模块化的教材。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模块,对每一个模块,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任务后,各小组从熟悉图纸开始,确定加工工艺、编写程序、输入系统、模拟切削,每小组完成后,进行讨论,接着由各小组长分别介绍本组的加工方法,然后全班同学评选哪一小组工艺最合理,编程最简单,切削最经济。老师最后再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通过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使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相应地教学评价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

顺应时代,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具体化,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职业道德规范和通用职业能力,从工作质量、专业知识、培训态度、文明生产、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演示、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以及采取单科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2.健全专业建设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建设管理人员、明确职能、落实责任、提高效率;二是健全专业建设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课程开发、评价、管理以及常规管理等规章制度,对专业建设实施监控、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为数控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

我校在数控专业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真正实现与市场零距离对接,建立起独特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岗位需求适用型数控人才,我专业结合《数控专业建设规划》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进行了整合。

四、课程改革保障措施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拥有十三个专业,学生5300多人,教职员工近300名。数控技术专业是我校的第一新兴专业,有的教师有多年在数控制造和加工企业工作的经历,有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的实践经验,有较

强的教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学校现有4个数控加工车间,为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入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钢铁迁安、中等城市的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人才的需求,为我校数控加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宽的舞台。

学校与我市各大钢铁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校企联合办学已经起步,对于课程改革,学校与有关企业都有共识,企业将为我专业学生实习和课程改革提供场地和设备,为我校专业教师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些都为本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

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组长:宁文军

副组长:包艳青 杨翠华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篇2

一、分析数控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知识不够全面

学生在实训阶段, 由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在上机床操作时只能盲目机械跟从指导教师, 缺乏独立分析数控工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动编程软件的使用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二) 师资力量薄弱

指导教师中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分离, 实训教师只带实训而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专业理论教师只在教室讲授专业理论课而导致动手实践能力不高。在指导学生参赛时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及掌握本专业高新技术与运用能力的老师目前严重缺乏。

(三) 实训条件及训练水平有待改进

当前, 数控实训车间设备虽有所增加, 但与企业相比仍有所落后。另外, 实训内容基本不变、训练效果不明显, 没有有效的检测机制, 训练水平不是很高, 除增强实训强度以外, 还应和企业合作, 提升实训层次。

(四) 参赛选手心理问题分析

竞赛的环境和选手平时在实训场所有很大区别:设备和场地陌生, 各个学校的参赛选手同时操作, 心理有压力, 容易紧张, 操作手法可能变形, 容易产生平时不出现的错误, 给比赛增加了难度。

通过参加数控技能大赛可以对数控教学实训成果进行检测, 反复总结找差距, 对我们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实训思路进行了思考总结。

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 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数控技能竞赛的试题是根据国家数控加工职业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而制定, 主要体现在新颖、综合、广泛、量大等几方面, 教师必须对基础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改革, 删除过时知识增加新知识,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 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要、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等内容接轨、联系生产一线的零件实行项目化教学, 为学生提供一种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首先,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渗透实操试题。题目设计应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 以先进的数控加工为理念, 将机械行业中典型零件的特征和近几届技能大赛的特色相结合融入到我们课程设计的项目中。其次,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渗透理论试题, 学生的理论知识点薄弱, 而竞赛时理论试题的特点是来自生产实际, 知识面广, 题量大, 注重操作理论、加工工艺, 并与实操试题相互补充, 在教学实施中还要让学生进行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不断练习,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 师资队伍素质结构的改革创新

技能大赛不仅是考学生, 更是考指导老师的技能水平, 我们的指导教师应走出学校, 多参加数控技能培训, 开拓眼界, 定期到相关企业实习, 锻炼实践能力, 使多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多和兄弟校交流, 取长补短, 促进自身发展。学校也可聘请相关专业的教授、行业专家经常到学校来做报告, 进行培训。这样我们的指导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 及时吸收到新鲜的知识点, 行业动态, 能真正锻炼成双师型的教师。学校也可制定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师资建设规划, 每学期制定发展目标, 保证技能教师既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又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可引入合理的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提高师资水平在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 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来校从事教学工作, 促进在岗教师的积极性, 增加紧迫感。

(三) 赛前训练模式的改革创新

赛场如战场, 技能大赛是在规定的时间内, 一定的环境下, 对每位参赛选手的知识技能、机床操作能力、突发状况等的综合因素的一个考核检测, 参加比赛的选手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要比赛一开始就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 要冷静对待比赛中的各个环节, 当然这和平时的训练是紧密联系的, 在我们平时的实训、技能训练中可模仿比赛时的环节, 将比赛和训练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就能感受到大赛中的那种氛围, 学校、专业部可经常举办类似的技能比赛, 刻意制造一起突发情况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学校、班主任对表现优异的同学加强表扬力度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这样反复的模拟比赛、反省, 让学生能在技能大赛是能从容应对, 另外在学校里都有一些合作单位, 可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接触不一样的零件加工, 拓展视野, 让理论实践相结合、训练竞赛相结合, 让学生随时都能感觉到竞赛的氛围气息, 不再出现上阵临时磨刀、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

总之, 要想在技能大赛中独占鳌头, 在数控实训、专业建设中必须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方式, 在实训课程改革中, 时刻渗透技能大赛的标准要求, 时刻注意其先进性和前沿性, 培养能适应比赛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机床操作工人。

参考文献

[1]全国职教技能大赛举行成为职教教学风向标[N].中国教育报, 2008-6-30.

[2]李健龙.数控技能大赛对数控专业的启示[J].大众科技, 2010 (6) .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篇3

关键词:数控 课程体系

当今社会,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支撑。然而,近年来由于生源类型的改变等原因,职业教育还面临很多困惑,学生厌学、没自信,教师感觉难教、没成就,学校也面临着教学难、管理难的问题。而这,正是课程内容、课程安排及教学模式的问题,也正是课程体系建设所涵盖的内容。

一、探索课程体系开发的有效措施

1.企业调研

为了更好地为企业用人需求服务,我们首先进行了企业调研,对企业用人需求、毕业生知识技能构成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数控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招生计划,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也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2.职业岗位分析

在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们邀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与本专业全体教师召开了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通过专家论证研讨会,再次对企业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岗位职责、任务流程、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及职业素养等内容,形成了数控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3.构建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1)建立与企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企业的对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的对接。除了按相关规定达到数控专业的培养要求以外,在教学内容上还具体为能够对企业典型零件进行工艺规程的制定并加工。二是对顶岗实习阶段的实习计划、实习内容等进一步明确规定,体现了对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2)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学生毕业需拿到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同时,国家职业标准规定了相应职业工种在工作过程中应达到的技能要求。因此,把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的技能等级的规定作为制定实训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并以实训课程标准为核心,围绕工作任务选取课程内容,修订各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实践课程模块的教学顺序,专业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

4.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这就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状况,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使学生掌握评价的目的和指向,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此,应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将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纳入学期评价成绩内,将顶岗实习的企业评价纳入学生综合成绩中,力求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5.建立课程体系的保障体系

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反映。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督导、评价,确保良好的教学风气的形成。其中也包括制定相应的课程开发制度,鼓励教师对现有的学科体系的课程进行整合,编写适应本校教学实际的任务驱动型校本教材,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二、在数控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在新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实验班的多名学生被选拔到技能比赛小组,经强化训练后获得市、省级技能比赛一、二等奖。

2.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实习课时比例大大提高,迫使一些理论课教师转型为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一体化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教师必须将工作任务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教师技能比赛的参加,促进了一批青年教师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非“双证型”教师的转变。

3.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发展,与企业生产环境零对接

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与企业合作中,还进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并以共建单位的实际加工任务作为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使得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与企业真正实现“零对接”,受到企业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融合还需不断改进。二是受现行教学管理体制及教学条件的制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开展还不是特别充分,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篇4

教学总结

2013年9月份开学以来,我一直从事实习教学工作,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没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实习教学认真负责,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次课,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口勤、手勤、腿勤,时时刻刻高度关注学生和设备的安全,经常亲自排除可能的事故隐患。一年来在工作中没有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圆满的完成了两个班的实习教学任务。下面我对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和重要思想,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写好读书笔记,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尊敬领导、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达到或超过学院规定的技能要求。

二、教学方面

平时注意提高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常常利用课外时间,翻阅大量专业书籍,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与实习教学相结合,整理出一套适合本院设备条件和学生水平的实习教学课题,使实习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并降低了实习成本,节约了实习原材料百分之三十。例如:在实习教学中,将中级工模拟件的外圆和螺纹长度减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练习件

(一)实习完成后在练习件

(一)的基础上设计练习件

(二)的尺寸,依此类推。

在实习教学中,注意向有经验老教师和同事学习,并结合自己教学经验,研究设计出一些较好的实习课题。例如:钢制葫芦练习和陀螺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实习操作技能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2013学年秋期,我带数控技术应用一班和数控技术应用二班的学生,在实习教学中,经常出一些操作失误,经常造成现场指导跟不上,影响教学进程,还会造成安全隐患。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优等生和学习稍差的学生互相结成对子,互相帮助,教师积极指导共同搞好实习教学的办法。具体办法如下:一个技术熟练的学生与两个技术生疏的学生结成对子。这一组学生在一个车床上进行实习;当技术生疏学生实习时,技术熟练的学生要负责传、帮、带以及安全;如不允许技术生疏学生在实习中按不懂的按钮、手柄,练习与教学无关内容。如遇安全隐患或异常情况,应立即按急停按钮并找老师现场解决问题。这样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办法,能有效加快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步伐,有利于技术熟练学生,更有利于技术生疏学生,安全系数也大为提高。对优秀学生,每天实习开始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对实习较差的学生,让其明白实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并监督他们改正,到鉴定时,数控一班和数控三班基本都达到了高级工操作水平。

三、教学研究方面

我平时积极参加专业组织的教研活动,向同事们学习教学心得和

经验,翻阅了学院图书馆大量相关专业书籍,作成读书笔记,平时上网查询专业知识和本专业最新动态,与同事们交流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去新华书店等地,购买回了大量专业技术书籍。很多重要的书籍购回多本,回来和同事一起研究。将书中一些比较好的课题总结出来,在实习教学中应用,取得了有效提高学生技能又节约实习材料的双赢的效果;将教研活动中总结出的学生管理经验应用与实习管理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工作实践中刻苦学习。擅长运用宏程序进行数控加工,在工作中总结出数控快速加工多头蜗杆和多线梯形螺纹法,提高了我校教学质量。具体方法是:运用G92指令编程,每次将刀尖x向、z向同时斜向进刀,先向左侧斜向进刀至粗加工规定槽宽,如此反复呈“s”型下刀,与传统代码加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两侧刀刃均匀承受切削负荷,车刀两切削刃磨损均匀,大大减小了扎刀、让刀现象。(2)缩短了加工路线,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教学质量。

平时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同事们一块研究,集思广益,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在实习中发现学生一开始实习机床快速倍率100%易出危险,共同研究出了先将机床刀台放到机床中间,然后把机床快速倍率修调到25%,从而大大减少了安全隐患。

平时注重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本课题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技术难点和技术要点,重复讲解,加深学生印象。并将这些情况进行总结,在下一届学生的实习

中作为重点进行强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是我的座右铭。在我们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为数控实习教学添砖加瓦。同时恳切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给予帮助和指正,以使自己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篇5

数控专业的发展对于高精专工业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数控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设计方方面面的知识。现在加工制造技术更新很快,涉及面广的数控技术,势必会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更进一步。操作人员的培养更多要依赖于学校的教学成果,数控专业的教学任务要与时俱进。作为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缺乏深层次,整体性的教学研究,为了能在社会发展中更好的培养高层次的数控人才,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对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满足社会专业技术的进步和高端制造行业的发展。

高职数控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篇6

高等数学被定位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不仅因为对高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而且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近年来,职教改革中的“理论够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改革思想,使得高等数学课课时剧减,由当初的一年课时,变为现在的一个学期,这使教学内容大大减少,从而高等数学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辅助作用大大地弱化了。因此,面对课时少,学生基础差的教学环境,笔者对数控专业的专任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数控专业的高数教学教材沿用了本科高数的浓缩版,包含了微积分和高数,所学教材中内容和例题很少与专业有联系,使学生认为数学与专业没有联系,也意识不到数学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大,从而无法达到高等数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遵循以下三点:

(一)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原则

高职学生的基础普遍差,而高等数学抽象、难懂,因此,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数学是高职学生的辅助工具性课程,内容不能太难。一要注重学生学会数学知识,二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内容专业性的原则

选取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在定义介绍时以专业中的一些实例作为铺垫,案例讲述中,以专业背景下的案例为主,使专业案例为引导,引出所学定义,由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专业案例中,两者不断整合,使学生知道专业学习需要数学知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深层次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案例解决过程中,学生融入了数学的建模思想,使学生初步学会了数学建模方法,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数控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内容先进性原则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因此,教学内容应注重现代数学与计算机的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和应用最新高等数学。

(四)教学内容实践性原则

数控专业的学生以男生为主,主要来自高中毕业生,也有一部分是中职对口学生,数学基础良莠不齐,相比别的专业,数控专业学生普遍吃得苦,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该多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应用、探究中学习。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

目前的高等数学主要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对照PPT讲授,学生在下面听,PPT演示如果速度没有把握好,还容易导致没有及时跟上来,导致学生没跟上教学节奏。因此,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大程度上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不愿听、听不懂。

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入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同时,也是加深了学生与教师双向沟通,学生不但认真思考,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即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数学知识上,更表现在数学思想方法。高等数学中涵盖了很多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该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中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数控专业很多时候都会应用到数学思想来编写程序,因此,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开展数学实验课

开展数学实验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验课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使用MATLB,SPASS等,在数学实验中,让学生上机操作,体验所学的知识,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总结

数学课程有自身的系统性,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兼顾数学自身的特点,又要兼顾专业课的需要,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信峰,魏荣,李宗杰.大众化教育形势下的高等数学教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

[2]李莉英,谭扬志.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齐邦交.论工科高等数学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

[4]陈晓霞.对工科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篇7

【关键词】数控技能竞赛 中职数控技术专业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我国的数控技能竞赛自2004年创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了,每年的成绩和效果都让人备受鼓舞和振奋,同时也为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开展数控技能竞赛不仅能够让各个学校发现自己的不足,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还能让学校改变自己的人才培养策略,及时对陈旧的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将一些实践课程环节及时做出有益的调整。通过参加数控技能竞赛及和其他参赛学校的交流,對于中职学校加强和一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改变教育理念都有很积极的影响。

二、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现状

数控技能竞赛后,通过对中职学校的选手进行全面分析后,主要发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能力相去甚远,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第二,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比较片面,知识体系比较混乱;第三,软件的实际操作和数控加工实操能力十分弱;第四,不了解新工艺的知识,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以上这些问题都凸显了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一定要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专业,成为训练有素的数控技能人才[1]。

三、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改革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数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企业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学会数控加工编程技术,必须会操作CAD/CAM等建模软件,成为当下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近几年来的数控技能竞赛,竞赛理论部分和当下的技术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题量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中进行多次模拟竞赛,这样在数控技能竞赛中学生也能有一些优势。在数控技能竞赛中,选手的程序编排、实际操作能力都是比赛的重点,因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教师队伍

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要具备理论基础外,还应该有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比较高的素质,除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结合现在社会实际发展的技术经验。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应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让教师到企业的第一线进行训练和感受,这样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一定更直观,更有说服力[2]。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在数控技能竞赛中,一个学生取得的成绩不仅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代表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和指导能力。并且一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些都是凸显教师教学水平的地方。学校应该定期举行一些数控教师的讲课比赛和实操比赛,通过比赛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和课程研究。这样还能帮助学校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淘汰一些不愿意充电学习的教师。教师努力学习掌握了新技术、新工艺后,也能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数控技能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企业的认可,还可以帮助学校打出名声。

(三)改革实践教学

近些年的数控技能竞赛中,很多学生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比较差,不能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或者只在课本上学到了一些加工的知识。所以实践对于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教室和车间相结合,这样老师讲课就会非常生动,不显得枯燥和抽象;教师不仅授课,还作为学生的师傅,让实习和学习合二为一;将学生的学习成效以产品的形式展示,平时的实操训练中多举行校内模拟技能竞赛,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更大的学习兴趣。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引领一个优秀的专业,一个优秀的专业可以引领出一个优秀的学校。通过我国的各级技能竞赛,在国家提供的专业技能竞赛的平台上,加强数控专业教师培训,加强校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时,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坚持特色办学,及时更新学校的教学设备,让专业教学效果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接轨,这样学生在掌握了基本专业技能以后就可以适应社会的生产节奏,让数控技术的教育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数控技能竞赛是中职学校比较关注的一个竞赛,通过竞赛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发展要求。针对这些情况,中职学校的发展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培养出优秀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华,钱逸秋.浅析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03):65-67.

[2]王姬.情境项目引导教学三级能力分段提升——中职数控专业技能教学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14-16.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篇8

论技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作者:彭湘蓉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9期

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是隶属于原化工部的一所化工机械技校,建校30多年,为化工机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这种现象凸显出学校部分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因此,专业及专业课程设置应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直接为企业服务,这是市场经济对技工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适应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进行技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以市场调查为切入点,对目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进行摸底,了解整个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技校课程改革的总思路应以“就业为导向”,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应以“为就业服务”为宗旨,以是否满足企业需求为依据,全面调整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设置,尽可能做到“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为了真正使专业课程的设置适应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首先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及评价、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为此,笔者做了“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表”及“数控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表”。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用人单位和学生普遍认为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

根据调查,目前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是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其次是数控编程工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前者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包括:熟悉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原理;具有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并进行日常维护;具有对较复杂的零件进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数控编程工艺员则还需具有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能熟练利用三维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则除需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外,还需熟悉接口技术、PLC、熟悉参数设置,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等能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将数控专业的主要方向放在了培养“蓝领”人才(中技)及数控编程工艺员(高技、技师)上。所设置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或机械设计基础)、车工工艺学、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与操作、电工与电子技术、数控技术、CAD/CAM等。实习科目主要包括钳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普车实习、普通铣床实习、数控车工实习、数铣及加工中心实习等。但是,在所设置的课程中,缺少针对数控机床维修的内容及实习,使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受到一定影响。

2.教学内容陈旧

通常情况下,教材的编写总是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例如,学生在数控加工刀具的合理选择、工艺路线的制定及切削参数的确定上,与企业的实际应用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需要既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又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现状是,理论课教师缺乏实际生产经验,不能独立承担实习任务,而实习老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足,难以担当理论教员。与此同时,学校由于设备所限,也造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性知识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感性知识,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各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欠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课程的设置相对独立,很多学生感觉学的时候不知道知识该怎么用、有什么用,等到用的时候,很多内容又忘记了,要花大量的精力进行补习,如公差配合、金属材料等课程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使课程围绕就业市场转

在市场调查中,笔者发现,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希望员工不仅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而且能对机床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维修。这就要求学生既要熟悉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还要有一定的机电综合知识和技能。为此,增设了“数控机床维修”课程的教学及实习;同时,笔者学校预备在高技和技师班开设“机床夹具”课程,让学生能正确选择、使用夹具,并能根据工件的类型合理设计简单夹具。

三、对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感受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势必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此,老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组织编写了一系列项目式校本教材。例如,将“公差配合”、“热处理”和“车工工艺学”整合编写一本“车工工艺学”实习教程,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工艺学”整合编写一本“数控加工实训”教程,从易到难,将实习内容分为一个个子课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从读图分析图样开始,到制定工艺路线,然后根据工件、机床等选择合适的刀具、合理的加工参数,然后进行加工、测量、评价。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进行运用,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获得成就感。

四、采用一体化教学,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技校教学改革始终贯穿着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目前,招生难、生源素质下降是摆在各技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技校学生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扬长避短,积极推广并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学校根据现有设备的情况,采用了“理论——仿真——实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企业希望学生入厂后就能顶岗,而事实上,多数学生入厂后还要经过企业的上岗前培训,才能真正顶岗。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要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就需要有一批真正熟悉生产现场的“双师型”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满足企业的需求。笔者所在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将专业老师送到相应的企业熟悉生产现场和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从企业中引进一些有着丰富生产经验的工程师担任专职教师或现场专家。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篇9

该校今年新增3个专业:书法、插画艺术和展示设计。湖北省考生报考该校,均须参加由该校组织的美术专业考试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同时必须通过湖北省美术类专业联考,报考美术学(史论)、艺术设计学专业的考生不做联考要求。

该校同时对考生的高考单科成绩作出要求:高考英语成绩不得低于60分;语文成绩不低于80分;数学成绩计入总分。而该校素有“模特班”之称的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虽不作单科成绩要求,却要求报考的男生身高不能低于1.85米;女生身高不能低于1.72米。

在最终录取时,该校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和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按“高考文化成绩30%+专业成绩70%”计算总分;书法专业按“高考成绩60%+专业成绩40%”计算;美术学(史论)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不进行绘画基础测试,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湖北省普通二本最低投档线后,按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当总分相同时,按照英语和语文成绩相加后从高到低录取;服装表演与设计专业只考表演基础,不考绘画,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投档分数线,即按表演专业成绩排序录取。

技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篇10

关键词:技校 数控 教学改革

数控是计算机数控技术的简称,利用计算机实现对机器设备的程序控制,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集体化生产,是我国提高产品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必备技术手段。而技校数控专业的开设,就是为了培养掌握计算机数控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数控技术,从事一线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的技术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造业的发展,数控人才明显匮乏。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数控人才的专业技能,我国技校需要通过对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质的数控人才。

一、技校数控专业的教学现状

自从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逐渐转变为“世界制造中心”。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数控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制造行业,但随着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技术人才已经明显供不应求。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各中职院校纷纷设立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原因,导致技校在培养数控技术人才时理论与实际严重分离,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环境。因此,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加快改革步伐,构建技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核心思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优质数控人才。

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1.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技校在培养数控专业人才的时候,依旧以教师为主体,立足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数控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完全不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因此,技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学观念开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不仅熟悉数控理论知识基础,更能做到投身于生产一线,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大小机器故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机器操作过程中。

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合作

数控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学校教学硬件设施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很多学生在校内只是操作过于简单的仿真软件和机床,甚至还有学生只懂得一些理论上的知识,没有接触过任何机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实际生产制造完全脱轨。因此,需要学校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对接合作,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实习生,依托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经验丰富的职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口碑好和实力较强的汽轮机、太阳能切片等企业进行合作,由于制造业用工需求大,企业可以到学校进行毕业生招聘,同时,企业也需要接纳学校的低年级实习生,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有效解决了用工问题,学校也能够培养数控人才,企业和学校实现合作共赢,双方互利。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加大师资力量建设,是技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就目前来看,人员短缺是一方面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够丰富。为了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学校应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增加教师下企业项目和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项目。例如:学校可以分批次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在实践中寻找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引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来学校执教,为学生解答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能够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师和企业职工也能够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三、小结

总而言之,制造行业信息化已经形成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数控制造设备的大规模应用使得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增加就业、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在培养数控人才时不仅要追求数量,还要注重人才的质量。为此,学校应该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引进教学设备,注重与企业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为社会和企业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刘峻,朱敏红.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11(4).

[2]刘昭琴,汤平,杨建伟.高职教育数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10).

[3]郝双双,林琦,高波.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整体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职研究,2013(3).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篇11

关键词: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结构

一、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数控加工专业 (051400)

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机械制造行业企业,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掌握数控加工专业知识, 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的技能和能力, 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范畴为:

(1) 数控车工 (核心职业) 。

(2) 数控铣工。

(3) 加工中心加工。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 、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及健康的心理。

(3) 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及运动技能,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4) 具有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 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一定的创业意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 熟悉机械加工的专业知识, 能读懂加工图纸, 会查阅有关技术手册。

(2) 熟练掌握中等难度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 编程知识。

(3) 能接受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4) 熟悉数控机床结构, 数控刀具的使用性能。

(5) 了解企业产品的知识和企业管理常识。

(6) 具备根据工作任务主动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查阅资料的能力, 并在工作中有效应用。

(7) 具备识读与绘制中等复杂零件图样的能力。

(8) 具备手工编写零件程序和加工零件的能力, 能按照作业规范熟练操作数控机床, 完成一般零件的编程、加工、装配与质量检测及常用车刀的刃磨, 能独立完成一般零件加工工艺的制定, 进行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等常规工作任务。

(9) 具备运用CAD/CAM软件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工艺与自动编程能力。

(10) 具备按照工作要求、执行本岗位工作流程、并能规范填写工作记录的能力。

(11) 具备规范执行6S现场管理的能力。

3.专业 (技能) 方向

(1) 专业 (技能) 方向1:数控铣削加工。 (1) 能熟练操作铣床及数控铣床, 能对铣床及数控铣床进行日常保养; (2) 掌握铣削及数控铣削的加工技能, 能运用铣床及数控铣床完成平面、轮廓、槽等铣削加工; (3) 能对简单零件进行工艺制定和程序编辑, 能运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自动编程; (4) 能对零件进行质量检测。

(2) 专业 (技能) 方向2:加工中心加工。 (1) 能熟练操作加工中心机床, 能对加工中心机床进行日常保养; (2) 掌握加工中心加工的技能, 能运用加工中心机床独立完成加工零件; (3) 能制定简单零件的工艺, 编辑程序, 能利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自动编程; (4) 能对零件进行质量检测。

七、主要接续专业

1.高职:数控技术,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

2.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八、人才培养模式

1.“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结合”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教育资源和企业密切配合, 通过加工真实产品来培养学生, 使生产和教学有机结合, 营造企业生产环境, 以培养适合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它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于真实生产实际中, 实现在学校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为顶岗实习打下基础。使学生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从事与企事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工作, 并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与义务, 并获得一定的实习报酬。顶岗实习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 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 掌握操作技能, 学习企业管理, 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九、课程体系构建

(一)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描述

典型工作岗位: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典型工作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如下。

1.零件钳加工

(1) 能读懂钳工常见的零件图及简单工艺装配图。

(2) 能读懂简单工艺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

(3) 能对常用设备、工具进行安全检查。

(4) 能正确选用加工设备, 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5) 能进行一般零件的平面划线及简单零件的立体划线。

(6) 能进行锯、錾、锉、钻、绞、攻螺纹、套螺纹、刮研、铆接、粘接及简单弯形和矫正。

(7) 能进行简单工具、量具、夹具等工艺装备的组装、修整及调试。

2.零件车削加工

(1) 能读懂轴、套和圆锥、螺纹及圆弧等简单零件图。

(2) 能制定简单零件的车削加工工艺。

(3) 能使用车床通用夹具和组合夹具将工件正确定位与夹紧。

(4) 能刃磨普通车刀及标准麻花钻头。

(5) 能车削轴类、套类、三角螺纹、梯形螺纹、蜗杆等零件。

(6) 能简单维护保养普通车床。

(7) 能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直径、长度、锥度、螺纹。

3.零件铣削加工

(1) 能读懂简单零件的三视图、局部视图和剖视图。

(2) 能合理选用常用铣刀和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3) 能制定简单工件的铣削加工顺序。

(4) 能使用铣床完成台阶、沟槽和键槽等零件加工。

(5) 能进行普通铣床的日常维护保养。

(6) 能用常用量具检验平面、斜面、台阶、沟槽和键槽。

4.零件数控车削加工

(1) 能绘制轴、套、螺纹等简单零件图, 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2) 能编制台阶轴类和法兰盘类零件的车削工艺卡。

(3) 能依据加工工艺卡选取合理刀具和对刀。

(4) 编制台阶、内外圆柱面、锥面、螺纹、沟槽等轴类、法兰盘类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程序。

(5) 熟练数控仿真软件基本操作和显示操作。

(6) 能使用CAD/CAM软件编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程序。

(7) 能使用数控车床完成轴类、套类、螺纹等零件加工。

(8) 能简单维护保养数控车床。

(9) 具备组合零件加工能力。

5.零件数控铣削加工

(1) 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能绘制有沟槽、台阶、斜面、曲面的简单零件图。

(2) 能编制由直线、圆弧等构成的二维轮廓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文件。

(3) 能够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文件选择、安装和调整数控铣床常用刀具。

(4) 能编制由直线、圆弧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加工程序。

(5) 能够使用CAD/CAM软件绘制简单零件图。

(6) 能够利用CAD/CAM软件完成简单平面轮廓的铣削程序。

(7) 能使用数控铣床完成平面、轮廓、曲面、孔、槽等零件加工。

(8) 能进行普通铣床的日常维护保养。

(9) 能用常用量具检验平面、斜面、台阶、沟槽和键槽。

6.零件加工中心加工

(1) 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能绘制有沟槽、台阶、斜面、曲面的简单零件图。

(2) 能制定简单的加工工艺, 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3) 能正确选择零件的定位基准。

(4) 能在主轴或刀库上正确装卸刀具。

(5) 能手工编制钻、扩、铰 (镗) 等孔类、平面、轮廓加工程序。

(6) 能使用CAD/CAM软件进行零件二、三维造型及自动编程。

(7) 能综合利用车铣加工中心机床完成零件的复合加工。

(8) 能使用常用量具检验内径、外径、长度、角度的精度。

(9) 能对加工中心机床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二) 典型工作任务到课程的转换

零件钳加工→《零件钳加工》;零件车削加工→《零件普通车床加工》;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机械识图》《零件数控车床加工》《机械CAD/CAM》《组合件加工与装配》;零件铣削加工→《零件铣床加工》;零件数控铣削加工→《零件数控铣床加工》;零件加工中心加工→《零件加工中心加工》。

(三) 课程结构

见课程结构图。

十、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包括包括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数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 (技能) 方向课, 一体化课程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 公共基础课

1. 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 (7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 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2. 数学 (76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 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语文 (68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4. 体育 (146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增强体能、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素质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5. 计算机应用基础 (68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 公共拓展课

1.礼仪 (38课时)

本课程讲授当今职业人士必备的礼仪规范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操作程序, 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并有意识地运用礼仪,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姿容仪态、风度修养。

2.应用文写作 (38课时)

本课程通过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和各种应用文体知识的教学与写作训练, 使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 提高常用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

3.演讲与口才 (36课时)

本课程介绍演讲与口才的基本知识和各种演讲词的写作方法, 介绍演讲是辩论的技能和技巧, 强调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际训练相结合, 运用常用的技法进行训练, 启发学生培养自己的讲说风格。

(三) 专业技能课

1.专业核心课

(1) 机械识图 (72课时) 。本课程介绍以知识: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用正投影法绘制图样的方法;机件的表达方法及相关标准;常用件、标准件 (主要是螺纹紧固件) 的规定画法;零件图、装配图的作用及内容, 掌握阅读机械图样的方法。

(2) 机械CAD/CAM (74课时) 。本课程介绍主要学习Auto CAD二维、三维功能, 主要完成机械零件的电脑绘图及产品的造型。CAM主要学习CAXA、CAXA等软件学习, 完成NC数控加工模块及自动编程等功能。

(3) 零件钳加工 (136课时) 。学会使用常用手工工具和设备 (如钻床、砂轮机等) , 能利用手工工具制作简单零件, 懂得钳工的划线、锯削、锉削、孔加工、錾削、螺纹加工、简单装配等基本功技能。

(4) 零件普通车床加工 (288课时) 。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普通车床的操作及使用, 学会如何加工轴类零件和套类零件、锥类零件、三角螺纹零件、成形面零件、梯形螺纹零件、偏心零件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5) 零件数控车床加工 (304课时) 。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数控车床的操作及使用, 学会如何编写轴类零件和套类零件、锥类零件、三角螺纹零件、成形面零件、梯形螺纹零件、偏心零件等零件的加工程序及加工工艺, 并通过实践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6) 组合件加工与装配 (324课时) 。要求学生完成机构的建模、动画设计、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刀路设置、数控加工等任务。每个项目都包含若干个具体的任务, 以保证实现学生能“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要求学生利用CAD、CAM、CAXA等相关软件分别完成零件的建模、刀路设置、数控加工等。

2.专业方向课

(1) 零件铣床加工 (76课时) 。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普通铣床的操作及使用, 学会如何利用铣床加工各种面铣类零件, 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 零件数控铣床加工 (76课时) 。掌握数控铣床操作技能和加工程序编制 (手工、自动编程) , 能合理地选用刀具, 合理的选用切削液, 掌握工件和刀具的定位、夹紧, 能独立制定中等复杂零件的铣削程序, 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对工作场地进行6S管理。

(3) 零件加工中心加工 (38课时) 。掌握加工中心机床操作技能和加工程序编制 (手工、自动编程) , 能合理地选用刀具, 合理的选用切削液, 掌握工件和刀具的定位、夹紧, 能独立制定中等复杂零件的铣削程序, 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对工作场地进行6S管理。

3.专业拓展课

(1) 金属焊接 (38课时) 。能正确选择安装调试、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焊接设备;能分析焊接过程中常见工艺缺陷的产生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根据实际的生产条件和具体的焊接结构及其技术要求, 正确选择焊接方法及其工艺参数、工艺措施, 能初步提出焊接工艺的改进、提高方案。

(2) 特种加工 (38课时) 。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电火花成型及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电化学加工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解快速成型加工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解激光加工基本理论;理解超声波加工基本理论;理解电子束、离子束加工基本理论;了解其他特种加工方法。

(3)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36课时) 。“数控系统不能正常启动”故障诊断与排除;“机床出现急停报警”故障诊断与排除;“刀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主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进给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数控机床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四) 顶岗实习

1.实训时间

累计总学时原则上为一学年。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 鼓励学校和企 (事) 业单位探索实行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安排学生实习等改革创新。

2.实习要求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 (试行) 》的有关要求, 应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十一、教学时间安排

(1)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80学时。每学年为约为40周 (含复习考试) 。周学时约为28学时。其中应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就业教育、顶岗生产实习等活动。

(2) 公共基础课为324学时, 占总学时的14.03%。专业技能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为1198学时, 专业方向课程为学时190, 拓展课程 (公共拓展课+专业拓展课) 为224学时, 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为1036学时, 合计2756学时, 占总学时的85.97%。

(3) 本专业的基本学制设置为三年制时, 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工艺课、专业技能课融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中,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 拓展专业群中可迁移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1.数控加工专业各学期教学时间安排

入学教育:1 (周) (第二学期) ;军训:1 (周) (第一学期) ;课堂教学 (含复习考试) :73 (周) (第一、二、三、四学期) ;就业教育:2 (周) (第四、六学期) ;顶岗生产实习:37 (周) (第五、六学期) ;机动:6 (周) (每学期1周) ;合计:120 (周) 。

2.教学安排建议

如数控加工专业课程设置表所示。

十二、教学实施

1.教学要求

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专业技能课按照相应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 强调专业一体化, 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特色, 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 创新课堂教学。

2.教学管理

建立教学管理组织协调机制, 教务科和专业教研组, 对常规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和监控;建立教务科和专业教研组督学机制, 实现督教、督学、督管;建立校内教师互评机制, 在校内开展公开课、示范课, 校内老师对主讲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工作;建立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对所有上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

十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促进中职教育管理、推动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 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依据项目教学的进程, 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评定相结合, 综合利用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来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确定学生文化基础优劣及其潜能所在。根据专业技能标准, 制定考核的多元评价机制, 使评价真正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活动中, 评价者进行角色转换,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评价小组, 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评价, 鼓励他们进行自评与互评, 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师生共长”关系, 共同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引进社会企业专家及家长的评价, 综合不同的多方位评价。

2.评价内容多元化

考核不是为了检测知识的识记程度, 而是要侧重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结合数控加工专业 (一体化课程) 的性质和特点, 以课程目标为根本依据, 科学地设计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 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 包括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 又要评价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行为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方法多元化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应拘于书面测试和考试, 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可以运用。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

十四、实训实习环境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室、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室、实训室的环境要具有真实性, 并能应用仿真技术, 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

十五、专业师资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应合理, 符合专业目标定位要求, 适应学科、专业长远发展需要和教学需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占到教师总数2/5以上, 专业带头人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 (含中级职称) 和研究生学历的“双师型”教师, 要能够站在数控加工专业领域发展前沿, 掌握本专业行业发展最新动态;骨干教师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课题的研究。

1.年龄结构合理

数控加工专业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获取、吸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年龄在50岁以下的高级讲师及35岁以下的讲师所占比例要适宜, 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要高。

2.学历 (学位) 和职称结构合理

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要占专职教师比例的80%以上。

3.生师比结构合理

生师比适宜, 满足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 一般不高于20∶1。

4.“双师型”教师比例结构合理

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到企业挂职锻炼, 并获取数控加工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使之达到90%以上。

5.专兼比结构合理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篇12

据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介绍,在其设计的这份高考方案中,可以按照学科的特点归为不同的类别,也就是不同的轨道:文史哲可以归为一类,数理化这样的纯粹的基础理科可以归为一类,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归为一类,而工程技术专业也归为一类。

而在教育主管部门官方层面,据了解,目前正在紧张起草中的《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高考改革也有所涉及。据参与该专题小组的一位人士透露:目前,对于高考改革初步提出了3个方案,主要是要解决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

方案1: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考只考3门: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科。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方案2: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考按学科群考5门:语文、数学、外语、实验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人文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不分文理。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高校可根据培养方向和目标,以加权平均分数录取,不同专业加权系数不同。

方案3: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分开进行。考试内容体现不同特点,不分高低层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要积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考取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成功者。

3.数控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篇13

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方案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税发„2010‟101号)和自治区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方案要求,为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试点方案。

一、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原则

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特征和类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职能进行合理配臵,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资源优化配臵,运行衔接顺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

(二)坚持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原则 要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这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三)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

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破解人少户多、征管效率低下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1 同时,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因此,要在机构设臵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调整职能,优化资源配臵等途径稳步推进,保持队伍的稳定和各项税收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改革试点的主要目标

适应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企业经营方式日益复杂等税源管理形势发展变化的需求,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实行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入库级次的前提下, 改变传统的由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粗放的税源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建立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改革试点的具体内容

(一)市局试点重点税源分级管理

提升重点税源企业和跨区域经营纳税人的管理层级。选择共管模式作为我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扩大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的管辖范围。除原有职责外,将重点税源的风险分析评估职能划入大企业管理科,实施专业化的分析评估。

1.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风险管理导向要求,将税源管理职责分为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两大类。

(1)风险管理职能

风险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税源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查、风险应对管理、风险应对实施等。

按一定标准选定的重点税源企业,其风险管理职能由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对上述企业,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组织风险监控指标和监控分析模型的建立、风险的分析评估。

(2)基础管理职能

基础管理职能主要是指风险管理职能之外的,税收法律制度、规范性文件等规定的日常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征管基础管理、税种基础管理、税收法制基础管理等,其中征管基础管理包括户籍管理、发票管理、定额管理、调查核批、欠税管理、任务执行、催报催缴、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

大企业的税收基础管理职能仍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原基层主管税务机关负责。

2.科学分类税源

按照税收收入等规模标准,选定市局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一是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的成员企业;二是投资额较大(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跨 3 区域经营企业。三是年税收收入占全市国税税收收入比重较大(50%以上)的纳税人。根据税收收入变动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划分标准每一至两年调整一次。

3.重组管理资源

在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建立一个由10人左右组成的专业化管理团队,即成立重点税源管理组,按照“岗责匹配、人尽其才”的思路,对税源岗责设臵、人员岗位进行调整,市局从本系统中选拔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集中专人履行大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强化纳税评估工作。

(二)县(区)局探索税源管理的科学分工 各县(区)局应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在现行机构设臵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内分”形式,通过调整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突出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税源管理股(分局)设臵“日常管理岗”和“专业评估岗”,日常管理岗的职能是主要是负责日常监控、审批、核查、催报催缴、风险提示等日常性工作;专业评估岗的职能主要是应对高、中级风险企业的纳税评估、征管核查等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

市局确定江南区国税局、高新区国税局、横县国税局为试点单位。

(三)落实信息管税,开展深层次的税收管理 提高税源管理工作的针对性,落实信息管税,是整个税源管理工作的“眼睛”。

1.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平台。通过拓展360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将纳税风险管理引入其中,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特征库和风险预警指标,按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纳税人的不同风险等级实行差别化的应对管理措施,管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高风险企业。

在系统研发过程中,各部门必须按照管理职能,提交风险指标,其中收入核算科负责经济税收偏离度风险特征指标,收入与政策、征管关联度风险特征指标的设臵和维护;征管科负责征管基础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货物和劳务税科负责增值税、消费税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所得税科负责所得税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进出口税收管理科负责出口退税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类风险特征指标设臵和维护;政策法规科负责风险管理过程监控;信息中心负责风险管理技术支撑;高新区国税局负责软件开发的组织和协调。

2.开发和引进财务电子账簿评估软件。针对大企业使用财务软件记账的特点,通过软件采集企业电子账簿信息,以企业纳税申报数据和企业财务电子数据为对象,对企业涉税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比对,过滤找出涉税疑点,进行税种评估和账务评估。解决财务软件多样和税收管理员看账难的问题,从而拓展纳税评估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纳税评估准确度。

3、进一步完善第三方涉税信息应用平台。积极拓展第三方涉税数据采集渠道,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源。

(四)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要充分发挥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综合效能,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逐步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专业化管理岗位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纵向互动机制。

市局负责根据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和数据,开展本级税源的监控分析和风险管理,发布监控分析结果,确定风险监控重点,下达风险处臵任务。负责重点税源的税收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组织开展重点税源的纳税评估,主要由大企业管理部门和征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各专业管理部门配合。

县(区)局负责中小税源的税收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组织开展中小税源的纳税评估;参与市局组织的重点税源纳税评估工作;确定本级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重点,落实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和风险处臵工作任务,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按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地的税源的日常管理工作。

税收管理员按岗位职责要求和上级任务安排,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2.建立横向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税源监控一体化工作机制。收入核算科负责税收收入的综合分析以及重点税源的监控分析,为税源管理确定方向标;政策法规科负责税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税收政策执行状况的监控分析;货物和劳务税科负责增值税、消费税等监控分析工作,调查测算行业税负状况,提出开展专项整治的意见;所得税科负责所得税监控分析工作,查找风险疑点;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大企业和反避税监控分析;进出口税收管理科负责出口退税监控分析;征管科负责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查找征管薄弱环节。稽查局负责涉税案件查处状况分析,及时反馈纳税评估移交稽查案件的检查和处理情况,提出以查促管的工作建议。各业务职能部门按季分析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工作任务。季后10个 7 工作日内报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风险管理平台建立前,各职能部门分析出的疑点问题需要综合评估的,各业务科室按风险程度和工作量确定评估企业名单后报送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下达风险处臵任务,其中按本方案划分标准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由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直接组织评估;不需综合评估的,各业务科室通过预警派单的形式自行下发各县(区)局核查。

(是否分配行业模型设计任务)3.理顺大企业管理的工作衔接

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大企业税收风险,对重大涉税风险,由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牵头组织征管科、货物和劳务税科、所得税科和属地县(区)局开展纳税评估等风险应对工作;对一般性的涉税风险,将结果报送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下达,由属地县(区)局负责应对。涉及的税种问题由各主管业务部门处理;管理过程中纳税人咨询和提交的业务问题,税务机关依职责发起的业务,按谁发起谁负责答复的原则进行,纳税人依申请发起的业务,由属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答复,避免多头答复和答复不一致。

(五)落实各项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

各级税务机关要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方式,抓好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1.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征管基础环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要逐步扩大网络开票范围和第三方涉税信息的采集面;要对户籍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欠税管理等关键环节采取更具操作性的风险应对措施。

2.突出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调整后的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要根据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税企沟通、综合评估和全面审计。同时要发挥专业管理机构的优势,组织和指导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开展本级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和应对处理等工作。

3.针对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内控制度缺失、财务核算不规范等特点,实施以行业性风险监控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和核算特点,细化各行业管理的特殊要求,总结分行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规律;要健全实用性强的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和指标参数体系,分行业进行风险特征的筛选、分析,深入开展行业纳税评估。

4.各税种管理部门根据税种管理特点,深入分析各税种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项目。

5.发挥税务稽查应对重大涉税风险的优势,落实以 9 查促管的各项措施。

6.针对岗位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并通过工作实战,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四、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领导,市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周元卫

副组长:徐健、刘坤、廖纪新、文建中、陈家春、王松军、卢华君、黄欣

成员:局内各单位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负责研究和审批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方案的起草及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调度和工作督导。局内机关各单位为成员单位。办公室主任由黄欣兼任,副主任为颜金满、许晖、陈世宪。办公室设在征收管理科。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4月)

市局在2011年4月底前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完成试点方案制定等准备工作,并将试点方案于2011年4月20日前上报区局。

(二)试点阶段(2011年5-10月)

2011年5月底前在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成立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团队、完成职能调整、人力资源重新配臵、重点税源管理对象的确定和人员岗位设定,按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实施税源管理。各县(区)局按照区局和市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方案要求进行探索实践的,请于5月底前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试点单位要把握好工作进度,在此阶段实现本单位试点方案所制定的工作目标。同时,要及时整理试点期间评估案例,按月做好成效统计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1年11月至12月)

试点单位开展年度总结评估,做好成效统计,对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的措施和意见,于2011年12月10日前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市局,征管科汇总后,于2011年12月25日前,将试点情况上报区局。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认识,转变理念。要深刻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克服畏难情绪,在系统上下形成共识,增强试点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

(二)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11 分管领导具体抓,征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明确分工,通力协作。

(三)精心组织,务求实效。试点单位要按照本方案,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制定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在试点工作过程中,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务求取得实效,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上一篇:猴年开工大吉祝福语下一篇:法庭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