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精选8篇)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综合化的拓展渗透,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新课改下对小学数学的教师各方面的基本素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提高。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学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行小

学数学教材更是渗透了现代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在教学要求上也更趋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技能。小学数学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除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外,在自身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上也要随之不断更新。

理论基础在小学教学上多数是指小学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之所以要掌握这些理论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教学及交流方式。在数学教学上,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时刻研究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状态,总结出一条教好数学的教育规律。这些都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和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教育理论,这是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也是教育改革的基础。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包括:教育观——教育必须从关注共性、关注社会的要求中逐步走向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课程观——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体;教学观——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总之,《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新课改更具可操作性,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充实学习,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石坡小学王锦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2

小学数学运算是数学学科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 只注重结果, 而不注重解题思路。机械式的学习, 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运算, 可以理解为运用好的方法来算出答案。或是运用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运算有很多, 听到最多的是四则运算, 也就是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是多样化的, 有精算、估算。不同的算法讲究不同的策略,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深度的思考, 仔细的观察, 找寻最简便的解题思路。完整地做一道题需要基本的基础、数学思考、解题思路, 有些还可以跟同学教师探讨分析。因此, 在运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借助实物原型、模型来引导学生, 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运算的欲望。

二、数学运算教学的策略

学习小学数学运算, 首先要掌握数学法则, 只有先掌握计算的法则, 才能进一步的学习运算, 如果单纯的学习运算, 做大量的练习来掌握运算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模式只会让学生成为井底之蛙, 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题型。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既然做题讲究策略, 那么就要理顺解题前后顺序, 锻炼学生解题的技能。而新课程的教学, 主要体现学生的自行动手动脑模式, 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 思考并相互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数学运算方法的指导不够到位, 致使学生的运算基础不够牢固, 进而影响学生的运算能力。

1.简便运算是难点

在小学数学运算中, 学生对简单的运算会掉以轻心, 再加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基本运算的训练, 使得学生的运算正确率不高。因此简便的数学运算在教师眼里成了难点。有些数学运算要用到定理或是定律, 然而这些定律定理一旦固化, 对后续的学习是不利的, 会起到负面作用。如有些题: (54+46) ×39, 如果学生学了乘法分配律, 脑中第一反应就是将这个定律带入到这道题中, 没有简便运算, 反而复杂了许多。这道题或许考究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观察这道题有什么规律, 然后用简便的方法将这题又快又对地解答出来。不能盲目地运用定律或是定理, 也不能盲目地凑整解题, 需要根据不同的题型给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2.由浅入深, 层次分明

数学是个很抽象的学科, 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抽象的运算离不开直观的依托。学生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 都是从1+1开始的, 当教师在教授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理解1+1, 一定是拿着小火柴拼出1+1, 视觉上理解1+1等于多少。教师的示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之后的学习中, 当遇到比较抽象的问题时, 教师需要采取模型或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问题。例如:学生当学到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时候, 或许会很纠结, 这个数学运算无法使用整数、小数的加减, 也没有满十进一或是四舍五入, 生活中接触的也少, 过于抽象。教师在教这个运算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 可以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图等不同的方式来学习运算。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明白异分母分数的单位不同, 想要解决统一单位必须先通分, 而不是将分子相加或是相减, 也不是将分母相加或是相减。

3.巩固基础运算

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自己会发现一些 规律, 例如25×4=100, 125×8=1000, 时间一长都会记得这些最简单的运算。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很快计算出答案, 会给出简单的口算题。如72×125, 学生乍一看会觉得有难度,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找技巧来解决, 可以将72拆开, 拆成8×9, 分别去乘以125, 因为学生知道125×8=1000, 那么后面的运算相对就简单多了。这些简单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变能力。但是需要学生硬记一些常用的运算结果,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这些常用的运算结果便于记住。

不论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还是新课程数学教学, 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 只是寻求好的方法、好的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获取数学知识的时候感受自己的研究成果, 数学知识中也同样存在不可或缺的美。

摘要: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 数学的运算在数学中占据主要地位, 以往的数学运算让学生感觉枯燥、烦琐。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定理、定律、公式等, 加以布置练习题, 使学生记忆式学习。然而时间一长, 学生的记忆并非都能记住这些定理、定律及公式。长此以往, 学生无法消化这些知识, 达不到教学目的。在新课程的提倡下, 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自己思考知识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运算教学

参考文献

[1]齐迎春.新课程下关于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2) :6.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3

一、还命题的基础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构筑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平台,在新的平台上构建的小学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其最重要的本质属性——“基础教育”的“基础”内涵。首先必须重构基础,我们可以从人的发展角度,多方位、多角度、较全面地构筑基础的框架。知识与技能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比如,我们必须关注类似以下这样的试题。

1. 1元=()角

3时=()分

60厘米=()分米

2.如图所示,这是一条对折的红领巾,求出红领巾的面积。

这道题学生无非有两种做法:(1)25×40÷2×2; (2)25×40。

能运用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明他能够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得到启迪,将对折的红领巾看成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再算出它的面积。

3.你的一天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运用24时记时法进行记录,并说出你这样安排的理由。

二、还命题的数学味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观念已被广大的一线教师所认可,于是试题更多的是以生活作为背景去呈现,这就造成了试题的生活味很浓,而数学味却不足的遗憾与缺失。

如,小明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见下表),请你帮小明选择其中的几样肉、蛋品、蔬菜来做两道菜肴,要求一荤一素,算算要花多少钱?并说出你搭配的理由。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还真会“做菜”,不但考虑荤素搭配,还特别讲究营养价值,甚至想到了两样菜颜色的搭配,但对于小数乘法的算理却没有花时间去巩固,计算的准确率很低。像这样检测学生计算能力的命题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实际生活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

又如:“妈妈和小明共同折千紙鹤,其中一人每小时折17只,另一人3小时折45只,猜猜看,这两人哪个是妈妈,哪个是小明?”

我提取了部分学生的答案如下:

生1:每小时折17只千纸鹤的是妈妈。由3小时折45只千纸鹤可以计算出每小时折15只,这应该是小明。

生2:妈妈是大人,经验丰富,做得比较熟练,所以她折得快。

生3:我觉得妈妈应该是折得比较慢的那个。因为她年纪大了,做事又讲求精细,所以折得比较慢。

生4:应该是小明折得快,因为他年纪小,只图快,不注意折千纸鹤的质量……

学生所讨论的问题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学习是不是真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学习数学的能力?回答是肯定的:讨论的问题无意义,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学习数学的能力毫无帮助。

“生活化”的数学命题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提醒我们应理性地对待“生活化”。数学命题首先应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数学味”。我想,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注入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命题才能更具意义,数学和生活才能相得益彰。

三、还命题的增容性

图中展示给学生的是一幅简笔画的图,问:一共有几个苹果?

图意是:左边树上有5个苹果,右边树上有7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解答为:5+7=12(个)或7+5=12(个)。这样的问题容量太小,既然给学生创设一幅情境图,为什么不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如果将这道题改为:认真观察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先提出数学问题,再正确解决。这样可以让一幅简单的画面在孩子的眼里丰满起来,学生不但可以提出关于苹果有几个的数学问题,还可以提出关于树下有几棵小草、几朵花的问题。还学生广阔观察的空间,还命题的增容性,这样就可能孕育着可喜的创新因素。

四、还命题的现实性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但如果试题不具有现实性,又会产生怎样的误导呢?如:

1.小东今年有5岁,妈妈的年龄是她的4倍,妈妈今年有几岁?

5×4=20(岁)。

2.两城之间相距540千米,一辆汽车与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已知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求摩托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40÷3-70=110(千米)。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这两道题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放到生活情境中去思考,15岁就当妈妈,摩托车每小时行110千米,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而且这都是我国目前有关政策法规所不允许的,这样的答案会误导孩子。因此我们给孩子出题时不仅要体现数学原则、理论,还应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免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4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代替了原来的大纲指导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教材中的框框条条,删繁就简,标新立异,既改变了以往数学过分注重知识本身严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又突出了数学学习的实用性、普及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新教材体现了当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而教学过程改革必然涉及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革新。本文通过大量参考文献,并结合自身数学教学实际,针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1、新课程改革体现教师观念的改变。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会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而教师观念更新的速度以及自身行为变化的力度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跟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因此,在新的形式下,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变换自己的角色,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上来。

2、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情感与兴趣为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① 展示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兴趣。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感。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②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动机,让学生做真正的学习主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新内容,面向全体学生,设法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的主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对知识的引入常采用先让学生“做一做”、“议一议”、“想一想”等形式和手段,目的在于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去学习数学,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视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全班学生轮流到讲台前从三个方向观看摆放的一堆正方体纸盒,然后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并进行交流和 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心情愉悦,全班学生均能正确画出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效果很

用心

爱心

专心

好。为了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新教材还大刀阔斧地弃用或少用“公理”、“定理”、“判定”等 词语,旨在让学生跳出条条框框,展开智慧的翅膀去思索、去发现,成为学习和知识的主人。③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还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学教材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实际上,教材并非是知识的唯一源泉,自然、社会和丰富多彩的环境都是知识的来源;有关统计表明: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更加干兴趣,因此,数学教材教学或者习题应该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程提出让学生探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结合生活经验的研究课题,以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教学案例: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如何选择收费方式使上网者更合算?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并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增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另外,新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统计观念。这也是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统计与概率的思想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也决定了数学教材必须联系我们实际生活,并得到运用。例如:体育彩票中奖几率,股市行情走向,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等。

4、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课堂教学开放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和简单的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得教学情趣盈然、丰富多采,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计算机的高分辨率的动态图像演示功能和绘图功能,以及快速的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开发计算机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崭新教学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是利用计算机与人“面对面”和人与机“交互性”的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及时反馈矫正。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和进度的差异,提高教学效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拓宽了开放式教学新渠道、新途径。

5、注意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我们应该转换角色,指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索、实践、提炼、创新.从而深刻的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解数学知识.主动创造而不是被动的接纳,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甲乙二人从A、B两地骑车相对而行,甲的速度是20km/h,乙的速度是30km/h,两地相距100km,开始时一只蜜蜂从甲飞向乙,遇到乙后折回飞向甲,遇到甲后再折回飞向乙„„,如此下去,如果蜜蜂的飞行速度是60km/h,那么到甲乙相遇时蜜蜂飞了多少路程呢?教学中当我把这个问题出给学生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有趣,但同时又认为太难了.那么,答案究竟怎么样?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问题其实很简单,不论蜜蜂怎么样飞,我们可以把它的飞行路线转换成一条直线,那么最后的总路程就是速度乘以时间,而这两个量都很容易获得.谜底出来后学生都大呼原来这么简单,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实际上象这样的“没有想到”我们常常会碰上,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大胆地去创新和实践,从而体会成功的欢乐和喜悦.用心

爱心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5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针对问题精心创设情境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20章的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达到开发潜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作业设置多样化,正确评价学生

新课程则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究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结束了扇形统计图知识的学习后,我布置学生自定主题,设计一个扇形统计图,并涂上彩色作为作业上交。学生们确定的主题很多,设计出的扇形统计图也美丽自然。比如调查学校或班级同学姓氏、同学年龄、出生月份或生肖星座、男女生比例、喜欢的电影或歌曲类型、喜欢的明星类型、喜欢的科目或书籍类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饮料或水果、近视情况、家庭人口数量、长短发、爱好的体育活动或球类、团员和非团员比例、拥有QQ号和上网时间、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课余时间的安排,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三、多关注和赞赏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同学们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也做他们的益友。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这位老师了,他们学起这个科目来自然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学生王某,初中刚入学时数学不及格,一直以来对这门学科带有极大的恐惧心理。我通过观察发现,该生实际上有学习潜力,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平常注意对她多加鼓励,定期给她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其实际情况给她制定了阶段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其学习兴趣。通过三年来的努力,该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已经跃居中上。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良方。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6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吸引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谈些自己的看法.

作 者:金仁渑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浙江,台州,317004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创设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都较小, 接受能力比较弱, 但是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这个时期, 他们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 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 以此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是小学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时, 首先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出发点, 在此基础之上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一块三角形的耕地为例, 高3.0米, 底长4.0米, 求耕地的占地面积为多少?这时就会引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心理, 教师就此引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明确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思考, 独立探究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 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图形, 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 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 并列出示算式:20+40,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 作出了如下算法: (1) 十个十个地数, 40、50、60。 (2) 2个十加4个十得6个十, 是60。 (3) 2+4=6, 20+40=60。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30+50。这样, 既引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 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尊重, 更重要的给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三、构建数学模型

构建数学模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模式,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把常识提炼为数学,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 构建数学模型成为其关键。如:还以“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为例, 问题情境设置之后,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势利导, 让数学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进行推演。如三角形和由规则到一般。首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规则的三角形。如一个正方形可以通过对角线划分为两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即正方形的面积真好是这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之和, 从而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以正方形的一边作为三角形的底, 以正方形的另一边作为高, 让学生合作探究其中的关系, 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对这一整个过程的设置, 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最后, 通过学生得出的推理, 来引导小组之间实施分析、比较, 总结出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这样的数学解题思路, 一方面培养了的学生合作意识, 另一方面步步为营,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激励评价, 促成探究动力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学习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是最爱听到教师的表扬的, 因而,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多加鼓励。教师的鼓励能让他们有成就感, 能吸引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比如, “你的进步很快, 老师感到特别高兴”“你真聪明, 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等的语言激励, 或者书面评语激励, 以及奖励学生笑脸等, 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总之,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实用可行的科学教学方法。但要取得课堂的实效性, 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课堂设置的中心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 是学生获取知识, 发现问题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以问题为载体,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探究中, 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比较、归纳等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振清《让探究式教学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8期

[2]王爱红《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2012年第12期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25-01

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科学地设计和布置作业,让作业不仅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成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使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作用。

一、丰富作业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挑战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作业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装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运用数学,描述生活现象

我在布置作业时,适当补充了一些数学与社会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关心身边的事,做一个有心人。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要求孩子在身边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并记录下来。一个孩子的作业这样写的:今天放学爸爸开车来接我,从学校到家所用的时间是坐班车所用时间的二分之一;晚饭时,我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自己盛粥,刚好一人一碗,每人分到的粥是这锅粥的五分之一;吃橙子,妈妈把两个橙子切成了大小相等的八块,我吃了两块,吃了这两个橙子的四分之一,还剩下四分之三都让爸爸吃了,你知道我爸爸吃了多少块吗?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孩子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如在三年级“长、正方形的面积”学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用所学的知识测试并计算自己家的各个房间的面积及总面积;(2)如果给你家的厨房铺上同一种地砖,每平方米能铺上4块,一共需要多少块地砖?(3)有两种地砖,一种边长是10平方分米,每块12元;一种边长是15平方分米,每块15元,选用哪种地砖铺厨房地面更便宜,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这类实践作业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2、作业内容童趣性。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我设计的趣味性作业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也就是说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数学知识。如在学完《轴对称图形》以后,我们可以同美术课相结合,在美术老师的指导配合下,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通过操作,更深入透彻的了解轴对称图形,并且对作品进行展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

二、变化作业形式,提高实践能力

以往的数学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学生个人完成、数学课本知识范围的书面作业,远离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变化作业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沟通性作业

沟通能让教育效果最大化。在教学中,我在每周一次的“创新作业”中还设计了多元评价表和教师每周提示。评价表中在发言、纪律和作业三方面对学生一周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有教师的评语和家长的反馈栏。“每周提示”中将上周的问题和下周的教学重、难点告之家长。

2、操作性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过程,其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做。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维。如在学习图形面积之后,让学生自已制作“七巧板”和“多巧板”,并拼贴图案,结果学生巧妙的布置出许多美丽的画面,还起了好听的名字。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这样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三、优化作业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不能填写单一的“优、良、及”等级或打分,而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的就越高。及时有度的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支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欣赏的语言进行激励。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中后学生。例如:我班有位学生特别爱动脑,可作业不是很认真,我就这样批改:你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果用漂亮的字写出来,真会让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乡镇人大工作简报下一篇:大海的作文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