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共8篇)
让课堂在随机生成中变得精彩
文/彭红梅
摘 要:课程改革的今天,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已经成为每个老师非常关注的教学热点问题。老师们已经改变了观念,理念上非常注重对课堂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处理,但是当真正遇到课堂生成的问题时,究竟该如何面对又都是一线教师的困惑,那如何对待课堂预设中随机出现的生成,让它成为课堂的精彩之处,这是值得大家深思和探索的。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预设与生成,教师运筹帷幄,会让语文课堂更显精彩。
关键词:课堂;预设;生成
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五个年头了。纵观现在改革初期的课堂教学,教师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几近完美的教学,也是自己幻想能拥有这样的课堂效果。但总觉得课堂上少了些什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学和教师。预设、生成这些新名词也频频出现。
什么是预设呢?说简单点,预设其实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表现在课前、课堂、结果上。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性、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何谓生成?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动态生成的特点为即时性、随机性,生成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这一理念的产生使一线教师改变了教学观念,我也是其中一位。我开始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带着精美的预设走入课堂,如愿地完成预设任务,就如行云流水一样让人赏心悦目,但总觉得课堂上如果能随机生成一些亮点,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那就是锦上添花的课堂。所以,在预设过程中,需要教学工作者尽可能地把问题考虑全面,主观上竭尽所有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才能很好地抓住生成给教学所带来的契机。认真分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因此,教师把“精心预设”看做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案例描述】
《登上企鹅岛》一课是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少年儿童跟随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大陆的所见所闻。主要介绍了在企鹅岛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企鹅,写出了企鹅的有趣和可爱。我设计的课堂思路是:先让学生观看白雪皑皑的南极世界和憨态可掬的企鹅,产生兴趣,再抓住重点词句解读企鹅可爱的原因,最后表达对企鹅的`喜爱。
实际课堂教学中,当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企鹅进行理解时,很多孩子都是对企鹅性格特征的理解,有的抓住词、句来理解,有的看画面来理解,有的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如,有的说我喜欢岛上最温顺的帽带儿企鹅、最漂亮的金企鹅、最凶猛的阿德雷企鹅……我又启发式地追问谁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礼貌的帽带儿企鹅会说些什么,凶猛的阿德雷企鹅看见我们会说些什么……根据我的预设,孩子们应该争先恐后地回答……但事实上只有一两个学生说,而且语言重复。我的脑子一懵,课前的预设、激发的一系列话语一下子不知从哪说起了。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班的“小喜鹊”(平时她的问题总是很多,而且课上就像只喜鹊一样很活跃,同时也很惹人喜爱,所以在这里我用了昵称)突然举起小手说:“老师,我想用表演的方法让大家了解凶猛的阿德雷企鹅。”()此时,我的头轰的一声,甚至头上都要流下了汗水,因为课堂设计中,并没有这个环节。顿时我陷入了短暂的抉择中,自己的思想在激烈地斗争,让她表演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让表演望着那恳切的目光,又有些于心不忍,而且这是公开课,一旦表演出错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也未必能完成教学任务。看着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在停顿几秒后,我做了决定,最终我选择了后者。我清了清嗓子,稳稳情绪,说:“好哇,真没想到你还想用表演的方式,表现阿德雷企鹅的性格。”
“小麻雀”欣然地走出座位,叫上几个愿意和她合作的同学表演。望着她们笨拙的动作,可爱的样子,在表演结束的时候,我率先给她们鼓掌,同时也博得了后面听课老师的掌声。接下来的课堂是行云流水,异常顺利,语言竟不是自己备好的,而是顺口而出,这节课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
事实证明,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完全走进预定教学目标或设计,很容易身陷“山穷水尽”之境,但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而应善于接过学生抛来的“彩球”,迅速地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找、铺设一条连接的台阶,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他们一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许,他们就有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比如,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我错过机会,只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我想那也许也是一节不错的课,但课堂只觉平静得像一湖水。然而正是这出其不意的插曲,使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同时我根据预设灵活地作一调整,以此将计就计,让听课者看到了课堂的另一面,也正是这激发了我的思维,使接下来的课堂显得更加顺利。精心准备的预设就成为精彩的生成,使课堂更显生命的活力。
【感悟】
教学预设是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做准备,精心预设的内容不一定能全部生成,那是否意味着学生没有生成的预设就是没有价值?反之,“非预设生成”的内容是否就和你的预设毫无联系,完全割裂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是预设的生成也好,还是未生成的预设,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难以预测”。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固然让教者少了些创新思维,而意料之外的突发奇想也是情理之中的。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错到对、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我们一线的老师要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堂上“提倡生成”“期待生成”,不要“回避生成”“惧怕生成”,要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面对课堂出现的各类生成,首先要做的应是把教材、学生钻研透彻,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其次要摆正心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地位,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敢于展现一个真实自然的课堂;最后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从而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总体而言,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堂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在随机生成中绽放光彩,让每节课都因随机生成而变得精彩。
一、巧用教材资源, 提倡个性阅读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唯“教材”而教, 语文教学必将呆板无味, 缺失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新课程的引领下, 教师要认真研透教材, 把握教材, 吃准教材, 让教材成为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 把教材“研厚”一些, 把教材“研深”一些,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将不再是见“材”用“材”, 而是见“材”巧用“材”。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现行教材所选课文经典名篇越来越少, 如何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 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语文读本包含了很多经典名著, 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语文读本, 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在教学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提倡个性阅读。
二、转变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资源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注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因材施教。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也是我们的教学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的学习总是建立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自我实践, 一种是通过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学生的经验教训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建构能力。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知识构成的前提下, 开设新的课程, 必将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学生错误资源的价值。教师改生字作业本时, 总能发现易错字, 而且主要错在字形结构上。教师就可以在下节课的课堂教学上, 抽出时间集体纠错, 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很显著。从这里可以看出, 学生的错误资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三、灵活运用教育理念, 发挥教师的资源价值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执行者, 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的生活阅历、知识构成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 不但有利于学生课外知识的增长, 而且可以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 这也是在创造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开发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 把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 在教授《金色的鱼钩》时, 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要好好珍惜, 同学之间要像老班长一样相互照顾, 以实际的感悟激发学生的认知。
教师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能够在课堂教学上促进学生快速地成长和发展。教师除了能教好学生教材知识外, 还可以编制适合当地学生的校本课程, 如具有广州番禺特色的校本课程《番禺古牌坊现存状况的研究》, 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而不把学习当做是一项任务, 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与写作的能力。
四、整合有限的课时资源, 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时间
课时资源是师生宝贵的学习资源。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课时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课时资源是师生开展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也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时间保证。没有课时资源, 谈不上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教学也就形同虚设。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足够的课时资源, 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好课时资源。为了保证用好有限的课时资源, 教师必须规划好教学课时安排, 而不是盲目、毫无计划地开展教学。倘若教师不懂得利用课时资源, 学校也应以科组为模块做好整体规划, 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与课时资源。教师做好计划以后, 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而不能使教学计划和目标流于形式, 更不能使浪费课时资源成为常态。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是不可原谅的。
课时资源有它本身自己的特殊性, 课时资源没有利用好的话, 时间也就过去了, 不能重新倒过来算。倘若教师因个人原因耽误了课时, 必将影响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所以教师必须整合有限的课时资源, 让语文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 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 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6-0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进一步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这一要求下,小学语文要结合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与要求,遵循语文素养发展规律,推动语文素养培养来反思小学语文课改,从而更精准地推动语文课改的开展。
一、立足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明确小学语文课改目标。
小学语文素养简而言之可以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进行概括,但在新课改理念下这四种能力的体现形式又有差别,因为语文素养较对于语文能力更强调平时的语文积累与修养。换言之,小学语文素养包含了语文能力也不只是语文能力,如语文审美素养既体现了审美能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还包括了语文修养中的审美情趣熏陶。小学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就是要把小学语文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融入到语文课改过程中,使每一阶段的语文素养都能为学生下一段阶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新课改理念。因此,立足于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提升到语文素养的差别,明确小学语文课改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共同点与不同处,从而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以小学语文的语感为例,作为能力其体现在各个不同学段中的听、说、读、写过程。而作为素养,就不是听、说、读、写所能涵盖的。在小学第一学段中,语感素养是体现出来的更多是语文活动中对字词的理解、判断与联想等丰富活动的综合,表现出与学生年龄相符的色彩感觉。如祖国一词,第一学段的学生对祖国的理解不仅仅是国家这么简单,而应该把祖国与母亲或亲切的长辈等联系起来,从内心深处升起自豪又依赖的感情。而其他学段的学生也要有与其对应的情感体验,这才能体现出语文素养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所以,把语文素养具体内涵融入到小学语文课改目标中,有助于深化新课改。
二、立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形成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的学习习惯。
新课改强调语文学习应当为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要求语文要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立足于小学生成长发展,小学语文课改还应该从素质教育的基础功能做起,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推动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服务。在小学教育中,语文的基础性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提并论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语文支持了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基于此,小学语文新课改更应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转化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习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以小学语文的语言素养为例,其包括了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等。即使在不同的学段,其要求有所区别,但这并不妨碍语文素养的作用。无论是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其他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语言素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延伸,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为基础,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就难以开展。而语言素养的形成习惯,往往又是其他学习活动可以借鉴与迁移的。小学生通过平时的语言训练、表达训练与交际训练,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学习习惯,摸索到一定的规律,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注重语文素养的实践性,理顺语文课改的教学关系。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一方面体现于其工具性,是小学生进行社交、学习等活动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实践性上,在语文素养统摄下的能力只有放在实践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注重语文素养的实践性,不仅有助于语文发挥基础作用,而且还能理顺语文课改的教学关系。
在语文课改中,教学关系最重要的体现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而注重语文素养的实践,就要突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如小学古诗的教学,在语文课改下,语言、理解、审美、联想等语文素养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不同学生在朗诵节奏、情感把握、审美倾向及生活体验上都有不同的感受。语文老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把语文素养的实践体验更接近古诗内蕴,才能使学生个体之间形成共识最终掌握古诗,达到课改目标。而这个过程中,语文素养的实践与教师的引导就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学生实践促进了古诗的生活化体验,教师的引导修正学生的审美理解,从而使语文课改的教学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总之,在语文素养培养下,小学语文课改要化应用为修养,学用结合,把语文素养融入渗透到课改目标中,形成具体鲜明特点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实现新课改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丽曼.新课改视阈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构想[J].喀什大学学报.2016(03)
[2]俞彩萍.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分析[J].课外语文.2015(08)
新课标提出了一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的智者。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1.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质量是否真正提高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在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忌应付了事。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完成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地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2.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丰厚知识积累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早读课,我会早早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生字、古诗要求会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遍,然后把错的默写一遍,做到字、词、古诗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为升入中学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充分利用课堂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面对教材中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特殊优势就在于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对学生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得到了深刻的情绪体验。这样的课堂,语文教学与道德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
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得到了道德与美的熏陶。以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写景的文章,可以配以挂图或利用现代媒体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先看图或欣赏录像片段,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4.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告诫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给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4.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时,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让学生即兴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蕴。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连,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4.2.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
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A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B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C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只要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突破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5.注重课堂情景表演
课堂情景表演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
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主讲人:人教社人教版主编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
3月1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主编、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崔峦老师专程来广州进行回访。他一方面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一方面与教研员、教师进行座谈,了解我市使用新教材遇到哪些问题,听取老师们对新教材的意见。我区不少老师聆听了崔老师的报告和参加了座谈讨论。大家与专家面对面,收益匪浅。下面
我们将崔老师的报告整理出来,方便全区的老师们学习。
一、用辨证的思想来引导课程改革和实验
从2001年开始,三年半的时间进行课程改革。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前段,对创新讲得比较多。没有继承就谈不到创新。我国千百年来有许多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包括广东,如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涌现了大批大师级的教师。语文教学是成功的。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要把好的东西继承下来。要在这个基础上谈发展,谈创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形式多,花架子多,我们把过去不被重视的问题放大了。以前老师讲得多,现在就放,让学生自主,造成放任自流。我们以往忽视人文性,今天加强了,但又忽视了工具性;过去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资源,现在渗进大量资源,又冷落了教材。学生读不好书,读不懂书。教学改革一定要以辨证的思想处理好。
1. 正确把握语文性质的特点。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工具性这个认识得来很不容易。我们的语文的设立,有百年历史。我们认识到语文工具性是在60年代认识的。落实工具性,没错,为什么要单独设语文课呢?以前我们认识上有不足。以前是在工具性和思想性摇来摆去。对语文重要属性——人文性重视的不够,把它展化为思想性。语文本身就是文化,语文课程充满人文性,能提学生的人文的素养,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 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做到三个纬度目标的整合。
第一个纬度是侧重于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德。德育为首。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乎到学生的德。后面的两目标关乎到才。我们面临着的是人才短缺。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要有爱心、责任心……实现目标的整合。
3. 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优势互补
课改前我们的老师把学生看成魔鬼,紧紧控制学生。课改后,又把学生看成天使,任其自由飞翔。这都不对。应该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简单的理解师生是伙伴、合作者也不是很全面的。教师除了是伙伴,他还有一份责任。通过你的引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学生被动的接受体是以前的毛病。这个覆辙我们不重导。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快乐了,但是学而少获。至于教与学的关系。前者必然是牵着走,是后者的就是被学生牵着走。教于学应该是有意义的学和探究的结合。
二、低年级识字和写字的问题。
在识字写字的有很大变化。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我们的教材识字要求体现上述指导思想。我们准备调整为认三百个字,写一百二十到三十。
一、二年级的1800,调整到1600,写的字1000个字调整到800个。低年级的识字量还是比较大。主要的想法是突出识字写字为重点。让孩子们尽早的认字读书。景山的教材让孩子们苦一段,就能读很多的书了。我们在处理低年级识字写字要按照课标中要有相应的变化。教学方法、策略都要有变化。
1.教识字的时候一定要整体入手。整体感知入手。不用每个字都用分析字型的要求,来要求孩子。在认字上要降低难度。书里认识、搬个家还认识。他就能读书看报了。从整体入手强化整体认识。笔画和写字的规律是不一样的。藏不一定难记。第一次认识要给学生强刺激的办法。利用孩子想到的办法推广。老师有识字环节,巩固识字就不管了。一定要落实以识字为重点。当堂复习巩固。孩子的遗忘工程是先快后慢。我们一定要当堂巩固。活动、语言环境、游戏中巩固生字。互相检测、玩字卡游戏。及时复习巩固,特别是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老师要转变语文课内的字算认识的字。课外的也算。哪个孩子课外他没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呀。不用老师教,学生在课外认的字也算数。四川:课外识字成果袋用各种方式收集起来装进去。每个星期找机会交流。评价课外识字的成果。学生忘记了课内的20个字。但是他在课外认识100个字,他还是优秀的。我们老师一方面要巩固,也不怕孩子们丢了那几个字。他以后在阅读中可以找回来。不必过于着急。
写字:加强写字。起步缓:笔画简单;加强写字的训练,多给练习的机会,不能把写字任务都压在课外去。一般课堂我们都要重视写字。每堂课要给3——5分钟。有老师提出10分钟。
2.识字的规律由易到难。降低难度缓解坡度。写字知识和习惯的培养。现在的大学生写字非常难看,和小学老师有责任。加强对写字的指导。开始要直观交代的清清楚楚。用规范的板书来指导。不要用课件代替。老师直接的板书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美国提出请老师回到黑板上来。美国的老师不用课件。我们一定要有个辨证性。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定是个方向。我们一定要正确的方向,体现现代化的手段。我们的目的要明确。体现我们的一个想法。只有用课件就是先进的拿粉笔就是落后的,那就不对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孩子很难看到的,学生可以看课件。比如天然水塔是什么意思?老师放了个幻灯片认识水塔。结合文章来理解。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他们难以见到的才用课件。用课件要恰当。什么时候用,上课就打出来,或先不看图,在脑子里来形成印象。再让学生看看。这一种好。用课件取代孩子们的想象。读文章想画面。不同的孩子、不同年龄的人体会到的花蜜那来框子孩子的想象。适量适时。
三、大力改进阅读教学。
阅读是主体。占的课时最多。授时多
感受的能力
理解的能力
积累的方法和习惯。
初步欣赏、评价能力。
我们的任务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抓好了就牵住了牛鼻子。除了很好的抓好识字写字外,要大力深入抓阅读。
阅读教学大概都是千篇一律。效率不够。阅读教学到底有哪些规律?要在我们的教材实现中,要千克一面僵化的一面。要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心计伯伯。
要办优质的教育。核心是要老师能提高教学能力。校改的问题主要是校验的问题。语文教学也应该是
通过我们老师的高水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高水平。
1.老师一定要把握住心中有数。明确各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低年级:培养兴趣、识字、朗读、了解少量的词和句的意思。积累词语。
中年级:进异步加强浪花度。联系目睹。种地那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略读出自大意。简单表达放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高年级:在上面的就厘时微 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穿摸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学习诗歌虚实性文章不同问题的阅读。学习浏览能个根据需要收集信息。
2.从不同的问题来说,要教出不同问题的阅读方法。诗歌比较适合一边……头脑里有诗歌的情景。散文:美文。读。传达出文章的情景。而不是讲出来的。是孩子们画出来的。体会作者的青。积累优美的语言。美文的教法。故事性很强的,大体了解故事内容。帮助学生沥青线索。同时熟悉故事重点的语句。沥青线索是搭架子,填血肉。内化,讲故事。练习复述。叙事的文章,一般的记叙文。了解故事梗概,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谈出自己的感受。借鉴写法。小说:适合于初读有个印象后,对人物动作、心理、段落感受体验。人物形象。对这个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同时让孩子了解写作方法。说明性的文章,适合于了解了文章说明了什么之后。了解说明的方法。在习作中运用。不同文体不同教法。具体到教学某一片文,因文而异。同样是写景状物。年段不同。教学则中点不同。《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围绕着一句话写的。用几个段落来围绕着一句话写。包括段中又有一句中心句。老师就要注意到围绕一句话,把一段话写清楚。比如《美丽的小兴安林》季节的不同领悟按时间顺序写,抓事物特点来描写。围绕重点来组织。《赵州桥》坚固是怎么写的。美观是怎么美观的,过度句是什么?都可以借鉴使用。《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记移步换景。一定要重视顺序。抓住了重点沥青了条理。不仅要重视文章的目标文章的体裁。叙事写文都要教出特点。《我的伯父鲁迅》从几个方面几件事来会议的。写人的时候从侧面来写一个人。《首尾呼应的特点。不要忽视。再见了亲人。先叙事后抒情。最后集中抒发自己的感情。把我们的目光不要关注到理解内容。一定要发现文章怎么写。最后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小……分六个部分〉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就行了。放手让孩子读。课文说了什么?再读,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了解每一个部分。试着写小标题。一个词组一个句子都可以。重要原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要根据年段目标,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考虑是预设。课堂上要事实求是。即使调整内容方法和策略。老师的责任。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木的。过沉很重要。我们看不到过程,孩子自己练出来的。着是我们批判。孩子有什么疑难有什么困惑有什么想法,我们要了解。重视孩子的质疑问难。从一年级开始。随时提问。我们老师要练习提出的问题加工处理。我们要善于分析。哪些简单当时处理掉。我们把少量的有价值的问题提练出来。有的问题可以用。体现目标、重点难点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说一说。
心中一定要有学生。每个学生的表现和需求。我们要把处理共性和个性的问题。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阅读教学读书思考议论是重要的手段。读是前提思四基础议论是深化。没有读,其他都是没有根的。课堂上一定哟啊读书。
各种方法读。读出层次来。这样的阅读教学,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是不成功的。也不会高质量。课改前频繁讲和问。可见频繁的演示。不适当的读,代替了学生的手忙脚乱。资料的交流不适当……6引起哦我们的警惕。思和议:值得思的问题来思议。抓秩
抓住重点抓住语言特点抓住,不宜太多。不能撇开教材去思诣。不能放任自流。合作学习的时候螟害却要求。重点、操作要交代清楚。思有所得议有提高。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能力。同时,我们要鼓励孩子阅读是有一顶目标和指向的阅读活动。需要老师的引领、。多元解毒和阅读到乡的关系。特别是价值观的到乡。孩子的意见不能一概好好好。棒棒帮。〈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意图是告诉孩子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到乡。小猴子好要求高。拣的东西一个比一个大。〈落花生〉做人要做花生的人。让学生一说脏,学生不学花生,那糟了。三为目标。教书还要育人。
最后要说的是有个感觉:形形色色的公开课。包括特级教师的课是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认识不清。任务没有完成好。因人而一。第一课时应该有哪些内容,第二课时的目标一定要明确。课要扎实,要对孩子负责。研究第一课时怎么教。阅读课型第一课时应该让孩子能够把课文读正确。生字、多音字、轻声、儿化等,读通顺。第二课时还在可可爸爸的就不行。
该解决的生字要解决掉。让孩子交流,多次读后自己读懂了什么。不完全指课文内容。我对摸次墨菊的内容是什么。懂得的不用讲。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感情趣得地方。以及重点、难点。呼吁写字教学。写字资料另人堪忧。我们的汉字写不好自己的文字。比日本人不如。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字都不行。学历达到了。汉字的书写能力小学都不及格。当小学老师真的难呀。真的不容易。汉字水平取决于小学老师。写字、读书深情并貌。孩子的写字质量全取决于小学。中学老师顾不得培养了。到了中学,语文成了副科。
四、加强作文指导。
低年级是写话。
三四年级是自由表达。
五六年级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习作是练笔。我手写我心。中学才是象模象样的写作。
从写话入手,降低难度,重视培养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老师的思想上千万不要把习作看着那么难。老师把作文看得难,学生也就感觉难了。想到的,听到的,把自己想告诉别人的写下来。打破为难情绪。克服心理障碍。靠兴趣的吸引。给他自信心为动力。对写话的乐于表达。培养兴趣和给孩子自信心是要我们重视的基础工作。
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让孩子讲真话,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框框。鼓励他用好自己的语言。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反对记实作文胡编乱造。写实的作文要真实。说真话,写真情。
写实写虚并重。写实要真实。培养观察能力;写想象要大胆想象。奇思妙想
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一年级随意写。二年级写日记,三年级记下好词好句。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由一词一句开始培养。三年级要修改明显错误的词句标点。
让孩子修改一段话。高年级修改一篇,修改思想和内容,其次才是语言。作文要求学生求真:同真同趣
求实,写自己的话。
求活,内容不限。
求新。在内容上和别人不同。新感受新想法。
改进作文教学:
1、培养习作兴趣为先导,坚持整体推进。培养习惯和兴趣。不要刻意限制
写一句话。能写几句就几句。发现问题再具体指导。放手让孩子写,有问
题及时扶和帮。不要说那些作文的套话。
2、对写想象作文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3、要把练笔贯穿于平时的习作与阅读当中。在阅读中练笔,写感受,编故事。
4、习作指导常抓五件事:一是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培植自信。给学生
多表扬的机会。二是指导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三是引导读书。最好读
整本的书。不断增加提高语言积累。四是指导想明白了再写。叶老说:作
文无非就是想心思。
五是指导习作要从内容入手。作文指导用20分钟打开思路。写法不易多讲。
讲评中指导。作文的讲评是做过之后来指导。在讲评中指导孩子修改文字。
修改文章要注意:
(1)抓内容要具体。内容具体是分层次的。孩子写一句话,都不能空洞。套话不能写。
(2)抓个性。吐自己的真情实感
(3)抓条理。根据不同内容要有不同的顺序。
普兰店市瓦窝镇中心小学 回岩伟
1、学会积累
进入二年级以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习作积累了。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习作积累是怎么回事吗?
是的,要把作文写好,离开好词好句的积累是不行的。习作积累的内容应该广泛,写人物、写景物、写动物、写植物的,这些内容都应该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作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随时用在自己的小作文里,翻开你的积累本看一看,你积累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能够把积累的内容背诵下来吗?在作文中你是不是经常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呢?
有的同学平日喜欢读书,但是读过一篇文章以后不知道应该积累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这一小段,试着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内容画下来,你画的内容就是你要抄在积累本上的内容。
冰花
小童清晨醒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盛开的花儿,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小童问妈妈:“这花是从哪儿来的?”妈妈笑了笑说:“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你的。”
上面的这篇小作文写得很美,但是我们在习作积累的时候,不能够把全部的内容都抄写在积累本上。请把你画下来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在词语积累方面,我们可以选择这几个词:晶亮的冰花、惊奇地喊着。
在句子的积累方面,同学们可以选这句话:“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盛开的花儿,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把这些词句抄写在本子上以后,多读几遍试着把它们背诵下来。以后,你在作文中遇到写冰花的内容时,就可以作为自己的语言写在作文中了。
教你一招
看来积累的方法很简单:
1、把文章的意思读明白。
2、把优美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3、反复的读一读,并背诵下来。同学们,积累是不是很简单呀,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几篇小短文读一读,然后把好的词句积累下来。
训练课堂
听老师读一篇小作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作文的内容复述下来,并把你复述的内容写在作文本上。
2、积累的运用
光会积累并不够,我们还要学会把积累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有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的作文语句平淡,其实,刚开始学习写作文,能够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上平日积累的语言是很重要的。下面是一个叫小明的同学写的作文《逛公园》的开头,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写得怎么样?
清早起来,阳光照进屋子。我穿上衣服,吃过早饭,和爸爸一起去公园,路上的景色多美呀,我们高兴地边走边唱,一会儿就到了。
这是小明同学写的作文的草稿,老师看过以后,建议他加入自己积累的好句子。以下这些句子是小明日常积累的,你能帮助小明把积累的句子加入到他的作文中吗?(任意选择一两句)
1、天已经亮了,小窗上流进来清泉一般的晨光。
2、早晨,天空瓦蓝瓦蓝的,金色的阳光从人行道旁茂密的枝叶间洒落下来,地上晃动着一圈圈破碎的光点。
3、喜悦涌进了我的心中,心仿佛荡漾在春水里。
4、草地上随处可见斑斑点点五颜六色的野花,阵阵清香在微风中飘荡着。
5、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晃动着,好像随着晨风轻轻地唱歌起舞。
请把你帮小明修改的作文读一读吧请把你帮小明修改的作文读一读吧。经过修改的作文与小明最初写的作文比一比,是不是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了。
教你一招
其实,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应该这样,适当地运用积累的内容,运用积累并不是抄别人的作文,像上面小明写的这个小段,如果你把积累的内容全部都用在文章中了,这就不是你自己的作文了。在适当的情况下,运用一两句就可以了。
训练课堂
下面就请同学们写一篇小作文,看一看能不能把积累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作文内容:写一写你和爸爸或妈妈去城里买东西的情景。
1 考试评价与语文课程
1.1 正确认识考试评价
考试评价是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课程行为及结果的一种价值判断。无论何种考试评价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都对被评价者的价值观起传递和引导作用。考试评价的价值观导向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判断考试评价有效、无效、负效的关键要看评价价值观导向所产生的实际效应。倘若我们的教学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就说明考试评价是负效的,必须加强考试评价的研究和改革 ;倘若我们的评价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就说明考试评价是无效的,必须加强考试评价有效调控的研究了 ;倘若我们的考试评价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改革。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说明考试评价改革是有效的。必须总结经验,积极推广考试评价改革的成果。
当前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状况如何呢 ?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教学现状 :教师教学多注重学生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多注重“预设”中的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累和感悟 ;多注重文本的人文性,忽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 ;等等。总之,教师没能真正把握语文教学的实质。而只是关注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这就说明我们现有的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在价值观导向上已经产生负效应。因而。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刻不容缓。
1.2 考试评价的决定因素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是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实施。因而,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对考试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必须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根本任务,切实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其统一体是什么呢 ? 是语言 (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语文课程即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只有在学习语言的实践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和发展语言。“高分低能”的现象正好证明 :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的“高分”。不可能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事实上语文基础知识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并不能替代学生阅读、理解、感悟、体验、积累、表达等一系列语文实践。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它只能作为实现语文终极目标的一个“基础性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它是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目标”而非终极性目标,而低年级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终极性目标依然是学习和发展语言。可有的老师却把识字写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放弃了对学生阅读写作兴趣的培养,成天让学生写字词、认生字,虽然考试“成绩”提高了,但学生学了字词却不会阅读。不喜欢阅读和写话。如果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终极目标,就不会盲目地把基础性目标的内容纳入语文终结性或质检性考试评价范畴,而只是将其作为形成性考试评价――即语文单项测试评价内容。在设计语文终结性评价或语文质检性考试评价时。我们可以将最能体现语文本质特征的终极性目标――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作为考试评价的主要内容,从而真正确立语文终极性目标的主导地位。真正凸显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2 考试评价研究
2.1 考试评价目的
考试评价是评价者有目的地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考试评价目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考试评价目的决定并制约着考试评价功能,不同的考试评价功能也不同。就语文学科来说,以诊断为目的的考试评价,只是为评价者提供所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对评价对象不构成强势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形成性考试评价,其目的和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掌握某些知识,形成某种习惯和能力等 ;终结性考试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水平,其价值观导向必须反映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具有强势的价值观导向功能 ;以监控为目的的考试评价,一般是学校及教研部门为扭转不良教学倾向所采用的考试评价,不仅具有强势的价值观导向功能,而且还有很强的调控引领作用。总之。考试评价目的不同,直接影响考试评价功能的发挥和评价结果的处理。
考试评价目的还带有客观性。对于一份试卷或一次考试评价。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所发挥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份合格的诊断性考试评价试卷。其考试内容及范围、题型结构及分量、难度比例及权重分配等等。在客观上已经决定了它的诊断功能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评价目的还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有深入研究考试评价。才能设计出与考试评价目的相对应的试卷。也只有通过相应试卷的考试评价,才能实现考试评价的最终目的。
2.2 考试评价内容
考试评价内容服务并受制于考试评价目的。虽然考试评价都有促进学生学习、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等方面的功能,但由于考试目的不同,其考试评价内容、范围及侧重点。考试评价操作方式方法及其评价功能等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形成性考试评价。多以语文单项小测的形式进行操作,或生字词听写,或背诵默写,或课文朗读检测,或片段想象写作等等,它允许反复测试矫正。直到最终实现或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诊断性考试评价,则多以单元测试的形式出现,考试评价内容涉及范围大,体现教学重难点。往往从字、词、旬、阅读、写作等多个领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重点 ;而终结性或监控性、质检性考试评价是以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其考试评价内容必须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必须指向语文课程终极性目标。不再将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考试内容。或大幅降低语文基础知识所占比重,把“文本理解积累”和“语言表达运用”两大方面内容作为考试评价内容。
2.3 考试评价结果处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反思;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20-0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整体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在各地区也呈现不平衡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境,并探究基础素质教育如何更好地开展,使得教育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变得至关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从多方面进行反思、借鉴,为我国的教育大业做贡献。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
1、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大多產生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我国的基本教育环境。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引进这些先进理论无法和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衔接。正因为如此,在小学领域的教育改革虽然干得轰轰烈烈,但是却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由此可见,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缺失的不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是有针对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
2、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缺乏必要的反思
我国在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吸收了一些理论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目前的教育模式千篇一律,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只具备基础素质,而无特色。在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短期的教学成果,应该从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远期效果来考虑,制定长远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小学语文尤其需要教学反思,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3、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我国的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给人们留下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因此,小学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关乎整个的问题。在如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公认的模式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而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这无疑与按成绩划分高低是相悖的。而作为最关心孩子前途的家长来说,是不可能完全赞同新课程改革的,他们不在意改革会对中国的教育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在意的是自己的孩子日后能否立足于社会,故而,他们绝对不会完全赞成自己的孩子去做试验品。
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1、借鉴并创新小学语文教育理念
西方的教育理念最终培养出理想的人才,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借鉴价值。就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现状来看,需要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取得优异成绩,必须要走传统教育文化与现代教育文化相结合的道路,相互融合创新,适应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借鉴和创新都是手段,都服务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
2、注重学生兴趣发展,培养个性人才
由于个体、环境和教育因素,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并帮助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有差异是发展学生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即能理解并容纳学生的不足和缺陷,并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和长处。其次,教师要明白,学生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而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身上的独特之处,为社会培养多种类、多层次的人才,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
3、改变传统学业评价体系,更新学业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等方面优秀的人才,而传统的学业评价体系难以适应这一要求。课程改革要改变以课本知识为主要掌握目标的价值倾向,改变以试卷为检测学生能力的考试,要不断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和创新精神的考察,书面考试和实践考察这两者要相辅相成,以促进小学生语文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要做到纵向探究和横向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方向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能够更灵敏地向未知领域探究。
4、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研究性人才
小学语文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者,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将对孩子日后成长具有深远影响。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发展专业化的过程中不断注重对智慧的提升和培养。对小学语文教师智慧的培养,要求改变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本位观念。有智慧的小学语文教师才有能力和基础培养出具有创新性价值的人才。当然,这种智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我意识。再者,教师还要注重实践,教师要时刻想着科研,努力营造“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结合”的良好氛围。
纵观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新课改”的小学语文为课程研究、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教学模式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使小学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模式由模糊逐渐趋向于明晰,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我们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日后的发展方向,这将对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朱成科.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哲学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7-04-10.
[2] 王红艳.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D].山东师范大学,2003-11-12.
[3] 高贵忠,任京民.20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与抉择[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6.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推荐阅读:
以小学语文课程09-2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测试06-12
新课程小学语文论文05-27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0-08
小学语文作业改革实施方案07-24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改革研究》结题报告10-10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究07-10
2024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