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精选9篇)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 篇1

随着《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轰轰烈烈的推开了。我校虽然新课程只进行实验了五年时间,但是,这五年时间,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一、新课改,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① 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陕西省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除积极参加省、市、县级的新课改培训外,我校自己利用各种讲座、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在开学之初就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在如何对待新课程上,如何对待新课改上,统一了认识,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② 实施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学校要求教师自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六个解放”: 一是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当今教师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

二是要“解放头脑”敢为先。教育者要在改革中勤动脑,才能有新思路,素质教育期待着教师更大程度的思维创新。

三是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教师用双手去开辟,教育新观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

四是要“解放嘴巴”多质疑。教师要谈天论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五是要“解放空间”觅食粮。“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话水来”。教师要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向大自然,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

六是要“解放时间”寻乐趣。教师要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读书刊、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艺术,活动筋骨,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①通过“传、帮、带”以及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培养、教研、集备活动、教师课堂比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把教科研作为一个载体,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增长教育教学能力。

②学习、培训、科研多投入,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有外出学习、考察提高的机会。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更多的提供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开学两个月来,我校已派出教师赴西安、宝鸡等地参加新课改的培训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新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新课改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身素质的舞台,为我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新课改的教师出课已近三十节,这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力的提高了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我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新课改,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我校的教学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活跃,老师们在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重视研究教法学法,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新教材,鼓励创新,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改革课堂教学,备课是主要环节,集体备课更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

① 集体备课要突出研究风气,增强实效性。

集体备课要研教研学,尤其要研课堂之教,学生之学,实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转变,每周各组的集备务必达到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② 发挥教研组作用,集集体之智慧,按教材内容(尤其是新教材)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及教研活动安排,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集备中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

③ 鼓励倡导教师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集体备课意义在于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但不能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照搬照教,要发展教师个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探讨中敢为先,争创先。在加强同学科教师交流的同时,特别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文、理相通,相互借鉴。

④ 加大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

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及时了解新课改最前沿的信息,多听新教材的研讨课,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每周定期进行集备,每周教研做到“三定”“五统一”即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及思考题、作业和答案。为把握好新教材,教师备课更加注重探讨新教材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研究出合适的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老师们共同合作、探讨、交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每次课后,针对课堂反馈的实际情况,老师再一起研究、反思,相互交流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力

争使教案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达到最好效果。

2、加强了教师间的教研交流和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在实施新课改后,老师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毫无保留的精诚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更体现在每节课的课前和课后。每节课前都要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教学技巧等,每节课后,都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不少教师在业余时间,还经常通过电话、上网等方式探讨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使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现在就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气象。

1、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换位转变 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

2、在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我们也做大量的尝试工作 a、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b、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作出假设的基础上

进行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探究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提倡报告形式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参与性,只有学生投入的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的上好课。所以老师们把精力一致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老师们采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c、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d、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e、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新课改,初步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在进行新课改的时候,我们改变了过去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新课改,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和困惑:

1、新教材在实施、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大好处理的地方,如课堂上针对某一有兴趣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抢着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主张,以至为维护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脸红脖子粗的辩论,甚至到了下课时间还意犹未尽,看着孩子们情绪这么高涨,精神这么投入,教师是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教师在充分保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的同时,有时教学任务难以如期完成,成了老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2、关于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探讨,到底该怎样更好的对教师、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应该有怎样的标准,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 篇2

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直承受传统的政治、文化、经济因素限制, 包括课程实施研究方式单一、后期教学质量低下、关注人群少等问题频繁衍生。因此, 今后改革的方向将锁定在孩子科学素养培养结果之上, 特别是在国际愈加重视科学课程改革环境下, 我国有必要针对小学课程结构加以适当调整, 避免和当今科技社会发展趋势产生任何冲突矛盾。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布置规划期间弊端问题的提炼研究

虽然说如今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有所改善, 可课程实施环节中仍然承受多重制约效应, 这和领导本身对该类事务关注度不高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因为当下小学教材版本繁多且应用难度难以估计, 使得小学科学教育立体认知和注入精力严重不足, 加上教学辅助设备不够先进, 使得教师备课上出现严重漏洞。以上细节如若长期延续, 必将严重削弱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价值。再就是一些偏远山区, 先进教师资源供应不足, 使得大部分专职教师被动地去当地参与语文、数学等基础性学科教学事务中, 在其思维体系中, 科学教育可有可无, 学生视野范畴和素质水准也随之大打折扣。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的调查解析

(一) 调查对象和组织方式方面

笔者在此选取分层抽样手法, 在黑龙江省内抽取三个城市, 分别进行参与科学课程实施的小学教师状况调查, 保证每个城市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为100名, 当中女教师为80名, 男教师为20名。至于这部分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基本限定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监管体系、教师当下指导理念、教学模式和后期教学质量评估等细节之上, 为了更加清晰透彻地掌握新课改环境下所有教师面临的困境和实践应对经验, 调查主体还额外设置一些开放向的问答题目。

(二) 调查结果的验证解析方面

首先, 科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考察。新课标将社会大众在特定领域的基础素质规范准则设定完全, 力求令今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教育引导模式、评价手法变得更加完善, 这一切结果都将取决于教师对整个科学课程顺利推行的把握实力。调查结果呈现出大约37%的教师顺利贯彻新课改标准, 59%的教师只能做到一般了解, 而4%的教师则对此毫无头绪。而选择科学教学职务兼任的教师, 其科学知识掌握数量不足, 势必不能全面胜任科学教育工作, 今后面对课程系统化改革压力倍增的人数则同步上升至85%, 需要积极透过网络技术了解国家政策和科学教材内容, 主动参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活动, 保证今后承接此类教学事务时, 不会产生突兀状况。另外, 感觉压力比以往更大, 但是无法获取进步的教师比例为4%, 剩余11%的则是能够完全适应新课改诸多要求的。

其次, 科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引导模式论证。新课改步伐日渐加快, 作为现代专业化科学教师, 有必要深度遏制以往鸭架式口语灌输行为, 及时扮演学生辅助者角色, 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 令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激活, 自觉参与各类实践研究项目。调查结果显示, 鼓励学生自学的大约占据63%, 组织学生外出考察的为47%, 总体上他们都会赋予小学生适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 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模式发生本质性变化结果, 该类群体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有机凸显, 但是仍不乏存在部分教师, 认定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因此为人为地限制其执行进度。

最后, 教学质量评估手法补充。归根结底, 科学课程整体教学质量评价, 其核心点始终锁定在小学生学习应用技能和人文素质拓展层面上。因此, 其评价特征时刻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化、方式灵活化、时机全程化等。调查发现, 能够顺利贯彻此类准则的教师数量不到18%, 改善效果优良的为42%, 31%的教师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无法顺利落实, 而9%的教师认定自身无法胜任该类职务。

(三) 日后应对措施方面

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等, 直接决定新课改方案实施进度, 同时更为科学课程资源开发鉴别、实践经验累积、创新素材内容吸纳整编, 提供标准适应载体。日后小学应该结合各类激励管制手段, 令从事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师自行组织简易器材实践活动, 确保小学生能够在其精确指导下, 利用网络搜集更为丰富的资料和辅助资源, 将师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全面解决以往小学科学教育的资源缺乏问题。如若特定学校条件允许, 则可以考虑和特定企业、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协议, 将它们新型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辅助资源引进, 令学生在诸多新奇实验中体会科学课程的趣味, 从此严于律己, 虚心向教师和其余同学学习请进, 从此真正将小学科学教育条件低下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实施科学课程改革调试, 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全面考虑教师专业技能、日常引导模式、教学评价策略等, 笔者在此提供的建议着实有限。希望相关教师在日后规划实践中多积累丰富经验, 自主进行思维创新, 为今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 贡献自己应有的辅助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0 (06) :77-89.

[2]杨承莉.科学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5 (09) :78-94.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 篇3

摘 要: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体育作为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新课改实施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改;实施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51-01

体育虽然与文化课的学习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却是一门对学生十分重要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打好文化课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关键时期。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体育作为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新课改实施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体育是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尤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一个人生活、工作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体育教学更是受到了高度重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较之于传统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人就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在践行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以图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1、体育课堂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要学习专业的体育技能,因此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技能的传授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将动作展现出来。然而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相吻合。

2、课堂教学魅力不够

新课改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自身的魅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虽然较之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课堂教学吸引力依然不够,教师一般只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教学,而不能将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运用于课堂教学,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得以体现

新课改提出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动性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的开展。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更应该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教学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还要注重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助于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然而目前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将注意力关注于对学生进行相关动作的教学,难以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不能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体育作为一门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体育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没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小学体育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在落实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时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解决方案,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实现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本来需要学生个人完成的分解动作训练,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会再感觉孤单,同时同学之间也能够有效的进行切磋,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体育项目,还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方法与技巧也有很多种,本人认为教师在提高体育课堂吸引力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发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作用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十分重要。本人认为为了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作用得以有效发挥,首先应该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意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还要提升自身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并不是说教师要专门抽出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是要求教师将对学生进行的多种能力的培养蕴含于实际的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英语实施新课程的总结与反思 篇4

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使英语基础教育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作为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启动、使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的实施,像一股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各个小学校园。

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比较起来,新课标更加尊重外语教学的规律,在重视 “双基”的同时,把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思想引入到课程标准之中,更全面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作为新旧两种教材的见证者的我们,面对新教材下英语课本大篇幅的卡通、词汇量多的人教版,我们茫然过、怨过教材的难、叹过学生怕记单词。我们努力地研究教材、认真地学习教材,整个思想是教改,我们在茫然中摸索,我们认真学习理论和大胆实践,终于有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参与新课程理论的学习,钻研新教材的教法学法的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更是增添了新的活力;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化,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我们课改工作情况的一点总结,与大家共勉:

一、积极开展和参加一系列活动,抓紧抓实新课程的推进工作。

1、参加新课程培训活动。凡任教起始年级科目的老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学习,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标及课程标准解读。开展教学研讨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在研讨中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提高。

2、课改调研活动。为了能及时地发现有价值的课改实践经验和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地对课改年级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寻找了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并通过课改研讨会等活动及时地进行推广,从而促使课改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3、案例评比和优秀课评比活动。为了调动广大课改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我们组织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案例评比活动,并从中评选出一些优秀案例获奖者参加了镇优秀课评比活动。通过此两项活动,我们中一部分老师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法,在多次苦累中初尝甘果。

二、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强调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实施。

如何充分发挥小学英语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功能,从而体现小学英语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我们所重视的问题。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的成功与否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打好语音、语调的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初级能力。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丰富社会生活经历、开拓视野、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积极实践和探索,在教学目标、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到层层推进。在课改实践过程中我们提出:

1、在教学总体目标上,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的培养。教师通过多种激励的方式,如奖品激励、任务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心,学生就会渴望学习英语。在课程实施上,重环境、重频率、重效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和开发电视、录音、录像、光碟等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尽量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的情境,克服课时少的困难,并且按排早读课及时复习,保证学生高频率地接触英语,为学生创造有效的学习条件,提高学习效率。在语言教学目标上,重语感、重语音语调基础、重交流能力。强调要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就要创设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交流发展交流的能力。

2、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创造。要求教学设计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的需求;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韵律诗歌、寓言故事、会话表演、游戏等; 教学的语言材料要真

实、实用。学生在课上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学用结合。功能、结构、话题、任务做到有机结合; 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为目标安排各单元或各课的教学; 通过视、听、说、玩、唱、画、游、读、写、译等饶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习得”与“学得”结合,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初步的语感; 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输入,特别是声像材料的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拼读的习惯。设计任务型活动,开放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思维。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进行特定的语言活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教学方法要多样,且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实践中,我们发现每当孩子们进入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他们便情不自禁,喜形于色,因此兴趣倍增、信心加强,动机和情意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同时要求布置的练习形式要多种多样,做到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相结合,基本操练与自由练习相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的基础,并能用英语表情达意,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

三、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扩展英语教学的时空。

1、灵活安排教学组织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排、半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只有开展这些活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才能体现出语言的交际性,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课堂上课桌椅的摆放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秧田式、半圆式、全圆式、双圆式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这样做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互相关心,合作的团队精神。

2、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优化教学过程。利用英语教学音像资源——图画、图表、投影、录音、录像、CD、VCD、DVD等多媒体软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语音、语调,还可以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使用的示范,即语言使用的场合、时间、对象等,而且还有体态语——手势、动作、表情等的示范。多种媒体的运用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

3、把英语学习从有限的课内时空扩展到无限的课外时空,成立小小英语角、学校布置英语走廊、让学生制作英语画刊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无处不在、无时不学。

赵庄小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篇5

赵庄小学 教务处

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的整合,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赵庄小学自2013年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为了转变观念,及时领会教育改革的精髓,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课程改革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回校后进行交流分享,使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一、指导思想

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本学年我校将以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区教育部门的工作目标,加强教学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校教育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重点

1.深入学习和领会新的课程标准,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2、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交往与合作、获取新知识、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强学科整合,促进艺术类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4、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制定名师培养计划,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师队伍。

5、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抓实校本培训,提升教学理念

1、各教研组在学期初,认真分析研究本组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制订完整的教研工作计划,在第二周内交教务处,批阅后能较好地执行计划,期末有实事求是的教研组工作总结。

2、每两周分学科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做到三定五有:定时、定内容、定研究课题;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活动原始资料积累,有效果,有教研组活动总结。学科教研组要经常地开展教育理论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小型多样的活动,形成“随时平时研,隔周重点研”的教研氛围,使教研活动做到目标明确,研究深入,扎实有效。

3、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课前共同探讨教材教法,课后认真反思得失,通过“对话、交流、互动”,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成为主流。在积极构建反思型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继续试行“学科分单元协作研讨--个人备课--资源共享--个性化使用”的备课模式,实行备课资源的适度共享。

4、扎实开展“三段两反思”的“行动教育”模式。要求每个教研组的教师参与三轮听“课”。先由教务处指定一名教师代表教 2 研组参加学校的研究课,各组教师为了充分了解授课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风格,第一轮课让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上,这是教师的“原行为阶段”,全组教师进行第一次反思,帮他寻找自身经验与理念的差距。第二阶段是新设计阶段,关注新教学理念的课例设计和实施,授课教师上完后,全组教师进行第二次反思,主要寻找设计与课堂实际之间的差距,以便再进行新设计。第三阶段是新行为阶段,授课教师展示“两反思”后的教学成果,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

5、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专题讲座、观看教学录像、集体备课,认真组织开展研究课、示范课、履职汇报课、优质课等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听课评课机会。学校领导深入各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一起分析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使教师对当前实施的新课程理念有新的认识,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针对教师最感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会,有意识地让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事先做好发言准备,讨论时重点发言,使大家受益。

6、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打破以往“少数人说了算”的评课方式,每学期安排好公开课的顺序和时间,每星期一三上午第二节课是固定的公开课时间,到时没课的老师无特殊情况都要去听课,并做好听评课记录。让所有听课的教师把自己的所思、所悟进行反馈,互相帮助,不断提高。

7、抓好“六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上一节优质课;写一篇优秀论文;40岁以下教师自制一个多媒体课件;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承担一次讨论的中心发言人。

8、科学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学科培训和电子备课,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并收集、分析、处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信息。

9、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采用互动式,讲授与研讨、教学观摩、方案设计、说课等有机结合,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逐步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先进带后进,最终达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目的。

10、继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以“三生教育”为切入点,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与生活教育,发挥“心语小屋”的心理调试作用,根据学生遇到的实际情况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确立以“诵读经典文化,传承书法艺术”为主旨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每天利用15分钟的晨读时间以赵庄小学校本教材《经典诵读》读本为主要内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挖掘经典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小打好坚实的文化及书法功底,丰富学生的思想底蕴和传统文化知识。

(三)认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加强课题研究的规划、指导、督促和协调,认真开展国家、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将课题研究的成果真正转化为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益。重点开展好国家级课题《阅读.积累与习作的链接》、《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习策略研究》、《语文教学中实现对话的有效性研究》和校级课题《农村教学的发展》。

2、结合河南省《学生社会实际活动》实施项目在五年级开展 4 好《校园周边小摊小贩的治理》、《网吧对青少年危害的调查研究》、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获得大量教学计划以外的新知识、新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评价机制

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与课程改革相匹配的内部管理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已经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各种校本培训的热情,努力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不断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1、成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

组 长:马金良 副组长:马建

组员:米超杰、李贺、张文丽、盛丽霞、黄莉莉

2、健全评比奖励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件,激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教师更适应新课程要求。每个教师依据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课堂教学实践,人人撰写论文,按学科组组织交流,并对论文进行筛选、评比,编纂学校课改优秀教学设计和论文集,最后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推荐。使教师养成善于总结教学经验、重视平时资料积累的习惯,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打造自己的品牌。

3、改革评价与考核制度。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所有班级均使用“班级成长档案” 5 评价法和《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册》评价手册两种方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及成效。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师生提供了更加自由广阔的展示空间,从根本上改进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有个性、有创造力、身心和谐发展、能肩负起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一批批人才茁壮成长。虽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会群策群力,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开创赵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6

一、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一)、基础教育现状迫使课改。

(二)、国际教育发展启迪课改,(三)、知识经济时代呼唤课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小学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也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简要地回顾了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下面,我们对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和新理念作一次快速的回顾。

二、新课程的新理论、新理念扫描

1、终生教育思想。2、学习化社会思想。3、大众教育的思想。4、主体教育的思想。5、多元智能理论。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7、建构主义理论。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1、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20 世纪 50~ 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花巨资设计的课程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由此引发人们对课程改革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反思,课程实施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我国课程实施理论研究较晚较少,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将变得更加迫切。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参与。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是教师自觉以课程计划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策略,通过把课程的实施直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让教师始终参与课程计划的拟定,就可以增强这种自觉性。

第二,教师的课程决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他们要面对许多与课程有关的问题,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的专业判断。这种专业判断就形成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其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第三,教师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对待这种自主权,有的教师会采取开放式的态度,关注改革的进程,愿意投身改革,乐意接受新课程、新方法,拥有对改革的知觉和信念。还有的教师则采取封闭式的态度,不愿观察别人的教学,不愿被别人观察,不愿影响别人的教学,也不愿教学被影响。对课程改革缺乏关注,不愿意投入,也不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明显的惰性。对新课程的实施,往往缺少热情和动力,形成对活动推展的无力感,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四,教师的能力。教师的个人背景、智力水平、知识才能也存在差异,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师在实施同一个课程计划过程中的差别。有的教师具备承担课程实施职责的能力,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习者。那些能力不足的教师显然就难以承担起课程实施的责任。

第五,教师间的合作。“改革”涉及学习新的事物,而互动是社会学习的基础,因此,如果教师之间能广泛合作,增加相互的交流和沟通,提高相互间的配合、支持和帮助,课程实施便有了较多的成功机会。

正是基于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成败方面是关键因素的认识,《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中的问题和对策,就主要集中在与教师实施新课程有关的,特别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方面。

三、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教育观念转变不够:尽管小学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小学命题进行了新课程理念的引导,有的老师也参加了小学新课程培训,但许多老师仍受制于旧课程理念的惯性,不能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内化为教学的自觉和能力,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2.)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新课程教材全新改版,内容全面更新,给我们一种陌生的感觉,特别是拓宽拓深了大量的知识,这使我们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以现有的知识储备,感到难以胜任。许多知识理解不了,专题结构把握不准,达不到应有的认识高度。

(3.)小学初中教材衔接有困难。毫无疑问,初中专题探究应以小学知识的时间线索清晰和基础全面夯实为前提,但事实是,教材时间线索不清晰,基础知识不全面,无疑也给初中的专题教学带来了难题。

(4.)内容多而课时少。新课程每个模块安排课时,就必修而言,一个模块一本书约基本上是一课时上一课。但由于内容偏重偏深,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许多学校老师反映,一课时很难上完一课内容,尤其是必修。

(5)课前备课,不能准确把握课程的要求.教学目标上,不能实现三维目标兼顾。有些老师备课,只重知识目标不备能力的目标,也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追求,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即使备了,也是做样子应付检查,实际不会执行。

(6)教学资源上,不能拓展和优化教学资源。新课程要求拓展和优化教学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备课图轻松,只抓课本,兼顾教参,不研究课标要求,不联系初中内容和相关模块、相关学科知识,也不愿意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不善于联系现实生活素材。这样的备课,达不到认识的高度,也不能打破原教材的体系而重新建构,自然收不到活化教学的效果。

(7)教学难度上,不能合理地控制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些老师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在各级说课比赛中,许多老师在内容挖掘和教学设计上过于繁复,事实上在一节课时内是难以完成的。有的老师拓展教学资源是多多益善,漫无边际;有的把旧教材内容搬来,加重学生负担;有的设问太多,无法操作。

四、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对策研究

对策一:课前备课,准确把握要求。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三维目标。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学科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我们必须执行。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标,吃透课标。在研究课标中,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去进行。如知识目标,要研究哪些属于识记层次,哪些是理解层次,哪些是运用层次,知识教学应达到怎样的广度和深度。能力目标,要研究应达成怎样的能力。情感教育目标,要研究可培养那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目标,要研究在达成知识、能力、情感 教育的目标方面,应设计怎样的过程,采取怎样的方法。

对策二:.研究多套教材,开阔教学视野。现在是一纲多本,各套教材都在对课程标准进行诠释。我们要尽量学习另外几套教材,看不同的教材对课标是怎么进行诠释的,从不同的诠释中找出共性,共性的东西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将是课改的重点。

对策三:更新课程观念,优化教学资源:与原来一纲一本的“教材观”教学不同,新课程强调“课程观”的教学,它要求教师超越教材的局限,站在课程三维目标实现的高度,充分拓展教学资源。因此,我们要围绕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去充分拓展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在这方面,除注意与小学知识和相关模块、相关学科知识联系外,还要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走访社区等手段,去挖掘历史素材、校史素材、乡土素材、生活素材,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重构。对策四:立足有效教学,控制教学难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所谓有效教学,就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讲求教学效果,简而言之,要控制教学难度和容量,使学生能接受得了,一课时能完成得了。这要求我们在教材分析上,不能玄而又玄,使人云里雾里;材料提供上,不能漫无边际;课堂设问上,不能多多益善,一切都应化繁为简,切实可行。还要强调的是,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应点到为止。

对策五:课堂教学,服务学生发展。坚持乐学原则,调动学生参与。乐学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主要表现为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了这种兴趣和信心,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成长。关键在于,老师能调动学生的乐学情绪。这要求我们要以人格的魅力、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讲述、理性的分析、多样的形式、强烈的爱心、及时的鼓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对策六:实行问题探究,透出专题结构。新课程以专题模块呈现,强调专题探究,理清专题线索。其次,小学知识十分庞杂,如把所有知识点都讲,既讲不清,也讲不完,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知识结构入手,对知识抓大放小,敢于取舍,只要透出专题结构即可。

对策

七、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培养能力。在探究专题结构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善于引入材料,建构情景,提出问题,开展活动,方法不能单一,而要多样组合,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探究的热情,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策

八、实施开放教学,鼓励思维创新。新课程强调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开放教学的实施。所谓的开放教学,如前所述,主要是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自由讨论的教学设计,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追求合理渗透,落实情感教育。在建构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结束语: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 篇7

一、两极分化不能扩大

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的问题历来就有, 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生了新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一是“两极分化趋势更加明显”。随着课程的深入实施两极分化现象并没有减少或消失, 反而有愈加悬殊的迹象, 具体表现在向上分化与向下分化的趋势增大。从总体上看, 课改以后的调研测试中难题、偏题、怪题少了许多, 试题的思维含量增加了不少, 但从成绩统计来看, 第一学段各年级的中间分段和低分段的人数有所增加。二是“两极分化的时间有所前移”。传统的第一学段成绩还是比较整齐的, 原来一般在小学四、五年级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 前移到二、三年级, 甚至一年级也初见端倪。课改后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有悖于课改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为什么两极分化的趋势会加大, 两极分化的时间会前移呢?

1.“两极分化更加明显”的原因

从数学课堂学习来看, 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氛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把课堂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过程的开放性、答案的不唯一性等变化给大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有数学特长的学生, 在合作讨论、体验感悟、实践操作等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 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也正是一部分学生向上“分化”的原因。同时, 相应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应, 上课不爱发言, 学习主动性不够, 学习习惯不好, 成为“分化”的另一极。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思路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 学生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 回答着同样的问题, 做着同样的作业, 迫使有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 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分化的作用。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活动经验、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课堂的开放, 教师要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 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 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个别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 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

从学生学习方式及生活背景看, 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 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 减少了机械模仿, 淡化了强制手段, 减轻了学习压力, 一部分自觉性不强、主动性不够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 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了。另一方面是家庭因素及人口流动的变化。人口流动的增加和教育空间的开放, 使来自不同文化地域或学前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 特别是进城务工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因家庭因素产生学习困难较多, 易形成学困生。

2.“两极分化时间前移”的原因

课改背景下“两极分化时间前移”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课改实施以后, 从一年级开始就倡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特长, 在数学问题解决中, 在发现性学习氛围中, 在探究性学习情景中,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得到不同的发展, 客观上也便过早地产生了分化。另一方面, 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 在保持学习必要数学的情况下, 向其他方面发展, 发挥其特长与个性, 这一发展模式也得到人们的认同。不同的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数学学习上的差异被显化, 并及时暴露。

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的现象呢?第一, 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分化点较多的教学内容, 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放慢教学进度, 在容易出现分化的关键处因势利导, 及时提醒和点拨, 防微杜渐, 使中下学生不掉队,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第二, 教师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激发学优生的潜能, 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 把他们看做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 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体验, 品尝成功的喜悦。第三, 教师要研究一些特困生在学习策略、习惯和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小灶”, 及时帮助他们消化每天学习的新知, 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真正实现从想学到会学的转变。

二、计算能力不能弱化

小学计算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本的数学能力, 具有工具性和基础性, 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方面所反映出的情况令人担忧, 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 现在很少提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 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 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

计算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计算教学过分依赖于情景, 有的教师片面认为, 计算教学离不开情景, 缺少了情景, 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课堂上情景设置牵强附会, 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 费时较多, 影响教学进程。其二, 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主要表现在, 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 一旦少了某种方法,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牵引。算法“多”了以后也不适时优化。在计算时, 有的学生不能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其三, 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 主要表现在, 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 片面地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 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 翻来覆去说“算理”, 挤占了练习时间, 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其四, 口算不讲速度。课程标准对相关的口算要求不明确, 主要表现在, 忽视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师生口算意识淡薄, 课堂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 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 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其五, 由于计算器的使用不当,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计算能力呢?基础的口算是关键。首先提高对口算教学的认识, 口算是整个计算教学的基础, 口算的意义在于依靠记忆与思维将数据在头脑中快速搜索与整合, 然后直接提取, 尽可能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其次讲究口算教学的策略, 一是着重基础算, 注重基本练习, 特别是例题的模仿练习, 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教学口算方法时, 要特别强化思路教学, 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 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沟通加与减、乘与除的内在联系, 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把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上升到智力高度;二是注意科学算, 提供有结构的口算训练材料, 选择训练时机, 注意训练方法, 考虑训练周期, 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常态;三是强化听着算, 日常生活中的口算结果往往是通过思考以后脱口而出的, 而教学中的口算结果往往是在借助算式的基础上用笔写出来的, 这为口算方法“笔算化”提供了土壤的同时, 偏离了口算即心算的目的, 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听算练习, 淡化视算练习, 强化学生心算的习惯, 让口算恢复其本来面目。第三重视口算的速度和准确度。速度是口算本身的内在要求, 准确度是数学自身精确化的要求。口算的速度和准确度是衡量口算技能形成的外显标志, 要均衡提升, 不可偏废。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课程标准关于口算的量化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低要求, 而不是一般要求和最高要求, 教学中要因人而异, 有所提升, 打牢基础。

三、预留空间不能过大

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程与以往相比, 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在编排方面基本练习减少了, 过渡练习的坡度变大了, 一些基本的要求和方法不提了, 课时的安排更具有灵活性了, 内容结构的“螺旋式上升”过于重视“螺旋式”, 这些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下了较大的跨越空间。

从学生的角度看,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材的任务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 这种空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能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主动解决问题, 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探究, 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意义, 体验数学方法与思想, 并能自觉运用数学解决一些问题, 最终通过回顾与反思,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关键是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空间, 这种空间具有优越性的同时, 也具有危险性, 空间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有些甚至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后果。空间过小, 学生没有思维, 学习没有效果;空间过大, 容易形成空洞甚至天窗, 学生无法跨越, 造成学习困难。实验教师反映:有些教材内容设置了过多大的空间乃至空洞, 没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学生在课堂上不知要做什么, 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能算成功, 因此教学中难以把握尺度, 要么活动过多, 一味地进行操作、实验、尝试、建构, 要么直接给出结论。与以往的教材相比, 这种空间有增大的趋势。

不能过高地估计教师的水平。就目前而言, 拥有高学历的、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数学教师还是比较少的, 多数是年龄较大、学历较低、专业水平不高的教师, 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要想使得他们经过若干次培训就能脱胎换骨, 是不现实的。从教师的角度看, 教材要促进教学的启发性, 关键在于解决“给教师留下什么空间”的问题, 同留给学生的空间一样, 留给教师的“空间”也要认真研究。目前, 教材的有些地方给教师留下的空间过大, 教师无法进行创造, 实际上是“假空间”。真正有助于教师的启发, 倒不是一定要留“空白”, 而是如何引导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有的专家建议:教材编写时不要写得太满, 凡是留给教师说的话, 一定不要写出来, 这是很有价值的指导思想, 但问题是, 留给教师说的话, 教师能否说得出来呢?在为教师留空间时, 关键是“度”的把握, 这要靠广大优秀教师的经验积累与严格的实验作支撑。

从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看, 教学内容的量与教学需用的时间是高度相关的, 现行的教材除了对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课时划分外, 每学期都留出了20%~25%的课时数作为机动, 应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空间, 而只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课时和创造性地安排教学。这个空间由于要求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指向不清晰, 操作起来存在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高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学参考书要求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教师素质的问题, 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值得探讨与思考。

每册教材的单元数偏多, 平均在10个以上, 有的单元就二、三课时。当学生已经在情景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冲动, 为什么要人为地把它留到下一个“螺旋”, 让时间来抑制他们可贵的探究冲动?从直线式到螺旋式, 体现了教材结构创新的良好意愿, 问题在于, 结构创新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内容都有螺旋式上升的必要?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 采取哪种结构, 最终是为了构成知识更有效的教育形态。“螺旋式上升”的着眼点不是“螺旋式”而是“上升”。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在相对连贯的系统中学习的能力基础, 关键是把握准这个基础。在设置较低的“螺旋”入口, 突出低起点时, 更要保证高落点, 保证高落点上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及时的充分的发展, 也就说“学习应从属于发展”。

如何防止预留的空间偏大呢?从教材看, 通过适当调整与整合来减少每册教材的单元数, 特别是二、三课时为一单元的内容需要整合。适当缩小例题与习题的落差, 兼顾到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在教材编写时要考虑到三、四年级的课程计划每周为4课时的规定。探索规律的内容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侧重于方法层面的思维, 比一般的知识与技能相对难度偏大, 应降低相应的要求或提高教学的年级。从教学参考书看, 适当增加新授课的课时数和练习课的课时数, 减少机动课时数, 增加计划性, 避免盲目性。对教材中没有出现的一些方法、定义、公式、规则、性质、要求等应在教学参考书明确提出, 适应与满足不同教学水平教师的参考需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方面, 定性要求与定量要求互补, 既要有定性, 也要有定量, 特别是课时的过程性目标, 增加具体内容的个性化要求。单元的评价建议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四、教学评价不能不改

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 除了纸笔测试外, 还有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学生作品评价等质性评价方法, 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对教师的评价,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使教师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 现实中的课程评价与新课程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 现实中由于操作麻烦和困难, 特别是社会、家长、考试等诸方面的压力, 难以实施。例如有的小学在使用评价手册时, 为了应付检查仅以评价手册百分制分数作为考核分数;更有甚者, 教师评价手册仅是一个样式, 不与考核挂钩。相反, 学校还要另外制订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 作为职评、评优、晋级的依据。至于学生素质评价就是让学生学期末自己填一填, 打打分, 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悖于评价的宗旨, 变成了其他考核的附属品。考试、测验是检验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传统而有效的手段, 它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但试题还很难完全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试题的开放性、生活性、探究性等关系处理不当。另外, 由于教师认识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难免会出现教学成绩一时下降的状况, 很多教师就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声誉, 不愿率先尝试, 想等别人、别校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自己再去实施, 一些学校的领导也是这样嘱咐教师的。无怪乎有些教师拿着新教材, 用的老方法, 讲的旧知识;有些教师明确说自己“生活在双重角色中”。不论是对学生、老师还是学校的评价, 基本上仍以学生的数学纸笔测试成绩为主要依据。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习惯性地抽测, 对分数简单化地处理与排序, 剩下的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师压力的单向机械传递, 评价往往被简单化、机械化。现行的评价方法, 给课改带来许多束缚和压力, 教师常常处于理想与现实选择的矛盾之中, 这都反映了目前评价体系上的不足。

评价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这并不否认评价理想。目前要做的是, 认清差距, 认真学习, 激活教师对新课程评价的最大认同感。其实, 教师有很广阔的一片天空可以自己主宰, 如:如何评价学生每次小测验的结果, 是责备考试失利的学生, 还是始终鼓励每个学生?能否理解学生一两次的失利, 把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做最重要的事情?在课堂上, 是否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 肯定主动思考的行为?是否会关注、记录学生平常的行为表现和小小进步?是否会结合数学教学设计一些活动, 启发学生领会数学基本思想,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养成用发展的眼光看每个学生的习惯, 记着学生点点滴滴的努力, 赞赏学生每次成功, 做到这些就是在实施新课程评价。

总之, 课程改革的本意是打破传统的平衡, 用扬弃的视野对课程诸要素进行再调整与再优化, 构建一种具有更高效益的平衡, 在动态平衡的过程中, 诸多要素并非是齐头并进的, 也并非是此长彼消的, 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衍生出一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和今后的数学课程改革必须直面已发生的问题, 冷静应对, 科学思考, 只有这些问题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化解, 才能使数学课程改革更有效地实施。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课程实施中衍生出一些诸如两极分化扩大、计算能力弱化、预留空间偏大、评价改革滞后等问题, 这些问题正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发现和分析问题的本身正是课程改革实验的任务, 而解决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只有正视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数学课程更有效地实施, 课程改革必定会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前行。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 篇8

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中国社会已跨入一个新的世纪,知识经济悄然兴起,科技文化不断进步,时代赋予教育一个鲜明的特征,集中表现为“素质教育”,中国教育赋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围绕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这一中心,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观和课程观赋予当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中国当代教育的根本指向,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些人素质的发展,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素质的发展。当代教育赋予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求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特征、使命、目标和要求在体现当代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一种价值教育、一种境界教育的基本理念的同时,也明确地体现了当代教育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创新的教育,也是每个学生应该享受和应该获得的基本权力。

二、必须树立以“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标”的素质目标理念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要求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素质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本身就蕴含着多方面素质发展的潜能,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充分和富有个性的发展,也是学生实现自身潜能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个别性和差异性,科技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迅速性和普及性等,无不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全面的、充分的和具有个性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越高,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越高。因此,中国当代教育必须根据人才素质的要求,竭尽全力做好新课程改革;必须尽一切可能快速地实现人才素质发展这一个根本目标。

三、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教育主体理念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向的新课程改革和中国当代教育要求,必须牢固地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各自独立,而又具有不同个性差异和特点的个体,并有其自身发展和张扬的个性,自身认知社会和体会人生发展的特征,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兴趣爱好和欲望要求以及自身创造创新的潜能和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确立现代意识,尊重学生意愿,维护学生主体权益。树立教育的主体理念,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德育教育

教师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直接人,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明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用启发性、鼓励性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举和自信心,诱导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独立问题的解决方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很重要一环,一个品德高尚但常识一般的人,要远比一个品德低劣但学识很高的人对社会更有贡献。教师要利用一个机会,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父母、讲文明、有责任心、有同情心等。

五、必须重视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优化育人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环境育人要素绝不是孤立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多元的、有机结合的。学校应全盘规划,从教育教学到行政管理,从文化课、专业课教育到政治理论教育,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学习空间到生活空间,从师生关系到同学关系,从学校到社会和家庭都可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强化素质教育功能。真正使学生在学校的任何角落、任何环节都能感受到人际和谐、秩序井然、优美整洁、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同时,优化育人环境还要创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丰富的精神养料滋润学生,通过长期的砥砺和耳濡目染,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品格。

六、结语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 篇9

近日认真拜读了《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一书,这本书是我东莞听课时自己出钱购买的,因为那天购书的听课老师很多,我也买了一本,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颇有心得。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是王丽杰、吴文信所著,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主要位我们剖析了新课程这一核心理念。第二部分“走向生活”,让我们把握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这两个基本理念。第三部分“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介绍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四部分“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让我们明确了这个基本理念。第五部分“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是围绕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基本理念而讲的。第六部分“教是为了学”阐明的基本理念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第七部分“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主要强调另一个基本理念: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第八部分“发展才是硬道理”从第二部分到第七部分,还提供了许多教学片段或课例及简明的点评,并总结出课例所蕴含的理念,还为读者总结提供行动策略。真正是课例鲜活而富有内涵,理念阐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行动策略具体详尽,可操作性强,做到课例、理念、行动策略的“三点一线”。

一、本书让我理解了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旧课程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动的。而新课程观则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2.课程和教材的关系.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材是中心,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刚、教学计划。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

二、新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这里是指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学习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举了很多鲜活的例子来反映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本书的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也给我带来了收获。比如以前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我比较盲目,现在我知道要做到以下的几点:

1、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

2、让孩子学得有兴趣;

3、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4、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5、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6、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其中“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案例从书中引用)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评评理:小方和小明两位小朋友,做了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相框。(见图1和图2)

图1长为6分米、宽为2分米; 图2长为4分米,宽为3分米。

他们一同来到玻璃店,为相框安玻璃,在付钱时,老板却让他们付同样的钱,这合理吗?为什么?

生:这不合理!小明付的钱应多一些。

生:合理!他们两个的玻璃大小是一样的,沿着第一块中间把它们分开,再移到下面,就和第二块的完全一样了。

生齐:噢!原来两块玻璃的大小是一样的。

师:大家摸摸课桌面的面积和它们的边框,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经过大家这一评,可见老板让他们付同样的钱是合理的。因为这两块玻璃的面的大小是一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面。

师:(出示两个标有1号和2号的长方形)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生:1号长方形面积大,2号长方形面积小。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用眼睛看的。

师: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沉思一会儿,开始发言。)

生: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又出示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讨论。)生1:这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因为方格数相等。

2、我不同意生1的看法,因为这两个长方形一看就能看出不相等。生3:老师,我发现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好,同学们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用数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时,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谁能概括出什么叫面积单位呢?

„„

三、本书课例教学片断中的一些启发

本书课例从让学生评理这一日常生活实际入手,展开讨论,把生活引进课堂。我也从此教学片断中受到了一些启发: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挖掘数学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跟学生生活贴近的要素,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调用生活经验在创造中学数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着眼于儿童未来的生活。

知识更新的加快,使人无法在学校完成今后生活、工作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注意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意义。

3、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和能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那么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重视。可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也可以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还可以创设环境、加强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意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当然也可以模拟生活实际活动,解决数学问题,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上一篇:护栏轮廓标施工方案下一篇:蛇年生意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