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观察

2022-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中医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居于各类胃病之首,往往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病的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其病理变化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为特征,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泛酸、烧心、嗳气等症状[1]。该病属于胃癌前期疾病,与胃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对于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笔者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运用中医辩证施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1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中医科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2例,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1例,其中男45例,女16例;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4.5±5.6)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4±2.6)年;对照组61例,其中男39例,女22例;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46.2±6.7)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4.6±1.8)年。2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3]制定本次研究的诊断标准如下:(1)患者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嗳气、贫血以及消瘦等临床表现;(2)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以及黏膜萎缩和血管暴露;(3)病理表现:胃粘膜腺体上皮细胞数目减少、体积缩小;萎缩腺体出现纤维组织增生以及炎性浸润;固有腺体缩小减少并出现化生腺体;正常腺体消失被管状小腺体取代;肠上皮化生并不典型增生。

1.3 排除标准

(1)经3次胃粘膜活检以及胃镜检查结果提示为重度患者;(2)伴有严重心、肾、肝、造血系统以及精神系统疾病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未遵医嘱服用药物或未按时随诊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方:柴胡20g、白芍12g、丹参20g、赤芍12g、南沙参15g、北沙参15g、茯苓20g、炒白术14g、半枝莲14g、白蔻仁12g、泽泻14g、檀香6g、黄连6g、法半夏9g、炙甘草6g。功效:疏肝健脾、活血祛瘀、清热利湿。随症加减:脾胃虚弱明显者加黄芪、升麻;胃寒较重者加干姜、附子;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百合。在辨证分型施治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胃镜下黏膜的病理表现进行组方加减[4]:胃粘膜水肿明显者加猪苓、薏苡仁;黏膜充血者加蒲公英、败酱草、鸡血藤;肠化生者加黄芪、土茯苓。上方予水500m L,煎服30min,取汁300m L,分2次温服,每日1剂,治疗周期为28d。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增强胃动力、保护胃粘膜治疗,包括:吗丁啉10mg,po,tid;枸橼酸铋钾0.3g,po,bid,于饭前及睡前30min服用;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予以三联疗法进行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周期为28d。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缓解或消失,胃镜下黏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病理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胃镜下黏膜炎症减轻,病理检查提示仍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变轻;无效:患者症状无减轻,胃镜检查及病理检验较前无改变。

1.6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比较采用t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3.8%,2组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1例轻微腹泻,由于症状轻微而继续治疗;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顽固性便秘,可能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有关,停用抗生素后症状减轻。2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是胃粘膜上皮由于反复损害,特异性再生能力增强,导致黏膜重建,引起固有腺体出现不可逆萎缩,甚至消失,从而引发低酸、缺酸表现,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呆食少、嗳气、烧心及反酸等症状,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当前临床主要采用增强胃动力及保护胃粘膜等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但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本病属于中医“胃痞”、“嘈杂”等范畴,多由外感邪气、饮食不调、劳倦太过及情志过极等因素导致肝胃不和,脾胃受损,或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内外之邪相兼,致脾失运化,水湿停聚,郁而化热致湿热内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病久则机体气血亏虚[5]。根据现代病理学研究显示,胃内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变可导致胃粘膜供养不足,功能降低,以致产生病理变化,如腺体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粘膜暗灰色改变等,这些病理改变均符合中医的胃阴不足、脉络淤阻征象[6]。

基于此,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本病,方中柴胡、白芍、炒白术疏肝健脾,南北沙参益、白寇仁胃养阴,茯苓、泽泻、黄连、半枝莲渗湿健脾、清利湿热,檀香、丹参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活血祛瘀、清热利湿之功效。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随症加减,故可收到良好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药疗法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3.8%,2组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对萎缩性胃炎采用辨证论治进行对症治疗,发挥整体调节作用,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中医科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2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1例,治疗组患者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增强胃动力、保护胃粘膜等内科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8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3.8%,2组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对萎缩性胃炎采用辨证论治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

参考文献

[1] 石国喜.益胃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J].中医研究,2009,22(9):30~31.

[2] Mark PC,Miller J S.Helicobacter Pylori and gastric atrophy cancer paro-doxes[J].J Natl Cancer Institute,1995,87(23):1731.

[3]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4] 程红杰,牛少强.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11):851~853.

[5] 王东生.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1):40,42.

[6] 陈志伟.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0例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0):559.

上一篇:运用情感教育优化美术课堂教学下一篇:降水与支护工程在深基坑施工中的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