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追求议论文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的追求议论文(精选5篇)

人的追求议论文 篇1

山不高,仙出名。水不深,龙才是灵。精品刘禹锡的《陋室铭》,字里行间的淡雅淡泊,让我深深沉醉。像许多学者一样,他在仕途上有过许多起起落落。被贬安徽、县搞小通刑,被知县故意刁难,蜗居。但是破旧的窝棚真的很破旧吗?上面舞台上的青苔痕迹是绿色的,树荫下的草色是绿色的。还有一个学者,没有丁白。在乐观豁达的主人眼里,简陋的房间并不优雅,也不如百亩大宅。

自古以来,每个秋天都会感到悲伤和孤独,我认为秋天比春天多。豁达乐观,高尚自由,就像他,刘禹锡,住在简陋的房间里还笑人生。

舍唯爱莲出淤泥而不染,廉无妖。走进周敦颐的《爱莲说》,我走近这位北宋哲学家,守护着他心爱的莲花,守护着他心中的君子。他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纯洁和本性,不追求名利,享有良好的声誉。就像黄庭坚说的,人品很高,胸怀洒脱。

像莲的君子,像他,周敦颐,像雨后明月,像清净人间。

古代文人用一张独特的纸钱,把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诗歌写得像花一样。

陶渊明,因缺乏合适的俗韵而爱丘山;去孤村不凭吊自己,上思是国家轮台的陆地游;那就去找苏轼吧,他眼里没有坏人

作家和作家的精神追求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值得赞美的。他们不追求名利,不食言,都像一股高贵的风,坚守着自己高尚的精神追求,让春暖花开,绿草如茵。

人的追求议论文 篇2

英国某小镇。

这儿,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这儿,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

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

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有一日,我们的女同胞,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

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

于是,小镇上的人,开始可怜我们的女同胞了。

故事二:

中国山东,有这样一对夫妇。

刚刚结婚时,妻子在济宁,丈夫在枣庄;过了若干年,妻子调到了枣庄,丈夫却一纸调令到了荷泽。若干年后,妻子又费尽周折,调到了菏泽,但不久,丈夫又被提拔到了省城济南。妻子又托关系找熟人,好不容易调到了济南。可是不到一年,丈夫又被国家电业总公司调到重庆。于是,她所有的朋友,就给她开玩笑—你们俩呀,天生就是牛郎织女的命。要我们说呀,你也别追了,干脆辞职,跟着你们家老张算了。

但是,她以及公婆、父母,都一致反对。“干了这么多年,马上就退休了,再说,你的单位效益这么好,辞职多可惜。要丢掉多少钱呀!再干几年吧,也给孩子多挣一些。”

其实,他们家的经济条件已经非常优越。早已是中层阶级,但是他们仍然惦念着那一点退休金。

于是,夫妻两个至今依然是牛郎织女。

我们,是一个尚义轻利的民族。中国人一直是为了某种自己未必真正明白的主义而活着。

于是,中国人,不能在没有目标的生活中活着。而这个目标,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理想,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孩子,可以是老人……但是,唯一不可能是的,就是自己。

中国人,可以很委屈地活着。可以是工作上的极不顺心,可以是婚姻上的勉强维持,可以是人际关系上的强作笑颜,可以是所有欲望的极端压制,可以是为了一个所谓的户口……哪怕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中国人,可以过异常艰难的日子,但并不能安贫乐道,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必定有一个近乎玩笑的借口;中国人,可以把高官厚禄当做成功,中国人可以把身家百万当做理想,中国人可以抛却天伦之乐四海飘荡,但是,中国人唯一不认可的成功——就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

于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把爱国、崇高、献身、成功、立业的情结推向了极致——他们要么在大公无私,其实是舍本逐末的漩涡里苦苦挣扎,要么在肩负重任,其实是徒有其名的怪圈里受尽折磨……唯一遗漏的就是自由和自我。

于是,在外国,妇孺皆知的道理;在中国,没人能整明白。

故事三

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

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

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实又忙碌呢!

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上,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又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15到20年。

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然后呢?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

人的学习与精神追求之思考 篇3

学习是党员精神追求必有的阶梯

一个党员立誓的奋斗目标和应有的精神追求,决定了他必须要不断追求境界提升和知识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树立“学习立身”理念。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念认为,众生万物,适者生存。在一个知识主导的信息社会,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更是增加自身竞争优势的力量之源,立足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要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境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一种境界,同样在商潮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真正静下来学习是一种境界。不静下来学习,就找不到自己的信仰,思想就会扭曲,观点就会变质。学习可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受到启迪,受到教育、鼓舞、长志气,得知识、长才能。学习还是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人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才不会迷茫,不会悲观。

另一方面在大倡学习之风时,党员同志要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努力中,作好带头示范。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知之者”,也就是对你的职业、行业和责任有一定的了解。这个不难,一般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的都能掌握其岗位的相关技能,即便是新员工也进行了系统的岗前业务培训。比这高一层次的是“好之者”,就是你真正的热爱它,愿意废寝忘食地把自己的休闲时间也投入进去,用自己的一生去感悟它、品味它。但这个境界还不是最高的,因为这种投入未免有些过于单调,过于沉重。最高的境界,叫“乐知者”,就是在事业投入过程中,你感觉到了生命被提升的幸福。这种人的心是舒展的,他们不仅成就了事业,更成就了自己。我们的党员应该把学习当成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学一阵子”变为“学一辈子”。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我们无法否认学习之苦,学习之累,但只有经历了学习之苦才能享受学习之甜。学习才可以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不断开拓,也可以使人通过心灵的净化获得快乐。

学习是人境界提升必有的修养

有修养的人,非常注重讲究养心冶性而远离流俗。养心冶性是人一生中很重要很必要的修养内容。它要求人时刻以高尚的伦理道德熏陶自己,情趣高雅。正如宋朝黄庭坚认为的:治经之法,不独玩其文章、谈说礼仪而巳。一言一行,皆以养心冶性。也就是说,人修身养性,不能只看表面的形式,而要以一言一行体现的境界来衡量。如此认识,党员的修养,要达到思想纯洁的境界,亟需要以书为友,以党章为矩,力避一些洒肉朋友,少搞一些打麻将之类的世俗应酬,少惹一些生活是非,于心于性都大有裨益。

一名合格的党员必然是追求高尚人格修为的人,越是讲究个人品性修为,就越要讲“慎独”,要耐得住寂寞,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在生活中,我们曾看到过有些党员刚开始操守性情都比较纯,工作中上进心非常强,为人积极。但不善于通过学习提高提高自己,不注重修身养性,使做人境界难以开阔。心境不高,也就缺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当外界不健康的因素引诱时,难以抵御。如,沉湎于赌博,与一些狗肉朋友称兄道弟,以至要求不高,工作消极,生活庸俗,与党员的标准要求越来越远。

远离流俗,就可腾出时间读一点书。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党员要远离流俗,应该善于独处,善于学习。当人身居于斗室,沏一杯清茶,开一卷好书,伏案细品,别有一番人生乐趣。若是耐不住寂寞,八小时以外只想着逍遥玩乐,长此以往,情趣便走入了流俗,境界就难以提高,人生的价值观与党章的要求就会相远离。我们提出要慎思慎行,一方面要按党章规范自己的操守,另一方面要在提高修养中潜心研读,开阔心襟,挣脱名缰利锁,以平常心对待权利、名誉、金钱和享受,达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境界。

学习是保持慎独的一种方式

人的追求议论文 篇4

在乌鲁木齐的一些巷子里,也有这样的泥泞河道奇观。那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从来没有想到这厚实的泥泞下面,竟沉睡着沥青路面!我从没想过,这些巷子竟修过柏油路。“这是怎么回事?”我迷惑了。“有拆修房屋的,把老房土老墙土倾倒在路上,这样,就把路面盖上了。”“老新疆”如是回答。是吗?我仍然觉得难以置信。有了好路却又莫名其妙地把它掩盖起来,那怎么可能呢?

见到那些北京上海的大城市的养尊处优的青年的时候,我禁不住想:让他们去新疆见识见识吧,哪怕只见识一下四月泥泞,他们就会懂得建设的不易,走路的不易,管理的不易,春天的不易,一切不易的不易了。艰难,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吗?泥泞,这不正是通向日暖风和的盛春与初夏的必由之路吗?

(节选自王蒙《四月的泥泞》)

名扬国际的小画家胡怡闻病危的消息,把整个上海都吓了一跳。

她是我同学的女儿,几乎是所有孩子和家长羡慕的对象。但是,似乎生命之神反对宠爱,执意要把她塑造得更加坚实,便狠狠心把她投入了一条粗粝恐怖的生命畏途之中让她自个儿去挣扎。她突然生病,病得那么蹊跷又病得那么严重,柔婉的生命一直被逼到最后的防线之前,在她周围,几乎全社会都在呼唤和营救。终于她挣扎过来了,艰难而又必然地拿起了画笔。那枝画笔,已不是先前那枝伴随着无数欢声笑语的魔棒,而是一枝熔铸着有关人类生命大恐怖和大安详的拐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她重新站立之初的生命记录,这份记录属于她,又属于无数生命,属于那些未必生重病、未必会画画的生命。

我们的艺术显然长久地误会了大气磅 ,以为巨大的篇幅、堂皇的排场就是,以为漫长的历史、壮观的场面就是,以为山顶的远眺、海边的沉思就是。其实,艺术的真正大气,产生于绝境。这种绝境倒未必是饥寒交迫、生老病死,而是生命中更为整体的荒漠体验和峭壁体验。放逐、撕裂、灭绝、重生,这才有彻心彻骨的灼热和冰冷,这才会知道人世间最后一滴甘泉是什么,最难越过的障碍在哪里。于是,开始有了生命的气势。

(节选自余秋雨《绝境回来》)

【亮点借鉴】

在叙与议的问题上,我们总是容易走偏。不少同学的文章,不是一味记叙,就是通篇议论,能够将“叙”与“议”结合得水乳交融的并不多。殊不知,“叙”与“议”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相伴相随的。两位名家的这两个片断,至少会让我们明白两点:

1.叙是基础,议是升华。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叙均是写作的基础。在一篇记叙文里,记叙到位,才有议论的必要。正如王蒙先生的《四月的泥泞》,正是由于有了当年在乌鲁木齐泥泞小巷的亲身经历,有了对大城市里幸福生活的感受,才不禁发出“艰难,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吗”这样的议论与感慨。又如余秋雨先生《绝境回来》里的这个片断,若不交代清楚小女孩曾经的精彩经历,不讲清她陷入绝境之后直面生活的勇气,议论之中包含的感触也不会如此震撼人心的。由此可知,议论往往是建立在记叙的基础之上,而且这种记叙越是到位,议论会越显魅力。

2.叙要精彩,议要精妙。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离不开记叙。在记叙文里,所叙之事要细腻动人,力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魅力;在议论文里,所叙之事例要精彩,力求在精要的叙述中展示材料的魅力。在《四月的泥泞》一文里,就对所见的画面进行了直接描写,对人物的对话进行了真实还原;在《绝境回来》一文里,也重点对小画家的“笔”与“拐杖”作了一番描写。两个片断,叙述细腻出彩,引人入胜。而对于议的内容,却要力求精妙,像“泥泞,这不正是通向日暖风和的盛春与初夏的必由之路吗”、“放逐、撕裂、灭绝、重生,这才有彻心彻骨的灼热和冰冷”之类的句子,寥寥数语,却犹如画龙点睛,不仅鲜明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还让文章的主题自然得到了升华。

【快乐仿写】

冬雪浩荡,初晓侵檐,此一宝也。暖阳的早晨,哗啦一声推开窗子,引来一片晶莹的雪景。蜡梅水仙,在不经意间已带来满屋清香。遥望窗外,整个世界都披着厚厚的雪花,静得让你想起自己的前世今生。夜深时,燃一盆炉火,偎在外公外婆温暖的身旁听他们永不停息的唠叨,那些陈年往事如影片一般朝你涌来,很是有些遥远,却感觉就在眼前。明白这世上没有不能拥抱的严冬,记得在身后总有敞开怀抱的家人,才是真正的宝贝。

(唐亦可《淘宝》)

她深吸了一口气,随着山形蜿蜒前行,心里想着流入大海那一刹那的喜悦。她为了梦想,学会了忍受。当风来临时,她侧着身子,不与它面对面地碰撞。当鹿来到她身边时,她选择了忍让,选择了割舍一部分甘乳与它们。然而,她那原本瘦弱的身躯此时更为脆弱了。上帝是公平的,她为众生提供了方便,自然上苍不会绝了她的梦想。于是,雨水一滴滴落下,虽不多,但那如同营养被血液吸收。人生中,我们有时也需像她一样,柔弱一点,学会侧腰。正如那松树一样,微侧身子,让身上的积雪抖落。她告诉我们,适当的侧身不是懦弱,不是放弃,只是转了个弯,最终还是可以到达目的地的。

(陈潇潇《水的联想》)

时尚并非简单模仿,也不是轻浮幼稚。想想,那缺少了底蕴的“犀利哥”,为何只是热闹了几天?那本哗众取宠的《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为何会招致骂声一片?原来,离开了传统的源头,离开了生活的土壤,真是“神马都是浮云”啊!

(魏薇《时尚亦可成为经典》)

多停留一分钟,你会读懂夜的心跳吗?晓风残月,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独立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感受那夜的影。夜空显得广阔而没有边际,七八颗星星零散地落在夜空中,点缀着这薄薄的纱巾般的夜空。刹那,一首舞动灵魂的曲子在我耳畔回响。随着每一次的心跳而滋长。或许在一分钟内,你会懂得,人世间必有夜空,夜里必有动人的心跳。清风吹过远处的草,月隐没了光耀,星光依旧灿烂。这让人想起了那个能够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不懂得停留的海子,他若是明白了这点,怎会畏惧黑夜的漫漫呢?

(林若琛《多停留一分钟》)

我被眼前壮丽的场面吸引住了,忘了说话,忘了移动身体,就这样半天呆立在那里。我不禁想起了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百草丰茂,洪波涌起……”这时我忽然觉得,先前看到的那些景观都不足称道,唯有眼前这种景象才是真正壮美的景观。我不禁感叹,人间的美景数不胜数,在寻访美景的路上,我们常被眼前的景色陶醉,因而不愿离去,却不知前面还有更美的景观。

(时晓冰《你不一定见过的烟台风景》)

【精彩另存】

朋友说:“植物争地盘的行为是无所不用其极,树枝与藤蔓的蔓延,根的伸展与缠绕。最惊人的是种子,每到夏日宁静的午后,会听到种子爆裂的声音,噼啪!有的种子靠自己弹射的力量,可以射数米之远;有的种子靠着风力,可以翻山越岭。”我想不只是植物如此,动物也是这样,狮子、老虎、老鹰都是单独行动,麻雀、麋鹿、野狼则成群结队。人也是这样的,小人结党、成派,以占取地盘,只有那些人格高超的人,独自使心灵伸展向空中,文明与文化,就是由那些独行又独醒的人创建出来的。

(选自林清玄《植物的地盘》)

武汉有多少条大街小巷,父亲骑自行车经过;不远处的小菜场,原来父母经常一起去买菜;东湖,是父亲教你游泳的东湖;水果湖的大小馆子,父亲都去吃过,老是嫌太贵太油腻;你也曾在武汉最大的商场,不顾父亲的反对,给他买极昂贵的羊毛衫——他到最后都不舍得穿。而现在,父亲永远睡在了武汉的石门峰公墓里。他们说夏娃在哪里,哪里就是天堂。而你终于知道,当一座城市,有你最深爱之人的坟茔,那里就是你的故乡。

(选自叶倾城《我的故乡在哪里》)

【片段升格】

纵观各地考场作文,一味记叙而不懂精妙议论的现象极为普遍。像《记忆里的煎饼》一文里结尾的这个片断,便让人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原文是这样写的:

煎饼出炉后,还要配上那山东特产的大葱。往往这个时候,我便会踮着脚,拼命盯着锅沿。山东的大葱不同于其他地方,在这得天独厚的土壤里长出的大葱,绝对的棒。尤其是从中透着的那么一丝甜味,透过你的鼻底钻进你的灵魂。后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家里很少做过煎饼,我再也没有机会吃到奶奶做的煎饼了。即使是逢年过节,也只是随便买一些用作祭祀。后来在饭店里也吃过各种各样的煎饼,可味道就是没有记忆里的那般美好。

作为记叙文,如此结尾不是不行,只是让人觉得,没有将自己对煎饼的情感与感悟表达出来,导致收束无力。不过,修改时若能在后面加上几句这样的议论,效果就不一样了。

我渐渐地明白,人生像是一次旅行,沿途的风景充满了诱惑,路上也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出现,但每一个人都会离去,他们只是沿途的风景,不是真正的归处。唯有那些回忆会一直陪伴你,就像那舌尖上芬芳的记忆。

不难看出,新加入的这段文字,并没有拘泥于美食,而是由物及人、由事入理,挖掘出了美食给自己曾经带来的无限美好与幸福。精美的议论,让文章主题变得格外深刻而美好。

【专项演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人说:“我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一生平安,远离不幸。”另一人说:“如果我的一生中从没有什么不幸的经历,那将是我最大的不幸。”从两人的话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人的追求议论文 篇5

关键词:魏晋 《世说新语·容止》 审美追求 个性

魏晋是一个别样的时代。国家长期分裂,局势动荡不止。社会盛行清谈,审美追求女性化。这是后代持续歧解的现象。特别是男子普遍以女性化为美,令今人难以理解,而这可以在《世说新语·容止》篇里找到大量佐证。

一.审美以男貌接近女貌为标准

有的时候我都常常怀疑现代的审美观念是不是从魏晋时期所流传下来的,虽为黄种人,却以白为美。不过当代追求肤白如玉的往往是女性,而在魏晋时期,哪个男子若是肤白如玉,可真是算得上美男子。请看《世说新语·容止8》里面说到,“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桌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王衍被当时人普遍认定为“神仙中人”,几乎是美男子的标准,他的手都能与麈尾的白玉柄的颜色相同,两者基本没有区别,可见他的手简直可以称为玉手了。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如玉肌肤的偏爱。《诗经·卫风·硕人》有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本是形容女性美的,而在魏晋是男子美的标准。再如第26则里王羲之对杜弘治的描述也是“面如凝脂”,可见魏晋对男性的审美是接近女性美的。《容止》篇里到处是这类描述,将男子的美貌比作白玉。《世说新语·容止9》里“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这里也是将潘岳和夏侯湛的漂亮容貌通过别人称他们为“连在一起的玉”来表现的。玉是洁白无瑕的,常常象征着一种高贵和纯洁。人们以玉喻人,首先是因为这些名士的外貌确实美如玉,令人赞叹不已。其次,人的内在品格气质也是符合玉的特质的。这一点常常被一般人所忽略。对魏晋深有研究的宗白华先生说:“晋人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意象。”既然言为“意象”,那么就不仅仅是外表的色泽和形态了。所以将他们比作玉,也表现出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纯洁温雅的追求。这种内在修养与气质,应该与魏晋文人普遍喜好玄学有关,这种脱俗的学问今人理解者极少,而魏晋名士人人都擅长此道。

如果了解了魏晋时期的人们以白为美,那么男子好傅粉也是情理之中了。我们熟知的何晏不仅是精通玄学和吃五石散的大家。《世说新语·容止2》里面说到“何平叔美资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虽然这里面主要是通过魏明帝的怀疑侧面烘托出何晏的肤白,但从魏明帝怀疑其傅粉可知,魏晋时期士子喜好以粉傅面当非个别现象。而且,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就说其“动静粉白不去手”。可见,在这些魏晋名士看来,傅粉早已是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事了。所以,在魏晋时期,这样一个星光璀璨的时代,出现了许多美男,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之媲美。动乱与思想的活跃的背景,使得当时的许多士人有着超脱俗世的追求,再加上玄学的兴起和对个体生命的意识,他们深切的感受到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所以更多地追求儒雅和女性之美。所以,出门傅粉,就能给人一种注重外表,神清气爽的感觉,在当时,是一种风尚,也是层次的象征。

二.人们对外貌美的重视与追求

我国传统,对于男子来说主要的是在功业和才能方面要求杰出,较少注意男子的外貌要求。而魏晋时期,男子的外貌在社会生活中显得极为重要,几乎是名士必备的条件。在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外貌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了他们对貌美与貌陋者的区别对待,甚至在我们现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在《世说新语·容止7》里面说道潘岳的仪容和神情都很美好,当他走在街上的时候,“妇人遇之,莫不连手共萦之。”而左思相貌丑陋,也像潘岳那样走在街上时,“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只是因为外表一个美一个丑,得到的待遇竟然如此天壤之别。美的让人围观,丑的就被吐唾沫,这可谓是不可思议的悬殊呀。这样的描述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这应该是魏晋的社会风尚,人们大胆地表露对美男子的欣赏与热爱,对丑男子的鄙视与厌恶。文学才能特别杰出的左思,努力挤入社会上流而终究难以达到目的,他的外貌丑陋大概也是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也不难理解,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动乱的时代,老庄思想和佛教思想盛行,很多人都不愿意为世俗所累,崇尚自然。而自然就是返璞归真,释放人的本性和个性。这些人都热衷于清谈,深究老子、庄子的思想,特别是庄子《逍遥游》的境界,是名士们长期探讨且乐此不彼的辩论话题。他们对传统的习俗,对世俗的理念和习惯都充满“敌意”,决意要活出全新的自我来。于是人们追求放浪形骸,追求率性而为。而这些人往往在外貌上就能体现出来,他们注重灵性,所以常常风度翩翩,普遍的社会风气,使得人们对美与丑的态度相差很大,与其说魏晋时期的人们看重外表,不如说他们崇尚个性,崇尚自然。这里比较重要的是,人们不仅追求美,欣赏美,而且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遵从自己的内心需求,尊重自己的个性,直露其内在欲求和想法,任凭其自然流露。这种与老庄哲学相一致的社会风气,是社会思潮解放的结果,也是人们重视自我,个性觉醒的必然性表现,虽然今人看来显得有些异样,有些另类,那个时候却是很普遍很时尚的社会共相。

三.由外在美到内在品质风度是魏晋名士的追求

不过说到外貌,虽然《世说新语·容止》里提到了很多美男子,但是还有一些名士更注重内在的品质,换而言之,重视内在风度胜于美貌。尤为突出体现的是《世说新语·容止13》里说到刘伶的相貌时,“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在读了前面那么多美男子的描写后,突然看到对刘伶的外貌描写,不免内心一颤,魏晋原来也有长残了的名士呀。不过刘伶他自己却没有把它当回事。他悠然自得,神情恍惚,对外貌不加修饰,说明他不在乎外表,心胸宽广,主要注重内在修养。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他有他独特的魅力和才情。刘伶非常爱饮酒,可以算的上是个酒鬼,而且是追求形神皆醉。但是他的醉是文艺青年的醉,这个时候他可以释放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他的精神世界从哪儿来的呢?说到底,还是他的才思令人敬佩。他读的《离骚》、《老子》、《庄子》、《周易》都化成了滚烫的文字,写下了千古名篇《酒德颂》。他的醉不是烂醉,而是一种充满文艺的醉,用他的笔用他的文字表达了豁然,表达对世俗的蔑视。刘伶其貌不扬,却能与阮籍嵇康这样的美男子身处同一个平台和圈子,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那就是个性思想解放。同样的,在《世说新语·容止25》中的说到“王敬豫有美形”,而他的父亲王导却说“阿奴恨才不称”。王导是觉得他的次子王恬空有美貌,但才能不能与之相称。可见魏晋时期的人们并非只是看中人的外貌,否则王导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了。

外貌美丽或者说是收拾整洁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一些风度或者性格,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才情风度。不然接触久了,也会觉得这个人十分乏味无趣。相反,像刘伶这样的虽然相貌次了一等,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却依然能在魏晋时期独领风骚。虽然《世说新语·容止》主要描写的都是一些容貌举止,但是从中我们也看出,任何一个时代,内在品质和不凡的气度都是人们所最崇尚追求的。

从《世说新语·容止》篇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光艳照人的魏晋名士群像。他们肤白如玉,形貌昳丽,略带疯狂地追求女性化的美,令后人诟病,也令今人咋舌。不过,我们不能仅仅以貌视之,也可以透过外表看到其内质。清一色女性化的美貌之下,蕴含着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抛弃虚伪做作,表现真率纯粹个性的具有深刻哲学思想底蕴的实质。所以,晋人是具有特殊的理想的美。

上一篇:小班儿歌手指歌歌词下一篇:公司员工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