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追求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追求为话题的中考作文(通用15篇)

以追求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篇1

追求是一个不平凡的词语,有了追求,就像给我们的人生穿上了一件五彩缤纷的外衣,光彩炫亮。有了追求,就像给我们的人生加了助推剂,从此,奋勇向上。没有追求的人生,则空虚迷茫,黯淡无光。

因为有了追求,所以,蝉选择了在酷暑高歌,叶选择了在深秋舞落,梅选择了在寒冬独开。

飞蛾,它没有蝶的优美舞姿,它没有蝶的高贵华丽,但是,它有一个永不磨灭的追求!

飞蛾扑火的场面,悲壮而凄美,它在烈火中尽情舞动着,没有挣扎,没有痛苦。伴随着身体被烧焦的“噼啪”声,它消失在了火光之中……即使这样,它也没有后悔,没有退缩!它会微笑着使自己绽放在火花之中!

有人讥讽飞蛾的愚昧无知,有人嘲笑飞蛾的顽固可笑,然而,真正愚昧无知,顽固可笑的,是他们!它们没有追求有怎会懂得飞蛾的执着与坚定?有怎会明白飞蛾对火花的追求?

小时候,我认为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培育我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我们,使我们成为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栋梁之才!于是,我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桃李满天下!任粉笔染白了娟娟黑发,任讲台夺去了似水年华……那时,在我的心里,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快乐的!

大些了,我学习了历史,知道了巾帼英雄花木兰,也懂得了她的英勇无畏、足智多谋。从那时起,我对她无比崇拜,便想当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驰骋沙场。带着一颗爱国之心,怀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在战场上挥洒自己的汗水,流淌自己的热血……让青春无怨,让人生无悔!

以追求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以记叙性散文为例谈中考作文写作 篇3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好的作文也是如此。记叙性散文的关键在于情感的炽热,只有源于生活的记叙性散文,在情感上才有鲜活的生命力。但是,源于生活不过是取材的方向,并非是最终的目标。作文应该“高于生活”,应该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加以提炼,找出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价值内涵等,这样的文章才具备“艺术性”。

记叙文写作素材的提炼侧重于对人或事在情节上的再现,更多的是强调事件的完整性和人物的丰满性,而记叙性散文则不然。

记叙性散文在选材上应该如何进行有机提炼呢?

首先,要结合所写主题来筛选多个符合的人物或事件,而不满足于一件。在具体筛选时,要围绕多个方向来寻找,同类事件不需要重复。

其次,要找出所找事件的闪光点。每个事件都有其内在的价值点,或充满趣味、或让人感动、或给人启迪,总之要找出这些关键的点加以呈现、加以提升。

最后,要理清所找事件的逻辑顺序。围绕主题初步判断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而理清之间的写作层次。

比如,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作者选择的素材是“亲情”,这是初中生最为普遍的写作源,可以说是最直观的生活。作者在文中写了两次“守望”,一次是妈妈“守望”我,一次是我“守望”妈妈,在选材时,作者就选择了两个不同方向的“守望”,就避免了写作素材的重复性。同时,两次守望之间有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这样写作的层次感和逻辑也就出来了,应该说,作者这样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去选择记叙性散文的素材呢?

在记叙性散文中,叙述还是主要的,但为了呈现深层次的思想、主题,还有必要就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行议论、适当抒情,这样,文章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会有更好地表现。如《守望》一文中,作者开头和结尾是这样写的:

开头:无论时间的齿轮如何转动,我相信总会有一些守望触动人的心弦,总会有一些守望让我们充满温暖。

结尾:妈妈对我的守望是温暖的亲情,我对妈妈的守望是纯粹的感恩,人类不正是因为这种守望而延续着相互的爱与温暖吗?感谢守望,因为守望,我们的生活才会被许多感动所充实,才会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开头部分,作者对守望抒发的情感,引起了下文的事件,对守望进行了解读。文章结尾通过议论将守望上升到人类的群体性、普遍性情感,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有曲有折,有详有略

文如看山不喜平,记叙性散文毕竟还是记叙类文章,自然也需要在曲折有致,详略得当上做好文章。但是,记叙性散文不同于记叙文,记叙文要求事件叙述的完整性,如对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都要有所交待,往往写得比较具体,同时也就少了一份灵动。记叙性散文往往对于无关主题的一些内容采取略写,一笔带过,而对能直接反映主题、反映人物的主要事件则大笔泼墨,尽可能展现其中的价值点、感动点、动情点。

记叙性散文中如何进行详略繁简的合理调配呢?

具体来说,一般是要结合写作内容来进行科学调适。如写人的记叙性散文,如果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手法,则先写的一些事件肯定应该是略写,简笔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初步的、相对固定的映像,而后面的事件则应该是重点描绘,大笔如椽,让读者来个大逆转,这样才会起到鲜明对比、强烈反差的效果。如果是“二三事”的写法,那么这几件事应该在位置上是平行的,但在实际写作中,肯定有一件事和主题最为契合、紧密的,要加以详写。同样,如果是叙事的记叙性散文,那么铺垫类的事件叙述肯定是略写,而反映主题的重点情节则需要加以详写。

比如,在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中,作者是这样来写妈妈如何守望自己的:

我不喜欢阴晴不定的天气,小时候一到阴雨天就会闷闷不乐。

又是一个阴雨天,清晨妈妈让我带上伞,我却烦闷得什么都不想说,没有理会她就径自走了。度过一天烦闷的学习,我看向窗外,果然,雨在没完没了地下着。

走出班级,看着同学们成双结对的撑起伞走了,我郁闷地向楼下看去,楼梯口站着一个平凡普通而又十分熟悉的身影,这时心中立即温暖起来,那是妈妈在等我。

这几个情节都是略写,首先是铺叙自己对阴雨天的讨厌,引出下文对妈妈的不理会;对妈妈的不理会是反衬下文的懊悔和感动。这几个情节起到的作用是为“妈妈守望我”的主情节做铺垫,故而略写,再看下面的详写部分:

她时不时抬头看看,手中拿着一把伞,那守望的姿态让我想到早上自己可笑的错误行为。我加快速度下了楼梯,来到妈妈跟前。妈妈看到我,喜悦的神色在脸上流动。我看到妈妈那被风吹红的鼻子,心里不禁难受起来。她却说:“我怕你提前放学,就早点来等你了,时候不早了,咱们回家吧!”我“嗯”了一声,便挽着妈妈行走在这雨中,无意中抬头发现妈妈那边的肩头早已湿了,眼前的情景让我的眼角也湿了,我小心地又将伞向妈妈那边靠了靠,这阴冷的雨是妈妈守望我的见证,这长长的归途丈量着妈妈守望的距离。

从详写部分可以看到,是妈妈守望我的具体行动,和我对守望的感悟和理解,这是文章的主题,故而应该详写。并且,这样情节略写来铺垫、情节详写突出主题,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显得有层次、有逻辑,读来一波三折、跌宕有致。

三、细节直击,扫描现场

记叙性散文不提倡纯粹的散文化,支撑记叙性散文的还应该是事件和细节。细节是记叙性散文是否动人、是否感人的关键所在。记叙性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可以求多、求长,而记叙性散文中则求精、求短,关键在于那最闪光的点、最动人的点、最动情的点。在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要有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其中最动人的场景。

比如,在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中,作者这样写“我对妈妈的守望”:

双休日,妈妈却因公司事务繁忙还要工作,我一个人在家,窗外已染上了黑色。白天还是万里无云,晚上却又在淅淅沥沥的下雨。我想妈妈一定没有带伞,我得给她送去。我看了看时间,还来得及,便拿着伞出门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铺垫,紧跟前文妈妈给我送伞、守望我归来的情节,这时候可供作者写的细节有很多,比如给妈妈打电话的对话描写、要不要送伞的心理描写、送伞过程的动作描写、妈妈见到我的情态描写、下雨的环境描写等等,很多可选择的细节,但是怎样写才能更靠近主题?怎样写才能更加动人?怎样写才能给人更多启迪呢?这就是记叙性散文写作时,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关键。作者是这样写的:

经过公车一路的颠簸,我来到妈妈公司楼下。抬头一看,三楼妈妈工作的地方灯还是亮着的。刚准备进去,门卫便拦下我说是没有工作证不让进去,我只好在楼下冷风中等妈妈了。

这还是我第一次给妈妈送伞接她下班呢,一想到妈妈下楼后一眼惊喜的样子,我就觉得等待也是值得的,即使只是守望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妈妈下班了,看到我在等她,“你怎么来了?”她意外而高兴地问着,我说:“当然是来接你喽,走吧!”我撑开伞,并略微将伞向她那边倾斜,又一边说笑着分散她的注意力,怕她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冷着了、淋着了,此刻我才体会到妈妈给我送伞时守望的心情。

作者很聪明,送伞路程一笔带过,门卫阻挡是情节铺垫,重点是等到妈妈前后的细节,第一次为妈妈送伞的心理,妈妈的表情、害怕妈妈担忧的心理等,构成了我对妈妈的守望,让读者如在目前,最后对妈妈守望的理解,更是让人感动。

写好记叙性散文,还有很多诀窍和技巧,但只要提炼好素材、写出层次、写好细节,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 篇4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

吉林省扶余四中 刘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很平凡,有的很伟大,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只要是自己心中所想就好。

有的人追求财富,有的人追求权势,可有的人追求的是让人们幸福。袁隆平正是这种人,他的追求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正是这个追求他才发明了“杂交水稻”。他真正做到了让人们幸福,试问有几个人的追求是为他人的而不是为自己呢7袁隆平就是为人不为已的典型。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已之私,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车子、房子,可是大家可曾想过这样的追求有意义吗7我不反对人们希望过的更好,可人活着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我们的追求不能只滞留在物质满足这个层面,而是应仔细地考虑如何为他人造福,为他人创造幸福的生活。当我们懂得应该追求些什么之后,首要的问题是应该怎样追求?

我们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之后,就应该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拼搏,尽自己最大努力,找最正确的方法来实现这个追求。我们最不应该做的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为那样即使我们成功了也不会快乐,这份成功也不会长久,甚至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沉痛的代价。总之,确立目标之后应努力地去做,正确的去做,坚持地去做。(话题作文 )不管这条路有多难走,都必须走下去。

当我们的追求真的实现了之后,我们要做的`不是沾沾自喜,而是袁隆平那样继续研究,把追求永远延续下去。

所以,从现在开始,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为之努力奋斗,享受过程的艰辛,体味成功的喜悦,让自己的追求和袁隆平的追求一样有意义,让自己的人生不虚度请努力追求,努力拼搏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简评:

以追求为话题的学生作文 篇5

五岁时父母离婚,分居;妈妈问我:“你要跟我生活在一起还是跟你父亲生活在一起。”我沉默了。一般的孩子也许会选择母亲吧!而我,天生就和别人不一样。是的,我选择了父亲、母亲应该会很伤心吧。可当时我不懂。也许是因为我的家庭原因,我的性格变得在人前会很开朗,在人后就变得沉默少语。虽然我的父母离婚,可是他们都很爱我。我的妈妈没有再婚,爸爸也是、我想:当时他们要是都再婚了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了吧、我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我需要的不是有好吃的好玩的、我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爱,还有家的温暖。我的爸爸跟姑姑住在一起,姑姑的丈夫也就是我的姑父很早就离世了、我的脑海中没有关于他的记忆。可妈妈说他是个好人,在我八岁的时候,我的奶奶也离开人世了,我很痛苦。因为我童年的爱有一大半是她给的。

从此接我上下学的就是我的父亲了,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我和我父亲的关系更进一步了。记得那年我上五年级;性格越来越叛逆。个性很强。也有很多好朋友。当时我的家人都没怎么管我。不对,应该是我隐瞒太深。在家人面前我就是一个乖乖女、那时母亲去别的地方做生意了。我中午就在学校吃,我不爱学习。就算老师说我不是不聪明,而是不学。我也不管。我那时痛恨我的父母,痛恨他们为什么要离婚。我恨,那时我恨全世界,恨一切看不起我的`人。就这样,我一个女孩,天天打架,只要有人说我的家庭,就算只是说一个字,我也不许。如果真的说了,我会揍到他不敢说。相信当时的我是多么可笑啊?

直到快小学毕业了,我似乎才发觉我错了。记得毕业成绩单下来,我的母亲在学校门口等我,我低着头,母亲似乎看穿了什么。说:“拿出来。”我说:“回家再拿吧。”母亲又说:“不行。”我只能拿给她看。母亲看了,眼眶红了。母亲说:“我一直以为你是最好的,我相信我的女儿是最聪明的,你真是让我太失望了。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跟我长谈了一次。母亲似乎震惊了,她说他对不起我。她不知道她和我父亲的离婚对我有多大的伤害。我也发觉我错了。我想母亲保证:“从初中开始我要努力,我要好好学。”从那时开始,母亲对我更加好了,她一直给我鼓励,她相信我。我初中就在明德中学读。这是我爸爸给我找的学校。离我爸爸家近。初一开始了,我很努力的补上了我小学的知识。可想而知,那时多么辛苦,每个星期的星期六。我都会去补习我一直最差的数学。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6

每个人都有追求,只是,有的人有了追求后,他一直会为了自己想要得到的而去奋斗,去努力;可有的人,只是有了自己的追求,却在那里空想,一辈子碌碌无为。有人会问:我一直在追求着我所想要的东西,可它距离我很遥远,好像就根本不可能得到。如果这样想的人那就错了,如果是自己真想要追求的,那么就根本不会在乎是否离它遥远,是否能够得到它。只要自己努力了,拼搏了,即使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那也是一次好的经历。

在我看来,追求,它代表了所有:人们的欲望,梦想……人们所想要安逸、享受,并不算是追求,那样的目标,宁愿不要。我一直在按照自己的心而走,这样让我感到很轻松,至少不会被眼前的一些东西所迷惑。而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更应该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更应该去努力奋斗,可是再看一看,有些人究竟在做什么?

我一直在对自己的未来迷茫着,但是我绝对不会对未来放弃!人生的历程本来就是漫长艰苦的。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人生就不叫人生,没有明确目标的追求就不叫追求……

以追求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篇7

关键词:自主探究性学习,已有经验,简约求实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现在所讲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 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主动参与, 关注的是应该信任学生、肯定学生, 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让学生自主寻找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路,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本文试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 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的。在实践教学中, 教者往往会抛出这些常规问题:

回忆一下, 以前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分别怎样推导出来的?

以上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剪、拼等方式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再进行推导计算公式的。那么圆是否也可以通过剪、拼等这样的方式把它转化成熟悉的平面图形, 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接下来就是要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长方形, 再接下来就是按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

可当我们执教者进行这些环节的教学时, 真实的教学情况总是老师对学生缺乏信任, 能自己通过努力探究得出结论的学生还是比较少, 很多的学生还是在被老师牵着思维跟着在走。学生丝毫没有独立性、主动性, 因而根本谈不上学生自主探究。所以就产生了这些疑问:

1. 如果课前不安排学生自学, 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图形圆, 可以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更想不到由“圆”变“方”、化“曲”为“直”的方法。

2.如果让学生自学, 学生势必会受书本与学具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固定在将圆转换成近似的长方形, 体现不出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任何优势。

3.当然,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所有时间都放到自主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上, 也会造成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那么, 围绕“圆的面积”究竟怎样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怎样让学生想到把图形圆, 可以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怎样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又能体现课堂教学简约问题?当笔者我又一次遇到这一内容, 不由地想起无锡一位老师曾经的想法, 开辟课外实践阵地, 进行“圆的面积”自主探究性教学。我们不妨一试。

1.教学“圆的认识”后, 笔者给学生留了一份实践作业: 画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圆, 你能将它平均分成几份呢?把每一份剪下来。第二天在学习小组中交流你的做法和想法。

2.第二天与学生交流家庭作业情况, 发现如下情况:

①学生将图形圆, 平均分成4份、8份的比较多。4等份的同学有采用对折的方法, 也有采用在圆内画两条垂直的直径的方法。8等份的同学基本采用对折的方法。

②有一名学生将图形圆, 平均分成了36份。他说:“我在量角器上刻度线的启发下, 先将半个圆分别平均分成18份, 最后就把整个圆分成了36等份。”

③有一名学生将图形圆, 平均分成了9份。他说:“我在做这个作业时, 教中学数学的老爸看见了, 老爸说:‘将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太简单, 如果能平均分成5份、6份、9份那才了不起’。老爸可是给我出了难题, 我想破了头也没做出来, 后来还是老爸帮我解了围。只要用360°除以平均分的份数, 就得到每个角的度数, 然后在圆内画一条半径, 按照刚才的角度画出其他的半径就行了。”

……

家长的参与使本次课外实践作业增色不少, 学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使作业的效能最大化。于是笔者趁热打铁, 布置第二次作业:听了同学们等分圆的方法, 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启发, 你愿意改进吗?画一个直径为16厘米的圆, 将它平均分成若干份, 把每一份剪下来, 并把它们拼成其他图形。

几天后, 正式步入“圆的面积”教学。可想而知, 当笔者提出那个常规问题后, 学生的学习状态顺应自然, 水到渠成, 笔者再也没有了“学生怎么能想到把圆变成近似的长方形、 (三角形、梯形) ”的尴尬,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 学生也运用多种途径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笔者对这个课外实践作业的设计其实是对“圆的面积”一课教学的预设与铺垫。但通过这具体的做法, 笔者对数学课堂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有了新的思考:

一、自主探究———充分“相信”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在课堂的突出地位将学生的主体角色取而代之, 学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 因而, 学生的思维长期停留于模仿和机械记忆, 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约束。可见, 要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 教师首先要“让位”, 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 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取而代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决不急于求成。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 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以《圆的面积》的教学为例, 教学时, 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借助已有知识, 在已经学过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公式推导的基础上, 通过剪拼, 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近似的长方形、 (三角形、梯形) 等,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 从中发现, 体验算式之间的联系, 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在整个推导过程中, 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 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渗透了极限思想, 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这样一个探索的学习过程, 学生找到了“圆的面积”的公式, 也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过程, 而这一过程也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自主探究———基于已有“经验”

笔者一直想, 为什么一开始在课堂上教师提出“圆可以转化成哪些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问题, 学生表现出束手无策与茫然, 除了时间不够外, 还在于已有的基本经验不足, 没有由“圆”变“方”、化“曲”为“直”的经验。学生怎么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然想到呢?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本身是人类长期实践反复操作总结出的经验, 现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想到这一方法, 无疑是牵强的, 所以很多老师采用了课前预习或教师当场提醒。于是, 笔者认为, 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时, 设置的问题应该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 对学生所具有的经验与能力进行透彻分析, 对自主探究的的情景进行预设, 否则“自主探究活动”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如果学生已有的基本经验储备不足, 那么教师就要运用智慧, 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经验与探索活动的纽带。比如, 笔者设置的课外实践作业, 就是有意铺设了通向“寻找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之路。学生在操作活动中, 通过剪, 找到了一些等分圆的方法, 明确了半径在等分圆中的作用;通过拼, 感受到了由“圆”变“方”、化“曲”为“直”的奇妙过程, 在课外实践作业交流中, 教师没有点破内在“玄机”, 但学生的已有经验储备在逐渐丰富。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探索精神。

三、自主探究———追求简约求实

新课程改革使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喜可贺。然而, 现在的课堂似乎又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教师津津乐道于教学过程的精雕细刻, 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成了老师表演、出彩的舞台, 教师满足于做一个“工笔画师”, 拘小节而失大气。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法真正彻底发挥, “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 数学课很难找到原汁原味的学科特有的“数学味”。

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理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 笔者没有局限书本上现成的方法, 而是对教材作了大胆的处理, 突出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探索与推导, 为学生搭建了自由探究的平台, 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 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让学生操作、思考, 自主探究, 自主发现, 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多向性, 又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有效地渗透了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从中体会到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探索精神和创新意思,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等等这些, 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还原“真正”的数学课堂。才会有浴火重生之后的豁然开朗之感, 才会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叹:数学其实很有趣, 课堂原来很简单。

我们清楚地看到, 这种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改变了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新局面。让学生能说的说能做的做, 能想的想能演的演, 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会促使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活动, 从而使探究的成果更完善, 更具有价值。

总而言之, 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是孤立的, 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等。而作为教师, 应激励学生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 参与学生探究, 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评价, 这样教师的“主导”才是为学生的探究服务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和惊喜的。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设计网:张彪, 沈晓东.《一项连续性的探究作业》.2007.

[2]无锡新区教育网:钱科英.《探究:一项连续性的作业》

[3]黄吉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初探》

[4]王闻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5]刘芬.《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6]吴康宁.谁是“迫害者”—儿童“受逼”学习的成因追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2.

[8]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育研究》.2004.11

以追求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篇8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将“人文关怀”作为内涵追求,抓住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围绕青少年在习惯培养中个性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遵循中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将“认知一情感—意志—行为”作为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积极建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持续推进习惯养成教育,旨在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更新与发展,积极培育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一、时代呼唤——习惯养成之于人成长成才的必要性

当前,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在基础教育领域,人们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部持续围绕“公平、均衡”的核心要义,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的综合改革与均衡发展,注重提高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顺应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指导各地优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

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二附中)一直致力于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健身习惯的培养,并于2000年制订《四个良好习惯细则》,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3年又提出将“四个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的育人特色。

2009年制定了“四个良好习惯”实施方案,并逐步细化各级评价目标。学校坚持知行统一、渐进强化、尊重差异、课程和活动结合等原则,创造性地、持之以恒地开展习惯培养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员参与中为学生打好发展的基础,助力学生全面成才。

为更好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积极顺应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改革趋势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需求。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扎根北京市昌平区未来科技城,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办学。在办学的第一年,学校所招的初一新生都是所在城乡结合部回迁村的百姓子女。

因为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造成他们在学习、生活等习惯养成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基础差异较大,再加上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定的逆反性与波动l生,对学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于是,“如何做好习惯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命题。

学校秉承北师大二附中的经验,积极开展“行为训练”的实践研究,完成了《恰同学少年——暨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行为习惯训练》德育研究专题片。通过优化教育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习惯养成的责任意识。

在学有要求、行有标尺的具体指导下,全体学生的行为表现、综合素养明显优于其入学前的状态;通过参加影片拍摄,学生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欣赏中不断提升自信心,逐步形成了习惯养成的自主意识。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学校努力汲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系统搭建习惯养成教育的整体框架,在与时俱进中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他山之石——世界各国对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纵观国际社会,重视和加强青少年习惯养成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

美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学校在校规校纪的制定和实施方面都是非常严格的,其养成教育也是有礼有节地进行。比如,美国迈阿密大学雷欧·克里斯顿教授制订的“遵纪守法、诚信、自律、友善”等21条学生品德规范准则获得了一致好评。

英国公学以严格的管理制度著称,良好的校风和优良的传统代代相传,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英国伊顿公学围绕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等10种品格对学生进行培养。

德国提倡“朴素道德”和“善良教育”,认为这是习惯养成教育的基础。朴素道德包括“要自觉忠实地完成每个人在特定活动范围内的责任;要老实坦诚地和人交往,踏实、正直,做事不半途而废”等要点。

以上诸多发达国家,无论是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指导性文件,抑或是基层学校的具体实践措施,都体现了对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行塑造和良好习惯养成的高度重视。各国都将良好习惯的培养纳入教育培养体系之中,并且使之成为整个教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育人工作提供了借鉴。

三、自我建构——本校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1.“人文关怀”的建构理念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并指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体现出国家对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提出了新方法和新要求。

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未来社会的科技化、国际化与多元化潮流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科技城学校在教育探索中积极传承北师大二附中本部的理念和文化,以“人文·自主”的学校文化为引领,秉承“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的教育理念,践行“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主张;在育人目标上,追求“三兼优一发展”,即人格发展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兼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在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建构中,科技城学校将“人文关怀”作为内涵追求,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中不断确立主体意识,着重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更新与发展,积极培育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2.“关键期”的建构特点

中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心理发展特点来看,11~12岁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段之一,是产生急剧变化的年龄,即“危机年龄”。

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是急剧的,其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容易发生逆反现象。若引导得当,青少年便能顺利度过“危机年龄”,进而展现出新的面貌。对此,学校切实把握习惯培养的“关键期”,遵循中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将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其积淀良好的习惯,以习惯带动技能的提升,促使他们更有效、更充分地接纳新知识、加工新信息,促进自我人格的发展。

3.“知-情-意-行”的建构标准

科技城学校在习惯养成教育体系的建构中,紧密结合“四个良好习惯”的核心要素,将中学阶段的德育内容以及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融入习惯养成教育中,使之成为—个整体的习惯养成系统。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习惯养成教育是学会做人并获取幸福与成功的教育,有着复杂的过程和内在机制。在习惯养成系统的整体建构中,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加以评判。根据青少年在习惯培养中个性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遵循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学校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作为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级阶段。该阶段主要是适应过渡,其重点内容是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具体要求如下。

认知层面:了解《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班规班律等;认识初中与小学学习内容、方式等差异,明晰初中学习的特点。

情感层面:体验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借助集体性的学习活动,增强凝聚力;初步培养道德诚信、责任意识。

意志层面:自制力(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勤勉刻苦。

行为层面:尚礼负责(升旗礼仪、着装要求、日常规范等);诚实守信(真诚待人、知错就改等);遵规守纪(上课和集会不迟到、不早退等);友善合作(关爱他人、树立合作意识等);认真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广泛学习(遵守课堂纪律、规范完成作业、主动预习等)。

二是中级阶段。该阶段是步入青春,其重点内容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培养,具体要求如下。

认知层面:知晓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解劳动的价值;有效认识自己身体成长发育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变化。

情感层面:通过参与主题教育活动,体验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并提升自我调控和情绪调节能力。

意志层面:坚忍性(矢志不渝、乐观顽强);独立性。

行为层面:学会自理(作息有规律、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等);善于自护(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健康饮食等);热爱生活(自我悦纳、学会感恩等);自觉参加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坚持锻炼、科学锻炼、身心健康。

三是完善阶段。该阶段是迎接挑战,其重点内容是全面巩固习惯养成教育成果,达到心理学上的“动力定型”,具体要求如下。

认知层面:进一步了解学业发展中的阶段性转折及其重要性;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情况,掌握社交礼仪;熟悉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情感层面:乐观面对挑战,积极构建个人生涯发展;遵从社会生活的纪律准则,培养是非观,提升责任感;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增强服务意识。

意志层面:自觉性(独立自主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果断性(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坚韧性(积极进取、持之以恒)。

行为层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包括升学观、择业观;完成由少年向青年的过渡,向社会所要求的标准迈进;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热爱国家,富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热爱生活,个性全面发展。

新时期的养成教育致力于人性的改造与完善,促使青少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有序发展。它是一个人格锻造与形成的活动建构过程,其任务就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习惯;它是用发展着的生命去实现个体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础。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正是怀揣着这样一种教育梦想与愿景,循着“人文关怀”的路径,持续推进习惯养成教育。

以追求为话题的九年级作文 篇9

我的梦想很简单,那就是当“文明少年”。老师说要想当“文明少年”,首先要学习好,还要讲卫生,懂礼貌……虽说实现这个梦想很难,但为了当上“文明少年”我不仅会努力去做,而且会做得很好。“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终于有一天,我的梦想实现了!胳膊上带着一个袖标,写着四个字——“文明少年”,我正在文明城里值勤呢!你瞧,走进用葡萄藤搭起来的大门,眼前不禁一亮:绿茵茵的草地上点缀着五彩斑斓的小花,清澈的湖水上浮着小憩的天鹅,茂密的树林里,可爱的小松鼠、小猴子自由地蹿来蹿去。更奇特的是大路上,斑马在散步,丹顶鹤在舞蹈,蟋蟀在唱歌,白鸽一会儿飞到我的肩膀上,一会落到我的手上,友好地向我打招呼……真是世外桃源!对了,迪斯尼乐园的居民——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米妮、史高治大叔也在文明城做客,我们用特殊的语言交流着……

到了晚上,我回到家,把今天在文明城里看到的一切告诉了爸爸妈妈。在快乐的陪伴下我们一同进入了梦乡,同时也盼望着新的一天的到来。

以留下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篇10

——题记

偶尔回首,惊觉时光飞逝,但,只能空留叹息。

岁月流逝,似乎带走了许多,也许,也留下了许些。

岁月,带走了我的童年,带走了我最纯最真的季节,还有,我最纯最真的梦。

岁月,留下了我的足迹,留下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用我的足迹描绘我生命的轮廓。

岁月,带走了我的懵懂,带走了我最朦胧的渴望,还有,曾经幼稚迷人的梦幻。

岁月,留下了我的泪水,留下了我最真挚的回味,用我的心谱写一曲生命之歌。

岁月无情,尚懂带留,人亦有情,可知如何带留。

回首往昔,有多少人在带留之间彷徨。

苏轼曾试着带走失落,吟咏着大江东去的壮阔;然而,却也留下了感慨悲欢离合的无奈。

诗仙太白试着带走绝望,仰天大笑出门而去;然而,却也留下了以手扶膺坐长叹无助。

武侯怀揣感恩的心乘风而去,却也留下了携秋风而还的悲叹。

回首往昔,他们到底留下了什么?

鸥鹭争渡,惊起的是李清照的喜悦,留下的爱情的清酒,醉了人心,即使是明月松间照,仍是沉醉不知归途。

陶渊明唱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留下的是他酿造的如菊花般恬静的人生美酒。

我看见苏格拉底的执着和视死如归,于是我感受到了他给后人留下的是思想震撼。

我看见迪金森一颗追求宁静和单纯的心,于是,我体会到了她留下的是她的诗般的令人叹服的人生。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开始回首过去,说明他已经老了。

但,当呼吸已停止,一生盖棺论定,想要修改还有空白处吗?

人生,太短,来不及看那满树繁花似锦,转眼已只剩下落花满地。

以“三角板”为背景的中考试题 篇11

■ (贵州遵义)把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板如图1放置,若∠1=45°,则∠2的度数为( )

A. 115° ?摇B. 120°

C. 145°?摇 D. 135°

■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可求得∠3的度数,又由∠4是∠3的邻补角,可求得∠4的度数,最后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2的度数,故选D.

■中考链接

1. (湖北恩施)将一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如图2放置,如果∠α=43°,则∠β的度数是( )

A. 43° B. 47°

C. 30° D. 60°

■ 此题实际上是例1中的图形变式,类似例1的解法,即可得出答案为B.

2. (湖北黄石)将一个有45°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一张宽为3 cm的纸带边沿上,另一个顶点在纸带的另一边沿上,测得三角板的一边与纸带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成30°角,如图3,则三角板的最大边的长为( )

A. 3 cm?摇 B. 6 cm

C. 3■cm?摇 D. 6■cm

■ 由三角板的一边与宽为3 cm的纸带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成30°角可知45°角的三角板的直角边为6 cm,则三角板最大边的长为6■ cm,故选D.

以上三道题的特点是以同学们使用的三角板、直尺为素材,把关于平行线、垂线、角度的计算巧妙融合,问题设计回归本源,操作性强. 试题入口起点低,面向全体同学,考查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以及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符合同学们的生活常识和认知基础,体现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理念.

■ (山东枣庄)将一副三角板如图4所示叠放在一起,若AB=14 cm,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cm2.

■ 由叠放图易知,阴影部分是一个直角边为7 cm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4.5 cm2.

■中考链接

1. (山东东营)一副三角板,如图5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5中∠α的度数是( )

A. 75° B. 60°

C. 65° D. 55°

■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α的度数是75°,故选A.

2. (山东威海)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6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45°,∠A=60°,AC=10,试求CD的长.

■ 过点B作BM⊥FC,垂足为点M,由已知和特殊三角形的性质易得BC=10■,CM=15,MD=BM=5■,所以CD=CM-MD=15-5■.

3. (四川内江)如图7,在Rt△ABC中,∠BAC=90°,AC=2AB,点D是AC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D重合,连结BE,EC. 试猜想线段BE和EC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 BE=EC,BE⊥EC. 理由如下:因为AC=2AB,点D是AC的中点,所以AB=AD=CD. 因为∠EAD=∠EDA=45°,所以∠EAB=EDC=135°. 因为EA=ED,所以△EAB≌△EDC. 所以∠AEB=∠DEC,BE=EC. 所以∠BEC=AED=90°. 所以BE⊥EC.

此组试题将三角形的面积,直角三角形的内角、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全等三角形等知识,通过两个三角板的位置叠放,构造在了同学们熟悉的特殊图形之中. 问题情境公平,再现了同学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活动,增强了考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 (江苏扬州)如图8,在Rt△ABC中,∠ACB=90°,∠A=30°,BC=2,将△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n°后得到△EDC,此时点D在AB边上,斜边DE交AC边于点F,则n的大小和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 )

A. 30,2?摇 B. 60,2

C. 60,■?摇 D. 60,■

■ 在Rt△ABC中,因为∠ACB=90°,∠A=30°,CD=BC,所以∠CDB=∠B=90°-30°=60°. 所以n°=∠DCB=60°. 易得Rt△ABC∽Rt△CDF,S■=■BC·AC=2■,由■=■=■可求得S■=■2·2■=■. 故选C.

■中考链接

1. (山东滨州)如图9,在△ABC中,∠B=90°,∠A=30°,AC=4 cm,将△ABC绕顶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A′B′C的位置,且A,C,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点A所经过的最短路线的长为( )

A. 4■cm?摇 ?摇 B. 8 cm

C. ■π cm?摇 D. ■π cm

■ 解题时只要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亲自动手操作就能搞清楚点A的运动轨迹是以点C为圆心、CA长为半径的一段弧线,运用弧长公式计算易求得点A所经过的最短路线的长为■π cm,故选D.

2. (山东聊城)将两块大小相同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BAC=∠B′A′C′=30°)按图10的方式放置,固定三角板A′B′C′,然后将三角板ABC绕直角顶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小于90°)至图11所示的位置. AB与A′C交于点E,AC与A′B′交于点F,AB与A′B′交于点O.

(1)求证:△BCE≌△B′CF.

(2)当旋转角等于30°时,AB与A′B′垂直吗?请说明理由.

■ (1)如图11,在△BCE和△B′CF中,由∠B=∠B′=60°,BC=B′C,∠BCE=90°-∠A′CA=∠B′CF,可得△BCE≌△B′CF.

(2)当∠A′CA=30°时,AB⊥A′B′. 理由如下:因为∠A′CA=30°,所以∠B′CF=90°-30°=60°. 易得∠B′FC=60°,∠AFO=∠B′FC=60°,所以∠AOF=90°. 所以AB⊥A′B′.

3. (内蒙古包头)在Rt△ABC中,AB=BC=5,∠ABC=90°,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AC的中点O处,将三角板绕点O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或其延长线于点E,F,图12和图13是旋转三角板所得图形的两种情况.

(1)三角板绕点O旋转,△COF能否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能,指出所有情况(即给出△CO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BF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三角板绕点O旋转,线段OE和OF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用图12或图13加以证明.

(3)若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上的点P处(如图14),当■=■时,PE和P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 (1)△COF能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包括:当点F在BC中点时,CF=OF,BF=■;当点B与点F重合时,OF=OC,BF=0.

(2)如图12,连结OB,则对于△OEB和△OFC,有OB=OC,∠OBE=∠OCF=45°. 因为∠EOB+∠BOF=∠COF+∠BOF=90°,所以∠EOB=∠COF. 所以△OEB≌△OFC. 所以OE=OF. (图13的证明方法与此类似)

(3)如图14,过点P作PM⊥AB,垂足为点M,PN⊥BC,垂足为点N. 因为∠EPM+∠EPN=∠EPN+∠FPN=90°,所以∠EPM=∠FPN. 又因为∠EMP=∠FNP=90°,所以△EPM∽△FPN. 所以■=■. 因为△AMP和△PNC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Rt△PMA∽Rt△PNC. 所以■=■. 又因为■=■,所以■=■=■.

以上试题建立在三角板旋转的基础上,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猜想、论证,可发现图形(三角板)旋转过程中几何基本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涉及的主要知识有三角形旋转后构造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有关线段和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位置关系(垂直或平行)、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圆的有关内容.

以上试题,突出体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试题结合三角板的具体情境,考查了同学们对基本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的认识,对重要几何基本事实(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试题注重让同学们在应试过程中经历操作、观察、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强调在图形运动(重叠、旋转、平移)变化过程中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能力.

以课本习题为背景的中考题 篇12

如图1, 平地上一幢建筑物AB与铁塔CD相距60 m, 在建筑物的顶部测得铁塔底部的俯角为30°, 测得铁塔顶部的仰角为45°, 求铁塔的高度 (.精确到1 m)

【分析】若设过点A的水平线与CD交于点E, 由建筑物AB与铁塔CD相距60 m, 铁塔顶部的仰角为45°, 可以构造出等腰直角三角形, 即塔比建筑物高60 m, 从建筑物的顶部测得铁塔底部的俯角为30°, 从而利用正切求出建筑物的高度, 进而得到铁塔高度.

解:设过点A的水平线与CD交于点E,

由题意, 得∠AEC=∠AED=90°,

∠CAE=45°, ∠DAE=30°, AE=BD=60 (m) ,

∴CE=AE=60 (m) .

在Rt△AED中,

答:铁塔CD的高度为95 m.

【评析】这是一道典型的锐角三角函数应用题, 它的原题或模型出现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和资料中, 不仅如此, 它的原题或模型还频频出现在中考试卷中. 为方便同学们的学习, 现归纳几例, 供参考.

一、简单改变有关数据

例1 (2015·安徽) 如图2, 平台AB高为12米, 在B处测得楼房CD的仰角为45°, 底部点C的俯角为30°, 求楼房CD的高度.

【分析】过点B作BE⊥CD于点E, 构造直角三角形, 先求CE, DE, 再求CD及近似值.

解:过点B作BE⊥CD于点E,

在Rt△EBC中,

在Rt△BDE中,

答:楼房CD的高度约为32.4米.

【点评】此类问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一是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二是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记忆错误. 如果能联想到课本习题, 我们将十分容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二、求两幢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例2 (2015·昆明) 如图3, 两幢建筑物AB和CD, AB⊥BD, CD⊥BD, AB=15 m, CD=20 m, AB和CD之间有一景观池, 小南在A点测得池中喷泉处E点的俯角为42°, 在C点测得E点的俯角为45° (点B、E、D在同一直线上) , 求两幢建筑物之间的距离BD. (结果精确到0.1 m, 参考数据:sin42°≈0.67, cos42°≈0.74, tan42°≈0.90)

【分析】分别在Rt△ABE和Rt△DEC中, 利用∠AEB和∠DEC的正切求得BE和DE的长, 再相加即可.

解:由题意, 得∠AEB=42°, ∠DEC=45°.

∵AB⊥BD, CD⊥BD,

∴在Rt△ABE中, ∠ABE=90°.

在Rt△DEC中, ∠CDE=90°,

∠DEC=∠DCE=45°, CD=20,

∴ED=CD=20,

答:两幢建筑物之间的距离BD约为36.7m.

【点评】由课本习题的求解策略, 将实际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理解仰角、俯角的定义, 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另外, 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会利用适当的三角函数关系式求解, 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必要条件.

三、从其中的一幢建筑物中间观测另一幢建筑物

例3 (2015·临沂) 小强从自己家的阳台上, 看一栋楼顶的仰角为30°, 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 小强家与这栋楼的水平距离为42 m, 这栋楼有多高.

【分析】如图4, 在Rt△ABD和Rt△ACD中, AD、∠α和∠β已知, 分别解直角三角形, 求出BD、CD, 它们的和就是楼高.

解:过点A作AD⊥BC, 垂足为D,

∴△ABD和△ACD都是直角三角形.

在Rt△ABD中,

在Rt△ACD中,

答:楼高为

【点评】在直角三角形中, 知道了一个锐角和至少一条边, 就可以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 将其余的角和边求出来, 这就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思路.

四、一建筑物改换成悬在半空的气球

例4 (2015·呼和浩特) 如图5,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 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高楼顶部B的仰角为30°, 看这栋高楼底部C的俯角为65°, 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AD为120 m, 求这栋高楼的高度. (结果用含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及根式表示即可)

【分析】根据题意, 得AD⊥BC, 分别在Rt△ABD、Rt△ACD中结合已知条件利用正切函数的定义求出BD、CD的长, 然后相加即得这栋高楼的高度.

解:依题意, 在Rt△ABD中,

在Rt△ACD中,

答:这栋高楼的高度为

【点评】此类问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在Rt△ABD、Rt△ACD中误用正弦、余弦函数求BD、CD的长.

五、两建筑物之间加入第三种物体

例5 (2015·凉山) 如图6, 在楼房AB和塔CD之间有一棵树EF, 从楼顶A处经过树顶E点恰好看到塔的底部D点, 且俯角α为45°, 从距离楼底B点1米的P点处经过树顶E点恰好看到塔顶部C点, 且仰角β为30°, 已知树高EF=6 m, 求塔CD的高度. (结果保留根号)

【分析】依题意可先在Rt△EPH中, 求出PH, 然后根据△EF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FD, 也就是HG的长, 从而得到PG的长, 再通过Rt△PCG, 求出CG的长, 进而能得到DC的长.

解:由题意, 得∠ADB=∠α=45°,

PB=HF=GD=1 (m) .

∵EF=6 (m) , ∴EH=5 (m) .

在Rt△EPH中,

∵∠β=30°, EH=5 (m) ,

在Rt△EFD中, ∠EDF=45°, EF=6 (m) ,

∴FD=FE=6 (m) ,

∴HG=FD=6 (m) ,

在Rt△CPG中,

答:塔CD的高度为

【点评】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有图的要先将题干中的已知量在图中表示出来, 再根据以下方法和步骤解决:1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 画出平面几何图形, 弄清已知条件中各量之间的关系;2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边角关系进行计算, 若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可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六、将问题变换成生活用品

例6 (2015·岳阳) 如图7是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把椅子的侧面图, 椅子高为AC, 椅面宽为BE, 椅脚高为ED, 且AC ⊥BE, AC⊥CD, AC∥ED.从点A测得点D、E的俯角分别为64°和53°.已知ED=35 cm, 求椅子高AC约为多少?

(参考数据:)

【分析】利用已知条件判定四边形BCDE是矩形, 得BE =CD. 分别在Rt △ABE和Rt △ACD中, 利用正切表示出AB、BE以及AC、CD的关系, 利用BE=CD建立关于AC的方程, 即可求解.

解:∵AC⊥BE, AC⊥CD,

∴∠ACD=∠ABE=90°.

∵AC∥DE,

∴∠CDE=180°-∠ACD=180°-90°=90°,

∴四边形BCDE是矩形,

∴BC=DE=35 (cm) , BE=CD.

在Rt△ABE中, ∠AEB=53°,

在Rt△ACD中, ∠ADC=64°,

∴, 解得AC=105 (cm) .

答:椅背AC高约105 cm.

以向上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篇13

“再向前一点点!”“你要赢!”我听到了一株小草破土而岀的声音,这是星星冲破暗夜的光明。他的脸涨红了,他的手在颤抖,但他超越了自己,这名男生直僵僵地起来,轮到我了。

坐下,弯腰,手伸直。我期许着我的手能带着我对成功的向往向前冲,但它终究只停留在那里。“再向前一点点吧!”同学们大声鼓励我,我要向前,我要向前,我要再向前。刹那间,进取的火苗从我的胸腔窜到了我的指尖。

我觉得我的脚紧绷到了极点,即使是一根羽毛飘落,这小小的重力也许便会将我逼进绝境。但我不能放弃自己,后面没有路,左边没有,右边也没有,我只能向前进取,拼尽全力才会发现更好的。

体育测试重要,文化课考试亦是如此。第一次大考,我的成绩差强人意,第二次仍是如此,但比上次进步了许多,第三次考试同样有所提升,但我不应因此而止步。对于我,比起排名,我更在意自己是否竭尽全力。正因如此,便不断更新目标,不断向上攀登。天很高,路很长,梦很远,所以才要不断进取。

青春热血沸腾,一股“冲”劲和一股“拼”劲。无时无刻不鞭策着曾经想放弃的我们。青春很短,在校园里学习的日子看似辛苦,却始终将成为我们奋斗的最美见证。浑浑浑噩噩是一天,勤奋刻苦是一天,把浮躁的心转化为学习的静,把贪玩的劲转化为进取的力。

中考以坚持为话题的作文 篇14

下午,山上没有毒辣的太阳。风习习地吹在每个人的身上,还感觉有一丝凉意,旁边突起的山成90°,矗立在哪,头往下探,见不着底。四面群山环绕,仰头观望眼前这座大山,看不见终点,我不觉倒吸一口凉气。老师说,面前这座山叫板山,是当年红军翻过的大山之一,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爬到终点。这么高!怎么可能?我暗暗的想。

路高低不平。我们匀速前进,观赏着沿途的风景,这儿美,真是美,自然长成的松树为我们遮挡着太阳,两旁的草丛里长着不知名的野花,里面爬着比平常大一倍的蚂蚁。天,蓝的清澈,与连绵起伏的青山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石阶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还有许多小石子散落在上面,石阶与石阶跨度是极高的,石阶的宽度只能勉强容纳两人并排行走,左边一点就是草丛,而旁边就是悬崖,我们的队伍像一条蛇曲折而上,望不到队头也看不见队尾。爬了一段,有些同学体力不支了,嘴上嚷着不爬了,想放弃,我也一样,鼻子上的汗珠打着滚往下流,校服的衬衫也湿了,双腿有些酸痛还有点发抖,脚上的力气也没有之前十足,但看着旁边的同学和老师都在努力攀爬,我又充满斗志,下定决心,一定要爬上山顶。加快步伐咬牙努力跟上大部队。

前方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山顶的亭子,让我们一股作气爬上了山顶,到山顶后我长长的出了口气,擦掉汗珠,坐在山顶石凳上看着板山风景,这险峻的山峰让我佩服当年红军顽强的意志。

风轻轻地吹在身上,我们欢喜地小跑下山,一身的劳累被成功登山的喜悦所代替,一路欢声的我们是最美的风景!

以追求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篇15

一、《条例》对登记程序规定的特点

1.不动产登记行为性质决定了登记程序的重要法律地位

根据《物权法》可知,不动产登记是将发生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等事实记载于登记簿,从而发生物权效力。这意味着不动产登记机构并没有为相对人创设新的权利义务,登记仅是对事实和现存法律关系加以确认公示的行政行为。作为一种行政行为,更多的应强调登记机构的程序正当性,只有程序合法才能保证实体权利记载的准确,如果不注重程序的规范性,则登记结果的权威性无法得以保证,登记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效果也无从谈起。登记程序是登记机构做出的确定实体内容的方式、步骤、时间和顺序的行为过程,那么登记机构应当履行哪些登记步骤,如何履行这些步骤?《条例》以三分之一篇幅规定了从申请到受理、查验、查看、登簿、发证的程序性要求,这是登记做到合法必须遵循的要求,如果没有按此要求开展登记工作,则将导致登记行为违法。也就是说,每个登记步骤是否完成是衡量登记行为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2.登记程序突显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依申请原则

这个原则包括两点:一是登记与否由当事人决定和启动,在登簿前是否撤回由申请人决定。尽管不动产物权通常要登记才生效,但是否需要登记则完全取决当事人自己的意愿,法律不会强制当事人取得房屋后必须登记,但法律指出了登记能够达到的效力,因此,登记与否的利害后果完全由当事人自己判断和权衡。从第12、13、14条可以看出,《条例》强调的是依申请登记原则,不同的登记事由和主体形成了多种依申请方式,如双方申请、单方申请、代为申请和自己申请等。同时,在登簿前由于尚未形成物权,如果申请人因合同纠纷或其他原因不愿意登记了,则可以申请撤回登记。当然,撤回登记是有严格的时点要求的,一旦登簿物权生效后,就不能申请撤回登记了。二是当事人应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既然是依申请登记,则启动申请的主体是申请人,提供申请材料的主体是申请人,申请材料的真实性理应由申请人负责,申请人通过登记取得物权,那么其须为取得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果因为申请不实造成登记错误的法律后果应当由申请人负责。这个原则进一步可以理解为,登记机构的登记是建立在申请人的申报基础上的,在有限的登记时间内,登记人员主要审查申请材料的齐全性和关联性。这也意味着法律对登记双方的责任分配负责,申请人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登记机构对申请材料的形式合法性、齐全性负责。

3.登记程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登记审查的模式

登记程序的一系列条款就是规范登记行为的操作步骤,有的是必经程序,有的是可选程序。必经程序如第15条至第19条所列内容都是需要登记人员做到的。一旦申请人启动了申请,登记人员就要环环相扣地进行受理、初审、查验、对部分登记类型的实地查看、登簿、发证,完成整个登记行为。《条例》所列的这些程序也是大多数登记经申请启动后的通常性程序,必须一一履行才能认定为程序正确,否则就存在登记的瑕疵或违法。由于登记种类的多样,除必经程序外还有可选程序,这在第17条有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该条第1款规定的“不动产登记机构认为需要实地查看的其他情形”,就给予了登记机构一定的自主权,即登记机构认为除该条所列三种情形外的房地产还需要经现场核对才能审查通过的,就可以履行实地查看的义务,特别是对于登记后长期未行使权利变更或处分的非区分所有房屋是否在此期间发生物理状态的变化,进行实地查看是很有必要的。二是该条第2款对可能存在权属争议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行使调查的权力,调查也是为了排除争议、尽可能地使事实与申请事项相符,减少登记后引起的更正或撤销登记的情形(这个调查权是否妥当,后面会有分析)。从必经程序和可选程序的规定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登记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是有限的,只有在权属存在争议(应为登记机构可知的)和房屋现状可能存在与原记载不同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履行可选程序。由此可知,登记以书面材料审查为主,辅以少量的调查和实地查看。《条例》第16、20条分别从正反两方面对书面审查标准作出了规定。如果能做到书面审查无误,程序完整无缺,则可以认为登记行为合法有效。

4.登记程序融合了高效服务理念

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群众申请登记,将原来散落在不同机构的登记职能整合到一个部门办理,改变重复、交叉、多头办理的无序、低效状态。因此,整个《条例》都以此为主导,突出服务为先的理念。关于登记程序的规定同样能鲜明地感知立法者的高效服务思想。首先,第14条第2款要求登记机构在办公场所和门户网站主动公开申请登记所需材料目录和示范文本等信息,这既为申请人提供便利,让有需求前来申请的群众知悉办事流程和申请材料情况,提高申请效率,也为社会更好地监督登记机构公开透明登记扫除障碍,登记机构将所要收取的申请材料明明白白地公而告之,从而也为自身顺利受理提高效率创造条件。其次,第15条严格受理的期限,提高受理要求。要求登记机构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审查;申请人可以当场更正错误的,当场受理;登记机构未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内容的,视为符合受理条件。以前有的登记机构存在受而不理拖拉办事的情况,只要不开具受理单,就可以无期限地拖延,因为原来只有部规章规定在受理后多少个工作日完成登记,没有就受理阶段的时限予以明确规定。这样规定无疑对登记机构提高了要求。再次,第18条规定了各类登记的最长工作时限,登记机构应当在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登记手续。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各地的工作时效都大幅度提高,有些登记类型开通了快速通道,一至两个工作日就可完成,但对于复杂的登记类型或者登记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延时或积压的状况。法律既然给出了最长时限,则无论客观情况发生什么变化,都要求登记机构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登记,除非是申请人的原因导致。最后,第22条规定登记机构能够通过互通共享取得的信息,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交。这样的规定既对登记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公安、民政、税务、工商等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政府各部门间的不同平台共享资源提供法律依据,促使各个业务条线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并实施对接,也使得各相互利用信息部门能通过网络查询获知,省却了办事群众在不同部门间重复、多次提交相同的材料,必将大大节约各种社会资源。

二、《条例》还需完善的方面

1.《条例》还应更多地考虑便民原则

为让群众更便利地申请登记,特别是对于获取权利的申请人,《条例》应鼓励其网上申请,而不是如《条例》第13条第1款规定的仅此一条途径:当事人或代理人应当到登记机构现场申请登记。因此建议删除该款,网上申请与现场申请的具体条件在《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这样既可以促使各地加快建立统一的登记信息平台,节约登记机构人力资源和场地资源,也可以极大地方便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申请渠道。事实上,现在一些部门的行政事项或社会事务申报都已开通了网上申报这一途径,不动产登记也应该适应这一信息化趋势,才能真正满足社会不同的层次需求。

2.《条例》应为依职权登记留有一定空间

登记程序这一章节中仅规定了依申请登记的各个环节,而未提及依职权登记的程序。而现实中因为无人申请、历史遗留房屋有房无主的、权利人怠于申请的情形大量存在,如果不登记则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已拆除的房屋无人申请注销登记会造成登记簿与现实不符,如果原权利人仍然处分房屋申请登记则会侵犯他人的利益。又如债务人(房屋所有权)怠于申请登记将导致债权人无法真正了解债务人的财产情况以实现自身合法权益或者在实现债权时带来诸多成本和不便。甚至有些权利人放弃权利出现无主房产,则在我国无主房产应当收归政府所有,此时,无人申请的话会造成权利主体不清晰,影响政府的城市管理等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决策。因此,建议《条例》在总则或登记程序一章中加设一条关于登记机构依职权登记的情形,以促进登记机构在有必要时积极行政作为。

3.《条例》在强化登记簿的同时应淡化权证的作用

《条例》单设一章明确登记簿的记载内容、形式、保管、安全、前后衔接。而在登记程序这一章中,记载于登记簿是最重要环节,只有记载于登记簿后才发生物权效力。从此可知,登记所要追求的结果就是将申请的权利记载于登记簿,从而得以产生物权效力同时达到公示的目的。因此,对登记簿的记载、保管、安全显得极为重要。而与此同时,作为权利另一凭证的房产证,其作用就应该予以弱化,因为物权形成不是以是否拥有房产证为准,而是以是否记载于登记簿为准。另外,现实中确有不少情形的不动产权利或登记类型无需发证,如政府所有的公产、全体业主共有的不动产、异议登记、注销登记等通过审查、记载于登记簿后均没有必要发证。而且从环保和节约资源角度考虑,共有房产也无需每个共有人各持有相同的房产证。甚至在登记簿健全和信息系统完善的地方,其他各类不动产是否需要领证可以遵循当事人的意思。所以,建议第19条第2款改为“不动产登记完成的,可以向申请人核发相应的不动产权属证书或者登记证明。”

4.《条例》在界定登记机构的职责方面可以更为明晰

根据《物权法》规定,登记机构履行好登记职责应当做到:查验材料、询问申请人、实地查看、如实及时登记。这些措施都是建立在申请人提供的书面材料基础上进行的。登记机构不能突破行政权力边界调查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关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不动产登记的性质决定。这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因此是一种自由裁量权很小的行为,登记机构应基于申请事项进行询问、查验、登记。至于其申请事项产生的背景、原因,基于登记的民事法律关系是不需要登记机构了解和调查的。二是由登记的时效性决定。登记与诉讼不同,时限很短,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清登记事由的民事法律关系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如果在用尽上述法律所列的三种手段仍感到需要证实相关材料的,可增加公告的程序,这也是行政法所许可的。所以,建议《条例》第16条第(三)项改为“申请登记的不动产是否存在与登记簿冲突事项”;第17条第2、3款改为“对可能存在权属争议,或者可能涉及他人利害关系的登记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进行公告。”这样的制度安排与第14条规定的申请材料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是相互吻合匹配的。之所以建议这样调整,除上述理由外,还在于权属争议的范围很广,要求登记机构对此进行调查则明显赋予了其过重的责任,与其行为性质、服务宗旨是不相符的,也是难以做到的。

5.《条例》应在登记权利顺位认定方面作出更合理的安排

上一篇:液压实训报告下一篇:和声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