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唱歌教学(精选8篇)

唱歌教学 篇1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简单地说,教学目标就是我们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完以后的结果是什么的表述。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目标表述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音乐文化,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戏剧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以音乐为主线了解先关文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则关注了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我们提出过 “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唱歌教学理念。“唱会歌”----能够按照歌曲中所蕴含的基本音乐要素的要求唱会歌曲;“唱好歌”-----在教师引导下,有情感地、发自内心的动情地歌唱;“会唱歌”-----在掌握了正确、有效的歌唱技巧后,自主、自信地、主动地演唱歌曲。

这三个层次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的过程。在学会歌曲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歌曲的音乐基本音乐要素进行有效的审美体验;在有情感地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对歌曲所蕴含的内在的情感进行审美的体验,而学生优美的歌声也是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内涵;当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进行自由的演唱时,学生将在自己的演唱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自觉的审美体验。

同时,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时时刻刻也在体现着过程与方法目标。因此将唱歌教学的课程目标与“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教学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不难总结出唱歌教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基于歌曲的音乐意境,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学习与歌曲相关的音乐知识、歌唱技能以及音乐文化;提升感受音乐、用歌声自主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

基于歌曲的音乐意境,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学习与歌曲相关的音乐知识、歌唱技能以及音乐文化;----这既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也是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也是“唱会歌”的歌唱教学过程。

提升感受音乐、用歌声自主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音乐课程的最终目标,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唱好歌、会唱歌”的教学过程。

二、分年段的唱歌教学知识、技能目标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了如下具体的阐述:9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创编等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和演奏课堂乐器,掌握浅显的音乐创作方法。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和创作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与相关文化

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涵盖了音乐知识、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与相关文化的目标要求。在本章,将采用分年段的形式,针对唱歌教学提出各年级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目标中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要求。对于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依据教材内容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分年段音乐知识、技能目标:

一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音乐基本要素

(1)能从听觉上区分声音的强弱、长短、高低。

(2)感受十六分、八分、四分、二分节奏的时值长短,并用多种形式读、拍出八分、四分、二分节奏。

(3)感受四分休止符的时值,用动作准确地表现出停顿的时值长短。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3)通过对比,感受声音的强弱。(4)感受四二拍、四三拍的节拍感。

(5)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初步感受音高的变化。

二、演唱技能

1、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缓吸缓呼、急吸急呼的歌唱呼吸方法。初步养成歌唱前的呼吸准备习惯。

2、学会在气息的支撑下,用连贯的声音、轻声地歌唱。

3、能够从听觉上区分连贯、跳跃的声音,感受不同的声音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4、感受声音的力度变化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5、感受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

二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音乐基本要素

(1)认识八分、四分、二分音符。

(2)采用多种形式读、拍出八分、四分、二分节奏,用适当的节奏型模仿自然音响。(3)感受四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用动作准确地表现出停顿的时值长短。(4)从听觉上区分四二拍、四三拍,并用动作表现不同的节拍。(5)能够区分不同的歌曲情感。

2、识读乐谱

(1)认识do、re、mi、fa、sol、la、si七个唱名.(2)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模唱乐句的歌谱。

二、演唱技能

1、能够演奏多声部节奏,初步感受声部概念。

2、在自然音区,能够保持优美、自然的歌唱音色,保持声音的流畅、统一。

3、能够控制声音的音量,表达歌曲情感。感受歌唱时的鼻腔共鸣。

4、能够采用缓吸缓呼的呼吸方法,继续唱好连音。

5、能够初步做到唱歌前的呼吸准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歌唱中的换气技巧。

6、能够用连贯的气息,优美的声音,表达抒情、优美的歌曲情绪。

7、在说话的基础上,做到演唱时能够清晰地咬字、吐字。

三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音乐基本要素(1)认识十六分音符。(2)认识四分、八分休止符。

(3)感受附点八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4)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

(5)认识力度记号,认识力度在表现歌曲情感的作用。(6)认识速度记号,感受速度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7)认识顿音记号,以及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8)认识连音线。(9)认识反复记号。(10)认识换气记号

(11)认识节拍、四二拍、四三拍。(12)感受旋律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2、识读乐谱

(1)能够在钢琴伴奏下,独立视唱乐句、短小乐段的歌谱。(2)听辨、模唱简单音程。

二、演唱技能

1、学唱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初步建立二声部合唱声部概念。

2、在自然音区的基础上,逐步扩展演唱音区,保持良好的歌唱音色,保持声音的流畅、统一。

3、能够采用急吸急呼的方法唱好顿音、跳音。能够用连贯的声音,表达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4、能够控制声音的力度,自由、自信地运用不同力度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情感。

5、掌握声断气连的演唱技巧。

6、感受歌唱的口腔、喉腔共鸣。

7、在歌唱中能够结合歌唱发声,清晰地咬字、吐字。

四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音乐基本要素

(1)认识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2)认识切分节奏。(3)认识升记号、降记号。(4)认识重音记号、保持音记号。(5)认识三连音。

(6)认识波音、上滑音、下滑音、前依音、颤音。(7)认识弱起小节。(8)认识延长音记号。(9)认识四四拍。

(10)学习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的基本指挥手势。(11)认识八三拍,学习八三拍的指挥手势。(12)感受旋律线的走向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2、常见结构

(1)感受二段体歌曲的乐段划分。

(2)感受乐句的特点,能找出相似乐句,能通过视唱给乐句加上合适的结束音。(3)通过视唱乐谱,将乐句按照合适的顺序排列成乐段。(4)感受民族五声调式的结构。

3、识读乐谱

(1)能够在钢琴伴奏下,独立视唱乐句或乐段的歌谱。(2)进行三度音程的二声部视唱练习。

(3)能够在钢琴伴奏下独立完成简单的二声部的识谱视唱,保持准确的音准,节奏。

二、演唱技能

1、能够自由、自信地采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力度来表达歌曲情感。

2、能够运用连贯的气息,采用连音、顿音、跳音的演唱技巧表达歌曲的情感。

3、在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时,能够在保持声部音准的同时,建立声部的均衡、和谐概念。

4、能够在歌唱中保持较好的口腔、喉腔共鸣。

5、能够掌握演唱歌词的归韵技巧。

五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识读乐谱

具有在钢琴伴奏下,独立视唱完整的歌谱,保持准确的音准,节奏的能力。

二、演唱技能

1、能够自由地选择力度、速度、不同的演唱技巧表达歌曲情感。

2、能够保持良好的歌唱音色,保持高、中、低音区的音色统一。

3、具有一定的二声部合唱能力。

六年级:

一、音乐基础知识

1、风格流派

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

2、识读乐谱

具有较稳定的内心音高概念、较强的内心节奏感,能够独立、准确地视唱歌谱。

二、演唱技能

1、具备一定的歌唱技能,能够自信地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

2、具有较强的二声部合唱能力。

三、教学目标确定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标,是教学所需要达成的最终效果,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目标的行为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如果这样来表述一个教学目标“能够听辩乐曲的主题,了解曲作者的名字,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进行曲的主要特点。”这是对学生最终能力达成的一个预设。

而同样的一个教学目标,表述为“使学生能够听辩乐曲的主题,了解曲作者的名字,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分析进行曲的主要特点的能力。”这是对教师教学行为预期效果的一种表述,而不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表述。

2、教学目标中,对于最终达成效果的阐述必须是切实、具体的。

“能用连贯的气息,优美的音色演唱歌曲,表现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这是对通过教学后,学生歌唱的最终状态的一种具体表述。它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可实现的一个预设目标,对学生的歌唱技能和歌唱状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教学行为方式必须是明确、可操作的。

在教学目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阐述必须是明确、具体,可以转化为教师实际教学行为的。例如:“通过聆听、模唱、律动的方式感受歌曲的旋律,通过对歌词的深入理解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用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唱歌教学 篇2

关键词:音乐,唱歌,教学,有效性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学科, 更是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最佳途径。初中音乐教学是初中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歌唱教学是音乐审美教材中最生动、直接、普及的艺术教学方式, 在学生的初中音乐教学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唱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性和感受性以及创造力和表现力, 更加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增强智力, 全面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而现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 存在一些不附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弊端, 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唱歌水平和音乐素养。如部分老师在日常的唱歌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学生的心理环境, 不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无法正确的进行日常的音乐练习。再比如, 老师在唱歌教学活动过程没有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 没有觉察到教学最本质的核心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都没有开口练习。学生没有办法提高唱歌的积极性, 无法跟随老师的授课思路行走, 最终导致对音乐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还比如, 有的教师中教学方式太过单一, 教学氛围枯燥沉闷, 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唱歌教学质量始终无法上升。基于以上原因,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浅谈提升唱歌教学有效性的四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表现力

歌唱情境是提高歌唱有效性的催化剂, 歌唱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歌唱与日常生活进行整合, 创设有利于学生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良好情境, 充分激发其歌唱表现力。例如在学唱舒伯特的代表作《摇篮曲》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温馨、静谧的气氛, 了解母亲对孩子的柔情挚爱以及催人入睡的意境。课前, 我在教室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浅黄色的窗帘轻轻拉拢, 讲台的上方一盏台灯发出柔和的灯光, 钢琴上摆放着一盆茉莉花, 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温馨的教室流淌着恬美的音乐……当学生步入音乐教室, 感受到到这样的情境时, 脚步放轻了, 安静地坐到位上。在歌曲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被这种特定的情境唤起了情感共鸣, 歌唱表现力充分激发出来, 全班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地用优美的歌喉、真挚的感情去表现歌曲。

二、结合兴趣爱好, 激发兴奋点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遇到过如下的问题, 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都是不尽相同的, 找寻所有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只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研究, 就可以找到这些学生的学习特点。只要找到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特点, 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就会变得非常的简单。例如, 在休闲时间可以询问其他老师每个班级学生大部分的兴趣爱好和休闲方式, 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将学生们的共同兴趣和爱好进行穿插交流, 只要跟学生多接触多交流, 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 将学生们共同喜欢的兴趣爱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融合, 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可以提高。另外布置体验性音乐作业, 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 培养对音乐方面的兴趣, 比如, 在完成歌曲《走进新时代》的教学后, 让学生课后回去演唱《歌唱祖国》, 了解歌曲的产生背景, 并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在教完歌曲《茉莉花》后, 可将音乐拷贝给学生, 并让其课后继续欣赏, 认真感受乐曲表达的意境及情感。本人经过多次的练习, 将上述的方法运用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效率果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再次进行歌曲练习的时候, 学生们都可以做到非常努力的练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的激发出来, 课堂上以往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丰富教学活动, 提高自信心

可以影响老师上课效率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应用。不尽相同的上课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应用都会影响到学生不同的学习效率。笔者最初开始参加教学工作的时候, 也向长年进行教学活动的老资历老师进行了学习, 分析和研究老资历老师的上课方式和上课手段, 从而才可以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与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完成一部作品, 在教完一首歌曲后, 可让学生之间相互背唱, 也可让学生背唱给教师或家长听, 不但培养了合作精神, 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四、实施有效训练, 提高灵活度

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过程中, 教师要依据学生基本的身心发展特点, 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比如说话的方式对唱歌练习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 在气息的作用中学生的发音更佳的清晰、自然。所以, 通过对说话实施有效的训练方式, 可以提升气息与声音的结合度, 从而使真假音过渡训练可以自然的完成。教师在训练中需要注意三点: (1) 适当调控训练时间。最佳训练时间为10min/次左右, 但具体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切不可过度用嗓。 (2) 合理选择训练方法。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烦闷感, 要选择不同的曲目, 或者同曲目运用不用练习技巧。例如在演唱《保卫黄河》中可采用二重唱或者集体唱。 (3)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发声练习在短期内无法收到成效, 因此必须长期练习。

改进中学唱歌课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篇3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音乐教育;兴趣;审美;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91-02

一、分析现状

(一)音乐课普遍不被重视。受中考压力,现在许多学校仍然把音乐当成“副科”来对待。由于中学教育科研的落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仍然推行的是应试教育。所以,学校为了给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往往把音乐教学放在边缘地位,甚至把音乐教学当做纯粹的娱乐活动,以此来缓解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在不受重视的同时,现在新一轮的教材难度偏大。

(二)受当今流行音乐的冲击。在教材难度偏大、课程设置较单一的背景下,我们又受到新一轮的冲击——通俗歌曲和摇滚音乐。很多学生对流行音乐十分喜欢,甚至还要求在课上欣赏这一类的内容。这些外在的因素对当代的中学生影响甚大。同样有些中学生认为音乐课就只是唱唱歌而已,对音乐教育缺乏系统的认识。此外,孩子们在唱歌方法上出现乱喊乱叫的现象,都是大声的唱歌曲,这种现象面对比方说在唱流行歌曲时,有些学生会问我,为什么这个音他能唱上去,而我却唱不上去。面对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乱喊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声,从而保护嗓子。

(三)学生正处于变声期。保护中学生的嗓子、因为他们正处于变声期,所以利用好他们的嗓音是我们中学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初中阶段他们正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歌声不如童声了,特别是男生很明显。比如:有时我路过走廊、教室门口会听到他们在课余时间哼唱流行歌曲,但是唱着唱着就出现了破音,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他们对整首歌曲的演绎质量。再比如:在音乐教唱课堂中,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时,不免会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因而在课上他们就不大愿意唱,或宁愿大家一起唱,以免显露自己的“不足”。此时学生表现的是:不爱动或不屑做,其实这些举动的背后,是他们的羞怯心理在“作怪”,并且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这种普遍性又在下一轮的识谱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制定教学目标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整学期的目标。在制定整学期目标时应该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虽然音乐课不受重视、难度偏大、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方法得到更好的实施和运用,来改变这种外在的制约因素。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制定一份详细而又清晰的学期总体教学目标。这将对每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要明确地列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需几十个课时来完成。如:人音7年级下册整学期教学设计:总计19课时。

(二)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每个单元的目标。在单元教学中,我会让优秀的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一样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反而会更明显。例如《思念》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我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问题,把握男女同学交往尺度“自然”、“适度”。

(三)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每节课的课堂目标。初中阶段很多孩子已经处于变声期,应该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然后把这些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制定出来,而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又是围绕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展开。如:在学唱歌曲《青藏高原》时,高亢嘹亮的唱腔,“呀啦索”给人们听觉上的美感,仿佛把學生带到纯净、圣洁的雪域高原,看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长调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期盼和无限眷恋,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安康。我先给学生范唱(考虑孩子处于变声期,所以我通过降调处理),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和了进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合理设置教学环节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设计中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学生最讨要的环节,所以在环节设计中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去。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情感的处理,根据音乐的艺术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而“以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是新课标中的一个理念。

(三)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的学习,也就没有了学习效率。”所以我认为,要上好一堂唱歌课,应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是非常愿意上音乐课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对音乐课本身感兴趣,而是因为音乐课这门学科不用考试,是一门比较轻松的科目。实际上,音乐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音乐课是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音乐课教学是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大事。在教学环节中,如果从学生兴趣来设计,那么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唱歌课的有效教学。

(四)孩子正处于变声期,所以要注意嗓子的保护。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中学生变声期的问题也是不容忽略的。在挑选和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设计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不能让学生过度的演唱歌曲,歌唱时应当慎重,教育孩子们不要大喊大叫,一般要注意轻声唱,适当降低音高,选择好听、上口、短小的歌曲,唱歌时间宜短。同时我们教师要教会孩子们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说话、歌唱。提倡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用中等或较轻的音量说话与歌唱,但是适当的时候,教师还是要指导学生用较强的音量来演唱,以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合理的锻炼与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在这个时期要给学生讲解变声期及嗓音保护常识,引起学生们学会自己判断,自我调整,自我保护。

(五)运用“卡拉OK”形式,激发学生唱歌热情。由于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敏感期,所以在课堂上不可能像小学生一样积极参与,唱歌课是最难激起学生热情的。全班齐唱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单独起来演唱。怎么才能让他们爱唱歌,我想到了“卡拉OK”的形式。卡拉OK在演唱方式中有着突出的优点:可随意升降调,具有优美动听的伴奏音乐,可随时在轻松、自然中体会演唱的感觉。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学生很喜欢,争先恐后抢话筒要歌唱,到后面是全班跟着“麦霸”一起唱,大家很投入。利用机器本身的打分功能,每唱完一个即时出分数,在对比中,同学们有了进步;在老师、同学的鼓励声中,学生们拥有了演唱所必须的第一步——勇气。

四、灵活运用课堂语言

有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造,我们还应该注重课堂语言的运用。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我在教唱《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时中,我的课堂语言运用是“草原的天空很明朗、空气很清鲜、小丘翠色欲流”学生听到这些语言首先对草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更想学习这首歌曲了。整一堂课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自然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诉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突出教学语言的韵律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歌唱中的音准、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应注重的,然而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挖掘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则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歌词的内容,进入歌词意境。教师采用朗诵的形式,浸润学生的心灵,朗诵歌词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语言的韵律、色彩的明暗、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从而通过阴阳顿挫的韵律美感取悦于人,达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有了韵律美,还应该注重形象美。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形象美。在歌唱中,许多学生五音不全,节奏不准,音的强弱不分,因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而在音乐唱歌課教学中,这往往是薄弱环节,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兴趣索然。教师应借助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生动的启发引导。如讲音阶时,用板书,画成级高不等的阶梯形,醒目标出半音关系的音级,并说明音的阶梯与普通阶梯的区别,再强调音高的顺序排列及mi、fa、si、do间的半音关系,然后教师在琴上弹奏音阶,用这种直观的教学语言来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易于学生记忆。

(三)讲究教学语言的意境美。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法国的卢梭曾经说过:“除绝少例外,音乐家的艺术绝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摹仿,而是在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接近于(被描述的)对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在唱歌课教学中,讲究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通过这四个环节的设置,使我们中学音乐唱歌课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邵淑俊,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小学音乐杂志社,2004年第4期;

[3]狄文红,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搜吧,2009(12)

《谁唱歌》教学反思 篇4

1、引发兴趣唱;

2、发现难点唱;

3、学习节奏唱;

4、创编歌词唱。

学生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够体会歌曲欢快的情绪,用轻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同时掌握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四分休止符和反复记号。

小动物唱歌教学设计 篇5

(一)课题:《小动物唱歌》

(二)年级:一年级下册

(三)课型:唱歌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钢琴、动物头饰

(六)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小动物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以及对小动物的友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仿、对比、合作等学习,体验歌曲的情绪速度和声音的强弱。

3、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强和P弱,并能正确运用到音乐中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七)教学重点:自然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八)教学难点:准确演唱强弱记号

(九)教学过程:

1、导入(图片)教师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学生模仿它们的声音。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贺老师的音乐课堂,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师:那你们听过小动物们唱歌吗? 生:...........师: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小动物唱歌》吧!(板书课题)

在学习之前呢,我们先把可爱的动物请出来好吗?(多媒体播放动物图片)

师:你们能模仿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生:.........2、体验强弱记号(1)、认识和辨别强弱

师:“小朋友模仿的可真好,老师都忍不住想来试一试啦,你们同意吗?仔细听,听听老师模仿的是什么动物的声音?”(模仿一大一小两个声音“嘎嘎”“呱呱”)

师:“刚刚老师的叫声有什么不同?” 生:一大一小

师:“对呀!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那么声音大的在音乐当中用“强”f表示,声音小的在音乐当中用“弱”p来表示。”(出示图片“强f”“弱p)(2)、模仿强弱

师:“那么现在你们知道强和弱了吗?” 生:.........师:“那我们现在来分组合作一下,用你喜欢的动物叫声,一个人表演强一个人表演弱”注意强弱处说话声音大

生:.........抽取个别组上台表演

师:“当老师举起“强”的时候,你们就说“我们想听强的”当老师举起“弱”的时候你们就说“我们想听弱的”

表演完毕

师:“老师现在知道你们已经很清楚“强”和“弱”了。”(板书强弱)

3、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小动物唱歌》

师:“你们刚刚的表演真是太精彩啦!小动物都忍不住唱起歌啦,你们听”。

(播放课件录音)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动物在唱歌?” 生:小猫、小狗

师:“那谁还注意到了小猫和小狗叫声,它们的两声叫声有什么特点?”(提示:第一声和第二声)

生:第一个是强的,第二个是弱的(声音也弱下来)(2)、复听歌曲

师:“小朋友听的真仔细,小动物们唱的多好听,那我们就在这个地方用小猫和小狗的话来感谢它们好吗?”(课件出示完整歌词)生:.........(3)、师钢琴范唱

师:“看你们和小动物合作的那么好,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参与啦,还是由我来唱“小动物在唱歌”,你们扮演小动物的叫声,可以吗?”

生:.........(提示:其实演唱方式和刚才是一样的)

师:“大家能和我合作的这么好,那么来看看小动物们的动画一起来试着唱一唱这首歌曲好吗?”(声势律动:身体可以跟着旋律动起来)

师:再来一遍我们可以唱的更好对不对? 生:.........4、创编歌词

(1)、小组合作,师钢琴伴奏

(分6小组扮演不同的动物,轮流演唱)

师:“刚才我们已经和小动物一起唱这首歌,那你们能不能把小猫和小狗的叫声换成你喜欢的动物叫声试着也来唱一唱”

(分发头饰到各小组)

师:“可要想好自己扮演的小动物的叫声。”(师钢琴伴奏)

(2)、个人展示(游戏)(抽取6名同学上台表演,)

师:“现在有这么多的动物在一起,它们一定会在一块做一个很有趣的游戏”

师:“那好,现在老师来邀请6名小朋友上台来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其他的小朋友为它们伴奏,好吗?”

(带好头饰的同学们手牵手围成圈)

师:“那我们声音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朝外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声音小的时候可以朝里像说悄悄话一样,第一个同学可要想好啦”(3)、生生合作,声势律动

师:“大家想想除了向外可以表示声音比较大,向里的时候是悄悄话,那还可以怎么样来表示声音的大小呢?”

生:声势动作往上往下

5、课堂小结

唱歌教学的 几点体会 篇6

在农村初中,音乐课的教学主要以唱歌课为主。音乐课还没有成为一门知识课。唱歌没有办法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去描述,而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悟。这就要求老师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唱歌可的教学效率。

一、整体听唱,难点突破

整体听唱,可以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认识。如音乐旋律、歌曲内容、歌曲意境等,有利于学生把握歌曲韵律。

教唱歌曲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啊”或“啦”等发音词轻声学习旋律,然后引导学生填词、练唱歌曲、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重难点句段,个别提出重点分析。如:切分音节奏型、附点音符节奏型、高音的处理等。其它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跟唱,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二、运用体态语言,提高唱歌教学效率

歌曲的每一个音都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耳朵的听来分辨,比较抽象。我感觉,在演唱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手势、表情等来提示音高的变化,能使学生更直观的感觉音高。比如:《青藏高原》中,从低音“6”到中音“6”是一个八度音程,但他们中间有“123”三个过渡音,所以这个跨度不能太突然,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运用从低到高平缓过度的手势来提醒学生,让他们从视觉上感觉音高的变化。

三、教师恰当伴奏,引导学生演唱

我认为,在唱歌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伴奏不要求多么华丽、动听,而要突出歌曲主旋律,把握好节奏。先让学生跟伴奏哼唱,然后小声填词,在放声歌唱。这样才起到了伴奏应有的作用。

四、生生互动,营造氛围

我发现,一般情况下,音乐课上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如果一味的让学生根伴奏练唱,也会出现厌烦情绪。所以我在学生基本掌握歌曲旋律的情况下,给他们分组练唱,练习节奏、节拍等,让音乐特长生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这样既可以让音乐特长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又可以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五、背唱歌曲,歌曲积累的有效途径

几年的教学,自己感觉教给学生的歌曲也不少,可课间学生常唱的却很少。思来想去问题出在积累上。所以,本学期我尝试了一下歌曲背唱,效果显著。在上课时,分析完歌曲,我便让学生朗读歌词、分析歌词、记忆歌词,然后再教唱歌曲,唱会以后再让其背唱歌曲。这样就可以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也是歌曲积累的有效途径。

以上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在此提出来,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以督促和改进我以后的工作。

唱歌教学 篇7

因此, 我们的音乐教学不能流于形式上的浮华。尤其在唱歌教学中, 应该不断丰富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 通过音乐作品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 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情感。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应将自己的审美体验积极而恰当地融合到教学中, 将歌中美好的一切都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使学生在教师的歌唱情感驱动下, 唱出心中的激情, 展现出美丽的歌喉。

一、以技生情

新课程改革下的双基教学, 是淡化而不是丢弃, 是要通过教学环节把双基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教环节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运用它, 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纵观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没有了视唱练耳, 没有了一切有关练声或指导演唱的内容, 学生到了四五年级还不会识谱, 孩子们“自由自在”歌唱的同时, 长时间听到的是声嘶力竭或颓废无力的唱歌声音。美, 从何谈起?情感审美又何时能提高?那种“观其文而未见其心, 见其表而未见其里”的音乐实践活动并不能完整地感受和领会音乐的美。因此, 在唱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演唱技巧的正确指导, 逐步教会学生怎样用类似“天籁般的声音”去歌唱。

1. 轻声歌唱。

对于刚踏进小学校门的一年级孩子们来说, 歌声好听的评价标准首先是响亮, 即所谓的“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的发声器官尚处于细小嫩弱期, 而他们又大都活泼好动, 自控能力差, 爱喊爱唱。如果长期不加引导, 那么出来的声音自然是“惨不忍听”!“轻声”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 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演唱方法;能让学生养成随时倾听的习惯, 学会让自己的声音与别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 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心完全地、真诚地放到集体中, 养成与他人合作的好品质。

2. 甜美歌唱。

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简单对比法, 将一首歌分别用平淡的和亲切的感觉来演唱, 让大家通过比较, 从直观上对演唱技巧形成初步的认知。如:有一次, 在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时, 一个叫小凯的孩子声音特别响亮, 当歌曲唱完, 我故意说:“××今天唱得特别认真……”话音未落, 就有一位学生说:“他唱得太响了, 小宝宝被他的歌声吵醒了!”于是我问全体同学:“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大家纷纷点头。此时, 小凯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适时地请学生说说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 并请学生试着唱一下。同时告诉孩子们演唱时脸上要始终挂着“甜甜的笑”, 做到“眉开眼笑”。当《小宝宝睡着了》的歌声再次在教室里响起时, 孩子们的歌声是那样的亲切、动听与甜美, 我不禁为之感动。“甜美”让学生觉得音乐老师可亲可人, 使音乐课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但“甜美”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与等待, 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改变与适应。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努力, 使学生明白“甜美”是用最温柔的声音、最闪亮的眼神、最动人的神态、最有吸引力的表演和最恰到好处的情感处理演绎歌曲。

3. 清晰歌唱。

唱歌时只有咬字吐字清晰、清楚、干净、明确, 才能“高山流水遇知音”。如在教唱《其多列》一歌时, 其中有一句“上山坡去拣竹叶, 带上长刀竹筒”, 节奏快, 字数多, 还要唱出云南哈尼族小朋友天真可爱的形象。对于刚入学才几天的一年级孩子来说, 这一句歌词唱起来常常牙齿舌头打架, 稀里糊涂, 咬字不清。于是我先让他们慢速朗读这句话, 并配上动作帮助理解歌词, 再渐渐加快朗读速度, 等节奏已能较快时, 我又让他们注意强拍上的字要读得稍重一点, 将节奏感在朗读时就能体现出来。这一招确实有效, 孩子们再也不怕拗口了, 唱起来也顺耳多了。

当然, 当学生进入中、高年级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发声指导, 多练习模仿生活情景的发声曲, 告诉学生对于不同情绪的歌曲应有不同的声音表现形式, 如力度的变化、呼吸的控制等等。此外还要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 使学生“润物细无声”地领略声乐演唱的魅力。

二、以趣激情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 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我们的课堂应充满形象性、趣味性和愉悦性。

1. 情趣化的教学过程,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感倾向场

音乐教学的情趣化, 能带给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的乐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 如分角色讲故事、舞蹈表演、猜谜语、做游戏等形式吸引学生, 把歌曲蕴涵的思想情感和情绪充分地展示给学生, 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审美活动和歌曲的学唱中去, 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歌曲, 并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如在学习歌曲《快乐的音乐会》时, 从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导入, 猜猜老师做的动作都跟什么有关, 当学生说出“乐器”后, 再模拟二胡、喇叭、铜鼓等乐器的演奏姿势, 配上相应的节奏, 自然引入歌曲《快乐的音乐会》的学唱。当学会歌曲后, 在班级内搞一个“小小音乐会”, 孩子们个个表现积极, 参与面广泛。又如在学会歌曲《两只老虎》后, 分两声部进行轮唱练习, 感受两声合唱带给大学的和声体验。学生通过反复聆听、节奏律动、感知想象、情绪体验、动作创编等音乐技能, 积极参与实践, 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 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喜爱之情, 还能感受到歌曲带给大家的审美愉悦。

2. 改革评价方式, 唤起学生的唱歌激情

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体验唱歌带来的成功喜悦。每次教完一首新歌, 我都会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歌唱展示, 并通过生生互评与自评, 肯定优点, 指出改进的方向。最后, 我会给予每组学生中肯的评价, 如:“你们组唱得真好, 连窗外的小鸟都屏息倾听!”“如果你的笑脸再灿烂些, 我觉得会更好听。要不, 再来试一遍!”“我还想再听一遍你们的歌声!”……对于这样的评价, 学生大都乐意接受, 通常会在下一次的演唱中投入更多的激情。看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自如地唱着歌, 让我再一次想到了著名教育家叶澜老师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书的老师!”

三、以情传情

教师应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的启发。

1. 诠释作品内涵, 拨动情感火花

首先,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传递作品的情感, 用教师自己的情感有力地拨动学生情感心弦,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 由于战争早就离我们远去, 小朋友对于战争年代艰苦环境的不认知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歌词内涵。我就在教学中穿插播放了相关的抗日影视片段, 让学生直观地认知歌曲的背景;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王二小的故事, 使学生从故事中对王二小形成一定的了解;同时创造庄严肃穆的课堂气氛, 为歌曲的演唱作了铺垫。

其次, 要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 提高学生对唱歌的兴趣。在教师的审美教育诱导下, 学生的感知、情感、联想、想象、理解等多种审美心理因素会自觉地调动起来, 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表现歌曲。当我深情地唱到“王二小被敌人残酷地用刺刀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这一乐段时, 我已热泪盈眶, 学生的表情也很凝重, 深深地被小英雄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 对小英雄的牺牲表示深深的同情。在教师想象性的再创造演唱过程中, 教师以情引情, 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火花, 他们情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来……

2. 强化参与体验, 不断升华歌曲情感

浅谈唱歌教学中的拓展教学 篇8

唱歌教学是音乐课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教学方式,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唱歌曲,而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那么,在新理念的推动下,唱歌教学中应该怎样开展拓展教学呢?

一、联系生活,拓展教学空间

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例如,我在教学歌曲《对鲜花》时,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每种花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创编歌词,从而拓展了教学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图音结合,拓展艺术思维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这些足以说明美术、音乐间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时,它会同时刺激人的不同感官,使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互相影响,发挥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作用。例如,在聆听教学《春晓》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春天意境,我紧紧抓住音乐要素,让学生边听歌曲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歌曲中描绘的春景画出来,用画面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意境,情景交融,图音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相关艺术间的横向联系和相关学科的整合,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展了学生对不同艺术的综合感受力,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以体现,教学过程的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效率。

三、乐舞交融,拓展音乐想象

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舞蹈是唱歌时感情升华的表现。如果音乐教学中,能做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柳树姑娘》这首歌曲时,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音乐的特点,让学生编一些表现柳树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和造型。演唱时,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学生们翩翩起舞,既很好地表现了歌曲的意境,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境,拓展音乐创作

情境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优美的情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发学生无穷的音乐想象,更能拓展学生的音乐创作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例如,笔者曾听过一节《小雨沙沙沙》的音乐课,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一边让学生欣賞一段描写春天到来,大自然发生变化的视频,一边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小雨沙沙沙》是一首描写春天来了,春雨滋润大地万物的歌曲,能否在开头加上一个呼唤春天的引子呢?接下来,师生讨论、合作,用歌曲第一句的旋律素材,改变节奏,创作出了“春天来了”的引子,使得原本单调的歌曲变得灵动而富有情趣。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春天来了”的情境,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空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媒体参与,拓展音乐评价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丰富的音响资料,精彩的视频影像,视听结合,可以使我们的音乐教学事半功倍,在解决教学重难点上也能起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生动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参与让学生的音乐表现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例如,笔者曾听过一节《水花花,泥巴巴》的音乐课,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就在教室前架起了一架摄像机,说要把学生们的歌声录下来,送给山区的小朋友们,一遍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共同观看视频,提出评价意见。结果,有的学生说表情不够丰富,有的学生说形式太单调,有的学生说声音不美等等。于是,教师就带领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共同设计适合这首歌曲的表现方式。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分成了节奏组、舞蹈组和歌唱组等,经过练习之后,大家又再录了一遍,效果当然好了很多。在这节课上,多媒体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拓展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一改以往的“好、不好”等单调、主观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够直面自己,全面地、客观地、冷静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正确地评价,从而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效果显著。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提供了拓展教学的天地、开发学生智力的舞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从统一到多样,教学方式的从模式化到多样化,音乐教学的方式也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一起行动起来,努力拓展音乐教学,使我们的音乐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活泼生动!

上一篇:不动产权属证书证明遗失补办下一篇:学院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