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
的依据。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
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
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
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
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
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
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
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
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
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
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
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
么不同。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7、荔枝
课 型 新授 教法 讨论与启发 课时 2
教
学
目
标 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资、安慰、剥开、妥贴、慰藉、报偿、遗憾、弥补
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母亲的心。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对儿女的深厚的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2、通过讨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 具 图片或录像带。
教 学
体 会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写母爱的文章,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关键。应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双边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板书课题,并打出荔枝的插图)你想到了什么?(联系以往学过的写物的文章,让学生自由发言)课文中重点所写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吗?让我们认真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按自学要求充分自学。
练习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选一件事说说你的体会。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提出认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问题。
三、同桌间或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1、用按自然段论读或按事件轮读的形式,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交流第二题,让小组成员结合具体实例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那件事最感人,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4、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准备全班交流
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看你们对那个问题经自学和讨论后解决的最好,就向大家汇报一下,并商量汇报的方式。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自选内容,全班交流
1、结合具体的实例谈体会,同一件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谈,感受到母子、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
2.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深受感动的部分,小组借鉴、欣赏。
二、随文练笔
据课文结尾“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饱满的情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学生可作出形式多样的答案,只要能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就要给予鼓励。
(如: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我慈爱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他临终前未能吃上荔枝,是我终生的遗憾。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母亲确已长眠地下,再也不能醒来。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鲜嫩的荔枝,让母亲好好的享受一番。)
三、语言积累
1、把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把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四、课外作业
1、了解母亲节是哪一天记起来历。
2、帮助妈妈做一件事,听他说些什么,然后写在日记里。
导入新课
学生按自学要求自学
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全班内交流
随文练笔
语言积累
布置作业
达 标 测 评
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爱护自己的
板 书 设 计
荔 枝
母亲: 儿子:
为儿子买沙果并洗干净 每年给母亲买新鲜的荔枝
为儿子解除尴尬
把大个荔枝给儿子 为当年母亲临终时没有吃上荔枝而懊悔
临终前讲荔枝全部给孙子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2、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4、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重点: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难点: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导入: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看过之后你要告诉我母爱是什么?(多媒体)(将学生的回答提炼成诗)
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
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
母爱是那枚柔软温暖,爱意绵绵的枕头
过渡:母爱如淡淡的风,浓浓的酒,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深林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同样有母爱,就让我们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一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
二、品读文本,增进情感
1、请看小导航1:(多媒体)
○A、请用“为了我”为开头诉说盲母为作者都做了什么?
○B、汇报中可以补充、辩驳。
○C、可以评价同伴的回答。
(把学生的回答落实到母亲的内涵上,如:勤劳,忍耐,容忍等)
过渡: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而悠远,在盲母所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哪一件使你最感动。(多媒体)
小导航2、
○A、哪里最感动,为什么?
○B、说一句以“母爱是”为开头的诗。(可选择,如是B而且好就写上黑板)
过渡:这鲜活的感动,是因为母爱,这芬芳的感动,也是因为母爱,盲母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感动,它是否使你联想到了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多媒体,母亲形象)
三、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
2、谈感恩回报。(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
过渡:母爱是极其普通的,他就是那枚枕头,他就是那根竹竿,他就是 就让我们将这份感动传承下来,分享给身边每一个爱我们的人。就让我们把母爱美丽的感动分享给在座一直陪伴我们的所有人吧!(齐读黑板上的写成的诗)。
作者邮箱: lihongwei1977@tom.com
一.引
昨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你们喜欢吗?
神笔神在哪里?你们听了故事有什么想法?
是呀,我们都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来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有一首小诗表达了我们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假如》
二.自由读诗
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小诗。
讨论:小诗中谁需要我们的帮助?
板书:冬天的小树
饥饿的小鸟
不幸的西西
读一下板书。
问:你们想先帮助谁?
三.第一段教学预设
1.指读第一段
2.冬天的小树遇到什么困难?(冷)
出示:它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朗读,读出冷。
讨论:它会怎样叹息?
3.寒风中的小树最需要什么?(温暖、太阳)
好,让我们来帮助小树吧。
出示: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朗读。
有了太阳,小树怎么样了?
出示:有了太阳,小树 -----------------。
4.在阳光里,小树笑了。让我们再为快乐地朗读第一段。
5.小树得到了帮助,下面我们来帮助谁?
四.第二段教学预设
1.自由读第二段
2.讨论:小鸟遇到什么困难?(饥饿)
它为什么饿得哭泣?(它妈妈去寻食还没回来)
3.出示: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朗读。读出遥远的感觉。
读这一句,小朋友们明白什么?想到什么?它为什么要飞这么远呢?
4.鸟妈妈飞呀飞,天黑了还没找到食物,还没回来,小鸟在家里怎么样?
出示:小鸟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朗读。
想象,小鸟在家里会怎样等待?
5.如果我们有一支神笔,会怎么做?
出示: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
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画了怎么样的谷粒?朗读指导。(许多、好吃)
6.许多有多少?鸟窝有多大?那么这里的许多能画多少?
对呀,鸟窝太小,其实画不了多少谷粒?可能一次就吃完了,或者二次就吃完了。那么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个更好的办法,让小鸟天天有吃不完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去寻食。(画一棵神稻,吃了会自己长出来。或者一棵神稻,只要说芝麻芝麻,我要谷粒,它就会长出来。或者画一个聚宝盘似的鸟窝,盘里会自动长出谷粒。)
7.小朋友们真有办法。下面我们再来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还有谁正等待我们的帮助呀?
五.第三段
1.自由读,谁来说说西西的不幸?
它为什么失去双腿呢?
当西西看到小伙伴们……西西多么希望自己……多么希望自己……
2.我们忍心看着他天天流眼泪吗?
让我们来帮助他吧,读前五行。有感情朗读。
出示:有了一双好腿,西西 。
六.第四段
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还会帮助哪些人?
放苦难的画面。世界上有太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让爱心洒满这个世界吧。
作者邮箱: guoenp@sina.com.cn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 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习习惯: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试着背诵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策略: 继续学习比喻句,懂得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1. 这句话主要些什么。
2. 分清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3. 说说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教具准备
1、三张带有比喻句的幻灯片。
2、录音机及录有暴风雨声响的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板书设计:
天 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这是什么?(天窗)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
二、 初步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四、 讲读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
(1) 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
(2) 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 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
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
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
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
(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
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
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 初读。课文讲什么?
(2) 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 细读比喻句。
(4) 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
(5) 有感情地读6、7小节。
三、 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
(1) 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
(2) 自由读句,完成练习。
如果有了 ,你就会永远 。
(3) 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练习设计: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为学
[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体会作者借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字较枯燥的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平时生活中有无难易相互转化的事情(学生举例)
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为、恃、钵、鄙、惭
2、一词多义:之
3、古今词义不同:明年、买舟
三、重点学习课文“蜀鄙二僧去南海”一段
1、思考: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引导: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
2、分析:二僧去南海的这段文字是如何与作者的观点一一对应的。
结论: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3、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4、利用媒体制作动画,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复述故事内容,体会文中二僧的心态和语言,并与下列一段文字作比较,说出优劣。
“富者曰:‘吾数年而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资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同往也!’”
四、思考交流:
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五、布置作业:
将上述“思考交流”内容形成150~200字的短文。
作者邮箱:ztq05110853@sina.com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找出中心句来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阅读方法.
2、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及19个词意思.
3、能分别用计较、关切和关联词“不是……就是……”“要是……就……”写句子。
4、能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5、感受养花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找出中心句,领会作者养花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养花有哪些乐趣,体会“泪”也是乐趣之一。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找出中心句,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
2、自学生字词。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引入:在四年级,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猫》,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2、老舍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著名作家、语言大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一篇文章《养花》,来感受一下老舍在养花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他在养花中的乐趣。(板书课题)
3、如果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随机板书)
养花
为什么养花(1):爱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养了哪些花(2):好种易活、
怎样养花(3):
养花有什么好处(4、5):
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6):
养花的乐趣(7):
二、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生字词、初步理解新词意思。②想想课文所写的是不是所推测的,如是,它们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2、学生自由讨论。
3、学生回答,师板书
以上的内容都是养花的乐趣,那老舍是用哪句话来概括地讲了养花的乐趣呢?学习中心句:“有忧,有笑有泪,有香有色,有花有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为什么说忧、泪,劳动都是养花的乐趣呢?(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是呀!生活,是多么有趣,多么令人欢喜呀。虽然有时会不成功,有时也会有伤心事,但生活本来就是由这许多酸甜苦辣组成的,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喜怒哀乐嘛!只有这样,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才会充满乐趣么。
三、深入研读。
引入:喜怒哀乐,对老舍来说,都是乐趣,让我们来看看,他都领略了哪些的乐趣?
(一)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回答:我为什么养花?板书:(爱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3、你从哪些句子能深切地体会到老舍的爱花呢?(不计较、满)
4、朗读体会。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想想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和主要内容。
2、生回答(板书)
3、分层次,指名读,分组读,体会乐趣。
(三)学习第三段
1、范读,说说这一段中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什么乐趣。
2、生回答。
3、朗读、体会、自由说。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中心句,完成文章的体会。
2、总结全文。
教学方法:自读体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引入:养花是劳苦的,为了养花,老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老舍却认为这也是一种乐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段,给这一段分层。
2、讨论该怎么分层。
3、分层研读:
第一层:
“循环”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些例子吗?(举些数学上的例子如3.15151515……;2.638638638……等)
在文中将具体描写“循环”的语句划出来。
第二层:
指名读,说说文中的“这多么有意思呀!”“这”指什么?“我”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
第三层:
齐读,说说“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中的“这”又指什么?
4、齐读第四段,归纳段意。
5、朗读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五段。
1、默读,说说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2、分层,概括层意。
3、朗读背诵。
四、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为什么说伤心事也是一种乐趣?
3、小结:是呀,只有喜怒哀乐俱全,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所以说,伤心事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每人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要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①从“恢复”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②从“渐渐”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遴遴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④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这句话,谁能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像画面背)
③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第二至第四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轻松自如 喜滋滋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朋友们、小家伙们……)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2.说说你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1)夕阳西下时,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烟,鸬鹚待命的平静景象。
(2)黄昏时,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湖面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3)天色逐渐暗下去,渔船满载而归,湖面上又恢复平静的景象。
3.列小标题。
鸬鹚待命 勇敢出征 凯旋而归
4.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丈、六”4个字,认识2个偏旁“走之底”和“竖心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反义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生字,会写字,练习朗读。
难点: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63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请大家翻书,仔细观察图上,谁来说说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
3、表扬:说的真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画》。
4、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提问:能告诉老师,这幅图上景物哪种离你最近,哪种离得最远?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
远看( )有色,
近听( )无声,
春去( )还在,
人来( )不惊。
3、下面,老师来把这首古诗范读一遍,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生字的发音。
4、同学们,谁愿意来试读一下。(让学生读)
5、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这课有几个陌生的生字朋友,现在都认识了吗?我们来试读一下,好吗?
6、识字:开火车认读,及时纠正。
单独抽读。
请学生拿出课前做好的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比赛,看谁能最快地把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读会。
三、诵读古诗,想象体会
1、请学生把拼出的古诗齐读一遍。
2、把自己喜欢的那句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
3、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远处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的美景,读好第一句,注意停顿。
4、学一学水发出的声音?请学生把耳朵贴在书上:听到声音了吗?为什么?没有声音又该怎么读?
5、再看图上的花朵,想想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了,花却还在?
6、让学生与画中的鸟打招呼,并提问:小鸟为什么不理我们呢?读最后一句。
四、再读古诗,加深体会
1、请学生根据板书,自己试背一下。
2、抽背。
第二课时(总第64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生字
1、导入:同学们,在上节课,大家富有感情地读了古诗,再给老师听听。
2、认读生字
二、学反义词,指导运用
1、大家还记得诗中的几对反义词吗?谁来说说?(远对近……)
2、老师板书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结合周围的环境用“远”和“近”说话。
3、小结:反义词就是两个词的意思相反。
4、练习“我会说”,并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说得好,那么也一定写得更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字,你们怎样记住这些字?(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生字)
2、在黑板上范写: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说说这几个是怎么写的。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想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在书上写一个,对照范例检查一下。
3、学生描红练习,展示优秀的作业。
板书设计:
1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万籁俱寂”、“令人心悸”等词语的意思。背诵同志们写给江姐的信。
2、借助提问,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认识插叙的段落,初步懂得插叙的作用。
3、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继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
难点:体会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3课时
板书预设: 夜晚提审
江姐 丈夫牺牲 这算不得什么! 勇敢坚强
严刑拷打 这算不了什么! 坚贞不屈
关心慰问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习“痛失丈夫”这部分内容,初步体会江姐坚强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过《红岩》这部电视连续剧吗?若看过,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名说)江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江姐的事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要求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意思,遇有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
2、江姐是谁?请在文中划出有关她身份的句子。
3、课文写了江姐的哪两件具体的事例?从这两件事中看出江姐是怎样的人?
三、检查交流
1、关于生字词。
(1)课后生字表组词读,重点正音:籁 重点字形指导:瞥、悸
(2)多音字组词。(解、屏、强)
(3)齐读课后词语表。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寂:安静,寂静。
令人心悸:使人心里害怕,因害怕而心跳加快。
懦夫:软弱无能的人。
2、关于问题。
(1)江姐叫江竹筠,童工出身,1939年入党,一直在白区工作。
理解“白区”:反动派统治下的地区。(白色恐怖地区)
江姐是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的妻子。
(2)两件具体的事例:
A、江姐奉命去农村工作,遭受丈夫被杀害的打击,她强忍悲痛,留在丈夫工作过的地方坚持工作。
B、江姐熬受一夜的折磨,始终坚贞不屈。
四、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由读2-6小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小节的要点,在书上作好批注。
2、反馈交流。
3、用自然段段意连接法概括第2段段意。
4、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1)在江姐得知丈夫牺牲后说了一句什么话?用“--”划出。
板书:这算不了什么!
A、换种说法
B、“这”指什么?
C、失去丈夫真得不算什么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2)这个打击多么残酷啊!江姐感到眼前发黑……她只好让眼泪往肚里咽。
A、正音:旋转
B、谈谈读这句话中体会到江姐心情怎样? C、指导朗读。
(3)她抬起头,强压住内心的悲愤,朝那木笼望了最后一眼,就默默地踏着泥泞的路走开了。
A、从哪些词体会到江姐内心巨痛无比?
B、“强压住”改成“怀着”行不行?
(不行。“强压住”真实地表达了江姐在极度悲痛的处境中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让感情有丝毫的流露,表现了江姐性格的坚强。“怀着”可以指一般的“带着”,所以不能替代“强压住”。)
C、既然这么沉痛为什么不多看几眼?为什么不放声哭出来?而要默默地走开?
(“默默地走开”,是江姐强忍悲痛的外部表现,环境不允许她痛苦,凶恶的敌人随时会向她扑来。看出江姐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D、指导朗读。
(4)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地吐出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
A、从哪些词看出她内心悲痛?
B、从“嘴唇微微抖动”可以看出江姐内心的悲愤,但“平静地吐出”却又反映了江姐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决心把个人的不幸和安危放在一边,以革命事业为重。
C、指导朗读。
5、小结:江姐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她最亲的忍,虽然内心极端悲愤,但却把个人的不幸安危放在一边,以革命事业和党的利益为重,她是我们党的忠诚儿女。
6、一齐有感情地朗读2-6小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继续运用读书方法,读懂“严刑审讯”和“给江姐的信”两部分内容。体会江姐坚强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江姐》的第一个事例:痛失丈夫。对于丈夫的牺牲,江姐只是平静地说:“这算不了什么!”继续为党工作。她是多么坚强啊!但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被捕了。
二、以“信”为切入点,引出第二个事例
1、初读“信”的内容,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
①引出“信”:牢中的这些日子里,江姐刚强的性格与坚强的意志深深打动了牢中的同志们,让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写给江姐的信吧!(出示“信”)
②自由读“信”,说说从信中了解到江姐是个怎样的人?(指名说)
③小结
2、引出重点:
集中营的同志们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在一个静静的夜晚,几个特务从牢中带走了江姐。他们又要对江姐进行--严刑审讯。(板书:严刑审讯)
3、研读“严刑审讯”
(1)出示研读要求: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敌人是怎样折磨江姐?江姐的表现是怎样的?
完成填空: 敌人先 (_____________)江姐(______________)
接着敌人(_____________) 江姐(______________)
然后敌人(_____________) 江姐(______________)
最后敌人(_____________) 江姐(______________)
②默读,用“~~~~”划出体会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批注。
③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2)学生展开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
①出示自读过程中一学生完成的填空题作交流。交流中穿插人物语言的朗读指导。(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②汇报体会深刻的句子,并谈谈感想。读好感受深刻的句子。
③小结:同学们,无论敌人用了怎样残酷的刑罚,可在江姐眼里不过是小小的考验,根本算不了什么!(板书:算不了什么)她能以坚强的意志战胜肉体的痛苦,为了坚守党的秘密,宁死不屈,充分体现了江姐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①自由读句子,思考:句子中什么和什么作对比,为了说明什么?
(板书:坚贞不屈) ②指名朗读,齐读。
5、再读“信”的内容,加深体会。
同学们,江姐的精神是多么高尚,江姐的行为是多么壮烈!这种精神,这种行为令集中营的所有同志为之骄傲,为之自豪!让我们再来读读牢中同志们写给江姐的信吧!
(1)再次出示“信”,有感情朗读信的内容(自由练读、个别读、配乐读)
(2)指导背诵:(自由练背、引背)
6、拓展练笔。
(1)同学们,如果让你和同志们一起写信,你还会对江姐说些什么呢?
①说一说。
②写一写:把你要对江姐说的话整理成一段话,写下来。(有困难的学生可按提示写。)
亲爱的江姐:学习了你的英雄事迹,我被你的那种__________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深切地知道,你为了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的时候,你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的时候,你________________;你真不愧是____________,亲爱的江姐,我向你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感情地把自己写的一段话说出来。
7、总结:同学们,学了《江姐》这篇课文,我们被江姐那种英雄无畏的斗争意志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关于江姐的事迹很多,同学们去读读《红岩》这本书吧!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的思路,初步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再次体会一个真正共产党员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江姐的两件事例,一是( ),二是( )。当江姐失去丈夫时,她觉得( ),因为在她看来( )比( )更重要;当她受到敌人的严刑拷打时,她又觉得,因为( )。
2、反馈交流。
二、指导理清文章的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小节具体写了这两件事例?
2、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其一、四段的段意。
板书:夜晚提审 关心慰问
3、指导了解“插叙”。
(1)课文第2大段所写的事是江姐受审前发生的,而不是当天晚上发生,像这样补充说明的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插叙”。
(2)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进行插叙说明江姐被捕前的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对记叙江姐起补充和铺垫作用,使全文既突出重点〈江姐忍受一夜的折磨〉,又交代了江姐受刑的起因,对于完整地表现印象形象很有意义。)
(3)小结: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
三、导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一天夜晚,江姐被特务们带出牢房去受审。)
2、出示句子:她不是江姐吗?这么晚带她出去,敌人打什么鬼主意呢?
(1)这两个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反问句、设问句--表达战友对江姐的关心,并引出下文。)
(2)此设问句的一答在哪儿?或与第三段哪句话连接?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总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
(1)通过抓住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2)运用插叙。
2、学了全文,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作有关练习。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同志们给江姐写的信。
【《琥珀》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荔枝》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27
分类(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6-25
门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1
墨梅(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30
村居(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7
春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1-07
识字2(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17
zhchshr(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09
秋天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