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大纲(精选11篇)
课程代码:4145
课程名称: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
课程性质:《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以《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传播学》为先行课程。它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同教学实践活动联结起来,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出发,探索教学规律,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实践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于从事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和电教办公人员在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和办公效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教学设计》,使学生具备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学会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步骤、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及实践后进行教学评价,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课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如系统科学方法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信息技术等;
3、在课堂中可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与实习作业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课程总学时:总学时数64学时。
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讲授4学时)
(1)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2)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
(3)教学设计与教育改革
(4)学习教学设计的意义
(5)教学设计的定义
(6)教学设计的`性质
(7)教学设计的层次
具体教学要求:
①了解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及当今教育改革的关系;
②要掌握教学设计及教育技术的概念;
③掌握教学设计的三个层次。
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讲授4学时)
(8)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
(9)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10)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具体教学要求:
①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
②理解教学设计的模式并会简单应用;
课程方案(讲授4学时)
(11)学习需求的分析
(12)课程计划与教学计划
(1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具体教学要求:
①会分析学习需求;
②知道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在学习需求分析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讲授6学时)
(14)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5)教学内容的分类
(16)教学内容的分析
具体教学要求:
①会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及评价单元教学目标是否合适;
②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会评价各类教学内容所对应教学目标是否都是实现课程总目标所必需的;
③会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讲授4学时)
(17)教学对象的一般特征
(18)教学对象的初始能力
具体教学要求:
①会深入分析教学对象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
教学目标(讲授6学时)
(19)教学目标的分类
(20)教学目标的编写
(21)课程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要求:
①掌握教学目标的分类方法;
②会编写教学目标;
③理解课程教学设计的意义;
④对给定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要素,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讲授8学时)
(22)教育模式
(23)教学方法
(24)教学组织形式
具体教学要求:
①掌握教学策略、教育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
②理解教育模式的逻辑结构;
③会选择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讲授8学时)
(25)教学媒体的特性与分类
(26)非投影视觉媒体
(27)投影视觉媒体
(28)听觉媒体
(29)视听觉媒体
(30)综合媒体
(31)多媒体教学系统
(3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具体教学要求:
①掌握教学媒体的概念及教学媒体的特性与分类;
②理解戴尔的“经验之塔”所揭示的意义;
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实践(讲授10学时)
(33)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
(34)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35)课堂教学技巧和艺术
具体教学要求:
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应用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几种基本类型;
②会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将所设计的内容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③了解课堂教学中的技巧和艺术。
教学评价(讲授8学时)
(36)教学评价概述
(37)课堂教学评价
(38)测量工具的编制
具体教学要求:
①知道教学评价的功能和种类;
②会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③会编制试题。
教学设计实例(讲授2学时)
(39)教学过程设计实例
具体教学要求:
会进行系统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
(40)李龙 编《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41)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考试与评估方法:
该课程期末考试采用理论笔试考试,总成绩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大纲编写修改时间:20xx年12月21日
教学大纲编写教师:李峻玲
计算机系审查教师:解二虎
教务处审查人签字:梁政
行动导向源于德国, 德语表述为“Handlungsorientierung”,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 (Meyer, 1989)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 课程大多采用跨学科的综合模式, 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的学习, 因此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接受任务”、“有产出的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总结谈话”四个学习环节。[1]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项目教学法:适用于学习者已经掌握基础的专业性知识, 当面对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时, 学习者能独立的确定工作目标的要求、制定可实施的计划、逐步实施并进行检查和评估, 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
(2) 角色表演法:学习者通过不同的角色表演, 体验不同角色的内涵活动或心理体验, 从而使学习者充分了解现实社会中各角色的“位”和“为”, 以此达到提高学习者能力的目的。
(3) 模拟教学法:通过创设一种与工作岗位和行业特色相符的工作场景, 学习者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案例, 让学习者模拟职业岗位角色, 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完成具体工作, 在此过程中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案例研究法:学习者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学习, 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通常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并不难解决, 而是强调案例的代表性。在行动导向教学中, 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以适应社会就业需要。
1 基于行动导向的《邮件合并》教学设计
1.1 学习需求分析
在《邮件合并》学习之前, 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技能, 但还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
1.2 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1) 邮件合并是OFFICE的一个综合应用; (2) 通过邮件合并可以批量打印通知、信函、信封、录取通知书等; (3)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3 学习者分析
中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更为明显, 他们具有乐于学习、善于合作、富有激情、想象力丰富, 喜欢接受新事物, 但自我学习和自控能力较差, 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控制。
1.4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背景知识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巩固EXCEL电子表格的排序和调整, 掌握WORD邮件合并, 学会利用WORD邮件合并功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感目标:通过EXCEL和WORD的综合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1.5 教学评价设计 (表1)
2 基于《邮件合并》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
基于《邮件合并》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见表2。
3 教学反思
行动导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独立思考, 不在总是“授之以渔”, 而是着眼于“授之于鱼”。该案例以“项目任务”为载体, 结合模拟教学和案例研究法, 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 因而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获得了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自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摘要:本文通过《邮件合并》为教学案例, 讨论什么行动导向教学法, 同时使读者体会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关键词:行动导向,邮件合并,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延松.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研究[J].教法学法, 2007, 06.
[2]李秀明, 武怀.任务驱动_教学法的教学应用_Word图文混排_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1月.
一、与班集体建设相融合,变“孤立”为“协作”
我们都知道,要想用优质的教育效果,我们的品德课程必须要实现与儿童生活的对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班集体内的生活时间占据了儿童生活的绝大部分,集体生活对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班主任老师也必然会从学生思想、课程学习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班级管理要求,会想方设法的开展班级活动,进行班集体的建设。品德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须要参与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不应该脱离班集体的建设过程。而应该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特点,有效地融入到整个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把品德课程中提出的各种德育教育要求衍生到整个班集体的建设中。依托班集体,把原先孤立的课堂教育,拓展为相互关联、互相协作的班级教育活动。
二、布置德育实践作业,变“讲”为“做”
适当的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一天学习的有效手段,以知识学习为主的语文、数学等学科需要布置作业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同样,我们的品德学科也可以布置一些德育作业,来进一步地巩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起到拓展教学时空的作用。
在学习了《孝心献老人》之后,正逢重阳节,我就布置了“给自己家中的老人做一张孝心卡,打一个电话,问一声好”的作业。既完成了书本上制作孝心卡的任务,又让学生通过打电话、问好的形式,实践了品德教育的要求。德育实践作业地布置,使品德课由简单“动动嘴皮子”,变为了“不仅课堂上要动嘴说,还要在生活中动手做”。把单纯的课堂活动,拓展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德育实践作业的实践,既是对课堂的补充,也拓展了品德教育的时空。
三、与学校主题活动相融合,变“小”为“大”
品德作为一门学科,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每周为两个课时,从课时量来说依然处在一个“小学科”的范畴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要拓展品德教学的时空,我们除了采取在教材基础上,不断的开发、补充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含量不断增加,使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从课程的角度去拓展我们的教学时空之外,更要探索课程之外,拓展教学时空的方式和方法。和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前面提到的品德教学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其实也是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只不过更加侧重的是班级层面。学校内的德育活动除了课程、班级内的活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学校层面的集体活动。比如少先队日常开展的各类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检查评比,结合如“重阳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的专项德育活动,还有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开展的特色活动。但是,不管是学生的检查评比,还是学校内的文化建设,都肯定会涉及到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学生道德实践很好的机会。所以,学校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我们的课程应该主动和这些活动接轨,或者由我们的课程出发,促进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
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有效的结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跳出了教室和时间的约束,拓展了教学时空。而且使我们的“小”课堂,变成了“大”课堂,学生的道德学习有了现实的依据和检验。
四、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变“质数”为“合数”
品德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课程的教材设计中,包含社会、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许多内容。所以,品德学科的教学活动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之外,还非常重视利用课程的学习解决学生实际生活问题,培养他们生活能力的作用。
学科的特点,告诉我们,品德学科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包含很广的学科。在教学上,我们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演绎不同内容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习《漫画邮政》时,我们可以把品德课堂转变为美术、劳技课堂,由了解邮政知识,拓展到创作邮票作品和书信的投递实践;在学习《神奇的电话》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话与课堂外的人进行连线。在外来务工人员多,或留守儿童多的学校,在课堂上让他们和自己的亲人通话。通过课堂模式的转变,把单纯的知识了解、传授性的课堂,演变成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的舞台。在如学习《网络世界》时,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把课堂搬迁到学校的计算机教室,首先在空间上给学生来一个转变。条件不允许的,也完全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自行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的过程,即是学生了解的过程,更是感受信息发展带来便利的过程。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转变,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化。学科融合的过程,会使我们的品德学习从内涵极少的“质数”变为内涵丰富的“合数”。数学中“合数”的数值愈大,包含的“因数”会越多。其实,我们的课堂学习方式越是多样化,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越丰富,我们的教学时空也会越广阔。
在实际的品德教学过程中,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不过,拓展教学时空的关键点还是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对课程的理解。教师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带来的会是一系列的积极影响。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后,课程实施者必定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课程进行演绎。教学的时空,也会因此而发生不断的演变。
【作者单位:台州市椒江区云键小学灵济校区浙江】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这个记者从罗斯福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态度的启示——主动走向生活。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指导或帮助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一 了解故事更改,学习“采访前”的课文内容。1 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1 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
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
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出示课题。
投影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二 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交流初次见面,罗斯福夫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1 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对于再现采访,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先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采访内容;然后讨论采访应注意什么?(记者的注意事项,怎样表现罗斯福夫人等等);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
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网易娱乐新闻
三 揭示主题。1 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1 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
投影“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
四 拓展性作业。
讨论写采访报道的角度。帮助学生复习梳理科宁斯写的采访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教 学
后
记
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兼谈《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
常州市盛毓度小学孙建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设计题目一般为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如减速器等),设计工作量最低应相当于以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每个学生应完成:部件装配图1张(0号或1号图),零件工作图2张,设计说明书约6000~8000字。
课程设计的进度安排为:
1.教师讲解设计内容并布置题目,学生根据题目确定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计算。(1周)2.学生绘制所设计机械装置的装配草图并在通过初审后绘制正式装配图。(1周)3.学生根据装配图拆绘零件图,然后整理编写设计说明书,最后参加答辩。(1周)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几何精度设计
后修课程:专业课,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淞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大家想看吗? 2.整体感知
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 3.学习生字词
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屏示生词)二.精读感悟
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出示课件)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多 美
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刚才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⑴指名读 ⑵齐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抓之了重点词语,并读得很有感情)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指名读要求: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凝结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
(1)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一部分符合哪个条件呢?哪个词具体体现出了水汽的饱和?(弥漫)(2)出示课件
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
师补充: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3)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那么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个_______的过程。)5.你从哪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速要慢)
②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气要轻)
③ 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谁能读好这一部分?看谁能读出感觉(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读)
这些词和句子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的,慢慢地凝结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那句话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
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逐渐————,最后————。)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
5读得多好啊!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课件出示)
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理解“寒风吹拂”: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关键词:高职,有机化学,问题,解决方法
一
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抱怨:我们天天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传授给学生知识, 但学生的成绩还是让人心寒, 我们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喜爱, 反而招致学生很多的怨言。在我校, 特别是有机化学课程, 老师教得最辛苦, 学生学得最痛苦, 而且每年的补考大户非有机化学莫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究其原因, 无外乎两个方面:学生和老师。
(一) 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随着“高中热”逐年升温, 高校扩招, 高职院校的招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出现了生源质量滑坡的现象。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初中毕业生, 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不理想, 失意感较强, 自信心也相对不足, 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态度。就化学而言, 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实验动手能力较差, 而有机化学的主要特点是知识体系庞大, 内容繁多, 不但要记忆, 而且要理解, 如果一步落下, 就可能步步追赶不上, 最后只能放弃。
(二) 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1. 教学观念不正确。
职业院校以培养职业能力, 促进就业为重点。我校是一所医药高等职业院校, 专业教师几乎都是来自药学院或医学院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 职业教育修养欠缺, 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够深入, 缺少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师往往把自己在接受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时所接受的教学观念带到现实的教学活动中, 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难易度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以至于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对学生不够了解。
教师由于对初中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等了解不够, 不能准确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这时, 如果盲目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课程难度, 就容易使学生因无法及时理解学习内容而产生厌学情绪,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原因, 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 转变教师观念, 深入了解学生, 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上课前,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能力、习惯等, 并认清他们对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和经验。
专业基础课教师应通过学习和与专业教师的研讨, 尽量挖掘出每一节教学内容与药学专业知识的联系点。我们经过和各位专业老师的沟通, 编写了《后续专业课所需的有机化学知识点》。授课时, 在遵循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联系专业课程, 不拘泥于教材, 精选教学内容, 制定出各专业讲授的重点内容。比如制药专业压缩脂烃的介绍, 注重酯类、胺类氨基酸等知识的描述, 增加萜类、甾族、硫醇等与医药相关的知识;生化专业增加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的内容;药分专业把各官能团所表现出的性质及鉴定方法作为重点。另外, 各种有机物化学性质繁多, 是否每点性质都要详细讲解呢?如果都讲, 一是时间不够, 二是学生消化不了, 会产生畏难、厌烦心理。所以讲课前要做足功课, 与专业教师联系, 找出需要的知识点, 再针对性地讲解。比如大家都知道醛酮性质很多, 并且很重要, 仅课本列举的加成反应就有五种之多, 还有α-H的活性、氧化和还原等。每次讲到这一章, 填鸭式教学后, 学生晕头转向、怨声载道, 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结合专业, 适当取舍, 详略得当, 并和生活及后续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 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我们通过与专业老师沟通得知醛酮与格氏试剂、氨的衍生物加成用得较多, 就重点讲, 其余依据加成的本质都相同的原则一笔带过。再如醛与托伦试剂、费林试剂的氧化, 仅作为醛酮的鉴别, 就重点讲述反应现象, 至于反应方程式则略讲。醛酮的还原反应在药物合成上用得较多, 就要重点讲解, 既要列举普通的例子, 又要列举专业课中的反应实例,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并能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如抗菌药黄连素中间体的制备用到了催化氢化;
支气管扩张药氯丙那中间体的制备用到了用金属氢化物做还原剂;
再如讲解醇和酚的性质时, 醇和HX的反应在药物合成上用得较多, 消除反应很少用, 所以对消除反应可以只介绍有这个性质, 简单一个例子带过即可, 不用花费太多时间。酚的性质重点讲解的一是酚羟基容易被氧化, 但氧化的反应式子可以不做要求;二是酚羟基与Fe Cl3发生显色反应, 只需记住反应现象, 以作为鉴别酚的方法。这也是为后续专业课服务的。某些含有酚羟基的药物:吗啡、肾上腺素等容易被氧化, 所以在使用和保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光和密封。
教师将生活、工作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 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就会意识到学习的价值, 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而是乐在其中, 学习的效果就会增强。
(二) 精心设计作业题。
在作业题的选择上既要巩固知识又要有实用性, 并且不能让学生感觉太难, 无从下手。如在学习烷烃的性质时, 试比较这两个题目: (1) 汽油着火时为什么不能用水扑灭?机修工人为什么用汽油洗手? (2) 请说出烷烃有哪些性质?这两个题目考查的实际是一个内容, 但第一个题目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 学生感兴趣, 很容易记住, 并且包含很多的知识点:首先, 汽油属于烷烃;其次, 烷烃的物理性质比水轻、难溶于水, 能溶解许多有机物, 化学性质容易燃烧。第二个题目就显得很死板, 明显属于死记硬背的东西, 怎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另外, 课本上一些难度太大的合成题目和推断题目可以删去或简化。例如:推断题:有一化合物分子式为C5H12O (A) , 能与金属钠作用放出氢气。A与浓硫酸共热时生成C5H10 (B) , B与HBr反应生成C5H11Br (C) , C与Na OH水溶液反应生成D, D与A是同分异构体, B经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一个酮和一个酸。试写出A、B、C、D的构造式和各步反应式。这个题目如果仅从复习知识的角度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练习, 考查了很多知识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醇的脱水反应, 烯烃的加成反应、马氏规则的应用、烯烃的氧化反应、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很是全面, 综合性很强, 跨越了好几章的内容, 但是考查的对象却是一个基础知识较差的高职学生, 他不可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如此出神入化的程度 (也不排除极个别现象) , 让大多数学生做这样的题目只能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一个刚学习英语的孩子, 让他写一个成分很复杂的复合句, 他是写不好的, 还不如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简单句写, 更有一些成就感。还有一些合成题, 动辄五六步、十来步, 恨不能把所有学过的知识都串起来。老师的愿望是美好的, 但现实是残酷的。老师教得很累, 学生学得也很辛苦, 甚至把学生教到绝望。有一句话说得好, 与其在课堂上交给学生十个知识点, 十个都没学会, 还不如只教他一个, 掌握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 促进思维活跃, 保持持久学习的动力。教师可根据实际, 编些贴近生活、联系专业、有趣的习题, 以增加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很好地把握课堂内容,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实用的知识, 我们的辛苦才能被学生体谅, 我们的认真才能被学生尊重, 我们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申继亮, 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思想往往是行动的先导。”那么,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教学设计时怎样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呢?笔者拟结合自己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与体会,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处理好单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关系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确实,实施以学生发展为要旨的阅读教学,更须练就“设计”的真功夫。重要的是要明白,“设计”的追求是如何“用好”教材来实现教学目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显然,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不是通过一两篇阅读文本的教学就能达成的,因此,在具体面对某一篇教学内容的设计时,我们就要首先处理好单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关系问题。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树立“类”的意识和设计理念。语文阅读教学,教师都要有“类”的意识和概念来解读眼前的“篇”,明确课堂教学不是为学生讲解文本,而是“使用”文本来引导、点拨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悟到并学会:这一类的文章是这样来读,这一类的生活是这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是这样来做。并在这体验、学用、会做的过程中,感悟语文与生活,逐步形成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其次,要突出课堂的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强化课型创新。我们必须对每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分析,并针对教材篇目及不同的教学目标,深入钻研课文,对教学资料进行大胆取舍,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设计出能突出单节课教学重点的课型,如朗读课型,诵读课型,品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结累课型、自主阅读课型、单元组合课型等等,这样形成的课堂以一项内容学习或一项技能训练为主,教学目标单一,教学重点突出,且学生的学习内容或技能可以得到强化,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二、处理好教材整合中知识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
《标准》强调在阅读中要“培养语感,注重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中要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要设计好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语言深处的问题,丰富学生的语言结累。如在执教《小巷深处》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两个语言品味的问题:1、“竹棒”一词在文中哪些地方出现?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竹棒”在文中到底有什么作用。2、既然“我”对母亲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变化,那么是怎样深的母爱让“我”“悔悟”的呢?找出令你最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作点评。这里,教师以非常具体的指导,引领学生一同走进文本,通过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去体会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已然渗透在教学设计中了。
其次,要加强朗读环节的设计,特别是诵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中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它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其实十分简单,十分素朴,无非就是“读读议议,议议读读”,如此必有大效。因此,没有朗读、诵读而只有讨论、分析、对话的课不叫语文课,语文教学不要“花”太多,而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朗读,诵读,默读,听读,齐读,个别读等等),追求“本真”与“素朴”,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地在“读”中受到熏陶,得到提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有效的。
再次,要在具体的阅读课教学设计中,选准突破口进行听说读写系统的扎实训练。如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为突破口来设计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如《风筝》一文的教学设计,可从围绕风筝展开的一场冲突为突破口,让学生理解“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的一系列动作、神态描写的词语,并通过辨析比较体会“抓、掷、踏”等动词的妙处。又如在设计主问题时,用规定的句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
三、处理好教学步骤简化和中心环节强化的关系问题
强调教师的阅读课设计要简化教学环节,这并不是说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简化了,我认为教学步骤是要简化,而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强化、细化。要处理好这一对关系,首先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抓准重点难点,选准切入点,比如《风筝》的教学,可以从分析课文开头的“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切入,也可以从分析课文结尾的“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切入,还可以围绕课文中间的“我”破坏弟弟的风筝切入。这种设计灵活性强,全凭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摆脱了千篇一律、不分轻重的机械而又繁琐的教学模式,解开了束缚教师手脚的框框,也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真正体现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
其次是中心环节设计时主问题设计要起到以简驮繁的作用,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且带动全篇的阅读研讨,切忌设计一连串是非判断类的问题,既把教学环节复杂化,又不利于教学中心的突出和重点难点的解决。
另外,针对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可为学生设计一种简单而又中心突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组内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从旁指点;解决不了的或推荐出的重点问题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与教师的读中指导相结合。也可以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是需要的,当然讲解要精练,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1设计概述
简单介绍道路起、终点位置,路线总长,道路等级,设计车速等主要技术指标。2选线的主要思路
简要说明选线是如何体现选线原则的。3平面设计 3.1直线设计 3.1.1起讫点及交点 最好列表显示数据
3.1.3直线间距及偏角的计算
(1)交点间距的计算(注:单位为米)
计算过程及结果(结果最好列表)(2)偏角计算(注:单位为度分秒)
计算过程及结果(结果最好列表)3.2平曲线设计
简单介绍平曲线有哪些形式,自己采用了哪些类型的平曲线,分别按不同的类型写。(以下以基本型为例)
基本型(以下内容和数据以自己的一个弯道为例)(1)曲线半径R、超高ic的拟定
具体数据,并用横向力系数进行简单评价(2)缓和曲线参数拟定
具体数据,并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评价(3)曲线要素计算 相关公式及具体数据。(4)主点桩号计算 相关公式及具体数据。4纵断面的设计 4.1 坡段设计 4.1.1起讫点及变坡点 将结果最好列表显示 4.2.3坡段长度及坡度的计算
(1)坡段长度的计算:(注:单位为米)公式 计算结果(2)坡度计算: 公式 计算结果
4.2竖曲线设计(以一个竖曲线为例)4.2.1竖曲线要素计算 公式 计算结果 4.3中桩高程计算 4.4.1坡段上中桩高程计算 4.4.2竖曲线上中桩点高程计算 4.5平纵组合 5 路基设计
5.1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 5.1.1路基设计标高 5.1.2 路基宽度 5.1.3路拱
5.1.4 超高(以一个弯道为例)(1)超高率的选取(2)超高的过渡(3)超高值计算 5.1.5公路用地 5.2.一般路基设计 5.2.1一般填方路基(1)边坡形式(2)边坡坡度 5.2.2一般挖方路基(1)边坡形式(2)边坡坡度
【课程编码】2X060118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选修)【学分数】2
【适用专业】化学 【学时数】34
【编写日期】2012.7.5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不只是化学实验室中的瓶瓶罐罐和化学试剂,而是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的学科。学习化学,不只是化学专业学生的任务和特权,也是其它专业大学生的有益选择;学习、理解或了解化学知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现代社会生活,将有助于改善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也有助于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并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起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2学时 主要内容:
1.化学学科及其发展轨迹 2.化学家研究的内容
3.化学既是“实用的科学”又是“创造性的科学” 4.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科学 教学要求:
1.了解化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点:化学学科的研究内容
(二)第二章 水-生命之源 3学时
主要内容:
1.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水污染 3.污水治理 教学要求:
1.了解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了解污水治理的一般过程。
重点:污水治理
(三)第三章 空气-生命的原动力 4学时
主要内容:
1.氧气与二氧化碳;2.二氧化碳的功与过;3.大气污染 4.氟里昂的使用与南北两极上空的臭氧空洞 5.倡导绿色文明 教学要求:
1.了解空气的组成与大气污染;
2.了解氟里昂的使用与南北两极上空的臭氧空洞; 3.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难点: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与大气污染的治理
(四)第四章 食品与化学 5学时
主要内容:
1.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2.烹饪中的调味品 3.食品添加剂 教学要求:
1.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2.了解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及调味品。重、难点:,常用食品添加剂的化学组成。
(五)第五章 医药与健康 4学时
主要内容:
1.天然药物;2.化学合成药物 3.新药开发,任重道远 教学要求:
1.了解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的有关知识。
2.掌握医学常见药物的化学成分,了解常用药物的性质,学会正确使用药物 难点:常见药物的化学成分,性质及用途;新药开发的一般程序。
(六)第六章 化妆品 2学时
主要内容:
1.皮肤用化妆品;2.毛发用化妆品 3.洁齿用品;4.典型化妆品的配方。教学要求:
了解化妆品的分类、组成和作用。认识典型化妆品的配方 重点:化妆品的化学物质的性能及用途。
(七)第七章 化学与材料
4学时
主要内容:
1.材料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常用材料的介绍; 3.各种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教学要求:
1.了解材料的最新动向;
2.掌握材料的分类,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3.了解与高科技相关的各种材料的化学原理和作用。重点: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纳米材料的概念。
(八)第八章 家居洗涤用品
4学时
主要内容:
1.皂类洗涤用品;2.洗衣粉、洗涤剂;3.其他专用液体洗涤剂; 4.生活中去渍小窍门。教学要求:
1.了解生活中各种洗涤用品; 2.了解常用去渍方法。重点:常用洗涤剂的配方
(九)第九章 塑料与合成纤维
3学时
主要内容:
服饰中的化学;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各种纤维的鉴别。教学要求:
1.了解三大纤维制品; 2.了解各种纤维鉴别知识。重点:常见纤维的鉴别方法
(十)第十章 化学与能源
3学时
主要内容:
能源的分类;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教学要求: 1.了解能源的分类;
2.了解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的有关知识。重点:可再生能源的相关知识
三、推荐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化学与生活》.周小力.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
1.何晓春.《化学与生活》.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2.魏荣宝.《化学与生活》.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3.戴树桂.《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赵雷洪.《生活中的化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四、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在学生修完高中选修课程《化学与生活》及已有化学知识基础上,加深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性质的认识,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教师教授为主,并配合以查阅资料、写小论文、讨论等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作业、考勤、平时表现等
(2)期末成绩占70 %,形式有:提交课程小论文或书面考试
制定人:周娟
[关键词]整合优化项目多维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62
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促使物理教学的组织结构、方式方法、教学策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期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协调发展实践、创新及终身学习等能力。
但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知识点已完全掌握,常规解题应试也很好,但在同一知识点的应用中,只要改变了物理情境,学生就会感到无从入手;或是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而无所适从。如,学生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后,对一些常见器件组成的并联、串联电路掌握得很好,解题也得心应手。但是,当真正面对家庭中的简单电路故障时,却对电路检查没有信心、无从下手。这种只注重智力发展、而不协调发展应用实践能力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时常显现,这种理论与实践应用间的差距,没有体现物理是自然科学的特点,歪曲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同时也很难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既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在规定的有限教学时间内,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优化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1.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可以这样说,我们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及所需的资料。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和优化,已成为物理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组成部分,也为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它能提供清晰的文本、精彩的图片、视频、动画,为物理教学再现和创设物理情境,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知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整合利用网络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得有效的认知,也为教学效率、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
2.网络资源的利用可实现差异化教和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观察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进度和要求,以尽可能通过堂课教学促使学生学习进步,但对不同学生而言,由于基础、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课堂学习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早已游刃有余,而有的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虽然教师可通过课后单独补习等形式进行补差,但毕竟是杯水车薪、事倍功半。
互联网提供的丰富课程资源,为我们开辟了崭新的教学途径。
(1)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提前学习。一部分跟不上学习进度、达不到学习要求的学生,往往是认知经验的差异、分析理解能力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并不是他们学不好,只是学习的速度、节奏不能与课堂教学同步。这时,教师应适时提前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如情景视频、微课等),使这部分学生提前认知情境、搭建认知的平台,为课堂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如在研究惯性问题前,预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从网上寻找一些因惯性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或亲自做一些利用惯性的游戏、小实验等,增强学生的体会,为学习和解释惯性现象积累丰富的素材。
(2)利用网络资源“强筋健骨”。一堂课下来,总有部分学生是一知半解的,若不及时补救,日积月累,后果可想而知;而有的学生则已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想继续深入探究,却由于课时等原因无法及时满足他们探究的欲望。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可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教师可将课堂实录、微课视频、知识体系脉络图等提供给这部分学生,根据学生自身需要选学,帮助他们查漏补缺,为后续学习搭建扎实稳健的平台。如学生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后,基本掌握了光的折射规律,能简单理解和解释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一些物理现象(如水中筷子向上弯折)。但有的学生可能只记住了结论,而不能及时理解形成现象的原理;而有的学生,则已完全理解形成原理,想深入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时形成的现象,如光纤通信(全反射)等现象和原理。应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适时提供复习巩固类、拓展提高类、实践应用类的网络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巩固和提高的需求。
丰富多元的网络资源满足了差异化教与学的需要,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实施零起点教学
“零起点教学”也称之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不拔高教学要求,不争抢教学进度,不加大教学难度,不忽视学生差异,不扼杀学生兴趣,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尽管物理是从八年级开始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要看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走进课堂,现代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渠道。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科学常识,形成了一些物理现象的前概念。所以,我们实施“零起点”教学,不是从零开始的教学,而是基于学生不同学习基础的适切教学,即意在通过我们的教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努力缩小不同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差异。
实施“零起点”教学,就是要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物理学科课程标准,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全面协调、均衡发展,尽力减小学生间的学业和能力差异,不让学生“伤”在起跑线上。所以,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差异归零教学”。
三、注重基于“项目”的物理教学
根据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制作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巩固相关知识,提高综能能力。但对初中学生而言,由于某种能力的缺乏,无法或很难开展如小发明、小创造等对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寻找切合初中生学习特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而在教师指导下的基于“项目学习”的物理教学就契合了初中生的学习、探究和实践活动特点,为顺利地开展“做中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途径。
基于“项目”的物理教学,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应用某原理的实物器材,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制作实物“产品”,让抽象的知识传授和枯燥的技能训练与一个具体的实物或一项具体的任务产生关联,使得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学生通过研究杆秤,来发现杠杆原理,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制作一杆属于“自己”的杆秤;又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研究飞机机翼的形状,制作松木飞机,进而认识和理解压强与空气流速的关系;再如,学生通过水帘空调的研究和制作,发现液体蒸发吸热现象及应用,等等。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不仅能更透彻理解物理原理,提升知识的巩固度,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互动、体验、感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注重多角度分析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学生采用不同记忆方法和探究方式,研究、理解、识记当前的学习对象。加强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维的知识网络。
例如:在探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规律的记忆成为许多学生的难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是没有记住,或记错。这时,就要要求学生运用规律记忆、图像记忆等方法,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记忆。具体可通过以下表格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成像原理,并可多角度推理验证。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注重多角度、多方法分析问题,能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度,增强信心,促使学生分析、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传统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学设计07-22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08
绝句教学设计(《绝句》杜甫教学设计)11-02
字母教学教学设计07-15
朗读教学教学设计11-07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07-18
识字二《菜园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0-17
中学合唱教学教学设计12-09
《找骆驼》教学设计(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