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执行力的思考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度与执行力的思考(推荐8篇)

制度与执行力的思考 篇1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的广义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戒律、规章等的总和。

制度有三大特征:一是指导性和约束性。制度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二是鞭策性和激励性。制度有时就张贴或悬挂在工作现场,随时鞭策和激励着人员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三是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制度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很广泛,有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实施办法、工作职责、通知、决定、决议等等。

一、公司现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情况及制度执行力情况

金贵公司于2008年9月发布了一整套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授权范围和工作职责等等,内容涉及行政管理、人力资源、计财审计、生产技术环保、营销以及质

检化验,共计约60余部。同时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从产供销、工作和生活、一线及后勤等多个层面下发了相关的通知、决议、决定等,用以规范、强调各部门、各厂(园)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遵循和执行的标准和准则。可以说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科学性、系统性、全局性比较强,同时条文、涵义准确、严谨、适用,可操作性也比较强。

但是在对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上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和修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与现实生产生活各个环节存在有不适应的地方,对制度本身需要进行清理和修改的必要;二是各职能部门、各厂(园)没有很好的抓制度的贯彻和落实,个别还存在管理缺位现象;三是各级监督部门没有很好的把监督职责落实到位;四是员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素质普遍较差,对制度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因而在执行过程中有偏差;五是员工对各项制度及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机会少,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够了解,对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是很清楚;六是由于凝聚力不强,员工普遍缺乏职业奉献精神,工作责任心及主人翁意识不强。

二、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制度和执行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形式。制度是刚性的,有棱角的,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执行不到位,如同一纸空文。如何将现有制度很好的贯彻和落实,是公司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1、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形成缜密的制度体系。

一是要对以往建立的各种制度进行认真的清理,对那些已经过时,不起作用的制度要予以废除;对交叉重叠相互矛盾的制度要重新整合;对有缺陷、有漏洞的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

二是在制定制度时,必须制定准确、严谨、规范、适用的制度执行措施,使原则性的制度措施、原则性的要求、抽象的条文更加明确具体,以便有效地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

三是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首先要为每一个岗位制定科学、具体、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将每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细化,并尽可能做到量化。其次是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工作,必须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内涵,明确各岗位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工作程序,以确保环环相扣,使之形成一整套监督措施和管理办法,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同时,还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达到制度的创新。

2、开展制度执行力教育,提高全员执行力意识。

公司各部(室),各厂(园)应加强对员工的制度和执行力的培训和学习工作,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所有员工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目标意识、效率意识、自我管理意识、细节管理意识,为员工素质的提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3、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塑造

仅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实现管理方式上的变革,即对管理者的角色要重新定位。从以前纯

粹的管理监督、宏观指导等角色,向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协调,引导内部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角色的转换。其核心就是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塑造,把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转化为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制度的自律、自主、自觉的行动。这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措施。

一是增强员工忠诚度,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及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管理者对员工要诚实守信。履行对员工的每一个承诺,不能对员工开空头支票。要时时处处关心员工,爱惜员工。通过对员工的关怀,让员工充分发挥其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开展典范教育,培养员工奉献精神,树立一些典型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奉献者有回报,以此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公司还应多途径、多方式灌输“服从”思想,允许员工提出修改制度的建议,但制度一旦确定并开始实施,就应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企业内任何人违反制度都严格按制度执行,决不搞下不为例,以此来确保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团队精神建设。引导员工了解行业和公司发展趋势,理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用统一的目标来凝聚人心,将每个员工的目标统一到公司发展的大目标上来,从而形成目标合力。同时要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强调工作中的“三办事”原则,即: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打破已制订的制度和程序,更不要违反客观规律,从而实现有序管理。这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方向,各司其职,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增进团结。对于优秀的团队则要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必要的物质奖励,而对于破坏团结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理和处罚。

三是企业必须以人为本,人是战略的执行者,人的整体素质是决定执行力强弱的关键。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必须由一套完整、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支持。通过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最大的提升,人才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员工的才能和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个人执行力最大提升。同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贮备库。

4、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即使有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没有完善的制度和部门去执行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制度的执行力仍然难以到位。

⑴、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各级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其监督职责,对各职能部门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保障制度执行力好坏的重要手段。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负其责,层层落实。加强监督检查,能够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⑵、建立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要制定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流程和办法,并将其加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中。在考核中,要加强考核的经常性,做到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要作为员工绩效奖金发放和员工职级档次升降的主要依据。通过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考核结果的运用,让执行制度不

力的人暴露出来并得到相应的处理,让坚决执行制度的人得到肯定、奖励和重用。

⑶、建立制度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制度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就必须严格责任追究,对制度执行不力者必须处罚,坚决遏止失责不究,违责不罚,“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抓落实:

一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形成良性的责任追究导向。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对制度执行不力者要进行责任倒查,出了问题要按责任层级追究,坚决按制度进行处理,轻则轻罚,重则重罚,不搞下不为例,不搞迁就,形成出现问题必须有人“买单”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是严格遵守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闭环效应。要建立一个以董事长或总经理直接领导的,公司审计监察部、人力资源部、法律事务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机构,具体负责责任追究的实施工作,追究的对象为:本单位制度执行不力的领导和员工。追究的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处罚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追究方法是:针对执行制度中执行不力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区分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分别采取训诫或者书面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罚款,扣绩效工资,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领导职务,行政处分等方式予以追究,确保责任追究落到实处。

三是严格运用责任追究成果,将责任追究与干部运用、员工考核、晋升相结合。对受到过错责任追究的人员,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对不尽职责、碌碌无为,执行制度不力,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要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罚,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企业内部营造好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搞好内部监督、制度执行力的考核,同时将事后责任追究、奖惩实施到位,才能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虽然再完备的制度体系也会存有空白和死角,但是,在对制度的制定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同时,关键还是要在如何对制度的执行力方面加大督查力度,只有这样制度才能落到实处。

制度与执行力的思考 篇2

一、当前制度执行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制度管理体系不够科学有效。

由于近几年人民银行职能调整相对较为频繁, 新业务、新系统的不断开发, 制度本身的实效性、实用性、全面性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滞后。有的业务管理制度多年不变, 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相脱节, 内控措施滞后于业务发展需要。对一些已经开展的新业务, 没有及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致使业务操作带有盲目性, 如2012年外汇管理方面进行了新的改革, 业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之配套, 给外汇管理带来风险隐患。二是适应性和操作性不强。有些单位虽然出台了不少制度, 但其中不少制度都是将上级行对应的制度照抄照搬, 直接作为本单位、本部门的内控制度, 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 作以具体转化、细化;有的对制度简单拼凑组合, 过于概括、简单、粗放, 缺乏有机联系和衔接, 不具有可操作性, 作用不大。三是制度建设水平不高。由于受到学识水平与预见性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县支行制定的部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可操作性不强, 实践中难以把握和操作。

2. 干部职工遵守制度的自觉性有待加强。

制度是由人制定的, 更要靠人去执行。实际工作中, 仍然存在职工认识不到位, 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还未养成, 守法精神有待进一步培养等问题。主要表现:一是部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转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意识不强, 总认为以前都是这么做, 习惯于凭着老经验、老做法开展工作;有的风险防范意识淡化, 思想懈怠麻痹, 存在差不多、过得去就行的想法, 还有的存在不以为然或抵触情绪。二是有的干部职工态度消极, 情绪懒惰, 缺乏主动负责精神, 错误认为落实制度是多此一举, 是给职工套上“紧箍咒”, 因而情绪消极, 表面化、机械化、应付性执行, 走过场, 敷衍了事。三是部分干部职工在新制度出台后没有认真学习, 对制度规定一知半解, 导致违规操作, 屡查屡犯, 给央行正常工作带来隐患[2]。

3. 要害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近年来, 人民银行县 (市) 支行受机构分设、人员分流、自然减员等因素的影响, 人员存在只出不进的情况, 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人员结构老化等问题, 尤其是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 (tcbs) 上线后, 各项业务工作及岗位分工不断细化, 基层工作人员。

4. 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执行监督考核机制。

监督考核是制度执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实现制度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 基层央行制度出台后, 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执行工作责任制, 使得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成效得不到真正落实。从海口中心支行开展的监督检查来看, 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屡查屡犯的现象还比较多, 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和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制度, 存在检查不深不透, 对于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后续监督力度不够等现象, 该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 该消除的隐患未能消除, 虽然近几年对于监督中发现问题已逐渐按有关要求落实相关人员责任, 但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仅限于风险或案件出现后, 影响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3]。

二、进一步深化制度执行力建设的建议

1. 规范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制度梳理评估机制。

一是继续做好制度梳理评估工作。制度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人民银行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 出现了许多新业务, 旧的业务也在不断发生调整变化, 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业务的更新、技术的改进, 定期组织对现有各类制度进行梳理评估, 重点查找现行制度与法律法规和上级行规定不一致、制度之间不衔接、制度交叉重叠相互矛盾等问题, 以及现行制度中存在的流程不清晰、操作不明确、制度与业务操作系统或实际操作脱节等问题, 对制度管理或流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进行研究解决, 确保制度管理紧跟形势发展需要, 与业务发展同步延伸[4~5]。二是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按照“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原则, 把制度建设覆盖到各项管理业务和具体操作过程中, 科学设定岗位及其权责, 细化各项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使各项业务工作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控制程序, 特别是建立健全要害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强制休假、考核排查、风险预警提示制度, 及时对“真空”地带、新兴业务研究制定相关制度, 积极构建用制度防范风险的良性机制。三是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要遵循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 按照主体明确、指向明晰、程序严密、简便易行的要求, 以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行有关业务管理制度为依据, 紧密结合本辖区、本单位的实际, 把握好制度建设的阶段性与长期性、可行性与必要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科学规划和有效推进制度建设工作, 不断提高各项制度的指导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要严密制度制定的程序, 制定前, 明确制定制度的目的和依据等;制定中, 要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征求意见, 加强沟通协调, 突出重点部门、岗位, 提高制度建设的针对性。涉及职能交叉的制度, 由牵头部门负责, 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吸纳合理的建议, 防止制度之间发生冲突和出现制度空档现象[6]。

2. 加强制度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长效机制。

一是切实抓好制度学习教育。坚持把制度学习教育纳入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内容, 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切实做到三个“确保”, 即对全行性制度, 确保人人了解、自觉遵守;对本部门制度, 确保本部门人人熟知、规范执行;对本岗位制度, 确保本岗位人人精通、严格操作, 不断强化制度刚性意识, 促进广大干部职工真正把制度要求转化为自律规范, 将外在的制度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大制度公开和宣传力度。要扎实推进制度公开工作, 将制度公开作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行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 利用信息公开栏、网站、制度汇编等载体, 及时进行发布, 切实提高制度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三是培育制度文化, 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首先, 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带头学习制度, 带头落实制度, 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 形成榜样和示范, 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其次, 要选择具有央行特色的实践载体和形式,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大力培育以制度为主题的央行制度文化。

3. 发挥监督合力作用, 建立健全制度落实监督检查机制。

一是严格部门、岗位自身监督, 形成部门主要负责人督促指导、分管负责人监督检查、工作人员每日自查的制度落实工作格局。二是抓好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业务主管部门要通过运用综合检查、专项治理等方式, 加强对下级制度执行和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 及时发现、通报、整改存在的问题, 指导和规范下级业务的开展。三是发挥好专业监督部门的作用。各级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内审等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本单位制度执行和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要通过重大事项重大问题请示报告、述职述廉、内部审计、执法监察、专项检查、诫勉谈话等途径, 加强对县市支行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以及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部位、关键环节的监督, 切实督促制度落实。同时, 要明确监督执行制度的责任, 消除监督空白。四是创新制度落实监督手段, 增强监督效果。建立监督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及时交换工作信息, 共同研究解决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增强监督效果。积极开发建设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实时监督系统, 搭建各监督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 提高监督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跟踪监督力度, 对被监督单位和部门制度执行及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及时监督[7]。

4. 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建立健全制度落实情况责任追究机制。

一是加强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规范制度落实情况责任追究对象、内容、程序和方式, 确保问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严肃责任追究。对于群众有反映、工作已出现偏差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通过下发工作提示、监察建议、诫勉谈话、警示谈话等, 及时提醒纠正;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对工作已经造成损失的责任人, 根据党纪、政纪及有关制度规定, 及时采取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组织处理、行政处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等形式, 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三是严格考核奖惩。要把制度执行和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 根据单位、部门和岗位各自承担的制度执行和制度落实的责任, 细化、量化考核指标, 明确考核范围、考核内容、考核方法等, 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挂起钩来, 严格兑现各种激励和惩戒措施, 做到奖罚分明, 调动干部职工执行制度的积极性。同时, 要把考核结果通过适当形式公开, 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地反映制度执行情况。

摘要:以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实践为例, 分析当前基层央行内控制度执行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基层央行,内控,执行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内审调研组.制约障碍与清除途径:落实人民银行内审整改意见机制、方法和手段初探[J].武汉金融, 2005, (1) :51-52.

[2]曾亚波.破解“屡审屡犯”难题, 政府构建联动机制[N].中国审计报, 2005-10-14.

[3]龙立荣, 等.绩效考核执行力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8) :32-37.

[4]王建凯.构建基层审计整改联动机制[J].中国审计, 2006, (21) :54-55.

[5]高春兰.如何建立有效的稽核发现问题整改机制, 杜绝屡查屡犯, 增强稽核工作的有效性[J].安徽水利财经, 2006, (4) :32-34.

[6]申作青.企业执行力要素的模型构建及优化策略[J].管理现代化, 2007, (4) .

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对策

一、当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地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有效地预防和遏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但有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制度落实难、执行难的问题。

(一)有章不循,有规不依

有的单位和少数领导干部,对上级制定的规章、制度、措施置若罔闻,束之高阁。通常只用来装潢门面,写在文件上,贴在墙上,念在嘴上;或汇编成册,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而不去认真贯彻执行。有的是合自己意就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比如,制止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超标准购置公车、超标准修建楼堂馆所等,中央纪委都曾三令五申。但一些地方和部门当做耳边风,我行我素,甚至愈演愈烈。

(二)蓄意变通,规避执行

对上级颁布的一些界限明确、措施强硬的制度规定,有些单位的领导者明知不能不执行,却为本单位或个人利益,借口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想方设法“灵活变通”进行规避,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某些领导干部甚至以“约定俗成”或“潜规则”代替显规则。如规定建立收支两条线制度,取消单位“小金库”,一些有“收款权”的单位就变“体内开支”为“体外开支”,将应收款项扣除开支后再入账;为规避用车标准,低价购车后再进行豪华改装;还有的将礼品费开成办公用品费、将公费旅游变为公务考察等等。

(三)奖惩不明,监督乏力

有的制度仅指出“不准”或“禁止”目标要求,而没有硬性规定执行标准或监督检查措施,既不能给予执行认真、成效显著者以奖励,也无法对执行不力者予以惩戒。执行的效果全依赖执行者对制度的主观认同及个人自觉程度,跟着主观感觉走。对其监督检查因缺乏明确标准而显得乏力,以致执行力度太小、效果好坏基本一个样,除非发生严重问题被查处外,平常情况少有追究。

二、当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一)执行不严导致制度执行力不高

当前,由于执行人思想认识、责任意识、业务素养等与制度执行的要求存在差距等原因,制度执行人员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执行反腐倡廉制度不严格、不到位的现象在一些单位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甚至不执行、慢执行、乱执行。据了解,有的地方搞“弹性”操作的现象突出,对易执行的执行得紧、对难执行的执行得松,对自己有利的执行得紧、对自己无利的则执行得松,合“口味”的执行得紧、不合“口味”的则执行得松,要求下级执行得紧、上级却执行得松,要求基层执行得紧、机关却执行得松,上級强调时、领导检查时、出了问题时执行得紧,平时执行得松;有的搞“变通”,以强调单位特殊、人员特别为由,把制度变个“法子”执行,遇到“棘手”问题,就绕开制度,把制度“置之度外”。

(二)制度缺陷导致制度执行力不高

一是制度不完善、不科学。制度是人制定的,由少数人制定出来的制度很可能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如不符合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盲区”和“死角”、约束不明确、与相应制度冲突、带有歧视性等。二是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往往是犯过“左”或过右的毛病。过“左”表现为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使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过右表现为过于笼统,说明不清,标准不明等,执行起来要么不知约束谁,要么自由裁量权过大,往往使责任得不到落实,制度的约束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三是制度变化太频繁。有些制度朝令夕改,没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评估论证等科学程序,仓促出台,往往让执行者和遵守者均无所适从。

(三)监督不力导致制度执行力不高

监督不力是制度执行力不高的又一重要因素。目前,由于监督氛围不浓厚,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没有很好落到实处。从监督主体看,有的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或专职监督人员缺乏责任感,监督意识淡薄,不主动监督;有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强,业务不熟,不善于监督;有的自身建设不够过硬,过分注重自我保护,不敢于监督;有的“老好人”思想作祟,加之对监督者保护措施不力,不愿意监督。从监督客体看,有的干部自我监督缺位,认为自己觉悟高,业务精,能力强,不会出差错,不需要监督;有的权力观错位,怕因受监督失去权力“吃不开”,不愿意接受监督;有的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监督是组织上对他不信任,甚至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拒绝接受监督;有的作风漂浮为官不正,甚至本身就存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问题,因而害怕监督,想方设法规避监督,甚至设置障碍,阻挠监督。

(四)查处不严导致制度执行力不高

查处不严是制度执行力不高的又一重要因素。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思想上不重视、执行时不严格、甚至违反制度的行为,有时没有从严查处。有的睁只眼闭只眼,对不违反大原则、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等吃点喝点、玩点乐点的“小毛病”,认为是人之常情,“小节无大碍”,多抱观望的放任态度,造成部分干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甚至小过酿成大过、小错拖成大错;有的能瞒则瞒,能捂则捂,瞒不住、捂不了,就搞“下不为例”、“网开一面”、“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有的因人而异,不一视同仁,搞区别对待,双重标准,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由于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当惩不惩、该严不严,导致内部制度执行涣散,使制度形同虚设。

三、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宣教,营造好制度执行文化

营造制度执行文化其核心就是要营造尊重制度、自觉执行制度、以制度作为行动最高准则的文化氛围。营造制度执行文化氛围,必须强化制度宣传教育。首先,要教育好领导干部。要通过宣传教育使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贯彻没有变通的意识,成为执行制度的模范。其次,要教育好广大制度执行者。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执行者的思想认识、责任意识、执行能力等综合素质。要通过学习培训使执行人员认真学习反腐倡廉各项规章制度,准确把握实施要求和程序,准确把握制度间纵横联系,确保制度的执行不偏离标准。再次,要教育引导好全体制度对象。要注重和加强全员制度意识和法纪观念教育,增强其尊重制度、遵守制度的意识。要强化制度宣传,使全体制度对象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成为熟知规章制度的“明白人”,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普及率。

(二)科学制定,夯实好制度执行基础

一要注重制度的前瞻性。要进行科学整合,贯彻行之有效的,完善不够严谨、有明显缺陷的,修改或合并互相抵触的,废止已经过时的,出台还没有涵盖的制度,做到不留

“死角”、“断层”和“盲区”。同时还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拿出超前应对预案。二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纪检监察部门制定的一些制度提出的大多是原则要求和基本规范,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增强执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注重制度的系统性。既要注重单项制度的制定修订,又要注意与其他制度配套,使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规定彼此衔接,相互配合,发挥整体效能。各项制度要坚持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内容上不能相互矛盾,以免使人无所适从;时空上要相互衔接,尤其在新老制度交替时要搞好内容、范围与效力上的衔接。制度建设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反腐倡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顺应人民群众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永葆生命力和约束力。

(三)强化监督,落实好制度执行检查

严格督查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一要强化纪检监察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各项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情况,特别是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或关键环节,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采取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二要健全“阳光操作”机制。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以公开的形式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整合监督资源,注重发挥人大、政协和广大群众、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积极为他们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三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要把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要求,严格责任追究,贯穿到制度执行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内容,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提高制度执行的效果。

(四)从严查处,维护好制度执行权威

制度与执行力的思考 篇4

摘要: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而推进制度的创新,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的主要方法。本文针对当前影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主要制度因素,结合相关案例,正确地把握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规范现有的制度,借鉴、吸收国外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经验,并在创新中营造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的良好氛围。关键词:反腐倡廉;执行力;制度创新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纪委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讲话指出,要切实抓好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又指出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反腐倡廉建设之中。这表明,反腐倡廉既要重视制度构建上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更要重视制度执行上的有效性和持久性,这样才能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使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

一、深刻认识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性

名相张居正曾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古往今来,立法难,执行更难。今天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取决于制度的制定,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的价值在于落实。真正抓实“提高制度执行力”这个抓手,让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是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强化制度执行力,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道虽迩,不行不至。”没有执行力,制度的效用就无法发挥。只有将制度执行力和制度制定规范于一个“共同体”中发挥作用,才能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所以我们要将提高制度执行力作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落脚点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

二、影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主要制度因素

(一)制度规定弹性过大。综观当前中国的反腐倡廉制度,虽然每项都有详细的文字表述,但有的表述过于笼统,无法执行。比如反腐倡廉制度规定中的“严肃处理”、“一般不得”、“特殊情况例外”等等,看起来考虑得很周全,但何谓“严肃”,什么叫“一般”,什么叫“特殊”,并不明确,不同阅历和职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的条文增加了制度的弹性空间,给执行制度的人留有规避的余地。

(二)制度缺少衔接,不配套。实践证明,反腐倡廉制度必须界限清楚,设计清晰,制度协调。如果没有相应的衔接配套措施,制度就很难落到实处。如,我们国家早就制定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的规定》,却因为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金融账户实名制”和“反洗钱制度”,致使全靠领导干部个人的自觉性,他人无法监督、无从监督,很难起到实际效果。同时,有的制度因为事前缺乏周密的调查研究,出台后由于条款之间不够严谨甚至彼此矛盾,容易被人钻空子。

(三)相关制度主体责任缺位。从制度设置看,主体缺位。制度主体包括制度的执行者、制定者、监督者和评价者,他们对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都应负起相应的责任。目前,只有制度的执行者成为制度建设的唯一责任者,而其他各方都不能很好地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四)制度监督脱节。监督是促进制度落实的重要保证。反腐败,监督是关键。然而,中国现有的监督制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渠道不畅。在个别单位(部门),各种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广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落实也受制于主要领导的意志。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度,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制度,通报制度,议事决策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人为干扰。二是在现行的纪检监察双重领导体制下,权力之间的监督存在体制上的局限性,使中央关于“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监督”的政令难以落到实处。

(五)有的领导干部言行失范。从一些领导干部实际执行情况看,一是言行不统一。一些领导干部自己也反感“权大于法”的做法,可自己却同时干着“权大于法”的事情。二是言行被扭曲。在制度执行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悖反现象:一些领导人对执行某些制度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和行为,却能从中“受益”;不遵守这一“潜规则”的领导人,可能陷入孤立无助、进而影响班子团结的尴尬境地。于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一些领导干部无奈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廉政制度的执行打了水漂。

三、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基本要求

(一)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提高制度执行力,前提是要切实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反腐倡廉制度之所以难于执行、落实,甚至形同虚设,重要原因之一是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民主。因此,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在切实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上下工夫。一是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来设计反腐倡廉制度,注重增强制度的明确性和严谨性,确保制度目标明确、规范内容明确、适用范围明确、文字表述明晰,力戒抽象、粗疏、模糊和弹性过大等偏向;注重增强制度的协调性和配套性,确保各项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照应、相互衔接,不能让制度之间发生碰撞、隔离、冲突和掣肘;注重保持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努力克服和防止那种频繁废立、变改无常之倾向。这是保证制度实用、可用、好用的重要前提,也是防止制度“虚设”或在执行中变形走样的基本条件。二是制度设计尤其是重要制度的设计,必须让制度的供给方、执行方、监督方和评价方参与,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意听取专家的意见,走广纳群言、博采众智之路。

(二)要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的创新。

这主要包括:一是要改革传统的纪检监察双重领导体制,建立以上级部门垂直领导为主,同级党委领导为辅的新的双重领导体制,降低监督者对被监督者的依赖度,增强其监督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监督制度的作用。二是要规范党内权力配置,完善党内议事决策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理顺并规范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明确界定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职能权限,充分发挥党代表、党委委员和党委常委的职能作用,对于重大问题,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执行“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同时,还必须坚持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税制度等改革,建立健全专项领域和行业内的预防和惩治腐败制度法规,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

(三)落实相关制度主体所履行的职责。

各级党委必须坚持对强化制度执行力的统一领导,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紧密联系实际,研究确定强化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方法步骤,做到层次清晰、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要发挥纪委在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方面的职能作用,坚决纠正以文件代替贯彻、以会议代替落实、把制度停留在纸上嘴上的形式主义,严肃查处执行制度不力的行为。要通过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制度意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自觉性,毫不妥协地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四)提高制度执行力,关键是要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要真正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制度“虚设”问题,还需要在建立健全维护制度权威、保证制度落实的良好机制上下工夫:一是建立健全督察惩处机制。切实加强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违反和破坏制度的行为的惩处力度,真正做到违者必究,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应特别注意坚持平等性原则,对违反制度的组织或个人,不论是哪一级,都应依规惩处,不搞特殊化。因为从现实情况看,搞特殊化正是导致制度废弛的主要症结之所在。此外,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保证制度严格执行的具体制度和实施细则,以更加严明和更有刚性的制度来防止制度被歪曲、篡改、滥用,来抑制、弱化制度执行中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利己主义、本位主义倾向。二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真正实行责任追究。对发生严重违反反腐倡廉制度的案件和对严重违规案件不及时查处的部门和单位,对落实反腐倡廉制度措施不得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部门和单位,应根据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包括追究疏于教育责任、管理不善责任、督察不力责任、查纠不力责任等。确保反腐倡廉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应有效用。

(五)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提升制度执行力中的表率作用。

要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引导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打牢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一手抓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的发挥。要强化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执行制度成效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领导干部要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和“敬畏制度”的心理,以“先于”、“高于”、“严于”一般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带头学习、严格执行、自觉维护、率先垂范。

(六)要积极地借鉴、吸收国外有关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经验。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也是如此。因此,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不必要任何事都是自己完全独立地、完全自主地去创新。而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创新成果,吸收国外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这样,既可以避免走弯路,实现走近路,又能够节约自己的人、财、物力和创新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如,财产申报制度、金融账户实名制度、公职人员活动自我记录制度、收受礼品限制制度、廉政保证金制度、公示制度,实行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分开的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制度与执行力的思考 篇5

中国(有些人)人往往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人把它(还说这)叫做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永远都是属我特殊,要国人(们)循规蹈矩做好一件事简直比登天都难。中国人潜意识对规则的态度对比那些严守规则的民族就会发现:国(有)人每谈起规则时,潜意识中都会预设着一个严厉的管制者,一个制定规则并执行规则,对违规者进行惩罚的人;想象这个人站在自己旁边盯着自己要讲规则,规则给人们的是一种“服从命令”的想象;人们与规则不是亲密无间浑然一体的,中间预设了一个管制者。而一个严守规则的国家的人说到规则时,潜意识中则没有管制者的概念,而是自己与邻居共同的利益感觉,是与另一公民平等的契约。“服从命令”与“尊重契约”之间的规则认同差异,就是中国人(有些人)何以缺乏规则意识,而许多国家的(有些)人尊重规则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之所以缺乏规则意识,正在于潜意识中那个预设的管制者。国人对规则的理解是“别人管”,一个或多个有权对自己处罚的管制者,盯着自己要遵守规则。可管制者是不可能如影随形地跟着每个人的,所以当一个人感觉不被盯着的时候,他就会不讲规则。在这种“服从命令”的规则想象中,遵守规则是一种负担,甚至在违规中产生一种逃避惩罚的快感。当一种规则本身预设了需要一个管制者,只有在他的随时监管下才能运转时,人们哪里还会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制定规则是通过尊重公意的公共选择过程建立起来的,那是公众为维护共同秩序而订立的一种契约。对制定规则时不应制定出管人或者审查人形式的制度,而是建立一种监督制度,制度的监督者就是周围的群众,这样就可以消除群总心里的“管制者”。在这种制度下,公众守不守规则不是与哪个管制者周旋,而是内心的另一双眼睛,与周围的无数双人的眼睛。内心中不仅把自己当做主体,而且把另一个可能受自己行为影响的人也当做主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说“管制”万能,但加强外在的约束也很有必要。

对于规则制定还应注意几个心理学效应:

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职工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职工的自身评价,能对职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目前,医学一部各项规定非常明确,对于执行规定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现仅对gmp车间着装规定执行做以下分析。对于放射性药品生产涉及到两大因素:辐射安全和药品质量安全。生产时着装规范涉及到这两大因素,我们对gmp着装做了详细规定,并对每项规定做了考评表格并设计相关考评数值。

考评表格

分 值

2

2

2

2

2

5

2

2

5

2

项目姓名

1道门

2道门

3道门

4道门

帽子

洁净服

袜子

胶鞋

佩戴胶片

卫生状况

xxx

xxx

xxx

xxx

xxx

由专人实行不定检查,检查结果板报公示。公示具有上述的四个心理学效应,同时把基层作为监督基层的力,的提高了执行效率。

论大学制度与执行力 篇6

论大学制度与执行力

文/张志连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是孕育人才的摇篮,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到巨大的作用。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合适的人才,高校都纷纷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性质、国家指向性意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制度,然而在实际运行这些规章制度时并不顺利,执行力的不足使很多高校制度流于形式,这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发展。旨在针对高校执行力不足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能够加强高校执行力的有效措施,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校;制度;执行力;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高校的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各项规章制度也在逐渐完备,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师的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制度的执行方面还存在乏力现象,这就使高校制定的很多制度都被架空,完全没有起到应该具有的管理作用。高校的执行力对于学校的快速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管理制度效用实现都起到关键作用,制度的执行力是高校各项工作运行的基础因素,能够直接决定高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甚至成为把制度、规划转变成效益和成果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加强大学制度的执行力成为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眼下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工作经验对当前的我国高校执行力不足现状进行分析并解析其原因,最终提出几点加强执行力的建议,希望可以以此文章缓解我们高校目前面临的执行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使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解析高校制度执行力的现状和原因

针对高校制度执行力这一问题,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高校方面非常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经常出台一些相关的制度,并且会编辑成册以增加其规范性,另外,制度的出台只会喧嚣一时,最终得不到落实,往往是重视一段时间后归于沉寂,总之,因为种种原因,高校制度的出台总是虎头蛇尾,声势浩大,但效果甚微。学校出台了制度,却缺乏执行力,有的制度在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就销声匿迹了,甚至有些制度只是纸上谈兵,出台后都没有实施,只是被挂在墙上或者放在抽屉里成为给别人看的摆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充分地反映出高效制度执行力严重不足的现状。高效的执行力是判断学校教育水平、管理水平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没有执行力或者缺乏执行力,落实决策时拖泥带水、执行制度时左右徘徊,那么任何对学校有利的决策都不会发挥作用,任何科学、合理的制度都会被束之高阁,成为口号挂在嘴边。由此可见,强大的执行力是高校制度运行的基础,没有执行力作为保障的制度只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制定的制度尚需完善,导致制度的执行力严重缺乏

制度缺乏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本身就存在问题,制度的不合理、不健全、不符合实际情况都会对制度的执行产生阻碍作用。有些高校忘记制定制度文件的周期性清理制度,这就导致一些缺乏实用性、操作性不强、没有实施价值的制度仍旧活动在学校中;还有一些高校在制定制度时缺乏预见性,很多制度起到的作用都是“亡羊补牢”而不是“防患于未然”,出了事情才想起要出台这方面的制度,这就导致制度的制定缺乏严密性和谨慎性,频繁地修改制定会使执行者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自然就会影响执行力;还有就是一些高校执行的制度内容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比如说,有些高校明文规定不许学生旷课,但是对旷课学生的处理办法并没有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项制度就是没有意义的;一些高校在制定制度时喜欢“借鉴”其他学校的,将其他高校的制度照抄照搬,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制定的制度也是没有意义的。

2.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制度执行不够顺畅

高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想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就一定上下左右协调沟通。然而,目前在很多高校内都存在各个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不仅如此,高校的管理部门与实体部门的协调沟通也不足,究其原因就是高校管理者的素质水平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分工职责不明。举个例子,比如,在学期伊始,管理部门决定将学院的毕业率作为年终优秀人才培养学院的考核内容,但是由于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考核部门在考核时并没有将这一项目列入名单,这就使学期初制定的该项制度流于形式。

3.高校各级单位对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导致制度执行力被削弱

高校制定的制度有很多的执行者,但是由于不同执行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对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导致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力度不足。有些高校的管理者不能很好地执行制度,遇到下级没有按照制度做事时没有对其进行教育,而是以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对待,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上行下效,使得一些制度在主管领导的带头下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学校的管理人员对制度理解得不正确,在执行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偏差,慢慢就会背离最终制定制度的目的和宗旨。此外,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对制定的制度进行了“筛选”,对自己有利的制度就好好执行,威胁到自己利益的制度就推三阻四,认为上级制定的制度“不合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将制定的制度置之脑后,用形式主义蒙骗上级。

二、解析加强高校制度执行力的有效措施

高校制定的制度如果没有执行力作为基础就是一纸空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将制度执行到位比制定制度还要困难。所谓较强的执行力就是更好、更快地将制定的制度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执行力是贯穿于整个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制度的构思、政策的执行、过程的展开等都需要以强大的执行力作为保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校的执行力。

1.不断完善高校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

上文中提及过,高校制定的制度缺乏执行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制度本身不够科学、合理、可行性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高校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尽可能遵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则,一定要树立一个思想:制度不是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制定的,而是一个单位、一个集体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制度的特点及目的,最大限度地做到民主化、科学化。首先,一定要确定制度的制定目的以及规范的边界,切不可与法律法规发生冲突,也不能与其他的制度相抵触、矛盾,还需要注意各个制度之间的协调问题,如,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的搭配、新制度与老制度的衔接等问题,一定要能在制度的制定范围内形成闭合和通达,避免出现不合适的漏洞;其次,就是要注意程序性制度的建设。程序性制度的建设能够极大地增强制度的执行力,(www.fwsir.Com)对制度的可操作性及执行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校之中一些重要的部门,将制度明确化、固定化能够更利于制度的执行、检查以及监督;再有就是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一定充分地考虑大众的意见,尽可能地民主化,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以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依据进行制定,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尽可能地使制定的制度适用、实用、管用;最后就是要从全局出发,要保证制度建立的稳定性,切不可朝行夕改,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地修改、创新、完善。

2.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加强管理者对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领导在整个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想加强高校制度的执行力,首先就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高校应该逐渐地优化干部的考核机制,将一些有责任心、执行力较强的人才委以重任。此外,还要加大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锻炼,以提高其素质、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动力。首先,一定要向广大高校工作者宣传明确制度的重要性,在高校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让大家认识到执行力对于制度施行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一定要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其道德素质与工作能力,优化其办事效率及教育质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最后,一定要注意群众的思想动态,要使制度的执行者对制度满意,要使基层群众信任制度、认同制度,能够自觉地参与到维护制度、遵守制度的行列中。

3.不断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体制

实践证明,高校制定制度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很好地执行制定的制度,因此,一定要针对制度的执行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使制定的制度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将监督与考核工作有机结合

针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与考核工作,一定要建立合理、科学的结合制度,可以将监督检查寓于考核之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习惯。

(2)建立责任制度

可以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建立责任制,这样使人人各司其职、各谋其事,又能极大地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可谓是一举两得。责任制的建立可以很好地解决分工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如果仅仅依靠我们的自觉来进行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增强制度的执行责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工作,最终把责任落实到人头上,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责任,事事有效果。

(3)促使大家养成认真执行和落实制度的习惯

在对制度执行力监督、检查的过程中,一定要促使大家重视这一项工作,养成认真执行和落实制度的习惯。要使大家明确制度针对的对象是高校中的全部人,而不是排除掉自己的其他人或者是某一部分人。针对不认真执行、落实制度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不管牵涉到谁都要公平对待,要使工作人员将执行制度当做自己分内的工作,使制度真正成为规范行为的“篱笆墙”。

通过对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加强高校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来高校针对制度的执行力缺乏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十八大提出教育改革之后,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我们为人师表,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大学生,小则是家族的希望,大则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学校制定的一系列制度都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和学生前途命运的,我们对制度的执行力度强与不强都会对学校和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加强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性,增加对制度的认同感,从自己做起,加强执行力。时间证明,没有制度的学校是没有未来的,有制度但是没有执行力作为保障的学校一样前途堪忧。只有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学校制度执行力坚持不懈,不断为学校增强制度执行力出谋划策,切实让教师和学生增强对制度执行的认同感,才能保障我们学校的规范高效发展,提升我们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栋梁之才,为我们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艳玲。关于高校效能监察工作与内部审计工作相结合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01)。

[2]田育进,黄龙银。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执行力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14)。

[3]苗国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5)。

[4]张红。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06)。

[5]梁朝辉,陈海生。高校德育建设指导思想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

[6]黎斌,赵志强,于刚。浅析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05)。

制度与执行力的思考 篇7

1 政治需求

1.1 制度的顶层设计

201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无疑是一项顶层设计,确定了全科医生工作在国家卫生战略中的地位,各地应该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和推进。家庭医生制是对全科医生工作的发展与深化,正如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所说:“家庭医生制是一个全市乃至全国将推行的制度,应从医改的整体出发进行制度创新,在技术层面的统一、协调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卫生部能出台统一的管理规范,来协调该项制度的顺利推行。”

1.2 配套政策支撑

1.2.1 进一步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整合医疗资源,做实社区首诊、定点医疗和双向转诊

在分层医疗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担当的工作定位要明确,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实施家庭医生首诊、定点医疗和转诊服务。

要因地制宜整合卫生资源,形成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效联动,为需要转诊的患者构建便捷、快速的绿色转诊通道,并保证患者在治疗、用药上的连续性。要确保家庭医生参与病人转诊后的医疗过程,保留家庭医生对转诊医疗机构处置病人的参与和干预权、诊疗后转入社区的权限。

1.2.2 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在现行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家庭医生的待遇、地位,增强家庭医生的职业成就感,成为稳定家庭医生队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尤其需要政策的支持。

1.2.3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要加强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基本药物使用的衔接。目前基本药物制度只在基层实行,由于基层和二三级医疗机构“双轨制”,医院的逐利机制没有改变,患者流向二三级医院。

基本药物制度不仅仅是一个“零差率”和“省级招标采购”,而是从研发、生产、流通到使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目前我们的制度设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当前仅仅通过省级招标采购解决不了基本药品产业链上游环节的问题。应优化药品招标机制,真正落实“量价挂钩”。

1.2.4 完善医保配套政策

(1)报销比例

医保政策要逐步拉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以此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推动家庭医生制这项利民政策的顺利实施。

(2)医保额度与结余的管理与分配

医保政策应倾向基层倾向社区,逐年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份额,主要是在新增医保总盘中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倾斜。

确保家庭医生享有签约居民上年度医保额度总量的总控权限,负责控制签约居民医保总量的使用尤其是在社区医疗机构诊疗的费用支出,对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医保支出有干预权和建议权。对于年度结余的医保费用,要提高对家庭医生的激励,给予在现有基础性医疗服务基础上的增量激励。

(3)对家庭医生的支付制度改革

医保应认可家庭医生开展的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项目,通过支付制度引导由过分注重医疗和药品转向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并出台相应的支付政策,使家庭医生的劳务有一定的价值体现。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按人头付费,“费用跟着人头走”,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的费用管理权,建立家庭医生参与居民医疗质量控制和医疗费用控制的双重机制,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和“费用守门人”,才能提高居民的依从性,提高家庭医生的管理积极性。

1.2.5 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尽量满足居民需求。应提高中级职称的人员编制配置,加强对社区高级职称人才的培养和聘任,从外地和二三级医疗机构引进人才,充实和稳定社区家庭医生人才队伍。

1.2.6 对需方的约束机制

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和完善,除了对供方的要求,明确家庭医生的权利和义务,还要对需方进行引导和约束,尤其是对签约的居民,要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2 社会需求

2.1 所在社区街道和居委的支持

在家庭医生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居委会在家庭医生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作用,发挥学校和企业在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例如上海有的街道成立了街道健康促进委员会,将家庭医生服务作为重点工作,街道党工委专门设立家庭医生奖励基金,组织评比家庭医生工作,奖励工作优秀的家庭医生。

2.2 志愿者等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等社会支持

建立家庭医生的社会支持机制,周家桥街道社区建立了“健康志愿者”队伍,配合家庭医生的社区工作开展,并建立了居委卫生干部的例会制度,为家庭医生提供各居委居民的动态信息。

2.3 加大对家庭医生制的宣传和解释力度

要增加社会各方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同、接受和支持,需要媒体和宣传部门大力支持、合理宣传与解释,引导社会各方包括老百姓正确认识家庭医生,理解家庭医生,乐于接受家庭医生,进而支持家庭医生。向社会公布不同阶段的服务目录,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持,保障工作的目录指向范围内的医疗安全和质量,提高居民的知情、选择能力。

3 资源需求

3.1 素质较高的家庭医生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至今,还存在人力资源匮乏、技术力量薄弱、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缺乏信任感等问题[1],这也成为家庭医生制度顺利实施的一大障碍。要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建立医师多点执业机制,协调多点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问题,使二、三级医院的医生能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中工作,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力量,提高家庭医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确保有较好的医疗技术来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撑家庭医生制度的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3.2 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要把家庭医生的服务行为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需要明确家庭医生服务的职能定位、岗位要求及工作内容,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完善内部管理,如有的社区建立了慢性病预约门诊,家庭医生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的管理率,高血压已达到(流行病学意义上的)47%,糖尿病已达到(流行病学意义上的)36%,建立慢性病预约门诊后,慢性病病人的预约就诊率高者已达到81%,全中心平均达到50%以上,全程管理,费用降低。

3.3 典型与榜样的力量

有的街道成立了“家庭医生工作室”,优秀家庭医生的工作成为社会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为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能级作了积极的探索。

3.4 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家庭医生制要顺利开展,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如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关注并正确理解家庭医生制度,并积极配合支持,给予必要的政策保障。

4 技术需求

4.1 信息化支撑

家庭医生工作必须要有信息化支撑,才能提高工作能级。在目前家庭医生不足的情况下,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是减轻工作量、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化软件开发应由市卫生局调研评估,择优将可行的软件推广,同时由区域向全市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实施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应在已经初步建立区域医联体家庭医生预约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家庭医生预约平台和双向转诊平台。

4.2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家庭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断地完善。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反映目前正在探索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家庭医生的工作数量、质量、满意度以及家庭医生的个人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考评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指标也容易获得,但是,实际上真正反映家庭医生工作实效的负责区域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健康改善程度却很难评价。为提高家庭医生工作的积极性,有的区卫生局推出了“家庭医生奖励计划”,有的社区实施“家庭医生岗位津贴”,对稳定家庭医生队伍起到了作用。

4.3家庭医生的知识更新与培训内容

知识更新与培训对于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十分重要。在培训方式和时间方面:在了解家庭医生知识结构和需求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讲座;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家庭医生学习交流的平台,供家庭医生业务时间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和学习的针对性。

在培训内容方面:针对目前临床技术培训数量少、质量低的现状,希望相关部门更加重视该类培训,增加该类培训的数量,增进该类培训的深度和质量,注重对全科医生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培养和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重视临床操作、实践技能的培养。

除医疗卫生业务知识之外,还应重视加强交流沟通技巧,强化家庭医生制服务理念;居民需求强烈但家庭医生较缺乏的相关交叉学科,比如心理学、营养学。

5 政策建议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开展的家庭医生制的执行需求调查发现,家庭医生制的实施在政治、社会、资源和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发动各方力量,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家庭医生制的顺利推进。

5.1 完善制度设计,加强配套政策支撑

上海已将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列为2011-2012年本市医改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负责对一定数量的人群开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2011年先在10个区开展试点。”各区县都在探索推行各具特色的家庭医生制度,但在诸如家庭医生职能定位、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与标准、绩效考核与激励等方面缺乏指导,下一步需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市级层面统筹规划,统一基本的制度设计和工作方案,对区县家庭医生制的推进进行指导。

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没有社区首诊的“守门人”制度,老百姓表面上拥有就医选择权,但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恶性循环也就这样产生了。要想“强基层”,关键在于“建机制”,即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例如在英国,家庭医生不仅收入高,而且地位重要,不仅为民众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家庭医生通过首诊制以及对医疗费用的支配权决定着医疗资源的分配。事实上,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掌管着NHS体系80%预算的配置[2]。

同时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主要措施包括:(1)整合医疗资源,进一步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逐步做实社区首诊、定点医疗和双向转诊;(2)完善经费投入等各种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对家庭医生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家庭医生基金,作为家庭医生的工作补助经费和奖励经费;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召开家庭医生表彰大会,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家庭医生的待遇水平、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3)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社区基本药物的供应,做好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用药衔接;(4)完善医保配套政策支撑,逐步拉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以此引导居民优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在医保额度与结余的管理与分配方面,应向社区倾斜,逐年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份额;医保应认可家庭医生开展的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项目,通过支付制度引导由过分注重医疗和药品转向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按人头付费,同时建立“费用跟着人头走”的竞争机制,允许居民在一定期限内(一年左右)更换签约的家庭医生,促使家庭医生为留住签约居民改善服务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的费用管理权,通过制度引导约束落实家庭医生的责任和权利。(5)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对家庭医生所需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业务知识、沟通技巧、心理咨询等,提高服务能力,建成一支素质较高的家庭医生队伍。为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规定二三级医院的医生必须有在社区工作三年以上的经验才能晋升职称,一方面密切了医院与社区的联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家庭医生队伍的成长。

5.2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通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转变服务观念与服务模式,把家庭医生的服务行为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需要明确家庭医生服务的职能定位、岗位要求及工作内容,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在绩效考核方面,应淡化以门诊服务人次或服务量为代表的数量指标,配合服务对象的疾病复杂程度加大对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服务结果的考核力度,鼓励创新性健康管理的项目经费支持和激励,建立以“慢性病管理率”,“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为代表的居民健康水平指标体系。

5.3 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各方力量支持

在家庭医生实施的过程中,应发掘社会和所在社区的资源,建立社会支持机制[3],加强与街道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街道健康促进委员会的职能,及时反馈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在家庭医生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作用,发挥学校和企业在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志愿者等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也有利于配合家庭医生社区工作开展[4],加强健康志愿者参与机制,使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员和健康志愿者等组成的居民健康管理团队,参与到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联络工作中。

5.4 加大对家庭医生制的宣传和解释力度

要增加社会各方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同、接受和支持,需要媒体和宣传部门大力支持、合理宣传与解释,避免对家庭医生制的误解和扭曲,打消居民的顾虑,引导社会各方包括居民正确认识家庭医生,理解家庭医生,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就医习惯和医疗需求。提高居民的就医“品味”,让他们感觉到与家庭医生签约就如同加入了一个高级俱乐部[5],营造拥有家庭医生是一种时尚的社会氛围。

要大力宣传家庭医生制为居民带来的实惠:社区内就医、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以及双向转诊节省居民的时间和精力;较高的报销比例节省医疗费用;可以享受到家庭医生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指导,针对重点人群的全天候和无缝隙服务,有效地预防和缓解疾病。

5.5 加强信息化等技术支撑

家庭医生工作必须要有信息化支撑,才能提高工作能级。在目前家庭医生不足的情况下,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是减轻工作量、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为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建议家庭信息化工具由市级层面统一推进,逐步在各区县现有信息化基础上,由区域向全市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5.6 加强法律保障

家庭医生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对家庭医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家庭医生提供服务特别是上门服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家庭医生、居民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医疗纠纷。家庭医生制要获得长足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法律规范。因此如何明确家庭医生及居民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建立一个公正、专业的评判机制,为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提供客观的评价是发展家庭医生制度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国双.郭继志.周春莲.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2,7(7):478-488.

[2]王芳,卢祖询.英国卫生服务提供模式及卫生保健制度的主要特征[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22(04):145-149.

[3]马吏,薛秦香,廉昭.试论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1):99-100.

[4]刘军安,卢祖洵,孙奕.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缺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6:324-325.

柳传志:制度、执行力与领导力 篇8

我们的子女念大学的时候,当时学电脑很流行。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念计算机的,一个在北大一个在北邮。到美国,一个在哈佛一个在哥伦比亚,也都念的是计算机。其他同志的孩子也都差不多。如果这些孩子全都进了公司,父母又当领导,就出大麻烦了。

还有很多领导和大客户推荐的孩子想来,有些还是很不错的,那怎么办?我们就出了一个规定,必须要三个副总裁以上的签字,这个孩子跟任何一个领导都没关系。这就保证将来不管谁犯了联想的“天条”,绝对不会“选择性执法”。

联想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悍的公司。

举个例子,联想开会决不允许迟到。我们规定,会议不管大小,迟到的必须罚站1分钟,那个姿势是像默哀一样的,很难受。从89年到现在,这么多年,来这么多人,制度就是制度,必须贯彻。一开始还有人并不太当回事,后来,如果开会有人迟到,主持人没罚他站的话,那主持人就到我这里来罚站1分钟。

我总是提醒自己:我是谁?我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人!智商以前是中上,现在记忆力衰退了,智力水平大约要进入中下水平了。现在我们的营业额能进入世界500强,但还有差很远的地方。我总是提醒自己这些,所以再多的荣誉,我现在也骄傲不起来。

关于退休,现在联想的几位年轻领导人在价值观、思想方法上和我完全一致。我的想法是,接替我的领导人要比较有威信,能把领导班子团结起来,能对外有影响力,我退下去以后他们能接上来,到这时候就差不多了。

现在的问题是,在公司内部怎么形成一个非常融合的班子?目前的情况是,我在里面可能更好一点,无论是制订方法论还是班子间的磨合;还有就是对外要有影响力,再后来,再一步一步地退。

退休对企业来说不是目的,企业怎么办好就怎么来。我们这样的企业并不会像国企有时间限制,我可以从容地调整,这是我的优势。

上一篇:2023年保安复习题库下一篇:小班科学活动《蛋宝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