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日春节的作文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的节日春节的作文(精选14篇)

中国的节日春节的作文 篇1

家乡的春节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同欢喜共度过,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欢乐仍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的开端大约是在腊月二十几吧,一过腊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孩子们也陆续放了假。欢天喜地的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大人们也忙里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荣景象。

先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是春节的彩排,这天刚擦黑,家家户户络绎不绝的鞭炮声便响起,家家吃饺子。

过了二十三,转眼来到除夕,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对联红红的对联往门上一贴,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除夕夜,在外的儿女不是迫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8:00左右,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谈家常,观看精彩的节目,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家族!这一晚,除了小孩子几乎没有人会睡觉,都要守岁,老人守岁表示珍惜时间,孩子守岁便是为父母祈祷,祈祷父母长命百岁。

大年初一天刚亮,连续不断的鞭炮声响起,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装,整装待发,早早的吃过了早饭,男人开始走亲访友,女人在家中招待客人。大人们三五成群的来来往往,小孩子成群结队的在街上嬉戏,无法掩饰的笑容早已从心底透出新年对孩子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因为这是他们可以脱离作业的压迫,享受新年的沐浴。到了下午,街上的人们更是连续不断,相别已久的老朋友相逢在一起,看着彼此的笑脸,有说不尽的话语无限的思念和牵挂,家家户户的屋子里,充满着笑声,洋溢着欢乐。

大年初二,各家各户正式开始走亲访友了,街上络绎不绝的车辆,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运行了。

正月十五来了,春节的另一个高潮上市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吃元宵,元宵代表团团圆圆,这可忙了孩子,吃饱了晚饭迫不及待的跑到街上去,展示自己绚丽的烟花。大街小巷里,烟花声、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各式各样的烟花,不仅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当美丽的烟花打上天空,有的像流星,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五彩花,点点滴滴,汇成花的海洋,它们像对我们微笑,招手,在向我们致谢,谢我们给予了他们生命让他们在天空中伸展自己的腰身,多么快乐,多么活泼!姹紫嫣红的礼炮,打响了天南地北,让人们目睹自己的风采。正月十五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在这一天,他们可以得到童心、得到快乐、可以无拘无束的过一个节日!

春节在正月十五结束了,学生该上学了,大人们也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正月和腊月是农村最闲暇的时候。孩子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篇文章来源初中作文,我也要发表作文

中国的节日春节的作文 篇2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也叫“过小年”,节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过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我国的“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警惕“节日病” 篇3

莫言

随着春节长假的到来,人们出行聚会逐渐增多,不少市民由于休息不足、情绪激动而易患上了“节日病”。

“节日病”最常见的是惠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心肌梗塞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由于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过多饮酒等,可能引起原有疾病的发作。

此外,不注意饮食规律和饮食卫生,则可引起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急性胰腺炎、胃穿孔等疾病。特别是儿童自控能力差,很容易造成急性胃扩张,导致胃肠负担过重、消化不良,形成“伤食”症。

为了预防节日病,我们给大家支了三招:

第一,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尤其是老年人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第二,作息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宜过度疲劳,还要坚持适当的户外锻炼;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年老体弱的人和儿童尽可能少去空气不流通、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第三,注意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

“漂白蘑菇”引发的尴尬

阿华

日前,11岁的北京小学生张皓,因为妈妈告诉他有媒体披露部分蘑菇含荧光增白剂而禁止他吃蘑菇,喜欢探究科学的张皓受到启发,在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他决定自己调查探寻真相。“蘑菇检测”结果显示,16个样本中有12个发现了荧光增白剂,张皓据此做出了“荧光增白剂在鲜蘑菇中可能普遍存在”的推断。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此信息见报后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是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公布了北京市场销售食用菌荧光增白物质专项监测情况,称在13家超市、市场共抽取132个样本,合格率为97 73%;工商局工作人员称“小学生的检测不科学”;中国食用菌协会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然而,让肩负食品安全管理和检测的权威部门尴尬的是,在一家网站发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小学生的数据和官方的数据几乎截然相反,其中必然有一个数据违背了事实,人们该相信谁呢?

笔者以为,“相信小学生”的民意选择绝非草率赌气之举,而是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是一种社会信任度的反映。小学生的检测尽管不具权威性,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高瑞芳亲自指导了张皓,张皓的实验在技术上应该不会遇到太大障碍,最为关键的是,小学生的实验具有“童言无忌”的特性,没有任何功利性,也就最容易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

据了解,荧光增白剂是一类精细化工产品,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长期食用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蘑菇将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同时,媒体也屡有报道在我国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曾多次发现食用菌中含有荧光增白剂问题,并进行过查处。在北京市场上,鲜蘑菇是否存在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问题,监管部门负有及时查处、防范并给公众以消费提示的职责。而轻易否认、敷衍、冷淡、拿捏官腔的做法,只会令公众反感。

是谁造就“恐归族”

段红彪

新年临近,在外奔波一年的人们开始陆续返乡与亲人团聚。然而,有些人却由于种种原因,对回家这个本是温馨的词汇产生了恐惧,父母询问归期的电话、路边商家的红灯笼、甚至似乎等不急而提早响起的鞭炮声,都让他们感到焦虑和烦躁,这就是最近引起人们热议的“恐归族”。

说到恐归,首先是春运压力,买票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为买回家的车票,不惜冒着严寒连夜排队,而买到票只是第一步,如何在汹涌的人潮里挤上车,甚至从车窗爬上车,考验的是各人的身手。上车后在无处立脚的车厢里度过一个拥挤而漫长的旅程,考验的则是耐力。

经济压力更是恐归的重要因素,大城市里挣得多、开销也大,辛苦一年攒下的钱,回家过一次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亲戚朋友的红包不说,请客吃饭娱乐哪一样都需要经济支撑。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轻人,一个春节几乎将一年积攒下的钱消耗殆尽,恐归自然可以理解。

相对于外因来说,“恐归族”们自己的心理因素,才是产生恐归现象的主要因素。在外面混得不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是很多“恐归族”的心理症结所在。另外,“恐归族”大多数还都是单身族,害怕父母春节期间逼婚,也是恐归的一个原因。

不可否认,由于以上种种,“恐归族”的春节确实要面对很多困难。然而,春节本来就是回家团聚的日子,或许可以转换一下我们看待生活的眼光,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压力和矛盾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惟一应做的就是不让自己被它们叫停。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何不让自己放下包袱重新上路?

也许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理想,那么我们尽可以在春节期间量力而行,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要相信你只是暂时还未成功而已。如果你连正视自己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理想?

中国的节日春节的作文 篇4

有一个春节,我在意大利的唐人街过的。我和妈妈坐着飞机去意大利玩,妈妈点开手机,看了看日历,看到今天是春节,所以特意让我住在唐人街度过这一天。

我和妈妈一走进唐人街,只见街上到处挂着“新年快乐”的英文或者中文横幅,它的左右两旁挂满了大红灯笼,像小小精灵左摇右摆,好看极了。下面的店铺墙上挂满了彩灯,一闪一闪的,好像一个个小星星点缀在线上面,忽闪着彩色的光芒。店铺里到处售卖着礼花,灯笼,红包和春联等等,中国人来买的话还可以打折。店中的店家们脸上都带着笑容,对着每一张或陌生或熟悉的中国面孔用中文说着“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有的还送出一些小礼物。我恨不得把每个店铺都逛上一遍,这样我就可以得到非常多的礼物了。

我抬头看了下天空,大约下午一、二点钟的样子,因为中国和意大利有6个小时的时差,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大约已经七、八点了。妈妈和我订了一个酒店,妈妈告诉我,唐人街这个期间的酒店比其他地方的`酒店贵很多,稍微好一点点的都要上万。当我走进我们入驻的酒店,发现酒店特别干净,窗户、门以及其他的东西都像新的一样,而且服务也特别到位。我和妈妈一进入房间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看起春节联欢晚会来。

就在这个时候,我听到街道上吵吵闹闹的声音。站在窗边一看,楼下的街道开始了舞龙舞狮的巡游表演。耐着性子看完春节晚会,我们在下午五点五十左右出门,带上一些零钱币,前往许愿池。在许愿池旁,我大声数着“一,二,三,过年啦!”同时将手中的钱币高高抛起,扔进许愿池。这就算是别样的守岁吧!妈妈靠在许愿池的栏杆上,从包里掏出了“屠苏酒”,我大喝了一口,感叹了一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此时的天空已经暗了下来,半空着不时绽放着五颜六色的礼花,有的像一把把彩色的大伞,有的像五光十色的流星雨,还有的像摔破的水晶碎片。它们照亮了唐人街的夜空,也映亮了我和妈妈的脸庞。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篇5

超市里,天花板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红灯笼和中国结,而各式各样的春联也随处可见,他们把超市打扮得红光满面,渲染着过年的气氛。客人们也在精心挑选,选出一副自己满意的春联,然后认认真真地贴在自家门口,迎接新年。身在老家的我也不例外,在大人们贴春联时,我会热情地帮助他们,替他们做些杂活。有时还会纠正他们上、下联贴的顺序。

贴好了对联,往远处一站,看看自家门口,呦!好一个红红火火呢!财神一定十分愿意到我们家来!到了大年初一,就该到各家各户拜年了。来到近亲街坊家,便要说吉祥话了。哈哈,这可难不倒我!“祝三爷三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祝姐姐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考大学金榜题名!“祝叔叔(阿姨)越来越帅(漂亮),颜值越来越高!”祝福的话语一句接一句,长辈们开心得合不拢嘴。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篇6

第二天清晨,我被“噼哩啪啦的”的鞭炮声吵醒,我迫不及待地起床,看见家家户户都在为新年作准备,有的在门上挂福字,有的在摆桌椅,还有的在炒菜。奶奶家是土家族农村,跟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样,还有杀年猪和打年糕。其中比较有趣的当然是打年糕了。我走到爷爷面前对他说:“爷爷,我来帮你打年糕吧。”爷爷高兴地说:“好呀!”接着我帮着爷爷一锤一锤的打着。于是,我问爷爷:“这个年糕是怎么做的呢?”爷爷回答说:“先准备好糯米和我们吃饭的米蒸好后,再混在一起,放在打年糕的工具中,然后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一锤锤打着,打到不软不硬就算完成了。”打了好久,终于打完了,累得我气喘吁吁。接着,我们把打好的糕全部摊在洗干净的木板上,再切成一条条,年糕就这样做成了,虽然没有超市卖的那么好看,但是比外面卖的更美味。奶奶还拿了一些糕做成了糍粑,里面放了红豆馅、豆沙馅,各种各样,糍粑要放到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可以保存得更久。如果想吃了,就取出来放在小火炉上烤,烤软后就能直接吃了。

等我们打完年糕,年夜饭也准备好了,比较中间的菜下面放了一个大火炉,里面就是刚刚杀的年猪,爸爸说这是土猪肉,非常甜非常新鲜。年夜饭还有腊肉、青菜、土鸡、土鸭等,大家比较爱吃的是年糕,因为妈妈说吃年糕是个好彩头,年糕的意思是年年高,意味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很快年糕都被吃完了,大家都夸我能干,我心里高兴极了。

到了晚上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了,全家一起围坐在火炉边,一边吃着各种各样的好吃的,一边看晚会。到了12点家家户户都到外面放起了鞭炮,放完鞭炮,我就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中国的节日春节的作文 篇7

步入21世纪以后, “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的热点话题。国与国之间, 中西方之间通过各种媒介有了频繁而深入的沟通、交流与了解。在中国, 可以看到圣诞节前后越来越多的家庭门口放装饰华丽的圣诞树;走在大街上, 商铺无论大小, 都在橱窗上贴上了圣诞老人的图片, 挂上了彩灯, 并用各种色彩喷上了“Merry Christmas!”等, 以此来吸引顾客, 促进销售, 成为一种特殊的节日文化文氛围, 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文化促销方式。而在西方, 老外们也在春节当天去当地的中国城观看华人过春节, 并且还融入其中, 参与互动。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加入到了中西文化研究的行列之中。其中,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则是当今文化研究领域中不可避免的话题, 由此也产生了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讨论。

那么, 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的一员, 我们在中西文化研究中该如何平衡非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去看待文化的多样性?本文以圣诞节与春节为例分析了中西节日文化的异同, 希望在同时能引起人们对文化包容性的思考。

1. 圣诞节与春节的相同之处

首先, 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圣诞节和春节都是人们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它们代表着家庭的团聚。在中国, 过春节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在西方也是如此, 全家人坐在圣诞树下共进圣诞美餐, 如火鸡、烤鹅等。

其次, 在庆祝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如:中国人过年要通过贴窗花、对联, 挂灯笼等来渲染节日气氛;而西方人也会装饰圣诞树, 挂彩灯, 装饰窗户等来庆祝他们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

此外, 互赠礼物也是中西方人们在这两大节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人走亲访友, 带去节日的礼物, 西方人亦是如此, 他们也会给家人或亲友送去卡片或对方喜欢的礼物。

2. 圣诞节与春节的文化差异

2.1 二者在起源和习俗方面的差异

(1) 起源的差异: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记载, 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 由圣灵降孕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 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1]“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 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在中国, 每年的农历新年, 即正月初一是春节, 民间俗称“过年”。据史籍记载, 春节在唐虞时叫“载”, 夏代叫“岁”, 商代叫“祀”, 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 谷子一年一热, 所以春节一年一次, 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 当时每逢腊尽春来, 先民便杀猪宰羊, 祭祀神鬼与祖灵,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免去灾祸。[8]

(2) 习俗的差异:西方人过圣诞节, 有圣诞老人、圣诞树, 人们还唱圣诞歌:《平安夜》、《听, 天使报佳音》、《铃铛儿响叮当》;人们互赠圣诞卡、吃火鸡或烤鹅等。在中国, 过年时家家户户会贴对联和福字, 放烟花爆竹, 吃饺子, 守岁, 发压岁钱, 还有扭秧歌、踩高跷等室外活动。

2.2 二者在宗教信仰背景下的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是一神论宗教, 它认为上帝是统治宇宙万物的绝对的、唯一的神”。[2]在西方, 宗教贯穿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督教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影响深远。“上帝观念不但是维系西方基本价值观的巨大力量, 更是连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强力纽带。”[3]圣诞节便是基督教徒纪念其救世主耶稣诞生的日子。

中国的宗教文化呈多元化特点, 信仰者也是不同宗教的膜拜者, 有对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的膜拜, 有对道教的三清、四御、八仙等的膜拜, 也有对儒家的三皇、五帝, 尧、舜、禹等的膜拜。中国的春节虽然也有一些宗教信仰的印记, 如在家摆祭坛或神像、灵位去祭神、祭祖等, 或去寺庙祭神等, 但这些是以多种信仰方式为基础的, 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 而这些宗教信仰并不像西方的圣诞节人们去教堂祷告那样具备普遍性, 同时, 人们崇拜诸神的主要目的是祈福、保平安。

因此, 不论是膜拜对象还是庆祝目的、过节方式方面, 这两大节日都充分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不同。

2.3 二者在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人在思维模式方面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哲学体系讲究“天人合一”, 即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整体;还有心物一体论, 即心理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一个整体, 不能完全分开。“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4]。这种思想使中国人以膜拜上天或诸神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 因此中国的节日与节气相关。春节便是来源于春分这个节气, 意在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无灾无祸。

而西方人则是二元对立或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 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立的, 二者必须取其一, “不是人战胜自然, 就是人成为自然的奴隶”。西方人更是要将心与物分开, 二者取其一。[5]西方人的节日基本与自然没多大关系, 相反, 西方的文化都表现出控制和征服自然的欲望。西方人信奉的是唯一的神——上帝, 上帝是创世者, 是救世主, 而不是自然。因此, 西方的节日与上帝有关, 圣诞节便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更是感恩上帝恩赐的节日。圣诞老人便是上帝的使者, 所到之处遍洒恩宠。正如《圣经》上所说, “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 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的一切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 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 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 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 如蔬菜一样。”[6]

3. 中西文化交往中的度

在中西文化的交往中, 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 即:是全盘吸收外来文化还是拒绝外来文化的“入侵”?这种文化交流之间到底须有墙还是无墙?

在《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棵树因外表丑陋而没被砍掉。还有一只鹅因不会叫而被杀了吃。于是, 庄子的弟子问道:‘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被保存了下来, 这只鹅因为不会叫而被杀了吃 (都没有用) ,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庄子答道:‘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 这样才能保存自己。’”[7]

由此看出, 当中西文化相遇时, 我们既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又不能失去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经典传统:正所谓游走于有墙与无墙之间。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 一些西方节日也在中国悄悄盛行起来, 圣诞节便是其中备受欢迎的节日之一。但不论是商业目的还是追赶潮流, 这种节日的仿效, 会不会导致中国人过分崇洋媚外?我们又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并分析这种文化现象?我们如何在这种追捧之中保持我们的文化优势, 且不让我们的文化遭受冷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在看到这种节日追捧带来的经济效益时, 我们也更应该看到它的不足之处。

因此, 要保持我们本土文化的优势, 首先就要在不违背传统的前提下将我们的传统个性化、新鲜化、娱乐化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同时,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文本的制作以及历史的再现, 也是从意识形态上扭转这个文化天平的关键。当然, 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西化的事物, 而应该考虑到如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既不丢失中华文明的传统, 又不失对西方文化的尊重。

结语

当文化交流达到一定程度时, 文化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意识到文化交流中何为可取, 何为不可取, 对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极其深远。因此,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 我们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但并不是将二者分出优劣;我们要知己知彼, 客观评价, 但并不是在只知己、略知彼的基础上对非我的文化妄加评论并抬高自我贬低他者;同时, 在中西文化比较中,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文化差异, 以实事求是的、运动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交流以提高我们的“文化分辨率”,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宽容、融合、和谐的文化交流氛围。

参考文献

[1]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0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4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5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11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4

[6]《圣经.创世纪》1:29-30

[7]乐黛云.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4

传统节日文化谈——春节篇 篇8

春节(正月初一),最早确立于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我国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正月新年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盛大节日,“官有朝贺,私有祭享”。在朝贺与祭享的各种仪式活动中,增强与更新着各种家庭、社会关系。

萧放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有着丰富的节俗内容。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萧放说,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哪怕不孤单,却总有一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失落感。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萧放认为,正因为春节这些特质,确定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第一大节的当然地位。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的一片归心。“节日文化一旦成为传统,就具有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适应了人性的需要。春节尤其如此。”萧放说。

他表示,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经营。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中国的节日春节的作文 篇9

每年除夕,我们全家都要赶回农村去过年,这一天几乎所有在外的亲戚都赶回来了,我们也不例外。记得每年除夕,一大早就出了门,我们先去超市采购年货,随后拿着大包小包开车返回老家,车里被我们塞得满满的,有年货,更有我们归心似箭的喜悦。大年三十,吃过年ye饭,我们一大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耐心地盼望已久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的锣鼓声中,最先登场的是主持人的合唱节目,优美的歌声,的画面,让显得更浓了。精彩的节目一个又一个让人目不暇接,更有我喜欢的小品相声,每个节目都带给人们无限的欢乐。

春节里,我最喜欢的是12点的烟花缭绕在天际的场景。一到晚上十二点钟声想起的那一刻,我立马跑到附近的空地上准备点燃烟花。不一会儿,彩色的纸筒里就迸射出一道道金色的亮光,直冲云霄,周围的人们也相继放起来,烟花缀满了整个夜空,驱走了所有的寒意。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篇10

春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有的人心灵手巧,把自己剪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像降落的雪花。

当晚,一声声花炮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礼花映红了整个天空,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放完了鞭炮,家人们就吃上了热乎的团圆饭。

家乡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家家都买起了年货,忙里忙外的准备了起来。而小孩子们更是热闹,男孩子向大人要钱买鞭炮,女孩子缠着父母吵着要买新年衣裳

转眼间,已经是小年了,腊月二十三,孩子们差不多都放假了。这一天,大人开始忙活着包水饺了。晚上,一盘香喷喷的水饺摆在了餐桌最显眼的位置,看看就觉得多么美味可口。

腊月二十八这天,小孩跟着父母,在卖鞭炮烟花的区域里逛着,东挑挑、西挑挑,不一会儿,袋子里就装满了烟花、爆竹,当然还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烟花。一家人就高兴的回家了。

其实,最热闹的还是大年三十这天。天渐渐黑了的时候,家人们站在大门口上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看到那一朵朵灿烂夺目的烟花时,就会想到,这一晚今年的最后一个晚上,过了这一晚我就又长大了一岁,长大了一岁的我会迈向人生更高的阶梯、会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迹……看完了烟花,回到温馨洋溢的屋子里,会看到一桌丰盛美味的大餐,还有几盘光滑晶莹的水饺。这时,津津有味地喝两盅。全家吃着可口的饭菜,看着引人入胜的春节联欢晚会,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这一天便是春节了。不管男女老少这一天都会穿着新衣服,迈着轻松的步伐去给亲戚朋友们拜年。接下来的几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妈妈的娘家走亲戚,这也是一种习俗,也是过春节可少的习俗呢!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元宵节,也叫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赏灯节也是元宵节的别名,这是因为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这一天,大家会吃着香甜粘滑的汤圆;到了晚上,每一家都会出来放烟花,看元宵晚会,家人们又一次在幸福之中。

11.1:中国商人专属的节日 篇11

自1947年11月1日厦门举办首届商人节后,暌违66载重新举办,成为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两岸企业界共庆的商人节。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称:“将11月1日作为商人专属的节日进行庆祝,意义重大、深远。”

68年前,商人节从厦门传承到台湾

商人节源起厦门,传承于台湾,根植于两岸。1946年11月1日,中国商会全国联合会在南京成立,基于抗战结束后经济亟待复苏、商道亟待弘扬的社会现实,时任厦门商会理事长严焰出席会议并提出将11月1日定为商人节的议案,这一议案获得与会代表一致认同并通过。翌年11月1日,厦门市举办首届商人节,全市各商店张灯结彩,休业一天欢庆。汕头、龙岩、邵武、漳州、福清等闽粤县市也同庆商人节。

1947年至1948年,商人节在大陆连续举办两届之后停办,而传承到台湾的商人节,台湾商界每年都举行庆祝活动,至今已举办68届。

一年前,倡议恢复商人节

去年,厦门市工商联(总商会)提出了两岸同庆商人节的倡议,随即召开学术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和民营企业家代表一起研究探讨中断65年的商人节,并围绕商人节的历史考证和现状、恢复商人节的现实意义、挖掘商人节的文化内涵以及新时期举办商人节的时代特征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很快得到与会海内外华商积极响应。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工商联执委、台湾商业总会相关人士和海内外企业家1200多人,共同联署了倡议书。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总商会会长柯希平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递交了《关于设立商人节的提案》,同时全国工商联也将其作为团体提案进行了递交。《经济》记者第一时间对柯希平进行了专访。他表示,两岸同庆商人节,有助于树立以“嘉庚精神”为代表的当代企业家的精神典范,推动两岸商人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营造“尊商重商”的社会氛围,符合两岸商人共同的愿望与期待。

当时,台北市商业会理事长王应杰率团来厦访问,就此与厦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厦门总商会党组书记王沁进行了深入的会谈。

来厦共办商人节,台北改期举行

2015年11月1日,以“大商言信、大益为公”为主题的“中国商人节”在厦门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25个社团和各地商社组织的1300多人应邀参加。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代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对2015中国(厦门)商人节召开表示祝贺。

王钦敏在致辞中说,商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造财富的社会群体。厦门总商会和台北市商业会团结协作,进一步提升商人节活动的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为两岸企业家交流交往的新平台,从而为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做贡献。全国工商联将继续支持和推动两岸企业家的交流与合作。

商人节主办方之一的台北市商业会理事长王应杰透露,为配合厦门今年的商人节纪念活动,将2015年台北市商人节的举办时间提前至10月29日,以便于30日组团来厦共同庆祝11月1日的商人节。

王应杰对“一带一路”大战略极为肯定,“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进军大陆扎实经营的台商基本上都赚到了钱。目前经济形势低迷,大陆正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天赐商机,广大台商只要跟着走,就有赚不完的钱。”他希望未来能够把厦门的这个商人节,办成全球华商共同认可的节日,让全球华商都到厦门来共襄盛举。

商人,挑着担子的不安分的聪明人

活动期间,柯希平还带领商界强人走进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与大学生面对面,传经送宝,分享他们最宝贵的成功黄金定律。在《华商携手·走向世界》主题演讲中,柯希平说,作为商品制造流通各环节的组织者,商人是一帮“挑着担子的不安分的聪明人”。

柯希平说,所谓“挑着担子”,不是说挑担做买卖,而是肩负的责任、压力。每个企业几百上千甚至上万的员工,就是每一个企业主肩上担着的莫大的责任,商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抗压和坚持;所谓“不安分”,可以说是变革的基因,是商人永不满足的野心,是勇于改变的梦想,是迎接挑战的信心;而所谓“聪明人”,是指商人具备智慧、判断、逻辑、组织等各种综合素养和能力。

商人承担着责任和压力,商人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创造新生活的原动力。柯希平认为,商人与国家之间是命运共同体。历史上,一批批中国商人漂洋出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国商品在东西方不同国家之间的流通,他们交融了海洋、华侨、华夏文化等特质,在不同时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在当下,中国商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时代发展的机遇,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商人节已经让两岸商人乃至全球华商携手,共同弘扬延续千年的中国商道: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礼:春节家宴 篇12

春节期间,人们食用量较少,特别喜欢吃一些少油腻多清淡的菜肴。办家宴选用席谱时要荤素相配,冷,热,小吃兼顾。冷菜清淡不腻,可佐酒。热菜中既要有软熟、细嫩之菜,也要有香脆类的油炸食物。菜肴的色泽宜红、白、绿、黄相映,体现喜迎新春的情趣;口味既有甜、咸,又有酸、辣,搭配合理,使人感到滋味无穷。上菜程序亦有讲究,前人曾有总结:“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一般应先上凉菜后上热菜,炒菜中要咸的先上,其鲜咸突出,能开胃,刺激食欲;油炸、甜食类可在中间或上大菜之前上,因先吃油炸、甜食易使人肚饱和倒胃;酸、淡汤菜应放在最后,既可醒酒,也可解腻;小吃安排在饭后,以取特色风味调整味觉,增加口感。篇二: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除了除夕,在接下来的正月初五,即俗称的破五节也会以饺子当作那一天食物。农历正月十五是汉族传统的元宵佳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节的主要吃食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元宵的吃法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

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角黍”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江浙一带还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

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现在月饼则形成了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在江南水乡,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擂圆是冬至的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圆满”,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临海人的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篇三:春节家宴菜谱

春节家宴菜谱

快过年了,春节做什么好吃的呢?中国吃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春节家宴菜单,以供参考。

家宴设计首先应从选料开始,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原料是做不出好的菜肴的,所以选料时要以鲜、活、净为标准。有了原料,接下来是配菜,因为巧妙的搭配以及切的形状大小、厚薄程度等都直接影响菜点的口感、质量。再接下来就是烹调,所谓“烹”即为加热,“调”即是调味。火候(火力的大小)是烹调的关键一环,调味是重要一关,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投料的先后、多少是否恰到好处,直接决定菜肴的好吃与否。最后对成品的点缀、装饰便是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

宴席的组成一般由凉菜、热菜、大菜、甜菜、面点、汤羹、水果等组成。根据各人口味、习惯的不同,以设计不同的家宴菜谱。不过要注意一点:原料尽可能不重复使用,口味也尽可能不要一样,这样才会让人感觉到整个宴席的丰盛,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技艺的精湛高超。

春节家宴菜单:

热菜:

1,小笨鸡炖蘑菇 2,家焖黄花鱼 3,葱烧海参 4,青椒肉段 5,清蒸深海对虾 6,(某一道蔬菜)

凉菜:

1,家常凉菜(三乐饭店口味)2,(熟食拼盘)3,(干果拼盘)4,水果沙拉

主食:

白米饭、三鲜水饺

春节家宴热菜做法:

小笨鸡炖蘑菇

材料:

鸡、蘑菇(榛蘑最好或是其他干蘑菇)葱段、姜片、干红辣椒、大料、生抽、料酒、盐适量、冰糖 食用油

1.鸡肉剁成小块(传统东北做法鸡块较大,比较粗犷);

2.蘑菇去除杂质和根部,用清水淘洗干净,用温水泡30分钟,沥干待用,浸泡蘑菇的水过滤掉杂质以后待用;

3.炒锅烧热,放入2大匙油,待油烧至微微有烟时放入鸡块翻炒,炒至鸡肉变色,水分收干;

4,放入葱、姜、大料、干红辣椒,炒出香味; 5,加入蘑菇一起炒匀; 6,加入酱油、糖、料酒,将颜色炒匀,加入浸泡过蘑菇的水和开水(水面没过鸡肉即可)烧开;

7,加盖转中火炖30分钟左右,至鸡肉酥烂,汤汁收浓(中途要注意查看,防止鸡肉黏锅),最后用盐调味,装盘即可。

家焖黄花鱼

原料:黄花鱼(二十多一斤,真贵啊,买了两条,花了三十九块多,关键是鱼看着还不大!)

调料:酱油,醋,料酒,糖,盐,葱,姜,蒜

做法:黄花鱼洗净去鳞,去腮和内脏。新学的黄花鱼去内脏方法:去腮的时候把内脏从头部拉出,保持鱼肚子的完整,据说这样黄花鱼的味道保持的更好。这个手法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自己体会了,感觉很血腥很暴力。处理好之后把鱼身上斜着划几刀,抹上少许酱油,放一边备用。

葱一段,切丝。姜一小块,切片。蒜数瓣,拍扁(我喜欢放很多蒜,因为蒜会变得很好吃)。

锅内加油烧热后加入葱姜蒜爆香,加入黄花鱼,翻个面,依次加适量料酒、酱油、醋、糖和盐调味,加入150-200毫升左右的水,大火烧开改小火,盖盖焖15分左右,中间可以把鱼翻一下面,不翻也可以,因为翻不好的话,鱼肉就碎了。然后大火收干汤汁即可。

葱烧海参

菜谱配料:

水发海参500克,大葱段100克,大油25克,五香油25克,白糖10克,糖色适量,湿淀粉40克,毛姜水少许,料酒25克,味精5克,酱油25克,清汤适量。

制作方法:

1.将海参用旺而不烈的火燎到外皮焦枯、发脆,用刀刮去焦黑的一层,见到深褐色为止,然后放凉水中浸泡2天,待参体回软后,再行煮发,首次煮发5分钟左右,开肚掏出肠肚和杂质,用清水洗漂干净,软硬分开,软的浸泡清水中,硬的继续煮发,反复多次,全部煮发软为止,照此漂洗浸泡4-5小时即可使用;

2.用坡刀将海参切成一字条,把大葱切成3厘米的段;

3.把海参放炒勺中用开水氽一下,然后加入清汤、料酒、毛姜水,上文火煨一煨捞出后待用;

4.把炒勺放旺火上,倒入大油烧热,放入葱段炸成黄色捞出加入清汤、料酒、白糖、糖色、酱油、味精和毛姜水,烧开后撇去浮沫,然后将煨好的海参、炸好的葱段放入,汤再次烧开后,随即淋入湿淀粉勾芡,出勺加葱油,最后倒入盘内,葱烧海参即成青椒肉段

原料:

猪腿肉、淀粉、辣椒片。

做法:

1、腿肉切成小块,很小白勺想是禾中块,力口胡椒粉,料酒,少量生抽腌1会;

2、碗里放进大年夜量干淀粉禾口水,搅一搅,然后放着动一会,水再上,把上面白勺水倒掉落,留着下面白勺粉。(这是白勺编制,再搅拌肉里又加了些干白勺淀粉);

3、刚才白勺肉块禾口淀粉同化搅拌均匀,这里多力口点干淀粉才能保持黏度;

4、油锅烧热,小火,必然要小火啊!把肉挤成肉圆放进锅中炸到定型、发白捞出;

5、把油锅转中火再大年夜些,定型白勺肉段再下油锅炸,炸成金黄色捞出控油;

6、再取1个碗,碗中放少量酱油,料酒,白糖,盐,胡椒粉,葱姜蒜末禾口水淀粉搅拌均匀成芡汁;

7、锅里留少量油,先把辣椒片下锅翻炒至概况翠绿,捞出,再把6倒进锅中,搅拌浓稠后,大年夜火下肉段与辣椒,快速翻炒几下,芡汁均匀白勺裹在肉段上就好了。

清蒸深海对虾

主料: 对虾 300克

调料: 料酒 15克 酱油 25克 味精 2克 盐 4克 大葱 10克 姜 6克 香油 10克

制作工艺

1.将对虾剪去须、脚,挑出虾头内的沙包和脊背上的沙肠,洗净后在案板上; 2.大的切为4段(即头,尾各一段,中间切为两段),小的切为3段; 3.葱去皮,叶,洗净,切成段;

4.姜刮皮,拍松,一半切成片,一半切成末;

5.取琬一个,放入酱油、(转载于:中国传统节日饮食礼:春节家宴)醋、姜末、味精、香油,调成味汁;

我们的节日春节作文 篇13

我们刚吃过晚饭,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贴窗花和倒贴“福”字,还有的人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我们也不例外,和爸爸一起贴上美丽的剪纸。然后我和爸爸妈妈、姐姐、表哥一起到小区外面的空地放烟花。到了楼下,忽然,吼一声,一朵五彩缤纷的花朵出现在天空。我抬头望去,一枝枝美丽的花朵瞬间就消失了。正当我看的如痴如醉的时候一声震撼人心的巨声爆炸了,原来刚才的也是隔壁邻居放的烟花,我们也拿出自己的烟花,争先恐后的放了起来。放完烟花,我赶紧跑回家,上QQ,我们班的同学正在发红包呢,我赶紧拿起手机就点拆红包,嘻嘻,抢到了一个五块钱的,应该也到我发一个了,我先发个拼手气红包,我发了两元,分成五个,发完之后,我自己竟然抢了1.46元,手气那么好,之后的几个我都是运气王。

现在已经是十二点钟了,可我们班的同学还没睡觉,还玩的不亦乐乎,直到凌晨两点钟,瞌睡虫才来值班。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篇14

关键词: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两百多种,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农历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和重阳节这六大节日,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中华文化有着上万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中国传统节日也根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另外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还有重阳节在陕北也是正式收割的季节……故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2 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它所表现得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精忠爱国”“刚健有为”都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2.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观念成熟于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他们都强调了“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在其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有机的整体的宇宙图式。直到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月观星、重阳登高都体现了天人合一。

2.2 贵和尚中

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价值。孔子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同之辩始见于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的言论中。《国语》记述史伯之言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对和的意义的解释最为明确。不同的事物相互为“他”,“以他平他”即聚集不同的事物而达到平衡,这叫做“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这是“同”,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古人在这里提出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倡导万物和谐的思想。尚中的“中”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意思。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概念。《易传》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就是要人们效法天,在行为上允当适度,中道而行,即“持中”,无过、无不及。贵和尚中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超越民族、地域、阶级、时代的局限,激励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不断地超越现实。同样这一思想在我国传统节日中也有体现。其中春节最能体现这一精神。春节是我国人民生活中最隆重的节日。民俗的年夜饭一定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包饺子和面的和就是“和”和“合”的意思,饺子的“饺”是“交”谐音,“合”和“交”是团圆、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2.3 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是我国最悠久的传统。古往今来,也涌现出许多这样的英雄人物。而这一思想在端午节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端午节的来历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听说后纷纷驾船前去打捞,并把用大米包裹的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从此,我国人民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与屈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屈原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爱国和忧民的楷模,已转化为精忠爱国的象征。

2.4 孝悌之道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仁”是人生所应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它包含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各种优秀品德的总和与概括。而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既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在《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章节达16处之多,足以见得孝悌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同样,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和重阳节中就有体现。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体现了慎终追远、尊老行孝的历史传统;还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我国于1989年将重阳节定为了敬老节,这都体现了孝悌之道。

3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3.1 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中的典礼和仪式,是民族情感的激发器,其中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情理、报本观念,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所以,办好过好传统节日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同样也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者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好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节日的无形内容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促进民族认同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发挥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好国家认同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有力的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3.2 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强人与自然的交融,促进人与人的情感联系。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岁时节日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根源于自然界的征候,而且大都有为适应季节、气候、物候变化采取相应活动的节俗。如清明万物复苏之期,人们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时逢秋高气爽,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同时,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时机,有着协调、促进人际关系的功能。在人情日渐冷漠的今日,传统节日无疑是“和谐人事”、沟通心灵的平台。

3.3 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

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传统节日有很多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或符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系统各自都有独立的形式和意义。因此,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产品载体,每个符号或符号系统就有可能开发为一种文化消费品(产品)。最近几年市场上越来越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结、灯笼挂饰、鞭炮挂饰、福字、窗花等精美的传统节日吉符的流行,主要就是源于商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商家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自发地把传统吉符打造成了具有现代流行文化时尚元素的商品,使得沉寂多年的传统吉符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由此可见,运用商业途径重建传统节日的文化体系,是一条实现经济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把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作为商品经营,作为产业来经营,作为市场来经营,这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仅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是意义重大的事。

总之,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也要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既要发扬民族传统、充盈民族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精神的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只有扎根于群众现代生活的土壤,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06).

[2]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温润民族精神[J].红旗文稿,2005(08).

[3]严正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01).

[4]董金权.节日符号与文化软实力[J].政工研究动态,2009(Z1).

[5]卢晨.对传统节日文化现代价值的考虑[J].文学教育,2009(08).

[6]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05).

[7]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张君.神秘的节俗[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关于学习医疗核心制度的通知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