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方法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方法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思考

摘要: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近些年来社会和人民一直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农民工的历史沿革、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最后就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合法权益;社会保障

作者简介:王中华(1979-),男,汉族,山东临沂人,本科,任职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委党校,研究方向:经济法。

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产业大军悄然出现了农民工的身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城市各行业中不可缺少生力军。然而,农民工的待遇问题一直困扰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建筑行业农民工的欠薪问题。为此国务院、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政府部门每年都在京召开关于农民工的会议,就社会和人们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是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要求各地工会要与人社、公安、住建等部门协调配合将积极参与农民工合法权益相关情况的专项检查,进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下面笔者就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谈以下观点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历史沿革

虽说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更是如日中天。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闲余的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多,加之“求富闯天下”农民意识形态的出现,有部分农业劳动力开始转移到非农业产业的领域。原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各行业的产业工人。再后来在家农民看到出去的农民都“致富发达”了,于是我国独有的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民工潮”得以出现。然而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数量的增加,国家和城市对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务工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出台,就更不用说是有保护农民工的法律保障体系了,于是各行业中别有用心的老板开始钻法律的空子,拖欠农民工工资,剥脱农民工的工作休息的权益更是常有的事情。于是这股不好的社会风气在社会上蔓延,于是农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犯而引发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并且逐渐演变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鉴于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1月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解决农民工问题应当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解决新农民工的问题上遇到了新问题,国务院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2014年10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就当是的形势来说确实维护了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2016年1月,为了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从根本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明确要求:“开展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记录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培训情况、职业技能、从业记录等信息,逐步实现全覆盖。从以上看,国家对农民工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很多措施,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应对农民工就业和维权方面又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二、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权利缺失严重

近些年国家虽然每年都出台关于农民工的文件,提升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但在我国现阶段,还是在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有不健全劳动保障法制方面。更不用提为他们提供便捷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了。就目前来看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和模糊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条例不完全适用农民工,在相关执法部门的执行过程中更是缺失法律依据。当农民工权益遭到侵犯时,相关部门想找根据来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但苦于没有法律依据,在履行查处方面很可能出现违纪违约的问题,甚至行政执法部门实施的《城市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限制农民工从事的工种,严重侵犯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的农民工在维权路上困难重重,难以行使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出现农民工相关权力的缺失。

(二)就业受限制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在城市里工作也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工厂里最基础的技术活。几乎没有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这就给他们的就业与技能的提高设置的限制,大多从事如高空建设、清理卫生等“高危险、高强度、低薪酬、低含量”的工作,然而取得劳动报酬的却不多甚至有时还被拖欠,同时,他们的知识水平造成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遇到侵权行为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社会保障程度低

一是大部分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得到的培訓机会更少。在城市里工作也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工厂里最基础的技术活。几乎没有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这就给他们的就业与技能的提高设置的限制,一直在社会的底层的工作。同时,他们的知识水平造成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遇到侵权行为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很多农民工子女由于户口等原因没法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三是农民工没有节假日之说,甚至连续工作超过12小时,正常的休息权利得到剥脱;四是农民工在城市干的工作大多是没有人干的,工作生活环境差,缺失劳动保护机制,即使这样在社会上还表现出“低人一等”,不被城市居民一视同仁。

(四)合同意识弱

很多农民工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注意要这个保护自身权益的武器,所以有很多农民工在城里找工作,只有说是给工资,根本不去考虑权利义务的关系,就更不用说是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了。即使与用人单位签了合同,一些别有用心的用人单位也还是通过签完合同后单位收回、在合同中有意回避工作的难度等各种方式来规避责任,加上农民工不在乎合同的作用。致使出现超时工作或加班,得不到应有的报酬,甚至出现问题后一些农民工也不会去考虑合同或者去讨个说法的想法。

(五)欠薪问题严重

出现大面积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局面后,国家相关部门总是每年开展一次“帮农民工讨薪金”的专项检查,这种检查已近超过10年。建筑行业是欠薪“重灾区”,很多人辛辛苦苦一年却拿不到工资,还有一些非要把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扣下,若过完年不回去,就别再想要这个月的工资。为了防止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很多地方现在要求施工前交纳职工工资保证金,确保专款专用。这种拖欠虽说是用人单位的过错,但也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色转包”有很大关系。目前有“能力关系”的人员花钱走关系把工程包下,再把工程转包出去最终的活计由临时招募的农民工来完成,且不说工程质量的问题,就是层层转包就会把处于利益链最末端的农民工拖垮。因此,要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必须从减少工程转包,在工程发包时明确定好由哪个单位来具体办理,不得出现转包现象。因为建筑工程转包次数越多,工程利润参入“扒皮”的就会越多,这样就会出现“虚假”利润和成本,势必出现豆腐渣工程,势必出现生拖欠工资问题。

(六)工伤维权难

由于用人单位大多没有和农民工签订合同,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就给了用人单位不按国家标准给农民工提供施工所必需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最终让很多农民工有着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缺失,导致农民工出现工伤,但由于没有合同约定,用人单位只是草草的用少量的钱财来打发农民工受害人,工伤维权难;同样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受伤害的90%是农民工,农民工一旦发生工伤将或多或少损害其劳动能力,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工伤保险参保率低,所以赔偿不能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另外很多企业和工人私下解决,相关的补偿和后续的保障是压得越低越好。

(七)职业病呈增多趋势

当前媒体经常报道农民工矽肺病、尘肺病、碳肺病等群体性职业性暴发,职业病已成为威胁农民工健康和农民工家庭的“隐形杀手”。很多农民工为了多赚一些钱,经常去接一些对身体有所危害的工作,虽然短时间看不出病来,但时间一长病出来了却得不到保障,得不到赔偿,维权难。

三、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策略

(一)建立农民工的专项培训制度,增强农民工的就業机会和维权意识

当前的大部分农民工学历偏低,高中生、初中毕业占的比例较低,主力大军是小学毕业生或者小学没毕业,这就决定了其从事的行业和应对外来风险的能力较低,为此要建立针对农民工的专项培训制度。一是中央、地方设立专项基金,用以培训农民工;二是与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设立专门培训课程,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高校的闲散的师资力量,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为农民工创办专门的培训基地,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既能对企业是否为农民工培训进行监督,也方便农民工的技能学习,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借以提高就业机会。四是用人单位要把新雇佣的农民工进行岗前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以此解决农民工综合素质不高、法制意识缺失的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体系,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从国家法律的层面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政策体系,规范农民工工作用时制度,依法保障从而让农民工的休息权、休假权。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自由转移续接并能与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取消二元制户籍制度,放宽城市落户政策,吸纳具备条件的农民工成为市民。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要,解决好农民工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五是建立完善律师援助和诉讼仲裁费用减免制度,搭建农民工法律援助通道。

(三)发挥政府部门作用,让农民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作为政府要积极参与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合法权益的专项检查。一是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让进城农民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工作者,建立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就业机会均等。二是公安、工会、人社住建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管,依法依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打击力度,让他们感受党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看到生活的美好,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奠定基础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2006-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2014.10.

[3]郑莹.简论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N].光明日报,2007-5-18.

[4]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作者:王中华

第2篇: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路径选择

摘要:农民工处于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和体制的边缘,是矛盾的复合体。大量农民工长期不被城市吸纳整合乃至受到歧视忽略,一定会积累很多的矛盾,处理不好会造成重大不稳定因素。本文基于农民工群体处境和社会和谐因素,着重探析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途径和措施问题,同时侧重以法律的视角探讨了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维权组织;博弈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农民能够自主生产、自由支配劳动时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为城乡劳动力资源流动提供了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共同作用,使农民理性选择进人城镇。然而,农民融入城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之后,农民工的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与城镇居民无法相比。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途径。

一、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在现行体制环境下,一方面,缺乏组织化的农民工丧失了均衡的博弈能力。如果他们自行组织起来,就会被扣上“非法组织”之名而予取缔,但政府在依法组织他们比如成立工会、行业协会等时又相当迟缓,这就使他们在与私营企业主等强盛集团的博弈中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在私营企业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下,人们常常看到的是个体农民工以自焚、跳楼等极端行为来发泄不满,鲜有农民工的集体抗争事件。另一方面,传统的国家宏观政策不利于农民工维权。比如户籍制度和城市收容遣送制度就从国家法律层面上限制和剥夺农民工的人身自由权利,而个人是无力对抗国家法律的,所以长期以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常受侵害,特别是自找门路,远离家乡孤立无援的农民工,面对工资拖欠、工伤事故得不到救治等情况时,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很难得到有组织的援助和救助,只能是被动接受不平等的待遇。可见,中国的农民工在新旧体制的夹缝中付出的艰辛最多,忍受的苦难最大,但他们却不能畅通地向社会表达自己的声音。现在为农民工表达利益和诉求的代言人主要是媒体和学者。

应该说,非政府组织在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方面大有可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的“全球社会革命”凸显了非政府组织的价值。非政府组织的最大特点在于从事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在发达国家,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非政府组织十分发达,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的不足,在改善弱势阶层处境、消解来自弱势阶层的不满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我国,官方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的非政府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限于现行体制环境的制约等多种因素,非政府组织与农民工的对接极其有限,有待大力开拓。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社团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现实需要,非政府组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当前,除了继续加强政府组织的维权功能外,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强化非政府组织的维权功能。

首先,农民工的输出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资源、财富,不是包袱”的观点,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之中。要引导和鼓励成立“劳务输出办公室”、“劳务输出公司”和“劳动派遣公司”等中介组织。要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培育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规范发展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职业培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就业服务。农民工输人地有关部门要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区管理系统中来,加强农民工输入地的政府组织对农民工权益的维护。

其次,党组织、工会等正式组织应当加大在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三资”企业里建立基层组织的力度,将农民工吸纳为组织成员,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工会要代表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将进城务工人员最大限度地吸收到自己的组织中来。要积极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变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个别劳动关系为工会与用人单位的集体劳动关系,确立工会对农民工的集体劳动权伐表者身份,变散漫无序为组织有力,变个别劳动关系的不均衡状态为集体劳动关系的市场均衡状态。

第三,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成立农民工自治组织,以前由于正式组织缺乏,农民工在寻求某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正式组织发挥作用的其他组织方式的过程中,往往结成各种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组织。按照其功能和活动方式,可以分为生产经营型、生活友谊型和秘密社会型非正式组织。其中前两种组织大多发挥的是建设性作用,政府应当正视其存在,并引导其正面积极作用的发挥,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农民工权益,又有利于政府管理。

二、加强工会对农民工维权的介入

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基于工人参加工会的权利在《工会法》、《劳动法》、《中国工会章程》中的明确规定,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和不可剥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人工会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属于他们的法定权利。此外,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也是新时期工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体现。

1.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工会组织义不容辞

《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里的职工,自然应包括农民工在内。

第一,从工会的产生看,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会是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工会的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劳动经济权益成为了其维权的第一要义。现阶段企业侵害农民工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如严重的超时劳动;为降低成本而劳动保护太差,安全卫生达不到要求,导致工伤事故频发;无证上岗现象的大量存在埋下的事故隐患等等。这些都严重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导致了劳动关系的恶化,而农民工自发成立的“同乡会”、“打工者协会”等非规范性组织,又未能起到工会那样的维权作用。种种现实表明,工会成为农民工的维权组织已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候了。

第二,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与维护企业利益是一致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方与农民工的利益是共生一体的,维护农民工的权益也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有效益,农民工才能有利益,企业发展了,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就能从长远得到维护。因此,效益是农民工、工会与企业经营者的结合点,工会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就能调动农民工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消除农民工的抵触情绪,当然也就为实现企业整体利益创造了条件。

2.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举措

第一,抓住就业歧视、工资拖欠、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维护他们的劳动权益和经济权益。第二,抓住缺少反映意见的渠道等问题,维护他们的劳动权益、经济权益及民主权利。第三,抓住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差等安全方面的问题,维护他们的生命安全权。第四,抓住他们法律意识差、文化技能水平低等问题,维护他们的受培训权。

3.工会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具体做法

(1)要突出工会特色,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民工“雪中送炭”。

结合各地农民工人数多寡、务工流向和维权重点的实际,由工会牵头,推动党政出台有关的政策文件,运用、完善已有的建会维权法规,切实代表和维护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是新时期拓宽工会工作领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申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一项大有可为之事。

(2)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努力发展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一是《宪法》规定,结社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二是《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三是修改后的《工会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根据上述法规,完全可以放手大胆、认真负责地把农民工最大限度地吸收、组织到工会中来。

(3)建立流动会员会籍管理制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会员会籍管理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职工人会的条件在坚持“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同时。重点强调了职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均可加人工会,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员资格。不再区分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不再受职工本单位连续工作时间的限制。因此,对农民工发展为工会会员,会员组织关系可以随劳动(工作)关系流动。

(4)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教育

突出维权重点,要抓住拖欠克扣工资等突出问题,通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权益;抓住农民工劳动生活环境差等问题,通过务工所在地工会出面协商解决其劳动生活困难;抓住农民工法律意识较差、文化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通过联系务工所在地工会,利用其工会职工学校、职工俱乐部等阵地,对农民工开展法律、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及形势政策教育。自尊、自信、自强教育。总之,积极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现阶段工会组织特别是基层工会一项大有可为、同时也能有所为的工作。

三、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执法力度

1.加强违反《宪法》的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审查,保障农民工平等、自由的公民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任何法律、法规都由其派生。并不能与之相抵触。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但目前的状况是,违宪的法律条文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却仍有不少。最起码的一条,农民工作为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和国家的合法纳税人,在城市里生存,却要受到诸多的限制和管理,没有完全地享受到公民的平等权利。比如,不平等的政治权利、不平等的经济权利、不平等的社会权利。就业存在着身份歧视、生活存在着户籍歧视,就连参与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也因为流动和户籍等原因,而被变相地“剥夺”。我们建议,全国人大应成立宪法委员会或违宪审查委员会、宪法法院等专门的机构,审查、撤销违宪的法律、法规、规章条文;受理组织和公民对违宪行为的控告和申诉。维护《宪法》尊严,保持《宪法》的至高地位。

2.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立法

我国已有大量关于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但是这方面的法规仍然是不完善的,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当前尤应加强《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法》、《劳动监督监察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反歧视法》以及《反不正当劳动行为法》的制定,尽快建立起一个强大科学有效的劳动关系方面的人权保障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会法》中就有许多条文涉及对广大劳动者的保护问题,尤其是《工会法》中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对企业、事业单位侵犯职工权益的,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企业、事业单位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的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由于在其他条文中还特别规定了工会的独立地位,这样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时,就会减少后顾之忧,这是一种立法的进步。当然,此条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如当地政府不予处理时,工会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样把工会的作用提高到司法的层面,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3.强化劳动法律的执法和监察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和劳动执法单位要高度重视劳动法律的贯彻和对劳动者权益保障。农民进城务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步骤之一,保障农民工作为劳动者应有的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部门不容回避的责任。建议从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工资拖欠等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对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不能自觉遵守《劳动法》,存在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辞退农民工、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以及侵害农民工人身权等方面的违法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查处。第二、必须全面加强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督促检查工作力度,督促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支持企业工会组织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第三、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

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采取欺诈和威胁等手段签订的合同,以及不履行合同的用人单位,要依法严肃处理。第四、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劳动部门和政法机关,应建立农民工维权的执法“绿色通道”。当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投诉到这些部门时,在案情明确、证据清楚的基础上,应当做到及时立案,及时查处,迅速执行,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在劳动法制建设上要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更要坚持有法必依。第一、在农民工问题上,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履行监察职责,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依法纠正和处理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及拖欠工资后逃匿的行为,对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责令其限期发放工资,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和赔偿金;对不执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整改指令的,依法做出行政处理决定书,要求其限期发放;对拒不执行行政处理决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对企业签订和履行农民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企业招用农民工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要责令其限期签订;劳动合同主要条款要准确翔实,各项指标要细化。对条款不完备及内容显失公平的,要责令其限期与农民工重新协商修订;对拒不整改的,依法予以处罚;用人单位违反有关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给农民工造成损失的,应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第三、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处理农民工问题上的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职能,健全举报制度,认真做好群众举报案件的受理和查处工作。全面开展劳动保障年检,把年检范围扩大到各类非国有企业,对严重违法的用人单位和直接责任人要依法处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4.加强劳动法律普及工作和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提高

第一。增强农民工的法律维权意识。针对当前很多农民工不了解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不懂如何维权的问题,有关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设立法律援助热线,传授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农民工的自我保护能力,并通过法律援助,增强农民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应加大劳动法律普及工作的力度。继续深入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营造法制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广为宣传和普及劳动保障法律知识,促进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第二,社会成员整体法律意识的提高。应充分尊重农民工的合法劳动,重视、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多方引导,积极推动,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关心困难群体的良好风尚,这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应当充分认识到,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为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了生计,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高强度的劳动,在某些行业甚至起着支撑作用。他们的合法劳动,应当受到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保障。应逐步消除对农民工身份和职业上的歧视。第三,应加大劳动法律普及工作的力度,营造法制环境。加强对企业,尤其是企业经营者和劳资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促进用人单位加强劳动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促进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同时必须逐步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农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

5.建立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

法律援助制度作为实现社会正义与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现已被众多国家所采纳,并被视为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程度的标志和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象征。我国的《法律援助条例》是我国司法制度迈向社会公正的重要标志,条例规定的援助对象为经济困难的自然人与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也属于经济困难群体,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大多请不起律师,也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权益。因此,他们的劳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得到国家的法律援助。目前我国的法律援助体系在建设国家和省市县“四级架构”法律援助体系的同时,还鼓励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等社团组织建立法律援助中心或工作站。对于资金来源,一般有三种解决渠道,一是政府拨款,二是社会捐助,三是行业奉献,即律师免费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实施形式包括: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与行政诉讼代理;非行政诉讼代理;公证证明;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等。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犯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建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援助体系是当务之急,用法律方式维护农民工权益,避免出现农民工讨要拖欠工资时所发生的过激行为,有利于社会稳定与中国法制化建设。城市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可由城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各级工会组织设立,专门为农民工维权服务,从而将保护农民工权益落到实处。

作者:刘明

第3篇: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调查资料,对城市农民工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主要存在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有农民工缺乏自身维权意识,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等内在因素外,还包括二元户籍制度,相关立法不完善,劳动执法不严格,司法环境宽松等外在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保障;对策

一、引言

农民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是农民工的权益如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其他权益却得不到保障。政治权益受到侵害的表现有:由于长期打工在外,其选举的权利很难实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民工参加选举的百分比仅为11.2%,这说明大多数农民工选举权未能得到有效实现;雇主为了自身的利益,扣押其身份证件,限制了农民工的人身自由。经济性权益受到侵害的表现有: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受到限制,他们在某些行业中因受到歧视而处于劣势地位;农民工很难取得与工作量却同等的报酬,经常被拖欠工资;农民工缺少社会保障,不能享有城市中的福利待遇。他们缺乏文化生活,没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其他权益受到侵害的表现有: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限制,农民工的就业受到限制,而且劳动时长经常超出法定工作时间;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益等不到保障。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一)数据来源及数据的获取方法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由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所得,这是由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实施,采取抽样调查和专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通过个人问卷和社区问卷两方面调查,了解到了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就业居住等各方面的信息和社区中人口基本情况、社区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二)数据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流动人口,其中有331个城市,108850人。按性别来分,其中男性占52.2%,女性占47.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调查的人口中男性占大多数。按受教育程度来分,小学及以下水的人占13.8%,初中水平的人占50.7%,高中水平的人占17.2%,大中专及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占18.3%。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高学历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大部分人的学历在初中水平以及下。

三、现状问题分析

(一)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偏低

农民工全家月平均收入为5206.66元,而大多数农民工全家的月收入水平在4000元左右,虽然收入水平相对以往有所提高,但是对于月平均支出为2543.91元的农民工而言,每月平均仅存2662.75元,如果出现意外事件,例如生病等,会出现收不付出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权益要想得到保障,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民工的就业困难

农民工的学历决定了他们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工作,仅有少部分从事电煤水生产供应等具有门槛的行业。在农民工就业身份的调查中显示出,有55.5%的农民工都是以非雇员的身份进行工作,仅有12.4%的农民工是以雇员的身份进行工作。同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农民工都存在着自身维权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的因素之一。由于大部分农民工都是农业户口,很少是非农户口,这对农民工的就业范围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部分行业只招收非农户口,这使得很多农民工被拒之门外。农业户口中大多数人都是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而很少一部分从事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科研等工作。

(三)农民工的住房紧张

大多数农民工的由于不断攀升的房价只能是租住私房,居无定所。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并没有为农民工解决住所问题,大多数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还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方便。对于以利益为最大化的雇主而言,尽可能的压榨农民工也是他们获利的手段之一。单位很少为农民工提供住房,甚至雇主还扣押农民工的身份证件和工资,使得农民工的人身自由被限制,其权利受到侵害。

(四)农民工缺乏休闲娱乐

当问及社区文体活动及社区教育活动时,很多农民工表示没有参加该类活动。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有70.8%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农民工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政府在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饮食等问题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农民工的精神需求,加强社区的各种活动。

四、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有效措施

为了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对于农民工出现的问题及现状,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

(一)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解决户籍问题

政府部门要重视农民工权益的保障问题,正确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因为这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由于农民工的农业户口在找工作的时候受到阻碍,所以应该建立一种动态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由于农业户口的原因在找工作方面受到的限制,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更好地融入城市。

(二)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对于农民工普遍存在的工作时间长,工资水平低,拖欠工资等问题,要完善劳动法来保证农民工的权益。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低下,对于基本的住房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政府应加大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切实保证这些住房真正帮助农民工改善了居住条件。在教育方面政府应给予农名工子女政策性支持,例如可以通过实施减少收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降低等措施。

(三)提高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养

农民工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学习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政府在这方面还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引导作用,通过发放小册子,播放电视广播等形式使农名工真正意识到自身权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权等。在就业方面,可以建立工會来对农民工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其工作技能,促进就业。

(四)满足农民工精神方面的需求

农民工的生活比较单一,文体娱乐等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政府在满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农民工的精神需求。政府可以通过举办晚会等形式为农民工的生活增添色彩,同时社区也应注重农民工的精神需求,通过一些活动使农民工参与其中,使其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姚永丽.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164-170.

[2] 王凤青.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01):5-6.

[3] 齐嘉楠 覃民 李伯华.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抽样设计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14(03):14-16.

[4] 魏博洋 耿平 张严冰.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思考[J].农业经济,2013(02):42-44.

[5] 徐奇志.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理论学刊,2011(01):71-73.

[6] 陈欣欣.浅析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11):9-11.

[7] 葛云霞 李增元.试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劳动权益及其保护[J].改革与开放,2014(09):36+46.

作者:马鑫岩

第4篇: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现实中,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政治权利、文化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与冲突。唯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劳动执法,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重赋其文化教育权利,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才是较优的解决之道。

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切实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合法权益,2亿农民工的权益理所当然成为其中的应有之义。可现实中,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屡遭侵害,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已成为践行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障碍。

一、农民工权益的现实叙事

现实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屡遭受侵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权益受损

1.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恶劣,工资待遇低还常被拖欠。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大多设施简陋,环境恶劣,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有些企业甚至让他们在有毒的环境中工作,并采取轮换的办法,使其在尚未发病时被打发走以逃避责任。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农民工从业人数较高的煤炭生产企业,每年因事故死亡6000多人。工伤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即使如此,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抽样调查,仍有10%的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7个月。

2.社会保障权利缺失。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左右,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原籍,成为农村新的贫困户。

二)政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1.参与城市政治的权利被边缘化。宪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享有各项政治权利。可是农民工虽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却因为政治权利属地赋予缘故,不能和市民一样参政议政,不能选举自己的利益代表,失去了话语权(调查显示,80%的农民工没有参与所在城市社区的选举),其权益只能通过其他阶层和间接渠道来反映,例如,传媒的道德同情心、学者的正义感以及相关部门官员的关心等。

2.户籍所在地的政治权利无法充分实现。由于回乡参选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往返的交通费用、误工的收入损失、回乡的额外支出(走亲访友所支付的费用)等等。许多民工比较在城做工的收益和回乡参选的私人成本后,主动放弃了回原籍参加村民自治选举等政治权利。与选举支出的私人性相比,选举成立的村委会是以公共产品形象出现的,所具有的公共性使民工的选举收益很难量化,因而放弃选举权也就情由可原了。

(三)文化权利及子女受教育权缺位

1.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文化娱乐,职业培训权难以落实。虽然城市娱乐生活丰富,但大多农民工收工后就蜗居在狭小的“工棚”里,主要的休闲方式排序为:打牌41.73%,看电视37.46%,听收音机38.86%,聊天32.81%,看书报18.33%,外面的生活几乎与其无关。职业培训权方面,由于大多数民工只具有初中或更低的文化,其中受过技术培训的仅占9.1%,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差距很大,理应接受教育与培训。但他们自身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企业则顾虑他们就业的流动性而不愿组织培训,致使其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权缺失。获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应有的权利,可现行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按户籍归口入学,许多地方没有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每学期仍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许多人只好让子女就读民工子弟学校,而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只有依靠高收费维持运转,加重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在京的6~14岁的民工子女达10万余人,而其入学率仅为12.5%,可以说“现在的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溯源

农民工权益受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既包括户籍制度、法律体系、教育管理和媒体报道等外因,也包括农民工自身原因。

(一)户籍制度的历史原因。农民工是二元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在职业上他们是工人,身份上却是农民,这种职业与户籍的矛盾使得他们维权时处于弱势。而且因为农民身份,当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时,他们却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极少有单位为他们办理保险。当他们生活遭遇困难时,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措施及时提供救助。

(二)现行维护民工权益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劳动监察乏力。我国还没有专门维护民工权益的法律,虽有《劳动法》,但其中的许多规定缺乏操作性,也没有具体的处罚办法,而且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手段十分单薄,年终集中整治欠薪时,执法部门也只能帮民工讨回工资。虽然监察部门有权进入企业检查,但由于人员严重短缺,使之无法落实。据统计,广东现有专职劳动监察员1161名,而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约2500多万人,平均每个监察员要负责2万名以上职工和近千家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l:8000的比例,导致监察人员疲于应付,只能依赖年关时节运动式的大检查,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农民工自身因素。整体而言,农民工素质较低,法律和维权意识淡薄,很少有人主动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导致不法雇主有机可乘。调查显示,对于《劳动法》只有10.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54.1%的人只是“知道一些”,18.7%的人只是“听说过,但不知道是咋回事”,还有15.8%的人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其次,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也就没有话语权,不能诉求利益。虽然全国总工会十四大会议报告肯定了“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但目前农民工加入工会的比例仍很低。

(四)农民工在媒体中缺乏话语权。近年来,虽然报纸数量增加到两千多种,但多以面向市民的晚报、都市报为主,专门办给农民工看的几乎没有,其中的综合类报刊,留给农民工的版面和篇幅也是少之又少。譬如,2004年的《解放日报》,每月农民工稿件数量均值一直徘徊于1.58~1.97篇的低水平,春节高峰时期的最高值也只有6篇。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路径探析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只有保障其合法权益,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进城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加快户籍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虽然全国性措施还没出台,但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同时统筹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在城务工的民工,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而有关农民工进城子女的教育问题,各地也应顺应民心,把它纳入城市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之中;鼓励公立学校积极接纳民工子女入学;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民工子女入学;尽快将民工子弟学校纳入现行管理体制中,引导其健康发展,促使它们从“合法”到“合格”。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劳动执法。虽然《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还没有制定,但各地可从需要出发制定相应法规,对用工不签合同、收押金扣证件、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等侵犯农民工权利的行为,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惩罚标准。对那些拖欠工资比较严重的行业(如建筑业),还应执行工资支付担保制度,建筑和施工企业在项目开工前,必须分别按工程承包合同总价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障金,存入主管部门开设的专用账户,当发生拖欠民工工资时可先行支付。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和企业拖欠工资行为。

(三)动员农民工入会,借助工会力量维权。只有把农民工组织起来,借助工会载体,才能实现其利益表达与维护的合法化、制度化。各级工会要积极向民工宣传《工会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提高他们的工人阶级意识,鼓励他们加入工会。同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其进行动态管理,把他们入会、转会以及其他信息录入计算机,转会者只需凭身份证到转入地的工会网络系统中调出信息后,就可以获得新发的会员证,从而一次入会,进城务工期间有效。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教育权利。保障农民工文化权利,主要包括丰富其工余生活和落实其职业培训权两方面。丰富民工的文化生活,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专场演出走进他们中间;公园、体育场馆、名胜古迹等文化设施向其优惠开放;还要强制企业将民工文化生活消费计入生产成本,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针对许多民工因缺乏技能而“就业无门、致富无术”,应“政府推动、社会承办、各方协作”,积极引导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由政府、企业和民工个人共同承担;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积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打破地区与部门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高校、职业技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功能,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帮助民工以最低的成本学到最实用的技能。

(五)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的可能性非常大,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网络有利于社会稳定。可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只有15%左右,部分地区如广东、大连的参保率也仅为20%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基本养老保险不能跨地区转移,一些地方已参保的农民工纷纷退保。例如,东莞市2004年农民工退保40万人次,平均参保时间仅7个月。这不仅是因为农民工对参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是目前推行的制度还没能足以让他们信任所致。就目前条件,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实行分层、分类保障的策略,将稳定就业的民工(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对不稳定就业者(签订短期合同、频繁流动、从事各种灵活就业)则采用过渡性的办法,除工伤、失业保险执行现行规定外,养老保险可先建个人过渡性的账户,以后再予以社会统筹。

(六)建立媒体对农民工常态的报道机制。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还原农民工生命和生活的原生态,多报道农民工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应有的话语权。针对农民工权益表达载体稀缺的状况,政府必须给予媒体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它们开设民工专栏、专版或专门频道,为他们做好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使其对各地劳动力的需求和政府的态度有所了解。此外,媒体还应积极接受民工的新闻举报,对拖欠工资等侵权行为及时给予曝光,协助农民工维权。

第5篇: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调查报告

国际商务学院应用英语1001班徐冰佳

摘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三个适宜”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进一步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生的群体,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可农民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农民工工资待遇低、时常会遇到工资被拖欠、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工伤事故多和政治权利、文化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等问题。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与冲突。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动执法,把农民工纳入社会险,保障其应有待遇,真正成为城市组成部分,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三个适宜”城市中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维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特别是近几年已进入快速转型阶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大量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吸纳,全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独具迁移倾向已成为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人类流动的频率和距离使其不同于其他物种”。据报道,我国已有1/3(约1.6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约为1.2亿人,其中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型城市。

嘉兴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也是浙江省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涌人嘉兴市的农民工数量呈不断增长之势。据《浙江省人口发展报告》中的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嘉兴市的农民工为58.99万人;2005年底,涌人嘉兴市的农民工总数已达148.95万人,相当于嘉兴市户籍人口的44.6%。农民工的大量涌入给当地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手段,农民工在培训就业、劳动工资、子女教育等方面还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待遇。在有些地方,甚至某些已经明确或应该享有的权利还经常受到侵害和剥夺。这种状况如果不予以改变并进行妥善协调处理,很容易在特定区域、某些事情的处理上导致社会冲突,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嘉兴市农民工的结构特点

嘉兴市农民工的结构特点主要为:来源的外省化、受教育程度的中低化、居住时期稳定化、以体力劳动为主。这是由地区差异、自身条件、家庭状况、就业需求和当地政策等因素决定的。

1.性别结构。从调查的400份问卷中统计得知,男性人口为217人,占54.3%;女性人口为187人,占45.7%。农民工男性占比比2005年末嘉兴市户籍人口中男性占51%的比例高出3.3个百分点,女性占比比嘉兴市户籍人口中女性占49%的比例低3.3个百分点,外来农民工人口中男女比为116:100。此外,分析其地区结构,一是以省外人口为主,外省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例为85.75%;二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居多,中西部地区占80%以上。

2.文化结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中,文盲3人,占0.75%;小学65人,占16.25%;初中216人,占54%;高中79人,占19.75%;中专22人,占5.5%;大专10人,占2.5%;本科及以上5人,占1.25%。可见,嘉兴市农民工文化结构以中低文化程度为主,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8l%。

3.居期结构。农民工居住时间反映了人口稳定程度。据调查,嘉兴市农民工在本地的居

住时间为:不足半年的21人,占5.25%;半年至1年的51人,占12.75%;1至2年的97人,占24.25%;2至3年的80人,占20%;3至5年的73人,占18.25%;5年以上的78人,占19.5%。可以看出,半年以上的占94.75%,1年以上的占82%,居期以中长期为主,这说明嘉兴市外来农民工人口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4.从业结构。就业于本地各类民营服装企业的172人,占43%;就业于建筑业的128人,占32%;就业于第三产业的86人,占21.5%;其他的14人,占3.5%。制造业仍然是接收农民工的主要部门,而从业于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交通、电信、教育文化艺术等行业的农民工极少。由此可知,一方面说明了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设置的门槛,农民工要想寻找一份满意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目前农民工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而非智力型部门就业较多的社会现象,如服装业、建筑业、餐饮业等,在这些部门里,农民工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

5.就业渠道。嘉兴市大部分农民工工作取得方式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己寻找。调查显示,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者为192人,占48%;靠自己努力寻找者为144人,占36%,上述两者人数占总人数的84%。通过职业介绍所介绍的为26人,占6.5%;通过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介绍的为22人,占5.5%;其他为16人,占4%。400名农民工没有1名是通过政府直接安排取得工作的。

二、嘉兴市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

(一)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调查显示,嘉兴市大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出了劳动法规定的时间。每天工作6小时以内的只有2人,6~8小时的53人,8~10小时的206人,10~12小时的52人,12~14小时的25人,14小时以上的17人,不清楚的4人。符合劳动法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的为55人,占13.75%,超过8小时的有341人,占86.25%。通过对农民工访谈,像建筑业、服装业、餐饮业等农民工,每月没有休息日。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含实物等)为1164.2元,其中男性月收人为1236.1元,女性为1103.6元,折合成正常工作时间(双休日、每天8小时)计算,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与当地居民相比还是普遍偏低的。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就业的行业间收入水平有所差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装业收入比平均水平要高出约20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民工收人水平与其智力、技能和体力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此外,85%,的农民工基本能按时拿到工资,总体情况较好。

(二)教育权利有失公平

农民工受教育权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和农民工本身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嘉兴市农民工子女就学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等现象。在统计的314份问卷中,有225名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子女就学存在不平等现象,占71.6%,表现在学校、教师和当地居民子女对农民工子女关心爱护不够,个别学校存有歧视态度。有89名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子女就学没有存在不平等现象,占28.4%。嘉兴市农民工子女就学大部分在农民工的家乡学校。在剔除没有子女的农民工后,共有198份有效问卷,有46人的子女就读于本地公办学校,占23.2%;有37人的子女就读于当地农民工子弟学校,占18.7%;有115人的子女就读于农民工的家乡学校,占58.1%。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子女就学感到困难排序依次为:学费太贵、将来升学问题、公办学校进不去、附近没有合适学校。在统计的225份问卷巾,有101人认为子女就学学费太贵,占44.9%,农民工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实际花费为2439.7元;有54人

认为子女将来升学存在问题,占24%;有37人认为子女不能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占16.4%;有22人认为附近没有合适学校,占9.8%;还有11人认为是其他原因,占4.89%。

统计显示,嘉兴市只有很少的农民工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在288份调查问卷中.参加过培训的为49人,占17.01%;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有239人,占82.09%。对参加过培训的49人进行统计,有23人参加过2次培训,20人参加过3次培训,6人参加过4次培训。原因是由于就业的行业造成的,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大多是一些技术工人或服务业(餐饮)。嘉兴市农民工由于自身学历、技术原因,能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的较少。

(三)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生活质量”是一个复杂、多层面的概念,通常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的生活质量主要是指物质层面,如居住水平、消费水平和娱乐休闲机会等,而主观的生活质量通常用生活满意程度和幸福体验测试加以量化。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将生活质量主要限定在生活的客观方面比较合理。400名农民工问卷统计显示,嘉兴市农民工以居住在出租房为多数,有257名农民工居住在出租房,占64.25%;有105名农民工居住在单位宿舍(工棚),占26.25%;有13名农民工自己买房子,占3.25%;有6名农民工居住在亲友家,占

1.5%;有5名农民_工居住在雇主家,占1.25%;还有14名农民工居住在其他地方。此外,在统计的280份问卷巾,农民工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为10.07平方米,平均每月居住费用为271.15元。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在嘉兴市每月的食品开支平均为360.08元。在统计的382份问卷中,每月开支100元的2人,占0.52%;开支200元的19人,占4.97%;开支300元的56人,占14.66%;开支400元的206人,占53.93%;开支500元的99人,占25.92%。虽然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但农民工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

(四)社会保障严重滞后

在对400份问卷多向选择调查显示,有151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占总人数的37.75%。在参加社会保险人员中,大部分农民工由于单位性质和自身工作原因迫使其参加了某种保险,如T伤保险或养老保险等,自己主动提出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比较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综合保险则更少。与农民工交谈中得知,一方面,农民工就业区域、单位不稳定,随意跳槽现象比较突出,没有时间考虑参加各种保险;另一方面,对现阶段各种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例如,由于养老保险在跨地区之间无法实施统一一费率转接制度,因此,虽然农民工就业单位愿意支付应负的部分费用,而农民工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不愿意支付自己应负的部分费用,大多数农民工认为还不如把自己负担的缴费部分“落袋”为安。可见,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缴费、广覆盖、能接转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势在必行。

(五)维权机构收效甚微

由于农民工大多数就业于私营企业,部分私营企业还属于家庭作坊性质,因而单位工会组织不太健全。调查显示,有49.5%的单位还没有工会组织。即使工会组织健全的单位,也只有44.19%的农民工参加了工会组织。不参加工会组织的理由,有63.33%农民工不知道怎样才能加人,29.17%农民工自己不想参加,认为目前工会组织发挥作用很少,纯粹是一种形式,还有5.83%农民工是单位不让参加。当农民工一旦遇上困难,找老乡帮助是首选。362名农民工问卷统计显示,在遇到困难时,有221名农民工选择老乡帮忙,占61.05%;有37

名农民工选择本市人帮忙,占10.22%;有38名农民工选择前两者外的朋友帮忙,占10.5%;找企业工会组织帮忙者为47人,占12.98%;选择其他的19人。显然,农民工遇到困难时,老乡关系远远超过企业工会组织。

此外,嘉兴市农民工业余时间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有看电视、和老乡聊天、看报纸杂志、上网、打扑克。在对400名农民工业余时间精神文化生活多项选择统计显示,有224人次选择看电视,占32.32%;有155人次选择和老乡聊天,占22.37%;有137人次选择看报纸杂志,占19.77%;有87人次选择上网,占12.55%;有61人次选择打扑克,占8.8%;有29人次选择去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社会公共福利设施,占4.19%。

三、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府责任

农民工权益保障是新时期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已明确强调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各级政府既要考虑农民工的需要,也要考虑本地群众的需要;既要关心外地农民工的就业,也要关心本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职工的就业;既要出台新的农民工管理服务政策,也要兼顾上下、内外、前后同类政策和相关政策的衔接。在确定相关政策措施时,综合考量财力、物力及资源环境、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各类人群的认识、接受程度,努力做到需要与可能、力度与进度、可行性与操作性的统一,稳中求进,分步推进。

(一)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

劳动就业是农民T的第一取向,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政府管理服务的第一要务,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强就业服务放在重要位置。第一,建立平等就业机制。实行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统一的就业政策,平等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取消所有使用农民工的行业和工种的限制,取消涉及农民工进入嘉兴市就业的所有行政性收费,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免费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第二,建立合同签约机制。规范劳动合同,提高用人单位与就业人员的签约率。查处不签约、不履约和签约不及时、不公正行为。第三,建立足额发薪机制。劳动部门要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农民工资水平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应明确规定每月工资发放的日期,并以货币形式足额、定时发放工资。健全欠薪保证金、企业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及时查处拖欠和克扣工资行为。第四,建立劳动保护机制。政府部门应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执行有关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特殊保护、消防安全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第五,建立专业培训机制。政府应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劳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维权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应组织开展农民工的专业技术培训,为相当部分农民工的骨干进入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创造条件。

(二)统筹农民工子女就学

政府管理部门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农民工子女人学率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第一,政策问题。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发展规划和工作范围,列入教育经费预算。采取多种形式吸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做到与本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第二,硬件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农民工子女学校校舍、设备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办学校投入力度,并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可用资源,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第三,体制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办在乡镇的参照当地

完全小学管理模式。经批准举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第四,管理问题。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校园安全必须常抓不懈。第五,收费问题。凡要求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按照就近原则统筹安排入学,取消各种赞助费、借读费,对生活特别闲难的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券资助范围。

(三)提高农民工生活居住质量

政府部门应从实际出发,从“五个一批”人手,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生活环境。第一,根据“适度集中,统一规划”的原则,建设一批政府投资或产权属于政府的农民工公寓,其建设用地可执行工业用地价格。第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可在现有用地上按一定比例集中连片建设一批农民工公寓,改善本企业农民工居住条件。第三,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投资兴建一批农民工公寓。第四,整治一批城乡结合部的出租房屋,改善周边公共设施,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确保向农民工出租的房屋在安全、卫生等方面达到规定的标准。第五,出台一批优惠政策。农民工公寓的水、电等收费参照本地居民标准执行。规范农民工公寓的经营行为,切实降低农民工的生活成本。

(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既是他们的共同愿望,也是实施农民工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本着个人自愿、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农民工保障水平。当前,要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列为重点,按照低门坎设置、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的思路,突破扩幅增量、个人账户、转移接续、及时兑现等难点,把五大保险全面实行并逐步完善起来。同时,根据条件和可能,开展对生活困难的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环境。各类医疗机构对农民工就医要与本地居民一视同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将其服务覆盖面扩大到辖区常住人口,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医。

(五)保障农民工政治民主权利

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要有农民工代表参加,参与民主管理。农民工与本地人员同等享受法律援助。农民工有依法参加工会的权利,外来人员集中的行业、企业要加快工会组建工作,提高农民工人会率。各级工会组织要督促用人单位认真履行法律法规,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将农民工纳入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的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人才、劳动模范等评选范围。市政府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农民工,并授予荣誉称号。此外,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进一步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取消农民工在嘉兴市享受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福利设施、场所的限制,本市范围内的电大、夜大等教育设施以及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公园等科学文化娱乐设施,农民工与本市居民应同等享受。

指导教师:王彩芳

第6篇: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尤其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线施工人员,大多数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都很关注。正好利用暑期这段时间里,利用农民工晚饭后的休息时间,接触到了很多民工,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他们的不易与艰辛!

调查地点:新华广场工地,城中城1#楼工地,

调查时间:暑假期间

调查方法:访谈(与近15个民工的谈话,聊天中对民工生活有了大体的了解)

在文中我将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阐述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拖欠民工工资问题:许多民工一年的辛苦钱打了水漂,家里的生活没了着落。据调查,拖欠民工工资大多发生在建筑工地。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民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以上,劳动和生活条件差。而建筑工程流动性比较大,有关部门管理相对困难,许多民工工资被拖欠和克扣。这个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民工背井离乡,常年在外卖苦力,挣的是“血汗钱“和”活命钱“,拖欠民工工资,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讲,都是极其恶劣的行为。广大农民工对美化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付出,取得今天的建设成果是不可想象的,我想,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尤其是一些包工头恶意拖欠,行为特别恶劣,令人气愤。

是什么原因造成拖欠民工工资的事件屡见不鲜呢?据调查,拖欠民工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市场不规范。有的建筑队为了揽工程垫资施工;而垫资款也有可能是贷款来的,一旦发生资金给付能力不足,很容易拖欠劳动者工资,损害民工权益。有的工程层层转包,加上监管不利,很容易发生“包工头“卷款逃逸,让辛辛苦苦一年的民工们血本无归。

我认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标本兼治“,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综合治理,一是布置各地认真清查,对查出或被投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要责令其及时补发。对据不补发的,要与有关部门一起帮助农民工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二是对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施工企业,依法给予制裁和惩处,作为不良记录记入企业信用挡案;性质恶劣的资质年检时按不合格处理,按低一级资质认定,三是因建筑单位拖欠企业工程款导致拖欠工资的,要会同有关部门追究建设单位责任。房地产项目资金不到位的,坚决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房地产企业施欠工程款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准许其新开发项目,并在资质年鉴中予以处理。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将制定建筑用户合同示范文本,在合同中对付款期限,拖延付款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将农民权益写在条款上,对他们进行实实在在的保护。

(二)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民工哪里得知,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严重,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有些民工怕上当受骗不敢外出务工,有些为了讨要工钱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用绑架,暴力,跳楼,自杀等非正常手段解决,有些看别人靠非法手段聚敛财富相安无事,就放纵自己偷盗,抢劫,绑架,坑蒙拐骗等非法手段寻求生存生活,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我对着各方面的查询与调查,总结出以下四点主要原因。

一, 现有法律对侵权者处罚太轻

社会实践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怪现象,企业用人单位老板有意和民工不签合同,以便侵害民工权益在发生伤残赔偿是推脱责任逃避法律制裁,有些用人单位即便签了合同,也往往大都是以自身自身利益为重,不考虑民工权益的霸权合同,民工一旦提出签订合同按法律享受权益时,往往遭到解雇开除。在我国人多岗少就业严峻的情况下,民工为了生存生活只能忍辱负重,任人宰割。有些老板动用暴力,黑社会等手段撒赖或卷款一跑,民工一年辛辛苦苦的血汗钱就付之东流,连吃饭回家成问题。一位民工以他200来人的单位为例,企业通过罚款不给加班费,结帐克扣压低工资等非法手段,一年仅侵占民工工资福利一项竟达一百多万元,触目惊心,不敢想象。而这些老板如此聚敛财富,到处挥金如土,横行霸道却无一人因此获罪判邢岂能不肆无忌惮。 二, 摆正民工权益保障的位置

在一些地方,保护民工权益还停留在口头上,只喊口号,不见行动,如有行动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制订政策文件时如同儿戏,政治口号满篇,只字不见硬措施,强手段。前段时间新闻媒体对北京某执法部门落实每月按时不足额给民工发工资时,出台这样条款“用人单位每月保证300元工资,如有困难的单位可逐步落实“,这种摸棱两可,愚弄民众的文件进行了有力地批评就是典范一例。我们不明白,出台这样的单位领导为何对用人单位那么地暧昧,处处考虑周到,就连每月足额发工资的法规于不顾大打其折扣,让只发300元,还是有困难可逐步落实。相反,对民工竟是那么的冷漠,苛刻。他们不会不知道民工这点血汗钱是一家人赖以为生的救命钱,不按时发放,民工家里的老人、妻子、孩子的生活就要受到影响。当企业用人单位发生侵害民工权益和特大恶性以及流血事件是,有些部门和领导竟以影响投资环境,安定团结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袒护,压制处理。可从来没有任何部门,任何领导认为自己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劳务市场监管不力

目前全国劳动力市场而言,企业老板,用人单位私招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发生侵权后无人过问;而拿着纳税人工资的当地政府,劳动监督部门连自己管辖内有多少用人单位,多少在业人员都搞不清楚。执法摆出一副官僚衙门作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民告了相互推委,久拖不决。按说一个地区拖欠民工工资,侵权事件,恶性流血时间频繁发生,当地政府,劳动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可至今没有人和部门因此受到处罚。如此执法,如此监管全国拖欠民工工资达千亿元之后就不足为怪了。

四、受害民工投诉艰难

民工遭受侵权后,按说解决途径很多,可向劳动监察,政府,信访,劳动仲裁,法院等执法部门投诉得到解决,可事实上民工投诉极其艰难。因国情人多岗少就业严峻,民工要求用人单位签定合同往往遭解雇,开除。这样的法律,这样的公道,久而久之民工不再相信法律、相信公道,有冤大都自认倒霉。 对于保证民工权益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法制,加大打击侵权力度。

现有法律对侵权时间大都以罚款不了了之,处罚太轻,起不到应有作用。在民营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民工占用企业老板的财产大都追究相关责任。而企业老板有意侵害民工权益聚敛财产却相干无事。

二、科学有序地规范劳务市场管理秩序

目前劳务市场秩序混乱,监管失控,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放任自流,危害社会。职介应由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以规范劳务市场秩序纳入科学有序监督管理体系。

三、责任到人,处理监管不力的行为

劳务监管要责任到人,分片负责,对处理不当引起集体上访,闹事的,应对当地政府,劳动监察部门负有责任的人员进行记过、撤职、开除等相应的处罚,以避免因管理失职,不力造成危害社会。

四、建立健全民工权益监督保障体系

劳务监察部门要经常对民工工资、福利发放,三险的交纳进行坚持督促形成工作制度。这样就形成工会协作,劳动监督,法律作后盾的一体的社会保障民工权益体系。

五、民工侵权纠纷法院应该先受理后收费

民工遭遇侵权后,大都因手续不全,交不起各种费用被执法部门拒绝受理,这导致民工铤而走险,用非正常手段解决,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在人多岗少、就业形势严峻的特殊国情下,对交不起诉讼费的,应先受理,判决执行后扣除。

切实保护民工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通过这次调查,作为土木的大学生,我更是感到了一种责任感。我要趁着大学阶段在学习和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作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第7篇:探析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作者:作者:郑州市中原区法院 韩战杰发布时间:2011-11-02 08:36:48

一、农民工权益的保障现状——形势艰巨,责任重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每天从事着这个城市中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却拿着微薄的工资。为了这微薄的工资,他们很多人牺牲了自己健康,有的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农民工的数量还会逐步增加。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的群体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在实践中,仍然普遍存在着拖欠工资、超时工作、安全无保障、工伤无保险等损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

(1)2009年7月,河南新密农民工张海超为证明患职业病——开胸验肺。

(2)2010年1月12日8日,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 南京市宁溧路与大明路交界处40名讨薪民工上高架桥讨要说法......

(3)2010年2月,河南电视台某频道报道,三名农民工过完年到郑州打工,被雇下窨井疏通管道,无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结果下井两人,一死一伤。

不必列举更多的例子了,打开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农民工讨薪,你将看到有关农民工的悲惨事实扑面而来。面对人数日益增加的农民工群体,面对仍受损害的合法权益,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好,恐将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保障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二、农民工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会保障问题

——工资较低且常被拖欠。农民工虽然干的是最脏、最累、最险的活,但工资待遇与他们的劳动付出不成正比。农民工的工作条件一般说来是比较差的,但工资水平却一直以来都较

低。然而,即使这点微薄的工资公民工却常常那不到手,这一点我们在上文的案件中已充分认识到了。

——历史体制结构对农民工保障的限制。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国务院出台的很多法规,诸如《失业保险条列》、《工伤保险条列》及《工资支付暂时规定》等,都将众多的农民工抛弃在了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甚至出现法律冲突或不衔接等问题,使之权益无法保障。如在实践当中,由于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流动性比较强,法律与现实需要常常出现脱钩的想象。

——没有建立农民工权利保护的长效机制。对农民工权利的保护应该是一贯的,不应该是今天通过领导出面解决某个问题,明天又通过突击检查来解决另一个问题。否则会使农民工的权利保护处于不稳定状态,今天权利得到了保护,明天又被侵害了。

——对侵权行为处罚力度不够。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为政府对侵权行为的处罚提供了一个弹性的空间。根据公共选择的理论,政府同样也是经济人,具有自利性,政府所作的行为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些侵犯农民工权利的用人单位可能就是政府的税收来源大户,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只对侵权单位给予警告或处以比较少的罚款,很少吊销或扣押其营业执照。这样,由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欠薪的“成本”很低,从而使欠薪行为不仅有“理”而且有“利”,并呈蔓延势头。 

(二)法律救济问题

——诉讼程序繁琐。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必须先进入劳动仲裁程序,对劳动仲裁结果不服的,才能提起诉讼。算下来,农民工打一个劳动争议官司,最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而现实中农民工打这样的官司往往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诉讼费用过高。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在其发行的《中国农民工维权成本调查报告》显示,为了索要不足1000元的工资,完成所有程序,农民工维权需要直接支付至少920元各种花费,综合成本在3420元-5720元之间,如果提供法律援助,则成本最少要在5000元,最高将超过9000元。 可见,农民的维权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其维护的权利本身的价值,许多农民工会因诉讼费用过高而在诉讼维权面前却步。

——判决执行力不够。有些农民工“费时、费力、费钱”地打赢了官司,却落的个空欢喜一场,欠薪单位往往以资金短缺为由,拒不兑现生效的判决。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已经破产,确实无理支付,这就需要社会予以一定救济。

三、抓根本 多举措——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完善立法,建议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就劳动者是否签订合同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目前关于劳动争议的法律规定,其发生诉讼时的举证责任分配,是适用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举证原则,如此,劳动合同就成了农民工依法维权的唯一依据。然而基于目前的企业强势,农民工弱势,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实情况,使得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往往企业是不会与之签订劳动合同的,有的仅仅是一个口头协议。面对这种情况,农民工为了生计,几乎没有任何的选择的,劳动合同在此仅仅成了一个梦想,这就为漫漫维权路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就为一系列的悲剧发生埋下了隐患,就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了隐患。根据该院开通“涉及农民工工资案件集中办理月电话咨询热线”的统计,在所接到的电话咨询中,有98%的咨询问题都是追讨欠款的,有2%是咨询管辖及社会保险等其他问题的。在追讨欠款的咨询中,有95%是农民工个人追要拖欠工资的,有5%是由包工头追要拖欠工程款的。在对农民工个人咨询电话的统计发现,几乎99%的农民工都没有与用人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所有的仅是一个口头约定。

因此,建议在发生农民工与用人企业发生劳动争议时,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由劳动者个人对劳动内容、劳动场所进行举证,对于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举证证明,用人单位拒不提供劳动合同的,认定劳动合同存在,并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这一规定,有利于以法律的手段促使用人单位主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在源头上避免了纠纷的发生。

——在简化司法程序上,实行涉及农民工工资案件“绿色通道”。对于农民工,可以适用诉讼费用减免的规定,在农民工起诉时,不需缴纳诉讼费用,诉前财产保全也不需缴纳保证金,以保证农民工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进行维权。另外,应当建立律师的法律援助计划,由律师无偿的为农民工进行法律援助。

——建立农民工工资制度监管的长效机制。在建立健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要建立帮助农民工讨薪的长效机制。政府要对企业的工资发放进行统一的监管,可以考虑在银行为企业专门开立农民工工资账户,企业按时将工资存入账户,由政府统一发放工资。

——加大劳动监察的力度。建议劳动监察部门严格执法,加大对欠薪行为的处罚,除责令欠薪企业补发所欠工资外,还必须支付法定数额的赔偿金。现在,《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已对这一条做出了规定。另外,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应当加大罚款的力度,建筑法建议稿建议将这一数额最高可处以30万元的罚款。

——加强法律宣传。农民工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律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权利观念。这是农民工权益屡屡受损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大力拓宽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相关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

四、加强部门沟通,建立立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协作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与其他单位加强沟通,建立互动机制。可以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民政部门等加强沟通。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农民工争议案件的源头处理部门,司法部门给以给予司法建议和法律援助,从而在源头上杜绝纠纷的发生。对于违法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企业,相关部门应依法给予相应的制裁。同时,应充分发挥律师协会的作用,利用其专业优势,在需要时为农民工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并形成长效机制。——成立专门审理涉及农民工工资案件的速裁法庭。速裁法庭应当突出一个“快”字,即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做到一个“缓”字,即经速裁法庭审理的案件,诉讼费、执行费一律缓交。

第8篇: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权益和保障性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问题对策及评价

学院:商学院

班级:08会计5班

姓名:徐丽娜

学号:08211527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并在具备劳动能力后选择外出务工的农业户籍劳动力,他们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队伍愈来愈壮大的趋势,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入手,再从其面临问题及其建议,贡献及地位等方面展开分析讨论,从而更深入认识农民工群体。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对策;贡献地位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几年前,当我们说到农民工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皮肤黝黑,扛着蛇皮袋,眼神迷茫的农村汉子的形象,他们奔波在城市中,靠体力吃饭,身上的乡土气息和城市的高楼格格不入。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形象似乎和我们渐行渐远。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取代了第一代农民工,成为进城务工农民的主体。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对他们给予高度关注,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从此,“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概念进入了更加广泛地公众视野。出于更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目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走进和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分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个人对我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建议;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和地位。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力量。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是我们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前提,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公正与和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全局。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 后、90 后的农民工,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约1亿人。他们一般离开学校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农村出生长大后,才走出去在城市务工的农村新生代农民工;第二类是自小跟随父母一起外出,在城市上学,成人后留在城市务工的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不管是城市新生代,还是农村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中的很多人缺少父辈们的“恋土意识”,不愿甚至无法回归农村。尤其是成长于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已经基本融入城市,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成城市人,不再习惯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

(二)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3、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而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

4、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数据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8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5、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据安徽阜阳市统计,该市无地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26.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群体势必将越来越大。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

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

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同时又由于眼下经历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历史和现实带给他们的一系列难题,这些困难摆在他们面前,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一道道高门槛。

(一)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问题

对于农民,土地就是保障;对于市民,社保就是保障。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城市反正不是“久留之地”,干不动了就回乡,继续依附土地生存。但是对于与土地产生“断裂”,更渴望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资料显示,2009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仅占农民工总量的11.5%,表明大量的农民工还未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新生代农民工也不例外。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平均参保率只有10%左右。

(二)发展问题 2010年,据全国总工会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有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是,梦想很难照进现实。由于他们的工作时间普遍比较长,工作强度也比较大,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同时培训机会少、费用昂贵,都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的阻碍更直接地来源于收入水平。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外出全国从业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收入800-1200元的占31.5%,1200-1600元的占33.9%。一般来说,由于工作经验、技能熟练程度和工作年限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平均水平比老一代要低。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结果,2008年农民工月工资平均水平是1156元,而新生代农民工月工资平均水平为1056元,低于老一代农民工月工资的平均水平。

(三)情感和心理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岁,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普遍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处境。再加上恋爱成本的难以承受、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建筑业的调查,接受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超过7成将“感情孤独”作为生存困境的首选。

工作本身也是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值过高,在找工作中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产生了愿望与现实的冲突。同时,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机械重复的劳作模式长期得不到改善,也会加剧人的失落感,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四)社会融入问题

这里所说的社会融入主要指的是社会心理融入。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对于进城农民的歧视心理和歧视现象,应该说已经减少了很多,有学者举例,这种改进从作为“中国工人先锋线路”的北京长安街1路公交车乘务员的态度上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们对肩扛手提的农民工呼来喝去,而现在他们会用礼貌平和的语气指导他们怎么防暴、怎么买票。但是,城市依然排斥农民工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户口本引发的悲剧”,收入水平、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文化素质等各种原因混杂其中。近年来,随着“二代”词系的“壮大”,“农二代”也出现了,农民工身份和城市居民身份不融合,低收入群体无法向中高收入群体发展,无疑都会为新生代农民工和全社会健康发展埋下巨大隐忧。

三、个人对我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建议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还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自身外出就业和融入城镇的能力。

(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有些农民工无业可就,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就业结构性矛盾,必须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特别是培养好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在加强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

(二)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 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是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要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不但要在波及他们的劳资纠纷,工伤事故纠纷中为他们主张权益,解决他们工资偏低、职业病时有发生以及劳动安全危害性大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适应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努力构建起适应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基本养老、公共医疗、住房租购、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案例】北京:中小学取消户籍壁垒外地生可免费就近入学 北京市于2010年5月6日起施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五项规章的决定》。1986年制定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80%的规定已不符合现状。北京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规定被废止后,本市和非本市户口学生的区别,将通过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免费和就近入学方面,非本市户口将与本市户口享受一样的待遇。此外还将对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环境和入学条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

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城镇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与老一代农民工大相径庭,他们对城镇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很多人不愿意退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更何况现代农业发展未必需要那么多农民工再回农村,只要条件允许,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地融入城镇。但是,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忍受城镇居民的偏见的同时,还要受到代表广大城镇居民利益的城镇政府的歧视性对待,这就要求我国的城镇化政策必须尽快做出调整,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扫除制度性障碍。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和地位

2009年,“中国工人(Chinese worker)”以一个群体形象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时代》周刊评论称,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并逐步带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首先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忍的中国工人,而我们要知道,这个群体“拼图”的大多数“图块”属于农民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实践表明,广大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农民工,在过去的僵化体制之外开辟了一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新通道,为城镇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使我国工业发展形成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厂”,创造出“中国制造”的品牌。

正是大量农民工进城,才有效地增补了我国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使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城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这不仅为东部地区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为其把握机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就进入进城务工的老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他们渐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和越来越快的城镇生活节奏,逐步返回农村。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文化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思想活跃,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丰富了城镇的劳动力资源,缓解了城镇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为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该说,在如今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里,林立的高楼,繁荣的商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等,无不凝聚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汗水和智慧。

第9篇: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

摘 要

在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方面,我国现行法律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使广大农民工成为地地道道的“二级公民”,造成这样情况既有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也有政策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为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当成立农民工权益保护组织或者把农民工吸收到组织中来,有必要制定单独的《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等各项现行法律制度。

关键词: 农民工 弱势群体 权益 法律保障

目 录

中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农民工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劳动权益易受损害„„„„„„„„„„„„

1、工资待遇低,欠薪现象普遍存在„„„„„„„„„„.

2、超强度劳动普遍存在,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3、劳动条件差,职业病频发„„„„„„„„„„„„„

(二)社会保障缺乏„„„„„„„„„„„„„„„„„

1、医疗、养老保险金覆盖面小„„„„„„„„„„„„

2、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专门保障或者执行不到位„

1、诉讼成本高„„„„„„„„„„„„„„„„„„

2、司法不公动摇了农民工对法律的信心„„„„„„„„

3、程序漏洞对农民工的保护不利„„„„„„„„„„„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原因的法学分析

(一)不足的立法制度供给„„„„„„„„„„„„„„

(二)无为的行政执法手段„„„„„„„„„„„„„

(三)阻滞的司法救济渠道„„„„„„„„„„„„„

(四)缺位的工会维权组织„„„„„„„„„„„„„

(五)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思路„„„„„„„„„„„„ (一) 建立和健全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前提„„„„„„„„„„„„„„„„„„„„„„„„„ (二) 严格执法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关键„„„„„„„„„ (三) 加快司法改革,实现公正司法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坚强后盾„„„„„„„„„„„„„„„„„„„„„„. (四) 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是保障其权益的有效手段„„„ (五) 建立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组织„„„„„„„

(六)加强对农民工的普法和法律援助工作„„„„„„„ 参考文献„„„„„„„„„„„„„„„„„„„„„„

一、农民工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劳动权益易受损害

1、工资待遇低,欠薪现象普遍存在

按劳取酬,干活给钱,当城市里的“工作人”每月按时领工资,就像太阳每天从东升起一样自然,而广大的农民工却普遍遭到工资待遇低、拖欠克扣工资的困扰。首先,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非常低,与城市里的正式工人相比,“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的现象普遍存在。据调查,在深圳,农民工每月工作26天以上,每天的平均工时在10小时左右,有时会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在相同的岗位上,农民工的月工资是1000元左右,而深圳户籍的员工则高达3000元。其次,拖欠、克扣甚至拒付工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用人单位往往拖欠工人工资,许多农民工一年忙到头连工资都拿不到。

2、超强度劳动普遍存在,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休息权是宪法规定的劳动者必须享有的一项权利。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为了赚取更多利润,随意延长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有的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有的企业以实行计件工资为借口,故意把定额定的很高,强迫工人加班加点。据有关调查,农民工没有休息日的占47%,每天工作12--16小时的占46%。虽然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用工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并规定用人单位在元旦、春节、国庆等法定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兄弟依法所享有的休息休假权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不到实现。

3、劳动条件差,职业病频发

当前一些用人单位着眼于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发病率较高,因工 ①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作中接触有毒物品而中毒等事件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地处小城镇的非公有制小型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机器设备陈旧老化,通风不畅或者根本没有通风装置,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许多农民工染上了严重的职业病。例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就多次报道南方一些城市的外资企业因不注意劳动保护而发生了农民工累死车间、集体中毒等事件。

(二)社会保障缺乏

1、医疗、养老保险金覆盖面小

对于城市职工而言,一旦成为一个单位的职工,单位就会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为其交纳医疗、养老等保险金,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由于不是城市居民,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所能享受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尤为严重的是,农民工是工伤工亡的高危人群。据资料调查,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农民工因工生过病,约60%的人生病后都是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去,约40%的人不得已而花钱看病,而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用人单位为他们支付的不足1/12。

2、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应城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2009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7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很多农民工没有办法只好将孩子送入没有教学质量保证的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学校或者带子女回老家入学。

(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专门保障或者执行不到位

1、诉讼成本高

农民工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 本可以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 但现实情况是信 “访”不信 “法”, 这样, 一方面架空了司法程序, 有损法律的权威; 另一方面, 大量信访扰乱了政府机关的工作秩序, 影响了社会稳定。这除了农民工法律素质有限、法律意识薄弱外, 诉讼成本高是农民工远离诉讼的主要原因。

2、司法不公动摇了农民工对法律的信心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的贯彻实施,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风气正逐步形成。但是,一些涉及农民工权益案件处理不公平、不严格、不及时、不到位,司法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于是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跳桥讨薪的悲剧。“跳楼、跳桥”讨薪绝非“流行”,而是被逼无奈,谁会无缘无故拿自己性命做赌注?几百(千)元工钱对老板无所谓,然而于农民工来说,却是柴米油盐、孩子学费等家庭生活开支急迫之需,正是这种“急迫之需”才使一些孤立无助的讨薪者做出“跳楼、跳桥”的一时冲动之举,他们的目的只是想引发社会关注,以“督促有关部门”帮他们解决问题。此举虽然有欠冷静,实乃走投无路,而与“流行”无关。这一现象的存在,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法律的威严,在农民工中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尽管农民工在理论上拥有各种权利,但若诉诸法律救济的道路障碍重重,或没有购买正义的适当资源,所谓权利只能是空中楼阁。倘若存在公平、及时、适当的救济途径,通常不会通过自杀实现正义。能活下去就不会去死,自杀或杀人大多是因为实在活不下去!民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和相对贫困感在日益增强,社会不公程度不断超越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极限,农民工以死抗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3、程序漏洞对农民工的保护不利

现行关于工资支付的法律依据,只是《劳动法》、《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劳动争议案件普通存在着查证难、运用法律难、执行难等特点。首先,法律与地方法规存在矛盾,它们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其次,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不及时。依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必须先经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劳动仲裁部门的仲裁,对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近几年的劳动争议处理情况来看,这种“先裁后审”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劳动争议处理的需要。在仲裁阶段,因为仲裁机构没有查封、扣押和先予执行财产的权利,而给一些克扣、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老板逃匿和转移财产提供了时间,使部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有的即使被劳动监察部门查

到,也只能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没有处罚权;如果企业不履行,劳动保障部门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不仅需缴纳受理费、执行费等费用,而且司法运转周期较长,受害人往往耗不起时间。再次,在于劳动争议条件举证上的困难。就目前来说,劳动争议条件属民事案件范畴,这类案件的审理必须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而现在大多数的劳动者来自偏远地区,文化素质不高,取证质证能力有限,再加上有的企业凭着自身的优势,拒绝向劳动者提供有关原始资料或者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使劳动者无法举证或举证无力。因此劳动争议诉讼中,过分强调“谁主张谁举证”反而不利于保护处于弱势一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原因的法学分析

(一)立法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第一,缺少保护的基点和制度支撑。导致农民工权益的法益缺位、权利受损、救济不畅,表面上是现行法律政策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作为限制公民流动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合法存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迁徙自由,使农民工成为城市中的二等公民。农民工即便进入城镇,其择居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也存在诸多限制。

第二,法律条文的制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劳动法》规定的过于原则给执法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使劳动法的许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有关违反《劳动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偏轻,对违法行为惩处不够严厉,使《劳动法》在许多严重违法行为面前显得执行不力。第三,从法律体系上来看,目前尚未形成种类齐全、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和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由于与《劳动法》配套的法律法规的欠缺,涉及到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领域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范,导致劳动者权利受损后寻求救济困难重重。

(二)无为的行政执法手段

首先,执法体系的城市主位倾向使一些城市将农民工仅仅当作劳动力,而不是城市社会的一员,个别地方政府甚至制定出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对农民工流动、进城就业实行限制。近几年,情况虽有好转,但在一些地区和某些环节仍然存在问题。其次,在执法过程中,一些行政机关存在“行政不作为”问题,

即当出现侵犯农民工权益问题时,往往尽不到依法查处的职责,更少有事先预警机制,甚至自身的一些行政行为也在侵犯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阻滞的司法救济渠道

司法保护是农民工权益实现的最后保障手段。但目前我国农民工权益的司法保护却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保障功能。其一,劳动争议“先裁后审”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争议处理的需要。其二,劳动争议案件属民事案件范畴,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而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取证、质证能力有限,使农民工无法举证或举证无力。其三,法律援助手段乏力。

(四)缺位的工会维权组织

农民工权益之所以被侵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工权益代表主体缺失。农民工由于缺少一个真正代表自己利益、能为自己争取并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使得农民工权益保护中话语权较小。目前我国各类企业的工会只有少数农民工得以加入,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被发展入会。正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农民工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各谋其策,各行其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维权合力。

(五)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农民工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过渡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我国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使得农村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民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而且大都没有经过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缺乏劳动技能。传统观念强,现代法制观念淡薄,使得他们不能事先预见风险而进行自我保护,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意识到对方是违法侵权,或者在知道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其合法权益。农民工的这种传统意识和较低的文化素质,使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现代法治观念极难为他们所接受。这样,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农民工既不能以传统方式保护好自身利益,又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同时,城乡比较收益的差距又使农民工丧失维权的内在动力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思路

(一) 建立和健全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前提

要根本解决农民工问题, 首先, 要求法律规制上实现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 立法决策部门应将农民权益保障作为核心理念, 让法律真正成为捍卫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合法权益的 “法宝”。其次, 国家应尽快制定、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应尽早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范畴。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但由于法规本身存在的盲区或缺位,现实中农民工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这种现象必须尽快改变。鉴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及其在维权问题上的复杂性,只有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法》,才能从根本上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护和保障。

(二) 严格执法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关键

一方面,在行政执法与社会管理中, 政府要转变执法观念, 采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策, 对农民工与本地居民要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 以民主、法制的原则维护主流社会与边缘群体之间的平等。另一方面,在执法人员中, 要强化法律思想教育, 提高其素质。同时, 政府要克服 “行政不作为”的惰性, 通过重视执法, 把 “纸面上的法”变为 “行动中的法”。相应的, 劳动监察执法部门也应切实履行自身的执法职责, 严格执行 《劳动法》有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规定。

(三) 加快司法改革, 实现公正司法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坚强后盾

首先,实行劳资纠纷 “举证倒置”。考虑到中国今天的 “农民工”市场完全是供方市场现状, 可以借鉴我国司法改革经验, 凡未签订劳务合同的, 应由资方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 否则将做出有利于劳方的裁定。其次, 开辟农民工诉讼绿色通道。针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件的实际情况, 法院应进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可缓交诉讼费用; 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要及时做出减、免、缓交诉讼费的决定; 情况紧急的, 则依法直接采取证据和财产保全措施及先于执行措施; 要加大执行力度, 最大限度地保证裁判文书的执行,切实保证农民工的权益。再次, 加强劳动仲裁机构建设。考虑到农民

工的流动性以及权益纠纷的现实性, 应在各大中小城市应建立为农民工服务的劳动仲裁部门,切实解决农民工因拖欠工资、生病工伤甚至死亡等问题引发的纠纷中的权益,及时防范、化解劳资矛盾。

(四)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是保障其权益的有效手段

农民工由于接受的教育较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显然不够。许多农民工在发生劳动争议后,不知道通过法律途径去寻求公力救济,而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等以寻求解决方案,有的甚至直接通过其他非正常的方式(如爆炸、跳楼、跳桥等)来谋取问题的解决。不少农民工因此而导致劳动争议诉讼时效过期,在他们最终意识到寻求法律的帮助时,而因超过诉讼时效而失去了法律帮助的机会。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普法和法律援助也是加强农民工合法权益法律保障的重要工作环节。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和政府司法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举行劳动法等方面的法律讲座,组织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深入农民工基层进行普法宣传和义务法律咨询,努力提高农民工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从而促进和帮助农民工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先,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劳动法》等法律的宣传力度,做到通俗化、人性化,便于外来务工人员接受。其次,农民工要学会享受法律、消费法律。法律是国家为公民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享受法律、消费法律是现代公民的新理念。当农民工感觉自己合法权益受损时,应大胆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 建立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组织

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努力发展农民工加入用人单位的工会组织,通过工会积极主动地引导好农民工的维权意识、维权要求并帮助其维权;司法机关、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应组建为农民工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的法律援助机构,在同级法律援助中心的指导下,为农民工提供长期的稳定的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同时将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纳入到整个法律援助体系之中并加以突出,从而促进和帮助农民工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根据条件因地而宜,按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包括五大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包括农民工工资、奖金、职务升迁在内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及子女入学等问题,使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再次, 加快建立农民工疾病医疗保障机制,搞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链接,解决农民工的疾病风险。

再一方面,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消除歧视,提供合理的平台让大家可以平等相处,增加人与人的沟通与理解。落实好合同制,让员工更加清楚自身的权利义务。企业也应重视个人的发展,多方面选拔人才,让每个人都有平等就业和升迁的机会。

参考文献

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1】崔凤,任希锋,《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4月,第2期 【2】杨培景,《略论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理论学刊》,2005年3期 【3】魏城,《中国农民工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4】刘子操,《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下一篇:医院消防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