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荐8篇)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 篇1

摘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本文分析了造成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可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建议

正文: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要从这种相对平等的原始观念中得出国家和社会中的平等权利的结论,要使这个结论甚至能够成为某种自然的、不言而喻的东西。”宪法赋予了每个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农民工却因为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享受不到其应有的医疗卫生保障权利。

首先由于国家户籍制度的限制,人为形成社会保障体系的二元性。农民工生存在农村与城市的夹缝中,没有城镇参保资格,故享受不到城镇市民的医疗保障,又由于离开农村,不能有效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的医疗保障。这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城乡两项保障制度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却游离于两项保障制度之外,两种制度都没有明确将其纳入保障范围。即使让农民工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又与其务工现状相背离,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仍处于无保障状态。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不能在区域和城乡之间有效对接。近年来,不少地方尝试将农民工医疗保障就地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但这种地区性政策无法适应农民工流动性需求。社会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存在极大矛盾,使这本来保障农民工权利的制度难以实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探索试行医疗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有效对接,保证农民工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社会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存在尖锐矛盾,现阶段必须解决好农民工就地医疗和异地就医报销难、比例低问题。可采取将农民工的医疗服务委托打工地“合管办”或医疗保险机构代为管理,就地医疗费用由原籍地按政策报销,确保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障。

第二,法律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权利的保护不到位。《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主体仅限于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失去工作者,只能获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不能享受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待遇。另劳动法除了第76条作宣言性规定外,尚无法律法规对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予以规范,未将农民工劳动福利纳入调整城镇原有职工福利保障。

此外,我国缺乏农民工享受社会医疗的实体法,现有社会医疗立法基本上停留在民政福利,尚无法律法规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予以规范。因此建议《劳动法》应增加有关条款对农民工的社会医疗保障予以补充和规范。

当今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的发展,但社会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农民工生活在社会医疗体制的夹缝中,导致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在一定程度引发了农民工的仇视心理。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不但得不到相应的赔偿,雇主不管农民工的死活,“将其解雇了事”,使农民工产生了对雇主和社会的报复心理,使公共安全存在巨大隐患,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城乡分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平稳高速运行。

参考文献: 《我国农民工问题探析》----曾宪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对话:维护农民工权益,政府还需做什么》-----《人民政协报》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 篇2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

迄今为止,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城镇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在试行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但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 他们大多数还游离于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1. 农民工很少参加城市所提供医疗保障

在一般情况下, 城市的医疗保障政策往往忽略了农民工群体具有极强流动性这个特征, 把农民工当成可长期在同一个城市居住的人来对待, 因而显得很不合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 上海的参保率极低, 即使他最早推出外来劳力综合保险, 目前参保的只占外来劳力总数的五分之一, 参保率极低。截至2003年11月底, 江苏省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估计为80万, 占总数的15%;到2003年9月底, 深圳市非深圳户籍员工参加住院医疗保险80.36万人, 参保率为28%;成都市2004年农民工综合保险的参保率为34%。因此, 总体来看, 该项政策不能算是成功的。

2. 农民工不愿参加农村所提供的合作医疗

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 建国初期为农民提供的医疗保障已不复存在, 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兴未艾。据卫生部统计, 截止到2004年10月31日,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33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约覆盖10691.09万农业人口。在新型合作医疗的国家级试点地区湖北公安、省级试点地区山东泰安, 当地政府出台了有关新型合作医疗实施的办法都明确表示, 受益对象包括具有当地户籍的外出打工农民。而且两地的试行办法均规定, 农民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要做到一家一户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 家庭成员必须全部参加, 要“户不漏人”。然而, 两地同时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几乎所有的农户在参加合作医疗的报名之初, 都没将家中在外打工的成员姓名写入“合作医疗证”。也就是说, 出外打工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参加合作医疗。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原因

尽管我国目前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障的试行条例。但总的来说, 实际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二元医疗保障体制的影响建国后, 我国以户籍为标准, 在全国分别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的医疗保障制度。农村是集体保障为主, 国家适当扶持, 城市实行的是国家——单位负责制。由于国家在城乡医疗保障中承担的责任不同, 加之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近些年来,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导致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城乡之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二元割裂的状态。因此, 尽管全国很多地方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 但并没有真正改变农民工因传统体制造成的医疗保障缺失问题。

2. 医疗环境问题严重我国的三医问题极为严重。所谓“三医”问题是指医疗 (卫生) 问题、医药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医疗问题又可进一步分为医疗卫生体制、医疗费用、医院管理和服务等问题。其一,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其二,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其三, 医院收费高, 服务和管理水平不尽人意;其四, 药品价格“虚高”久攻不下;其五, 城镇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 87.4%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由此可见, “三医”问题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自然会产生直接影响。

3. 医疗保险制度显失公平根据2004年12月零点调查和指标数据网与哈佛有关机构合作完成的《中国居民评价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务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卫生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医疗保险覆盖率上, 在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也是存在的。城镇内部不同群体占有的卫生资源是不一样的。大量的医疗补贴给了少数富人而不是城市中的贫民。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规则设计上存在着内在的缺陷, 使得利益分配、成本分摊、风险负担等方面都欠缺公平性, 资源分配极不合理。这就使得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失去了作为财富再分配的最重要方式与手段的作用, 甚至还成了分配不公平的放大器。对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而言, 当然无法以平等主体的身份享受医疗保障权益。

4. 农民工医疗保障观念相对滞后在我国, 医疗保障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近十年的历史。目前以年轻人为主力军的农民工群体, 他们是在以家庭保障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保障体制下成长, 有的对城市没有归属感, 不信任城市的医疗保障政策;有的由于少数官员经常挪用医疗保障费用, 对政府倡导的政策冷漠视之;有的因流动性强, 在异地生病得不到及时的回报, 不愿参加医疗保障。因此, 农民工并没有在心目中及时确立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观念。这是造成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主要途径

构建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而且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是体现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的需要。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 我国政府应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与经济承受能力, 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其主要途径如下:

1. 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如果将农民工进一步细化,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长期在城镇居住的农民工;第二层次是短期在城镇生活, 到一定年龄返回农村的农民工;第三层次是农闲时在城镇打工, 农忙时又回到农村务农的农民工。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工, 应建立内容完整而层次不同的医疗保障。第一层次的农民工在身份上已较接近城镇居民, 应将他们的医疗保障与城镇市民的医疗保障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管理;第三层次的农民工, 重心仍在农村, 其医疗保障的内容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一致;而第二层次的农民工, 他们的情况与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农民工不同, 所以他们的医疗保障既不能套用城镇市民的医疗保障, 又不能套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需要建立一整套介于两者之间的、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总之, 面对农民工的不同层次, 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

2. 扩大基金来源渠道, 设立个人账户并保值增值资金是医疗保障体系运行的“血液”, 没有充裕的资金, 医疗保障制度就无法运行。但目前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基金来源要想全靠政府财政支出也不现实, 这就要求农民工自己筹建以个人资金为主、国家财政为辅的医疗保障制度。按照平等性、统一性的原则, 针对城市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 要实行社会保障统筹账户的全国统筹, 以利于社会保障关系的全国性转接。为增加资金可考虑:一是个人缴纳;二是政府财政拨款;三是发行福利彩票;四是社会慈善机构的捐款等。此外,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去购买政府债券、公司股票、投资农业或存入银行等, 以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

3.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由于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宏观上归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因此首先要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权威的农民工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已经不是一些临时性的、地方性的办法和措施所能解决的,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力度, 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我们要着眼于医疗保障事业的长远发展, 并针对目前农民工流动性强、工资水平低等特点, 制定规范、合理的社会保障法规, 明确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责任, 惩治那些消极对待或逃避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的雇主, 强制用人单位和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协同作业, 确保农民工医疗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突出社会组织对医疗保障的监督作用政府对医疗保障的管理一般是粗放的, 而且事实证明多数是事后采取措施。因此, 在切实保障农民工医疗权益方面, 可以依靠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农民工生活在城市的底层, 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比较低, 使其劳动空间的拓展、职务的提升受到很大制约, 从而影响自身经济和地位的提升。当权益受到侵害时, 他们的意见也很难通过正常有效的渠道表达出来, 因此, 突出社会组织对的医疗保障的监督作用, 是促进医疗保障措施到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总之,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讲究效率、兼顾公平的伟大而又艰巨的工程, 我国党和人民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 一定会为农民工提供一道医疗保障“安全网”。

摘要:农民工是当代中国正在崛起的一个庞大的新型阶层,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他们大多数还游离于医疗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 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 为农民工提供一道医疗保障“安全网”,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 篇3

摘要:针对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并基于医疗改革实行十周年的背景,围绕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工作状况、权利保障情况、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和家庭生活状况设计了相关问题,在新农合制度大背景下期望获得一些有关农民工的更接近真实的信息,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状况作出合理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新农合;医疗保障;山东德州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状况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目前的学术界,我们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们既有农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实却无工人之名。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很多应有的权利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到目前为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已经推行了十年,在这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刻,我们关于新农合制度下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调查研究无疑对该方面的政府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山东省德州市处在山东省和河北省交界处,承接了大量的农民工,目前,德州市本地农民工184.9万人,外来农民工约有5万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州又承接了将近15万的返乡农民工,所以德州市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上,特别应针对医疗权益的保障问题有必要做出有效政策。在2012年8月和9月份,我们小组对德州市农民工较为聚集的企业、工地、餐饮点进行了为期大约十五天的调查,由于亲身接触到了农民工群体,所以在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都较高。共分发了1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0%。这一调查虽不足以全面反映我国农民工的整体状况,但整个调研完全是一种纯民间的行为,因此,通过对这些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农民工的更接近真实的信息,从而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上分析出相关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农民工基本状况调查分析

根据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被调查群体的基本概况如下表:

分析以上数据,可看出,被调查对象既有第一代农民工,也即年龄较大的部分,其年龄一

般在30岁以上。也有新生代的农民工,也即比较年轻的那部分群体,年龄在20岁到30之间。其文化程度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初高中比例相对较高,占到了总数的75%,小学及以下学历为25%。分析认为,这些拥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多属于第二代农民工,也即农村里那些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因升学无望而辍学或者家庭贫困亟须补助的年轻一代,他们直接告别乡村,进城进厂打工以挣钱补贴家用或为自己未来积蓄资本。从总体上来说,现代的农民工群体其文化素质是要高于改革开放之初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更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更为开放。从收入角度来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2000元以上,其比例高达40%,收入在1200元以下比例占到了10%。这就反映出仍旧存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收入水平不高、经济地位较低的现状,但近几年来有扭转的趋势。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第一代农民工逐步退潮之际,新一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开始在城市的打拼历程,因技术、人脉等各种原因,致使这一代年轻的群体收入水平不会太高,也拉低了农民工群体的总体收入水平。从农民工从事的行业来看农民工大多从事餐饮服务、建筑业、交通运输等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作,比例占据了总体的70%,这也是和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有着密切联系。从外出时间的比例表明,农民工大多是以第二代农民工为主力军,外出务工半年到两年的所占总调查人数50%,而10年以上的群体几乎为零。

三、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针对农民工的自身特点,立足于农民工自身医疗保险权益的维护,开展了较为细致的调查,主要是从农民工对该制度的了解和普及,以及农民工对该制度的期望上做了量化,以方便下一步的分析。其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参保比例可知,在德州市打工的农民工参保比重较大,高达80%,可在一定的情况反映出大多数农民工用人单位能够较好地落实政府的相关要求和政策,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参险种类上来看,虽然用人单位主要是注重对现阶段从业人员的权益的保障,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所占比重最大,分别高达30%和40%,但是对于养老保险40%和失业保险10%的投保比例可见政府出台相关法规收效甚微。这是因为用人单位,为达到政府的基本规定而做出较为保守的措施,以压低自身的成本投入,但在长期来看,对于农民工失业和养老的过低投入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影响到就业导向。所以,政府在引导用人单位的同时也要对农民工做出相应保障力度的深化。

其次从未来的憧憬上看,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医保情况表现出不同层次上的担忧。从自身认为重要性上来看,医疗保险占到50%,说明在农民工心中,对自身健康的保障和维护仍旧是最为重要的,但是农民工自身对于以后的发展保障意识不是很强,例如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只分别占了5%,15%。可见对农民工该意识的提高迫在眉睫。对于看病报销机制上,并结合医疗转移重要性,可得出,大约80%的农民工认为实现地区的转移是重要的。从看病报销上来看,调查中50%的农民工在看病中是要求回家报销的,只有30%能够在工作定点医疗机构可以报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国针对农民工医疗保险报销机制上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农民工所参加的医疗保险大多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也就是其参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乡村,这种状况下的医疗保险并不能减轻其在城市的医疗负担。至于工伤保险,参与者也多为第二代农民工,因为相对父辈而言,其风险意识相对较高,但是其参加比例却仍然较低。针对我国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出发,设计问卷中对于保障重大疾病问题上,数据显示调查群体中85%的农民工表示选择重大疾病,在调查询问当中,不少农民工表明平时的小病能够自己承担费用,但是大病、难病就导致自身经济状况难以支持和为继。从医疗费用大小与救治选择的角度来看,倘若医疗费用超过自身经济能力负担水平时,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况下放弃治疗,这部分人占到了5%,但是选择借钱继续医治的调查者比例占到了45%,选择回家治疗的占到30%,说明部分农民工在选择就医地点时存在着户籍和地域的不便。由此可见,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无疑是处在被忽视的地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参加城市医疗保障的农民工群体只能在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望而却步。

四、小部分调查群体的分析研究

虽然有80%的调查群体已参加医保,但仍有将近20%没有受益的调查群体。其次还有部分在打工期间应住院而未住院的调查群体,如下表所示:

在未参加医保的调查群众中和可列举的原因中可得出调查对象中的农民工对于维护自身权益中存在很大的缺失,认为自己身体好没必要的占到30%,而单位没有给参保的占到了35%,说明仍旧存在部分用人单位过分压榨员工,违反政府规定。而其他的如“不知道能否参保”和认为“参保手续繁琐”等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虽然比例较小,但是仍旧可以反映出我们部分少数农民工对此项政策措施的敏感性不够,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还很缺乏,并且在调查群体部分农民工认为“适用范围小”和“流动性不方便”可以看出农民工对此项政策还是不很熟知,导致了参保意识欠缺。

针对于“打工期间应入院而未入院”的群体中可见农民工在外打工缺少社会和单位的关爱,自身的社会认知感很差。因“无人照顾”而未住院的群体到达40%,可见农民工背井离乡在外拼搏是极其艰辛和不易的。而排到其次的“经济原因”则占到了30%,可见看病的医疗费用的确成为多数农民工无法住院就医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工作忙”和“一般不报销”分别占到了14%和16%,可见,农民工的权益维护和用人单位对政策的落实密切相关。

五、小结

1.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处于新农合政策边缘。当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让城市人获得社会医疗保障时,同样身处城市的农民工却被排除在这两项制度之外,农民工却因为身处城市而难以真正被这项医保制度所覆盖,新农合对这个特殊群体意义微乎甚微。

2.地方政策的针对性不是很强收效较小。尽管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来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但收效甚微。农民工城市化还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此外,这些论著提出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方案上明显局限,就现阶段而言,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解决的指导意义不大。

3.农民工长期游走在城乡边缘,缺乏较为稳定的福利政策保障。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民工医疗保障这一块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制定出一套真正适合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是目前解决民生问题的题中之义。我们从新农合的大体系下重新探究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出路问题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意义层面上看,对于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各界学者的重视。其中,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尽管如此,目前依然没有一项真正能为农民工提供切实的医疗保障的制度出现。因此,对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尝试从创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课题,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面。

印度的医疗保障制度 篇4

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自此,这个由28个邦(省)、6个联邦属地及1个首都辖区组成的国家,开始努力建设自己的医疗卫生体系。

1950年,印度颁布宪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国家卫生计划,由公办医院为全体人民提供卫生服务。“公”字头为王,私营医院极少,而且,各联邦之间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和政府管理水平各异,医疗服务质量和人口健康水平参差不齐。

关注穷人、关注农村,这是印度医改值得点赞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三级医疗保健网。这一网络包括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三部分,免费向穷人提供医疗服务。

在城市,政府开设的公立医院也是穷人看病的首选,医院对前来就诊的穷人免收挂号费。直到现在,公办医院依然顶起了孕产妇儿童保健、传染病防治和计划生育等领域的半边天。

到了90年代,印度的医疗卫生系统越来越不堪重负。顶层设计者们认为医疗支出为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加上印度金融发展水平低,人口不断膨胀,随着环境破坏,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精神疾病,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传染病防控不力,艾滋病肆虐更是雪上加霜,新一轮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第二阶段(1990年代):私立医院蓬勃发展,吸引西方患者万里求医

公办医疗前景黯淡之时,私营医疗机构开始崭露头角。起初是小型私营诊所的兴起,1990年印度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大型私立医院渐成主流。而今,私立医院已经承担印度80%国民的门诊服务和60%国民的住院服务。

印度政府堪称“业界良心”,一如既往的关注穷人。政府鼓励私立医院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为他们适度减免医疗费用。相应地,政府在私立医院的用地等问题上大开“绿灯”,德里市的阿波罗医院是由政府提供土地所建,政府有26%的股份。协议要求阿波罗医院给穷人提供200张免费床位、免费诊断、免费使用手术室,免费膳食、免费用药,由高水平专家做心脑手术。

阿波罗医院内部像五星级宾馆,院子里绿草如茵,病房宽敞明亮,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很多医生持有英国皇家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校颁发的高级资质证书。

这么高大上的私立医院,收费高吗?其实,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印度私立医院价格是相对便宜的,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就是这个原因。然而对于大多数印度普通家庭来说,私立医院的昂贵费用仍旧难以承受。

那么问题来了,公立医院免费了,但是条件越来越差。私立医院质量好,价格也高,很自然地,只有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患者“分流”到私立医院。

私立医院迅速发展带来弊端

此时的印度政府大力任由私营医院发展,对其管控乏力,既不设定收费标准,又无法监管服务质量,病人们开始抱怨得不到充分、合适和人道的医疗服务。

这些私立医院聚集在大城市,他们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营利性质,而公立医院卫生条件差,导致印度大部分农村人口和城市贫民得不到良好的的医疗卫生服务。

印度93%的劳动力都是个体户或者是合同工,贫困水平高,私营的商业保险和员工医疗保险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拥有。因此,70%的医疗费用是自费,这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人因病返贫。

在过去十年里,不畅通的就医渠道,高昂的医疗费用,低劣的护理质量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政府逐渐认识到,医疗服务卫生体系的建设事关经济发展全局,急剧增加的`新生人口正在为国家经济高度增长提供前所未有的人才资源,同时,印度民间一些人权组织也开始高呼立法维护人民的“健康权”,全民医保覆盖政策在多方的呼吁和压力下开始酝酿。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探索全民医保计划

农村医疗使命计划

2005年,政府通过了“农村医疗使命计划”(NRHM),重点关注孕产妇和儿童健康领域,旨在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在36个联邦和中央直辖行政区中,选择18个拥有卫生状况多项不达标的地区作为“重点关注区域”。

这项计划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资源的集聚现象,增加了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农村孕产妇得到医疗保健机构帮助,孩子得到免费疫苗接种。但是此时,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领域仍然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而这二者一直是导致印度死亡率和残疾率高的最大因素。

全民医保计划开始酝酿

印度决心将绝大多数人都纳入形式多样的社会医疗保险之中,为此建立了诸如全民免费免疫计划和公立医院免费治疗项目等公共卫生制度,以保障弱势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

2010年,印度计划委员会召集了高级别专家小组制定了全民医疗计划(NHR),计划内容包括将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从占GDP的1%提高到2.5%,通过税收筹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保健一揽子工程,开展职工医疗保险和国家提供免费药品和诊断计划。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 篇5

1、为保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保障管理,医院健全医疗保障管理制度由医务科负责肩负制度落实。

2、医院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对优质服务便民措施、常用药品及收费项目价格进行公示,为就医人员提供清洁舒适的就医环境。

3、医院加强医疗保险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准则,热心为参保人员服务,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因病施治的原则,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4、医院在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时应认真核验就诊人员的医疗保险,离休干部、病历、社会保险卡及医疗保险证。为保证参保人员治疗的连续性和用药的安全性,接诊医师应查阅门诊病历上的前次就要配药记录,对本次患者的检查、治疗、用药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明确记录。参保人员因行动不便委托他人代配药的,由被委托人在专用病历上签字。

5、医院严格遵守药品处方限量管理的规定,急性病3-5天,慢性病7-10天,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30天,同类药品不超过2种,住院病人出院时不得带与本次住院病情无关的药品。

6、严格掌握参保人员出入院标准,及时办理出入院手续。不得将不符合住院标准者收治入院,严禁分解住院和挂床住院。

7、医护人员要核对参保病人诊疗手册,如发现住院者与所持证件不相符合时,应及时扣留证件并及时报告医务科,严禁冒名顶替住院,8、做好医保病人入院宣教和医保政策的宣传工作,按要求签定医保病人自费项目同意书,因自费药品或检查未签字造成病人的费用拒付,则由主管医师负责赔偿。

9、严格控制住院医疗总费用,各科室要按照医院制定的普通医保病人、肿瘤病人的人均费用指标严格控制好费用,超标费用按比例分摊到各临床科室,包括临床医技科室。

10、严格控制药品比例。各科室要按照医院制定各科药品比例指标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控制自费药品比例,原则不适用自费药品,超标药品比例也将纳入当月院考评。

11、严格内置材料及特检特治,包括价格在500元以上医用材料,审批工作,要求尽可能使用国产、进口价格低廉的产品。各一包中心包括外地医保要求医生填写内置材料审批表到医保审批后才能使用,急诊病人可以先使用后审批。

12、严格执行物价标准收费政策,不能分解收费、都收费、漏收费、套用收费。因乱收费造成的拒付费用由科室承担。、13、以下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疾病均不能纳入医保:美容、非功能障碍性整容及矫形术、交通事故、自杀、他杀、误服、职业病、性病等。

14、对参保病人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方便患者就医。

15、医务科对医保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医疗服务收费管理服务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强化医院管理人员和计费人员的责任意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1、医疗服务收费公示

(1)严格执行省物价政策规定及医药价格和医疗服务项目收费公示制度。

(2)利用电子屏幕、电脑查询系统、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公示常用医疗服务项目及常用药品价格,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医疗服务项目及常用药品公示时,必须公示项目名称(药品名称、规格、剂型)、计价单位及价格。

(4)药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时,应及时调整相应的公示项目价格,确保医院药品及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准确性。

2、医疗服务收费查询

(1)设立门诊、住院部价格信息查询触摸屏。

(2)在门诊大厅通过电子屏幕、公示板等形式,公示常用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以供患者查询。

(3)为满足病人需求,方便患者查询,收款处及临床科室均提供医疗费用查询服务,耐心解答患者咨询。

(4)医疗实行首问负责制,导诊护士有义务向患者提供药品、医疗服务价格、查询服务窗口及查询电脑位置;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须向患者告知医疗费用查询方式。(5)为方便、快捷地做好医疗费用查询工作,财务科等有关科室将努力为患者提供方便。

3、一日清单

(1)收款处必须设立医疗费用清单查询窗口,随时提供医疗费用查询服务。

(2)收款处每日定时为住院患者打印“一日清单”,各临床科室负责每天及时将日清单发到患者手中,便于医患双方共同核对和监督。

(3)患者出院时,收款处必须提供医疗费用总清单,经患者何时确认在出院结算单上签字后,住院处方可办理出院手续。(4)一日清单制,必须纳入患者入院介绍的内容之一,实施告知制。

4、医疗服务收费责任追究(1)适用的范围:

为本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药品、医用材料等医疗服务价格和行为。

(2)列入责任追究范围的行为: 1)自立服务项目或自定价格标准。2)擅自提高或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标准。3)重复收费、无医嘱记录收费。4)超医嘱内容、范围和时间收费。5)同一服务项目分解为若干项目收费。

6)超越四川省价格规定“除外内容”规定的范围,擅自增加卫材品种和服务内容并收费。

7)药品和药用消耗材料不按规定加价。8)可重复使用的医用材料按一次性材料收费。

9)属于自主选择的服务和相关医疗用品未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收费,或虽然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但相关收费不纳入医院财务同意管理的行为。

10)擅自提前或推迟执行有关医疗价格政策。

11)使用医用高值耗材(大于等于2000),未征得患者同意的收费。(3)责任追究

医院对相关科室的违规行为,按以下原则追究责任:

1)凡因科室收费核对不准确,造成多收、漏收、少收等现象,引发患者投诉的,科室应立即予以纠正,全额退回多收费用。2)凡因相关人员工作责任心、业务能力影响,以及科室自作主张而产生的串项收费、分解收费及降低标准收费等医疗收费违规行为,经查实认定后,应立即纠正并全额退回多收金额,原则上由科室承担相应费用,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由于网络信息系统的原因,造成误收费用,由网络中心立即整改,并作为月考核依据,按医院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5、医疗服务收费审核(1)医院收费审核小组

由审计物价科、护理部、医务科相关人员组成。(2)审核办法

医疗费用审核采取日常审核和定期审核相结合的办法。1)日常审核

以临床科室自行审核为主,科室在为住院患者提供“一日清单”时,计费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每天发生的各项医疗费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出院审核

患者出院时,科室要认真审核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所有医疗费用,并由入院等级室提供总费用清单,经患者及家属签字确认后,方可办理出院手续。3)定期审核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篇6

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还得不到广大农民的认同。据调查中农民反映,每人每年交纳30元,这个资金农民都能接受,但在门诊看病1年仅能报销200元医药费,且报销标准为超过30元按比例报销,很多医疗费用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列。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而真正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这样看来,参合农民受益面小。

问题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一是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二是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一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三是对具体的报销程序和报销比例了解很少,存在模糊认识。只知道交纳了合作医疗基金,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报销程序,在不是定点的医院看了病却无法报销;四是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2.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有的孩子生病住院就没有无法报账。

3.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不高,自费药用得过多。有农户反映,医生在开处方前首先就问是否参加了“新农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一个处方将会多5至10元,他们认为医院是在做生意,不愿再交明年的参合费了。有的医院不按规定正确使用自费药品,而使用大量“新农合”范围外的药。

4.门诊报销范围窄、比例低,定点单位过少,住院报销门槛太高。

5.市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台州市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不方便外出务工农民及时就近就医,给重病、大病患者造成困难。

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在新农合政策宣传方面还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不全,宣传效果不佳,政策解释不到位等问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理解上级政策。

2.完善参合基金筹资渠道与专项管理制度。通过行政命令由驻村干部逐年逐户上门收缴资金,可能在基层出现梗阻现象,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去生命力。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目标,一些地方对部分筹资困难户往往采取先垫资后筹资的办法,许多村组干部对此苦不堪言,他们表示,如果再没有妥善的筹资方法,又必须去完成相应的指标,他们也会由抵触到反对,使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无法开展。应相对降低农民筹资标准,增加省、市政府的补助标准,才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农民的“救命钱”,且数额巨大,一旦出现问题,不仅砸了合作医疗的牌子,更会伤了群众感情,毁了政府形象。为此,要建立合作医疗基金收、管、存分离和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保证了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

3.推行科学合理的农民参合补偿机制,更大限度让利于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建议将基金分为门诊补助基金、住院补助基金、大病二次补助基金、风险基金四个部分。制定了补大又补小、稳妥又积极的“个人家庭门诊账户+大病统筹+二次补偿”运行模式。即将农民缴纳的“小钱”建立家庭账户,用于门诊费用报销,增加参合农民受益机会,扩大受益面;将各级财政补助的“大钱”列入大病统筹基金,用于报销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年终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在留足风险金和健康体检金的前提下,对花费医药费超过一定数额的重大疾病患者,再给予一次补偿。

4.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要加强农村卫生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村级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二要建立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三要切实落实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全面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医药市场整顿力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是农村群众的迫切要求,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现实。

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医疗保险中个人所承担费用较高

农民是十分重视既得利益的群体,期望最少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调查显示,农民期待能够报销70%~100%,然而,农民到荆州市市中心医院就医报销比例是30%~35%,到乡村医疗单位就医报销比例是70%~80%。由于乡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医务人员短缺,且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得不到培训,业务骨干流失严重,很难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实际情况是农民一看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就医条件好,但报销比例低,这种比例与期望的差距使农民心理产生一种失落感,直接影响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2.2“供方诱导需求”现象突出

在目前医患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定点机构在给病人诊治时并不按对病人最有利的方式治疗,普遍存在开大处方,即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严重,这加重了农民的就医负担,导致农民对医保不满[1]。

2.3缴费方式不够灵活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个人缴费实行集中缴费的方式,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因错过缴费期而无法享受翌年的合作医疗待遇。同时,还有一些外地的农民不能及时在迁入地交医保,这样在就医时引起一些麻烦。

2.4报销手续繁琐

从票据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间,农民往往需要在指定医院看病后,返回到用户所在乡镇地审批,审批通过后再返回指定医院报销,加大了农民的交通费用开支,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农民更是存在诸多不便。

3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医疗保险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医疗保险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看病难、报销难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本措施。

3.1加大对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机制,保证农村公共卫生费用不断增加。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投入要重点支持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巩固和完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医疗网络建设。二是政府应积极鼓励各乡镇医院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注意吸引民间资本,采取合资入股、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改变医疗机构单一公有制的产权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经济收益[2]。

3.2提高乡村医疗水平

一是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扶植和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院的行政联系,在村卫生所人员的资格确认、管理及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给予乡镇卫生院一定权力,这样既增加了村卫生室对乡镇卫生院的向心力,又提高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在业务及药品采购方面应推动村医疗卫生所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互利合作,以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应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或退休专家坐诊或寻找对口扶持单位进行交流,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四是为乡镇卫生室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并邀请专业人员教授村医正确使用和维修设备的方法,改变农村卫生所治病缺乏医疗设备的局面。

3.3大力普及各项卫生保健知识

一是在医保进行初期,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通过印制“医保政策管理解答”等宣传资料,并组织人员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乡镇每家每户,同时通过在各乡镇、集市、交通要道等重要位置悬挂宣传条幅,力争居民医保政策知晓率达到100%。二是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期间和活动后期,工作人员向居民讲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新政策和报销流程,并耐心、细致地就社区居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解答,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城乡居民医保新政策,提高大家参保意识。三是定期组织市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到乡镇卫生院及预防保健站进行宣传和知识讲座,现场解答农民关心的医疗热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广大农民对卫生常识和保健知识的了解。

3.4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应进一步简化补偿手续,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保线,提高封顶线,使农民获得最大的实惠。同时,要降低起付门槛,扩大补偿范围,应将慢性病、住院分娩、人为事故等列入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分段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3]。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的医疗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做到,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上的自愿原则与实际做法上的半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群关系 政府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参加”,这是新农合的基本政策要求,但在动员、组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时,各地各级政府官员将其作为政绩来体现,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民“参合率”作为考核的目标之一,农民“参合率”指标级级下达,使得一部分基层从事这一工作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动员、甚至强制农民参加。有的乡镇为了达到完成“参合率”目标,甚至硬性规定,哪一个村完不成任务,就从哪个村的村干部工资中扣除。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种种手段来完成参合率,从而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2.2 管理成本太高

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参合收费成本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本上。从收取“参合费”方面讲,一般每年农民自筹参合经费是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由村委会干部每家每户上门收取,以前每人10元钱还好一点,现在的每人30元,如遇到人口较多,但家境不太好的农户一时也交不起这些钱。在调查中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反映,这四个月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钱,有的农户一次没有两次,多的一户跑过十几次,才能将钱收到。有的只好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其垫付。不少村干部反映,这种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干群矛盾,好事并没有办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村干部这种半强制性收费,意见很大。

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参合收费成本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本上。从收取“参合费”方面讲,一般每年农民自筹参合经费是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由村委会干部每家每户上门收取,以前每人10元钱还好一点,现在的每人30元,如遇到人口较多,但家境不太好的农户一时也交不起这些钱。在调查中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反映,这四个月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钱,有的农户一次没有两次,多的一户跑过十几次,才能将钱收到。有的只好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其垫付。不少村干部反映,这种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干群矛盾,好事并没有办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村干部这种半强制性收费,意见很大。

1.3 管理机构无编制,人员临时抽调,经费紧张,管理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据调查了解到目前为止,江西省所有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新农医中心,都是挂靠在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之下,由卫生局副职任主任,临时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管理机构。有的县连办公用房也是临时租借的。新农合制度已经由过去的试点到现在全面实施,试点县已经有六七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临时性机构,没有机构编制,没有干部职数。这种状况与其工作职责极不相称。我们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民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管理机构职责重大,其工作性质:政策性极强,专业性要求很高,事务性非常突出。因此在人员配置上要求很高,既要懂政策,又要有医、药、财会、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大量如审核、审查、监管、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等事务性的工作。但现在由于属于临时机构,人员也属临时抽调,这显然不利于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加之经费紧张,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1.4 实施范围窄,覆盖面小

我国农村医保体系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保障覆盖面小,参保率低。目前,只有极少数地区单兵突进初步建立了覆盖面较广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其它大多数县区不同程度实施了医疗救助制度,但一般农民都没有受益。据初步测算,我国农民患病后应就诊而未就诊和应住院而未住院者均超过30%。贫困户中31%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5 保障功能差,保障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部分农民的医疗负担,解决了部分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但因为投入财力有限,住院医药费起付点相对较高,最高报销额相对较低,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患小病时得不到补偿,影响其参保的积极性,而在患大病家庭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时,又很难得到强有力的医疗保障和救助。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医疗保障制度对患病农民的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

1.6 筹资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筹资模式基本采取中央、省、县、乡镇四级财政共担的方式,从短期看,这一做法对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逐步引导农民增强参保意识,扩大农村医保覆盖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福利模式的做法,往往容易使农民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以自我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旦经济滑坡,就会面临瓦解的境地。

2.针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的建议

2.1 积极稳妥,逐步提高覆盖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以及保障意识有较大差距,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短期内让全体农民普遍参加进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以富裕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作为突破口,逐渐摸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如此试点实践,找到有关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般共性原则和规律性,总结经验教训,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逐步推广。

2.2 因地制宜提高保障水平,增强保障功能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部分地区农村开展了医疗和救助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保障水平差,标准较低,没有做到应保尽保。今后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如合作医疗、医疗保险、村里或企业发展医疗补贴、大病统筹等形式。另外,要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让务实的农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3 规范运作,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在农村搞社会医疗保险,必须坚持“实帐户”,不能搞个人空帐。要不断强化医保基金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机制。真正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监督,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使农民真正受益。要切实完善制度,做好保值增值工作,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目前存银行和购买国债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投资领域,进一步提高盈利率。

2.4 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农村医保体系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行为包括:①舆论引导。利用下发文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广泛宣传参加医保的好处,提高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让农民自觉自愿参保。②健全网络。健全各级医保队伍,尤其是稳定县、乡、村三级业务经办机构及人员,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是开展农村医保工作的基础。③规范政策。已经实施医疗保障的地区要明确各级财政负担的比例,其目的除强化政府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助能否及时足额到位。

2.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使同一乡镇村庄之间,同一村庄相邻农户之间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所以,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因地制宜地建立以基本社会医疗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等并存的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在具体操作中也可以借鉴有些省市的先进经验。

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 篇7

1 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的根源

农民工作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医疗保障严重缺失。劳动保障部一项调查表明,2006年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左右[1]。农民工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大,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1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

目前,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保障标准制定工作显得滞后,不能适应社会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和满足众多劳动力人口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落后,大量农民工游离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外。基于户籍制度的参保群体划分使农民工缺乏可行而有效的险种。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超出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承受能力。近年来,部分地区先行探索,为农民工建立的与城镇职工类似的医疗保险或大病医疗保险,但保障范围与保障水平又相对较低。农民工回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由于其常年在外,筹资时间错过或漏过,导致不能按时缴纳参合费用。同时,大城市医疗消费水平较高,新农合补偿比例和标准都是参照农村的经济水平,参加合作医疗得到的补偿很难解决问题,同时也增加了控制农民工在外就医行为的难度[2]。

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按照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他农民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务工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具体的实施方案、细则尚未制定,兼顾农民工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确定合理的缴费率与报销待遇仍需相关部门做出政策支持。

1.2 劳动管理部门管理经办服务能力有限

农民工医疗保险对劳动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经办服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对解决农民工医保问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目前,农民工医保管理手段、方法稍显落后,操作较为繁琐。网络体系不健全,各个统筹区域的农民工医疗保险业务信息网络不能与其他统筹区域连接,造成信息缺失,转接环节衔接不好,不能适应农民工高流动性这一特点。目前政府在农民工医疗保障投入、运行监管方面还没有完备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3]。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农民工医疗保障运行的效率。

1.3 农民工医保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困难

目前,农民工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属地化管理,各地呈现出“诸侯割据”现象。农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在具体制定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时因地制宜,参保费用的收支水平、医保目录内药品和诊疗项目等都有差异,直接阻碍了农民工医保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农民工自身的流动性较大,在一个地方缴纳的参保费用不能在另一个地方继承、接续,农民工在异地就医的费用不能回原参保地结算报销,但原参保地的医保经办部门却直接无偿占有农民工离开前缴纳的参保费用,损害了农民工的经济利益,影响了农民工在新的工作所在地的参保积极性。

2 政府职能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分析

2.1 在农民工医疗保障方面政府职能定位不够准确

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政府福利责任承担越大。我国政府最终要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化,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供经济性、社会性和制度性公共服务,更好地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4]。作为公共产品供给者、公共服务提供者,政府在农民工医疗保障筹资方面没有尽责,参保费用大多由企业与个人承担。部分地方政府有失公正,没有将农民工与本地职工一视同仁、公平对待[5]。与城镇和农村居民参加医疗保障相比,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与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至今仍不明确。若中央转移支付不到位,则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地方财政支出和考虑本地居民利益,而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持消极态度。

医疗保障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体现,政府财政补助应该同样流向进城务工人员[6]。平等对待外地农民工,不是对农民工的“照顾”,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农民工的道义支持上。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政府不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7]。

2.2 农民工缺乏与用人单位对话的权利和有效的维权途径

农民工相对于资方而言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再加上自身维权意识较低与维权途径的不畅,当面临选择“医保”与“饭碗”时,农民工大多只能作为“沉默的羔羊”。与用人单位发生利益冲突时,少数人是自己解决或与熟人一起商量解决,但这种方式很容易使他们对社会与雇主产生不满,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其他阶层或间接的渠道对农民工权益遭受侵害的表达,如媒体的同情、学者的正义等,很难真正起到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个案的不断累积一旦突破临界点,演变成社会风险,必然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8]。

2.3 行政执法难,政府管理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近年来,行政执法部门对查处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力度加大,但仍有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执行政策,少缴、漏缴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费用,致使农民工医疗负担加重。据北京一项调查显示,花钱看病农民工人均支出医疗费用是885.46元,用人单位为他们看病的平均支出为72.3元,不足实际看病支出的1/12[9]。部分地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对于真正落实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规定还不足以引起重视。对不执行医保规定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还不足以产生有效影响。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区经济,吸引或留住投资商,劳动监察执法部门在查处损害农民工权益中存在“行政不作为”的现象,对于不按规定缴纳医保费用的情况查处不力或视而不见,损害了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障的利益。而对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障仍没有做出具体规定的地区,农民工维权缺乏问责的文件基础,政府无形中与用人单位形成了损害农民工参保利益的共同主体。

2.4 输出地政府缺乏农民工权益代言与保护意识

农民工在城市缺少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社会事务的发言权,没有合法的、制度化的利益诉求渠道。能否参与城市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农民工在城市政治地位较低,几乎没有政治参与的机会,使农民工的利益被相对剥夺[10]。只有输出地政府才有与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平等对话的权利,所以,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应该做农民工权益的代言人。遗憾的是输出地政府缺乏这种代言意识与保护能力,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主要由输入地政策和文化意识决定。“公平对待外来农民工”等口号众多,但大部分长期处于“文本”状态。无论是在农民工输出地还是输入地,将“保护农民工利益”的政策切实落实均有较大难度[11]。

3 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切实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3.1 政府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目前,政府应该提供足够的制度资源,统一农民工医疗保障工作机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规定托底条款和保障的最低标准,使公共服务的提供、监督、评价有据可依。各部门、各地区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及具体办法,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的征收与管理系统,整合统计、公安和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推进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需要依靠政府职能的高效率发挥,否则,可能会流于形式,较难达到预期目标。

3.2 农民工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应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农民工医疗保障管理经办机构应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加快农民工医保信息化建设进程。首先完成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的目标,条件成熟时建设一个完备的全国、省、市、县级中心数据库,实现全国、省、市、县四级业务联网,逐步实现省级甚至是全国统筹。在政策上取消农民工流动后医疗保险转接的限制条件以及转接后待遇的兑现问题。在政策调整的前提下,规范转移的操作办法,改变目前现收现付的状况,做实个人账户,解决医疗保险转接与权益累计的问题,让农民工没有后顾之忧,最终实现医疗保险有保障,在哪参保都一样的理想状态。同时,制定措施,减少办理环节,使农民工医疗保险转接更加方便、畅顺。未来条件允许也可以出台相关硬性规定,实行全国农民工医保统筹,让账户跟着农民工走,农民工持一张IC卡,为参保农民工在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保险“通存通兑”提供条件。

3.3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医疗机构之间积极配合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做好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工作,缓解农民工的就医问题。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简化手续,为农民工提供质优、便捷、价格适宜的医疗服务。利用“亿万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开展农民工输出地、输入地的厂矿企业、餐饮等农民工集中地的健康教育与医疗保险知识宣传,普及基本卫生知识与法规。农民工输出地的劳动与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农民工输入地相关部门协调,增加信息共享交流,共同维护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权益。

3.4 加速立法进程和执法力度,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

政府应当明确责任主体,起草、制定和完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做好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依法严厉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有关部门要认真受理农民工举报投诉并及时调查处理。开辟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简化程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增强农民工法制观念与维权意识,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社会举报等监督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理严重侵害农民工医疗保障权益的案件。

3.5 将农民工医疗保障纳入政绩考核范围

将农民工纳入本地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体系作为政绩考评内容之一,追究政府行政机关和官员在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方面的责任,引导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行为,确保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工作切实落实。

各级政府即使没有外在压力,也应积极主动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而不是被动地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农民工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其城市财政实力较强,已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撑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

3.6 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与社会地位

对户籍制度、成人教育体系、工厂培训体系继续进行大范围改革,消除地域与身份歧视,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培育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但户籍、职业与地域的转变只是农民工外部特征的转变,农民工还应该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有所改善和提高。政府在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时,同样要开展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促进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好地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可以为农民工享有公平的医疗保障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言实出版社,2006.1-8.

[2]罗桂华,张亮.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难点与建议[J].医学与社会,2007,20(4):7-9.

[3]冷明祥,赵俊,唐晓东,等.强化政府社会职能解决看病贵、看病难[J].中国医院管理,2008,27(8):40-43.

[4]夏锋.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新阶段城市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08(6):18-20.

[5]颜明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社会公正诉求与政府职能界定[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2):43-46.

[6]冷明祥,赵俊,唐晓东,等.试论以健康公平为核心价值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J].中国医院管理,2008,27(6):8-11.

[7]陈少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陷与政府责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35-41.

[8]李放,张兰.公共产品、政府职责与维护农民工权益[J].公共管理学报,2004(4):29-33.

[9]孟庆普,杨秋兰.关注外来农民工医疗保障缺失[N].健康报,2005-03-02.

[10]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与政府职责[J].改革与发展,2005(2):66-69.

农民工医疗保障最优模式选择 篇8

[关键词] 农民工;医疗保障;最优模式

【中图分类号】 D4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112-1

一、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以农民工形式向城市转移,促使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农民工流动制度不断改革,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如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融合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桎梏。而农民工医疗保障关系的无碍转接是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重心。医疗保障关系的无碍转接可以为农民工的生活建立最基本的保障,同时,这个基本保障随着农民工的迁徙而流转,从而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农民工医疗保障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涉及成本问题,与国家的财政支出密切相关。

国家行政学院关于城镇化成本的报告称,近1.6亿农民工市民化,所需教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新增支出(按2011年价格)约为1.8亿万元。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庞大的资金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所以,寻求一个能够使成本控制最优化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现存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

由于农民工群体相对于本国的新生性和特殊性、相对于外国的差异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我国各地的农民工保障模式各有不同,根据制度特点分为以下3个方面:

新型农村合作社。农民工所能在其户籍所在地享受医疗保障称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该医疗保障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资金筹集方式。与其他两种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参保方式、缴费方式、报销方式的不同。农民须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办理并参保,但其他三种模式由用人单位出面集体办理;“新农合”大部分筹资来源于政府;农民需要在其户籍所在地的特定乡镇等地点就医,而其余模式为农民工在其工作、生活的城市提供医疗保障。流动性农民工医疗保险。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财政等原因,我国尚未出台覆盖全国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

城乡统筹医疗保险模式。该模式涵盖本地户籍人员、非本地户籍人员、农村以及城镇人员,将农民工看做流动从业人员纳入城乡统筹医疗保险。不建立个人账户,只建立用于保障门诊和住院的社会统筹账户,农民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医疗服务。黑龙江、浙江等部分城市采取城乡统筹保险模式。

三、最优化模式选择及成本控制分析

农民工是夹缝中的特殊人群。农民没有彻底转移到城市,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流转于城乡之间且收入水平低下。郑功成根据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异质性等特点将农民工分为三类:一是以农业为主,务工为辅,只用闲暇时间来城务工;二是流动性较强,频繁流转于不同城市;三是已然城市化的农民工。由于上述三种农民工在个人特征、行业特征、性别特征、生活实际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农民工就要针对其面临的各类风险和损失进行规避,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分散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综合保险模式、城乡统筹医疗保险等多种模式中。所以,为了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综合保险、城乡统筹医疗保险等模式就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灵活运用。

多种制度模式的存在,各个地区管理的“各自为政”,加之农民工极强的流动性,必然会使农民工医疗保障关系的转移和续接成为农民工医疗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差异性需求,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分层次转移、交接,从而使农民工医疗保障关系转移续接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牵涉环节多,而且难度大,从而造成了社会资金的极大浪费。所以,如何在农民工医疗保障转移、续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成为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重中之重。

由于我国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处于改革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政策法规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对应的网络信息体系也未形成,继而出现成本控制主体不明确、转移或接收的信息不相符等现状。现阶段,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出面,先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调整机制,明确成本控制主体,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参加办法以及转移续接的法律,使控制主体权责清晰,使农民工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民工的参保宣传,使其针对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保方式,避免重复参保、反复参保。

参考文献:

[1]张晓燕,赵奕钧.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

[2]夏冬怡.农民工医疗保险模式优化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2.

[3]黄乾.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9,(02).

[4]林娣.宏观视角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上一篇:徽县电教馆工作总结下一篇:“义卖会”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