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

摘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如何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仍然存在着理论上混淆和行动上的失误,不仅给我们的实践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以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进行探讨。

关键词:依法治国;领导方式;依法执政

文献标识码:A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之后,法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在法治社会,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更好的实现自身的领导,不断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本文将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方式进行探讨。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标志着我党治国方式的根本转变

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党由领导人民革命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执政的党。党如何行使国家权力?党以何种方式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涉及到国家治理方式变革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局限,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中并未给出具体的答案。由此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实践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问题,但是列宁未能提出并解决如何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并在国家管理方面实行法治的主张。在斯大林时代,虽然有相当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不存在对最高权力的法律约束和机制约束,非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治,而且出现了大量严重破坏法制、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这使人民无法把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无法把政党看成是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以至在历史的关头与执政党分道扬镳,这应当是苏联、东欧国家巨变的根本原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民主法制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是执政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建国以来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种种原因,党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上重人治、轻法治,以言代法,以大搞群众运动代替按法律程序办事,国家重大问题不是靠政府来运行,主要是由党来决定,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个人,宪法和法律的威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未得到显示。在现实中,往往把领导人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就跟着改变。无法可依,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结果导致忽视人民民主,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动乱,严重侵害了人民民主,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严重破坏了法律的尊严,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停滞。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革”的惨痛教训时指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国家的基本方针,标志着我们开始走向法制的道路,1982年十二大党章明确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载入宪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至此,既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还要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仅表明中国在法制建设上的质的飞跃而且表明中国治国方式的变革,也就是执政党在执政方式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上的根本性改变。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和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但是,这种结合要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这种形式要既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又能体现党的领导。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终于找到了治理国家的最佳途径: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内在的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变革,摈弃以党代政、以党代法的方式走向民主法治的方式。

二、 党的领导方式存在着不适应依法治国要求的方面

党的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中的领导。党的领导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党的领导方式是党实现自己的领导任务、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的具体模式、形式。党的领导方式要随着环境、任务、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实现党的领导。与此相关联的还有两个概念,即党的执政与执政方式。党的领导包括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其中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即对国家权力的掌握、控制和行使则称为执政,党的领导首先是通过党的执政来体现;执政方式是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执政内容和目的而采取的执掌和控制国家政权的形式、方法、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因此党的执政方式就是党实现其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要方式。可见,在本质上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是高度统一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是高度一致的。改善党的领导方式主要就是改善党的执政方式。但是,二者又不能简单等同对待,党的领导和党的领导方式比党的执政和执政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涉及的领域要广阔、宽泛。认真地分析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联系与区别,扫清认识上和观念上的障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未能实现治国方式的转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认识上长期混淆了党的领导与执政,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区别。以为领导就是执政,执政就是领导,实现方式就是党包揽一切。而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反对人治,实行法治,依法办事,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合法化。即合乎人民的意志,合乎人民民主的制度要求,合乎体现人民民主制度的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所以,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完善党的领导,改革党的领导方式,主要就是改革党的执政方式。

自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一局面,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提上了日程,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

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通过改革政治体制特别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改变党与政、党与法的关系,20多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最终都归结到党的领导体制上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以后,政治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党的领导方式中不适应依法治国要求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甚至比过去更严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来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还不完全适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还不够完善。

所谓“不适应”指在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上的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看不到执政环境变化要求党在领导方式上的与时俱进,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思想理论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强化行政命令和政策手段,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有抵阻情绪,说得多做得少,甚至根本不懂得依法办事,有着浓厚的人治情结,还有相当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没有真正认识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和执政目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把人民赋予的权利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所谓“不完善”指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的不完善。表现在一些地方党委包揽过多。权力过分集中,管了许多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事情;在一些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存在的以党代政,以政策代替法律,党委随便插手管理的现象,不恰当地强调政党必须领导一切,直接指挥、统管各种具体事务,导致党超越于法律之上;一些地方人大、政府、政协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自觉的维护党委的权威和统一领导,缺乏执政意识,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工作部署。一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机构重叠,领导分工交叉,导致经常出现相互扯皮和随意指挥,朝令夕改,使党组织陷于大量行政事务。政治优势得不到发挥,国家政权机关难以履行职责,法律缺乏应有的效力,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党的政策得不到法律保障,最终导致在事实上削弱党的领导。这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共产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执政党,而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必须正确把握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如何领导?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并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协调统一?这是我们党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途径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领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才能使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充满活力。

(一)实现执政理念的变革,为领导方式的转变奠定理论前提

执政理念就是指执政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即执政宗旨,为谁执政,代表谁的利益。有了正确的执政理念,才有正确的行为。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来的首要经验之一就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党经历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传统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开放现代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每一次转变,每一次成功,都伴随着发展观念的飞跃。党在长期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锻炼得更加成熟,在新形势下,要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顺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同样应不断解放思想,变革和丰富发展观念,树立为民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执政风险等理念,特别是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的理念应深入到广大的党员干部思想中。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已经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的思想观念正确,党和人民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则会发生偏差,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

(二)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法律和法治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规范化、确定化和一般要求,因此,只有依法执政才是在根本上实现以人民的意志执政,也才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的提出就是将各级党委的执政行为规范到确定的人民利益轨道上来。实现依法执政,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依法执政重在依宪法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作为其他一般法律的立法依据,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权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所以,宪法是党的最重要的主张和人民最根本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与执政党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规范和保障国家根本制度和人民基本权利的宪法受到损害,那就损害了国家的本原,违背了人民的利益,这就无异于动摇了国家的根基。因而,依法治国首先应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宪法是依法执政的基础不能动摇。

其次,依法执政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有效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它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不同的实现民主的思路,它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而是以权力的配合来保证政治过程的有效运作,从而实现人民民主。依法执政必须依靠一套程序化的机制通过国家机关来实现党对社会的领导,特别是党应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这种国家形式实行政治领导,并使其充分行使职权来实现执政。执政党通过人大执政,能够使其所主导的政治过程与国家法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统一。所以实现执政党通过人大执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要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职责、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完善选举制等方面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胡锦涛在纪念人大成立5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要“善于运用国家政权处理国家事务。”

再次,坚持依法执政,党本身要作好榜样。率先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同时党要支持、督促和保证全部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即执政党要将自己的一切执政行为都纳入法治的轨道。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带头自觉遵守党规党法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各自的工作中依法办事。

最后,依法执政,还必须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三)进一步改革党的领导体制,为领导方式转变奠定制度前提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来实现的,他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发生关系的具体形式。党的领导体制不改革,就无法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尤其是执政方式的转变。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之后,就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一级党的组织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还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就在与党的领导体制与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还存在不适应。从体制上来看,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的职能和关系,在制度上还缺乏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总揽全局,就是各级党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协调各方,就是要从推进全局工作出发,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和国家行政机关之间是政治领导关系,不存在法律上的组织隶属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党对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人大依法做出决议决定,政府两院组织实施;党委支持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认真负责的开展工作,不干涉其具体事务,各级党组织通过法定程序,向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制意识,掌握相关法律知识,自觉学会运用法律进行决策和管理。

责任编辑 李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潘玲霞

第2篇:如何加强和改进国企党的领导

摘 要:国企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我国国企党的领导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保障国资,实行有效监管,也有利于国企的发展,使国企做大做强。因此,要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最后切实做好企业党建工作。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共产党领导 加强和改进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的不断变化,为我国国企改革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深化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发挥党员在国企的核心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国企的生产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国企党的领导的意义

1.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国企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为了更好的促进国企的发展,深化国企改革,有必要加强和改进国企中党的领导。虽然我党在十几年前就曾提出,要正确发挥国企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促进国有企业现代化建设,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到现在,我国国企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包括企业领导作风问题、监督管理问题以及非常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等。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坚持党的领导,忽略了党组织在国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制企业,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其独有的发展方向和优势策略。然而很多国企的党组织并没有发挥出正确有效的作用,党组织设置形同虚设,最终导致企业发展落后,不利于企业深化改革,保障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应该要切实将加强党的领导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实现党组织对国企的正确领导,为企业指明发展道路,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2.有助于保障国有资产,实行有效监管。根据调查,我国国企常年出现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情况。2014年我国将近七十名国企高管被查处,其中多数都牵涉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期间,中央政府在对某国有企业进行巡视时追回企业损失的约有2.5亿元。2008年至2013年,河北钢铁集团国有资产流失额在4.2亿至5.6亿元。2013年以来又有数十名的国企高管被查处,同样涉及数据巨大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一系列的数据和资料显示,国有资产流失已经成为我国国企的顽疾,必须要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还能够加强对国企的监管。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够加强国企的内部监督;第二,能够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督;第三,实现透明公开制度,利用信息网络即时实现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对国企的监督,防止不法现象和贪污等;第四,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可以根据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企业领导人问责,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有利于国企做大做强。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坚持国企中党组织的领导和核心作用,有助于促进企业继续做大做强。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国企没有做好党组织工作,导致忽视了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党的宗旨。很多国企的领导错误的理解国企的本质,认为自己已经是企业的领导,是“大老板”,养成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的不良作风,甚至为了满足日益壮大的私欲而走上贪污等不法之路。加之国企中过度仿照西方国家的企业改革制度,在国企中设置董事会等企业制度,在实际和形式上都弱化了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使得国企私人化现象更加严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加强和改进国企中党的领导就是要消除国企私人化想象,扭转国企领导者错误的思想观和工作作风。加强和改进国企中党的领导能够塑造具有高素质的国企领导人员,工作作风严谨、严格遵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还善于做好国企的生产经营工作和管理工作,能够领导国企走上正确的发展道理。国企领导人的高素质还能够起带头作用,重视党组织在国企中的作用,加强宣传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统一思想,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二、加强和改进国企党的领导的具体举措

1.促进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党的工作。要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包括加强国企的党员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党员的素质;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党的最新思想和方针政策等,提高企业人员的国企意识;重视国企内部党组织的作用,在企业董事会上讨论重大事件时安排党员参与,企业的日常工作都要接受党员监督,实现党的有效监管;积极在企业内部开展各种党组织活动,增强党员对企业的影响等。

2.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首先,要不断优化党员的素质,做好党员队伍建设。目前,国企很多党员队伍都是年龄较大的党员,应该转变思想,促进党员队伍更加年轻化发展,以便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实现创新与发展。正确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影响与推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其次,促进企业领导者与经营者的队伍建设,增强企业成员之间的团队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对团队要加强素质培养与提高,促进团队的成长,使成员与企业共同进步。最后,加强队伍建设要不断引进外来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发展招揽各方面的优秀人员,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发展。

3.加强党员教育,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通过对党员的集中培训和定期培训,提高党员的专业素质。首先要加强党员的基本思想内容培训,对的主要政治思想进行宣传,增强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其次,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完整的培训系统。培训可以在党校进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强化以及外出培训等,多方位一体的培训方式能够有效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全方位素质。最后,对党员干部的培训要着重在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带头领导以及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党员在肃清社会风气、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实现灵活的党员管理工作方式,增强党员的活力,有助于促进国企与时俱进,实现创新。

4.切实做好企业党建工作。第一,将党建工作与国企生产活动相结合,使党建工作能够融入国企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扩大党建工作的范围,实现对国企生产与经营的有效指导与监督。我国韩城矿业公司、澄合公司、黄陵矿业公司等都采取了将党建工作与国企生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第二,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能够有助于完善党组织结构,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党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创新管理方式,实现目标管理。党建工作的实施必须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结合进行目标管理,必然能够促进党员与企业的共同进步,确保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近十几年来,我国国企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包括企业领导作风问题、监督管理问题以及非常严重的国产流失等,需要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最后切实做好企业建党工作。

参考文献:

[1]本刊評论员. 深化国企改革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J]. 冶金企业文化,2015,04:1.

[2]朱继东. 深化国企改革为什么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J]. 红旗文稿,2015,19:9-12+1.

[3]安林,王彪. 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党的领导”不是“党企不分”、“党要管企”[J]. 董事会,2015,07:84-85.

[4]郭志轩. 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 推动国企改革转制创新转型[J]. 企业与文化,2015,04:1.

作者简介:王留清(1982—),女,汉族,云南省宣威市人,助理经济师,文学学士。

作者:王留清

第3篇:企业中层领导人员培训如何锁定绩效改善

摘要:本文介绍了2011年天津石化中层领导人员培训的一次创新尝试——以“个人绩效改善的行动式学习”来实现培训与绩效的链接,以提高培训实效性的一个实践案例。阐述了企业中层领导人员培训锁定绩效改善的必要性及其操作方法

关键词:中层领导人员;培训;锁定;绩效改善

对于培训的价值,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逻辑:培训可以改变人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达成改变行为,最后实现绩效提升的目的。然而,在过去十几年的培训尤其是管理培训中,大家却很少把培训直接与绩效挂钩。原因很简单,影响个人绩效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个人的能力之外,还有环境(软环境:组织文化、人际关系,硬环境:工作条件、流程、组织方法等)、机会、激励(自我激励与客观激励)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通常认为很难把某一块绩效的提升完全归因于培训的作用。这就使得培训与绩效改善之间变成了一种隐性的关系,其因果作用很难说清楚。而我们对培训目标的描述及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很少触及绩效。“培训绩效化”成了培训界的追求,一个难题。

然而,我们公司企业的中层领导培训做到今天,大家的思想境界、态度、知识、技能都提高了很多,企业及个人的发展使培训需求变得更追求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到了必须关注并解决培训绩效化问题的时候了。因此,2011年在公司中层培训中,我们大胆创新培训方式,采用了“个人绩效改善的行动式学习”,将培训锁定在“管理者的思路创新与绩效改善上”。现将我们的实践与思考总结一二,与大家分享。

一、在我国,培训绩效化及行动式学习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培训绩效化就是让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促成绩效改善,并用绩效改善的程度来评估培训效果。

在2011年《培训》杂志上,北京智学明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徐中先生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国企业培训迈入2.0时代》。文中谈到,中国企业培训的1.0时代可以从1990年算起,是大众化的普及阶段,从2011年以后的10年,中国企业培训将迈入“2.0时代”,并用表格对这两个时代的差距做了比较。见下表。

文中讲到,总体而言,“2.0时代”企业培训的主要特征是个性化量身定制、绩效化设计实施、多元化手段并行、综合性素质提升。

根据多年的培训经验及对培训的研究,对于徐中先生的上述观点我们是基本认同的。

另一方面,这两年,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培训及企业界人士参加ASTD(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简称ASTD,是全球最大的培训与发展行业的专业协会,是培训行业的领导者)年会,国际培训与发展的最新理念、趋势、业界最佳实践,以及世界一流的培训供应商的最新产品迅速进入我国,对我国的培训将产生迅速而巨大的影响。

主要差别 1.0时代企业培训模式 2.0时代企业培训模式

关注目标

资源需求

资源分配

负责部门

培训内容

培训方式

培训师资

培训评估 投入,如:培训课时、培

训内容、培训人数、培训经费、建立自己的企业大学等。

主要是经费、时间和师资

比较分散,面面聚到,缺

乏长远系统规划和衔接

人力资源部门(或者培训

中心)负责

重点是专业知识

求助于外,借助外部力量

集中授课为主,以教师为中心

外聘为主

现场评估打分为主 产出,如:学员的态度、行为、能

力和业绩改善多少,各级领导者的领导力开发,组织执行力提升多少,是否培养出了我们需要的领导人才和技术人才

主要是CEO的人才战略规划、各级领

导以身作则、企业的培训机制建设

重点放在决定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

关键人员和领域,每年相互衔接和支持

人力资源部门和员工所在部门分工

合作,后者重点负责在岗培训

重点是岗位胜任能力,职业素养和企

业文化,提升综合素质

内外结合,量身设计,培训实施、教

练辅导和行动学习相结合;以学员为中心

内外结合,各施其长,优势互补,相

得益彰

3-4级评估,包括现场、岗位和领导

评估

那么,美国企业培训行业八化的特点就给了我们一个趋势性的提示。这八化是:培训行业的规模化,培训部门的战略化,培训公司的专业化,培训师资的职业化,培训课程的精细化,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培训评估的绩效化。其中,培训评估的绩效化体现在企业有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方法来衡量培训的投入产出(ROI),它强调的是培训的产出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态度、知识、能力和行为的改变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组织战略转型、文化再造等系统层面,增强组织的系统运行效率和产出——组织绩效上。

Fort Hill创始人Calhoun Wick曾在“突破学习的六大原则(The Six Disciplines of Breakthrough Leaning)”中感慨到:我们不应该再来设计3天、1周、甚至3周的项目,每个项目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因为学习的终点不是学习事件的结束,而是能否实现绩效改进与业务结果——这也是学习部门、领导者、特别是投资者对学习感兴趣的根本(甚至唯一)原因。

因此,无论从美国高度发达的企业培训方式的引领,还是从我国自身企业培训发展的需要,培训的绩效化都是一种趋势。

而实现培训绩效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行动式学习。由《培训》杂志社和北京百年基业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进行的调查结果——《2011年中国企业行动学习调查报告》显示,在此次受调查的企业中,有36%的单位或组织应用过行动式学习,有64%从未应用过行动式学习;而在未应用过的单位或组织中,有65%正在引入或计划在1-2年内引进行动式学习;在“你认为最有效的管理人才发展方式是什么”的问题调查中,排在前五位的是:行动学习(55%)、导师制(34%)、挑战性任务(31%)、轮岗(30%)、课堂培训(26%),行动式学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人才发展方式。另外,有7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行动式学习会成为中国企业主流的管理人才发展方式。

因此,可以断定在最近几年内,培训绩效化和行动式学习将成为企业培训的主流。

二、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一)需求的变化促使我们创新培训思路。

在今年的中层培训实施前,公司中层已经过了9年、近三轮的培训。如果对照前面的表格来看,我们的培训在许多方面其实已进入“2.0时代”:公司领导重视、培训规划引领、围绕岗位能力要求、致力于态度、知识、能力的提升、量身定制、多种培训方式结合、内外结合等。但有三个方面是需要改变的:以学员为中心不够,外聘教师为主,现场评估打分为主。

近三轮的培训学习了几十个专题的课程,涉及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思想品德与作风建设、工商管理基本知识、通用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领导科学与艺术。因此,这批学员有相当好的素质和知识基础,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只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要求的提高,在一些方面还需提升。这是基础。

培训需求的变化首先体现在组织层面上。公司的发展使得效益问题变成了核心,要求紧密围绕公司“全力打好效益翻身仗”的核心任务做好今年的培训,帮助解决中层存在的几个问题。

学员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务实,大家更关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绩效。整合这些信息,我们发现培训的需求聚焦在:围绕“挖潜增效”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找到与先进企业的差距、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绩效和创造效益上了。

根据这样的培训基础和需求的变化,我们决定改变原来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思路。实际上非常适合采用行动式学习,但因时间及各方面认识的制约,完全意义的、以解决组织问题为目标的行动式学习实施受限,因此决定做些调整和改变,做个人工作改进的行动式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将培训目标及价值锁定在管理者的工作改进和绩效提升上面,通过改进、提高个人的工作绩效来实现组织效益的提升。

(二)三项措施并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锁定绩效改善。

第一、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化,做专题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我们改变了以往以全面视角、消除基本盲区为目的的综合培训,选择了专题深入。以组织和学员最关注的“管理者的思路创新与绩效改善”为主题,深入学习和讨论,促进解决一系列相关的现实问题,并设定了四个细分目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拓展工作创新思路;分析诊断实际问题;改进个人及组织绩效。

第二、围绕公司“全力打好效益翻身仗”的核心任务及培训主题,设计培训内容,使培训直接链接公司新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和领导授课,为的是培养学员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和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坚韧不拔、直达目标的工作作风。战略执行、管理创新、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如何做称职 快乐 高效的中层管理者、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课程是为解决管理中的执行力问题、创新力问题、向管理要效益等问题而设置的,台塑管理模式、学员论坛等更是直接针对学习管理经验、提升管理绩效、降本增效而设置。

第三,采用“个人工作改进的行动式学习”,将培训的宗旨及价值锁定在管理者的绩效改善上面。

将培训向前向后延伸,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培训前一周的经验及问题梳理:每人写一份凝聚其领导经验和智慧的管理经验材料(要求有案例、有提炼),用于学员论坛或专题交流,并剖析自己的问题或需要改进之处。经验材料中有很好的案例,可供大家相互学习;问题或需要改进之处和后面的行动改进计划相对应。第二阶段,集中培训两周:围绕主题上课,我们通过现场教学、学员论坛、专题研讨、请实战派的老师讲课等方式强化实际效果,促进学员间的交流和问题解决,以及理论与方法的落地。第三阶段,培训后一周:制定个人工作改进计划并实施。改进计划中包括问题、目标、措施、完成计划的时间等,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集中培训后举行结业典礼,三个学员代表向公司领导做“工作思路创新及行动改进计划”专题汇报。

项目组还要进行跟踪。为的是通过这种模式,促使学习转化为行为,并通过改进和提高个人的工作绩效来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三)特别收获。

1.编写了中层领导人员第一本案例集。项目组将“经验材料”集结成册,形成“2011年天津石化中层副职领导人员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案例集”,将印发给每个学员作为交流学习、提高的宝贵资料。其中包括许多好的案例,如石主任的“工作的系统思考与推动”,赵经理的“岗位责任落实之管见”,张部长的“项目管理中有关问题的思考”,郭部长的“持续做好生产优化,提升公司效益”,杨经理的“提升热电经济技术指标 争创集团公司一流电厂”……等等。

2.在学员论坛上,9位学员代表做主题发言,分享了他们在“工作的系统思考与推动”及“优化生产,创新管理,降本增效”方面的故事和经验教训,使大家得以吸纳身边的智慧与经验,相互切磋和提高。在问题诊断与改进建议的讨论上,在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启发下,学员们围绕公司经营与生产实际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展开了热烈讨论,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地进行分析,集思广益,问题诊断 16项,涵盖了产品结构、生产工艺优化、企业管理、环境保护、电力运行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3.最后的行动改进计划定得详细、具体、可操作、可评价,而且内容多样——关于心态和行为改变的,关于半年工作方案的,关于工作创新的,都有。如张宗江部长定了三项行动计划:第一,加强学习,提高复杂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创新管理,抓好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抓好材料供应工作;第三,不畏困难,培养积极的工作心态,并对措施、预期效果和完成时间等都做了详实具体的计划。张森林部长“关于改进工作方法”的行动计划也很到位……这些计划的实施和落实一定会带来绩效的改变,我们要做的是及时跟踪这些计划的实施和落实,促成结果的达成。

三、企业中层领导人员培训锁定绩效改善要注意抓好七个环节

从这次探索中我们发现,采用这样的方式要确保效果必须抓好下面七个环节。

1.找准主题,确定致力于“绩效改善“的培训目标。

2.培训模式要做相应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明确要求;加强控制,注意各环节间的关系和衔接,要有效配合起来。

3.要调动好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

4.内容选择要恰当,师资的选择要慎重,否则影响效果。

5.与组织部门密切配合,依靠组织部门(及学员的上级)创造环境、采取必要的考核措施以确保计划的实施。

6.一定按照学员的计划做好跟踪评估。

7.保证足够的时间,这种方式需要多花许多时间和精力。

总之,“三段式+后期跟踪”的“个人绩效改善的行动式学习”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对企业中层领导人员培训绩效化、提升培训的实效性有良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作者:杨桂华

第4篇: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大全

一、改善党的领导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从近20年的执政党建设的实践看,我们党关于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概括起来有:第一,阐述了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十分明确的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又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

第二,阐明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关系。“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只要坚持并且改善党的领导,由此带动其他工作,我们的任务就能够完成。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要善于领导;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

第三,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的目的和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第四,明确了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从近20年党的建设实践整个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党中央、邓小平同志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作出孤立的、个别的改进,而是要求从整体上,特别是从体制上对党的领导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容概括讲包括: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党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方法问题;党员和干部素质问题;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等等。总之,党必须以高度自觉和艰苦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领导,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第五,制定了改善党的领导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提高领导水平。

邓小平指出:“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应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工作思想指导下,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党的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在思想建设方面,重新确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理论建设方面,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政治建设方面,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结果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世界公认的成就;在组织建设方面,进行领导制度改革,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恢复和逐步健全民主集中制,进行各种制度,特别是干部制度的改革。推进各级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完成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接,巩固和发展了党的队伍和组织;在作风建设方面,恢复和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得到了人们群众拥护和支持。

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经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为了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作了大量的改善党的领导的工作。对这些工作应当进行认真的总结,有利于我们今后继续进行改善党的领导的工作。在这方面已经积累的那些基本经验这是需要全党同志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一,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领导的内涵是正确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从实践中看,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工作中,对党的领导内涵的认识曾经出现过片面性。突出的表现是把党的领导理解为各级党组

织直接决定、处理各项事务,忽视甚至放弃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认识和作法,严重影响了党的领导作用的正确发挥。为了纠正这种问题,我们党对执政以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领导经验作了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十二大党章对党的领导的内涵作出科学概括,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就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否定或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正确不科学的认识。在党的领导中,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根本;思想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的基础和前提;组织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的保证。我们必须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改善党的领导。这就是说,在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践中,不仅要克服过去以党代政的倾向,而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克服单纯强调党的领导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领导,这样才能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党政职能分开是改善党的领导的首要任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不久,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作过深刻分析,他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这种领导体制使得党组织混同于国家机关,甚至凌驾于国家机关之上,把本来属于国家机关的权力也包揽下来,代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不仅没有加强党的领导,反而降低了党的领导地位,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影响了党的领导水平提高。因此,邓小平同志认为,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的任务,非改不行。如何改呢?邓小平说,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党在改善党的领导的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首先是对党的领导的内容进行调整。其次是对党的领导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将过去直接的领导方式改变成间接的领导方式。再次是要求党要尊重国家政权机关的权力,支持、保证其独立负责地行使自己的职权。实践证明,按照这样的思路改革党的领导,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有待今后继续探索。

第三,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做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动。我们党在改善党的领导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的基本的经验,就是党必须做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民主革命时期,党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党主要是靠方针、政策的正确和自身的坚强有力来领导人民。党掌握政权以后,只停留在民主革命时期那样就不行了,路线、方针、政策虽然对人民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但缺乏广泛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对此,我们党进行了改革,这就是把党的主张和路线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和法律。这样,党的主张和路线实际上就成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的有效的方式。坚持这一领导方式,就要求党的一切组织、一切成员、一切活动,都没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殊权力,都必须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因此,十二大党章明确地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改革是成功的,它为今后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四,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我们党在改善领导的实践中得出的再一条重要基本经验,就是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如何处理好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实现对它们的领导问题。党担负着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统一祖国的重任,通过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调动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士的积极性,同心同德地实现党的任务。经过20年的实践,党的十三大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肯定下来,并把它列为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1989年12月29日,党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使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也标志着我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理论上逐步走向成熟。这些规定确实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在管理国家事务中充分发挥作。

第5篇:如何加强党和改善党的领导

一、不断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 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9月29日,工委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就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区企业党组织作了重点安排。对照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对企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在企业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建设,全面提高企业党组织中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要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动力,着力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围绕提高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改善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认真开展“保增长,保稳定”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活力;要以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形象和精神风貌,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倡导健康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引领企业的发展,打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 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

“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 。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以人为本”核心要求的丰富和发展。广大职工不仅是关系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发展动力主体,也应当是发展成果的主要受益者,而且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抓住了人才就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地为广大干部职工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为职工实事好事作为一项工作目标来布置和落实。近年来,区属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企业性质发生变化,职工待遇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和人才的期望值不能同步,企业发展缺乏生机活力,吸引,留住人才的管理机制没有充分建立,没有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由于机构的变化,目前全区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情况底数不是很清楚,我们已经着手进行调查,建立一个全区企业人才库,为企业将来发展,为我们管理和使用人才提供条件。

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我们就要树立和坚持“只要素质过硬、只要是本职岗位的骨干,都是人才”的全新人才观念。建立健全对人才的选用、培养、评价、激励的运行机制,加快企业用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进程,努力形成尊重历史、构建机制,鼓励竞争,以及收入靠贡献的全新薪酬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稳定职工队伍,引导鼓励人才积极投身于企业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立企业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按照中央“对照整改落实方案,看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更加坚定,推进科学发展的决心是否更加明确;看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中确定的推进本单位科学发展的具体举措是否已经或正在得到落实;看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否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看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是否已经或正在取得重大成果”的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全面观范和创新企业党建工作。并按照“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

落到实处”,抓紧建立和健全确保企业党建持续、规范进行的长效机制。

建立企业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企业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实际,结合党员干部队伍现状,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建立健全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促使党员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意识。按照这个精神,我们对一部分未转制企业的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先后对综合修配,纸箱厂的党的班子进行了调整,对破产中的水泥厂综合工业公司的党组织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党对企业的领导。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四,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要在五个方面有所创新 一是创新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一是树立服务观念。教育和引导企业党组织领导树立只有为员工利益服务的工作,才是公司和员工最需要的,必须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员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上,使员工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二是树立求实观念。思想上要务实,要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好,真正解决矛盾和问题;目标上要求实,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作风上要扎实,要坚持实践观念、发展观念、群众观念和实效观念。三是树立利益观念。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对自身利益普遍高度关注,需要我们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树立关心和帮助员工实现自身正当利益的观念,积极引导员工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

二是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区企业绝大部分已经转制,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自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开展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广泛开展以知我中华、兴我中华为中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切实抓好以热爱集体、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主义

教育。二是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重点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保持创业激情,正确对待荣辱,把个人的理想和目标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三是开展民主法制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员工自觉遵纪守法。企业经营者要增强民主和法制意识,发扬民主,依法经营。四是向企业员工灌输本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要教育员工以企业的共同

利益为基础,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环境,推进企业的全面进步。

三、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们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重点加强网络运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

传,把网络办成联系员工的渠道,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企业工委将建立平山区企业网,通过新闻网政府网,搭建企业信息平台,开创企业宣传,信息,销售,管理的崭新局面。

四是创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党组织应带领企业中的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形成一种齐抓共管型的政工新模式,建设一支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肩挑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方法灵活的操作机制。从目前企业工作节奏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紧的实际情况出发,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操作中,应面向生产经营,分散进行、小型活动为主,把相对

集中教育与分散自学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既保持经常性、连续性,又简明扼要、具有实效,力求做到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不削弱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不搞劳民伤

财的形式主义活动,让员工满意。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考评,应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原则。必须明确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年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使用和利益等直接挂钩,并且作为吸收员工加入党组织的考察内容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五是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党建保障机制。一是要有制度保障。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与生产经营等管理制度同等重要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使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长期开展,常抓不懈。二是要有经费保障。在企业设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并列入财务预算,确保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可靠的经济保障。

第6篇:论述题: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

请用政治常识论述“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保证。所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尤为重要。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党的执政活动。

中国共产党要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样才能做到科学执政。同时为了确保理论的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在理论上不断创新。近几年来,面对我们经济形势的变化,党将促进经济增长改动为“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确保全体人民能共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做到民主执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方式,确保党经过人大这个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或者作出决定,把自己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变成全体人民的共同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同时,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才能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从而使决策更为民主化和科学化。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共同协商,互相监督,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为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多开辟一些渠道,从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期间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建议。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多党合作制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做到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近日强调,坚决反对腐败、依法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党通过法律严惩腐败分子,从而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总之,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才能有力地加强其对国家和社会事业政治、思想、组织上的领导。

第7篇: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

(1)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的作用。改善党的领导,则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问题。

(2) 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则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不坚持党的领导,就谈不上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曾经说过:“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这个精辟论断,对于我们理解新形势下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和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坚持党的领导也就成为空洞的、没有感召力的口号。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3) 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思路:一是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三是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他们是谁?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积极推进者。他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每年吸纳着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

他们有多少人?国家统计部门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数据。而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估算,他们大约有5000万人,加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总人数在1.5亿

左右。

——摘自新浪网,2007年6月17日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2006年11月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2)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是:

出现了新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

新社会阶层尽管财产状况、文化阶层、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有所差别,但共同特征是: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主要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是和经济体制的变化紧密相关的。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结构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调整。

改革开放之前,全社会的阶层结构十分简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阶级和一大阶层,即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加上一个知识分子阶层。由于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都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劳动者的所有制结构也呈现出高度公有化和单一化的性质。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传统的三大群体很快被日益细分。

一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改变,新的产业和职业不断出现。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和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对于管理的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由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型的速度大大加速。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离土不离乡”的工人;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这支日益壮大的队伍被有些研究者成为是构成中国“三元社会结构”(工人、农民和农民工)的重要基础。

三是即使在一个群体中,因为职业、地域、层级、技术上差异,也日益分化成不同的“亚群体”。以工人阶级为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集体所有制中工作的职工总数相对减少,而在私人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经营中就业的劳动者不断增加。以农村改革为起点,劳动者的所有制类型又重新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变化。

(2)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原因包括:

①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使他们有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机会;

②经济体制的变化,使他们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环节;

③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他们被分流出来纷纷转移到第

二、第三产业;

④分配制度的变化,使他们率先进入“先富者”的行列。

第8篇: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的需要和必然选择。八年的抗战、四年的解放战争,以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曾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但如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再次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新中国。因此,当前我国要努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但客观世界是发展的,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必须 “与时俱进”地坚持党的领导,也就是在不同的时期和形势下要不断地改善党的领导,否则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就会受到阻碍。

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保持和提高党的威信,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其无数英烈的流血牺牲换来了人民的解放,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面对新的形势,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时俱进,不断巩固、发展、提高党的执政威信。威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威力即权力,一是内在的能力与可信度。信靠权力的外在强制力所形成的威力是脆弱的有限的,只有依靠执政水平和能力与工作成效所形成的威信才是可靠的真正的威信,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提高党的威信,必须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入手,从提高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入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以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廉洁、高效、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及献身民族与人民利益的奉献精神取信于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关键在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的。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多年间,经过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多次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确立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方向,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半个世纪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们国家实现和维护了政治稳定,增强了全党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取得了多方面的社会进步。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牺牲,同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地对待自己的失误,以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其他任何政治力量所不能取代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在中国,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二)这是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二十一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在世纪之交这个重要时期,历史把重大责任赋予我们党,人民对我们党寄予厚望。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切,都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会使我们党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好,党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历史重任。

(三)这是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央为落实大会提出的党的建设各项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部署,特别是十四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专门作出了决定。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党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党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收到良好效果,思想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新的进步,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加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得到加强,党内生活向制度化、规范化迈出了新的步伐。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党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党自身也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同时必须看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和建设任务,党的建设工作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地方和单位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严重侵蚀党员和干部队伍。一些党员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人民群众极为不满。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面对党的队伍的现状,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这样,我们党就能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继往开来,在二十一世纪写下新的光辉篇章。

第9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发挥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

中共襄樊市委员会

2009年第12期 ——政治建设

近年来,襄樊市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重要精神,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使人大工作在政治上“有地位”、在工作上“有作为”、在监督上“有权威”,人大工作为推动襄樊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保障人大“有地位”

市委始终坚持把人大工作纳入党委总体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建立将党委工作与人大工作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委对人大工作领导的各项制度,确保人大工作与党委工作一同谋划、统筹安排、一起落实。市委坚持定期听取人大工作汇报,研究人大工作制度;坚持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向人大通报制度;坚持市委领导联系人大工作制度;坚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列席同级党委常委会、人大委室主任参加全市重要工作会议制度。市委主要领导注重以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重视支持人大工作,对人大的重要工作亲自研究,重要会议亲自到会讲话,具体困难亲自过问。对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重大视察、检查活动,市委常委以普通代表身份积极参加。近几年来,市委注重为人大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在“四大家”领导机关中,人大干部交流最多、办公条件最好、经费保障最有力。在工作上,党委宣传、组织、纪检部门以及审计监督部门积极配合支持,“一府两院”加强与人大协调沟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为人大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充分发挥人大的重要作用,支持人大“有作为”

市委对人大工作政治上高看厚爱、组织上关心支持,在全局工作部署上,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加强人大工作与党委中心工作的契合,支持人大“有作为”,发挥人大促进发展的作用。

一是交任务,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优势,保障和推动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2008年,市委提出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实施“阳光新政”的重大部署,要求人大发挥监督保证作用,对市直部门优化工业项目审批流程情况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及时跟进,对15个涉及工业项目审批的重点部门开展优化经济环境视察活动。对视察中发现的4起破坏经济环境的典型案件和11名违规人员,市委进行公开处理,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目前,全市工业项目审批事项减幅达60%以上。近年来,市委先后就“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招商引资等,向人大交任务、压担子,人大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视察、调查、检查、听取工作报告等方式开展监督,保证了党委决策的贯彻实施。

二是提要求,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构建和谐襄樊当好桥梁和纽带。市委重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按照市委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代表工作创新。去年以来,先后邀请133名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150名公民旁听人大会议和参与全市重点工程视察活动。为促进代表依法履职,市委批转了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四争一述职”活动(争当优秀人大代表、争创先进代表小组、争提优质议案建议、争做先进人大工作者,代表回选区和选举单位述职)方案。今年5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在襄阳区召开代表述职现场观摩会,4名人大代表在会上向800多名选民述职,目前这一活动已在全市普遍开展。2006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对每个提出议案原案和优秀建议的领衔代表进行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

三是出题目,充分发挥人大开展调查研究的优势,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委每年给人大出题目、定课题,要求人大开展调研,当好参谋。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国企改革、新农村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市委认真听取并积极采纳人大调研提出的意见建议,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三、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 确保人大“有权威”

市委支持人大发挥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使人大政治地位得到保证,工作权威得到维护。

(一)支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监督法》和我省《实施办法》出台后,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在《襄樊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各县(市)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相继撰写体会文章,阐述落实措施。市人大常委会及时举办了3期培训班,对市“一府两院”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并组织4万多人次参加监督法知识竞赛。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了预算监督、审计监督细则,进一步强化对预算、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市政府除报告专项工作之外,每年还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办理落实人大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情况。为加强人大监督,今年市委支持人大对市直7个政府组成部门和3个垂直管理单位开展专项工作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市委任用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未列入评议对象的62个市直部门由人大代表投票进行全年工作综合评价。

(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决定权。市委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就创建文明城市、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工业园区建设等作出决议、决定,保障襄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支持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我们把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结合起来,对需要履行法律程序的任免事项,事先同人大常委会党组沟通;在履行完法律程序后再将党内职务任免到位,不搞先入为主。对不属市委提名的“两院”拟任干部,由人大内司委进行任前了解后提请任免。换届之后,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完善了对拟任人员的任前了解、任后监督。对拟任人员,坚持任前考试、供职发言制度。供职发言在媒体上刊登,接受社会监督。为有序解决人大人事任免监督滞后问题,2008年换届时,市委改革完善干部考察办法,每个考察组安排1名人大干部参加,扩大了人大对拟任对象的知情权,实现了监督关口前移。近年来,市委组织的“公开选拔年轻干部”等重大人事监督活动,都特别安排人大代表作评委。

(四)加强人大队伍建设,为人大履职尽责提供保障。2005年省委人大工作会议以来,市委协调、帮助人大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保障了人大依法履职。市委专门下发文件,大幅度增加市县乡人大代表活动经费。市县人大常委会内设机构设置得到调整充实。乡镇人大主席全部配齐,有的乡镇还配备了专职副主席和工作人员。人大干部的职级待遇得到落实。人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大,为人大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市十五届人大换届之际,市委着眼人大工作发展需要,遴选了7名同志为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并专门研究下发了常委会议纪要,保证专职委员工作有任务、活动有经费、办公有地点、待遇有保障。市委坚持把改善人大工作条件作为关心支持人大工作的具体行动,在经费预算、人员编制、活动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人大工作的实际需要,较好地保证了人大工作运转。■

上一篇:搬家服务质量保证措施下一篇:中考前给学生的建议